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十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十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3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篇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若以这种理念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千课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当然,这里的阅读所指的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阅读过程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而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的群体阅读活动,除上述三者之外,还涉及到阅读场景(特定时空、特定氛围)第四要素。阅读场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情绪调控和对文本的情景再现有着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调控能力;其次来自学生,来自生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绪,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初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主要讲述了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小亭畅谈,纵论天下英雄,借此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小说借助富有个性的生动传神的对话,刻画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再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课文节选部分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仅局限教材内容的分析容易导致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着,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刘备》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论证,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联系前后事件,体味关键性语句;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对比观照人物;第三,填补阅读空白,把握人物心态。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

   问题组合一:刘备一进曹府,曹操为何劈脸就问在家做的好大事?一听此话,刘备为何吓得面如土色?至后园,曹操为何又言:“玄德学圃不易?”问题组合二:刘备在回答曹操的试探时,为什么连用:“可为英雄?”的探询语气,而曹操则直接否定“非英雄也。”从两者不同的语气中,试着分析各自不同的心态特征。在曹操步步紧逼的情形下,刘备明知处境危险,为何偏偏不说曹操是英雄?问题组合三:曹操识破英雄,刘备匙筷落地,你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刘备拾筷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吗?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笑中有哪些深义,试分析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

   这三组问题不是教师一人设计的,而是教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在思考争鸣中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学生认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点,但在本章回中这恰恰体现出作为一名政治家应具有的政治敏感,否则曹操何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力挫群雄,逐鹿中原;曹操锋芒毕露,傲视一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种王者霸气非曹孟德莫属,敢说敢作乃真英雄也;曹操固然老辣多疑,但也不乏天真,轻信的一面,刘备一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就轻巧加掩饰,瞒天过海,当然他的天真、轻信往往是过于自负造成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曹公的致命弱点;更有学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小说作家明显存在尊刘贬曹的倾向。不同思想交锋、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求异、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出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阅读教学跳出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避免了鉴赏人物时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的倾向,培养了学生以辨证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以上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第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应尽可能把媒体选择、使用、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展视野。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0-01

引言:语文阅读是初中阶段学生培养文本情感,锻炼表达能力,提高思想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环节。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的内涵剖析

教学这个活动在原始社会即己产生,并从自发!偶然走向专门化及制度化。在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说命下中的教季半,其义只是一种教者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向活动"此后,不同专家学者给教学这个概念赋予了各种类型的含义,有广义,有狭义,有侧重教,有侧重学。如在近代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前提下,教学的语义变为教授,1928年的中国教育辞典把教学法解译成/各种教授方术者。之后陶行知受美国哲学家杜威学生中心思想的影响,结合中国国情,产生了第三种语义即教学生学气直到解放后,受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影响才接受其定义,肯定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活动。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在本文中,教学指的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和学当然各有自己独立的活动,不能互相代替"但是,在这个特定领域里,教和学又是不能分离的"教学包括教和学,而且不是简单地教加学"教和学是教学这同一事情的两个侧面,是辩证统一的。

因此,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不是只有教,也不是只有学,也不是教加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方活动,他们相互作用!彼此联系,教学内部诸成分及结构诸方面综合影响于教学"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二、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陈旧的教学观念

目前陈旧的教学观念仍然在很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有的教师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生字的注解、生词的解词、如何进行分段、段落的主旨是什么,再进行问题的练习和考试,这些概念化和模式化的陈旧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2.单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不注意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教学时照搬照抄,死抠课本,使得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别提教学策略的优化了。特别是有的教师只重视阅读技法、写作知识、结构章法等等,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机械解读课文的学生。

3.缺乏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采取一言堂的缺乏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教师向学生灌输思想,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程序化教学抹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益差。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三、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1.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要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优化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主动获取语文知识,不断培养学生们在语文学科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于“导”的配角角色,从而培养以学生为主角的多方面的阅读能力和解决社会各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2.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主动性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阅读能力和水平稍差的学生,兴趣更是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文学阅读教学就应立足在这个层面上,先从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参与文学阅读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倡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要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要提倡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适当的生活实际为素材进行以阅读为基础的小练笔。如扩写、续写和仿写等等都是比较好的读写结合形式。这些小练笔对于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和探究都有非常好的影响,可以视之为学生从接受性阅读开始走向创造性阅读。

