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十篇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十篇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5:33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篇1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下午好!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本人姓名**,中共党员,****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大学毕业,同期进入****工作,在校工作**年。

站在这里的每个同事都符合了高级教师竞聘竞聘的基本要求,而我在工作的13年中,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其中包括*****等荣誉。我始终认为,荣誉的获得虽然与自身努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领导能够信任的把这个机会交给你,同事能够真诚的竭尽全力支持和帮助你,所以我从来没有因为这些荣誉沾沾自喜。相反,我觉得真正能默默无闻,尽心尽力的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人才是最值得敬佩和骄傲的。

每年走上这个讲台前我都在想,面对同事该说些什么呢?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受。人们常说,教师要“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我始终认为这只是一句口号,没有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但最近,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感悟。前不久,在博园高中面临教师短缺的困难时,受学校领导的信任和重托,在6月3日刚刚送走了一批高三的孩子们的第二天,我便走入了新高三的课堂。说实话,在刚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犹豫过,但这个犹豫也仅仅持续了几秒钟。作为党员,要无条件的服从组织的安排;作为教师,更不应该选择学生或主动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于是,我调整好心态,以最佳的状态,完成了和新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正是这一次的见面,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看到一张张可爱的面孔,但大多却已失去这个年龄本该有的天真快乐。有的迫不及待的想从你那里汲取知识却已力不从心;有的想努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但却实在坚持不住,抵挡不过困意,即便睡也要坐着睡的孩子;有的自暴自弃但仍渴望老师关注的略带自卑的眼神,我忽然感觉特别心疼。这和我几年前第一次为博园兼课时的感受截然不同,后来回到家,看到儿子我才想明白,原来是因为现在的我已为人母,看到他们就会情不自禁的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会心疼,会恨铁不成钢。当下课,学生三五成群的围到身边,当听到他们说:“老师,我们都喜欢你”这简单的一句话时,我就好像听到了儿子说:“妈妈,我爱你”一样整个心都放开了,生气、抱怨、犹豫、一切的不确定都烟消云散了,觉得比任何荣誉都来得珍贵。

所以,我就想到了曾经被自己视为口号的这句话: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但这句话却为我们的职业道路指引了方向,一个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的正确的方向。所以,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我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给这些孩子们一份温暖,虽然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只要能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对我而言那便是成功。正所谓“亦师、亦友、亦父母”。

今天已经是我第3次站在这个位置竞聘高级教师职称,与最初的两次比较,此刻的心情更多的是紧张和迫切,看着和自己同期毕业的同事,陆续进入高级教师的行列,心情真的很复杂。一方面真心的替他们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当自己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也总是会习惯的反省自己的不足,也让我切实体会到了曾经目睹的老前辈一年一年为少之又少的这个高级岗位不断努力的残酷考验。所以,今天,我也自私的说一句,如果各位同事觉得我符合高级教师的资格请你为我投出宝贵的一票,我一定不会辜负各位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谢谢大家!

 

 

 

                                            落款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非常感谢给我述职的机会来竞聘中学一级教师职称,现将工作近六年以来的情况用“一爱二抓三收获”汇报如下:

第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从07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教学一线担任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作为党员,率先垂范,开拓进取,以校为家,甘于奉献。工作六年来坚持早来晚走,每天迎着晨曦到校后及时进班查看班级情况,学生上课时只要我有时间就坐在教室后面听其他学科的课,并协助任课老师维持教学秩序,下班之后经常再次返校查看学生的晚夜自习纪律情况,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老师时时刻刻在他们的身边.为了使学生在宿舍休息好,我积极协助宿舍老师做好管理工作,及时排查宿舍安全隐患,甚至学校领导安排我在宿舍值班,面对父母身体不好,妻子怀孕、孩子尚在襁褓需要照顾等诸多困难,我都自行克服,力争不给学校添麻烦。六年来坚持不懈,寒暑不变。此外,我还担任通讯员工作,及时准确地将学校工作方针及年级动态用文字的形式传达出去,至今已经发校园通讯文章上百篇章,力争将这一窗口形象工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抓好自身素质,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用自身魅力影响学生的学习。

从初中教学跨越到高中教学,对我而言是一个挑战,是领导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初中教学工作的肯定。为此,我精心准备每一节语文课,虚心请教身边的资深教师,常常为讲好一节课语文课准备好几套教案,再从中甄别筛选最优秀的,把高中枯燥难理解的文言文给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同时还在业余时间写作随笔,在新浪博客中已经发表数十万的散文随笔,并成为新浪资深博主!此外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英语老师的tKt培训,争取向英语学科靠拢,目标双语教学!平时经常用所学到的知识给本班学生做业余辅导,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不仅爱学语文,更爱学习英语了,而且对于我今后的班级管理更加信服!

第三、收获成果缘于种下希望

自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开始,我便将希望寄托在党的教育事业之下,正是因为这一崇高的希望,我的学生在中高考中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我连续两年获得邢台市市级优秀嘉奖和市级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并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评比中获得奖项。伴随着邢台外国语学校不断进步和成长,我也在进步和成长着.

我庆幸置身于一个极利于成长的工作环境,并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与关爱,当然,还有很多工作,我认为我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解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力求更多进步与收获,用屈原的一句话结果今天的述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争取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教师。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篇3

一、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为了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重效率的校长队伍,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全县教育工作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人事股在2009年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上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在总结2009年、2009年中小学校长公开竞选以及*中学公推公选等办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竞聘和公推公选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套适应我县中小学校长聘任的机制。今年,在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班子上,要把那些思想进步、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善于管理,有改革创新精神,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并逐步解聘不合格校长,进一步优化校长队伍。

2、继续做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坚持校长培训制度,是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要严格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省市校长培训下达的任务,积极组织高中校长,幼儿园园长赴省培训学校、初中校长赴市培训学校参加培训;结合教师进修学校,继续做好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布置、组织好小学校长、教务处主任赴沁阳永威学校轮训。办好新任小学校长的资格培训。积极联系外地办学先进单位,组织我县部分小学校长赴这些先进学校挂职锻炼。要逐步建立校长述学制度,每位校长在进行工作总结述职时,要述学,要有专门的述学材料和学习笔记。

3、继续完善中小学校长“校长说校”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今年的

“校长说校”仍然采取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的办法,对在“校长说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同时,开展“副职说配合”活动,今后校长的人选主要在表现好的副职中产生;启动“校长说课”活动。

4、加强校长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和考核机制。实行校长考核制度化,本着客观、全面、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认真的考核评估,考核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注重实绩,认真严格,不搞形式。通过考核,促进校长素质的尽快提高。实行考核评估内容具体化。要采取领导考核和民主测评相结合,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听汇报与查资料看实绩相结合,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校长进行认真的考核评估。实行分类考核,区别对待。全县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极不平衡。因此,对校长要实行分类考核,可分为:城区、农村及农村偏远三类,实事求是,以类定级,不搞一刀切,充分调动广大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大面积提高全县的办学水平。实行考核评估结果公开化。考核评估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综合分析,写出书面专题报告,印发全县,进行通报,考核评估结果作为校长评优、晋级、晋职、聘任、辞退、解聘的重要依据。对于做出显著成绩的校长,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对其中有突出贡献、享有较高声誉的校长,推荐上级表彰。同时广泛宣传优秀校长的先进事迹和办学经验。对考核不称职的校长给予通报、戒勉,限期整改或免职;对因工作失职,或,给国家、学校和群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校长,视具体情况,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完善教师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顶岗制度。充分发挥城镇优质教师资源优势,采取有效办法支援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现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城区中小学校以及广大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支援农村教育,形成支教工作的长效机制。顶岗教师原则上根据派出支教教师的数量等额安排。今年,将安排城镇学校教师50余人到偏远农村小学支教。

2、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逐步完善学校合理的层次结构。在乡镇各个小学中,实施

“走教”办法,即音乐、美术、英语等教师,在本校工作量不足时,可兼任几个小学的课程。加大对英语、音乐、美术等短缺教师的招聘数量。建立新招聘教师到农村工作制度,优化农村教师年龄、学历结构,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在高中实施全员聘任,建立教师能进能出制度,逐步优化高中教师队伍。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31-02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主要由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外聘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工作关系不在学校,不受学校约束的特点展示了对其管理难以面面俱到,他们基本上有课就来,讲完就走,没课不来,除学期末的教学质量评价外基本外涉及不到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这里所谈到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管理情况主要针对专职教师队伍。

