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十篇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十篇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25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律师;律师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1―0064―02

1979年我国律师制度得以恢复重建,三十几年来,律师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长足发展。伴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进程,律师在立法公平、司法公正、人权保障、法治政府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律师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坚力量之一。但另一方面,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律师队伍的发展速度。现实中,律师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偏离正确价值观,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损害了律师的社会形象,降低了律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最终会损害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社会公信力,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因此,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当成为律师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律师行业的高度重视。

一、律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内涵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恩格斯在论证道德的阶级性和特定性,同时也提出了职业道德的命题。律师作为一个行业,也应当有其职业道德。律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律师职业的人们,在职业过程中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道德教育所形成并被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内化于心的信仰,是一种依据“自律”方式保障其实现的社会规范体系,它对人们的职业行为能产生强制约束力。“律师职业道德是律师政治素质、理想信念、思想品质、纪律作风、情操气质和风度的综合反映。”〔1〕1993年司法部制定了《律师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规范》,2001年中华律师协会颁布了《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修订版。这一《规范》是律师职业道德的外部表现,律师的职业道德应是内化于律师内心的对错评价标准,主要依靠律师内心的信仰维护其实施。

价值是表征关系的概念,是表征客体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的概念。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通过对人们内心的规范,进而实现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它能满足人之需要,因而,道德是有价值的。律师职业道德,通过对律师内心的约束实现对律师行为的规范,维护律师职业声誉,保障律师为社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因此,律师职业道德对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有价值内涵的。律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内涵,既是律师职业道德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促成的美好的、珍视的东西,也是律师职业道德自身蕴涵的品质和属性,如公平、诚信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价值观能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会决定人的行为选择。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价值观会对一国的法律适用和法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应该意识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价值观是其职业道德的基础,而职业道德又是其价值观具体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必会对律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产生影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标准

从律师制度恢复到现在,中国律师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身份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1980年颁布的《律师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律师是“国家法律工作者”。这一定位赋予了律师同法官、检察官同等的社会身份,律师所有经费由财政拨款,收入上缴国家,律师是不具有营利性的。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律师的社会定位也发生了改变,1996年颁布的《律师法》明确规定律师是“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而不再是国家法律工作者。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律师事务所定位为“社会中介组织”。这样,大部分律师被推向了市场。律师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向社会收取费用,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律师的商业性。但同时律师也肩负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的职责。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律师的职业性和商业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引发律师职业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加之我国律师制度起步较晚,律师推向市场的时间不长,职业道德建设没有受到重视。当前律师职业道德缺失较为严重,极大影响了律师制度的良性发展。律师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确立律师职业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律师职业道德树立了标准。

(一)诚信与律师职业道德建设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律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准。诚信即诚实、守信,无欺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个人的处世之道和立身之本。除了是对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外,诚信也应当是一种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只有讲品德、守信用,才能塑造良好的行业品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律师职业要能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信守诚信的道德准则。应以诚信为基本标准确定律师道德规范的内容。《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5条规定:律师应当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尽职尽责地维护委托人的合法利益。但目前律师职业普遍诚信缺失,虚假承诺、违规收费、“挑诉揽诉”、对当事人故意隐瞒相关情况、泄露当事人秘密等现象较为常见,因此,在律师的职业道德准则中必须树立诚信这一标准。而且律师道德的诚信应当是以对当事人的诚信为基础,进一步实现对同行的诚信和对司法人员的诚信。

(二)敬业与律师职业道德建设

敬业就是人严肃、认真、负责的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即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从个人角度说,工作既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和方式,爱岗敬业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行业和社会角度说,一个社会的公民能否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的干好本职工作,关系着这个行业和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律师职业是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执业风险较大,因此更需要律师具有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责任心,否则就会给当事人权益造成损害。我国《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5条和第6条都对律师的敬业勤业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也应当是律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和尺度。

