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十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十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40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探索;实践;科学;改革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潜在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多的是吸收之前文学和语言发展中潜藏的精华,它要求在现实教学中不断优化认知,而不是数典忘祖。新形势下,我们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充分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及时完成专业发展目标。从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来看: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即:人文素养,怎样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最后影响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是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思索的问题。

1、“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当前很多高校文学课中,使用的依然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老师不停的讲,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听,部分学生很可能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满堂灌作为汉语言文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存在理由,首先是文学内容复杂,以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呈现,授课时还会呈现出无限延伸的特性。倾述欲望明显超过学生关注的语文,在老师口若悬河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知识学生都能吸收。该教学方式并没有确立学生主体功能,更不益于培养学习兴趣,更难以掌握知识。

2、创造能力被忽略

大部分高校,中文老师都是为完成书本内容而授课,外落实教学任务,忽略了自身创造力,很少真正掌握一堂课的学习内容,重要的是给学生正确的方式。在现实教学中,学生都是被动听讲,没有思考内容。在课堂上,缺乏小组讨论与交流,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是有限的,甚至连表达能力都会受损。实习期间,就能看出该缺陷:很多学生不愿上台,甚至上台上哆哆嗦嗦很难讲出完整的话,严重影响了老师团队建设。而创作能力则是最令人担心的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自我创作,也没有创作动力,这样很难塑造出作家,这类现象都说明汉语言文学还需进一步优化。

3、老师不重视交际能力

就业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目的,若在大学课堂中,老师没有对这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就业就会陷入困境。随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理论讲解,但本身缺少社会实践。相对的讲,该专业在文科中属于客观的,就业宽泛,但在高校依然缺乏实践水平,很大原因是老师教学存在问题。在教学期间,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在学生没有查询典籍的情况下就讲述课本的思想含义、流派特性与历史价值,都是不科学的,学生只得机械总结老师的教学内容,在考试之际,他们只得用几天时间来突击笔记。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这种学习模式是功利的,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二、新形势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分析

1、“为己之学”的教学态度

最早在先秦时代提出,它指出学习不是功利,更多的是提高自己,优化道德素养,要求主体学习人员在学习期间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它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期间,该观点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体现在审美与学习活动中,要求我们从各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从自我学习中获得成长,这种成长也是发自内心的,它是精神上的享受。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觉投入学习中,这样才是合格学生。

2、优化并创新课程框架

1)确立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2)突出新课程体系与特色,在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相结合的情况下教学;3)结合汉语言文学就业目标,在展现实用性的基础上,对相关专业增加实践比例,同时增加课程植入与引进力度。

三、新形势下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实践工作

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探索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形成以生为主的模式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突破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课下学生要主动浏览该章节涉及的名著。老师在规定时间讲解课堂知识点,然后再将剩余时间与空间给予学生,在该时间段学生可以随便质疑,对某个特定观念进行讨论与辩证。从交流中获得新观念,以此提高自我表达力,这样才能学到他人的优秀观念。

2、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探究性、开放性教学

教学形式上,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汉语言专业中,转变之前一步到位的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是在老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带着兴趣看原著,进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改善专业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3、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与分析中

在高校教学中,老师必须主动承担起科研与教学工作,在科研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其中。虽然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但老师能主动借鉴观念。在这种学习模式中,主动查询资料,总结观点,提炼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科研工作,这样才能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四、结语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暴露了很多缺陷,这也让改革势在必行。从整个发展与改革之路来看:它必须不断吸收教学理念,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化、现代化工具与思路,对汉语言专业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水平,在学习中提高自我价值。从社会的层面来看:也只有这种安排,才能让教育人员真正接受任务。

参考文献

[1]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顾路路.新西部(理论版).2016(04)

[2]浅谈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的分析[J].何静.才智.2015(14)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篇2

关键词:产学合作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 。

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 career 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学生、企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工科教育上比较普遍也比较成功。

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1. 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合作中往往只是挂牌,签协议,勉强维持低层次合作关系,互助互惠、紧密依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2. 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单位对学生实习锻炼时间的要求有冲突。学校有学校的规律,企业有企业的规律。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安排在寒暑假或是第八学期。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来企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能有相当长的集中时间来单位工作。同时,也存在当企业最需要人手时,学生却因上课或考试或忙于毕业设计而请假,或是学生来时却是企业淡季,无法安排使用的情况。

3.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高校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使命和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目标,就必须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非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课程设置有其周期性,不可能对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立马做出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最现实的人力资源策略就是直接选择任用已具备相关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一个实践生。

