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碳中和的主要概念十篇碳中和的主要概念十篇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55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碳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主题。现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弊端逐渐显露,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低碳发展是根本途径。面对人口日益增长,建筑俨然是消耗资源的主要行业之一,怎样确保在建筑中贯彻履行低碳概念,本文将从建筑设计入手,解析在低碳概念指导下应当怎样完善建筑设计等相关举措。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相关概述

(一)低碳概念

对于低碳概念的理解,从其字面上看,低指的是降低,碳指的是二氧化碳,简单说低碳就是指降低二氧化碳。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无论是海平面上升还是气候变暖都是由于二氧化碳过度引起,对人类生活环境带来相当大的不良影响。本文中低碳概念的引出,指在经济竞争加大、市场占有量掠夺加深的当代,企业为收获更多经济效益,忽视资源资源及能源的有限性,加之自身技术水平有限造成能源浪费同时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量,影响社会发展。所以,基于这个原因,有了低碳概念的提出。

(二)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主要指在对某项建筑进行施工之前,相应的项目设计人员应当遵照设立任务,做好预期判断和在项目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管理办法、图表等具体方式表现出来。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建筑业发展迅速,但是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难以解决的坏境问题,建筑垃圾过多、废水排量过度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与我们近些年倡导的低碳理念背离的,因此应当将建筑行业低碳问题投入到发展研究上,通过建筑设计的前期调查和方案制定,确保在建筑施工中不出现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

二、建筑设计中的低碳概念

当今社会是经济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追求环境和人和谐共处的社会。因为,建筑的行业特殊性,使其具有了更为特别的含义和意义,也是我们怎样通过设计丰富建筑项目、优化并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一项建筑项目的施工涵盖范围相当宽泛,对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相比其他行业来说比重更大。也就是说,建筑施工中对能源等资源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坏境都起至关重要影响。低碳理念的提出对于建筑设计要求更加严格,怎样确保在建筑中保证环境卫生,国家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起来,并出台一系列针对低碳建设的硬性条文,低碳概念也将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道路。事实上,建筑设计的重点不在建筑,而在设计,只有通过精巧的设计才能完成一项让人称赞的建筑,更能实现真正的低碳生活。低碳代表了节能减排但并不是要设计者们偷工减料,保证质量同时也要保证对能源利用最大化。就像,长城之所以可以建造百年依旧存在成为宏伟建筑,不在于它的偷工减料,设计者对于其完备的设计和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才是重点。

总的来说,既然低碳概念在建筑中已成发展方针,那么就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低碳概念。只有全社会对低碳概念的认识提升上去,才能早日实现真正的低碳社会。当然,低碳概念说起容易,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节能、减排、合理使用、废物利用、环境卫生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是真正的比建筑施工还要庞大的项目,当前最主要的还是应当做好前期的建筑设计工作,确保低碳概念顺利进行。

三、建筑设计中实施低碳概念措施

针对一些在建筑施工中已经出现的有悖低碳概念问题,提出以下几种针对在建筑设计中实施低碳概念的建议。

(一)建筑过程中注重绿色材料使用

就我国的建筑行业将应该首先认清楚建筑行业以后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绿色低碳会引领时尚潮流,为此,更要注重对绿色产品、材料的使用。既然是对资源的消耗,那就必然会影响到环境,作为在世界中消耗最多的建筑业设计者应当注重对于低碳和绿色材料使用,积极开发新的技术,达到降低污染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具体的说,建筑中的建筑噪音、建筑灰尘以及建筑完备后的装修都会带来相当多的建筑废料,不仅仅消耗了大量资源,对环境伤害也非常大。例如,建筑中的灰尘、噪音对于周边居民或是施工人员身体带来危害,而最严重的当属建筑中常用的混凝土,其属于高污染和高消耗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不用的废料。针对这些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应当明确指定相应方案,尽量使用低能、简单的建筑材料,避免造成过多环境问题,在装修上尽量使用有机健康的人工和可再生材料,少或不使用珍贵木种。

(二)发挥政府作用力宣低碳概念,促进企业和人民对低碳概念理解

政府在人们生活中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人们和企业对于政府的依赖程度和相信程度也是非常高的,政府在人们心中具有权威性。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筑设计低碳发展也会为经济提升做出重要贡献,作用明显,所以政府为使建筑业更好的发展,使绿色低碳概念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和各种合理途径对低碳概念进行阐述,对绿色低碳进行说明,积极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另外政府还应该关注建筑业在管理和资源消费方面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改进意见。

(三)建筑空间合理充分节能

在对建筑目标进行建造过程应当充分发挥物尽其用的原则,在有限的范围内使建筑空间发挥最大效用,一方面可以节省建筑的整体使用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对住房面积的把控。面对人口的紧张和住房压力,合理安排住房面积,不失为一种节能的有效方法。多以,在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可以依照这种原则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工作。

现今随着房地产业的兴盛,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将重点放在了盖楼上,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多数地产商对部分城市区域房屋进行重新建设,而原有房屋的房屋垃圾、灰尘等对城市建设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因此,要求房屋建设者应当秉承社会责任原则,减少房屋空间再建设。实际上,随着时间发展,世界各地的建筑和房屋装修都在不断发生改变,也要求目前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注意要为日后装修或房屋结构改变创造空间,以降低因房屋建设和装修带来的再次污染以及各种其他变化。整体上的房屋结构优化也是低碳概念的重要构成。低碳概念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指导方针,任何企业都应在以低碳为指导的建筑设计中进行项目等工作的实施,只有真正将低碳概念融入到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实现低碳绿色的社会。

四、结论

“低碳”一词的出现和“绿色”一样,都是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大,在能源、资源上的掠夺空前的当代社会被提出来的。不同的是贯彻落实低碳概念的主要途径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即节能技术方面的突破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国还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资源能源来说更要节约使用,在平常中也应该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学会全方面看自然资源、能源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日后面对的问题。

建筑设计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发展事业,通过美和技术有机结合,达成建筑本身价值,但因为能源资源有限,对于建筑设计的建筑预测、项目实施安排等要求也更加严格,希望能在完成建筑同时达到资源利用最低化和最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为日后更好发展奠基。对于建筑设计者来说,贯彻落实低碳概念也将会是其一直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江阑,解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建筑,2013(05).

[2]张希晨,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07).

