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十篇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十篇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30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思想;内涵;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29-03

近来,新农村建设思想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体系内对新农村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因此,对新农村建设思想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梳理,进一步加深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认识,以使未来的研究更有效、更科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内涵

按照《辞海》的解释: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根据思想的含义,新农村建设思想可以表述为:新农村建设活动及其规律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它是人对新农村建设这一社会活动及其现象的认识。

1.人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主体。在这一研究视角下,新农村建设思想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所谓个体新农村建设思想,是作为个体的人从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出发而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对某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就属于个体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范畴。所谓群体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则指一类人或一个群体从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出发,结合这类人的共同生活经验而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在我国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中,个体新农村建设思想尤其是专家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而群体新农村建设思想则比较薄弱。事实上,群体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和价值观念是影响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重要因素,任何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在推行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群体的不同影响。

2.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认识对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认识对象。在这一研究视角下,新农村建设思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农村建设思想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是一种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实践活动,不关注在新农村领域中所开展的其他如新农村教育、文化、科学研究等活动。广义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把新农村建设看成一个活动领域,期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受到关注,因此,新农村建设思想所探讨的内容就不仅包括农村经济,还包括农村社会的卫生、教育和科学文化等。

3.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认识形式。思想是人对客观存在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思想是人的认识,新农村建设思想就是人对新农村建设现象的认识。新农村建设思想也包括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的主张、观念、理论、学说等都在新农村建设思想这一范畴之内,此处的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是相对于新农村建设实践研究而言的,前者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现了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后者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描述,体现了客观现实本身。

从认识的深刻性及系统性出发,新农村建设思想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较为零散的、初步的新农村建设思想,这类思想更多的是感性认识,体现为人们对新农村建设及其某些方面的看法、想法、主张、要求与建议等,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经过一定的研究和探索、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的比较有说服力的新农村建设思想,这类思想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经过研究和理性思考的结果,一般表现为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三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探索和反复检验,提出的具有系统性和严密体系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就是通常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学说,它们一般都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应用和检验。

二、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本质

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本质。概括地说,新农村建设思想是实践性的认识,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的主观价值观念,这就决定了它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在寻找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方法之上。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本质是评价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础。

1.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实践性

新农村建设思想和新农村建设领域内的认识或理论一样,其性质是实践性的。我们知道,在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论及其性质主要是解释性的,它的全部目的是告诉人们事物的本来面目、其可能的状态等,因此完全可以不考虑人类所进行的有关改造自然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解释性的理论和认识的目的是揭示现象本身的实然状态,告诉人们“是什么”,不涉及“怎么办”。

但新农村建设包括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认识却有很大的差别。简单地说,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论是实践性的,一方面,它所认识的对象是新农村建设实践而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新农村建设实践和自然现象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自然现象是自然存在的,它不包含人为的因素,没有经过主观意识的改造;而新农村建设实践是社会活动,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是人主观意识的结果。

另一方面,虽然任何理论都涉及到解释,实践性理论也不例外,但由于解释的对象不同,所获得的结果也必然不同。对于新农村建设理论和认识来说,它想要解释的是包含有人的社会活动因素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因此它解释的已经不再是自然的现象,而不可避免地涉及人的主观意识、价值信念、行动准则等。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理论和认识所要揭示的是活动的应然状态,告诉人们“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理论和认识必然要指导和决定新农村建设实践,通过获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性认识,进而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做出理性的行为。从这一点上说,新农村建设思想和理论的全部目的和价值就在于影响和决定新农村建设实践。

2.新农村建设思想的逻辑结构

实践性认识或理论的逻辑结构,首先是提出事情的某种可能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假设,这是实践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然后,在这一目的之下,寻找能够实现目的的最有效方法。最后,根据这些目的和方法,对实践提出建议和对策。

由以上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理论结构所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与新农村建设目的相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这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起点和核心,它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从新农村建设思想发展史来看,各种思想之所以不同,主要是从目的的不同开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之间的差别。这里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目的,不仅仅指新农村建设目的,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涉及到很多方面,集中体现为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等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有关的各种观点和假设。既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人,那么对人及人性的看法实际上是形成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础,也是寻找新农村建设方法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农民的素质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可能的范围、程度、目的和方法等。从农村建设思想史来看,许多新农村建设理论都首先对这一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确立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本方向。

第三部分是知识的性质、价值、与知识有关活动的方法和原则等方面的各种观点和假设。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它的活动对象不仅仅是人,还有知识。因此,一方面,从一定目的和一定人的理论和观点出发的新农村建设思想,需要确定通过怎样的知识和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以知识为对象的活动中,对知识的价值、性质等的看法直接决定了这些活动的原则和方法。

3.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评价途径

了解了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性质和结构,就可以找到评价和检验它的途径与方法。一般来说,一种新农村建设思想可以从许多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和检验。

从思想的实践性认识的性质来看,一种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优劣,首先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说,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实践、并取得公认的良好效果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才是好的、有价值的思想,因为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在于做出理性的决断和行为。

从思想的逻辑结构来看,好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应该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即所提出的目的、所寻找的方法及所提出的建议在逻辑上应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果所提出的方法和建议不能实现所提出的目的,那么就表明这种思想至少在逻辑上是错误的,甚至可能在所提出的观点和假设方面存在缺陷,否则不会不能自圆其说。如果从思想的理论结构来看,它的每部分都要经得起哲学的、道德的、社会需要的检验和评判。进一步说,无论是目的、人性还是知识的特性,它们的价值首先要经受各种哲学观点的责难,其次还要受到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的检验,最后还要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社会的认可。如果经受住了这三方面的考验,那么这种新农村建设思想就是有价值的思想。

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体系

新农村建设思想内容本身十分庞杂,同时,由于认识主体和认识角度的不同,相关研究很难统一在同一个体系和框架内。目前各种有关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在内容上实际上属于不同的体系范畴。本文认为,这些研究的体系范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哲学体系和实践体系。

1.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哲学体系

哲学体系是指从哲学层面研究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内容体系,其研究内容更多地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本源性问题,如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社会的关系等,集中体现为指导整体新农村建设实践的价值取向。

概括地说,哲学体系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知识和技术观。新农村建设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对象的,无论是农村经济、文化,还是农村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都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和起点。这就使得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首先必须回答知识和技术观的问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观和技术观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基础,它决定着对新农村建设的一切活动的看法和观点。二是目的观。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所谓目的观,实质上是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的看法,这既是知识和技术观的反映,也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性质等问题的看法的体现。三是功能观或职能观。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或职能是任何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这是回答新农村建设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问题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职责和使命、新农村建设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在观念层面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又在实践层面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2.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的实践体系

实践体系是从解决新农村建设领域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内容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价值观。价值观即人们对新农村建设与个体或群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这是要回答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和作用这一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的新农村建设思想都有自己的回答,并根据出发点的不同,分成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两大派别。前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后者认为,它的价值在于满足农民个体发展的需要。虽然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之处,但一般认为,应该使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保持协调和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二是发展观。发展观即人们对现在及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体制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新农村建设系统与社会各系统之间关系应如何规划的认识。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新农村建设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新农村建设发展观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在一定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新农村建设都有一个总的发展观。三是目标观。目标观即人们对新农村建设远景的认识和实践。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实现目标做了定位。

可见,实践层面上研究新农村建设思想,实际上更多地体现为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实践体系绝不仅仅以上内容,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

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研究作哲学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区分,仅仅是为了说明现有的研究实际上并不都是在同一水平和层面之上,这决定了这些研究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目的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哲学体系和实践体系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当哲学的思考接触到具体实践问题时,就可能演变为对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作为一个自觉的研究者,在观念上作这种区分还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在内容上更加集中和突出,在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谢金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思考[J].当代农村,2005(5).

