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十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十篇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9:02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篇1

药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药理学内容覆盖面广、抽象性强,学习难度较大。课时设置少与教学内容多且繁杂是药理学教学中的突出矛盾。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的药理学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不增加课时的条件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就如何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建设药理学网络教学空间进行讨论。

关键词:

世界大学城;药理学;网络教学

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药理学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中、高职药理学教学内容侧重于药效学。药理学教学内容抽象、覆盖面广,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学科知识及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知识。在课程设置上,药理学作为基础医学学科,先于各临床学科开课,学生对临床常见疾病了解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病”与“药”脱节现象,造成学生学习药理学知识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不佳。同时现代药学发展迅速,新药不断涌现,药理学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增加。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课余时间的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是提高药理学学习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1药理学网络资源平台模块搭建及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主要是为教学服务。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中设有“教学应用”栏目,下设课堂魔方、视频直播课堂、视频交流教室、教研苑、仿真大厅、课堂作业、在线考试自测、即时交流工具、空间微信等子栏目。

1.1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

教师在“课堂魔方”或“发文章视频”里创建好课程,上传课程资料并。学生登录世界大学城后,即可在教师的“展示空间”里找到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

(1)“课程概况”模块。主要介绍药理学学科特点和学习目的。同时展示教学计划,推荐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药理学之前,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初步认识。

(2)“教案首页”模块。学生通过浏览教案首页,可以了解所学习章节的学习目标、大致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安排。

(3)“多媒体课件、视频”模块。通过该模块学生可预习或复习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已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将收集到的其他药理学教学课件或视频(尤其是国家精品课程)分享到空间,供学生学习与参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而且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

(4)“知识链接”模块。本模块以文本、多媒体课件或视频资料的形式存储所学章节药物治疗的疾病的病理基础、病情特点、治疗手段等内容。本模块的建立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药理学教学的一大难题。以往教学中,由于课时限制,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介绍疾病的病理基础及特点。很多学生学完一个章节后,只知道该类药物可以治疗哪类疾病,但对疾病的特点一无所知,如大多数学生学完“利尿药和脱水药”这一章节后往往只了解呋塞米是治疗肺水肿的首选药物;氢氯噻氢对心性水肿和肾性水肿效果较好;甘露醇是治疗脑水肿的首选药物,但这几类水肿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有何不同?怎样区分这几类水肿?学生均不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药理学知识点,不去理解所学内容,更谈不上将所学药理学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临床问题。药理学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在线学习疾病的特点及治疗方案,课堂上再学习治疗该类疾病的药物,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后学生可在教师空间观看药物的临床使用实例或社会药房问病荐药视频资料等,使学生将药物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融会贯通。

(5)“知识拓展”模块。教师上传所教授药物的常用剂型、规格、说明书及临床应用资料;补充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同类药品的信息。同时上传相关电子版工具书,如《中国国家处方集》、《新编药物学》、《中国药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也可将自己收集的优秀教学资源发送给教师,教师审核通过后,可以上传到教学资源平台供大家学习。对提供资源的学生,在平时考核成绩中给予一定加分(5~10分,视资源质量而定),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2考核模块的搭建

世界大学城提供两个考核模块:“课堂作业”与“在线考试自测”。

(1)“课堂作业”模块。教师将各章节的练习题、答案、题解上传到“课堂作业”模块。每授完一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布置学生在线完成相应的课堂作业并提交。对于客观题,系统会自动批改打分并给出题解;主观题由教师批改打分。通过“课堂作业”模块,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点,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所测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对答错率较高的知识点给予重点解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在线考试自测”模块分为两个小模块:章节自测模块和期末自测模块。章节自测模块将药理学分为8个大章节: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作用于组织器官的药物,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药物,抗微生物、抗寄生虫、抗恶性肿瘤药物,其他。教师将各章节题目上传,系统可自动组卷。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章节自测并提交。对于错题,系统将自动给出题解。期末自测模块。教师将所授药理学知识的全部习题上传,由系统自动组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并提交。考核模块的搭建,不仅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也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同时,考核模块的搭建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考核模式:7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以往的考核模式存在着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平时成绩没有量化的标准等问题。考核模块搭建好以后,学生的课堂作业、单元自测成绩均有记录,便于查找。考核模式改为10%平时成绩(出勤、课堂纪律、提供教学资源)+15%课堂作业成绩+25%单元测试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考核模式的改变,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生开始注重平时学习中知识的巩固,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为了应付考试,在期末通宵达旦强化记忆,考试结束后就很快遗忘了相关知识点。

1.3实验实训模块的搭建

世界大学城提供“仿真大厅”实训模块。教师可上传实训指导、实训中所用到的仪器和药品的图片及资料、优秀的实训视频、仿真实训操作、实训报告书写格式及要求等。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训前在线预习将要开设的实训内容,初步了解实训步骤,完成仿真实训操作,使学生在课堂实训操作中能顺利、高效地完成实训操作,减少实训中的各种失误。

1.4互动交流模块的搭建

世界大学城提供了多种互动交流模块,包括“教研苑”、“视频直播课堂”、“视频交流教室”、“即时交流工具”、“空间微信”。“视频直播课堂”、“视频交流教室”、“即时交流工具”、“空间微信”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教师可在这里为学生答疑解惑,布置学习任务,也可出一些综合分析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争当“网络小老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每个组负责一个章节的在线答疑,其余各组在线提问。教师负责纠正完善答疑组的回答。通过师生间的在线交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建立学生自主、互助的学习模式。“教研苑”是供教师间交流互动的一个模块。教师可在此交流教学心得,探讨教学方案及教学改革措施。互动交流模块的搭建,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更为频繁,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2药理学网络资源平台搭建的意义

2.1教学内容开放化,教学时空无限化

药理学网络资源平台的搭建,将大量的教学、学习、测试资源放到开放的网络上。学生很多学习任务都在课余时间完成,实现了“碎片化”学习,缩减了课时;同时学生通过在线交流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授课时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网络资源平台较好地解决了药理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2-3]。

2.2教学考核规范化

药理学网络资源平台的搭建,使得药理学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化。同时平台自动组题,每位学生的考试试卷都不一样,大大减少了舞弊现象;在线自测形式,也不需要教师监考,节省了人力资源。

2.3教学评价多样化

通过药理学网络资源平台,教师可从“课堂作业”、“单元自测”等模块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通过能实现互动交流的各个模块,直接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方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积极从优秀的教学资源中学习经验,提升教学水平[4]。

2.4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提供优秀教学资源的学生予以奖励的措施,培养了学生主动搜索学习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小老师”及在线交流使学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主动探究,解决了学生因为胆小,不敢向教师发问的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为提高[5],学习热情高涨。

3讨论

药理学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大大丰富了药理学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传统意义的课堂从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6]。但药理学网络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要求成熟的网络平台的支持和维护,要求师生,尤其是教师有较为熟练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平台搭建能力。因此,药理学网络教学模式也促进师生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促进教师尝试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小毅,潘国聘,韩效林,等.药理学课程网络化与教学要素优化的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3):397-398.

