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十篇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十篇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56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篇1

本文在分析比较网络征信和传统征信的优劣之后,认为网络征信系统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进而在分析“平台征信”和“央行征信”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指出央行征信模式是目前快速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有效途径。提出要在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推动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

网络征信;征信体系;央行征信;平台征信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征信,就是指对信用主体(市场参与者)的信用或资信状况进行调查报告的中介服务活动,主要作用是消除或降低信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最新组成部分,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互联网为独立载体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平台、众筹、电商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等服务类型,虽然运营形态各异,却无不深刻改变着金融版图。近两年,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在急剧扩张的背后频现的网络信贷公司“倒闭潮”也暴露了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和监管缺失的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受企业、个人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引进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更是迎合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但是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它的模式和架构如何建设,并没有一套系统的构建实施方法,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较新颖的课题。目前对我国征信体系的认识与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现在很多人把征信建设归结为建设一个数据库、一个信息平台,或者是归集一个黑名单。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深化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在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运行规则。

二、网络征信与传统征信比较

从天猫、蚂蚁、芝麻等,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征信体系之间的内在链接,可以说网络征信产业服务链已初步成型。网络征信正在从网络经营活动中逐渐分离,作为独立的业态初露端倪。网络征信服务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传统征信:现实财务的小数据。传统征信是由专业机构通过固定的模型定向采集财务和金融交易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报告的专业化信用管理服务。传统征信以美国为代表,以1841年美国邓白氏公司的成立为兴起标志,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征信业态。在我国,传统征信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为代表,受《征信业管理条例》约束,机构的设立和业务的开展需要申请相应的牌照,传统征信的特点有:由征信机构进行专业化、牌照式经营;是“小数据”,以金融交易为核心,集中分析财务数据,一般只有几十个数据项,主要涉及收入、资产及抵押状态、担保情况等,表现的主要是债务状况;用途主要是预测信用交易风险和偿还能力;数据获取渠道比较狭窄和固定。传统征信依靠几个专业机构各自建立物理数据库,定向搜索一些“小数据”,然后建立固定的模型,之后在数据库里系统自动地用这些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由于数据项的更新和拓展很慢,所以数据使用者拿到的征信报告与结果是固定格式的、相对静态的。传统征信服务依赖于数据库的覆盖程度。传统征信虽然已经发展了比较长的时间,但也不能达到完全覆盖。美国的征信体系是全世界最发达的,但目前一些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征信系统的覆盖率只有85%。

(二)网络征信:网络行为的大数据。网络征信是指网络交易平台、电商等网络机构开展的全网海量数据采集处理并直接应用的信用管理服务。网络征信是通过网上非定向地全面抓取各种数据,获取海量网络信息,从而实现对网络主体的信用轨迹和信用行为进行综合描述。网络征信的主要特点有:“大数据”,数据来源广泛,信息全面,不拘泥于财务,也包括非财务类的,例如社交行为、文字言论、谈话语音、图片等各种信息,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网络征信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把参与网络活动的人群都覆盖到,不用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数据库,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和人力、物力进行数据库传输,即不用为了采集数据而采集数据,一切数据与信息都随着网络活动自然生成,只要在网上通过平台或者直接使用大数据搜索与抓取就可以,成本低、门槛低,这也是网络征信快速发展、必然成为未来主流的原因。

三、平台征信与央行征信优缺点比较

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是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依托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建立的“平台征信”模式;二是将互联网金融信用纳入央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央行征信系统”)的“央行征信”模式。

(一)信息来源。平台征信信息来源渠道单一、持续性无保障;央行征信信息种类丰富,信息来源稳定,平台征信信息主要来源于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客户的行为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客户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行为特征。以阿里为例,电商平台是阿里征信信息的唯一来源,阿里征信数据库只收集其客户的网络交易信息及其相关信息,信息的指向性很强。央行征信信息涵盖各行各业,能够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信息类别较多。《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了央行征信系统的法律地位,对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向央行征信系统报送数据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因此,具有稳定的数据来源。

(二)信息质量。平台征信信息时效性强,但存在“信息噪音”;央行征信信息时效性弱,但不存在“信息噪音”。在电商平台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旦产生,交易信息会即时被征集录入,因此平台征信的数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信息噪音”,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并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辨别、遴选出有用、真实的信息,因此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央行征信只有经信息主体同意才能征集相关信息,包括信贷信息、公用事业信用信息、政府部门相关信息等,且一般由相关信息源单位录入,从信息产生到进入征信数据库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信息的时效性相对较弱;但央行征信在信息征集前会与信息源单位就信息的类别等进行协商,要求信息源单位按照既定模式报送数据,且信息源单位会对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因此不存在“信息噪音”问题。

(三)信息采集成本。平台征信信息采集成本低,央行征信信息采集成本较高。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环境透明、信息共享的特点,所获信息由交易网络直接产生、传播,信息征集收录均通过电子商务数据库自动完成,几乎零成本地获取客户信息。央行征信则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由专业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对信息进行征集、管理,并且要与信息源单位协商,经同意后才能获取信息,信息征集、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

(四)信息处理能力。平台征信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电商平台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检索和排序功能,可对海量信息进行标准化排序,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此外,电商平台借助大数据挖掘和强大的信息流优势,将大量碎片式、难以量化和传播的“软信息”转变为可量化、可传播的“硬信息”。央行征信在信息处理方面远不如平台征信强大,如央行征信系统提供的征信产品和服务较为有限,但随着其模式的日渐成熟,信息处理能力将逐步强大,功能将逐步完善。

(五)信用信息共享。对互联网金融而言,由于各平台均是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建立的征信模式,缺乏统一的行业征信标准,因此平台信息难以有效共享,制约了失信惩戒机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作用的发挥。而央行征信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在现实金融中各商业银行之间信用信息共享,并为其提供查询服务,有效防范了金融体系信用风险。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征信业管理条例》及其配套制度初步构建了我国征信法律框架,但许多实施细则仍未出台,尤其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征信活动缺乏有效规范。构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法律框架,首先应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基础性立法,明确诸如互联网金融企业、p2p融资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使其成为征信系统合法的信息提供者,为接入征信系统奠定法律基础;其次=应在《征信业管理条例》框架下,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将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为纳入统一监管范畴;再次应根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市场的发展和变化,适时修订和完善现有征信法规,对新型征信业务模式比如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征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二)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明确征信标准。统一的征信标准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前提,我国征信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互联网金融征信更是如此。目前,我国普遍用于支撑信用体系的技术平台,其各数据库的结构和标准,包括信用数据格式、内容、指标和标识以及技术支持软件等差别很大,给网络信用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接口连接留下严重的隐患,也对信用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和综合应用带来了障碍。建议成立全国性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由协会负责研究建立全国性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制定行业征信标准,统一数据采集、信用报告格式规范、征信服务等关键标准的内容,并通过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实践修订完善标准体系,实现互联网金融全行业征信信息共享。

(三)推动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和互补。央行征信系统在实现金融贷前贷后风险预警等业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把查询征信系统作为审查贷款的必经环节。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是实现快速建立互联网信用信息统一平台、构建网络信用体系的有效路径。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和征信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应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央行征信平台,建立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对接机制和信用信息交换机制,形成央行征信系统和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四)发挥征信机制作用,净化互联网金融环境。征信机制的基本功能体现为激励守信、惩戒失信,在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全面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后,通过与央行征信系统信息共享互补,进一步发挥征信机制的作用。一是建立互联网金融“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对失信者的有效震慑;二是完善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良好环境,增加失信者市场交易成本,形成市场性惩罚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性信用奖惩机制。利用社会媒体和网络资源,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形成全社会的道德谴责舆论环境;四是建立健全司法性信用惩罚机制,依法追究严重失信者的民事或刑事责任,建立与失信惩戒要求相适应的司法配套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2013年网贷行业年度特刊.

[2]吴晶妹.2011~2012年中国征信业回顾与展望[J].征信,2011.6.

[3]吴晶妹.未来中国征信:三大数据体系[J].征信,2013.1.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篇2

互联网金融以其颠覆传统的表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少学者的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将颠覆银行业。本文将详细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并将该特征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优势进行对比,理性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造成的冲击。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现在互联网金融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国内学者众说纷纭,其中比较典型的定义有: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与传统直接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定义:1)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2)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的支付、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的便利,向金融行业进行渗透。对于该定义,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的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企业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来销售自己的产品,例如华夏基金等基金公司都在淘宝上销售自己的基金产品;另一方面,是互联网企业对金融行业的渗透。例如腾讯公司有自己参股的保险公司,也有着自己的保险销售平台,QQ用户可以通过“QQ便民”直接在线购买保险。

通过上文两种不同层面的互联网金融介绍,可以看出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金融企业向互联网的渗透,更多的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把互联网当成自己的一个销售渠道。而互联网公司向金融业的渗透,大多是借助自己已有平台的优势,例如腾讯的QQ和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平台,让自己的平台上聚集的大量用户的优势能得到发挥,从而带动金融产品的销售。

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本文分析的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以上文分析的第二种类型为代表,即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业的渗透所形成所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互联网公司天生就具备的特征,他们把这些优势带入金融业,正在引起整个金融业的变革。下文将详细分析这些特征:

2.1交易的便利性

典型的代表产品是淘宝的余额宝。由于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作为交易的中介会带来资金的沉淀。这些沉淀的资金的使用方向,便是购买余额宝。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基金公司的天弘增利宝,因为是货币市场基金,使得淘宝用户能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实时地从余额宝把资金划转到支付宝账户。正由于这样的便利性,使得余额宝能在短时间能汇聚到大量的资金。