[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05(4).

[3]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金鑫,徐晓萍.中国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刘战平,曾福生.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外生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刘薰词.中国“三农”问题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易炼红.农业竞争力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12-118.

[9]姜长云.世纪初中国农业的出路[n].中国经济时报,2001-02-16(2).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篇2

[关键词]黑龙江新农村建设,通知,微观透视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097—04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战略部署,全国各地不断进行着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黑发[2006]3号),不断推进黑龙江新农村建设。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进展如何?怎么样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经验值得研究?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一、研究中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实效。但如何去分析,如何去研究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面对全省各地的不同情况,我们很难一一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尝试从微观的角度去剖析黑龙江近年新农村建设。虽然微小,却可以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笔者在研究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资料时,感觉可以从政策出发——即各种通知通告的角度,作一个微观的探求。

为什么如此选择?这样的微观能分析出问题吗?笔者基于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所选择的通知通告的时间范围主要是2010-2011年度,而这个阶段正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收尾期,各种建设的成果完全展现出来。同时,2011年又是新的一轮新农村建设的开局时期,通知通告比较多,反映了新的一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安排情况。这样我们即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前一阶段的成果情况,又可以了解下一步的建设状况。而且,一般的建设主要是按年度进行的。通知通知的发出,按年度研究还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所以,通过2010和2011年度的分析,是可以了解整个黑龙江新农村建设情况的。

第二,通知通告的发出者,主要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黑新农办。为了进行新农村建设,黑龙江专门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黑龙江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负责机构。全省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决策大部分出自这里,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政策是如何提出的,通过这里基本可以了解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接收通知通告的单位是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地)、县(市、区)新农村办及农垦、森工、监狱。接收通知通告的单位正是政策的具体执行机构。这样,我们又可以了解是哪些部门具体执执行新农村建设。从通知通告的发出者到接收者正好反映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两个关键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整个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

第三,从通知通知的内定来看,有政策的出台,有会议通知,有文件传达,有总结,有成果汇报,等等。这些通知通告的内容相当丰富、全面,每一年度的通知通告基本涵盖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通知通告了解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内容,可以说通知通告是一个反映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窗口。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通过这些通知通告是可以研究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可以把这种方法称为微观透视法。当然,笔者这样选择研究的视角,也有些不足,一是研究的时间跨度有限,接触的资源有限。由于只侧重研究2010、2011年度,难免忽略其他年度的有些重要材料。二是单独从这些通知通告能否分析出问题,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方面的事情,仅通过此有限角度,是很难全部概说的。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我们采取微观透视法,即使不能全部囊括所有的材料,也是可以进行研究的。关于研究的时间范围小,我们可以通过反推法,推测以前几个年度的政策。因为,政策按年度来说,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通知通告虽然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微小部分,却是相当关键的一部分,从这里完全可以窥视整个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这正好反映了微观透视法的作用。所以,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我们从通知通告这样的微观视角,透视黑龙江新农村建设。

二、对通知通告的分析

为了便于理解和分析问题,笔者在文章后面列出一个附表,此附表包含所要分析的通知通告的标题,发出时间,发出部门。通知通告的具体内容没有列出,只是在具体分析问题时会引出需要的通知通告内容。由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始于2006年,本文所列通知通告主要是2010-2011年度,根据行文的需要会运用反推法,追溯2010年以前的关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由于通知通知的多样性,根据需要以一种大致趋同的归类法来处理,通过这种大致分类还是可以了解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具体情况的。

第一,试点、场县共建、中省直帮建等多元并进的实践模式。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如何推进的?主要是通过分批试点,场县共建、中省直帮建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从列表9、17、18、19号几个通知可知,到2010年黑龙江已经进行了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2006年初,黑龙江确定了“百乡千村”为首批试点,建设时间为3年。2009年到2010年集中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到2010年底,黑龙江有100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场)完成建设任务,19个乡镇实现集群式发展,5条示范带基本成型,3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初具规模。千村试点,是近年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主要的实践模式。

由于黑龙江有黑龙江垦区,为了发挥垦区优势,黑龙江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场县共建模式。从通知第6、15、54号,可以了解黑龙江场县共建模式。据6号通知《关于上报场县共建推进情况的紧急通知》,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推进场县共建工作高度重视。根据15号通知《关于召开全省场县共建“三代”作业对接会议的预通知》,进一步推动“三代”(代收、代耕、代种)工作深入开展。根据54号通知《关于做好场县共建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可知,场县共建工作会继续进行下去。场县共建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独具特色的地方。

在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据4、19、25、39、41、45、51、55号通知通告可知,黑龙江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还形成以省领导联系点模式和中省直帮建模式。到2011年底,省领导联系点模式已经进行了三批。一般这种模式是与中省直帮建模式相配合的。这里的中省直是指省级的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及中央在省的分支事业单位部门。中省直帮建是与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相配套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通过中省直单位与地方的村直接对接,帮助制定规划、发展生产、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培训及技术指导、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等。根据41号通知可知,到2011年已经进行了三批中省直帮建,每批参与帮建的单位都在200以上。省领导联系点模式和中省直帮建模式是与新农村试点相配套进行的,同时又从新农村建设试点中强化了一些试点村的建设。

通过对通知通告的分析,我们发现分批试点、场县共建、中省直帮建分批试点等多元并进的模式,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主要实行的实践模式。

第二,座谈会与总结会、现场会与成果展等多样并促的督查模式。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行督促和检查是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根据通知通告分析,基本上形成了,座谈会与总结、现场会与成果展等多样并促的督查模式。从7、8、10、12、40、60号通知可知,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召开座谈会,讨论农村的增收(通知7),新中心村规划和新民居建设(12号通知)、讨论十二五规划(60号通知)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各个阶段召开要求进行总结,有时召开总结会。年度总结和事情总结是经常性的,比如根据收集到的通知可知,2010年度、2011年度、第一个五年规划、各批次的试点完成等都需要总结。座谈会与总结,可以说是进行新农村督查的主要形成。从通知13、14、20、21、27、28、29、48号可知为了督促和检查,乃至起到示范效应,黑龙江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有时也以现场会和成果展示的形式来达到效果。现场会既起到现在示范的作用,同时又督促其他参会村学习和警示的作用。成果展是与总结和评审配合的,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示范效应。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进行督查的形式比较丰富,省级领导和中直各部门领导经济视查、调研、甚至直接进系点来督查黑龙江新农村建设。

