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旅游的核心十篇生态旅游的核心十篇

生态旅游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4:07

生态旅游的核心篇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能够更好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而旅游发展中的生态旅游被越来越多人的所认同。康平县现在积极打造卧龙湖旅游核心区。不断推进卧龙湖周边路网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卧龙湖a级景区创建工作,严格规划内外湖,将卧龙湖打造成为辽宁旅游新名片。推进欢乐码头、水上乐园、卧龙湖旅游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初步完成卧龙湖旅游功能布局,促进卧龙湖生态湿地游览区、生态湖湾度假区等旅游产业片区快速形成。大力打造生态观光带。围绕辽蒙边界阻沙带,规划万亩松特色营地、巴尔虎山一日游等旅游项目,打造特色生态体验旅游区。不断建设辽河旅游道路工程,打造老山头、青龙山等“辽河十景”,推动辽河旅游带发展,加快打造人文旅游精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提炼、丰富旅游景点文化元素。然而目前卧龙湖生态景区建设存在一些不合理,区域带动不够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只有合理规划,加大引领,才能使康平县的生态旅游建设的更加完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

卧龙湖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境内,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平原淡水湖,东北第二大内陆平原淡水湖。卧龙湖地区的规划建设以生态保护为主,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为冬捕节,观鸟节和周围的旅游娱乐项目。卧龙湖占地112平方公里,分为内湖和外湖两部分,是杭州西湖的12倍大,对于抵御科尔沁沙地侵袭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而且有利于改善沙化地区的干旱气候、补充地下水、防洪抗旱等。

(二)阻沙林,巴尔虎山等生态旅游体验区建设

康平县的万亩松林万亩松位于县城北30公里的海洲乡育林村境内,总面积一万亩。早在1964年,这里便作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一部分,开始在沙地上人工栽植松树。在阻隔科尔沁沙地蔓延,防风固沙的同时也成为生态旅游的一个体验点。除了万亩松林外,康平县的巴尔虎山山北坡属于康平县的西关屯乡,山势东西走向,为医巫闾山余脉,海拔442.9米,区域面积8000公顷,,距省城沈阳市90公里,距康平县城30公里。八虎山南坡平缓,北坡较陡峭,山顶部平坦舒展,山上动物种类繁多,正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的巴尔虎山将成为康平县建设生态旅游体验区的一部分。

三、存在问题

(一)没有形成区域带动模式

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和阻沙林,巴尔虎山等生态旅游体验区建设没有统一协调,形成区域带动模式。单一的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生态旅游发展的联动力薄弱,带动力不足,没有形成一体的旅游吸引物。

(二)旅游吸引物的特色不够明显,客源单一

以卧龙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的特色不够明显,没有深入发掘其文化底蕴,旅游产品的创新度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客源也较为单一,以周边游为主,康平县的生态旅游品牌特色吸引力不足,知名度低。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餐饮,住宿的建设力度不够,同时对旅游相关娱乐设施没有统一的监管。以巴尔虎山为例周围的交通不够便利,没有相关旅游娱乐设施的开发,虽然规划为生态旅游体验区却没有相应的完善的农家乐和作为支撑。

(四)宣传力度不足

没有将康平县生态旅游的特色宣传出去,没有与相应的报纸,媒体和一些旅行社联合,将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推广出去,导致旅游客源市场过于单一。

四、建议

(一)加强整体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在单一开发的基础上,对观光区和体验区进行区域联合,加强两者联系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旅游的统一整体;同时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形成一套管理机制,将相应的餐饮,住宿,娱乐统一监管,规划。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二)加大招商融资的力度,扩大宣传

通过与旅游社合作进行相关旅游线路的推广试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媒体,报纸扩大本县生态旅游的知名度,打破目前旅游客源市场单一的局面,将生态旅游产业做活。扩大宣传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是旅游资源和项目建设的更加完善,摆脱目前靠政府开发资金不足的现状。

(三)挖掘文化内涵、形成联动机制

在生态旅游观光带,生态旅游体验区联动开发的基础上,将康平县的老山头、青龙山等人文旅游精品与生态旅游区联合,赋予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元素,增强旅游产品特色和对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康平县的旅游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增强第三产业的内生动力。

(四)创新旅游产品

在卧龙湖生态旅游观光带,目前依托湿地旅游资源进行冬捕节,观鸟节的基础上做相应衍生的的娱乐,购物旅游产品的创新,同时可以推出一些特色的农家乐满足游客在阻沙林,巴尔虎山等生态旅游体验区游览的同时对餐饮和住宿的满意度。

(五)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旅游的核心篇2

一、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概念和内容

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简单来说就是指企业对支出及收入的后续核算,也可以说是企业将一段时间的经济活动进行后期整合。同时,会计核算还包含了对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估,这是生态旅游企业高层做出决策的参考因素,同时也是生态旅游企业抢占先机的重要基础。就其内容来说,生态旅游企业包含内容丰富,不仅仅是考虑经营项目有旅行社、客房和客车出租等服务业务,还有餐饮生产服务性业务上的成本花费,还包括向游客直接或间接收取的费用。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的同时,还需要对企业中的负债情况,各项设施的损耗等综合起来考虑。因此,要做好生态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并不容易。

二、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

1.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影响会计核算准确度和真实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集中表现为多个方面。首先,个别生态旅游企业因为规模较小,或为了节约成本有些企业没有独立的会计部门对财务进行审核,甚至有个别企业根本没有设立会计核算这一环节。审核财务这项工作就交到了其他财务工作者手中,一方面大大增加了这些员工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其准确度也难以得到保障。其次,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还较短,很多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加上监管较为松散,很多生态旅游企业的会计设置还较为混乱,权责没有得到良好的分配。

2.财会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财会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也是影响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发展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旅游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一些财务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财务培训,这就使我国旅游企业会计审核水平一直较低,加上一些财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较低,做假账的事件时有发生。

3.日常会计核算不规范

生态旅游企业的日常核算不规范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核算水平,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因为法律条款的不完善,很多旅游从业者就有了可乘之机,为了获得更多收入,随意增开发票,隐瞒现金消费,不依据合同进行收费使会计审核的结果缺少真实度。另一方面很多财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章条例来进行会计审核,审核较为随意,做出的审核报表出错率也会大大提升。

三、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改进对策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是提升生态旅游企业会计核算准确度与真实度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生态旅游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来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内控办法,首先,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对会计的审核结果进行“二审”,从游客服务中心、观光车服务中心、餐饮客房部、农事体验部、产品部及安保部等各部门分块进行审核,发现错误及时记录并报告。其次,要落实权责体系,就是说要让财务人员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出现错误后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

2.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在高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激烈,要想企业获得发展,提升生态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就需要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因此,在企业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制度,通过开讲座,现场指导,公派学习等多种措施,使企业财务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广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落实不仅能大大减少财务审核的出错率,同时,还能减轻财务工作者的工作量。

3.规范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规范日常会计的核算工作需要财务工作者在进行日常的会计审核时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同时,也要对资金进行分类,如将本年度或者本季度的预收资金,投入资金,所欠债务,销售利润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记录,而不是仅仅做出收入和成本的差额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内部整治,对于一些乱开发票,隐瞒现金消费,不按合同缴费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

四、结语

生态旅游的核心篇3

[关键词]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核心―边缘理论;产业集聚;旅游共生;黄河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3)02-0032-05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已于2009年11月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区内最重要的两大城市,滨州和东营都将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予以优先培育,旅游开发的力度不断增强。但两市地理空间邻近,旅游产品趋同,都以滨海湿地生态为主要特色,若固步自封、相互设防,势必会导致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因此,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施联动开发,共塑黄河三角洲旅游品牌应是两市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内涵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已成为当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指打破传统行政界限对构建大旅游圈的束缚,根据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旅游产品的内在关联性,开展跨行政区联合与协作,通过“资源和市场共享”、“产品差异化开发”,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实现区域旅游利益最大化,促进各旅游地的共生共荣。[1]78区域旅游联动开发需要具备两大条件:第一,旅游资源同质或互补。同质旅游资源通过整合开发可以强化共同优势,产生规模集聚经济效应,并可根据旅游者差异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和各有侧重的资源开发,构筑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旅游大区。旅游资源互补可以强化旅游地的独特卖点与竞争优势,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旅游吸引向性。但需指出一点,实施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区域内各旅游地资源品质差距不能太大。倘若相差甚大,竞争优势突出的强势旅游地一般会对弱势旅游地产生屏蔽效应,抑制其发展,而受替代效应的影响,弱势旅游地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最终会陷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联动开发的基础条件也就不复存在了。第二,区域联系具有便捷性。交通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旅游地要实施联动开发,除旅游资源同质或互补之外,交通联系还必须便捷,空间上既要保持相邻性,交通网络上也要保证便捷性,这样便于旅游廊道的构建,从而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2]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规避区域内同质旅游地之间恶性厮杀、建立双赢甚至多赢格局、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但现有文献表明,对于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旅游业发达、已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尤为强调竞争优势突出或资源互补型旅游地之间的联动,而较少关注区域内经济落后、旅游资源同质、旅游发展热情高涨、竞争有余而协作不足的弱势旅游地之间的联动。通过旅游联动开发,实现此类弱势旅游地的共生双赢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机理

