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十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十篇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7:11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1

关键词:“读悟创”英语;阅读;路径

一、“读悟创”教学方法的内涵

所谓“读悟创”教学方法,就是在英语阅读中通过“读”“悟”“创”这三个步骤进行阅读。“读”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英文。由于英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因此阅读是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单词,培养语感,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情感,了解作品的内涵。“悟”就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品读,咀嚼词句中所蕴含的道理,并在仔细品读中将自己的情感态度融入进去,进而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创”是在“读”“悟”后学生自身的情感延续,当学生在“读”“悟”后,会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创作。“读悟创”教学模式的这三个步骤,“读”是根本,“悟”是关键,“创”是发展,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读悟创”教学方法在英语阅读课的实践

1.课内课外有效结合,让学生充分阅读

在“读悟创”教学方法中,“读”是根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广泛地阅读。由于小学英语课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不应只引导学生进行课上阅读,还要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的阅读,让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进行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读悟创”模式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第一步。

而学生仅仅阅读关于春节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的阅读内容,如中秋节、端午节,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补充阅读。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通过阅读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班级建设“英语角”,让学生在课下的零散时间也能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阅读日”“阅读周”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

2.阅读充分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感悟

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学生应该将所阅读的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以及通过感悟自己获得了哪方面的提高和改变。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悟”,更重要的是将阅读内容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通过阅读打动学生,引发学生源于内心的感悟,这样阅读才会更加有意义。

例如,在进行“mother’sDay”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仅需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掌握生词和句型,更重要的是在让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充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能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也能够勇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母亲节这天,你如何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你和妈妈之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城乡结合部小学,有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因此教师可以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你最想和妈妈说什么?”通过将阅读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同r也让阅读更加有意义。

3.教师多加鼓励引导,让学生勤于创作

在“读悟创”教学方法中,“创”是发展,“读”“悟”都是在为“创”积累素材与情感。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积淀后,学生便可“下笔如有神”。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自信,这样会有效促进学生进行创作。

例如,在进行“ourdreams”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心怀梦想,并让学生为梦想而努力。同时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以及关于梦想的其他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习作,写下自己的梦想。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英文作文进行表扬,还可以对学生的梦想进行鼓励,并对学生的创新观点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通过多表扬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创作的热情。

综上所述,本文对“读悟创”教学方法的内涵以及优势进行了阐述,并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中实践“读悟创”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有助于“读悟创”教学模式的落实,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2

一、尊重小学生的创新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对于学生的阅读感悟总不免要求答案的标准化,限于时间关系,有时教师根本不把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放在眼里。感悟没感悟一个样,表达不表达也是一个样,一切以呈现在白板上的为准。学生也总会这样以为,读过了就算了,何必去悟呢?那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也仅仅就有阅读的份儿。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让他们把阅读的所感表达出来,甚至就让他们的所感变成“标准答案”,那学生就不会只阅读而不感悟。因此,理想的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去超越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尊重学生的创新阅读,比较关注学生在阅读感悟中的表达,学生的表达能够沾得上边儿的,都竭尽全力予以一定的认可,即使不可能沾上边儿,也去比较耐心地等待,因为小学生的阅读感悟之观念也是比较容易改变的。有时就是“蒙”,也是可以“蒙”出效果来的。譬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学生难以感悟“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的含义,学生所表述的也可以说是完全沾不上边儿,但有一学生回答说,就是要让肖邦爱这泥土,泥土与祖国有什么区别?此时应当将它们看作为同义语,学生得到一定意义上的尊重,在今后的阅读感悟上兴趣将会逐渐浓烈。

