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改善线上教学十篇如何改善线上教学十篇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55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8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师的有效教与学生的有效学?笔者将结合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要做到“真”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不是技术,所以整合应“真”,也就是说,要整合得恰到好处,不能流于形式;要符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只有在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帮助突破教学难点,但其切入点应不影响教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

例如,“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研究讨论椭圆简单几何性质,并应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的数学问题。而如何从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中抽象出椭圆的几何性质,尤其是如何理解椭圆的离心率对椭圆扁平程度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此,笔者在学生已经研究讨论椭圆的对称性、顶点之后,给出下列问题。

(1)求椭圆16x2+25y2=400的长轴和短轴长、焦点和顶点坐标,并画出草图。

(2)画出椭圆的草图,并与(1)的椭圆比较,哪个更加圆一些,哪个更扁一些?

(3)一般情况下,对于椭圆,用什么样的量来刻画椭圆“扁”的程度呢?请说明你的理由。

从上面的练习(1)(2)和生活经验,学生容易看出:①如果长轴不变,即a不变,压缩或伸长短轴,即改变b的大小就会改变椭圆的形状。②如果短轴不变,即b不变,压缩或伸长长轴,即改变a的大小就会改变椭圆的形状。由此,学生可能会想到用a,b或者来刻画椭圆的圆扁程度。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

而对于“为什么教材要用来刻画椭圆的圆扁程度”这个问题,学生会存在很大的疑虑。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这个软件,动态改变c的大小,演示在a不变的情况下,椭圆的扁平程度的变化。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e越接近1,c就越接近a,从而b就越小,椭圆就越扁;e越接近0,c就越接近0,从而b就越大,椭圆就越圆。从而辨析与对椭圆圆扁程度影响的一致性,理解离心率的几何意义。在直观感知这样的变化过程,学生也很容易将椭圆的离心率形象地理解为,在椭圆的长轴不变的前提下,两个焦点离开中心的程度。这时再联系前面学过的椭圆定义,让学生明确刻画椭圆形状时a,c的关键性,也为后面研究椭圆的另一种定义打下伏笔,帮助学生对新内容学习体系的建构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要做到“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高中课程应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即促使学生善于学习、灵活学习。

比如,在“抛物线的定义”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展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其中的思维活动。为了让学生经历抛物线定义的生成过程。笔者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设计一种方案,画出满足条件点m,使得点m到定点F的距离等于点m到定直线L的距离”后,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做数学实验,即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根据自已的设计画出图象。再从作法中了解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明确抛物线的定义。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笔者给出下面的提示步骤作图:

1.画出定点F,定直线l;

2.在定直线l上任取一点a;

3.连结线段aF;

4.取线段aF的中点,作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

5.过点a作直线l的垂直平分线,交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于点m;

6.选择点a,m,并跟踪点m的轨迹。

以上(2至6)操作均在构造菜单里完成。

这样借助于网络教室平台,通过数学实验,使课本中一个平淡的概念陈述过程成为一个生动而有价值的学生主动交流合作、大胆探究的过程,学生在“虚拟的真实”中探索、理解教学内容,主动建构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要做到“美”

人们为什么喜欢音乐?因为它有优美和谐的旋律;人们为什么喜欢图画?因为它描绘了形象的美。其实人们同样应该喜欢数学,因为她像音乐一样和谐,像图画一般美丽。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一些人文色彩,增添一些诗情画意,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体验中学习,喜欢数学、爱好数学,并有信心学好数学,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变成有趣味的、活跃的、开放的、令人向往和期盼的魅力课堂!

又如,在“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这一节内容教学中,数学逻辑性较强,如果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思维的推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笔者在学生研究、讨论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概念之后,播放了网络上广泛流传的校园歌曲《悲伤双曲线》,并配上唯美的Flas,图文并茂,视听结合,让学生对双曲线与渐近线的关系有了更形象的体会,“双曲线与它的渐近线是无限接近,但永不相交”。同时也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数学课堂。

总之,信息技术具有感知形象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具体化的优势,它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将对改变数学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孙杰远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篇2

关键词:慕课;微视频;翻转课堂;微库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同学科都在围绕和探索如何上好各自学科的课堂为主阵线,追求一种高效课堂。作为信息技术这门特殊学科,围绕它的教学模式经历了多次探讨与实践,层出不群。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其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mooCs)。慕课的创设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必要而又良好的教学资源,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更以微课视频作为前提。慕课的核心就是“微课程、小测验、在线解答”,它的革命性意义在于教学模式的除旧布新,它是对传统以课堂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呈现以“e学习”为主要技术方式、突破时空界限的在线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年来,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各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一线教师一直在不断探讨、实验,其中尤为突出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最好,或多或少都有它的缺陷性。近年来出现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更是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并得到了很多专家及一线教学工作的肯定。

在长时间的学习、研究和观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深受启发。深深感觉到,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更适合这类形式的教育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各种新型的模式,来组织学科教学工作。

在研磨、解读和反思何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后,并结合现实情况,分析了我校现有的软硬资源条件,本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尝试。结合“三者”之长,用“慕课”形式,搭建校内微课资源库,以更好地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服务,提升学科教学效果。下面本人就一年来仿照慕课形式,创建校内微课视频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新尝试作简要阐述。

一、如何仿“慕课”形式

1.慕课是在线教育

我们在局限的校内实施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局限在校内“在线教育”,就要建立校内网络平台,即“校内在线”,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即校园“慕课”。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上传、更改自己的“微课”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线”观看相关知识点视频,重复使用,形成“校内在线”,也达到了校内资源共享的要求。

