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十篇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十篇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26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篇1

【关键词】酒店管理;课程改革;创新创业

一酒店管理课程介绍

酒店管理课程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在我校该课程一般设置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48学时,属于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和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对酒店业的认识,掌握酒店的基本组织结构和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并熟悉饭店业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产品特色,对以后在饭店业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对酒店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酒店管理课程现状

第一,学生方面。很多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纷纷填报热门专业,相对于汉语言文学、金融等专业,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都不会是第一选择。很多时候不得不接受调剂,选择酒店管理专业。所以,在新生入校之后,对专业属性不是很了解,认识也比较低,很多学生都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出去就是服务员,感觉没有社会地位,心里很排斥,对所学课程也较为抵触,学生上课情绪低落,不积极,而且很多学生对酒店行业很陌生,对老师所提的很多基本问题很难回答,与老师互动性差。大学教育是完全不同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新生入学后对老师上课方式出现一定的不适应,很多还完全停留在高中需要死记硬背的情况,而对老师提出的团队作业、情景模拟、市场调研等上课方式,把学生从高中阶段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由老师推动主动去获取、学习、分析知识,接受比较弱。还有学生会觉得毕业以后不会在酒店工作,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学不学无所谓。这样上课配合不了老师,课堂成果体现就很差。第二,教师方面。在我国,很多高校老师具有的只是理论背景,行业的从业经历非常缺乏。但是在酒店行业的具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却很难进入高校。虽然,在高校提倡“双师型”教师,但是实际中却很难实现。同时,由于现在的职称评定机制都是侧重于科研,教师的重心也是在写文章,对于深入教学研究不是很看重。对于教授酒店管理来说,实战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能够给学生今后在酒店用到,光靠书本是远远不满足当今社会酒店发展的现状,加上学生配合程度较差,老师的积极性也不高。同时,教师自己的教育背景,很多不是酒店管理专业,更多的是旅游管理、管理学等专业,对酒店管理的内容其实自己也了解不深。所以,要上好酒店管理这门课程,其实还是很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第三,课程体系。酒店管理是关于酒店整体的概述,既要讲酒店业的发展史,也要讲酒店各部门运营,是酒店管理专业先修的课程。在进入大二、大三以后,会有具体的酒店部门运营课程,如前厅管理、客房管理等。在我校,这门课程一共48个学时,但是对于这门课程来说,这个学时远远不够。而且上课都是在教室,老师大部分教学的知识都是讲授为主,在酒店实际的操作流程很难具体化。尤其是信息系统,现在的酒店大部分是用opeRa系统,但是高校在酒店实训方面的投入经费较少,一个opeRa系统大概要30万,每年还有更新维护费用,所以在这一块决定了不会大力投入。同时,该课程的实训时间较少,所有课时还不够老师深度讲解教材,所以能划拨给讨论实训的课时较少,而现在的一个班100人,教师压力不小,如果按实训学时给每个学生做实训,面面俱到让学生融入其中,可能性较低。

三酒店管理课程改革

第一,通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内和课外,有利于酒店职业技能化。课内,除去在总论里介绍酒店及酒店业发展历史,其他内容完全可以按照酒店组织结构设计。采取团队合作模式,将学生分小组,负责酒店的各部门运营。班长担当酒店总经理,各组长分别是酒店的部门经理,老师任业主代表。在每个部门板块里,除去老师上课的内容,每个小组分别对当月的酒店业绩负责,模拟运营。同时,根据模拟酒店的运营模式,对小组进行考核。这样做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感同身受,体验知识职业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完全懂得部门运营的情况,查找自身不足。课外,要求学生对当地酒店进行调研。通过自己负责的酒店部门,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在不同酒店对比得出答案。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但需要加强与酒店交流增加行业了解,更多的是学会分析,同时运用到自己的团队负责项目,有利于自己能力的提升。第二,师生加强校外实践,有利于理论知识实践化。针对老师,在每年寒暑假去当地酒店挂职锻炼。可以专职于一个岗位,也可以全部岗位轮岗。只有自己亲自参与酒店整体运营,作为老师才能更清楚酒店的发展运营模式。加强与校外酒店合作,开展职业经理人进课堂。职业经理人进课堂,可以很好地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案例,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酒店职业发展的认识,同时不同酒店的发展理念不一样,学生也从中可以领略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学校搭建平台,除了学校要求的6个月实习,学生也可以平时假期就开始兼职,这个对以后要走上职业发展道路以及酒店的选择上,提供铺垫。第三,根据职业化要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酒店管理课程较传统的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样的方式,非常局限学生的能力拓展。按照课程改革内容,增加该课的课时,由原来的48课时改为64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团队组建进行酒店模拟运营模式,提高平时成绩。将考核分成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两大部分各占50%。只有学生有能力去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对将来毕业走上岗位或者是自主创业都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蔡万坤.新编现代酒店管理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2]谢琼,李晓川.基于oBe理念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式构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林君兰,刘伟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酒店管理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6)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篇2

