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十篇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19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篇1

浅析智能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周易

来源:《商情》2015年第27期

[摘要]:智能居家养老的本质是亲情养老,它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级和优化。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既满足了老人对“家”的需要,又凭借智能科技使子女随时掌握父母的生活行踪与健康状况,进而充分满足子女对父母的呵护需要。当前,我国智能家居养老存在综合养老成本偏高和社会养老服务配套不到位两大问题,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家庭组成结构,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智能居家养老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一、前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的养老难问题日趋凸显,寻找适合国情、省情、民情的养老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据国家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参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方面效果显著,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催生了新型家庭模式,即“四二一”模式(一个家庭,4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这使得家庭养老的负担增大。此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老人们对老年的精神生活需求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养老的难度。

当前,我国社会比较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有两者,分别为:养老院服务和社区托老所。两者养老服务模式都有集中的养老场所,并竭尽全力营造一种家庭养老氛围,但前者是长期寄居的形式,后者是长期居家的形式。虽然,两种养老服务模式都减轻了子女的赡养负担,但仍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梦想。智能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又称全智能化老年系统,其与传统的养老模式有所区别(参见表1),主要是通过采用智能电脑、无线传输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以确保老人能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高舒适的老年生活。

二、智能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篇2

【关键词】养老模式,农村居家养老,建设思路

1引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亿人,占8.87%,老龄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亿左右,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问题的形势更为严峻。一方面,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其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其中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已增加到11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11.3%。此外,还有部分失能老人1894万人。

没有发达的养老服务保障,即使有养老金也不可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家庭养老模式渐渐无法满足养老的需要,在这种趋势下,居家养老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以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的服务。由于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却享受着社区为他们提供的社会化的养老院式服务,因此有学者将居家养老服务比喻成“没有院墙的养老”。

2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域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孝文化基础不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2.1筹资来源问题。目前农村基层居家养老服务主办机构反映的最普遍问题是筹资难。其主要原因是:(1)政府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上财政投入方向上明显重城镇轻农村、重机构养老轻居家养老、重硬件轻软件、重关系投入轻制度保障。(2)集体经济薄弱。现阶段农村中,空壳村、赤字村很多。那些居家养老工作先进村大多是靠土地置换、拆迁补助款、集体山林收入等的支持,离开了这些工作将难以开展。(3)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目前,在我国强政府弱社会,慈善意识薄弱。(4)养老观念落后。养儿防老、自主养老已根深蒂固,付费养老意识不强。

2.2服务消费问题。

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明确服务的对象、方式及内容等。其主要问题是:(1)对象偏差。来居家养老服务站享受服务的多半是健康、低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老人,而真正需要服务的老人往往得不到服务。(2)方式单一。农村老人只愿意接受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而不愿意接受有偿的、市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3)内容贫乏。现阶段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低下,许多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于麻将室,乡镇敬老院如同“集中营”。

2.3队伍建设问题。

推进农村居家养老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无论管理人员、专业护理人员还是志愿服务人员都面临人才短缺的难题。(1)管理人员短缺。目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村干部和村老年协会人员。由于村干部业务繁忙,工作开展全凭村干部本人的觉悟和能力,而老年协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难以发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作用。(2)专业护理人员短缺。专业护理服务极其短缺,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参与渠道与政府购买服务机制。(3)志愿队伍短缺。在服务方面是形式重于内容,老百姓的认可度不高。

2.4政策配套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重视不够,导致相关政策滞后、服务不配套。主要包括:(1)养老与医疗不配套。目前我国养老与医疗卫生政策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与执行难以同步。特别是,老年人护理服务风险很大,缺乏制度化的护理保险制度。(2)硬件与软件不配套。目前政府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大多用于硬件,用于人力资源培训的太少,相关职业等级评定与待遇政策也亟待完善。(3)城市与农村不配套。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养老服务须城乡统筹。

3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政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问题表面上是年龄结构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结构问题,其内核是社会财富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分配与协调。

3.1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包括养老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并重发展理念,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养老、家庭和个人自主养老相结合的理念,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与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理念等。

3.2加大资金支持。养老服务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离不开财政支持。由于农村县乡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筹资能力有限,需要省市政府对其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支持。(1)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从财政收入、收益中适当安排专项资金,实行政府出资或部分出资购买服务。(2)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社会办养老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贷款和税收方面政策倾斜。(3)设立农村居家养老专项发展基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和国内外慈善机构对其给予捐赠。(4)加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和养老护理人员收入的财政投入。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篇3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养老待遇与待遇调整机制的衔接;跨地区转移衔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趋于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城乡融合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然而,没有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的结合更是难以进行。由于分开的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得一些自由劳动力的流动受阻,从而制约了社会的经济发展,这就显示出构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构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加强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避免人员自由流动过程中养老保险缺失问题,才是增加城乡劳动力的关键。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通过了解调查发现,一部分城乡居民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程度有限,一些人自身满足参保条件却不知去什么地方办理,甚至有一些居民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却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享受何种保险待遇。这就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当地基层组织没有做好此项政策的宣传力度,仅仅把政策当成是一种行政任务强制执行,没有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还不成熟,仍处在不断完善和调整的阶段,需要各地基层组织根据当地制度基础做好宣传和反馈工作,以便尽快完善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困难问题首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时间不同,这就造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不能做到完全吻合。其次,社会制度的建立不完善,部分地区由于城乡制度等诸多因素使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未曾建立,这就造成跨地区保险转移不能顺利实施,因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也不能顺利进行。再次,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水平偏低,养老保险金的缴额及调动机制有待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转化比较困难。

