首页范文智慧应急管理十篇智慧应急管理十篇

智慧应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0:37

智慧应急管理篇1

智慧城市建设大环境已基本齐备

国家顶层设计已全面完成。2015年7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积极推进“互联网+”的重要意义,也明确了未来几年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工作目标和要求。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б饧》,提出要基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设施信息和公共基础服务,同时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指导意见》还强调要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强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生命线保障等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

省市配套政策已陆续出台。2016年1月份,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要加强城市智能化管理,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完善城市地理信息、交通通信、社会治安、环境管理、市容管理、灾害应急处理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全面实现“智慧城市”管理。2015年,杭州市也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市委办发[2015]32号),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杭城建设基础已基本具备。近年来,杭城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已建成并投用使用了智慧环保、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公安等一系列智慧项目,有力提升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杭城及各区开展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还率先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滨江)开展试点工作,通过一年的建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经验。

加快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的四大重要意义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美丽杭州”建设的新路径。社会治理的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切实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基层组织和技术保障,能够确保各项工作“接地气”,是推进“美丽杭州”建设的重大举措。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回应群众期盼的新要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巩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真正体现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水平的新举措。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推动政府由过去多级多头管理转变为市、区、街、社四级联动运行,优化流程、减少环节、减少扯皮,使民意诉求直达政府,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能够有效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的变革,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加快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适应科技变革的新课题。当前,科技手段已成为创新发展的首要选项,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让信息在平台上高速运行,让信息社会的优势充分体现在服务基层上面,为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多措并举,共同推进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建设

组建高位管理机构

明确承担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的相关机构,该机构应作为城区政府的直属单位,并根据工作需要配置合理的人员力量,赋予高位的监管和协调职能,其主要任务是: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维护,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指挥模式的探索与完善,运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运行过程的监督与指导,运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区级各部门存量和新建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区级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整合的组织和协调等职能。该机构应下辖三大分中心,具体功能如下: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以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为目标,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实现智慧决策。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逐步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完善社会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以高效率的跨部门、多领域、智能协同办公,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应急值守、指挥调度、应急数据库、应急评估、移动应急等功能在内的政府应急综合管理平台,联动公安、消防、交警、城管、执法、环保、安监等应急联动部门的应急分平台,确保实现多部门协同作战,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效率,充分展现智能高效的应急能力。

民生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整合已有的社区信息系统,建立经开区民生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多屏的社区民生服务。完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成果数据推送,对公众、企业开放,提供政务类咨询服务、大数据分析推送等便民信息服务。

建设综合管理平台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总体框架应为“1+7+n”,即在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础上,构建公安、交警、交通、环保、市场监管、应急、城管等7个应用系统,“n”为城区根据各自实际自行拓展的系统。具体平台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向切入:

提升城市日常运行管理水平。充分运用智能视频、传感器等技术,提升各类城市运行基础设施和动态事件的实时感知能力,准确获知城市体征,不断提升城市日常运行管理能力。

提升公共服务与互动水平。通过整合现有交通、旅游、环保、气象、城管等便民服务资源,建设面向市民和游客的便民服务及互动平台,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引导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方向转变。

提升城市应急处置水平。在城市内涝、重大公共事件等应急状态下,借助视频监控及融合通讯等技术,通过部门间高效联动,实施统一指挥和调度,实现城市应急处置水平的提升。

提升科学决策分析水平。探索引入“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城市各类信息资源,挖掘城市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治堵、治水、治气、治废”等难题破解,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开展机制体制创新

建立和完善城市日常管理、应急指挥、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机制,探索城市管理“高位监管和基层自治互动”的模式,应实现“三个统一”。

统一受理接入。实现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作为对外的统一门户窗口,建立面向全体市民的服务机制,通过整合城区各类热线,如政务服务热线、各类终端app和新媒体、各类视频监控探头和智能视频传感应用,建立多渠道资源的对外接入体系,形成一个服务号码、一个终端app、一个城市公众号的智慧城市受理门户,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优化为民服务手段、及时解决市民关心问题,提高市民对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统一工作协同。实现相关信息的及时移送和任务的快速派遣,确保城市管理各业务部门的协调有力、高效运作。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者的全面监督以及各部门间的联动办公效率,从而整体提升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强化“网格化”管理,搭建基层智慧管理平台,建立市、区、街、社、网格五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统一考核评价。基于统一受理介入、统一工作协同和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将监督评价的工作模式应用到城市综合管理中,实现对历史数据按期或实时的统计,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撑体系。通过系统建设,实现完善的城市管理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

强化资源整合力度

解决信息“碎片化”和“信息孤岛”现象,实现区域内各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融合,是智慧城市综合管理的基础,因此城区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存储、计算等资源,探索构建市、区统一的云计算平台,作为承载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基础设施,同时最大化发挥原有信息化硬件的效用。要基于人口、法人、GiS、经济运行等数据库,建立区级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数据源,并构建配套的行业数据共享、更新及使用机制,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促进数据顺畅安全流动,保证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重点要建立视频、GiS、人口、企业四大数据库。

视频:建设统一的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规范的接入及共享服务规范,并在原有已整合的大量视频资源基础上,增加高清监控视频覆盖面和智能分析视频探头,全面整合各部门及社会面视频资源,实现全智能、全方位、全时段监控,对预设事件的预警和报警等功能。

GiS:在充分共享城管、公安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图层的基础上,建设1:500矢量数据,数据包括道路、绿地、水系、建筑物等,进行违章建筑、视频监控、违章停车点、积水点、地下管网、城市家居等信息采集更新,按照业务需求,进行采集数据的分类、分层和编码。

人口:人口库的构建以公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主要汇集民政、人保、卫生、计生等部门的人口关联信息为补充,并将居民身份证号作为唯一标识。整合人口要素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资源。建设人口信息共享交换平_,实现实时查询、对比、引用、核实。可在“一张图”中检索定位、查询阅览经开区人口信息。

企业:以工商、国地税的企业信息为基础,主要汇集质检、国税、地税部门的企业法人信息,以工信、人保部门的企业法人信息为补充,并将质检部门组织机构代码作为唯一标识。建设开发区企业法人信息数据库、规范标准体系,对本地区的法人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推广新兴科学技术

在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中,要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强化对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对市民的综合服务,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效率。通过应用智能感知设备以及智能视频等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桥梁、路灯、井盖等城市管理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能力。要在市政府统一电子政务云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云计算理念和技术,逐步实现传统技术架构向云计算技术架构的过渡和升级。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城市管理相关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管理”和“分类共享”的数据中心。