三、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适合其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就不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依据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造就适用人才。

1. 以“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虽各具特点,但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通才培养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专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都高度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研究目标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分析能力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适时推出各类选修课,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2. 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产学合作教育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美国的学工交替的“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等。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应该将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注重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还能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

3.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篇3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篇4

关键词: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现状教学模式

军事外交是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外国军事留学生来华学习,培养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军事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从依托语言翻译进行外训教学,到以汉语预科教育为桥梁,用汉语直接进行外训教学是军事院校外训教学的有益尝试,也是未来高等军事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学习之前的汉语预科教育,既是外军学员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绝佳契机,更是其顺利进行专业学习的必经之路,因此,成功的预科教育关系外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关系外军学员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及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具有非凡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针对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预科教育刚刚起步及预科教育客观存在的种种困难,尚未形成有效的预科教育模式。汉语预科教育在军事院校中的发展则更为年轻,加之军事院校由于环境封闭等对于语言学习的限制因素更为突出,而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以某军官学院为例,虽然学员经过一年的汉语预科学习100%通过了HKS四级考试,达到了上级进入专业学习的语言要求,但学员进入专业学习后学习困难仍然较大,除去自身文化程度和知识结构等因素,语言则是最大障碍,因此对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现状进行合理分析及对高效科学的预科教育模式进行探究势在必行。

进行预科汉语教学模式化的研究,不仅是外训教学实践的需求,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军事院校的汉语预科教育有其特殊意义、背景和特点,对军事院校汉语预科教育的探究对于外军学员的专业学习意义深远,同时有利于地方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发展及对外汉语学科的发展。

1.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本文探讨的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是指针对来华外国军事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的汉语预科教育,主要探讨的是语言能力培养问题,不涉及环境适应、跨文化交际及不同教育体制之间的衔接问题。

某军官学院作为全军的对外开放单位之一,于2012年9月开始招收外军生长军官学员。目前主要负责外军初级指挥军官的培养任务,第一批外军生长军官学员已经完成第一年的汉语预科教育,较为顺利地进入了本科专业学习阶段。笔者对这批学员进行了跟踪调查与访问,主要考察学员进入专业学习后遇于的困难和障碍,其中学员集中反映的问题是语言障碍。

该军官学院的汉语预科教育仅仅经历了一年的短暂发展,在教材上沿用各个院校较为通行的《汉语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内容以通用汉语为主,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分项技能;课程设置上采用以综合课为主干核心,以分项技能课为重点的分技能设课方式;师资力量一半为专职教师,一半为兼职教师,虽然大部分为对外汉语或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但几乎没有预科教育和汉语速成教育的经验和经历;学员学习汉语的环境基本在校内,真实的操练语境比较有限,在班次编排上,采取的是混合编班的授课方式;学员通过一年的汉语学习,通过新HSK四级方达到上级要求,可以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2.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考试目标大于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和上级的规定,来华留学生需通过一年的汉语预科学习,通过新HSK四级方可进入专业学习。由此,通过HSK四考试是外军学员能否进入专业学习的硬性指标,HSK考试的成绩也是预科阶段对学员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无论是学员还是教员都对HSK考试给予了特别关注,导致大部分教学活动都在为考试服务,忽视了提高学员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而《HSK四级考试介绍》中则提出HSK考试的目的是“以考促教,加强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显然现状背离了HSK考试的目的,本末倒置,忽略了提高学员实际语言交际能力这一长远的根本性目标。

汉语预科的教学目标表面上看起来很明确,就是经过一年的集中、强化学习通过HSK四级考试。但就现状而言,这一教学目标并不能满足学员实际的语言需求。他们一方面需要用汉语完成日常生活的交际任务,另一方面,需要用汉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第一个需求基本上可以满足,但专业课的学习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加之,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语速过快、方音严重等问题,学员想要听懂更是难上加难。

2.2结构―功能―文化模式不能满足速成教学的需要

汉语预科教学本质上是一种速成教学,而且是一种要求相对较高的速成教学,要求学生在短时期内通过强化学习能够用汉语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某一话题进行较为深刻的讨论,这是四级考试要求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也是专业学习对学员的要求。

首先,在传统的结构―功能―文化模式中,学员习得的是孤立的句子,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在专业学习中输入与输出却都是以语段、语篇的形式。其次,结构―功能―文化模式是一种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而与之相矛盾的是预科留学生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再次,军事院校留学生由于行政管理的规定不能随意外出,学员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操练,不能将所学语言知识及时地转化为语言能力。加之HSK考试的压力,导致口语练习的匮乏,学员读写能力强于听说能力,远不能满足专业课堂学习的需求。

