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型课的特点十篇微型课的特点十篇

微型课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17

微型课的特点篇1

关键词:微型课题特点步骤反思

摘要: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其意义在于使教师行走在反思与成长之间,从研究中获得有价值的应用性、实践性成果。

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它是教师自身对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查与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进行的分析或探索。个人微型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这种方式主要是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就组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种普遍现象或困惑进行交流、探究。进而为提高小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和落实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这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其意义和价值。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强调教师个体认识的深入和拓展;而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强调通过互动实现各自素养的提升,强调参与课题探究以及在探究中的态度。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

1以典型案例研究为工具

典型案例研究指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下出现的典型事件(往往是偶发问题)做综合性、现象性探究,通过对案例的合理性解释和改进意义建构,实现问题的解决。对于典型案例研究而言,典型案例不一定是连贯的,它需要教师敏锐、细致的观察,更多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2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具体问题为对象

课题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教育拓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包括教学以外的涉及学生身心发展所有问题的研究。不过,相对于理论研究和宏观课题研究而言,微型课题研究在于分析和探究那些当前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发展,教育和教学的优化、变革的具体问题。微型课题研究之微型就是教育情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等活动中发生过或正在进行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和事件对于教师个体或小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偶发的,不可复制的,具有生成性;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和事件乃至整个微型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对于教育教学的提升更具有实际意义。从这一层面来说。微型课题研究胜过一些空洞、疏离的宏观课题研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成为研究主体

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教师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策划人、负责人。在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其自主性。在理论研究和宏观课题研究中。教师往往作为被研究者(仅仅是实践者),为那些专门搞教育研究的人员提供信息,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反思自己的发展。在微型课题研究中,教师作为主体,得到了更多反思、提升、甚至重建自身经验的时机。在某种意义上,无论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还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很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都是借助微型课题研究而使自己的教学、教研具有了更为丰富、独特甚至超前的意义!

4结题追求问题解决,采用案例概括性归纳法

微型课题研究获得结论(成果)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教育现象、事件中概括、归纳。微型课题研究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教学实际中的过程,也包括教学实际中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这种研究,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让问题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它的解决方案。追求其实际应用价值。从结论来看,微型课题研究的结论既有细致的现象、事件描述,又有基于现象、事件的逻辑分析;既真实地呈现教育教学过程。又在各种教学场景中透视种种现象、事件,把问题的因由展示出来,反馈于实际教学,从而显出微型课题研究的独特魅力。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步骤

微型课题研究首先要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是说教师进行研究前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在选题研究前,教师就应回答所选择的课题如何具体实施、有什么研究价值、对教育实践活动有何意义等问题;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应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对研究的过程加以调控。结题时还应以研究的成果对比、验证课题研究目的。

一般来讲,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有这样的步骤:确定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研究问题

这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开端,更是关键一步!借用一句俗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微型课题研究因为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体或小组,存在着容易受到个人倾向的影响。容易偏离方向等局限性。微型课题研究关注微观层面的细微的教学现象、事件,更强调在案例研究中体察教育中的特殊行为或思想现象。通过这种途径,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找到改进策略。

微型课题所研究的应是具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现象、事件。它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该问题困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该问题是普遍现象或典型问题,对教师具有实际意义。确定了研究问题,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才有了界定和方向。

2筛选研究对象

筛选研究对象是研究顺利开展的保证。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因而需要师生的理解、配合。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这个微型课题,超越自己的个体经验而研究。选择对象不仅与问题典型与否有关,更与师生良好的沟通、足够的热忱密切相关。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但教师要根据师生特点确定双方合作、探究的方面、额度等。没有这个前提,教师很难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也就不能获得实际意义。

3进入研究情境

对情境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进行教学活动、了解研究对象的过程。这是教师获得真实资料的第一来源。对于微型课题研究而言:个人研究,自己就是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自然可以得到原汁原味的资料;小组研究,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方案、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获得资料。能够直接进入教学情境是微型课题研究的捷径和优势所在。

4分析研究资料

微型课题研究离不开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这个过程既是教师进行反思的过程,又是教师远距离与这些教学现象、事件进行第二次甚至第n次对话的过程。教师每一次分析资料、研究资料的过程,都是他与文本新一次的对话,都会产生新的认识和体悟,进而寻求合理的意义解释和问题解决方案。

分析研究资料特别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闭门造车,要让资料说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搜集到的资料编排成有序的现象、事件,让结论在动态的教学与分析研究中生成。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中还要注意对第一手资料的处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要科学运用资料显示的结论,在结论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5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的概括性归纳。它既包括对现象、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又包括对现象、事件的论述性分析、研究和展望。微型案例研究需要在案例中翔实细致地展现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解决方案等,从而指导实际教学,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反思

微型课的特点篇2

关键词:微课医学教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222-02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参与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重大变化,许多学生习惯于利用移动客户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要以科学信息技术为手段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微课、翻转课堂、pBL和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已经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高职医学院校的教师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研究医学教育微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努力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型思维的医学生。

1微课的涵义

在国外,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s课程是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的雏形。在国内,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等提出,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是一种微型课程。目前来说,微课是指为了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热点的按需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完成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活动,它是传统课堂学习的拓展和重要补充。微课以微教学视频为核心,还包括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点评、微反思等资源。特别明确的是,微课不是微型化的传统课程,它是按照知识点进行科学划分,提炼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以短而精的视频表现出来,让学生们有效地进行自主、实时、个别化学习的微型课程。

2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微”。(1)时间短。微课视频播放时间短,以5~10min为主,最长一般不超过12min,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保证学生在有效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质量。(2)内容少。微课仅为阐述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内容紧凑、主题鲜明,重点、难点突出,学习目标明确,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3)容量小。微课的视频容量小(只有几十兆),占用的内存空间小,视频格式槌<的主流媒体格式,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在各种移动终端播放存储、观看和复制微课视频;视频格式一般支持在线播放,学生可以网络在线学习或下载,方便其学习需求。(4)完整性。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虽然内容少、时间短,但是它是一个完整且典型的教学案例。每一个成功的微课都是将知识点的资源完美压缩,以视频为主线,将教学大纲、教学素材、课堂练习、教学点评和学生反馈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贯穿在一起,呈现给学生一个情景化、开放性的视频教学环境。(5)循环性。微课教学视频不受时间和低点限制,可以无限次循环、反复播放,这样可以使那些接受能力差但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自主的、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高效、认真地观看教学视频,不仅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增强了自信心。

