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十篇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十篇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6:28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行为规范;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职业道德

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推行,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行为规范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文就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职业道德等规范的完善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基本准则》的重构问题

1993年7月会计基本准则替代统一会计制度,顺利实施了十多年。客观地说,会计基本准则功不可没,成绩突出。但是,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①缺乏理论深度。作为会计基本准则,必须对其所包含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行深入的分析。但会计基本准则只是将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抽象的表述,未作深透的原理性论证,因此,理论的有效程度和可信程度都不够。②适用范围有限。会计基本准则虽说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但在实际运用中越来越缺乏适应性,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③基本内容有待完善。例如,会计目标的规定空泛、抽象,缺少可操作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缺乏明确的层次结构,各种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释义不尽合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尽科学,没有完全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等等。

面对问题,可能的设想有三:一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进行适当修改,并将之等同于国外的概念框架。二是在对会计基本准则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会计准则概念结构,形成会计准则概念结构———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具体准则的体系。三是取消现存的会计基本准则,重新制定和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并且不再赋予其基本会计准则的身份。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值得采纳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概念结构》是一套把目标和有关概念联结起来而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消除基本会计准则理论深度不够的弊端,充分体现概念结构的理论性。

2、运用《概念结构》,可以避免所谓基本会计准则适用性问题的争论,将其作为评估、理解和发展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充分体现概念结构的发展性。

3、运用《概念结构》,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编制者对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与局限性方面提供基础,以便在一个有效结构的准则体系下促进决策行为和经济发展,充分体现概念结构的教育性。

二、《企业财务通则》的弃留问题

弃和留,是探讨《企业财务通则》出路的两大主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1、《企业财务通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颁行,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个特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的“财政———财务———会计”的单向制约关系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客观地说,在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大的经济背景下,就经济利益而言,中西方的企业不应该有根本的区别,“单向制约关系”实际上很难再有生存的空间和进一步延续的可能。

2、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理财自主权,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重要条件,包括筹资自主权、投资自主权和税后利润分配自主权。很显然,《企业财务通则》已经将企业行为政府化,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政府的功能,剥夺了企业应有的权力。

3、就《企业财务通则》的内容看,撇开与其他经济法规的矛盾不说,单就与其他经济法规的重复问题而言,也足以说明其多余。《企业财务通则》中除去“总则和附录”没有实质性内容外,其他部分都可以归入到相关的法规中,其中:“资金筹集、利润分配、企业清算”可以归入《公司法》中:“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对外投资、营业收入和利润、外币业务”可以归入《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和费用”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其开支范围本属于税法调整的内容,政府无需特别规定,而且就现有内容看,也与《企业会计准则》重复:“财务报告和财务评价”作为企业(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归入《公司法》中也未尝不可。

既然理论上没有存在的基础,实践中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明智的办法应是废弃。

三、关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了我国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六条职业道德,可以说内容比较实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①体系不完整,规定过于抽象,操作性较差;②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约束力不够;③职业道德缺乏应有的评价手段,无法形成社会对会计工作的理解和重视。

笔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应主要做到:

1、体系完善。初步设想,中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该是:①会计职业道德概念,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以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②行为守则,这是强制性的道德标准,可以充分借鉴世界会计的优秀成果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予以制定。③行为守则说明,为明确行为守则的范围和实施提供指南,以提高其现实操作性。

2、环境协调。中国会计职业道德在管制上应实现行业自律与政府行为的统一、协调。在政府管制上必须在坚持行业自律原则的前提下明确管制的范围与形式,重点应放在通过《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对各种非规范的、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职业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评价方式。可以确立自我评价、本单位内部评价、用户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法。对评价的结果应该使用奖惩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每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广泛的社会督导之下。

四、会计规范的实现

会计主体、会计行为和会计规范是会计行为过程的三大要素,会计规范的实现,除了规范本身的完善之外,重要的是会计主体行为的优化和会计行为的控制问题。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篇2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基础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100-06

whytoteach:p.e.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BuildingFoundation

ZHanGShao-wei

(p.e.College,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Jilin130012,ChangchunChina)

abstract:Basedontheacademicreferences,thepaperproposesthatthekeytobuildp.e.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istosetuptheideaofwhytoteachforthep.e.teachers.theprofessionalethicofp.e.teachersisnotonlybeyondthecareermoralstandards,butonlyacomprehensiontothecareerofteacheritself.Fromthedevelopmentofteacher’scareer,p.e.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developmentismainlyreflectedinthefollowingsteps.Byacceptingnormalschooleducation,theyacquirethesportsskillsandprofessionaltrainingofp.e.courseandunderstandtheethicofwhytoteach,andapplythisethicintheirpracticalwork.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teacher;constructionofprofessionalethics;foundation

教师专业化的应然和实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专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方面的研究,也被诸多的教育学者所重视,叶澜,史宁中,檀传宝,王仕松,黎琼锋,谷静等一些国内著名的学者,对于教师专业道德在其概念、内涵、维度、特征等方面做了相关的界定和阐释,并且一致地认为,教师专业道德对于教师专业知能、专业发展等教师专业化的其他维度,具有引领与统摄的地位和意义。

然而,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也并不是形成了一致性的意见,进展中也伴随着一些争鸣、批判与反思。比如在教师专业道德的层次上,在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自律与他律,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区别上,在教师专业道德的规范性与专业精神、专业自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一致的声音。但是众多的教育学者都认为教师专业道德具有层次性、结构性和体系性,并把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界定为教师专业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三个层次。

1教师专业道德的争鸣

作为教师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以专业为发展方向,一方面要求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求作为教师全体的专业化成长;教师专业化包括了教师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训练等六个方面的内涵;教师专业化的纵向时间上可以划分为教师职前教育、入职培训与职后教育三个阶段。“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应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专业环境优化及相互作用促进整体优化发展的过程、状态与结果”。[1]以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教师专业道德的建设,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的研究视角。正如檀传宝老师所认为的“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理解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就是将专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生涯发展与规划结合起来。”[2]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教育业研究者来讲,在指出当下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过于空泛,模糊和不具体以外,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又存在过于抽象化的分析。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如下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也有学者直接把教师专业道德解释为“爱、智、自律”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具有实际的价值与意义,也很容易与社会的其他职业道德规范相互交叉,不具有教师专业道德的唯一性特征。然而,在实际的学校规章制度当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甚至量化到教师每个个体的着装、言谈、举止、行为等事无巨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行为规范代替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实然情况,使得我们在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当中必须要加以注意的问题与现象。这种已有的量化的道德规范评价,早有学者指出其弊端。

“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道德量化评价有悖于道德的本质特征。道德是出乎道德与合乎道德的统一,亦即评价一种行为是否为道德行为,不仅要看行为本身是否合乎道德,更重要的是必须省察主体的行为动机是否出乎道德。同时,只有意志自由的行为才能接受道德评价。但是,道德量化评价却将所有合乎道德的行为都赋予了道德价值,而忽略了对其意志是否善良的省察。”[3]

2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研究的反思

教师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并因此而达到互相的成长。正所谓“教育实施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更加成熟的工作”作为教师的一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也具有了跟教师专业化的相同背景,并且,由于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场景、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当中的人际关系复杂、人际交往频繁等方面较之其他教师具有明显的不同。此外,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下降这一现实,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也具有了不同的内涵。这也就要求了体育教师构建符合自身工作特征的专业道德成为了可能和必需。

作为教师群体一部分的体育教师,其职业道德的实然如何?相关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研究如何?如何面对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对于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道德构建?课程改革带来的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等一系列实在问题?此外,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并没有因为体育教师工作特点而与其他教师分别开来,面对教师专业化的进行,如何在借鉴教师专业道德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是相关体育学者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学者林景与陈萍认为,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不同故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因此构建符合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道德,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要“依据体育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内涵,”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并在文章中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给予了界定,“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是指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履行专业责任,维护专业声誉,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由自身劳动的特点决定的专业道德价值和专业道德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生活领域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并通过体育教师专业精神、专业品性和专业责任体现其专业道德价值。”[4]

从这个概念的界定来看,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不仅仅包括了具体的道德规范与标准,也包括了相应的意识形态、专业精神、专业品性、专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这也为我们在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研究确立了较为一致性的前提和出发点。

然而仔细分析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不难发现,体育学者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一种标准和规范,这样的概念界定首先来讲,是犯了概念界定的逻辑错误,经不起推敲。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标准,如何能通过专业精神、专业品行来体现,在道德哲学研究领域,应由道德经验上升到道德理性,进而达到康德道德哲学所谓的由道德意志到道德自由、道德的自律。这种由外在标准去衡量教师道德品行、道德精神,还要有这些内在的层面去体现外在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概念界定的错误;这种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研究,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不利的。

