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工基础教学反思十篇电工基础教学反思十篇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13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1

论文摘要:《电工基础》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工科类各专业一门很重要的基础核心课程。教师感到难教,学生在学习时也普遍感到难,厌学情绪严重,教师教学应采取积极对策。

《电工基础》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工科类各专业一门很重要的基础核心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感到难教,学生在学习时也普遍感到难,厌学情绪严重。笔者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探寻,分析了《电工基础》难教又难学多种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策略。

一、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教学目的不十分明确,教学内容攀高求难。

有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各专业《电工基础》教学大纲没有进行认真彻底地学习与研究,对《电工基础》各章节应该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技能,应该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不是十分清楚明了,这样必然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实施,大纲要求的内容一个不漏。一切以教学大纲及对口高考考纲为中心的原则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多给学生讲授那些复杂、高深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多数学生,忽视对《电工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授和理解,必然导致那些理解能力跟不上,分析思维能力不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

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评价手段过于单一。

当前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一支粉笔一本书,“以教师讲授为重心”的教学方法,其方法根本缺陷在于不利于学生习热情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和潜能的挖掘;在于不重视授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在于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黑板上安装日光灯电路,叫学生想象电感线圈端电压与电流相位关系等等,原本直观,具体的问题变得很抽象,很难理解。

3.教学进度过快,存在“应差式”教学。

目前,多数学校《电工基础》一般安排一个学期授完,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授课时间,现加上《电工基础》知识本身也确实较难接受,而学生所应具备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必然会使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囫囵吞枣,更谈不上理解、消化和吸收,应用就更不要提了!在就业型班级上课,“应差式”教学也普遍存在,不管学生掌握如何,有时自讲自听,效率低。

二、教师教学采取的对策

1.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分类制定教学计划。

对于就业型班级学生,要根据专业特点及需求制定授课内容,要侧重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如直流电路部分重点讲解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基本内容;磁场、电磁感应部分重点讲解自感、互感、左右手定则等。

对于综合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要弄清考试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古语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口单招考试大纲》是对口高考命题和学生应试的重要依据。它原原本本、不折不扣的告诉我们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试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达到什么样的层次,以及试题的题型和题量等。

2.教学内容一定要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构建好整个职业高中《电工基础》的知识网络

对于就业型班级学生,教学内容在根据专业特点及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好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基本元器件特性、常见应用电路原理的知识网络。

对于综合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在吃透<<对口单招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其要求制定一个周密的教学计划,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排查,对每一个电工概念、电工规律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彻底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在复习中尽可能做到“温故知新”“知新温故”。

3.教学进度要视学生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必须创新。

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故教学进度一定要根据学生基础的好坏、反应的快慢、能力的强弱,灵活把握,当原有的教案、学案不能适应当时的学生实际时,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原则,该快则快,需慢则慢。教师要善于采用重复、停顿以及抑扬顿挫等多种方式的讲解,努力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惊奇与惊喜。

在教学手段、方法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实物教学,提高直观性,能在实验、实习室上课的就不在教室上,能用实物展示就不用符号、模型。学过电工的同学连一个电容器认不识值得我们反思。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电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即要重视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训练。总之每讲一个问题,每做一个题目都力求达到四个一。即巩固一类知识,掌握一种方法,训练一项思维,提高一种能力。

4.教学要求上要“分槽喂养”,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实行“因材施教”。

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尽可能做到使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和潜能都发挥到极至,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探究。力争尖子更尖,差的变好。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2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光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1.了解学生

中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文化程度相差甚远,“备学生”是备课的重点之一。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面窄,各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再加上年龄跨度大,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而且理工课学习相对枯燥,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本次课为讲授课,用1学时完成授课内容。

2.钻研教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笔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能正确分析并应用加减法运算电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钻研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法运算电路的分析,难点是加法运算电路。

3.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节课笔者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互助学习、行为学习和快乐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过程的实施,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教学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上课做好准备。

上课伊始,教师走进课堂,一声“起立”,师生相互问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可以增进师生情谊,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2.复习提问

温故才能知新。电子技术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复习提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思路是:提出问题点名回答师生一起复述并订正答案。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什么是理想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集成运放有哪几种基本电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1的正确答案是:理想集成运放电压传输特性在线性区和非线性区不同。

线性区:虚短――Un=Up;

虚断――in=ip=0。

非线性区:虚断――in=ip=0。

问题2的正确答案是:

(1)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结合“虚短”、“虚断”与电工知识推出:u0=-(Rf/R)Ui;

(2)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结合“虚短”“虚断”及电工知识推出:uo=[1+(Rf/R)]Ui。

3.讲授新课

笔者从应用入手,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级班,由于学生基础差,笔者把教学内容简化,设计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加减法运算。

(1)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笔者选择最简单的有两个输入端的加法运算电路。授课思路为:画出电路图给出定义判断工作区域分析电路。

电路图如图1所示。

图1

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的定义为:在反相放大器的基础上,使两个输入信号同时加在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口上。

平衡电阻Rp:Rp=R1//R2//Rf。

工作区域根据反馈类型的判断标准判断,Rf引入的是负反馈,所以工作区域为线性区。线性区的电压传输特性是虚短和虚断。

然后进行电路分析,分析电路是重点。在分析之前先做好知识的预备――提问“KCL”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师生共同复述内容。所谓KCL,是指在任何时刻,电路中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之和,恒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所谓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是指流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推导如下:

结合已学知识推导公式,由KCL和虚短、虚断推导

当R1=R2=Rf时:uo=-(ui1+ui2)

负号只表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相反,实现了加法运算。

(2)同相加法运算电路。上面的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笔者已带领学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到同相加法运算电路时,笔者的授课思路是:给出定义根据定义画出电路图分析电路时采用分组讨论法,亦即组内合作,组间比赛总结正确答案评比。

定义:在同相放大器的基础上,使两个输入信号同时加在集成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口上。