2.3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的衔接不够顺畅

目前预科汉语的教学围绕“见面、约会、看病、购物”等日常生活话题进行。语言知识围绕HSK四级和课本的1200-2000个通用词汇和汉语基本的语法体系进行,而专业学习主要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子电工等专业领域的词汇,不仅需要理解字面意义,还要阐述这些词汇背后蕴含的专业知识,理论性和概括性都很强,预科汉语和专业学习的教学内容差距很大,几乎没有交集,这对于一个只学过一年汉语的外军学员来说很难理解和消化。

2.4教学形式和方法不能适应预科教学的需求

由于客观条件和教师的主观因素,教学活动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变换随机应变地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客观方面,迫于四级考试的压力,加之《汉语教程》教学内容偏多,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赶进度,追四级上,在课堂上较多地以“讲授者”和“示范者”的形象出现,而不是汉语课堂的“导演者”和“启发者”。主观方面,一方面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造成了教学的不连贯性和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没有丰富的预科教育和速成教学经验,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当中,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适应预科教学强化、速成的需求。

3.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学模式探究

3.1确立层次分明切实服务于专业学习的长远教学目标

汉语预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学员顺利地送到专业学习的彼岸,因此其教学目标不应仅限于通过HSK四级考试,更应着眼于学员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通过HSK四级考试,是教学目标的第一层次,也是其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语教学还应着眼于自主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员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所学方法进行有效类推,这是教学目标的第二层次;帮助学员从认知的角度建立起自动的、可调节的语言系统,培养学员用汉语进行概括、分析、组织语篇的语言能力。这是教学目标的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应该逐层递进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且在不同的阶段要各有侧重。

3.2探索适合军事留学生预科教学的新课型

目前的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不能满足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要求,所以在学员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体系、储备一定的词汇量之后,可以考虑开设《专业汉语》课程,主要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为本科第一年的学习做好衔接工作。而这一新课型的开设需要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学员进入专业学习之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及时修正完善预科教育模式。《专业汉语》这一新课型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因此,学院有必要建立起预科阶段教育与专业课阶段教育的通道,保障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3推进合理的分班制度及师资培训制度

目前外国军事留学生的教育规模尚小,学员主要来自非洲、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学员的学习习惯、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等差异很大,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鉴于以后留学生的人数会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按国籍、地区或者母语分班,便于教员根据学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师资力量是教学能否高效顺利进行的保障,预科教学强化、速成的特点,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要提高教学水平,就需要对教师进行针对性预科教学,定期、系统地培训。因此,推进合理的师资培训制度势在必行。如学院可以派教员到有速成教学经验的相关院校和机构进修培训,提高教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4探索有军事院校特色的汉语预科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军事院校汉语预科教学有其客观存在的限制因素,但也有地方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军事院校对留学生的管理严格、作息规律、生活保障到位;而来华的军事留学生大部分接受过良好的部队教育,个人素质较高,出勤率和课后任务的完成都优于地方院校,这些都是预科教学必备的良好外部条件,要善于整合和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为预科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研发新课型,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预科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军事留学生教育的日新月异,针对预科教育模式的改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必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军事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模式化的研究,走出一条适合军事院校有军事院校特色的汉语预科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姝.对留学生话语预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9(4):232-234.

[2]于淼.开设留学生预科教育及改革汉语教学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8):158-161.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固有的教育理念冲击着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人文学科的前途和命运,改变了我们原有的人才培养观念,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就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窘迫。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人文学科,全国各种层次的高等学校几乎都开设这个专业。作为新建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彰显其学科优势呢?我们认为应该根据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的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调整办学层次和专业布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

一、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够准确。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但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与往日的文化地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地方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没有找准定位,更不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大部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存在三个方面的弊病:第一,专业色彩和理论色彩过于浓厚,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在多个行业领域的择业。第二,课程内容庞杂、重复、缺乏时代特色。导致学生知识面单一狭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比例失调。导致学生专业基本功削弱,语言文学的修养明显下降。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缺乏统筹安排,学生重视必修课而轻视选修课。

(三)教学实践不够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向来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始终未改变满堂灌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乏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效果有待改善,要在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上动脑筋,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

二、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根据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对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进行重新规定和设计,这既是对教学计划规定目标的分解与落实,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提高地方高校就业率的客观需要。