3微课在医学教学应用过程中应需要注意的方面

高职的医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其一,医学教学中的内容涉及的学科多、知识点(重点、难点)多而零散、概念抽象复杂,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涉及好多临床的病例,时间紧而任务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不高;其二,有些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课余时间又不能很好地利用,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有效提高。微课教学特别适合高职医学生学情特点,下面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1)微课的选题方面。

微课选题是微课制作的关键环节。微课选题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重点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结合医学教学大纲、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和自身的逻辑性,选择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典型性、示范性和完整性的知识点。选题不能简单重复传统课程内容,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对课堂内容进行创新和拓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对于医学生应选用课程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录制,包括对医学热点进行讨论,可以使用较为专业的学术规范用语,使医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脉络。

(2)微课的教学设计方面。

微课设计是微课教学的关键步骤。微课设计就是对微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应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相一致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不能过于冗余,要简明扼要、表述清晰、井然有序,主要的流程是“导入――讲解――总结”。教师根据微课的教学内容、选题类型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型、解题型、答疑解惑型、实验型等)不同,微课的编排和内容划分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需要集中在不同的要点上完成教学且要有创新性。微课“导入”部分占用的时长一般为1min左右,可以通过案例、问题和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快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讲解”部分老师要做到仪态大方、思路清晰、吐字清晰、讲稿与视频画面一致,动静结合,对知识点进行碎片化讲解要考虑到知识点自身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很好地展示临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总结”部分重申重点内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针对学科知识中的代表性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每个微课单元配套的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和白测练习题,使学生在学习微课时有的放矢。

(3)微课的制作方面。

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微课视频。目前,微课视频制作方式主要分为:①专业的视频拍摄。教师或者专业拍摄人员采用专业的拍摄工具(DV机、摄像机)完成视频拍摄;②软件合成。教师利用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编辑和合成视频;③屏幕内录制。教师利用软件有Screencast、Camtasiastudio、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完成视频制作。目前,许多的微课视频都是运用两种(CamtasiaStudio+ppt)或者多种方式混合制作完成。在制作微课视频时,需要有选择性地灵活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知识卡和电子教材等,整体呈现美观和简洁明。同时,为了避免引起著作权争议,尽量提供一些网页超链接的电子材料。

4结语

微课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加速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为医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微课教学以其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和良好的交互性等特点,成为了目前医学教学手段的有力补充。我们要努力利用微课之长,补传统教学之短,寻求适合自己且有益于学生的新教学模式,推动了医学教育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李静雅,李红恩,隆波.微课的片花效应对医学专科教育的益处[J].卫生职业教育,2014,33(23):62.

微型课的特点篇3

关键词:微型党课;互联网+;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64-02

微党课作为一种党教新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党课的超越和补充,贴合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人的认识、学习特点,微党课已成为党教阵地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就微党课的源流、优势特征、问题表征等进行阐述,以期对微党课的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一、微型党课的源流

微型党课的源头可追溯到1998年宁波江东区白鹤街道组织的基层党员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以演讲比赛形式开展,比赛以“心中的榜样”为主题,要求参赛者围绕主题展开短时演讲,演讲内容需要从身边生活取材、讲身边事、话身边人,将身边真实、微小、有说服力的事例真情演绎出来,这次演讲比赛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基层党员反映“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虽简短但真实、感人,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党课教育”[1]。此次比赛也成了宁波市微型党课的开端。

白鹤街道党工委从这次演讲比赛中受到启发,认为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党课形式的新载体,率先试行探索微型党课,白鹤街道党工委首先在街道机关党支部试点,党员轮流“上阵”,围绕某一个主题,每人限讲十分钟,人人都可以成为党课“讲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半年试行过后,党员积极性显著提高,并且这种新型党课便于组织,易传播且能引起听者共鸣,实际效果显著,操作方式可行。经过街道机关党支部的试点,又在全街道所有党组织中推广,仅到2006年年初,已累计有近2000人次站上微党课讲台,受教育党员、群众达数万人之多。

此后宁波市委宣传部对这种新型基层党课新模式给予高度关注,对微型党课的教育内涵、形式、手段、组织、特点等不断探索,从2005年开始,宁波市委宣传部以江东区白鹤街道为实验区,在该区所属党组织开展长达一年的区域试验,重点在社区、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中试行微党课,这次实运行为微党课在全市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直到2006年,宁波市委宣传部结合之前对微型党课的实践和探索,在江东区召开全市基层党课教育现场观摩交流会,开始在全市全面推开微型党课这一新模式。

宁波微型党课新模式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新型党教载体,得到全国党教领域同行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积极关注,逐步被大家接受、欣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宁波微型党课新模式先后获得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大奖”、浙江省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奖等,并在2010年,“宁波微型党课”收录至《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这一宁波模式成为广为人知的宣讲创新案例。从2011年以来,“宁波微党课”曾多次受邀荣登讲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多家知名媒体对宁波微党课创新模式进行宣传报道,全国各地出现微型党课比赛热潮,微型党课的理论研讨也在不断进行,经过多方的积极实践、探索,微型党课在整个党教活动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传统党课共同占据着当前党教工作的主阵地。

二、微型党课的优势特征

微党课作为一种新型党教形式,从教育要素的视角分析其优势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的转变

传统党课呈现的往往是宏大叙事的教育内容,施教者基于特定的立场观点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教,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是“一对多”的模式,教育内容也往往是以同一种理论教育不同的人,这种宏大叙事的教育呈现方式,容易将受教者视为同质的受众,忽视了受教者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没能考虑到受教者的特殊性,很难引起受教者个体深层次的体验、共鸣。微党课将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导向日常叙事,将身边生活中的事例、故事、新闻等融入党的理论政策中去,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更能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的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抽象、普遍的理论观念转化为具体的“个人观念”,这种日常叙事方式强调每个参与者的个人体验、差异,主体性得到彰显。

(二)教育主体:话语权、话语方式、话语体系的转变

微党课中教育主体包含施传者和受教者,在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中,教育主体的话语权、话语方式及话语体系存在诸多差异。传统党课的施传者具有绝对的话语权,采用的话语方式是“一对多”的“灌输”,相应的话语体系是“官场话”。微党课实现了话语权的变更,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党课的主角,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界限模糊了,角色时刻发生着转变,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话语霸权,微党课场域中的主体关系变为“交互主体性”,话语方式转变为民主的“对话”,话语体系倾向于“日常语”。以上转变使得党课不仅具有“政治性”,同时具有“生活性”、“民主性”、“教育性”、“可悦纳性”。