1教师队伍管理现状

1.1聘用情况

一般要经过人事部门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然后组织必要的面试、笔试、试讲,再由招聘现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评议排名,根据招聘名额通知其是否被聘用。也有一些高校创办者亲自把关,即与应聘人员通过面对面谈话了解其综合素质,然后确定聘用人选,由人事部门通知被聘人员上岗。目前,民办高校招聘的专职教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体,他们的特点是没有工作经验,最具可塑性,较易通过培养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工作作风,从而塑造极强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起与民办高校特色相一致教师教学文化。

1.2培训情况

我们通过民办高校人事部门随机抽查了2968名青年专职教师的培训情况,其中,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936人,参加过校内组织的培训的人数为1876人,参加过校际间培训的312人,参加过市级培训的135人,参加过省级培训的211人,参加过部级培训的97人,各占31.54%,63.21%,10.51%,4.54%,7.11%,3.27%(见表1)。

1.3评价情况

1.3.1评价目标

多数民办高校制定有教师队伍总体发展规划和教师岗位职责,通过年度考核,达到全面了解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实际工作状态和效果,为合理工资定级、有效实施奖惩、评定职务升降提供依据。目的是想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增强责任心,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自觉提高授课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促进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好基础。但往往理论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

1.3.2评价内容

教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述职、学生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估三部分:个人述职包括个人年终教学工作总结、思想素质和工作态度汇报、专业知识学习状况、授课能力自我评价、工作成绩和存在不足等;学生评价由教学部门组织学生填写评议卡然后统计评价结果;教学效果评估部分,一般由教师教学效果评估小组按照有关组织原则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教师全面教学工作检查、组织课堂听课、学生听课意见汇总等。教师年度考核评价结论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考核结果由人事部门上报董事会,由董事会决定奖惩、定级、晋职等事宜。

1.3.3评价办法

多数民办高校采取的办法为:学期末计算教学工作量,包括学期末集中统计授课学时数、学期末统计教师所教班级中所有科目考试成绩分析汇总后的整体情况、学期末收集学生调查问卷、学期末分析听课反馈情况;年终统计教学科研成果,如教师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取各项荣誉称号、教师所撰写的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中公开发表的情况、教师参加教材编写情况等;其他工作完成情况,如坐班情况、实验报告批改情况、主动进班辅导学生情况等。

2教师队伍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2.1管理制度不健全

2.1.1教师聘用

民办高校在教师聘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民办高校管理者对教师队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对招聘人选的学历、年龄、职称、“双师”结构和专业针对性不强;由于民办高校的工资待遇低、科研条件差等原因,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研究生学历及优秀中年教师很难引进;人员招聘过程中还存在纯粹“老板说了就算”的问题,用人选人不规范;个别教师基本条件不足,但苦于“关系”无奈接收等。

2.1.2教师评价

从工作实践中发现民办高校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评价制度落实困难,力度不够;评价结果不能与奖惩挂钩,激励不够;评价制度本身不健全,严谨不够。

2.1.3教师培训

从前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民办高校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很少。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急于使用,无从培训;校内培训,缺乏规划;外送培训,资金短缺。

2.2教师队伍不稳定

抽查统计发现,民办高校的教师在每学期结束前后都有很大的变动。有的民办高校在学期末多时会有20余名教师相继办理离校手续,影响新学期的教学安排。学期中也有专职教师辞职现象,导致临时外聘教师困难甚调课现象。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种教师队伍不稳定又带来了教学质量的不稳定,而教学质量的不稳定,又带来了学生思想的不稳定。实际上,就自身观察民办高校在不断招聘新教师,但每年都有大批教师流失情况而言,很多民办高校管理者也很无奈。分析原因主要与教师工资待遇较低、心理压力过大、科研条件不足、管理不够规范等原因有关。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调查、了解并解决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问题,以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2.3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在所调研的民办高校中,很少有学校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对抽查的5548名专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统计中,发现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4786人,参加过校内组织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人数为192人,参加过社会上组织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115人,自修过教师心理健康课程的92人,分别占86.27%,3.46%,2.07%,1.66%(见表2)。可见,民办高校对专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针对以上教师队伍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民办高校应有计划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关心教师成长,重视教师心理疏导,不断完善聘用制度、改革教师评价方案、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加强科学管理、营造和谐气氛,稳定教师队伍,推进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林莉.20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前瞻[J].民办教育研究,2004(4).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统计报告.总第26期.

[3]胡东芳,蒋纯焦.“民办”咋办――中国民办教育忧思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22-128.

[4]中国教育统计网.高等教育[eB/oL].2007.http:///sjcx.aspx#.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篇5

关键词:职称改革;职务评聘;职称评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教师职称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管是评聘结合模式,还是评聘分开模式,其实质都有悖于市场经济原则。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模式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务聘任制。为此,高校教师职称必须职务化,制度的重心必须聘任化,从人员的评价到职务的聘任必须组织化,模式的运作必须市场化。

一、职称改革问题的起因

我国不同时期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应该说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保持着一种相适应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正在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转变。

在这个转变中,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职称制度已经成为改革的焦点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能否有效改革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1986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实施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实践表明,这次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在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发挥高校教师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当时我国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难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因而难以满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加之评聘制度本身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运行模式尚不规范,致使职务评聘过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当然,这么评价并不是要否定1986年的职称改革,而是要在肯定的基础上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接轨。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一些具有评聘自的高校纷纷对本校的教师职称制度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使教师职务聘任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还有更多的学校,特别是那些不具有评定自的高校,仍然被现行的职称制度所困扰着。每年一度的职称运动,声势浩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而且还对教师们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把他们折磨得疲惫不堪。不仅如此,还造成了社会的攀比,不正之风也随之兴起。高校与教师个人择聘的单一性和封闭性,造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配置刚化,效率低下;教师流动不畅通,人才紧缺与过剩同在;近亲繁殖,素质退化。这种职称制度不利于高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和队伍建设。因此,改革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势在必行。

为要真正彻底地实现高校教师的职务聘任制,需从四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进行选择。

一是在称谓上要把“职称”变为“职务”;二是在制度的重心上要从评定转向聘任;三是在评聘的主体上要从社会转向具体的高校单位;四是在运作的模式上要从行政计划转向市场选择。

二、称谓的抉择:从职称到职务

最早人们把职称称为学衔。比如我国早在1956年6月起草的《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条例》与《科学研究工作者学衔条例》就只有学衔的称谓,而没有职称的提法。这两个条例分别把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学衔规定名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在此次起草的报告中把学衔明确定义为:“国家根据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所授予的学术职务称号。”也就是说,学衔是某种岗位的学术职务的称号。那么职称又是什么呢?据《辞海》的注释,学衔是“根据高校教师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及其专业水平授予他们的职称”。也就是说,“学衔”就是“职称”。因此,现在人们常把“职称”理解为对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进行区别的等级称号,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样,“职称”与“职务”的关系就清楚了:对于高校教师来讲,“职称”就是一种岗位的学术职务的称号,而不是教师本人身份的称号。

但是,从“”结束后到1986年前,社会上对职称概念的理解十分宽泛,包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意义。虽然到1986年后全国统一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但职称一词仍被人们习惯性地沿用着。不过此时职称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职称一词已被界定为区别专业技术或学识、水平、能力与成就的等级称号,是作为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及过去成就的标志,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评价和承认。其实,无论是职务的名称还是学衔,职称都只是代表一种称号,一种对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进行区别的称号。这种称号一旦获得,只要没有明文取消,就是一种终身称号。由此看来,这种意义的职称从逻辑上来讲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是不与工资待遇挂钩,没有数额限制,只要专业技术、学识、技能水平与成就达到一定的等级就给予相应的职称。

其次是一旦取得,终身享用。再次是有标准控制,相同等级的职称,评定的标准应该是相同的,不因地区、民族等原因而有所差异。最后是与使用无关,既然只是一种称谓,离退休人员也可以参加评定。其实,这个时候的职称已经异化了,既像是资格认证制度中的“资格”,又像是水平等级制度中的等级称号。

职务则是指具有明确职责和权利的工作岗位。早在1960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以及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问题的报告》中,对高校教师职务的内涵都有明确的界定,是与工资待遇挂钩的有一定职责要求的工作岗位。只是在当时,人们忽略了享受相应职务工资的同时还应履行相应的职责,忽略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从逻辑上来讲,既然是职务,首先就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实现相应的职责。其次要与工资待遇挂钩,担任什么样的职务就应该同时享受什么样的工资待遇。再次要有数额限制,职务不像职称只是一种等级称谓,而是具体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的需要而设置,因此应该有数额限制。最后要求任职者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条件,相同的职务可因具体岗位不同,其任职条件也有所不同。具体职务具体要求,不可能有全国大一统的标准和要求。凡是不适合职务要求的就不能任职,即使原来适合的而现在不适合的也应退出该职务。职务既然是一种工作岗位,只有在其位,才具有相应的职务,退休教师也应退出相应职务,当然也就不能再申报担任职务。因此,就职务而言,教师能否被聘用,首先取决于岗位的需要,其次才是自身条件。考核教师是否具备任职条件,不仅要考察其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实绩,而且还要看其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发展潜力、自身状况、年龄因素等多方面的情况,以便其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就高校教师而言,职称要么职业资格化,要么职务化,否则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职称的职业资格(即什么样的资格才可以从事高校教师职业)化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这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职称的职务化也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当然,什么职称应该职业资格化?什么职称应该职务化?这应该具体分析。但是,高校教师的职称职务化则是不争的大趋势。不论是什么高校,不管是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助教,都应摒弃现有社会流行的“职称”的概念,回归到教师“职务”的本位上来。