(一)重新定位当代人才培养目标

1.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培养目标转型。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可将本专业分流为语文教育方向、办公文秘方向、新闻传播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学习。

2.从传统型向现代型汉语人才转换。传统型汉语人才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对现代技术和媒介十分陌生。现代型汉语人才不仅能娴熟地运用汉语和外语,而且能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影像和网络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并对人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汉语人才具有整合不同媒介的才能。为此,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类似于影视创作与欣赏、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媒体技术等课程的比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语言文字功底。没有文化底蕴,现代技术和媒介就不能发挥作用。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等领域多栖的创新型人才一定会倍受推崇。

(二)重新构建全新应用型课程体系。根据地方院校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根据学校实施学分制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宽口径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和调整,提出平台加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平台,在专业拓展基础上建构三类模块方向。

1.语文教育模块。这是一个应用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科研的能力。主要开设语文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语文课件制作、语文前沿教育理论研究、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2.新闻传播模块。开设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能力。

3.办公文秘模块。这也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开设相应的文秘与公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如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不管是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可概其要,区别是师范专业的对象是学生,场所是课堂,特征是“规范”;非师范专业的对象也是学生,场所是社会,特征是“致用”。而这些,均来自于整个教学进程的实践和训练。因此要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出发点,设计好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为目标构建具有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学校层级类型的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体系。结合其定位的语文教育模块、办公文秘模块、新闻传播模块,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

三、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新途径

(一)整合写作类课程内容。发挥课程群的集合优势,强化学生文字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教授写作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写作训练的适当安排。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学时限制,教学内容很少有写作训练的部分,学生写作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培养写作能力必须整合写作类课程内容,在已有课程基础上,布置一些写作类的实践教学内容,专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形成写作类课程群。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建立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机制,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一年级,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二年级,帮助其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三年级,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三)推动实践内容的实验化。受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内容安排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在课程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初衷相去甚远。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专业人才应该积极推动实践课程的实验化,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将那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统一安排进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四)重视专业模块课程内容的产业对接。课程内容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要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关键是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模块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要让毕业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熟悉本专业的业务能力要求,自觉地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应该从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定位、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新途径等方面入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语

参考文献

[1]向彪.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10(8):43-46.

[2]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03-106.

[3]刘之杰.强化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75-176.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篇6

摘要:在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仍存有需求与就业不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对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探索表明,要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上必须建立中西对比思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外语类课程要有突破性改革;在人才培养上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复合型本科人才,以有效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65-04

ontCFLprofessionaltalentstrainingmodesandCurriculumDesign

LiHao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

Keywords: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tCFL);curriculumdesign;talentstrainingmode;globalizationofChinese

abstract:nowadays,thedevelopmentofthemajorof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tCFL)isstillinastageofexplorationonmanyaspectssuchastrainingobjectives,curriculumdevelopment,practiceteachinganddirectionmoduledesign.thepapersummarizesthenewsituationoftheglobalizationofChineseandanalyzesthechallengesthattCFLarefacingfromtheperspectiveofcurriculumdesign.BasedonthethreeattemptsofcurriculumdesignoftCFLat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thepaperexploresthenewconceptionofthetalenttrainingmodeofthemajorof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

一、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专业是彼此联系又各不相同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学旨在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教汉语的师资。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而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专门师资的概念的出现及专门机构的设立均晚于对外汉语教学,将之提到议事日程并承认其学科身份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1984年12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了。1985年,对外汉语作为独立的专业,在我国正式开展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第一批取得对外汉语专业招生资格的高校,有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至2007年全国已有144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而到2011年,据国家汉办统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有300余所。

过去的27年记录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轨迹。22年前,笔者考入了四川外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之前该校还招收了3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这四届毕业生中仅有笔者一人毕业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因就业形势不佳的缘故,1990级毕业前专业名称就由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英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直到1998年四川外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才重新恢复招生。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几年,四川外语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全国各地新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对外汉语”四个字背后是全球的汉语热,汉语国际传播已成为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已成为国家的文化战略,而学习汉语的国际需求也日益强烈。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时,我国原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然而7年后却发展到了860余所(含孔子课堂)。随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的转变,以及汉语国际推广逐步向汉语国际传播的转型,国际汉语教学不仅要满足国内留学生日益增多的需求,更要面对海外越来越广的大中小学和社会民众学习汉语的市场,因此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如何设置教学课程,又是一个突显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困惑

