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化管理的意义十篇数字化管理的意义十篇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6:48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篇1

【关键词】意义;档案管理;数字化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历史记录,它客观地记录了人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了完整地、系统地保存档案这一历史记录,人们需要尽可能拓展档案所涉及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使其能完整地记录和反映历史。同时,为了实现档案的资政决策功能,特别是在各项重大经济建设决策中的参考、借鉴作用,只有充分地占有信息,才能系统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筛选、甄别,以避免认识上的局限性,进而制定正确的政策,为科学的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国家档案建设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的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提供利用。它使档案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档案管理数字化对优化管理者知识结构、队伍结构、提高管理者素质、促进现代管理技术应用、保护原纸质档案和改善其利用方式等方面有着特殊意义。

一、优化了管理者知识结构和队伍结构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拓展与渗透,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档案管理行业也不例外。传统纸质材料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借助信息数字化在社会各领域的拓展,档案归档的材料由原始的纯纸材料向多样化发展,如磁盘、光盘、录像带、彩色照片等,而磁盘、光盘、彩照、录像带等归档材料易受潮、受损、管理工作更是不容忽视。数字化档案管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专业知识,使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如何使现有的管理人员适应档案数字化管理这一新事物的要求,使从事档案管理人员既有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又懂得并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目前各档案部门一是要有针对性的吸纳专业型的人才充实到档案队伍中来,如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或数字通讯技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档案管理人才。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一批既能熟练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又热爱档案事业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电子档案管理的需求。三是抽调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电子档案基础知识、计算机管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强化培训,使他们迅速掌握电子档案管理的技能,解决人才缺乏的现状,优化管理者知识结构,改善管理者队伍结构,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

二、促进现代管理技术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档案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它记载着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进展的全过程,也信息,汇集着丰富的、大量的各方面的知识,使档案的整理工作繁琐,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数字化管理如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人工立卷时,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件进行分类,尽管都仿照统一的标准,但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份文件有不同的分类,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分类不准的现象,影响案卷质量,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然后按类别将属于条目的内容打印出来,作为以前的那种以“卷”为单位时案卷目录这一检索工具的替代物,也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用传统的文书立卷方法立卷,当发现立卷的文件有遗漏和收集不完成时,就要拆卷,有要对卷内文件从新排序,卷内文件目录也要重新填写,重新编号,重新装订。而利用计算机立卷发现文件遗漏时,插入非常方便,只需修改一下文件的目录就行了。三是人工立卷归档时,经常需要对文件进行接边的切边,稍不留神,就会破坏文件全貌甚至切掉重要的批示和领导的签字。使用计算机立卷归档、降低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既能完整地保存文件的全貌,又能按时完成归档工作,不至于出现文件积压现象。从而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立卷中解脱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档案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三、有效保护了原纸质档案,改善了利用方式

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悠久的档案存储历史,使我国现存的档案和书刊,种类众多,其价值不可估量,如贝叶经、敦煌写经等这样古老的文化遗产和元朝、明朝、清朝及民国时期的珍贵档案、历史地图和其它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献。这些古老的珍贵文献和档案记载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必须加以妥善保管,要想方设法延长其保存期限。过去的材质和现行的纸质材料,都难以达到这一目的,但数字化管理,如利用计算机扫描技术对这些文献作数字化处理,制作数字化副本,提供利用和交流,把原件妥善地保存起来,便可以有效地延长原件的保存时间,以防因长期翻阅造成字迹模糊或破损,甚至是在出现天灾人祸的情况下遭致毁灭性的破坏,达到了保护作用。

另外,纸质档案数字化还能够改善档案在信息社会中的利用方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可以使纸质档案原件的数字化副本不再受“孤本”的限制,一份文件可以同时提供给所有需要它的人共享。电子影像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或者广域网进行异地传输,使异地调阅利用成为可能。单纯从技术上讲,此时,利用者可以不用到档案馆来,通过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就能利用到档案馆内已经开放的档案。这不仅免去了利用者的奔波之苦,更大的好处在于扩大了档案的利用空间。另外,利用者还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在档案电子化以后,即使在闭馆之日,也能随时上网利用档案电子资源。

综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档案管理数字化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优越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意义,更多的考虑如何加强数字化建设。诚然,在档案数字化的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诸多问题,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新方法,分析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加快档案数字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心音.浅谈新时期的档案管理[J].甘肃科技,2003(8).

[2]冯秀珍.关于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邯郸学院学报,2009(9).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篇2

摘要近些年以来,人们的生活实际中逐步地渗透着数字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非常快,在人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普遍地应用数字化技术。在体育档案管理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体现巨大的意义。体育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推动档案事业的良好发展。为此,本文阐述了数字化体育档案概述及其发展、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实现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体育档案管理数字化策略

科学地管理档案信息,有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档案管理是各项事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档案也是如此。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档案管理的功能非常关键。在科学管理体育档案的基础上,可以很好地保存与记录体育数据和信息,这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能够确保我国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鉴于此,想要在体育档案管理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就务必关注体育档案的管理事项,由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先进的科技方式管理体育档案,实现有利于体育档案管理事项的一体化建设。在对体育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中,只有搞好体育档案管理的有关事项,才可以保证体育档案管理事项的正常进行。

一、数字化体育档案概述及其发展

(一)数字化体育档案概述

作为社会档案信息体系的体育档案属于一个关键性的组成部分,且属于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资料信息和证据,也属于我国体育信息学科的一个部分。在网络化以及档案、文献、情报、图书一体化发展的影响之下,数字化的体育档案已经变成体育档案事业的一种方向和趋势。数字化的体育档案管理是为了跟社会数字化发展建设所要求的体育档案信息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现代化相符合,属于体育档案信息应用效率得以提升的一种关键方式。体育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指的是通过数据通讯技术、存储数据技术、传送数据技术、获取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压缩数据技术、快速扫描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各种先进的技术方式管理体育档案,体育档案管理涵盖直接生成的数字化体育档案信息以及纸质介质作为重点载体的传统意义上的介质体育档案信息向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转化的数字化体育档案信息。在创建有关内容主题统一和结构有序的数字化体育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确保体育档案以计算机网络作为支撑获得更大历史与地理空间领域的传播,给用户带来方便、迅速、准确、系统,以及综合性的体育档案资源。

(二)数字化体育档案的发展

在2004年8月份的时候,第十五届国际档案会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招开,该会议指出了当前社会当中奥林匹克以及体育运动及其强化保护这种档案的意义,需要社会、政府、奥林匹克委员会对组织国际档案理事会进行支持,进而使奥林匹克与体育运动档案的可应用性受到保护。接下来之后在2012年8月份的时候,第十七届国际档案会议在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其中,在线方位的数字化、数字保护,以及文件管理的数字化变成了可持续与档案主题的核心。这表明,体育档案可应用性的提高以及保护相统一于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已经变成当今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的一个方向。当今,我国的体育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建设业已实现了一定的成效,像是哈尔滨体育学院根据冰雪体育运动,对有关的资源信息进行采集,建构了冰雪运动数据库。天津体育学院注重建设数字化的体育资源,整合一系列的数据库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从而使有效统一数字信息资源的信息资源保障机制与体育信息资源作为主导的实体文献初步形成。然而,我国的数字化的体育档案管理依旧不够先进,此方面的论述相对不多。