[3]徐尧,浅析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9).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2

[摘要]本文从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两者的来源与定义出发,在比较两者的异同后,对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概念做出自己的解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两者的联系、异同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08-01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定义

(1)生态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随着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给旅游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寻求既不破坏旅游环境,又能满足自身需求,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并被认为是21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的生态旅游的概念,90年代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在之后二十几年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造成的生态问题的严重,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加入到对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中。

世界旅游组织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者参观保护区,或者其他有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地方。国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自然和生态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20世纪末,为了保护地球,追求健康生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全球推行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旅游借助低碳经济理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开展绿色旅游,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方式。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定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低碳旅游的定义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辨析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相同点。具有相同的理念。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利用生态技术,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不同点。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低碳旅游则以低碳经济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同时,生态旅游注重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低碳旅游则体现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不存在目的地限制。

具体来看,从定义上来说,生态旅游重在理论上阐述生态旅游的构成要素,而低碳旅游重在从实践角度,说明低碳旅游的具体行为要求;从内涵上来说,因为定义的理论性,使得生态旅游的内涵广泛,范围很大,而低碳旅游包含于生态旅游之中,是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途径;从本质理念上来说,生态旅游一方面使旅游者充分享受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提醒游客将对旅游客体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低碳旅游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为前提,使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实现目标上来说,生态旅游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持旅游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的完整性,而低碳旅游是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低碳经济;从旅游者类型来说,生态旅游是以享受生态环境资源为主要目的,兼顾环境保护的客源群,而低碳旅游选择碳排放量最低出行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客源群;从活动特点上来说,生态旅游以享受为主,环保为辅,而低碳旅游以消耗最少量“碳”为准则。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生态旅游,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传统的旅游方式显著不同,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是一种蕴涵自然生态文明的高雅休闲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无疑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内涵的丰富性,众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探讨,但仍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从而导致相关的生态旅游对象、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过程等概念模糊化;其次,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仅侧重旅游环境的生态持续发展;最后,为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规模必然受到一定限制。低碳旅游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生态旅游的不足。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注重旅游及其环境整体发展,在涉及旅游环境生态性的同时其内涵不断扩充。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低碳旅游亦可进行量化,从而避免生态旅游内涵的空泛化。此外,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这样既可避免关于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又可以突破旅游规模的限制。

3结论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更多的是从旅游产业的开发上保持景区的原生态,旅游者的观念必须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一种融入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低碳旅游则更注重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以减少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量,从而达到低碳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于景区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进入景区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低碳经济。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从生态理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并保持其生态平衡,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赢利不是首要目的,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强调“概念”和“内涵”;而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理念出发,以实现低碳经济为目标,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带着低碳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的所有阶段都以降低碳排放量为首要目标,是生态旅游的概念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参考文献:

[1]钟永德,王怀採,李晶博,等.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4).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3

关键词:低碳社区;低碳理念;规划策略

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ly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causedwidespreadconcer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allcountriesarebeginningtoreachouttoward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roadhasbeenworldwiderecognition,lowcarbonasakindofideahasbeguntopermeateeveryaspect.thisarticleiscombingthroughtherelatedconceptsandtheoryofthelowcarbonandcommunityconstruction,analyzesthenecessityoflowcarboncommunityconstruction,andputsforwardtherelevantlowcarboncommunityplanningstrategy.

Keywords:Lowcarboncommunity;lowcarbonidea;pla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97-02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规模和人口的日益增长,能源使用过程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背景下,“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低碳其实就是在社会生活和建设中倡导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目的在于通过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经济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低碳理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低碳生活、养成低碳意识是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根本。社区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它不能仅仅简单地界定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场所,它需要涵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应该是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一处优秀的社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居住功能,还在于它所体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因此,在社区中落实低碳理念,是低碳城市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低碳社区是通过资源、交通、能源、建筑等综合手段,来尽量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居民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可以从办公、休闲、居家和出行方式等方面来营造低碳社区。低碳社区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要求。

当前的大多数社区存在规划建设不合理、资源浪费、居民环境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低碳社区贯彻了环保的概念,其建设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规划建设会涉及到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节能建筑技术等的应用,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基本概念

2.1关于社区

社区概念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在1887年德国社会科学家F・滕尼斯著作《社区与社会》中第一次比较系统提出的。德文“Gemeinschaft”一词一般译为“共同体”或“社区”,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是具有共同性或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从此以后,社区才开始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出现在社会学家研究的领域。随后,美国行为地理学家查尔斯将“Gemeinschaft”译成英文Community,意思是指公社、团体、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一般是与它所处的地域休戚相关,不同的地域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社区形态,它标志着社区开始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入人文地理学家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R・e・帕克认为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这种想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持有这种说法的人被称为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派”,社区开始作为一个地理性概念逐渐引起大家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我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自此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

2.2关于低碳

低碳的概念最早是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的。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低碳经济概念的源头,此后便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2008年日本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第一次引入了低碳社会的概念。低碳的发展观,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建筑,生产、交通、生活方式各个方面。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已经对地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痕,人类未来的发展再也不能以无所顾忌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倡导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将低碳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社区发展,使城市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迈进。

2.3低碳社区概念和形式

帕克最早把达尔文的生物竞争等概念引入城市社区中,提出了生态社区的概念。此后社区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之中。传统意义的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由邻里构成。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逐渐突破了固定地域空间的限制,发展成为涵盖了传统地域空间、生活空间、职业空间甚至虚拟空间的多元化的空间形式,强调社区是人与人聚集并相互产生影响的关系。

不同空间形式下所形成的不同社区对构建低碳社区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归纳起来在低碳社区中有以下四种形式:基于职业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指人类活动空间在工作场合中的扩展,具体说来涵盖企业组织和办公室等;基于地域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传统社区所讨论的范畴,具体包括区域、城市、居住区等;基于生活空间的社区形式,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俱乐部等;基于虚拟空间的社区形式,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所形成虚拟空间中活动空间的扩展,这类社区没有形式没有固定的成员,比如网络社区、微博等。总之,构建低碳社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鼓励社区居民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社区中其他成员,影响整个社区的环境,以达到降低社区总碳排放的目的。

3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新变革。据统计,国外低碳城市能源消费的38%来源于居住用能,33%是各种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用能,交通用能占到22%,而即便是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工业用能也才占到城市能源消耗的7%。社区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等各种性质用地和建筑的主要载体,可见社区是城市能源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将低碳理念引入社区建设中,通过社区规划、建筑设计、社区管理等多种综合手段能够从根本上支持低碳经济建设。

4低碳社区的规划策略途径

4.1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能耗

在社区的前期概念性规划阶段要重视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社区能耗。社区的空间形态与所处的当地地域气候有关。在寒冷的地域,传统建筑物成院落围合,以利于保温防寒,比如北方的四合院等等(见图1)。而在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建筑物结构以板式较多,其有利于通风采光。住宅规范有一定的恒湿标准,其建筑外形也尽量规整、集中,有利于降低人工空调费用。建筑物外立面面积越小,能量的消耗也就越小。在湿热地区的群体建筑组合中,为了引进自然风,东南面需要尽量开敞,而西北面则封闭一些较好;长条的建筑类型,中间部位需要开口或者首层架空等。

4.2合理建筑布局,完善日照环境,充分利用太阳能

1)完善日照环境。在总体布局中,首先应满足规划对于建筑的日照要求,然后通过日照分析软件对社区日照环境进行测算,调整优化建筑布局(南北向布局),并尽可能多地设计南北朝向的板式住宅,保证每户都有良好的日照环境(见图2)。每户朝南的房间都可设置大面积的落地窗,这样既可以保证享受充足的阳关又可以使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此外根据社区室外日照情况合理布局绿化植物和公共空间,使人活动的空间和植物生长的环境获得更充足的条件。

2)太阳能的利用。规划主要从太阳能路灯设计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这两方面来体现对太阳能的利用:a.社区公共照明规划应尽量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其中包括景观与庭院照明、小区步行道与车行道照明等;b、充分利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同时要确保太阳能热水器的外观与住宅建筑立面协调统一(见图3),以期达到经济、节能和美观的目的。通过对绿色环保的太阳能源的充分利用,为社区的开发和推广增加了新亮点。

4.3完善空间布局,倡导绿色交通

低碳社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应该考虑采用“邻里结构”,其实就是以人的步行距离范围来设定邻里空间尺度,减少机动车的使用率,这样就可以使居民不需要驾驶汽车就能够满足基本的购物、休闲要求。同时,城市发展应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实现数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规,尽量减低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区中推行绿色交通,使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5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社区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社区模式,必将随着生态意识越来越普及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本文从低碳社区的规划设计角度做阐述,总结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规划策略,这些低碳策略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并最终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12.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59(10):91-95.

