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十篇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十篇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6:47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篇1

一、开发利用好生活资源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学生命力,有利于培养师生以史论今的能力,是历史生活化的需要

应试教育的悲剧是培养了高分低能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永远培养不出文化巨人。运用历史知识正确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并作出正确的决策是一个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所以新的高中历史课标多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历史和学生的生命、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性。高中历史课程尤其突出了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因为这些热点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利用“热点”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又能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高考也进一步通过考试导向,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觉增强历史意识,吸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的洞察力和使命感,密切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中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割裂,导致了他们在高考中遇到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教学的软肋,绝不能掩耳盗铃。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能通过古与今,过去与现在相联系,要能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历史“活”起来。

二、开发利用好现实热点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方法途径

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再把握、再生成、再创新的全新过程。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包括历史资源的利用要从本地区、本班级学生具体学情出发。现实热点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尊重课标教材,又要结合当代实际灵活使用;既不迷信课标书本,也不盲目追赶时髦新闻。教师对历史热点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结合当代学生实际对历史重点知识的再分析、再处理。

1.课前首先要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搜集和整理

历史教师结合学生身边生活资源,尤其是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用历史分析、理解和感悟现实,学生非常喜欢。教师课前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生活经验调查积累生活材料,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搜集: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如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等,其中的重点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的《午间半小时》和《晚间新闻》等。二是借鉴政治学科热点素材来关注现实热点与历史相关的问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这些热点素材,我们还要学会整理。第一,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将平时所搜集到的热点素材做好笔记,积少成多,完善对热点材料的储备。第二,对搜集到的热点素材进行分类。通常可分成以下几类:时效热点,包括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周年纪念等;长效热点,包括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话题,如“三农”问题、世界和平问题、和谐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化问题、近代化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创新问题等;史学研究热点,包括考古的重大发现、最新史学观点等。

2.课中升华现实热点资源蕴含的鉴古知今的教学价值,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点,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现实生活资源再现于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分析现实热点资源。我们常见的古币、票证、衣食住行变迁、各地的历史人物、地名沿革……都可以成为我们发掘的对象,让很多人印象中干巴巴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活起来,充满生活气息。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我们对每一个热点素材要有所思,有所悟,洞察热点所揭示的本质的东西。比如从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大地震中,我们要从中领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福岛核危机中认识科技作用的两面性、政府工作的效能等。再比如2011年3月19日以法国为先锋的北约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我们要思考人类的和平问题、和谐世界的构建问题、民族文化和的包容问题等。只有把握这些热点的本质的东西,才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思考和分析,汲取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来引导学生主动亲近历史、探索历史、理解历史,从历史中学会如何理解现实、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3.课后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挖掘乡土资源,使历史知识生活化

教师要树立大课堂教学观,要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开展乡土史教育和历史实践活动。乡土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学生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教师若把乡土史和学生历史实践活动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在实践活动中教,在实践活动中学。学生通过课堂外的参观家乡文化遗址、调查地方名人、收集古老传说等。这些作业改变了以往读、写、背等形式,极受学生欢迎。如果教师能够把书本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利用地域特色资源,它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实现了新课改让“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

“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学最大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鲜活的生命出发,从火热的社会问题出发,而不是研究经院哲学或书本。教材上历史知识是相对凝固不变的,生活是日新月异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个人的命运,社会的未来联系起来,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去感悟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乡土历史意义

一、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会更有利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明确过程与方法为目标,把思想教育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将三个维度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全方面培养学生和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家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可以说乡土历史无论是在知识层次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样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在乡土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调查、访问、社会活动、收集资料、制作图表、参观等方法,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实的体现。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呈现形式,肯定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营造出师生互动的民主课堂气氛,使学生启动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从而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得以充分的实现。

新《课标》在思想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思想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与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全面、科学和务实。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乡土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而且能以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的史实丰富爱国主义的内容,给学生以感染力。乡土史从学生身边开始讲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切实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他们会倍感自豪,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家乡是他们生活生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历史人物的事迹,文物遗址等从小耳闻目睹,这种亲切感会让学生把自己的家乡同祖国的历史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进而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发奋学习。