(三)养老保障水平偏低综合各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来看,城乡养老保障的水平普遍偏低,甚至不能满足居民的正常生活需要,这就需要国家适当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提升城乡的养老保障水平。还有一点,城乡中普遍存在年轻人不积极参保问题,他们觉得自己年轻,没有必要过早为以后养老保障做打算,就算一部分年轻人参保也只是选择一些层次较低或缴费较少的保障来进行参保,甚至有一部分年轻人只想观望,想等到自己四十岁以后在参加此类的养老保障制度。

三、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各地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在国家大的政策制度下,针对一部分城乡居民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程度有限问题,当地政府机构应加大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运用媒体、网络、广播等各种宣传工具让城乡居民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当地政府不能盲目的强制执行,而是真正让城乡居民了解政策制度并了解此项政策法规对自己产生的受益程度,使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转变以往的保障意识,实现逐渐向新时代的城乡居民保障制度的意识转变。

(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养老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现今,随着国家对城镇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渐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已是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这就需要国家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完善制度的实施,各地政府应积极迎合国家制度的出台并积极配合国家制度的实施,及时最好反馈协调工作,使国家政策真正用于人民、宜于人民。

(三)完善国家政策,提高保障水平国家应积极调整相应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全面构建覆盖城镇乡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各地政府做好宣传,提高居民对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以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造福人民。

四、结语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意愿;社会政策

社会化养老既包括养老资金的来源社会化,也包括养老服务的供给社会化,即养老资金的社会化供给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供给的统一。在相关研究中,从养老服务的社会化角度对社会化养老进行理解和研究的较多,以此将关于社会化养老的研究文献归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除此之外是关于社会化养老的综合研究。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对社会化养老研究进行反思将是本文的主要落脚点。

一、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一)各地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实践创新研究

社会化养老的地区经验和模式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张国平(2011)对苏州沧浪区的“虚拟养老院”进行了考察,对“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模式进行了细致介绍,提出“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信息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的虚拟养老院服务作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值得推广,但也存在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虽然居家养老服务很有市场,但有效需求不足;二是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和内容还不尽人意,尚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是在动员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产业方面,还需更有力措施;四是居家养老服务还需重视服务队伍的建设;五是目前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还不健全,有待完善。卢守亭(2011)对洛阳市民办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方式进行了思考,总结了其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适度盈利、“污名化”、“贫困排斥”和员工流失问题。彭金玉(2013)分析了浙江诸暨市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政府主导、社区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即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社区志愿者与老人结对帮扶,发展“银龄互助”式居家养老,并通过公助民办、公建民营发展机构托养。

(二)不同主体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分工与合作研究

对当前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实践进行研究,难免涉及对政府、市场、社区、社会组织等主体在其中的作用和角色的实践反思和理性思考,因而出现了一批针对不同主体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分工与合作的研究。如张卫、张春龙(2010)通过对地方养老服务工作的思考指出,当前的观念、机制、管理等滞缓了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发展,应当坚持“鼓励支持+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模式,各级政府在领导重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推动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孙燕(2010)则以南京市鼓楼区的实践经验为例,对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方合作中各方的职责和角色进行了理论思考,主张政府“掌舵”,进行宏观决策与规划,制定规则,指导、授权和监督其他主体,及提供服务、福利和税收引导;社区把握民众需求并发动和整合资源;社会组织提供和具体实施社区公共服务。付诚和王一(2010)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出发,着重讨论了政府和市场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由于非合作导致的“双失灵”困境,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与双向增权,主张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新审视养老服务事业的性质并进行准确定位,变“非营利性”为“有管制的市场化”,做到既强化政府责任又释放市场活力,从而解决养老服务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

(三)不同视角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刘益梅(2011)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主张以“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为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并提出了“重视舆论宣传,重建道德秩序,重塑和强化家庭养老责任;努力推动和完善以社区居家养老为核心的服务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发挥市场作用,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产业,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等七个方面的具体实现路径。

周沛、管向梅(2011)以普惠型福利为视角,主要研究了城市高龄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从普惠型福利下的城市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和社会化服务特点出发,除了提出构建城市高龄者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原则和路径,还分析了体系构建中可能存在的关键性问题。首先提出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应当在政府首要责任的前提下形成合力,而合力能否形成则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养老社会化福利理念是否确立,制度能否得到保障;其次是多层次的福利内容能否得到保证,这就需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最后是专业化的服务能否真正开展,则根本在于是否引入本领域专业服务人才。

李文琦(2013)以积极老龄化为视角并对国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借鉴,从责任、立法、服务三个体系层面对健全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建议。如责任层面,认为有老年人的个人责任、社会责任(主要是民间组织)和政府责任的划分,三者责任分别是:老年人应发挥主动性进行自助互助并为服务付一定的费用;通过行政分权将权力下放给民间组织,让社会承担筹措资金、递送服务和输送人才的责任;政府则必须承担资金担保、制度建构和监督管理的责任。在立法层面,认为应当加强立法的权威性、完备性和科学性。内容层面则要考虑老年人需求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类别,建立多层次复合性的合作养老服务体系。

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角度各异,结论却趋同,即当前我国应当大力构建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来增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能力,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化养老的综合研究

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化养老的研究不仅限于养老服务体系方面,还包括社会化养老的趋势、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居民社会化养老的意愿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一)社会化养老是大势所趋