电路图如图2所示。

图2

分组讨论,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做好现场控制。

总结正确答案,在总结正确答案之前,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正确答案是:uo/Rf=ui1/R1+ui2/R2

当R1=R2=Rf时,uo=ui1+ui2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相同,且实现了加法运算。

评比,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奖励才有激情。对每组的表现、合作情况、学习成绩进行评比打分,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确定认可,加分奖励以资鼓励。

4.例题讲解

例题是对课堂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提升。笔者觉得老师讲例题,决不能以讲出结果为目的,而应该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所以笔者把重点放在分析解题思路上。

5.课堂练习

老师带领学生走过了前面的路,现在老师应该松开手让学生独立行走了。教师给出一到两个练习题,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又准又快。

6.课堂总结

知识总结:这节课的重点是加法运算电路。

课堂总结:教师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提出改正不足。

提出新任务:预习下节内容,电压比较器。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电工基础实验改革联系实际

《电工基础》是主要介绍电路基础知识、直流电路、磁场与电磁感应以及交流电路等知识,是学好电工专业课程的基础。《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等特点。大多数学生感到:《电工基础》课,原理枯燥难懂、实验深奥难明、习题面广难解,于是厌学、厌听、厌钻的情绪油然而生!

一、课程体系

(一)内容抽象,整体性强。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首先体现在概念多、基本知识点多、单位制较复杂上。如“磁场与磁路”这部分内容,基本概念有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路等,概念多而且较抽象;基本知识点有磁场的性质、安培定则等;单位制有特、韦、高斯等,不常用,易遗忘。其次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电工基础”中公式繁多、复杂,解题的方法较为灵活,电路逻辑性较强,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好此课程必要条件。另外其内容有较强的整体性,例如“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知识分为两个层次,层次一是层次二的前导和基础,层次二是层次一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它们是逐步展开和逐步深入的,且脉络清晰,共同组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二)实验的重要性。

《电工基础》的实验课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实践环节,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技能的基本训练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理解。通过电路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测试方法和调试方法及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与设备等。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一)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

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善于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讲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闭合电路中,外电路由两个电阻串联组成,其中一个电阻特别大,大到了无穷大,也就是断开了,那么在断口处的电压是多少?有的学生感到茫然,有的学生说那就没有电压了。其实这个问题可用动态抽象的电路去想象——在那个逐渐变大的电阻两端接上电压表一直观察,则电压表读数必然会越来越大,最终电压表的读数必然与电源电压相同。

在研究两点间电压的计算时,很多学生认为如果一个原来闭合的电路中有某处断开,那么断开的两点间的电压为零。这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电线断线后如果有人碰到就会触电。学生很快理解了我的意思,明白断开的两点间的电压并不为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同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的东西有用。

(二)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问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理解,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使传统授课方式向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综合性的授课方式发展,给学生思考和自学的空间,使学生在获得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活跃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在专业知识教学中,从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谈起,然后讲清其在系统中的作用、结构的构思方法,分析问题的特殊方法,再现“器件、电路的获得过程”,并为解决新问题作好铺垫。针对目前听课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每一堂课均很好地“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听完课后都觉得值得回味,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象,在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采用:

1.基于兴趣教学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基于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然后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引言

电子技术是我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覆盖全院7个系(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土木建筑工程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14个专业,每届接近20__名学生。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开发、应用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鉴于此,该课程被我校列为重点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其它院校同类专业在本课程中的先进经验,对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实验手段以及考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其特点是授课内容多,知识更新快,教学学时少。为了适应这方面的变化,从课程设置总体优化的角度出发,整合教学内容,优化知识体系,恰当地解决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发展”、“基础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矛盾,使课程内容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1制建新的大纲

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根据我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由某几个知识模块合并与重组构成课程知识体系,并且在不同的专业中每个模块的内涵、教学重点和学时也有所不同。制定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核大纲。

1.2因材施教,因学科施教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课时不同的模块教学侧重点不同,不同的专业有不同重点的教学方案,学生层次差异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倡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学时所采用的教材不同。

1.3选用优秀教材,整合课程内容

适时地把一些新内容、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应用实例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做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把握基础与应用、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处理。为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大纲实施细则,以体现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传统教学内容相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针对“大公共平台方向块”的培养方式,削枝强干,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界限,构筑了一个可满足多专业需要的“基础平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部分整个围绕信号的放大、运算、处理、转换和产生来介绍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信号的产生和变换、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系统组成等。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内容包括逻辑代数、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存储器、脉冲的产生和整形、模/数和数/模转换电路、系统应用举例等。这个大的基础平台是一致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各专业方向的不同,有效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对于电子、通信、信息类专业,我们在教学时,注重对信号运算、处理、变换等电路分析、计算与设计的教授;对于自动化等专业来说,则侧重于对电路组成、控制的分析与设计。在介绍应用时,其侧重面也不同。教师讲课内容从原来偏重于基本电路的原理分析,更多地转向基本电路的组成原则、电路结构的构思方法以及系统结构化设计的思路等方面来。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用较少的学时,讲清基本概念,重点是理清思路,了解方法,增强系统性,以被后续课程所需或进一步学习之用。

(2)结合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当前,电子线路的原理图绘制、印刷电路板的设计、电路元器件参数的最优选择等诸多工作都是与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软件应用密不可分的。故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简单介绍电子仿真软件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用它进行课堂教学演示或工程仿真实验分析,不仅直观、准确、方便,且可大大简化教材中烦琐电路工程计算。将eDa软件仿真分析和设计、matLaB软件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引入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掌握各种仪器的基本使用、电路参数的测试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3)为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目前电子技术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品作一些简要介绍,如开关电源、集成模拟乘法器、微型贴片二极管、FpGa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为适应当前新技术发展,在知识结构方面实现“三个转变”:1.从分立元件电路为主转到以集成电路为主;2.从以器件内部分析为主转向以器件外部特性和应用为主;3.把以模拟电路为主转到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电子线路比例协调、相互兼顾上来。将电路分析与工程应用相联系、单元电路与应用实例相联系,改革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只重视学科体系,理论偏多,而涉及工程应用少和对实际工作针对性差的旧教学模式。