(三)教育媒介:超越时空的界限

传统媒介条件下,党课的教育媒介受到特定时空的局限,表现为单一、实体、封闭状态,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党课组织形式,特别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使得微党课打破传统党课的时空局限,使得教育媒介(微信、微博、论坛、网络直播等)更加多元,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开放[2]。微党课凭借多元的教育媒介,可以随时随地宣传和学习党和国家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使得参与者以主体心态参与互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实效性。教育媒介的多元、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微党课的生命力,这也是时展必然的结果。

三、当前微型党课发展中的问题表征

微型党课作为一种党教新模式,在党教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互联网+”时代党课的新生力量,微型党课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以下问题进一步澄清:

(一)微型党课的“能指”与“所指”

“能指”与“所指”是语言学中的概念,据语言学家索绪尔的阐述,“能指部分是具有物质性质和物质形式的用以承载符号内容的中介物,是承载符号内容的表达层面,是符号中我们能看到或听到的那部分,也即符号的形象或声音,是所指的中介物”,“所指是符号在其使用者心里的表象完全是符号使用者的心理活动”[3]。就微党课的“能指”意义而言,主要是能看到、听到的表达手段,是微党课的表层;微党课“所指”涵义是微党课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主讲人所要传达给受众的核心思想,即微党课的内核层。

实践中,微党课往往重其“能指”、轻其“所指”,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形式大于内容。在微党课的舞台上,往往能看到很多新颖的形式,主要有“朗诵版”、“演讲版”、“表演版”。微党课的“朗诵版”形式,全程配备背景音乐,“朗诵者”的声音、姿态很容易使人进入听朗诵的状态,虽有意境但内容匮乏;“演讲版”的微党课,“演讲者”在台上激情昂扬、振奋人心,但激情过后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演版”的微党课可能有道具、朗诵、动作等,是上述两种版本的综合体。笔者认为,微党课的形式固然必不可少,但需明晰其定位――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辅助”不是“核心”,如果过于花哨,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其次,“微言”不能“大义”,众所周知,微党课的基本特点是:微言大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微言”不能“大义”的困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事例太小、太普通,难免落入俗套,以致不能担负起申明“大义”的重任;二是所选事例与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相关度不高,或者与受众的生活经验相关度不高,难以达到“共鸣”的效果。

(二)微型党课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学界已有众多讨论,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理论联系实践”,言外之意,“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理论”需要主动迎合“实践”,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是双向滋养、双线互动的,不仅需要“理论联系实践”,而且也要“实践联系理论”,“实践”也要主动寻求“理论”的滋养。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也投射到了微党课领域。自宁波微型党课推广后,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微党课比赛热潮,从各自单位比赛到市赛、省赛,以致全国比赛,通过不同层级的比赛,确实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参与热情、增强了授课能力、微型党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但就目前而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笔者以“微型党课”、“微党课”为主题,通过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卓越网以及超星电子图书等检索平台,围绕“微型党课”集中阐述的理论研究较少,多是微型党课具体实践的经验总结,此外,还有分散于其他领域的涉及“微型党课”的相关研究,如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论、网络党课的教学设计等。微党课理论研究不足也导致了实践层面的偏差,如实践中微型党课“形式大于内容”、“微言不能大义”、微党课的纯粹技术导向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实践者对微型党课的整体认识有关。

四、结语

微型党课是党教领域对“互联网+”时代的积极回应,相对于传统党课而言有其时代优势,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之间是互补、互进的相辅关系,二者不存在取代关系,有研究者表明,“在高校党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集中授课式党课固然存在着问题,但仍然是党员教育的‘主渠道’,微型党课这一教育形式就是对传统党课的有益补充”[4],并进而提出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相结合的新思路,微型党课的发展,一方面要以二者的结合为导向,为实现更好的有机融合而不断提升微型党课的品质,另一方面,微型党课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规避目前实践中的一些模糊概念,澄清微型党课的“能指”与“所指”,回归微党课作为课程的本质特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理论研究,实现微型党课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党教育人的全员性、经常性。

参考文献:

〔1〕江南.宁波有个微型党课[n].人民日报,2011-8-30.

〔2〕黄晖.新媒体时代高校“微党课”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5,(2).

微型课的特点篇4

关键词:微课程;微型德育课;意义;实践探索;注意事项

微博、微信、微电影,现在“微”字越来越流行了,出现“微时代”的说法也不足为奇,微友在无组织的状态下集结,会形成一股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同样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的概念发端于美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其中德育微课程是微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在微课程的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微课程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的意义

1.微型德育课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微型德育课在形式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课型选材上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实践活动,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故事和自身平时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展示、发挥、发展和提升,同时能促使他们进行素质与能力的迁移,在学习方面发挥出更强的自主性与创造力。

2.微型德育课促进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进取奉献的教师队伍,是笔者所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微型德育课具有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双“主体”的特点,教师在“导”即“教”的活动实施过程中,也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升华思想境界,为学校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科研型的优秀教师队伍做出了尝试和探索。

3.微型德育课对学校德育创新特色的引领作用

建构符合学生实际、有校本教育特色的微型德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教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建构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课程化、生活化的微型德育课程体系,对打造全新的德育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4.微型德育课与“十会”教育的纽带关系

“学校无小事,事事寓教育”,德育潜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中。学校从学生本位出发,对学生提出健全人生的“十会”要求,如会做人、会学习、会生存等。微型德育课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出发,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

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微课程出现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教师享受多媒体的呈现方式、1~5分钟的学习过程,享受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研究微课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打开了新的一扇窗,更重要的是微型德育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培育着学生的健全人格,发挥了教师的专长,有利于开拓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化育人品、塑造人格的目的。

二、在微课程的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的实践探索

笔者学校秉承“修身精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推进学校微型德育课程化的建设,初步建构了“静态微型德育和动态微型德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在微型德育课中加强学科知识覆盖,渗透地方文化,进行年级分化,提升课型质量,逐步形成学校德育文化个性,体现学校校本课程特色。

1.观察“微现象”,发现“微问题”

微课程的视角直接指向具体现象和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深度启发,引发思考。德育工作需要以课程实施、长期规划、长效管理为原则,同时更要深入细枝末节。根据微课程的“微”性、针对性、生成性与发散性,促使其进一步校本化,更好地彰显德育微课程的教育性、专题性、模块性与生成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微小变化,积极引导他们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