三、重心的抉择:从评定到聘任

我国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演进总是与其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形势、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最初的任命制到职称评定制,再到职务聘任制,每个阶段都刻有时代的烙印。1986年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虽然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我国当时还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在具体执行时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虽然几经改革完善,但现行的职务聘任制仍有其不足和弊端。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实施以来,先后走过了三个阶段,经历了三种模式。

第一阶段是评聘结合模式,也叫评聘合一模式。所谓评聘结合模式指的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在过程上合二为一的模式,也就是说教师申报的职称一旦通过评审,就必须在职务上给予聘任。在实施时,一般是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下达各层次职称的指标或比例,若教师岗位出现空置时,除中级以下职称由申请人所在学校自行评定聘任外,正副高级职称的申报,须经学校审查同意后报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高评委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所在高校即必须聘任。这种模式在过程上把岗位定编、资格审查、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用人好似符合因事择人的原则,管理好似符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我们很容易看到,虽然说评聘结合模式是以职务聘任制为核心,但实际上仍然是以职称评定为核心,职务聘任不过是职称评定的逻辑必然的结局而已。因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要评审通过,就肯定能被聘用,而且具有终身效应。

这样就会造成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教师普遍重视职称的评定而忽视职务的聘任;二是使教师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产生不思进取的懈怠心理;三是使聘任流于形式;四是制约了后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教师以评职称为导向,对照评审条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以调整努力,而一旦评上却会忽略对职务职责的履行。这就使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与其实施的初衷有了很大偏差,也使聘后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第二阶段是评聘分开模式。所谓的评聘分开模式是把职称的评定和职务的聘任彻底分离开来,实行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学校聘任的三段式管理。

个人自由申报,社会权威评审,学校自主聘任,申报、评审聘任三权分离。职称资格的申报权利在个人,只要个人想申报便可不受限制地申报,没有身份资格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职称资格的评审权利在社会,由行业、系统或地区依法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人进行审查评定,确认申报人是否具有某一类别某一层次职称的资格。教师职务的聘任权在学校,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岗位的需要,对具有职称资格的教师给以聘任。也就是说,教师只有通过了社会评审后,才有资格参加学校的职务聘任,但并不是说只要具有了职称资格条件,学校就必须聘任。学校一般把社会评定的职称资格作为基本的聘任前提,再辅之以其他条件综合考虑是否聘任。

这种模式引进了激励和竞争机制,有利于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淡化资格,强化聘任,推动竞争上岗,从根本上克服论资排辈。同时,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打破单位的禁锢,使人才成为自由的社会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评聘分开模式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问题主要出在社会评审这一环节。高校的聘任过程以资格为前提条件,这样在无形中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评审。高校教师要想获得高校的某一职务(主要指高级职务),必须先通过社会评审取得相应的职称资格,反过来,高校择人也必须是在经社会评定取得相应职称的那部分教师的范围内进行。然而每一所高校都是根据自己所设定的岗位职务需要来聘用教师人选,针对这些具体的岗位职务进行社会评价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社会无法详细知道高校有哪些具体的岗位职务,这些岗位职务需要履行什么样的职责,什么样的人担任这些岗位职务合适。由此可见,社会评定的职称不一定就是适合高校岗位职务需要的。这种评聘分开模式很容易造成评聘的脱节,不是有悖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就是有悖岗位管理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阶段是以聘代评模式。所谓的第三阶段,并不是说在经过了第二阶段之后才出现的一种模式。其实在第一阶段就有这种模式的雏形,少数具有职称评审权的高校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适合我国的高校教师职称模式。随着取得职称评审权高校的增多,这种模式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聘代评的最大特点,不是不要“评”这个环节,而是整个过程的重心从社会外部移到了组织内部,除了请有限的几个校外专家对高级职称申报者的学术水平进行评审外,其余的过程都在学校内部完成。也就是说,以聘代评不是不要评,而是取消了社会评审这个环节,以组织内的职务聘任过程完全取代了社会上的职称评定过程。这种模式围绕着聘任这个中心,采用公开竞争的方式,使职称的称号与职务的实际工作及职责一体化,不但有利于发掘人才、吸引人才和激活人才,而且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最大特点是高校自主聘任教师,校内评价只是聘任过程的一个环节,聘任全过程的所有权利都由用人单位———高校行使。

高校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具体的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职务的要求,然后给以聘任。这种聘任制度有利于加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提高人才评价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四、主体的抉择:从社会到单位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大多数高校的教师职称制度都是采用社会评审、高校聘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组织外评审、组织内用人,亦即现在通常所说的把申报权交给教师个人、评审权交给社会、聘任权交给学校的三权分立模式。很多人都以为,这种三权分立的模式是目前阶段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最优化模式。然而,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三者中最后只有教师和用他的高校发生交易行为。也就是说,最后的交易发生在个人和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高校选择适合校内职务的教师个体进行招聘,教师个人选择自己满意的高校为其提供服务,而作为社会评审的机构(并不是具有评价职能的法人机构)只能算是与交易无关的组织外的机构。这就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质疑,由这种机构评审出来的人是否就是适合某高校的某职位所需要的人呢?只有一个具体的高校才有可能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配置校内相应的职务,才有可能了解这个职务的责权利,才有可能对自己用人的行为后果负责。而作为社会的评审机构,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清楚了解某一具体高校对某一岗位职务的具体需求,更谈不上对用人的行为后果负责。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职称制度模式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在历史上把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审权交给社会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打破计划经济所形成的顽疾———人才单位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促进人才的社会流动,高校教师职称社会评审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社会评审其实质是对高校教师队伍的一种普遍性选拔,在理论上具有面广路宽、相对公平的优点。这种普遍性可以使高校教师在整体层面上得到标准认可,有助于高校教师素质的提升。由于社会评审统一了社会标准,因而给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基础。其实这种组织外评审的方式,在国际上也普遍存在。现在很多国际证书如项目管理(pmp)等就是通过组织外的中介机构进行评审的,由于标准统一,因而一旦通过,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就都通用。但是这种组织外的评审只是作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参考条件,而且其参考程度也不一样,并非像职称制度那样作为一种准入制度、终身制度而存在。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社会评审对高校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社会评审的普遍性选拔与用人单位的目的往往相悖,某一高校一定岗位职务上所需要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并能承担具体的职责的人。社会评审采用的是一种通用的、普遍的、统一的标准,从理论上来讲这种评价没有数额的限制,凡是够条件的人都应该评上某种职称。但由于从及格到优秀即通常所说的(60分到)100分差别太大,这样教师队伍就在同一标准下出现了一种人为的能力上的剪刀差。具体的高校正是要消除这种能力上的剪刀差,选择更为优秀的教师到合适的职务上工作,实现职务聘任的特殊性。任何组织内的职务设置都是根据组织的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的,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职务对具体教师在知识、技能、资格、经历、经验以及其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前所述,这些恰恰是社会评审机构所无法解决的。

不少人都担心,高校自己评定职称,能保证公平公正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各个高校的校长、院长、处长等重要职务在任职前并不需要到社会上进行评价,为什么教师一定要经过社会上的评价取得资格才能被聘用。其实,将现行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中的这种社会评审模式转变为高校组织内聘任模式,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把聘任教师的自回归高校,做到谁用人、谁管人、谁评价人,用管结合,评用结合。职称评审从社会转到组织内,有利于消除教师能力上的剪刀差,也有利于教师的合理流动。当然,高校教师的流动,也并非是越频繁越好,也需要相对的稳定,因为教师的频繁流动不利于学术氛围的形成和稳定。为了使教师队伍在流动的同时保持相对的稳定,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在留人机制上比较成功的经验,我国的一些高校可以考虑建立终身教授制度。当然,这种终身教授的评审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严格把握,从比例上看一般不应超过教师总数的20%。

五、运作模式的抉择:从行政计划到市场选择

正如前面所说,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和聘任制度还或多或少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这对于我国已经实行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从运作模式来看,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根本导向出路,就是从传统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计划模式转变到现代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选择模式。市场可以提高高校师资配置的效率,优化教师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和培育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而这正是我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的欠缺之项。