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除了在理论上的和概念界定上的研究以外,在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证研究上也有较为可喜的成果出现。如曾广林博士应用专业学与伦理学相关理论,结合者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除了阐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与结构等相关问题外,将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分为“个人道德、校园道德,教学关系、教学道德”等四个维度,并指出了当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应从“构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激励、考评、监督机制;完善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学习培训制度,以及加强体育教师道德自律,履行专业道德责任,培养专业道德精神和道德品性;学校应切实改善中学体育教学条件,保障体育教师的专业权益等方面的策略来构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5]

这种把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划分为若干道德条目和领域的研究,为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过程当中,提供了相应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体系性和结构性,因此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相关的体育学者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内涵以及建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具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相关建设,要求相关学者在充分的衡量专业道德的相关基础研究,以及对于如何体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专业特性等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超越与升华,因此,应在借鉴教师职业道德概念的基础上来获得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研究的公共起点:“职业道德:从业人员中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他随着社会生产活动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评价标准。”[6]“教师道德:职业道德之一。指人们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7]

概念是对于问题和事情的抽象性概括,从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来看,教师道德的专业特征具有一种鲜明的体系性,它包括了最高层面的道德理想,中间层面的道德原则和最底层的道德规范。由以上的相关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而言,当我们在谈到和进行相关研究的时候,首先要取得这样一种共识,即,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是一种体系,是在道德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界定和应用。从以上的伦理学对于道德、职业道德、教师道德的界定来看,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首先应该是一种体系,它包括了专业道德理想、专业道德品质、专业道德原则与专业道德规范。任何一种狭义的把专业道德解释为宽泛的专业道德理想、信念,或者是界定为专业道德规范,都是有失偏颇的。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建设,不能仅在神圣化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和最底层的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两个互不往来的层次上论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还应从整体上把我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体系性和结构性。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而教师专业道德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与方法论判断的依据。”[7]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外在的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也不在于体育教师专业职能掌握的情况,更为根本在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建立和体育教师个体对于这个专业道德体系的认同、理解和执行。

对于宏观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理想、中间层次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原则和条目性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其核心在于确立体育教师“为何而教”的一种理念,这也是在体育教师专业化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只有确立体育教师群体性的“为何而教”,并在体育教师个体层面获得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良现象,才能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为何而教: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致力点

问题的分析是为了获得研究的共识和统一的起点,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我们一致地认为应该包括了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然而,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降,西方伦理学对于道德本质、功用、价值的研究和探讨从未间断,文艺复兴以后对于道德本质的关注更是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论战中心,康德从先天经验出发,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以人的理性为核心,推导出人的意志自由,最终达到道德上的“自律”;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则提出了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等重要的概念。因此,在我们进行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当中,应仔细参照道德哲学的相关研究。

姑且不论东西方关于伦理与道德的理解不同,也不论是出于德性伦理还是理性伦理,参照道德哲学的研究而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应该具有群体伦理层面的崇高的道德理想和日常所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并在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专业化发展阶段上保持其专业性。对于外在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伦理规范的确立,需要体育教师个体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认同,并在体育教学实践当中能够有所体现,这也是杜威所论述的“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8]

对于道德,哲学和社会学以及心理学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以及体育教师而言,由于其工作特征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教师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由于教育这种工作的特殊其职业或者专业角色、身份的特殊。因此,在我们进行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如何结合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围绕着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理想来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这是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3.1为何而教: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伦理学基础纵观教师专业道德以及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大多数的学者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理解,都落实到是一种规范或者是一种准则,希望在理论上构建出一套结构完备,层次分明,具备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同时对于教师专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评价也往往过于强调量化的结果。然而,作为一种以善恶标准评判人们行为合理与否的道德,能否以外在的量化标准来进行判定,是否是值得商榷呢?是否具有合理的根据呢?是否是我们在进行概念界定和应用的时候,不经意间进行了“概念的替换性使用”呢?因此,对于伦理学上道德的把握为我们在论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提供了前提。“道德: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即,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7]

对于体育教师的工作而言,主要是进行体育教学,因此,以伦理学的观点开看,区分什么是体育教学当中的“善与恶”,是确立体育教师“为何而教”的前提。

这就是一个体育教师个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问题,即,在自身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体育教师首先判断自己的一种行为对于学生的,技能获得和道德形成的影响。无论体育领域对于体育教师的“师范性”与“示范性”有过多少的争论,都可以归属于哲学上的“是与应该”的争论和判断,体育教师的已有个人经验和人生经历不可避免的是会影响到学生的习得。体育教师对于自身工作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还是为了传授运动技能而工作,还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等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观念以及其价值判断。因此,以伦理学为基础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我们清楚,体育教师的工作要跟学生在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与学生进行多变的互动,不仅仅在知识层面,还在于教师以其自身的人生经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在体育教学主体间性的互动过程当中,进行品德方面的沟通和影响。因为“教学过程涉及价值、个人偏好、道德等因素,教学活动本身带有伦理性。所以,可以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道德活动,或者至少是一种具有道德品性的活动。”[9]而体育教师的这种教学上的品行,不仅仅是教师个人道德的崇高,还有体育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体悟。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是强调了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当中的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这种行为是底线的一种义务和责任。对于教师专业理想的认同和践行才是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道德品德。

正如麦金太尔认为的“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法获得这些利益。”[10]这种利益以教师专业发展来看,一方面是满足了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通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师在工作当中实现了对于“为何而教”的满足,实现了自身对于教师专业神圣的专业道德理想的践行。也就是实现了马斯洛需要等级理论所谓的“高峰体验”。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体育教师为何而教的拷问,是对于体育教师教学当中“何者为善”与“何者为恶”等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原点性的回答。这样的答案是决定体育教师日常工作的工作动力,也是决定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

3.2为何而教:如何体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专业特性的思考如果我们在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等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同,那么,面对着当下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趋势,在“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化阶段培养上,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落脚点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无论是对于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对于其专业道德都应体现出培养体育教师“为何而教”的意识和行为。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基点,黄爱锋博士认为是“学会教学”。然而,学会教学只是解决了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体育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使他获得了能够从事体育教学的本领,但是没有专业道德的指引,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保证,这也是最近几年以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体育教师道德滑坡的事实、变相的体罚学生、职业倦怠、厌教等相关事件的出现。这里边并不排除体育教师个人道德低下、家庭压力和学校制度性建设的缺失,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迟缓有一定的关系。

诚然,面对急剧变化的教育实践,社会主流思想与其对于个人道德品行、职业生活道德的要求,我们如何对于给予其他人教育与培训的人进行道德建构。与其说是专业自律、爱与智慧,职业道德规范的构建,不如围绕着使得体育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与培训,以及在体育教师教学实践当中,使这一群体养成并践行“为何而教学”的专业操守。试想,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为了传授运动技能,那么,即使其受到了专业训练、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能,这也是被动的专业化发展。没有了专业道德的引领,难免在体育教师专业生活当中,产生职业倦怠等不良现象。

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是面对学生鲜活的生命,除了自然生命的关注还有学生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在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除了传授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以外,还有自身对于健康、对于自身品行的理解等“缄默性”的行为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对于为何而教学的理解,不仅仅影响到当下学生的生命的成长,还有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习惯等未来体育生命的影响。这就类似于倪胜利老师所研究的复杂理论对于教育世界的生命所影响的一样,体育教师的一个细微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可能引起学生体育态度和观念的确立,更何况是体育教师确立自身“为何而教”这样的原点问题对于学生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体现,就在于为了学生“鲜活的生命”而开展教育教学这样一个逻辑起点问题的认同与践行。因为“对生命的解读是一个教育的起点和逻辑原点的问题,一切教育的目的、内容和途径等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应该从这里开始,因此对生命的解读具有原理和元认识的意义”。[11]因此,确立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为何而教”的基础,是对于体育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也是对于体育教育教学面对的是学生多样性、可塑性生命的理解。

3.3为何而教: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与培训的支撑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包括了职前教育阶段、入职培训阶段和职后继续教育阶段,那么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建设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核心是对于自身“为何而教”的拷问和践行。也就是在这三个阶段确立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态度,以及执行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

对于职前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主要在于确立起从事体育教师专业的志向,理解体育教师工作的神圣性是为了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也应使其熟知从事体育教师专业的规范与约束,使其确立良好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并确立自己的对于为何而从事体育教学的专业志向观念。对于入职培训的体育教师,主要在于使其快速的完成从学生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并在熟知校情和学情之后,践行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和方向。对于职后教育的体育教师,由于工作年限的增长和身体原因的束缚,由于其确立了相应的体育教师工作的模式和个人的体育道德哲学思维,也积攒了相应的教学经验,因此,在对其进行职后培训时,侧重点要放在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升华,并完成由普通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不应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规范的约束,因为教育本就是内涵道德的,这一点并不因学科不同和学历高低而有所不同,因为教师面对的永远是鲜活的、成长当中的生命。这样的生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道德观念的滋养与呵护。