[2]潘国庆.浅谈高职教育药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空间的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6):44-45.

[3]刘晓颖,苏湲淇,黄先云,等.药理学网络资源平台的设计与构建[J].重庆医学,2013,42(26):3194-3196.

[4]姜银杰,张春娜,李莲莲,等.药理学“网络论坛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4):178-179.

[5]苏湲淇,刘晓颖,蒋红艳.网络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意义[J].重庆医学,2012,41(14):1440-1441.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篇2

一、内涵:怎样的学习支架更有价值

1.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学习支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互动的情境当中,学习才会发生,理解才有可能,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产生有效的互动,需要一个平台,而有价值的学习支架,就提供了这样一种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指导;师生之间双向反馈,学生反馈学习进展、遇到的困难等信息,教师提供及时的帮助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不同个体的学生,学习经验、生活背景差异很大,他们以各自独特的经验去建构同一新知识,观察的视角会有所不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些不同的看法与观点便得到了汇聚和辨析,个体的经验得到共享,从而使所有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充分、更全面.

2.建立在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支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状态存在两种不同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指个体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该理论指出,教学不能仅仅保持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上,而要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潜在发展水平为目标,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即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人的发展.教师要介入学生的发展,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提供学习平台,在这种支架的扶持下,学生的学习水平逐步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个体的发展,如图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能力,做出准确的推测和预判,不断地调整支持与干预的程度与方式,使教学始终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进行.

二、时机:何时搭建学习支架更为有效

1.建构模型之初——搭建联想推理的学习支架

建构物理模型是物理学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个从物理现象中,抓住核心要素,运用简化、理想化等方法的抽象思维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建构物理模型之初,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联想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案例1: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磁体周围的磁场是如何分布的呢?

【观察实验】在投影仪上放一条形磁体,玻璃板放在其上,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击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如图2(a)所示.再放置几个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指向分布.把条形磁体换成蹄形磁体重复刚才的实验.

【联想推理】从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铁屑的分布好像许多条曲线.如果我们按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在某点的曲线上标上箭头,取走小磁针后,仍能通过带箭头的曲线形象地知道小磁针在该点时受磁场作用的情况.

【建构模型】仿照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画出的曲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磁场越强的地方,磁感线越密;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如图2(b)所示.

“场”是物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安排“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磁场”的实验,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学生经历直观可操作的环节,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推理,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抽象思维过程,建构起“磁感线”物理模型.

2.验证猜想之际——搭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支架

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时,会有一些疑惑和问题,进而会提出某种猜想.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让学生沿着这些支架自主地去探究蕴涵其中的物理规律.

案例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学生用力将手压在水平桌面并拖动,体验课桌对手的摩擦力,用不同大小的力、不同方式再试试,感觉会有所不同.联系生活实例,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提出猜想】学生列举猜想,可能有: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接触面面积的大小,③压力的大小,④还可能有……

【设计和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对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给予提示与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控制变量法.学生小组合作,挑选实验器材、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

【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记录的测量结果,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由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完全相同,拉动物体时很难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有所变动.若有同学得出相反的结论,教师应组织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共同得出明确的结论.

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进程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和解决问题的线索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方法,自主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须注意观察学生的探索进展,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提示或建议,以帮助他们顺利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3.认知冲突之刻——搭建释疑解惑的学习支架

学生学习物理之前,对一些物理现象已经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学习新知识时,会以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新知识,而有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常被其表象所遮掩,学生的理解大多还比较肤浅,遇到不能解释的新问题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此刻是重要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释疑解惑的学习支架.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篇3

一、巧用图图与文图互变,“顺搭”揭迷雾

近年来,地理试题采用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多种信息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对信息捕捉、分析、整合等能力,充分体现能力立意的测试思想。但因信息形式多样、新颖、繁冗,给学生解题增设了不少“拦路虎”,其中以新材料、新情景、新图形的试题更为明显。针对此类试题的特征——新颖,教师可以尝试以旧换新的思维,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挖掘出隐性信息,理清“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联系,顺向搭桥铺路揭开重重迷雾(如图1)。

例1: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2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3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2、图3,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转向点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a.5~6月B.6~8月C.8~10月D.10~11月

(2)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a.5~6月B.6~7月C.9~10月D.10~11月

(3)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此题命题人在图形上作了创新,采取新颖的方式即把经、纬度信息都以纵坐标的形式分别展示,增加了学生对空间信息读取的难度,同时使学生对转折点理解产生歧义(认为是两条折线上的拐点),从而造成较大的失分。教师解答时可以进行图图互变:将新颖的图形转化为平常的经纬网图(如图4)。这样就为学生直观地获取解题信息、排除思维上的障碍架起一座巧妙的思维之“桥”,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从图4不难看出,转向点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为8~10月,故第(1)题的答案为C。台风中心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的时段为5~8月,再结合东部沿海的经纬度位置,这个台风出现的时段为6~7月,第(2)题答案B也就出来了。第(3)题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直接可得准确答案为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二、借用答题模板,“逆搭”精筛选揭谜底

近年来,地理试题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稳中有变”,“稳”在考查地理主干知识、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能力,所以试题中难免会有熟悉的身影,诸如地形、气候、水文等特征类题型;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人文类题型等,“变”是命题者给这些身影披上了不同的外衣,有些还是隐身衣,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隐蔽性,使难度明显提升。针对此类试题的特征——容量大且隐蔽,教师可以尝试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借用或归纳答题模板,化繁为简分点寻觅已知和潜在信息,精心筛选出题干中信息与模板的同类项,归纳提炼出答题要点,从“未知”到“已知”逆向搭桥铺路揭开谜底(如图5)。

例2:材料一:美国底特律市曾经拥有185万人口,而现在已经不足84万。克利夫兰和圣路易斯也一样,现在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只有1950年时的一半。在大西洋彼岸,英国利物浦和德国莱比锡的人口也在显著减少。在许多城市人口都在急剧膨胀的今天,有些城市却陷于衰落。

材料二:底特律市人口变化曲线图(图6)。

材料三:美国五大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图7)。

问题: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在“去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底特律市人口因迁移而急剧减少,结合图表分析其主要原因。

此题是对人口迁移这一常见知识进行考查,但加上了区域背景后,题目中涉及信息量大且多呈隐蔽状态,学生虽经苦苦思索却仍难以理出有用的头绪、得出最佳的思维途径、找到最简捷的解题方法,导致答不全而失分过多。教师在指导时,可借用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这个模板进行分析,明确思考方向,结合区域实际和材料信息,让题目中一切相关信息(关系)变得明晰,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解析如下: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模板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资源、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等)、经济因素(地域间的经济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布局、交通运输发展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等),结合北美东北部时间信息可排除政治因素,而社会文化因素针对部分或个别人群也可排除,故着重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加上材料信息(材料一、二反映逆城市化现象、材料三的交通信息、设问中去工业化反映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时间信息隐含了美国国家经济布局等),进行归纳提炼(如图8)即可得答案要点有:①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其运输成本下降,水运的优势逐步丧失,水运再不是传统产业人口聚集的主要因素;②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严重,而美国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已成为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地方;③许多工厂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迁移至人力成本较低的南部地区;④钢铁产业受市场和新技术产业的冲击,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导致该地区传统产业工人数量的减少;⑤逆城市化使中心城区和老城区人口减少。