二、乡土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课程的改革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家乡的历史,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而且又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和经历出发,是学生所见所闻,学生喜闻乐见的。由此出发,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望,自然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浮起和学习动机。运用乡土历史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过去,中小学课程内容单一,教师的作用就是进行知识的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则过分依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现在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但要掌握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有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能力,要求建立和形成发挥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然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过去教师大多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现在则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必须用更加合作的态度从事教学工作。那么乡土历史的教学就能符合这一需要,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便于学生参加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中来,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是历史学习方式变革中的主体,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一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那么乡土历史教学和资源的开发对改变学生死一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大有裨益的。

四、乡土历史,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篇3

一、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

首先,乡土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近历史,更好地掌握历史史实。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说:“人不像北极冰层用冰保存几千年前的猛犸一样将过去保存在他的记忆之中。人从现实出发因而正因为总是通过现实,他才认识和评价过去。”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把知识点与家乡史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这些身边的史实与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对家乡史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家乡史去领悟课程中的知识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也可以点明课本知识点与某个家乡历史遗产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今后接触乡土文化时,联想相关知识点,用家乡史印证中国史,增强学生对家乡史的探究欲望和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加深对书本上抽象知识的理解,利于学生构建历史思维框架、思维线索。

学生如果可以利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对具体的乡土史事件进行挖掘、诠释,使其对历史的理解更为深透,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这些遗迹和故事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身边。引入这些史料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自然会增强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讲建国初政治建设时,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感到国家的这个大政策距离我们很遥远,为方便学生理解,我从学校周边的回民餐馆说起,讲到学校周边聚居回族人的生活、信仰等方面。从而让学生理解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

其次,乡土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很有帮助。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乡土资源以其“近、熟、亲”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的见的祖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爱家乡就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因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乡土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而生动的材料,是一种最有亲和力的德育课程资源。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看、去听、去感受家乡的古今变化,体验家乡的沧桑岁月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在历史教学中联系学生熟知的乡土史料,尤其是近现代史,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重要价值。例如,我们学校所在地赵光农场是以赵光烈士命名的,在讲到三大战役时涉及为什么先开始辽沈战役?结合赵光烈士在1946年牺牲的史实,讲解当时东北地区的革命形势,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很多崇高的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

再者,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拓展。高中历史中的古代史本身离现在的时代就很遥远,加之学生的知识面本来就不是很宽,学习起来不好掌握,有些还很难理解。但适当的结合一些与之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时,由于时间相对来说比较久远,所以联系学生耳熟能详的《南泥湾》歌曲歌颂的三五九旅来讲解,其旅长是王振,也是农垦系统的开创者,我校所在的赵光农场是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在这里有王震将军的足迹和同学们都能看到的“黑龙江省赵光农场”8个金子的题词,这样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有助于对历史知识

掌握。

第四,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交往能力。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传授史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学知识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学使得我们的学生变的高分低能,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乡土史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乡土史的教学中,教师发动学生搜集、分析和交流本乡、本土的历史资料;参观当地历史遗址;访问本地历史专家和历史见证人;撰写有关乡土史的小论文,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还十分有限,但在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更能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自主学习、探究,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二、乡土史教学应用于历史课堂,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拓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宝贵的乡土历史遗产,如: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无疑是拓展课程资源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扩大课堂教育教学的范围。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素养、广博的教学理论素质、深厚的人文素养。乡土史教学对于历史教师而言,不仅是一个挑战,同时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要想真正在运用乡土史教学使做到具体、形象,不增加新的头绪,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斟酌、筛选。既不要节外生枝,也不能增添或者改变教材中的主要内容。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乡土史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已成为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大亮点。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乡土资源,“犹如一汪清泉不断地滋润着历史课堂,为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树立课程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恰当、合理地使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性。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4,(1).