二、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通常而言,体育档案可以对有关体育活动的组织经验、体育科研事项等进行正确地记录,进而使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丰富,以及为有关体育活动的组织与体育科研项目的攻关等带来理论基础与可靠根据。然而,因为传统的纸质体育档案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缺陷,像是比较容易丢失纸质的体育档案,也不方便保存和存档,也较难统计和分析数据信息。可是借助数字化的体育档案管理方式,不仅仅可以弥补不容易统计和不方便存档的不足之处,还有着方便查询与快速统计的优势。如此不仅仅有效地确保了体育档案的便捷、准确、完整,还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实用性。

作为社会档案资源关键性组成部分的体育档案见证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史,现代化信息技术立足于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业已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种信息社会。在社会信息中,体育档案信息必不可少,业已受到了人类的关注,而只有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体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地处理,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三、实现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

在体育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实施管理,不但有利于保存体育档案资源,而且还有助于发展体育事业。在体育档案管理中应用数字化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技术,怎样有效地应用,要求实施进一步地探究,笔者认为,数字化的体育档案管理需要做好下述几点:

(一)增强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观念

近些年以来,在我国不断发展体育事业的进程当中,也普遍地重视体育档案管理事项。体育档案事项的开展就是记录下体育比赛当中的一系列关键性的信息,记录下这些关键性的信息有利于运动员进行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练习,可以使自我的综合素质能力获得持续地增强,从而获得理想的成绩。然而,纵观当今的体育档案管理现状,依旧面临比较大的缺陷,这不利于开展体育档案管理事项。并且,体育档案管理工作者未能够明确体育档案管理事项的意义,这导致体育档案管理事项的发展滞后,进而造成比较混乱的体育档案管理秩序,难以在体育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技术。在体育档案管理中不可以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技术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档案管理方式发挥着相应的不利影响。然而,固有的体育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难以跟信息社会体育档案管理的需要相符合。为此,在这种现状之下,增强体育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观念,注重解决体育档案管理的数字化面临的一些问题,创建一定的体育档案管理机制,在体育档案管理事项中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技术,这也有利于体育档案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推动体育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最终使我国体育事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增强。

(二)不断提高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在当前的社会体制影响之下,体育档案管理事项应当跟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符合,调整体育档案管理的事项,这对体育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体育档案管理工作者来讲,务必具备比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知识水平,可以对有关的操作规程进行全面地把握,进而使体育档案管理事项的质量与效率提高,增强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的能力,推动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这就需要体育档案管理人员不但具备丰富的档案管理理论,而且还应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以及有关体育档案管理事项的科学技术;不但积极地传承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档案管理事项的优秀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当对体育档案管理事项当中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探究,以及能够借助发达的科学技术解决体育档案管理事项中的一系列问题。尽管我国的体育档案管理事项起步比较晚,并且缺少有关的制度和不足之处,然而,在不断提高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以及广泛地应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之下,我国的体育档案管理系统会越来越健全,功能多样性和有效的体育档案管理系统会逐步地形成。

(三)在体育档案管理中应用现代化技术

当前形势下,我国处在网络信息化的社会。网络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效地统一电子信息化,且在体育档案管理事项中有效地应用,这是体育档案管理事项的一种关键性方式。在我国持续发展的体育事业中,体育事业涵盖的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多,这一系列的信息对发展体育事业的制约作用非常大。跟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档案管理方式进行比较,体育档案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现代化的技术管理。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运动员的练习过程和体育比赛过程进行全面地记录。并且,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加方便和迅速地记录。通过计算机,提取有关的体育档案资源能够摆脱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这从某种意义上使体育档案资源的应用效率提升。

(四)创建数字化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为了更加有效地将数字化体育档案资源提供给广大的用户,除对有关的数字化体育档案资源进行集中外,还应当创建跟数字化体育档案资源有关的检索平台或者是链接,进而便于用户的检索和应用。以目前体育档案机构具备的服务水平、能力、现状等,检索、揭示、集成、开发体育档案数据库资源,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借助自建体育档案数据库检索平台、创建自接链接数据库,以及网站自接链接等一系列的形式进行。自接链接指的是体育档案机构在揭示与集成体育档案资源的过程中,把它们小加分类或者是略作分类地在网站主页上进行链接,进而方便用户的应用。如此的服务模式属于一种层次比较浅的整合与集成体育档案资源方式。自接链接数据库的创建是对体育档案资源进行揭示与集成的过程中,把它们进行比较详尽地提供有关说明、著录、划分类别,再在网站主页上加以链接,以方便用户的使用。针对专业技术能力不是很强的体育档案机构,能够借助上述两种模式来揭示与集成体育档案资源。为了更进一步地应用以及开发体育档案资源,能够给广大的用户带来更加高效地检索、应用,以及取得体育档案资源的服务。

结语:综上所述,针对发展体育事业而言,数字化的体育档案管理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其有效地体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综合实力。当今怎样使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能力增强业已变成体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这就要求针对体育档案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实施以下的体育档案管理策略:增强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观念、不断提高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体育档案管理中应用现代化技术,以及创建数字化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体育档案管理事项的正常进行,才能够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稳定以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高校便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各个职能部门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概念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数字化校园是泛指没有围墙、网络化的、数字化的、虚拟的校园。狭义的数字化校园就是指:学校凭借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搭建学校网络化环境,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平台,建设信息化应用终端,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学校各类资源、信息数字化,实现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通讯交流、后勤服务,教研科研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实现学校教育由传统教育向数字技术平台教育的转变。数字化校园的外延是建设数字化的校园环境,包括数字化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应用环境。数字化校园的内涵是实现学校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改变。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一)教学应用终端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多功能教室建设,教职工计算机准备(或教师备课系统)建设,功能室多媒体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通用技术室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含电子阅览室)建设,会议室多媒体建设等。教学终端建设,各学校可依据学校规模、办学条件、经济状况,因地制宜进行。

(二)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学校通过有线、无线或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覆盖学校办公、教学、生活等主要场所的校园网络,并宽带接入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陆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或者登陆电子图书馆系统阅读电子图书和期刊杂志,或者登陆网上考试体统进行在线考试等。

(三)信息化功能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完全监控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

(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全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训,使之适应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创新的需要,其中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五)信息化应用系统及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及平台是支撑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他包括学校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学生评价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资源应用系统等等。学校可建设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将各类应用系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全面建成后,学院功能、服务范围将得到自然扩展,使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全院各方各面的完善的数字化校园。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将为学校带来如下的意义:

(一)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数字化校园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处理大量的管理数据,提高了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数据的集中和共享。数字化校园将信息技术融于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全校所有部门的信息编码统一,使学校的所有信息能够实时自动的互连互通,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将学校内部相对独立分散的网络应用系统,进行了统一整合,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消除对数据的重复管理、数据冗余以及数据不同步的问题。学校各个部门分别管理自己业务的相关信息,数据采集入口唯一。所有信息实现共享,当某个部门需要用到其他部门信息的时候,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得,这样就避免了多部门的重复劳动,节约了人力成本,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存储。

(三)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作为知识传授场所的功能存在一定的限制,而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终生求知的能力上,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互联网与外部世界、以及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建立十分广泛的而又深刻的联系,让学生生活在一种准社会的实践环境之中,互相接触、互相交往、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思想的火花不断并发,不断碰撞,不断整合,从而为开发人的潜能和实施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

(四)建设和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为信息化教学、远程教学与管理提供技术和资源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远程化、智能化,大大拓展了学校的概念,为学校的跨地域传播知识和远程业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五)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数字化,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使领导者最大限度地拥有管理资源,能够集中集体的智力、智慧,便于明确决策目标,论证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支持,进一步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

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加软件的建设过程,而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应更加注重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数字化校园如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如何在信息环境中受益?这应是教育信息化今后继续研究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数字化校园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厚峰.给数字化校园正名[J].计算机教育,2004,6:44-45.