发挥综合管理绩效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具体项目建设中,要积极树立标杆,充分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地区实际合理安排项目,确保建设完成一个、投入使用一个、发挥实效一个。发改、经信和财政部门要在项目立项审批、资金保障和技术指导上给予支持与配合;在智慧项目建成后,市、区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开展项目应用,并根据试点情况继续完善功能,成熟后全面推广。相关行业的智慧项目要确保在所属领域全面应用,并落实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发挥实效;公共服务性质的智慧项目要引导全体市民主动应用,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优化政府为民服务质量,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拓宽建设融资渠道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及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浙发改法规〔2014〕570号),主动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杭州市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通过ppp(公私合营)模式,在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逐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城区(县、市)政府(管委会)要严格按照现行财务政策,制定具有切实可行性的实施细则,规范社会资金的参与方式和参与范围,强化过程监管,确保ppp模式在推进杭州市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中取得新的成效。

平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五大成效

实现“大监管、大服务”。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城区对辖区内各类问题及案卷的统一监管,考评统计各部门的问题处置情况,确保各部门各个业务问题处置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面向区内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实现部门协同联动。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办公,及时处置问题,以高效率的跨部门智能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实现城市前置管理。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

实现应急水平提升。通过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可以完善城区政府对突发公共应急事件的应急联动体系,提升对专业部门协同处置应急事件的指挥调度效率。

智慧应急管理篇2

在物联网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面临几大挑战:需要采集的信息量大,来源复杂;信息需要实时监控,同时数据也要用于历史分析;需要简明直观的展示和控制手段;有完备的应急处理系统;有方便的数据分析和展示手段;具有方便的调度体系。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信软件)作为国内领先的城市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积极与政府及各类用户、lt基础平台供应商及其它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密切协作,以智能交通和智能建筑为基础,打造智慧应用开发平台,共同建设智慧的城市,让“智慧城市”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智慧应用开发平台

宝信软件打造先进完备的面向物联网、智慧城市的综合应用开台产品,提供面向楼宇、轨道、市政、石化、水务、农业、智能交通、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全面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展示、数据分析和数据的所有功能要求。

智慧应用开发平台方案(见图1)融合了从网络层的工业通信网关iCentroGate到平台层的一体化监控指挥平台iCentroView、企业高性能实时数据库iHyperDB、信息平台iplat4j,再到上层应用平台的应急管理平台iCentroemergency、移动平台iplat4m、实时数据分析展示平台iwebView多个产品。在此共性架构基础上,用户可以方便的搭建各项智慧应用。

平台备产品功能

一体化监控指挥平台iCentroVlew

“我在中间看”,是宝信软件历经十载自主研发的综合监控与指挥调度平台产品。主要实现画面组态、集中控制、事件报警、智能联动、多媒体监控等功能,具有有机集成、智能联动、架构领先等特点,为客户提供全面灵活、安全可靠的监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桥隧、楼宇、采掘、地铁、石化、水务、)台金、有色、环保、交通枢纽、工业控制等行业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产品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重点新产品、上海市重点新产品、中国优秀软件产品等荣誉称号。

高性能实时数据库软件iHyperDB

iHyperDB是宝信软件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实时历史数据库产品,具备海量实时数据的海量存储、高效检索、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和画面展示等功能,采用了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达到海量、实时、并发、高速、高可靠、高容量、跨平台、可扩展等特点,iHyperDB以其超高的处理性能获得第五届国际华沙发明展金奖。产品目前应用于物联网、采掘、石化、钢铁等需要大数据实时存储的行业。

工业通信网关iCelltroGate

作为物联网接入网关、协议网关、通讯管理机、协议转换器,iCentroGate是连接工业感知网络与传统通信网络的纽带,实现设备互联、分散采集、协议转发等功能,是一款硬件产品,具备安全可靠、简单移动等特点,已大量应用于工矿企业、电力、环保、节能、矿井、矿山、油田、市政、建筑、银行、酒店、学校等行业或领域。

信息系统平台iplat4J

iplat4J是宝信软件自主研发的一套面向信息化应用建设的平台产品,可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常见的it黑洞、应用孤岛等问题。在该平台上可简单快速地搭建各种类型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降低信息化应用开发的技术难度,使得开发者主要关注于业务逻辑和流程的设计。

该产品具备架构领先、便于集成、稳定高效、组件丰富、界面友好等特点,产品覆盖信息化建设全流程、具有开放的技术架构和企业级的安全防护体系,自2007年问世以来已在上千个信息化项目中得到应用。该产品获得过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可广泛用于任何有信息化系统建设需求的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

移动应用平台iplat4m

iplat4m是宝信软件自主研发的、为支持企业实现应用程序移动化而构建的完整平台体系,它通过提供后端信息化系统快速集成、多类型移动终端覆盖、移动应用基础组件、企业级移动应用运营管理、专有的移动应用商店等一系列全面的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将应用、数据、业务流程移动化到主流移动设备上,为用户提供及时、自助式的移动服务,让用户随时掌控各项业务。该移动应用平台承前启后,部署对原有信息化结构无影响,拥有完整平台体系架构和企业级安全保障,为企业建设统一的应用平台,提升企业价值。

智慧应急管理篇3

规划的美好设想,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并具体化为“一中心二平台六大应用”共计9个项目,预算总投资1.7亿元。

“一个中心”是建设咸阳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平台”是建设全市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咸阳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六大应用”是建设城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新农合医疗信息服务系统、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公用事业服务“一卡通”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又增加了“智慧信用”和“智慧旅游”两个应用项目。其中“智慧信用”已与原定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合并为“智慧信用与企业信息服务系统”。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从而对民生、产业、施政、城市服务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说的:“智慧城市本身是城镇化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智能服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但智慧城市绝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概念,它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数字城市”更多地强调将城市的运营用信息化手段记录下来,更侧重于数据的采集。而“智慧城市”是城市的管理者在已经拥有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智能识别和分析找出那些能够促进城市发展、辅助科学决策的有效数据,它的前提是资源共享和信息挖掘。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院长辜胜阻亦曾对此解释为——如果数字城市是1.0版,智能城市应该是2.0,那么智慧城市是3.0。智慧城市更注重物体感知、信息集成和全面共享。

智慧咸阳总体架构

智慧咸阳总体架构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四个层次和支撑。一个中心是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将建成智慧咸阳云计算中心和城市智能运营中心,为智慧城市和全市各部门的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集成化服务。提供统一的机房、网络资源,存储灾备、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各部门不用再建设机房和租用网络,所有设备和网络由综合服务中心统一提供、统一托管、统一维护。以期达到以统一促共享,以统一促利用,以统一的运营管理模式协调城市各类可利用资源,方便信息资源协同共享,以深入的洞察能力寻找海量信息的内在联系,找出事件背后的本质,提高城市管理和领导决策的信息支持能力。

两个平台是指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两者分别形成人口和地理信息库。同时,智慧信用与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将形成法人库。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以服务民生为主要内容,通过整合计生、民政、人社、卫生、公安等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并对数据进行集中开发和利用,在民生领域、城市规划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对低保人员信息进行核查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统一建设咸阳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多种比例尺的地理信息服务。如应急指挥、数字城管、医疗急救、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系统都可以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地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部件和应用系统进行规划和管理。