2011年,我国出台了最新的高校专业目录文件,酒店管理被正式划分到目录内专业,这是时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所需。酒店行业特别注重从业人员语言水平的高低。据调查,员工晋升的核心条件之一就是外语的掌握程度。近几年地方很多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国际酒店品牌集团管理的的五星级酒店进行实习,从所在实习、就业酒店反馈的信息显示,学院近几年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教学实践分析,现在酒店涉外业务趋多使得酒店行业越来越重视英语技能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为适应形势发展,不少高校相继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并引入双语教学模式。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理论+实践”是目前众多旅游管理类高校采取的教学模式。对于服务类的专业,实践固然重要,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毕竟不是普通的服务员,是要能够在酒店上得去,下的来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的职业院校还是有一定区别,一般高校采用的方法是三年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随后分派到各高星级酒店进行为期一年的生产实习。众所周知,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与体系很多是建立在国外酒店管理实践发展基础上的,不管是教材还是研究成果表述基本是英文原版。酒店业已加入全球化竞争,这就意味着酒店企业要发展,管理者必须了解国际惯例,具备国际化意识,能够与世界客人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开展专业课堂双语教学,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英语水平,并且增强了利用语言优势查阅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的能力。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是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酒店从业者自身发展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为期三年的理论学习期间,如何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培养自身的国际化思维能力,这已然成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堂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成立涉外方向教学班进行差异化教学

现在很多高校采取的方法是在新生入校前,依据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实施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二第二个学期,再依据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考试成绩,编排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班和普通班。大学英语四、六通过了的学生可以进入双语班的学习,开设三到五门专业双语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客源国概况》等。当然,需同时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Sp),比如《饭店英语》,《旅游服务英语》,《酒店商务英语》、《旅游管理英语》等,让学生能初步接触酒店专业的基本专用词汇,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没有通过的同学就留在普通班学习,这在对学生刚进校进行入学专业教育时,就跟学生讲清楚,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进行差异化教学,这不仅避免了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英语语言的问题而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当然,对于双语教学班的学生而言,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有助于这部分学生充分利用语言优势,接触到学科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达到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课堂内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中心

无论是双语课堂教学中,根据模块和章节内容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影像教学法和专家讲座法等教学方法,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源以更好的实现培养学生英语服务能力的教学目的。比如,在讲授《饭店英语》这门课的前厅部、餐饮部、房务部时,可以借助实验室安装的前厅管理、客房部管理、餐饮部管理教学软件系统进行现场讲解。在前厅部从预订、接待到结账离店,使原本抽象的课堂内容以具体的实物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酒店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对酒店工作的浓厚兴趣。在餐饮服务中,为客人点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技能,强调服务人员与宾客之间的语言沟通,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直接运用英语来进行教学、训练和情景对话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西餐服务教学中,主要是对西方餐饮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英语来进行教学更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房务部,从引客进房,到客房设施的介绍以及各种个性化服务的提供,都要求学生按照真实的情境进行现场模拟。在《客源国概况》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实行任务驱动化教学,即课前给学生布置关于这个客源国家的学习任务,包括这个客源国家的基本信息的讲解、让学生分小组分工完成这个国家的讲解,包括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上台讲解、以及在接待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酒吧管理与服务》对于一些西式点心、外国酒等用英语介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酒店服务中的一些礼貌用语可以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实际交流中,让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英语,这不仅顺应了酒店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也与素质教育接轨。

(三)形成完备的双语教学班课程的评价体系

酒店管理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保障体系的支撑才能将理论化为实践,使学生受益。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和应有的奖惩制度是保障本专业双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顺利建设的硬性条件,而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则是保证双语教学班良性开展的后台保障。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学院成立专门的双语教学研究教研室,专门负责学院双语教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包括教师的培训、教学研讨、双语课程的安排等,形成一整套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配合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健全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应当采取激励手段,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双语课程考核获得优秀、良好、及格等级别的分数可在学分上给予一定系数的奖励;或者可以用该分数抵某些通识类课程的考核学分;考核体系方面,要突破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英语》等,可以引进酒店直接评价模式。在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和建议编排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对教师而言,激励手段如可以在课酬上按课时量的15%予以补助,另外担任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在赴海外进修、职称评定等环节给予优先等。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篇3

一、南方学院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过少

目前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大多是制定者根据自身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了解,参照其他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而确定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少,以至于学生到大三对酒店还没有系统的了解。例如:2012级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只3门———餐饮管理、酒店前厅服务管理和酒店企业服务英语。许多课程设置只是为了凑学分,对于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如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等。另外,各年级开设课程混乱,没有承前启后。例如:2012级是在大二开设餐饮管理课程,而2011级则是在大四开设餐饮管理课程,所以教学过程中明显发现虽然学生已经大四,但是对酒店知识与运作掌握寥寥无几,这给授课过程带来很大的麻烦。

2.课堂教学实操设备不足,缺少实践教学平台

酒店管理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需要实际操作后学生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比如餐饮管理中:中西餐的摆台,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够记住该怎样做;酒水服务,学生只有亲自去尝试之后才知道红酒要如何开瓶,要如何斟酒。学院这些基础性操作设备都是没有的,刀叉托盘、红酒开瓶器没有,也没有中西餐实验室让学生去体验,只有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图片和说教。这样的课堂效果肯定是不好的。3.师资力量不足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酒店工作经验。然而,很多专业课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或者只是有短期的酒店工作经验,因此很多专业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并不能很好地把自身感受传达给学生。因此,学校必须不断派教师进修或者去酒店考察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