二、引领小学生的创新应成为教师的理想行动

小学生的阅读具有怎样的感悟水准,我们是一清二楚的。小学生能否实现自己的创新阅读?回答也应当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因为小学生也有创新创造的潜能。这里的关键是要靠我们教师去引导好,可能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确立学生自主创新阅读的地位,我们教师就不宜再去过多地指手画脚了。应当说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对于小学生阅读课堂的本真,需要小学生的创新阅读,更需要教师的理想引领。平时的阅读教学,笔者引领学生但不把学生牵着走,而是和学生一起游离于教学文本的字里行间,让学生自己去直接介入文本。点在小学生摇摆处,点在小学生山穷水尽时,拨在小学生偏离人生价值意义的感悟上。应当说这样的引领是需要一定艺术的,它与教师的强行灌输有其本质的区别。有时,我们往往会让学生去进行预习,为了学生能够获取预习效果,教师总会给学生以预习提纲。有的提纲就支离破碎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有的提纲实质就已经给了学生的提示。那课堂上的阅读则完全意义上变成学生的一种极为虚假的感悟,课堂是热闹了,但又有哪一点属于学生真实意义上的感悟或者就是创新性的感悟呢!无意义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阅读感悟无益于学生的发展。

三、互动小学生的创新应成为教师的经常行动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3

一、问题引导,默读静思

语文教学应当以语文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心灵,并引起自我的心灵感悟。读书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而手脑并动,读思结合,又是读书的最主要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和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并仔细推敲在指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意旨时,要求他们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融会贯通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细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边读边想:1.通过阅读文本,你明白了什么?这是感知性的要求。2.通过阅读文本,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3.通过阅读文本,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通过问题导读,为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提供一个能阅读思考的时空,让孩子们的思维自由地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理解。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手脑并动,读思结合,潜心会文,促进他们思想的生长和智慧的生成。这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也是各种“有声朗读”不可企及的境界,更是小组合作不能代替的学习方式。

阅读时,应大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当学生面对文章题目时,我们采用“激发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的策略,大胆让学生想象,请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词语。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解放思想,解脱顾虑,敏于发现。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想象和预测,无论价值大小,都予以肯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十分重要。记得一位身有残疾,曾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加拿大小女孩,因老师的一句“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而激动不已,从此改变对人生的看法。如果我们更多的关注那些敢于大胆探究和想象的学生,势必会使这些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二、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的科学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含语文能力又包含情感价值观。语文能力中的阅读能力,也不同于以往的以抽象概括为主的能力,而是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悟,离不开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章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思。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提高悟性,悟性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语文素养的高低。

悟,即悟心。悟,是要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某种规律。悟,根据其深浅,有感悟、参悟、顿悟之分。感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的初步领悟;参悟,是在探究过程中对其规律的一种认知;顿悟,是在认识发生飞跃的瞬间所产生的茅塞顿开式的通透状态,它往往伴随着灵感的闪现。然而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悟,都离不开阅读,离不开积累。

(一)自读自悟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初步感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课文老师可以以读代讲,学生可以以读代答。切实做到了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引人进入“得意者越乎语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真正显示了阅读课的本色。

(二)导读悟法

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这一教学境界。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中有童话故事、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习得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那么就为其进行课外阅读以及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手脑并用,彰显个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正确有效、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学生的手,发挥好手的功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动手操作,可以使他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遇到不懂的词语,打开工具书后,发现词语的意思不一定是一个,怎么办?当然是联系上下文思考,让手脑并用,充分发挥作用。理解句子含义时,教会学生理解的步骤:①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特别是将句子中的难理解的词语揭示出来。②联系上下文说出写作背景。③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四、评价阅读,品味课文

评价阅读,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的内容和价值、表达技巧和风格、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等做出评价。看重的不是阅读客体DD作家和作品,而是阅读主体DD学生。评价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老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评价阅读对于发展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爱学会学,归纳整理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4

一、自读自悟,感悟语言

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差异,导致学生的阅读带有差异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然,也正是这种差异和个性化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活力四射。因此,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比如教学《烟台的海》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问:“冬天烟台的海有着怎样的独特景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读自悟。

学生反馈如下:

a.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浪头多、声音响、速度快、来势猛、力量大)

B.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C.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

当然,这一层次的阅读体验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初步感受,但毕竟揭开了文章中心“面纱”,有了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悟,也为进一步的阅读体验打开了绿色通道。