孟艳春(2011)根据养老的经济资源来源的不同将养老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基本模式,认为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等多重矛盾的夹击下家庭养老已陷入困境,而自我养老因为绝大多数老人现实的经济状况难以支撑也不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养老模式,社会化养老才是未来中国养老发展的趋势,指出现阶段之所以仍然强调家庭养老,是因为目前还处在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阶段,为促进和实现这一平稳过渡,有必要继续重视家庭养老,发挥家庭在精神供养方面的功能优势,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最终形成稳定的社会化养老模式。谢代银(2008)也认为要通过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创新,来应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和多种养老模式并存但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局面,倡导各级政府推动社会化养老政策。成海军(2012)对当前中国老年人的社会福利进行了考察,指出老年人在经济收入、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老年人福利需求与供给矛盾十分突出,迫切需要推动社会化养老,提出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是中国社会福利改革的关键。

(二)当前社会化养老不容乐观

社会化养老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实际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穆光宗(2012)对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进行了考察,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机构养老面临六大问题:“供不应求的同时资源利用率不高;微利甚至负债导致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机构养老缺乏家居认同和亲情滋养;专业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短缺;农村养老机构非规范发展”。刘岚等(2008)也认为城乡现有养老机构由于存在着体制、功能、经费、管理、质量、服务和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尚难以承担社会化养老的重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不同于机构的社会化养老方式,目前还处在探索和实践创新阶段,尚未普及。专门对农村养老进行的研究也表明当前社会化养老的情势还很不乐观。如汪沅、汪继福(2008)指出,由于农村社会重视家庭和血缘关系的文化传统、农村社会养老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对公平与效率对立统一关系认识的模糊、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等原因,我国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程度远远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充分比较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两种养老方式之后,钟建华、潘剑锋(2009)得出结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完全实现,我国农村未来的养老方式必将由家庭养老逐渐过渡为社会养老,但我国在目前这种“未富先老”状况下,农村养老完全社会化,其财力是无法负担的。崔庆五(2012)则对转型期西部农村的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化养老模式发展缓慢,难当养老重任。

可见,目前我国还处在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阶段,社会化养老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其发展完善至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居民社会化养老的意愿和影响因素研究

对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社会化养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素。

牛喜霞等(2013)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的调查资料为基础,指出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更受居民的欢迎;子女对长辈仍然有着很强的赡养责任;居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是影响居民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方式认识和选择的两大主要因素,而年龄与性别对于人们选择何种养老方式没有显著性关系。吴翠萍(2011)利用江苏四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影响城市居民未来养老选择的因素,结果显示选择与已婚子女分开和配偶独住不仅是多数人的现实状况,也是人们未来养老时对居住安排的主流意愿和趋势,依靠社会化养老服务或自我服务也相应成为城市居民未来安度晚年的主流意愿。罗亚萍、史文静、肖阳(2013)则在对西安市居民养老方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居民养老方式的变化趋势。调查发现:在选择期望的养老方式时,不同年龄组和收入阶层的几乎所有中老年人首选自立养老而不是家庭养老,自立养老同时也是75岁以下老年人首选的实际养老方式;但在年迈或生活不能自理时,老年人则回归传统,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问题在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年迈老年人由自立养老回归家庭养老是不现实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均无法满足年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而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使自立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过渡。

在农村老人的社会化养老意愿方面,王洪娜(2011)调查了山东省农村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发现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认知和评价极大地影响其入住意愿,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了解越多、评价越高入住意愿也越高;老人的入住意愿较高,但经济支付能力较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有无配偶及子女等个人因素均影响着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不同地区的老人入住意愿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他与农村养老意愿相关的研究还有李全彩(2010)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社会认知的研究和胡仕勇等(2012)对农村青年赡养行为与赡养意愿的调查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社会化养老的研究虽然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但也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如对政府在发展社会化养老中的政策更新的必要性和举措的研究,对促进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税政策的研究,对闽台养老模式差异与合作机制的研究,对农村社会化养老的筹资模式的研究,以及对城市女性养老的资源及策略选择的研究等。其中吴宏洛(2013)对闽台养老模式差异与合作机制的研究意在对两岸人口老龄化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以总结闽台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异同、经验及合作优势,探讨两地合作与交流机制的建构,这种研究思路不仅适用于闽台或者中外社会化养老的比较研究,也适用于内地不同地区尤其是城市和农村社会化养老的比较研究,如此将有助于促进城乡社会化养老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农村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城乡养老一体化进程。而吴翠萍(2010)对城市女性养老资源及策略选择的研究对于强化社会化养老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充实女性老年人的养老资源,保障老年妇女的权益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研究述评:社会政策视角下社会化养老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

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具体涉及由谁来提供社会服务、为谁提供服务、从哪里获得必要的财政和人力资源、以及用什么方式来提供必需的服务等问题。社会政策视角侧重从社会政策的几大要素即政策的主体、客体、资源来源及运作方式角度对社会化养老进行研究。

(一)已有研究总结

通过对已有社会化养老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但专门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对社会化养老进行的研究还很少,社会政策的几大要素如政策的主体、客体、资源来源及运作方式等在不同场合被提及,但均不是主要的研究视角。

针对不同主体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分工与合作的研究涉及到政府、市场、社区、社会组织等的职责和资源供给,但除了付诚、王一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合作逻辑这一角度对政府与市场的失灵和合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外,其他研究都主要是在反思和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肯定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和合作在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方面的作用,提倡对不同主体的角色进行定位,使其分工合作来增强资源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社会化养老的需求。还欠缺对各个主体本身的作用、可以担当的角色以及角色的层次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周沛等在研究城市高龄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时涉及到了社会政策的客体,从普惠型福利的视角确认了城市高龄者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策受益权。其他学者对居民社会化养老的意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也涉及社会政策的客体,但只是为了从居民这一客体的角度对社会化养老的社会接受程度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而不是把居民作为社会政策的受益者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分析。