[2]赵先民.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9):43-44.

[3]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篇4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建设;意义;技术

1前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设数字化电厂,加深信息化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成为了未来电厂技术的发展方向。顺应市场主流,把握技术趋势,让电厂实现数字化,构建一个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电厂,是电力事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对于数字化电厂的认识还存在较多的争议,有人认为信息管理系统、现场总线或厂级监控系统就是数字化电厂,也有人将三维电厂理解为数字化电厂,还有人提出所谓的较为完整的数字化电厂概念模型,也称为5s模型:分散控制系统(dcs)、厂级监控系统(sis)、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力仿真系统(simu)、决策支持系统(dss)。对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2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及意义

2.1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目前,数字化已成为了一个普遍的时髦用语,数字化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数字化电视、数字化地图、数字化电影等等。尽管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使用“数字化”这个词语,但是对于数字化的具体概念却知之甚少。

数字化,就是把外部复杂变化的信息,转变为数字和数据,以这些数字和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数字化模型,将其转变为一系列计算机可识别的二进制码,将其引入计算机内部并进行统一的处理的整个过程。

数字化电厂所涉及的信息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包括外部的情报信息,又包括内部的管理信息,其中,内部的管理信息包括了过程控制信息、电厂设计信息、资源信息、以及电厂生命周期中各阶段中的信息。对所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实现电厂数字化的必备基础。

数字化电厂应该包括电厂设计的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数字化、电厂管理的数字化、现场设备级的控制数字化和电厂信息的高质量数字化。目前,生产过程的控制已经完全实现数字化,并且在自动化、信息化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2数字化电厂的建设意义

从国内外成功实现数字化电厂的实例中可以看出,通过应用先进的软件,构建一个用于优化控制和数字化的综合平台,仅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每年就能为电力企业节省上千万的资金。在故障预测与诊断方面实现数字化,可以预防重大设备的损坏,避免不必要的非计划停产,综合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若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数字化电厂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建设数字化电厂,实现计算机操作,能让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减少运行的维护成本,降低工程耗费,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3数字化电厂应用的关键技术

3.1应用分散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分散控制系统(dcs)以其工作性能可靠,控制功能强大,人机交互界面易操作等优势,让其在大中型的火力发电机组的机炉主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cs组态,实现了锅炉炉膛的安全监控,以及汽轮机数字电液系统的控制,从而实现了dcs对机炉的系统和主要设备的统一监控和管理。dcs还能对电气系统进行监控,最终实现机、电、炉一体化控制。

随着分散控制系统技术的不断深入,还能为高层次的sis和mis的建立提供现场的实时数据。目前来说,dcs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其组态配置、设计思想、功能配置都已十分完善,dcs已经被应用于火力发电厂控制系统中的各个领域。

尽管dcs在火电厂的应用已经成熟,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dcs采集的数据量有限,不能满足大型电厂的需要;各厂家的dcs不兼容;硬接线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

3.2应用fcs技术实现现场设备级的数字化

在自动控制装置与现场设备之间,进行的串行通信、双向通信、数字通信及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之为现场总线。由现场总线和智能设备所组成的控制系统称之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将控制技术、现场智能设备、计算机和通信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技术,称之为fcs技术。

fcs技术重点用于实现

现场设备的数字化。fcs技术推动了智能仪表和现场智能设备的发展,也促进了dcs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融合,并且对于fcs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fcs的应用,解决了dcs不能对智能仪表的高级功能进行有效发挥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智能控制系统与现场仪表之间的数字通信。

目前,多数的火力发电厂都致力于fcs和dcs的结合使用,让二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又能互补缺陷。由于我国大多数的火力发电厂现在采用的是dcs,所以,如何在对dcs不做太多变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fcs技术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3应用mis和sis实现管理数字化

mis(厂级管理信息系统)和sis(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组成了电厂的信息系统,也是实现厂级管理数字化的具体内容。

3.3.1厂级管理信息系统

mis是以网络为平台,覆盖面设计整个企业,或者企业中的主要部门的辅助管理的信息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有主机系统、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目前来说,作为电厂的基础建设,mis已经被大多数的电厂所使用。

传统的mis局限于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运营等的办公自动化,其功能非常有限。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mis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电厂需求,在mis的应用方面,电力企业对其有了更高要求。在新的mis建设中,应当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的软件结构以及管理思想。新的mis应当具备报价辅助决策、交易信息管理、模拟成本实验和动态经济分析等功能。通过采用eam(企业设备资产管理)技术,对于设备的监控和维修进行强化,从而达到节省检修费用的目的。总而言之,新的mis应当为企业管理的“开源”、“节流”提供技术支持。

3.3.2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sis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将生产过程管理、优化控制和过程实时监测融为一体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它是建立在mis与dcs网络之间的一个历史及实时的网络信息系统,它具有容量大、可靠性高、速度快的特点。sis在电厂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性能计算、分析,过程管理和监视,优化调度,诊断机组运行故障,分析计算机组设备寿命,分配负荷等。

4结束语

数字化电厂是我国电厂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化电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技术手段和管理思想方面,应当与网络、信息、管理及工业各种技术进行融合,紧跟时代步伐,从而最终实现数字化电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晓雄.构建全面数字化电厂的思考[j].中国仪器仪表,2011,(10):41-44.

[2]张学孟,刘智铭.数字化电厂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发展[j].广东电力,2012,25(9):35-39,46.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篇5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系统功能

文件处置协议功能是国际数字档案馆普遍采用的,进行业务流程控制的核心方法,而在我国却缺乏相关功能应用。2010年6月我国颁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中,也未引入文件处置协议相关功能需求。本文通过探索文件处置协议功能的流程和应用等问题,以期在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中引入文件处置协议的功能理念并推动其实践开发,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档案馆运行效率和质量。

1文件处置协议的基本概念

文件处置协议(“Dispositionagreement”)一词来源于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electronicRecordsarchive”)(以下简称“eRa”)的需求文档,该文档将其定义为“控制文件处置,并包含文件集具体处理说明的文档”[1]。从定义上看,文件处置协议类似于我国的保管期限表,可被视为适合于计算机应用的保管期限表。传统的文件保管期限表仅适合于人读,而文件处置协议主要用于机读,适用于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使用的基本文件处置协议格式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文件处置协议一般由一个基本信息和多个处置项说明组成,基本信息说明文件处置协议的适用机构、全宗或部门等概况性信息,而处置项说明明确每一类文件集的详细处置方法。从格式上看,与传统文件保管期限表相比,文件处置协议特点主要体现在:①内容精确化:传统文件保管期限表只定义定期和永久两种处置方式,而文件处置协议定义多种处置方式,例如,在“5.处置说明”下拉项可以选择销毁、移交、永久保管和重新鉴定四种处置方式,并且设置具体时间和周期;②内容结构化:文件处置协议中的字段采用控制值、系统验证、声明及强制性依赖、值列表等形式控制字段值;③内容丰富化:除传统文件保管期限信息外,文件处置协议还提供每一个处置项详细的文件数量、尺寸、移交频率等信息,有助于数字档案馆对移交文件数量进行预测和对较长年限,例如一个长期项目的多次移交进行跟踪和掌握。