(一)结构演化

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1966年提出了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式。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具有较高的创新变革能力;边缘的界限根据与核心区的依附关系来确定,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发展核心、带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空间战略举措。[4]区域旅游开发要树立区域合作的“大旅游”理念。区域中各旅游地均符合核心―边缘结构范式,有着自己独立的核心区与边缘区,而且核心与边缘之间是相对的,两者既联合又牵动,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空间结构形态。通过廊道构建、空间协调、形象叠加、时空演进等联动开发战略举措,可打破各旅游地的现实均衡,突破区域界限,遵循旅游市场需求规律,进行旅游资源深度整合与旅游产品谱系设计,共同构筑新的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结构,使更多边缘融进核心,实现资源互享、市场互有、利益互惠、风险共担,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5]这种结构变化见图1。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使区域能够获得竞争优势。集聚会导致竞争增强,但这种竞争的层次更高,其结果不是一种“零和游戏”(ZeroSumgame),即一方受益一方受损,而是“正和游戏”(positiveSumgame),即双方均获益。正如michaele.porter所言,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1]79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中各旅游地不仅要面对外部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区域内同质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愈加激烈,由此导致的内耗严重制约着旅游地的发展。而旅游地联动开发,可使旅游产业布局形成空间聚集,区域内同质旅游地可以集聚整合价值链中的强势部分(核心优势),实施信息、教育、培训、研发、销售的共享,以强化共同优势,产生集群效应与规模经济;区域内异质旅游地可以强化比较优势,在重新定位与分工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完整产品链,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与旅游价值链的重构,形成相关产品协作网络化格局,缓解内部对抗性竞争,实现共生双赢,提高抗风险能力和规模经济效益。

旅游共生是指区域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或局部)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而自愿采取的一种合作经营方式,这能产生“剩余”,也能达到1+1>2的效果,表现在共生单元(旅游地或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上。[6]旅游共生有两层内涵:一是同质共生,它是指同类旅游地之间开展跨区域的对称互惠合作,在合作基础上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错位开发,强化共同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实力,以避免彼此雷同、相克;二是异质共生,它是指异类旅游地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惠双赢。异质共生包括三种类型,即区域内不同旅游地之间的横向共生、不同产业要素的纵向共生、旅游地和产业要素的混和共生。既可以表现为强强技术互补合作,也可以是强弱资源与资金、技术合作或弱弱联动开发。[7]区域旅游共生关系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区域内旅游资源同质或互补以及具备良好的空间关系或交通网络。二是具备共生界面,有经济、政治、地缘文化上的联系,或资源、市场、信息、人才等要素上的交流。三是共生方式取决于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似度或互补度。同质旅游地可以强强联合,形成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异质旅游地可以优势互补,满足旅游者多层次需求,提升整体竞争力。四是存在区域旅游发展的共生环境。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生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规定性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将决定旅游业能否获得发展。

三、黄河三角洲旅游联动开发研究

(一)联动开发的背景与条件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地域范围共19个县(市、区),包括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以及烟台市的莱州市。作为黄河三角洲两大主体城市,滨州与东营地域相连,文化趋同,交通便捷,公路密织如网,自然条件相仿,湿地景观、海滨滩涂是两地共有的独特景观,且规模大、档次高。由于开发晚,人为干扰少,多数旅游资源都保留了原生性形态,贴近当前旅游者回归田园、拥抱自然的旺盛需求,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两市很容易被旅游者感知为同质型文化地理单元,能够整合成为具有统一形象的旅游地。大同中亦存小异,总体而言,滨州人文资源多于东营,惠民县是孙子故里,孙子文化扬名四海,备受海内外商界政界推崇;魏氏庄园是国内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博兴县是董永故里,天仙配故事动人,韵味十足;邹平县是范仲淹故里,其“先忧后乐”思想世代流芳。东营自然旅游资源胜于滨州,黄河口风情浓郁,泥海滨滩涂宽浅坦荡,三角洲湿地自然、神秘、诱人,非常适合开展高层次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此外,胜利油田工业文化景观也颇具特色,为自然景观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黄河三角洲大开发背景下,滨州与东营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囿于行政藩篱,双方旅游开发单打独斗,竞争激烈,效益低下,两市旅游收入在山东省17地市中位居后列,见表1,是山东省旅游经济边缘区。滨州与东营两市当前应抛弃单打独斗思想,以“资源共享、位势叠加”为原则,实施弱弱联合开发,共创“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这一品牌,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总体竞争力。

(二)联动开发的措施

1.统一规划,整合开发

(1)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整合是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第一,资源类型与等级整合。要站在区域高度,重新审视区内各类旅游资源在其地域单元内的地位与作用,确定主要优势资源;对各类旅游资源重新进行价值评估,以确定其资源品位,构建旅游资源新等级体系;与周边旅游地进行比对,确定整合后的区域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筛选区域开发的重点优势资源。[8]站在黄河三角洲区域高度审视,滨州与东营两市资源类型较为齐全,但区域资源总量并不丰富,丰度不足,高等级资源数量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景区。最具亮点的当属两地共同拥有的湿地景观,应整合这一优势自然旅游资源,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的主题,重点发展古贝壳自然遗迹、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同时拓展孙子文化、石油工业观光等文化产品体系,以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第二,资源空间整合。根据区内旅游资源适切度,确立旅游资源开发时序与开发规模。滨州与东营两市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不能散点开花,当前可借助“好客山东休闲汇”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典型湿地景观,贴近目标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具有参与性、原生性的生态旅游产品,如湿地观鸟、垂钓、狩猎、滨海拾贝、品尝野果等,以凝聚人气。

(2)旅游产品整合

旅游产品整合是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核心内容。第一,在科学、客观、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发展潜力大的“资源前沿区域”重点培育,打造颇具影响力的旅游精品;第二,注重资源的互补性,杜绝雷同开发与产品同构,跳出滨州、东营的圈子,站在山东全省的高度,以合作姿态和联动优势构筑东部海滨、中西部历史文化、北部黄河三角洲湿地三大旅游产品,增强区域旅游产品的完整性和吸引力;第三,着眼于整个区域重新组合旅游线路,滨州与东营应重点突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湿地风貌为特征的生态旅游,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青岛、威海、烟台、日照四市的特色海洋旅游圈和中西部的济南、泰安、曲阜、淄博、潍坊的历史文化民俗旅游圈中具有关联性、互补性的特色景点有机串联,促进城市群域内客源流动,形成经纬交织、有机联系的旅游点―线―面圈层。

(3)产业空间整合

第一,树立“大旅游”观念,优化组合区域内各种旅游产业要素,构建一个内聚力高、自我调适功能强的旅游空间组织,以实现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第二,在开发层次与开发时序上,两市相互衔接,联动递进,滚动发展,达到时空上的有机整合与有序运行,变“一次性开花”为“系列产品持续创新”,构建区域完整产品链;第三,加强旅游廊道建设,有机串联类型相异、特色各具的景区景点,逐步由核心、放射双向联系向网络一体化发展,构建核心―节点―网络型区域旅游新板块,并适时与淄博、潍坊等外廊区域实施链接,依托山东旅游的双核――济南与青岛,构筑一个区内一体、区外联动的新核心―边缘结构,共创山东半岛蓝色旅游新品牌。

