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发展建议十篇低碳发展建议十篇

低碳发展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20

低碳发展建议篇1

【关键词】低碳金融;经济发展;建议

1.保定市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试点政策和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的如火如荼,先后打造了“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等重点项目,提出了“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

1.1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1.1.1大力推广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

保定市在以清洁能源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方面,成绩突出。2006年提出了打造“中国电谷”,加快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保定・中国电谷”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设备、高效节能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等六大产业体系。2005年―2008年,销售收入由60亿元,增长到254亿元,出口创汇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7%。骨干企业众多,其中,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航惠腾公司也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

1.1.2尽心打造低碳城市生活

2007年,保定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实施意见》,旨在发展光伏LeD及LeD其它产品,将其推广到太阳能照明、热水供应、取暖等城市生活的多个方面,目前,“太阳能之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37条路段的太阳能路灯应用改造,共安装太阳能路灯700基;完成159个小区照明太阳能改造工程,在交通信息、道路照明、建筑工程光热利用、小区改造、公共园林等众多方面实现了低碳生活改革。

随后,又推出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行动,目前已卓有成效。2009年底,全市已取缔改造燃煤锅炉472台,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新建污水处理厂32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日均104.7万吨;园林绿地面积扩大,目前全市绿化覆盖总面积4377.77公顷,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三绿”指标分别为9.28平方米、33.9%和38.7%。

1.1.3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助推绿色产业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低碳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也是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涞水县金融体系投放资金6000余万元,将“野三坡”景区发展成为5a级旅游重点景区,年收入超过6500万元;易县则着力打造狼牙山、清西陵景区,推出“农家乐”特色服务,年收入超过560万元;又在“太阳城计划”中,完成23处景区(其中,自然景区10处、文物景区13处)的太阳能应用改造,完善了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2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1.2.1支持新能源产业壮大和发展

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在低碳城市经济建设上,积极支持“保定・中国电谷”打造,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对“英利”新能源、“中航惠腾”等新能源建设骨干企业发放贷款共计67.96亿元,其中,仅对“英利”新能源贷款高达54.91亿元,对“中航惠腾”等其他骨干企业投放贷款达13.05亿元。除此之外,各金融机构还给予新能源产业信贷政策优惠,建设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加大了对低碳经济相关行业,比如风电、光伏太阳能行业的投放,并且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和客户政策,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浦发银行保定分行也给予新能源和环保行业重点授信支持,同时开辟绿色信贷项目融资专项审批通道,大大提高审批效率。

1.2.2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

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拓展节能减排市场,加大对节能减排金融支持力度,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方面的资金投放力度。其中,建设银行及其办事处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分别投放0.45亿元和0.12亿元。

1.2.3支持低碳城市建设项目

全市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低碳城市经济建设项目,为相关项目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农村信用联社对“碧水计划”建设项目发放贷款0.46亿元;建设银行对高阳污水处理企业发放贷款0.9亿元,有力的促进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等低碳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快了保定市区“两环四廊、五湖十园;青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空间格局的形成。

1.2.4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绿色信贷”模式

保定市农村人口占比80%,是一个农业大市,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低碳城市经济建设至关重要。为此,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模式,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中,保定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生态农业发展贷款产品,发放贷款160万元支持保定市固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扩建;中行保定分行对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绿色信贷”5820万元资金支持;建行保定分行支持农业优质企业发展,2011年对生态农业发放贷款600万元;此外,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0.11亿元,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各金融机构为打造“山水保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综合扶植政策

首先,缺乏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对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开发及低碳技术的研发缺少政策扶持,尤其是地方上财力有限,很难给予低碳经济有力的财税政策扶植。其次,缺乏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风险补偿等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企业的融资信贷、上市发行股票等也缺乏政策扶植。最后,缺乏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这两部文件偏重宏观指导,政策约束与激励作用不强。

2.2低碳经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同,与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矛盾

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为三大主线,节能环保、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可持续发展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社会效益。而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发成本上升,盈利模式转变,短期的经济效益很难实现。金融机构作为低碳经济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十分注重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这与低碳经济的经济效益相矛盾,低碳经济可能面临较严峻的融资形势。