4.注重多层面的教学反馈和交流

要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要注重多层面的教学反馈和交流。教师将学生置于初中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就要引导学生全过程地主动参与教学。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优差生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都要在一段阅读教学后有一个较好的反馈和交流,从而不断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日益优化。

四、总结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努力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上海师范大学.2010

[2]蔡蓓蓓.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施.南京师范大学.2008

[3]闫学荣.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新课程学习(上).2011

[4]司翠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

[5]张锦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苏州大学.201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篇3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只教不读”的问题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角还是初中语文教师,这样的角色设定让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阅读内容,而并没有真正自己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阅读,顾名思义要从“阅”和“读”两个方面来进行,课堂上学生进行“读”的时间几乎为零,这样会让学生对阅读材料十分陌生,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不牢固,想要创新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

2.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忽视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往往会忽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探究欲望。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态度应该是主动地、开放地而不是被动接受。如果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很容易对初中阅读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仅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思维,更容易让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事倍功半。

3.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不灵活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分析式的,语文教师习惯性在课堂上以一部分阅读材料作为样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包括修辞手法、情感分析等。通过这样的分析,有些教师还喜欢在阅读教学的最后要求学生模仿样本进行写作,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毫无新鲜感,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对阅读浓烈兴趣。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综合上述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虽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想要更好地培养全面的高素质语文人才,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大大降低初中语文课堂阅读的教学效率。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的教学效率呢?

1.打破单纯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情绪

对于单纯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一定会产生厌倦情绪的,想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情绪,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动脑筋。例如,在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不能针对材料自己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什么是欺骗”“文中的欺骗有什么深意”等。通过对这些问题思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对文章中“什么是善意的欺骗,什么是真正的欺骗”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从单纯地接受阅读材料过渡到能够思考阅读材料,再到通过阅读收获自身不一样的感悟,这才是初中语文课堂阅读应该达到的效果。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集中精神听讲,更应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在听老师讲解阅读材料的同时,随时随地将自己对老师的讲解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感悟记录下来,将自己的短暂记忆保存成为长久记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篇4

一、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阅读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目标作出了新的规定,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所谓“对话”,就是交流,不只是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的交流,更是学生、教师、阅读材料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因此,作为大班额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已有阅读能力,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和阅读教学的特点,选择与学生学习相适应的阅读教学方法,为大班额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要想使大班额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发展,仅仅有教学能力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拥有良好的师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大班额班级发生的各种突况,才能有进行自省自查的觉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找寻到最优的阅读教学方法。作为大班额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了解新课程标准,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了解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教学技巧,使自身教学能力和个人素质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二、进行科学训练,使学生掌握实用的阅读方法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非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还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倡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使阅读教学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每个人看待同样的事物都会有不同的观点,阅读也不例外,不同学生对同一阅读材料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训练时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就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同学有想法却羞于表达,或者害怕自己说不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阅读答案没有对错,只要是符合材料内容和题目要求的答案,都是值得肯定的。自主阅读的方式将会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极为有利的。新课程提倡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班额班级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将学生按学习差异合理分配,开展小组合作阅读训练。小组合作探究有效的突破了大班额教学空间的限制,为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参与机会。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小组学习正好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训练时就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使学生相互交换思路,完善学习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针对大班额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以前的阅读教学模式,制定科学的阅读训练计划,使阅读训练有正确的计划引领,并且突出重点,科学合理的安排阅读练习的内容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坚持科学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初中教学;英语阅读;文化教学

如何将文化教学系统有效地融合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这项课题是需要学校老师做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依据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调查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的系统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初中的英语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在结合文化教学时,尽量要符合学生在初中时期的认知规律,逐步渗透和扩展相关的文化背景内容,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水平,进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一、英语阅读教育中,文化教学应用的重要性

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比高中英语教学知识浅,更多的是以了解和认识国外生活日常用语以及文化风俗为主要目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所接触的英语知识多数与生活文化有关系。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渗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的差异。例如,学生在网上可以观看一些外国电视或节目,可以直观地看到外国人和中国人在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教材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英语阅读教学中,同样的英语词汇在不同的意境中,也能体现出不同的含义,所以,文化教学的应用是必要的。第三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价值观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对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中西方行为差异的理解。中西方在学生教育方面的不同在于,中国学生大多是在被动性地进行学习,大都学习压力较大,而外国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中西各方价值观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初中英语老师可以将以上所述作为参考内容,再根据英语阅读实际教学中所涉及的地方文化背景进行解析,以提高和培养学生阅读水平和交际能力为目的。