因此,为何而教,也就是要求在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使其产生对于生命成长的关注,加深对于教育与教师本质的理解,这也是体育教师道德的专业性的唯一表现,也是其唯一特征。从实践层面来看,当下的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面对着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窘境,也面对着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既要在教学过程当中进行身体的规训,也要体现出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促进等生理与精神两个方面的考量。因此,“为何而教”相比于“学会教学”是更加具有前提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考虑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当下诸多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等现象和问题时,更加具有源头性的问题。

4结语

对于如何针对体育教师“为何而教”,不仅仅是一个抽象上的概念性阐述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出于对于当下体育教育实践、体育教师专业化、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等实践和理论构建上的“元问题”。因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构建从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方面来看,较之于专业知能、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在我们确立相应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理想、专业道德原则、专业道德规范的时候,不可偏颇于只是对于他律性的外在规范的构建和规定,这是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所要考虑的起点问题。此外,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专业特性源于体育教师对于教育与教师本质的理解,体现在教学实践当中就是如何践行“为什么而教学”。只有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确立相应的教师专业道德情操,并在实践当中得到升华,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正如宋会君老师所言“专业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体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12]

此外,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研究为我们建设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提供了理论前提,在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与学校相关制度,教师权利与义务与学生的权力与义务,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师的专业精神与自律和他律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到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某一时间段具有鲜明的社会烙印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只有在充分考虑到了诸多影响道德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才具备了充分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并能得到较好的理解与践行。

参考文献:

[1]陈东,章柳云,郝秀艳.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以北京市教育部15所直属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94-97.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

[3]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生博士学位论文,2011,3.

[4]林景,陈萍.论确立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意义和基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171~172.

[5]曾广林.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及其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谷静.专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超越[J].教学与管理,2008(3).

[7]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0.15.253.276.

[8]汪堂家.道德自我、道德情境与道德判断——试析杜威道德哲学的一个侧面[J].江苏社会科学.2005(5):87-92.

[9]毛菊.教师职后培养中专业伦理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09:10.

[10]麦金泰尔,龚群,译.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41.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行为规范;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职业道德

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推行,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行为规范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文就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职业道德等规范的完善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基本准则》的重构问题

1993年7月会计基本准则替代统一会计制度,顺利实施了十多年。论文百事通客观地说,会计基本准则功不可没,成绩突出。但是,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①缺乏理论深度。作为会计基本准则,必须对其所包含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行深入的分析。但会计基本准则只是将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抽象的表述,未作深透的原理性论证,因此,理论的有效程度和可信程度都不够。②适用范围有限。会计基本准则虽说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但在实际运用中越来越缺乏适应性,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③基本内容有待完善。例如,会计目标的规定空泛、抽象,缺少可操作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缺乏明确的层次结构,各种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释义不尽合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尽科学,没有完全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等等。

面对问题,可能的设想有三:一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进行适当修改,并将之等同于国外的概念框架。二是在对会计基本准则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会计准则概念结构,形成会计准则概念结构———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具体准则的体系。三是取消现存的会计基本准则,重新制定和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并且不再赋予其基本会计准则的身份。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值得采纳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概念结构》是一套把目标和有关概念联结起来而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消除基本会计准则理论深度不够的弊端,充分体现概念结构的理论性。

2、运用《概念结构》,可以避免所谓基本会计准则适用性问题的争论,将其作为评估、理解和发展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充分体现概念结构的发展性。

3、运用《概念结构》,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编制者对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与局限性方面提供基础,以便在一个有效结构的准则体系下促进决策行为和经济发展,充分体现概念结构的教育性。

二、《企业财务通则》的弃留问题

弃和留,是探讨《企业财务通则》出路的两大主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1、《企业财务通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颁行,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个特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的“财政———财务———会计”的单向制约关系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客观地说,在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大的经济背景下,就经济利益而言,中西方的企业不应该有根本的区别,“单向制约关系”实际上很难再有生存的空间和进一步延续的可能。

2、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理财自,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重要条件,包括筹资自、投资自和税后利润分配自。很显然,《企业财务通则》已经将企业行为政府化,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政府的功能,剥夺了企业应有的权力。

3、就《企业财务通则》的内容看,撇开与其他经济法规的矛盾不说,单就与其他经济法规的重复问题而言,也足以说明其多余。《企业财务通则》中除去“总则和附录”没有实质性内容外,其他部分都可以归入到相关的法规中,其中:“资金筹集、利润分配、企业清算”可以归入《公司法》中:“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对外投资、营业收入和利润、外币业务”可以归入《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和费用”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其开支范围本属于税法调整的内容,政府无需特别规定,而且就现有内容看,也与《企业会计准则》重复:“财务报告和财务评价”作为企业(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归入《公司法》中也未尝不可。

既然理论上没有存在的基础,实践中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明智的办法应是废弃。

三、关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了我国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六条职业道德,可以说内容比较实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①体系不完整,规定过于抽象,操作性较差;②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约束力不够;③职业道德缺乏应有的评价手段,无法形成社会对会计工作的理解和重视。

笔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应主要做到:

1、体系完善。初步设想,中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该是:①会计职业道德概念,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以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②行为守则,这是强制性的道德标准,可以充分借鉴世界会计的优秀成果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予以制定。③行为守则说明,为明确行为守则的范围和实施提供指南,以提高其现实操作性。2、环境协调。中国会计职业道德在管制上应实现行业自律与政府行为的统一、协调。在政府管制上必须在坚持行业自律原则的前提下明确管制的范围与形式,重点应放在通过《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对各种非规范的、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职业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评价方式。可以确立自我评价、本单位内部评价、用户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法。对评价的结果应该使用奖惩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每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广泛的社会督导之下。

四、会计规范的实现

会计主体、会计行为和会计规范是会计行为过程的三大要素,会计规范的实现,除了规范本身的完善之外,重要的是会计主体行为的优化和会计行为的控制问题。

(一)会计行为主体的全程优化

会计行为主体的全程优化,就是通过会计个体进行优化组配,以实现群体行为的整合效应,提高工作效率,为会计规范的实现创造重要的“主体”保证和环境。

1、会计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规范实现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法律、道德、准则等规范设定的模式直接通过个体行为转化为现实,形成现实会计实践中的互补和补足关系。第二,规范的实现必须由个体行为来监督和保证。因此:(1)要分析各类利益矛盾,实现国家、其他相关利益集团以及企业利益的最佳组合。(2)要在法律中具体确认和保护个体的利益。(3)严格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2、会计群体行为。为了实现会计群体行为对会计规范的作用,主要应做到:(1)根据利益最大化、群体稳定与合理行为持久性,以及激发成员工作热情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群体共同需要和利益分享,增强群体内聚力。(2)协调诸群体之间的关系,消除群体行为的任意性,实现群体整体行为的合理性。(3)强化“以人为本”的行为观,使人们的努力及其有效成果,与其物质利益紧密相关。

3、会计领导行为。在很大的意义上说,目前存在的会计规范得不到遵循、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与领导行为不当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应当通过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等手段为会计行为主体的全程优化提供保障。

(二)营造优化会计行为规范实现的产权环境

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进行会计管理活动的先决条件的基础。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会计规范的运行就会是有效率的。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行为规范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的条件:(1)作为所有者,必须是资产增值的人格化代表,其行为目标是单一化的,即只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2)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作为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只要经营者能够实现资产的增值,所有者就没有权力和理由任意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行为规范的界定功能,是会计行为规范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强化对会计行为规范遵循性的监督力度

笔者认为,保证会计行为规范遵循性的监督体系应由以下三个子系统组成。

1、政府监督系统。国家审计监督系统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强制性的高层监督机构,主要针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包括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审计,国有资产增值与保值的监督,以及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延伸审计等。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篇4

观念理念的内容。观念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客观反映。观念是先导,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我们要对传统德育观念进行深刻反思。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更新观念,调整思维方式。

视野通识的内容。德育干部观察、认识、思考问题,要立足大格局、大背景,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找坐标、找定位,才能准确把握事物本质。我们看待事物,不仅要放到一定的空间全面、辩证地去看待,还要放到一定的时间段中甚至历史的长河中去看。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看人看事,首先要宏观把握、总体判断,然后再由远及近,进入微观层面。德育干部要拓展学习领域,向更加综合化和通识化方向发展,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增强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增强对快速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灵活性。社会变化纷繁复杂,新情况不断出现,必须通过科学的归纳分析和提炼概括,找到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全局性的新问题,找到影响干部成长的真问题。德育学习找准问题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要破解难题,深入剖析矛盾难题。任何事业都是在应对各种难题中做大做强的。