2.2高效、低成本的信息处理能力

其中的代表阿里小贷。阿里小贷通过对淘宝商家的数据流进行分析,包括资金流、交易量、淘宝的信誉度、用户的满意度等信息对该商家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对每个商户的贷款额度。只要开发出合适的贷款模型,对于每个新增的淘宝商户的评估需要的边际成本很低,使得阿里小贷每笔贷款发放的成本只需要2元多,远远低于银行的20多元。并且可以做到随时借,随时还,而没有类似于银行的最低贷款期限,商户可以只借几天时间,进行一下资金的周转,便可以还贷,额度是滚动的。所以对于商户来说,资金的实际使用成本很低。

2.3资源配置功能

代表是人人贷这类的p2p网贷平台,人人贷采取的是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对资金需求方进行风险、发展前景、经营管理水平等进行评估,然后把贷款标的公布到网络上进行融资。人人贷采取的是“多对一”模式,即多个资金供给者对接一个贷款需求方。人人贷对贷款实施全额担保,对还不起贷款的融资方,进行本金和利息的全额赔付。因为本金的安全,人人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其优势也是利用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挖掘及信息处理能力,建立起风险控制模型,严格的风险控制。并且随着业务量的扩大,贷款数据的大数据挖掘具有滚雪球的效应,让公司能利用学习曲线,不断地降低成本,使得每笔贷款的边际成本能不断降低。

2.4互联网产品具有较强的社交粘性

代表产品是腾讯公司的微信。根据微信腾讯内部人士透露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6亿,其中国内用户数量超过4.5亿。微信具有的社交粘性已经慢慢展现出来,微信已经逐步代替QQ,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统计资料显示,微信通讯录的平均的人数是55人,而每个人对公众帐号关注的数量是10,并且圈子里面的亲戚互动频繁。微信现在已经开通支付功能,只要绑定了银行卡,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支付,并且还具备了aa付账功能。这些功能的出现,让微信的用户粘性不断地提升,并且具备了一个金融平台的基础。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上文讨论的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也是其能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的几个切入点。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贷款业务及中间业务,这些业务都会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3.1对贷款业务的冲击

以阿里小贷、人人贷为代表的网络借贷的兴起,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进行冲击。因为互联网公司在数据的处理及获取上相对商业银行具有比较优势,所以他们每笔贷款的成本便很低。如阿里小贷的数据直接就来自于淘宝网的商家的交易数据,并不像商业银行那样还要有实地去审查贷款条件的成本。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的目标客户群是否和网络借贷的客户群直接产生冲突呢?答案是否定的。网络借贷的特征是资金需求量小,一般不会超过100万元,以5万元-25万元区间居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样的数量级的贷款客户并不是其主要客户,因为刚性的贷款的审查成本,银行的目标客户群是大公司、大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小数额大,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以覆盖成本。可以认为,这类中小企业并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所以互联网金融并不构成了于商业银行的直接竞争关系。对于未来,互联网公司能否直接运用其信息处理的优势,渗透进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客户群,是一个未知数。

3.2对存款业务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最大冲击,就是存款搬家。以余额宝6%多的收益率,是将近14倍的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率。并且像活期存款那样便利。这些特性使得余额宝规模已经达到2500亿,这部分资金便是银行的活期存款转移过去的。而余额宝的资金运用,大部分投资于同业存款,其现在的利率能达到7%左右。余额宝与银行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循环:余额宝利用比活期存款利率更高的利率吸引资金,然后以同业存款的形式把资金还给银行使用,银行由于客户投资余额宝和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收紧而缺资金,同业存款的利率就会抬高,又会提升余额宝的收益率。结果就是银行以14倍的成本,使用着原来低成本的资金。这对于银行的冲击是很巨大的。存款业务是银行的根本,是放贷的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篇3

关键词:征信;大数据;互联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0053-05

在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中,征信是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信用信息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在征信市场上,征信的供给者为征信需求者提供专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主要目的是降低经济社会活动主体对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成本,为金融体系的运行与发展保驾护航。目前的征信市场是以央行主导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细分市场的市场化征信机构为辅的格局。央行传统征信的金融信息基础数据库收集的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信息数据,其最大的优势是拥有阿里或腾讯等电商无法比拟的大数据级别的金融数据。近年某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征信市场上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多维度收集而形成的大数据征信应运而生,形成了央行征信系统的有效补充。然而,目前两种征信模式并不相互连通:央行的征信系统不向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信用查询服务,互联网征信企业的征信数据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征信产业链的两大征信供给主体各自为政,导致征信市场需求方难以获得全面的信用信息。如果没有从整体征信产业链的宏观把握,单个企业或机构仅仅基于自己掌握的独立数据,无法了解产业链各个环节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种数据割裂的状态,不利于征信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在大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中,我国迫切需要在现有央行主导的征信体系基础之上,建设立体化、全息化的征信体系,实现传统征信与大数据征信的良性互动,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这一目标,这将有效控制社会融资体系信贷风险、大大降低风险识别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征信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本文从传统征信与大数据征信良性互动可能存在的难点出发,提出传统征信与大数据征信良性互动的若干路径。

一、传统征信的缺陷

传统征信的核心是2006年建成的以央行主导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管理和维护,采取强制方式登记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信息,主要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基础的信用数据。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征信系统已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一)征信体系覆盖面窄。截至2014年底,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录8.4亿人信息,其中有信贷数据的只有3.2亿多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3.7%,约有5亿人只有经济信息,并无有效征信信息。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近2000万户,仅覆盖到全国工商总局登记注册的企业1527.8万户、个体工商户4564.1万户的32%。有将近5亿的人口、超过4000万的企业这部分陌生人,却可能在互联网上或其他信贷机构存在信贷记录。

(二)信用评级缺失。在整个征信流程中,更注重的是征信的环节,即收集记录信用数据环节。央行征信要征集涵盖各行各业的数据,如银行、工商、税务、司法、公共事业等行业的数据,央行与这些部门行业协商完成数据收集工作。但央行征信提供的征信产品和服务较为有限,其征信系统产品主要以征信报告为主,尚无提供信用评级的能力,导致信息使用人无法直观、量化地了解到被征信人的信用状况。与之不同,互联网企业的征信产品,如“芝麻信用”通过分析人的互联网行为记录,对人的身份真实性、行为可信性进行评估并给出认证等级和信用分数,非常直观且易于比较。

(三)征信信息收集速度慢、成本高。征信收集涵盖信贷、公用事业、政府部门等信息,这些信息收集要事先征得信息主体同意,然后由信息提供单位录入,信息采集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从信息发生到录入数据库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滞后。央行征信信息管理系统维护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征集信息也需要与信息提供的单位协商同意,这些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

二、大数据征信的优势

(一)大数据征信发展现状。信息革命带来了数据的突破式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加速了数据的产生速度。大数据征信是通过多角度的信用数据发现、整合和分析,既对经营数据在内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地址电话信息、行为数据、社会关系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最终形成对借贷人的信用评价以供决策参考。目前互联网金融用于信用分析的大数据主要来源于淘宝、苏宁、京东等电商网站、各银行机构的信用卡相关数据、社交网站的社交行为数据、小贷类网站的信贷数据、第三方支付类平台的消费数据,生活服务类网站如水、电、电话、网络费等交纳情况的数据等。大数据征信主要包括三类:

一类是具备海量个人数据资源的电子商务企业,如依托阿里集团的芝麻信用、腾讯集团的腾讯征信、平安集团的前海征信、拉卡拉集团的拉卡拉信用,他们在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下和支付渠道中,本身集聚着海量的信息数据,沉淀下来形成的全方位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网贷、理财等金融领域。

另一类是来源于第三方互联网大数据的信用数据收集者,如上海资信、北京安融惠众、国政通等,通过收集、整理、保存、加工第三方的大数据,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信用报告、评级报告等征信产品。如2013年7月开始试运行的上海资信的“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

第三类是p2p企业独立拥有的征信数据库。拍拍贷、人人贷、信而富等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征信体系。拍拍贷用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技术建立的征信数据库――魔镜系统,这个网贷行业内首个真正基于征信大数据的风控系统,也是行业首个能够为每个借款标的准确预测风险概率的风险控制模型,正是这个系统有效地帮助平台贷款逾期率控制在1.71%的水平。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征信的优势。一是大数据征信极大地扩大了覆盖人群。中国有6.48亿网民,还有拥有大量用户的互联网企业如腾讯公司更是拥有8亿QQ账户、5亿多微信用户以及3亿多支付用户,阿里巴巴的淘宝网拥有近5亿的注册用户数,每天有超过6000万的固定访客,通过对用户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让更多在互联网上有数据的人,通过刻画得出的信用状况,这些信用数据能够成为目前征信体系的有效补充。

二是大数据征信可以多维度记录征信人群的信息。与现有征信体系主要记录个人信息和信贷记录不一样的是,大数据征信运用大数据的方法,计算和分析互联网上万个与信用相关联的变量,这些变量涉及金融交易、生活、社交、公共政务等方方面面:如年龄、性别、工作、学历、兴趣爱好等个人基本属性数据、搬家及更换通讯号码的次数、银行和信用卡等传统数据、网上交易数据、购物风格、汽车和电子产品品牌、客户评价、库存量、现金流、调查问卷记录、水电账单、话费账单等,还包括公开与互联网上的数据:如ip地址、用户搜索习惯、社交网络数据,甚至一些边缘化的信息如浏览网站的次数和停留时间、喜欢看的文章类型及频率都可以成为信用评价的考量因素。