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对口专业人才。过去的27年,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绩,但如何让专业建设与国家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有机结合,并找到支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各高校在建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时均面临一个共同问题——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而设立的专业并不能直接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人才,因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面临尴尬:从海外看,虽然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项目”可以通过选拔让部分毕业生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任期一般为一年,服务年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但这也只是一项临时性工作〔1〕;而且被选拔上的毕业生甚少,他们的档案关系也只能存放在人才招聘市场,就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他们戏称自己“回国即失业”。从国内看,高校本是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集中地,需要大量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然而,任教所需的高文凭却将只有本科文凭而又有志投身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人拒之门外;加之目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岗位基本饱和,因此专业对口的国内就业机会就很少了。

面对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协调,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就要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有所调整,而这种调整最终又将反映在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的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以此实现培养目标与专业及学科的建设。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课堂教学;(3)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4)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5)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

各高校在设立对外汉语专业时都应该根据以上的要求来设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而且课程的设置还可参照诸如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先行者”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然而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在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诸多困惑:

(1)汉语国际传播通常是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招生时的亮点,但基于就业压力和学生毕业后多数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现实,课程设置时应考虑与对外汉语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的比重。比重大,于学生就业无补;比重小,又如何名副其实?

(2)除了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文化、教育类课程均为对外汉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课程板块,然而在高校总学分有减无增的趋势下,几大板块的课程比例如何安排?

(3)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养不出应用型人才的。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应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安排实习、实践类课程?

(4)面对全国对外汉语专业招生逐年增多的形势,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设置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竞争力?

总之,由课程设置反映出来的自身专业特色在哪里?依据各自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所长在哪里?

三、西南交通大学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的探索

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始于1994年,2008年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我校在对外汉语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上同样经历了上述困惑,但通过一段时间探索后,我们提出了新的培养计划:真正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不能只教现代汉语层面的东西,在教学中应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古今、中西对比的教学理念的建立,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而且外语类课程要有突破性改革。

2008年,我校招收了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重点强调古代汉语课程和现代汉语课程同等重要的办学理念,将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分为现代和古代两类,而不是将对外汉语课理解为只教现代汉语层面的东西。因为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深深烙印在汉语史中,现代汉语知识固然重要,但古代部分的知识是根基,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而且我们培养的是未来汉语国际传播专业人才,要想成功地解释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种种现象,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哲学观,高度重视传统小学修养,让他们既能成功解释现代汉语中诸如“把”字句之类的语法化现象,又能透彻地将汉语及其承载的文化魅力传播出去。因此,(1)我校将“古代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门核心课程各安排4个学期,各16个学分;(2)在开设“现代汉语”2个学期(8个学分)的同时,又开设了“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文字学与训诂学”,并分别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学习;(3)在古代汉语的两年课程安排上,第一学年使用王力先生的教材,第二学年则引导学生专题研究传统经典古籍:第三学期学习《论语》,第四学期学习《孟子》。高度重视传统小学修养,乃是对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的素质的培养,这是我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第一大特色。

我校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入学一年以后,正遇学校对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修订,于是笔者所在院系利用这个机会对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强调建立中西对比思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潘文国先生指出:“那种不理会与外语的异同,不考虑‘对外’教学的需要,埋着头就汉语而汉语的研究不属于对外汉语的本体研究。”〔2〕在学校总学分缩减的大情势下,我校国际汉语系删减了“普通话”、“中国哲学经典选读”、“汉语语法分析方法”、“公文写作”、“汉语修辞学”等课程,增设了“中西哲学经典选读”、“西方汉学”、“中西文论名篇导读”、“中外神话与民俗”、“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等课程,而且还强调授课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中外知识对比的角度来掌握专业知识。比如“现代汉语”课,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也在学,如果后者不用对比的方法来学,那么知识就会越学越死。另外,我们还尝试性地进行中西对比思路下的横向教学,如在“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上讲析的传统经典篇目,英语精读课老师同样可用英文来讲解,这种中英文同时进行的教学,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角度来学习、欣赏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建立在中西对比思路下的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是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根本原则的,也是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另一亮点。