二、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策略

1.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加强文化交流

英语学科作为中考必考项目,学生和老师大都对其非常重视,而这种只注重分数层面的应试教育,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少之又少,学生对西方文化缺少深入性理解,也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英语课程。老师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通过搜集总结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当然老师也要进行辅助引导。这种文化教学方式,不但增强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加深了其对文化差异的认识理解。

2.加强文化教学的实践体验

文化教育在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中,老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也应该多让学生体验实践性教学,这样,英语教学才不会过于枯燥无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学校应该给学生多多创造实践机会,让他们去实践学习和交流,比如,一些学校与外国学校签订的交换生教学制度。

3.以文化讲座和欣赏形式进行英语阅读的文化教学

在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的应用,可以通过文化讲座等教学形式开展。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先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提出相对应的文化专题,并让学生进行准备工作,其可以以个人或是以小组成员身份,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演讲解说,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对文化差异知识的体会和感受。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达到文化知识与信息共享的目的,也能让学生对文化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当然,老师要注意留有一定的实践,让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最终理解消化问题。

4.老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文化参观活动

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确定的相关文化主题,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文化参观活动。比如,博物馆展览或是艺术表演等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并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文化教学在英语阅读教育中的结合应用是一种系统有效地教育方式,所以,初中英语老师要做到不断探索与创新,积极推动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应用结合。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71-01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客观性、非线性、说明性、实用性、简明性、丰富性以及技术性等多项特征。因此,初中语文进行有效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等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活跃课堂氛围。此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扩充文本的形式,拓宽阅读的事业,进而提高学生面对生活的综合能力。所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之策,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

根据教学经验以及调查表明,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主要呈现为以下三种状况:

首先,初中生比较倾向于阅读自己所熟悉、所喜欢的文本类型。对于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新型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中学生对该种文本的阅读兴趣显得十分必要。

其次,在接触非连续性文本的学生中,其阅读动机主要来自于学习与生活、个人兴趣、求知欲望等等。所以,教师与家长应当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环境来培养学生此类文本阅读的兴趣。

再者,调查发现,学生主要是从课外书刊、杂志以及网络媒体等途径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所以,平时,应拓宽此类文本阅读的途径,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二、影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因素

通过实践与调查总结,当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语文教师的影响

在当前的初中学校中,教师基本具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意识,但是在教学态度上,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还应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共享这一本文阅读的重要性。

2、家长的影响

根据调查发现,家长的督促使学生产生文本阅读动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家长的态度对于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有很大的影响。

3、学生本身的影响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样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体。所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是对教师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4、学校课程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初中学生没有在阅读课程设置过程中涉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程,部分教师也没有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列入到教学目标之中,所以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专项课程缺乏设置,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项缺失。

三、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1、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认识

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进行教学实践,并深刻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及时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不断完善自我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教师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之中的教育,同时也包括课堂之外的教育。而家长作为课堂之余与学生相处最多的对象,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家长认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协同家长共同促进初中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与学习。

3、教师应创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方法

首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内容要进行合理选择。对此类文本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其次,此类文本授课时间应合理安排,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把握关键信息,理解阅读文本;再者,课后强化练习必不可少,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文本、选择文本、阅读并理解文本;此外,进行多学科、多板块互动,语文教师可以将此类文本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比如用政治经济图表读题策略、数学函数图表阅读策略等形式来丰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4、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地指导

一方面,教师应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此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此类文本阅读的习惯,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此外,加强学生的巩固联系,并进行知识性指导。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逐渐成为了其发展的一种新型趋势。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一方面对当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点积极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邱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08(25):171-172.