[3]辛章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9.

[4]黄文娟等.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

[5]陈群云.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6(11):17-19.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审计模式研究

本文分别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做了以下研究。

1.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审计方向与重点;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3.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将导致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4.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政府环境审计被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环境审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包含鉴证评价与管理建议,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从审计目标来看,环境审计实际分为狭义的环境审计和广义的环境审计,前者侧重于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等)与环境财务审计(如排污费的征集与使用情况等),后者侧重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能够有效地将经济与环境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5.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保证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5.1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的绩效状况,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5.3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6.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理念,在环境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尚未广泛、有效涉及与应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分析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6.1低碳经济应用于环境审计的总体思路

根据低碳经济目标定位,以二氧化碳减排为核心的狭义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环境合规性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Co2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居民的节能观念等广义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6.2低碳经济在狭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6.2.1环境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

第一,Co2排放的总量指标。计算Co2排放量时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测算模型Co2=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在已知能源类型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全社会Co2排放量。为保证更具针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热电行业Co2排放、工业Co2排放总量、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总量、建筑、居民Co2排放总量等作为二级指标进行检查。

第二,Co2减排的相对指标。根据哥本哈根会议要求,应设置以碳生产率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减比例变动,关注碳生产率水平的总体提高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可将热电行业Co2减排相对指标、工业Co2减排相对指标、交通运输业Co2减排相对指标等纳入检查范畴。

6.2.2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燃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专项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的征收与使用是环保引导的重要方向,在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此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未来也可根据碳税政策的实际推进加以综合考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安排的环保引导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符合生态环境优化的各种产业与项目,是环保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也应列入环境财务审计的范畴之中。

6.3低碳经济在广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过程中,不仅应在碳排放的总量和相对量进行研究,还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的节能观念等。(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08页)

6.3.1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应将碳生产率设为核心指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评价因素。并根据我国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GDp比重等产业结构指标加以分析;以及考虑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率、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改造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技术的应用指标研究。

6.3.2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情况。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点包括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太阳能利用率等;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有万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等指标;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户均年碳排放量、绿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标;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包括土地植被覆盖率、污染削减率等生态环境指标。

6.3.3能源的低碳化评价

能源的低碳化评价包含能源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益两个方面。能源的结构可以分解为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洁净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指标;能源的利用效率则可以结合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机动车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进行关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发展评价

低碳科技发展评价涵盖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智能节能技术、Co2捕获与埋存技术。需要指出,在环境审计中考虑上述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以帮助决策。

结束语:

可见,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说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工作中,中国一定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号

参考文献:

[1]·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绩效审计要素[J];审计研究;1988年02期.

[2]达岩,陈锋,吴雪峰;运用绩效审计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广东审计;2002年11期.

[3]邢俊芳;印度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08期.

[4]黄曼行;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审计[J];事业财会;2004年01期.

[5]刘家兰,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年09期.

[6]史振燕,魏芳;微观绩效审计适用的几种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周旻;;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05年S4期.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低碳设计;困惑;建议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2)04-0064-0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概念的出现,一时间“低碳”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关键词。据ipCC的报告确认,全球气候变暖90%的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迅速发展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低碳时代,“低碳”的概念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并得到普遍欢迎和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的任务也不只是解决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而是更好地把绿色的生活态度传达给人们,引导大众走向正确的生活理念。这种生活方式进而塑造出新的审美观与审美趋势,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一种低碳的设计美学。那么,如何界定环境艺术低碳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者们应该怎么做?困难又在哪里?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涵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室内设计等,是城市建设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控制行业能耗的重要源头。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设计师们应以符合低碳设计的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设计产品来应对能源危机。[1]

当今威胁人类可持续性生存的情况很多:严重污染、全球变暖、沙尘暴、水土流失等异常现象,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和第一大碳排放国,低碳设计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政府报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不难看出,环境艺术低碳设计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带来的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时代来到,低碳设计的概念和核心则成为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标准和价值体现方式。21世纪是崇尚和谐与创新发展的新世纪,只有具备生态素养的设计师,以追求低碳的设计理念,才是符合时代特色的需要。

环境艺术低碳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低碳”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不构成损害的发展,包含的意思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含: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健康舒适、灵活长效等几个方面的含义。“低碳”主要是针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专业性、领域性非常强的具体概念,是“可持续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涉及到了其中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两个方面。都是以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节能减排只是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设计师去解决,例如基本的使用问题。室内的物理环境品质、美学要求、其他的精神追求。其实低碳除了减排二氧化碳,还包括应该减排其他有害气体,例如甲烷、臭氧、氧化亚氮等。因此,可持续是一种平衡,绿色低碳并不是不允许人们追求舒适和先进,而是在检讨我们追求舒适的时候,是否影响了子孙后代对于舒适的追求?严格来说,零排放是不存在的,只要人活着就要消耗能源,因此,实事求是的低碳观,就是尽可能地少消耗资源、更反对过度消耗资源,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就是少用材、少废能。

环境艺术低碳设计,就是基于土地与环境,基于可持续理论和生态学的美学,旨在倡导一种新的生活。其所采用的设计与营造方法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组成、细部元素以及日常使用直至最终消亡等方面,对环境的影响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明智处理。降低能耗、杜绝铺张浪费,从而达到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的目的,人们在能够维持生态基本环境的条件下尽快发展,尽量还原地球原生态。

能不能正确阐释低碳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还与行业能否严格执行、设计者能否遵守符合道德的设计、公众能不能正确地认识联系在一起。这就对环境艺术低碳设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促进公众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也是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职责。

二、环境艺术低碳设计面临的困惑

我们不无担忧地看见:大手笔的城市美化运动、奢华高尔夫风、欧陆风广场、景观大道、原生大树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非本土的异域树种和庞大的草坪,为了维持这种高昂的景观,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西北一些严重缺水的干旱城市,建造了大尺度的水景,有计划地使商品用毕即弃、过度包装等。这些形式主义的设计就是非低碳设计的结果,不仅排放了大量的碳,而且也加剧了环境的退化。作为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多向公众展示低碳设计的作品,不仅能够引导公众了解低碳设计的专业知识,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又能引导公众的审美趣味,使物质主义消费模式向生态型转变。[2]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行低碳设计仍然面临诸多困惑和难以实施的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宣扬低碳设计尚有一定难度,其发展前景和作用有待时间的检验。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基础理论经济学价值