2.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区域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旅游产业要素发育滞缓,仅凭市场机制调节短期内难以创造区域旅游联动的充足条件,政府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对旅游经济过程多方干预,直接支配旅游资源,主导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实际推动者。滨州与东营两市刚刚启动旅游,旅游企业力量薄弱,市场主体责任无力承担,加之市场体系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区经济壁垒盛行,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通与整合受阻,区域间旅游企业的联动举步维艰。而要清除区域旅游联动的深层次制度,创建区域旅游联动的良好大环境,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在政府主导型旅游联动模式下,两市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突破地域行政区划,密切合作,以开放、平等的姿态构建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平台。一要加快培育本区域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育,协调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二要优化本地旅游投资环境,提高本地企业竞争力,开放本地市场;三要合理分工,突出地区优势,积极开展政府间的互动交流,发展跨市旅游经济实体,在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上互通有无,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生态旅游的核心篇4

党政统筹政策支撑

坚持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的创建工作指挥部,聚合12名县领导和全县28家部门、11个乡镇,构建全域旅游网格化推进机制。高标准规划编制旅游引领、多规融合的《米易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台系列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整合各类资金,2019年以来先后投入涉旅资金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0亿元,确保大手笔引领旅游产业精准定位、大投入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品牌全域推动

坚持“景城一体、产城融合”规划建设县城,建成生态湿地公园、龙爪山森林公园、儿童主题公园、滨河景观长廊、环湖骑行绿道、慢游步道等一大批城市景观景点。坚持以阳光生态康养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立足海拔高度、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六度”资源禀赋”新理念,建设“全时、全龄、全域”“养生、养心、养老”“避暑、避霾、避寒”康养品牌,形成了“侯鸟式”“度假式”“定居式”康养旅游模式,抗衰老治未病、运动健身、森林康养、温泉养生度假、古村落民宿体验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坚持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农业景区6个、产业基地景区8个,形成了集旅游度假、采摘体验、农耕文化、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业态。坚持以重大文旅项目引领全域旅游,加快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和3个特色康养村、20个康养旅居点、14个医养结合点等总投资350亿元的5115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多业融合的阳光康养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功能优质服务

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公路服务区、客运站,旅游导视系统、旅游智能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新客运站、高铁站建成投用,开通县城至机场旅游专线,景区旅游专线公交链接全域,形成内通外联、四通八达的城乡路网。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构建了完备的旅游大数据资源体系。

监管到位市场规范

推进旅游一体化管理,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加大联合执法监督力度,定期检查景区、酒店等旅游设施安全,建立暗访动态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涉旅企业服务品质,定期开展旅游质量服务提升活动,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确保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厚植生态绿色发展

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全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龙爪山森林公园生态治理等生态环境打造提升,强力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64.3%,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9%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3000个,是“中国天然氧吧”。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景区、廊道、村镇周边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净化,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大环境。

全域营销提升形象

围绕“中国颛顼文化之乡”和“中国傈僳族祖居圣地”做足文章,常态化举办“颛顼故里、游学之旅”文旅体验活动和颛顼龙舟大赛、傈僳族约德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成功培育了米易灯会、花会、庙会、元宵焰火晚会节会品牌,持续开展“清凉度假·在米易”“深呼吸·在米易”等系列活动,筹办国际摩托艇公开赛、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拳王争霸赛等体育赛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在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宣传推介,“颛顼故里·阳光米易”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改革创新引领示范

体制创新。编制《米易县乡村民宿发展规划》,制定《米易县民宿发展支持政策》、《米易县民宿发展评定标准》,保障了民宿建设从布点、选址、规划实行一站式服务,开发鲜花里、全季康晃桥上等中高端民宿。融合创新,米易县率先提出“以阳光生态康养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将发展阳光生态康养旅游作为战略目标强力推进,实现了从单一型旅游向阳光生态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创新突破。扶贫创新,聚焦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激活乡村资源,打造乡村民宿度假区、特色农业采摘区、非遗观光体验区,“非遗助脱贫”入选四川省旅游扶贫典型案例。营销创新,在稳定成渝滇康养群体的基础上,深化与一线城市及友好城市区域合作,与成都、重庆、武汉、南京、西安5城知名旅行社签订旅游合作开发协议,川、陕、京等已将米易作为老领导休养、旅游定点之地。米易,发展全域旅游其势已成,这个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正逐步成为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关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的汇报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本次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的汇报》,请予审议: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自2016年11月我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以来,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和《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评价指数》标准,全县上下紧扣旅游“121”总体目标,在“全”上着眼、在“域”上发力,积极推动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一)突出党政统筹,形成创建合力。一是会议推进。去年8月14日、10月10日、11月5日、12月11日县委主要领导先后主持召开了“两区”创建工作会办会、推进会、过堂会、项目汇报会,确立了“121”总体目标,设立了全域旅游创建经费和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了30个全域旅游招商项目。今年3月28日,我县又召开了全县旅游工作会议,把“两区”创建工作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二是组织领导。成立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月会办、分管领导周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强化考核。出台了《盱眙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考核办法》,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今年,还将旅游项目单列考核,通过产业考核和项目考核“双考核”机制,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和创建工作。

(二)突出规划引领,构建整体格局。一是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去年我县编制了《盱眙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11224”(即一心、一环、两核、两廊、四区)旅游空间发展布局和“1358”(即1大机制、3条路径、5大核心和8大公共服务)的创建实施路径,并编制了《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精品线路规划》、《营销体系规划》等3个专项规划。二是强化项目规划。天泉湖度假区编制了《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天泉湖星空民宿改造规划》等9个项目规划,明祖陵景区编制了《明祖陵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等3个项目规划,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编制了《第一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第一山公园详细规划》,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编制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环境提升规划》。按照“闲情闲趣,慢行漫游”的主题定位,旅游局编制了《S601风景道概念规划》。

(三)突出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一是加快景区提升。县文体旅游集团投入3800余万元,实施55个项目,对铁山寺等4个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按照招引落实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的要求,对外了30个特色旅游招商项目,并实施第一山古城改造、大云山遗址公园、紫霞岭酒店等28个旅游项目建设。三是注重产业融合。结合我县一二三产业特点,启动官滩霍山村、旧铺茶场、润鸣农业物产馆、风藤中草药基地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实施了第一山古城改造、大云山遗址公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初步培育了福标蜂文化等一批工业旅游项目,龙虾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星空小镇入选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

(四)突出要素完善,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建设集散中心。启动龙虾小镇会客厅和宁淮产业园游客集散中心2个一级集散中心规划和建设,天泉湖度假区、第一山、黄花塘均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明祖陵也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了提升。二是推进厕所革命。全县新(改)建a级以上厕所20余座,主要景区厕所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三是完善交通标识。S601旅游风景廊道规划设计完成,新设置113块外部旅游交通指示牌,基本实现无障碍通行。四是加强人才引培工作。柔性引进人才13人,并建立旅游专家库,组织开展旅游大讲堂六期,举办盱眙金牌导游大赛,组织参加全市星级导游培训与讲解大赛,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竞赛”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五)突出宣传推介,塑造整体形象。一是开展品牌策划。委托南京麦肯品牌咨询机构策划了《盱眙旅游品牌升级及推广方案》,形成了“须夷之间,恋上盱眙”等五套方案和春夏秋冬四季品牌形象、媒体传播方案。二是开展龙虾ip塑造。与广东易动文化传媒公司合作,拍摄动漫大电影《美食大冒险》,开发盱眙文创和旅游产品。三是开展赛事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跑骑跑、天泉湖国际星空露营大会——“陪你去看流星雨”、金陵天泉湖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系列活动。四是开展形象宣传。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分别开展以“山水绿城、龙虾之都”、“梦中的星空度假天堂”等3个主题宣传片,在南京高铁站进行“盱眙不仅有龙虾”等灯箱户外旅游宣传。与江苏电视台全面合作,推广盱眙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资源,利用广电台、现代信息中心等县内媒体,开通全域旅游创建旅游频道和旅游专版,及时向社会展现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成果。