2.3新能源生产本身高耗能、高污染

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它们可以替代煤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通过先进成熟的低碳技术,比如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有些新能源比传统能源更加昂贵,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材料是多晶硅,这种材料的生产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并且光伏发电的成本也是较高的。风能发电中玻纤风机叶片和风机轴承易损坏,会相应增加成本。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热污染较严重,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旦在事故中泄露,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人身造成极大危害。

3.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对低碳经济综合扶植

政府的大力扶植在加速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至关重要,若缺乏综合性的扶植政策,金融部门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作用效果必然会受到阻碍和制约。于是,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了“一个理念、两个阶段性目标、三个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框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物价工商管理,配套金融监管制度建立等众多方面对金融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扶植,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同时,政府对金融部门的风险补偿、担保提供等扶持政策,对金融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资金配置调整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可见,建立综合的低碳经济扶持机制,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方的共赢,是实现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3.2政府银行审慎选择支持低碳项目,防止高耗能高污染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构成的金融体系,是完成低碳金融支持的核心,该体系通过增加低碳项目融资力度,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信贷支持的方法,“双管齐下”,能有效地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首先,政府、银行部门应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经营管理,特别注意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从贷款审查、项目评估、借款人分析等“贷前”环节入手,审慎选择优质低碳项目,重点扶持。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下大力度控制商业银行对“三高一低”项目的资金贷放。最后,要加强低碳金融观念的宣传,在银行部门树立低碳新理念,从根本上建立低碳金融支持体系。

3.3银行加强低碳金融创新,综合考核经营效益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拓宽贷款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还应进行必要的金融创新。总的来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各种金融创新。当政府设定了碳排放的总量上限,于是排放权就会具有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转让获得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允许申请贷款的企业将其作为抵押来获得贷款。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推出“绿色信贷”和“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规避工具,为个人,企业和相关投资提供便利和渠道。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制定一套适合低碳项目的贷款管理办法。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企业贷款建设节能减排项目,并用由此节省下来的开支分期偿还设备价款。节能项目的提供者多为中小企业,它们一般不具备充分的抵押贷款条件,也较难获得银行满意的信用评级。按照传统的贷款管理方法,这些银行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而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新的贷款方式,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贷款。

3.4大力引进培养碳金融人才等其他措施

低碳发展建议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物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U65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低碳绿色物流的重要性

自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世界各地纷纷提出环保、绿色、低碳的概念,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减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势在必行。低碳经济要求能源产业、制造业、消费等多领域协同实现碳减排。

发展绿色物流是有效减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量来看,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全世界能源消耗中,交通运输业占26%,碳排放中,交通运输业占21%;如果能够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无疑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从我国物流业所处发展阶段来看,其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与国际水平相比,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的精细化也随之不断深入,为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会大量使用冷藏、保鲜、动态跟踪等技术手段,此时会出现能耗增长快于物流规模增长的情况。尽早的引入绿色物流理念,在设计之初考虑到降低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提升物流企业运营效率,无疑可大大降低日后我国碳减排的压力。不难看出发展低碳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

2.我国发展低碳绿色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尚浅,绿色物流也是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与发达国家的物流尚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低碳绿色物流中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

2.1绿色物流思想落后

一方面,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未确立。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的理念知之甚少,对绿色物流更是几乎为零。介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物流环节更是处于被经营者和消费者遗忘边缘地带。

2.2物流系统环节设计落后

物流系统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它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子系统(环节),但目前我国物流系统环节缺乏有效的物流低碳化模式。

2.3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方面还没有很好的规划,大型配送中心承担着物流资源的组织协调功能,是提高整体物流效率不可缺少一部分。交通运输业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包括交通工具的增长与运输线路的增长不协调,道路堵车现象严重;城市交通不畅,严重影响全国交通运输网的运输效率;作为运输骨干的铁路改革进展缓慢等。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经营分散,设备落后,物流技术含量不高,不能满足进行现代物流和配送的要求,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2.4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管理水平低

相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也较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除此以外,人员管理制度,员工绩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3.我国发展低碳绿色物流的对策建议

绿色物流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

3.1转变观念,树立低碳绿色物流意识

作为政府,应加强对绿色物流的管理,在各种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在绿色浪潮兴起之初,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绿色物流事业。转变传统观,将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和普及低碳绿色物流理念,对消费者和企业进行低碳绿色物流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绿色物流意识。