第三,人财双重关注的管理模式和其他多样辅助形式。人和财一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两个重要问题,这里单独提出,也是为了强调这个问题。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人的问题,主题是指专门人员负责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开始,黑龙江省各地就纷纷成立新农村建设的专门机构。从通知1、2、3号可知,新农村建设是专门有负责的机构和人员。从所有通知可知,信息发出者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接收者都是各地市农村办、农垦、森工等的专门新农村建设机构。另外,为了增强新农村建设人员的素质,根据通知56、57、58可知,省新农办专门组织人员进行省内外培训。

关于财的方面,在通知16、25、42、43、49、53号文件可以了解到,一是资金使用的通知。根据通知16号《关于做好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10年度“以奖”项目建设及资金情况统计工作的通知》和43号《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以奖办法(试行)〉通知》,为了更好激励新农村建设,黑龙江新农村建设根据《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方向及投放管理机制》结合“以奖”方式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投入方式,靠激励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和2010年省级财政投入3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撬动地方投资11亿多元。同时,各地主动申报以奖的备案村数量也达到490个。①这种财政管理的方式,有助于资金集中,并且建设效果好的收到的投入就多,给后发展的以激励。二是关于资金审计的通知。通知49、53号涉及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在49号通知《关于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审计情况的通报》中,省审计厅派出审计组在省新农村办有关人员陪同下,深入大庆、伊春和黑河市及所属部分乡(镇)村,对2008至2010年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大庆、伊春、黑河市及所属县区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专项资金在管理、拨付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一是专项资金拨付滞后。二是改变资金原定支出计划。三是项目建后管理不到位。四是财务管理不规范。针对问题在通知53号《关于报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问题整改情况的通知》中要求整改。

人和财的两个重要部分的关注,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在黑龙江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通知,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其他一些辅助方式。如进行星级等多方面评定,以评促建,通知30、37、38、50号反映了这些方面的事情;在31、33、44号通知中还反映了利用市场机制多元投入建设新农村;在24号通知《关于做好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赠送〈农民日报〉活动的通知》,这些方面都可以说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辅助手段。综合分析以上的通知通告,我们基本上可以是从一个较为详细的微观角度透视黑龙江新农村建设。

三、对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微观透视

根据2010、2011年度的通知通告,我们发现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第一个五年规划《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基本完成,就2010年来看,35个重点示范村示范作用凸显,1008个试点村全部达标,282个弱势村发生显著变化,855个非试点村自发建设,5条示范带基本成型,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呈现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积极态势,城乡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①我们结合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可以发现,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其一,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角色看,新农村领导小组是主角,基层农村处于被动的计划地位。新农村建设如何进行,怎样进行,采取什么方式进行?从对通知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行政还是占据主导位置。全省的新农村建设是按照《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等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是各种政策文件的出台的主要部门,各地的新农村办是政策的主要推行和执行者,而基层农村则是政策的被动执行者。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基层一点自治权都没有。只是说,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导力量还是政府部门,发挥作用的还是政府。

其二,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看,侧重基础建设,关注可见成效。在黑龙江新农村的实践中,以分批试点为基础。对农村进行改造,侧重基础设施的发展。每批试点的检查也是重点考察这些基础设施是否达到标准。当然,这也是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最初采取的措施,因为我们的农村基础太薄弱。但从未来的发展来看,除了关注基础设施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农村发展的其他方面,比如,精神文化方面。

其三,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行为方式看,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还是处于管理阶段,还很难说进入治理模式。管理模式的主导方是政府,治理模式是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只有达到治理模式,新农村建设才会完成自我发展,农村、农民才不仅仅是依靠政府,他们也将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关注与投入,而不仅是一两个五年规划就可以建设成的。农村真正的发展需要农民自己去自治,自我发展。在建设的初期,由于农村完全自治是不现实的,但政府当保姆的角色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总是要逐步退出的,因为“孩子”是要长大的,是要自己去吃饭的。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硬的基础设施,从长远来看,还需要新型的农村,新的农村文化,而这些是需要时时关注与培养的。新农村建设更需要治理模式,需要各方面力量都参与进来,尤其是农民自己。政府这个大家长,总得有放手的时候,如果没有各方的参与,我们还是处于管理的时代。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篇3

关键词:浅谈新农村林权改革实施方案

30年来农村改革的经验确定了林权改革的方向,确定具有长期性和物权性特征的林权成为林权改革的基本方向,从实践的过程来看,这既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到林地的拓展和延伸,又是对既有的农地制度的重大突破。在充分认识到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带来的农村生产力的释放的同时,对照30年来农村渐进式的改革经验,有必要认真评估林权改革所可能带来的村落社会共同体的瓦解及其对乡村治理的挑战。2008年6月8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当前我国的林业及农地制度将发生重大转变,其历史意义堪称继30年前分田到户后的“第二次革命”。决策层希望通过林权改革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出台如此重大的改革意见,其意显然在于借助于总结30年农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村改革的方向。林权改革可以被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战略之中。理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林权改革战略背景的异同之处,有利于理解两者的复杂关系。

一、林权改革使村庄建设充满了变数

社会新农村建设战略中,首次提出要统筹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强调进一步推进各项农村改革,包括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直指“三农”问题的两个根源: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及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增加转移支付和以工哺农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尤其是乡镇改革解决国家(地方政府)与农民的良性互动问题,更鼓励合作组织的发展等措施来解决分田到户后分散的农户发展及治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林权改革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第二条道路,也即农民本位式的新农村建设路径。评估这种改革路径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也是相当有意义的。

长期以来,集体林地几乎是林区山区村社集体的经济支柱,不仅在举办集体公益事业,提高农民的整体福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维持了众多集体经济组织的日常运转,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税费改革以后,村社集体组织的运转基本上有了财政转移支付的保证,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不相匹配的是,林权改革将使众多村社集体失去集体经济,从而无法举办公益事业。从现行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来看,国家财政还无法包办所有的村庄建设,换言之,几乎所有的村庄建设仍需要集体经济组织及集体成员承担。一旦集体经济无法维系,村庄建设的缺额资金将由集体成员承担,这将面临农民合作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权改革促进了农民增收,却同时削弱了集体经济,并造成了农民合作问题,从而使得村庄建设能否进行充满了变数。林权改革并没有从重建农民生活方式及整体的社会发展战略上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短期内促成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同时,却有可能在长期内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其他目标造成影响。

二、林权改革将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

从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林权改革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影响并不在于已经显现出来的农民增收及村庄建设中的问题,深层的影响在于它将对村社本位式的新农村建设及新的生活方式的重建形成潜在的挑战。

林权改革将影响乡村社会结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集体和农户并重的经济结构将随着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而打破,必将影响基层组织与农民的关系;二是长期以来集体内部成员的相对平均的经济关系及相对扁平的社会结构将随着林权的二次流转而改变,必将影响农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封闭的村社共同体将随着外部资本和各种管理力量的进入而被打破,必将导致村落社会内外关系的复杂化。

乡村社会结构的改变,实际上意味着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基础上形成的农民的生活共同体遭到冲击,从极端的意义上来看,已经不存在一个完整的村社集体,在这种情况下,村社本位式的新农村建设将无从谈起。