笔者学校在每年暑期都为新入学的高一新生精心制作学生礼仪手册及新生始业教育德育微课程。在整个课程制作过程中,小组分工协作。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按照微课程的一般制作流程,首先做出脚本、一稿、二稿,多次修正,然后化大为小,将礼仪手册分为若干个小部分,每位教师负责一到两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寻求亮点,汇合之后再统一风格。在此基础上,安排高二的学生按照要求严格进行拍摄录制,再进行后期的制作。新生始业教育时,这项成果将会在全年级推广使用。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错的微型德育课资源。

2.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

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创新工作方法,选择学校德育中相对稳定的专题,形成相对完整的学校人格教育体系,突出教育专题中的核心价值,倡导发散性延伸,提倡多元评价,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创业一条街为例加以说明。

创业一条街是学校德育创新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开办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学生在这里可以自主创业,首先向学校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学校会从中认真筛选出优秀的、有价值的创业计划书,组织这些策划人进行答辩,对创业答辩获奖者提供创业场地和启动资金,创业团队必须走社会相应的创业审批程序。“创业一条街”不仅在校园内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场地,唤醒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树立创业就业信心,还能帮助他们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培养很强的职业竞争力。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从重点推介到全面铺开,我校的创业教育进展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在创业教育上,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个店铺就是他们的组织,创业一条街就是他们的平台,我们将他们的创业故事拍摄下来制作成微课程,不仅可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给以后的学生树立榜样。

3.开发“微产品”,实现“微体验”

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方文化让三门这块土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地方文化在年轻一代的脑海中已不留任何痕迹。德育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是在学生生活环境下结合教育方式进行的一种活动。微型德育课是德育的一种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将地方文化与微型德育课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文化特色,丰富背景知识,对于知识结构的提升和热爱家乡的理想教育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石窗展示平台对地方文化进行专题渗透教育是一种思维的拓展。

三门石窗是三门湾畔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民的智慧结晶,已经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被浙江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校首创把当地的石窗当成文化产业来发展,我校师生通过半年多的考察和摸索,运用数控机器操作,结合古老技艺,创作出精美的石窗艺术品。学生亲身体验产品的开发过程,并将石窗的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在微型德育课中,通过观看学生谨慎地切割、打磨着石窗,我们仿佛穿越至百年前,感受当时人们在这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中所凝聚的辛劳与智慧。通过微产品的开发,学生也有了真切的微体验。

4.关注个性化,推动“微德育”

微型德育课时刻潜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中,“从小事着手,从细节抓起”是我校微型德育的文化口号。在微型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54321”模式来进行建构,即通过“五种分类、四个作用、三项定位、两点拓展、一种制作”来进行规范和操作实施。

(1)“五”种选材和分类:周一《心灵故事》,周二《特色感知》,周三《世界之窗》,周四《专业特色》,周五《创业故事》。

(2)“四”个特点和作用:发挥主体特点,提升学生素养,增加学科知识,明辨是非价值。

(3)“三”项建构和定位:立足于“短小”,来源于“生活”,着眼于“内化”。

(4)“两”点拓展和衔接:教学模式之改进,组织结构之拓展。

(5)“一”种制作和技术。

学校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创建班级核心课程和课程群,开发班队会课程、读书课程、书法课程、节庆活动课程。通过开发他人作品和自己的成果,以精品班队为载体,探讨、推进班队会教育模式的发展,进而推动微德育的发展。

三、德育微课程制作的具体注意事项

第一,在德育微课程制作流程上,第一步应该先做脚本,而不是直接制作微课程,脚本是基础,必须深思熟虑。

第二,创作角度要“小而精”,所有内容要在5分钟内呈现,必须抓住重点,做到一个主题一个微课程。如果感觉内容真的很多,可以多做几集,形成课题组系列。

第三,寻找亮点,课题组要有自己的明显特色,必须寻找课题组的亮点。

第四,减少“表扬式感动”,减少大面积的“效果介绍”。

第五,制作中最好用自己的图片,也可以用活动时的照片、学生做的简笔画或者是学生自己拍摄的内容。

四、立足微课程,助力中职德育教学

德育微课程是一种载体,记录了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经验传播方法。它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一种新的形式引导教师和学生去看、去学。微课程又是一种研究方式,可以引导教师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转变教育科研的模式与观念。制作德育微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教师能够发现教学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梳理思路―制成德育微课程。这个方法简单实用,既可以解决问题,又能及时地分享给大家,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

德育工作一直在讲真善美,对学生要求高大全,教育效果常常是假大空,今天的德育课程应落脚在培养合格公民教育上,培养最基本的公民素养。从微德育入手,做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微型课的特点篇5

关键词:泛在学习;微课程;特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69-03

Designandresearchofmicro-lecturebasedonubiquitouslearning

HanYujuan

(ZhejiangRadioandtelevisio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30,China)

abstract:micro-lecturecomesintobeingwiththeubiquitouslearningtheoryanditsenvironment.Hencehowtodesignthemicro-lectureisamajorquestion.By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sandclassifyingdifferenttypes,itisdesignedfromfiveangles:thesituationoflife,theshortandappropriatemicro-element,thecloserelation,thedirect,vividvisualizationandthepervasive,ubiquitousfeature.thedesignisdisplayedbythecases.

Keywords:ubiquitouslearning;micro-lecture;thecharacteristics;design

0引言

泛在学习理论是科技发展和教育变革所带来的新冲击和新理念,它提倡时时刻刻都可以学习,又被称为“无缝学习”(UbiquitousLearning),“可以在任何地方都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的5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anything)学习”[1],蕴含有“以人为本,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本质特点。

移动设备使泛在学习成为未来研究重点[2],而微课程的出现是泛在学习理论和环境产物,微课程概念提出后,国内外微课程开发和建设被广泛注重和研究。2012年11月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3],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美国teD每年都会召集众多领域中杰出人物,将涵盖有科学、技术、文学和音乐等内容制作成十分钟左右视频,向大众分享技术、社会和人的思想等相关结论与研究成果。泛在学习的微课程,其设计最重要,值得研究。