四个层次包括外部资源层、集成层、应用层和展现层。外部资源层是各部门的具体资源,通过集成层的物联网统一网关和外部系统网关进入智慧咸阳云计算中心和智能运营中心。应用层包括民生服务、产业创新、高效施政和城市功能四个领域的新农合医疗信息服务系统、公用事业服务“一卡通”系统,智慧信用与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智慧旅游,共计七大应用。建成后将促进全市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将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新农合服务,实现公民公共交通出行及小额消费支付等一卡消费,增强企业的诚信守法经营意识,提高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的保障能力,推动行政许可事项的协同审批,实现城市部件信息的跨部门共享,加快区域旅游业发展。展现层通过政府公共服务门户和智慧咸阳运营指挥中心将应用和服务展现给公民、企业、公务人员和领导。

支撑包括技术平台、安全管理、数据管理、共享引擎、共享支撑、决策分析、智能挖掘和运维管理。其中数据管理是核心,安全管理是保证。

四大着力点

用系统工程的理念作指导,最大范围地进行资源整合。作为数字城市的新发展,智慧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工程,应该充分体现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所要求的系统集成、互联互通、智能处理以及应用和服务的本质要求。如果只是局部、零星、分散地建设,就会多走弯路,多付代价,而且建设水准难以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等。

以云计算为基础,全面提升以电子政务为龙头的智能服务能力。在云计算的影响下,现今的电子政务建设业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包括软硬件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基础设施平台与业务应用相分离,业务承载网与业务网相分离等,电子政务建设过程和流程将发生变化,政府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流程在新的信息化条件下也将发生转变。国家正在组织开展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规划建设区域性政务云平台,制定电子政务云计算标准规范,同时鼓励电子政务信息化向云计算模式迁移,而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也是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的重点方向。

以应用为先导,梳理需求,解决发展重大问题。作为全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示范,陕西省在全省范围进行了安排部署,标志着由技术主导向需求和解决发展重大问题为主导转变。咸阳市按照服务、业务、数据分类和属性以及基础服务构建、基础设施服务,进行需求、系统架构和基础设施服务设计,形成了顶层设计总体架构。依此架构,从教育、卫生、、体育等行业开始,逐步推向各行各业,进行业务梳理,形成全市应用需求报告,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安排的重要依据。

智慧应急管理篇4

未来五年,长春市将以“政府智慧运行、产业智慧发展、市民智慧生活”为目标,围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公共交通、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领域,构建“智慧长春”的基础支撑环境,建立起“智慧长春”的初步框架。

“智慧长春”建设将建立三个中心,搭建三个平台,启动六大工程。即建立电子政务管理中心,搭建运维电子政务公共支撑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搭建运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智慧城市综合运营指挥中心,搭建城市综合运营指挥平台。

提升信息设施建设

长春市将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主线,着力构建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全面推进“智慧长春”建设。

加快光网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及云计算三大公共平台。以“下一代互联网(ipV6)”、“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核心,大力推动智慧感知网络建设、城市宽带网络建设、无线城市建设和“三网融合”。

到2017年,长春市将基本建成全面感知、普适计算、融合应用、安全可控的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t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0%以上,3G网络覆盖率达100%,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全市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达100%,住宅小区实现100%光纤接入,行政村实现100%光纤覆盖。

通过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监控应急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同时,规划建设应急防范、灾难备份等平台设施,构建与“智慧长春”建设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体系。

完善智慧旅游城市

长春市正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硬件基础设施,实现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涉及旅游环境的wiFi全覆盖。启动了长春市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旅游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择重点a级景区、星级饭店等旅游行业单位作为首批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单位,进行智慧旅游改造升级。

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长春市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届时,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查询长春旅游信息资源、产品、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公共平台

围绕着市民智慧生活,长春市正在重点建设六个智能应用系统,即市民卡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卫生医疗综合服务系统,智慧教育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系统,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长春市计划建成一系列集硬件、软件、集群设备、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信息于一体的公共支撑平台,面向政府运行、产业发展、市民生活等领域提供有效的支持。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依托,面向政府构建智慧政务应用支持平台;通过呼叫中心、智能手机app应用、社区服务站等多种形式,面向市民建设社保、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公众服务应用平台。以电子商务、农业及农品为切入点,面向企业建设智慧产业应用支撑平台。

还将构建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化支撑体系,建立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及协同办公体系。政务公开信息网上率100%,政府部门普遍实现网上办公,90%以上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通过网络办理。

长春市将以“市民卡”为载体,整合各类与个人社会事务相关的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府部门信息系统,推动教育、医疗、交通、社保、档案等各领域的智能化服务。让市民从吃、住、行、教育、医疗、社区生活等方面全面享受智能化服务,城市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促进智慧产业发展

为实现智慧产业规模化提升,促进“两化”融合,长春市重点培育智慧产业集群;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培育智慧农业示范区;推动传统商务模式转变,培育智慧商务示范区;整合文化旅游信息资源,培育智慧文化旅游新业态。

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产业发展和智慧型城市建设。近年来,长春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园区”等诸多称号,信息产业涵盖了光电子、汽车电子、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等广阔领域,信息产业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保持增长,基本形成了重点企业引领、科研院所支撑、园区集聚辐射、政策环境保障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到2017年,长春市的智慧产业将实现规模化提升,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元。传统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将达到80%以上,重点产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比重达到90%,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以上。

长春市正在建立智慧医疗体系,即“智慧医疗云”,以智慧医疗平台为主体,医院可以公开其医疗资源、医疗技术方案和医药价格。通过这个系统,患者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多种方式的实名门诊预约,医生可根据患者预约门诊时提供的病情和以往检查结果,进行必要检查项目的预处置,并根据预约时间排队。

长春市还实施建设了“1378”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即建立一个平台、三个数据库、融通七个系统、实现功能。未来将建立一个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公共卫生服务三个数据库。联通医疗、疾控、妇幼、血液、急救、卫生监督、卫生行政等七个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互联互通,改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卫生服务协调与快速应急反应能力,提高为百姓询医选医约医,获取健康知识服务能力,提供医疗质量、基本药物、财务监管服务等八项服务职能。

相关链接

智慧城市建设需破解三大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广乾认为智慧城市从三个维度认识:“两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

我国的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地方、业务层面,尚未与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相衔接。在具体实施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落实。

近年来诞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共同构成新一轮、更强劲的信息化浪潮。这一轮信息化浪潮对于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我们尚难以预料。但是,可以预料的是,当前基于传统的行政区划而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不适应技术发展要求。

智慧应急管理篇5

中央第六次工作座谈会,将把川滇藏青结合部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专题部署,致力推动该区域产业协作发展、资源优势互补,为甘孜州建立了实施全域旅游的工作大平台。因此,在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进程中,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交通、智慧旅行社、智慧营销、智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智慧旅游工程应与各项旅游工程同步推进,打造规范、有序、透明的旅游环境,建立起一套“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政商融合”的开放高效和智慧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智慧旅游发展的推动力

