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十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十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54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下面笔者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专业要求多元与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作一具体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①,因此,由其开课目的、内容设置、教学环节等所决定,这门课程的教学必然对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要求更高。

1.课程开设目的决定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多元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②。从课程的开设目的上看,教师首先必须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及时把握国家社会发展动态,才能讲清楚当代大学生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其次,教师唯有自身具备良好的修养与气质,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一定透视人生的智慧才能深刻地影响他的学生。

2.课程的内容设置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更具“兼容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③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2010年版的教材,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使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意义的讲解、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传授及法制观教育等。从内容设置上看,这门课程相对于高校本科生的其他三门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来说,内容是最庞杂的,它几乎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内容,这在客观上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更具“兼容性”。

3.课程的教学环节决定教师的角色必须多样化。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育方案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方案的制订者和评估者,出于方案的制订与评估的需要,教师又是信息调查员与资料统计分析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教师只有在知识结构上是多元的,才能很好地适应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多种角色。

二、任课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原因分析

当前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几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仅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1.高校在评职上对教师科研成果的专业单一性要求较高。当前高校对教师评职的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对于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评职上要求科研成果的专业单一性与实际教学对其提出的知识结构多元化要求存在激烈冲突。教师为了能够顺利评职只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自己所在的学科领域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专业问题研究上,很少有精力顾及其他。当然如此的要求对于提高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素养、进而提升其教学质量是必要的,对于高校的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是必需的,但对于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显然与实际教学对其提出的知识结构多元化要求是矛盾的。教师顾此失彼的结果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性,客观上淡化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引领作用。

2.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使之无暇顾及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当前各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工作量普遍高于专业课教师,有的甚至超出几倍。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只能把本就已经十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教学法的改进上,致力于通过教学法的创新与改进以形式上的喜闻乐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从容应对学校督导组和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双重评估。而对其他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就往往顾及不到了。

三、矛盾的化解之道

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化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专业要求多元与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是做好实际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出路。

1.科学安排教师工作量,为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创造条件。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工作的顺利而富有成效的开展。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高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1︰400的比例配备,但一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配备往往远低于这个水平,即使合班(一般是四个以上自然班合成一个大班)上课,教学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某些高校的师生比甚至低至1︰600~1︰1000。因此,只有充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人员配备,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教师的工作量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全面提升职业素质。

2.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评职上走两条路。从目前各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适度降低对于科研成果的专业单一性的要求是解决专业要求多元与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矛盾的一条切实解决之道。比如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其所承担的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存在学科交叉的论文也应属于评职的“有效论文”,同时可以考虑适度减免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其所在学科领域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专业论文的数量。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本科阶段的目标在于培养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在于进一步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素养。因此,如果高校在评职要求上能够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要求、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评职上走两条路,那么,在有时间和有精力的条件下,承担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完全有能力结合工作需要系统、有效地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因此,高校应从制度上为任课教师创造条件,保障任课教师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到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使教师能够全面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做好自身的教学本职工作。

[注释]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篇2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品德素质文化修养

一、政治课程教学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

在现阶段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其以不断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根本、核心的任务,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道德品质,养成一个非常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于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有效增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社会的实践能力,正确领导初中学生在能够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前提下,还能够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品德素质目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树立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日渐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正式教学的课程内容中,通过教师对政治课程的教学,能够渐渐转化成为学生的智能以及品德心理结构(也就是品德认识、品德情感以及品德行为)。

1.政治教学内容可帮助学生品德认识形成。学生的认识基础就是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从根本上进行分析,人类社会道德的不断进步、社会中个人境界的不断提高,都离不开政治学科中文化科学知识的飞速进步与增长。而同时,初中政治课程根据该课程的标准要求,从初中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方面与生活实际方面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围绕着其成长中的自我、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四条主线,有机整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品德、法律常识以及具体的国情教育等四个关键方面的学习内容。