[2]刘丽.“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06(20):88-8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目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优化阅读教学也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综观近几年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不难发现:“学术观点陈杂、实践方式多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不断的补充、修正或否定中曲折地前行。”[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最终难以付诸实践和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建构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有些实践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最终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故笔者拟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内容概述

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内容包括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基本原则三点,分而阐之:

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基本内涵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教学”的内涵,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和学当然各有自己独立的活动,不能互相代替。其次是“阅读教学”的内涵,指学习的主体(教师、学生)在一定的方法的指导下,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即个体以语言为中介,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塑造情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第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概括而言,从横向关系来看,阅读教学的要素分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要素之外以及文本和环境的客观要素,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1.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承当以下几个角色:首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者;其次是教学活动中经验的选择者和组织者;再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最后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和自我发展的探索者。2.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表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探索、训练、创新等具体行为。3.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通常指狭义的教材文本,包括课文系统和提示系统两大块。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选择并非只能拘囿于静态的教材文本,只要以教材为主线,跳出以本为本的狭隘观念,教材之外的动态生活文本也可信手拈来。4.环境。阅读主体所处的社会制度、文化氛围及阅读行为所具有的物质条件、客观基础都属于阅读环境,除此之外还包括阅读主题介入这种活动时的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

第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为:1.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原则;2.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原则。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原则”为例,阅读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原则。首先,从语文阅读课程的目标看,三维目标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工具性目标,又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人文性目标。其次,语言文字都是存在于文本之中,依赖于一定的语境。所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一页纸的正反面、一个人的左右手,是紧密相连、无法分割的,它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和课堂听课两种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统计,并详细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本次调查选择了乡、县、市三所不同等级的学校,共发教师问卷78份,收取有效问卷75份,学生问卷300份,收取有效问卷293份(每个学校100份,分别从学校的三个年级的不同班级随机选的学生)。调查结果统计如下:从教师卷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年读书量不高,第1题答案a占73%,答案D只有2%;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偏低,第4题答案a还占有23%,第5题答案a占有56%,可见科研的目的比较功利。从教师卷的6至10题与学生卷一的11至20题的答案对比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疏于指导,只是停留在考试层面。从教师卷的12至21题与学生卷二的4至12题的答案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陈旧。而且在两处对比中,我们发现教师与学生的回答在很多发面还有出入。从学生卷一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初中学生阅读量偏少、阅读来源偏窄、阅读兴趣不高、没有很好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上还有很多障碍。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偏差,既有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读,又有实践操作的误差。

第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分析。为了增加研究的可靠性,笔者以上述数据为基础,结合了听取的随堂课、公开课、部分教师备课笔记的情况,以及自己本身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分析。1.学生阅读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唯书本,使学生阅读兴趣的锐减;唯分数,使学生阅读目的变得功利化;想读,没有时间读;想读,没有条件读;想读,没有能力读。2.阅读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及认知需求,强调知识技能训练;忽视学生主体参与的真实、有效性,教学中出现了“泛自由”现象;文本单一,教案牵引,使阅读课堂教学处于封闭状态;评价手段过于单一,难以体现成长性。

三、目标引领: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层次性策略

层次性策略以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为旨归,以各个层次的阶段性目标为导向,以各个层次的内在联系为纽带,从而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决定教学过程的层次操作。下面将详细阐述层次性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策略的具体实施,并以优秀的教学案例来例证这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第一,层次性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具体两点: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层次说;2.阅读心理学理论。以第2点为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知、思考、推理、评价、判断、想象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构成的,其中诸如“阅读想象”,指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而进行再造想象,是阅读理解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创造性想象则是主动阅读、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在再造想象中形成的新形象,都是别人想象过的事物,通过自己的想象活动“再造”出来的。

第二,层次性策略的具体实施。有以下几点:1.以兴趣阅读到达学生的认知层次,实现初级目标;2.审美阅读到达学生的鉴赏层次,实现中级目标;3.以反思阅读达到学生的研究层次,实现终极目标。综上,以目标为引领的层次性策略不仅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师生阅读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也符合文本由形式到内容的本质属性,更有利于凸现新课程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语文阅读教学环节。