引言

自2003年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其理论体系几乎是空白的,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关于“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方大春等学者认为关键是夯实其理论基础。他们进一步指出,理论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经济史中探寻根源,二是与相关学科比较,定位其研究领域。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求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有关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行政决策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被提出来的。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书中指出英国要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60%,使得英国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低碳经济”国家。随后t·特雷福斯等学者就德国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通过采取相关政策,经济增长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同时实现。2006年的《斯特恩报告》中也指出,如果全球每年为“低碳经济”投入1%的GDp,可以实现未来每年减少5%-20%的GDp损失,他呼吁全球积极向“低碳经济”转型。我国政府在2009年11月26日明确了碳排放量减排目标,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标志着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成为低碳经济转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众多,内容涉及“低碳经济”的诸多方面。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人文发展水平共同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目的在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张世秋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张坤明认为中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可以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解决;潘家华等学者认为追求低碳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吴晓青认为技术和制度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式主要形式;郑志国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构造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揭示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提出要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日本的茅阳一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泰勒公式;日本薛进军认为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低碳经济”很容易出问题,并呼吁创建该门学科;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出版的《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则奠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等。

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但是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各国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还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未达成共识。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目标。游雪晴等学者认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就是“低碳经济”。周生贤也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它出现于后工业化社会,旨在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到一定水平,以防气候变暖给各国带来不利影响,保证全球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

虽然上述概念对“低碳经济”的分析角度不同,但是表达的内涵却是一致的,它是碳生产力、人文发展都达到某种高度的一种经济形态,其目的在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又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前文已指出,理论基础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经济史中探寻根源,二是与相关学科比较。下文就遵循此思路来探寻“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20世纪以后,GDp的产生使得“新古典综合派”把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带进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一个国家的GDp如何增加。而“世界主义经济学”则认为经济学研究要具有全球眼光,不只是要关注本国经济发展,还要关注世界经济发展。其实在很多早期经济学思想中,就已经隐含了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低碳经济”思想。魁奈是最早关注此问题的,在其《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支配力量》指出,所有各个国家的商人是处于一个商业联邦之下的。这无疑是与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它应该属于世界经济学的范畴。同样地,斯密也认为对经济学的研究应该立足于世界范围,他对经济学的研究极少涉及到国家为了改进经济状况所应当遵循的政策。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全体人类社会的利益,西斯蒙第则指出我们只能把财富看作是人类物质享受的象征和获得物质幸福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颠倒目的和手段。西斯蒙第还强调相对于只考虑少数人致富的问题,政治经济学更应该研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福利问题,国家成立的目的不是积累财富,而是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财富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快乐。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以魁奈和斯密为代表的“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使命应该是造福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些全球思维都可以认为是“低碳经济”的经济学思想源头。

(二)“低碳经济”的相关学科比较

对于此问题,方大春等学者已经进行过相关研究,“低碳经济”是对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气候经济学、绿色经济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循环经济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它的特征是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以及有利于人体健康。气候经济学是经济学的边缘分支,主要是揭露天气和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使经济活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一门学科。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四种形式的经济思想都产生于20世纪后半期,都是从“三高一低”转向“三低一高”的经济模式。气候经济学主要是探讨气候和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低碳经济”主要研究的是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对经济的影响,两者的内涵是相同的,只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而已。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高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该层面来说,“低碳经济”与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有交叉的部分。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在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时要注意借鉴和参考。

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值得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新名词,如“碳足迹”、“碳货币”、“低碳生活”、“碳贸易”、“低碳发展”、“碳期货与期权”、“低碳技术”、“碳关税”、“低碳城市”等。虽然其中很多概念还有待完善,但是已经给金融学、虚拟经济等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

(二)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

国际经济学其实是研究在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发展本国经济,实现本国国际收支平衡,从而建立起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但是它并没有把国际社会当作是一个整体,如果把“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融合到国际经济学中,就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把握国际经济学,推动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三)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

目前“三驾马车”仍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一个国家要取得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就目前的生产能力来看,要增加物质消费就需要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显然,刺激物质消费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但是这些是可以由“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化解的。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对物质的生理需求早已转向享受性需求,人们日益关注生活质量的高低。假若仍然以物质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不仅人们的需求得不到,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更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不仅促使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求人们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

(四)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皮古曾经提出通过增税手段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使得资源得到帕累托最优配置,或者通过对产权的界定来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配置。但是对温室气体的产权却很难界定,也无法确定征税对象,此时就可以借鉴“低碳经济”中有关碳关税等概念来设计解决方法。

结论

本文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与经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国内学界在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现在对低碳经济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低碳经济”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和意义,关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价值却研究甚少。

本文首先大致梳理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然后列举了国内外学者研究“低碳经济”的部分成果,引出研究“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接着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于“低碳经济”的具体概念,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列举了几种对“低碳经济”的理解,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内涵却是一致的,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然后本文探讨了“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其哲学基础主要是生态哲学,经济学基础主要是“世界主义经济学”等全球性经济思想,与相关学科的比较主要是在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时要注意借鉴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绿色经济学、气候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的相关理论。最后,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主要的四点分别是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方大春,张敏新.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学习与实践,2009(1)

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4)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7

关键词: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绿色转型;低碳产业;低碳经济;漂绿

基金项目:[F]天津市01重点调研课题“天津市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现状调查及实现路径研究”(14);天津市0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天津制造型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建设的战略选择与运营模式研究”(JL103)

作者简介:[F]丹,女,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张英华,男,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03606收稿日期:[F]0130

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是指在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组织在确保其主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策略组合,不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收益(包括经济和社会收益)的过程[1](p548-570)。从内涵来看,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既包括企业直接的碳减排活一、文献评述

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焦点问题有两个:一是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二是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如何实现。

[Jp3]对于第一个问题,lassen等早在1999年就提出低碳技术包括环境保护技术(如产品和工艺的低碳化)和污染控制技术(如末端处理技术)对企业生产绩效及环保效果的重要推动作用[5](p599-613)。itazawa等指出积极引进iSo14001项目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管理[6](p5-84)。markard等认为减少气候变化需要社会技术系统的转换,这就需要低碳技术创新[7](p506-615)。Batisti等发现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是企业采取低碳相关生产行为的重要驱动力[8](p-31)。Frantzeskaki等进一步指出企业低碳化运营是社会规制、规范及认知等深层假设的反映,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及各种节能减排的强制性规定,企业低碳化运营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企业适应社会情境的能力[3](p84-98)。综上,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已有研究缺乏就其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理的探究。

对于第二个问题,Corbett等认为企业运营的着眼点应从客户端延至利益相关者,并指出基于低碳理念的生产流程全周期设计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实现十分重要[9](p68-83)。parrish等发现利用新能源等低碳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植入企业战略,就能使企业在低碳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p47-61)。engau等在指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不确定性的主要方法是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战略的灵活性[10](p766-777)。Butner等认为企业应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和废弃回收各个环节实行低碳化,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11](p1-16)。张英华等提出线状发展模式、网状发展模式及环状发展模式等,认为企业应通过内部自我调节、内部多元化扩展及内部治理等实现低碳化运营[1](p7-78)。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丹,等: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