经过几年的改革,尽管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得有些过滥,但各具体单位仍然还是争着要增加评聘指标,教师个人也争着要晋升。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到底应由谁来控制?向什么方向控制?在传统模式中,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管是宏观总量,还是微观结构,都由政府的行政计划来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无论是政府管宏观也好,还是具体高校管微观也好,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高校根据职务的需要到市场上选聘合适的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学术水平到市场上选择合适的高校职务;教师受聘于某一高校的某一职务后,根据聘任合同在这一职务上实行职务权利,实现职务职责,完成职务工作,作出职务绩效,领取职务报酬。也就是说,职称评聘工作再也不是一种政府行为了。在社会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在高校里,是一种组织行为。不管是市场行为,还是组织行为,归根到底都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社会公开提供一定的教师职务空缺,校内或校外的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来竞聘这些职位,通过市场的双向选择来达到人职的优化配置。某教师在甲高校是教授,在乙高校就不一定是教授;某教师今年是教授,经过一个考核期,如果不合格也就不再是教授。这样,社会上长期存在的职称论资排辈和终身制也就被彻底打破。

在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上,运行的主体就是用人单位———高校和择校竞聘的教师个人。

高校真正的拥有自主聘用的权利,并把这种权力面向全社会行使。教师真正的拥有自由择业的权利,不必非在本校竞聘达到晋升职务的目的。这种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通过市场的供需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无形中促使各高校不断地提高自身吸引人才的能力,促使广大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我国高校整个师资队伍水平得以提高。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还远没有建立起来,更谈不上成熟了。

建立和培育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政府在市场中的定位,完善和强化对高校教师资源的宏观调控;二是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市场体系,使高校教师资源的培养、配置和使用全面市场化;三是加速培养市场主体,尤其要使具体高校和教师个人在市场中成长和运行;四是高校教师的个人收入分配与业绩和市场接轨,由市场评价教师和高校的业绩,从而确定教师的个人收入分配;五是以市场的原则来构建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的建设,不仅要完善市场服务网络,而且还要大力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合理利用市场价格调节功能,提高市场活力。同时还要健全完善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从而为高等教育人才(教师)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篇6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廉政风险防控预警工作,有效遏制易诱发腐败风险,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廉政风险点及涉及处室

(一)学校收费

1.巧立名目乱收费:如向学生收取资料费、饮水费、早餐费、补课费等。

2.以学生自愿项目为借口的变相收费:如园服费、保险费、防疫费等。

风险涉及科室:总务处、班主任。

(二)大宗物资采购及学校基建项目

1.利用采购教学、办公、设备用品,为学生购买保险、订购报刊书籍及其它学习资料、园服等机会收受有关业务单位的回扣,或者与这些单位的人员勾结、虚增购货款进行虚报冒领,或将公款转到购货单位,虚开发票报帐,然后提取现金进行独吞或私分。

2.在基建工程招投标、质量检查验收以及经费结算等环节,收受承建单位或个人的贿赂。

风险点涉及科室:园长室、总务处

(三)资产及财务管理

1.本单位出纳、会计由领导亲友担任,致使领导及领导亲友侵吞、挪用公-款。

2.总帐、现金不分,财务印鉴、印章及票据一人保管,致使一些财务人员侵吞挪用公款及公款私存。一把手直接管财务。

3.领导把关不严,甚至与财会人员勾结,进行虚报冒领或虚拟各种支出、套取公-款进行侵吞或私分。

4.将一些收费、创收款等转入“小金库”,搞暗箱操作。

5.在教育经费预决算及拨付上,搞暗箱操作。

6.学校及单位的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在租赁、承包、拍卖过程中,不阳光操作。

风险涉及科室:园长室、总务处。

(四)幼儿园招生

1.违反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超范围、超年龄招生。

2.在招生普查过程中弄虚作假。

风险涉及科室:园长室

(五)教师人事调动及教师招聘

1.学校私自录用(借用)或外流(外借)人员。

2.不经学校支部、教代会讨论研究私自调动(借用)人员。

3.学校没有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对口专业教师任课。

风险涉及科室:园长室

(六)教师职称评定

1.学校对职评精神不宣传贯彻。

2.学校对职评对象不公示。

3.滞留职评指标。

4.不严格执行职评标准,不严格审验相关证件。

风险涉及科室:园长室教科室

(七)学生学籍管理

1.不按规定审查、办理学籍。

2.不按规定转出、转入学生。

3.对转学证、休学医疗诊断证明审查把关不严。

风险涉及科室:保教处、班主任

(八)贫困生资助

1.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资金。

2.不及时、足额或变相发放学生资助款。

3.不及时下达专项资金。

4.对贫困学生资助的证明材料把关不严。

风险涉及人员:园长室总务处

(九)教师以教谋私

1.有偿家教。

2.兜售资料。

3.向学生或家长索要或暗示索要礼物、礼券。

4.私自收费。

5.接受家长宴请。

风险涉及人员:全体教师

二、加强学校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的措施

(一)建立廉正风险教育防范机制,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1.加强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廉洁从政教育。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开展理想信念、从政道德教育,开展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教育,开展党纪党规、法律法规教育。反腐倡廉教育,要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主题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先进示

范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把“创先争优活动”、廉政理论学习与廉政文化渗透相结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着力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教职员工的廉洁从教教育。要立足教职员工思想道德实际,做到廉洁从教“十不准”,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学术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做到教书育人、敬业爱生、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树立勤政廉政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形成“执教为民、廉洁从教”的氛围。加强教职员工廉洁情况的考核,建立师德失范行为责任追究机制,保证广大教职工廉洁从教。

(二)建立廉政风险制度防范机制,规范康洁从教行为。

1.完善科学决策机制。遵循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完善党支部、行政会《议事规则》,进一步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重大事项必须提交园务会讨论,严格按照规定运作,经园务成员集体研究作出决策。实行重大事项决策报告制度,完善决策事前提交程序。坚持重大事项决策征求党内外意见的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听取采纳意见情况说明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决策前要组织专家论证;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2.完善教育财务管理制度。要全面实行财务预决算,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四人联签报销条的财经规定,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决杜绝“帐外帐”和“小金库”。实行财会集中核算,加强财务监管。开展财务审计,规范财务行为。

3.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全员聘用,实行按需设岗、竞争执教、择优聘用。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评价方法,充分运用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岗位聘任、评优表彰的重要依据。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将教职工的工资待遇与其岗位职责、工作绩效挂钩,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

4.完善学校招生管理制度。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大力推行“阳光招生”。加强招生录取监察,严肃查处招生上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

5.完善教育收费管理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执行免收杂费后的“一费制”收费管理办法。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加强学校收费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教育经费,保障学校正常发展需要。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行为,坚决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6.完善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房产租赁、经营承包、印刷发行、教辅资料订购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家《建筑法》、《招投标法》,抓好建设项目立项、工程招标、工程变更、资金结算、质量验收的监管,预防并制止干预招投标、规避招标问题的发生。认真贯彻《政府采购法》,降低采购成本,规范采购行为。

7.完善园务公开制度。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园务公开领导体制,规范公开工作机制,编制公开目录,明确操作流程。公开目录须经教代会或园长办公会研究通过,要利用园务公开栏、收费公示栏、园情通报会等有效形式进行校务公开;要拓展公开渠道,积极推行幼儿园公众号、微信群等方便快捷的公开载体,促进群众和教职工参与园务公开的良性互动,通过参与、评议、听证和质询等形式,推动校务公开深入发展,促进学校规范办学。

(三)建立廉洁风险监督预警机制,保证权力正确行使。

1.实行廉洁风险预警。要把幼儿园全体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人员纳入廉政风险预警范围。将排查出来的风险点逐一登记汇总,对评估确定的廉政风险点采取风险提示、保廉承诺、廉政谈话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预警。根据廉洁风险的大小、危害程度和发生的频率等,通过各种信息监测手段对风险进行监控评估,及时向有关处室或岗位个人发出预警信息。

2.强化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凡属全局性的重大学校决策、主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作出决定。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集中、民主生活、谈话诫勉、述职述廉、回复组织函询、廉政责任报告制度。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定期开展检查考核,全面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

3.突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要重点加强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经营承包、印刷发行、教辅资料征订和干部任用、行政审批、招生考试、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教师招聘、财务管理、等工作的监督检查,切实抓好关键环节,保证公开、公平、公正。

高级风险点:

(1)经费开支。(2)物品采购。(3)设施、设备维修管理。

防范制度:

(1)坚持开支预算和大额采购班子集体研究制度。千元以上大额开支,必须经校委会集体研究决定,认真审核。对需要履行政府采购或招标的预算,必须先履行手续,后开支。

(2)严格采购管理。千元以上开支由校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凡涉及招标和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在履行招标或政府采购手续之后方可开支。

(3)加强对学校财务的监督检查,杜绝利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挪用公-款和私设小金库的行为。

(4)认真执行校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学校账务,自觉接受监督。

(5)规范物品管理。购置物品一律造册登记,专人负责管理。经常性的物品支领、发放要有登记。

中级风险点:

(1)校产管理。(2)评优评先,学校或个人荣誉称号的确定、推荐。(3)干部选拔任用和教师调动。(4)公务接待。(5)安全管理。(6)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收受礼品。(7)公章管理。(8)招生工作。

防范措施:

(1)认真落实安全工作“一把手”责任制。

(2)多渠道、多途径的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3)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规定,切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4)建立学校安全检查长效机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5)完善学校考核制度,教职工考核制度化、规范化,与绩效工资分配、晋职晋级、评先选优挂钩。

(6)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特别在教职工管理、教职工竞聘、教职工考核、教职工绩效分配、学校安全管理、教职工学习培训、校本教研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师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教职工师德师风教育长效机制,增强教职工岗位责任意识,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8)建立目标责任制,把教职工的岗位履职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体系相结合。

(9)切实转变教职工工作作风,加强岗位意识,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要求教职工要按时、按量、按质履行岗位工作职责及上级临时交办的任务,做到办事不推诿、不扯皮、不拖沓。

(10)严格执行上级关于教辅材料征订和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规定,坚决禁止帮学生征订辅助用书。

(11)加强对学校教辅材料征订工作和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的监督检查,杜绝乱收费,做到领导教师不违规。

(12)规范公章管理。公章应由专人负责管理,使用登记签字。正常发文之外或开据证明的公章使用,须经主管领导审批。

低级风险点:

(1)教师思想觉悟不高、服务意识不强。(2)在招生工作中存在风险。

防范措施:

(1)按上级制度规定选拔中层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上级教育局有关文件及其他规定执行,按规定条件、程序要求实施。防止优亲厚友,出现一些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2)完善县级以上教研活动接待审批制度。县级以上教研活动接待落实接待标准,严格履行招待费开支审批手续。

(3)严格评优评先,学校或个人荣誉称号的确定、推荐。评优评先,学校或个人荣誉称号的确定、推荐坚持基层推荐、组织审核、研究的程序,坚持与目标考核结果挂钩的原则进行。

(4)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特别在教职工管理、教职工竞聘、教职工考核、教职工绩效分配、学校安全管理、教职工学习培训、校本教研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师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篇7

民事判决书

(2008)海民初字第22776号

原告学大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9503室。

法定代表人李如彬,董事长。

委托人陈振洲,北京鑫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韩永杰,北京鑫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黄伟源,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学大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学大公司)诉被告陆韬竞业禁止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学大公司的委托人陈振洲、韩永杰,被告陆韬的委托人黄伟源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学大公司诉称,原告是一家专注于中国教育服务领域服务的全国连锁个性化教育科技公司。被告陆韬原系我公司员工,于2007年8月30日至2008年6月7日在我公司工作,任原告杭州分公司副总经理、负责人。2007年9月4日,双方签订了《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合同》,合同第八条、第十一条、第十五条约定,陆韬在原告任职期间及离职后一年内,非经原告事先同意,不得服务于与原告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包括股东、合伙人、董事、监事、经理、职员、顾问等等;在职期间不得在与原告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兼职甚至任职,不得自行组织公司与原告竞争,离职之前不得抢夺原告客户,不得引诱其他雇员离职。如上述行为涉及被告近亲属,或被告借助他人名义,均视为被告行为,由被告承担违约赔偿责任,违约金数额以10万人民币计算。如被告的违约行为给原告造成损失,应当赔偿损失,违约金不能代替赔偿损失。被告陆韬在原告公司任职期间,其母亲赵美珍与他人共同出资设立了由赵美珍担任法定代表人且与原告具有同业竞争关系的杭州思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承公司)。陆韬公然利用我公司资源为思承公司进行师资培训和公司运作指导,并直接参与该公司员工的全面招聘工作。原告认为,被告陆韬之行为严重违反竞业禁止合同约定,损害了原告公司利益,已构成违约。为维护公司合法权益,特提讼,请求法院判令陆韬向原告支付违约金人民币10万元;本案诉讼费用由陆韬负担。

被告陆韬辩称,原告列举的竞业禁止的条款,没有规定对义务人的补偿,违反我国法律的规定;协议11条,涉及对第三方的权利的支配,应认定为无效。我不存在竞业禁止或者说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我母亲开公司,我并没有参与公司的经营。经事后了解,我的下属私自帮助我母亲的公司做事情,与我无关。因此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经审理确认如下事实:

另查,2008年5月8日,思承公司成立,经营范围为教育信息咨询,其主要业务之一亦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辅导。思承公司的股东为赵美珍、孙黎丽,其中赵美珍的出资占70%,且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赵美珍系陆韬之母。

学大公司向本院提交了该公司委托的律师与学大公司员工吴月群之间的谈话笔录,内容提及:2008年4月中旬,吴月群曾在学大公司杭州分公司铭扬校区为思承公司培训过老师,在其向陆韬询问时,陆韬表示思承公司是学大公司的协作单位;约在2008年5月初,吴月群受陆韬指派到思承公司帮助工作;学大公司有二名员工曾到思承公司工作。陆韬以吴月群未到庭为由对相关谈话笔录内容不予认可,但表示吴月群确实曾到思承公司工作过,但系吴月群与其聊天过程中得知其母开公司后,自行到该公司工作,事后其母先知此事。

上述事实,有学大公司提交的劳动合同及附件、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企业名称变更通知、营业执照、宣传材料、思承公司工商登记情况及其宣传材料、户籍证明、各证人证言、电子邮件打印件、公证书及本院庭审笔录等在案佐证。

本院认为:

学大公司主张陆韬在职期间违反了双方约定的竞业禁止义务,陆韬认为相关条款无效,本院首先进行审查。关于竞业禁止的经济补偿,陆韬作为学大公司杭州分公司的负责人,系学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有忠实的义务,未经学大公司同意,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由于学大公司已向陆韬支付了在职期间的报酬,对其实行竞业限制,并不会危及其生计,故即使双方未约定另行支付补偿金,有关陆韬在职期间的竞业禁止约定仍有效。

根据双方约定,陆韬的近亲属或陆韬借助他人名义从事了竞业禁止行为,均视为陆韬违反约定,应承担赔偿责任。一般来说,近亲属之间由于血缘关系联系十分紧密,受雇人在亲情与单位利益的取舍上更可能倾向于亲情,即近亲属比其他人更容易从受雇人处获取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进而利用商业秘密谋取不当利益。本案中,双方的约定可以起到提示陆韬事先注意这种风险的作用,促使其面临相似情况时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另外,陆韬对其近亲属的个人情况应比学大公司清楚,其签约时应已对其近亲属从事相关竞争行为的可能性有所判断,如这种可能性较大,其可向学大公司说明并进行协商。现陆韬既然同意该条款,应是表明其愿意承担签约带来的风险。从条款内容上看,并未给第三人设定义务,实际上是双方对如何认定陆韬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细化,且并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对陆韬主张上述条款无效的辩解,本院不予采纳。

陆韬在学大公司工作期间,其母与他人成立了与学大公司经营同类业务的思承公司。思承公司经营期间,曾利用陆韬所有的电子信箱进行招聘。陆韬辩称该电子信箱已转让给其母使用,但未提交证据证明。另外,如陆韬确将其所有且正常使用的电子信箱转让给其母用于经营,他人在未知晓的情况下,可能将发给陆韬的邮件仍发至该邮箱,不但给思承公司经营带来不便,且无法保证陆韬的相关信息的安全。在电子信箱的获取十分便利的情况下,陆韬的辩解不合常理。故本院对其辩解不予采纳,陆韬应参与了思承公司的招聘工作。

陆韬作为学大公司杭州分公司负责人期间,其下属员工曾为思承公司提供了培训等服务。陆韬称其事先并不知晓,本院对其辩解不予采纳。首先,陆韬之母经营思承公司,根据约定将导致陆韬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从常理来说陆韬应不会随意向他人透露,陆韬下属员工如何得知。其次,思承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等工作,要求主持培训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且由于相关人员可能借此掌握思承公司的经营信息,故思承公司确定人选时应是十分严格、谨慎。如陆韬事先并不知晓,其母经营的思承公司如何确定学大公司上述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并相信其不会非法利用其商业秘密?第三,陆韬作为负责人,有权对下属的员工进行管理,现其下属员工在工作时间多次为其母经营的公司工作,且其毫不知晓不合常理。故本院认定陆韬利用学大公司员工为思承公司服务。