[2]陈玉伟.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乡土资源的渗透[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6).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篇4

关键词:学科融合;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21-02

一位真正具有历史课程意识的教师必然应该具有历史课程的资源意识,在过去传统的历史课程资源观里,我们把历史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今天,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对历史的课程资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不但是历史资源的传授者,还是历史资源的建设者。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个学科的知识无所不包,历史教师不仅要是历史学科的专家,还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使历史教学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拿文科中的历史、地理学科来说,历史学科主要关注的是时间,地理学科关注的是空间。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联系自古就非常紧密。古人在研究历史时就非常重视地图的作用,"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非常准确的指出历史教学必须加强时间与空间概念教学的必要性。史地学科融合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这一角度的发掘,两学科教材及教学用书中中的资源将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给学生创新学习提供新的平台。

1.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发掘初中历史地理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源研究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意义

新课改精神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学习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机,特别是当前的课程改革,如果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题性作用就无从谈起,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许多资源和手段,然而学生和教师最熟悉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却常常被忽视。本节内容的研究就是要从教师和学生熟识的素材中进行重新整合和处理,使原本平淡无奇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比如:观察下图,根据所学的知识,这一事件应当发生在

a.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

B.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

C.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

D.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

根据题干、漫画和注释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排除a、B、C三项,确认这一事件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此题就是非常典型的按照某种历史特征,确认特定的历史空间。

这是一道典型的历史试题,但是考察的知识绝不仅限于历史知识而是一道利用历史资料考查空间概念的好题,也是历史地理知识融合的典型例证。这幅漫画来自教材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限于就事论事,还应该进行解读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得到深化。

2.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发掘初中历史地理教学资源研究对教学效益的影响

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正确的认识,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和学科能力的有效发展。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看待学生,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

3.如何充分发地图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决定学习的质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之所以会主动参与是因为教育环境中的吸引因素,所以教师就要创设适合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地图资源就是一种生动的、鲜活的情境素材。

但是地图如何发挥其特有的作用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解读才能充分释放,以上图为例,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厚重的黄土,使北方的黄河流域成为培育和种植粟的的主要地区。长江流域广袤而肥沃的河湖冲积平原,充沛的水资源和湿润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使这里成为稻子的起源地。结合上面的地图来进行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教学就会使学生对北方和南方农耕文化有更清楚的认识。这样的效果不是光靠教师的文字讲述能够达到的。

4.利用地理学科研究视角解决历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及案例分析

历史地理的融合一般以地理现象、社会现象为背景的有关知识,渗透历史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并懂得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去爱护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可以运用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例如新航路开辟以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衰落下去、英国资本主义却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中,地理因素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大西洋沿岸的区位优势。

总之,历史活动所处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必然而重要的影响。这是历史地理知识综合渗透对现实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交织成一张历史学习的全新的时空网,不仅大大开阔了教师教学的视野,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参考资料:

[1]《课程与教学概论》钟启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姚锦祥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篇5

[关键词]贵州;地方历史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门必修课之一。地方历史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的应有之义。本文以贵州为例,略论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一、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学习“纲要”是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使得“纲要”课程在内容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造成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此要求“纲要”课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其中具体要求之一即任课教师必须补充教材上所没有的“新”史料。由于大学生对于一般性史实已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历史知识可以一带而过甚至不讲,讲授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现有知识层次难以接触到的、让他们感觉耳目一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需求。而我国地方历史资源丰富,是一座尚待不断挖掘的历史宝库。

从全国范围看,地方历史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包括在“纲要”教学中的应用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关注。但纵观目前研究,关于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而贵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仅就红色资源而论,贵州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历时最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红军长征期间,足迹遍及我省68个县(市、区),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黔北革命根据地、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留下了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等大量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但目前相关研究与贵州作为一个红色资源大省的身份是很不相称的,此凸显贵州红色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当然,除了红色资源,贵州还有其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总之,贵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挖掘远远不够,作为贵州本土高校的“纲要”教师,应把贵州地方历史资源视为“纲要”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充分发掘本地的地域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体系,以增强课程的可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二、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一)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

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穿插地方历史知识。在教学中可以插入相关的贵州地方历史资源中的人物传记、回忆录、历史图片、历史影视资料等。试按“纲要”课章节顺序略举几例予以说明。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贵州人民曾发动了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如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在讲授“纲要”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教师可以上述史实做辅证材料,使学生结合贵州地方历史资源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中,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明确反侵略战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二章学习重点之一即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在论述太平天国意义时,教材指出: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此时可向学生介绍太平天国起义对贵州的影响。