由于现实情况等因素,信息技术学科除了课堂时间,每周1到2节课外,再无其他时间供其使用。学生要想在其他空闲时间“在线”学习,基本上没有可能。因此,“在线”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学生根据课堂任务要求,可以“在线”查找相关学习要点,形如“翻转课堂”模式,先学后练。

我校信息化硬件配备相对完善,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大屏幕、投影仪、电视、网络等,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在线”观看微视频,加强知识的巩固,达到知识内化作用。

2.慕课是开放教育

作为局限在校内的“慕课”形式,学生要想及时在线咨询疑难问题,就必须要求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定时登录服务终端,给出咨询者必要及时的解答。现实情况就是“在线”咨询一般都会出现在信息课堂上,针对不同任务,不同知识点,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来。如何及时解决,形如“在线解答”“在线课堂”,这就要求相关信息技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登录“微库”平台及时给出解答办法和建议。

3.慕课是大规模教育

慕课是大规模的平台,它小到成百上千人,大到几万几十万人甚至百万人在线,课程内容丰富多样。那么,作为局限在“校内”的“慕课”,它的规模也只能是校内五六千学生,其主要是高一高二学生,资源的提供者也只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为了和慕课的大规模平台一样,建立校内慕课平台,即“微库”资源平台,不仅要具有和互联网慕课平台一样的功能,要易于学习、操作、管理等,更要有利于自身教学,有利于本校学生评价管理。

二、如何建立微视频资源库,即微库

1.在线资源平台搭建

随着大数据、云存储的到来,为慕课提供了更广阔的存储条件。就我校的硬件条件来看,我们有着多台服务器,服务器存储空间足够校内所有学科使用。

如何建好一个平台,使用何种数据库,这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根据现有情况和服务器的配置环境,我们选择mYSQL编写“微库”数据库,使用pHp建立动态视频播放服务页面,视频播放格式使用目前流行的FLV格式,方便在线播放。

视频播放平台要利于管理与维护,登录者可以是匿名登录,也可具体分组,设立年级、班级、学科等注册会员登录,可以是学习者、维护者。对于学习者要设立学习管理信息,便于评价管理。

2.微视频录制情况

慕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相应的微课视频。同样,作为校内“微库”,一定要有相应的高质量微课视频。如何制作微视频,这是整个“微库”的核心。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在录制、编辑微视频的技术层面上不存在任何问题,而问题更多出现在视频内容、知识点的把握上。视频录制既要考虑在有限时间内把知识点讲清楚,还要考虑如何把课讲得生动,教学语言更要有亲和力、幽默感,便于视频在极短的时间内具有好的吸引力。

三、“微库”平台的管理维护

有了在线浏览的网页和相配套的mYSQL数据库,一个“微库”平台就基本搭建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完善、应用和维护平台。

“微库”平台内的微视频资源是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不同,章节不同,一步步完善起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分工协作,录制相关知识点,上传各知识点到相关的学习模块内。相同的知识点内容可以采用多人录制的多个视频,供学生选择观看。根据学生观看的人数,点击的次数等情况,保留点击率高的视频资源。每个视频资源都可以让观看者给出评价,提出建议,写观看心得。

通过借鉴“慕课”形式,借助“微库”视频资源,课堂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尤其是学生整体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也看到其中存在大量不足之处。学生信息素质参差不齐,一小部分学生能高效快速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大部分学生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有少量基础极差的学生跟不上节奏。“微库”层面上,功能不完美,相同知识点视频资源不充足,供选择性太少,“在线”性能不稳定,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目前,我们的尝试只局限于单一的信息技术学科,并且只是在学科实践操作部分进行的微视频资源的录制。我相信,随着这种尝试的不断深入,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不久将会使整个学科教学内容都将纳入“微库”内,以此推广、带动其他学科,最终突破“校内在线”,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慕课,实现资源共享和公平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篇3

>>“互联网+”时代高校广告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策略刍议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互联网思维对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化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探讨移动互联网应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探索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创新探究“互联网+”时代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探究多维互联网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软件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互联网+”与服饰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相关教育的数码分界:“互联网+”创新视阈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与架构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互联网+”下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路探析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财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互联网时代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策略“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互联网教学与高校人才培养互联网教学与高校人才培养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钟秉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注入了新的理念,提供了新的路径,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高等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管理体制,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不断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互联网教学;人才培养;教师队伍;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管理体制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严峻挑战。一是随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凸显,并引发了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学生就业、自主办学等一系列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教育发展环境的变化和教育诸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使教育政策制定和改革举措实施的难度不断增加。三是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一项教育政策或改革举措的出台,往往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教育领域,需要加强系统研究和协同改革。四是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教育改革往往受到教育外部制度、政策和舆论环境的制约,需要社会配套改革的支持。五是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推进管办评分离,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任务繁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任务艰巨。因此,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依法治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缓解教育主要矛盾、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必由之路[1]。

我们都在憧憬中国教育的未来,勾画未来中国教育的蓝图。笔者以为,未来的中国教育,将是体现“有教无类”理念的公平的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在学习型社会框架下随时、随地、随意地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未来的中国教育,将是体现“因材施教”理念的多样化的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彰显个性和特长;未来的中国教育,将是体现“人尽其才”理念的高质量的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在学习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中国教育未来的蓝图,必须解决三个重大现实问题:第一,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入学机会公平;第三,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为此,我国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2]。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的有效融合,为缓解教育主要矛盾和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思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二、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革的思维。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以科技的进步为前提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为教育未来的变革之路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路径。