二、南方学院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不能完全套用公立大学的模式,必须创新出具有独立院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合理设置专业课

打破原有公共课和基础课同时开设的形式,系统地增加专业课程数量,将专业课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操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集中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进行,而此学期不再安排其他非专业课程。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承前启后,将基础课程放在低年级,以为之后其他专业课程打基础。实行灵活的学分制,设置一些和酒店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游轮管理、管理、酒吧管理等,拓展学生在此领域的知识广度,同时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对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大领域中不断思考创新,成为酒店管理的实用性人才。

2.加快构建校内教学实训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涉及科目比较多,每一个科目实验目的、内容和使用设备各不相同。建议学院按照科目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如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前台实验室等。贴近真实环境和真实训练的教育模式,可使学生入学即入门,从服务与被服务的模拟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并养成职业酒店经理人的良好职业习惯。

3.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打造专业酒店管理师资队伍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篇4

关键词:互联网+;酒店管理;网页设计

中图分类号:F7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01-01

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也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那么,如何设计出优秀的网页来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和点击率,则是在实施“互联网+酒店”行动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以往,网页设计课程都是作为计算机公共选修课程而开设的;现在,作为一个新型的交叉学科、网站开发技术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也逐渐展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网页制作与设计技术,了解网站后台数据的处理方式,最终对网站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普通高校开设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制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多数是网页三剑客(即Dreamweaver、Flash、Firework或photoShop),采用的技术主要有HtmL语言、JavaScript、aSp、pHp或JSp等等,讲的内容都比较基础。

然而这些内容已经陈旧,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互联网与时俱进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方式的,在授课过程中他们会提出更新的问题。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会提出手机上的网页如何开发?如何让客户自助预定房间、自动化入住,以及提供智能化的入住体验?如何实现更特别的酒店网页特效,来吸引客户的眼球?甚至学生会打开一个网站直接请教老师是怎么设计实现的。

这样一个个新问题的出现,就是目前学生结合自己专业追求新知识、新方法的需求。因此,我们讲授的网页设计内容要紧密结合酒店管理市场的需要,以能力为根本、以知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关系

1.研究专业特点,按需施教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酒店业涉及的各个工作环节已不仅仅是传统的住宿、结算业务,而是更广、更全面的服务性行业代表。要提高管理水平、简化复杂操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酒店业务服务,就必须采用线上系统,将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这样,网页设计课程就成了酒店管理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课程。

2.应用网页技术,实现所需

网站是酒店服务行业向客户提供信息的一种方式,具体有信息查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信息传输服务等等。而具体化的表现则是一张张网页。那么,对于整个网站各个元素的组合、分布设计,则要依据酒店建站的目的和用户的需求。例如网页Logo的设计、文字信息的排版、色彩的搭配、特效的视觉效果等等,都会给客户一个直观的认识,并最终使其可以心情愉悦地接受服务。这些都是网页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学生通过学习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就可以迅速地了解网站,而且能够准确把握建站细节,从而更好地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3.网页设计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地位及特色

网页设计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提高课程,为培养较高层次的网页设计人才而设置。该课程的专业覆盖面较大,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主要让学生掌握静态商务网页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学习网络编辑、网站建设的综合技能,最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行为能力。

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课堂上通过“鼓励-启发-指导-实践”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性的网站实例强化抽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熟练运用网页设计三剑客制作各种美观、实用的网页,提高专业设计能力。该课程的考核则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根据自己的专业创建自定主题的网站,设计出个性化的特色网页,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小结

网页设计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他们以后的主要工作平台――网站而服务。在互联网+这个变革时代,未来的酒店服务,要求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便捷。因此,网页设计课程就要有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篇5

第一,培养学生成为酒店业的中基层管理者。

学生必须从基层服务生做起,通过顶岗实习半年至1年的时间成为高服或领班,2-3年成为主管,4-5年成为各部门经理或职业经理人。

第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两手抓。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要真正具备较好的经营理念、熟悉行业企业文化、懂管理、能娴熟运用技能成为务实的酒店“领班”,成为酒店业的基石。

第三,校企共育是“领班”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酒店业应让高职院校更清楚酒店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共同研究用怎样的措施和技术培养酒店人才,让学生参与到酒店的基层管理当中,进而形成独特的育人思路和人才成长计划,让学生(准员工)融入到某酒店企业或集团,认同企业文化,在校企共育下快乐成长。