从现有研究来看,虽然很多文献与企业低碳化相关(如生态友好,循环经济,绿色消费,能源保护等),但专门研究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文献较少,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探索其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作用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企业低碳化运营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由于衡量企业低碳化标准的缺失,目前没有成熟的变量范畴和理论假设来界定企业低碳化运营。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步骤如下:(1)确定分析单位,常用的分析单位一般有关键词、主题;(2)抽取分析样本;(3)统计分析,通过常用的统计指标如频次、百分比、平均数等对某种分析单位出现的频次进行计量;(4)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和推断可能的结论与关系[13](p41-76)。

通过发放“制造型企业低碳化运营”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制造型企业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随机抽取的196家企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布数量如下:小型企业(0-99人)79家,占抽样总数的4031%;中等规模的企业(300-999人)58家,占抽样总数的959%;大型规模(1000人以上)的企业59家,占抽样总数的301%[Zw(][BF][Jp]调查问卷按企业人数将企业规模分为五个层次。其中,0-99人为小型企业,300-999人为中型企业,其他的三个规模范围(1000-1999人、000-4999人及5000人以上)都属于大型企业。[Jp][BFQ][Zw)]。问卷填写人员主要是制造企业中负责具体环境工作的管理者(如果企业没有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员,那么其中高层管理者是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因为这部分人员了解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态度及具体实施情况,又对国家政策规定有一定程度了解,可以保证问卷的信度。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11份,回收率为844%。其中有效问卷数共计196份,问卷有效率99%。

在问卷处理中,首先使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借助统计软件提供的频数和百分比分析,汇总企业在低碳化运营方面的基本信息,获得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因素的层次和分布特征;然后,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对调查问卷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陈述语句进行筛选和讨论,得到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初始概念;第三,提炼各影响因素并构建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整合模型;最后,探求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及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机制。

三、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出主要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四个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企业间层面和消费者层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每一类别下面的相关条目节选部分呈现:

企业层面:企业的低碳化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实施,企业的低碳理念、企业内部的管理支持、可行的技术和方法、知识型人才、明确的环境标准等都对低碳化运营的实现产生影响。企业层面上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Jp]

从统计结果来看,税收减免及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对企业低碳化运营作用较明显。在列出的6种政府约束企业高碳行为的管制政策中,被调查企业认为设置高碳处罚标准对约束企业行为最为重要,其次是设立市场准入机制。

3企业间层面:企业间合作是企业低碳化转型可以采取的一种方式。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密切的联系建立一个“碳网”,通过这个网络每个企业可以实现其诉求,达到“多赢”。企业间的合作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如表3所示。

已经采取企业间合作形式发展低碳环保的企业只有64家,占抽样总数的37%。可见,大多数企业还没有采取企业间合作的形式来开展低碳运营。

4消费者层面:随着消费者低碳意识的逐步增强,其购物行为会发生变化,而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又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因此企业应该更加关注消费者向低碳产品转型的消费倾向。消费者层面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如表4所示。

表4消费者层面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被调查企业是否因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而感到低碳转型的压力非常有压力,必须马上进行低碳转型有一定压力,但可暂缓实行低碳转型不确定没有压力,短时间内不用实行低碳转型完全没有压力合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消费者的低碳消费倾向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有184家企业认为消费者低碳意识的提升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占总数的94%;仅有1家企业认为没有压力。

(二)初始概念分类与归纳

依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对调查问卷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陈述语句进行筛选和反复讨论,得到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初始概念。由于问卷中的陈述句数量庞杂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经筛选和反复讨论,最后得出34条描述性统计分析中频次较高的陈述句(如表5所示)。

依据上述陈述句的基本语义,对其进行归纳和分类,得到以下初始概念:低碳概念认知、低碳建设意愿、低碳意识培训;行业内形象、社会公认度;成本预期、效益预期;制度建设、技术建设;政府推动力、政府约束力、公众期望。

(三)影响要素的提炼及模型构建

对以上初始概念进行系统整合,提炼出影响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五大因素:低碳心理意识、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制度技术情景和社会公众引导。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低碳心理意识、成本效益预期、企业形象预期和制度技术情境这四个因素,本研究采取对问卷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发掘它们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作用;而对于社会公众引导三个因子,则是从文献中加以提取和归纳,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解释该因子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作用。

低碳心理意识属意识范畴。制造企业实现低碳化运营,首先需要有低碳理念上的认知。只有企业对低碳理念认同,形成一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低碳化运营。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则属于行动范畴。通过行动才能将认知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度技术情境和社会公众引导属于环境范畴。环境既为认知和活动提供发生的背景,同时也对其产生影响。依据意识—环境—行动之间的联结关系,构建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

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整合模型

根据归因理论,把行动的产生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认知、态度、努力、能力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气氛等。内部原因具有稳定性,可导致行为的产生;而外部环境属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对行为起调节作用。由此进一步挖掘模型中各影响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作用机制。

低碳心理意识(由对低碳概念的认知、低碳建设意愿和低碳意识培训等因子决定),是企业产生低碳化运营动机的内部因素并促使低碳活动的发生,因此在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中是诱导因素。低碳心理意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环保宣传,包括视听、图片、宣传册等对环保概念的认知;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低碳管理方面的培训,包括低碳技术的使用、日常管理的低碳意识等;三是企业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拥有的低碳建设意愿。这三个因子在低碳心理意识中所占比例的强弱会影响从意识到活动的一致性。当出于社会责任考虑的低碳建设意愿居于主导时,低碳心理意识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效果有显著影响;反之,企业的低碳心理意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图片、视听等概念的认知,会降低其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效果。

成本效益预期(由成本预期和效益预期等因子决定)与企业形象预期(行业内形象和社会公认度等因子决定)是企业低碳化运营实现的内部因素,决定着企业低碳化运营能否实现,属于活动范畴。只有将低碳心理意愿付诸行动,才可使其外在化进而实现企业低碳化运营。

制度技术情境(由制度建设和技术建设等因子决定)和社会公众引导(由政府推动力、政府约束力和公众期望等因子决定)是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外部因素,在从低碳心理意识到低碳活动的关系中,起到强化或减弱的作用。当企业低碳化运营模活动主要受低碳心理意识中低碳意愿或社会责任的影响时,意识与行动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结关系,那么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微弱;而当企业低碳心理意识仅是停留在对低碳概念的认知时,意识与行动之间的联结关系较弱,则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就会大大增强。因此可以得出:外部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调节效果与低碳意识有关,当企业的低碳意识较强时,外部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影响较强,反之较弱。[J]

四、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实现路径

通过探索低碳心理意识、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制度技术情境以及社会公众引导等五大影响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作用机制,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企业间层面、消费者层面提出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具体实现路径。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出台企业低碳转型的激励管制政策,对低碳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组建环境监察组织,对企业实施碳评估,碳审计和碳披露,量化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由于低碳技术的开发、低碳产品的生产、新能源的利用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可通过组建融资担保机构为低碳转型企业担保申请贷款并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资源,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二)企业层面