在关于各地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实践创新的研究中涉及养老资源的运作模式,但主要是为了介绍地方做法的实际操作情况,并未上升到社会政策的资源运作和服务传递机制的角度。

(二)后续研究方向

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后,从社会政策角度,未来关于社会化养老的研究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社会化养老的政策主体方面。强调政府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策制定责任和主导作用时,应当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化养老体系构建中的责任、角色层次和公共行政层次有所区分,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责;对于其他政策主体,也应当有更充分的研究,如研究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化养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以及如何协调与政府这一政策主体的关系等。

社会化养老的政策客体及受益者方面。哪些人从当前的社会化养老中受益,他们是如何受益的;哪些老年人应该纳入政策范围享受规定的待遇而事实上没有,比如农村低收入或者高龄空巢的老人是否也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没有享受的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政策应该向哪些人倾斜,怎样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需要的老人的利益等问题。只有分析清楚了政策应该为哪些群体服务,以及现有政策和实际操作中事实上哪些人才是真正的受益者、是否合理等问题,才能在政策制定和调整时明确定位政策覆盖范围和待遇水平,节约资源并体现社会价值。

社会化养老的资源方面。社会化养老的资源来自哪里,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个人,它们都有哪些资源,各应承担多少,谁是主要供给方,如何挖掘、调动和整合资源等;不仅要对资源来源和供给主体进行研究,还应当对不同形式的资源及其运作方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已有研究相对集中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提供方面,对社会化养老的资金来源没有足够研究,如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是否足以支付社会化养老的成本、维持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除此之外还能有哪些资金来源,政府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化养老在资金和服务提供方面应该有哪些投入等。对社会化养老的现状进行研究时也可以从政策资源不足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对社会化养老的财政投入比例和税收支持力度进行研究,或许更能找出当前社会化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原因,明确发展社会化养老的努力方向。

社会化养老资源的运作方面。如何达到政策目标,怎样节约资源和成本,现有运作方式存在哪些问题、受制于哪些因素、如何改进等等,不应该只停留于经验模式的总结,更应该有系统的、宏观的社会政策角度的探究。

社会养老作为继家庭养老之后的主流养老方式,不仅需要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化的资金基础,也有赖于健全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来提供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营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制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社会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对当前社会化养老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明确后续研究需更加注重从社会政策角度对社会化养老的主体、客体、资源及运作进行研究探讨,将有助于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1.

[2]卢守亭.养老服务社会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

[3]彭金玉.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基于诸暨市的实证分析[J].人民论坛,2013.

[4]张卫,张春龙.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地方养老服务工作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0.

[5]孙燕.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实践模式[J].学会,2010(12).

[6]付诚,王一.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增权――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合作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5).

[7]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07).

[8]周沛,管向梅.普惠型福利视角下城市高龄者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李文琦.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于陕西省养老服务现状的考察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0]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J].河北学刊,2011.

[11]谢代银.新形势下发展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J].探索,2008.

[12]成海军.当前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困境与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13]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14]刘岚,陈功,郑晓瑛.我国社会化养老机构未来发展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04).

[15]汪沅.汪继福.制约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08(02).

[16]钟建华,潘剑锋.农村养老模式比较及中国农村养老之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9.

[17]崔庆五.转型期西部农村养老模式的优化组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18]牛喜霞,秦克寅,成伟.城市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的调查研究――以淄博张店区为例[J].兰州学刊,2013.

[19]吴翠萍.影响城市居民未来养老意愿的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2).

[20]罗亚萍.史文静.肖阳.城市居民养老方式的变化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对西安市居民养老方式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1]王洪娜.山东农村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分析[J].东岳论丛,2011(09).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篇5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问题;推广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为进一步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实现全国统筹积极探索和努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国家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有养老服务,但是可以看到在制度设计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或者漏洞,加强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识探索,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内涵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统称。国家在2010年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并且鼓励其他地区也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合并。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的政策法规,结合地区实际,开展合并试点,以期有效提升城镇与农村养老保险并轨水平,更好地保障和维护公众的养老保障权益。这项制度的出台进一步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界限,促进了社会养老保险向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迈进,更好地彰显社会公平。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上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公众的参保积极性依然不够高。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公众现代保险意识和思维还没有形成,对养老保险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知。三是基层参保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很多政策和内容难以落到实处。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河北省;居家养老;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责任的厘定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3日

一、文献综述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养老服务尤其是居家养老服务兴起的时间不是很长,从1985年天津成立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到2000年我国各地陆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到2008年国家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不过20余年的历史。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张卫东的论文《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索》(2000年),杨宗传的论文《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2000年),张良礼的著作《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则》(2006年),阎青春的论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位”》(2007年),李兵、朱建民等的论文《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政府的职责》(2008年),刘训的论文《居家养老:走出养老困境的必然出路》(2008年),吴玉韶、李伟等的论文《居家养老的实践难题与对策建议》(2009年),官玉琴的论文《居家养老政策法规研究》(2009年),李晨漪的论文《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2009年),等等。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居家养老的政策措施、政府职责、服务体系、服务模式、服务队伍建设等问题,对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较好地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但是,针对具体省份研究比较少,本文对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进行研究,补充相应不足。

二、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责任问题的研究意义

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问题,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它可以丰富和深化养老服务研究,为加快发展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开辟重要的实践途径。