二、入情入境,品味语言

有的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阅读体验难免会发生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唤醒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文语言产生碰撞,促成体验。但这一过程也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生成和提取问题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成的众多问题中提取关键问题作为探究对象,可以为深入探究导得基点。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为什么从此以后,这支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针对这些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可以围绕课文中心进行提取,然后对这些提取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的问题涉及课文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感悟的空间大,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借助语感整体,深入地探究课文。

(二)深究与教师引导

带着自己初次感悟的困惑,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教师可结合先期对文本的解读,智慧地预设学生阅读体验时遇到的难点,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顺利走到拐点,于语言文字的“曲径通幽”处豁然开朗,形成自己个性感悟。

如学习《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提取关键性的问题:既然那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杀他呢?教师如何智慧地引导学生解决呢?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体会杀它的原因。再读课文,检索出红军过草地的相关信息,体会当时这样做的用意,想一想:在那样的环境下,要生存下去,还有其他办法吗?接着学生通过读、想、议的方法,将阅读体验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建构自主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语感训练。

三、涵泳体验,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它们承载着圣洁的情感,人类的文明,唯美的意境,高尚的情操,其外在的语言美,内在的情景美,还需要用心品读感悟。我们应该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无论是从涵泳到感悟,还是从诵读到内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学生语言的积累,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促进语感的形成。

如在教学《夹竹桃》中描写“院子里的十四种花”这一部分时,紧扣“五彩缤纷”“满院生辉”“花团锦簇”这些词语组织教学:

1.读读上面的词语,想一想,院子里春、夏、秋花开时是什么样子?闭上眼睛,想想这样的画面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作者写院子里的十四种花目的是什么?

3.用这几个词写一段话。

在反复诵读感悟过程中,将品词析句与涵泳体悟融合在一起,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积累教材中优美的语句,真是简约又实效。

四、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俗话说:“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将积累的语言进行运用、表达。比如,一教师在教学沙白的诗《秋》之后,要求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写法,写一写“春”“夏”“冬”。因为学生都有自己独特额感悟和体验,所以都很容易地写出来。如,一学生写道:“大地上,盖着积雪一片,如一床棉被,上面睡着冬天。”如果能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感就会有高速的发展,“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也指日可待。

教师可以将阅读体验与文本挖掘出的语感训练资源结合起来,适度拓展语感训练的空间,如学了《爱如茉莉》一文,体悟了父母之间平淡无奇的爱后,让学生依照文中“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素雅温馨”写一句话,谈谈你对爱的理解,要求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写出爱的特点。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也可以预设某个生活场景,将本课的阅读体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5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感悟传统教学模式突破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那么,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也告诉我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的确,没有一个学生不喜爱阅读的,但有很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这对于每位热爱阅读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悲哀。阅读是人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文具有一种绝对的、独一无二的意义,学生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去阅读与欣赏,在学生眼中,作者和课文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能是“服从”阅读。

如果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每位教师都承认:语文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个体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个性的领悟得不到承认,创造能力就会受压抑,这既有悖于人的天性,也与时代精神不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中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很明确,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将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丧失了对阅读的渴望,挫伤了探索的积极性。

个性化的阅读,是阅读主体与阅读材料的和谐自由的统一。从阅读主体来说,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或因自己的需求(知识或情感)而变化着、重复着、深化着、提高着,而且每位主体的感受和别人都是有差别的。当眼前的阅读材料能触动他自己的某种感受时,就能调动他的兴趣,当他此时需要某种信息时,他对这种刺激特别敏感。每一次阅读都不一样,每一次阅读都有新感悟,目的不同,重点不同,阅读的方式、对材料的解读必然不同,所感所悟也不会一样。

从阅读材料来说,它所表达的是个性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词句篇也都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中人物有所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智慧火花。