3.2打造绿色物流系统

倡导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配送以及低碳包装。通过对运输线路合理规划,缩短并精简运输线路,降低空载率,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积极采用多式联运,实现整体运输最优化,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输中铁路和水路比重,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布局仓库及配送中心,减少货物迂流,提高物流效率从实现节能减排。积极实施共同配送,整合物流资源,减少作业量和交通拥堵。

3.3加快低碳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首先,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与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第三,加强对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调控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与相关仓储设施规划相结合,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4完善物流信息系统支持低碳绿色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绿色物流更是如此,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利用GpS、eDi、无线射频等信息技术为资源共享、共同配送、循环物流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减少不必要环节,从而达到节能减排,资源整合,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4.总结

在现今的低碳时代,绿色物流将是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通过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绿色物流现有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丁依萍.我国低碳物流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商贸,2011;(20).

低碳发展建议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概述

㈠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㈡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我们存在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使我国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甚至扮演领先者的角色,并尽早到达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拐点,这已从近几年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实践中得到初步证实。同时,一些省份和城市也表现出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的积极性,也已开展了一些相关的试点工作。

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首先,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而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其次,“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分别多出30%和70%。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再次,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仅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发展中的中国的沉重负担。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低碳发展应立足本国基本国情并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并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我们需要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下去,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采取更加稳健的策略,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㈠规划先行,为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走低碳之路的重要载体,纳入可持续工业化和可持续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目标整合到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去。近中期应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核心,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通过综合措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降低面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和损失。

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人均能源资源很少,近年来能源需求快速增加。2009年的能源消费量已达到31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占到了7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对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随着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能源需求必将持续增长。从目前情况来看,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45亿吨标准煤以上,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潜力大、清洁环保、可永续利用的特点,开发利用好可再生能源,是解决人类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更是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㈢提高能源效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能源效率是指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经济价值或物品产量,与生产、加工、转化、使用等各环节的技术和管理密切相关。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出路。从每个行业来看,都有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挖掘这些潜力的出路是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和综合利用。如钢铁行业,采用大型先进焦炉、高炉、转炉、电炉等设备,普及热装热送、连铸连轧等工艺流程,全部回收焦炉气、高炉气、转炉气,实现联合循环技术发电和供热,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节约能源资源。此外,采用先进的建筑供暖、制冷、照明技术,选择经济合理的交通运输技术,对节约能源资源、实现低碳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㈣加强沟通协作,提高参与能力

加强部门、地区间的合作,吸引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全球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近中期,可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标承诺符合国情和实际能力的适当的自愿减缓行动,为防止气候变暖做出新贡献,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要求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大幅度减排温室气体,并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后危机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中国信息报.2009-08-13

[2]成西.低碳生活就在身边.天津日报.2010-01-05

低碳发展建议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环境气候

1.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和内涵

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理念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

2.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能源方面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并且能源利用效率低和能源结构不合理现象并存。能源消费以煤碳为主,出现“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这使得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煤碳中含有大量的碳,在消费煤碳的同时,势必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2003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1.5个百分点。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来自燃煤。2006年,我国煤炭消费的比例上升到68.5qo,二氧化碳排放跃居世界第二。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

2.2环境方面

中国从1999年进入重化工时期,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以及固废产生量也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8.5%和17%。综合官方的和专家的判断(2006),中国的环境形势大致是: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流经城市的河段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其中40%基本丧失使用功能。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等现象。

2.3气候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冰川融化、水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类面临新的挑战。1986-2006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1个全国性暖冬,据2006年底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3℃。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各国就减排达成新的协议。我国要完成到2020年单位CDp=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气候问题,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环境保护呈倒U型关系,而我国正处于谷点的左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使我国提前进入谷底,最终迈向U型的右边,即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同时,环境状况也得到改善。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建议

3.1加快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的转变

我国能源的使用以高消耗、低效率为特征,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必须积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和碳基能源的依赖。如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风电太阳能等清洁高效能源建设。以此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我国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应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第一、二产业的比例,加快发展服务业。另外,还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如发展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的产业,将农作物的秸秆用于发展沼气等。

消费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改变人们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如倡导人们出门使用自行车或公共汽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家中使用节能家电及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等,渐渐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的生活方式。