(六)突出改革创新,完善保障机制。一是组建组织机构。为全面推动天泉湖部级度假区工作,成立了天泉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天泉湖度假区管理服务中心;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成立了“1+3+n”中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市场监督管理旅游分局,并在天泉湖度假区设立综合诉调执法中心。二是加强旅游扶持。把旅游项目纳入绿色通道重点项目体系管理,简化程序,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出台了《盱眙县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和全域旅游创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创建专项经费3000万元和旅游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用于旅游发展和创建工作资金保障,利用引导资金开展了星级龙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专营店的评比活动。三是引进市场机制。成立了县文体旅游集团,打造百亿级文旅产业;与上海复星集团合作,委托复星爱必侬旅游公司管理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北京龙泉寺签约入驻铁山禅寺。

二、创建工作存在问题

我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创建标准相比,与先进县区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智慧旅游体系等;二是旅游综合管理不够完善,缺少旅游综合执法人员,没有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三是旅游产品供给不够充足,没有新增高等级的旅游品牌;四是旅游业态发展不丰富,缺少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五是“旅游+”产业融合不够充分,缺少旅游新业态项目。

三、下一步创建工作重点

2018年,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决胜之年和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奋战之年。我县将继续紧扣旅游“121”总体目标,围绕“11224”的总体布局和“1358”的创建路径,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工作要求,对标找差,补齐短板,力保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实现全省再进位。

(一)更加注重机制体制完善。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旅游观念,继续执行“月会办、周推进”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考核标准,细化目标考核任务,定期进行督查考核。按照“1+3+n”旅游执法要求,成立旅游执法分局,在龙虾小镇会客厅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天泉湖、第一山景区设立旅游综合诉调执法中心。完善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双项考核,激励促进全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企业标准化培训与长效化管理,继续举办“旅游大讲堂”等活动,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二)更加注重旅游产品打造。围绕“一南一北”两个核心,按照“高端化建设、一体化布局”要求,强力推进去年的30个特色旅游项目的引进与落地。天泉湖度假区加快环湖路改造、星空谧境、星空民宿等项目建设,明祖陵积极推动停车场、水杉林游步道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产品。文体旅游集团加快景区功能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盱眙礼物”旅游商品研发,培育、授牌一批旅游商品专营店。农旅部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和金宿级、银宿级民宿。

(三)更加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树品牌、三年见效益的目标,建设天泉大道生态风景廊道,推动“旅游+交通”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建设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大云山汉王陵遗址公园,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按照乡村旅游“126工程”,怡亨酒庄创成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旧铺茶场、韵园生态农庄争创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培育霍山村田园综合体等6个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按照旅游特色小镇的标准,重点培育星空小镇、清凉湾小镇,推动“旅游+小镇”融合发展。按照工业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培育日高蜂福标蜂产品等工业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工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天泉湖部级水利风景区品牌效应,编制淮河入湖口风景廊道规划,推动“旅游+水利”融合发展。

生态旅游的核心篇5

   草原天路,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和崇礼县的交界处,分为东线与西线,目前已开发132.7公里。横跨沽源、崇礼、张北、万全、尚义五县,是连接2022冬奥会崇礼滑雪场,赤城温泉和张北草原风景区的一条重要通道。 

一、张家口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旅游兴起及其原因 

作为一种被迫的商业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旅游形式。在精神和物质财富满足的同时,生存危机致使人类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生存方式。生态旅游是当代世界旅游业新的发展观,作为世界旅游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是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途径。 

张家口地区改革开放较晚,尤其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上走过不少弯路,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同时也汲取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在承办2022年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下,张家口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势在必行。 

(二)生态旅游的哲学内涵 

与传统哲学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对立观不同,生态哲学认为人离不开自然,同时自然只有纳入到社会当中才会体现其价值。自然的人性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融合是通过人类对自然的改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维护而实现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从实践出发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自然界客观性的前提下,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自然和人的协调一致,作为统一的世界不可分割。所以生态旅游的哲学内涵是生态经济供给能力的有限性和旅游经济发展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矛盾运动的动态平衡。生态旅游的矛盾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以及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污染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和自净能力。生态旅游作为未来旅游的指向标,是对环境危机的反思和矫正。生态旅游的主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通过生态工程和环境教育的实施,实现旅游开发、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协调,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发展生态旅游是人们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具体体现。

 

二、张家口草原天路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的问题 

传统发展观的哲学根源是“人类中心论”。草原天路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就是与传统发展观相矛盾的问题。人们的思想一直局限于人类中心论的范围内,生态赤字以及人类的代际间的不公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把自然当成技术生产的原材料,无限的索取和透支。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哲学的世界观,它反对不加节制的无序开发,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发者对草原天路的生态建设意识淡薄,重造轻管现象突出,致使生态旅游的整体效益不明显。 

(二)草原天路旅游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2015年,草原天路招商项目16项,新增6条“天路”连接线,总投资20亿元,协议引资8.7亿元。天路两侧风电产业、采矿业的兴起导致原始植被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草原天路吸引国内外观光游客已超过100万人次,周六日接待量最高达5000多辆车次。草原天路旅游产品的客观性决定了自驾游的旅游方式所导致的汽车尾气排放,加重了天路道路的空气污染。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以及越来越多草原娱乐项目的开发,草原天路面临着草甸退化、大气、水、固体废弃物、违章建筑等多层面生态破坏的危险。 

(三)单纯景区开发商业模式和路权之间的矛盾问题 

草原天路被称为中国版的66号公路,但即使是美国的66号公路,其核心功能并非旅游。从全球范围来看,公路归属权属于国家,比起封闭的园区式景区,也很少有城市直接将公路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运营。但随着人们旅游习惯和消费能力的变化,自驾游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旅游市场份额。天路在区域和空间规划开发过程中容易陷入景区式开发的思维逻辑,商业模式更是迫切将草原天路中路的价值变现。 

2016年5月轰动一时的草原天路收费事件,后来因为舆论,门票计划暂缓。草原天路的价值变现与公共治理之间的矛盾,加大了监管治理的成本;当地政府和运营企业如果不能正确定位天路旅游产品商业模式,草原天路将变成尴尬之路。 

(四)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信息不充足 

个性化强、方式自由是自驾游区别于团体旅游的最大特点。目前为止,天路仍然面临着自驾游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够完善的问题。管理者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全局意识,草原天路入口偏僻,至今没有官方网站以及天路旅游路线规划指南,周边路标设置不合理,路况信息不及时,游客多以论坛方式传递信息,又往往会由于路标指引、服务区、加油站等交通信息不详细或者缺失而不知所措。这些问题都会使草原天路的自驾游效果大打折扣。 

三、为推进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 

(一)建设天路生态文明,努力打造生态保护核心区 

在人与自然物质之间的交换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的同时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天路旅游开发,从“人化自然”的角度来看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不遵守自然规律,超出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与“自在自然”相排斥。所以发展天路的旅游业,就一定先从建设草原天路生态文明开始,努力打造生态保护区,沿路打造沽源湿地重点水源涵养区,桦皮岭木林集中分布区,张北草原生态保护区,在天路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相协调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发展的转变。

   (二)使草原天路纵深立体发展,形成生态辐射区 

缓解草原天路生态保护区的环境承载压力,大力发展天路周边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政府应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在天路周边投资以农业生产模拟、农业科学教育、畜牧养殖模拟、野生植物观赏等形式的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充分发挥草原天路周边生产性功能和生活性功能,不仅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质量,缓解生态保护区的环境承载压力,而且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等服务,拓展了草原天路周边旅游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三)丰富草原天路文化内涵的服务性旅游 

草原天路开展具有草原文化内涵的服务性旅游将吸引旅客消费重心由观光型向文化型旅游商品转化。要使天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需要重点收集有关天路周边旅游历史,深入调查研究元中都遗址,明确文化营销策略,提高旅游产品文化档次水平。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草原天路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天路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地域文化内涵。 

(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宣传绿色旅游理念,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要想使草原天路旅游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改善旅游住宿条件、加强旅游餐饮服务监管;合理设置停车场、加油站等基础设施;配备景区环保设施,加强景区的环境管理。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投入,企业参与或众筹的方式来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信息服务的建设。提高游客自身素质,引导大众培养绿色旅游环保理念,如选择电动汽车、小排量汽车、大型载客电动旅游汽车集体出行减轻大气污染,适当选用燃油添加剂,合理的控制旅游时间。 