三是大数据征信的数据真实、及时,注重预测行为。大数据技术为大数据征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不仅实现了便利的海量数据收集和存储,而且数据实时鲜活,它基本上都是反映当下发生的在线数据,不再是事后数据。如果某个人当下发生违约行为,网络会立刻将其行为反映出来,在线及时的数据有利于业务的快速决策,提高互联网金融运行的效率。其次,大数据征信的数据真实性高。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一般不会刻意为之,再加上信息量巨大,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让消费者难以刻意作假,因此基本可以认定这些数据能够反映消费者真实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状态,是真实信息的反映。征信系统在信息采集渠道的源头设定了严格把关机制,如腾讯征信公司开发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身份验证产品,拍拍贷的学籍认证和网商认证等,其将线上身份验证和互联网征信绑定在一个产业链中,这些大数据技术手段保证了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再则,大数据征信系统具有预测功能。对于在传统征信中没有记录的人群,大数据征信可以借助其他网上数据来反映个人的行为特征,据此评价其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及经济状况,进而评估预测该人的履约能力。

三、传统征信与大数据征信良性互动的难点分析

(一)各渠道数据未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分散难整合。从目前征信市场的格局来看,拥有个人数据的机构之间难以协调。国内的个人信用信息主要掌握在人民银行、公安、法院、工商、国税、劳动保障、人事等多个部门及商业银行、公共事业、邮政、电信、移动通讯、保险等非政府机构,2015年获批的8家民营征信机构中,其中腾讯、阿里的个人征信数据主要来源于自身社交、网购平台的数据,而中诚信征信、鹏元征信等老牌征信企业的征信数据,主要来自银行、保险、小额贷款公司,服务对象主要面向银行。因此,我国目前的信用信息拥有者处于各自为政、相互屏蔽的状态。信用数据使用者若想取得全面真实的个人信息,就必须奔走各个部门机构。想要在各个征信机构之间搭建一个连接的“桥梁”或者实现数据库的联通,在目前缺乏法律法规支持的情况下,十分困难。如果征信信息不能共享,由于金融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竞争关系,导致了互联网金融公司间的信息不畅通,借款人有可能出现在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重复贷款,并且不能实施有效监督。完善的征信体系构建的核心就在于是否能够整合各个渠道的信用数据,大数据的整合应用将是大势所趋。

(二)互联网金融征信的标准不统一也会成为融合难题。目前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征信,基本上是根据各自业务需要而建立的征信模式,处于各自为政的格局,各个系统的信用档案分值之间缺乏可比性和通用性,原因是各征信机构的采集的数据格式、内容、指标以及采用的技术支持软件存在较大差别。甚至部分的征信机构由于技术的差别,在报数能力和数据安全方面难以达到央行征信系统的要求,这些因素给大数据征信企业与央行的征信系统的顺利对接造成了一定障碍。如果整个征信业不能统筹考虑制定统一的征信标准和技术标准规范,会给信用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整合、共享、交换等带来障碍,平台信息难以有效共享,造成信用信息资源的浪费,征信系统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征信业监管不适应大数据时展。大数据征信是近年来才逐渐兴起的征信领域新问题,由于征信监管法律滞后的原因,现有的征信的监管难以覆盖到传统金融领域和征信机构以外,诸如腾讯、阿里等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的大数据征信行为,尚未纳入到现有征信监管体系之中。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对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处理信息主体提出的诉讼等。

(四)征信法律法规滞后。目前我国的征信法律法规主要有:2013年颁布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2005年实施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等五项金融行业标准;2006年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总体而言,我国征信业进入有法可依的时间比较晚,如《征信业管理条例》于2013年3月才开始正式实施,且许多实施细则仍未出台。且之前制定的征信法律法规是在互联网金融尚未发展时期制定的,早就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征信监管要求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数据征信活动缺乏法律的规范。此外,信息提供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信息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非常突出,网络安全管理也存在体制分散,管理乏力的问题。反观美国,仅个人征信行业就颁布了17部法律。如果不能对互联网征信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采集用户的各方面信息行为进行规范,将会严重损害信息主体的正当权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传统征信与大数据征信良性互动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征集标准。要实现传统征信与大数据征信的有效融合,必须建立统一的征信标准,只有实现了统一标准下的信息采集和使用规范,方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首先,积极推进统一征信标准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经制定并《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等五项金融行业标准,这是从法律层面上促进了信用数据跨部门、跨行业共享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应该从国家层面制定信用信息标准规范,从业务、技术等不同层面统一征信标准,制定信用信息如何采集和分类标准,鼓励相关部门和行业在进行征信活动时,直接以国家标准要求自己,积极推动拥有数据优势的企业成为行业标杆,将其征信业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在全社会推广行业标准,为大数据征信和传统征信的接口建设减少障碍。关注互联网金融征信技术的发展动态,根据形势发展修订征信标准,提高征信标准的及时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征信服务的创新发展。总之,依法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技术,为传统征信与大数据征信的未来融合做有益的铺垫。

(二)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推动大数据征信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大数据征信的信用信息纳入传统征信系统是构建覆盖全社会网络信用体系的有效路径。建立统一的征信标准体系之后,可以循序渐进地从点到面,从关键到全局,推动大数据征信与央行征信平台、政务信息平台的全方位对接,三管齐下逐渐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和信息交换机制。一是建立贯通主要金融机构的金融全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牵头人,可以尝试以银行信贷数据为突破口,延伸至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基金公司等,将主要金融机构积累的信用数据按统一标准进行收集整理,首先实现金融行业内信用信息的共享。2015年3月央行已经开始尝试将具备接入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的数据对接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此外2家保险企业、3家证券公司均逐步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实现了数据报送并享受有偿查询服务。二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主导下,协调和规范行业内信息交流与共享,尝试建立互联网金融信息共享平台。行业内已经进行有益的摸索和尝试:2015年2月,国富泰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摩诘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合作协议;2014年8月,作为国内首家致力于金融信用信息共享的平台――大公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这些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之后,可以实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信息共享。三是贯彻落实行政信息公开制度,规定各部门按照信用信息披露原则进行公开信息,在确保权利保护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帮助征信机构在有效的法律约束下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使用。上述三个渠道的征信建设成熟完善之后,将央行主导的金融机构线上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行政政务等信息通过全国统一的征信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实现全社会共享,最终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

(三)加强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征信业监管。建立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征信业监管体系。首先,征信监管部门要尽快将新型大数据征信机构或有关大数据公司纳入征信监管框架,并协调好传统征信与新型大数据征信机构的关系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符合大数据规律的监管规则,明确监管目标和手段,规定信息采集、整理、使用等的违规红线。征信监管部门应及时出台监管政策,重点监管征信机构或平台的规范运行和用户信息安全保护上。其次,征信监管部门还需处理好业务创新与合规监管的关系,积极鼓励征信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数据采集机制,不断研发征信新产品、新服务。最后,推动建立征信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规范标准和行业职业道德要求,促进整个征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法律框架,首先应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基础性立法,明确诸如互联网金融企业、p2p融资平台等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明确信息主体的各项基本权利,为接入征信系统奠定法律基础。其次,尽快制定《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具体实施细则,确保该管理条例在互联网大数据征信企业中得到贯彻实施,避免互联网征信业的无序发展。在《征信业管理条例》框架下,制订《信息安全条例》与《政务信用信息管理条例》。配套制度出台前,将互联网的大数据征信规范写入其中,明确界定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采集的来源和用途、如何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时限等内容。通过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切实有效地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再则,应根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市场的发展和变化,适时修订和完善现有征信法规,从政策层面推进信息采集标准的统一。对新型征信业务模式比如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征信活动也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的规范报送信用信息数据进行规范管理。最后,提升我国现有征信管理相关法规层次。比如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升格为国务院的规定法规,以保障征信法律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葛志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业市场化发展研究[J].武汉金融.2014,(12):33-34.

[2]林采宜,尹俊杰.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征信体系[J].新金融评论.2014,(6):11-35.

[3]李先瑞.大数据征信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探讨――以拍拍贷为例[J].会计之友,2015,(7):52-56.

[4]拍拍贷.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eB/oL].http:///download/doc/ppdai_quarter_report1.pdf.

[5]魏强.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分析[J].金融经济,2015.(8):11-13.

[6]陈仲常,杨琳,贾艳.信息时代的人口调查[J].中国统计,2008.(3):52-56.

[7]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359.

[8]陈小林,杜若华,刘永锋.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思考[J].征信,2015,(1):29-31.

[9]卢芮欣.大数据时代中国征信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2):103-107.

[10]彭宇松.大数据对现信体系的影响及启示[J].征信,2014,(1):57-58.