2013年年底,国家旅游局了《关于印发2014中国旅游主题年宣传主题及宣传口号的通知》,2014年中国的旅游宣传主题定为“智慧旅游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智能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兴起,人类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能时代。以云计算、物联网、4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客观上催生了客源市场对旅游信息化的更高层次需求,也为旅游业与信息技术产为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基础。

随着旅游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不断深入,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是旅游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展现了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

二、甘孜州发展智慧旅游的必要性

甘孜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非物质遗产3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单位1处、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10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个,已开放的藏传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500余处。2014年,甘孜州共接待游客801.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3亿元,同比增长25.65%和26.96%,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28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796.53万美元,同比增长37%和41.3%,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更加凸显。

《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5.5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上升至40%,带动直接就业6万人,拉动间接就业24万人;到202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上升至50%,带动直接就业15万人,拉动间接就业50余万人。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是把甘孜州建设成生态旅游经济强州,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具有甘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核心内涵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推进甘孜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实现小康。”从甘孜州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服务、旅游目的地品牌效应以及旅游的资源整合能力等的方面来看,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智慧旅游的建设将是完成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提升的关键环节之一。

目前,前往甘孜州自助旅游的游客,基本通过在线的旅游企业网站来设计旅游行程,包括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交通信息、旅游酒店预定等。但这些网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不权威性和不全面性,旅游门户网站建设上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在“大美甘孜”栏目中,只有各旅游景点的图片,但没有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介绍,而游客只能通过在线旅游企业来了解各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推荐路线”栏目不全面,没有每天的行程安排和线路花费的总时间。“旅游攻略”栏目标注有吃、住、行、游、购、娱,但只是略谈。游客还是只能通过旅游攻略来进行选择安排,这样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资料,缺乏个性化和方便性。而旅游供应商也急需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指导和管理工作,括旅行社能够快捷获取潜在客户的信息而开发出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酒店能够更加精准地根据客户的特征和喜好推荐更具有吸引力的服务。因此,在移动信息时代下,仅靠传统信息服务是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下,旅游目的地系统应该主动为游客提供可能需要的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旅游信息,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提高游客满意度,完善甘孜州旅游功能,提升甘孜州旅游形象。

三、甘孜州智慧旅游路径建设

甘孜州的智慧旅游建设应从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出发,采用信息技术与旅游地人文相结合,实现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借助无处不在的感知网络,以统一的数据及服务支撑为基础,提高旅游业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进而推动甘孜州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智慧管理

旅游管理部门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作为甘孜州的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推进旅游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公众提供畅通的旅游投诉和评价反馈的渠道,强化对旅游市场的运行监测,提升对旅游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实现对自然资源、文物资源的监控保护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旅游宏观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州级旅游管理部门为了保证在发生应急、突发、危险、紧急事件状态下的旅游应急指挥服务,应建立旅游应急指挥管理中心,建设智慧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并能与相关部门应急指挥平台进行信息数据对接。建立智慧旅游信息云服务平台,整合甘孜州的旅游景点、各大酒店、旅行社等海量旅游信息资源,通过物联网、internet、通信平台、运营商的支持和多种尖端信息技术的汇聚及应用而构建的综合性旅游信息云服务平台。建立电子政务门户(官网),有内部oa协同系统和信息数据标准机制。建立旅游管理标准化平台,建立、完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智慧旅游信息数据处理中心,构建信息集中、反应迅速、自动处理、专家决策等多种模式共存的旅游信息数据智能处理中心。

(二)智慧营销

首先应建立智慧旅游网络营销平台,以“整合、创新、热点、时效”为原则,以事件营销和活动营销为主策略,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多区域,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资源和优势,创新性、持续性开展旅游网络营销。还应加快智能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为完美的体验式营销奠定技术平台。比如电子门票、移动互联网、实时视频、电子导游、微博、微信……采用智慧旅游信息感知与采集:强调使用多种技术手段(RFiD、二维码、智能卡、移动通信技术等),建设标准化的旅游信息采集系统。加强3D互动体验在网络营销和景区中的应用。

走上互联网的旅游企业才能发展未来,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开展线上销售、线下服务的综合能力,建立具有行业热点和痛点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型,甘孜州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的大数据营销。通过信息数据整合,完成在线预订旅游线路、景区酒店、航空机票、景区门票、景区餐票、旅游保险等旅游产品并提供行业分类信息服务,为景区、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等旅游行业客户提供网络宣传、网络销售、网络支付、信息化管理等一系列技术解决方案和业务链服务解决方案。

(三)智慧服务

智慧旅游就是要为游客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信息查询与在线订购服务,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及时、准确、完美体验的旅游资讯服务。面对游客的应用主要包括移动终端应用和目的地网站,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购物行业和娱乐场所的资讯信息查询与订购服务,完成列车时刻表及车票查询订购,航班时刻表及实时票价查询订购,市区公交地铁换乘、驾车路线信息服务,医疗安防等配套保障信息服务,其它日常旅游信息服务等。

对于游客来说,智慧旅游还应利用智能识别、移动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也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整个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比如通过GpS导航、基站定位、wiFi定位、RFiD定位、地标定位等来确定位置,将位置加入旅游信息,让游客随时知道自己的位置,体现了直接、主动、及时和方便的特征。也可以建设一个虚拟旅行模块,只要提交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即可获得最佳路线建议,当然也可以自主选择其它路线,为游客推荐景点和酒店,提供沿途主要的景点、酒店、餐厅、车站、娱乐活动等旅行资料。因此,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预订,加上安全的网上支付平台,游客既可以自由改变和制订下一步的旅游行程,也不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体现为游客服务,以游客为中心的智慧旅游。

四、结束语

智慧应急管理篇6

从“智慧安防”到“智慧安居”

在浙江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中,提出的“智慧安居”是“智能安防”的延伸和创新发展。其功能不是局限于对区域治安的防控,而是将“智慧安防”延伸、演化为为区域内的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载体。其服务基本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面向居民个人的公共服务,如走失老人或小孩的寻找服务,老弱病残人员的紧急呼救服务,电梯、门禁等公共设施障碍保修服务,高层涉危人员排险服务,车船票信息、天气、环境查询服务等。二是面向单位、社区、街区的公共服务,如困难群体社区保安服务、治安环境问题突出地区的安防服务、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出租房密集区的安防服务等。三是面向居民个人的有偿服务,如家庭管道的疏通修理服务、家庭电器的故障排除修理服务、家庭钟点工的聘用中介服务、车辆租用的呼叫服务等。四是面向单位、社区、街区的有偿服务,富人社区的安保服务,经营街区的单位与企业的统一安保服务,特殊经营企业(银行、珠宝店、贵重字画、物品的展览会、拍卖会)的特殊安保服务等。

概括起来说,浙江的“智慧安居”建设是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信息手段整合优化市民服务体系、家居安防体系、社会单位安防体系、消防安全体系、公共安全高效防控应急体系、城管快速服务响应体系,创新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社会治安防控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和水平,让老百姓实时感受到可感可视的安全、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同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