2.政治教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政治知识的正确传授,能够给初中学生提供与展示一个非常生动并且具体的道德品质形象,帮助他们真实地受到教学课程内容的感染与熏陶。例如,初中政治课程中的“情景再现”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根据具体学生的认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特点,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经历或者重视的问题设置多种不同的情景环境,通过提问、选择、分析、模拟、实物、评价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形成。这其中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参与该情景的学习中再现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阅读和活动”中的阅览人生、感悟名人名言的二级栏目,通过采用紧扣政治课程的本课主题、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具有实用性、可读性典型的阅读材料,帮助初中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有用的感悟,产生共鸣。

3.政治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品德行为方式的形成。比如初中政治课程中的“阅读和活动”中辩论时刻、活动体验的二级栏目,通过有效的辩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程主题的认识程度,广泛地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正确地培养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教师还可设置多种不同的实践活动,深化政治教学内容的学习主题,尽量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与技能,大力丰富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比较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二、政治课程教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政治课程教学是教学实行过程中的关键组织形式。组织比较良好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相关学生的品德养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很多初中政治课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都积极地尝试与探索各方面的知识教学、情感陶冶以及情感体验的互相联系、交融,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艺术对于初中学生品德完善的作用

初中政治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具有实效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该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比方说,初中政治课程教师需要树立以提高学校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观,要以帮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要以育人作为根本理念。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篇3

关键词: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应试教育;开卷考试

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社会机会较小学生来说明显增多,因此做好初中生的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自身修养,避免学生产生不良恶习,偏离正确的成长方向。教育者应该根据新时代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革,不能让学生通过一味地背大量知识点来应付考试,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政治课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盏给学生指引方向的明灯,一位慈祥和蔼的人生教师。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初中政治教育质量。

一、分析教学误区,改变教学方法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政治教育变得过于死板,并没有将课堂与社会联系起来。考试是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途径,而不是评判学生道德素质的标准。如果仅仅依靠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水平,不仅会使政治教学失去自身的意义,还会让学生对政治教育的目的产生误解。由此看来,我们以考试为目的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道德素质,还会束缚学生的发展,影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进行政治教学改革,认清政治教学的主要目标,即教育、培养学生,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改革教育方法,我们要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学生,要把政治教育与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在教学中适当地使用一些真实的生活案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教育的内涵,感受政治教育的魅力,学会理智地面对、解决问题。一名初中生的社会经验并不多,也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所以很容易被一些不正确的观点所误导,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在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教会他们判断是非曲直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寻找机会让学生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通过实践中的实例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改进传统的考试模式,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我们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的考试并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可以适当地在考试中增加一部分实践题。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或者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小故事或其他形式展示给大家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不仅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考试观念,还可以使政治教育变得更加实用,这才是我们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二、注重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素质

在初中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为学生展示新题型,让学生通过练习各种题型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收集一些适合锻炼与发展学生能力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容地应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分析,学生从案例中吸取了经验知识,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感到政治课像以前那样枯燥乏味,大大增加了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从而使自己不断地得到完善。由此可见,将案例分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三、评价标准科学化,政治教育完善化

目前,我国课堂教育的目的还是以应试为主,政治教育也不例外,这就大大降低了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些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每天都抱着书本学习,不愿踏入社会与外界进行交流,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生活与外界社会脱轨。为了鼓励这些学生走入社会,我们应该改进考试评定的方法,综合多种方式进行成绩的考核,形成客观的评定结果。例如,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同学及家长的评价都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并对积极回答问题、阐述自己观点的学生进行加分鼓励,这样就会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开卷考试有利有弊,推陈出新再创佳绩