三、学用思维导图,“双搭”理关系揭谜团

地理试题中的地球运动试题,是近年来的常考点和失分点。因其图文信息抽象性、时空关系复杂性、原理规律多样性、知识联系综合性等,难度大,导致学生做题时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条小舟,很难找到方向,无从下手,使学生见图文而后怕,成为考试中的重灾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构建本章较为完整的思维导图(如图9),把地球运动的关键知识点连接起来,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突出逻辑推理、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地理素养,之后让学生临摹,学会绘制地球运动关键知识点的思维导图,从而使学生洞悉知识关联,为解题奠定坚实基础。故而解题时,可从“已知”和“未知”间通过多种手段双向推理递进,构建思维导图,最终找寻知识连接点,成功搭起思维之“桥”,便可畅通无阻地揭开谜团(如图10)。

例3:读图11,某经线上点F,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Q1、Q2是F点夏至日两个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线,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完成(1)~(2)题。

(1)若F点的地方时是世界标准时,则北京时间为:

a.6点或18点B.7点或19点

C.8点或20点D.12点或20点

(2)若角θ、ω相差12°,则F点纬度为: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篇4

随着各大高校对建立会计专业的重视,会计专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建立虚拟学习共同体已经逐步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的共识。通过虚拟学习共同体,同学和教师能够一起进行沟通和交流,互相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相互交流情感,交换想法和意见,是集集体智慧于一体的知识建构体系。

一、高职会计专业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应用前景

高职会计专业虚拟学习共同体模式就是以网络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岗位实务为主要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的要求为标准,以提升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构建集学校协助学习、在线自主学习、移动自主学习三位一体的,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虚拟教学资源平台。即在已有门户系统基础上构建的虚拟教学一体化支撑平台,体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信息化特点。其研究重点是:对现有会计教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在线自主学习型网站,以实现课上内容的课下延伸和互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为新型会计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要真正的成为会计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不应离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

二、国内高职会计专业对虚拟共同体的研究状况

对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现行高职会计专业主要教学模式有: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等。国内高职院校现有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学校协助学习和校内网络教育平台两方面进行建设。移动自主学习模式大多并未开发,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此项目也将成为后续完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重点项目之一。从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实际出发,参考国外应用实践经验,探索高职会计教育中虚拟学习共同体模式是当务之急。尤其是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平台,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在线自主学习型网站,并以此为共享数据平台,通过代码转换实现移动自主学习。虚拟学习共同体建设对于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方式。

三、高职会计专业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和相关策略

高职会计专业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一定要体现一定的科学性,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宗旨,逐步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虚拟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基本框架,搭建虚拟教学一体化支撑平台,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控制评价方案,以防范和控制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虚拟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基本框架。

虚拟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基本框架是集学校协助学习、在线自主学习、移动自主学习三位一体。从表面来看,虚拟学习共同体模式集中表现在教学环境和知识承载介质的变化,但其实质则引发了更深层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关系的再认识,如:对理论创新、支撑技术、评价方法、实践教学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搭建虚拟教学一体化支撑平台

搭建虚拟教学一体化支撑平台是一种整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的过程,通过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框架来完成学校协助学习、在线自主学习、移动自主学习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在校学习方面,要重构以会计信息化为中心的资源集成系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知识资源库。在线自主学习方面,要逐步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在线自主学习网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捷。在移动自主学习中,应建立移动自主学习资源库,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

3.设计过程控制评价方案,以防范和控制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个人观点,个人思想贡献,个人学习方法的认识。因此,虚拟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一定要包括学习资源设计、互动环节设计、虚拟工具设计、互动环节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力求找到发展和培育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策略。在设计工程中,要尤其的注重对评价方案的设计,防范和控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篇5

关键词:iptV;卫星接收;外语教学;校园网;VoD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80-04

一、引言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传输视频音频信号的交互式网络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ptV的使用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目前,国内主要的网络运营商联通、电信、移动都有相关的iptV业务,其丰富多彩的节目样式、强劲的应用体验,为用户收看电视节目提供了更为新颖的方式,也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把iptV网络电视引入高校,是对iptV网络电视应用的又一次革新,同时也是高校网络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因其群体的特殊性及应用需求的多样性,简单配置电视并不能满足师生的要求。同时,一些教学内容较为特殊的院校,如外语院校,对所收看的节目内容又有着较为明确的需求,单纯接入有线电视,也无法满足其特定的需求,更不能弥补外语视听教学资源的缺口。因此,创造性地利用学校已有的校园网,将iptV网络电视相关技术引入高校,成为了一种新的尝试。师生可在接入校园网的任何地方,使用电脑或者配备专门机顶盒的电视,收看由学校播发的视频直播节目,直播节目的信号源,也可以多样性配置,地方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外语节目,都可以通过前端进行传输。这样,即使在同一个学生宿舍内,不同的学生利用电脑也可以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从成本上、用户体验以及管理上,都优于单纯地配备电视。基于iptV直播系统,还可进行相关拓展应用的搭建,如监控系统、视频录制系统、点播系统等,这些应用组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校园资源建设规模化、数字化,为师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学习、娱乐资源,实现了资源在校园网框架下的无缝覆盖。

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在校园网框架上搭建了iptV网络电视,前端播出的频道内容也丰富多样,包括中央、省级卫视、广播节目以及校园自办节目等。可以说,iptV网络电视作为目前高校网络应用的创新尝试,为各个学校解决有关收看电视、校园活动直播等相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成熟,iptV网络电视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

二、基本情况

1.建设背景

作为国内专门外语院校之一,大连外国语大学一直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外语视听学习环境,丰富师生的教学及学习手段,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多信息化、网络化的支持。学校于2006年正式组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中心下设资源建设部,专门负责学校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成立伊始,中心结合前期已有资源的数字化情况及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提出了“存储数字化、渠道多样化、应用网络化”的建o原则,资源建设以网络资源为主,网络资源建设以教学资源为主的基本指导方针,牢牢把握资源建设为教学服务的最终目标。资源建设以学校校园网为依托,实现所有资源的网络存储及网络应用。

2.技术框架

在资源建设明确目标的大背景下,我校就如何搜集相关外语教学资源,特别是小语种教学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与讨论。由于外语院校的特殊性,如能实时收看到国外节目,并对重点节目进行录制编辑,提供给师生使用,将会对整个外语教学起到巨大的帮助。因此,中心明确了使用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利用外语节目的基本思路。在此之后,结合新校区的网络建设,中心又对卫星节目的接收范围、传输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于2007年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校园网络搭建iptV网络电视前端、传输国内外电视节目的技术方案,并沿用至今。