村社本位式的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底层社会必须有超出农户这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的基层组织来连接国家与农民关系,对内整合分散的农户进行集体行动,对外承接国家资源的顺利输入,从而实现公共品供给。并且在公共品的供给过程中,反过来增强村社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及承接外部资源的能力,从而实现村社集体作为农民生活共同体的意义。

更为严重的是,伴随资本进入林权,作为维护林权利益的非政府力量有可能是黑社会势力,这对村落共同体的冲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从现有的调查经验来看,黑社会势力进入村庄并不鲜见,如何防止黑势力随着林权改革而进入村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辩证看待家庭承包制度及市场机制在林业经营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篇4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xx镇的一些现场,刚才部分乡(镇)、村作了交流发言,xx同志对下一步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了很好的安排,我都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为什么要开这个会的问题

今天开这个会,目的是促进大家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分析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寻找我县新农村建设与全国、全省、全市和兄弟县(市、区)以及各乡镇间的差距,通过比较差距进一步研究逐步解决的办法。从前一阶段新农村建设综合情况分析,我县新农村建设与其他各地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从全国的形势看,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十大方略之首,当前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都在逐步升温。前一段时间,我到北京参加了由中央举办的为期一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介绍、交流体会等培训方式,感触很深,各地新农村建设力度现在都比较大,组织领导和工作措施都比较到位,办法也比较多,一些地方成效非常突出,许多地方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省、市及周边县情况看,全省、全市各地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配套保障措施,新农村建设领导配备、班子组建、项目带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人才培养、抓点示范等方面都比较到位。周边兄弟县(市、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也比较快,如xx市树立了榜样村、推出了精品村,在抓手、服务、机制等方面率先突破,新农村建设各方面进展走在全市前列;xx县在突出工业、培育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泰x县从“最佳人居生态县”的发展定位入手,把“魅力名镇”效应放大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在规划的起点、档次和品位上先行一步。从本县的实际看,各乡(镇)总体有进展、有变化,但面上很一般。总体感觉是规划的多,行动的少;纸上的多,落实的少,进展很不平衡。xx等乡(镇)思路比较清晰,动作比较快,规划比较早,机制比较健全,项目建设的力度也比较大,新农村建设各方面工作抓得比较紧。全县大部分乡(镇)总体进度偏慢,还存在认识不够到位、领导不够重视、机制不够健全,精力、人力、物力方面投入还不足等问题。

造成我县新农村建设整体进度不快、力度不足、成效不明显和各乡(镇)新农村建设进展不平衡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从基础条件看,各乡(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不一,经济、文化、社会、农民素质、基础环境等各方面条件不同,起跑线不一样,工作进展不平衡。从主观方面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参考的模式,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怎么建设新农村和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心中无数,一些乡(镇)、部门工作方法单一,结合实际不够,合理规划不够,科学安排不够。从组织领导看,一些领导和挂钩部门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真正体现出主导作用,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中心工作、重要任务放在心上、摆在位上、拿在手上。以上问题,就是要通过今天的现场会进行学习交流、讨论研究、借鉴发展来加以解决。希望大家回去后认真对照检查,再鼓干劲,扎实推进,使我县的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试点村、整治村建设有一个大的突破。

二、关于开这个会要学什么的问题

这次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之所以放在xx镇召开,主要是考虑xx镇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镇,认识比较到位,起步较早、动作较快,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我认为,学习借鉴xx镇的做法应该有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他们的认识。xx镇党委、政府在贯彻中央及省、市、县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上,认识比较到位,能够从领导力量、经费投入、精力上都予以高度重视,真正做到镇、村换届不放松,视机遇为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镇建设工作。县委工作会议召开后,就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始着手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4月中旬就完成全镇及各试点村、整治村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及当年计划。

2、学习他们的思路。xx镇能围绕新农村建设“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确立了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即实施“项目兴镇、工贸富民”战略,着力打造以煤炭采掘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基地,以旋窑水泥、粘土加工为主的建材生产基地,以xx水粉、豆腐皮和林产品出口创汇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三大基地,力争2010年全镇社会总值突破12亿元,跻身xx市经济发展十强镇。同时,探索出了以制定规划为先、以项目策划为要、以环境整治为首、以创新机制为本,注重“组织保障、宣传引导、项目支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

3、学习他们的规划。他们率先完成了xx镇五年规划及xx、x京、梅x等村的五年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能够坚持长、中、短相结合,既编制了总体规划,又制定了当年工作计划,从工农业生产、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去挖掘策划项目,策划了盛泰工业项目区、“五通”工程续建、xx汽车客运站等十项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实挂包责任人、挂包单位以及相应的扶持单位(企业)。同时,每个试点村、整治村也相应策划了新农村建设项目,制定出分年度、分步骤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每年完成几个建设项目、达到什么目标等,都十分具体。

4、学习他们的机制。他们注重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制定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领导机制上,坚持镇班子成员挂村驻点及派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助理员制度。在共建机制上,组织开展了“结对子”帮扶活动,形成镇企、村企合作机制。如xx村与x煤业公司xx分公司合作共建文明路,xxx水泥有限公司挂钩xxx、xx村协作共建汽车客运站,xx水泥厂挂包xx村,经济能人资助建设xx村路灯工程等。在主体机制上,组织各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建立村级卫生督导队,加强村级“六大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筹资机制上,形成了“村企共建出钱、经济能人捐钱、部门扶持济钱、镇村共同投钱”等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办法。

5、学习他们的力度。他们能够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提出了“项目兴镇、工贸富民”发展战略,对产业布局进行了合理规划,制定出台了《鼓励客商进入xx镇投资兴业优惠政策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组织开展了“十佳”新型农民、平安家庭、计生模范户评选等活动;围绕管理民主,创新开展了“一个党员一盏灯”主题实践活动。在工作着力点方面,能立足当前,把集镇新村建设、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从河道治理、路灯亮化、环境整治等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事做起,精心组织实施。组织成立了综合执法队,加大对集镇街道、农贸市场等场所环境、秩序整治力度。同时,在资金上舍得投入,他们除镇本级投入资金50万元作为试点镇建设启动资金外,还对各试点村、整治村每个村拨补2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对集镇街道立面装修采取奖励补助办法,有效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

三、关于会后要怎么做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县实际,大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更加突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要扎实推进“五项工程”。“五项工程”是全面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抓手,必须紧抓不放,务求抓出成效。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县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目标、工作方案和进度要求,逐条逐项抓好落实。二要认真组织实施试点村、整治村建设。根据县里确定的28个试点村、43个整治村,各挂钩领导、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半年初见成效、年底有明显进展的要求,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尽快拿出具体的工作方案、详细的进度安排,指导试点村、整治村按照目标要求全面开展工作。三要着力提升“六项服务”的水平。六项服务涉及发展规划、项目带动、科技信息、公共事业、金融信贷、社会保障各个方面,各相关责任部门要落实服务责任,责无旁贷地做好工作,尽职尽责为基层多办实事好事。