图1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格式实例(部分)

2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功能的意义

国际领域对于文件处置协议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著名文件管理系统需求标准moReq2010[2]将其列为文件系统的九大核心功能之一。eRa在其需求建设指南[3]中将文件处置协议功能列为数字档案馆必选功能之一,并在系统中实践开发了该功能,该功能意义在于:

2.1自动化文件处置流程。美国长久保存环境研究组《数字档案馆长期需求》报告别指出:“数字档案馆需要积极地、尽可能地自动化其业务流程。长期经验表明,人力成本是数字档案馆运行成本的最大部分”[4]。文件处置协议功能可以支持数字档案馆自动化鉴定、移交、销毁等业务流程,例如,图1中的“处置说明”项精确到年月,支持在预定时间发起移交、销毁等业务流程,有效实现自动化。

2.2提高数字档案馆进馆质量。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课题组对我国档案馆电子文件移交进馆情况的一项调研表明[5]:半数调研档案馆存在接收的电子文件未经鉴定和划分保管期限的问题,这意味着大量电子文件缺乏规范的鉴定便仓促进馆,进馆电子文件价值缺乏控制。在数字档案馆系统中加入文件处置协议功能可以强制性要求进馆单位移交前进行鉴定,划分保管期限,制定完善的文件处置方案。例如,eRa要求文件形成部门采用数字档案馆系统平台制定文件处置协议,移交的文件集必须链接到系统中对应的文件处置协议,而缺乏相关文件处置协议的文件集不予接收。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把关,提高数字档案馆进馆质量。

2.3证明数字档案馆的可靠性。只有数字档案馆系统能够证实其保管的文件是在恰当的处置协议控制下实施处置的,才能证明系统的可靠性。举例来说,假如一份文件从系统中销毁了,数字档案馆应当能够证明这份文件销毁是在一定的处置协议授权下合法进行的,而不是随意被删除的。因此,数字档案馆系统中必须具备处置协议功能,并且链接至其所管辖的所有文件或文件集,而每一份文件或文件集都必须具备对应的处置协议。

3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功能分析

3.1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功能基本流程。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功能基本流程分为四步,如图2所示:

图2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功能的基本流程

如图2所示,该功能具体步骤为:

(1)立档单位采用数字档案馆平台创建处置协议,通常是由业务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完成,处置协议初始状态为“草案”;

(2)立档机构文件管理责任人员采用数字档案馆平台对处置协议进行审查和更新,完成后提交至档案馆审核,处置协议状态从“草案”变为“已审查,提交至档案馆批准”;

(3)档案馆相关人员对机构提交的处置协议进行接收,并复核,对其中不合理的处置项提出修改意见后返回,处置协议状态从“已审查,提交至档案馆批准”变为“复核后返回修订”;如果无需修改返回,则处置协议状态从“已审查,提交至档案馆批准”变为“提案”;

(4)档案馆档案管理责任人员对处置协议提案正式批准,处置协议状态从“提案”变为“正式批准”,文件处置协议进入数字档案馆系统,赋予其正式的唯一标识符后不能再被修改。

3.2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功能需求。从图2流程图可以看出,数字档案馆系统至少应为用户提供创建、批准处置协议等系列功能,具体包括:

3.2.1创建处置协议。该功能包括:①创建处置协议模板;②基于模板、现有处置协议、根据一系列提问用户回答来创建新处置协议功能。

3.2.2存储处置协议。该功能包括:赋予处置协议唯一标识符和存储文件处置协议功能。

3.2.3赋予处置协议状态。该功能包括:为用户提供赋予处置协议状态和根据需求报告处置协议状态的功能。

3.2.4修改处置协议。该功能包括:为用户提供删除和修改处置协议的功能。

3.2.5管理处置协议多版本。该功能包括:①管理文件处置协议的多个版本;②管理在业务规则中定义的文件处置协议的各种版本的功能。

3.2.6批准处置协议。该功能包括:①为用户提供提交待批准的处置协议的功能;②为用户提供批准文件处置协议的功能,包括录入文件处置协议批示、批准相关人员,提供利用文件处置协议定义案卷、管理文件处置协议相关审查人员,合法用户、录入责任人员审查、录入有关文件处置方案涉及的案卷内容审查人、鉴定报告审查人信息等功能。

3.2.7定义处置协议中的处置说明。该功能具体包括:①定义系统能够实施的处置说明的功能;②检查处置协议中包含的处置说明确保其能够被系统实施的功能。

3.2.8自动化电子文件处置说明实施。该功能具体包括:①为用户提供暂停任何处置说明自动化实施的功能;②为用户提供对任何暂停的处置说明继续自动化实施的功能;③提供实施变更的处置说明的功能;④在处置说明变更时进行确认;⑤识别变更的处置说明影响的所有文件;⑥对所有受处置说明变更影响的文件执行变更后的处置说明功能。

3.2.9其他。该功能包括:①定义处置协议之间关系;②提供包含处置协议中文件相关元数据的功能;③根据标准检查处置协议功能;④提供在处置协议批准过程的所有阶段获取处置协议功能。

3.3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功能的应用实例。数字档案馆应实现以文件处置协议为核心的流程控制,例如处置协议控制数字档案馆文件的移交,支持鉴定流程确定文件价值,控制文件的销毁等。以移交流程为例,数字档案馆处置协议对其控制原理如图3所示。

图3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控制文件移交

如图3所示,数字档案馆文件移交过程分为三步:①定义文件处置协议:定义文件处置协议及其处置说明,每一个文件处置说明规定一个文件集合的具体处置方法;②移交计划:根据文件处置说明生成特定文件集合的移交计划,根据移交计划提出一到多次的移交申请,移交申请是对每一个文件集合中的部分文件移交提出的;③执行移交:当正式移交时,采用封装方法对需要移交的文件集进行封装,并在传输、接收过程中采用认证方法进行认证,生成认证报告。可以看出,文件处置协议在移交中主要发挥三方面功能:①控制文件移交范围:文件处置协议控制哪些文件集需要移交、哪些需要暂时保存和销毁;②移交计划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文件处置协议中有关文件处置说明的内容会成为制定移交计划的参考和依据,机构向数字档案馆的每一次移交都必须是在一定的处置协议批准下进行的,不能随意发起移交;③启动移交行为:文件处置协议中定义的处置说明将在预定时间启动移交,或是发出系统提醒。

4结语

数字档案馆文件处置协议功能的未来实施和完善需要:①更新我国现有的保管期限表,使之成为可以应用于计算机的文件处置协议,例如,人大学者李泽江提出的“对保管期限表应细化其保管期限,处置行为,包含预定处置状态的文件保管期限等策略”[6];②建立文件处置协议模板库:数字档案馆系统应当建立各类文件处置协议的模板库,供各类机构、各种类型文件使用。例如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的文件处置协议模板库形成级次结构。最顶层的处置协议模板适用于所有机构使用,只包含最基本元素,例如基本处置说明、机构名称等;第二层处置协议模板划分类别,例如捐献档案处置协议、联邦文件处置协议等;第三层模板继续细分,例如联邦文件处置协议下划分出图像、音频、文书类型处置协议等。除此之外,机构可以在遵循eRa标准模板的格式要求下,自行定义更为精确的处置协议模板,并且注册登记在eRa系统中,丰富的模板库也将统一规范各类型机构、各类文件的处置流程,避免文件处置随意性。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数字档案馆的基本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CtQ03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3]naRa.electronicRecordsarchiveRequirementsDocument(RDv4.0)[eB/oL].[2012-12-22].http://archives.gov/era/about/requirements.pdf.