企业的首要职责是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使其在企业长期的生产或服务中逐渐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制造型企业要努力实现原材料采购方式的低碳化和原材料选择的低碳化,在生产环节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减少不必要的销售费用和能源消耗,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另外,在日常管理中也要贯彻低碳理念,比如采用目标管理思想,实现低碳节能的具体化;应用细节管理思想,实现低碳管理的细节化;应用5S管理思想,实现低碳运营的习惯化;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实现低碳管理的全面化。

(三)企业间层面

企业间层面的低碳实现路径可以通过构筑行业联盟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来实现。借助行业联盟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企业间不仅可以实现低碳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还能够实现低碳技术合作、低碳项目研究、低碳产品的协同开发,同时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所间的联盟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和信息交流,为低碳技术的开发提供知识援助,形成有效的价值网络体系。

(四)消费者层面

提倡低碳消费与提高公民低碳意识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推进企业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企业产品最终必须在市场上接受消费者的挑选,公民低碳意识的提高必将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内容包括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多方位开展低碳教育活动;实行企业低碳标识化,引导消费行为等。

参考文献:

[1][Z(#]andersson,Lm,SBatemanindividualenvironmentalinitiative:Championingnaturalenvironmental[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000,(4)

[2]parrish,BD,JFoxonSustainabilityentrepreneurshipandequitabletransitionstoalowcarboneconomy[J]reenermanagementinternational,006,(2)

[3]Frantzeskaki,n,JSlinger,Vreugdenhil,etalSocialecologicalsystemsgovernance:Fromparadigmtomanagementapproach,natureandculture[J]BerghahnJournals,010,(1)

[4]Fremeth,aR,BRichterprofitingfromenvironmentalregulatoryuncertainty:integratedstrategiesforcompetitiveadvantage[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011,(1)

[5]lassen,RD,DCwhybarkheimpactofenvironmentaltechnologiesonmanufacturing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4)

[6]itazawa,S,JSarkisherelationshipbetweeniSo14001andcontinuoussourcereductionprograms[J]productionmanagement,000,(2)

[7]markard,J,Brufferechnologicalinnovationsystemsandthemultilevelperspective:owardsanintegratedframework[J]Researchpolicy,008,(4)

[8]Battisti,innovationsandtheeconomicsofnewtechnologyspreadingwithinandacrossusers:apsandwayforward[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008,(1)

[9]Corbett,CJ,Jnpanevaluatingenvironmentalperformanceusingstatisticalprocesscontroltechnique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00,(1)

[10]engau,C,Voffomanneffectsofregulatoryuncertaintyoncorporatestrategy—ananalysisoffirmsresponsestouncertaintyaboutpostyotopolicy[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009,(1)

[11]Butner,,Deuder,Jittermasteringcarbonmanagement:Balancingtradeoffstooptimizesupplychainefficiencies[Z]newYork:iBmlobalBusinessServices,008

[1]张英华,张建宇企业环境友好运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010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热点,但在许多舆论宣传和研究文献中,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却是模糊不清,甚至混淆。因此,有必要进行概念剖析和区分。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定义剖析生态旅游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最早提出生态旅游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对生态旅游做出如下定义:“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世界旅游组织将生态旅游归属为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基础的专项自然旅游,强调旅游的“原生态”,如小规模组团去参观自然保护区,或者体验异域民俗文化,等等。而我国旅游行业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比较通俗,也易于被公众接受和理解,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主要依靠自然和生态资源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达到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也有学者从旅游者角度给生态旅游定义,认为生态旅游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它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品位高雅,强调休闲、保健、求知和环保理念,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乐趣,又能增强旅游者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虽然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各不相同,或者各有侧重,但这些从不同角度的定义却都有两个共同点:①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活动,②其主题都强调为保护自然做贡献。从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涉及到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文化熏陶乃至人类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低碳旅游”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9年5月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在一份题为“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将低碳旅游定义为一种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是一种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的绿色旅游方式,它要求将出行观光、度假休闲等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能成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响应,它倡导在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住宿、交通、游憩、购物、娱乐等环节中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减少碳足迹,用行动来实现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相比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有着更为具体的定义———“减少碳排放”的旅游,也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内在契合性分析在旅游行业,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都是很时髦的词,虽然两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同,但概念提出的背景却是相同的,即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都是环保观念在旅游业的自然反映,也可以说都是“环境危机倒逼人类反思和改革”的产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初衷也相同的,即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意识,注意到旅游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着想,注重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应该说,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具有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旅游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在传统乡村旅游基础上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相比传统乡村旅游“对大自然的体验”,生态旅游更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生态效益。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可以说,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具有某种内在的契合性,在发展自然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引入“低碳”的概念,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推行“环保与节约”,能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区别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是两种不同的范畴。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生态旅游的对象限定为自然景观,当然国内也有些专家认为一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民俗景观也可归属为生态旅游的对象。但不管怎么说,生态旅游只能算是一种针对特定的旅游对象(自然景观)的旅游活动,属于自然旅游的一部分,通常是一种小规模的专项自然旅游,它是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而低碳旅游指的是一种旅游方式,一种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减少碳足迹的绿色旅行方式。低碳旅游对旅游资源、游客类型、旅游规模等都不作限制,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可以通过旅游环境、设施、旅游消费等方面实现低碳化而成为低碳旅游,因此,虽然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二者不属同一范畴,但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就是在原有旅游方式基础上限定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更小的旅游“碳足迹”来承担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行业责任,其涵盖范围比生态旅游涵盖的范围要更大。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借鉴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强调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低碳旅游则吸收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其核心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生态旅游在陶醉于大自然的享受时,注重保护和修复旅游景区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低碳旅游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作为旅游市场供应方的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作为旅游市场消费方的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行为。生态旅游是由于大众旅游的自然取向性调整而催生出的一个新型的旅游市场,它属于自然旅游,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而是注重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旅游;低碳旅游着眼于节能减排和减少环境污染,强调旅游市场供方的“低碳生产技术”和旅游市场需方的“低碳消费方式”,要求通过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更侧重理念的宣传,倡导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而低碳旅游更侧重从实践角度说明实现旅游低碳化的具体行为要求;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更象是一种空泛的理念口号,而低碳旅游是一种可以量化(对减排的量化)的旅游,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更强。#p#分页标题#e#4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可持续理念的实践与深化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有明显区别,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是一种时尚、高雅、休闲式的,并蕴涵自然生态文明的旅游形式。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如果没有低碳旅游方式做保障,生态环境必将被破坏,低碳旅游强调“低碳化”,通过控制旅游中的碳排放量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低碳旅游旅游环境的生态性,进一步关注旅游环境的整体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充和丰富。生态旅游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绿色的“理念”,而低碳旅游更多地体现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从理念到实践的飞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有着更为明确的定义和更具体的目标———碳减排,其针对性强,因而有利于指导低碳旅游各项实践工作的开展。碳减排的可量化性体现出低碳旅游强大的可操作性,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并将减排量化工作落实到各项指标,可以解决生态旅游在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全球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理念的实践深化,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长期努力。从政府层面看,低碳旅游的推行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战略上规划与协调,政策上支持与引导,观念上宣传与教育。还要建立制度保障,并实行追究机制,对破坏环境的高碳旅游行为要追究其履行生态补偿责任。从旅游行业协会看,要尽快制定旅游行业的低碳生产标准,包括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低碳质量标准,从而使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开发、经营及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旅游消费者看,要树立低碳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9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认知;低碳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日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从青岛农业大学抽取不同性别、居住地、专业及年级的400名学生作为调研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行为状况。由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样本在不同调研指标之间的数量分布可能存在稍许失衡。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案访谈。问卷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状况、情感态度状况和行为状况三方面,共计27道题。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91.75%。