2、更加注重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宽裕,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从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两方面下功夫,让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经商技能,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让留下来的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的潜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其次,要转移农民。坚持统筹城乡就业的方针,强化就业服务。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管理,完善服务,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第三,要保障农民。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加强疫病疫情监测控制,满足农民的基本卫生需求,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更加注重发挥政策效益。一是资金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保障。今年县级财政拨出专款1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各乡(镇)、村也要认真考虑,尽可能在财政上多予倾斜、支持。同时,要通过向上争取、部门扶持、社会资助、村民兴办等形式,多渠道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加强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专项经费能真正花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二是责任制和工作合力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切实摆上重要位置,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拿出足够精力,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分工,制定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检查,强力推进这项工作,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合力抓,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每月一督查一通报,每季度一现场会交流评比,年终综合考评的工作制度。要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保证各项工作步步跟紧、环环相扣,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领导不力、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要说明原因并限期整改。

4、更加注重领导的带头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能否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过去,在农村发展中没政策、没资金、没办法,现在有这么好的机遇,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好的政策,如果不能为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怎么对得起广大农民群众对你的期盼。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思想先到位、职责先履行、工作先落实,带头真抓实干、大胆运作,在搞活经济、做强产业、致富百姓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不论分管什么工作,都要关心和研究新农村建设,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对联系乡(镇)和挂包村的指导和服务,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工作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篇5

一、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把经济发展起来,建设新农村就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之所以把“生产发展”放在五个方面要求的首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能取得多大成效,最终要依靠发展生产来决定。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基础不牢固,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目标就实现不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只有让农民富起来,使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过上了富日子,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内陆乡镇,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三要拓展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塑造“绿色经济”形象。

二、办实事

为农民办实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总体上看,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两方面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农民最关心的是“水、路、气、电”四件事,因此,建设的重点是要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用上安全清洁的燃料,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作为地方政府,我们要围绕“水、路、气、电”这四个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当前,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农民素质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工程中,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其中文盲和半文盲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工作方法

建设新农村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证明,沿袭旧的观念、旧的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农村工作需要,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基层干部,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工作新途径,对当前农村工作,应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推动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必要手段,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采取定期组织学习、专题培训、上门座谈等办法和办板报、听广播、看电视、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农民进行深入的说服教育。

二是坚持示范引导。示范引导,是教育农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执行党的政策,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法。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广大乡村干部要自觉实现自身转变,要从以前的指挥员转变为运动员、引航员,当好农业技术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带头人和引路人。

三是坚持主动服务。提供服务,是转变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客观需要是税费改革后,乡镇职能由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需要;乡村干部主动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者,转变为扑下身为群众的服务者,要切实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变管理为服务,为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篇6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16-02

一、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式需要借助法

专业户、联合体、个体工商业户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形势,而这三种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帮助。为了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发挥农村经济法制作用十分重要。

1.专业户:农村才能经济法制建设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而最为重要一点就是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势需要借助经济法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专业户不论是向集体承包还是自营,一般都具备投资少而受益快的优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专业户,因此这就需要依靠经济法来确定下来。例如若专业户要想扩大规模,就必须要联合办厂或者要进行长途贩运,这就专门的经济立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

2.联合体:联合体也是为了满足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村民提供劳动、技术、资金并自愿组织成的经济组织。从国家最新的统计数据上来看农村以联合体形式存在的组织有四十六万之多。由此可见联合体的出现和存在,也需要经济法来加以规范。

3.个体工商业户:劳动个体经济也叫做个体工商业户,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加强对其法制管理。专门的个体经济法规对于个体工商业户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其完善立法工作。

(二)政府机构管理农村需要借助经济法

政府机构在管理农村时,要借助农村经济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旧体制共存的局面更加需要农村经济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新旧管理体制的转化需要借助新的经济法来进行管理,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法建设的现状来看,原本的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新的农村经济法迫在眉睫,也是政府机构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需要法的保障

光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加快农村经济法的构建成为关键点。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必须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党政政策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要想使得农村经济法更具有针对性,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十分重要。文件精神的落实也需要依靠法制的构建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动员农村经济人口,共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二、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反思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加强对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必须要从根源抓起,只有将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才可能找到制约经济法制建设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就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很多经济法未能够充分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二是忽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三是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四是形成诸多不合理的配备制度;五是经济法制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

(一)很多经济法没有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

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例如很多经济法在构建时未能够充分考虑到农村发展的特点。每个地区的经济形式和发展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盲目的构建农村经济法。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银行才能够发放贷款,同时《担保发》要求农民能够将自己的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列入不得抵押的部分。农村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必须要随厂房一同抵押,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强化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土地的资本功能。因此必须要将法制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法的作用。

(二)忽略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法的帮扶,因此加快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例如一些本应该统一的法律却呈现“分别立法”的问题,同时部分更多针对的是城市,涉及农村的经济法却是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农村习惯依赖政策的调整和帮助,却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其次同样是集体性企业,国家却针对城镇和乡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运用不同的制度安排。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实际存在的且客观存在的,为此为了满足农村对经济制度的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三)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保障生存功能也是当前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绊脚石之一,为此合理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才是关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被禁止,同时也剥夺了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直接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力。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动流转已然不是什么秘密,为此因此这十分不利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价值的实现,为此在面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的情况时,在未获得法律支持之前是非常不稳妥的。

(四)形成诸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很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和政策单方面强调保障城市工业发展,这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工农业产品中实行的“价格剪刀差”制度,该制度就与现行的农产品价值规律相违反,这种现象在很多农村都较为常见;同时大部分农业价格的收入通过调整转为了工业部门,因此导致工业以及农业之间的收入呈现不公平分配的现状,这也是其中最为不合理的问题之一。

(五)经济法制宣传力度不够

经济法制在宣传工作上还有所提升,当前很多农村地区不明白经济法制的具体作用,同时也不了解法制的具体内容。为此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法制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地处偏远的乡村和山区。法制建设宣传现在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普及型不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的形式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例如传单、海报、宣传册等。这些宣传方式的普及度不高,而且效果不是特别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法制宣传渠道。为此,针对当前经济法制宣传工作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

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有所启迪和帮助。其中对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制度办事、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等。这些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对仍具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

首先要对仍具备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汇总,即在清理过去法规的同时将一些具有价值的法律进行汇编。所有的立法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布,以此来做到“有法可依”。将农村经济法规选出来进行适当的分类,再加以编撰为我国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在建设农村经济法制之前,可以进行汇总这项步骤。

(二)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

在加强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时,要针对农村经济立法工作开展合理的规划。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首先要充分结合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农村经济立法工作时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农村经济立法工作需要进行详细地规划,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农村经济法的最大效用。从整体上来看,农村经济法的骨干和大纲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农村经济法的整体内容包含了任务、基本原则、法律制度和责任等;二是在农村经济法当中要注重四个主要内容:种植业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林、牧、副、渔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加工业、采矿业、运输业等小型能源型行业法规建设;三是农村环保行业相关法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

农村经济立法工作也要做到积极配合当前的农村经济改革,顺应时展和当前经济形势的法律和政策才是成功的,才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同时在构建农村经济法制内容时,也要做到事分轻重缓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序地开展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本文认为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逐步进行和完善农村经济法:农村合作经济法、种子法、农业承包合同条例、粮食订购合同条例、农村个体经济法、乡镇企业法、农村机械化法、农田基本建设法等。这些都是农村经济法制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进一步构建或完善的相关法律。按部就班、先急后缓,逐步完善当前农村经济法的内容。