二、基于领班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新模式的构建

(一)实施“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模式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确定领班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人人成长成才、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理念,确立了“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方案。“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酒店企业特色课程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平台,以企业导师为支撑,以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为纽带,做到多方协商、一生一案、因材施教、量身定做、提升服务,为每位学生明确“领班”岗位的培养方向。新生入学时安排专业始业教育,让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专业“一生一案”、“领班”等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通过学生代表座谈会、企业导师宣讲会等方式,及时分析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潜力,引导学生制订个人成长规划,初步选定专业学习的主修岗位、辅修岗位和发展岗位。一个学期后,指导学生重新确定或调整主辅修岗位和发展岗位,并选择相应的专业主辅修课程和“工学交替”的主辅修顶岗实习岗位,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科学、灵活,再通过自主面试获取符合学生个人意愿和能力的实习岗位。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学校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引导下,再次调整或确定个人今后的核心岗位和发展岗位,并规划如何获取第一个领班岗位,拓展自己的潜能。“一生一案”人才培养方案把“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领班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并加以不断创新。目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有上海柏悦、温德姆、杭州凯悦、开元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酒店,不断有领班型人才出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推行了“一生一案”校企合作模式,如“远洲班”“、一生一案实习岗”。“远洲班”是远洲集团的“鸿鹄计划”人才培养基地,给每位学生制订进入“远洲班”起6年内完成从管理培训生至部门经理的“领班”型职业生涯规划,即通过酒店的参与共同完成专业“领班”型人才培养。“一生一案实习岗”是与耀达酒店连锁集团签订的业务岗位的合作培养模式,以餐饮岗位为例,学院承包耀达门店的最高级Vip包厢2-3个,酒店选拔面试每批次12个学生,响应“准员工”的要求,每个包厢的服务与管理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轮岗的方式完成《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校与酒店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完成餐饮潜在“领班”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菜单式课程和学分替代制度

学院设置菜单式课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辅修岗位选择自己的菜单式课程。课程由通识课(规定必修)、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含顶岗实习)、素质拓展课(含公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部分组成,通过选择菜单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积极性高。学分替代制度方面,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完成专业规定的基础学分,主修岗位的学分应达标,辅修岗位学分至少达到4个学分,选修课至少达到10个学分,艺术教育课程选修课至少取得2个学分,选修课最多只能顶替必修课6个学分;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可抵4个学分,学生自主创业至少可抵4个学分,学生学习期间在知识技能方面获得市级以上荣誉至少可抵1-4个学分。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一生一案”耀达实习岗6周(1.5个月),实习实训总计6个学分,校内实际服务操作5次,可获取1个学分,顶替专业核心课、专业实习实训课、专业选修等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技能顶岗训练获得学分,并以此替论课和选修课学分。通过学分的累积和替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大大提高,“一生一案”领班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得到了保障。

(三)开发专业“1+n”课程包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根据学生“领班”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应企业和岗位需要的教学方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1+n”课程包的开发。“1+n”课程包是领班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其核心思想是:“1”即“一技之长”,一技之长是指一项核心的高端技能,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灵魂,对接职业标准,对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接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等“;n”即n种相关技能,是指围绕“一技之长”的n种辅助技能组合,以全面发展为主线,对接岗位(群)的风险控制能力,对接经营管理方法,对接人文素养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主要分为前厅、客房、餐饮(含酒吧)、销售、人力资源等5个模块。“1+n”课程包的开发主要建立在领班岗位分析的基础之上,如《餐饮服务与管理》“1+n”课程包开发是根据前期中餐、西餐、宴会等重要领班岗位分析,认为餐饮部领班必须热爱酒店事业,有良好的餐饮理论知识、过硬的餐饮服务技能技巧,有团队管理的潜质和基础,熟悉餐饮的特点、营养知识,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遇事能灵活应变。因此,《餐饮服务与管理》“1+n”课程包的“1”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餐饮的基础理论知识、餐饮部的组织结构、餐饮部门的岗位职责,熟悉中西餐宴会摆台、对客服务、酒水服务,了解餐饮部门的质量管理、成本核算、菜单设计等基本技能和服务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餐饮部门基层管理岗位的管理能力。而“n”种相关技能是对接餐饮“领班”岗位的处理顾客投诉或对突发事件的风险控制能力、利用消费心理和服务心理知识接待Vip的能力、良好的交际与口头表达能力、较流利的英语会话能力、有效地指导与培训员工的能力、提高餐饮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益的能力。

(四)建立具备“领班”素养的师资队伍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篇6

关键词:酒店管理;课堂教学;方法;效果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现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兴盛起来的热门专业,几乎在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开设。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开设也都大同小异,主要涵盖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的课程,以及一些英语口语、形体礼仪等素养课程。教学手段大都采用理论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比较重视实践课程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的好处就是学生工作之后上手比较快,能较快进入工作状态,但也导致了后续发展不足,综合素养有待提高等现象。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问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录取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礼。高职院校作为最后录取的院校,生源的分数普遍偏低,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作为酒店从业人员核心竞争力之一的英语基础也不佳。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多为毕业直接从教,缺乏必要的酒店实践经验,虽然部分院校引进了一些企业从业人员,但从根本上无法扭转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签约的现实。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后发力不足;2、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现象存在,课本知识滞后;3、教师知识更新慢,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高;4、忽视文化基础与综合素养课程,知识体系不够全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引起专业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的修正和完善。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探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最重要部分,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由于种种制约因素的存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需要专业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总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实践性较强,但同时也缺乏趣味性,这就需要专业教师课下认真备课,积极改进教学的方法。可以引入团队竞争的学习方法,让大家在竞争中学习知识。有研究发现,学习的最佳方法就是“教”,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掌握的最为牢固。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课下认真准备,在课堂上教别的学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酒店专业教师要逐渐改变过去那种为教而教的思想,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在上课过程中也要传递酒店从业人员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爱上这一职业。