3.建设成果

经过8年的发展,大连外国语大学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由最初的7套卫星天线拓展至10套,包含5套C波段卫星接收天线及5套Ku波段卫星天线,所接收的卫星数量由最初的8颗拓展至现在的10颗,基本涵盖大连地区所能接收到的所有开路外语频道。依托校园网搭建的iptV网络电视,共传输节目60套,其中高清频道6套,外语频道29套,完整覆盖学校10个教学语种。iptV网络电视系统已成为国内技术先进、转播频道数量多、拓展性灵活的品牌应用。网络电视及其相关拓展应用的建设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也吸引了诸多兄弟院校前来交流。iptV网络电视的成功,是教育技术及信息化手段在外语院校应用的典型范例。

三、发展历程

大连外国语大学iptV网络电视系统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模拟前端时代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校区于2007年4月启用,新校区并未接入大连市有线电视网络。因此,如何解决新校区电视节目收看以及相关外语教学资源搜集的问题,成为了当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之一。在以卫星系统接收传送外语频道的大方案提出后,中心组织人员,对卫星电视系统节目的传输方式和收视范围进行了多方论证,最终确定转播部分国内频道及相关外语频道,搭建iptV网络电视前端,满足师生对电视节目收看及外语资源搜集的需求。

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及iptV网络电视前端于2007年12月末开始施工,2008年2月28日建成并开通试运行。安装了7套卫星天线,接收来自8颗卫星的信号,共传输30套节目,包括13套外语节目,涵盖了当时学校的9个授课语种。iptV前端使用先进的组播技术,每个频道配置一台卫星接收机,接收机信号由专业的视频采集卡进行采集后,使用媒体服务器组播转发,信号全校下传,延迟小、节目清晰,任何接入校园网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计算机收看前端转发的电视节目,配置了电视的区域,还可使用专用的机顶盒,在电视上收看节目。

试运行期间,iptV在学校办公区及专家公寓内开通。为了让全校师生都收看到高质量的节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于2008年末,攻克技术难题,采用“多组播源的多区域权限控制”和“接入层交换机端口权限控制”技术,完成了接入层网络交换机的相关配置与升级,实现了iptV教师端及学生端的分版播出。至此,iptV网络电视完成了全校的信号覆盖。

2011年,配合学校专家公寓改造,中心又组织人员,对卫星接收系统进行了调整,完成了原有校内有线电视系统并网到卫星接收系统的整体过渡,实现了校园有线电视与iptV网络电视并机转发节目的模式,校园内设置了有线接口的教室及专家公寓均可通过电视直接收看卫星传送的国内外节目,其他入网的计算机仍可以使用iptV网络电视收看卫星节目,真正做到了一套卫星系统,两种方式传送,在技术上实现了又一次飞跃。同时,中心对iptV前端服务器进行了扩容。扩容后,iptV网络电视与校园有线电视并机传输46套节目,外语频道的数量增加到22套,涵盖学校10个授课语种。我校也成为了大连地区唯一完整开通央视全部外语频道的单位。iptV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创造了全方位的外语学习环境,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2.数字前端时代

随着卫星接收技术的发展以及节目的增多,iptV网络电视原有模拟前端的瓶颈也日益显现。原有前端经过几年的运行,设备老旧,线路老化,转播节目的质量及稳定性下降,节目套数也无法再增加。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于2012年12月开始筹划iptV网络电视系统的整体升级改造。在全国高校内还没有大范围数字前端应用案例的条件下,中心前瞻性的提出将iptV网络电视的播控前端由当时运行的模拟前端整体升级为数字前端的升级方案,并开始进行相关设备的论证与考察。最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于2013年9月完成了校园iptV网络电视的数字化前端整体升级。新升级的前端全部采用数字化播控设备,避免了原前端中每个频道配置一台接收机的烦琐,也减少了音频视频线路的连接,整套系统采用多路码流式接收机,信号经接收机处理后直接通过网络组播下发,单一频点可同时转发多套节目。整套系统支持高清频道及卫星广播节目的接收与转发,同时还支持多音轨、多字幕节目的下发,前端播发的总频道数量拓展至60套,包含6套高清节目,高标清外语频道总数达29套,覆盖学校10个教学语种。全新的数字化前端使节目传输更为清晰稳定,丰富的频道数量为外语教学,尤其是相关小语种的资源搜集,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3.多屏一体化播出时代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连外国语大学为满足师生网络使用需要,经过周密论证与紧张施工,于2015年5月自主建成了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并开通使用。无线网络的开通,使师生网络使用更加便利,也满足了诸多移动设备的入网需求。但与此同时,原有iptV网络电视只支持有线网络接入方式的弊端进一步显现。为了给师生以更好的视听效果、提升iptV网络电视的用户体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于2014就开始了对iptV多屏一体化播出前端建设的多方论证与测试,最终确定了iptV网络电视多屏播放系统的框架。多屏系统采用专业编码机,对原有信号进行转码,以适合手机及其他移动设备的观看。编码机信号采用ip流输出模式,⒈嗦牒蟮男藕帕魍扑椭亮髅教宸务器进行全网分发。采用无线方式接入网络的用户,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收看上述节目信号。

在流媒体服务器的搭建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根据经济节约、质量过硬、播出安全、管理可控的原则,对市场上多套流媒体分发设备进行了逐一测试。最终,经过详细的技术比对,确定了采用基于nginx搭建流媒体服务器的方案。作为一款高性能的http和反向服务器,nginx以它的稳定性、丰富的功能集、示例配置文件和低系统资源消耗而闻名。通过其提供的nginx-rtmp-module模块,可以搭建功能较为完善的流媒体服务器。此套方案无需再购置新的服务器,极大地节省了建设成本。同时,相对于其他流媒体服务器,nginx有着诸多优点:首先,nginx为开源免费软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使用需求进行修改,整套软件无建设成本,只需配置相关的服务器即可实现运转。其次,长期测试表明,nginx平台的负载低、系统承载率较高。另外,nginx作为免费软件,其使用并不会受到授权的限制,系统调整也较为灵活。在收视高峰期,前端机房可以利用虚拟机搭建临时的备用流媒体服务器,单独转发高收视节目,保证这些频道的流畅观看。收视低峰期,可以仅上线一台服务器,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改造后的iptV网络电视,保留了原有有线网络的组播信号,并实现了无线网接入下的收看。无线端将同时满足笔记本电脑、手机及其他移动类设备的收看需求,真正实现网络电视的多终端、全方位收看,师生只要接入校园网,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收看到iptV网络电视节目,先进的理念为外语视听节目的跨空间、跨平台使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拓展应用

在成功搭建iptV网络电视前端之后,大连外国语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利用直播前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拓展应用研发与建设,使整套iptV网络电视系统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1.电视监控墙

为了保障播出安全,我中心基于已有的iptV网络电视信号,搭建了基于ip流传输的电视监控墙。电视墙的主要目的,是在文广部门过滤的基础上,对境外频道进行重点监控,保证播出安全。监控墙目前可以实现多画面合一、多路节目轮播、重点节目监看及网页展示等多种功能。监控墙的成功搭建,为iptV网络电视播出安全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整套系统的功能展示提供了便利。