(四)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法制建建设的落实和开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开展农村经济法宣传和研究工作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为此做好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必须要从观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改革。首先,从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工作上要更具备针对性,对当前农村经济法制中尚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调整;其次,在农村经济法制的宣传上也要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法的宣传不能停留在表面工作,而是要真正让农村人民认识到经济法并且理解到经济法的作用。

(五)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作用。这些执法机关包含了:检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而作为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随着农村执法机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就更加要注重对执法观念的树立、执法方法的创新以及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

(六)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

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建立也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做好和加快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构建尤为重要。群众性执法自主组织是指由一部分退休职工或者是乡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其不是“官办”组织,所以其不能够行使审判权。但是这种组织在农村经济法的维护上有着其他机构和组织不能取代的优势,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吸取该组织上的相关经验,从而更好地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问题;对策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精神文化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突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确保新农村文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一种具有先进品格的文化。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乡风文明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演进过程。乡风文明反映了人们自身的现代化的要求,是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体现,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它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特征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从文化结构的影响来看,乡风文明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特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从社会管理的层面来看: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如经济体制、政治环境、法制建设科技教育、思想道德、文化娱乐、生活方式、资源利用、生活环境、计划生育、婚庆丧礼、国家、集体与个人关系、邻里关系等。“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适应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在这里“乡风文明”是软件,“村容整洁”是硬件。良好文明的乡风,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风气堪忧,难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记忆深处传统的当地村民勤劳、节俭、善良、纯朴、厚道、诚信,具有我国农民的传统美德。然而,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不少人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处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认为过好自己就行,自己和他人没有什么关系,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严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逐渐在农村蔓延开来。另外,一部分农民道德意识滑坡、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着乡村良好风气的形成。目前农村的社会风气着实让人担忧:“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较普遍,邻里之间缺乏信任,不赡养、打骂父母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在农村蔓延。

2、目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普遍缺乏,各种文化娱乐方式都在抢占农村市场。随着农村传统生活模式的逐步改变,不同类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都在农村不断尝试,健康和不健康、高雅和低级的活动都在抢占农村文化娱乐市场。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许多地方主要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开始在一些集镇和乡村出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是寓教于乐、陶冶农民心灵、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当前农民整体的健身习惯还没有形成,不少农民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体力劳动者,四季坚持田间劳动,也确实够疲乏的,再用不着参加体育锻炼,所以有了空闲时间,宁肯东家进,西家出,串门闲聊,打扑克、搓麻将,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现在虽然部分乡村开设了业余学校、农民夜校等阵地,建立了一些学习室、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但是多数农村还是没有学习计划,没有学习要求,更没有对学习的检查验收,不仅文化低的很少到图书室、阅览室读书看报,就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也很少到这些场所来学习。于是相当多的农村至今不仅还存在不少政策盲半政策盲、科盲半科盲,甚至还有许多文盲半文盲。

3、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由两个规律所决定:一是社会心理规律,具体表现为“人往高处走”;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产业之间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仁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二)原因分析

1、一些党政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有些地方的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从上到下基本呈现出“倒金字塔”型逐级递减的态势,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虚的,是“软指标”、“花架子”,是“空对空导弹”、“出力不讨好”,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就会文明。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在实际中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面对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感到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往往放任自流、束手无策,甚至连开个群众大会都很难召集起来。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没有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是虚的,只要把经济建设抓好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整天忙于“中心”工作,奔波于政绩工程。甚至一部分农民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只是上面的事,干好了是领导干部的政绩,干不好也与自己无关,主人翁意识严重缺乏。

2、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效的组织渠道。2006年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干部队伍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农村基层干部人数大大减少,很多乡村撤消专职思想文化工作干部设置,即便有专职的思想文化工作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教育培训现象也很严重。当前,除个别农村有村办企业,多少有些集体收入以外,绝大部分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债务繁重,“空壳村”、“负债村”比较多。受经费与经济实力制约,绝大多数农村村级组织运转比较艰难,“村官”难当、“村官”难选,农村的公益事业难以开展,绝大多数乡村无法为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缺乏积极宣传正面文化的有效激励,村干部想对困难家庭进行大力帮扶也是“有心办事、无钱运作”,“没钱办事、没人办事”,严重制约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展开。

3、道德伦理素质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广泛开展了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农民不断改变旧的道德伦理观念,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整体上看,许多农民的道德修养还不高,伦理素质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少退步现象。如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日渐消失,而偷摸盗抢等社会恶习、不良风气不时出现;亲情观念有所冷漠,婚姻家庭伦理观念淡化,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少数人投机钻营、私开煤矿、滥砍滥伐、制假售假;一些地方现象严重存在,精神信仰混乱,邪教也大有市场。这表明农村出现了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严重阻碍了农村乡风文明的发展。

三、建设文明乡风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村民自治

包含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大要素的村民自治制度,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还面临着许多艰巨的任务。如如何理顺村委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处理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如何防止来自家族和宗派势力的干扰,如何完善民主决策的议事程序,如何完善民主监督的办事程序,如何完善村干部的薪金制度,如何完善惩戒制度等,这些都必须用一种务实的态度来对待。

(二)弥补农村教育上的缺失,注重农民的素质教育

各级党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约作用,把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工作,改变提高农民素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局面。教育农民要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展开,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破除愚昧、迷信的思想观念。

(三)增强农民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提高农村社会整体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水平

目前农村转移的劳动力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不少,追根溯源,和农村基础教育有很大关系,因为中小学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没有民主和法制观念,不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民主权利,更不知道如何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对法律的认同感不强,信任度低,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农民个体只有养成民主议政、参政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学会合作与自治,才能做农村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而民主精神和参与能力要靠民主的学校教育培养。农村基础教育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学校管理中,都要为学生提供空间,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养成民主意识,锻炼适应民主生活的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戴·兰佳斯所指出的,国家贫富问题,首先是文化和精神问题。造成一个国家富裕水平高低的原因在于共同的价值准则、习惯和民族传统。他的这一看法,虽然是就国家竞争而言,但对我们今天认识乡风文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不无启发。可以说,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知识层次的低下,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艰难,文盲、法盲、科盲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农民素质,使“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因此,在文化己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软实力”的当代社会,能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作为乡村文化一种状态的乡风文明的积极功能,及其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中所处的地位,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参考文献

1、黄有泰.乡风文明建设的困惑与对策探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

2、袁玲儿.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风险与应对[J].理论导刊,2008(8).

3、于大海.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

4、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8.