(二)教师在课外提高实践能力,课堂传授理论加实践知识

酒店专业十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没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很难上好专业课程。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各种假期,能够深入酒店从事调研或实际工作,把工作内容和课本知识连接起来。在工作之余积极思考,实践教学如何与理论教学进行结合,二者应如何搭配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去酒店实习,从而获得更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努力探索互联网等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些技术逐步走入常人的生活。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要密切注意新技术的变化,并能够把部分新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的装备价格越来越低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部分采购,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增强教学的现实感与真实感,学生可以戴着眼镜畅游酒店。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学习新的酒店知识,了解酒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重视部分“副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当然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一些“副课”的学习,这些课程可能关系到学生更长远的发展。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普遍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教学的误区。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语文重视起来,增加教学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母语能力的培养。再比如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未来智能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酒店也会越来越智能化,良好的计算机能力将会适应这一变化。

四、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专业教师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唯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的酒店技能型人才。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79-03

一、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的地位及整体设计思路

(一)课程的地位。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针对高星级酒店基层管理技能训练而设计开设的、以实践为主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它运用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研究酒店各营业部门的一线运营规律及管理实务,强调管理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以使学生形成酒店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能力。

本文以北海职业学院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为例对该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探讨。该校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其前导课程主要有酒店餐饮管理技术、酒店前厅管理技术、酒店客房管理技术、宴会设计技术、酒吧,与酒水管理技术等;同步课程主要有西餐服务技术、酒店英语、食品营养与安全等;后续课程是为期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

(二)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紧紧围绕着高星级酒店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体系和工作流程展开,即基于酒店实际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整合课程内容,通过与“北海香格里拉大饭店”、“北海银滩一号大酒店”等2家五星级酒店联合开发课程,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企业顶岗实习融为一体,采用“工学交替”,部分课程内容把课堂搬到酒店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将管理项目贯穿于课程全过程,采用模拟酒店业务部门的团队教学方式,校企联合共同探索出基于工作工程的、能力本位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

二、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的特色

(一)“项目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演”的全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本的章节为依据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听课做笔记。这一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章节间的知识在实际的岗位工作过程中显得零散而联系不足,同时学生的技能训练积极性得不到充分激发。

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基于高星级酒店实际的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内容,采用“项目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演”的全新教学模式。其中,“项目驱动”指的是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依据酒店的实际工作过程,把课程内容分成酒店工作计划制订、服务流程管理、员工沟通管理、顾客投诉处理等若干个子项目;“教师引导”指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再是以知识传授或操作示范为主导,而是引导,角色是教练、导演,学生才是队员、演员,除必要的操作示范外,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挥最佳的竞技状态,主动地去上场比赛、扮演角色;“学生主演”指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场上的主体演员,通过模拟角色扮演或真实的角色进入来训练管理技能,教师以“项目”为剧本,是编剧和导演的角色,把课堂内容设计好,把学生扮演的角色安排好,控制场上局面,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由地发挥。

(二)重视职业氛围的营造。要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酒店督导的角色,就应重视职业氛围的营造。一是把课程尽量安排在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如西餐厅实训室、中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酒吧与酒水实训室等,加强职业感应;二是上课时要求学生着酒店管理职业装,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三是把校外实训安排在高星级酒店的业务部门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到酒店前厅、客房、中餐、西餐、酒吧等部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管理的技巧。

(三)校企合作联合设计教学内容。北海职学院通过与“北海香格里拉大饭店”、“北海银滩一号大酒店”等2家五星级酒店合作,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联合设计“酒店督导排班技巧”、“顾客投诉处理流程”、“员工绩效考核及管理”等课程内容,依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从事的首要岗位,确立5个酒店督导教学情境:前厅部领班、宴会厅领班、中餐厅领班、西餐厅领班、客房部领班等,学生也相应地被分成5个部门,上课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境,引进企业行家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课程实训指导。

三、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内容

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侧重于管理技能的培养及训练,使学生能掌握高星级酒店的基本营运标准和一线具体管理实务,能够较熟练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进行基层管理工作。本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一共18周,每周4课时,共72个课时。其中,1-12周课程安排在校内进行,13-16周是为期1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训,安排在酒店进行,17-18周为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现场考核,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进行。

(一)校内课程内容设计。1-12周,安排48个课时的校内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上,通过分析高星级酒店的真实、典型的工作过程,依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从事频率最高的5个首要岗位(前厅接待员、宴会厅服务员、中餐厅服务员、西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以5个教学情境来组织、安排教学,设立5个管理项目,每个管理项目又分为4个任务,具体见表1、表2。

(二)校外课程安排。北海职业学院通过与“北海香格里拉大饭店”、“北海银滩一号大酒店”等2家五星级酒店合作,按课程教学的学生分组,分别将学生分配到酒店的前厅部、宴会厅、中餐厅、西餐厅、客房部,进行为期1个月的校外企业顶岗实训,采用“师徒制”,即1个主管带2~3个学生进行工作培训及指导,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训练岗位服务技能,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跟学、体会酒店督导管理技能。