人文底蕴的内容。人文底蕴是德育干部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优秀的文化、经典的哲学、人类的基本价值理念。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基础。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较知识技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的素质。人文素质是解决人的精神世界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是基础的基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都要由人文学科来解决。学习要加强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内容。语言是思维工具,历史是记忆,文学是想象,哲学是思维结果。没有文学思维缺乏广度,没有历史思维缺乏深度,没有哲学思维缺乏高度。加强德育干部文化修养,就是要开拓文化视野,提升精神境界。如果仅有工作技能,没有人文素质支撑,充其量是人手,不是人才,维持现状尚可,发展开拓乏力。

责任事业的内容。学习要特别突出责任心、事业心。责任是最高价值,责任是第一位的。责任是应尽义务,分内事情。工作能力好像是发动机,责任事业就是方向盘。德育所有工作都要在责任中体现出来,在责任中落实下去。一般来讲,人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本职工作看作上级对干部角色的规范,第二个层次是把本职工作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要求,第三个层次是把本职工作看作出于职业良心活动,第四个层次是把本职工作看作幸福快乐的体验。德育干部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把本职工作当作幸福快乐的体验。那些拥有职业精神的人的共同特征,就是对事业的真挚热爱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根据德育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发展要求,在责任事业问题上,要搞清楚职业与事业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德育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把职业当作奋斗事业,就会有工作激情,达到累并快乐着、辛苦并享受着的境界。

应用实际的内容。德育工作实践性、应用性强,学习要在“应用”“实际”上狠下功夫,突破单一狭窄学科思维框架,切忌走学科化道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理论掉在半空中,不接地气,不联系实际。学习内容要管用,多学方法的东西,多学操作的东西,多学经验的东西。特别是看问题的方法,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科学分析分配不公、干部腐败、道德缺失等消极现象。把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理性眼光来看待,以平常心来面对,从问题中看到机遇,从困难中看到希望。有了信心,有了科学认识方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篇5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传统道德文化国际经验

现代Cpa职业始于西方,西方学者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做了多层面的探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与资料,值得我们学习参考。在我国开展会计诚信及会计国际化建设过程中,了解Cpa道德的共性要求,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中,汲取融会西方Cpa职业道德价值目标、体系构建和精神内涵,充实和发展我国的Cpa职业道德体系,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iFaC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职业道德委员会于1988年拟定了《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同年7月经国际会计师总理事会批准后。涉及职业会计师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具体内容有定义、导言、公众利益、目标、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1)定义是对规范涉及的术语给出解释;(2)导言是对规范适用范围、会员国的责任及规范框架作出的说明;(3)公众利益是指职业会计师的责任并不是专门满足某个客户或雇主的需要,会计职业准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利益;(4)目标是指规范要达到的最高执业标准,包括:可靠性、专业化、服务质量、信任;(5)基本原则,包括:公正性,职业会计师在提供专业服务时应当坦率、诚实;客观性,职业会计师应当力求公平,不得因偏见、利益冲突和他人影响而损害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谨慎原则,职业会计师应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直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以确保客户能享受到合格的专业服务;保密;职业行为,职业会计师行为应符合本职业的良好声誉,不得有任何损害职业形象的行为;技术准则原则,职业会计师应遵照相关的技术和专业准则提供专业服务。(6)具体规范,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所有职业会计师,第二部分适用公共执业会员,第三部分适用受雇佣的职业会计师。因为本文研究的是有关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故只具体介绍前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公正和客观性、道德冲突的解决、专业胜任能力、保密、税务服务、跨国活动、宣传;第二部分包括: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利用非会计师的有关责任、收费和佣金、与公共会计师业务不相容的活动、客户的资金、与其他执行公共业务的职业会计师的关系、广告和推销。对一名Cpa来说,第二部分尤为重要,它规定了Cpa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规定了Cpa应如何处理与社会公众、与客户、与其他Cpa的关系。其中对“独立性”的规范十分详尽,包括:独立性要求适用的范围、实现独立的途径、对独立性的威胁及防范措施。

二、美国aiCpa颁布的《职业行为规范》

在美国,比较完备的Cpa职业道德规范始于1986年的“安德森报告”。该报告根据70年代以后Cpa所面临的更富有竞争、更富有商业色彩的环境,在重整职业道德的口号下,提出一个职业道德规范的框架,它包括四个层次,即:概念一行为准则一解释一道德裁决。这四个层次将各项职业道德原则从抽象概念依次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范。1986年的框架又经职业道德委员会修订并于1988年正式实施,修订的框架为三个层次:职业行为原则一执业与行为的规则一规则的解释,其功能依然是将抽象的概念演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规范。1992年aiCpa又进行过一次修订,其框架未做大的改变。美国Cpa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两部分:原则与规定,规定又包括规则、解释性说明、裁定。可见该守则实际上由四个层次构成:职业道德原则(principlesofprofessionalConduct)、行为守则(RulesofConduct)、行为规则解释(interpretationofRulesofConduct)、道德裁决(ethicsRulings)。(1)原则是激励注册会计师努力达到的目标,为第二部分提供了基本概念。内容包括:责任,作为专业人员执行职责时应该应用敏感的职业和道德判断;公众利益,会员应该有责任为公众的利益服务,不辜负公众的信任,表现出对职业的奉献精神;公正,为了保持和扩大公众的信任,会员必须以高度的正直感完成所有的专业任务;客观和独立性,会员在执行专业任务时应该保持客观性,不受任何利益冲突的干扰;应有的关注,会员应该遵守专业技术和道德准则,不断提高能力和服务质量,尽最大能力完成专业任务职责;服务的范围与性质,会员在执业时应当遵守专业行为法规确定的提供服务范围与性质原则。(2)规则是aiCpa成员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独立、公正、客观性;一般和技术性准则,含一般准则、符合准则、会计原则;对客户负有的责任,含客户的机密信息、或有收费两条准则;其他责任与做法,含有损声誉的行动、广告与业务招揽、佣金和介绍费、执业形式与名称四条准则。(3)解释是规则适用范围和应用的指导原则。4、道德裁定则是对规则和解释性说明应用到某种实际情况的总结。

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图1表示:

三、其他国家Cpa道德规范

1、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公会(aSCpa)颁布的《职业行为准则》aSCpa是会计职业组织的后起之秀,其准则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包括导言、适用于全体会员的职业行为道德原则、适用于全体会员的事项、主要适用于提供公共会计服务的会员的事项、会员手册中其他部分包含的公告和规定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具体方面的公告和规定、职业公告。其中,职业行为道德原则包括公众利益、公正、客观和独立、胜任能力和应有关注、对会计和审计准则的遵守、对公会颁布的其他准则和指南的遵守、保密、职业和公会的形象。主要适用于公共会计服务会员的事项包括职业收费、咨询服务――收费和佣金、在信托公司拥有基金和保管客户的资金、执业姓名和签字、广告和宣传、客户变动、续约、不相容业务、关注信件和询问、文具和标识。其他有关职业行为具体方面的公告中适用于Cpa的有:业务约定书(非审计业务)、审计业务约定书、质量控制公告、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破产准则公告、实务描述(practiceDe-scriptions)、实务格式(Formsofpractice)、合伙、信托公司的业务(practicethroughtrusts)、公司。

2、英国英国公共会计师职业团体较多,都制定了各自的职业道德规范。本文简要介绍1990年成立的特许会计师职业道德联络委员会(CaJeC)制定的“职业道德指南(Guidelines)”,内容包括导言及基本准则;诚实、客观独立;破产实务、公司财务咨询及指导;利益冲突、保密;专业胜任能力及改任、咨询顾问、、非会员雇员;收费、业务之取得;事务所名称及公文标识,其他。

四、各国Cpa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上述这些国家的Cpa职业道德规范多是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由各个会计职业团体制定,针对性强,具有较高代表性。既规定了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又对具体的条款作了详尽的解释,并配以一些判例进行论述,可行性强,值得我们借鉴。由于不同国家的市场发展程度、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不同国家的Cpa职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各国Cpa职业道德特征也同样存在差异。为此,有必要对这些因国而异的道德准则加以比较分析,寻找其共性,才能对构建我国Cpa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提供借鉴。

1、体系比较与启示(1)比较根据上文对几个有代表性国家和组织Cpa职业道德规范的介绍,可以看出其体系略有差异。i―FaC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除去有关定义、导言,其结构框架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目标,即会计职业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基本原则,即为达到职业目标,职业会计师必须遵循的原则;准则,即职业会计师在各种典型情形中运用基本原则的详细指南,是目标和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是Cpa道德准则体系的主体内容;评论,对个别重要准则所作的详细说明。这四部分的关系如下:

目标基本原则准则评论

美国Cpa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主要由aiCpa制定的《职业行为准则》来确立。该体系亦分四部分内容:原则,代表着注册会计师行为的理想标准或理想追求;行为准则,是核心内容,代表着注册会计师行为的最低标准;解释;道德裁决。用图表表示如下:

原则行为规则解释道德裁决

澳大利亚Cpa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aSCpa《职业行为规范》确立,内容虽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层次:原则、事项、具体公告和规定,如图所示:

原则事项具体公告和规定

英国CaJeC的《职业道德指南》大致可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指南三个层次,如图所示:

基本准则一具体准则一指南

可见,上述四个职业团体所制定的Cpa职业道德规范框架虽有差异,但都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大致包括:道德原则一具体规则一规则解释三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层次。这三部分特征不一、规范力不等,层次分明、自成体系,能够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任何一种规范的有效性,在于能够比较容易地据以对被规范者之违反行为做出判断并予以适当处理,即所谓可操作性。因此,这种规范体系是有其合理性的。

(2)启示①具体规则是建立在若干道德原则基础之上的,原则的建立为规范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和强有力的指引;②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同时存在。前者为Cpa的精神追求指明了方向,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后者是Cpa在执业中必须遵循的,具备可操作性和强制性;③道德原则到解释是一个逐步细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过程,既有助于Cpa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又便于Cpa在执业过程中遵循。

2、内容比较与启示(1)道德原则比较

iFaC、aiCpa、aSCpa提出的原则用表1表示如下:

可见有的原则已趋于一致,有些则不同。①aSCpa的与1FaC的原则相似之处较多,如专业胜任能力、保密、职业形象,这些是aiCpa没有的;②aSCpa与aiCpa亦有相似之处,而iFaC未将其列入的,即公众利益与独立性;③aiCpa还提出“责任”这一原则,是另两个准则未列入的。总的来说,iFaC和aiCpa的道德原则较简洁,而aSCpa更完备一些,但作为概念性的原则应以简洁为好。因为Cpa职业道德原则应当是整个道德规范体系的较高层次,是指导Cpa职业行为的基本信条,是Cpa应当建立和遵守的观念,既要体现一定的概括性,也要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我们应当借鉴那些国际公认的Cpa职业道德原则,如客观、公正等。同时,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以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道德。如此,才能使得我国的职业道德原则既能与国际惯例接轨,又具有本国特色,适合本国实情。

(2)具体规则比较iFaC、aiCpa、aSCpa、CaJeC颁布的道德规范,虽然并没有明确区分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但对独立审计职业道德的许多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这些具体规范相当于具体准则。前文我们已经加以介绍,现用表2表示如下:

可见:(1)四个组织均做了规定的事项是:独立性、公正性与客观性、保密、收费与佣金;(2)其中有三个组织对其做了规定的是:不相容业务、广告和推销、执业形式与名称;(3)除了“应有的关注”、“或有收费”、“与其他Cpa关系”只有其中的一个组织作了具体规定,其他的事项均有两个团体做了规定,即:一般准则和技术准则、专业胜任能力、客户的资金、客户变动和续约、道德冲突的解决、跨国活动和宣传、利用非会计师的责任。

五、结语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篇6

【关键词】专业精神;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新闻敏感;专业判断

中国当前新闻传播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现实中新闻报道乱象丛生,一方面意识形态化的“八股”报道大量存在,另一方面,低俗新闻、虚假新闻与有偿新闻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新闻传播者的形象,并导致传播媒体公信力的下降。作为职业的新闻传播工作,在意识形态“喉舌论”与消费主义“商品论”的博弈中,诸多学者借鉴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探索中国新闻传播的“专业化”道路,新闻传播工作的“专业化”问题也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本文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概念“新闻从业人员”,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也可称之为新闻传播者、传媒人等,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等。

本文从专业社会学角度,梳理职业与专业、职业道德与专业精神等概念,尝试从心理学与哲学层面深化对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精神内涵的理解,并进一步探讨了专业精神与新闻敏感、新闻专业判断等诸方面的内在关系。本文认为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精神的本质在于其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及其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敏感和专业判断两大维度上的倾向。

一、职业与专业、职业道德与专业精神

专业社会学是以专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在西方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国内学者赵康、刘思达等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专业社会学的研究并引入西方的术语概念与相关理论。[1]“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概念,各学科门类“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蓬勃发展,也成为新闻与传播领域近几年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由于“专业化”问题的研究源自西方,在文献的翻译中,概念的使用常常缺少明确的定义与一致性,英语中“profession”一词与中文的“专业”相对应,我们常常错误地将它翻译成“职业”。[2]在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中,除“professionalism”一词约定俗成地使用“专业主义”外,中国学者的话语体系中,大都将“职业”、“专业”混用,未对“职业”与“专业”概念做区分,多以“职业”替代“专业”。据中国知网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显示,以“职业精神”为题名并包含“新闻”一词的学术论文达82篇;以“专业精神”为题名并包含“新闻”一词,仅检索到不足5篇。如《论美国新闻教育的职业化》(黄鹂,2005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文中明确标注了职业(occupation)、职业性(professional)、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等中英文的概念;《新闻职业精神论》(张晓锋,2008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将“新闻职业精神”翻译为“JournalismprofessionalSpirit”等。在检索中还发现,以“职业道德”为题并包含“新闻”一词的学术论文多达760多篇,以“专业主义”为题名并包含“新闻”一词的学术论文达193篇之多。由此可见,中国学者研究话题多集中在“职业道德”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两大概念范畴。

“职业”与“专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专业高于职业,专业更强调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精神,而职业只是一种谋生手段”[3]。按照专业社会学的职业标准进行考察,新闻传播作为一种职业的“证据十足。……因为它远远达到了构成一门职业的大多数标准”[4]。虽然在中国社会的媒介环境与现实制度下,“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化程度都低于那些比较公认的‘专业型’职业,如律师、医生、会计师和大学教师”[5],“新闻离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还有较远的距离”[6],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新闻传播工作正走在“专业化”的途中。作为职业的新闻传播者,其“专业化”程度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更体现在专业态度、专业思维与专业价值理念等方面,经过培育内化为专业人内在的情感倾向与精神气质,即本文所论的“专业精神”。

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混同了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实际上,职业道德不同于专业精神。西方社会学界对专业化的研究显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中,其职业角色通过专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强调个体在从业过程中的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而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职业中,其职业行为更多地由外部控制而非内部压力。[7]这里对于“专业化”程度不同的区分,实际上,就体现出与由“职业道德”的“外部控制”与内化培育的“专业精神”的不同。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解释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为调整人际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倡和遵循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个体在从业过程中所担负的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是一种外在化的职业行为规范与评判标准。国家对于新闻工作者制定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等。与之不同的是,本文所探讨的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从属于心理学与哲学范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心理倾向,更是一种理念与价值观所导向的个人品性,是一种内在化的心智习性,即精神气质。更明确的是,新闻人专业精神表现为达至专业化水准的职业所特有的精神传统以及特定的心理倾向,是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新闻敏感,并能自觉地运用理性进行专业判断的一种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它内在地驱动新闻工作者理性地思考、审视各种新闻现象和新闻本质。

新闻传播研究的现有文献中,“新闻专业主义”与“专业精神”、“职业精神”的概念互用。“传媒的职业精神,在学术上即‘新闻专业主义’”[8],这种说法试图将中西方学术话语统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但本文所论作为一种专业理想,新闻从业人员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智习性的“专业精神”与“作为专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控制模式”[7]的新闻专业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二、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精神的本质

诸多学者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先驱者精神传统的研究多有所涉及,如探讨王韬、黄远生、梁启超、成舍我、张季鸾、赵敏恒、浦熙修、邵飘萍、斯诺、邓拓等先驱者身上所体现的中国新闻实践史上的“精神传统”,多在实践层面上对新闻的“专业主义”或“职业精神”进行探讨,由于新闻传播工作具有“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的特性,新闻传播者被誉为“社会守望者”、“公众代言人”、“社会公器”等,不论中西方社会,都期许传媒人“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新闻传播工作,具有独立与批判的力量,维护人类基本价值理念(如理性、自由、公正等),扮演“社会良心”的角色。传媒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作为传媒人精神气质与个人品格的最大特点是理性,并由理性产生出客观立场和价值公正。这要求作为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思想开放、具有探索精神,保持对于新生事物的好奇,寻求真理,人格上自信、公正、自由、理性,能够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认知具有成熟性、系统性与分析性,这是新闻传播职业的理想所在和至高追求,更是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精神的体现。凡此种种,从本质上看,与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批判的”(cr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kriticos(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词源上说,该词含义是“基于某种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与决策相联系”。“批判本意包含有分析、探讨、评价、判断等多方面内容”[9]。在西方,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哲学和心理学运动,虽然研究者观点各异,但其基本内涵可在一定结构的框架下理解。批判性思维不只是思维的一项技巧,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更是一种理念与价值观所导向的个人品性。从结构上看,批判性思维包括精神气质(affectivedispositions,也有学者翻译为“心智习性”)和认知技能(cognitiveskills)两方面,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心智习性)是一种自觉地对认知对象进行评判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可以激活主体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促使主体用审视的眼光看待问题。保罗更将批判性思维赋予道德性,认为“批判性思维的道德性主要是引导将追求真理作为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的,而不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或是抵制不同的观念”[10]。费熊尼将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具体地分解为寻求真理(truth-seeking)、思想开放(open-mindedness)、分析性(analyticity)、系统性(Systematicity)、自信心(Self-confidence)、好奇心(inquisitiveness)、成熟性(maturity)等七个倾向。“这些倾向(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不停地产生有用的洞见,它是一个理性的和民主的社会的基础。”[11]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行为,就新闻传播工作的职业而言,其工作范畴大体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传播等多个环节。新闻传播活动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过程,与批判性思维之间存在天然联系。实际上,各种“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都会强调“专业精神”问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在新闻传播者身上的具体呈现。