目前,我们的初中政治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简单地抄写书本上的内容并不能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开卷考试的考试题目较为综合,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需要学生拥有大量的背景知识,并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此外,考试题目中还经常涉及一些时事热点话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把观看新闻、收集新闻当成一种爱好。但是开卷考试同样也存在弊端,一些学生把开卷考试看得极其容易,再加上其他学科的课业繁重,许多学生就开始不重视政治课程的学习,把时间留给其他科目,从而使初中政治教育得不到保障。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答题时都没有创新意识,只会循规蹈矩,按照教师所教的应试方法进行答题,在案例分析中所用的案例、阐述的观点也基本相似,以至于政治教育变得僵化,使我们看不到政治教育的成效。如今,在政治教育改革的引领下,我们的政治教育方式及政治考试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教学的新突破。要想让政治开卷考试更持久地进行下去,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及方向,突破旧思想对教育改革的束缚,勇敢地面对开卷考试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我们要明白,开卷考试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放下考试的包袱,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用实践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他们在政治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总之,要想确保初中政治教育质量,我们就要去除旧思想旧观念,用新时代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学生,并把课堂与社会联合起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观,从而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雷.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8).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篇4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过于单调

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更应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养成及价值观形成的指南。一些教育者以高考的标准来讲解思想政治教材,甚至以学生的成绩及在校表现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标准,不仅造成思想教育的片面化,甚至会导致学生的知行分离。还有一些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就教材仅有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未做到灵活应用教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脱离,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人性化缺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即将人性的要求贯彻教学理论、目的、手段及途径中,以形成培养个性人格的教育模式。然而现实教学往往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教育效果,这种标准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人格养成。再者教学模式的单一往往忽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马克思说:“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笔者认为影响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仅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门课程,而不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必需的精神指导,造成高分低能或者学习能力与思想道德严重不一。

二、倡导“四结合”,提升高中思政课德育效能

(一)德育与教材相结合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地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实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例如,进行诚信教育,可运用教材“货币的产生和使用过程”这一课中的关于金、银金属货币、纸币真假的鉴别问题;教学“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一课中含有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后果的内容等。在经济生活复习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财富观教育,涉及教材知识有金钱观、劳动观、就业观、投资理财观、消费观、利益观、价值观等。

政治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心理状态,适当拟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体会到不同的价值观念,折射出不同的行为和心理表现,最终认识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

同时,设计与教材相符的提问和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中形成正确的金钱观、理性消费观、诚信经营观等道德品质,使学生认同和树立相应的价值观念,并在行动上指导自己。

要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政治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就充分剖析教材,将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抽离出来,与现实问题、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提高学生思考和参与积极性的各类教学活动,运用准备好的德育素材,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才能强化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二)德育与时政相结合

政治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与时代、与社会、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紧密相连。而当代的高中生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正处在求知欲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政信息并且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见解。因此,政治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时政敏感性,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时政热点,穿插对时政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还能较为及时、明显地发现学生的不同品质观念,从而便于教师进行正确的德育引导,避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结合主席“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可对学生进行“节俭”、“爱国”等道德品质教育。结合四川雅安地震灾害后党和国家的各项举措,让学生了解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支持国家的政策,树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意识。结合“事件”,引导学生认清形势、明辨是非,用包容的态度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用冷静的思考和理智行动表达爱国之情,担当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或者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当地报纸杂志中有关等新闻报道,对学生进行反腐倡廉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廉洁自律的道德品质。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时政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体验深刻的情感,这样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德育与教学方法相结合

要让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延续到课后,必须将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教学方法与德育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然而,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想选择出与德育工作恰当的方法,就得根据教学目的、内容、所教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教学能力,以及学校的设备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

我比较偏爱实物展示法、例证法和情景模拟法等。如在讲授政治必修一“商品服务市场”一课时,我准备了几个不同品牌饼干的包装盒,请几位爱吃零食的学生用吸管进行投票,自己想买哪种饼干就把吸管放进相应的包装盒里;然后假设其中某一种饼干质量有了问题,请学生再次投票。不少学生反映,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所授的课程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仅了解了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采取的维权途径,还了解到企业经营者要赢得市场、获得利润应诚信经营,重视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树立。

(四)教师与学生主动性的结合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篇5

一、导游素质低下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2015年旅游产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4.88%。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2015年全年我国接待内外旅游人数高达41亿人次,全年总旅游收入高达4.13万亿元。自1993年至1998年全国旅游行业就业人从90.73万人涨至196.16万人。