(三)公正、法治与律师职业道德建设

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的公正、法治来源于每一个公民对公正、法治的信仰和追崇。律师职业以实现社会正义为己任,这一特点决定了律师基本道德规范应当以公正为内容。律师应当心怀对法律公平正义的崇尚和敬畏,并积极推动社会的公正。例如,律师不应向审判人员、检察人员行贿;怂恿证人作伪证或采用其他不正当的方式影响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损害司法公正。对公正的追求源于对法律的信仰,只有信仰法律才会将法律视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固守法律的客观性,以法律衡量、判断事实,依靠法律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对法律的信仰正是法治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律师职业并没有树立起信仰法律的职业精神和理念,律师每天在与法律打交道,但有些律师更相信、更习惯用非法律的方式来决定问题,最终似乎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实现了目的,但却严重损害了律师形象和法律的权威性。如轰动一时的“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事件,2015年7月公安部指挥多地公安机关摧毁一个以北京市锋锐律师事务所为平台,少数律师、推手、“访民”相互勾连,滋事扰乱社会秩序、妨碍司法公正的重大犯罪团伙,9名律师被依法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这是一个较极端的个案,但也能反映出当前中国某些律师对待法律的态度。如果维护法律公正实施的律师都丧失了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社会的公平和法治很难实现。因此,应将公正、法治作为律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律师职业道德建设

律师的职业道德可以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和执业纪律规范,并通过设立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保障其实施。职业道德属于道德范畴,应当具有道德的特征,即道德的“自律性”。笔者认为保障律师职业道德有效实施的最好途径是:职业道德能内化为律师的内心信仰,通过律师的自觉行为保障其实施。这一目标看似过于理想化,但可以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律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引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措施也可以为律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借鉴。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用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人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自觉的行动。〔2〕这种途径和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宣传和教育,而且这种宣传和教育应当常态化、具体化、形象化。目前律师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每年的律师培训更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培训,即使有,也是大而空的说教,很难让人信服。律协可以考虑将律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律师培训和律师考核的一项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职业道德楷模。让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参考文献〕

〔1〕闫博慧.律师职业伦理的价值取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7):168.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篇2

关键词: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论点,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后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来看,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思想道德层面,二是方法论层面。思想道德层面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法论层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思想道德层面为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道德上的约束,方法论层面为我们提供行动的依据和准则。

二、高校工会与师德建设

《工会法》明确指出,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工会支持行政依法行使管理权力,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与行政方面建立协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项社会职能。

高校工会作为产业工会的一部分,同样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建设四项职能。其中高校工会的教育职能指的就是高校工会要教育教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教职工队伍。从该项职能着眼,可见高校工会抓师德建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面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形势的今天,如何推进师德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工会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三、高校工会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加强师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新形势提出了重要的任务。高等学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师德建设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①因此,高校工会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加强师德建设。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层面出发加强师德建设。

1.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高校工会在抓师德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高校教师群体大部分由高级知识分子组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在教师队伍中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的专门人才。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都有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师德建设,能够更大限度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价值。再者,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新成果的教育,能够增强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若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高,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能够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示范性影响,这无疑能够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同时也能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拓宽路径。

2.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应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思想道德层面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的一大精神支撑。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师的爱国精神和政治热情,同时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②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地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要使每一位高校教师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从而激发教师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为人师,德高为范”,教师只有带着一颗爱国的心,本着对国家、对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才能成为一名具有崇高师德的高校教师。③

3.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准则。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④这也是除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以外的重要道德准则。若把“八荣八耻”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要求贯穿在高校工会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中,就能够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研究,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开展,并给教师思想作风建设起到一个约束和规范作用。

(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层面出发加强师德建设。

1.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引导。

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划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层面,是因为它能够坚定我们的信念,指明我们工作前进的方向。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教师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所以有必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的前进步伐和正确的风向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亲和力和凝聚力。⑤在此共同理想的引领下,高校教师能够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告诉教师应该怎样做,为了理想应该如何奋斗。

2.高校工会加强师德建设,应该提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我们党立足于时展的要求,反映了时展特点。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同样也要立足于时展的要求,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应该将其融入到教学团队建设中来,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真正实现高校教师科研创新、教书创新、育人创新。也只有实现改革创新,高校的教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注释:

①杨六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教育与职业[J],2008,(6).