(五)政府主导,立法加强核心区生态保护 

为了更好的解决天路核心区生态资源配置和管控等突出的问题,政府应及时起草生态补偿条例及相应的法律措施。用法治思维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系统,使得生态保护区有法可依。同时进一步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推进“以查促改”,对天路周边地表水、环境空气实时监测,对沽源、崇礼、张北、万全、尚义五县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预警分析。不断加大对核心区生态补偿政策力度,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目标和措施等。严格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要求,建立草原天路周边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每年对草原天路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5个县域进行考核,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县落实整改,推进“以考促保”。 

(六)由“一路”向“一带”发展,发挥草原天路生态带动区功能 

以草原天路为引擎,连接张北、沽源、崇礼、万全、尚义五县生态旅游线路,借助草原天路联通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辐射坝上草原、承德避暑山庄、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等。打造环北京两小时休闲旅游产业带,借助草原天路形成华北北部生态旅游新格局。 

生态旅游的核心篇6

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及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原动力。为保护我们国家现有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我们绝不能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旅游行业或是其它行业,都必须进行积极的改变,将环境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析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制各级生态旅游规划

规划者需要认识到一个问题,生态旅游并不是一种简单回归大自然的活动,而是在保证环境质量问题的同时促进旅游事业更好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为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就需编制各级生态旅游规划,具体的措施及基本的流程如下。

(一)功能区域划分

就自然保护区来说,其生态旅游规划应该以规划区的工作为划分依据。在我们国家通常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层面,其分别是景区核心地带、景区缓冲地带、景区实验地带。其中核心区域,其中景观核心区域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区域,同时也是重点保护区域。但是就目前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情况来说,在核心区域开展旅游活动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一些景区根本不会采取限制人数等方法。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这并不是符合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应该及时改正。而为了适应现阶段的旅游事业发展,首先应该明确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在考虑经济问题。从基本发展程序来说,应该首先明确发展目标与发展重点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发展方法、措施、经济问题、资源问题等。对于已经开放的核心地带,可以将其转化为实验地带,而对于没有开放的核心地带应该加以保护,拒绝开放。同时要去确定景区当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可以随时随地的运行。

(二)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所谓的生态环境建设最终的目的便是将生态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因此,在环境发展当中发展土木工程是“大忌”。主要的设施与建设应该以简易为主,材料应该以环保为主,最好做到任何设施都是临时性质。同时建筑设施与环境相互协调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对于每一个景观都需要做出其与环境影响的价值。一个固定的自然环境,其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还应该对旅游环境容量做出合理的评价,以保证人和自然可以和谐共生,互惠互利。

二、建立去全国性质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我们建立一个全国性质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可是实现必要的资源共享与环境建设,并且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从思想意识方面解决环境问题,是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建立这一个网络体系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广泛的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在我们国家的兴起时间较短,因此很多人对其仍然不是十分了解。对于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专业的网络,对民众起到广泛的宣传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是建立生态旅游者服务中心。旅游者在进入自然保护区之前,首先都希望对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状况、管理措施、生态旅游景点和路线有全面的了解。因此,为促进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生态旅游的核心篇7

一、准确定位,树立核心旅游景区

旅游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没有配套完善的旅游设备,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旅游业就难以兴旺发达。特色是旅游之魂。虽然,凉州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大手笔的规划和大力度的开发,仍处于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小、弱、散、差的局面,这就导致了凉州旅游产品长期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长远来看也就缺乏持久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凉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必须在依托古代现代的各种文化底蕴,深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天马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在鲜明的旅游文化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整体规划,系统开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那么,凉州旅游的核心景区是什么?怎样开发建设才更具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景区就是特色突出、内涵丰富、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近年来,我们打出了“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等促进武威开放开发、经济发展的几张名片,这些名片均以最富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凉州旅游名胜和产业优势而推出。其中,“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和“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百塔寺”就是凉州富有特色且极具影响力的景区,而且,通过近几年的规划开发已初具规模,而闻名遐尔的莫高葡萄酒的生产基地又在城东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区内。所以凉州旅游核心景区,小而言之可以是雷台旅游景区和百塔寺旅游景区,大而言之就为包括百塔寺、天梯山石窟、莫高葡萄长廊、沙漠公园、黄羊绿色食品园及长城遗址、腾格里沙漠等人文自然资源在内的城东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因此,在构筑凉州旅游产品的格局上,要以雷台、百塔寺为核心,优先发展打造为武威的旅游品牌产品,以品牌为号召,以点带面,辐射全局。

二、突出特色,面向市场培育精品

旅游首先必须要有能够吸引游客前来的吸引物,才能带动客流,进而带来物流和货币流等。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没有打得响的旅游产品,很难在市场站稳脚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凉州旅游必须要营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强势吸引力的高水平旅游名牌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凸现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旅游品牌是产品质量本身重要性的必然反映,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这说明品牌和质量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品所属地的形象。

凉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一大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蕴涵极高、开发价值极大的旅游资源,是凉州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随着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的精神,抓紧凉州旅游精品建设,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精心管理、精心服务,以精品促进发展,以精品带效益,是当前凉州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实现凉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将百塔寺建成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部级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进而挖掘出百塔寺这个旅游品牌的巨大潜力带动城东旅游区;同时,要建设连接城区、天梯山石窟,辐射城东的区域旅游中心,还要开发莲花山风景区及西营药王温矿泉等新兴高品位旅游产品。其次,要尽快实现现有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旅游产品。第三,要着力开发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这是凉州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要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目标,关键在于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人数和游览次数,核心在于延长停留天数,目的是要扩大综合消费。不可否认,雷台、文庙、百塔寺、天梯山石窟等传统观光型旅游景点,在凉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现在和今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由单一的观光转向参与、娱乐、体验和休闲。而传统旅游产品恰恰不能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依靠它们实现客源增长,延长在凉停留时间,增加旅游综合消费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城东生态旅游的开发,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因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游览区、农业科技示范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观赏区、农耕饮食文化区、莫高旅游度假区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区域。这一旅游景区的建设,既可作为凉州历史文化游的延伸,又可丰富凉州旅游的内容,弥补凉州旅游的不足,给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在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开发上,要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生活文化为核心,突出三种文化,体现游乐结合,达到体验目的。通过让游客“寻古览胜、体验时尚、享受自然”,使游客感受从容欢畅的生命体验节奏、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鲜活丰富的旅游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以健康体验为主题,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疗养健身为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胜地。

三、形成合力,共造凉州旅游“航母”

建设凉州旅游品牌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必须在全区上下达成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中心的共识,形成整体合力,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发凉州旅游产品

今后,凉州旅游应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为契机,以创新为动力,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文化带动等措施,恢复提升历史人文景观,开发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加速形成旅游区域中心,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围绕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两条线,确立旅游开发的重点,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部级旅游精品景(区),彻底改变目前各旅游景点开发各自为政,“小、弱、散、差”、的开发格局;要通过对具有推动作用的旅游景区(点)的开发扩散,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开发优质旅游增长中心,促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的转化。

第一,要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地对凉州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发展的总体蓝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要重点作好精品旅游景区、旅游线路、特色文化和旅游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使旅游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与区域发展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相协调,与建设、交通、林业等各相关专业规划相结合,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第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投入”的路子,建立内外并举,上下齐抓,广开财源的社会化、市场化的旅游投资体系。要改变“有多少钱就开发多少资源,建设多少项目”的旧做法,树立“先讲项目再设法筹钱”的旅游发展新理念,积极吸引外资、民资、财资等,多渠道解决开发旅游的资金来源,形成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个人众人拾柴的积极局面,共建精品旅游景区,共创凉州旅游的良好局面。

第三,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旅游精品的建设,只有借助文化内涵才能更具魅力、更具生命力。旅游文化建设应加强旅游目的地文化建设和旅游景区文化的培育以及特色文化的开发。因此,除了对景区文化的提炼以外,主体上应加强西凉文化的研究,并辅之以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凉州建筑文化(古城、殿堂、寺庙、园林故居、墓葬遗迹)、金石文化(青铜器、碑刻、印币、岩画等)、石窟文化(天梯山石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石窟艺术,石窟的渊源、发展、影响等)、佛教文化(名刹、高僧、讲经弘法)、西夏文化(西夏文、西夏文物遗存)及民间民俗、饮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附加值,以增强凉州旅游产品的活力。