至2015年,旅游业带动直接、间接就业人数高达达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旅游业火爆,与民众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向往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旅游业的市场供求关系完成了由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到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转变。因此,导致了旅游价格高,在形形的旅游套餐中,除了带领顾客到各处景点进行观光旅游,还添加了让游客在当地购物,这种营销手段成为某些商家的伎俩。商家称不买东西,游客出的钱根本不够路费。导游甚至对游客进行人身攻击,出口成脏,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导游态度恶劣。

(二)导游自身受教育程度低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与匮乏

1、三年学制的限制以及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淡化

导游专业一般存在在高等职业院校或三本院校,年制为三年。相对正规本科,对学业要求相对较松,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三年的时间,除了对自己专业知识出初步了解,必修学科还有英语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三门必修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最为肤浅。因为是职业学校,更加注重实践,三年的时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时间的不充裕和重视的淡化使得学生道德修养下滑。

2、部分导游对导游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对自身要求过低

导游中除了有专业出身导游专业的从业人员,还存在通过考导游资格证取得导游资格的从业人员。这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且年龄偏大,社会经验丰富,存在淡化、漠视行业规范,按照自己的规定办事的倾向,他们对自身道德素质要求更低。

二、导游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导游素质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导游作为社会一员,其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是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水平的组成部分,影响整个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近几年,旅游行业异常火爆,导游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一个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导游能为游客提供优质、友好的服务,在友好的气氛中完成服务活动。游客与导游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之间友好、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加强导游素质奠定了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两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强调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或集团内用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在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强导游素质奠定了基础,促使导游在规范自身职业修养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导游素质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加强学生道德修养与素质方面的作用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促使思想政治课程对导游学生道德修养与素质的培养方面起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与自身素质方面的作用。

(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社会范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应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体现导游行业中导游素质有待提高中,应该具体做到:导游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更加爱岗敬业,与游客和谐、友好相处、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在工作善于与人合作、直面挫折,勤劳勇敢上进等等。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方面面。

(三)发挥思想政治网络载体的作用,弘扬正能量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篇6

(一)学生理解、认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程度

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逻辑起点。学生是否通过教师传授,了解并接受了社会期望给予学生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首要标准。

(二)学生是否将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理想、意志和信念

学生在接受、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是否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顺利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素质,形成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第二个标准。

(三)学生是否在行为上实践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并能够运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政治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应用于实践,达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重要标准。认可某种道德规范并不意味着在主观行为上会按照这种要求行事,只有学生在道德认知的作用下,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真正将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行为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才达到了最终的教育目的

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从实践主体之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点

我们在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不牢固,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接受能力;有的教师社会实践经验欠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理论联系不上实际;有的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制约和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3]。

(二)从另一实践主体的学生来看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还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荣辱观,意志力较差,缺乏自控能力,容易接受不同的观念和意识。信息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潮相互交错激荡,价值观念多样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不容忽视的冲击,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失衡,理想信念模糊,政治意识淡化,主体意识与自我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思想走上歧途。这必然会损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带来负面和消极的影响。

(三)从实践客体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公共基础课相比,在内容上侧重于政治理论知识,较多强调理论,对大学生来说太抽象,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致使思想政治理论相对滞后于现实,不能满足解释现实社会问题,指导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敢于面对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以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开展教学,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关怀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新的合作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才能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更有吸引力和针对性。

(二)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超越爱国主义和道德知识的局限,在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其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加强文化的融合性与学术性,突出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使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增加授课的实效性。同时,内容设置上要注重与时俱进,同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适时将新的社会信息和时事材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增加经典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程的内容既有高远的理论,也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从而感受到课程的有用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加、主体性的发挥,教学实效性也随之提高。

(三)丰富完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多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情境式、发现式、演讲式、辩论式教学法以及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与刺激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与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发展。其次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大量应用于教学。教师要学习掌握并尽可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再次要引入实践教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是实现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思考的意义,获得能力的发展和深层的情感体验[4],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篇7