[2]moReq2010.文件系统需求服务[S].欧盟标准,2012.

[4]BruceBarkstrom.Long-termDigitalarchiveRequirements[eB/oL].[2012-12-22].Long-termDigitalarchiveRequirements.https:///sf/docman/.

[5]刘越男等.我国省级、副省级档案馆电子文件移交进馆及管理情况调查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1(4).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篇6

[关键词]信息时代;数字档案馆;建设;分析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新的世纪,我们档案界所处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而迅速的变化,也给传统的档案工作以不小的冲击,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呼声不断高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兴未艾。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档案界如何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建立“数字档案馆”,是我们档案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趋势。

1.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信息资源是继物资、能源之后,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档案信息是信息的一种,是信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以其特有的原始性而作为唯一的原生信息资源,是其他信息资源无法替代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其价值将越来越重要。档案工作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了解社会的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是档案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社会需要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化、数字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将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21世纪档案馆发展的方向。因此,建设数字档案馆是实现档案信息由传统的封闭管理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管理模式转变,这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时代赋予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数字档案馆的描述

关于数字档案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数字档案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是档案信息的组织模式,是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信息中心。这是一个数字化信息的系统工程,它把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贮存,以网络化的方式管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数字档案馆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数字化,无论是何种载体的传统介质资源,如纸张、胶片、录像带等等,都将被转化成数字信息,以数字格式为信息载体。二是信息传递网络化,由于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都进行了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的开放性和跨越时空性。三是信息利用共享化。随着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及其传递的网络化,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开发利用就将体现出跨地域的共享特点。用户可在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档案馆提供的信息资源和相关服务。

3.数字档案馆的系统构成

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现代高科技基础之上,由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共同构成。

3.1数字化信息系统

数字档案馆是传统档案馆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需要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系统科学地加工整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数字形式贮存信息资源。通过文本录入、图像扫描、声像采集等手段,将档案资料全部以数字记录形式存储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完成馆藏实体档案向数字化转化的过程,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这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过渡较为稳妥的方法之一。

3.2自动化管理系统

建立自动化管理系统,由计算机代替手工完成各项业务工作,改变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档案数据管理的自动编目、自动标引、自动检索。并要注重数字档案馆的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尤其在网络环境中,更应该注意共享与保密、逻辑性处理与物理存储管理等问题,以防止信息丢失、被非法篡改等,实现档案保护现代化。

3.3网络化传输系统

网络化通信手段是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支撑,也是数字档案馆实现高度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通过网络化,能够变“死档案”为“活信息”,以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高速宽带网络系统将为数字档案馆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思考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档案、图书和情报信息一体化是新世纪信息资源管理的大趋势。数字图书馆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数字档案馆也应加快实施步伐,这既是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档案馆生存、发展的需要。

4.1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

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也要注意一些误区。不要认为把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数字档案馆了。简单地把馆藏档案电子化、放到网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档案馆。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体会数字化的目的及其实质含义,以提供利用为中心,以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为目的,才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终目的。因此,一定要避免“重硬轻软”、“重建轻用”的做法,有的地方耗巨资建设的计算机系统因缺少有价值的信息而成为事实上的“裸机”、“裸网”,搞花架子,看起来信息化建设得不错,办公也实现了自动化,但实际效益却大打折扣。不久前,我上网浏览深圳的一个档案馆网站,看到一个帖子:“人气不旺!”这一个值得档案人思考的问题。

4.2重视基础工作,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加强数字档案馆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环境建设主要指网络环境、数据库和网站的建设等,要实现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必须解决档案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包括对数据库软件、硬件数据指标、文档格式等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比如应用元数据库技术、全息数字化技术、信息推送技术等等,以提供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信息综合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篇7

关键词:录入表数据字典业务单据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一个成熟的软件系统最关键的部分之一是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如何根据业务单据需求开发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通用录入表格并确保其稳定性、易维护性(模块化和结构化)和弹性(容易根据实际业务单据的变化做出程序上的变动,例如字段内容的添加、减少,字段顺序的调整等等),通用录入表设计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通用录入表由数据字典组件和单据组件组成,数据字典提供每一个字段和字段代码集的选项,而单据组件则负责显示那些字段及如何显示。

1设计思路

一般录入表格开发都是由开发人员利用现成的表格控件(例如:华表Cell,SpreadSheet等)通过手工拖拽、在表格控件上进行增行、增列、设置格式、公式、着色的开发,这种开发是比较直观的,但缺点是不能保证每一个开发人员做出的界面完全一致,而且当业务需求改变时,改变的工作量很大。鉴于此,通用录入表的设计思路是利用程序从数据库中读取字段配置信息,为表格控件设置相应的属性,并按一定规则排列,形成用户所需求的界面。后台的配置部分提炼总结成数据字典组件,前台的显示部分抽象为业务单据组件。

2数据字典组件程序设计

数据字典是有目的地对信息系统数据与知识、元数据与元知识进行存储与管理的逻辑抽象信息系统。数据字典组件通过提供基础数据维护、查询与同步功能,其作用主要体现为在建立数据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数据元,实现业务数据信息项的规范统一,通过定义业务要素,实现标准数据代码表的规范统一,从而为单据组件提供一个可随时获取表及字段信息的数据来源。

数据字典不仅记录了信息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和知识,还记录了对数据和知识进行恃性刻划与抽象的元数据和元知识,使数据字典独立于实际应用信息系统。报告、图形生成工具负责软件系统所有文档资料的自动生成;数据物理存储模式转换工具使数据字典面向任意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实例系统生成工具运用数据字典中的元数据文件与元知识文件,通过向用户提供的友好界面,根据用户的选择与输入的参数生成可实际运行的信息系统;软件系统开发人员通过使用用户问答询问工具,可以看到任一层次数据对象的有关情况;字典接口提供了一系列数据字典数据访问过程调用,使数据字典能从信息系统分析工具获得原始数据,从程序设计语言形式文法分析工具获得对应语言的语法、语义规则集,使信息系统的辅助系统结构设计与程序自动生成工具能够从数据字典中获得所需要的系统数据,使多个数据字典实现数据的可相互操作性,形成一分布式数据字典系统.另外,字典接口也是扩充字典功能与用途的唯一入口.