1.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

毋庸置疑,缓解教育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在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慕课”“微课程”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蓬勃兴起,大大降低了学习者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准入条件,学习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线学习全球各大名校开设的网络课程,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免费选修网上的优质课程,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互联网倡导的是一种共享精神。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将分散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无论是国内重点大学的名师课程,还是远在大洋彼岸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到同一资源平台;不同时间节点的学习资料,可以应用相关技术实现高效集成。这种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的突破,为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加速优质教学资源的拓展,满足社会和公民对于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

2.教育资源获取方式的多元与便捷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分布不均衡而导致教育不公平,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可以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效的路径。教育由线下走向线上,打破传统教育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使教学内容和手段向多媒体化和互动化发展。学习者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任何地点参与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教育”活动,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学习,而提供不同类型教育的主体的边界正变得日益模糊。

较之于传统教育教学情境中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互联网教育时代可以选择“以效率促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优质网络课程的开发。通过优先发展,实现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再通过政策导向,如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在“二次分配”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显然,通过互联网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进而为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学习者提供更好的适合自己的教育,有效推动教育公平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3.在线课程联盟的构建可以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并很快渗透到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3],教育竞争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全面展开。在大学影响力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功能,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成果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关键的标准之一,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则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国际化水平创造了条件。

以“慕课”为例[4],其概念形成于2008年,2012年在美国得到飞速发展,被媒体称之为“慕课元年”,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在内的名校,几乎同时掀起了一股“慕课”风潮,并涌现出了以edX、Coursera和Udacity等为代表的课程支撑平台,旨在建立世界顶尖高校的共享教育平台,提高教学质量,推广在线公开课程。与此同时,欧洲的“慕课”也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了openupeD、Futurelearn等一批课程平台。我国在2013年掀起“慕课”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流大学相继加入国际课程联盟,国内有关“慕课”课程联盟也先后建立。从公益性角度来看,大学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提供该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与成果,使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大学也有自身的“精神”诉求,希望通过“慕课”课程的传播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慕课”等相关课程联盟和协作组织的构建和运行,促成了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以及教学方式等教学资源的跨国、跨地区流动和共享,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的跨国、跨地区的传播与融合。显然,这对中国高校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方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中国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以及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平台。三、高等学校要主动应对互联网教学带来的挑战

以“慕课”“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以其大规模、开放性、互动性和高质量的特征,吸引了大量学习者注册学习,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

1.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带来了冲击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正在颠覆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首先,高等学校要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禁锢。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其次,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摒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对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冲击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知识传递的方式已经由单向转为多向互动,这使得大学的知识权威和学术垄断地位遭到威胁,教育实际效能也受到社会质疑。而最直接的冲击莫过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正在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要在教师与学生构建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高等学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调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修订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其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在职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当前,尤其要注重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要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干部的培训工作,引导他们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工作机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服务。再次,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引导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努力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5],密切跟踪互联网教学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3.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首先,高等学校要着力改革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探索探究式学习、讨论式教学、合作式学习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尤其要积极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注重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比如,利用“慕课”“微课程”等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将学生接收知识的过程从课堂讲授转移到课前网上自学,而在课堂上则通过教师组织引导、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将学生课前个性化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实现知识内化的部分功能。其次,要组织教师研发网上课程,积极参与线上教学,辐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在校内和校外的共享,彰显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特色。再次,要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线上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4.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带来了冲击

互联网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和学生管理体制,乃至传统的教室布局都带来了冲击。首先,高等学校要加强人才培养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重视政策导向,发挥干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机制和学习制度的创新。比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适时开展按大类宽口径培养、学分制、弹性学习制、短学期制、书院(学堂)制的改革探索,抑或进行订单式培养、产学合作育人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尝试。其次,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6],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院系设置和教学组织,为深化综合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学科专业平台和学术组织架构;同时,要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创造条件。再次,要研究互联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完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明晰质量标准,优化指标体系,改革评估方式,强化评估结果反馈和改进工作的机制,建立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价机制,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要推进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和实施大学章程。当前,尤其要根据互联网教学的融入以及学习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探索教学管理体制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的创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四、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要不断完善

互联网技术正在为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还需要直面问题,不断完善。

第一,课程教学不能完全等同于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贡献。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干部、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做好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另一方面,一所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包括社会发展性、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等素养和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而言,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笔者认为,与其忧虑将来有多少传统学校会面临消亡,倒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要探索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育相互融合、扬长避短,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互联网教育产业、在线课程联盟和协作组织应该加强协同探索、优势互补,统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第二,加强“连结”与“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基于互联网的“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连结和互动,这是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的关键。互联网教学必须要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学习模式、教学内容和运行机制,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并且与线下教育有机融合,吸引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更多的学习者注册学习,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优势,实现其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价值。否则,“慕课”“微课程”等和十多年前开始尝试的网络课件就没有区别了。

第三,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由于互联网教学准入门槛较低,目前还缺乏有效监督和证书驱动等激励机制,总体上看,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以及所选课程的完成率普遍较低。如何对线上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不断改善教师的线上教学水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已经成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也直接影响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结合,迫切需要有关研究人员和教师在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

第四,探索和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有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模式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完善的运营机制是互联网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如何厘清线上教学的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的关系,如何优化“慕课”“微课程”等课程联盟和协作组织的运营模式,如何筹集免费线上教学的经费并保障其稳定运行,如何与高校互认课程学分等,都需要在实践中认真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加强综合改革,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J].教育研究,2013(7):4-9.