[11]程鑫.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体系完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上海金融,2014,(11):109-110.

theanalysisontheBenigninteractionbetweenthetraditionalCreditReportingandBigDataBasedontheperspectiveoftheindustrialChain

tanYanbin

(LijiangCollegeof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6)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信用风险;生成原因;防范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典型的就是p2p平台的“跑路”事件,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其中出现“跑路”事件的平台成立期限最长的也不超过3年。任全民(2017)指出,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依旧难以绕开所有金融业面临的难题,即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国内互联网金融业虽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然在防止信息不对称、降低信用风险上,与传统金融业相比尚没有优势,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认知的缺少,再加上对风险缺乏有效的识别和监管手段,由风险失控所引致的各种意外事件也变得层出不穷,尤其是信用风险方面的问题,不仅给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更给大量的投资人以及相关各方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甚至产生了较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2015年,andrewB.whinston、ShaokunFan指出,在过去20年中,信息和通信技术使金融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这表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而信用管理必将成为网络金融市场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刻画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将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放置于一个具有结构特性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研究,探讨该生态圈内信用风险的产生原因,并据之提出防范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信用风险的对策,意在打造出一个平衡稳定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以期更好地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互联网+”行业以及金融业的发展进步,追求互联网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与社会和谐安定。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刻画

生态圈本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商业领域对其研究相对较晚。1993年,穆尔(James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第一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完善后,众多学者在商业关系构建中将“生态圈”发展成了一次革命。商业生态圈包含金融生态圈,而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又可看作是金融生态圈的一个子集,这种层层包含归属的关系更加突出了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核心地位,其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对象。

(一)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或商业生态系统,但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从系统论层面来看,一个理想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必然是生机勃勃的,生态圈内各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和谐共存、良性互动、高效运作,共同促进金融经济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它体现着公平、高效、动态平衡的概念,并最终将指引互联网金融业走向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道路。陆岷峰等(2016)提出,互联网金融生态包括互联网思维、网络技术和金融服务三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一定内在运作机制、外在竞争环境的生态群体。生态内部的众多主体在我国独特的经济、政治和信用制度水平下相互作用形成了动态的平衡系统。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包括金融生态主体、生态环境和生态模式三大部分,它是由金融生态主体之间、金融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生态圈内部各主体既竞争又合作,主体与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并且在该生态圈内同样遵循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则。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包括传统金融机构、资金供求双方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等;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包含内外部两种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支持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等,主要包括渠道与介质、基础设施、丰富的应用场景,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科技水平和法律制度等外部条件。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极大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压抑性的环境则可能形成制约或者激发主体的边缘行为。互联网金融生态模式是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运营模式,它是生态主体之间、生态主体与环境之间产生联系的中介,现有的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众筹、互联网理财和p2p网贷等。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圈内动态平衡机制的建立需由三方共同参与,任何一方的缺失或者“失职”,都将破坏它的生态平衡。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运行机制

首先,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在竞争中促进彼此发展。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前进步伐愈发快速,在此情况下,不仅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平台内部企业竞争也日益激烈,例如p2p网贷、第三方支付与众筹平台等出现明显的同质化问题。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走向合作共赢的道路。同质化的竞争使得圈内“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则得以体现,这既有助于优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也将大大增进生态主体间的和谐关系。其次,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产生的诸多问题(例如p2p网贷的“跑路”现象、平台准入门槛较低)警醒着环境建设者既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部的渠道与介质、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内部环境,又要使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顺应社会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科技水平和法律制度等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生态环境的规范与健全能够有效抑制圈内生态主体的不良行为,并且可以为生态主体间的业务进行提供保障,从而利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业务的开展、降低信用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平衡发展。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运行机制,这正是保持互联网金融生态活力的重要条件。

三、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信用风险的生成原因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指交易双方在协定后其中一方未履行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其特点为潜伏性、累积性、以及破坏性,而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因其具有虚拟性、难控制、信息不对称和违约成本低等特点更易产生信用风险。与传统金融市场相比,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各主体的业务进行一方面要依靠平台提供支持和主体自制,另一方面还需要外部政府的监管和社会征信体系的保障。所以本文将针对引发其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从内外部两个层面、四个视角进行分析。

(一)内部层面

1.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披露问题信息披露一直都是金融行业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而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之间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信息获取不对称将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圈内各平台企业一直倡导为生态主体间业务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真实公正的平台,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平台对于信息的披露并不主动,甚至应当披露的消息也怠于公示。有的平台甚至连资金募集的项目名称、借贷主体名称、借贷金额都鲜少公布,平台出借资金的回款时间、数额、违约率更是难以知晓。我国当下互联网金融平台还未建成一个有关行业信息披露的标准或机制,对于以提供虚拟信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极易引发信用风险。2.非法集资、欺诈行为的存在由于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参与主体较为广泛且复杂,有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平台对企业信用评级水平不高和平台准入门槛较低的缺点,怀着非法集资或欺诈投资者的目的而参与平台交易。这类企业往往在进入圈内平台的一开始并没有充足的准备金,通过欺骗圈内消费主体、大肆宣传引资,一旦经营不善或在筹集到一定资金后便立马卷款出逃。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全国网贷平台企业数量累计已达6114家,其中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为1877家,问题平台企业多达4237家。这样的不良氛围将在无形中扩大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的信用风险。

(二)外部层面

1.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在2015年之前,国家对互联网金融整个行业的监管缺乏法律性的明确规定,对整个行业的性质、经营范围等缺乏规范,对其应该遵循的准则也指导不力,导致很多平台出现停业、跑路等恶性问题,造成投资者的大额损失。现今,基于传统金融行业而制定的《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已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例如,在第三方支付方面,虽然网上支付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构,但在二维码支付、扫脸支付等更为新兴的领域,仍然存在许多监管上的空白。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和不可控性加大了政府与圈内平台对各参与主体违约行为的惩罚难度,再加上缺失完备的监管体系和严格的惩罚机制,就会使得资金需求者主观违约(“跑路”)的意愿逐渐增大,从而导致违约行为。2.社会征信体系的不完备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程度影响互联网金融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取向,进而影响当事人的自我约束力。高度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令故意违约者寸步难行,从而迫使其恪守信用,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会使互联网金融当事人怀有侥幸心理,为追求违约收益而故意违约。假如征信体系尚未覆盖互联网金融,会给互联网金融当事人一种暗示,即违约可能获得额外收益,而完全履约可能不合算。此外,我国目前不具有完备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缺少足够的客户信用评价数据,圈内主体信用意识也较差,加之监管机构对个人的征信系统建设工作不到位,使得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很难对借款个人及机构等主体提供的信息进行证实,企业亏损和违约失信现象因此产生,信用风险也随之扩散。

四、防范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信用风险的对策

鉴于前文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信用风险的生成原因是从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政府和和社会四个视角展开的,因而本部分也将有针对性地从这四个视角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内部层面

1.互联网金融平台要致力于信息披露与技术创新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生态圈内业务开展的基础,必须充分履行其及时披露信息的义务,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具体可以分为四点,一要对企业相关信息进行详细披露,具体为收费项目、运行规则、经营详情以及其他与投资者相关的信息。二要建立专门性的信息披露机制、利用信息工具之外的手段,来解决互联网金融的信息缺失问题。三要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步伐,及时优化平台的网络环境,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企业信息披露的主动性。最后,要在充分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注重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传达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2.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质审核与行业自律首先,互联网金融自律组织要负起制定互联网金融运营管理规则和行业标准的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自律管理体系,减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的企业非法经营事件,对各企业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完善信用评级机制,提高企业进入圈内平台的门槛,降低企业非法集资、恶意欺诈的可能性。其次,要制定明确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准入标准、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退出机制,建立多层次、低成本、高效率的外部监督机制,加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各行各业的自律和规范,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以行业监控警戒企业自律。保证圈内各企业规范运行,坚守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原则。

(二)外部层面

1.政府要做好立法与监管工作维持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动态平衡运行的关键是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需要一个公开、公平、公正,能够科学规范圈内生态主体行为的规则和法律来保障。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金融法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监管者必须充分利用好金融法制这把“双刃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信用风险的防范工作应把新的金融形态纳入原有的监管体系与法律制度,结合实际对监管手段及法律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对于互联网金融生态圈这个系统的监管应着重于事前对圈内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事中建立风险行为追踪机制和事后严惩,建立多部门法定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企业自身风控相结合的多层次监管体系,约束生态主体的违约行为,致力于违约率的降低。2.完善社会网络征信体系与信用意识建设关于互联网金融生态的信用征信体系建设,李冬、杨峙林(2017)指出,要结合商业、司法、设备、银行和社会信用以及网络系统五个层面进行信用建设,完善社会网络征信体系。针对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完整性与真实性缺失的问题,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此外,我国当前的信用环境整体上并不理想,信用意识较为淡薄,诚信文化欠缺,所以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内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工作,逐步建立信用评级和风险预警制度,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征信体系与信用评级,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引导互联网金融当事人形成正确的信用行为取向,提高其自我约束力。针对征信行业信息共享不足的现状,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在征信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互联网金融征信业标准,明确信息公开内容与范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征信改革;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1日

一、引言

伴随网络和通讯科技的快速进步,互联网金融渐渐地深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上,国家正在积极开展全球化经济活动,尤其注重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的基础建设,互联网在国内农村不断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便利了万千百姓。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基于网络互通连接从而达成资金上融通、支出、投资以及各种各样的中介服务项目的新型金融发展方式,其具有精确、使用方便和高效率等特征,利用互联网金融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完成个人理财及投资融资服务,并且在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推动“三农”成长,使农村金融也能紧跟时代潮流。

福建闽西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闽西地区大部分属于山区,由于山区地形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劣势状态,落后的农村金融体系已不能很好地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如今,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互联网金融极速发展,当然闽西农村地区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建立现代互联网金融体系。