数据字典的功能包括数据元管理、业务要素管理、代码表管理及数据表及表字段管理。

2.1数据元管理:数据元是用一组属性描述其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的数据单元。数据元用于定义数据标准,主要包括:英文短名、中文名称、数据类型、表示格式。该功能是管理业务基础数据元目录,为实现业务数据标准统一,提供基本依据。

2.2业务要素管理:业务要素是有具体业务含义的业务信息项,如机构信息、收款单位等等。该功能对业务要素属性进行管理,包括其编码、名称、代码表编码方式和存储位置、使用规则等等。

2.3代码表管理:代码表存放业务要素代码的表,也特指某一业务要素的代码集合,该功能是对代码表的增加、减少、修改等业务进行管理。

2.4数据表及字段管理:是对数据库中的表及字段的进行管理。主要维护的表包括代码表以及存放业务数据的表。

3业务单据组件程序设计

业务单据组件通过利用数据字典组件,建立存放数据的数据库与人机界面的通道,并实现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业务单据设计要有依据,不能以个人的意愿强加于管理,即使个人的管理愿望是有助于单位管理的,也必须取得单位的认可。一个业务单据的产生,一是要服务于民众或涉众管理的群体,不是满足个人特定管理需要进行单据的设计,这就要求单据设计者必须本着客观真实,为同一职业操守者服务的角度,进行单据的整体设计;二是必须符合公司管理的需要,每个岗位都是公司整体运营不可获取的一份子,那么公司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决定着单据的设计必须有法可依,可控管理。

业务单据的具体功能包括业务单据类型管理、单据定义管理、属性管理、查询域管理、功能管理、来源管理、单号产生规则管理等功能。

3.1业务单据类型管理:主要是对业务单据的分类进行管理。

3.2业务单据定义管理:对业务单据进行注册管理,实现将业务单据与数据字典中表定义进行关联。

3.3业务单据属性(展示字段)管理:对单据中用到的表字段进行设置,通过数据字典的表及表字段定义进行映射,并设置字段的显示顺序,显示宽度、录入风格(下拉框、弹出框)、公式设置等字段属性进行管理。

3.4业务单据查询域管理:可定义查询单据时采用哪些字段做为过滤条件。

3.5业务单据功能管理:通过功能注册,实现与业务逻辑的关联;也是与工作流动作关联的接口。

3.6业务单据来源管理:设置源单据与目标单据的对应关系,主要是有些表格的内容不是录入,而是从另一张表格中选择一部分在进行修改,这时就需要对单据的来源单据进行定义。

3.7业务单号规则管理:单据上某些字段是自动产生的,例如单号,流水号等,可通过该功能进行配置。

在前台界面加载时,程序利用单据组件读取各种配置字段,并通过数据字典映射到数据库中,提取预先定制的表样,并根据与数据库中表及表字段映射,实现对业务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配合工作流组件实现单据的自动流转,从而构建一个通用的录入表功能。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框架设计,如果在miS中需要添加或修改业务单据,只需要建立新的单据模型或重新配置即可,这样就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在miS系统的建设方面,这种通用录入表设计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洁,王连泽.资金审批工作流组件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14):198.

[2]石生,王春雁.信息化情况下业务单据的设计分析[J].科技传播,2013(1上):196-197.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篇8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digitallibraryisthedevelopingdirectionoflibrary

construction,itisanexistenceformofthelibraryinfuture.thispaperintroduced

emphaticallythedefinitionofdigitallibrary﹑Setupthemeaningofdigitallibrary﹑Characteristicofdigitallibrary﹑moduleofdigitallibraryandthesubjectmatterthattheconstructionofdigital

libraryshouldbesolved。

KeYwoRDS:DigitalLibrary;meaning;Construction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21世纪信息产业将为Gpn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图书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DL),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2.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2.1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2.4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2.5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3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3.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3.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3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3.4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4。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数据储存和管理,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4.1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包括地图),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将这些资料数字化。

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4.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当对象数据直接到达客户的时候,就实现了图书馆对象数据的传送。它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

4.3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实现在网上的快速全文检索软件:如何为多媒体信息建立索引,让用户进行有效的查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建立索引,可以按照颜色,图案来索引纺织品的图案;用边缘轮廓结合其它图像处理技术索引人脸照片等;用同样的方法,对数字化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内容进行查找,这是访问DL的关键技术。

4.4数字化资料的传递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目前已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iSDn分为窄带(n-iDFn)和宽带(B-iSDn),前者美国、欧洲、日本已投入使用,它可以传输声音等连续媒体和低质量的视频信号。有线电视(CatV)广播网络,可以说是DL最有前途的传输环境。美国一些专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只要对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作适当改造,使其具有正反向传输功能之后,就可以用它实现高品质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终端和交互式电视等功能,就可以作为DL的传输环境。

4.5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5.1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5.2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和处理,以做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5.3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5.4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8-69.

[2]杜宝娟.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2-53.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篇9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数字学术公众科学数字人文

图书馆数字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已呈现三个新的发展方向:①从数字化到数据化,馆藏对象深入到数据层面正在成为图书馆新的业务趋势;②云端化和大数据之后必然带来的智慧化;③普遍2.0之后造成全方位的网络众包和大众参与。这是在上海刚结束的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aDLS2016)传达出的讯息。

本届论坛以“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为主题,重点探讨了“数字学术与数字人文”“公民科学与大众参与”“关联数据与语义技术”和“开放数据和开放知识”等四个分主题,这些主题为首倡于1994年的“数字图书馆”概念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热点,给当今处于“复合型图书馆”阶段的图书馆实践带来新的动力,并指明了发展方向。在短短两天的研讨时间里,会议容纳了26个发言,晚餐期间还举办了头脑风暴和专家问答,密集的概念轰炸和观点碰撞让与会者大呼过瘾,原计划150人的研讨班吸引了240余位关注前沿的同行与会。

1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数字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迈进

“仅仅数字化是不够的,数字图书馆应该将工作的中心转向‘数据化’,数字图书馆的下一步是建设数据图书馆。”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的林海青先生如是说。本届论坛开篇的第一个主旨报告――张晓林研究员的“超越数字图书馆:基于数据与分析的知识服务”就对这一观点直接做出了呼应。

所谓数据化,是指以数据为基本单元组织信息并提供服务的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文献(包括网页、电子书这类数字文献)为基本单元的方式,这里的“数据”,是指在万维网上能够独立存在,或经过一定格式的数据编码,使计算机程序能够处理或“读懂”其含义的数据,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只能通过人来理解和处理的数据。数据化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对象的细粒度化和语义化,以及其格式是对于内容的描述而不只是形式或结构上的描述,顺应了万维网从webofDocument向webofData的发展趋势。本次会议清华同方公司介绍了他们在碎片化和精准化知识协同服务方面的最新进展,也恰好印证了这一趋势。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管理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开始谈论数据服务,业界有人诟病这又是一轮炒概念、赶时髦现象。然而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这一趋势并非来自于图书情报行业本身,而是来自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所服务的对象。整个科学研究都在向“数据驱动的研究”发展,正呈现“所有的科学都在变成数据科学”这一无法回避的现象。随着近年来数字科研(eScience)和数字人文(DigitalHumanities)的兴起,大量的科学研究都在变身为数据密集型研究,产生形形的“数字×××学”或“计算×××学”,例如“数字文学”“计算语言学”“计算历史学”“计算生物学”等等,提供基本研究方法和工具的“数据科学”应运而生而且得到快速发展。这一现象被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的获得者吉姆・格雷(JimGray)总结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