1微课程五大特点

国内外泛在学习研究相当广泛,分析其泛在学习有三大特点,即情境性、无缝性和微元性。所谓情境性,即指在吸引学生和实现生活情境中“无处不在的效果”,如英国环境森林项目(ambientwoodproject)提供给学习者“陌生但快乐”的学习体验。所谓无缝性,指随着技术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开发者开始注重“计算机环境的支持”,促进技术融入教育,人们随时随地学习并日益完善,如美国哈佛大学的“促进泛在学习的无线手持设备”项目。所谓微元性,指学习内容被化整为零,从而方便学习者间断学习,如杨献民和余胜泉提出的“学习元”概念。

基于泛在学习理论微课程的概念自提出即获得广泛关注。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定义“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资源中心单从凯定义微课程为“5分钟课程是时长为5-15分钟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具有粒度小、内容精、终端载体多样化、应用方便灵活等特点。非常适合情景化、个性化和移动学习的需要。”分析微课程概念和已有资源,发现微课程集中表现为时间长度多为10分钟左右[4]、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内容短小、可视化和生活情境等,因此微课程具有如下五大特点:情境性、无缝性、微元性、关联性和可视化,如图1所示。相比较泛在学习的三个特点,微课程还凸显出另外两个特点,即可视化和关联性。所谓可视化,即微课程通常以视频形式呈现。所谓关联性,即微课程可以系列呈现,并且具有一个共同主题或元素进行关联。

[微课程][情境性][微元性][关联性][可视化][无缝性]

图1微课程的五大特点

2微课程建设思路与类型划分

2.1微课程建设思路

“微课程”是泛在学习时代下的必然产物,“微课程”势必更加凸显泛在学习的知识冲击和技术冲击。基于泛在学习理论和微课程的五个特点,微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思路为“双核心,双模式,多维度”。

所谓“双核心”即“以学生需求和教师引导为核心”。学习内容建设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而知识只有在需求时传播效果才最好。所以微课程开发要以“学生需求为核心”。但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教育并不能局限于“服务角色”只满足学生需求,还要担当起“引导角色”,体现“教师引导为核心”,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动态,思考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沟通交流,有效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因此,微课程开发与建设首先需要思考“双核心”并进行设计。

所谓“双模式”即“课内与课外双地结合,现实与虚拟双境联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边融合”。泛在学习“情境性”和“无缝性”,说明学生的知识需求绝不仅仅拘于课堂和学历教育。双模式的资源建设有利于满足“学生需求”,促进“知识传播”。

所谓“多维度”,即微课程建设从多角度出发多维度建设,如讲解知识点时,可以分别从“理论”、“应用”或“研究动态”等多维度和多角度设计、建设微课程,可以选择课堂、讲座或纪录片等不同模式开发。

2.2微课程类型划分

“双核心”说明微课程要满足学生个体需求,需要开发多维度微课程资源。从理论知识和应用拓展程度,可将微课程分为原理型微课程、实用型微课程和综合型微课程。原理型微课程偏重理论知识讲解,实用型微课程偏重生活中实际应用,综合型微课程则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均着重体现。无论哪一种类型微课程,首先要考虑微课程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和实现“双核心,双模式,多维度”。

3微课程设计与实例

以“双核心”为根本,以“双模式”为着眼点,基于“情境性、无缝性、微元性、关联性和可视化”五大特点,微课程从“多维度”设计开发。为了更好地说明微课程设计,我们以开放大学专科专业的一门通识课“生活中的数学”[5]为蓝本,选取经典案例制作成“综合型微课程”,并说明该系列微课程设计理念。其中,该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微课程五大特点,而且展示无处不在的数学,满足学习者需求。

3.1生活化的情境性

“数学与生活如何结合”或者说“数学有什么用”,往往是学习者提出最多的问题。为满足学生需求和解答该问题,直观呈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元素和情境,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生活中的数学”微课程系列内容一共12讲,第一讲为导入环节,其他每讲围绕各个知识点展开,结合生活中实际情境和案例设计制作。如微课程中微视频“楼外楼与回文数”从场景“楼外楼”引入知识点“回文数”,并介绍回文数特点和如何制造回文数,最终回到生活场景寻找身边“回文数”,如门牌号码中的回文数。系列微课程设计充分展示和实现生活化的情境性,如图2。

[学生需求为中心][教师引导为核心][生活化的情境性]

图2微课程的情境性

3.2短小适用的微元性

微课程中每个微视频均保持在5到10分钟,短小适用,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充分展示微元性,有利于知识迁移,如图3。需要强调的是“微元性”,不仅仅是指视频短小,还包含“微知识点”,视频围绕一个知识点设计开发。如“六和塔与完全数”视频长度为8分50秒,微知识点为“完全数”。同时,针对微知识点展开相应的微概念、微理论、微拓展。微概念是“完全数”,微理论“目前找到的完全数都是以6和8结尾”,微拓展有完全数6的应用如“六艺”、“六六大顺”等。

[微课程][微时间:

5到10分钟][微知识点][微概念][微理论][微拓展]

图3微课程的微元性

3.3紧密相关的关联性

微课程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微视频、微练习和微解答,如图4。三部分内容围绕同一微知识点展开。微视频围绕微知识点讲解,在生活化和情境化中向学习者展示相关内容,是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微练习拓宽展示;微练习,以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是微视频的有效补充,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点;微解答为微练习的解答。在微课程建设过程中,这三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微课程“杭州特产与条形码”,该资源核心知识点是“条形码”即“整数条形码中的秘密”,微视频、微练习和微解答均围绕“条形码”介绍和展开。其中,微练习内容如下:

商品条形码由13位整数组成,数字的前三位代表国家,其中()为我国代码。

a.690~695B.000~019C.030~039D.060~139

[有效补充][有效补充][拓宽展示核心内容][微课程][微视频][微知识点

为中心][微练习][微解答]

图4微课程的关联性

3.4直观生动的可视化

所有微课程中,微视频有图片、视频和声音等资源,通过软件ppt、绘声绘影等制作而成,以mpeg4格式展示在网页上,让学习者直观、生动和可视地进行学习。在微视频播放过程中,向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播放视频码率”,有“流畅、高清、超清、自动”;“画面比例”也可自行选择,分别为“原始、4:3、16:9、铺满”。这不但适应网络播放情况,也满足学习者的可视化需求,直观生动的展示学习内容。如图5所示。