四、身心参与: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体验性策略

身心参与的体验性策略就是学生身心真正地参与课堂中,以自身的主体经验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在理解课文、习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获得关于人生、世界的各种意义、建构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下文将在阐述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阐述策略的具体实施,并用优秀的教学案例来辅证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第一,体验性策略实施的理论依据。有生命哲学理论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两点。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例,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是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阅读活动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摆脱被动境地,自觉地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二,体验性策略的具体实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品读文本,唤醒体验;2.融入情境,还原体验;3.观照自我,升华体验。以第2点为例,由于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隐晦性,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唤醒学生原有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个高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可借助音乐渲染、多媒体还原、表演体验等多种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从而实现体验的还原。具体如下:首先是直观情境,即教师通过一定方式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如教《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师用两张硬纸板做成一个平面,一个拱形,用这两个来代替平面桥和拱形桥作对比,即体现了“直观情境”中的“物象直观”。其次是想象情境,指人们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从创设想象情境来看,主要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围绕大纲要求,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其主要做法是:依环境、情节、人物引导学生再造想象。如教《阿里山纪行》一文中,某教师为了符合文本中山野情趣,特选择了一段竹笛独奏《苗岭的早晨》。丝竹悠悠,意味无穷。听着清新舒缓、明丽欢快的笛声,有的学生悄然动容,有的学生寂然遐思,仿佛已经走进了幽深,宁静,清凉,神奇的阿里山。

五、时空拓展: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策略

本文中阐述的开放性策略是立于教学时空的拓展上,建立宽松、平等的阅读环境;不应只就课文而论课文,让生活与课堂链接;教学形式上提倡“散文化”教学,形散而神不散,重视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和教学细节的灵活性。

第一,开放性策略的理论依据。开放性策略是以接受美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两点理论为依据而实施的,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文本的价值体现在读者自足的开放性、独创性的阅读过程中。因此它倡导读者是阅读的主体,作者退居幕后,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退居幕后。最后它还鲜明地指出:课堂阅读的主人毫无疑问只能是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建构新知识的主体。

第二,开放性策略的具体实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突破学科壁垒,回归真实生活;2.创新预设形态,留足生成空间;3.开放教学形式,建立互动课堂;4.开发课程资源,拓宽文本范围。以第4点为例,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堂的文本教学,而是要以教材为凭借和载体,开发和拓展各种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体系。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经典名著课程,其次是民俗文化课程;最后是综合实践课程。

六、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的保障

在实际教学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对新课程的理念不能完全理解,评价体系制度建立不够全面,整体阅读环境的不够优越,使得策略不能够完全实施。所以,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得以实行,必须有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保障:

第一,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成长。教师是阅读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其成长过程对于教学成败至关重要。要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文化自觉,指的是教师要有自主专业成长的意识,要加强知识储备,如阅读内容需广泛,阅读思想需厚重,阅读方式需多样。2.互助合作,指在学校中进一步强调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助和合作,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助合作,诸如语文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要落到实处;同其他学科间的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优势互补;师徒合作,教学相长等具体活动。3.反思实践。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反思途径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记课后记,随时记录下自己对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收集学生评教信息,加强教与学的相互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充实、完善,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在教学实践的展示与竞争中锻炼、检验自己,以此促进反思;他山之石,为我功玉。只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不断反思中教学,每个语文教师都可以成为研究者,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

第二,建构多维的师生评价体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才能为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有多元评价主体、交互评价标准、过程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内容。以“多元评价主体”为例,首先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是学生的互评,互评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做出的互相评价;最后对教师的评价主体也不应该只是学校的领导。学生、家长也应该参与其中体现多元化。

第三,建立一体化的阅读大环境。阅读的环境从大范围上来讲,主要包括有社会、家庭、学校三个部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教学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及传媒、家庭中的家长、学校中的教师。阅读环境的一体化是指这三者要联手为学生们的阅读创设一个适宜于创造发展宽松环境,形成教育合力,达到5加2大于7的效果。具体如下:1.健康的社会阅读环境;2.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3.人文的学校阅读环境。以“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而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其次家长要做读书的爱好者;最后有经济条件的家长要为孩子多买书。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前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阐述了教学及阅读教学的概念、分析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策略:目标引领的层次性策略、身心参与的体验性策略、时空拓展的开放性策略。并明确提出了以上三个策略实施的保障: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成长、建构多维的评价体系及建立一体化的阅读环境,力求通过教和学方式的一些转变,实现师生更好地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教学策略;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开展单向灌输式的教学,而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情感态度和体验收获的关注则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现实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给予更高的重视,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引导和教学情境的营造,引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小说、戏剧和诗歌的教学当中,情感体验教学策略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做好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的编排工作,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阅读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体验是个体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个事件,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活动。它以主体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内在的心理世界和外在的客观世界,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它既是人的全部感官共同参与的一种对生存感受的情感过程,又是指向内心世界,且关涉个体认识、情意、精神生活的心理活动。