三、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精神的维度与内涵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仅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掌握新闻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具有一种新闻工作者特有的心智习性(也即精神气质),即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不论是“新闻敏感”维度,还是“新闻的专业判断”维度,从本质上看,都是与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关联在一起的。

(一)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与医生、律师、教师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一样,作为专业人员身上都带有经过专业化训练后各自最基本的精神气质。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精神气质是“新闻敏感”。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就不可能成为新闻传播者。这里讲的新闻敏感,也叫新闻鼻或新闻嗅觉,它是“长期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人表现出感觉器官敏感化现象”[12],是带有新闻传播职业烙印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性直觉思维能力,也是新闻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具备的基本心理特征。学术界对于新闻敏感有诸多探讨,胡志平在《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中说道:“新闻敏感是新闻从业人员对某一势态感受到其中可能有较高新闻传播价值内涵的意识唤醒和兴趣激发。”[13]这个定义中的“意识唤醒和兴趣激发”,触及的正是作为直觉思维的本质,人们通过感官的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可是直觉就能够逾越逻辑推理与分析阶段直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新闻敏感本质上是一种直觉思维,是已被固化成习惯并达至无意识境界的一种新闻思维能力。

新闻是“发现”的艺术,一种“好奇心”驱使下的“发现”,善于“发现”是新闻工作者最具特色的素养。质疑是新闻发现的核心。“发现”来自寻求真理、思想开放、思路开阔,敢于质疑、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总想刨根问底,批判精神和冒险的勇气。这里重点涉及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中“思想的开放性”、“寻求真理性”、“好奇心”、“自信心”等多个倾向。它们引领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探求“真相”,追寻“真理”。新闻的“发现”首先在于新闻工作者乐于寻求真理,勇于提问,即便结果不支持个人的利益或个人先前相信的观点,也会追求质询的忠实性和客观性。思想的开放者能敏感地意识到个人偏见、尊重其他人具有不同观点,能开放自己,接纳与理解新生事物。显而易见,思想的开放性是“发现”的前提,封闭自己,固守成见,难以有“新”闻敏感。

这个世界不缺少新闻,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新闻敏感就是要求新闻从业者处处以“新闻的眼睛”看待世界,“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个性品格与心理倾向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命运”。学术界注意到新闻敏感的心理发生机制,也谈到了其作为职业个性的价值,甚至进一步认为“它是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核心”[14]。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直觉只是一种对于新闻价值与方向的“意识唤醒和兴趣激发”,它只能是一种模糊认识,需要新闻专业判断进一步理性地“挖掘”。如果说“新闻敏感”是基本素质,那么新闻工作者的核心素质乃是“新闻的专业判断”能力。

(二)新闻的专业判断。学术界重视新闻敏感,多将新闻价值判断包含在新闻敏感中,本文提出新闻专业判断概念,并将新闻敏感与新闻价值判断与新闻专业判断进一步区分。如果说新闻敏感是“发现”的艺术,那么新闻专业判断就是“挖掘”的艺术,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上进一步的反思判断。新闻从业者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专业判断的主体,新闻专业判断贯穿于新闻传播过程的始终,Siegel(西格尔)认为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判断的能力和意愿。[15]首先,判断主体须对新闻事实是否真实、是否报道,如何报道、重点在哪里、从什么角度报道等做出有效的决策。其次,新闻工作者还必须时刻对自身判断行为的适当性、有效性和伦理性等进一步反思,并做出判断,不断调整,以确保顺利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新闻的专业判断实质上就是新闻从业者的一种批判性思维过程。

借鉴西蒙关于决策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理论,新闻专业判断的内容可分为新闻事实判断、新闻价值判断、新闻社会效果预测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判断”之“判断”。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涉及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价值的分析与评估、新闻社会效果的预测判断,事实要素“原则上可以经过检验来确定真伪”,新闻价值是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诸如“接近性、异常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内涵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新闻价值判断和新闻社会效果预测判断更多地在于社会控制模式下所形成的价值选择和认同,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社会控制模式下所形成的精神传统,其中部分地外显于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有关新闻专业判断过程与影响因素的问题将另文专论。

新闻的专业判断是人、任务与环境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所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实际上就是批判性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有助于提高新闻专业判断的质量。《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指出,批判性思维“以仔细分析和判断为特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做出的选择、分析、评估与判断是否准确、全面、深刻和正当,与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经验、工作经历有关。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作为判断主体的新闻从业者身上所具有的多个维度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状况。它重点涉及的是包括寻求真理性(truth-seeking)、分析性(analyticity)、系统性(Systematicity)、成熟性(maturity)等多个倾向。深入分析是“挖掘”新闻价值的关键,分析性是要对各种问题的情境保持警觉,预测可能的结果。分析的方法很多,系统性地寻找新闻事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成熟性涉及认知成熟度和哲学认识论的成熟度,包括公正、愿意悬置判断等精神品格。它是一个人如何进行反省的倾向性,它促使新闻工作者时刻对新闻报道中自身各种判断行为的适当性、有效性和伦理性等进一步反思。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进入媒体化生存时代,批判性思维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媒介信息把关者的新闻传播者更应具备批判性思维技能与精神气质。从本质上看,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沉淀内化为新闻从业者专业精神,批判性思维技能更可通过专业训练外化为新闻专业的技能。

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专业精神的圣地,也就是要通过高等教育培养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与专业精神,能够胜任新闻传播工作,实现新闻理想的准传媒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转型和市场化后,传媒经营理念发生转变,在“三重逻辑”现实处境的制约中,新闻传播教育最为核心的“逻辑”将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与技能的准传媒人。

[本文为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8151009101000001)、广州市教育局课题(09aC006)、广州大学课题(顺序号31)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5);专业化运动理论――人类社会中专业性职业发展历程的理论假设[J].社会学研究,2001(5);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0);柯长城,田霞.职业化还是专业化――专业化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兴起及其规范[J].法制与社会,2010(2).

[2]蓝志勇,胡威.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公务员的专业化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8(6).

[3]鲍东明.校长走向职业化or走向专业化?[n].中国教育报,2004-02-10.

[4]丹尼斯、梅里尔.媒介论争[m].王玮.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60.

[5]潘忠党,陈韬文.中国改革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评价和工作满意度――两个城市的新闻从业者问卷调查[J].中国传媒报告(香港)(ChinamediaReports),2005(1).

[6]吴飞,丁志远.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2007(6).

[7]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2002(4).

[8]陈力丹.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J].现代传播,2007(1).

[9]武宏志.批判性思维:语义辨析与概念网络[J].延安大学学报,2011(1).

[10]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29.

[11]彼得・费希万,诺琳・费希万,爱格尼丝・蒂瓦里,费利克斯・尤恩.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2009(1).

[12]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97.

[13]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7).

[14]倪桓.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敏感[J].现代传播,2001(3).