(4)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促进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还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设计将理论用于实践,将理论与设计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既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又能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理论设计与实际实现中的距离,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

电子技术是基础理论课向专业工程类课程过渡的桥梁。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估算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并需具有扎实的电路分析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中。

2.1明确目的,确保教学内容的落实

通过绪论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明确“电子技术基础”学什么,怎么学习与研究“电子技术基

础”,为什么要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指导学生预习、小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断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2.2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的主要工作有:研制Cai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现网上辅导、答疑;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利用eDa、matLaB软件强大的仿真功能进行电路系统的仿真、演示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本课程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3教学方法多样化

采用多种媒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表述方式: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录像CD、虚拟电路。Cai教学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很容易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对于较难理解的问题,“粉笔+黑板”是最好的表述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灵活性,同一内容与不同授课对象交流,这种即兴的东西往往使学生和老师均受益匪浅,此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实物投影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这样,使得课堂教学生气勃勃,师生互动,具有启发性。

2.4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从传统授课方式向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综合性发展,给学生思考和自学的空间,使学生在获得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每一部分均从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谈起,然后讲清其在系统中的作用、结构的构思方法、分析问题的特殊方法、适用场合以及存在的新问题等等,再现“器件、电路的获得过程”,并为解决新问题作好铺垫。针对目前听课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每一堂课均很好的“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听完每一节课后都感到值得回味,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

2.5改革实验教学

本课程理论性很强,要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必须设置相应的实验、上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从原来跟随课堂教学的实验课改革为三个层次的实验课,即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逐步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验证性实验,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完善了实验指导书。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项目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自行设计、自行调试,最后完成项目要求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实验内容提倡虚实结合的方法,既有实物模拟实验,又有上机仿真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获得升华。今后,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扩展实验室的开放度,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

3完善考核方式,加强考核管理

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过去我们主要采用理论为主的考试方式,现在则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集中考试和平时成绩评定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从多方面考核:问题讨论、课外大作业、实验创新、期中试卷、期末考试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制定了考核大纲,考核内容注重对知识的运用、思维方式极其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并加强了实验考核。大纲规定试题难度分为四档:(1)基本题,反映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2)中等难度题,是稍有变化的基本题。(3)难度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4)提高题,深入灵活或部分超出基本要求(主要为考研学生选用)。并制定了出题规则,初步实现了教考分离。在考核大纲中明确规定了理论考核内容,并框定了试题难度区分及比例,其中基本题占20—30,中等难度占40—60,难题或提高题占10—20。还规定了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为了完善实验考核,我们针对实验全程制定了实验考核办法。实验考核成绩的评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平时成绩中的预习、操作、纪律等环节作了相应的记分规定。目前,我们在电子信息、自动化、测控等专业,把电子技术实验独立设为一门课,单独考核,独立计算学分。实践证明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结束语

通过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得到了优化,教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同时,造就了一支凝聚力强、乐于投身教学改革、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的师资队伍。同时,又要看到我校工科专业与名牌工科学校相比之间无论在生源和师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深化课程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今后我们将对: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最优化;网络课件作用的发挥;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新知识的应用等方面继续进行探索和改革,做到与时惧进,促进该学科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教学反思;实践导学;教育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55-02

0 引言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Ⅲ,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和有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水平和质量。反思教学是构建教育行动研究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从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深入思考,发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心电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根据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反思心电图教学中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运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课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课中反思,进一步挖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后反思,使课程教学知识结构系统化联系,使教学内容的排序更加适应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心电图教学的效率。

1 行动前反思一反思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

反思的重点问题是: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是什么?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电监护这一重要监测措施在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重要监测者的护理人员,对心电图的正确识别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而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独立判断心电图的能力,如何培养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护理人员,已成为护理专业心电图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心电图检查部分的教学是国内外医学教育各专业教学的重点,更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难点和研究热点。

以往心电图教学实训课在心电图教学即将结束后进行,开始先上理论课,理论课上先讲心电图的产生原理,最后实训课才能实际操作心电图机,看到实际的心电图纸和真实的心电图图形,这对从未接触过心电图的学生来说开始的理论学习有很大的难度,并且这部分内容的前期基础课知识是生理学的心电生理,对初学者来说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内容。

对心电图的描记和诊断能力是护士必备的一项技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心电图教学在心电图教学中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心电图描记技术,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心电图检查的教学目标要求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前期的医学基础课学时少、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等问题,怎样重组教学内容、合理有序地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尽快适应行业要求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经过反思和研究,确定了在心电图教学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设计方案,以实践导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排序、调整实训内容和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真正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1.1明确心电图检查在护士工作岗位的地位通过调查、思考及上网查资料等多个环节,明确护士岗位中涉及心电图检查的工作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急诊心电图描记及识别、重症病人的床边监护、各病区重症监护。通过网上搜集和到病房采集拍摄心电监护的实际视频、图片,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多媒体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能够在类似实际的情境中体会和理解心电图在护理监护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护士岗位对于心电图知识必备的要求,使学生树立必须学好心电图相关知识的信心。

1.2体现“适度够用原则”,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及内容在教学内容排序上,以“能力为主、需要为准”的原则进行理论的取舍,尽量使复杂理论简单化。理论够用原则就是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逐步打破”先理论后实训”的惯例。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没有发生变化,但在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心电图教学模式是先上理论课,后上示教课。从未接触过心电图的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很多的困惑,如“心电图机、心电图纸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电图波形又是怎么描记到心电图纸上的?”等等诸多问题,学生都感到难以想象,理论课的内容难以和临床建立联系,加之心电图基本理论又比较抽象,学生听课时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影响授课效果。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将教材中在理论学习之后的心电图描记部分放在开始学心电图时先行学习,采用描记心电图操作―理论学习基础知识一实践学会识图的教学模式,逐步实践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做,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教学方法,实践“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的教学理念。