辛亥革命发生后,贵州也同全国其他先进省市一样,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封建专制在贵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在论述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可向学生介绍贵州自治社及大汉贵州军政府的相关史实。

邓恩铭,水族,贵州荔波县人。在中国革命史上,邓恩铭是中国少数民族最早的共产主义先驱,他是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成员。在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可补充邓恩铭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相关史实。

贵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中国工农红军先后6次进入贵州,足迹遍及全省60余个县、市的山山水水。正是在这五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完成了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黎平会议之后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路线,确立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随后才有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并有了长征以来第一次胜利——遵义大捷。以红军长征在贵州留下的文化遗址为主要内容的长征文化是重温革命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教学,可结合贵州上述革命战争与长征文化,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结合贵州地方历史资源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了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在讲述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向学生适当介绍贵州所拥有的反击侵略与抗战文化。抗日战争的胜利转折发生在贵州。1944年,日本侵略军在华战争中组织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豫湘桂战役。日军开始时气焰嚣张,占领了大片土地,甚至还打通了粤汉铁路。但是日寇最终被阻止于贵州的独山,再没能前进一步。贵州不仅是中国抗战的后方,而且也是中缅公路的必经之地,成为盟军生死攸关的交通补给线。贵州还曾与“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两个令中华民族永世难忘的民族英雄,分别监禁在贵州的深山僻壤长达数年之久。

第七章教学内容之一即中国共产党与派的合作,并讲清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这一历史事实。在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时,可简单提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贵州地方建设概况。

在重点阐述第八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改造的必要性,可以贵州社会主义改造的简要历程为典型史料予以说明,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九章教学基本要求之一即讲清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十年”,此可以“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具体史实予以映证。

第十章重点阐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事实胜于雄辩,在讲述时,可结合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予以事实说明。

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以教材和教学目的为主线;结合实际恰当引入;以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纲要”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亦可以多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方法:讲授;历史影视资料演示;讨论;专题讲座。

(二)将地方历史资源引入课外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改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将贵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应用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上。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或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观后感。贵州近现代史(1854-1949年)史迹众多。如咸同贵州农民起义遗留下来的主要遗址有:独山县播让村,咸丰四年(1854)杨元保领导的布依族农民起义遗址;凯里香炉山,咸丰五年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的根据地遗址;天柱九龙山,为侗族农民起义的根据地。还有咸丰五年徐廷杰等人领导的红号军活动的江口二角庄根据地遗址,咸丰七年刘仪顺等人领导的白号军在思南开辟的荆竹园根据地遗址,咸丰八年何德胜等人领导的黄号军于瓮安的玉华山根据地遗址,以及三都九阡岜丢山水族农民起义遗址;苗军大胜清军的黄平“黄飘大捷”战场遗址等多处。1911年,贵州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打响贵州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清军新军营遗址——贵阳南厂,向为驻兵之所,今是贵州省军区驻地。1930-1936年,中国工农红战贵州达6年之久,足迹遍及60个县境,留有众多遗址遗迹,如转战黔桂边的红七军驻榕江县城的军部旧址;沿河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黎平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迂回转战“四渡赤水”中的娄山关战斗遗址;川黔滇省革命委员会的旧址等。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共贵州省工委和镇远地下党支部的旧址尚完整遗存;三都水族人民抗击日军的战斗遗址——石板寨,其抗敌的碉堡和敌人进攻时留下的弹痕,仍然保存着。此外,还有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和《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等。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历史调查等实践活动。如利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调查活动,让学生到贵阳近郊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巨大历史进步。

(三)建设相关教育网站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站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积极建设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在本土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用的相关教育网站。相关教育网站应开辟专栏介绍贵州地方历史资源,如开辟相关史料、人物传记、音像资料等专栏,并注意与“纲要”教材具体章节内容相链接。关于相关教育网站建设的思考,限于篇幅,拟另专文论述。

参考资料: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贵州历史文化资源[eB],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地方志,http:///dfz/Shownews.aspx?newsiD=3964,2010年10月18日.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篇6

对于教材,新课改指出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因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材料而已。可见,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还有很多。