②武宇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9.

③戚小强,廖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道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9.

④黄海,试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J].高校教育研究,2008(8):23.

⑤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2006年12月1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杨六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教育与职业[J],2008,(6).

[2]武宇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9.

[3]戚小强,廖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道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9.

[4]黄海,试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J].高校教育研究,2008,(8):23.

[5]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2006年12月1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6]吴艳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7]莫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09,(6).

[8]潘光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oL].省略/jy/ynjyxl/yn/hhz/jz/200908/t200

90831_505451020.html,2009.8.

[9]杨六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2.

[10]黄永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教师师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11]张向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08.12.

[12]杜平,论工会在以人为本师德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教工,2003,(6).

[13]缪昌美,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14]宋瑞荣,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2006.7.

[15]刘爱兰,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对策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0.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篇3

关键词新形势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体系构建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中小学师德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上能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生活上简单朴素、乐观向上,在职业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为人师表,展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然而,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形势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冲击,部分教师受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动摇了将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崇高职业理想信念,而将时时处处谋求个人利益作为生活目标,丧失了教师的基本道德操守,师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1.职业理想信念模糊,上进心不强

自古以来,教师职业都是一门受人尊敬、神圣的职业,无数仁人志士都以从教为荣,将毕生心血献给教育事业。然而,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职业荣誉感和事业心,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追求。他们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1],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模糊,工作意义不清楚,没有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息追求的神圣事业,而是将它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有甚者喧宾夺主,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主要投入在兼职上,而仅仅利用兼职以外的时间去完成教学工作,将教师职业当作了“副业”,也有部分教师工作缺乏激情与活力,萎靡颓废、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混日子。

2.责任心缺乏,育人意识淡薄

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倡“教育性教学”,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可见,教书与育人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教师不仅要在学业方面细心培养学生,做学生的“经师”,而且要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精心培育学生,做学生的“人师”。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消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的加剧,使得有的教师责任心减弱甚至缺失,育人意识淡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而无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

3.职业道德败坏,丧失教师人格

西汉末年文学家、哲学家扬雄在《法言•学行》里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可见,教师理应是学生做人的楷模。然而,由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中小学的深刻影响,一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败坏,如对自己所教学生实施收费辅导、有偿家教;在招生、学生评优评先评奖、入团入党、考试、保送大学等工作中利用职权;收受甚至向学生及家长索要财物等,完全丧失了教师人格。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师德建设体系的构建策略

1.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

要构建完善的师德建设体系,前提在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第一,要强化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师德建设领导力。中小学领导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治校理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建设;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将师德教育、宣传、监督、考核等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当中。第二,要建立完备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管理。要成立师德建设的职能机构———师德建设处,保证经费和人员到位,并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以强化和推进师德建设工作;要以师德建设处为核心,由各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处、纪检监察处、工会等共同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以统筹协调师德建设工作。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督导与评估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师德建设督导机构,根据当前的新形势,精心设计并不断完善师德建设评估目标、评估内容与评估方法,加大对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督导检查力度,并把师德建设纳入对学校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中。

2.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内部动力机制

要构建完善的师德建设体系,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内部动力机制。第一,要充分激发中小学教师参加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引导教师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师德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教育、班级管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引导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第二,要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2]。教师是中小学建设的主体,有参与治校议政的意愿与权利,要不断探索完善教师参与治校议政的机制;在涉及教师主体利益的活动中如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干部选拔中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依法保障教师教学活动、教育活动、班级管理活动、学术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的自;在对教师的各种工作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的过程中,要保护教师正当的申辩权、申诉权,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第三,要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要制定和完善一整套教师培训研修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科研资助与奖励制度,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培训研修、开展学术交流合作、进行课题科研,使他们的教学、教育、班级管理、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3.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中小学师德建设成效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师德建设缺乏长远系统规划,没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实践表明,只有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进而从根本上遏制师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1)创新师德教育机制,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