所以从自由的个性阅读出发,阅读教学应鼓励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感悟是由文字所指到能指的升华,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透过《背影》的文字表象,人们可以感受到朱自清家境的窘困,悟到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同样也能够感悟到是真实的背景介绍、细致的情节安排才收到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的效果。还会使不同的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加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充满对人生的关爱,这样就拓展了作品的意境,升华了主题。

个性阅读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感悟有深浅和多寡的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就是能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他们享受到表达的,成功的幸福,一吐为快的轻松,挑战和被挑战的紧张兴奋。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教材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导致学生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总之,个性阅读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的突破,意在倡导自主阅读,发展个性。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使将关注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自己身上,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培养思维,激发创造力;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获得由个性化到社会化的经验技能;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融会与发展,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它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增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是主动迎接新世纪,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个性关爱的教学方法。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6

【关键词】感悟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或“感受”“领悟”)是关键词。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具有体验感悟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新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语文体验感悟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我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感悟阅读的含意

1.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融合。感悟教学既要重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重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趣,也就是说在发展智商的同时又发展情商。新大纲强调:“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课标也说:“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2.感悟是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因此,我们可以从微观的和宏观的两个层面来考察它的积极进取意义。微观层面即是求知、得技和益智;宏观层面即是识妙理、体人情、完善人格、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增进对人类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一方面讲求狭义语文的成效,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力、悟性和灵气;另一方面又追求广义语文的成效,即本着树人、育人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部的智慧、全副的心灵和全面的素质。而第二方面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感悟阅读的误区

1.空泛阅读。在教阅读学中,经常出现缺乏指导的泛读。教师只追求课堂气氛,害怕阅读教学环节冷场,而忽视了感悟是一个由感而悟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些示范课和观摩课中,过分重视教学环节的紧凑和教学内容的丰富,而出现为阅读而阅读的阅读教学。

2.严格预设。与空泛阅读相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心“失控”,往往在阅读之前给学生预设特别严格的要求,设法引导学生得出特定的结论。当然,这也是“由感而悟”,但往往真课也给人假的感觉,更何况这种“预设”既扼杀了学生的灵性,也扼杀了阅读的真谛。

三、感悟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感悟阅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阅读教学中,面对文本,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时须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用心地感悟。“过心”比“过身”更为重要。教师切不可满足于课堂上研讨的七嘴八舌、轰轰烈烈(实则喧闹浮泛),忽视学生自我的感悟和冷静的思考;也不可只顾自己发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之类的空洞说教。

2.设置阅读情境,唤起阅读感悟。通过设置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感悟生活,感悟作品的内涵。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用《春天在哪里》这首人们广为传唱的歌曲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把学生从歌曲中的“山林”“红花”“绿草”以及“会唱歌的小黄鹂”,引入课文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富有特征的春景画面中,让学生充分领悟春天的美。还可特别重视“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一句,抓住美丽的春天跟小朋友的感受融为一体这个重要特点,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人在春里,情在景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而体会到作者与其说是在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倒不如说是在用自己的感觉和春天约会。

参考文献:

[1]李桂燕.语文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3(10).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当小学生从低年级走向中年级时,小学生的心智开始逐步成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课本知识已经难以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相关的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感悟世界。本文将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对阅读教学进行以下策略探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通过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以下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们解决。

1.阅读教学“重答题,轻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将如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当做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学生通过阅读所产生的感悟,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更没有通过学生阅读的所感所悟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让学生的阅读变成了答题,同时也让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2.阅读教学“重答案,轻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通过自身的主观引导,让学生得出统一的制式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个体,学生应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甚至有经过自己思考后的答案。但是通过教师的牵引教学,就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无法思考,进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遏制。

3.阅读教学“重片段,轻整体”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常常带有“功利性”。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常常将一些大纲要求的片段和一些考点给学生圈出来,让学生着重阅读,而对其他部分的阅读内容相对比较忽略。然而,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不利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明确阅读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为主,通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让学生对感悟进行分享等教学策略,让阅读起到真正的作用。