图5直观生动的可视化

3.5无处不在的无缝性

微课程设计开发,充分展示了“无缝性”这一重要特性。一方面,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学习环境无处不在。如我们身边数学元素“条形码”,应用了整数思想;“六和塔”蕴含完全数,关于“条形码”和“六和塔”这两讲微课程充分展示无缝性。通过微课程学习,人们可以反思和发现身边的数学,比如“交通几何标志的秘密”,充分体现学习环境无处不在的“无缝性”。另外,学习工具的无缝性也不再拘泥于书本和电脑,手机成为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重要途径,利用微信创建移动学习,让学习者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实现无处不在的无缝性学习。

4结束语

随着教育理念革新和技术发展,泛在学习模式和微课程能更好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而微课程开发必定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同时,为了确保微课程开发质量,微课程设计也必定会越来越被开发者重视,确保其开发和制作满足学习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微课程特点,给出具体案例分析和设计,为微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模板。

参考文献:

[1]韩玉娟.泛在学习理论下高等数学网络学习资源优化探讨[J].计算机

时代,2013.9:56-58

[2]刘军,邱勤,余胜泉等.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

2011年第11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1.6:8-19

[3]陈智敏,吕巾娇等.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J].现代教

育技术,2014.8:20-27

[4]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

微型课的特点篇6

1、对音乐“微型课”的认识

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微型课上课时间短,一般只有20分钟,其中15分钟用于上课,5分钟用于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教学内容集中,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只是面对评委授课,在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微型课现场抽取课题,在规定时间内(1小时)现场备课,现场授课。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学比赛、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2、分析各地方教育局提出“微型课”考试的要求

2.1各地方提出“微型课”考试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很多省市在教学比赛、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涉及人员众多的许多大型活动中,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快而有效地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能力作出较为公正的评估,通常采用上微型课的方式来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有时面对几百人,甚至一两千人的众多场面,要采用普通上课的形式,场地、学生、时间等条件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要求的,而微型课恰恰不受上述限制,能够较好地达到预定目标。“微型课”就成了衡量教师水平的最好标尺。

2.2对其要求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局给师范生出微型课考题,因为它耗时较短,相当于普通课堂的1/3,形式“短而精”,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给予我们师范生很大的考验。因此,我认为微型课的了解和把握在我们师范生中的是非常重要地,是不可忽视地。

2.3根据其要求分析如何上好微型课

以下分析是关于微型课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而在上课过程中又要必须遵循的几则要点:

(1)整个的教学过程要精炼。由于微型课要求时间的短少,必须要求切入课题要迅速,所以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大有必要作些文章。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可以唱一首歌、播放一段视频进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课题。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但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剪掉的是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这些侧枝旁叶。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罗列论据,那么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在准备的较多的论据中进行精选,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2)讲授人表现要干练。音乐微型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点在于,音乐占了大比重,要让学生体验音乐,了解音乐,教师的范唱不可避免,没有“唱”,也就不谓“音乐课”了。所以,在微型课堂中,该唱的唱,该动的动,一切以让学生感受、体验为先,准确的范唱是教师最直接的呈现,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加上神情、动作、手势让学生体验作品的音高、情绪、力度等等音乐要素。所以,无论如何,一个准确无误、生动的范唱在微型课当中是必须的,尤为重要的。

板书不宜太多,太多表现为累赘,会冲淡板书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也不宜太少,太少往往会使板书表达不清。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无论如何,板书都要做到精简,且使得要点突出,线索清晰为原则。

3、“微型课”考试中需注意的问题及训练方法

3.1在“微型课”考试中需注意的问题

(1)导入环节。微型课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环节“绕圈子”。导入的方式方法途径技巧很多,但无论用何种方式方法途径技巧,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以上主要是讲“切入课题要快速”。

(2)上课环节。因为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型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结尾环节。一节课的结语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内容要点来个归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快捷而不拖泥带水的结语在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好的享受。

3.2关于微型课的训练方法

(1)平日里要积累丰富的课堂经验,有了实践的经验才有能力把握微型课讲台下无学生的状态,才有可能做到“台下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要熟悉教材教参,了解教学目标,认真备好课,在微型课考试中做到胸有成足。

(3)自我训练,在考试前可以对着镜子进行微型课训练,在镜子前将教学过程完整呈现一遍,以便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

(4)树立信心,克服紧张、惶恐的情绪。超越自我、信心百倍。在微型课考试中发挥出色的表现。

微型课的特点篇7

关键词微课;协同教学;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53-02

abstractthemicroresourceisnotequaltothemicro-lectures,com-pletemicro-lecturesincludesmicroresources,learningactivities,andlearningevaluation.thisstudyattemptstointegratelearningac-tivities,learningevaluationintothemicrolessonlearningresources,throughtheteacherroleplay,teamteaching,inordertoincreasetheinteractiveteaching,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andimprovethelearningeffect.

Keywordsmicro-lectures;collaborativeteaching;micro-lecturesdesign

1前言

在实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际,随着混合式学习的逐渐盛行,微课程成为当前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微课因短小视频的表现形式而得到推崇,因此,很多学者误认为微课就是微视频。这种认识仅仅强调微课的“微”,而忽略了微课的“课”,简单地将微课归于学习资源[1]。因此,微视频作为微型资源只是微课的组成部分。同时应重点设计微课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微课不同于普通课程,需要微课制作人员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保证学习者在微课应用过程中的效率。

2教师协同教学与微课设计

协同教学理念与机制美国华盛顿大学普林教授认为,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两个以上教师合作担任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教学[2]。我国张德锐教授认为,协同教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协同计划与合作,对某一领域、主题或某一单元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3]。协同教学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为提高教学质量,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教师,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组成教学团队;

2)设计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建构网络课程,合作开展团队教学,合作完成一门课程对应多个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4]。

上述观点说明教师协同的目的、教师协同的方式因教学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微课的微型特点,使其与普通课程设计中教师协同的方式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教师的协同不应只是简单的分工合作,而应有更多的多个教师协同参与同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微课结构与特征微课是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呈现某一节课的教学全过程的视频片段,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测试题、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共同构建一个让学生轻松学习的学习资源,相比教师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测试题等教学资源,效果更优,也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内容简短、课题鲜明,轻松、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微课还具有如下特点。

1)时间短: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微课最佳的时间长度应在5~8分钟。

2)内容少:微课主要针对某一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教学过程,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出课堂中精彩的教学环节及内容,强调教学过程的短小精悍。

3)总容量小:微课的视频及配套的资料课件常在网络上以流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保证其运行速率,一个完整的微课一般总容量是几十兆。