1.3先做后学,做中学

1.3.1先做后学,激发学习动机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第一次课即心电图描记实训课,通过“先动手后明理”的兴趣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在实训中从感知心电图检查技术入手,更多地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去学习,激发求知欲望,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心电图描记体会成功感,从而激发“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热情,以利于其后的理论教学,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果。初识心电图的奥妙、掌握心电图描记的技术,从“先做后学”的教学模式中增强学习的动机。

1.3.2做中学,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训课上,一改过去完全由教师示教并讲解的教学程序,让全体学生打开书,翻到心电图描记一节,对学生讲,“你们看着书告诉我怎样做我就怎样做”,教师在学生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一份心电图描记,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自然而然地心电图12个常规导联的连接方法在不知不觉记住了,随即学生们自己按照分组进行操作,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发现定位不准确的及时矫正,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通过自己描记心电图,建立了对心电图的感性认识。描记结束后,学生拿若一份自己的心电图,本能地出于对自己的关心,急于了解自己的心电图,会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求援。这时教师并不直接解答,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看书,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教材上的相关内容,达到了激励学生自学、阅读的目的。这样在理论课前,学生对心电图纸的规格、正常心电图有了大概、全面的了解,再带着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有的放矢地去听课、用心地去理解,听起课来精力集中,学习正常心电图时就在自己的心电图上进行测量,自

己的心电图又可以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异常心电图。学生感觉理论课学起来有目标,不再枯燥乏味,抽象的心电图教学变得形象、直观、易懂,老师讲解起来也感到轻松。

2 在行动中反思一继续挖掘教学中的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

反思在课中,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实训课心电图描记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完成了临床图护士实际描记心电图的全过程,心电图机的调试和设置需要预先由教师来完成,学生对心电图机的性能、设置和维护是陌生的,不符合临床护士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护士对于某些相关仪器的日常维护也是工作内容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反思,对心电图描记实训课又做了调整,更体现基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更多地挖掘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将护理管理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基于护士临床工作过程的考虑,在次年第二轮心电图教学中,我们又做了进一步地改进。

在心电图课程进行前,我们复印了几十份心电图机的说明书,学生课前分组阅读,初步了解心电图机及其使用和维护,上课时对心电图机不再十分生疏。

课前布置作业,阅读教材上有关心电图描记操作相关的操作步骤,包括用物准备、环境要求、先期知识的复习等,第一次实训课开始时,教师只负责分组,每一小组中先由两人操作,其他同学提示,一切操作准备(包括心电图机调试、用物准备等等)均有小组成员自行完成。虽然开始很慢,学生的准备工作在“挫折”中逐渐完成,当第一份心电图完成时,每一个小组同学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接下来学生们操作得越来越熟练。已经做完图的同学主动指导同组同学进行操作,体现了团体合作精神;小组间互相对比,比哪组做得既快、出错率又低,培养了团体竞争意识。

3 反思在课后一因材施教.注重教学主体的评估

经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我们通过自我反思与课后听取同学与同事的反馈意见,得知心电图教学中通过反思改进了心电图教学的教学内容顺序,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提高学习兴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电图理论教学及识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1“磨刀不误砍柴m"--注重难点突破通过实际调查和评估发现,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招生对象是文理兼收。心电图理论教学,涉及到的难点很多,尤其是对于专科层次、文理兼收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在这部分教学中,通过教学观察和评估,了解到高考文科生源的学生对涉及物理“向量”等立体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心电图识图中心电轴和心脏钟向转位的概念和测量等相当一些内容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和教师的课堂教具演示,真正做到突破难点。

3.2重视课程教学整体化一注重知识迁移和应用在护理专业《健康评估》的心脏检查也是重点和难点。在健康评估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同样是注重到了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在心脏检查评估中对心脏的立置、解剖组织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课堂上强调此部分知识的掌握对后续的心电图检查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重视度,为心电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心电图理论教学中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衔接,使学生学起来感受知识联系的有机性,体会知识是在巧妙的情景中,利用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在合理的迁移中自然生成,使学习既轻松又愉快,同时也实现了健康评估各部分知识结构内容整体化地有机联系。

4 小结

教学行动研究的特点反映在行动和反思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反思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感受与理解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的深刻感知、反思,才能提出具体的改进行动计划。如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实践中去,以实践为先导。通过教学反思和行动教学研究使我们的高职高专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对于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作为一线教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的内容去挖掘和探索,在现实教学课堂上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反思性教学,再将反思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失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和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知识。

(3)情感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与教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体验学习后的成功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主电路中正转接触器和反转接触器是如何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换向的;控制电路中正转接触器和反转接触器之间是如何实现联锁的。

(2)教学难点。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因为文化基础薄弱,前导课程理论知识欠缺,读图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理论融会贯通,但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

三、教法、学法研究

1.运用复习法

该课程前后课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已学过的知识,贯彻好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2.运用实物直观、图像直观法

通过实物、图示和多媒体动画的配合演示,使学生一看便形象地了解电路得电的路径和工作过程、动作原理,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灵活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互动、提问、讨论,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构建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注意把握好各线路之间的联系,讲清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研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放映录像和图片,让学生认识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后面双边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然后,复习正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并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正转控制线路能否满足生产机械的控制要求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得出电动机还需要实现反转控制。那么,电动机如何实现反转呢?复习电动机反转方法,即对调接入电动机三相电源进线中的任意两相。