[2]赵应生,钟秉林,洪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12(1):32-39.

[3]钟秉林.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22-24.

[4]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

[5]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5):4-6.

[6]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4-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71133002)的阶段性成果]

(上接第36页)

参考文献:

[1]Gilman,R.a.&.moodyL.m.whatpractitionersSayaboutListening:ResearchimplicationsfortheClassroom[J].ForeignLanguageannals,1984(17):331-34.

[2]Harmer,Jeremy.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Longman,2001:80.

[3]吕琦.课堂生态研究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学习,2009(4):121-22.

[4]刘福森.新生态哲学论纲[J].江海学刊,2009(6):12-8.

[5]Cremin,Lawrencea..publiceducation[m].newYork:BasicBooks,1976:36.

[6]waller,willard.theSociologyofteaching[m].newYork:JohnwileyandSons,1967:1,248.

[7]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6.

[8]Forsyth,Donelson.GroupDynamics[m].Belmont:thomsonLearninginc.,2006:11.

[9]Stevick,earl.teachingLanguages:awayandways[m].Rowley:newburyHouse,1980:4.

[10]胡敏娜.口译训练法在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9):81-3.

[11]吴文.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106.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篇4

【关键词】学习方法思考联想比较总结双边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52-01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善于联想、善于比较、善于总结。

一善于思考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样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求反函数的例题时,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函数y=f(x)看作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从中解出x=f-1(y),又要改写为y=f-1(x),将x改为y,y改为x有什么作用,改写前后有何异同。

教师可紧扣反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1)什么叫函数?什么叫反函数?两者的定义域与值域有何关系?(2)课本中的3个例题都是函数,但为什么又把它当做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求解呢?(3)究竟函数与方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4)是否所有求反函数的题目都可以运用这种方程求解?若不是,则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这种方法?(5)求出反函数后,x=f-1(y)中的x,y与原函数y=f(x)中的x,y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这样通过层层剖析思考,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实质,强化思维训练,形成独立的求知能力。

二善于联想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或多个事物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学生若能掌握联想的方法与习惯,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关于三角形、梯形面积与锥体侧面积的联想,“数式”与“图形”的联想,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的联想等。

例1,已知a,b∈R且a+b=1,求证:a2+b2=1。

联想:由已知可得≤1,≤1,故可得a=sinα,b=

Sinβ,其中α,β∈,则有sinαcosβ+sinβcosα=1,sin

(α+β)=1且α+β∈[-π,π]α+β=b=sin

=cosαa2+b2=sin2α+cos2α=1。

联想:由a+b=1,即2a+2b=2=1-a2+a2+1-b2+b2

1-a2-2b+b2+1-b2-2a+a2=0,也即

(-b)2+(-a)2=0,a2+b2=1。

三善于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相近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了解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利用比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比较,可知它们的图像位置不同,而对底数a分类讨论的单调性却一致。

又如,对直线方程各种形式的比较;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定义的比较及它们标准方程的形式、离心率、焦点坐标、准线方程等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概念,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全面地理解本单元知识。另外,平时教学中一些类似习题的比较产生的效果大于孤立地理解所获得的效果。

例2,设函数f(x)=1g(x2+2x+a),(1)当定义域为R时,求a的取值范围;(2)当值域为R时,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1)因函数定义域为R,故对x∈R,不等式x2+2x+a>0恒成立,于是<0,即a>1;(2)由函数f(x)的值域为R,知函数u=x2+2x+a的值域为R+,它的图必须与x轴有公共点,于是≥0,即a≤1。

例3,(1)把6本不同的书平均分放在三个抽屉中,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2)把6本不同的书平均放在甲、乙、丙三个抽屉中,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分析:(1)中对三个抽屉没有编号,三个抽屉没有区别,

而(2)中三个抽屉已编上号。所以(1)为=15(种),

(2)为=90(种)。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相近的问题进行搜索、整理并加以比较,不仅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还能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四善于总结

总结是对事物一般性和对事物特殊性认识的规律性统一和概括,数学学习的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而形成网络,便于抓住重点,掌握规律。(2)对一类问题的解法进行小结,以达到掌握通性通法的目的。(3)解题后的小结。(4)对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提炼。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篇5

【关键词】电教手段;数形结合;中学数学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因此,我国教育部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电教手段)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应用电教手段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一方面它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1.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高中解析几何是综合运用代数和几何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特点之一是数和形的紧密结合,即利用方程的性质来研究相应的几何图形的特点,使几何图形及其研究实现了“代数法”。反之,如果给代数问题以几何解释,那么可以理解代数问题的直观意义,解析几何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把曲线(包括直线)看作是按一定的几何条件运动的集合,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它的性质,所以具有数形结合的思想,运动变化的辨证观点是学好解析几何的关键。

电教手段应用于解几教学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辨证关系,逐步使学生养成运用上述思想和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基于此,应主动有效地设计出“数、形动态”演示特点,赋予它特有的魅力。即能够迅速改变变数,同步达到屏幕图形的变化,或屏幕图形的渐变;窗口同步显示变数的变化,并且演示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演示速度可任意调整;可以随时看到各种情形下的数量变化或不变,图形的动或静,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教师根据呈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或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提出的各种变数来观察、验证、对比、寻找一般规律和特殊属性。使学生能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感知,敏锐地抓住变化特征,真正地将现代科技应用于辅助教学。