3.2加大研发力度,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降低企业采用低碳经济所需的技术成本,保证企业的技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由于低碳技术是一个新领域,抢先发展具有先发优势,一方面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还应发展清洁能源机制(CDm机制)建设,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CDm是当前发达国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义务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CDm项目有利于获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减排额度,并实现低碳技术与资金的引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低碳循环。转贴于

3.3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宣传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如: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高碳产业排放量的征税力度;积极引导扶持低碳产业,对低碳产业的税收予以减免。完善市场体制,健全排污权交易机制,促进产业之间的竞争,扩大碳交易市场,如碳汇较多的省可以按一定价格向碳汇较少的省购买碳排放额等。通过植树造林,种植草皮,治理沙漠等措施增强绿化面积,增加碳汇储备。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1]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2).

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低碳发展建议篇5

关键词林业;低碳经济;地位作用;建议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林业大有作为,在制定低碳经济规划时,要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对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现阶段,要生产和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碳的排放。低碳经济的背景其实正是气候问题。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占有特殊地位。发展低碳经济,既要重视节能减排,也要重视碳汇。因此,低碳经济要求在尽量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森林的固碳作用。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空前重视。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遏制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保护森林,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的征占用,减少碳排放;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积极培育和有序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空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我国和平发展[3-4]。笔者就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效途径和建议等进行分析与探讨,为有关决策者和公众对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供认识和参考。

1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由于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等,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些障碍:一是现阶段中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局面很难迅速改变。实施低碳经济需要比较长的周期;二是需要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需要技术的创新、技术进步和突破,才能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三是高排放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中国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尽管通过优化结构和节能能够相应地减少碳的排放,但是总体低碳仍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因此,对于现在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热炒作和许多省(区)和城市提出建立低碳省(区)、低碳城市的构想,专家提出要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目前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试点和讨论大都集中在工业特别是能源领域,而最有潜力的林业(增汇固碳)却被忽略了。面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障碍和专家的告诫,根据中国的现实,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应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的低碳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又会造成新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林业措施是安全的,可以真正实现吸碳和减排,因此林业措施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证人类福祉的“低碳”选择,而不是“低碳假标签”。因此,积极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的“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增强碳汇能力。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目前,许多地方在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中,考虑最多的是工业部门,如果考虑林业,也只是把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纳入其中。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低碳经济中大有作为。林业纳入低碳经济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保护森林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的征占用,减少碳排放;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粮油包括生物质能源林;森林作为生态游憩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低碳的休闲娱乐场所;使用木质林产品、延长其使用寿命,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保护湿地和林地土壤,减少碳排放。此外,森林固碳具有工业减排不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能够增加绿色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还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

3建议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作用已得到公认,增加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及森林蓄积量,是控制温室气体减排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现实,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3.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3.2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中国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3.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监测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3.4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3.5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4参考文献

[1]张健康,宋绪忠.碳汇林业助推低碳经济发展[J].浙江林业,2010(1):20.

[2]康志雄.低碳经济:林业发展的机遇与使命[J].浙江林业,2010(1):26-27.

低碳发展建议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节能减排发展方式转型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逐步过渡到后工业时代,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中国作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在签订《京都议定书》后,更加要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但又要同时保障我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最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式。相关政府部门承诺,在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同当前相比将大大下降。针对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有以下可能途径。

一、调整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利用的效率

众多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国家和城市都逐渐暴露出后进发展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矿产资源的使用,例如石油,煤炭等,造成了全球性气候变暖等灾害性天气。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寻找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替代品,改变当前经济依赖矿产资源的经济结构,寻找一条,低消耗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是煤炭能源使用大国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首先要降低我国传统工业发展中的煤炭使用量,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加强碳的排放控制。但是,从高碳经济转换到低碳经济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依然对煤炭有很大的依赖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加强煤炭使用效率和煤炭净化技术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加强对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出最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加大对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和研究,这不仅能够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的生物燃料利用有限,应当尽量开发能够持续生产的生物能源,例如乙醇燃料,沼气等。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也是能够有效改善能源结构的新能源。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相对于发国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发展

低碳技术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的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或减少对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达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低碳技术是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近年来已经意识到低碳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从能源技术的使用上,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在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远远超过我国。尽管,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低碳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想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实际应用。