(三)课程考核。用8个课时进行课程现场考核,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进行,采用综合实训项目考核,主题为“酒店督导典型1日管理总结演练”,让学生事先设计部门的酒店督导管理场景,通过“情境模拟演练+小组长总结”的方式来展现,“教师评分+小组互评”的方法来综合打分。

课程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具体计算公式为:课程成绩=课堂训练成绩×30%+企业实训成绩×40%+综合实训项目演练×30%。其中,课堂训练成绩主要是5个管理项目的练习得分,由教师打分,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各个管理项目的应用;企业实训成绩由酒店部门主管打分,即“师徒制”中师父对徒弟的表现打分,占的权重最高(40%),主要考核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属于课程的市场检验环节:综合实训项目演练由学生小组和教师共同打分,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综合理解及应用。

三、课程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一)教材及教学项目的选取。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强调的是管理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教学内容的选取很关键,而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是以传统的章节布局为主,以管理学教材的内容加一些酒店管理的案例编成教材,缺乏真正的酒店督导管理技术的行业应用,更少见以项目来组织内容的教材,即使有,也只是换个说法,把字眼“章”换成“项目”,把“节”换成“任务”,换汤不换药,内容其实是理论为主的章节内容,缺乏行业实践指导。

北海职业学院的处理方法是与高星级酒店合作,采用其比较成熟的行业培训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再结合传统教材,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管理项目,自编成教材。

(二)企业顶岗实训的管理。学生的企业顶岗实训,最大的难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及指导。如果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跟进不足,学生将成“放羊式”状态,学生会偷懒,做得累了也容易抱怨。企业顶岗虽然采用“师徒制”,但现实中酒店主管的工作是极其繁忙的,要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真正花在指导学生上的时间很少,学生能不能学到管理技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主动和自觉。因此,必须每天安排校内教师到酒店进行现场走动管理,加强过程监控,督查和指导学生完成工作。

(三)“以赛促学”模式的应用。“以赛促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课程设计中普遍应用,如酒店礼仪、茶艺服务、餐饮服务等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多采用该种方式。因此,本课程可以尝试与酒店方合作来举办、策划如“酒店督导模拟管理之星”之类的教学竞赛,由学生团队来设计督导管理场景,进行竞赛的现场展示,并以此来作为课程考核的方式,增强课程的影响力。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篇8

[摘要]目前国内已有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借助国外有影响力的教育协会,展开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设置专业培训方案、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等。研究旨在就这些问题做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海外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83-02

当前,国内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失业率很高。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他们是大学生,但获得的不是本科学历,在就业与二次择业时有许多困惑。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加强对其职业教育实习的教育与管理,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各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考验。

1酒店行业需求国际化人才的现状与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程中,高职毕业生需要接触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11酒店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现状

酒店企业有其独特的工作性质,尤其是国际酒店企业,员工每天都要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这就要求他们对异国文化、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有充分的了解。此外,要具备很强的跨文化对话、沟通交流、交往的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要走在世界酒店的前沿,不断追踪世界酒店业的发展潮流,充分把握国际酒店惯例和世界酒店业发展规律。

如今,国际知名品牌酒店企业和国内一些高端酒店缺少的不仅是某一岗位的专门人才,更多的是需要集专业理论知识、外语能力、管理技能于一身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酒店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就是能够运用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独立主持一个国际品牌酒店的一个部门的经营管理,甚至在毕业几年后能够独立经营管理国际化酒店企业。从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国的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结构来看,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

12民办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特点来看,存在很多问题: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酒店企业需求不适应,即使酒店好的招聘机制和用人环境,也不能根本解决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因此,要培养出胜任品牌酒店企业工作的人才,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问题。所以,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更加明确: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的、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能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仅体现了其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且密切了民办高职院校与国际酒店企业之间的关系。

2民办高职院校培养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面临的问题

海外实习基地让学生们得以在大学时代及毕业后有机会进入国际酒店及相关企业,与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实习生及员工一起工作,不但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待改进的环节。

21缺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及培养标准

民办高职院校不能盲目地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首先必须了解学校自身的特点及酒店管理专业的差异性,同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国内一些大城市来说,已逐步形成国际化城市的战略和外向型的经济形态,对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形成了市场需求。在了解本地区的酒店业人才需要的特点基础之上,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这不仅影响着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等问题,更加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乃至学校的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应明确: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能够从事国际酒店企业的某个部门的基层工作,又能适应从业后的岗位迁移甚至是几年后的部门领导工作,这就需要毕业生除了具备酒店行业知识、服务技巧、服务意识、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素质外,还必须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国际礼仪规范。一些高职院校虽已开始国际化,但对国际化人才素质的标准仍不明朗。

22海外实习基地合作的不稳定性

海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帮助民办高校学生获得国际企业实习经历、丰富其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同时可以促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开发。但民办高校与海外国际化品牌酒店企业的合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如异国酒店企业当地政府的政策、酒店企业本身的合作意愿、酒店企业接受实习生数量不固定、学生家长是否同意等。诸多因素可能造成海外实习基地的不连续性,所以目前很多院校无法大规模地操作海外实习项目。