2.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这种精巧的构思辅助教学的方式既是进行验证、探索的极好工具,又是创设“情景”的好帮手。它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度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

比如在上抛物线的定义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认真研究了三个问题:①教材是怎样引进概念的,怎样扩展内容的;②怎样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③怎样有效组织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因此,对此课件的设计着力于展示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本质属性。对此概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抛物线的概念的成因,即其是由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集合。其设计思路大致如下:先设置一定点及与该定点有一定距离的定直线,然后截取一段段长度不等的线段,作为“距离”d,作出以该定点为圆心,以该距离d为半径的圆,此即到该定点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再作出与该定直线平行,且到定直线距离也为d的两条直线,此即到该定直线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上的一点;不断变换线段的长度,即改变d的大小,就可得到不同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符合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这一条件的点就是这条曲线。可以通过动画显示得出该轨迹的形状的过程,由此可引出抛物线的轨迹图形。

3.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例题的教学设计着力于萌发解题灵感,启迪良好的思维策略。且有助于让学生领略数学美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就能够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

例如:例题: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面aBCD,则图中七个平面中,有几对平面互相垂直?

设计思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找到部分互相垂直的平面,但是要把所有互相垂直的平面都找出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根据立体几何中判断两平面互相垂直的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先依次显示图示中能与已知平面垂直的线段:pa、aB、aD,再显示CD、aB,最后显示BC、BD,边显示这些线段,边分析该线段所在的平面和其分别垂直于哪些平面,将这些平面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动态显示出来,就可清晰的判断出哪几个平面互相垂直了。最后,再排除掉重复的,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形象地应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较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对知识的讲述上又可贯穿启发式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为了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特点,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重点应研究四个方面:①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②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③精心设计安排练习;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篇6

关键词:就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式

高等学校是以专业为单位而开展高层次教育教学的场所。对高校而言,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最终落脚点是使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相匹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专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并将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到具体课程和教学项目中,不同学期对同一种专业能力培养应有层次上的不同要求。2009年以来,河北农业大学开展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视角探索了一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结构路径: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

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体系才能实现,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结构体系,教学体系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如果教学体系不合理,就会造成巨大的结构性浪费,合理的教学体系与就业体系、产业体系有良好的契合关系,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从调整教学体系入手,探索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结构路径: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

1.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制定的目的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是学生大学阶段专业能力形成的结构图,其制定和实施的目的就是力求将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途径以明确清晰的路线图的形式提供给师生。从专业能力培养的层面来说,路线图有助于师生将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置于经济、社会、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中,识别市场驱动因素,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内容,理顺专业能力培养的先后顺序,从人才培养需求的整体出发,打破单纯为验证理论而随理论教学安排实践教学的模式,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总体设计,把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构建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统筹协调的能力培养型实践教学体系。

从学生的视角看,路线图是一张能力实现的导航图,学生一入学就能从中看到自己在毕业时需要掌握哪些能力,学会哪些技能,这些能力(技能)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环节、课程获得;从教师的视角看,路线图是一张教学的坐标系,教师可以从中明确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教学环节在学生整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地位、作用如何,如何进一步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从教学管理人员的视角看,路线图是一张教学资源的配置图,可以从中了解学校投入的实践教学经费去向何处,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如何保障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合理等;从用人单位的视角看,路线图是一份人才说明书,用人单位可以据此对学生所受过的能力训练内容和项目一目了然,从而根据企业和单位的需要选择具有相应职业能力的毕业生,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2.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制定的原则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落实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将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到具体的实践教学课程、项目或环节中,在制定和实施工作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一致性原则。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符合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成才和就业的需要,确保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致性。

(2)统一性原则。坚持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坚持能力培养过程与实施效果的统一。

(3)科学性原则。坚持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追踪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更新实践教学项目,改革实践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的定义、规划和塑造专业实践能力。

(4)系统性原则。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对全学程实践教学系统的各个构成进行系统梳理和优化,避免实践性项目的重复开设,从而形成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3.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模块结构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由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三大能力模块”构成。

(1)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是指保证学生顺利掌握专业技术,获得专业核心能力,实现后续能力发展的基础性、通用性的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掌握基本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可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编辑文档、制作演示文稿及进行数据处理,掌握因特网的基本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掌握利用工具开发应用程序的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掌握基本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系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具备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具备较为准确、流畅、得体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基本概况。

(2)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是指本专业领域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技术与能力,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核心能力模块。通过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有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必备的技术和能力,为学生就业和职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林学专业为例,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林木改良技术、森林培育技术、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森林有害生物鉴定与防治四大核心专业能力。林学专业核心能力与模块结构如下图所示。

林学专业核心能力与模块结构图

(3)拓展能力

拓展能力是指学生在获得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管理类课程、创新创业类项目等环节而获得的综合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产品营销能力、企业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

二、技术路径: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如果说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结构路径主要关注人才培养体系所要实现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能力层次、

课程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具体回答了教学体系“培养何种能力”的问题,那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技术路径则主要关注微观的教学过程,具体回答教学活动“如何培养能力”的问题,力图通过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变革,引发实践教学结果的改变,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概括性描述,涉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要素[1]。教学模式最能体现人才培养过程中技术层面、专业层面的特点,实践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技术路径的转变,其核心任务是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高校实行“圈养”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考试到考试,教学目标有偏差,教学内容繁难偏旧,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不当,教学评价注重考试分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因此,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营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氛围成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路径。