5、朱建堂.试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6、周军,韩广富.农村改革进程中的乡风文明问题及其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篇8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扩面,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尤其不少农业大省、大县,纷纷以城镇化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社会化覆盖农村,把若干个村通过规划整合而建成新的农村集中居住点,引导农民搬迁上楼居住。各地试点探索出了村落自组织、村社合一、企业带动、移民搬迁、联村建社等多元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衍生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村社区化在“好得很”与“糟得很”的争议中曲折行进。

在新挑战、新要求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何去何从?如何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契合,就业、服务、管理并举,自然、文化、历史和谐的健康发展之路?多地仍在探路,未来任重道远。

谨防走向“形象工程”

一些地方的农村社区历经多年发展,确实大大改变了昔日村落的落后面貌和人居环境,然而,也有相当多的地方路子走偏,步子踩空。有的不尊重农民意愿,不遵循乡村与城市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的不同运行路径和发展规律,盲目规划,片面模仿,以行政化、运动式、“一刀切”的强势推进撤村并居,大拆大建,恨不得一夜之间消灭旧式形态的村庄而代之以集中居住、整齐划一的楼群小区。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5年在完成针对全国农村90个社区、1789位农户的调研后,发出预警:谨防农村社区建设走向形象工程。

调查发现,社区建设上政府主导,农民、社区参与不足,存在“外生强内生弱”的困境;社区发展惠民不足,在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方面的效果有限,面临“重建设轻发展”的困局;社区管理定位不清,面临“有机构无机制”的难题;社区公共服务欠缺,面临“重短期轻长远”的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出于“政府政策规划”的占比为67.42%,出自“农民自发要求”的比重为15.73%,还有“产业发展或公共工程建设需要”占比是16.85%。而对于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主要是政府主导社区建设,占比为57.3%,其次是村集体的占比33.71%,而企业或其他因素作为主导力量的占比为8.99%。可见,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外力推动”,农民参与程度较低,难以汇聚“内生型”发展力量。

从就业机会的变化情况来看,在1789个农户中,60.67%农户认为入住农村社区后就业机会没什么变化,33.64%的农户认为入住社区后就业机会有所增加,还有5.69%认为就业机会减少。可见,社区建o对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的程度有限。

此外,集中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当前并不适合所有地区,在山东、河南等平原地区土地流转比较多的地方,适合搞社区。而在丘陵地带,农业机械化难以大规模开展,如何实施,有待进一步探索。

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政府都有发展的要求,主要领导的任期就那么几年,要建设新农村,需要看到直观的效果,形式化的东西随之产生。但也要认识到,一定要看到新农村建设的趋势和方向,不能因为有形式化的东西,就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

土地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违规占地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中部省份中,湖北省查处违规用地的力度较大。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多次表示,城镇化必须依法依规推进,坚决打击占用耕地进行开发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从2013年起,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就采用卫星图片执法技术,通过比对卫星图片的变化及时发现违法建设。但国土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遇到诸多难处,一是违法用地制止难,二是执法到位难,三是处罚到位难。一方面,国土部门没有强制权力,只能要求对方停工,一旦风头过后违法建设项目就很快死灰复燃;此外,在查处的违法建设中,违法主体的背后时常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处罚起来异常艰难。

实际上,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之间存在不匹配、不协调。城乡总体规划是地方政府、规划部门以及专家学者集体设计的规划,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是对该地域的土地性质的界定,比如这块地是耕地还是建设用地。在基层暴露出的一大尴尬现状就是,地方政府在进行项目规划时,往往并未与土地部门协调,其中建设用地是否违法只能留待事后追究。

此外,基层普遍反映的土地审批时间过长、流程复杂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尽管一些地方的国土部门正着手研究下放部分权力,减少审批流程,尽量减少其中的矛盾,但效果并不明显。

自2006年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开,作为解决建设用地紧缺的这一制度创新,被部分地方政府异化放大和突破利用,盲目实施大规模撤村并居。

按照规定,增减挂钩项目区应在试点市、县行政辖区内设置,封闭运行,有些地方却违规有偿流转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此外,增减挂钩周转指标3年内应归还,而实际执行中许多地方拖延复垦归还耕地。据国土资源部调研组对24个试点省份调研,有的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国土监管部门串通作假,拖延复垦耕地,有些只是推平了事,其中布满建筑垃圾,无法耕种。

公共服务体系亟待理顺

在一些地方,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短缺,且更多地向县城集中,或向少数试点乡镇、先进村倾斜,大量新型农村社区被边缘化、空心化,很难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沦为“两不管”“两不靠”地带。

在重庆某地,2011年4个行政村撤村并居后,建立了一个农村社区,户籍居民有8000多人。这里出现了城乡福利、公共财政投入“两不管”的问题:因为不再是行政村,就享受不到国家对农村道路、水窖、农网改造、农田灌溉等资金投入;又由于不是城市社区,因此得不到城市道路清洁、园林绿化、路灯建设等资金投入,成为“上不靠天、下不沾地”的空白地带。这个社区工矿企业很多,外来的务工人口有1万多人,但是在撤村并居之后,成了“几不管”的地方,“悬在半空中”。一些居民点通路、通水的问题长期没有办法解决,群众意见很大,经常上访。

在一些地区,因为征地、招工等原因,部分农业人口转成了非农业人口,失去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后,他们在参与村内事务、享受村内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种种问题。外来流动人员则更尴尬,虽然为当地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身份上始终是个外来人口,难以享受村内居民的福利待遇,子女入学、医疗卫生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起来都颇费周折。

近些年,一些发达农村社区涌入大量非户籍人口,原有社区难以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来满足非户籍人口需求,这就产生“僧多粥少”的矛盾,造成了“同村不同权”。

新型农村社区对农民有无吸引力,农民进入后能否形成一致的认同感、归属感,这些都取决于新型农村社区有形公共服务和无形公共服务的建设。如果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交通、水电设施、活动场所、购物商店,以及垃圾处理和通信宽带等硬件服务都超过村庄社区,如果新型农村社区的孩子上学、看病就医、卫生防疫、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软件服务也与城市社区接近或同水平,那么,农民就会自愿向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并主动接受市民化改造。如果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引领农民迈向城乡一体化的帆船,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就是驱使这艘帆船破浪前行的动力。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篇9

××市地处苏南,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之一。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农村经济从整体上看发展也比较快,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各村自然条件及交通等因素不同,发展程度也不同,有的村经济甚至还比较落后。从目前全市的17个镇(区)291个行政村的4994个自然村的情况看,各村发展不平衡,但总体来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村民自治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多年来,经过社会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取得了长足发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已经在我市农村建立起来,民主自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了好遍提高;"一事一议"制度也得到进一步规范,2005年,全市有109个行政村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筹资195.6万元,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7.5%。这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对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村基础设施在近年来建设加快。

截至2005年底,全市新增农村公路971.3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205.8公里,新增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136个,原创:增加受益人口31万人,大力推进改水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6%。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新增造林绿化2.57万亩,完成了天目湖镇沙新村等3个村庄的绿化工程建设。

3、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5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00元增加到每人每月120元。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5年参保农民44.8万,比上年新增1.32万人,参保率达到86.51%。有线电视通村率达60%。大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治安良好。

4、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从总量上看,2005年,全市农村实现gdp140.6亿元,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2.0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亿元,分别是"九五"期末数的2.55倍、12.57倍和1.66倍,实力大大增强;从结构上来看,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8.8:55.8:35.4,而在"九五"期末这一比例是14.8:49.7:35.5,其中,一产在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其比重明显下降,二产的比重明显上升,经济结构更趋科学合理。