三、调整传统产业结构,逐步推进低碳生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需要和低碳技术之间的关系。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传统工业尽管在逐步走向衰退,但是目前仍处于传统工业经济增长阶段,所以如果立刻全部走低碳经济的道路,这对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会极大地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需要逐步推进的。逐步的调整传统产业的经济结构,对于相关的低碳产业给予扶持政策。

(一)调节好相关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阶段时间内产业结构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不要因为刻意的追求低碳,而一味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当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才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经济主要的目标四尽量减少高碳成分,降低碳排放。

(二)要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

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通过“碳交易”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总之,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28(3):9-12.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3]章轲.低碳城市化,中国式探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9-9-2(5).

[4]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5-7.

[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22-26.

低碳发展建议篇7

1.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2.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本文由收集整理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3.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4.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

5.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万亿t的co2,其中1.15万亿t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6.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建议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建议篇8

就当前而言,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是我国低碳农业的主要形式,1993年,农业部协同七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有机农业方面,截至2007年8月,经认证的有机食品标志使用企业600家,产品总数2647个,实物总量1956万吨,认证面积311万公顷。未来10年,我国有机农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品将趋向多元化,畜产品和水产品比重将增加,我国有机农业产量将居位世界第一。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制约因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低碳农业概念在我国提出时间并不长,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低碳农业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方面尤其欠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已有的《环境保护法》仅对农业环境保护有简单的涉及,未能将农村环境、农业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统一起来;而且农村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乡镇缺乏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县级环保部门和农业环境监测部门较少在其所辖村镇设立派出机构。另外,环境统计和检测体系不健全,环境监察和监测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体制障碍制约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升,成功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包产到户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追求产量的增长和经济利润是其突出特点,体制下的农业生产主体对环境保护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缺乏天然动力。这种分散、孤立的散户经营,直接影响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的组织。例如,一个农户或一个种植园实行低碳农业的模式,而周围的耕地仍是石化农业,这个生态模式的土壤、空气和水源就仍会受到影响和污染。

3.科技支撑较为薄弱,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和转化渠道不畅

低碳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环境科学、气象学、加工技术和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技术支撑,而我国农业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数量相对少,而能够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就更少了,病虫害防治、立体养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防腐技术等一些农村急需的关键技术研发进展都较为缓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需要。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涉及低碳农业领域方面开展了一些实用技术研究,但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和转化渠道不畅。我国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层农村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致使低碳技术引入农业经济速度缓慢,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与效益脱钩,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4.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从国家层面看,对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措施和保障机制等缺乏纲领性的规划文件,更没有对低碳农业专门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将政策导向倾向于一些短时间内就能见效果的领域,再加上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低碳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备,不少设备早已老化,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陷入无人过问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支持保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进程。

5.农村人口素质较低,观念落后,低碳意识淡薄

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决定了它对农民素质有较高要求,而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是受教育程度较低,二是思想观念落后,低碳意识淡薄。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留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由于科技资源有限,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这种低素质、弱体力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再加上低碳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发展规划

低碳农业不仅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以及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结合、层级性和统筹性相结合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路线图、低碳农业技术的标准及碳减排的目标;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等,并研究低碳农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域特点,选择好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务实推进。

2.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引导和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发展低碳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要增加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进一步完善现行财政补贴政策,改善农业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农业环境补贴额度与其环境保护投入相挂钩的财政补贴政策,通过加大低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力度,引导农民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业生产资料,采用生态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三是重构现有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通过开征碳税,扩大资源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提高税率等来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四是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对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各项财税政策工具的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以便能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财税政策的结构、方向和力度。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修订现有法律,注入低碳农业的理念和内容。低碳农业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确立,将对整个法律体系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低碳农业的法制建设涉及到整个法律理念的更新。体现在立法上,就是在制定和修改所有涉及农业的法律时始终都要贯穿低碳农业的理念,要把这种理念融入整个法律体系之中。如应修订《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法》等法律,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有害物质的使用及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规定。二是出台新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考虑立以《低碳农业法》为龙头,其他相关法律为配套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群,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4.大力推动低碳农业产业化生产,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大前提下,把分散的农户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组织起来,走“小群体—大规模,小农户—大基地”的发展路子,实现统一配套的产业化经营,如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耕作技术、统一收获加工、统一销售等,从而使绿色农产品的来源品质和生产规模得到保证。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民合作组织经营方式,二是集体土地经营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5.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低碳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要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切实把低碳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作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当前,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快建立低碳农业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创新体制和研究平台,尽快推出一批符合低碳农业要求的先进适用的种养技术和加工技术,发展一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创新型企业;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体系,建立低碳农业示范区,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加速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转化与运用。