2010年,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具体表现为对对外汉语专业外语类课程的调整。在很多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中,外语类课程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较高,几乎占到了全部课时的一半以上〔3〕。我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经过第三次修订后,一外类课程即英语类课程所占比例不到一半。这不是因为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反我们除在第一、二学年给学生开设了重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基础课程,如英语语音、英语精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等课程外,第三学年还继续开设了英语口语、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等课程。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是,我们在第三、四学年给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二外(法语或德语),并还拟开设西班牙语,每学期均达到8周学时;同时还设置了其他小语种的选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多铺一条路,因为掌握一门语言,即掌握了打开目的语文化的钥匙。国家汉办从2010年开始就对公派汉语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小语种培训,以提高派出师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对二外的高度重视,既符合为祖国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未来国际汉语师资的需求,也符合从宽口径、利于就业的角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由于我校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2012年才毕业,上述就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所做的尝试与探索是否可取、对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否有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如今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早已超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版)文件上注明的“【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的要求,林林总总,遍布全国了。对外汉语专业就依托院校而言,有重点大学,有一般院校;有综合性大学,有非综合性大学;就分布地域而言,有沿海城市也有内陆地区。怎样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办学资源,探索专业建设特色〔4〕,已经成为对外汉语专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上,各校更需根据自身资源与优势,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际汉语教学实践平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

四、一些思考

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已经走过27年,在当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课题。面对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流入社会却远离汉语国际传播的现实,火爆专业背后的就业压力迫使各办学高校各出奇招。各高校既应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高级专业人才,又应承担大量毕业生最终无法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就业压力;既要在本科阶段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更要思考该专业背后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该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系列性与有效性。因此笔者认为,各对外汉语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思路上应从培养单一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怪圈中跳出,直接站上国际汉语教学的大舞台,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复合型本科人才,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又能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打好基础。当然这样的结合应该立足在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因为这样的能力与素质既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所需要,也为毕业生选择与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铺平道路,这是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围绕这一原则可以立足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尝试不同的路子,培养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能适应海内外国际汉语教学需求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以及非专业对口情况下的通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昊.中泰合作背景下泰国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及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1):6.

〔2〕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16.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篇7

在学时方面,医学汉语在整个学科教育中也占了不小的比重。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在华学习的6年期间,前4年均开设汉语课,总课时数达800课时,其中医学汉语课程占的比例为35%;此外,学校要求留学生必须到中国医院进行实习,且必须在毕业前通过HSK三级考试才能获得专业学位。因此,就整个医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医学汉语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高质量的医学汉语教学对留学生的医学专业教学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2医学汉语教学现状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对外汉语教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目前对外汉语界针对医学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医学留学生所学习的其它课程科目相比,国内对于医学汉语教学的研究是医学来华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对其教学的探索还停留在真空地带。目前对于医学汉语教学的研究,大部分还处于讨论医学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医学汉语的教学重点的确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探索等等。医学汉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缺乏高质量的医学汉语教材,缺少复合型师资,系统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等。鉴于医学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探索有效的医学汉语教学模式,使其满足留学生的交际需求显得十分必要。

3医学汉语可行性教学对策

医学汉语的教学目的在于让高年级医学专业留学生能够使用汉语进行各种医学专业见习以及实习活动。当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专业基础和日常汉语运用能力,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将已有的医学专业知识与汉语运用能力相结合,以满足实习和见习的需要。通过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医学汉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对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主张用任务的形式完成课堂活动,即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完成对语言的学习。医学汉语的教学重点在应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来进行医学汉语的教学,从理论角度看,是可行的。首先,学习者的动机非常明确,他们主要是将汉语作为工具来使用,进行临床见习和实习,即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其次,教师的任务是创立较为真实的情境,给学生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掌握语言知识;再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的作用是监督、协调、主导和评价。医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性比较功利,即满足生活需要、实习需要和HSK考试的需要。

医学汉语的学习更是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实习的需要,以此促进专业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更加注重实践和操练,让学生在上完每一次课后都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上,可采用“集体讲授+小组操练与复练+课后实践与运用”的手段,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系统的讲解后,分小组以朗读,角色表演的方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操练与反复练习,并要求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操练结束后,教师发给学生与操练内容相关的主题,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重点词汇创作自己的医患对话。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各个小组的操练,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判、纠正与记录。课后实践与运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包括完成情景对话,到医院体验真实情境(或陪同生病的同学去医院看病),录制医患对话等,并要求学生把实践内容和感想以录音和笔记的形式带入课堂,通过集体讨论进行评价以帮助其进行有效的反馈。

4医学汉语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任务型教学法对于医学汉语教学而言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但也存在着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与任务设计。医学汉语的教学内容,关键不是对专业的医学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帮助学生记忆和积累尽可能多的医学汉语词汇、语用规则和医学文化背景。但是,静态的识记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动态的语流中使用汉语医学词汇和专业用于进行医学实践。因此,在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后,如何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帮助学生将已经学到的医学知识用汉语进行表达才是关键。