1、有助于深化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为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到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59亿,占人口总数的12%,且今后仍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加,养老服务现实需求巨大,但关于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养老服务的现实需要。目前,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理论研究不多,不全面,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研究,能弥补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丰富我国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理论研究,为全面推进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2、有助于深化对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动养老服务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正经历“银潮”,科学合理地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当前养老模式主要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等。机构养老成本较高,且只能解决少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对广大老人来说,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更符合现实,尤其是居家养老,成本相对较低,且符合中国孝道传统,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但目前我国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该研究试图探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紧迫性和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提出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深化人们对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3、有助于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履行职责,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良好的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题中应有之义。养老事业是重要的民生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强化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供给的结合,能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责任的厘定

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河北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责任的厘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政府责任的前提。一是更新政府自身的观念,认识居家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服务模式,政府不仅要提供宏观管理、财政支持、健全制度,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与市场的力量,加强监管与评估;二是更新民众的观念,通过教育和政策引导,让民众认识并接受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认识到尊重老人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2、强化管理:政府责任的核心。人口老龄化发展引起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变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强科学管理,是政府重要的应对之策。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主导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是关键,同时要鼓励、扶持民间组织与企业参与,提供多样化服务,实现多中心治理。

3、完善政策法规:政府责任的保障。要完善法规,在居家养老主体规定上与现行政策一致;地方政策要有统一的立法指导。即要完善立法,国家要建立起统一的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并制定配套的地方政策,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4、服务导向:政府责任的关键。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我国政府要转换角色,从过去的控制者、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指导者。

5、财政支持:政府责任的重要内容。政府财政补贴是弥补准公共产品私人融资不足的最重要力量。对于贫困地区或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在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中实施财政补贴能激励私人融资的实现,从而满足民众对河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兵,朱建民等.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政府的职责[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

[2]唐碧.我国城市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职能定位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3]官玉琴.居家养老政策法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篇7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

一、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概念

第一,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会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它不仅解决了某个家庭的困难,也解决了社会的困难。

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于1999年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999年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是总人口的10%以上,更为严峻的是老龄人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的速度增长。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资料显示,2005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亿,占总人口的11%,截至2040年,中国老龄人口数字将急速上升至4亿。2009年年末,老龄人口达1.67亿,80岁以上的老人占1899万,其中多数人逐步成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银龄浪潮的汹涌而至,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力量呈现出比较薄弱的局势。此外,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人后在异地工作、结婚生子、安家落户,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垂暮之年变成了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还有一类老人,他们牵着子女的衣襟来到异地生活,成为寄居老人。对于寄居老人而言,融入陌生的环境,他们的生活状况、内心世界以及情感世界都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就需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挥重大作用,尤其需要作为其基础的并且和传统文化最具切合性的居家养老发挥重大作用,但目前,这一养老模式一直处于基本停滞状态。

三、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大意义

(一)居家养老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人性化选择

调查显示,急需帮扶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需求范围日益扩大,大部分老年人都不愿意跟随子女异地迁徙养老,也不愿意与子女合居养老。2007年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已达49.7%,比2000年提高了7.7%。2010年,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于11月7日指出,城乡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而发达国家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为70%-80%,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持续增加的现实将是不可避免的。为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投入了相当人力物力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为老服务体系,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这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这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有学者指出社会机构养老应发挥重要职能。不容乐观的是,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幸福指数并不高。对于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老龄人口,他们有着物质和情感上的需求,而功能弱化了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讲,这些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医疗需求,社会需求,住房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社会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这些需求的具体表现:

首先,中国大部分社会养老机构的设施不完备,服务不周到,致使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活动少,生活单调,与同伴相处困难,进而影响到老人的心情和幸福感。由于面积和周围环境的限制,大部份养老机构娱乐设施不完善,能提供的娱乐方式很有限;为数不少的养老机构房屋有限,必须几个老人合住一间房,而老人的个性、认知大多已经固化,适应能力不强,在再一次“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适应以及接受新环境对于老年人而言都具有相当的困难,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适应新环境,很难与周围的人处好关系。此外,对于那些实行差异化管理和服务办法的养老机构,老年人之间的攀比使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很难保持平和心态。

其次,在设施相对完善,服务基本周到的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很难享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天伦之乐。针对老人入驻养老机构的问题,《东南快报》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老年人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人们要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而所占比例为70%的愿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表示,只有家庭不和才会考虑进养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特别邀请的研究员伊密也发表过类似观点,她曾经指出“家的感觉是任何一个养老机构都不能给予的,很多老年人因为不能照顾自己同时又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无奈之下才做出去养老机构的决定”,“但是离开家并不代表对家没有了牵挂,他们的心仍旧留在了家里”。虽然设施相对完善,服务基本周到,但对家的思念和对子女的挂念始终困扰着很多老人。

(二)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逐年上升;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需求范围日益扩大、需求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的服务在种类、形式、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朝着更加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个良好的契机。另外,近年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热情来解决这一困扰中国的难题,但这一问题仍然凸显。若能把两者有机对接,将会实现养老与就业双赢的局面。“养老产业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老年护理服务和设施行业,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金融等各个领域。仅仅培育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就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这是作为日本养老研究者的鞠川阳子曾经指出的有关国外养老服务蕴含的对于就业的良好机遇,对于中国而言,他指出“中国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庞大,如果加上相应的培训、考核机构所需要的人才,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大学生失业严重的问题会大有帮助”。此外,根据权威机构测算的数据,中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和护理服务,2010年潜在的市场规模是13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超过5000亿。这足以说明老年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且规模不容小觑,是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2007年伊始,中国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活动,各地服务规范细则上不尽相同,本文将最具有代表性的规定整理,如表1所示。