[15]SiegelH.educatingreason:rationality,criticalthinkingandeducation,newYork:Routledge,1988:23-34.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篇7

关键词:mBa教育;职业能力;评估一、引言

现有文献围绕mBa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培养模式、教育满意测评和能力素质构建与提升等主题展开了研究,但多侧重于策略性探讨,缺乏理论解释性和数据支撑性。有关mBa职业能力素质构建的研究也多立足于学校或学者本位,鲜有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视角来系统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测量体系。为此,本文将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视角,采用扎根访谈方法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概念化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其妥当性;最后讨论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及其对mBa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策略启示。二、理论背景

1.职业能力素质的概念。职业能力素质又称职业胜任力。它是将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和深层次的持久品质与特征(Sandberg,2000)。其核心内涵包括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二者共同影响个体行为(meClelland,1973)。综合现有文献,职业能力素质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可对未来绩效进行预测;与工作岗位相互联系,具有动态性;能够区分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服务于企业的用人需求。只有真正面向企业、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为此,本文将mBa职业能力素质定义为mBa学生在特定企业文化氛围、组织环境及工作岗位中所具备的能区分优异绩效与一般绩效的、可被客观衡量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2.mBa职业能力素质的维度。自meClelland(1973)提出以职业能力素质而非智力作为评价雇员和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及能力的理念和方法以来,现有文献围绕mBa职业能力素质构成维度展开了持续的讨论。然而,分类依据与研究视角差异使现有研究并未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维度和下位构成属性(即指标体系)达成共识。Saxena(2014)基于企业管理者的实证调查分析了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及相对重要性,但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提炼过于概略抽象,对培养实践的具体策略启示有限。余国婷等(2014)将mBa职业能力素质划分为决策、交往、沟通、领导、执行、创新能力,但其维度划分主要依据文献分析与主观推演,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mBa职业能力素质归根到底要满足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仅从学校本位或学者本位探讨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是不够全面的。经验性和思辨性的维度划分也缺乏理论解释性和数据支撑性。为此,本文接下来将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视角,采用扎根访谈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维度与指标体系作进一步深入探讨。三、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概念化模型与评估量表开发

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探索性地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内涵维度概念化模型。作为一种探究构念内涵的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旨在通过全面收集、分析编码原始资料,从中获得充分事实与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对概念和范畴进行归纳提炼,进而建构理论。为此,本文围绕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维度和属性展开扎根访谈和量表开发。

2.资料收集。本研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就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维度和属性展开扎根访谈并收集资料。受访者均为对mBa教育有所了解或体验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小组讨论按照理论饱和原则抽取27人随机分成5组,对其中4组进行了访谈讨论,第5组留作理论饱和度检验。每组访谈时间约为60分钟。

3.逐级编码。

(1)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旨在通过分解访谈资料,比较资料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异同,从而将资料概念化。初步分析和筛选资料后,共得到282条原始语句。通过将多于三次指向同一概念的原始语句进行概念化,客观地得到经管知识、英语、计算机、阅读、写作,正直、诚信、宽容、感恩、尊重他人,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勤勉好学、创新意识、冒险精神、自信、自我调节、公正理性、实事求是、自我反省,团队意识、无私、融洽共事、换位思考、引领动员、沟通交流,经验丰富、善于思考、眼光前瞻、明辨共30个相关概念和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素质、人际交往、经验认知共5个范畴。

(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即通过将开放式编码所得范畴建立关系联接,从而具体化属性和维度。本文根据mcClelland的能力素质内涵和范畴间的相互关系与逻辑次序把mBa职业能力素质内涵划分为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两个维度。mBa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是其职业能力素质的内在表现,体现了内在更深层次影响其发展的隐性素质。mBa学生的知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经验认知是其职业能力素质的外在表现,体现了影响其发展的显性能力。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即在范畴中对核心范畴进行挖掘,通过描述现象的“故事性”对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再基于相关资料和理论对各范畴及其间关系进行动态地完善,从而达到理论饱和要求,最终形成概念化模型。本文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通过文献探讨、扎根访谈和编码甄选过程将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为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两维度位阶结构,并追加第5组进行理论饱和性检验,最终形成mBa职业能力素质内涵故事链(维度模型)。隐性素质指mBa学生应具备的由一定心理特征构成并决定其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考察mBa学生道德品质优劣及社会心理成熟与否的内在标准,决定并支撑着mBa学生外在的显性能力。显性能力是指mBa学生的技能、知识、行为范式的总和,它是能力素质的外在表现。结合文献考察和扎根访谈,43测项初始测量量表也同时被开发出来。四、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与评估量表的实证检验

1.构念测量。扎根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论建构,而基于扎根构建的理论是否科学合理则需量化数据加以检验。为此,本文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采用扎根访谈提取的初始量表对“思想品德”等5个构念进行测量,以检验本研究开发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和量表的妥当性。运用7分Likert尺度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测量应答者对各研究构念的认识。

2.数据收集。本研究以mBa研究生和企业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350名被试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收回问卷306份,剔除无mBa学习经历者和未完成问卷34份,最终有272份问卷被应用到数据分析中,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7.7%。

3.量表评价与提纯。

(1)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Varimax回转主成分因子分析检验初始量表单一维度性。Kmo值为0.93,抽取样本较为充分。Bartlett球形检验验证值(p=0.00;

(2)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20.0进行一阶与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模型收敛效度。一阶因子分析中修正指数10以上思想品德SX7测项、知识技能ZS1测项和人际交往RJ1测项因交叉装载被删除,其余测项单一维度性显著,模型拟合度较好。二阶因子分析中修正指数10以上验认知JY1测项因交叉装载被删除,其余测项负荷值介于0.55~0.78,均大于0.05显著水平和200以上样本装载值大于0.4的基准,收敛效度和模型拟合度良好。

(3)整体测量模型评价。使用amoS20.0在修正指数10以上检验mBa职业能力素质整体测量模型。各测项单一维度性和模型拟合性较好(见表1)。各构成因子的平均变异抽取值aVe介于0.61~0.70,符合0.5以上基准。概念信度介于0.81~0.91均符合0.7以上基准。aVe平方根均大于任意两个因子相关系数(0.40~0.65),构成因子判别效度得以检验,两维五因子区别性充分,能够代表mBa职业能力素质整体概念的不同方面。mBa职业能力素质测量量表最终提纯为39测项,各测量尺度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基准,最终量表的信度得到确认。

4.模型评价。为检验mBa职业能力素质维度模型的妥当性和普适性,在量表提纯基础上,本文使用amoS20.0对该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推荐基准,显示出良好的模型拟合度,说明将mBa职业能力素质界定为包括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的两维度五因子位阶结构在统计学上具有合理性,其普适性也得到大样本数据支持。五、研究结论与培养策略

职业能力素质决定着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绩效。为探究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从理论上回答“适应企业需求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构成及测量”这一基本命题,本文采用扎根访谈和实证检验方法,系统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取得了富有价值的结论。其一,mBa职业能力素质是一个由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构成的两维度五因子位阶结构。其中,隐性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显性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及经验认知水平。其二,隐性素质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相对贡献度大于显性能力,较显性能力更大程度地决定了mBa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水平。

就理论贡献而言,本文开发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科学揭示了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丰富发展了能力素质理论。mBa教育是市场化产物,对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要以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为导向。本文从企业用人需求视角实证性地探明了mBa职业能力素质是一个由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构成的两维度五因子位阶结构,系统揭示了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核心内涵。本文开发的职业能力素质测量量表为评估mBa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构建企业用人需求导向的mBa培养体系,以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测量工具。

就实践启示而言,本研究为mBa培养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提供了丰富的策略启示,也为企业选用mBa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mBa教育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等隐性素质的塑造,知识技能、人际交往和经验认知等显性能力的培养。需要强调的是,隐性素质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相对贡献度大于显性能力。其意涵在于,企业用人看重人才的内在素质更胜于其显性能力。此外,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需要量化考核与追踪评估来保证培养的有效推进。

当然,本文开发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和测量量表虽然在统计学上得到确认,但可能存在样本数量局限和受访者认知偏差的影响,其妥当性和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究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以及组织战略、组织环境、组织文化、行业背景等因素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Saxenap,BendaleS.themanagementeducation(mBa)challengeastudyofmanagerialcompetencyneeds&howwellmBa'sdifferentiate.procediaeconomicsandFinance,2014,(11):642-653.