创新师德教育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事实证明,要想中小学师德建设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师德教育机制。首先,师德教育的目标要注意普适性和梯度性。师德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一批师德标兵、塑造一批师德楷模,而是要提升全部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因此,师德教育的目标不宜定得过高,不能以师德楷模的标准去要求所有教师,要注意目标的普适性,保证普通教师通过接受师德教育和内省改进都能实现师德教育的目标。同时,师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设计多层次有梯度的师德教育目标———合格水平、良好水平、优秀水平,通过循序渐进的长时间教育,让教师从合格水平逐渐过渡到良好水平,最后达到优秀水平。其次,师德教育的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丰富性。师德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变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新标准和学校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道德素质的新要求,满足教师自身不断变化增长的新需要。如当前要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荣誉感教育、责任感教育、成功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再次,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师德教育中,除了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文件外,要更多地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组织开展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组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举办师德专题论坛、师德演讲比赛、师德故事交流会等方式,使教师在活动体验中明确师德内涵,体会教师职业的荣誉感,树立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最后,师德教育要贯穿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始终。从新教师入职培训开始,到合格教师培训,到成熟教师培训,再到专家教师培训都必须将师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选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优秀教师,必须将师德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2)加强师德宣传机制,培育教师重德崇德风尚

加强师德宣传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又一核心内容。师德宣传是师德教育的延伸,完善的师德宣传机制有助于提升师德教育的效果。加强师德宣传机制,首先,要高度重视师德宣传工作。要树立“师德建设,宣传先行”的思想;要将师德宣传纳入中小学宣传工作的体系之中,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要有专门的宣传机构与人员,要制定系统的宣传计划。其次,师德宣传的手段要体现时代性与多样性。除了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外,要充分利用当今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传播途径如微博、博客、网站、微信等广泛宣传报道中小学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感人事迹,营造全国中小学教师均重视师德修养、崇尚高尚师德、争创师德楷模的良好氛围。再次,要善于抓住师德宣传的契机。中小学师德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出现的时候就是师德宣传的绝佳时机。这时,要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进行关注、应对和正确引导。对师德难点问题要进行深入剖析、解读或引导广大教师进行讨论、辩论;对正面的师德新闻、人物要及时给予褒扬、点赞;对于负面的师德新闻、人物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鞭挞。要注意抢占舆论制高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师德正能量充满校园与社会。

(3)强化师德监督机制,预防教师师德行为失范

强化师德监督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构建中小学(包括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主体。中小学要充分发挥教务处、政教处、科研处、纪检监察处、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在师德监督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同事评议制度、学生评师制度,并建立教师定期家长会制度,充分发挥同事、学生、家长在师德监督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和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利用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约束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行为。其次,中小学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平台既包括日常办公场所、信箱、电话、短信等常规平台,也包括网站、博客、微博、微信、飞信、e-mail、QQ等网络平台。对于举报的师德失范行为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举报者,以确保监督举报的实效。

(4)健全师德考核机制,促进教师提高师德修养

健全师德考核机制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要坚持考核主体多元化。教师本人、领导、师德教育专家、同事、学生、家长都应参与教师的师德考核,并赋予不同的权重,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其次,要坚持考核内容全面化。既要对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又要对教师在班级管理、学术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既要对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又要对教师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道德行为进行考核。再次,要坚持考核类型与方式多样化。要把集中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并侧重于平时考核、定性考核。要综合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座谈调查法、查阅档案法等考核方法。最后,要注意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要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对于师德考核连续优秀者,在评优评先评奖、职称(职务)晋升、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选培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奖、职称(职务)晋升、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选培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5)完善师德奖惩机制,引领教师提升师德境界