从技术框架模型来看,智慧系统由四个层面构成,即感知层、网络层、信息处理层和应用层。这个模型与人的智慧系统是一致的,感知层对应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用于获取各种数据(信息);网络层对应于人的神经系统,把器官获取的数据(信息)传递到大脑;信息处理层对应于人的大脑,根据大脑中的知识,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做出决策;应用层就是大脑做出的决策通过神经系统指挥手脚或其他器官去执行。

从信息技术支撑角度看,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是“智慧安居”的三大核心技术。首先,物联网智能终端是“智慧安居”体系的“五官”,解决信息感知问题。“智慧安居”首先要通过感知世界来获取信息,感知技术是“智慧安居”发展的前提。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设备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对人、事、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其次,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是“智慧安居”体系的“神经”,解决信息传输问题。智能终端采集的大量视频、图像、文字、信号等数据(信息)都需要由一个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作为传输介质,高速光传输系统、智能多层域光交换网和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无线通信网络3G/4G的成熟与发展、三网融合的推进,将进一步打破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间数据传输壁垒,为大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三,云计算是“智慧安居”体系的“大脑”,为信息处理和存储提供了智能、智慧的、解决问题的高水平服务。最终使得“智慧安居”体系充分体现其智慧化的是云计算技术,云计算能够为“智慧安居”提供强大的融合、便捷、高效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它的按需自服务、足够的网络访问能力、共享资源池、弹性快速部署、服务可计算等特征,更为“智慧安居”的服务模式创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提供了可能。

从商务智能向服务智慧化演变

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将是知识生产率的竞争。从数据到知识这个跨越,人类用了半个多世纪。商务智能就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它是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智慧安居”服务要依托的已不再仅仅是数字化、网络化,更需要智慧化。正如《大数据》(涂子沛著)所论述:由于数据仓库的“结蛹”、联机分析的“蚕动”、数据挖掘之智能生命的“破茧”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化蝶”,才实现了商务智能的今生。

其中,云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将使得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的能力大大提升,数据可视化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亦为“智慧安居”建设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本。

云计算是服务智慧化的关键技术支撑,云计算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它主要有三种服务模式: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随着大数据应用需求的急剧扩大,DaaS(数据即服务)也将成为云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在“智慧安居”系统中,SaaS层:一方面使居民、企事业单位能够便捷地、按需订制地获取和使用各类服务软件,达到便利服务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有关职能部门灵活运用监管软件开展安防监控。paaS层:建立一个可以在基础设施上运行的可部署应用系统以及托管环境的强大平台,作为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运行平台和协同平台。iaaS层:提供系统与平台运行所需的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专项服务的计算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安全设施等。但相比传统的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通过一系列虚拟化手段实现了灵活配置和高效运行。DaaS层:可以对“智慧安居”系统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信息的新价值,从而形成服务的创新和服务的智慧化。

其实,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这三者是一个统一服务于“智慧安居”等业务的整体,是一个统一为“智慧安居”等业务提供云服务的形象表述,是不能独立与分割理解和使用的统一体。

从“智慧安居”业务应用层面来看,“软件”重点是要开发大型智慧业务(安居)平台加系统控制与应用软件;“平台”重点是要建立基于大型业务“数据仓库”的日常协调服务与应急指挥服务的平台;“基础设施”应包括专项业务物联网(如车联网、梯联网)、“云计算平台”、“智能终端”、“智能指令传输的网络神经系统”等;“数据层”重点要按需建立“数据仓库”和数学模型,把数据挖掘、发现价值作为落脚点。只有把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和数据融为一体,并有效提供全面及时、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一揽子”的智慧化服务,才是“智慧安居”高水平服务的商用模式。这种模式能全部满足“全面感知”、“系统协同”、“实时运作”、“智慧处理”等智慧城市项目业务服务的全部要求。

因此,“以人为本”的区域化“智慧安居”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大规模、实时、客观准确、高水平的利用,即智慧化的防控和服务结合运用,达到了十分“灵”便、十分“灵”验的境界,达到了“传神”的境界,达到了部分“科盲”人员以为的“神”、“灵”境界,达到了佛家所描述的“智慧”化身的境界。

政府大力推动“智慧安居”建设

政府作为“智慧安居”建设试点的领导单位,应主抓以下五个方面:

一抓“智慧安居”建设方案的制订和审批。

在方案制定之初,业主单位要对“智慧安居”的需求做认真调研和梳理,确定总体需求、架构、功能、投资模式等。总体建设方案的设计可邀请国内外有资质、有经验的咨询机构或设计开发单位来承担。建设方案应在试点项目指导组的指导下,由业主单位自己审定、批准后才能实施。同时,在技术方案审定时,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

二抓投资建设机制、运营机制与相关政策的落实。

“智慧安居”建设基本的投资、运营与使用模式有四类:一是“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二是“国有资本全额投资建设+企业服务外包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三是“股份制投资建设+企业化服务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的模式”;四是“一家企业全额投资建设+企业化服务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

为创新运营机制、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加快系统与平台软件的升级,“公司化的运作+政府与社会利用”的模式(即第二、三、四类模式)更符合浙江“智慧安居”建设试点的要求。政府的政策要根据“智慧安居”的投资、运营、利用模式来确定。采用上述第二种模式的,政府要提供国有资本的投资,确定并提供运营服务外包的资金、激励性的报酬政策、社会性利用的收费定价与收入分成政策、运营服务外包企业的优惠政策等。采用上述第三种模式的,在上述政策基础之上还要研究相应保障合理回报的投资政策、分红政策及鼓励再投入的政策。采用上述第四种模式的,在上述政策基础上,还要重点研究分时段的鼓励投资的合理回报政策,如前三年的未达到规模效应前的投资回报补贴包干政策,以及鼓励再投资的政策(包括给予一定额度的信贷贴息政策)。

三抓日常与应急指挥协调的组织落实。

运营公司承担技术性平台与系统的运营工作,政府部门的日常指挥与应急指挥组织要由区域的党委、政府来确定。

同时“智慧安居”也必将成为区域应急指挥的中心:面对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企业生产安全、工程安全、自然灾害、社会群体性的治安事件等,要明确应急指挥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分工与协调的职责和相应的预案,防止多头指挥、无序指挥和盲目指挥。

四抓数据资源的整合、联建与合作利用。

首先要打破信息孤岛,高度重视数据价值理论研究与应用、宣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物的价值发现比事物的本身发现更重要。因此,研究数据的价值比研究数据本身还重要。要使广大职能部门明白“数据价值论”。

数据的规模决定数据的价值基础。如数据价值理论示意图(附后)中所示,顶端增加智慧,以说明产生智慧的过程。对几倍乃至百倍、千倍、万倍的数据规模的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几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有用的信息;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信息的积累与分析,可以产生一两个有用的知识;在相当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模型的数据挖掘,产生智慧,从而实现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它们之间成宝塔形的逻辑关系。