2.讲授课程

首先,利用实物引导学生复习倒顺开关的结构、符号,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工作原理。学完倒顺开关控制线路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倒顺开关控制线路的缺点:它是一种手动控制线路,在频繁换向时,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操作安全性差,一般用于控制小容量电动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倒顺开关的工作原理,用接触器代替倒顺开关来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呢?引导学生在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的基础上,补画出反转控制线路,再让学生自己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在此过程中,重点讲清画主电路时,如何尽量避免导线的交叉。

然后,提问:“若电动机已经启动正转,此时按下反转启动按钮,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利用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将造成两相电源短路事故”。如何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呢?启发学生思考:“接触器的辅助常开和常闭触头是否同时动作?有先后顺序吗?”引出并说明接触器联锁的概念、接法及原理,得出接触器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然后,与学生一起简要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动画演示以加深理解记忆,进而总结出该线路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其不足。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讲解线路中的关键问题。

3.课堂练习

通过几个典型的电路作课堂练习,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联锁触头接线特点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堂小结

以各线路的特点为主线将各控制线路联系起来,理顺思路,对重点、难点进行总结概括,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5.布置作业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验教学;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108-02

1民办高校电子电工基础实验的现状与特点

1.1民办高校的政府导向性

在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早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积极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5]我校也响应省教育厅的导向,着力培养“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人才。

1.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确立

广州商学院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如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整体都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既有较高文化素质也有敬业精神并承担社会责任感,在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需要进一步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通过本科学习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自身成为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6]

1.3我校电子电工实验室的现状和配置

实验室有电子线路综合实验箱30套、电工实验箱35套、数字双踪示波器30台、直流稳压电源30台、信号发生器30台、频率特性测试仪10台、数字万用表80个、实验模块板、烙铁、剥线钳等各类实验设备和工具若干。

1.4我校电子电工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开设情况

可开设的实验包括《电子电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工电子》、《电路分析》等课程的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五十多个,为学生提供了电子技术的实验场所。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传统电子电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得不到重视

我校是一所民办高校,到现阶段为止我校大部分的电子电工基础实验课程仍然保持着理论课教师充当实验教师,没有专业的实验教师为实验课辅导教学。鉴于此原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高校实验课,理论老师在不熟悉实验室的情况下,只能在实验课堂上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介绍实验原理、仪器的使用规则、实验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原因就是希望学生多动手,但是又担心学生动手实验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实验不能很好地进行。老师讲得多留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自然就相对少了。理论老师在实验教学缺乏学生创造性培养,没有系统的实验课程认识,所以我校电子电工基础实验课程大多都以教师为主导,然后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演示方法或仅按照实验教材规定的步骤进行简单的实验结果验证,没能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理论基础不很扎实的情况下,学生没办法充分的利用除去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之外的时间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对实验数据进行的分析显得非常不严谨,无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研究思维。而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单纯为了按时完成实验内容,敷衍了事,更有甚者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理论课老师在实验课时大多数仅能给予学生理论推理,而学生在实验课接触到的实际操作问题没办法得到很好的解答,这样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大大降低,认为做实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3]

2.2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实际问题,实验教师如果没有长时间接触实验室仪器,没有很好的研究实验课程合理性,是很难在实验课程进行实际辅导。我校的电子电工基础实验课程往往以实验结果作为依据来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虽然部分教师在上实验课时都会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可是这种观察记录往往只能反映学生完成了多少实验内容和完成的顺序是否按照了实验指导书的既定顺序进行而不能反映学生对实验故障的处理情况。举个例子:某个学生在实验时出现了故障或错误,他原来想自己分析解决,但由于对实验研究的不严谨,仅仅因为担心解决实验故障花费时间,会来不及完成实验指导书既定的实验而影响平时成绩,所以便不再思考解决方法,只是单纯的拆掉线路重新接线,这样做的后果便是白白地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故常处理机会,最后由于不细致的实验操作导致实验无法完成的学生甚至抄袭别人的实验数据来应付老师。我能理解作为学生来讲,他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全面,实验操作还不够熟练。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犯错不能避免,既然无法避免出现的问题实验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利用这样的机会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自主排除故障。在出现问题时对故障的处理态度和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要求来说,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4]

3就如何解决电子电工基础实验的思考与设想

3.1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1)配备实验教师。首先实验课程应当配备相应专业资质的实验教师,在实验课开始前简明扼要地介绍实验室基本状况,利用前期的实验课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规范实验流程,由浅到深地开展实验课程,对于学习本课程需要储备的知识点着重讲解。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保持紧密的联系,交流学生对于本课程的理论理解程度和实验动手程度。电子电工基础实验课程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现今流行的仿真软件,模拟实验操作和流程,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课程的推进夯实基础。实验教师也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时实验课程相关课件、实验指导课程、接受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反馈,并利用网络手段在课后时间和学生及时互动,尽可能为其提供完善的实验教学服务。[1]

2)合理化编排课程。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及时以实验课程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实验内容是实验课程的命脉,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保持紧密的联系,交流学生对于本课程的理论理解程度和实验动手程度。实验老师应该努力使基础实验课程内容紧密贴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讲解以后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然后根据社会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精简验证性实验,多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占比。我校的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内容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实验为辅。对于现有的综合设计型的实验由于实验内容较为陈旧,学生可以简单地从网络及书本上找到完整的资料按部就班地完成设计任务,这样使综合设计失去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此我校也做了一定的努力,提出了更新与优化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内容的想法,老师应尽量使实验内容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接轨,提高综合设计的实用性、趣味性、综合性。[2]

3)完善考核机制,实验报告增加实验问题解决。实验报告的内容上只需对核心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作简要说明,然后详细记录实验过程遇到的实验问题以及当时的解决方法,严谨地把控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误差分析,最后实验报告应该突出实验创新及收获体会等部分。实验老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判断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才是最后的考核重点。[3]