1.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造成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各个环节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一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通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VB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大学语文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第二、三、四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精心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产学研结合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植入课程,在课堂内外呈现工作情景,为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拓展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就业需求选修农业科技模块、企业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农业经济管理模块的课程,实现以知识、技能培养为主向集知识、技术、经营、管理、组织、创新等多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为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搭建广阔的平台。

2.倡导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我国高校的教学活动长期以来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进取的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改革落后单一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3.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研究发现: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中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中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2]。这说明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欠缺的就是专业实践能力。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技能,技能达不到熟练程度,知识和技能就不会灵活地运用于新的情景或解决实际问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不能形成[3]。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模拟工厂、实训中心,为学生创设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践教学环境,在工作情境中渗透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顶岗实习创设条件,弥补高校仪器设备落后的缺陷;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如模拟职业实践活动、校园创业活动、企业实地观摩考察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假期“三下乡”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企业、深入产业、深入乡村,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机制

高校应制定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标准,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权重,完善学校主导、用人单位支持、大学生参与的实践能力考核机制。通过建立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档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能力成长进行系统培养和详细记录,按学期、学年进行考核,毕业时进行最终评定,实践能力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三、制度路径:转变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方式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结构路径关注教学体系调整,解决了“培养何种能力”的问题,具体描述了所要培养的能力类别、规格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技术路径关注教学模式的改革,解决了“如何培养能力”的问题,具体回答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问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路径则强调制度创新,旨在为教学结构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为“科学的培养能力”保驾护航。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高校应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在校内,高校各部门要改变目前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职能分割的局面,建立以教务处牵头,学生处、团委、财务、后勤等多部门参与和配合的组织机构,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专门的规划和指导,注重实效,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得到锻炼。在校外,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培养手段,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转变实践教学管理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供制度保障。在课程设置上,鼓励以独立开设实践课程的方式开设实验课和实践教学项目,注重对实验项目的更新和改造,避免实验项目的重复、遗漏,健全实验项目更新机制。在经费配置上,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经费划拨的依据,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验课程建设、实习教学保障、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在评价体系上,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价体系,大力宣传实践教学先进典型和成果,对开展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集体给予表彰。

3.形成重视和支持实践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需要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勤奋踏实的学术环境,高校要克服功利化的短视行为,强化实践育人观念,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形成广大教职员工重视、支持实践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贾继娥,储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新华文摘,2012(10):115-117.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篇7

摘要: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学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互换学习心得体会,交换自己对知识点的看法与理解。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老师要讲究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注重方法的改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一起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一、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⑴基础知识方面: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⑵基本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数形转换能力和简化运算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⑶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效课堂教学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讲到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组幻灯片,以立方体为模型,使之从不同方位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方法。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在进行“三角概念推广”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⑴钟表上的秒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转动了多大角度?⑵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度?⑶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度?因此,这类问题就会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向着多角度、多方向的发展。变化教学,会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

所谓高效优质课堂,就是减负增效的课堂。在课堂教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哲理,获得更强的能力。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同样的一堂课不同的数学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的数学专业功底外,还受制于教学理念。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篇8

不久前,笔者观摩了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共同执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年轻教师教学设计新颖开放、大胆处理教材、课堂气氛活跃;中年教师尊重教材原貌,教学朴实自然、循序渐进.两位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方式,再次激发了听课者对如何使用教材的热烈讨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趋于多元化.一方面,“用教材教”的意识正在逐步提升,尤其在评比课或公开课中,教师改编教材的现象很普遍;另一方面,教师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存在理念与实践上的偏差,呈现出形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因此,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科学践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课程理念,对于有效发挥教材作用,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下面将以上述“同课异构”为原型,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对如何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尊重教材,理解教材

“用教材教”的理念首先建立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只有尊重教材的原貌,充分理解教材的编排原意,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用教材教”的更高境界.

1.莫为浮云遮望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1]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中学教师的学术背景不同,教学经验不同,所以他们对数学教材的理解有所差异,甚至在认识上产生了一些误区.比如,有教师认为,不去开发、整合教材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于是在没有理解教材编者意图的情况下,甚至不考虑教学实际,随意更改教材的原有结构.有学者认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尺.[2]由于这样的教材理念和对于教学的理解,如今许多课堂上不断出现随意删减教材、肢解教材的现象,而且此类行为被许多教师奉为新课程理念的标志.这种偏离“用教材教”主旨的现象犹如笼罩在新课程改革上空的浮云,遮蔽了人们的视线,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和背离!我们有一句老话叫作“吃透教材”,它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教师要理解、领会教材;二是教学要尊重、依据教材.试想,如果教师对教材都没有起码的理解,连忠实执行教材都尚未做到,如何谈及驾驭教材、善用教材呢?

该“同课异构”的主题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材共安排了三次探究活动,即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折纸、过中点画中垂线、尺规作图作中垂线.教材编者欲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体现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意在促进学生几何论证意识的增强、规范证明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没有明确教材中三次探究活动的设计用意,片面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对教材的理解却停留在表面上,活动过程给人一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感觉.

因此,使用教材,首先建立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审慎的态度研究教材、解读教材,警惕教材对于形成错误理念的导向,正所谓“莫为浮云遮望眼”.