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起因于欧美各国近年来对政府基金项目申报要求提交数据管理计划的规定,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要求图书馆员在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符合编制数据管理计划的要求。部分研究型图书馆走得更远,直接参与了其所属机构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发、管理和运营。复旦大学张计龙副馆长专门讨论了在构建科研大数据管理平台方面的做法和思考,并特别介绍了美国科研数据行业对“数据科学家”的迫切需求和众多iSchool纷纷开设专业培训,对数据化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树怀馆长也介绍了以大学发展战略为指导构建数字学术服务平台的心得。

数字人文是目前图书馆为数字学术开展服务的一个重点领域。早期的谷歌等公司转换的数字图书资源被并入Hathitrust和美国国家公共数字图书馆(DpLa)等新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其它图书馆和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人类文化记忆机构也纷纷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由于它们拥有海量特色馆藏,经“文本化”和“数据化”之后,目前已成为各相关领域数字人文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数字人文研究和服务在我国刚刚兴起,本次会议分别有武汉大学王晓光的“面向数字人文的文化遗产图像深度语义组织研究”,北京大学朱本军的“数字人文:图书馆实践的新方向”、广西民族大学欧阳剑的“面向数字人文的数据融合研究”、上海图书馆夏翠娟的“以数据服务为基础的数字人文平台建设方案研究”等报告。他们分别结合各自的项目,生动地介绍了一批成果,另有来自北京水晶石公司的VR技术总监魏记先生专门就数据模型化和可视化做了报告,都展示了目前国内数字人文研究和应用的较高水平。

然而从行业层面来看,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并未成为其理所当然的业务。要确立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地位,体现图书馆在传统文献、数字资源之外,对于数据管理也能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还需要更多的图书馆做出更大的努力。

2从自动化到智慧化:实现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嵌入式服务

智慧图书馆的含义通常有两个:一是指采用无线射频(RFiD)或其它自动感知等物联网技术之后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自助化(无人化)和智能化,通常是指实体图书馆的智慧化;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使大数据变成“聪明数据(SmartData)”,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使图书馆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数据分析既可以应用于优化传统服务,也可以用于优化数字服务,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复合型图书馆的智慧化。而本次会议还涉及另一种“智慧”:通过对资源内容进行语义标注,使其“自带智慧”,变成“聪明内容(SmartContent)”,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智慧化。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孙翌介绍了一个典型的实体图书馆智慧型发展之路(他称为“智能图书馆”),综合采用了多种技术,包括自动感知和数据分析处理等,是第一类智慧图书馆的升级版。阿法迪公司的雷向欣博士也提供了一个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智慧图书馆解决方案,打破了人们对该公司只作RFiD硬件技术供应商的固有认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重c大学杨新涯馆长展示了一个新上线的图书馆门户系统,不仅有许多2.0功能,而且融合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能够提供多种聚类、推荐,这可算作第二类智慧图书馆系统。来自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曾蕾教授分享了一个智慧数据应用于人文研究的案例,可以为图书馆行业所借鉴。

关联数据作为语义万维网的一种简化实现,是目前最常见的和最简单的“聪明内容”,已开始在科学数据管理、Stm(科学、技术、医学)出版、政府信息公开和企业数据管理等领域得到了普遍关注和初步应用,被认为是互联网web3.0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有多篇关联数据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报告,可以说是国内关联数据领域最新成果的一次大检阅。林海青提出关联数据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规范控制的最好方法,郑巧英利用元数据和本体技术对多种类型资源的资源深度整合提出了方案,胡小菁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第一个应用关联数据作为书目数据格式的最新进展,夏翠娟则提供了一个研究型图书馆开发数字人文关联数据应用的完整案例,陈涛博士专门针对政府开放数据提出了关联数据的解决方案,张永娟对涉及“聪明内容”的语义出版现状进行了概述。

会议最有意义的内容之一应该算是曾蕾和范炜所做的关于“关联数据能力指标(C14LD)”的介绍。这是一个国际专家小组最新的工作成果,把学习关联数据有关的知识分解为具有层次的各种指标,参照“成就标准网络(achievementStandardsnetwork,aSn)”中的《图书馆能力指标》①,将所有相关知识点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对照学习,或评估自己在关联数据方面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C14LD的网站目前已移交由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组织(DCmi)进行维护,能力指标文档的中文翻译也已在官网上。本届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将由上海图书馆建立和维护一个中文版C14LD网站,与英文版网站一样,支持能力指标的进一步修订扩充,以及将更多的中文关联数据资源关联上去,供人们学习和参考。

“聪明内容”不仅是有语义的内容,而且是“有情境(Context)”和“可行动(actionable)”的内容。上海图书馆刘炜副馆长在闭幕报告中展望了机器智能时代图书馆数据服务的挑战,认为当前语义技术的应用还只是“智慧图书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将来经由深度学习而来的机器自动标引和知识组织能力将完全能够取代人类,知识组织的大量劳动密集型工作可以交给机器来完成,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给机器提供足够深度学习的算法和模型,即提供情境描述的结构和行动模式的话,机器是不可能进行深度学习的。这也是目前利用语义技术模拟真实世界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3从专业化到公众化:以社群力量推动数字学术

web2.0之后,网络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渠道,而且是人际交互的平台;不仅是探索知识的宝库,而且发展成连接万物、实现知识创造的虚拟空间。

据估计,美国人每天花在社交网络脸书的时间大约有40亿分钟,相当于7500人年。他们不论做什么,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他们的行为模式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都是对脸书的贡献。目前我国已有7.1亿网民,其中手机网民6.56亿,他们每周上网时间大约为26.5小时,如果能把他们的时间组织和利用起来,或者在满足他们上网目的的同时顺便实现一些其他目标,则将产生巨大的财富。实际上已经有了大量这样的案例,美国社交网络专家克莱・基舍(ClayShirky)将这一现象称为“认知盈余”。

将人们的“认知盈余”应用于科研领域,就形成了所谓“公众科学”。公众科学(CitizenScience),又称公民科学、大众科学、群智科学(CrowdScience)、社区科学(CommunityScience)、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publicparticipationinScientificResearch),它是指公众作为研究者参与到科学活动中的过程。高深的科研工作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高度的专业化工作,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进行,而现在转变为人人能参与,并不是说科研事业本身降低了难度,而只是其方式过程发生了改变,降低了参与门槛而已。基于数据的科研过程在基于网络的管理平台上,有可能剥离许多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归纳整理的步骤,把人类擅长的“劳动密集型”工作通过分发众包,从而实现大众参与并推进科研创造。南京理工大学的赵宇翔教授对公民科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总结公众科学通常有如下特点:①群体性;②协作或竞争性;③任务众包;④开放性等。公众广泛的参与也是数字学术的一个特征。