数据的价值既取决于规模与质量,更取决于其关系结构。不能片面应用数据,听风就是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这是人们正确把握与处理信息的关系结构的经验总结。“智慧安居”特别需要具有时空关系的数据,要按照应用主题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集成,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时空维度下人、事、物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发现数据价值,并加以深度利用,最终实现对人和物的位置追踪。

数据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通过深入的整合、分析、挖掘和开发利用,形成新的知识或智慧以辅助决策。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假物为用、草船借箭等历史典故,都说明人们发现数据信息的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的极端重要性。这个定理告诉我们:拥有数据不等于拥有财富;通过研究发现并利用数据的价值,才能创造财富。

实时数据(信息)是开发历史数据(信息)价值的钥匙。如2012年8月8日“海葵”台风在浙江登陆点的信息,与1988年8月8日“比尔”台风的运动轨迹信息的比较,从而对“海葵”台风在浙江登陆后将经过的路径与范围的预测、预防及时做出了部署。这个基本定理说明:由于实时数据,引发了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和新的价值利用。

历史数据总体上呈价值递减趋势。这亦是档案的密级及相应保密年限敲定的依据之一,解放前的土地地契档案与解放初的分田档案失效的道理也说明了这一点。不必过于拘泥于旧有的数据,数据价值有其时效性,越旧时段的数据利用价值越低。数据仓库的建设正是在动态积累中演进的。

数据价值论,为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信息整合、信息库的联建、合作使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方式与机制。一方面要抓好各部门的信息整合与联合共建。“智慧安居”需要人口实时数据库、住房(租房)及厂房、商场、道路、地下空间通道等地理空间数据库,和企业法人、交通车船工具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各部门的数据库,按照应用主题需求建立数据仓库,构建能保障“智慧安居”所需的综合的、丰富的、实时的数据资源池。从技术层面来看,实现各部门信息整合与联合共建的关键在于用统一标准来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数据交换平台。另一方面要注重合作利用机制的创新。无论数据库怎么建,都会存在数据的交换、合作利用问题,其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一是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数据整合利用、数据交换使用、合作使用的财政性资金的投入机制。对拒绝数据整合使用、交换与合作使用的部门要实行“断奶”政策;对愿意并支持整合与合作使用的数据库建设予以重点投入保障。二是对共建共享的数据库要探索建立数据利用的保密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类似机要文件收发管理数据交换合作的定人定岗管理制度。建立类似机密、绝密文件管理的机密数据交换合作的失密、泄露等责任追究制度,泄露个人隐私、企业等法人的商业与技术机密、国家机密的救济制度,尽量挽救、减少损失。

智慧应急管理篇7

1智慧物业管理中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现状

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物业管理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推动物业管理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成为现代化、智能化产业,其中,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化科技应用促进智慧物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准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成为智慧物业管理的核心。

1.1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客户创造了更舒适、更便捷的物业服务,例如,采用图像识别系统,同车库管理相结合,形成对车辆车牌号的识别和自动控制道闸功能,实现了车库的智能化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同门禁相结合,实现智能化门禁管理,提升了住宅和办公场所的安全防范能力。标准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智能化服务,同时也提高了物业管理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1.2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智慧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了物业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大数据是指大量的数据资料及其蕴含的信息价值,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形成对物业管理有利的信息资源,促进物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云计算指通过网络资源获得自身所需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帮助物业公司获取自身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对客户的需要进行分析并转化为更优质的服务,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帮助物业公司推进智慧化发展和管理,对设备和设施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及风险评估,为智慧物业管理提供助力。

1.3eRp管理系统在智慧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eRp管理系统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建立完善的用户信息档案、资产和设施信息库以及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智慧物业管理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和app等现代化通信工具,连接物业公司信息库,搭建eRp管理系统的框架和应用系统。智慧物业管理系统的建立要借助呼叫中心平台完成同eRp管理系统的互动,其中,与呼叫中心平台相关的客户信息、缴费记录等资料也需要建立在eRp管理系统中。上述各个部分共同构成了eRp平台,保障了智慧物业管理应用的实施,eRp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用户信息档案和资产设施信息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1.4智慧物业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智慧物业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物业公司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eRp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工具的应用,推进物业管理产业不断改革。例如,智能空调系统的实施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全天候监控,对监控区域内的问题实现智能化管理,改进了原先通过人为调控的管理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能源管理方面的智能化应用实现了更标准、更精细的管控,通过传感器进行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全天候监控,对供电设施、供暖设施、电梯和空调等耗能设备的运行状况和能源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并根据外部环境、温度等因素进行自我调节,实现能源应用的最大化。在智慧物业管理中,对于发生故障的设备、设施,通过物联网终端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实现快速定位,准确找出异常和故障的发生原因,快速反应,将故障排除,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传统物业管理需要专业人才来实施,无形中增加了管理难度;智慧物业管理模式应用标准化和信息化技术,具有很高的复制性和可操作性,解决了物业管理的瓶颈并实现更好的成效。

2智慧物业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

智慧物业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消防平台建设、资产管理运维平台建设、能耗管理平台建设和应急安全平台建设。消防平台建设能够做到对管理区域内所有消防设施进行全天候监控预警和故障排查,进而提升物业管理中的消防安全领域保障能力,增强火灾预防和防控综合能力。资产管理运维平台能够实现对管理区域内所有资产和设施的状况管控,提早发现并解决问题,采用智能化操作流程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形成标准化服务运维平台体系。能耗管理平台能够对管理区域内的所有设备和设施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科学的能耗管控细则,实现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应急安全平台可以监控所有连接网点的安全事宜,并且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联网,打造安全稳定的住宅环境。智慧物业应急安全平台采用不同类别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为物业管理和客户提供安全方便的服务渠道,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运营统计和预测,为物业管理的发展规划提供数据参考。

3结语

智慧物业作为物业管理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整个物业管理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智慧物业在国内存在和发展时间并不长,现阶段处于普及和发展阶段,要推进物业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智慧物业建设将推进物业管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能型、科技型产业转变,促进物业管理产业的健康发展,弥补原来的管理不足,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最终打造智慧化、绿色化、人性化、品质化的物业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叶礼平.浅析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市场,2019(28):99.