2.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应与学生形成民主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让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与教师的“平等对话”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课堂学到的知识受益是一时的,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受益是终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教学,更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阅读中,教师应针对阅读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并根据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步进行阅读练习,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上是我根据小学阅读的教学现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相关探究。同时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通过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让阅读教学的真正作用得到相应体现。

参考文献: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阅读感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与相关的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是我们所有目共睹的。但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将学生的语文阅读感悟与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起来。殊不知学生离开具体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阅读感悟,其效果不显著。窃认为抓住语文基础知识的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理想途径。

一、促进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读掌握基础知识

语文教材文本是许许多多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字、词、句、章,语法、修辞和逻辑无一不在语文教材文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应当说,当今语文教学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学生的阅读感悟淡化了阅读教学的基础知识。但淡化基础知识,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不要基础知识,而应当是让学生在一定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感悟。让初中学生抓基础知识,首先要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读上逐步地悟出相关的基础知识。譬如让学生理会相关词语的含义,词语的含义不仅包括基本义,而且包括其引申义、比喻义,更包括词语的深层含义和一些比较特殊的意义,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文本中显得比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和广泛。这些比较广泛的意义,不是我们讲授就可以奏效的,应当多让学生读,而且应当多读整体的文本,不是断章取义地读,需要学生达到一定的境界。只有在进入理想境界的读后,学生才可以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比喻义、引申义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只有在充分读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表现、深情地读韩麦尔先生在最后板书“法兰西万岁”时的表情,学生才可以从人物相关描写之基础知识上感悟先生爱国主义之行为的伟大。

二、促进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悟掌握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基础知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极具基础性的。之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需要进行某些意义上的淡化,是基于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尤其是不能让语文教学纯粹上成工具性课,导致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现实是,没有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掌握,也许人文性的实现就无法落实。除了让学生多读外,还应当让学生做什么?平时的阅读教学令我们不能放弃的是,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就是边读边悟。促进学生进行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悟掌握基础知识,这与语文课程的特点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去读去悟,需要给予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的时空。虽然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有一定意义的,但学生离开了个性化感悟,还是不能辨别出基础知识所必须存在的理由。文学大师笔下的词语都是极具感彩的,有的直接表现人物的感情,有的理想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那么怎样让学生获取词语的感彩呢?完全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词语对所表现的对象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或者该词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三、促进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练掌握基础知识

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文基础知识,仅是对相关术语方面的淡化,也就是说对学生无需进行术语方面的讲授,而应当多追求实践意义上应用的感受。这就说明,促进阅读感悟需要让学生通过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应当是通过比较切实可行而灵活多样的练完美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对于初中学生的练,主要应当有两个途径:一是对教材文本之比较性的练,则在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后,让学生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做出表现形式的替换,并对所替换的内容做出深刻的思考,尤其是思考替换的可行性问题,思考其不可行的原因。平时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做某些词语的替换之比较练习,一般都是学生说出“不行”就已经完事,但单纯让学生说不行,还不就是怎样的到位,更需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行,这时学生便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等方面的判断。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的准确性表达方面的练。平时,我们都在做着相关大语文环境的建设,多在让学生欣赏窗外的天空和校外的世界。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做出比较实实在在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显得十分必要。譬如新课程标准就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还要养成习惯。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只要是认认真真而又踏踏实实的,就是给予进行基础知识运用的机遇。不仅要让学生修改习作,还要让学生在QQ群里为同伴修改习作。修改时让学生学习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不仅要保证习作的文从字顺,更要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虽然笔者研究的不是那样深刻,借鉴的可能性不大,但必须承认的是任何意义上的思考和实践都不可能覆盖一切,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作为抓住基础知识,促进阅读感悟的课堂教学研究,亦将完全绽放出亮丽的奇葩,产生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成向阳.送语文回自然[J].语文教学通讯,2015.2D.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9