当一部分“数字公民”徜徉于虚拟世界不亦乐乎的时候,不能忘记还有相当数量的“网络弃民”游离于数字世界之外,或者冲浪技术不够高超而遭遇不公,甚至网络“欺凌”。秦健教授对于数字公民现象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并把数字公民所需具备的能力总结区分为九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查找能力、电子商务能力、交流能力、数字素养、数字礼节、数字法律、数字权利与责任、数字健康与数字安全等,她特别指出传统社会中的相关做法和规则在数字世界可能完全失效,需要建立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尤其要关注其中的一些负面影响。

公众科学和数字公民是当前数字学术发展的一种新现象、新趋势,图书馆不可能游离于整个数字学术大环境之外,它们与图书馆当前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图书馆已经开始利用众包方式来丰富和改善自己的资源系统,特别是一些数字人文系统;其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数据馆员等岗位直接参与到科研过程中去;第三,图书馆的资源管理门户向知识服务平台进化,本身提供了很多2.0交互功能和社交化功能,提供公众交互的可能;最后,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立机构能够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起到一定的保护、正误、校勘和去讹作用,这其实也是图书馆长期以来作为一种规范控制机构的功能延伸。

秦健教授给大家展示了数字学术的完整图景,她认为数字学术是利用数字化工具手段和数据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扩散的完整过程,伴随了学术研究生命周期全过程。她列举了目前常用的数字学术工具,如Zotero、evernote、Dropbox、Diigo、GoogleDrive和Scoop.it等,这些工具都具有很强的社交性,说明数字学术使学术的参与性大大增强,促进数字公民的增长,带来群众智慧。未来重大的科学进展有可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有学者笑谈,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数字公民因为参与了民众科学的目,而同时获得诺贝尔奖。

无论如何,数字学术将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一般形态,它具有对象的数据化、过程的网络化、组织的虚拟化、参与的公众化、成果的开放化、出版的语义化和交流的智慧化等特点。但它也不是没有负面效应,例如民科和反智现象等,这些现象只能在同样的数字学术环境中,通过加强交流、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等方式加以克服。

脸书和微信这样的平台正在发展成为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社会机器”,人们在其中的创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科学研究也将如此。张晓林在报告中指出,未来的科学研究、内容出版,知识服务等将会由一种线上线下交织的“社会机器”来提供,人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4结语

数字化管理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学籍档案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80-01

针对学籍档案的管理,在过去都是要通过大量的储存空间来进行管理工作。其中的信息内容就包括了相应的考试成绩数据、社团实践数据、社会实践活动等的数据。而因为在进行教学中的各种生活琐碎繁琐且数据量较大,这就导致了在进行学籍档案管理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错误。

伴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学籍系统的改革也就有了现实意义的存在必要,这不论是在空间结构上还是在存储的管理上都有一定的效应。而针对这些我们进行以下的讨论从而说明,数字化信息系统对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档案数字化的现实存在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的是数据档案的现实意义,所谓的数据档案,就是指在计算机数据库中进行学籍档案统计,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尖端科技进行存档管理。而这样的数据管理,不论是在统筹还是在运行中,计算机应用技术都可以十分轻便的将工作任务轻松的完成。而最重要的是,在过去对于学籍档案,每个学校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档案调入和调出,这对于教育系统来说,都是十分繁琐的问题。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仅仅只需要比原来要小的多的一个硬盘或者一个数据库就可以录入大量的数据,同时几台电脑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数据处理任务。

2高校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含义

首先,数字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这一点,在进行了信息化管理的行业都已经体现出来了。在进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所需要的数据比较庞大,所以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的信息数据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而近些年高校教育也针对社会实践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对于原本资源管理就比较紧张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就更加重了其工作的任务量。面对新的行情,信息化的存在意义就有了历史性的意义了,最简单的说,就是原本需要三人进行的工作,现在仅仅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如,在过去需要三个管理人员进行分工的调查、录入、管理工作,但是现在仅仅一个管理员坐在电脑前就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认证和管理,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档案数据管理的工作效率。

其次,网络化的管理方式针对资源方面,实现了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在进行学籍档案管理的历史中,由于高校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所以针对同校不同院,这就不属于一个档案管理储存,那么在展开分析的过程就会出现很严重的拖延。再简单点的说就是,假如某高校的分属院校在其他的城市招生教育,那么在没有数字化的学籍管理,那么在进行人员调配过程中,就会出现拖延,而原来需呀三天五天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可能仅仅需要一天或者几分钟就能够完成了。其主要原因就是数字化的学籍档案管理实现了同属院校的信息共享,这样在不同位置可以通用一个数据库,这就可以为教育工作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再次,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我们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档案遗失的问题,那么在进行纸质档案管理中,不可能做到每一份都进行备份,从而在某一个同学在原始档案文件遗失以后,在进行补档的时候也仅仅只能证明其曾在这里进修过。但是,数据化管理的学籍档案,就可以完全的弥补这项缺点。因为数据档案的保存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可能数据库比较庞大,但是现在科学化的进程中,对于这一点完全可以忽视。而当纸质档案遗失以后,还可以通过数字档案进行完整的拷贝打印,从而保证了在学生档案的后期管理中,完成相应的任务管理。

最后,先进的现代化技术,降低了管理成本。我们在进行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中,因为过去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档案的管理的存储,但是由于现在的数据管理介入,都简化了其中的大量问题,这样在无形之中其实为我们的工作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大量的成本。

3在进行档案数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的数据管理中,我们不得不说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里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在进行管理中,由于数字化水平无法达到目标要求。当今数字化档案管理,已经被高校编入了管理行列之中,而各高校也相当的重视这一个管理模式,但是我国数字化时代开始的比较晚,所以相对的数字技术还不是十分的发达,在进行管理中,很多问题都不能有效的解决。与此同时在进行这项管理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面对数据库崩溃、黑客等问题,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危机。

其次,在进行管理中,缺乏这一类能够胜任任务的数据管理人才。我们可以理解的是,这类人才对于数据管理和档案管理,都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在进行相应的工作中,可以很好的完成这样的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发展较晚,这类人才紧缺,也就导致了无法将这项任务在短时间内妥善完成。

再次,学籍档案系统并不完善。现在我国的高校在对学籍档案工作的数据库建设中都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即便如此,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到今天为止,仍旧不是很完善。这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改善。

最后,高校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充分。现在,即便很多的高校已开始有了建设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机构,可是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仍旧由于没有经验,无从开始进行。而在进行这项改革中,其主要的问题还有就是学校的投入资金不能够完成这项任务,这就导致了现在的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不能够很快的架设完成。

4建设数字化的学籍档案管理措施

如何构建合理科学的数字化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对于学校对于社会都是一个迫切的需求。那么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进行如下的应对策略,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这项建设任务。

首先,投入资金进行相应的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在根本就可以解决硬件设施不齐备的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管理制度,这样在应对各种新型突出问题的时候,就能够有效,快速的完成相应的任务。

最后,多于其他院校进行经验交流,这样在外在的因素下,对自身进行强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管理的交流,也可以让为我国的数字化学籍档案管理能够更快的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孙荣平,刘树生.浅析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与完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3):28-29.

[2]张雷珍.高校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科学管理分析[J].城建档案,2014(5):79-81.

[3]周丽.高校学籍档案建设探讨[J].学周刊:C版,20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