智慧应急管理篇8

关键词:社区应急管理;多元参与;智慧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163-03

1引言

基层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突发事件应对的效果。在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维护公共安全体系,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社区是应急管理至关重要的主体,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是一种防患于未然,为社会打造安全屏障的基础工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也强调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2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城市治理带来了众多难题,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基本单位,是公共管理体系的末梢,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一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要经历预警准备、应急处置和善后修复三个阶段。社区作为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提升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对于突发事件的预警、减缓、处置和恢复具有重大的意义。

2.1提升应急准备的针对性

社区的突发事件除少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多数是人为制造的灾害,或者说多半是社区内部的安全隐患未能排除所导致的人为灾害。提升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可以使社区更加科学理性地分析周围环境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结合实际开展应急培训和演习等来增强社区整体的应急预防预警能力,社区应急准备工作做得好,便可以达到很强的实效性,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2.2做到第一应急响应

社区居民是突发事件的第一知情人,大量的应急救援实践表明,社区能否积极参与、有效配合,直接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效率乃至成败。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和专业救援队伍的应急管理和救援行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就能使社区居民意识到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与突发事件能否及时顺利处置息息相关。社区应该是应急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居民理应成为应急管理和救援的第一响应人,成为自救互救的一支主力军,在某些关键环节甚至要主导本辖区的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而不能仅仅作为突发事件的当事人或被救助对象,更不能在应急第一响应中缺位。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政府组织的救援队伍到达前,由于社区掌握更加准确的救援信息,社区可以进行先期处置,迅速汇集并传递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动员本辖区居民进行自救互救、社会疏导,控制事态的发展蔓延,使生命和财产损失减少到最小。

2.3使恢复计划事半功倍

突发事件发生后,灾后恢复属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重建恢复工作千头万绪,同时政府资金有限,如果事无巨细都由政府来做,必然存在既做不了又做不好的问题,因此恢复工作不能由政府包揽包办[1]。参与恢复计划应属社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物资救援和心理疏导,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突发事件带来的压力与冲击,加快恢复和重建工作。提升社区灾后自我恢复能力,政府就可以改变大包大揽的救灾机制,社区自我恢复力强,社区在灾害恢复中的作用发挥得好,就能大大减轻政府的各种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实践探索

涪陵区崇义街道秋月门社区位于涪陵区江南主城滨江路,在涪陵城西,总面积0.3km2,社区办公用房位于黄金海岸小区,办公及活动场所1200m2,居住居民5608户,总人口16618人。辖15个行政小组,4条街道,4个居住小区。共有住宅楼39栋,商业网点198户。社区面积小、人口多、商业网点集中,从业人员多样、居住对象复杂是该社区的基本特点。社区坚持重点在预防,核心在基础设施健全,关键在平常的原则,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尝试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融入到社区建设之中,以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促社区建设上档升级,取得了良好效果。秋月门社区围绕“应急从社区做起,让灾难远离居民”的工作思路,立足社区现有的组织机构,整合辖区Y源,积极探索创新,提高居民预防、避险、自救、互救、转移安置演练和实际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重庆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涪陵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涪陵区消防工作先进集体”、“涪陵区平安社区”、“重庆市普法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无邪示范社区”、“重庆市环境友好型社区”等20余项荣誉称号。

3.1确立社区应急管理主体地位

社区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社区班子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在保障有人负责、有钱做事、有章办事、有地干事的前提下,充实社区应急管理自,释放社区活力,从而提升社区应急管理的能力。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为组长,社区相关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必要的工作经费用于应急管理工作。专门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为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建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室,为抢险救援提供了物质保障。明确工作程序与职责,并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制定了“十个有”的工作标准,即有一个应急管理工作计划、有一套健全管理制度、有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室、有一支应急志愿者队伍和宣传队伍、有一个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室、有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有一个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有一支应急救援小分队、有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规划图、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台帐。

3.2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培训

社区建立了图书馆、网络书屋和科普体验室,让居民有学习应急方面的知识和体验科技的奥秘,开辟了固定的宣传专栏,落实了必要的宣传阵地。社区充分利用书写宣传标语、宣传栏、活动展板,QQ群、LeD宣传屏、发放宣传资料、应急安全知识小册子、设宣传站等搞好宣传活动。特别在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唐山地震纪念日(7月28日)时段做好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为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举办了专题培训课6期,以会代训12次。社区还多次邀请区消防支队和科委的同志来给居民讲消防和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系列讲座,对社区幼儿园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达到宣传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作用。

3.3构建多元参与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

社区整合辖区资源,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区运作、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成立了社区、社区警务室、医疗、物业、超市五联动机制。制定了社区、家庭应急救援预案、志愿者个人应急救援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实现预案的规范化管理,完善邻里救援的社区支持框架体系,建立健全15个网格管理、社区居委会联络卡。将姐妹超市设立为应急避难物资储备库,平时作为经营场所,遇有突发事件,可直接调用日常生活必备品。将社区康华门诊部设置为应急医疗救护点。制定了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设立了滨江大道为应急避险场地,共有5000m2,能有效解决该社区居民应急避险。

3.4切实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坚持社区“应急救援人人有责、学好知识人人受益”理念,以“社区人”的安全需求为出发点,组织了由社区党员、居民、保安、医务人员组成的群众性应急救援120人的志愿者队伍,每年对志愿者队伍培训2次。社区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活动,提高志愿者的应急救援能力,分别在黄金海岸、晶蓝江岸小区、三色幼儿园、社区办公场所组织应急演练4次。社区不断完善灾情上报系统,提升信息管理能力。成立了由社区工作人员、小区负责人、网格管理员组成的24h轮流值班的应急管理速报员队伍,发现安全隐患和可疑问题立即上报办事处和区政府应急办公室。社区还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以不断适应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4进一步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当前社区应急管理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底,所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极其有限,存在缺乏正确理念指导,社区应急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社区居民应急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4.1培育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把社区作为基层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社区应急管理,推进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首先需要强化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与演练,使社区居民掌握一定的危机应对技能,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应对灾害的水平。其次要引导和指导社区居民家庭认真做好家庭应急准备工作,编制家庭应急计划、定期进行家庭安全隐患排查。最后,社区除建立专业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外还要整合社区已有资源成立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方面的应急管理专家库。

4.2畅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管理渠道

治理视角下的主体多元理论认为社区应急管理应重新定位包括政府在内的各主体的角色,要充分运用各主体在危机治理中的资源优势,构建一个协作互补的治理网络。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管好“路灯”和“红绿灯”,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面对危机己无法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及时有效处理灾害和开展有效救助行动时,需要同一些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各专业社会组织的作用,补充专业应急力量的不足。在应急管理实践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或者签订互助协议等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力和责任,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进而克服单一政府主导的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专业性不足、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达到增强社区的预警能力、缓解社区应急资源短缺、缩短灾后恢复期的目的。

4.3构建与智慧社区相融合的应急管理新模式

当前各地正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建构和完善智慧型应急管理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智慧型应急管理新模式就是基于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社区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2]。将智慧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是国际趋势,实现了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的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智慧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和各类已有信息资源的整合。着力建设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和软硬件环境,通过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社区应急管理的一体化和互动化。最终实现人防和技防有机结合的社区智慧应急管理,克服以人工为基础的传统应急管理的弊端,为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恢复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4.4完善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

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前提,是要对社区现有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现阶段对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还存在在能力考察指标中可量化的“硬”指标少,评价指标不具有操作性,动态评价较少等问题[3]。要探索建立一种将应急管理定量分析和模糊综合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通过组建专家团队,设计征询表,专家征询和信息反馈、确定指标集等步骤建立评价指标集,并计算指标权重,从而对事件发展趋势和应急工作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和判断,再以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促进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菲菲,庞素琳.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建设模式分析[J].管理评论,2015(2).