2.自动录播与存储服务

配合iptV网络电视,学校还搭建了视频录制系统。整套系统由多台录制服务器及存储服务器组成。系统实现了对指定节目的定时、定次、长期固定时段录制。节目录制之后,系统会根据要求进行自动的封装,并上传到指定的Ftp存储服务器中。后期编辑人员可根据需要到Ftp服务器进行下载、编辑,也可将视频二次上传至点播服务器,供全校师生点播。

3.视频点播系统

为更好地将iptV网络电视的精品节目展示给广大师生,我校还搭建了专门的VoD点播系统,实现录制资源及其他资源的点播收看。VoD点播系统于2008年11月14日正式开通,内容包括大外视频、教学资源和娱乐资源三大部分,成为集校园文化宣传、教育教学应用、影视娱乐点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

以“服务外语教学为主,开阔学生视野,打造精品第二课堂”的VoD科学定位为依据,利用iptV直播系统和录制系统,选取贴近外语教学实际需求、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教学针对性强的资源进行录制编辑。与此同时,中心结合录制资源,自主开发建设了多语种多对白复合资源、精编新闻视听说素材等特色资源。在播出技术上,VoD点播平台实现了高码流、多语种多对白自由切换;在资源选择上注重时效性及连续性;侧重小语种资源、专题资源、精品资源、特色资源建设,拓宽学生知识面;强调资源建设的文化导向,为师生提供优质、优品、正能量的资源,全面服务于外语视听教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VoD点播系统已深深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拓展了校园网内网应用,是iptV网络电视直播系统的横向延伸。平台的成功运行,展示了我校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提高了音视频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拓宽了教学服务的手段和途径。

五、结语

大连外国语大学iptV网络电视系统历经8年的发展,从技术上、转播节目套数上以及外语频道数量上均处在全国前列,整套系统技术成熟、稳定,播出控制安全可靠,整体理念和技术应用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iptV网络电视及其配套的相关应用,实现了包括课程的在线直播、节目的实时录制编辑及重点节目的点播收看在内的多种功能,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优质的影音资源服务,影音资源存储总量近15t,点播总访问量达2177万,点播总次数近3900万次。在进行的相关调研中,80%的教师表示会经常使用iptV及VoD的影音资源辅助教学。两套应用平台已然成为满足学生自学、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网络应用方式。

接下来,我校还将对现有的资源系统进行整合,搭建一体化的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上述直播、点播及资源录制、本地资源上传的一体化管理,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编辑、多权限查看及指定方式分发与输出,并与我校已经建成的信息化平台进行深度整合。通过对资源建设统一平台的搭建与整合,力争实现资源建设各个环节数字化全流程操作,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工重复劳动,提升工作效率,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更高效的资源制作、管理手段,真正实现资源管理数字化、一体化。

大连外国语大学iptV网络电视和其配套应用,为学校的视音频教学资源收集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为学校资源一体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完善校园信息化应用提供了助力。随着建设的不断完善,我们相信,其在今后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中也必将持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强明军.iptV网络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孙文燕.关于iptV发展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w术研究),2007(7):173.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篇6

【关键词】云平台;移动网络;智能终端;教学管理;功能设计

一、引言

随着科学和教育观念的发展,教学管理系统在大学中的应用逐步普及,当前的教学管理[1]系统研发费用高,不便于资源分享。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曾在2005年综合现有的教育项目,对接政府网络提出了高校数字教务的理念;俄亥俄州立大学的Kimer教授研发了weB教学监管平台,能够应用网络数据和师生间沟通;国内学者在2013年研究了Cti结合慕课方式构建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云计算,移动网络终端结合普通大学现有的管理平台综合面向目标程序设计方案,给出基于云计算方案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

二、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搭建

2.1云计算技术特点

云计算[2]具有节约使用者开销,应用模式便捷,能够完成数据分享和程序定制的功能。各个使用者上载的教学资源均保存在云计算服务装置中,对高校而言,能够节约软硬件维护开销。此外,借助云计算,能够完备个性化需求,提升整个平台的可复制能力。

2.2云计算策略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

云计算模型下和现有的教学监管平台存在差别。在云计算模式下的软件平台即供应商将全部程序安置在自身服务装置上,采用网络完成线上互动。整个移动教学监管平台包含老师,学生,管理者四种角色;教师模块包含资源监管,即数据检索,浏览以及推荐功能,作业监管部分则包含作业任务,作业批示,作业评判和作业统计等功能;学生与学生互动部分则包含资源加载,学术交流,完成作业,资源学习等功能。

2.3云服务整体程序设计

在云服务状态下的程序即供应商将全部程序安置在系统服务装置[3]中,采用网络完成在线程序服务。云计算模式将服务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将程序用作服务(SaaS)层级,平台用作服务(paaS层级),将基本装置设定为服务层级。

2.4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

客户端部分设置在最高层,实现电脑,平板以及智能电话等智能终端的登入;在SaaS层则主要设置包含个体,学校,监管部分的空间服务,进而给出个体化业务定制;在paaS层则主要设置,教育云搜索,服务配置系统,工作流,资源互动系统,身份认定,数据获取等应用;在iaaS层则划分为基础服务部分,包含测算服务,保存服务,负载监管,中断备份;基础设置则包含:虚拟服务装置,保存以及网络模型等。

2.5本章总结

本章主要给出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搭建,首先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特点,进而给出云计算策略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包含云服务整体程序设计以及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设计。

三、教学监管平台移动网络对接模式解析

3.1移动网络与教学监管平台对接分析

伴随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综合当前的移动校园网络与教学监管平台业务过程手机录入方便,显示屏幕,存储空间,处理功能不断提升的特点,将移动网络和教学监管系统对接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整个教学监管系统面对全校教师和学生,其访问数据量较大,因而整个教学监管系统可靠程度高,数据处理性能较好,因而需要扩充网络数据常用功能和学校需求结合。

3.2移动网络接口分析

移动网络数据主要源于现有的校园网络,因而实现移动网络和现有网络间的数据对接是整个课题的重点,数据传送选取XmL模式,构建一对一响应机制。数据响应采用XmL集合完成关键字处理,识别流水码生成的标志。

3.3本章总结本章主要给出教学监管平台移动网络对接模式解析,首先完成移动网络与教学监管平台对接分析,进而给出移动网络接口分析。

四、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4.1使用者登录功能模块

依据使用者登入账号智能化获取功能树菜单,菜单动作依据角色进行匹配,因而能够使得学生,教师以及整个系统的监管者能够通过智能终端顺利登入系统,并且在系统中根据自己的职责完成工作。

4.2在线作业操作

教师能够实现在线布置作业,批示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能够在线提交作业,并且搜索自己所提交的作业,进而针对已完成的作业进行等级评判。因而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能够实现无纸化业务处理,具有高效和环保特点。