23专业课程体系不成熟

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在引进国外课程、实施课程计划及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优势,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较大的可操作性,但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不便,尤其是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成熟。课程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首先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培养方案与知识结构才能培养出高等国际化人才。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自成规范,存在很多不足,许多专业培养计划还是在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教学标准。要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民办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一定是要具备完善、科学的知识结构。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篇9

关键词:酒店管理;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校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大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专科学业和校外实习之外,参加江苏省专接本教育学习,在学制、课程等方面有机衔接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项目,其中本科学费全部由实习单位提供,学生在校第一年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第二年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前三年完成本科专业课考试,第三、第四年到实施单位半工半读,实习期间,酒店企业负责食宿,并提供部分的生活补贴,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用人单位,或者自行择业。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知识,而且“课堂和实习地点一体化”,企业与学校资源融合,实现专业与理论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新途径。以金肯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首批2016级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一年的专科基础课的理论学习,已经通过4门本科学位课的考试,寒暑假将进入到培养单位南京古南都饭店和南京城市名人酒店实习。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将学生、学校、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是企业能够得到稳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从学生入校就进入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企业主动开发选择和培养优秀人才,从源头上保证人才符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二是促进学生就业,学生在校期间在专科的基础上完成专接本本科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学生入校能够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实习中不断锻炼自己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能够获得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毕业后能够上手快,很快进入岗位角色。三是学校能够提升自身软实力,将人才培养目标跟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专接本教学提高学校的教学层次,与企业联合试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学校也能扩大影响力,学校企业和学生达到三赢。

二、“校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形成“应用技术型本科”的课程体系结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课程培养模式要承接专科职教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专业理论教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比1,且实践教学呈现出“产教融合”特点。其中本科段的课程分为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等四个部分,沟通课程为基础课程,衔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沟通课程和衔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顺利实现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和过渡,为学习主干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设置实践与应用课程的目的是,延续专科实践技能型培养特色,突出“校企本科”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特征。(二)创建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机制。(1)建立良好的生源选拔制度。学校与合作酒店签署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可以参与配合校方的招生,另外派专业人员对报名“校企本科”班学生的面试工作,面试合格的学生予以接收。企业负责签约学生的本科阶段学费和在企业日常的食宿和工作补贴,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特殊问题由校企双方共同处理。(2)成立专门校企本科合作管理机构,统领合作办学事宜。学校成立了以专接本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学院,以校企合作为主的校企合作办公室,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人员和企业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三部门共同制定学院校企本科发展规划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对办学各项内容进行统筹、管理、检查、监督,以确保办学的质量。(3)建立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方案由院校、企业共同实施,学校主要负责考核学生在校理论教学部分,企业主要负责考核实践教学部分;考核项目由学校和酒店联合制定,采取实习报告、现场操作和理论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检查,全面考核“校企本科班”学生的素质、能力、水平和工作绩效;建立了对“校企本科班”学生的淘汰与奖励机制。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监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对学生成绩优秀、实习表现突出的,给予企业助学金和奖学金的激励。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考核,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从中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

三、“校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

(一)促进“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教师参与专接本授课,能够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提升自身理论素质和学术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前往主考接本院校参与集体备课和专业交流,能够提高“校企本科班”学生的自考统考通过率,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实习酒店单位挂职锻炼,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能够及时了解酒店行业企业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酒店管理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提供可靠依据。(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校企本科的学生同学专接本本科的知识学习,在专业素质上高出普通专科学生,酒店认为学生“业务理论精,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对酒店服务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酒店校企本科的学生在实习中成长快,在岗位中晋升的机会明显多于一般学生。14级酒店校企专业的9名学生在城市名人酒店实习,其中1人在实习期间被提升为前台领班,所有学生酒店愿意继续留用。近几年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都是100%,优质就业率明显提高,毕业学生就业后直接提升为领班或主管,这些明显高于普通专科学校学生。拓宽在校学习期间的职业发展空间,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三)良好的社会效应。校企本科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也解决了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而错失本科教育机会的问题。另一方面使企业能够得到稳定的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高素质员工,缓解了合作酒店企业优质人力资源严重紧缺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四、“校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间中的启示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规格。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等特点,即使是酒店管理“校企本科”毕业的学生仍需要从基层服务员工做起,然而,做普通的“服务员”并不能满足其长远志向,他们大多把目光放在酒店管理集团、酒店餐饮集团或相关行业的高级管理层,因此,培养实践者、管理者与领导者“三位一体”的酒店管理人才,应作为酒店管理“校企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级目标。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包含经济类、管理类课程在内的更为全面的课,培养使学生具备向酒店企业以外相关领域拓展或跨行业工作的能力素质。“校企本科”班学生本科阶段课程,重新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根本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学生接读本科,不是简单地多学十几门本科阶段课程,不是通过了江苏省考试院自考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且成绩合格,做了毕业设计(论文)就本科毕业了。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了本科阶段的学习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起与高素质技术型、管理型、服务型人才相匹配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的知识体系。学校在制定“校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本科段考试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主考学校,校企合作单位一起制定合理的包括理论、实践、素质教育等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将创新精神融入平时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酒店实习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二)“校企本科”合作单位选择要恰当。校企本科合作单位尽量选择5星级高知名度酒店,尤其是发达地区5星级的国际品牌酒店,高知名度的企业不管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设施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4]。这些酒店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学生能学习和锻炼更为规范化的服务技能和技巧,也能接接触更先进的管理水平和获得更有效的经验;同时,这些酒店接待的外宾较多,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大有帮助。另外,保持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利于密切双方关系,以便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校企双方减少搜寻、协商、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提高合作效益。同时,五星级酒店对人才储备需求量大,对于高素质管理人才需求也较一般星级酒店要强烈,学生实习工作晋升渠道也较为宽阔。(三)学校和校企合作单位要注重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一方面,学生在工作中保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本科的专业课每学期要参加江苏省的统考,有一定的学业压力,所以学生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才能保证考试的通过,最终能够拿到本科文凭。另一方面,校企单位要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抱着学习、求职的态度,希望受到企业有关部门的肯定与重视,而酒店对于实习生的职业素质比较重视,只注重培养其职业素质,忽略对实习生的人文关怀,缺乏对其职业培训、发展规划的重视,造成学生在实习期间只提高了职业技能,而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造成学生对酒店满意度不高且不愿继续留在酒店工作。所以,学校和企业要负责为员工提供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必需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和实习工作的积极性,达到我们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钟慧,贾桂康,李英策.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5)