第二,现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服务对象太少,范围过于狭窄,社会化程度低。从养老服务业起步至今,居家养老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某社区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老年人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存在,他们对居家养老的理解与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相去甚远,而知道居家养老的5%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仅包含家政服务及陪聊天。

其次,投资主体和服务主体单一,资源整合性差,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

再次,居家养老服务业人才奇缺。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从业人员就业层次低,待遇不高,致使高校相关专业招生困难,已经在相关岗位工作的人才流失严重。拿云南省来说,目前所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近80万名,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全省养老护理人员不到5万,其中持有护理人员资格证的不到2万人次,与需求相比,所缺人才达70余万。在云南省省会的昆明市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约80万,是总人口的14.4%,而养老护理人员仅1万人左右。

五、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第一,政策层面的建议。政府要承担重要责任,政府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战略计划中,应该扮演设计者、推动者和建设者的重要角色。在政策制定方面,应该进一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空间,以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解决投资主体单一化的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应当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市场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人才培养层面的建议。先行试点的经验表明人才的稀缺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瓶颈,若能在未来的居家养老服务业中融入更多的专业化元素,居家养老服务必将所有突破。

首先,当前家居养老服务业服务员大多是4050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职业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有所欠缺,因而他们认为做这份工作是“生活所迫”,加之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在具体工作时不懂得如何甚至不愿意与老人沟通,导致与长者关系僵硬,长此以往,老年人容易对服务员产生不满情绪。针对此问题,相关培训机构对服务员的培训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如让服务员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一定了解并让他们知晓怎样与老年人沟通。也就是说,培训的内容要源自于服务员在服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其次,培训的形式应简单,生动形象,便于服务员理解和应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简单角色扮演等培训形式,让服务员很快理解并且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日益突显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复苏,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既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也受益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的现象,不但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体系,同时由于其较强的流动性以及缺乏养老保险意识,所以这部分人往往会出现养老保险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一、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

1.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当前我国由乡镇流入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亿人,由于这部分群体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生活质量与环境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健全一直是让社会头疼的问题。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稳定性较差,再加上养老保障的意识淡薄,当离开城市回到所居住的乡镇时,其养老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针对这部分劳动力而言,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可以有效提升其生活的稳定性与保障性,由于获得相应的基础与保障,这部分流动劳动力也可以在完成祖国建设与积累的同时安享晚年生活,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构想提供一定的保障。2.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尽管当前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当前我国整体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也折射出了许多明显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之一。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位列之首,特别针对乡镇居民而言,由于老年人的积蓄较少、养老保障水平普遍较低,没有退休金与养老保险的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应的生活保障与医疗保障,不但降低了生命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通过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通过社会资金的统筹能有效预防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对于确保乡镇居民老年生活质量以及提高生活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帮助。3.解除传统家庭式养老与土地养老的束缚。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式养老中,老人更倾向于依赖子女对其进行照顾,而不是通过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养老,这样不但会加重子女的养老负担,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通过推进乡镇居民养老制度建设,不但能解除原有家庭式养老的束缚,同时也可以转变靠土地养老的格局,让农民也能退休,从而实现不被一辈子束缚在田地上的效果,提升生命质量,这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二、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有效措施

根据当前我国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现状,笔者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与实际推行效果。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养老保险金按时发放。确保乡镇居民养老保险金按时按量发放是实现政策有效性的基础同时也是先决条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市区应根据乡镇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参保数量进行统筹,确保乡镇居民能享受到基础的养老保险以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缴费补贴标准,这类标准应根据国家基础标准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制定,其制定的依据还应包括当地个人缴费标准、参保缴费补贴标准以及具体的养老金标准与资金预算等方面的内容,其实际目标是通过较高的补贴来获取居民的信任,从而增大参保人数基数,提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让广大乡镇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到国家政策的红利,也为自己的晚年留下充足的生活保障。2.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衔接上更加人性化。由于各地有关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地域性差异,一些地区曾经实行过有关老年居民养老保障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办法,但是随着新乡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与,原有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由于过去参保的人数众多,如何实现政策之间的过度与衔接也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根据原有的参保人数与缴纳的平均标准实行“就高不就低”的待遇原则,同时对已经享受到相应待遇的人员进行政策上的过度,让其能顺利进入到新政策中获得更加完善的保证,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由政府承担,这不但能有效提升居民参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增加对政府工作的信心,为稳定社会环境,提升国家长治久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科学设计办理流程。新政策的落实不但要依靠政策自身的吸引力,办理流程的科学优化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在各地规定完善从保申请到发放的办理程序的优化工作必须要尽快落实,一方面可以通过村镇登记公示、乡镇参保初审以及社保机构确认等环节进行落实,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家庭也要进行特殊待遇,实现足不出户参保缴费的工作格局,这样一来不但能有效推进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推广,同时还可以促进养老金人数的分类与叠加,从而实现优化流程配置,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效果。4.做好宣传培训与推进实施工作。由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涉及面广,再加上较强的政策性与宣传导向性,所以当前各地也逐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工作宣传多样化的制度体系。不但通过传统的媒介,比如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同时还借助网络开展政策的宣传工作,从而实现了多种活动与媒体兼顾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即便如此,当前基层的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推广问题依然存在培训不足以及推广不到位的情况,要想真正做到让养老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还应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培训工作,特别针对业务以及信息系统的熟悉程度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为实现全面的制度宣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但能有效提升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同时也是国强民富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上来看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较大的社会适应性,但是由于其工作对象的整体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在政策的推广与落实方面还要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同时扩大乡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引导广大群众更加积极的参与乡镇居民养老保险中来,这是群众自身的晚年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提升国家整体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程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方向[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5).