二、闽西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在我国经济高速前行的道路上展现了其巨大潜力,不断助力人类前行的脚步。根据2016年的统计表明,截至2016年6月份,我国的网民达到7.10亿,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人达到6.56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1.7%,远低于城镇地区35.6%。从总体趋势上看,我国的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都在呈现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互联网在我国的逐年普及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影响农村人口上网的阻碍主要是“不会上网”和“不愿上网”,68.0%的农村不上网的居民因为“不懂使用”不上网,10.9%的农村不上网的居民认为“暂不需要/不感兴趣”不上网。积极普及农村地区居民的互联网相关知识,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居民上网的比例。

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改革一直在进步,从一开始的单一银行体系转化到国有专业银行体系,再到商业银行体系,农村金融体系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过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导致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上出现较大差距,建立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仍有很多难题需要处理。

(一)当地基础设施匮乏,互联网推广有待更新。近几年来,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银行基层网点数量在农村不断增加,农村金融业务办理便捷程度相对于以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2014年统计,目前位于闽西地区的龙岩市农信系统已布设小额便民服务点1,865个,其网点的布置为当地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在大额交易发生时,小额便民服务站就难以解决。在互联网的推广上,闽西农村的普及率相比周边城市互联网的接入程度仍较低,国家在不断推行的村村通网络工程还未完工,这也直接导致了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停滞前进。

(二)对互联网的认识和使用少,相关金融知识缺乏。伴随我国对互联网的普遍推广程度越来越大,农村地区也得到较好推广。闽西农村地区地处山林之中、地形闭塞且住户分布稀疏不集中,通信电缆需要翻过重重山岭才能到达各家各户,这就使得闽西农村居民对于先进科技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对于互联网基本应用操作一知半解或者一片空白,而对于互联网金融操作更是难上加难。除此之外,当地大多数农民缺乏开阔创新的意识,使用互联网进行金融操作更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去适应。所以,闽西地区想要迎娶互联网金融这位“洋媳妇”,并在当地发展建设,将要面临更多的问题。

(三)信用环境现存问题较多,金融征信体系不完备。在大数据时代下,城市地区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征信体系,而位于山区的闽西农村地区,其信用环境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像逾期贷款过高、债务拖欠等情况发生较多。在闽西农村地区,当地居民难以找到符合贷款要求的抵押物以及能为自己担保的人,对于没有抵押物和担保人的业务,金融机构便不愿意将资金贷出去,加上现今农村地区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征信体系,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居民的信用程度不可获知,更加不愿意将款项贷出去。从农村居民自身角度来看,农村居民普遍对于个人信用了解甚少,或是不敢触碰信用这条“电线”,认为信用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从而不愿意参与信用活动。这样一来,各大银行就更难获取农村居民的信用情况,而当地居民由于无法及时获取贷款资金,导致需要及时处理的生产活动停滞,出现农作物坏死现象。

(四)当地农产品滞销缺乏推广,农村经济受阻扰。闽西地区群山环绕、交通不便,道路因山体特征开通成本高,导致当地很多特色农产品难以销往外地,造成农产品滞销腐烂,很多农民因为农产品难以出售,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强行出售,长期如此,农民生产收入减少亏损巨大。而在我国的城市地区,由于缺乏推广,城市地区难以获知农村的特色产品,“产品难出去,需求难进来”是现今闽西农村地区的一大问题。在农村地区,由于缺少互联网的支持,对于产品价格的波动很难获知,只能依靠个人意识定价,这种简易的定价方式,也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三、闽西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一)提高互联网新兴技术投入力度,减小与城市科技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想要互联网金融能在当地农村打好根基,就离不开加强互联网的基础建设。闽西当地互联网连通水平相对较差,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加大对闽西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村村通工程的力度,提高互联网在当地农村的普及程度。推动当地与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公司之间的交流,打造易懂、简便的适合农村大众群体操作的网站和应用,让农村居民使用时能简单易上手,不管走到哪都能便捷地进行网络支付结算交易,彻底地改变以往农村传统单一的支付方式,使农村居民能够真正的享受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高效率、高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积极传播互联网金融相关常识,增强应对网络骗局的防欺诈能力。由于受信息化教育水平及获取信息途径的限制,闽西当地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程度较低,金融能力也不够健全。因此,要想在农村推广好、应用好这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必须要先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的了解程度。比如,举行关于金融以及防范风险相关的知识系列活动宣讲,使得农民能更好地了解互联网金融,加深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程度。利用宣传手册和社交网络平台推广金融相关的基本知识,并建立乡镇体验站,指导农民使用互联网金融相关应用的使用,提高当地居民自身的金融能力和对金融产品的认可和使用,让农民更好地理解金融的魅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滋生了互联网金融诈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发展诈骗行为,对于刚接触互联网金融的农村居民,面对不法分子的欺骗,就非常容易上当,面对没有一点防范能力的农村居民,加之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快速、便捷,往往容易被骗得财物尽失,而又难以追回。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在农村推广互联网金融时,一定要对农村居民进行互联网风险自我防范意识教育,让农村居民了解不法分子的手段,增强在互联网金融使用中自身信息的保密性,在面对此类事件时能从容以对。当然,也要加强金融信息技术的安全,培养新型互联网人才,加强信息安全储备,防止黑客攻击及病毒防护,构建安全可靠的互联网金融网络。

(三)完善征信体系,建立监督防范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农村金融系统,就需要有一个优秀的农村征信体系。征信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地保证网络信贷等金融业务在当地的健康成长,农村金融体系同样也会得到较好的改善。

现今,由于网络大数据的出现,发达的城市地区获取征信已相对简单,而在农村地区,其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建设农村的征信体系时,要注意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除了利用央行的征信系统,也可以结合农村在水电、通信以及公共机构的信息记录以及结合现有的“蚂蚁金服信用”,来分析居民还贷的意愿及能力。此外,还需对农村居民进行信用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来降低违约现象的发生。当然,还可以建立互联网金融的防范监督体系及保险制度,细化农村监督防范规定,确定互联网金融在闽西农村地区的未来路线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及制度,保障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从而不断完善整个农村金融体系。

(四)充分助力当地传统农业,提倡特色农村金融。在农村,伴随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前景也越来越宽广。2011~2015年龙岩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逐年增高,但农产品的推广程度有待加强。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创立特色农产品,如当地的蜂蜜、茶叶、梁野山山珍、花生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金融,售往中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加快农业发展,建立智能温控大棚、温室蔬菜大棚,助力农产品生产,减小农产品的病虫害率,提高农产品生产量。而作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应该把重心放在农村居民的真正需求上,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合农村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例如便民存取款服务站、农业供应链金融、农村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项目等等。开拓农村互联网险种,保障农村农业生产,助力农产品丰收。根据当地种植特色,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实现对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助力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亏损,提高农村农业化生产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不断重视,充满便利性的互联网金融像一阵东风一样吹进了农村这片茂密的林子。互联网金融在闽西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不断地引导当地居民去体验互联网金融,农村居民由于接触先进科技教育较少,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也了解甚少,在推广互联网金融时,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思想教育,引导农村居民提高自身金融能力建设,加强自身信用意识和金融防欺诈能力,合理利用自身信用,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方面,金融机构可协同政府,结合当地特色发展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征信体系,并设立监督机构,细化监督防范规定,提出相关政策和制度。在互联网金融下,努力寻找与外界企业机构的合作,提高信息的连通性,助力农村传统农业,为农村居民提高收入,使互联网金融能够在适应当地的情况下有特色的发展。当然,福建闽西地区问题也比较复杂,作为农村新生的互联网金融,在建设的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去攻破,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最终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腾飞。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爽.互联网金融带给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的挑战[J].中国商论,2015.26.

[2]艾春梅,李宏畅.大数据在农村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16.6.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系统风险金融产业信息化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与特点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其主要特点如下: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管理弱、风险大。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一是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二是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

(一)萌芽阶段(2005年以前)

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尚未出现,主要是传统的金融机构简单地把金融业务搬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

(二)起步阶段(2005-2012年)

2005年到2012年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起步阶段,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从早期的技术层面逐步深入到业务领域,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等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相继出现。

(三)高速发展期(2013年至今)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以“余额宝”上线为代表,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启了高速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三方支付逐步走向成熟化,p2p网贷呈爆发式增长,众筹平台开始起步,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银行相继获批运营。

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

(一)开辟了金融新渠道

无论是在资金的支付渠道还是信贷渠道方面,互联网金融都对传统金融行业进行了有力的补充。

(二)提高了金融产业信息化水平

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让金融信息的搜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些金融数据,不仅为风险征信评估提供了依据,也为金融机构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和变革

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金融活动无论是在信息的搜集还是传播方面成本都变得更低,这样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与个人之间的金融信息不对称。

五、我国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各类投资者需求

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的增多,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不断丰富与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大势所趋,而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网络安全隐患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互联网技术发展不成熟必然会导致黑客攻击病毒入侵情况的发生,还会导致客户信息和个人隐私的泄露,无法给互联网金融数据库管理带来有效保障。

(三)缺少外部监管,法律法规待完善

互联网金融的灵活性较大,并且其业务模式和产品种类相比传统金融模式都要多得多,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对已有法律法规的规避性较强,比较容易避开法律的监管。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也给原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政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四)系统性风险高,融资模式不规范

目前不少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机构并没有国家颁发的互联网支付牌照,其经营的合法程度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缺少完善的征信体系,不能够形成有效的惩戒制度。

(五)产品过度美化,风险披露不全面

在互联网金融中,金融产品被过度宣传可以说是十分常见。此外,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甚至采用倒贴收益的方式来与竞争对手开展恶性竞争。

六、我国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加快制定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金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行业准入、退出标准,制定违规违法惩处规则,形成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建立公平、公开、公正、高效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一是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及监管范围和监管职能,创新监管方式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形式;二是构造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及监管指标,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的登记备案制度;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四是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对资金流向和资金用途做实时监控。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

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征信体系,首先要创新征信手段,全面收集互网金融平台信息,建立真实、系统、全方位的征信体系数据库;其次,将企业的信用记录纳入征信数据库,实现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再次,认真做好互联网金融客户信息真实性审核工作,并做好客户的信用记录。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应用技术

加强技术创新,针对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互联网金融技术手段要积极适应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的要求,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技术应用;针对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要建立多层次的网络安全屏障及时更新病毒数据库。

参考文献:

[1]于健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4(8):5-7.