3.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经过实践教学,发现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缺乏有多个方面,其中突出有以下三点:第一,部分学生认为电工电子实验是基础课,没有专业课对以后的就业帮助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有所松懈甚至反感。学生的这种想法既然客观存在,老师必须根据社会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强调电子电工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合理化安排,还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二,实验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不应该是神秘的表面的,很多学生对于电子电工实验室仅停留在实验仪器的表面使用,而没有深入了解电路的运作和实际产生的功能及影响整体电路的外在因素造成的误差判断。第三,很多高校都积极引进了多种仿真软件辅助实验教学,甚至主要使用仿真软件用以取代实物实验。这是一个时代进步带来的技术创新,同时也相应地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即仿真软件对实验仪器及环境的过于理想化,无法模拟出实际产生的外界因素影响的实验误差,从而导致学生在面临着电路误差时的判断失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电子技术是一门技术更替很快的专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仅靠理想化的仿真实验或者仅靠实验仪器的实际操作都不足够,应当两者相结合,同一个实验两种实验方法,引发学生无穷的创造性,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创造力的开发与动手能力于一体的电子电工实验课程是民办高校所迫切需要的基础实验课程。[7]

3.3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

我校现阶段仍保持着实验室仅在有实验课的时间开放实验室。鉴于我国很多高校都逐步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的先进做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讨研究实验课程上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实验室设备的操作认识,让学生自主动手,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希望我校能够很好地做到实验室资源利用,更好为教学服务。[8]

参考文献:

[1]王中训,张振义,陈瑞平,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C].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67-70.

[2]邓保青.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n].科技信息,2013(5).

[3]巢云.对民办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9):164-166.

[4]王海.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n].实验室科学,2015(2):140-144.

[5]吴迪,毕胜,谭克俊.建设创新型、信息化、开放性的电工电子实验室[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3):20-23.

[6]广州商学院网站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电控;工程实践;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14-02

CreationofelectronicControlengineeringKnowledgeandpracticeCoursesandteachingexperience//HeLixin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necessityandsubjectpositionofthe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ofelectricControlengineeringknowledgeandpractice.itintroducesthetheoryteachingandpracticeteachingcontentandcoursecharacteristicsofthiscourse,theteachingmethodandevaluationmethod,too.

Keywordselectriccontrol;engineeringpractice;courseconstruction

20世纪产生的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后,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诞生,新器件新产品不断问世,新知识铺天盖地而来。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疑对高等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冲击和挑战,同时也推动了高等学校对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思考,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教学理念。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使其成为掌握工程基本技能,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已成为各高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重要课题。控制技术工程训练中的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电控技术的认识,建立电控技术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思想,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电控技术认识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起为全校大一学生开设了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该课程集中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涵盖如此多内容的课程,以及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目前在高校尚属先列。

1学科定位

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是针对全校大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是控制技术工程训练的先导或初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全景和最先进的技术,培养他们的实践基本技能,使他们对电控技术形成整体概念。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和严谨的科学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工程专业的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

2教学内容的设置

2.1理论部分

1)电控概论。控制技术的核心是控制器,而控制器与电子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教学,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教学研究组自编一本教学讲义《电控概论与实验课指导书》,其中电控概论的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子工艺基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列举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反映电控技术的特点、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引出和深化电与控的概念、电与控的关系以及控制是如何与电子技术结合来实现控制的目的的。教材中讲解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实际恒温控制系统,充分地反映了电控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教学实践中自制了电控技术展板,上面有大量的实例和图片,使得教学更直观和生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继电器控制基本原理,内容包括继电器控制的基本概念,继电器控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基本控制线路介绍。

3)气动控制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和使用方法,气动控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基本控制回路介绍。

4)可编程控制器基本原理,内容包括可编程控制器产生的历史、基本构成、基本编程思想和工程实际应用。

5)计算机组成及拆装方法,内容包括计算机构成、发展动态、总线与各硬件的连接关系以及计算机拆装方法。

2.2实验部分

1)继电器控制线路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搭接控制线路并实现之,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2)气动控制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搭接控制线路并实现其功能,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3)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应用练习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软件写程序的方法,并实现其给定软件的功能。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4)计算机拆装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拆装的方法,通过拆装,初步理解总线与硬件的连接关系,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3教学模式

该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共分五大模块:电控概论;继电器控制基础;气动控制基础;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基础;计算机拆装。此外,对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课堂内的内容后,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实验线路并实现之,或提出实验方案,教师协助他们完成硬件及软件设计。在这里举一例。05级大一学生接触了可编程控制器后,提出设计五环旗的设想,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完成了硬件设计,且编写了软件,实现的功能是:1)5个环全亮5秒钟;2)5个环全灭1秒钟;3)5个环依次亮,时间间隔0.5秒,直到全亮;4)5个环依次灭,时间间隔0.5秒,直到全灭;5)5个环同时闪烁10秒钟,闪烁一次1秒钟。

4教学特色

1)理论密切结合工程实际。教学中边讲边实践,其中实验内容都是反应工程实际的基本应用。

2)内容注重基础,反映时代特征。由于大一学生刚刚接触工程实际,因此教学内容都是以反应基本技能为主,而且具有时代特征。如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应用,目前工业生产大多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组成控制系统,进行产品的加工和生产。

3)自己动手,自主设计。该课程属于开放式的教学,学生在完成规定内容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设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内或课外完成。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体现工程实际应用和综合应用。如继电器控制实验、气动门控制实验等都是工程实际常用到的知识;再如pLC控制交通灯实验,这是基本的综合应用。

5)培养学生对电控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5考核方式

考虑到该课程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电与控的基本思想、电与控的关系以及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考核方式主要以学生课后填写两份实验报告和一份电控知识答卷为主,其他情况如出勤、学习态度、劳动也各占有一定的分值。

由于这门课无可借鉴的资料,经历一段痛苦的思考历程,也经历了几年的艰辛实践过程,才走到今天。如今这门课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目前只能说比较成熟,随着实践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知识或新内容的补充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调整,使该课程的实训过程和培养结果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6结束语