6.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低碳发展建议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战略;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3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43-0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将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新模式、新途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为重庆市首个部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截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同比下降4.4%。其中,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增长31%,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到2012年,将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主要以生态林为主,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全区今年被批准为部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相应,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年年猛增,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从未来的发展看,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2.积极搭建平台,探索碳交易机制。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部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服务业。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如鼓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推行新标准,促进建筑低碳化。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低碳化。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低碳交通,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的城市建设,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低碳化。第一,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参考文献:

[1]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省略2010-03-09.

低碳发展建议篇10

“低碳”这一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从这一概念衍生出的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低碳金融、低碳生活等将影响世界、改变中国。其中,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调整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目标的低碳发展理念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题中之意

“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低碳理念的本质就是降能节约。”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尚勋武说。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张全国对低碳农业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之一,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如何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政策,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重点考虑的领域之一,尽快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已成当务之急。”

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中,有一些生产习惯不符合低碳的要求,既不节约又污染环境。广西忻城县土肥站副站长蒙代表以施肥为例说,由于当地雨水比较多,暴雨通常会造成农田被淹没,传统的施肥方法使肥料的流失非常严重,不仅加大了成本,而且还污染环境,农民急需要一种能够控制释放速度的肥料。资料显示,我国化肥利用率低是化肥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除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残留外,约有50%以上的氦没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到农田外,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温室效应、农产品品质下降等。

张全国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的建议,他认为,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实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从国家法律法规高度,逐步开发完善农业能源效率标准。他还提出,要重视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包括能源、环境、建筑结构、给排水、绿地等碳减排与扩碳汇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

科技支撑农业生产低碳化

尚勋武说,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低碳可做的文章很多。可以说,在农业领域,实现低碳可行性很强。

他说,农业多个环节都可以考虑如何做到低碳。他具体举例说,从农业投入品来看,比如水资源,农业耗水很大,但现在用水方式不合理,造成极大浪费。水用于灌溉,还要消耗电能,如果节水,就节约了灌溉用能,也就低碳了。

张全国则对低碳农业给出个概念,“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他进一步解释说,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

如何推行低碳农业,尚勋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加强技术的作用,在农业领域多推行低碳技术。二是生产模式的创新。比如集约化生产,通过合作社,专业协会推动集中生产、经营,提高效能。

张全国也持同样的观点:通过提高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肥料研制的科技发展为例,我国在肥料技术研发上支撑了施肥的低碳化。来自山东临沭县农业局农经中心的刘建文代表表示,近年来临沭的肥料企业在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的缓控释肥在低碳方面成效显着。他举例说,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金正大集团研发并推广的上百种缓控释肥产品,适合我国大田作物。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为钢代表归纳了缓控释肥在低碳方面的优势:缓控释肥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改变了化肥因溶解过快、养分流失而难以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养分不同需求的缺点,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简化农作物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节本增收。

对于用科技支撑低碳农业发展,张全国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他建议:第一,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第二,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同时,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第三,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

农村生活低碳时代来临

低碳方式不仅仅在农业生产上大有作为,农村发展低碳的条件也已经成熟。张全国说,发展低碳农业,要发展乡村新能源,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如综合利用秸秆、畜禽粪便、太阳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资源,满足农村生活炊事用能、村镇生活用电及生活用热水需要。

20年前,将环保写进村民公约,并成立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村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浙江省宁波市滕头村,就是农村低碳的先行者,村党总支书记傅企平代表介绍说,建设“低碳”生态乡村,是农村发展的金钥匙。“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农村也应挑起担子。”傅企平认为,未来“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西部农村大量推广太阳能灶,会大大减少因燃柴(草、木)、燃气、燃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启兴说。他说,我国西部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最适宜大量推广太阳能灶。任启兴建议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太阳能灶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以满足在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