[2]戴晓丹.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策略[J].管理观察,2014(05):157-158.

[3]陈蜀花.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7(04)68-69.

酒店管理课程入门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的经济呈迅猛发展的态势。对于当前酒店行业的发展,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可以说现在是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酒店管理是酒店日常发展的行为,需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帮助来进行,是酒店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现如今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较少,影响我国酒店行业的整体大环境发展,需要进行专业的知识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不断培养大批专业化的酒店管理人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需要大力扶持,对高职院校现存的问题要及时遏制与改正,保证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为我国酒店行业持续提供专业人才[1]。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培养方案制定不科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要求也正不断变化提升,这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些高职学校未能及时转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连续两三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对环境变化缺乏敏感性,那么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必定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导致高职教育与酒店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节。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而没有开展行业企业、毕业生等方面的调研,课程与实际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技能等结构未能完全对应,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相应的岗位[2]。

2.实训设施设备落后,实践体系不够完善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实训条件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校内实训基地仍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主体,承担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条件不理想,存在着设备陈旧、设施缺乏和利用率低等问题,实训室无法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只能进行简单的技能操作训练,无法深入实践,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校外顶岗实习重视不够。在顶岗实习中实习过程中学生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指导,学生抱怨很多,他们把这种情绪传递给没有实习的同学,使得部分即将学生对顶岗实习形成偏见,进一步影响实习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3.未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理论成绩较差,也存在着学习情绪的倦怠感,学习效率低下的困惑感强烈,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自信心不足,表现为学习行为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比较差,自律性相对较弱等问题。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做到很好的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学情来因材施教,专业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教学内容实践性、趣味性不足,教学方法陈旧,依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要方式。这种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性不高,学习抵触性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得不到有效的引导[3]。

二、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设想

基于以上对酒店从业人员开展的调查分析,提出未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以三年共六个学期的培养期为基础,构建“一条主线、三大主题”的课程设置模式。

1.“一条主线”。即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即以“宽厚的知识基础、高尚的精神品质、高雅的心智情趣、娴熟的业务技能、良好的协调能力”为一条主线。

2.“三大主题”。指的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块和结构。

第一学期设立“专业认知与兴趣培养主题”。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设立各类公共课与通识类课程,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建议只设立一门课程,即“酒店管理认知”,学校可与星级酒店展开合作教学,形式可多样化。法律类课程也可采取以案例探讨为主的研讨会形式。此外,可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问开展如艺术欣赏、舞蹈瑜伽、影视欣赏、音乐鉴赏、插花艺术等公选课程,公选课程应贯穿学生三年学习生涯,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学习体系。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可采取撰写论文、面试等形式。

第二至第四学期设立“专业素质培养主题”。这一阶段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公选类课程。酒店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可分模块设置。如三个学期可分别开设前厅管理实务、客房管理实务和餐饮管理实务类课程,每一学期对应不同的实训项目。在假期也可让学生经常参与企业实习,使学生充分掌握酒店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流程、标准和技能要求等。课程的考核评价采取“理论测评十技能考核”的形式[4]。在这一阶段,还应引入职业技能考证课程,使学生通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五和第六学期设立“就业实战主题”,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专业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在酒店进行为期近一年的专业实习,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逐步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应注意的是,学校还应做好学生实习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充分做到学生、家长、企业、学校的四方联动。在这一学习阶段,还应预留出足够的就业预备期,开设相关的就业教育与创业指导类等课程[5]。

三、结语

综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当前酒店行业发展形势的专业人才。理论教学有效融入实践性教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知识的教学与培养,促进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对不同酒店的管理方式,培养不同的酒店管理型人才。当然,这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需要高职学院进行专业教学设施的配备,以及正式的酒店管理实习与锻炼,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真正的培训,从而更好地培养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为酒店行业提供高质量服务,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华.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157-158.

[2]宋梅,王笑一.浅谈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7:153.

[3]倪小丽.以市场为导向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