2.科学地解读教材

所谓解读教材,即是分析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和创设的情境,探索编者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领会教育目标及其实现状况.科学地解读教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教材是专家根据《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学科自身的规律编写而成的.作为数学教师,不难认识到教材是有别于其他一般性教学资源的重要资源,尊重教材是教学起码的要求.

(2)学生的认知基础如何?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就是:影响学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的认知状态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内容的安排对于完成学科目标有什么作用?

《标准》指出: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钻研,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标准》为依据,方可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逻辑结构,领会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而不是盲目地处理教材.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熟悉教材内容,思考教材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关注问题类型的归纳与陈述,进一步探寻教材呈现方式对三维目标达成的可行性.基于此,才可能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才可以真正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用教材教”.

二、解读教材,加工教材

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等于囿于教材,不敢逾越教材雷池半步.

1.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目光放长远些,眼界开阔些,不能眼中只有教材,要善于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材料.除了要有对数学教材的准确把握,还要有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更要有对学生认知基础的科学判断,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除了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等数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基于自身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学会观察、归纳、类比、抽象、概括、推理和反思等逻辑思考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然而,从实际课堂教学来看,许多教师尚未深刻理解数学作为“思维的教学”的本质,不能抓住“思维的教学”的时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困惑.

2.体现思维教学的本质

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节中,在介绍折纸、过中点画垂线方法后,教材介绍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一般地,教师都会让学生按照教材作法要求进行操作训练活动,继而很快转入“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探索.这样的教学,学生虽然可以很快知道知识点,教师也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与拓展,但弊端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触及数学的本质,忽视了作图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教学”,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错失了思维训练的良机.

中年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组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交流,问题如下:

①为什么要以大于aB长为半径画弧?

②可否小于或者等于呢?会出现的情况是什么?

③(在学生作图后)能否运用你学过的几何知识说明这种作法的合理性呢?

④对比用折纸法、过中点画垂线法,你认为尺规作图的优点在哪?为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几种作法的合理性,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理性思维过程,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会,体现了数学作为“思维的教学”的本质.

在教材使用中我们应当认识到:首先,教材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文本,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教材再好,通常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为常态下的教与学提供一个思路和一种设计方案,不可能完全适应所有具体情况.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所反映的精神实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材进行灵活、恰当、理性地处理,让教材更切合实际.其次,“用教材教”,除了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之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现状,不仅要具备解读教材的能力,还要有解读学生的智慧,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把解读教材、了解学生与加工教材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个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拓展教材,超越教材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有句名言:“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越是真理的东西,越是朴素自然.“用教材教”就是要遵循教学中最基本的规律,使教材处理做到“简约而不简单”,让数学课堂回归于朴素自然.

在中年教师的对折纸法、过中点画垂直平分线课堂教学中,总是及时追问这种方法的根据是什么.不仅关注学生能否做出来,还关注学生能否说出这样做的道理,使学生不仅获得基本数学知识与能力,同时还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完尺规作图法之后,有一位聪明、俏皮的学生没等老师开口就主动说:“你会问我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当时掀起了本节课的一个小高潮.教师潜心设计的“伏笔”,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当学生能主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不正是数学思维自然的流露吗?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高效课堂”的最好体现吗?

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地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对已有问题进行价值替代和对问题串进行重新分配或重构,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在证明“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正确性之后,中年教师根据当时学生的思维状况,在已经做好的图上再一次以大于aB为半径画弧,发现交点仍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引导学生探索:其中原因何在?说明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进而猜想得出垂直平分线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这样过渡既合情又自然,巧妙地化解了教材中两个知识点的衔接不自然的难题.这个闪光点的出现源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每一个细节的认真关注,源自于对“超越教材”本质的深刻理解.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洗尽铅华之后方能显从容.在理解、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教育者应以开阔的视野面对教材,以自然有效的策略把握教材,才能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篇9

关键词:解析几何第一堂课重要性主要内容学习方法

大一的新生刚进入大学校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的是新老师、新同学,很多学生的心理还没有转变过来,对大学的一切都很懵懂。学生在刚接触解析几何时经常会问:“学解析几何有什么用?大学里学的解析几何和中学里学的解析几何有什么不同?解析几何要学习什么?解析几何教师要在第一节课上做好引路人,回答好学生的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兴趣。

一、解析几何学是怎样产生的?

在十七世纪,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上升时期,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远洋航行、矿山开采、机械制造及资本的对外扩张,向自然科学提出了大量的问题,例如天体运行,钟表摆动、炮弹弹道、透镜形状等所有这些,都已超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范围。法国数学家笛卡儿亲自参加社会实践,重视对机械曲线的探讨,终于突破了用综合法研究静止图形的局限性,在他所著的《方法论》一书的附录《几何学》中引进了变数,开始用解析方法来研究变化的图形的性质。他的基本思想是借助坐标法,把反映同一运动规律的空间图形(点、线、面)同数量关系(坐标和它们所满足的方程)统一起来,从而把几何问题归结为代数问题来处理。运用这种坐标法,可以研究比直线和圆复杂得多的曲线,而且使曲线第一次被看成动点的轨迹。从此,由曲线或曲面求它的方程,以及由方程的讨论研究它所表示的曲线或曲面的性质,就成了解析几何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二、解析几何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解析几何分为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解析几何。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除了研究直线的有关直线的性质外,主要是研究圆锥曲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有关性质。