二是如何进行课后实践的组织与监督。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对于实现医学汉语的教学目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做什么,怎样做,怎样进行反馈,如何对课后实践进行监督都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篇8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建设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范围强劲的“汉语热”迅速升温,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激增,相应地,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汉语言本科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

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1994年正式招生,是国内较早开设汉语言专业的院校之一。笔者有幸从汉语言本科专业建立之初就一直参与教学与管理,对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思索,本文试从管理制度、学制、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加以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留学生汉语言学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稍尽绵薄。

一、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汉语言专业设立之初,大连外国语学院就初步制定了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明确了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1998年重新修订,正式编印成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95年开始逐步制定教学管理条例,几经实践与修改,于1999年正式颁布

留学生数量变化大,学生学习基础与知识结构不尽相同,而且学习需求呈多元化状态,这就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大连外国语学院采用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年制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和要求,计划性强,管理单一,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及自由选择。学分制是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而是以完成在一定范围内规定的学分量为手段,学分制弥补了学年制的局限性,但管理复杂。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教学制度汲取了学年制的优点,也汲取了学分制的长处,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选课的自由,适应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

实行部分弹性学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统一与灵活相结合。例如,已达到汉语水平考试3级者,经过分班考试和课程认定,可插入二年级学习;已达到汉语水平考试6级者,经过分班考试和课程认定,可插入三年级学习。根据所修学分,可提前或延期毕业,延期毕业不能超过2年。但这种管理模式仍为过程管理,对学生的修业年限还有限制,因而应逐步推行学分制,在弹性学制等方面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二、课程设置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社会对既具有较高水平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又懂得一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另外,根据(《外国入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研究报告》(高彦德、李国强,1993)的调查分析,“外国入学习汉语的目的”一项,排序第一位的是“为了解中国”,“从事外交外贸工作”与“从事翻译工作(导游或文秘等)”分占第二位与第三位,可以发现,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以汉语作为职业工具。

因此大连外国语学院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以汉语为主修、以专业方向为辅修的复合型人才上。目前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专业分设中国文化与国际经贸两个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注重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课程设置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为基础教学阶段。进行严格的语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第二阶段:三、四年级,为提高阶段。在继续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侧重专业方向教育,实行专业分流,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如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自1994年创办以来,在培养过程中,除了着重汉语能力以外,还要掌握较系统的经济贸易知识,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从事中外经济贸易交流及相关工作,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由于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及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能够满足学生学成后就职的需求,大连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与汉语相关的工作,有的回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有的从事中外贸易方面的工作,有的留在中国开公司、办工厂,为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经济贸易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学习者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与体验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运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锻炼。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和学生情况,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根据教学和实际的需要,在本科的选修课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讲授内容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授课方式为老师讲课和学生上机同时进行。电子商务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学院为此新增了《电子商务》。这门课首先讲授理论知识,两个月后由老师带学生上机操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由于重视实践教学,并能根据实际对实践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实践中,严格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在四年级上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

实习是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改革,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实习工作已经步入

了规范化的轨道。组成由院长领导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实习的具体工作。《本科教学管理条例》规定了实习目的、实习方式、实习要求和实习成绩评定等细则,使实习工作有章可循。

本科学生的实习定于四年级上学期,在开学一个月以后。实习时间(包括撰写实习报告时间)为三周。国际经贸和中国文化两个专业倾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所以实习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国际经贸方向的学生去公司(或工厂)实地工作。这些公司大多从事加工贸易,有工厂和进出口部门,生产销售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学生实习两周,撰写实习报告一周。中国文化方向的学生由本校统一选择实习地点进行语言实践,考察当地的民俗文化。学校为学生选择了西安作为实习地。西安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学生通过参观半坡遗址、兵马俑、历史博物馆等景点。对中国文化增进了解。学生实习一周,撰写实习报告两周。