关键词:学校德育功力倾向探析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是当今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的表现、成因、和解决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及后果

1、学校德育的理性思考。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只有人的价值提高了,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化倾向不同于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说,它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服从个利益。”而本文所说的功利化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

2、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现。首先,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的好坏,当做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或者干脆从工具主义立场出发,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当成政治上进身的手段,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动上的偏差来自理论上的误解,把德育只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样把德育只理解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质教育,就会忽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历史的惩罚。

3、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后果。首先,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其次,它阻碍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学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意志。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就会把学生当做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学生对规则和条例的遵守不一定是处于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压力。因此也就缺乏道德行为的自律性,更谈不上行为主体的责任感,道德也就失去固有的意蕴。

二、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在我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

1、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使道德的伦理学意味丧失殆尽。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政治事功和伦理事功两大核心内容并行不悖。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都是伦理思想与政治融为一体的具体体现。

2、革命战争年代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为一体的成功经验,框定建国以后的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向,使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重的政治化色彩。一直到改革开放,这种倾向才有所改变。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年,学校德育并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操作上依然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作为个体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3、规范性伦理实质上是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最根本的认识根源。规范性伦理学把道德理解为“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把规范和社会约束作为道德的最本质特征。其缺陷主要是“过于强调道德的社会性本质和整体性价值意义,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内在主体性,致使这种伦理学所提供的一些道德规范缺乏主体内化的理论力量,而置于客观形式化、外在约束性的地位,不易为个体所自觉认同与践履。”不得不走上灌输和强制的道路,使道德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行为的服务工具,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化色彩。

三、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变革思路

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篇8

关键词:新疆;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新疆未来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技能人才将成为推动新疆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责任重大,社会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疆未来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1.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健康。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由多民族组成,虽然生活习惯、风俗各不相同,但对新疆特殊战略地位的认识是明确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今天,新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维护稳定是每一个新疆人的责任。在大是大非面前,绝大多数学生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是非观。2.在个人修养方面学生消极被动。2.1纪律性差,社会责任感不强。高职学生在大是大非方面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可是在个人修养方面,对自身要求不高,甚至显得被动。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上好每一堂课,甚至一学期做到全勤都很难,有些学生身体稍有不适或者有点事就请假,认为自己的事远比上课重要。这种思想认识逐渐成为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一种不严谨、怕吃苦,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2.2同学间交流减少,不善与人沟通。因为互联网与手机这一新兴媒体的结合,使得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人手一部手机,而且都能上网。快捷便利的特点使手机迅速征服学生,甚至战胜了我们的老师。有些学生一天除了睡觉不看手机,其他时间都是手机不离手。这一现象导致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宿舍,只要没事就看手机。而在大学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为人处世。很多学生已经被手机奴役,不善与人沟通。2.3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读书。高职学生作为技能型人才,社会对其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事实上,当前有很多高职学生就连在课堂上老师提问的能力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只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反复不断才能培养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偏离学生实际。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与其他成员的要求是有区别的。要求技能型人才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等。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然也很重要,但对技能型人才来说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更实用。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适应于高职学生,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专业特点、岗位特点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与普通高校一致,不具有职业教育特点。要想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原则。思想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内容之一,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时展了思想道德的内容也应有所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时期学生思想新特点的要求。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理论性教育,缺乏实践性的内容,授课方式仍然是灌输。教学内容中涉及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的很少,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其职业道德要求得重新学习。这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所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要与学生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合理安排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3.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相同,仍采用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即使是使用了多媒体手段,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陷于被动学习状态,事实上现在的学生都渴望被重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真正纳入到教学主体中来,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点