4.3移动教学监管系统内部邮件的实现

整个移动教学监管系统内部采用邮件完成,属于该系统内部的教师用户或者学生用户均可以自动注册,自动形成一个邮箱,给移动教学监管系统提供邮箱服务。

4.4相关数据功能

移动教学监管系统还包含系统公示,日志管理等操作。例如:当系统正在维护或者暂停服务时,则由教师给某个行政班级发出提交作业的通知,日志监管即采用记录的模式登记使用者录入之后的移动教学监管系统应当处理的项目。

4.5动态权限的分配监管

动态权限的分配监管功能由系统监管者完成,给不同的角色设置各种角色并且给予不同的权限,进而构建动态性能树。

4.6教学资源监管

该部分搭建在云计算服务装置中,即采用校服务装置和云计算端实现互动,该部分包括资源搜索,预览,推荐以及收藏功能,完成资源互动。

4.7本章总结

本文首先完成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包含使用者登录功能模块,在线作业操作模块,并给出移动教学监管系统内部邮件功能实现,相关数据功能,动态权限的分配监管以及教学资源监管功能。

五、本文总结

本章首先给出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架构搭建,首先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特点;进而给出教学监管平台移动网络对接模式,给出系统对接分析,进而给出移动网络接口分析。并完成云计算方式下的移动教学监管平台功能模块设计,包含使用者登录功能模块,在线作业操作模块,移动教学监管系统内部邮件功能,相关数据功能,动态权限的分配监管以及教学资源监管功能。

作者:欧楠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万利平,陈燕.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9):75-77.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篇7

【关键词】“互联网+”;成人教育;影响与思考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5年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从此,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的“互联网+”被人们所知晓,“互联网+各传统行业”的创新潮流席卷祖国大地。就成人教育而言,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借力新信息技术,实现成人教育迈上新台阶,是当前成人教育工作的紧要课题。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内涵

(一)“互联网+”的提出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二)“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的定义一般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联合起来,并进一步融合,使得传统产业的业务体系以及生产要素等方面得到更新、提升,以此助力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来看:一是强调了“互联网+”的关键因素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系列信息技术和平台,这是前提;二是明确了“互联网+传统行业”所产生的变革包括传统行业的业务体系、生产要素等方方面面;三是表明了“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只是相加而已,其直接目的是促进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更深层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传统行业实现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互联网+”对成人教育的影响

(一)“互联网+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不限年龄。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获得专业资格,或使他们的发展转向新的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使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行为素质得到提高。“互联网+成人教育”,并未改变成人教育本身的属性和功能。仍然以满足成人学习需求为目标,以互联网技术、信息、思维为手段和方法,通过搭建成人教育平台,整合资源等等,使得成人教育学习模式进一步创新和高效。“互联网+”改变的是成人教育的学员需求分析、实施形式、教学方式和手段、考核评估等方面。形象点说,学校、教师、教室、学员这几个传统关键因素构成传统成人教育,而如今,通过搭建成人教育平台、通过用户各自的移动终端,相关学员、院校、教师自由选一起构成了“互联网+成人教育”。

(二)“互联网+成人教育”模式对成人教育的影响(采用swot分析法)

1优势

(1)创新教学组织模式。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同学历教育一样,是由教室、教师、教材、学员等几个要素构成的,教师是开展授课的权威,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学员只要做好接受和配合即可。然而“互联网+”状态下,学员的学习将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时候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利用互联网,一方面灵活安排时间集中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学员工学矛盾等;另一方面,将成人教育学习课程资源上传到网络,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移动端、客户端等形式自由地选择课程。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相互结合,创新了教学组织模式。(2)搭建的开放学习平台。“互联网+”所倡导的一个很重要的思维就是平台思维。传统的学习平台往往是学校,而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开放性、共享性的学习平台,能更好地实现学习的实时化。一是“互联网+”模式下,学员通过登录学习平台可以实现全天候自主学习;二是学员可充分利用多种终端渠道进入平台学习,比如网页、微信、qq、app等等;三是借助平台,学员可以就学习问题随时同在线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四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学员的学习数据掌握学习状态,进行课程推荐或订制,延展学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劣势

(1)缺乏情感交流。成人教育理论中关于学习的需求有一个就是社交需求。人是社会人,两个或多个终端的人单单通过互联网的、通过机器转换后的交流缺乏肢体、眼神、心灵的碰撞,这与传统课堂的语言、行为的交流不同。一方面,互联网中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员知识掌握情况以调整教学;另一方面,学员与教师、学员彼此之间同样都是缺乏面对面形式的交流沟通,这种情感交流互动环节的缺失无法满足学员的情感和社交需求。(2)学习过程失控。在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中,学员们一般集中于课堂,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员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可以通过点名、提问、小测验等形式进行把控。一方面通过了解学员情况当堂调整教学;另一方面也为下堂课的教授内容安排提供参考。然而,在“互联网+”情境下,学员的学习状态很难及时掌握,讲授与理解之间容易存在节奏错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3机遇

(1)“走出去”和“引进来”。“互联网+”实现各类资源互通共享、信息充分交流,各类机构的成人教育资源也都可以挂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一方面“走出去”有利于提升各类成人教育资源影响力,形成特色,打造精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类资源的相互融合,把优秀的课程资源等“引进来”为我所用,借此来提升成人教育学习资源的质量和水平。(2)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互联网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开放。传统成人教育一直受制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未来,随着受众规模的增加,受众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整体复合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成人教育能够给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就催生了各类成人教育资源的交流、合作,通过合作打造更符合学员需求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合作加强成人教育院校之间的交流,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4威胁

(1)教师教学要求高。一是要求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和素养。要求教师熟练使用各类网络教学工具,掌握网络教学方法,及时更新网课内容;二是要求教师在虚拟学习环境中能够通过网络关注到学员的学习状态,做好教学控制;三是要求教师做好课后答疑。网络学习讨论社区具有全天候的特征,教师很难做到全天候及时参与学员的讨论、及时答复学员的疑问。(2)成人教育机构的博弈与竞争。互联网这一开放式、大规模的学习平台在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施教主体间的博弈与竞争。在成人网络学习市场的竞争中,各类成人教育学习资源在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同时,其所能提供成人教育资源的课程质量、服务水平、受众体验等因素都会影响该类学习资源的市场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占有率。对于落后的、体验差的、不能满足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将会被网络市场所淘汰,提供该类学习资源的成人教育机构在网络上的生存受到直接威胁。

三、“互联网+”背景下成人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更新理念

互联网思维指的是用户思维、极致思维、平台思维、简约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流量思维、跨界思维。“互联网+成人教育”就是要求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成人教育,就是要求我们要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思维思考的方式,在工作时融入互联网思维方式,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提供更好的成人教育学习资源和服务。以“用户思维”为例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成人教育学习方案时要以学员为中心,充分考虑学员学习需求和体验,以此来进一步优化方案设计。