学大公司主张陆韬在学大公司直接为思承公司招聘员工,但其提供博客文章及劳动合同不足以证明陆韬从事了上述活动,故对学大公司相关主张均不予认可。

综上,本院认定陆韬在学大公司工作期间违反了合同约定的竞业禁止义务,应按约定承担违约责任。本案审理过程中,陆韬以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为由要求减少。考虑到陆韬原系学大公司杭州分公司的负责人,其利用职务便利协助其母开办的思承公司进行经营,为了思承公司的经营利益其很难履行对学大公司的忠实义务,尽职尽责地为学大公司工作。由于两家同处一地,其行为必然给学大公司利益造成重大影响。同时,陆韬称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但未提交证据。故本院对其辩解不予采纳。

综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被告陆韬支付原告学大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违约金十万元。

如被告陆韬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则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延迟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案件受理费二千三百元(原告预交),由被告陆韬负担,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交纳。

如不服本判决,可于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交纳上诉案件受理费,上诉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如在上诉期满后七日内不交纳上诉案件受理费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审判长卢正新

审判员李颖

人民陪审员程保荣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篇8

 

岗位设置管理是我国事业单位目前的一项基本用人管人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2017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岗位设置管理关于全面推行管理条例的要求,**市教育局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启动了第二轮教师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并完成聘用合同的签约工作,全市中小学教师教师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旧的用人格局被彻底打破。近日,我们对我市教育事业单位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岗位聘用情况

我市教育系统聘用管理岗位607个,其中管理七级(正科级)12个,管理八级(副科级)48个,管理九级(科员级)547个。

我市教育系统聘用专业技术岗位9719个,其中聘用五级岗位211个;聘用六级岗位405个;聘用七级岗位639个;聘用八级岗位1501个;聘用九级岗位1944个;聘用十级岗位3343个;聘用十一级岗位746个;聘用十二级岗位782个;聘用十三级岗位130个。

 (2)、合同签订情况。截止统计时,我市现有在册正式人员x人,签订聘用合同x人,合同签订率为97.9%,35岁以下的x人,35岁—50岁的x人,50岁以上的x人;未签合同232人,其中50岁以上28人,未签原因主要是因为上述人员为2000年以前历次人事改革遗留的原停薪留职人员、关系挂靠人员,市教育部门统一要求各单位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肃对待聘用制,不得与这类人员签订合同。

二、主要作法

(一)、重视宣传发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小组。

1、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严格按照岗位设置的要求,确保精神吃透、标准吃透。要求各单位把岗位聘用、合同、社保、考核、培训、奖惩工作当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得力人员,扎扎实实做好实施工作。在宣传上要让全体教师明白以岗定人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具体体现,以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为目的的一项工作。

2、各单位都成立了岗位设置管理领导小组,认真履责

(1)领导小组主要职能:组织评聘竞聘工作,包括拟定修改方案材料、资格审查、量化考核、决定聘任等评聘竞聘工作。

(2)核实工作组主要职能:量化考核条件核实自评分

(3)评议组主要职能:处理竞聘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争议,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岗位设置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分阶段,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工作。

1、召开教师会,开展人事管理的宣传工作。

2、召开岗位设置管理领导小组会议,拟定各单位岗位实施方案。

3、收集本单位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后,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本单位实施方案。方案经过市教育局核准后开始组织实施。

4、上报岗位设置聘任表到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审核。

5、公示岗位分级聘用人员情况。

6、公示岗位分级聘用人员情况,教师签订聘用合同书。

7、整理上报各材料。

总之,新的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在公平、公正、公开中,完成了我市教育系统的推行工作。

三、主要成绩

1、广大教师的观念有了转变,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责任感与紧迫感。问卷调查表明:75.6%的教师认为实行“全员聘用制”后,增强了工作责任性、危机感。全员聘用,使好教师成了学生欢迎的对象,使平时工作散漫的教师有了压力和紧迫感。少数不适合教学的工作人员受到了触动,多数在岗教师也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凭竞争谋岗位、凭德才求职位、凭贡献得报酬是实施教师全员聘用制最大的特点。

2、实行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以后,学校因事设岗,因岗定责,逐层聘员,改变了过去不需要的人无法解聘,而急需的人又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进入的尴尬状况。其一,它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教师聘任制以后,学校可以因事设岗、因岗定责,克服了过去那种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被动局面,充分体现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优化组合原则。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理顺教师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充分体现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化组合原则,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二,实行教师聘任制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聘任制实行后,对优秀的教师感到供不应求,而相对平庸的教师则不受欢迎。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有了压力感,认识到教育部门不再是“铁饭碗”的提供地。此外,实行教师聘任制还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有了危机感,学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优秀教师的收入也增加了。

3、初步转换了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人员能进能出、全员聘任、绩效挂钩、劳酬结合的竞争机制,从而优化了学校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了学校内部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学校的内部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一种上岗靠竞争,管理靠合同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增强,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转换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上是成功的。

四、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岗位设置与管理条例推进平稳,成效比较明显,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对岗位设置制度认识还有待提高。对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有的认为是走过场,有的在事业单位开展聘用工作时参与不积极甚至消极抵制,影响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工作的效果。

2、岗位管理推行难度较大。公开招聘是对事业单位进人方式的一次革命,是对事业单位领导用人权的规范,因此在工作中受到一些单位的消极抵制,推行工作难度比较大。另外,评分政策等还不够硬、不够强,竞聘的公平公正性因而也受到一些质疑。

3、聘用合同签订后的运用效度不高。一些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只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合同聘用的意识。另外由于聘用人员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及学校对法律政策的领会和执行出现偏差,部分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校长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此外,聘期过短,造成教师职业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末位淘汰制被盲目搬用,加剧了教师之间竞争的无序性和恶意性。难以形成一支稳定而又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工作创造性,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也防碍人才的成长。

4、配套的改革措施如校长负责制、教师考评制、结构工资制不完善。聘任中的考核机制不够科学,聘任的效果无法进行客观的鉴定,凭主观印象或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的标准来评价干部职工履职履责的效果,不可避免的出现聘任中的消极弊端。

5、工作本身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1)大量人员能评不能聘的问题,新评职称人员不能顺利向上晋升,直接涉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这些人感到很不公平,反响极为强烈。初步测算,我市教育系统中高七级现聘岗位超出设定岗位238人,中级十级岗位超出设定岗位1929人,这是中老年教师难以接受的状况,也是当前教育系统影响和谐稳定最突出的问题;(2)年老体弱的同志不能解决待遇的问题。部分学校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选人用人,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兑现待遇,致使少部分老同志被聘用在各职称的最低等级,一些老教师工作了三、四十年,即将退休,却被确定在不高的等级,形成了一种较不合理的状况。

五、建议

针对教育事业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事业岗位设置与管理相关政策的认识。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进行政策法规的教育,使政策法规入脑入心,真正认识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认识到教师任命制已经不适应目前选人用人的要求,学校必须采取新的用人管人制度,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是学校适应当前用人要求的必然产物。其次,从法制角度看,学校管理施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于法有据。其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是大势所趋,完全可以大张旗鼓宣传。

2、加大岗位管理工作的力度。公开招聘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招聘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提高选人用上的公信度,同时要尽量扩大公开招聘在进人中的比例;岗位管理方面,由于事业单位人员情况变化快,情况复杂,建议尽量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同时,使在岗教师认识到:国家对教师的管理日益规范合理。此外,教师评价制度的科学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规范运行等都刻不容缓。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篇9

【关键词】岗位绩效工资制;高校教师薪酬;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按照原人事部[2006]56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精神,从2006年7月1日起,事业单位开始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是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实现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的直接挂钩,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分配模式,激发高校员工能者多劳,形成多劳多得的竞争性分配模式。当前,岗位绩效工资制已在我国2300多所高校逐步实行,本文结合河北某高校在岗位绩效工资改革中的实践,试图以实证的方法,分析岗位绩效工资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建议。

一、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含义

2006年开始推出岗位工资制前,我国先后实行的是1956年的货币工资制、1985年的结构工资制和1993年的职务工资制。虽然职务工资制的运行也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观念的影响,职务工资制对员工业绩和成果的考察流于形式,工资中活的部分没有发挥作用,抑制了其激励功能的发挥。而2006年7月开始实施的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以教职工所聘岗位为基础,根据工作岗位的任务难易、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来确定岗级,以教职工的劳动成果和实际业绩贡献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的现代激励性薪酬制度。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工资结构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其中岗位工资是国家规定并统一发放的,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薪级工资是根据教职工的资历来定的,实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二者属于基本工资。而绩效工资是工资中活的部分,最能体现教职工工作业绩和贡献,绩效工资分配的具体方案是由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制定原则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向关键岗位、拔尖人才、教学科研一线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充分发挥绩效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津贴补贴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