生态旅游的核心篇8

关键词:卧龙湖;湿地;生态旅游;策略

1湿地与生态旅游

湿地作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其价值超乎人们的想象。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破坏,湿地是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了保护湿地,同时让更多的人能够享用湿地资源,湿地旅游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旅游业对社会、人类、地球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1生态旅游内涵与特征

1.1.1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高达70多种,但将它们集中归纳起来看,其基本内涵可表达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专项旅游的一种形式。

1.1.2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它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此外,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体现在旅游者和社区参与两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秘,从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当地居民意识到自己能够参与到旅游的各项开发、管理决策中,他们才会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

1.2湿地走生态旅游道路的意义

1.2.1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湿地旅游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对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全程均提出“保护性”的主旋律。“生态化”的发展道路要求湿地旅游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必须表现出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意愿与行为,并有显著的保护效果。同时,目前我国很多湿地都面临着湿地资源开发和社区经济发展等多重压力,由于开发与利用不当,往往对湿地形成毁灭性的破坏。湿地旅游的“生态化”道路不仅解决社区发展问题,更为重要的它将资源保护贯穿于开发利用的始终,实现了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1.2.2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所强调的是传统旅游所没有充分重视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作为湿地生态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的旅游者,在享受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可以充分了解更多的生态与环境知识,引发旅游者对人与环境内外关系的进一步思考,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教育对象从旅游者迅速的发展至旅游开发商、决策者、管理者等,从而使湿地的环境教育的受益面更大。此外,教育的手段已突破传统的只靠旅游者用心去感应,现已发展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艺术等手段展示自然,随之呈现的教育效果也大大提高。

1.2.3带动社区全面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同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一样,对旅游目的地而言都是一种经济“注入”,都会对社会发展形成有效拉动。为了提高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社区政府要做好以道路建设为代表的先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而全面推动社区建设进入一个更快的非常规发展阶段。此外,由于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必将促使社区公众在湿地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而且提高其环保意识、增加环保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升。特别是湿地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必然会限制居民单纯消耗湿地资源这种“不经济”生产方式,这样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社区一条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2卧龙湖湿地现状分析

2.1自然地理特征

卧龙湖是全省最大的内陆湿地,位于康平县东关镇境内,属半人工半天然湿地。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水禽栖息地和水生物资源为目的的湖泊型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达112平方公里,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13公里,是包括水面、沼泽、塘、湿草地、滩涂组成的内陆型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区域。1998年的调查显示,湖区生物种群达到550多种,有水生植物48种、浮游植物154种、鱼类39种、鸟类14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卧龙湖位生态系统敏感脆弱,是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与一般湿地相比,它的生态功能尤为重要。同时,卧龙湖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和防风固沙的重要屏障,对于改善辽西北沙化地区的干旱气候、净化环境、补充地下水和调解水生态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

2.2湿地变化及原因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卧龙湖湿地的湖泊水面和沼泽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耕地、草地则具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广阔的湖面和沼泽草甸为多种多样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停歇等场所,是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但是,2000年后,卧龙湖湿地面积加速缩小,湿生植被逐渐被旱生植被代替,沼泽草甸呈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出现了逆向演替现象。耕地面积的增加严重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农药化肥的使用造成湿地水污染这都说明了卧龙湖湿地处于严重退化状态。

造成卧龙湖湿地这种剧烈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高温少雨是导致卧龙湖干涸的重要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当利用对卧龙湖形成了致命破坏。首先,从1994年~2000年,沈阳希贵集团先后在卧龙湖周围修筑了10m宽38km长的封闭堤坝,在还有一道绵延55km长的环湖公路。为发展旅游业,建设了码头、湖内堤坝、湖心岛,分割了完整的生态系统,阻断了入湖的水道,这一切不合理的开发加速了湿地退化。此外,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违背了湿地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规律,最终导致土地沙化。东西马莲河是卧龙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拦截了卧龙湖的补给水源,发展经济价值较大的水稻生产,因此夺走了卧龙湖的大部分水量。人们大面积围垦卧龙湖周边的土地,进行高密度种植,这样导致土壤潜在生产力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均呈下降。

3卧龙湖湿地旅游的“生态化”策略

3.1规划生态旅游区,合理策划旅游线路

3.1.1规划湿地生态旅游区

根据卧龙湖湿地的实际情况,把其空间划分为三个生态旅游区:核心生态保护区、缓冲游览区和密集游览区。

核心生态区为生态敏感区,应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实行全封闭保护,仅供科研人员使用。核心生态保护区的面积应该满足主要保护物种的最小栖息面积。缓冲游览区主要功能是隔开核心生态区和密集游览区,用以缓解旅游活动对核心生态区的影响。缓冲游览区一般只进行一些与核心生态区活动相符的活动,主要包括研究、环境教育和培训,或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所进行的其他有益的活动。缓冲游览区的边界由重点资源保护区边界与旅游经济效益所能允许的面积的最大边界间的距离决定。区内可供游览,但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在区域内可设置一些隐蔽观赏设施,但对设施的选址、设计均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密集游览区为主要旅游活动区,游人活动集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类活动对湿地生物的威胁最小。一些观赏小道可设置在耕地周围,保证湿地生物不受惊扰。

3.1.2确定生态旅游线路

湿地旅游区内道路建设是生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控制旅游道路的建设,包括陆路和苇地水道。在核心生态区内禁止修建旅游小路。在缓冲游览区,相邻两条小路间的面积应满足该区域禽类的最小巢居面积,小路间最好不形成闭合区域,且应沿核心生态区呈放射状延伸。在密集游览区,为了减小旅游活动对区内物种的影响,旅游道路与鸟类活动间的最短距离以人类能够接近而不干扰物种的最近距离为宜,数据须经生态考察获得。此外,在芦苇分布区,对区内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水上活动。水道的规划与旅游小道的规划基本相同,同时控制水上活动规模。

3.2重视社区参与,惠及社区发展

卧龙湖湿地居民是湿地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既是湿地生态旅游积极的推动者,又是潜在的破坏者,因此没有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的生态旅游,其结果是注定要失败的。总体而言,社区居民参与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业有4个突出的优点: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社区的参与可使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由单纯的资源消耗型(“耕田种地,三打一撸”,即靠湖水灌溉种地,在湖里打鱼、打蒲草、打苇子,撸蒲黄)向资源可持续利用型转变。第二,从旅游方面看,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能够渲染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氛围,从而提升湿地的吸引力。第三,从社会发展方面看,社区通过参与卧龙湖湿地旅游,能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并能有效改善其所在社区的医疗、教育、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第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社区参与使居民了解到保护的价值,可壮大湿地保护力量。

社区参与卧龙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形式较为多元化。首先,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工作形成对湿地旅游的参与。在规划阶段,通过农户拜访、村民会议等方式,听取保护区居民的意见,并使他们了解生态旅游规划及其进展情况。开发商和当地政府要保证与湿地居民一起制定开发计划,而不能只把他们当成附庸品。其次,社区居民可参与湿地生态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社区居民可以部分入股的方式联合开办小型的家庭旅馆;可以以土地所有权的多少来参与社区旅游企业的经营;地方政府可以与金融企业联手,为开办旅游服务项目的居民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和担保;饭店或度假区公司可以向当地居民出售一部分股份参与利润的分红等,避免湿地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的经营被外地企业所垄断。同时,湿地管理部门及区内旅游企业应承诺给保护区居民优先的就业机会,并保证雇用当地居民达到一定比例。

3.3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环境管理

卧龙湖湿地旅游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环保意识,以加强对湿地的环境管理工作。

3.3.1对投资经营者的管理

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投资者的投资方案,一定要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对投资者的人数、产品开发数量要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投资建设过程中和项目建成运营后,要不间断地检查、监督环保措施是否落实,确保环境管理工作到位。

3.3.2对游客的管理

卧龙湖湿地生态旅游能否真正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行为规范,所以对游客的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对游客的教育与管理措施包括湿地旅游区内设立引导游客保护环境的各种设施,包括各种宣传媒介,如设立环境保护和卫生指示牌等,免费播放录像片,门票印出警示语句等;同时,景区内还可制定一系列的处罚措施以加强对游客的约束。

3.3.3对服务人员和当地居民的管理

应通过培训、发送宣传资料等形式增加服务人员和居民的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生态文明素质。对居留在湿地生态旅游地的居民要耐心宣传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让他们了解哪些是违规违法行为,杜绝垦荒、捕鱼等活动,逐步改变其原有的生产方式。

3.4严格控制游客量,合理甄选旅游者

卧龙湖湿地走“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必然要求其对接待的游客数量有严格控制。由于湿地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旅游设施的有限性,湿地开展的旅游活动规模一定要有所节制,否则不但会破坏生态资源,还会使旅游接待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景区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旅游承载量并在经营中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湿地在保证旅游活动规模不超过旅游承载力的基础上,还要对旅游者进行合理甄选。除了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卧龙湖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外,增加人们的环境知识、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是卧龙湖湿地开展生态旅游的又一大功能。香港米埔湿地保护区的成功经验对国人的启示为,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在湿地内对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这样不仅为湿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让公众了解其存在的价值,自觉地参与到湿地的保护工作中。所以,卧龙湖湿地和政府要把学生群体作为卧龙湖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环境教育功能。

卧龙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现已遭到严重破坏,丧失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干涸的湖底沙质土壤裸露形成新的沙尘源,直接对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构成威胁。如此严峻的形势迫使卧龙湖必须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生态旅游既能实现对卧龙湖的保护,又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因而成为了卧龙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徐菲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生态学杂志,2007,(5).