在空间解析几何中,除了研究平面、直线有关性质外,主要研究柱面、锥面、旋转曲面。

三、学习解析几何有什么用?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有些性质,在生产或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比如电影放映机的聚光灯泡的反射面是椭圆面,灯丝在一个焦点上,影片门在另一个焦点上;探照灯、聚光灯、太阳灶、雷达天线、卫星的天线、射电望远镜等都是利用抛物线的原理制成的。

总的来说,解析几何运用坐标法可以解决两类基本问题:一类是满足给定条件点的轨迹,通过坐标系建立它的方程。另一类是通过方程的讨论,研究方程所表示的曲线性质。

四、解析几何的研究方法。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为了把代数运算引到几何中来,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设法把空间的几何结构有系统地代数化、数量化。这样就把几何问题的讨论推到了可以计算的数量层面。

五、怎样学好解析几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是我在学习解析几何的开始引入课堂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数”和“形”各自的特点和不足,从而强调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解析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都要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当然,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只是了解这种思想是不够的,这里介绍一下学习解析几何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几点。

中学解析几何中的内容是解析几何的基础,中学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直接用在解析几何上,但是大学解析几何和中学的解析几何有很多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学习方法会有很大差异。

1.课前预习。

解析几何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广而深,理论性强,每次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多且难,新生开始时会不适应,要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就要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不是简单地看一遍课本,而是要细致地看每一个定义、定理、例题,如果有时间可以做几道课后习题。学生在看书时要多问几个问什么,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这样听课时才能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率。

2.课堂上做笔记。

与中学数学相比,解析几何的课堂容量大、讲课进度快、内容更抽象,教师在讲课时主要讲重点、难点和疑点,并将自己的见解融入到教学中,讲自己考虑问题时的思路。学生做笔记时要重点记录老师的解题思路、对重点、难点、疑点的分析。解析几何的教材注重逻辑性,但对一些理论的来龙去脉没有说明,老师会在课堂上补充理论的来源、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要将老师补充的内容记下来,方便以后复习,笔记本就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3.课后认真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忆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因此在上完一次课后,学生要及时复习。复习不是简单的记忆,还要学会提炼和归纳总结,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复习后要能将书上的定义、定理、重要结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学生在复习时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将课堂上没听懂的例题自己演算几遍,并将自己在复习时想到的新方法记下来。

4.独立完成作业。

不做题目是学不好数学的,做作业有利于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做题时不能太依赖课本和同学,要尽量独立完成,这样才能在做题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每次做完作业后要重新复习学过的内容,对老师批改过的作业要认真看,及时将做错的地方修改过来。需要注意的是做题目没必要搞题海战术,要善于归纳总结,掌握解题方法,相似的题目做几道就可以了。

5.勤于动脑,善于提问。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在学习时如果没有思考,就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不能将教材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学习时,学生还要善于提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同学请教,但是不能有了问题马上就问别人,要在自己对题目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再去问,在问的时候先说出自己对题目的想法,然后说出遇到的问题,这样问目的性强,更容易得到自己需要的解答。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第一次课可以让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的特点,产生学习解析几何的兴趣,认识到学好解析几何的重要性,方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第一次课的机会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尽快让学生接受自己,方便在日后长期的共同学习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如何改善线上教学篇10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学习研讨专题

第一专题:学习“七一”讲话、坚定理想信念,推进“两学一做”、聚力学校发展

在本专题学习研讨期间,要深刻学习领会,准确把握“七一”重要讲话的主要精神;要坚持知行合一,把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当前工作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如何学思践悟,深刻认识“七一”讲话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高职教育工作、继续前进的信心;思考如何强基固本,不断强化思想和作风建设,夯实做好工作的根基;深入思考如何不忘初心,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凝聚做好工作、继续前进的力量;思考如何以严和实的精神履职尽责,进一步做好工作,认真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任务;深入思考如何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我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深化,确保取得实效;思考如何学以致用,用“七一”讲话精神指导我校事业发展,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把力量凝聚到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自身工作职责上来,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第二专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新的实践,推动我校事业发展上台阶

在本专题学习研讨期间,要着眼联系学校实际,立足于本职岗位,深入思考如何以创新发展推动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全面提升;思考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高职中争创一流;深入思考如何以协调发展推动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优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用绿色的理念提升办学品质,建设绿色文化校园,厚植人文环境,涵养人文情怀,提升办学品质,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校园的和谐统一;思考如何以开放发展推动对外合作交流、汇聚育人资源、增强办学实力,如何加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把更多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抢抓国家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互联网+”战略等重要机遇,形成开放办学的新体制,打造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态势,不断提高学校开放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深入思考如何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彻好“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认真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思考如何以共享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式教学,实现名师、名课、名教材的广泛共享。要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以新理念引领新的实践,推动我校上下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让新的发展理念在我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三专题: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在本专题的学习研讨期间,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纪委xx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切实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落实“两个责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思考如何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强化纪律规矩意识;思考如何坚持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廉政建设与勤政建设相结合,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思考怎样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思考如何整合问责制度,健全问责机制,如何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考如何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推进权力阳光运行,在物资采购、建设工程、招生就业、科研经费管理等环节,规范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勤政、清廉。

第四专题:考察调研活动(待定)

第五专题: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全面提升我校依法治教能力和水平

在本专题学习研讨期间,要认真学习宣传“两法”修正案,充分认识修订“两法”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修改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行政。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完善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思考如何通过“两法”加快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深入思考如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理顺各类关系,健全配套制度,落实相关法定责任,改革评估与管理方式,切实做到依法治校;思考如何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保障其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