当前我国高校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其中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和65个薪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和65个薪级,工勤技能岗位设置6个等级和40个薪级,每个等级和薪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标准。教职工可以通过逐年增加薪级工资、竞聘新岗位、提高工作业绩和贡献等来逐步增加自身收入,这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实现高校收入分配中的内部公平性。

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一)评价工具: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情况的主要工具,如图1所示,横坐标oX表示收入从低到高排序后的人数百分比,纵坐标oY表示相应人数所占收入百分比。图1中oi称绝对平均线,表示每一定比例的人数得到了同比例的收入,收入分配绝对平等。而折现opi称绝对不平等线,即所有收入由一人占有。现实中,洛伦茨曲线介于oi与opi之间,如图中曲线所示,由其位置可以计算出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图中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a以及对角线右下方的直角三角形面积(a+B),将这两块面积相除求得。

由上式可知,要计算高校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需要确定洛伦茨曲线的函数关系式f(p)。步骤如下:第一,设定洛伦茨曲线的函数关系式模型,由其形状可知应设定为指数曲线,即i=α·pβ;第二,利用统计数据,借助回归的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α、β,得到α=a,β=b。则基尼系数为:

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合理,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二)样本选择:河北某所高校

本文选择河北省一所重点院校作为研究样本,该高校拥有教职工2800多名,设有21个专业学院,该校的收入分配情况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普遍性。该校自2006年起开始施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对象为教学、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等。基于数据获得的便利性,本文选取该校最近月份2012年6月的教职工收入分配情况进行分析。

表1报告了2012年的高校教职工类别和教学人员的职称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高校教学人员是教职工总人数的55.29%,教学和教辅人员之和比例为65.34%,还不到高校教职工人数的2/3,说明该所高校的专任教师人数比例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压缩非教学人员比例。该所高校教师队伍中讲师人数比例最大为51.26%,助教人数比例最低为5.32%,副高级以上人数比例为43.42%。表明该校教师队伍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后备力量充足。

表2报告了2012年6月教职工各项工资收入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全校教职工岗位工资的均值(标准差)为889.9(278.2)元,岗位工资差距不大;薪级工资均值为645.0元,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850,差距也不是很大,薪级工资为0是因为新应聘到高校工作的人员尚未定工资级别;基础绩效的均值(中位数)为1633(1600)元,标准差为217.1元,表明基础绩效上教职工收入分配比较均匀,差距不大;而奖励绩效的标准差为1728元,最小值为0,最大值24562,相差悬殊,是对“多劳多得”的奖励,能够激发教职工“能者多劳”,是最能体现岗位绩效差距的工资项目,也正是由于奖励绩效工资的拉动作用,教职工之间的总收入被适当拉开了差距,均值5277元,最小值为1863元,最大约达30000元,突破了“大锅饭”平均分配模式。

(三)定量结果分析

由公式2,经过计算,本文计算了高校各项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并报告于表3中。panela是不同岗位绩效工资项目的基尼系数,基本工资和基础绩效的基尼系数仅为0.1787和0.0717,工资分配中平均分配的成分仍然十分突出。说明基本工资和基础绩效体现的更多的还是身份,同职称或职务人员之间,不论现状及贡献如何,其基本工资和基础绩效的差别微乎其微,只是随着年龄、学历、资质或职称的增长而缓慢爬行;而奖励绩效基尼系数达到0.3940,分配差距有所拉动,这与该校强调的绩效应于教职工的学术水平、实际贡献相适应的援助有很大的关系,该校奖励津贴被设置为浮动津贴,上不封顶,学校按照每名教师实际所完成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量核算业绩点,并根据每人的业绩点数核发奖励绩效,这种绩效发放方式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援助,使“劳与不劳、多劳与少劳”之间收入发生分化,即使同级岗位的教师,也会因工作量完成多少的不同而拉开收入差距。因此,奖励绩效是体现岗位绩效、实际业绩与贡献的收入分配方式。但是由于奖励绩效仅是绩效工资的一部分,其对教职工总工资收入的拉动作用有限,总工资分配的基尼系数仅为0.1923,说明整体而言,高校工资收入平均分配色彩仍然浓重。

panelB是不同类别的教职工的奖励绩效收入分配情况,从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到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基尼系数从0.3995、0.3963、0.3657到0.3403,依次递减。说明对于教师、教辅人员奖励绩效分配差距比较大,与其业绩贡献挂钩明显;而对于管理、工勤人员,奖励绩效分配差距相对较小。这与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的欠缺有关。对高校教师人员,我们尚可通过课时量、科研量等指标衡量业绩贡献,而对高校管理人员业绩贡献如何考核呢?当前高校对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绩效考核只限于年度考核等几种形式,考核中缺乏科学的衡量机制,情面因素、主观评价、轮流思想等因素影响考核结果,使得考核结果平均化,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对多劳者的有效激励,因此要真正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职工业绩考核机制是当务之急。

panelC是不同职称教师的奖励绩效收入分配情况,助教的基尼系数最高为0.4455,而讲师次之为0.4052,均超过了0.4。而教授和副教授的基尼系数则仅为0.3738和0.3678,低于0.4。表明绩效工资的激励和调节功能在低职称教师中体现较为明显,而对于教授、副教授激励效果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讲师和助教大都参加工作不久,经济压力比较大,但精力旺盛,希望通过多上课、多做科研来提高自身收入,而教授、副教授们则经济压力不大,绩效工资支付额度较少,难以起到激励效果。

三、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思考

由定量分析结果可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原有工资分配中的“平台”,适当地拉开了教职工的收入差距,实现员工绩效收入同业绩贡献相挂钩,但是也存在拉动作用有限、业绩考核体系缺失等不完善之处。

(一)合理设计绩效工资结构,增强绩效工资激励效果

绩效工资结构是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高校可以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提高绩效工资的支付比例,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之,如果绩效工资支付额度比较小,则对于希望通过高绩效来换取高工资收入的教职工来说,由于绩效工资比例过低或波动幅度偏小,使得其绩效和最终薪酬之间的连带关系不强,对教职工的激励和约束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笔者建议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比例设置为5:5,以突出绩效工资的地位,同时也不失工资制度的保障与激励功能。

(二)建立绩效考评体系,落实好岗位绩效工资制

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是落实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基础。我们需要首先界定绩效评估范围,明确哪些工作要素与学校办学目标直接相关,应该进行衡量评估,并与教职工薪酬直接挂钩。笔者认为,我们对于教师人员的绩效,除了考核其课时量、科研量等指标外,也不能忽视教师本身“传道解惑”与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对于非教学人员的绩效,要围绕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服务质量等指标进行系统考评,这需要我们对高校管理岗位进行岗位评估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使得绩效考核有“标准”可依。

(三)做好岗位分析和竞聘上岗,实现员工与工作的最优配置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岗定薪,但如果高校没有建立其岗位竞聘制度,就会阻碍有能力的教职工通过竞聘岗位来提高自身业绩和工资水平,导致教职工无法被安排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所以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人员的任职资格,并引入市场机制,使得教职工实行竞聘上岗,以实现学校员工与工作的最优配置,达到岗位绩效激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鹏跃.我国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完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23):340.

[2]张军.高校绩效工资潜在问题及措施分析[J].经济师,2010(4):120-121.

[3]蒋文超.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探析及其管理实践[J].镇江高专学报,2008(3):62-66.