[2]SandbergJ.Understandinghumancompetenceatwork:aninterpretativeapproach.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0,43(1):9-25.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篇8

道德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基本概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是用来调整职业个人、职业主体和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作为一个年轻人,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关键在于“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任何一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他律,即社会的培养和组织的教育;另一方面就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自我修养。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后者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认真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上正确方面的主导作用,促使“为他”的职业道德观念去战胜“为己”的职业道德观念,认真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改正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东西,才能达到不断提高自己职业道德的水平。

二、决不临阵脱逃,勇敢战胜挫折和困难

临阵脱逃,顾名思义就是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就是做任何事情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发生动摇心理和行为,没有一直坚持做下去,或者在思想意志上不坚定,在关键时刻,当了逃兵。人生那能不经历风雨和磨难?任何人不会一帆风顺的。面对挫折,当然应当是微笑面对。而且,还需要高于常人的意志力,勇敢地去面对它,不要逃避,也不要退缩。挫折,是谁的人生中都有、也必须有的东西。正因为挫折,我们才成长了不是吗?用这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再多的挫折,我们也不用怕,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它!经历风雨后,就可以看见彩虹。

三、培养男子汉气概,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顽强、勇敢、豁达大度就是男子汉气概的主要特征?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这是对男子汉的赞赏。好男儿就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就要做一个有志气、有抱负、有血性的男子汉。

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首先,要对天地、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做出贡献。一个人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有志气。男子汉应有远大的志向、宏大的志愿、坚定不移的志气。志气是男子汉的根本,是男子汉的力量,是男子汉的气概,是男子汉的人格,是男子汉的阳刚之气,是男子汉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篇9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 现状分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述

1.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其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手段;(2)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强制性;(2)较多关注公众利益。

3.主要内容

⑴爱岗敬业;⑵诚实守信;⑶廉洁自律;⑷客观公正;⑸坚持准则;⑹提高技能;⑺参与管理;⑻强化服务。

4.功能

(1)指导功能;(2)评价功能;(3)教化功能。

5.重要性

(1)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2)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3)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4)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会计工作作为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沿,掌管着企业财经大权,控制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对企业的决策有着重大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在一些不健康的环境影响下,会计界突出表现为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盛行,从而导致偏离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大面积、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会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

1.案例分析

美国安然能源公司,曾被认为是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典范,有良好的创新机制。可是,安然的成功只是个泡沫,最终于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保护,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安然公司恶意通过“资产置换”和关联交易包装业绩来制造表面上的利润,精心包装自己的财务状况,利用做假账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圈钱,进行债务转移,这都是利益的驱动,违背了客观事实,更违背了会计职业道德诚信做帐这一最基本的原则,最终只能以破产终结。对于其他上市公司,安然就是一个前车之鉴,不正当的集资方式,不合法的手段,不诚信的经营,最后只会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下自取灭亡,我们要始终以会计职业道德为准绳,牢记诚信做账,廉洁自律,不要陷于利益这一大黑洞无法自拔。

2.会计职业道德严重滑坡的原因分析

(1)外部原因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改革向纵深进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关系大大的复杂化,从而使不少人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失去方向,导致一些贪污舞弊,等行为的泛滥。而会计人员身处掌管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②会计职业道德过于概念化,缺乏完整的制度保障。我国尚没有针对会计人员制定出专门的职业道德准则或法规,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也只泛泛而谈,过于概括、简单,没有明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应该遵循的具体标准,因此出现了一些道德“真空”地带,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缺乏明确的界限,无法具体指导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

③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对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惩处措施,会计监督力度也不够,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加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又没有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来保障和落实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与实际存在严重脱节。

(2)内部原因

①会计人员自身因素。a.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现实中,一些会计人员不能够坚持准则,背离了诚实守信原则,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B.追求私利,监守自盗。利益的驱动是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些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诱惑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开始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C.违背准则,弄虚作假。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客观上认同了会计做假行为,充当了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保护伞。

②单位领导施压,被动造假。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施压下,处于坚持职业道德操守与失业的两难境地,被迫放弃职业道德,违心操作,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天股份案等,都是由于负责人指使会计人员造假造成的。

三、针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解决对策

1.针对外部原因的对策

(1)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会计人员所处的环境不可能是孤立的,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净化环境,不是光靠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①用人上坚持诚信原则。具有良好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业的宝贵资源,单位在用人制度上要谨慎选择。②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将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人物事迹作为活本素材,提炼成职业化要求,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增强其感染力。③重视舆论监督作用。舆论可以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舆论,才能净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也才能收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2)加快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规范需要法制的保障。当前虚假的会计信息已严重干扰了经济决策,扰乱了市场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加快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也成了一项急切的工作。①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②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公正合理的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价。③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想象空间,弥补会计职业道德的“真空”地带,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强制力与约束力控制。④加大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违法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提醒会计人员注重自己的会计职业道德,从而规范自身的会计行为。

2.针对内部原因的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贯彻执行效果,又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建立一整套全方位、多层次和循序渐进旨在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进行专业技术教育。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驱动下,我们要不断适应大环境的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与世界接轨,以应对新的经济业务和经济情况不断出现。②加大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监督,尤其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③进行法制教育。在提升自身会计职业道德素养的同时,以法为抓手,切实强化会计相关法律的义务要求,以便更好的贯彻和领悟其内涵。④进行自我教育,自省自律。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纠正言行偏差,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2)建立诚信档案,有据可循。诚信档案主要记录着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行为表现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受到各类处理的行为信息。同时,各单位需对诚信档案实行真实填写、动态管理、逐级汇总,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跟踪记录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直至会计人员不再从事会计工作为止。因此诚信档案是反应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好依据。

(3)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考核评估。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作为指导,将抽象的模糊的概念赋予具体的深刻的实践。但由于职业道德缺乏强制性,人们在执行时或多或少会散漫松懈,因此应在会计行业内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检查考核评估的力度,促使会计人员更好的贯彻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和执行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四、结束语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净化会计信息市场具有指导意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己成为做好会计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与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监督考核制度,提升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证经济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建立健全会计职业体系的核心工作和前提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富乾等.浅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a].高师财务管理研究[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杨良超.试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a].高师财务管理研究[C].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

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篇10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35-02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以能源电力类专业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由于围绕电力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紧跟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确立“植根行业、对接企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依托行业的优势和实训基地的支持,培养的学生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职业素质,因此该学院培养的电力类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顺利到电力行业就业,实现了专业行业对接。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及电力行业需要,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大力推行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作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整体课程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亦应体现职业能力主线、工作过程导向。本文拟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为例,结合电力行业,探讨作为高职思政课特色教学体系核心的特色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专业、职业、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特色教学内容的安排原则

(一)概而精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安排,应体现概而精的原则,即应使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当代中国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法制规范。该原则涉及当前国家对思政工作的总体把握,涉及对高职教育特点的把握、对高职思政课总体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把握,等等。该原则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不配套、课程目标与学制短、人才培养要求与生源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职业化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安排,要体现职业化原则,即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这应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最大的特色所在。思政课教学应把课程理论、政策与学生政治素养、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讲解职业大环境,包括对专业行业产业政策、就业、创业形势、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软实力等问题进行诠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讲解职业道德,等等。教师应熟悉专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育,如诚信、敬业、创新、艰苦奋斗等,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其职业竞争力。

(三)与行业、岗位对接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安排,还应体现与行业、岗位对接原则,即坚持就业导向,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对接的行业、岗位结合,尽可能多地接触产业、行业、企业、职业,逐步做到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就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应紧密结合电力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和特性要求。电力行业、岗位人才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广的知识面以及一定的创造才能。同时电力人才应具备包括基本技术知识、电力知识以及有关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知识结构,应具备包括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在内的素质结构。所以,思政课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电力行业、岗位对电力人才素质的要求展开。

二、特色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一)职业环境相关内容

职业活动是人生实践的基本活动,就业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这就是职业环境。基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特点,职业环境方面应注重强化以下内容的教育:

1.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能使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优势都得到发挥,既能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规则、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能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思政课教学中应加重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分量,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市场经济知识,包括市场经济规律,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知识、技术、管理、信息等参与分配的制度,等等。就电力类专业而言,应在这部分适当增加电力行业有关内容,使学生把握电力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该行业产业政策、其自身的发展及趋势等,能用市场经济规律等知识诠释电力行业进行的厂网分离、电网主副分离等重大改革。以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改革为例。资源产品价格充分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资源价格改革的方向是要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机制。近年来,电价市场化改革步伐大大加快,科学合理和公开透明的政府定价制度初步建立。因此,在思政课中增加以上内容,能使学生对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有所认识。

2.法治理论。通过法律和法治实现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1年,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思政课教学中应加重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学分量,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电力法、经济法、劳动法、税法、合同法、婚姻法、民法、刑法等法律。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国家制定电力法,目的是对电力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和产业促进;对学生进行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办法教育;对学生进行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等劳动法教育等,使学生树立依法办事、遵章守纪法制意识,突出高职生守法习惯养成的准职业人特性。

(二)职业理想信念相关内容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客观要求和个人主观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职业理想具有差异性、发展性和时代性。职业信念,则是指个体认为可以确信并愿意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认识或看法。职业认识常变,而职业信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在思政课教学中,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职业理想信念中,既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又使学生觉得现实,并非高不可攀;使学生正确认识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职业与专业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的理想信念。高职生只有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信念,才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高职生活,并能勇于克服在生活中碰到的种种挫折。结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来分析,该学院电力类主体专业学生应以人民电业为职业理想信念,同时保有敬业、勤业、立业的职业精神。

(三)职业道德相关内容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加强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但是,目前包括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局限于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而对学生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很少涉及。所以,高职思政课教学应在巩固一般的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行业特征,构建行业职业道德的全方位培养体系,进而为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具体教学中,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基本职业道德的内涵以及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应以敬业意识、诚信意识为培养重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则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进行。具体到电力类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将其对应的电力行业的《电力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教学内容,并力争邀请电力行业的专家或能手进行讲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