1.图书、报刊资源是常见易获的教学资源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图书和报刊,社区部门单位有,学校有,不少个人也有,只要留心,它们就是极易获得的。图书馆资料最齐全,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可以借来一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或摘录。在报刊方面,除普遍订阅的日报与历史专业报刊外,《文萃报》、《中国剪报》、《文史博览》等对历史教学也很有帮助。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和保存这些,就可供急用之所需;号召学生课外去阅读摘录,既可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促使他们的“动”,促进课堂的“活”。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师生都应该乐意为之。

2.乡土、社区资源是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教学资源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当随时随地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的乡土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巧用这些资源,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因为他们的现身说法,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如果教师恰当巧用这些社区乡土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丰富其历史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活跃历史课堂。如关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的教学,我就曾组织学生参观“厂窖惨案”纪念馆并请当年的幸存者现场讲述,这样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认识非常深刻,教学效果特别好。

3.广播、影视资源是鲜活生动而又丰富的教学资源

近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资源。文献记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还有一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要不过于违背史实,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地提供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以增强其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这类资源多,关键在巧用。要巧用,先是精选画面,再是优化重组内容,然后是确定最佳的呈现方式。时下的教育装备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呈现方式可采用录音带、VCD或者课件播放。前两种方式播放,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要精选,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短,而可取的资源多;之所以要优化重组内容,是因为这类资源毕竟不是为教学而专门设计的,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程序也自有体系和规矩;之所以要确定最佳的呈现方式,是因为这些资源生动鲜活,采用其他方式呈现会失去其生动与鲜活的特性。

4.信息、网络资源是丰富而又便捷的教学资源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篇7

   对于教材,新课改指出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因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材料而已。可见,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还有很多。

   1.图书、报刊资源是常见易获的教学资源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图书和报刊,社区部门单位有,学校有,不少个人也有,只要留心,它们就是极易获得的。图书馆资料最齐全,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可以借来一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或摘录。在报刊方面,除普遍订阅的日报与历史专业报刊外,《文萃报》、《中国剪报》、《文史博览》等对历史教学也很有帮助。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和保存这些,就可供急用之所需;号召学生课外去阅读摘录,既可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促使他们的“动”,促进课堂的“活”。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师生都应该乐意为之。

   2.乡土、社区资源是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的教学资源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当随时随地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的乡土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巧用这些资源,学生最信服、最易接受,因为他们的现身说法,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很感兴趣,喜欢探究,如果教师恰当巧用这些社区乡土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丰富其历史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活跃历史课堂。如关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的教学,我就曾组织学生参观“厂窖惨案”纪念馆并请当年的幸存者现场讲述,这样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认识非常深刻,教学效果特别好。

   3.广播、影视资源是鲜活生动而又丰富的教学资源

   近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资源。文献记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还有一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要不过于违背史实,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地提供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以增强其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这类资源多,关键在巧用。要巧用,先是精选画面,再是优化重组内容,然后是确定最佳的呈现方式。时下的教育装备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呈现方式可采用录音带、VCD或者课件播放。前两种方式播放,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要精选,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短,而可取的资源多;之所以要优化重组内容,是因为这类资源毕竟不是为教学而专门设计的,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程序也自有体系和规矩;之所以要确定最佳的呈现方式,是因为这些资源生动鲜活,采用其他方式呈现会失去其生动与鲜活的特性。

   4.信息、网络资源是丰富而又便捷的教学资源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年表资源开发与运用

一、年表资源的含义和表现特征

年表资源是把各种历史事件按其先后顺序进行有序排列而形成的参考资料,旨在达到教学三维目标。最常见的是“时事”年表,包括时间轴度和事件轴度,这个在高中教科书后就有体现。年表清晰地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其记录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大事年表就有三种:综合年表,对比年表、阶段年表。课改开始后,新教材的编写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不同于以往的据史事发生前后成本,而是突出重点,以专题为框架。有些史事因其时间跨度大,不乏历史基础薄弱的学生混淆事件的年代。所以,在专题编写模式下,要解决信息量大、时间跨度长的问题,教师可引入历史年表来开展教学。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历史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要全部学习是不可能的。近几年高考越来越倾向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注重研读高考题型,以此为切入点,把隐含的知识通过年表的方式展现出来。那么在制作年表资料时,教师要注意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针对性。年表的设置要服从教学目标,比如梳理知识、整体把握历史进程,一般是编制阶段年表,而要展现史事细节、传达历史情感则一般编制大事年表;其次,适度性。学习史事需要再现过程,因此教师要适度地开发教材,引导学生读透年表精髓,进而引发抽象性思维,塑造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代表性。年表内容的选择,应该囊括那些能够体现历史发展规律的并符合教学目标的史事。