阅读体验式教学则是基于语文学科的特征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精神而衍生出来的,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阅读体验式教学主要有三个特征:(1)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与发展。(2)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和生活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调动学生的感官神经,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揣摩与鉴赏。(3)阅读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让学生获得和拓展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在体验中感悟、创造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获得更多关于社会、人生与世界的感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个人的更好发展。

二、初中语文实施阅读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实施,强调的是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主动体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解读,这种体验是以生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和前提的,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主观生命意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课堂内外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创造热情,是对学生以往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所以说,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一种与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知识经验密不可分的教学方式,对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主张学生从以往生活的感受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出发,将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有效的激发,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文章内容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意蕴,提高了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阅读体验式教学实现了体验对象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有效融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体验活动中,更好地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感受、领悟与欣赏,不仅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再发现和再深化,也是对新知识的发掘与学习,有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最终形成与学生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

再次,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移情、想象、神思、悟解等多种心理体验因素之间的交汇、碰撞与融合,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时刻保持注意力,提高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原本静态的文本内容在学生的心中被充分的激活,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最后,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对学生的品格进行不断的完善,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发展。这是因为,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以文本内容为中心的共同感受,但阅读体验式教学则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力争实现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发学生在精神上的共鸣,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受其个人经历和情感态度的影响,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气质与性格。

此外,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其积极意义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验与理解上,还在于学生对于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重构,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所以说,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不仅仅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创新与发展,更是对学生阅读权利、解读权利的充分尊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阅读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阅读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的设计教学环节,一定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选择科学的实施策略,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鼓励原初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印象会让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利用好这种原初体验,对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主要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语文阅读的原始体验并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这主要是受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表露和阅读情感的激发。随着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阅读学习的引导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所以,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当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通过学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阅读氛围。同时,在对学生的阅读体验成果进行评价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原始体验,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闪光点,保持好学生语文阅读的热情,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确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思维能力,提高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感和语文素养。例如,在讲到鲁迅的《故乡》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全文,获取原初体验,由于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与故乡相关的文章,多是表达对故乡的赞美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对于鲁迅的回故乡的萧条景象和复杂心情便难以形成统一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展开讨论,调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最后教师再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鲁迅的成长经历对学生的深层次阅读进行引导,往往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的多元阅读和个性化体验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其人文内涵更是无穷无尽,加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为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提供了广泛的素材,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素材的反应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品格和个人创新力、形象力的良好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个性化体验。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学生的经历和人生经验不同,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的学生对一些语言不理解,这时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只要是能从课文和现实中找到依据,就应当先予以肯定,最近再寻找更加完善的答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通过多元阅读自己或相互教育自己寻找答案,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这样不仅可以让语文阅读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还可以更好的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养成。

(三)提升问题设计水平,引导学生进行深刻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才能提高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文本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以问导读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可以引发学生开展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优秀的作品和历史上长久不衰的美文,因为这些文章在每次阅读之后,都有可能读出新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加上语文教师提问问题的巧妙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带着兴趣开展阅读活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学龄特征,设计出恰当的、探究性的、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阅读,从而增强学生阅读体验的深刻性。例如,在讲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显然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一共提到了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最终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显然,“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但当主人公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惊飞后,却没有了下文,不免让读者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如此一来,学生仿佛已经进入了主人公营造的意境当中,实现了良好的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加强阅读体验后写作练习的拓展

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等素质能力的协调性发展,尤其是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不应该将二者割裂开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阅读教学环节,还是在写作教学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进行二者之间的有效渗透。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本身就是在强调学生与文本、读者之间的心灵碰撞,尤其是在学生引感共鸣时,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此时的方式既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评写等形式,学生写作的过程一方面是对文本内容的升华与再造,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在细心体会和琢磨朱自清、老舍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将自己身边经历的春天和冬天进行仿写与创作;再如在学完《塞翁失马》这则寓言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写或续写,这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对文本内容阅读之后的深化与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施,是基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顺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在要求,它有助于改善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够理想的状态,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掌握了阅读的主动权,有助于学生逐步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实现促进学生语文素质不断提高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兴杰.试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2]李娜.《珍珠鸟》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0(Z2).

[3]郑秋琼.形象体验性阅读教学之我见[J].教学研究,2009(04).