上述内容强调了微课的“微”以及微型资源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如何将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和多元的教学评价融入微型资源中,使“微”课成为真正的微课,是提升微课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3基于教师协同教学模式的微课设计

微课的碎片化内容组块、学习时间等特点,使微课的设计与普通课程设计有所不同。结合教师协同教学模式设计、开发微课,主要包含课程分析、设计开发、教学计划制订、个性化教学实施以及微课评价与修改等环节,其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分析微课针对特定的主题,如某个知识点、核心概念等,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而且学习者很感兴趣,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微课课程分析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微课的课程分析也是对微课进行前端分析,包括课程需求分析,要确定微课的类型,采用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案例、事件等,很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学习者特征分析,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认知风格、认知结构等;知识点分析,要在教学内容众多的知识点中提炼出重点、难点或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微课目标;辅助资源分析,微课除教学视频外,还有多媒体教学素材、课件以及教学评价等相关的支持材料。

微课设计与开发

1)课程内容分析。分析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使碎片化的微型资源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不会因为知识内容的组块、划分,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惑;确定微课内容的类型,如知识讲解型、技能演示型、总结归纳型、知识拓展型、方法传授型、经验交流型等。

2)协同教学设计。微课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成为微课设计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教师协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驱动学生应用微课持续高效地学习。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信息技术”第三章“excel数据整合”一课教学中,利用“多个教师角色扮演协同教学的方式”,教师分别扮演“新闻编辑”“数据达人”和“读者”的角色,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数量”的案例,在多角色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完成核心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一个人文性较强的案例,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

3)微课关联。在设计制作微课前,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组块,以尽量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同时,碎片化的学习资源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的关联性较低、不够系统。本文试图通过知识地图或者概念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自己学到了什么以及将要学什么,强调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和情景线索,任意选取、自由组合微课的内容、活动、资源以及学习评价等,打破“从头开始学起”的常规模式,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微课评价与修改微课的评价应从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三个方面考虑[5]:

1)微课的教育性应从学习对象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教学主题是否突出,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序,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恰当等诸多方面系统考虑;

2)微课的技术性包括平台环境的技术性和微课本身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如视频制作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课件、视频画面布局是否合理美观等;

3)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将微课投入实际教学,采用技术接受模型,获取学习者的评价,并做出价值判断。

最后,根据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等多方面的评价信息,对微课进行调整完善。

4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受到广大数字化学习者的认可。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技术门槛较低,制作的形式和风格也丰富多样,但制作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微课制作人员只关注微课中的“微”,而忽视了微课中的学习活动设计。笔者认为,学习者在工作、课外等碎片时间学习,不仅要保证其高效学习的连续性,还要注重碎片化知识点之间的连续性。相信随着微课数量的增加和微课网络平台应用功能的日趋完善,广大教师的微型协同教学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2]BickfordDJ,VleckJV.Reflectionsonartfulteaching[J].Journalofmanagementeducation,1997,21(4):448-472.

[3]张德锐.协同教学: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5.

微型课的特点篇8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微课;教学设计

1微课特点

第一,时间短,容量小。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他们在专心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时,注意力在5~10min是最集中的,而微课的时长一般不超过10min,学生便可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知识点。第二,内容少,主题强。因微课主要是针对某一主题内容或某个知识点而展开教学的,因此针对性较强,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三,易共享,可重复。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或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在线观摩微课及其辅助资源,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反复对知识点进行回顾与记忆。

2基础护理学微课的设计

第一,教学主题的选择。于庆国等人[3]在研究微课的设计模式时认为微课的选题应遵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选题要精练,内容要明晰。微课的教学设计原则应以“精”和“微”为主要特点,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方法向学习者准确表达出某个微小的知识点,并设计出相应的脚本。基础护理学则应需要根据课程大纲、教学目标等要求恰当地筛选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知识点为主题进行微课的开发与设计,但并不是所有知识点均可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某些需要教师现场演示的、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一对一辅导的知识并不宜使用微课。第二,教学时长的把控。微课的教学时长安排为5~10min为宜,例如,在讲肌内注射这部分内容,臀大肌注射是重点,以往的操作视频和讲解时间较长,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难免会在观看后期注意力不集中,此内容讲解的重点和关键点在臀大肌注射的定位与操作手法,因此教师可把臀大肌的定位与注射手法分成两个微小的视频进行制作,每个微课视频中强调一个重难点内容,这样便可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段内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第三,教学语言的安排。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讲解过程要流畅紧凑。因微课的脚本需要提供给课程拍摄人员和后期制作人员,故脚本中的语言和案例较传统讲稿要更为严谨和科学。第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微课的导入可以分为平铺直叙的开门见山型、悬念制造型、情境导入型等方式[4]。马兆丽等人将第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作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情境导入型与悬念制造型的授课导入方式比平铺直叙的开门见山型导入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故在基础护理学微课的设计时可引用情境导入,以便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讲述静脉输液的目的时,可导入汶川地震的情境图片或动态图: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人伸出一只手臂,医务人员给予其静脉输液。这样的情境制造会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静脉输液呢?静脉输液到底能达到什么目的呢?进而达到教学目的。mclellan[6]指出想要达到极佳的学习效果,应将知识置于特定情境中进行学习,而知识的情境多是由教师所创设的语言情境体现的,但是对于基础护理学中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如臀大肌注射部位的选择、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等,这些知识点的核心仅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不能被形象地表达出来,学生理解起来也较费力,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臀部模型、压疮模型、小动画、静态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抓住学生好奇心,吸引其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臀大肌注射部位的选取时,教师可在臀肌模型上进行定位,以静态图片的形式展示,再加入动画视频对“十字法”与“连线法”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形象化。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现有的教学资源等进行合理设计。因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和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操作多、实用性强的特点,故技能部分微课内容的设计过程,除了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外,还需要鼓励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进而有效掌握其技能[7]。第五,微课视频的制作。流程如下:其一,恰当选题。其二,编写教案与制作课件。其三,教学实施与拍摄。其四,后期制作。其五,教学评价反思与反复修片。在视频的制作技术上,分为了单播式微课和交互式微课,单播式微课以视频播放为特点,交互式微课则以视频播放、交互反馈相结合为特点,同时加入了师生互动、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反馈环节。研究结果显示,交互式微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优于单播式微课[8]。