(二)创新模式

今后的成人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渐渐深入,必将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线上为主的学习模式,针对这种形势,需要提前布局,构建“互联网+成人教育”的新模式。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成人教育线上、线下学习体系,做到无缝对接,全天候实现学习自主选择;二是建立健全学员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网络化,实时掌握学员学习进度、学习动态;三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时分析学员需求,优化课程安排。

(三)整合资源

一是整合教师资源,打造成人教育师资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成人教育师资库,成人教育行业要建立健全入库条例和规则,参考利用大数据技术筛选学员反映好的、授课质量较高的教师入库。二是整合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种类、各级别的成人教育的课程资源包括视频、ppt课件、文稿等等收集起来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实现共通共享,对外开放。三是从高校或者其他培训机构以及国外汲取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样把他们纳入教学资源库,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员需求。

(四)搭建平台

“互联网+成人教育”模式下的学习要求打破时间、地域等限制。这就要求今后的成人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以及终端学习平台。比如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微信公众号、app等等形式进行学习。这些网络平台和终端学习平台的搭建,一是利于各类成人教育教学资源在网络上的共享交流;二是利于学员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三是便于利用大数据实时跟踪、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度情况、学习需求情况。

(五)及时更新

互联网思维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用户思维,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一切从用户出发,注重用户体验。另外一个重要原则是迭代,指的是更新换代、不断创新。同样的,成人教育工作因为学员的个体差别,需求也有差别,而且由于学员不断变化,需求也不断在变化,这就决定了“互联网+成人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对于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的学习系统、学习平台、学习资源等等,需要依据学员的反馈不断更新、不断升级,如此才能做到及时满足学员需求,使其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白露.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2):83—85.

[2]吕小刚.以“互联网+教育”构建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6(4):62—64.

[3]王德禄.关于“互联网+”的战略思考[J].中关村,2015(12):72—73.

[4]黄威威,崔伟.浅淡“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J].党政干部学刊,2015(7):60—63.

[5]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篇8

中国目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已超过10万家,其中涉足职业教育的机构达5万多家,工程建设业及财务金融业的培训机构总数各已达1万多家,并且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各级政府对教育空前重视,教育将继续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据权威机构的调查和估计,2009~2010年教育培训市场总体规模达到6800亿元,2012年将达到9600亿元,职业培训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元。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咨询服务能力成为教育培训机构拓展和维系市场的关键,学员往往会直接致电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咨询,查询课程安排、考试成绩,预约课程、投诉建议等学员需求也大量存在于教育培训机构的日常运营之中,呼叫中心成为教育培训机构营销和服务必要的工具和手段。

目前一些有实力的教育培训机构如新东方、英孚、昂立、学而思、环球雅思、华尔街、新航道、新世界等等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呼叫中心,但多数是集中建立在某个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那些边远的分支机构则没有条件和时间来建立,而一些新兴的教育培训机构则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在建设呼叫中心和it设备以及建设分支机构上都有所顾虑,以至于影响了业务推广的范围和进度。

快速布局的困惑与对呼叫中心的新需求

一、各教育培训机构业务的快速布局使得it配套系统无法及时地响应和服务,另外由于业务的分散化,对远程办公的管理需求比较迫切,需要做到对人员的实时管理和绩效考评;

二、前期市场推广资金的占用和后期扩大业务的经费使得教育培训机构在自建呼叫中心的成本上有所困惑;

三、怎样才能将信息集中,做到统一的管理和分析,同时对客户进行关怀、维系和业务推广;

四、教育培训季节和假期的弹性使得客户服务中心的工作压力分布不均匀,呈现波峰波谷状态,容易造成设备和线路等运营设备的浪费,但由于教育行业竞争的加剧,各自品牌建立、并购、重组,推动了教育培训行业it化进程的发展,大规模、多分支机构的教育品牌越来越多,导致其呼叫中心并不是以一个单独的呼叫中心运营的形式存在,大座席量的分布式部署需求使得以单点单地域存在、不能全国部署多媒体网关托管形式的呼叫中心服务无法满足教育培训行业的呼叫中心运营需求。

云计算呼叫中心解决方案的优势与价值体现

一.灵活性强,简单高效,成本较低

教育培训机构受季节和假期的影响,客户服务中心的工作压力分布呈现波峰波谷状态。自营呼叫中心在人员管理方面不太灵活,遇到周期性、淡旺季的需求时盲目的招聘和扩容呼叫中心设备只可以解决高峰期的业务,一旦过了高峰,其人员和呼叫中心设备就存在一定浪费,设备搁置、人员又不能开除,无法按需取所需。而采用云计算模式的呼叫中心服务则灵活性很强,在业务高峰期时按需扩容呼叫中心软件,在高峰期过后又可将呼叫中心还原至原有规模,不存在it采购的闲置。利用云计算,在高峰期时不用为招聘人员发愁,直接利用公司在不同地域的分公司人员连接云计算来帮助和分流受理业务,充分地整合资源,使用其他分公司的闲置资源进行服务。并且只需要有一定的网络环境(比如aDSL)、有一台电脑、有声卡和耳麦,就可以快速搭建呼叫中心,并且也可以在移动终端上架设(比如ipaD、智能手机),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立即开始呼叫中心业务。这样,企业就可以把精力更好地放在业务模式探索和服务上,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服务。

二.适宜远程集中管理,能够整合各种管理系统

针对教育行业的特殊需求和实际困难,云计算呼叫中心产品应当在以下方面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1.对于远程办公,系统提供云计算呼叫中心平台解决方案,既可以支持各分支机构独立操作,又可以由总部统一监控和管理。这就需要云计算供应商在全国搭建媒体网关,确保通话质量与线路的资源。

2.系统供应商应当充分利用云计算呼叫中心的优势,迅速高效地搭建客户所需呼叫中心,同时提供大量的中继储备,当客户发现自己对业务预估不足时可以随时增加,确保服务,这样就规避了传统自建呼叫中心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建设规模不确定的问题。

3.云计算呼叫中心方案将客户信息、各类业务处理统一管理,对于客户关怀、业务推广、客户行为分析、销售分析等数据提取变得简单方便。

4.云计算呼叫中心解决方案中易于整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客户拥有不同的CRm、eRp、工单系统甚至是排班、绩效、质检等高级的管理系统,一个合适的方案必须对于这些系统可以进行良好的集成与对接。

综上所述,对于教育行业的实际问题而言,云计算呼叫中心解决方案是合适的选择,但目前市场上的几家方案提供商,有一些并非是真正的云计算平台,很多的厂商仅仅是提供呼叫中心托管,而讯鸟云计算平台由于在全国33个城市搭建了一套云平台,真正做到了云平台部署和落地,并计划明年在全国更多的城市搭建云平台资源。

同时讯鸟云计算平台通过其网络资源可提供丰富的中继线路,不会出现用户中继话路满载、话路无法接入的情况,并且管理员可以通过监控界面看到是哪一部分话路的呼损,可以及时调整设备的容量和座席的数量。比如在用户的网关设备之外发生的呼损也可以及时看到,这样可以增加网关的容量和座席的数量来达到用户话路的正常接入,而传统的呼叫中心是看不到自己设备之外的呼叫状况。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篇9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_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1]云计算技术是未来it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未来教学信息化重要方法和资源共享优秀手段。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云计算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为其在高校中的应用打下了的基础[2]。