1.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政性很强的课程,要求任课教师观念要与时俱进,知识要不断更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观念更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观念要新,要求教师要具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观念,保证在紧扣理论的基础上讲新东西,以此来刷新学生的认识。二是思想观念要新。高职学生基本年满18周岁,已属于成人。他们的生理心理趋于成熟,而且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八零后和九零后在心理、行为特征方面又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任课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关注的是什么,心中的疑惑是什么?知道了这些,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其次,真正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教师更应做到终身学习。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解释学生遇到的社会生活问题,用实践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2.对学生了解不够,经验置上。新疆高职院校生源复杂,一个教学班往往有多个民族的学生一起上课,学生知识层次不同,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也不在一个起点。很多老师往往凭经验,而不是从学情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如,任课教师忽视学生知识层次和汉语水平不同的情况,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导致基础差,汉语水平低的学生听不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师生矛盾产生。任课老师必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较以往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片面强调理想信念教育,轻视对学生个人修养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教师知识更新理念不强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克服这些问题,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

[2]王硕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与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宫晓红.高校德育课程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篇9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质量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我校根据文件精神决定从2009-2010学年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必修课。这四门课程与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多年的《就业指导》、《哲学》、《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知识》,不仅课程名称有变化,更主要的是在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求上有较大变化,如何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更好的结合学校实际,优化教学设计上好这四门课,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人结合多年德育课堂教学的体会,谈谈对我校德育课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第一、首先要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设计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教学对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而忽视学生差异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讲“目中无人”的教学,背离了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依据原有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学习的过程。教学设计时,除研究教材外,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如:我们学校的学生总体上是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律能力也较弱的学生;就学校学生的素质来看,技工专业的学生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就有差异;高中起点的学生与初中起点的学生就有差异。在教学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落实到备课、教学各个环节中去。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面向多数、兼顾两头。对习惯于记忆方式学习的学生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开拓思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先给他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从获取简单知识中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总之,对学生现状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以学生为出发点。

第二、要以新大纲和新教材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德育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新大纲对德育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及评价和考核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重视对“新大纲”及“新教材”的研究和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要落实每门课程规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过程与方法以及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三、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感受,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它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课的内容,教多少,学多少;怎样教,怎么学;不教就不学。加之,“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快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因此出现德育课“学生无兴趣,教师无感觉”的困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要对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新课程综合化、生活化、活动化等特点,努力创设生活情景、问题情景、故事情景,在丰富多彩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有效发挥,使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置身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

第四、要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优化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认真备课,搞好教学设计才能达到的。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2008版四门德育课新教材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处理空间,教师应在吃透“新大纲”及“新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对教材适当删减,适当补充部分内容。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可以删除学生相对熟悉的宪法和一般违法行为部分,补充民事法律、劳动合同法律部分的内容;又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可以删除学生在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全一册)学过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部分,补充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部分的内容。其次要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宜的教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时,可以选择一些生动的、贴切的、发生在本地区的内容翔实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做小法官、设计模拟法庭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和感染力。

第五、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快黑板”完成教学任务已成为历史。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这几年,我校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都有较大改善。作为德育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图片、音像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人生成长典型案例、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等社会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校园文化周、社团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际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并收集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培养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分析篇10

关键词:高校政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角色扮演

我们目前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处在转型期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各种思想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选择接受不同的思想,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以长江大学的大学生救人事件为例,学生对勇跳急流、忘我救人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学生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大多数学生认为三位英雄的行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崇尚金钱的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值得同学们尊敬和学习;但也有学生私下议论三个大学生换两个少年究竟值不值。从道德的层面上讲,人性、良知等美好品质是不能用金钱或别的东西来交换的;从宏观上看,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怀,体现了中华儿女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品质,它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时,在废墟里与死神搏斗、在绝地中助人求生的救援队员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精神会成为事业的推进剂、民族的凝聚力,而要这些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观念,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责无旁贷。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个人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是伴随其一生的能力素养。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学校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技术课,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表现:一是削减或变相削减课时和课程。按照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开足两年,开齐三门课,而有些院校为给专业课让路,将原本开一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只开一学期,有些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数周数月不上课,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好削减课程。二是大班额上课。大部分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数百人合班,有的院校甚至一个年级集中在阶梯教室上课,课堂纪律难以保证,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交头接耳现象屡禁不止,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2、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全面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让学生用反映客观真理的理论去认识、检验、影响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过程。因此,教师传授理论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知道理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在知道理论是什么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人生有什么启迪。但是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教学水平仅限于让学生知道理论是什么的层面。这样的教学水平最多使学生只掌握了理论而触及不到他的思想实际,所以,不可能达到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