[2]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科学,2006,(4).

[3]陈建明.社区生态旅游的研究、分析和建议[j].林业经济问题,2006,(26).

生态旅游的核心篇9

【关键词】太行山;无障碍旅游;和顺县

1、研究背景

旅游业区域化合作发展已成为新型旅游发展思路,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3年《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的签署拉开了我国首个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区工作的帷幕。

无障碍旅游的发展基于旅游区域化合作,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可促进各地在旅游开发、经营等方面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保证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旅游交通、服务、投诉等的无障碍以及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及品牌和信息的共享。

2、当代太行旅游新格局

2.1国家层面

2011年8月,北京、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市共同出席了首届“上党国际旅游夏季论坛”,围绕“十二五”期间“国家太行山旅游区”建设的深入和拓展合作达成共识:

①建立与“国家太行山旅游区”合作开发相适应的权威综合协调机制;

②建立共促“国家太行山旅游区”建设的制度性合作机制;

③共同编制区域发展规划;

④共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⑤景区整合提升。

2.2省域层面

北京市在市域内推动“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的网络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两带”中的永定河生态休闲带和长城文化旅游带,“十二板块”中的海淀西山、西部山区两大板块共同引领太行北端旅游发展。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河北省构建“一极、两城、两带、十二区”的产业空间格局中依托太行山重点构建邢台太行山旅游区。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核、三级服务体系,六大旅游板块,八条精品线路,休闲度假旅游区域,十核心景区”的大旅游格局。其中太行山水旅游线路以建成国内一流的山水观光与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为目标,已成长为山西省的八条精品游线之一,更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地区。

河南省重点抓住南太行的文化优势,形成品牌效应,通过规划在各地布局太行山区域游客服务中心,并与山西强化协作,构成南太行旅游网络系统。

3、山西省和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和顺县居于大太行山脉中段,背依山西高原,面临华北大平原,战略区位显赫,资源禀赋丰厚,旅游发展势强,故而进行全程深度旅游规划,以期培育成为大太行山的旅游新明星,晋中旅游的新增长极。从而为国务院批复的新型改革试验区探讨一条发展新路,和顺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锐意进取而进行先行探索。

规划范围为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所辖5镇5乡,总面积2251km2,总人口14万。

3.1背景分析

近年来和顺县周边县市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太行山特色景区逐步开发,各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竞争态势。因此,应通过对和顺周边各地区旅游进行竞合分析,以期减少同质化竞争,打破行政壁垒,加深合作,谋求和顺县旅游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表1)。

表1和顺县与周边县市旅游发展竞合分析

县市定位与和顺的竞合分析

和顺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消夏避暑之都

晋中晋商文化互补发展

晋中是晋商文化的中心,与和顺的自然风光景区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晋中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和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高层次的平台,为和顺带来丰富的客源。

长治山水太行、天脊上党联合发展

资源相似度高,竞争激烈,但和顺的资源丰度和文化深度较长治更具优势。长治山水旅游的高速发展能为和顺提供宝贵的借鉴,和顺近阶段可借力长治,加强区域合作。

邢台太行山地度假基地,邢襄文化休闲名城联动发展

邢台具有先发优势,和顺县应该借助自身非物质文化认证地的优势,加强与邢台的合作,实现山上、山下联动发展。

太原千年晋阳古城,区域旅游中心借力发展

太原旅游的蓬勃发展能够为和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推动作用,能够为和顺带来丰富的客源。

3.2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

3.2.1总体定位

太行山岳生态文化避暑休闲度假养生胜地

山岳生态是本底优势资源,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是特色,休闲度假养生是发展主体。夏秋季舒适的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是和顺旅游的发展根基,以避暑休闲度假、夏秋健身养生产品为主导,兼顾太行观光、山地运动产品,打造深度生态旅游目的地。同时,在晋冀层面,将和顺县定位为“大太行无障碍旅游线路重要节点,晋冀无障碍旅游新通道”。突出和顺在太行山旅游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强调太行无障碍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3.2.2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抓住发展机遇,培育深度体验型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不同主题的深度休闲体验组团,构建集约型、高效型深度旅游产业体系,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同时,构造深度体验型山岳生态文化避暑度假养生目的地,将和顺建成知名的山岳生态文化旅游名县。

2.经济目标

促进一产、融合二产、激活三产,使旅游业成为和顺现代服务业的驱动产业,带动特色畜牧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深加工销售,进而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3.社会目标

促进和顺“山水城镇、文化城镇、园林城镇、生态城镇、宜居城镇”的构建,提升和顺乃至晋中的城市形象,提高居民休闲养生水平、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幸福指数增长。

4.环境目标

强化保护资源和环境,引入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理念和技术,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新的旅游生产力。

5.文化目标

深入挖掘和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旅游发展的产业要素中,传承和发扬本土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和顺文化的品牌和知名度。

3.3空间结构

和顺旅游规划形成“一核两心两轴三片区”的开放式空间格局,即一个旅游核心、两个旅游集散亚中心、两条旅游发展轴线、三大旅游片区(表2,图1)。

表2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结构表

一个旅游核心以和顺县山水宜居城为旅游辐射核心和中心服务枢纽

两个旅游集散亚中心以松烟镇为东部旅游集散亚中心

以横岭乡为西部旅游集散亚中心

两条旅游发展联动轴利用交通主干线突破旅游交通瓶颈,连接重要景区,吸引游客

一条发展纵轴:以纵贯和顺南北的207国道为纵轴,北通昔阳,南达左权

一条发展横轴:以横穿和顺东西的S318省道董榆线为横轴,西通晋中、太原,东连邢台、邯郸

三大旅游片区东部太行山岳奇异景观旅游片区

中部多功能山水和顺枢纽旅游片区

西部山林生态红色文化旅游片区

规划特别重视晋冀京津地区,尤其是省级中心城市对和顺旅游的辐射、拉动作用及互补效应。建设以旅游核心和发展轴线为空间布局骨架、以三大片区为重点优化项目布局以及以两个亚中心城镇为配套的和顺旅游支撑体系的基本架构系统。

图1和顺县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图

3.4产品体系及旅游线路设计

规划提出了“相去千年·来和顺寻你——牛郎织女文化情恋产品”、“养生太行·和颜悦色——休闲度假健身养生长寿产品”等8大旅游产品体系和牛郎织女文化景区、阳曲山生态旅游景区等12个重点项目。

规划将形成:国家太行山中段游线、自驾一日游、七日度假养生游、红色旅游主题游线、山地农家乐主题游线、晋冀无障碍游线等旅游线路。

其中无障碍游线的设计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和顺受制于经济发展,占据太行山中段巅峰,却无太行山旅游之实,而邢台一直走在和顺前列。打造晋冀无障碍游线,目的是打破行政壁垒,盘活太行旅游体系,太行山周边旅游城市联动发展。因此和顺至邢台的旅游将首先成一体化合作发展,为游客实现无障碍旅游。

石家庄为河北省会,拥有华北大平原、京广通道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实现区域协作,分流石家庄客流,打造和顺至石家庄的无障碍旅游对于带动和顺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3.5规划实施策略