[2]李春根,包叠.新形势下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路径初探[J].社会保障研究,2013(3).

[3]张春学.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重点关注的问题[J].财政监督,2013(21).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篇9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技术(如互联网、社交网、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这些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个性化智能交互。智慧养老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帮助老年人实现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老化。

社区居家养老困难重重

梳理社区居家养老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需要从该养老模式涉及的主体角度进行分析。社区居家养老一般涉及3个方面的主体,分别为老年人、服务提供商、政府。探究主体的需求,理清主体的责任和权利,有助于发现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便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来探讨智慧养老视角下的解决思路。

社区居家养老面临5个问题。第一,老年人的服务消费意识不足。目前很多社区已经建成不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项目,但遗憾的是,其中有些服务少有老年人问津,因为这一代老年人总体上购买养老服务的消费意识不强。第二,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难以满足。老年人常常面临子女无法经常陪伴的问题,老年人日常的沟通需求仅靠家庭内部无法满足。第三,为老服务提供商的生存问题,为老服务提供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运营初期能否靠足够的消费量生存下来。第四,为老服务的规范性和个性化矛盾。在服务过程当中,服务提供商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是服务的规范性和个性化矛盾。第五,政府的扶持和监管问题。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保证养老服务体系的根基稳固,分清哪些是需要自己全权负责的,哪些要放开靠市场运作,对养老服务做好扶持和监管工作。

智慧养老的5个应对策略

智慧养老依靠的信息技术,具有构建平台、信息整合、决策支持、规范服务的能力,可作为桥梁有效地协调社区居家养老主体间关系,满足主体需求,扩大养老服务的空间。接下来针对社区居家养老问题,逐一给出智慧养老视角下的应对策略。

1.实际案例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对于一些健康监测设备、智慧家居设备,老年人虽有需求,但由于消费意识不强,且担心产品质量和后续服务问题,通常持观望态度,难以付诸购买行动。针对这个问题,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定价策略和促销方式,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请老年人先试用,试用后购买;产品免费而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升级收费等方式都是可以考虑的定价策略,这些策略把商品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服务上,引导老年人将短期性的、一次性的消费转化成对商品和服务的长期消费,从而达到增强用户粘性的目的。

在销售促进策略方面,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可以请老年人试用产品后,将老年人获得助老服务达到满意效果的成功案例录制成视频进行宣传,突出产品在实际生活中解决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及为老年人带来的便利,帮助老年人对产品功能产生正面认知,促进老年人形成消费意识,引导老年人在购买为老服务上合理消费。

2.网络平台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使用在线社交工具便利性大增。当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时,老年人可选择成为“蜂巢老人”:这些老人参与社区性的老年互动平台,加入社区范围内的互助型养老当中,线上交流,线下活动。每位老年人在社区内被多位老年人关注,这些关注他/她的老年人同时也成为其照顾者,当老年人生病或有需求时,关注他/她的老年人将成为最先响应者,为老年人遇到紧急情况施加帮助提供可能。

3.线上线下协同助力为老服务提供商发展。有的为老服务提供商,有相当一部分体量较小,服务项目专一。这些服务提供商很难把自己的服务拓展到社区或更远的地方,难以估算潜在的用户数量。对这些服务提供商来说,线上线下协同的信息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服务范围,争取实现规模经济。服务提供商在平台中建立服务供应项目列表,信息平台根据服务提供商的服务项目和地理位置向用户进行服务推送,老年人及其子女可在平台上对服务进行预约或定制。在每一单服务完成之后,平台还提供评价的功能,使服务提供商有渠道来建立自己的用户信誉,增加自身品牌价值。由此可帮助为老服务提供商获得足够的服务辐射范围,使其在运营初期可以顺利生存,进而促进这些为老服务提供商的健康发展。

4.系统规范业务流程,用户可个性化定制。为较便捷地使服务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准可依,政府可以组织录制服务工作教学视频放到平台上,分为基本工作内容和个性差异化服务内容,作为一种线上培训的方式,供服务工作人员观看学习。服务提供商可要求员工必须在教学视频网络平台上完成一定量学习内容方可上岗工作,也可根据员工对标准化服务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安排相应水平的工作,从而通过统一的服务工作标准提升服务人员的总体素质。

不同自理能力、不同偏好的老年人需求可能不同。在服务信息平台上,老年人可在预定服务时将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告知服务提供商,评价时可分规范质量和个性化服务质量分别进行评价。政府也可以组织各个社区对服务工作人员进行技能考核或者工作抽测,使得规范性和个性化的服务可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合理运用,最终实现老人比较高的满意度。

5.数据支持下的政府扶持和监管。基于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协同平台,老年人购买并使用产品,然后在平台上对服务提供商给予评价,政府可对服务提供商的产品质量、服务情况有整体的把握,获得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规模和质量数据,从而可以估算服务提供商的成本和收益。根据成本收益数据,政府可对养老服务补贴进行试算。在下发补贴之后,还可通过平台的分析功能对服务提供商的经营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数据和老年人满意度数据,政府可以剔除不合格的服务提供商,实现服务提供商的优胜劣汰。

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篇10

摘要:

社会组织是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力量,当前存在激励理念落后、激励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积极性。需要明确社会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宗旨和使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实施强化激励,文化激励等对策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激励机制。

关键词:

社区居家养老;社会组织;激励机制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核心家庭、小家庭的形成,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弥补养老服务中政府的供给不足和市场失灵,一些社会组织逐步加入到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行列中。但社会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益也不能分配,因此无法像企业那样以物质经济等因素来激励社会组织及其员工。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社会组织持续高效参与社区居家养老至关重要。