[2]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9).

[3]李东卫.互联网金融:国际经验、风险分析及监管[J].新会计,2014(6).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互联网征信;征信立法;Swot模型;共治共享

随着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金融业,互联网金融逐渐形成了4种主要模式:一是基于电商交易结算的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二是基于第三方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如余额宝、招财宝;三是基于交易信息的小微信用贷款,如阿里小贷;四是基于信息平台的网络融资服务,如p2p、众筹[1]。互联网金融热潮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交易模式,而且也给传统征信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信用的支撑,征信业的蓬勃发展也会大力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传统征信与互联网金融下的征信

《征信业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征信业务的内涵有两部分:一是采集信息主体的有效信用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二是将处理所得的信用产品或服务投入使用。征信业实质上是对金融交易对象的信用进行采集评估,并为交易活动相关者提供评估结果和咨询等服务。

1.1传统征信业

西方发达国家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经济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统征信模式,而国内征信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我国征信业的探索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6年才有所起步,在经历了2003年至2014年迅速发展的阶段后,2015年进入了大幅扩张阶段,如今我国市场化的征信机构也已初具规模[2]。现阶段我国传统征信业主要以政府(央行)为主导,制度主体(如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客观主体(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企业征信服务商)为辅,以银行数据库里的信贷还款记录等信用数据为主要征集对象,互联网金融下的信用数据也逐渐被纳入征集范围。

1.2互联网金融下的征信业

互联网金融交易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渐进入了稳步期。p2p网贷2007年被引入我国,2014年和2015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据《2016年互联网金融全景报告》[3]显示,2014年初网贷平台不过880家,而2015年底已超过2500家,规模突破1300亿元。我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信用数据的产生与积累起源于各大电商平台,典型代表为阿里巴巴,它利用自身的电商交易、支付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不仅掌握了客户的个人信息、收支、消费等信用情况,而且还与其他金融企业或银行合作(如互联网租车公司等),形成了“线上支付线下服务”的模式,从而提供更全面的信用评分、边缘产品及衍生服务。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征信理念,打破线下征信的单一模式,转变为o2o合作征信的双核模式,为互联网征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3传统征信与互联网征信的比较分析

(1)信用数据量。与传统征信相比,互联网征信的信用数据具备了大数据的特点:一是维度多元化、多层化,种类繁杂,结构多样,类型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二是来源更广泛,数量增长更迅速,互联网各行业每日所运行的不同业务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海量数据;三是价值更高,一般来说,信用数据价值的高低与信息量成正比,“信用大数据”意味着巨大的价值;四是数据的征集和处理更智能化、自动化、便捷化。(2)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非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未取得信息主体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依赖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可追溯性,互联网企业能够自动记录交易者的操作行为,轻松获取高度敏感的个人隐私,甚至交易参与者也能够轻易获取,信息主体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侵犯了合法权益。因此,互联网金融环境比传统环境对个人征信的难度更大。(3)征信覆盖人群。传统征信业发展缓慢,经过20多年的积累,覆盖率依然很低,央行信贷记录的人口覆盖率不超过25%,远远低于美国的85%。而目前支付宝用户的覆盖率已超过38%,互联网征信覆盖率将会更高,其潜能不可小觑。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以及每日海量金融交易数据的产生与积累,使得互联网征信将会比传统征信发展得更迅速、更全面,互联网征信定会成为征信业发展的趋势。

2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现状

2.1公共性与隐私性缺乏明确的评判标准

信用信息由经济主体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产生,服务于经济主体;同时又依附于经济主体而存在,并直接影响着经济主体的利益。因此,信用信息具备两个属性,即公共性和隐私性。互联网环境下信用信息公共性和隐私性的矛盾更为突出,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在网络空间中并非黑白分明,而是存在着“灰色空间”,如何将两者明确划界,消除“灰色空间”成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4]。目前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信用征集时,由于缺乏对信用信息内容公共性和隐私性的界定标准,所以无法对个人社交、通信记录、交易明细等信息进行详细判断。

2.2信用风险与网络安全风险过大

互联网金融鉴于其门槛低、成本低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但由于目前我国信用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惩戒制度也不够健全,对交易行为缺乏监管,无法预防不法分子恶意骗贷等非法犯罪活动的发生,所以国内p2p网贷平台存在着很大的信用风险。据网络数据显示,2015年问题平台(诈骗、跑路等)数量暴增,2016年第一季度已达260家。此外,外界攻击和威胁等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也急需解决,一旦金融交易遭受到偶然或故意为之的黑客攻击,则会直接导致经济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间短,发展快,尚未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征信体系这一短板,一旦现有互联网金融体系失控,将面临巨大风险。

2.3有效信息的再开发和再利用率较低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达250亿元,全国电商物流包裹超过了200亿件,涉及的用户信用信息更是海量。如何将这些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利用是目前征信机构的努力方向之一,但同时这些海量信息也造成了征信行业内的极度冗余,在重复采集处理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征信机构的智能化程度有限且水平参差不齐,对有效信用数据的再开发率、再利用率极低。从信用信息的实际利用来看,公民对信用信息的利用意识还很淡薄,征信机构还面临着低利用率的尴尬情况。

2.4信息征集的广度及深度不足

截至2015年9月底,央行征信系统已收录法人2102万户,自然人8.7亿人,然而可形成个人征信报告的自然人仅有2.75亿人[5]。互联网金融用户规模超过4亿户,但未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人群仍占很大比重。尽管近年来征信客体人数增长迅猛,但覆盖率和覆盖范围依然不高,仍有数量庞大的人群无论在互联网下还是央行里都没有任何信用数据。信息征集除了要重视全面度和覆盖度外,还要在平衡好公共性与隐私性的同时深度挖掘每个公民和组织的信用信息。然而目前的征信体系对征信对象的信用信息的合法挖掘深度不一,不仅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而且还缺乏法律制度的保护。

3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所面临困境的根源

3.1信用征集的标准规范与制度的缺失

信用征集要求信息主体将个人信息进行部分的让渡,因此也决定了它与隐私保护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6]。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不仅缺乏明确的征集标准,在立法方面,我国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比较分散且模糊,互联网金融个人隐私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受限于不健全的征信法律体系以及缺乏信用信息的公共性与隐私性判定标准,信用数据挖掘无法向更深更广的程度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征集的意义。

3.2征信体系的风险监管与保护机制的缺失

不同于西方国家“第三方”原则的理念(即数据来源于第三方,使用于第三方),国内获得首批个人征信牌照的8大征信机构大多是“数据制造者”,征信机构信用数据的“自造自征”以及政策制度的缺失使得风险监管更是难上加难。互联网的发展为获取和存储信用信息提供了一个开放且互联的平台,但由于我国仍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缺少风险保护机制,使得蕴含巨大潜在价值的海量数据更容易遭到黑客的侵犯,一旦某些敏感的隐私信息遭到肆意泄露或被非法使用,信息主体将面临极大的损失。互联网征信业规范制度等尚不完备,自律监管尚不成熟,还缺乏高素质监管人员,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征信业现状给政府监管部门等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可能会成为制约征信发展的隐患之一。

3.3信用数据的深度加工处理能力薄弱

数据好似毫无关联的一个个信息孤岛,经过厘清、挖掘、关联和整合之后,便能转换成有价值的信用数据,即“一切数据皆信用”,而这就对信用数据处理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对信用数据所进行的重复采集开发,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数据冗余,而且使信用评估的效率和时效大打折扣。以支付宝“芝麻信用”为例,它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将客户在阿里巴巴各平台积累的交易数据以及社交、生活等信息导入五维行为信用评估模型中,进行综合评估得出评分。然而每日交易数据,造成冗余过多,导致海量信用数据的重复开发,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加强数据的深度加工,提高有效信息的优化配置程度,进行有效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减少冗余,提高服务效率是互联网征信业需要重视的关键之一。

3.4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信用信息的采集、开发、获取、利用效果均取决于管理体制,政府信息垄断会造成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对称现象。尽管政府早已开始倡导行业理性发展,但央行并没有对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央行所拥有的巨量信用数据也不会与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共享,因此体制主体单一化现象严重。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数据成为各征信企业的核心资产和竞争力,企业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各自为政,很可能形成行业内的垄断,因此实现同行业间信息共享的难度相当大。

4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优化建议

笔者基于Swot矩阵对互联网金融征信提出的4种优化策略如表1所示.