智慧应急管理篇9

和平区作为沈阳市乃至东三省地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秉承着规划为先的建设原则,制定了《数字和平建设三年规划》,明确了“一大基础平台、四大应用体系、一个展示平台”的顶层设计,全力构建具有和平特色的数字城区政府数字化基础框架;《数字和平建设“十二五”规划》为智慧和平发展指引方向,《智慧和平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提纲》方案提出了“思新型服务理念,创智慧服务模式,提城市服务质量,展惠民兴业和平”的建设理念,并紧紧围绕这一建设理念重新规划智慧和平建设的架构图,规划了支撑平台建设、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及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平台项目建设等内容。

数字平和,融合共享

据和平区政府领导介绍,在建设初期和平区就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数字和平”建设三年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始终坚持标准统一、资源共享、联合共建、整体发展的建设标准。

和平区采取联合共建的模式,实现了所有系统在一套网络运行,即视频监控、政务办公、社区卫生服务、协同服务、视频会议等均在一个网络上,网络资源、人力资源、软硬件设备资源共享共用,极大地缩减了成本。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例,和平区利用全覆盖的光纤网络,实现区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属卫生服务站医保数据通过全区统一光纤与医保局链接,每年仅医保链路费用就节省了100万元;在硬件服务器方面,借助“大集中”的建设模式节约维护费用,共享“数字和平”建设硬件设备及维护资源,在节约了信息中心建设费用的同时,每年可节省服务器设备和人员维护费用4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节省经费560万元,并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促进了资源共享。

视频监控系统作为构建平安城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2007年9月和平区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启动,以“基本覆盖,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预留未来”为标准,基本覆盖了全区老城区四级以上街路、广场、公园、学校、无物业小区出入口等重点区域,形成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社区有联防”的立体复合型治安防控体系。本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系统一方面实现了视频监控网络与基础网络的资源共享,形成互联、互通的大联网格局,节约了大量网络建设及租赁费用;另一方面通过视频监控管理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配,实现了与公安分局、执法局、城管局、应急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和部分社区的视频资源共享。

智慧和平,惠民为先

据了解,和平区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包括3方面:优政、惠民、兴业。其中,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建设项目,更是得到了和平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全力打造网络素质教育实践平台,扩大素质教育范围,节约教育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在自己的学校就可以参加素质教育活动,是和平区政府实施智慧教育项目的目标。为此,和平区打造了网络素质教育实践平台,主要包括模拟机器人、课堂云录播和学校应急演练3部分内容。

在建设模拟机器人方面,和平区教育局斥资建成了设施功能齐全、专业教室完备的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并取得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绩,其中仅在2013年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就获得了17块金牌以及两项全省冠军。通过功能扩充,教育实践基地的网络版模拟机器人课程在全区各个学校电教室内都可使用。在建设课堂云录播系统上,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目前,学生在实践基地日常学习生活十分丰富,但家长没有能够清楚、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实践情况的手段。因此,和平区计划为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一套课堂云录播系统,无需安装布线,任何教室就可以成为录播室,将学生的视频剪辑,上传到学生的教育档案中。增设学校应急演练系统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据悉,该系统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针对每所学校、每个班级的空间位置进行模拟,并采用平台游戏模式使学生更乐于接受,从而能够反复演练逃生路线、逃生技巧,实现演练前模拟、演练后评估,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在灾难面前如何自救、如何帮助他人、如何迅速地做出应急反应,避免二次伤害,减少人员伤亡,也使教师了解到如何指挥学生逃生与自救。未来该系统可升级为面向居民的应急演练,同时把素质教育基地扩展为和平区居民逃生演练的基地。

除了教学系统,和平区政府还在智慧卫生系统上进行了创新。一方面整合卫生医疗系统,据了解,和平区拥有一流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卫计局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数字和平”政务平台,通过政务专网实现检验中心、三甲医院和卫生服务站等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通过LiS、paCS、HiS系统建设升级,进一步实现全区实验室数据互联互通,检验数据和检验设备全区共享,检验结果与大医院互认并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印。通过智慧卫生建设全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引导百姓就近就诊入手,开发相应的系统,实现百姓“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在社区”的目标。另一方面,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微信自助平台,主要包括自助预约系统、信息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等,实现微信预约、信息查询和信息功能,缓解个别地区、个别时段医疗机构就诊压力大的问题,便于卫生服务中心(站)根据预约情况调配工作人员。

此外,和平区还建设了信息咨询和系统,通过系统可随时随地进行预防保健、全科医疗、妇幼保健、康复治疗等相关信息的在线咨询,并可提供自助问答、热点问题统计、管理及人工服务功能,为社区群众提供一对一的解答服务;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平台信息或通知,目前该系统已应用在长白社区卫生服务站,效果良好。

智慧社区一卡通

除了个体要“智慧”,和平区还致力于打造社区整体的“智慧性”,据和平区政府领导介绍,目前,和平区智慧社区的打造主要通过一卡、一库、两平台的建设。

一卡,即智慧社区一卡通。该卡可整合门禁卡、电梯卡、身份识别、健康档案、人口数据采集、群租管理、志愿者认证、诚信体系、物业缴费、周边消费、社交网络等功能,不仅是居民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认证记录的钥匙,更是居民获取服务后记录支付的载体。

智慧应急管理篇10

跨行业沟通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迈向内涵式、集约化,然而,行业间的壁垒、委办局之间的屏障,早就是城市信息化的老大难问题。除了靠机制来解决问题,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也是必经之路。

iBm在交通、水务、电力、医疗等行业已经有过成功的解决方案,但是靠独立行业的智能化运营,还无法真正上升到城市级智慧,iBm软件集团行业框架销售全球副总裁meenagiVenka表示:“iBm智慧城市ioC解决方案可帮助城市的各个组织机构和部门从不同的物联化系统中整合信息,并建立一个智能、互联的环境,用以促进协作,提高效率并做出有效决策。”

ioC通过处理个别部门的数据源和事件信息,能够在整个城市视图中呈现这些信息。万一发生大规模紧急事件,政府部门可以评估状况,并通过基于web的门户发送报告给相关部门,各部门负责人可一起沟通并制定应急计划。

除了敏捷反应外,ioC还能帮助城市管理者预见问题,使异常中断对城市服务和运营造成的影响最小化。例如,在紧急情况下报警提醒消防人员打开消防栓,或预见交通拥堵,提前准备疏导工作等。

分层次智慧

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童腾飞介绍:“2011年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壮大和人才的培养。”实际上,iBm也在积极参与北京的智慧城市建设,不过,中国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不一样,城市规模也差别很大,因此,智慧的层次也要有所区分,必须量体裁衣。

ioC具有高灵活性,很容易就能创建、再利用和添加其他技术支持等功能。同时,ioC还提供多个部署模型,为各种规模的城市提供不同等级的it资源选择。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城市可以在数据中心部署解决方案,对于没有资源或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的城市,也可以选择SaaS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