[4]陈水献.古典诗歌与中学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篇9

关键词:阅读效率;民主教学;创新模式;多元解读;加强调控

现今,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实施民主教学,营造和谐氛围

实施民主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比如,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教学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教师便可以向学生发问:“似乎确凿”这个词应该怎样去理解?“似乎”表示模糊,“确凿”表示肯定,是鲁迅先生记不清了,还是记得很清楚?教师把文章语句的悬念设置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发言,这样既有利于加深文章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利于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思考。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一起完成阅读学习任务,真正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沟通感情、真正交心、共同促进的过程,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阅读效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是必不可少的,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比如,在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精读文章,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父母的拜金主义,让学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凸显出于勒无家可归的凄惨状况。此时,教师可以引入歌曲《我想有个家》作为背景音乐,这一汪“活”水,便可以让学生充分进入文章人物所处的情境中,切身感受拜金主义的自私和家庭亲情的美好,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诚然,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时是隐性的,不能单纯地从课堂45分钟内体现出来,有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最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

三、抓住阅读关键,进行多元解读

可以说,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阅读重点,教师要善于在处理教材上下工夫,努力抓住文章阅读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文章进行多元化解读,强化学生认识,提升教学效果。

1.教师要学会抓住文章的语言,进行阅读教学

有的文章语言如清流,细腻动人;有的如惊雷,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语言进行细致的品味揣摩,才能实现多元化理解文章。如,在《我的第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不能忘本”。学生在阅读后,教师可以发问:“本”在文章中指什么?学生的答案很丰富:父亲的教育、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本”的解释。

2.教师要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实施阅读教学

很多作品中的任务形象比较立体化,由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在阅读中对人物的理解可能不同,如:在《变色龙》一文的教学中,对于奥楚蔑洛夫的“变色”之快,教师要让学生究其原因,在个性化的回答中,集中归结到因为狗的主人而“变色”上来。也就是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用辩证、理性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

四、及时加强调控,优化阅读效果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善于对阅读过程进行调控,切实掌握学生的阅读信息,引导其将阅读引向深入。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文章中精彩的句子、段落,在学生阅读结束后,指导学生根据个人认识,写出阅读感想,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书汇报会”等活动,在活动中适当地加入参与竞争元素,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切实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我相信,广大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实施民主教学,营造和谐氛围,创新教学模式,提升阅读效率,抓住阅读关键,进行多元解读,及时加强调控,优化阅读效果,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许红旗.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J].教育导刊,2007(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性阅读

1.引言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探究型学习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2.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2.1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界定

探究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的意思,从广义上来说是追根究底及好奇等,而狭义上通常是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等。语文由于其学科特点在整合知识、技能培训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探究空间比较大[1]。因此,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是把探究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质疑、提问、探索、交流、归纳及总结的方式寻求对文本和自我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2.2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相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但是主张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因而符合教学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具备一些独有的特征。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主要以问题的形式来现,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和起点;其次,探究性教学更加注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讲授,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最后,探究性教学不仅注重知识能力的获得,更注重学生的认知及情感体验。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重视师生间及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探究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最后,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体验过程,更是一种对话过程。通过体验和对话,学生逐步形成对语文美的认识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3.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初中生在阅读时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认识误差,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应采用以下策略。

3.1探究性阅读教学主体确定策略

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教师要正确定位,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与倾听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以一个参与者或者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因为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思维发散才能获取灵感,领悟内涵。同时,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选择策略

初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差异性很大,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探究性问题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小组合作是不错的形式,可以将三至六人分为一组,组长可以轮流担任,每个成员都分工明确,同时要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发挥群体优势,实现探究目标。同时,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及知识结构,充分发挥组员间的优势。

3.3探究性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策略

探究性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策略主要是对疑难问题的分析策略。一般而言,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文章的具体表达上,另一方面体现了文章的内容。对初中语文而言,诗词赏析是探究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诗词作者与我们无论是在阅历和思想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领悟诗词内在的含义[2]。另外,为了体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言之美,很多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基本的结构框架。这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在一些记叙文中,一些用来表现人物的语言因为种种原因欲言又止,将其作为探究性问题提出,让学生联想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态或心理活动,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大有帮助[3]。

4.结语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科学探究式教学为基础,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以引导为主的方式形成的一种教学形式。笔者对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继而对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确定、教学方法、内容分析等策略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春成.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