4.1建立健全信用信息相关法律法规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百年的信用建设实践,大多具有较为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我国需要摸索出适合国情的征信法律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之路,绝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如今互联网信用数据已然“大数据化”,未来我国征信必将崛起于大数据时代,除了借鉴参考国外征信法律体系外,更要着力于互联网征信的立法。目前互联网征信的发展存在隐私信息界定不明、海量数据离散、安全风险等问题,征信的推进需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第一,为了规范征信,明确隐私标准,消除网络中的“灰色空间”,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为了解决海量原始数据离散的问题,并提倡立法层面的公权与私权的平衡,信息的征集应以公权力授权代替私法授权(即互联网征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央行的公权力,能够对接拥有原始数据的单位和机构,法定保密信息除外)[7];第三,为了保障互联网信用信息的安全,国家不仅要制定相关政策严惩黑客行为,而且要鼓励安全保障技术的完善成熟;第四,互联网金融的百花齐放产生了形态各异的交易数据,不同机构对数据的处理不同,很难达到行业统一,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规范以便于信息的整合、流通与共享。

4.2建立互联网征信体系的风险监管保护机制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征信机构的数量也在猛增,传统的征信管理方式和风险监管保护手段难以适应互联网征信业的发展。因此,除了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专门的法律对征信进行监督和保障之外,还要在社会层面上采取行业自律的特色监管,双管齐下进行有效的风险监管与保护。如果征信过程缺少监管机制或者监管力度不够,那么再健全的规章制度也会变成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建立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的风险监管保护机制,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确定符合互联网征信特征的监管理念,利用新颖的监管方式全流程监测;第二要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监管机制,引导和推动行业自律和行业合作;第三要加大监管人才引进力度,人才作为企业机构的软竞争力已成为现代社会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是具有技术、金融和“大数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不断充实扩大监管队伍,加强监管人才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8]。

4.3加强互联网信用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一般来说,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有数据废弃(Dataexhaust),但数据并非用完即丢,通过合理匹配整合并深度处理挖掘就能获得更大价值。例如芝麻信用原本只搜集阿里相关交易数据,而如今通过个人信息的绑定(如个人的学历学籍、单位邮箱、所拥有车辆信息等)获取线下数据,经过再开发整合后的信用数据,不仅可以携信用出行随时租车,而且可以免押金先住后付住酒店等,甚至可以利用丰富的信用数据为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来判断各经济领域的运行和走势,实现信息的再利用。未来信用信息数据的利用将会分化为两部分:一个是大公司主导的数据界,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坐拥海量数据,为互联网征信体系提供数据来源;另一个就是社会圈里的开放数据,例如政府的开放数据、研究团队的数据以及网民社交网络等自发行为的数据等[9]。这两部分的信用数据量都相当可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再开发、再利用,产生数据的重新流通价值,从而能够节省资源的浪费,促进生产效率的大幅优化。信息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问题,在信息传播和流通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新的且有效的信息产品[10]。在互联网征信下,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信用信息采集机制,由单一被动采集模式转变为被动与主动采集并存的模式,同时要加强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合理地引入改造性再开发、再利用,优化现有信息的配置,提高有效信息的再开发、再利用率。

4.4创新互联网征信的共治共享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篇8

一、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特征

互联网金融于1995年正式登上世界舞台,新时期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成本低、风控弱、风险大和覆盖广等优势。首先,对于成本这一特点来说,比如测算一笔单项业务,其营业网点达到1.07¥,电话银行达到0.54¥,atm则为0.27¥,但如果通过互联网仅0.1¥元即可。由此可见,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各个营业网点的成本投入,大大节省运营成本。其次,对于风控弱这一特征来说,这主要体现在当前征信系统方面,当前还未对非银行机构开放。虽然当前能够实现线上和线下的综合效率,甚至还能大大降低成本,但征信系统的不完善,使得人们还无法决定风控的质量。再次,对于风险大这一特征来说,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得是数据的获取效率大大提高,但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一旦数据出现误差,将给金融活动带来巨大风险。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还面临着网络安全和信用的风险。最后,对于覆盖广这一特征来说,由于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惠民和人性化等特点,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打破了传统金融受到的时间和区域限制,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盲点。

二、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优势

1.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有效缓解金融排斥

在金融机构中,金融排斥是常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部分客户无法使用相关金融产物,而传统银行业务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不仅满足客户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了金融排斥现象。

2.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离不开物质和金钱的交换,不少物质和金钱交换是在中介途径下完成的,但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商业来往,十分方便快捷。

3.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交易信息互相对称

传统的金融模式在搜寻信息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在信息传递方面比较方便,还促进了各个企业之间的商业往来,实现了各个企业之间交易信息的互相对称性。

三、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1.推动了利率市场的发展

和传统银行业相比,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中交易程序符合市场化原则,同时满足了交易双方的不同需求,有效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合理的利率市场能够有效制约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而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推动市场现代化进程,合理控制价格的基础上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

2.极大丰富了银行业务

无论是传统银行业还是其他金融机构,客户是最重要的业务来源。因此,只有不断拓展客户资源才能有效推动银行业务发展,而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内容和针对性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

3.有效提高了资源分配效率

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其他金融机构,只有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发挥其更大价值。传统的银行业务不仅具有较低的分配效率,还使得小型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融资,极大地影响其业务发展。然而,在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能够对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等方面的信息迅速进行搜寻并做出有效决策,从而有效提升了资源合理分配的效率。

4.有效改变了金融媒介

由于传统银行业具有较为复杂的交易流程,但在交易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媒介角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贷款等各项业务,然而,手续的复杂等方面因素直接制约了金融领域的发展。而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有效简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率,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也促使传统银行业不断进行创新。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篇9

关键词:项目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人们生活、学习等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互联网与金融行业进行融合也是当前讨论比较广泛的问题之一。在2013年以余额宝作为标志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式发展,随之也就出现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是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一种新型金融投资模式,当前人们比较熟悉的金融机构主要有蚂蚁花呗、人人贷等,以上都属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容。但就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而言,这种新型金融模式不但给传统的金融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风险,基于这样的发展形势,本文就如何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进行相应的探究,希望以此能够为降低金融管控风险提供参考性意见,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顺利、健康发展。

1项目管理基础

所谓项目管理,具体而言就是管理学中的一项技术,而且是针对比较特殊的行业、产品等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一般来说,项目内容本身就具有模糊的性质特征,没有统一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相应操作,一个项目从开发阶段直至结束都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因此这就需要将管理方式与手段两者融合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另外项目管理还具有目的性特征,因此要想切实实现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的预判,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操作情况来对项目环节的标准进行测试和评定,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对项目在不同管理阶段进行严格的监控。

2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2.1构建计划立项审批工作制度。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这就需要对全过程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干预处理。同时还要针对项目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进行相应风险管控,以此提升互联网进行金融风险管控的工作力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扩大发展。基于以上,在进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项目管理时,首先应该将以往的金融项目进行有效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工作,以此作为项目管理的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符合下一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工作项目,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审批制度,这也是当前比较有效地干预方式。将过去的金融信息输入数据库中,然后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之前金融产品进行大概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来进一步增强后期金融产品的运行有序和规范。但就当前项目立项审批制度而言,需要建立在当前沟通管理、设备上进行,运用自动化的方式管理项目流程,进而完善项目审批制度,提升对项目进行审理的工作成效,在进行项目审批流程的构建和制定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信息以及凭证进行举证,另外还要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确定该方案的预期实施效果;在进行项目立项审批制度的建立时,应该结合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当前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制度制定,例如,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工作范围,对项目计划的制订,又或者是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进行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制定,这样才能够切实保证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于以上,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一方面能够节约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在运用项目管理时进行细节上的监督和控制,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1]。2.2通过制订针对性应对方案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就互联网金融机构资金性质而言,具有流动性大的特征,而且这些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中吸纳的短期流动资金,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在于对需要借款的用户进行长期性的房贷业务,虽然这两种借贷业务之间不存在资金上的冲突问题,但从两者时间、成本等方面进行考虑,借贷双方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情况,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风险也有很大的差别,这种风险主要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运营过程中,由于风险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方面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信用、市场、政治环境或者是金融领域本身的风险层面中,因此在运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从金融风险的种类进行区分,从而对金融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期和评价,结合风险实际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监控,对管理方法的运用是对金融风险的发展进行动态化监控,根据监控结果在适当时候进行风险管理干预工作,对风险进行管理干预的根本就在于对前期方案的制订。在项目管理的初始阶段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管理,不仅能够降低互联网金融资本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贷款风险,还能够切实减少管理过程中出现呆账、坏账等,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规避。2.3开阔金融业务市场,培养金融项目管理人才。传统金融市场辐射范围比较广泛,而互联网作为当前比较新型的金融形式,具有成本低、金融市场效率高等特征,因此这就需要人们运用迎合当前时展的角度来看待金融项目和产品,以此来提升金融机构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阔金融业务市场,以此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有效性。在当前从事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项目管理过程,尤其是对金融风险管控方面。基于此也就足以说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运用招聘等方式,向社会进行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招聘,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或企业内部培训方式进行金融方面人才的针对性培训,对于培训的安排可以通过定期进阶的方式级逆行,由互联网金融项目管理基础、金融风险管控、质量管理操作方式等对人才进行提升式的培训方式,使得人才能够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另外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具有共通性的特征,部分金融机构再进行与企业合作是对项目管理人才采用的方式为资源共享,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的顺利运营,同时还以金融技术作为支撑基础,进行相应的管理延伸,使项目管理工作逐渐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中,针对金融风险管控专门设立工作专员或工作部门,在提升人才专业性的前提下进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管理的自主性、自发性,从对相关项目管理方面的引进和培训而言,将人才机制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项目管理工作环节或工作部门中,切实提升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2]。2.4维护项目管理信息,切实完成项目管理指标。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将互联网金融发展建立在当前信息时代前提下进行的,基于此要想切实提升互联网金融项目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对相关的金融管理信息进行相应的维护管理,通过采取比较专业、高效的管理方式进行维护管理,并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的发展实际来进行决策和评估等,从评价指标的制定来达到互联网金融项目的管理成效,同时还能够及时对信息进行跟踪管理以及更新处理,进而控制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管理工作的落实,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金融环境进行相应的模拟,以此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存在的弊端。在进行互联网操作环境的模拟时,互联网金融产品由最开始的计划方案制订、对金融风险的管控、风险管控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细则、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等,以上都与互联网金融有很大的关联性,将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应用,这样做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互联网金融项目进行相应的决策和分析,以此来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决策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进行集中性管理。一方面有助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运行中各个管理环节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将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对称,切实降低对资源的多次应用,节约时间,提升管理工作成效,以便于更好地面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风险,从而规避风险。另外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信息管理时,还要注重对金融客户信息的保护工作,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项目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最终目标就是完善金融信息纰漏机制,切实保证金融客户的群体利益,对其中存在的违法行为等进行相应的监管和打击,从根本上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对金融信息进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运用相应的征信方式。建立征信体系要确保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征信体系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政府与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互动,更进一步实现对金融数据信息的统一、有效管理,以此来推进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顺利建立[3]。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众筹;法律风险;法律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2014年3月5日,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互联网金融"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毋庸置疑,今天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与社会最上层、最保守的一些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我国金融领域现实存在的金融抑制、金融行业同质化竞争以及对互联网相关金融活动监管的准真空状态,都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最终极大地改变了金融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一种新型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出现,并对传统金融业态和系统产生了较大冲击。那么,究竟何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其包括哪些业态形式?存在哪些内生性风险?而自法律的视角审慎思考,应当如何监管?