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建设还只是一个摸索和学习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边干边探索,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高。相信经过几轮实际教学实践,会逐步增强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参考文献

[1]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96-199.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自主学习;实践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铁道信号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铁道信号专业是从事以电子技术为主的各种铁道信号专业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施工、维护、使用的专业。近年来,随着铁路系统的大面积提速,新技术、新装备大量投入使用,设备、技术更新换代周期大大缩短,再加上专业课教学固有的滞后性,学生毕业上岗之日就已显现出知识陈旧,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一现状给铁路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中我们了解到:铁道信号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随时增加新装备、新技术的内容。此外,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毕业生适应新技术、新岗位,保持较长任职技术寿命的关键。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显得格外重要。更能体现学校培养的铁路运输事业人才的质量。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适应铁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服务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是在高中知识和学完《电路基础》课程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拟电子技术的系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人的认识规律上跨度都是相当大的。学生普遍感觉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理论深、分析繁琐、难懂、难记、难掌握。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效果。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必须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改革。

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思路

1、《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是随着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没有形成独立体系,教学过程是结合具体铁道信号设备中实际电路进行教学的;八十年代模拟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生产现场电子设备急剧增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随着知识的积累逐年增多,教学课时达到二百学时左右,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单片机技术和嵌入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生产现场的设备向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课时数、教学内容在压缩,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还是对各种电路分门别类、就事论事、面面俱到,势必增加教学负担。其实,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解决学生今后面临的所有模拟电子技术问题,必须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提炼和加工,使之更具有电子技术的知识内涵和思想方法,更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从而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和操作训练,授之以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去学习和处理专业课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电子技术问题。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从器件和电路两个方面谈谈改革的思路。

首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要学习基本电子器件,这部分内容要突出各种电子器件不同工作状态的条件、特点、应用这条主线。

电子器件是有源、有极、非线性器件,使用中必须加偏置,不同的偏置,可以使器件工作于不同的工作状态,不同的工作状态具有不同的特性、应用于不同的电路。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工作状态的条件、特点和应用。基本电子器件的结构、原理有所了解,基本电子器件的特性、参数要讲透并且深刻理解,这对于电路分析、选择、使用器件以及不同型号器件的替代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实际工作中分析和处理电子技术问题所必需的。

其次,在电路部分,要从电路的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学习电路的原理和电路的分析。

电路的静态具有较强的共性,都是在电源作用下形成电路中各极、各支路电压和电流的,不必区分电路的形式和功能,类似于《电路基础》课程中的直流电流分析,从而,避免了不同电路分别进行静态分析的重复,有利于学生遇到新的电路也能运用电路的静态分析方法完成电路的静态分析。

电路的动态分析要突出三种组态这条主线。

三种组态是基于对基本电子电路深入理解和高度概括的总结,有着深刻的内涵。用三种组态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在基本电路、简单问题上深刻理解,进而可以在复杂电路中灵活运用,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避免每种电路对应一种分析方法的复杂局面,更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当然,三种组态电路也有局限性,利用负反馈手段可以解决,负反馈可以作为一种逻辑概念加以理解,定性描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并且可以利用估算法定量进行电路分析,无论是分立元件电路还是集成电路的分析都具有实用性。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反馈组态、极性的判别方法。

2、实践教学环节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实验课,基本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指导书的指导下被动的完成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得出结论。能力培养的效果不够明显。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突出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像外语学习营造语言环境那样,营造电子技术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进入实验室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说题;讲评教学;思维提示

目前,不少中小学及教研部门正积极开展说题活动,以实现提升教师教研水平、提高讲评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理解说题、如何有效开展说题活动呢?

一、关于“说题”

对于说题,从笔者所查阅到的文献看,有两种基本取向:(1)说题和说课相类似,是一种教研活动,活动主体是教师,目的在于研究教学(尤其是讲评教学)。教研活动时,教师以试题为对象,阐述命题立意、解答思路、教学设计及反思感悟等;(2)说题是试卷讲评的一种方式或方法,活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时,师生以试题为对象,阐述试题考查要求、解答思路与结果等。

深入分析可知,两种说题均将有效讲评作为最终追求。两种说题活动可统一于试卷讲评中,只在时间先后、内容侧重与活动主体上有差异。具体为:第一种取向(说题是教研活动)的说题,先行于试题讲评。说题时,同组教师在独立研究试题基础上,由一位(些)教师阐述对试题的理解以及讲评教学规划,其他教师点评、补充与完善,并形成教学方案;讲评教学时,实施第二种取向(说题是讲评方式)的说题,教师基于教学方案,充分引导、调动学生表述对试题的理解、解答的思路及反思,同时针对学生表述情况予以点拨、归纳与总结。

不难发现,第一种取向说题活动的开展及其结果(形成的讲评教学方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行动理念及对试题内涵的理解。由于教师对试题内涵理解的程度决定着试题评析的深广度,教学行动理念决定着讲评教学的方式方法,因而第一种取向说题活动的开展及结果将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第二种取向说题活动的质量与效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种取向的说题更为重要。

二、“说题”说什么

基于其他学者的研究,对第一种取向的说题可界定如下:它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深入进行试题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研人员,采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教学手段,对某一道(类)试题讲评的教学规划以及对教学规划的依据进行系统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深入研究试题功能及其讲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试题研究能力、解题思维分析能力及讲评教学规划能力,最终实现提升试题讲评教学的质量。

我们已有的研究认为,讲评教学中包含教师的讲评思维、试题的命制思维和学生的答题思维。其中,试题命制思维体现为试题的命题立意,学生的答题思维体现为学生面对试题时如何调用知识进行分析与解答,教师的讲评思维体现为讲评教学时安排了哪些环节、选择怎样的方式来进行讲评。显然,教师的讲评思维建立于试题的命制思维与学生的应答思维之上。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把握试题命题立意及学生答题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对如何开展讲评教学作出具体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讲评教学的目的――将学生的应答思维引向试题的命制思维。