5、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纯收入连续两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在2005年达到了5947元(统计局公布数,根据市委农工办调查的数据是6846元),比上年增长11.6%,比"九五"期末增48.2%。另外,根据市统计局农调队的跟踪调查,至2005年,我市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己经达到了37.3(小康指标为40,下同),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话218部(200),拥有电脑18台(40),住房面积达到了人均46.6平方米(40),农民人均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5.3%(18%)。从这一组数字完全可以看出,我市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

从全国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情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产品供应充足,农民纯收入增长很快。据有关资料统计,1979-1996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6%,但自1997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明显增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民收入增幅大大回落,1997-2000年平均增长仅为4%,且呈逐年下降趋势,1997年为8.5%,1998年为3.4%,2000年则降至2.1%,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增至4.2%,扭转了增长率持续下滑局面,2002年在2001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民收人增长比城镇居民低3-4个百分点。从我市来看,2004年、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2000年为2.27:l,2005年为3.2:l),特别是对照我市到2007年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必须达到每年16%以上,而目前扶农政策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加上大宗农产品价格没有提升空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客观因素和农民就业仍不充分等原因的影响,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难度加大。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水利、供电、通讯、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保障标准较低,覆盖面较小,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文明程度较低。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条件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在设施上,和城市有一定的差距,明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在师资上,存在差距,城市的各方面条件和农村相比,要比农村的好,农村的很多教师,通过竞争等方式,想方设法进入了城市的学校或者从事其他职业。

3、农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

目前,我市农村人口平均教育水平不足初中。由于缺乏教育和科技投资,文盲、半文盲比重很大,非文盲中85%以上只有小学或初中水平,约10%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知识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

同时,尽管现在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安干现状,守摊吃饭,不想去闯,不敢摸着石头过河,就是石头露出了水面也不敢去踩,怕石头踩不稳,满足于"有吃有穿,有房子住,吃菜不用买"的现状。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往哪里去,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不知该怎么干;想学技术,不知什么手艺好谋生。难怪有些农民无奈地说:"经商没票子,搞企业没技术,出去打工没路子。"这就迫使有些农民呆在农村,守在田里,只能凭着感觉走,照着老路走,跟着大家走,走来走去还是离不开家乡的田地。

三、对××市建设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总体上来讲,一是要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二是始终要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己办事、自己管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政府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但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三是政府要制定方案和规划并建立健全奖勤罚懒的机制。

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笔者认为,目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科学编制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遵循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全面实施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在完成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认真搞好农村规划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深入开展规划设计进村人户活动,积极倡导村民建房设计图纸或套用标准图集。

2、扎实推进中心村试点和村庄建设整治工作。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村庄建设整治工作。对跨村组集中居住的,可以按照等质等量的原则转换土地,并允许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承包地。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体质,搞好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居住质量。

3、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目前争取要在近年内完成规划中的378公里农村道路二期工程建设任务。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治理病险水库塘坝、加固圩堤、整治河道、改造病险涵闸、更新灌排设施、建筑防渗渠道、推行节水灌溉、开发山丘水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延伸农村供水管道铺设,提高自来水进村入户率。以"三清"、"三改"为重点,推进生态示范村镇建设,搞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办法,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环境质量。开展植树造林,搞好生态防护林和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确保"十一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以上。

(二)要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建设。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市委市政府决定于2006年秋季起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需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善农民学习条件,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就业技能和创业致富能力。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搞好农村科技示范户培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实施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程,积极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创新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和运行机制,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体育生活,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

2、深化文明创建。进一步开展争创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活动,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充分发挥农村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民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乡风文明的实践者。

(三)要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积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搞好培训基地建设,扩大培训规模,加强就业指导,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培训转移步伐,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严格执行征地、原创:拆迁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提高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标准,依法推进农村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

3、健全规范农村救助体系。增加农村救助投入,扩大救助范围,增强救助能力。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农村慈善事业,确保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同时认真抓好农村敬老院建设和"五保户"供养等工作。

(四)要组织开展扶贫帮困行动。

1、明确扶贫重点。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从群众反映最强烈。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事情入手,通过推进治水、改土、修路、通电(电话、电视)等工作,切实解决目前老区存在的"道路不畅、信息不灵、饮水不便"问题。重点扶持村间骨干道路建设,基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和新兴旅游项目建设。对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向的,通过有效培训,帮助落实就业岗位,通过非农就业实现脱贫增收。加强政策激励,引导本地企业加大对贫困户劳动力的吸纳。

新农村建设的看法篇10

一、农村健康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文化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文化的发展影响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健康文化的支撑和参与。

1.农村健康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但在广大农村,一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滞后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一些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滞后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这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相悖的,与新农村建设是格格不入的。农村文化建设担负着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农村健康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的催化剂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的乡风既是农村文化的重要体现,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村容整洁不仅反映农村的外在形象,也反映农村的文明程度,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整洁的村容村貌也是农村文明的象征。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无法推行。

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在农村,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不少农民就通过打麻将、玩扑克牌打发日子。有的地方也仅局限于在重大节日时搞些文化娱乐活动。2.重经济轻文化现象普遍。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况。3.基层文化站、村文化点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作用。许多公共文化设施项目难以得到实施。4.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且严重老化。5.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比如斗殴、求神拜佛等迷信、偷盗、抢劫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的突出。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文化建设直接对接农民需求,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

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使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农民感兴趣的书籍,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送电影下乡时,要求电影有一定的质量,丰富农村电影片源,切实让农民看到他们喜爱看的新片、大片;送知识下乡,把高质量的人文素质讲座与科技知识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普及网络知识。

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改造,弘扬优秀文化。利用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树立追求和谐理念,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的市、镇、村从切磋“民间艺术”开始,到联手参加省级、部级及海外各种“民间艺术”大赛,不但原有矛盾得到了化解,而且关系变得十分融洽,成为当地文明村庄的示范典型。

(二)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扎扎实实抓大文化

要在继续抓农民文化基础知识普及和提高的同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狠抓农村科技普及和新技术的传授。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农民对文化知识渴求不再像以前到文化站看看书报、走走象棋就心满意足了。而是要求文化部门提供更好更优的文化服务场所来让他们享受高科技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如大力推行“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工程,做好养殖、种植、特产各业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队伍。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扩大就业门路,提升其劳动力价值。抓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文明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和遵纪守法观念。抓普法活动。要继续扎实地抓“五•五”普法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并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抓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生活。要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吸引农民广泛参与,要以小康建设统揽全局,搞好农村建设与规划。加强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

(三)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农村文化建设

将农村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作为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展示和传承的载体,显示农村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并且和现代文化有益的结合。每到传统节日,农民舞龙舞狮、踩高跷、赛龙舟、民间戏曲等将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农民是农村的核心,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必须改变单一形式,把现有资源和当地的民间传统结合起来,农村文化与农民“零距离”进行挖掘和整合资源,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也要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文化工作重心要下移,要把工作面向基层广大群众,特别老年和青少年。经常组织策划带有示范性、导向性、节庆性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宣传,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水平。大力发展业余文艺队,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形成专职人员为主导、文艺骨干为主体的文化队伍架构。从我县热心公益事业的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当中,选聘文化指导员,组成能肩负起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文化自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