二、年表资源渗透历史教学的细节研究

1.年表资源是教学课题的枝叶,是史事生命力的体现

我们平时看电影时,如果剧情吸引人,再加上演员演技好,那票房自然就高了。历史课亦然,如果课题设计得妙,再加上老师讲解到位,那么学生自然兴致高。那么在设计教学课题时,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让这棵树枝繁叶茂,让其生动起来,具有生命力,这就表现出年表资源的独特作用了。比如教师在教授课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就有20多个,古今中外的历史伟人中对其所在的朝代或国家的贡献、作为都不一样,各种事迹繁琐,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利用年表资源来展现每一位历史伟人的所作所为,有重点地、突出地展示历史伟人的功与过,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观察分析这些历史的“枝叶”,从中体会并比较历史人物,做到正确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伟人,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2.年表资源俨然知识网络,是史事内在联系的载体

在专题框架下,涉及到的史事时间跨度长短不一,学生对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的认知就无法形成,那么对于历史史事的发展特征、所体现的历史规律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通过把专题内的各个事件整合为知识网络结构,不仅保证了历史的系统性,也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识记历史史实,同时也使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笔者听一位教师的《辛亥革命》,印象深刻。从武昌起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等,执教者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己列举大事年表,梳理知识。再通过教师引入历史人物对当时事件态度的历史资料,使学生“倾听历史背后的声音”,学生容易理清各个人物、事件的对应关系,也感悟到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年表资源“穿越历史”,表达丰富的历史情感

历史就如同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但是历史长河,生生不息,人的智慧再大也不可能完整地记载和传达,特别是历史教材,只能以非常有限的篇幅来还原历史面貌,导致偏重于概念或理论的体现。若是教师照本宣科,很容易导致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失去了“历史”背后所承载的感召力、生命力。所以,不乏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但是他们却喜欢读历史课外书,究其原因就是课外书籍具备了生动的历史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通过年表资源的整理,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历史事件的学习探究,寻找视角,见微知著,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体味历史事件中所涉及人物的情感纠葛,进而从中感悟到历史所承载的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能力等。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是集教材、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而历史学科的过去性、阶级性、多样性等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利用年表法来整理归纳历史事件,清晰地呈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年表素材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甚至逻辑推理,不仅识记了基础史实,更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年表资源有规律地传递着历史科学知识信息,老师授课以此为平台,能够调动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最终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年表法是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灵活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理解所学,为将来的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陈振华.大事年表教学:分级解读历史概念[J].教育科学论坛,2013(09).

[2]安芳妮.论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法学,2011(04).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篇9

关键词:影视资源;初中;历史教学;科学高效

初中历史的课程内容很难掌握,内容繁琐,而且覆盖的范围特别广,很多学生学完新课程就忘记旧课程的内容,知识点繁多,且特别容易混淆,特别是世界历史中,每个国家发生的每个历史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涉及的人物、事件的基本内容、历史意义等这些知识点混在一起,很难区分、理解、记忆。所以,在日常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系统化、具体化,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一、影视资源和历史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的传统方式是板书或是教师讲解,枯燥的知识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毋庸置疑,历史学习的效率也很低。而在新时期,教师把和课程相关的历史资源,借助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播放,通过听、视觉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明显不足,加之历史知识点非常抽象,更是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点的难度,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非常不理想,然而,通过影视资源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演绎出来,学生在尽情享受剧情的同时,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认知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会涉及三大战役这一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混淆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历史意义,而通过给学生播放《三大战役》这部影视作品,再进行归纳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