(一)何为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internetFinance,简称iF)的概念富有弹性,目前业界尚无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及范畴。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统一环境下的金融业务的综合性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传统直接融资模式和间接融资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等现代信息集成技术,在创制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各种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现代金融业的专业化与分工将被淡化,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它是一种更为民主化、而非为精英阶层所控制的金融模式,所引致的效益将更加惠及普通民众,因此,它是真正的"普惠式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模式

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指的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并提供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法人企业。

2、网络融资

(1)p2p(peer-to-peer)网络借贷。p2p网络借贷模式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个人对个人直接信贷模式。2013年7月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互联网金融的存在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也指出,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业也给金融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2)众筹模式(CrowdFunding)。2012年4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企业振兴法案》(JumpstartourBusinessStart-upsact,简称"JoBS法案"),该法案的第3部分将"众筹(CrowdFunding)"这种具有显著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式正式纳入合法范畴,并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方式获得股权融资。[1]截至2013年末,国内众筹网站共二十余家,其中,2011年成立的"点名时间"、"追梦网"、2012年成立的"众筹网"、"中国梦网"等,都在业界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文主要以这种形式为例阐述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

3、虚拟货币

以比特币(Bitcoin)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带有较强的货币属性,从理论维度考量,比特币创造了一种新的货币体系,其存在的信用基础是人们基于对恒定货币总量的预期。这种货币体系创造了信用,如果规模足够大,发展逐步成熟,很有可能对正规金融体系造成冲击。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其客观存在的风险。

4、泛渠道业务

泛渠道业务主要是指基金公司、券商、保险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利用网络进行理财、保险等产品销售。

总之,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的优势将日渐凸显,渠道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属性。

二、我国众筹发展现状及其分类

(一)我国众筹发展现状

中国众筹的发展处在起步的阶段,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众筹一度游离于非法集资的边缘。国内的it人士借鉴美国众筹平台,成立了一批类似的网站。"点名时间"是成立于2011年的中国众筹网站,它仿照Kickstarter的商业模式运作。

(二)众筹类型

1、捐赠与赞助。捐赠与赞助模式是无偿的投资模式,大众可以通过网站直接选择捐赠或者赞助小额的现金。

2、预售。预售模式是得到普遍应用的模式,美国的Kickstarter网站以及中国的"点名时间"都使用该种模式。

3、借贷、股权投资。该模式与预售模式有许多相同之处,根本上的不同是回报方式。由于报酬是现金或者公司股权,该模式更加适合中小企业融资。其中股权式众筹的问题尤为突出。下文会继续阐述。

三、众筹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非法集资的风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非法集资应当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即(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从形式上看,众筹平台这种运营模式未获得法律上的认可,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推介,并确实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以回报(募捐制众筹除外)--其中股权制众筹平台以股权方式进行回报给出资者,奖励制众筹平台主要以物质回报的方式,借贷制众筹平台以资金回馈方式回报给出资者,且均公开面对社会公众。所以,单从这一条文来讲,众筹平台的运营模式与非法集资的构成要件相吻合。

(二)代持股的风险

凭证式和会籍式众筹的出资者一般都在数百人乃至数千人。部分股权式融资平台的众筹项目以融资为目的吸收公众投资者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但根据《公司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那么,众筹项目所吸收的公众股东人数不得超过五十人。如果超出,未注册成立的不能被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注册成立的,超出部分的出资者不能被工商部门记录在股东名册中享受股东权利。

(三)知识产权权益受到侵犯的风险

奖励制众筹平台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挖掘创意、鼓励创新;其上线众筹项目的发起者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其创意,贩卖其创意;而出资者的投资出发点在于支持创意、购买新颖的产品。但是在奖励制众筹平台的众筹项目大都是还未申请专利权的半成品创意,故不能依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保护其权益。与此同时,几个月的众筹项目预热期给了盗版商"充分的"剽窃时间。[2]

(四)存在"公开发行证券"的风险

《证券法》第十条第一款"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公开发行:(一)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二)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两百人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众筹平台在募集资金过程中毫无疑问是面对不特定对象,且人数常常超过两百人,很容易触犯《证券法》关于公开发行证券的规定。

(五)监管制度缺失引发的风险

目前成立一个众筹平台只需进行工商登记和网站备案,对于众筹项目的审核由众筹平台全权负责。也就是说,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众筹平台的监管部门,没有专门针对众筹平台的监管规定,或者我们还可以说,目前众筹平台基本是在一片监管真空的地带上大行其道。众筹平台涉及大量的公众资金和社会群众,一旦发生失控,会产生大量争诉,容易引发社会经济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所以,监管制度的缺失使众筹平台的出资者面临投资风险,亦不利于众筹平台整体行业的发展和规划。[3]

当然众筹模式的风险还有很多,例如:信用风险等,但与主题无关就不在赘述了。

四、法律风险的解决意见

(一)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切实保护合法权益

现实中,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的法律严重缺失,监管部门在处理投诉时也常常感觉无法可依,已经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均不涉及此类内容。这直接导致我国在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方面存在双重"苍白"。因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适时出台相应的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的法律规范,从法律层面界定互联网金融的问题,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

(二)完善我国个人信息征信系统,积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就如何规范征信活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信用评价机制,信用评价与监管机构应具备统一的信用管理办法、信用评价方式,对支付平台双方进行信用评价、分等级管理。二是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网络平台进行嵌入式对接,实现信用数据等信息共享。三是积极引入第三方个人征信系统,完善借贷违约惩罚机制,丰富信息来源,降低信用风险,促进网络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覆盖全国的征信体系。因此,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我国征信制度建设,积极建构社会信用体系。

(三)借鉴外国先进经验,重点应在股权式众筹上

1、解决众筹融资行为的合法性问题。由于小微企业通常并不具备符合商业条件的市值,若寻求ipo上市融资,高昂的信息披露成本、合规性成本、时间成本往往使其不堪重负,再加上网上经纪、高频交易和百分位报价的出台,更使得小微企业ipo雪上加霜。为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美国2012年通过的《初创企业扶持法案》,承认了股权众筹的合法性,并定义了一个新的网上小额发行融资交易的中介机构--集资门户,对股权众筹中介的资格和行为限制做出了明确规定。随后,SeC于2013年10月23日了关于众筹融资的指导规则,就众筹企业的年度可融资总额、投资者的年度可投资额、众筹企业的信息披露、众筹融资平台的行为规范等,进一步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力求在资本形成与投资者保护之间达成合理的平衡。

2、对股权众筹融资进行相应的界定。由于对股权众筹融资的法律监管是在传统证券监管领域的一个特例,因此有必要明确何种股权众筹融资可以采取此类特殊的监管方式。可以参照美国JoBS法案,对单个项目融资上限(如融资额不超过1000万元)、单个投资者投资额度(如单个投资者对平台项目的认购额度不超过其资产的一定限额),以及融资方式限制(通过经注册的众筹平台或者投资门户进行的融资)等,进行适当的限制,以体现监管机构对不同体量的融资主体及融资行为上的监管差异。[4]

参考文献:

[1]黄健青,辛乔利."众筹"--新型网络融资模式的概念、特点及启示[J].国际金融,2013(9).33.

[2]寒雨.众筹的力量[J].创业邦,2011,(2).60.

[3]吴志国,宋鹏程,赵京,资本市场监管:平衡的艺术--美国众筹融资监管思路的启示[J].征信2014年第3期总第182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