一、体悟的内涵

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令人担忧的现状:我们的阅读教学正在离文本越来越远,学生正在逐步丧失与文本对话和沟通的能力。一直以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本质,将阅读变成了“解剖”:教师讲解分析过多,学生感知感悟太少,情感丰富的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很难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阅读的结果成为教学重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阅读能力丧失,语言感悟机械,情感体验苍白,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文理不通就不难理解了。应试的桎梏、作业的繁重让阅读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和魅力,最终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退化。那么,如何消失这一弊端呢?笔者认为,应当改变阅读教学中的着眼点,简化分析,以“体悟”引领教学:强调情感重于理智,以内部体悟为基础,让主体处于角色的生活中,感受角色的感情。其主要特征是: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载于活动,具有实践性;归于感悟,具有独特性。即体悟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发自肺腑的。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达到心领神会。

二、以读为本,读中体悟的途径

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的正确导向,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感悟自得、自主发展。阅读教学的情感体悟重在朗读。虽然朗读不是获得情感体悟的唯一途径,但是获得情感体悟的最有效的途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加大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力度。

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篇10

主发现、自我探究、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品尝到的

是文章的滋味、语文的营养,获得的是探究的苦恼、发现的喜悦,养成的是阅读的能力、

语文的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悟自得自悟自得是一个学习、探究的过程,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说到底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问题,也是思维能力、探索意识养成的问题。而这些方面都不是学生自然而然所完成、达到的,需要教师有意识训练、培养,使学生由不会自悟自得,到学习自悟自得(学会),再到能够自悟自得(会学)。这其间,起主导作用、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策略。所以,聪明的教师、有头脑、有思想的教师,不仅关注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关注怎样学,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学,把自己在钻研教材时的所悟所得埋藏在心里,想出一个个巧妙的办法,引领或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建构、生成,以期达到与教师在钻研教材时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达成共识,产生共鸣,或者超出教师的思考、想象,启发教师的思考,丰富教师的理解、认识。

自悟自得,应让学生“悟”些什么,“得”些什么?就阅读教学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感悟内涵。就是在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研读它背后的含义,作者的用意等。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关键,也是难点。

例如:《唯一的听众》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这两个“沮丧”,其内涵也不一样,前一个“沮丧”,是写在“我”遭受到家人打击时的沮丧,此时“我”还没有完全失去练琴的信心,而后一个‘沮丧”则是来自心灵的自我打击,此时,“我”己完全丧失了练琴的信心。”

以上,关于词句内涵的解读,是走到了词句的背后,有深度的理解。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走到它们的背后,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2.体会情感。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内含着的,即间接抒情;二是直接抒发某种情感的,外显的,即直接抒情。这两种方式,前者是感悟、体会的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那些叙事、写人、状物、描景的句段,去体会、揣摩内含的情感。

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写的:一阵沉玖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这句话写了阮恒“举——放——举”三个动作,透过这三种动作,我们可以体会到阮恒的三种不同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开始有点害怕、犹豫,但想到能救朋友,就犹犹豫豫地举起手;忽然又放下,害怕、犹豫:我死了怎么办;然后又举起手,态度比较坚决,大概在说:为了救我的朋友,我豁出去了……教学中,就可以抓作这三个动作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才可以看作是“悟”到深刻处,“得”到真收获。

3.领会表达。在阅读教学中仅有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不够的,这仅仅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任务;如果不去领悟语言表达,不弄清作者怎样写的,以及这样写的作用、效果,阅读教学就失去丁一半的美。而且,文章最具魅力的,恰恰是它的语言表达。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既理解其内容、内涵,体会其情感,还要领会其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让学生从这两个层面上感悟语文,感受语言、语文的魅力,达到文意兼得。

例如,《第一场雪》一课中描写雪后的景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这段话的特点是,运用了一些“银条儿”、“雪球儿”等“儿化”的词语和“毛茸茸”“亮晶晶”这样的叠词。作者为什么运用了这样的词语来描写雪后景象呢?其表达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只要反复品读,即可发现,作者是在运用这些词语表达对第一场雪的喜爱、赞叹之情。这种语言表达的特点能使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情感,这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