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篇10

一、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公务员队伍建设有新的突破

1、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抓好全市干部队伍日常考核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出台2007年全市考核工作意见,建立以绩效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机制,以实绩论英雄,以成效定奖惩,改革了以往考核采取背靠背打分、投票表决等作法。明确规定绩效考核不合格,综合考核不合格;绩效考核优秀,才具备综合考核评优资格。要求各单位依据考核结果,拉开各等次奖金分配差距10%-20%,实行奖优罚劣。各科室每个季度对所联系单位日常考核工作进行一次以上督促检查,及时收集情况。6月份,由四名局领导各带一个组,对全市日常考核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督查,推介了一批典型,发现了存在问题,指出了努力方向,确保后阶段考核工作平衡推进。

2、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增强机关事业单位活力。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机关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的通知》,规定中层岗位出现空缺,一律实行竞争上岗,采取公布职位、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试、演讲答辩、组织考察等规范的程序进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竞聘上岗,进一步调动积极性,增强队伍活力,形成竞争择优的激励机制。全市6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开展了竞争上岗,竞聘中层职位500多个;不少单位结合竞争上岗,在单位内部实行了轮岗。

3、贯彻竞争择优机制,组织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组织我市乡镇机关60个职位的考试录用工作,经审查有316人符合报考资格,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组织了笔试、面试、体检等工作,纪检、组织部门全程参与,整个招考工作组织严密、程序到位,获得了长沙市人事局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考生的好评。

4、强化能力素质提升,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要求和上级人事部门部署,认真履行职能,切实加强干部能力建设。认真组织好市委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安排的培训工作,制定了全年培训计划,开展了乡镇干部法律法规、专技人员权益保护、全国计算机考试、人事干部工资业务、电子政务等培训项目。狠抓办班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5、学习宣传《公务员法》,强化公务员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组织人事干部学习宣传贯彻《公务员法》,印发学习资料,在浏阳人事人才网上建立学习宣传专栏,每周开展一次学习讨论,并带动全市人事干部和公务员认真学习《公务员法》,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执政能力。

二、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新的举措

1、勇于创新,健全人才工作机制。4月份召开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确定了2007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党政干部联系人才制度、政府雇员制度、干部交流方案、职业经理人培训方案、乡镇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园区人才服务方案等,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一是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将各类人才引向经济建设第一线,促使企业成为我市吸纳人才的主要载体。二是创新了人才引进的形式,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积极与省市国专家部门联系协调,协助神力化工公司引进德国专家赫尔纳,成功开发出堵漏灵、石材胶二个高科技品,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三是创新人才评价办法,改革职称评聘方式和拔尖人才选拔办法,试行职称评(考)与聘任分开的试点工作,建立拔尖人才动态选拔和培养制度。

2、深入调研,科学编制“十一五”人才规划。制定了《浏阳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对“十五”期间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评估,出台调研报告,对人才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调研,设立了八个子专题,由相关部门制定专题规划方案,使全市人才规划切合实际、操作性强。上半年已完成了人才规划初稿,为开展好“十一五”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服务,推进人才市场化配置。建立网上平台,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充分发挥人才网站的作用。举办人才交流会,加大了人才配置力度。深入省内10多所高等院校进行宣传发动,派出专人到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商学院、湘潭大学、长沙大学等高等院校张贴招聘信息,寄送邀请函到40多所高校,动员大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浏阳籍的毕业生回浏阳应聘,到浏阳经济发展第一线创业,组织1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场选才,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5月27日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相约浏阳河”大专院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105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近8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卫生系统招聘医护人员200余名,教育系统招聘教师76名,来自省内外50多所大专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人才1600余人与用人单位进行了洽谈,当场签约300人。另外举办每月15日、30日举办“相约浏阳河”实用人才交流会,250多家(次)单位进场招聘,1800余人次应聘,配置实用人才1100余人。

4、规范管理,加强人事工作。建立政府雇员制、人才派遣制。澄清人才底子,分类建立充实人才信息库。做好全市近3000名流动人员的人事服务工作,对人事人员档案进行了全面清理,查漏补缺。人事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5、合理引导,促使人才创新创业。发挥网络优势,通过浏阳党建网、人事人才网等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指导人才资源开发、开展网络求职招聘等活动。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启动了职业经理人培训工作,利用网络开展企业家在线培训。抓住重点,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在花炮中级职称评审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园艺系列中级职称工作,扩充我市主导产业花卉苗木人才队伍。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列入人才工作的重点,在各乡镇街道设立了乡土人才联系点,各村聘请了人才联络员,建立了乡土人才资源开发的网络体系,为花炮、生物医药等行业培养、盘活一批实用的技能人才,全面推动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突出机制创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有新的进展

1、改革用人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参与制定了卫生、房产等部门的人员聘用制方案,卫生系统出台全员聘用制的办法,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严把入口,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录工作。以“相约浏阳”人才招聘会为平台,积极引进浏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招考工作的报名、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均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新进人员全面实行人事。

3、推动分配制度和职称制度改革,调动人才积极性。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新途径,在广电、报社、规划、卫生等部门均试行打破档案工资,推行绩效工资制。职称考试和工人等级考试均实行评(考)聘分开和聘前公示制度,在卫生系统部分单位推广了评(考)聘分开,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竞争激励机制。

四、实行规范化管理,人事服务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1、建立电子政务办公制度,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市直单位率先建立电子政务办公制度,组织对人事干部开展了电子政务培训,办事流程、文件通知、工作动态、业务知识全部上网,基层单位收阅文件、学习业务、报送信息,用人单位和人才求职招聘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操作,方便了群众办事,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推进了政务公开,加快了人事人才工作的电子信息化进程。

2、加快电子化进程,做好电脑审批工资福利工作。上半年人员异动多,工资调整业务十分繁忙,认真抓好了全市近3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审核,调查处理好10多起工资福利问题来信来访,落实各项工资和福利政策,为各单位提供优质的工资福利服务。

3、科学合理安排,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职称工作有序开展。下发职称评审通知,公布职称评审条件、规定、要求,明确材料报送时间,规范职称评审材料整理、报送工作。同时,加强专家基地建设,会同省外国专家局引进德国专家对宏伟化工厂等企业进行专家服务。

4、强化人事调研,提升工作思路和工作水平。局领导带头开展了人事人才调查研究工作,撰写调研文章,解决人事人才工作实际问题;加强了信息开发和提炼,中国人事报等刊物、媒体采用稿件20多篇;在各级报刊、网站刊载调研文章10多篇,有力推介浏阳人事人才经验成果。浏阳公务员考核经验、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管理经验在全国形成了较好的反响,吸引了北京平谷区等多批考察团前来学习交流。

5、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机关高效运转。进一步加强了内务管理,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督查;建立了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局党组与科室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好工作,及时调查处理件、批示件,认真回复批转单位和来信人。切实抓好中央1号文件宣讲、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和安全保卫等工作。认真及时办理市政府干部任免文件,按政策开展干部调配、借调等工作,加强干部奖励等涉及人事业务方面文件的审核;认真制定、印发本局文件15个,函件40多个,不断提高办文会质量,做好来客接待和上下协调工作,确保全局工作高效运转。

五、深入开展保持共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塑造了人事部门新形象

市人事局高度重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通过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聘请作风监督员、落实整改责任制、边学边议边改、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改成果等一系列措施,高起点开展学习教育,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干部素质;高标准开展分析评议,找准问题,边议边改;高质量抓整改提高,建立长效机制,扩大教育成果。整个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工作,被市委督导组推选为先进典型单位。

1、党组带头参加学习教育,不断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局党组先后10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工作,并成立了浏阳市人事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苏柏松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坚持规定动作一定要做实,不能有丝毫马虎;自选动作一定要做精,不能满足于一般水平。通过学习教育,局党组班子更加紧密团结在市委、市政府周围,围绕工作大局,确保政令畅通。制定了严格的党组议事制度和议事规则、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分管工作分工负责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谈话制度。班子成员之间加强互相交心通气,交流感情,充分调动了班子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形成了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确立了“学习、创新、协作”的机关建设方针,班子成员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和人事人才业务知识,带头推进工作创新,促进科室间的团结协作。同时,把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完善了党组议事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班子成员述廉会议制度等,提高工作透明度,着力打造“阳光人事”。

2、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建立了人事局岗位责任制,重新调整设置了岗位,在机关内部实现了干部职工的全员竞争上岗,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干部职工的创造性。坚持边学边改、边议边改,建立长效机制。修订了机关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实现了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学习制度,每月进行一次集中业务学习、工作总结、工作研讨。制定科室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强化机关干部日常考核,开展季度述职测评,拉开奖金分配差距,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列入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与奖金、福利挂钩,确保教育活动收到实效。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观念、调研意识和效率意识的教育,建立工作人员联系单位考核督查制度,每个科室都联系了基层30多个单位的业务工作,并要求经常性地开展本科室业务范围内的业务知识培训,增强基层人事干部业务素质。通过先进性教育,确立了人事干部保持先进性的六十字具体要求,人事干部的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人事人才政策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人事人才工作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

六、下半年工作重点

1、编制出台浏阳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计划;

2、组织《公务员法》学习宣传工作,促进公务员队伍管理与《公务员法》接轨;

3、加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强化督查,推介典型,审核各单位考核方案和考核等次;

4、深化人事人才工作调研,总结经验成果,加强宣传推介;

5、突出抓好人才工作,加强对企业人才服务,举办好每月15、30日的人才招聘会;

6、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对各单位人事工作进行全面清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发挥人事作用;

7、完善工资信息库建设,所有国家工作人员进入电脑信息库;

8、规范职称评审工作,按政策程序完成各级各系列职称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