由于说题就是要对某一道(类)试题讲评的教学规划以及对教学规划的依据进行系统阐述,而试题讲评规划实际为教师讲评思维的体现,讲评规划的依据是试题的命题立意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因而,从思维的视角上看,说题的本质就是要揭示(即“说”)某一道(类)试题讲评的教学思维、试题命制思维和学生应答思维。

三、“说题”怎么说

由于试题命制思维、学生应答思维是教师讲评思维的基础,因而从时序上看,说题时应依次阐述试题命制思维、学生应答思维和教师讲评思维。如何深入阐述三类思维?下面结合例题来阐述。

1.说命题思维

所谓命题思维,就是命题者命题时,采用怎样的形式与内容、设计怎样的情境与题型来考查某些知识与能力等。因而,说命题思维,就是揭示试题的命题立意、考查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命题思维的阐述,体现了教师的试题研究水平与理解能力。说题时,往往可从三个方面来揭示命题思维:考什么、怎么考、为何这样考。其中,“考什么”主要剖析考查哪些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所考查的知识层次(“记忆”、“理解”还是“应用”)等;“怎么考”则需对试题设置怎样的情境、怎样的问题及问题间的逻辑关系、需要怎样的作答方式等进行阐述;“为何这样考”则从课程目标、考试功能及评价导向等方面,对相关试题所追求的功能价值与立意导向等加以揭示。当然,具体到说题时,三个方面可以融合在一起来加以阐述。

例1.(全国i卷’2013-10)银制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的银器浸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3ag2S=6ag+al2S3

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

【分析】试题考查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电极反应式书写等知识以及获取信息、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命题者通过呈现银器锈蚀及其处理等素材,要求学生结合原电池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知识,对银器除锈过程中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现象作出分析与判断,凸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问题,感悟化学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良好的导向。解答时,要求学生在阅读题示信息基础上抽提出银器锈蚀及其处理的本质――锈蚀后的银器、铝质容器与食盐溶液构成了原电池并发生了电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原电池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化合物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实现相关能力的考查,实现知识理解与应用水平的考查。

2.说答题思维

答题思维反映了学生面对一道试题时将如何展开思考。答题过程的实质为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时,通过调用相关知识与已有信息去达成问题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问题识别与转化、信息提取与加工、答案组织与呈现等环节。因此,说题活动时,结合解题经历的环节和讲评要求,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揭示答题思维:一是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即如何识别问题、如何提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二是学生的思维结果如何(学生按前述思维将得出怎样的结论、如何对结果加以表达和叙述);三是应答思维评价(对学生的思维的优劣、结果的正误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思维障碍的本质及成因加以分析)。答题思维的阐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分析判断水平。由于讲评教学往往是立足于学生答题思维错误或障碍而开展的,因而说答题思维时,特别需要关注学生错误应答思维的分析与揭示。

例2.(北京’2013-26)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3)(略)

(4)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pt电极上发生的是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分析】学生阅读题目时,能够根据图示的电极与电解质、相关问题的要求等信息,判断此题涉及原电池等相关内容的考查。然而,不少学生由于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忽视o2-迁移等重要信息,解答时会作出如下错误的分析与判断:一方面结合教材铜锌原电池反应原理(负极对应的电极材料参与了反应,失去电子而被氧化),从题给原电池电极材料分别为金属(pt)和金属氧化物(nio)出发,得出pt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结论;另一方面则结合氮氧化物的性质,认为nio电极上的反应为2no+o2=2no2。学生的这一认知障碍,恰恰暴露了中学原电池原理的教学问题:不少教师的教学,未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来指导学生深刻认识原电池原理,过分关注原电池反应中的宏观现象及对外电路中电子转移情况的分析,忽视了原电池离子流动的分析及离子移动动力的揭示,忽略了电子、离子、分子在电极表面相互作用与宏观现象的关系。正是由于教学存在问题,导致学生未能深刻理解原电池原理,从而在面对陌生情境时简单机械地迁移而出现错误。

3.说讲评思维

有效讲评所追求的目标是将学生的不良应答思维引向命题思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命题思维和答题思维之差异,对讲评教学过程作出设计与规划。说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揭示教师是如何根据命题思维和解答思维差异作出讲评教学的规划。这一揭示过程,就是说命题思维。说题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揭示教学思维:(1)思维差异(即命题思维和答题思维之间有何不同);(2)纠偏策略(基于学生的思维障碍,如何指导审题、如何导探、如何总结反思等);(3)指导思想(纠偏活动设计的教育教学理论依据何在)。不难看出,教学思维的分析,体现着教师讲评教学的规划能力。

例3.(江苏’2013-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

B.若甲为So2,则丁可能是氨水

C.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

D.若甲为naoH溶液,则丁可能是Co2

【分析】对于此道试题,命题者期望答题者根据题示的物质间转化关系,敏锐地捕捉到反应物的量对产物的影响,然后从量的视角去分析。然而,学生答题时,往往会将四个选项中甲和丁对应的物质依次放到四种物质转化关系中加以分析,从而做出选择。这样的解答思路反映出学生并未建立用反应原理统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无法从转化观(转化的条件性、规律性)的视角整合、看待物质的转化。为实现从转化观视角看待物质及其反应,可按下述步骤教学:(1)引导学生分析甲与丁反应生成乙或丙的本质(量对反应的影响);(2)引导学生分析若丁为氧化剂(还原剂)、碱(多元酸或其对应的氧化物)时,甲转化为乙、乙转化为丙的反应类型及其特点(价态变化规律及酸碱中和规律);(3)引导学生分析甲在组成和类属上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容易建构起分析与统摄元素化合物转化的思路与视角,并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作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建构主义理论,而且符合新课程强调的关于物质及其转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说题”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