从经济效益上看,区域内旅游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旅游资源空间禀赋上的互补、旅游活动空间上的连续性与便捷性、区域文化内涵上的相对一致性与相互吸引性,是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前提。

和顺的旅游发展可以同太原、石家庄、长治、阳泉、邢台、邯郸以及晋中其他县区开展无障碍区域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联动开发、合作机构组织、区域整体规划、线路产品组合、整体形象打造、联合宣传促销、信息平台构建、企业资产重组、旅游危机处理、保障体系建设、企业跨区域经营及人才开发、利益共享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优化区域资源组合,共享区域旅游资源、游客、信息、经验、利益等多方面的内容,提升区域旅游品牌吸引力、影响力,推动和顺旅游事业的健康、快速、长效发展。

同邢台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太行断裂带,以期优势互补、共享客源,争取让两地的合作成为营造晋冀无障碍旅游区的经典。

沟通与晋中其他区县、太原周边景区游线;沟通与长治、邢台等太行山的旅游线路,筑造太行山无障碍旅游区。

4、总结

旅游业是开放性程度极高的产业,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的形势下,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是全球化的竞争,无障碍旅游的推行,是全面提高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符合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新形势和世界旅游业运作规律的重大举措,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

旅游业又是地域性极强的产业。从空间分布而言,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就太行山旅游发展而言,首先,从地域范围来看,太行山纵卧京、冀、晋、豫一市三省,非一家独有,任何一家对太行山的单独开发都无法形成统一的太行山旅游品牌形象,也难以实现规模效应,而空间整合则是开发太行山旅游的前提;其次,从时间上分清主次缓急,抓好重点景区建设,使景区更具开发潜力和竞争力。只有把太行山放在大地域背景下,形成省际范围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好的突出太行山旅游主题,凸显太行精神,在太行山的规划中实现多赢。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则顺应国家太行山旅游发展战略的影响,提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经典红色游线”的发展目标,以及突破区域间行政壁垒,实现晋冀合作申报“太行断裂带嶂石岩地貌”为“世界地质公园”;在太行山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景区建设与经营等方面能够形成区域间合作,使得和顺县乃至国家层面太行山旅游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琼兰.对无障碍旅游的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4).

[2]李晋宏.对太行山旅游主题的整合性研究——以“山西太行山”旅游分析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2004(1).

[3]郭来喜,方文雄等.《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5)》.

[4]上党国际旅游夏季论坛.《国家太行山旅游区合作开发长治宣言》,2011.

作者简介:

生态旅游的核心篇10

关键词:森林公园;开发;天台山

一、天台山森林公园简况

(一)区位条件

陕西省汉中天台森林公园位于汉中市区以北18公里,是一九九二年批准在国有汉中市武乡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总面积3674公顷,辖天台山、哑姑山、太白、石堰四大景区,108处景点。有"陕西第一名山"之美称,区域内人文景观有:药王殿、斗母殿、岱顶庙、黄茂咀庙等寺观建筑群多处,还有诸葛故里、吸呼奇泉、飞仙灵岩、太极神图、梅花石碑、青龙昂首、岱顶风光等天台十八景。

(二)资源优势

1、天台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集森林景观、山地景观、水文景观于一体,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景观形象特色鲜明。高耸山峰与深切峡谷相依,悬崖峭壁与岩石造型并存,景区重峦叠嶂,林木莽莽,碧溪潺缓,飞瀑泻玉,奇峰入云,草甸平缓,奇花竞妍,尤以森林生态、幽深峡谷与低山草甸为着,正是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2、台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旅游资源高度集成,空间组合十分协调。景区内山、谷、林、溪、石等诸景皆备,山体依蓝天而巍峨,峡谷因山体而幽深,林木依山体而苍翠,溪水饶山体而曲折,诸景皆以山体为骨架相间分布,浑然一体,这种高度集成性有利于进行旅游规模开发,有利于旅游消费者在较短时间内充分享受高品、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活动的时效性,使天台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的旅游综合效益大大增强。

3、天台山生物物种繁多,山体地形险要,有鸟类、兽类、爬行类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乔木、灌木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及省级保护植物,这些珍惜的动植物资源为科学考察和探险提供了绝佳的场所。

二、天台山旅游产品开发

(一)产品策划

天台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方向是使产品类型多样化、产品结构合理化、产品特色个性化,改造老产品,开发新产品,推精品,创品牌,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从而使景区旅游产品对周边地区居民产生持久吸引力,同时在国内森林旅游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根据国际、国内森林旅游市场需求走向和旅游资源特点,确定天台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旅游产品开发谱系包括森林生态观光游、成长体验游、郊野团队体验游、温馨度假游和塞外风情体验游等六类旅游产品,重点围绕这六类旅游产品展开策划。

(二)开发重点

依据旅游产品开发原则、天台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开发条件评价,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旅游消费结构变动趋势、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旅游产品开发的现实可能性、市场有效性及适度超前型、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定位统领天台山森林公园产品体系,形成"生态之旅"、"休闲之旅"、"体验之旅"、"风情之旅"四大重点开发方向,并通过深度包装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组合,借助精品旅游线路有效串联各旅游景区,构筑各类产品交汇融合、特色鲜明的天台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旅游时空连续体,塑造天台山森林公园旅游品牌,开发天台山森林公园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

三、配套设施建设

(一)设施现状

由于园区紧邻汉中,外部交通条件便利,周边地区旅游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商业设施完备、门类齐全;天台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尚未进行深度开发,目前基本没有较高级服务站点。

(二)服务体系设置

考虑到项目便捷的区位关系,游客中将有大量游客是当天来当天走的,因而在公共设施的配置方面考虑了一定的折减系数,以减少旅游区的建设量,从而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客舍设置。客舍的设置应既满足游客需要,又要体现山村野趣,规划把居民点与旅游住宿结合起来,游人客舍分旅游客舍、农家客舍和野外宿营三部分。例如,农家客舍:结合乡村旅游建设,利用山区农宅,开设经济型家庭旅馆,形成草原风情的农家客舍接待区,平均每户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每户最大可接待住宿人数12人,总接待能力约2000人。近期完成2/5的建设,接待住宿约800人。

2、餐饮设施。规划旅游餐饮设施重点集中在天台山庄、中心服务区布置中高档餐饮服务设施,要重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菜肴和乡土绿色系列食谱。在农家客舍、游客集中的游览地段等地方可增设农家乐和小规模的旅游饮食摊点,向游客提供地方小吃、饮料和面包等。

3、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娱乐是旅游活动的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旅游发展中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开发措施。为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要,应具有能提供丰富内容的文化与娱乐场所。空间分布上重点在旅游中心服务区和农家客舍配套建设茶馆、室、民俗游乐园等康体娱乐设施。

4、购物设施。特色商品(如土特产品)购物结合旅游观光活动进行,主要在农家客舍、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等地。在接待服务中心可规划旅游购物为主的小型超市,在景区门户、上山旅游步道的休憩点设置购物点,其它小商亭、小摊点根据游客数量还可以临时增设一些活动摊位,结合旅游线路及功能分区散落布置在各景点,但要求要有专门的设计,并由专人管理。

5、疗救助点。在武乡村和森林公园核心景区的游客接待中心规划2个卫生所,为游人及当地村民提供日常医务服务和紧急救治。

6、理设施和服务基地。门票点、管理点及旅游服务中心其建设必须遵循与环境相协调,方便游人,便于管理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刘盟,许军让,刘军波,等.浅析汉中天台山的深度开发[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8.

[2]尹志琴,赵丹莉,陈小丽,等.汉中旅游业发展之我见[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9.

[3]陈瑞,何磊,许军让,等.关于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3.

[4]谢文平,李轩,赵琨,等.汉中市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9.

[5]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对陕南旅游形象的初步探讨[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166.

[6]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汉中民俗与审美[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338.

[7]陈瑞,许军让,刘军波,等.浅谈我国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

[8]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

[9]朱颖育,常翊,李悦,等.对汉中当前旅游安全形势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

[10]许军让,朱颖,高优仙,等.关于汉中旅游业竞争对手的重新审视[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

[11]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12]常翊,朱颖育,李悦,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9.

[13]余龙飞,石全平,肖亚波.汉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0.

[14]石全平,闫新慰,赵琨,等.汉中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