一、社会组织是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力量

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但不同的老年个体对养老服务的具体需求不同。在社区范围内,居民的养老需求是多样化的,居民所要求提供的养老服务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使得一方面政府整齐划一的制度无法满足社区老人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因为社区养老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盈利空间不大或者根本没有,造成了政府与市场在养老服务这个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的不足,使得养老需求与养老供给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社会组织以实现其社会使命和共同愿望为宗旨,是基于共同利益、愿望和价值观而结成的团队。近年来,社区社会组织以其灵活的方式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社区社会组织改变了传统的由供给决定需求的单一的养老模式,形成了由需求决定供给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养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和市场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空白,充分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居家养老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使得新时期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变得十分必要且可行。社会组织提供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居家养老服务更能体现社会组织的价值,政府在行政事务中无法提供的社区养老公共服务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的弹得到弥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不仅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社区的建设和繁荣稳定,还促进了居民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相互信任,有利于社会组织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做法

重庆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及信息平台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计划2013-2017年新增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及40个区县级信息服务平台,满足当地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使居家老年人享受到就近、便捷、周到的社会养老服务。2014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各区县不断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并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多种方式,抓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为居民群众提供便利快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公建公营是由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和设施设备,组建服务队伍,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对接服务需求。社区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和志愿者队伍为辖区居家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公建民营则由街道(乡镇)和社区提供硬件设施,引进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运营。如引进如恩养老集团、重庆冬青社工服务中心、重庆凯尔养老服务公司等养老服务专业机构,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营,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公建民营与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是指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择包括福利院、养老院、家政服务公司、社会工作组织等各类为老服务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区县政府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政府兜底保障的老年人发放服务劵,老年人持劵到社区养老服务站享受服务。政府还通过对社区周边养老院、老年大学、卫生服务站、文化站和学校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和内容。如涪陵、万州等区县部分社区养老服务站与旅行社、绿色果蔬基地、老年产品企业进行合作,举办以健康饮食为主题的健康讲座,开展绿色出行旅游服务;部分社区养老服务站通过与周边餐馆合作,提供送餐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用餐难题。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会组织已经在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占有较大比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定位不清、配套不够、治理模式行政化、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是激励理念落后,一方面认为社会组织不像企业一样以营利为目的,只强调其非营利性和志愿性;另一方面认为其在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中出现的失误和低效率也不应承担责任。二是各级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虽然出台了相关规定和优惠政策,但激励制度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制度体系。根据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规定,可以避免社会组织之间的恶性竞争,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时缺乏竞争意识,[1]同时内部员工缺乏加薪升职机制,普遍积极性不高。三是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估,进而影响了社会组织及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激励方式单一,不能综合运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文化激励、负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

三、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激励机制的对策

2016年5月27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的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要保证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有关社会组织作用,发展为老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激励机制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外部环境的优化,也需要社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一)明确社会组织

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宗旨和使命组织的宗旨和使命是其发展的方向,只有明确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中的目标定位才能增强其社会感召力,赢得全社会的支持。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体系,应该是由政府、家庭、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构成的,现阶段我国政府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同民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要想缓解并逐步解决这个矛盾,不仅需要政府优化养老资源的配置和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动员社会资源、吸引公众参与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政府力不从心、企业因为缺少规模效应不愿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发挥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也只有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宗旨和使命才能使内部员工明确方向和目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十三五”时期养老服务业重点研究和发展领域,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方面应予以倾斜,要按照政府分级负责,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由政府出资,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适当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补贴金额、扩大补贴范围。完善的法规政策是社会组织得到社会认可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首先要从立法角度明确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以及在公共服务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要界定清楚政府、市场、家庭和社会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合作关系和平等地位。其次要建立一套对社会组织和内部成员进行管理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在筹款、人事管理及组织员工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可对社会组织进行的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商业活动或其他只要将营利收入全部用于养老服务的商业活动采取免税政策。

(三)设置适当目标,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目标设置可以诱发组织及其成员的动机与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当然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为了使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保持持续追求成功的欲望和动力,还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目标。比如,重庆市为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制定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七个一”的建设标准,即建立一套涵盖社区每位老人的基础资料、建设一个活动场所、配置一批设施设备、建设一支专业队伍、开通一条求助热线、创建一套服务标准、建立一套管理办法,较好地保障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可以在完善服务项目和硬件设施,培训服务人员等方面大有可为。绩效考核是激励措施的基础,对社会组织及其员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并将考核的结果与表彰奖励相结合,及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激发社会组织和员工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四)奖惩分明,实施强化激励

心理学强化理论认为,当行为受到了正强化的奖励则会导致这种行为的重复,相反当行为受到了负强化的惩罚,这种行为通常会立刻停止。因此对社会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积极贡献要给于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先进做法要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让成功经验及时推广。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激励需要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要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消费者对社会组织的评议,[2]如果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服务质量低下、弄虚作假甚至侵害老人权益的现象,则要及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批评、告诫,充分运用负强化的警示作用,让其自觉调节自身不当行为。当然在具体操作中要实事求是,在正强化中不能徒有虚名,在负强化中也不能打击社会组织和内部成员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积极性。

(五)重视文化的激励作用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要弘扬中华孝道文化,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引导社会组织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从社会组织内部讲也需要根据自身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志愿性等特点建设尚义轻利、无私奉献、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用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凝聚团队力量,[3]自觉认同应该承担的养老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吴素雄,陈字,吴艳.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逻辑与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