3、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新颖性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上通过一般讲授法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观点,根本不顾及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达不到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高尚人格的目的。

4、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态强于事业心态,更加看重具体知识和技术,对品德和自律等方面的要求不高,认识不到人文素质对于人的行为的主导作用。所以,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什么用处,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思政课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基于以上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分析,由此思政课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所扮演的角色任重而道远。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1、开辟德育场所,大力开展网络德育工作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德育的教育的主战场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和校园内的德育活动。相反,德育教育的场所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网络和校外德育基地已经成为德育教育新的战场。调查显示,现在的高职学生极大多数每天都要上网,网络文化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择友标准、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网络新词层出不穷,所以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应该多从网上吸取养分,从网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对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根据的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设计课堂教学的信息,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新颖、活泼、浅显、生动。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德育教育思想隐含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的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新颖性、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各个环节,强化自我教育在高职德育中的分量,使高职德育更具有人情味、亲和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2、营造德育氛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根据高职学生是好动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和技能、技巧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关心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驱除高职学生自卑心理,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努力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德育基地是德育教育有效而且重要的载体,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是高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大学生深入社会、全面拓展自身素质的发展平台。

3、加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观教育

德育教育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它由三个要素构成,包括维持生活、完善个性、服务社会,正确的人生观决定正确的职业观。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一个方面,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要学生懂得,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或相同的职业,其成就的大小多少,是由其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无论是在什么职业岗位,只要勇于进取、艰苦创业,为社会多作贡献,就是高尚的、可贵的。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定位就没有定位,没有眼界就没有境界,我们应在德育教育时教育学生只要勇于拼搏创新,就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1、思想政治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学生入校常会面临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新环境的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面的问题、择业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成败,高职学生在具备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2011年是一个不平静的一年,当我们听到药家鑫杀人案、李家铭在酒后驾车撞死人被警察抓住时大喊一声“我爸是李刚”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大学生到底怎么了?由此,我们感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重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节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思想政治教师要发挥角色感应,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其职责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给学生知识,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感和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要对教育事业和学生充满爱,要培养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还要自觉的克服消极情绪,防止把不好的情绪和言语带进教室,可想而知,一个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的教师形象,往往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楷模。

3、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角色效应

首先,要有科学的心理辅导理论、心理辅导方法,从而对“问题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诱导。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充满爱心的健全人格、广博的科学知识与丰富的生活阅历、心理辅导的能力与技能。在这些条件中,对学生无条件地关爱、爱护与帮助,具有良好的品德与正派的作风,摒弃猎奇的心态等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心里品质的前提。其次,在能力和技能层面上,要有善于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洞察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的能力;要通过多次谈话,综合运用心理辅导的各种理论与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真正的心理转变和自我发展;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自我的“言行效果”,加强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德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互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德育课和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应该有所渗透,而不能各自完全孤立。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组织一些能激发学生感情体验的课堂讨沦。教师要洞察社会,及时捕捉社会发展的脉搏,密切关注时代风云的变化,在对各种社会现象、人生心态的了解、分析、比较之后,提供可供讨论的事例或话题,引导学生思索、分析和判断,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广泛而深人的讨论甚至辩论,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可以把现实生活不同道德价值观冲突、社会道德困惑中的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自主参与解疑,让学生在分析和判断中受到启发和有所体验,从而逐步地把德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现身说法”来达到自我教育,如学生社会调查的汇报、热点问题的辩论等,都将会造成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课教师在高职院校中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思想政治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处理,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57-59.

[2]陈敏,高职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DB/oL],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9)

[3]张梅姿.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J].学理论,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