3 实践教学效果及评价

《计算机基础》和《电子商务》这两门课由于贴近生活实际,深得学生喜爱,选择这两门课程的学生比较多。学院为学生准备了电脑教室,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操练。由于准备充分,实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实习效果好。按照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于在选择实习单位上由学校把关,学生能在实习中综合运用国际经贸知识和汉语语言知识,实习过后普遍反映有收获。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不足和欠缺之处,回学校后,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实习报告的撰写,为四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实习内容充实。以国际经贸方向为例,实习单位多为外商投资的出口加工企业。学校在和实习单位洽谈时,要求单位安排学生到进出口、营销、财务、生产等多个部门见习。全面了解公司经营管理的知识。近些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学校也开始把学生介绍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公司实习,使他们了解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第三,实行全程监控,保证实习质量。在学生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结束后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了实习的质量。实习前通过和实习单位沟通,把学校的意图及时传递给实习单位,保证实习单位与学校配合,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派专人去实习单位检查,使实习单位和学生都感到一定的压力,认真对待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及时总结,找出不足,为下一年的实习做好准备,积累经验。

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没有一支科研教学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个知识丰富、品格美好的教师能够使教与学双方沟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理解与信任的情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涉及语言、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同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分注重对教师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及敬业精神的培养。每个学年,学院都要组成专门小组对每位教师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作为教师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多年以来,大连外国语学院教师以敬业、团结、奉献的师德风范,严谨、务实、创新的治学和育人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汉语言专业的优秀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篇9

一是教学模式落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为主。由于是老牌学科,课堂上,教师仍是主角,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学生在底下忙做笔记。有的教师甚至连多媒体课件都没有,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得不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选错了专业,把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视为一种负担。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专业素质较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就业率越来越低,就业形势严峻。二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对这门学科的定位有失偏颇。他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作家、文学人才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就集中在文采和写作上,这种有失偏颇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胜任文学评论、语文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只有扎实掌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并注重其他领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能找到这门学科与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才能具有竞争力。三是课程设置不尽科学。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早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科学的课程设置早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悠久的历史一方面使得这门学科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长久地坚持这一教学模式也限制了这门学科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往,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坚持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模块相结合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及时采取措施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在扎实学习储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由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史实的连贯性而忽视对文学作品中文字魅力的品味,更谈不上对文学作品整体意蕴的赏析了,这也恰恰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差的原因所在。所以,应针对提高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来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赏析和评论具体的文学作品,并把自己对文学作品鉴赏和评论的结果与教师交流,对于学生未能深入透彻理解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挖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并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体悟到文字魅力的同时,感受人文精神,逐渐培养自己感悟时代和历史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学校积极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自身知识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以此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操作水平。二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找准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正确理念指导下才能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语文老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是度量教学内容的一个标准。为了改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后“充电”,逐渐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技术的基础上,适应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三是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都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时展的脚步,需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适当进行课程调整,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这一核心,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开展课程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科学整合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篇10

[关键词]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

前言

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语言,其体现的是一种整体美,是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方法特色的一种结合,通过完美的表现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美[1]。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在传统文化中,汉语言文学是重要的学术载体,是我国古老民族的文明建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对于发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新时期下,企业等各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因此,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改革,落实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价值[2]。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社会对其有一个新的期待。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职院校继续发展的一大需求。

2.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分析

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是和一些诸如工程类、建筑类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代表,是最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传授中外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一门学科,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为了让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的一门学科[3]。而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在其实用性方面不足,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要针对该方向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3.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革新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一般为教师、编辑、文秘等,而实际上,其就业范围涵盖了政府、科研、房地产等各个行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对于该专业的教学,要摈弃原有的教学目标,以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更大程度的体现其实用性特点。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十多种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内容,按照当下最新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好课程教学方案。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广泛的就业前景,需要更好的体现该课程的实用性,这样才会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作为汉语言文学的老师,需要精心的安排课程,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的培养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4]。另外,对于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更好的把握该课程的创新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择业范围比较广,却不够精。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意把握创新型教学,在把握好该学科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在进行教学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作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按照相应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在一个确定的指导思想下,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阶段,很多老师已经选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教学,有很多都是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5]。另外,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有目标的进行教学,而不是为了敷衍课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就是以文学、文字、文章等元素为主的一门学科,其特征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其工具性,在新时期,培养学生能够以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而不是一味的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和教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作为教师,其更应该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该有一个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很多教师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而到了实际教学的时候,则收到的效果比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好[6]。教学理论固然重要,却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才能够收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理论,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在教学的时候,不断的汲取前人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并且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进步,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双方共同努力,取得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5.结束语

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中职院校的一门重点学科。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的时候,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对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够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相信在未来的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关于该方向的研究,会更为完善,关于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岑玲.亲近文本加强理解注重实践提高能力DD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参与性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05):15-16.

[2]蒋继华.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2,(12):25-26.

[3]王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之策略浅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30-31.

[4]杨靖,崔乃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才智,2012,(0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