(三)样本基本信息。从表1可以了解此次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就性别来看,男性114人,占总数的30.3%;女性262人,占69.7%。就居住地看,家住城市的学生有119人,占31.6%;家住农村的学生有257人,占68.4%。就专业划分看,理工科、农学类的学生有137人,占36.4%;文科类的学生有239人,占63.6%。就年级分类看,大一学生85人,占22.6%;大二学生120人,占31.9%;大三学生90人,占23.9%;大四学生81人,占21.5%。(表1)

二、当代大学生低碳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践行状况

(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认知状况良好。在376份有效问卷中,在“是否知道低碳生活这个词”的问题回答中,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其基本含义和大体内容,比重达到75.3%;表示熟悉含义和具体内容的学生比重占17.6%,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是什么”的学生占6.4%;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从未听过这个概念”,比例占0.8%。

从对低碳生活内涵的理解来看(多选),62%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降低Co2排放,67.3%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节约能源消耗,41.5%的学生认为是低碳生活就是提高能源效率,29.8%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就是发展新能源。

在“您知道日常生活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吗”的问题上,有28.2%的学生表示“知道”,43.4%的学生表示“基本知道”,26.6%的学生表示“稍微知道”,只有1.9%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在“践行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61.7%)持否定态度,25.3%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对生活质量有所影响,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肯定会影响生活质量的学生的比重最少,占总量的6.6%。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及相关概念的认知状态良好,对日常生活与低碳行为的关系也存在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二)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态度表现积极。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对大学生低碳情感态度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询问大学生有关低碳生活的问题来获知其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关低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问题中,0.8%的学生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那是政府的事;11.7%的学生认为,有点关系,但只局限于某些方面;36.7%的学生认为关系比较大;50.8%的学生认为关系非常大,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是否应该倡导并践行低碳生活”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生(83%)持完全肯定态度,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且要从自身做起;9.6%的学生持部分肯定态度,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不过主要应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二是间接方式,即依据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及其表现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来判断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没有考虑您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个问题上,超过85%的学生表示有所考虑,9.3%的同学虽然没有考虑过但是想要了解。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预期结果方面,80.3%的学生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且很有意义和必要;18.9%的学生人认为想法很美好,但实施会很困难。同时,为考察大学生对低碳与环保问题的了解情况,我们列举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关键词让学生选择(多选),结果显示,知道全球变暖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6.3%;知道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和节能减排的学生人数比例较高,分别是87.8%、81.1%和87%;知道《京都议定书》的人数比例居中,有60.6%;知道碳中和的人最少,仅占14.6%。

(三)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践行状况表现有待提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践行状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实际情况;二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意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对低碳概念内涵的认知状况良好,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现积极,但相当一部分同学仍处于是高碳生活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用水用电”问题上,只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注意,41.8%的学生表示比较注意,47.9%的学生表示有些注意,但不严格,还有1.3%学生平时从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具体到低碳实践案例的调查中,35%的学生表示不习惯随手关灯,41%的学生经常使电器处于待机状态,18.9%的学生就餐时会经常使用有偿一次性餐具,46.7%的学生存在浪费纸张的现象。

在问及今后是否存在低碳生活践行意愿时,49.7%的学生表示肯定会,并且还会努力带动周边的人一起行动;43.4%的学生表示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就会参与;2.9%的学生则持完全否定态度,表示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从大学生积极的低碳认知和情感表现来看,该群体对低碳生活的理念理解较为良好,情感态度也比较积极,但积极的低碳生活态度与真实的低碳生活行为之间存在着距离。

三、大学生群体低碳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差异与相关性分析

(一)专业差异与大学生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根据假设,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理工类、农学类及文科类学生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的认知会存在些许差异,但实际检验结果却不能论证上述结论,即大学生的专业类别并没有影响其对低碳理念的认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假设方差相等的情况下,F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则方差不相等,双侧检验值大于0.05,接受方差不相等,可知理工、农学类和文科类的同学在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上不存在差异。(表2)

(二)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由于“家庭居住地”与“全球变暖关注程度”都是定类变量,所以选择交叉列联表进行分析,运用λ(Lambda)相关测量法来验证两者的相关性,λ的值为0.003,用家庭居住地来预测全球变暖关注程度可以消减0.3%的误差,表示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对全球变暖关注程度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所以,无论家居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生,其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基本是相同的,没有太大的差异性。(表3)

(三)大学生低碳关注程度与低碳行为践行存在弱相关。根据λ的值为0.062,用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度来预测平时节约用水用电可以消减6.2%的误差,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弱。0.062更接近于0,所以说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程度与平时节约用水用电的相关程度很弱,大学生的低碳行为并未与较好的低碳关注程度相一致,对低碳的关注程度并没有较好地转化为行为实践。(表4)

综上可见,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即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影响。而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及低碳践行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弱相关性,说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对大学生的低碳行为践行产生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一)认知方面:加强高校低碳教育,加强学生低碳理念认知。学校是大学生获取低碳信息最便捷、迅速和有效的方式,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各种低碳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低碳校园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微信、飞信、微博等形式,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营造高校范围内的低碳环境。

(二)情感方面:成立大学生低碳行为试点协会,用实际案例激发正面情感。高校可以在校园内成立低碳行为试点协会,制定低碳行为规则和规范,将低碳行为量化、细化和具体化,让大学生分批次参与低碳行为试点协会的活动,建立个人低碳档案,找出日常行为与低碳行为在碳排放上存在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践行低碳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正面情感和积极性。同时,低碳行为试点单位教育大学生如何采取“碳中和”措施来抵消生活中的碳排放,如鼓励学生种植绿色植物,回收日常废弃塑料制品,或定期缴纳一定费用成立“生态基金”,从而加强减排意识,在实际的碳排放中培养低碳正面情感。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10

关键词:低碳;高碳;农村

一、引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并且迅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提倡可持续发展,在保持现有水平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发展的形态。乡村是经济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大,经济迅速发展,引起农村内需扩大,生产生活资料需求增大,生产活动迅速增加,导致农村的碳排放迅速增加。为了减少农村的碳排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符合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增碳汇减碳排放,低碳经济在现代农村而言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解读