1高校云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视频共享与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正在掀起第三次浪潮,各高校it基础系统的发展面临着系统建设周期长,it投资成本空间高、机房环境差、运维管理成本高,it设备利用率低、业务连续性保障差、数据可靠性弱,业务部署流程环节多、上线周期长等问题[3]。

构建基于高校的云平台,将有助于学校从粗放式、离散化的建设模式向集约化、整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使校园it管理服务从各院系分别建设、相互封闭的运作方式向跨部门、跨院系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4]

2云计算技术

2006年,GoogleCeo首次提出的“云计算”的概念,所谓云计算,可以理解为以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iaaS)搭建的基础设置平台,即虚拟化的it应用基础设施;以平台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paaS)搭建的支撑平台,用来满足it应用要求;以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搭建应用平台,可以按照用户需求给予软件的授权并提供相应的应用服务三者共同组成的技术总和[5-6]。

云计算的特征主要包括:规模巨大、虚拟化技术、高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等[7]。

3高校云平台解决方案

2015-2016年,华北理工大学借助新校园建设的契机,整体规划建设了高校云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it服务资源,用以承载各自的业务系统、科研项目等。

云平台解决方案包括服务器云、存储云、网络云和与之匹配的云管理软件。云平台具有高吞吐量的带宽,利用大容量存储构建虚拟资源池,同时实现服务器的虚拟化部署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这样可最大限度把服务器、存储等网络资源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资源池,根据用户需求来灵活配置资源,最终通过网络交付给终端用户使用。云平台采用统一的管理平台进行软、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并配置完善的安全准入制度,使云平台实现分级授权、分级管理。

3.1高校云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

华北理工大学高校云平台的整体设计架构如图1所示。

云平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私有云虚拟化平台,搭建完成后用于校内核心应用系统的环境搭建,如教务、主页、网站群、科研系统等。第二部分为公有云平台,用于各学院、处级部门自行申请、搭建的应用系统,包括各处级主页、教学资源系统等。

公有云平台逻辑架构由云服务区、物理服务器、网络架构区组成。

云服务区主要包含业务应用区、管理服务区、数据库服务区、安全服务节点,其中管理服务区包含所有云平台管理服务器。业务应用区主要提供云计算资源。数据库服务区通过数据库实例提供oracle以及SQL数据库服务。网络架构区为整个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网络以及安全服务。

3.2云平台技术优势

通过云平台的建设,使华北理工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有了整体大幅度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1)安全性:提供多种安全手段保证各种应用数据直接的安全控制,不被非法盗用和修改伪造,保证数据不因意外情况丢失和损坏。

(2)可扩展性: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及系统软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能在保证现有业务正常运营条件下对系统进行扩容和调整,优化和提升系统的运营能力和性能。

(3)易用性:平台具有良好的人机操作界面、详细的帮助和提示信息,可以通过操作界面完成系统参数的维护与管理。

(4)可管理性:平台具有良好的管理手段,方便对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虚拟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平台及应用程序等进行有效地监控、管理与维护。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篇10

案例分享

中国石化:提升培训管理

关键点:系统集成性、对接与同步、专项责任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中下游一体化、石油石化主业突出、境内外上市的股份制企业。早在2008年10月,中国石化集团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便提出了远程培训系统建设任务,随后,人事部、信息系统管理部、发展计划部等成立远程培训系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对于中国石化而言,要完成搭建任务,必须考虑企业本身的特点。首先,要满足总部、直属企业及下属单位分层组织开展培训的需要。由于层级较多,因此,对于远程系统的搭建而言,多层级、多线条的管理模式要进行更细致的搭建。其次,对于网络中心、培训管理、资源共享、考试测评等,需要分业务、分线条的开展,这对于集成软硬件视频直播系统有一定的要求,就要考虑平台本身的集成性和稳定性。再次,对于业务功能的实现之外,远程教育系统还必须能够完成与现有相关系统的对接或同步,包括身份管理系统、Sap-HR系统、门户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也是中国石化在系统搭建前期考虑的问题。

在选型上,中国石化选择了全球知名的软件厂商,并与其制订了具有针对性的中国石化培训管理全业务流程的项目实施计划,于2011年2月底,基本完成远程教育中心和远程教育站的建设。在系统搭建完成之后,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经过将近4个月的核心功能试运行,并且就建立全面的运维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运维小组,内容包括:系统平台维护、系统平台相关硬件设备日常巡检、系统故障处理、系统使用答疑及技术支持、Sap-HR数据同步、课件测试工具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职责与分工、服务响应流程也进行了明确规定。而在课程的选择和设置上,中国石化远程培训中心不仅从外面的课件厂商处购买标准课件,每年也开发一定数量的自制课件,与工作实践也更贴近,培训效果十分显著。

东方航空集团:及时资源共享

关键点:前期调研、及时有效、节省成本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中国上海的国有控股航空公司,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早先,东方航空集团的传统培训方式较多地依赖管理人员手工进行,大量的培训资源都无法有效地共享,员工的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为了改变当时的状况,有效地管理员工培训,充分利用培训资源,方便员工的学习,东航决定使用网上培训系统。

对于东航而言,员工随时、随地、随人、随“机”的个性化学习是最关键的需求诉讼点,全面培训管理是方向,使有限的培训资源更好地为员工服务,更有效地提升培训投资回报率是目的。基于此,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学习平台,让员工快速、准确地运用网络学堂掌握知识是搭建平台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选型上,东航选择了让软件服务商在其本身的系统上进行调研、设计和开发,以满足自身的一些需求,如快速及时的年月度培训计划提交及审批、上岗证审批、部门公告、证书管理、试题库检索及维护等。经过3个月的时间,一些学习管理功能以及附加管理功能上线了,大部分问题也解决了。

而为了提高员工自助学习的积极性,从2009年4月开始,东航培训中心e-Learning项目组采取群发邮件、现场宣讲答疑、网上支持等手段推动员工积极学习,无论是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还是物质成本,都给东航减轻了负担,而相比较搭建平台系统而言,这种方式的平台系统的运用节省了成本,创造了效益。

宝钢集团:培训系统的升级和迁移

关键点:搭建新平台、跟踪评估、二次开发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较多,拥有员工近11万人,伴随着业务的发展和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调整,类似于人才开发新兴业务的发展、培训需求多样化、在线学习人数直线上升,以及跨地域、跨行业、跨语言学习等问题给原有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于宝钢集团而言,对已有的培训系统进行升级和迁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对宝钢而言,第一,满足宝钢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语言的所有员工和客户的集中培训、现场培训、高级培训等,扩大培训内容和范围是对网络化学习系统提出的基础性要求;第二,提高员工学习自主性、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并且全方位的实施学习行为跟踪、评估学院的学习效果是又一需求点;第三,借助新的网络化学习系统,让宝钢集团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让其培训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是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