3基础护理学微课的应用方式

课前,学生提前观看微课视频,预习所要学习的重难点,学会“知新”。课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重点知识的构建。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课后,帮助同学重新回顾课堂所讲内容,学会“温故”并自我总结。无论微课是以哪种形式应用于教学中,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和共性学习。

4评价与修改

设计完成的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后要进行评价,包括对微课的设计过程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在学生中试运行的方式评价基础护理学微课的设计过程,先给部分班级的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收集反馈的信息后及时修改设计过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则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从能否提高学习兴趣、能否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能否增强实践能力、能否提高学习效率、能否增强理解能力、能否促进师生交流合作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微型课的特点篇9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摄像机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并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为目标的课程。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教育均衡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特别是广大乡镇小学,配备了专门的计算机室以及信息技术师资,使得该课程得到了相应的普及和重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趣味性和灵活性较高,非常强调学生观察、模仿、创新的教学。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活泼好动、自制力不强、意志力差等特点,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常难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是以短时长的视频为主要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题鲜明、内容精练、针对性强,且微课视频时长较短(一般在5~8分钟之内,最长不超过10分钟),契合了当今学习片段化、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信息化设备的辅助下,自主、高效地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展开学习。因此,本研究拟将微课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当中,较为具体阐述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给出设计实例,并开展教学实践。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原则

1.时间要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常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大约为5分钟,中高年级的时间稍长,但也一般不超过10分钟。因此,在设计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时需要选定适宜的时长。对于小学低年级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如,认识计算机设备、键盘鼠标的操作等内容宜安排在5分钟之内,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如:简单的文字处理、表格数据处理等内容,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安排在5~8分钟之内。

2.切入要迅速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时长较短,通常只有传统教师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微课切入知识点必须迅速,直入主题,开门见山,不可拖沓,要尽最大努力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通过设问、疑问、悬念,或者直接给出操作结果、展示教学内容中最具吸引力的动态效果等方式来切入主题,力求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别出心裁。

3.内容需短小精悍

由于时间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内容一定要避免过于冗繁。需要精心设计,坚持做到主题鲜明、突出,一次只需要讲透一个知识内容即可,若5~8分钟之内不能讲透,则必须进行剪裁或者再细分为若干小知识点进行组织。如,小学四年级的“word文档的格式设置”一节,分为“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篇章设置”等多个内容,在微课教学方式下,必须将知识点逐个细分,分别制作微课视频。当然,微课教学也可以安排综合性的内容,例如:可设计一个学生在5分钟之内即可掌握的小型综合性例子。此外,微课教学内容短小的另一种优势是微课视频所需的辅助与配套资源总容量不大、要求不高。如,一个微课视频只有几十兆的容量,可在多媒体计算机室内利用局域网较为迅速地传输,也方便有条件的学生携带回家,在家中继续学习。

4.形式类型要多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讲授型、实验型、探究型、问答型、启发型、小组活动型等。微课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微课教学的类型不宜过于单调。以小学四年级的《表格数据处理》为例,微课教学可通过设问启发学生对统计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的兴趣,通过小组活动组织课堂,利用问答来纠正部分学生表格处理中出现的错误,使整个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生动活泼。

二、微课制作方法

1.所需的软硬件工具

(1)硬件:计算机、耳麦、绘图板或手写板(可选)、摄录机(可选,也可用普通数码相机替代)。

(2)软件:动态视频录制工具,如CamtasiaStudio;屏幕截图工具,如Snagit;幻灯片型课件演示工具,如powerpiont;动态课件演示工具,如Flash;教学专用软件,如Scratch;音频处理与编辑软件,如Cooledit;视频编辑软件,如CorelVideoStudio绘声绘影等。

2.录制方法

(1)录屏软件录制法。

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案并制作幻灯片ppt或动态课件flv;在计算机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课件,展示课件并录制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耳麦录制解说声音,对录制好的视频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压缩处理。

(2)“录屏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法。

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案;一边使用手写板和绘图板工具进行教学演示,一边通过动态视频录制软件进行录屏,录屏过程中可通过耳麦同时录制解说声音;对录制好的视频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压缩处理。该方法特别适合录制有公式推导或需要绘图进行解释的内容。

(3)录像机拍摄法。

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案;使用黑板进行板书并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事先架设好的摄像机将全程摄录下来;对录制好的视频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压缩处理。该方法对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较为困难的教师尤为适用。

三、微课的优点和不足

1.微课的优点

(1)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

(2)内容少,效果立杆见影。

2.微课的不足

(1)碎片化,不系统。

(2)不适合长期学校教学。可以作为教学辅助,链接。

微课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作出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更加便捷、实用的教学资源。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信息资源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对知识点的讲解透彻等特点。科学合理地使用微课教学能使小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注意力集中,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以明显地提升。事实上,微课教学也同样适用于小学各学科,通过展开进一步的工作,深入探索其更广泛的应用。

微型课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微课;工具;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工具已经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为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达到最好的掌握知识效果,“微课”可以在某些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1.1概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1.2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的主要特点

2.1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2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2.3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3、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利弊

“微课”的实质在于在缩小的班级和缩短的时间内,对教学技能进行集中的训练。它减缩班级人数及练习课时长度,简化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每次课堂实践通常集中于一项特定的教学技能(目标行为,如演示技能、提问技能),针对3~6位听众在5~10分钟之内演习目标技能。

3.1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优点

3.11让各种教学技能综合性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初学者很难分辨和掌握,微型教学旨在解决这一难题,它对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逐项进行研究和训练,使复杂的教学技能得以简化,由易到难,由浅人深,渐次进行。

3.12设置易于控制的简化的训练环境,通常不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而是面对3~6位学生教5~10分钟,运用某一技能的微型课。

3.13使用现代视听技术,记录课堂互动细节,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强化和巩固已学会的内容,努力调整尚未掌握的部分,掌握有关技能要领。微型教学往往需要在有固定安装摄像设备及计算机的专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室旁设有专门的控制室、观察室。所以,微型教学是从角色扮演转化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有控制的,可以及时反馈的角色扮演,类似于实习前的试讲。它又比试讲更具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完整的计划与设计,真正把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使之落到实处。

3.2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缺点

3.21教学技能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整体性和个人特点,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各种技巧,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智慧,仅依靠微型教学是无法掌握的。

3.22以录像设备作为反馈手段的初衷是为了减少人际评价的压力和主观偏见,但缺乏应有的灵活性、辅导性。机器只能作为一种辅的反馈手段,它取代不了辅导老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