低碳乡村的概念是在欧洲1924年提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概念,是低碳发展模式在乡村地域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求保证现在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科学规划、监督实施,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在乡村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始终贯穿低碳节能、环保意识,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减排增汇,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乡村是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我们说的碳汇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海洋碳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将Co2和H2o在各种光能的作用下转变为氧气和糖分。人类的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就起到固碳效果,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即碳汇。森林是碳汇的主力军,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约25000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系统中的碳大约有1.15万亿吨,约占总碳汇量的46%。森林每生长一米生物量,可以吸收1.83吨Co2,碳汇功能很强大,所以森林碳汇是目前最为经济的碳汇手段。农田碳汇、耕地固碳也是是重要的碳汇方式。大气中的Co2被农作物转化为化合物固定下来,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被消耗,固定的碳又释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燃烧,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将Co2固定到土壤中,所以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海洋中95%的有机碳是溶解有机碳(DoC),而其中95%又是生物不能利用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目前世界大洋中RDoC的储碳量大约是6500亿吨,储碳周期约5000年,它们与大气Co2的碳量相当,其数量变动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现在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Co2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1/3左右。草原碳汇是另外一种重要的碳汇方式。依靠广袤的草原吸收大气中的Co2。

三、低碳农村的发展阶段

低碳农村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传统的农村到低碳农村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在《经济成册的阶段》和《政治与增长阶段》两本著作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所著,在以上两本著作中根据社会政治制度、人的心理因素、产业主导部门、生产技术及组织方式四个方面,将低碳农村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发展的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根据罗斯托的这个标准和方式,我们选取社会经济基础、基层低碳意识、能源结构、碳排放情况、单位产值碳排放为六个指标,从静态指标和发展趋势两方面入手,均将低碳农村分为六个阶段。

(一)静态指标方面

1.传统农村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较为落后;人们不知道低碳概念更没有低碳行为;完全使用生物质能源;碳排放极低;单位产值碳排放很低。

2.低碳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起步并且使得传统结构受到冲击;部分人知道低碳概念但是并没有低碳行为;能源结构仍然以生物能源为主,但是已经开始少量使用石化能源;碳排放很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也比较低。

3.减排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有些结构问题露出端倪;人们熟悉低碳概念但是低碳行为还是较少,人们没有自觉低碳意识;科技发展,能源结构多样化,但是仍以生物能源为主;碳排放逐渐增多,较高;单位产值碳排放较高。

4.低碳起飞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注意到结构问题严重;人们有了低碳意识,较多低碳行为;生物能源比重降低,石化能源逐渐增多变为主要能源,有少量的清洁能源出现;碳排放空前的高,达到峰值;单位产值碳排放极高。

5.低碳成熟阶段。本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优化;低碳行为不断普及,延伸到生活和生产领域;使用石化能源比例不断降低,清洁能源开始占主体地位;碳排放较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仍然较高。6.低碳农村阶段。这个阶段是低碳农村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成熟并且结构合理;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低碳行为普及到各个领域,低碳行为无处不在;完全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碳排放很低;单位产值碳排放较低。

(二)发展趋势方面

1.低碳农村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基层农民低碳意识没有变化;能源结构也没有变化;碳排放量增速非常缓慢;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变。

2.低碳认识阶段。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基层低碳意识有所增加;生物质能源减少并且石化能源增多;碳排放量增速缓慢;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变或者稍有提高。

3.减排实施阶段。本阶段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基层低碳意识提高,低碳行为增多;生物质能源减少并且能源出现多样化;碳排放量增速较高;单位产值碳排放提高。

4.低碳起飞阶段。本阶段经济增速最快;人们的低碳行为逐步增多,增速加快;生物质能源慢慢减少,其他能源比重慢慢增加;碳排放增速很快;单位产值碳排放提高。

5.低碳成熟阶段。经济基础增速减缓,结构较合理,趋于优化;基础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增速很快;生物质能源占主要,清洁能源出现,但比例较低;碳排放量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6.低碳农村阶段。本阶段经济增速减缓平稳,结构合理;基层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完全普及;生物质能源逐渐退出,清洁能源占主体地位;碳排放量连续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四、广东省低碳农村发展现状

(一)关键指标情况

从广东农业现代化历程可以看出,广东农业发展基本上走的是“石油农业”的路子,即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等石油制品来达到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的目的。农业生产消耗的农药、化肥、农业机械无不与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有关,据统计(如下表4所示):广东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0年1764万千瓦,到2010年的2253万千瓦,10年间增加27.7%,增至到2013年的2498万千瓦,13年间增加41.6%;农业用电量从2000年405亿千瓦时,到2010年的1044亿千瓦时,10年间增加157.7%,上升至2013年的1235亿千瓦时,13年间增加204.9%;化肥使用量从2000年611吨,到2010年的740万吨,10年间增加21.9%,增加至2013年的776万吨,13年增加27.1%;农药使用量从2000年的8.47万吨,到2010年10万吨,10年增加18.1%,增至2013年的11万吨,13年增加了29.9%。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预示着石油农业的所占比例增大。这条“石油农业”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间有机质循环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亟待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得分

根据郝华勇2014年在《我国省域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实证研究》一文中构建的评价体系,从乡村能源结构、乡村生产结构、乡村空间结构、乡村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经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得分是0.2879,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排在前6位的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广西、天津等在总得分分别是0.5654、0.4811、0.4693、0.4502、0.4156、0.4118,从总分方面看,广东低碳水平与这六座城市相差甚远。

(三)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动态评价得分

吴贤荣、张俊彪等于2014年采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进行动态测算,运用DeapVersion2.1软件测算2000年、2005年、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从时间序列维度进一步剖析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将amCpi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CH),得出的结论说明广东省的农业碳排放排名第15位,居于全国中等水平,综上所述,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的数据分析可以说明,广东省低碳农村发展正处于实施减排阶段,因此要分析优劣势和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向低碳起飞阶段迈进。

五、对广东发展低碳农村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指导,让农民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农村,与每个农民和农户密切相关。政府可以颁布一些法规政策、举办低碳经济讲座、加派宣传车加强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低碳经济,让农民更全面的了解低碳模式,让他们知道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是更经济环保、更安全健康、更时尚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农民逐渐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接受节能、环保的低碳消费观念,养成节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积极引导农民过低碳生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引进低碳生产技术实训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的、实现向可持续农业技术顺利过渡的途径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低碳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的各个方面,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的生产和使用。要用科技支撑低碳农业发展,把低碳科技引入到农业实践中,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速度。

(三)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适时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源农村能源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型能源,可以实现农村能源结构的优化、农村环境的美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适宜地区农村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能源技术。

(四)地方政府要有目的有步骤的规划,发挥低碳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地方政根据当地特色制定战略目标,根据当地特色形成可操作、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加强低碳示范区的建设,比如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可以根据各村的实际,有重点地发展优势示范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低碳实验区,引领和带动低碳农村的全面发展。

作者:顾群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其国,赵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05).

[2]李友华,续姗姗.建设低碳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基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01).

[3]杨彬如,韦惠兰.关于低碳乡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J].甘肃金融,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