3.培养学生感情,提升认知能力

当今课堂中,学习历史的基本标准是,培养学生的感情,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为这一标准的完成,提供了便利,然后,影视资源的广泛应用,更是有助于将培养感情、提高认知能力的目标“落实到位”。例如,初一阶段学习中国古代史,给学生展示四大发明、唐三彩等,可以让学生深刻感知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在初二阶段,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史,屈辱的历史时期,通过《八国联军》《甲午风云》等影视资料的观看,能够把学生的爱国情怀、肩负的中华复兴使命激发

出来。

二、科学高效使用影视资源的具体措施

影视资源的利用,并不是说把这一模式作为历史教学的单一模式,而是将其作为多样化历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影视资源作为探索的主要方向,摸索出一种合理使用影视资源的新模式,以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1.影视资源使用的基本原则

(1)严谨

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内容。然而,某些影视作品为了强化某一目的,改编了一些真实的历史片段,所以,教师在选择使用某一影视作品时,要反复验证、反复斟酌,在保证影视资源不违背历史事实时,才能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杜绝歪曲的影视资源,误导学生的认知。

(2)时间性

影视资源的时间性特别强,同一历史事件会有很多部影视作品去呈现,教师要选择“最新款”,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观赏兴趣。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时,一些教师选用的影视资料年代久远,其中的演员学生大都不熟知,使得学生降低了观赏兴致,当然,教学效果也不会很高;我在给学生讲述“开国大典”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引入《建国大业》这一影视作品,其中有很多学生熟知的一线明星,发现学生的观赏热情瞬间喷发,很快融入剧情,无形中加深了他们的记忆。

2.选择影视作品的注意事项

(1)影视作品的选择条件要严格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选择影视作品时,要综合考虑对学生的作用、作品的真实性、课程的重点等内容,合理选择。例如:前阵子热播的《甄执》《雪豹》等影视作品,虽然学生很乐意接受和观赏,但是这些作品和历史事实相比,相差很大,所以,不能直接用于历史课堂教学;而像《十二生肖》这部影视作品,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违背历史事实,这样的作品可以用于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作品中的十二兽首,讲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恶劣罪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整合、思考影视作品

教师在引入某一影视作品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整合、思考,深入研究,指引学生将影视作品和历史课程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向上的作用。例如:教师选定一部影视作品后,应先是分析该作品的细节,然后再根据所学课程的知识点,制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观赏作品的同时思考问题,这一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椭学生培养分析、判断、总结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大框架,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

总之,把科学合理的影视作品和正在学习的历史课程相结合,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历史课堂的气氛;影视作品集视觉、听觉刺激为一体,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这一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很重要的,值得教师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篇10

1.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好的引言如同演员“亮相”一样,能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一样。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历史教学中,教师设计导言要注意内容的承上启下,语言的形象,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激发求知欲,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讲《重庆谈判》一课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三次电邀到重庆谈判?接着又问学生,要不要去重庆谈判?这些问题情境设置如同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之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既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3.教学活动中穿插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中学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许多内容只是浓缩提炼后的简单概括,不补充一些内容,教学则显得枯燥、单调、乏味。在教学中插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真实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鸦片战争》一课,讲魏源发愤编写《海国图志》的事件,只有简单的两句话,我在教学时则把魏源目睹鸦片战争的事实后,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救国的经历补充给学生,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单调的历史事件。

4.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文时,我播放了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对他们野蛮的侵略行径极为痛恨,有些同学悲愤悲愤得流下了眼泪,他们不解地问:“老师,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口,为什么就无法抵挡他们的入侵,甚至让他们为所欲为呢?”我进行小结,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化静态为动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

5.创新历史教学的手段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教学氛围,使历史教学妙趣横生。

5.1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6.结合社会热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中学生的知识范围与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他们的求知欲也不断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密切关注,对国际上出现的热点问题都很关心。所以历史课上穿插一些与历史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极大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当今国际上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有深远的历史背景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就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亢奋状态,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效果肯定是不言自明的。

7.用足历史课程的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的资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1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习更易理解和记忆,引起学生兴趣。如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我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插图《时局图》,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后,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蛇、熊、狐狸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从而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7.2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