加强与改善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还要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和惩处机制。中小学对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教师要授予“师德模范”、“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并在物质上给予重奖,同时在评先评优评奖、职称(职务)晋升、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选培等方面优先考虑,给予精神上的奖励,以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的主动性。对于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要严格追责、严肃处理,要依规依法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警告、记过处分,降低或撤销专业技术(行政)职务、解聘或开除等;对严重违法甚至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任经辉.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篇4

(一)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中国博物馆学界一直比较注重借鉴吸收国际上的新思想、新理念,但“长期执着于方法论的探索,却忽视了本体论的思考”,特别是对学术规范、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建设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博物馆职业道德的内涵、构成要素、特性特征等没有明确界定,至今缺乏系统完备的博物馆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文物局制定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内容虽简洁易记,但过于笼统,没有涉及博物馆营运中的道德问题,没有对博物馆管理机构和博物馆工作中各个环节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做出明确规定,操作性、约束性都还不够强。

(二)核心价值观出现偏差

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思想:一是固守传统观念,忽视博物馆的公益服务价值。简单地把博物馆具体业务工作当作博物馆机构的价值,认为博物馆就是展示的场馆,就是收藏、保护文物的机构。二是追求功利价值,忽视博物馆的立身之本。受新博物馆学的冲击,过分注重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性,忽视与“物”(藏品)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导致功利主义倾向。工作中偏爱即时可用、立竿见影,过于迁就观众娱乐消费的偏好,盲目崇拜展示技术,甚至走庸俗化道路,追求现实利益。有些博物馆为吸引观众,不惜使用赝品,或过多使用为特定展览而制作的非实物展品,甚至出现了用赝品文物打造出来的“雷人”博物馆,在面对社会质疑时还做出“就算藏品是赝品,观众也不可能知道真假”的回应,这是对博物馆职业道德的严重践踏。

(三)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当前,博物馆从业人员大都没有接受专门的职业道德培训,对职业道德建设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滋生了很多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许多博物馆从业人员对博物馆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远大的职业理想,没有职业荣誉感,很多人甚至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博物馆工作者,而是具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优越感”,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

2.缺乏职业操守有些博物馆工作者对应尽的职责敷衍推诿,对服务对象冷漠生硬,对学术研究投机取巧,对文物保护漠然视之,出现了诸如学术抄袭,文物损毁、失窃甚至监守自盗,违法违规征集、转借文物等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

二、当代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职业道德是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的,是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责任等。博物馆职业活动丰富而具体,文物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社会宣教活动等各个环节都涉及职业道德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中国博物馆界却存在着很多不正之风和道德问题。“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职业道德建设对博物馆的高效运营和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当前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有效激发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事业心、责任心,进而增强提升职业技能、服务社会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职业道德的提升也会带动从业人员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提升,最终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博物馆从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界的整体形象

职业道德是建立公众信任的基础。我国博物馆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机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其职业道德建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加强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维护和提高博物馆的信用和声誉,提升博物馆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进而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也可在社会上起到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界的整体形象。

三、加强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不但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点,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特性,它“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因此,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即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忠诚、审慎、勤勉”的职业活动的内在道德准则,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五个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二是坚持体现博物馆职业特性的原则。结合博物馆的工作实际和发展要求,体现出中国博物馆作为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特征。三是坚持培训教育与机制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把日常的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和建立健全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当作两个重要抓手,两手抓、两不误。

(一)强化博物馆职业道德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基础性工作,成熟的科学理论对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博物馆界应继续把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组织博物馆业界和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中国博物馆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要求,深入研讨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外延、基本内容和要求等,并达成一致共识,进而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职业道德基础理论框架,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构建中国博物馆核心价值体系

博物馆核心价值是“博物馆本身和内部成员坚守的基本原则和信念”,是博物馆职业道德的灵魂。只有确立了核心价值,博物馆界才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当前,国内对博物馆核心价值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的认为是藏品,有的认为是以人为本、公益性,还有的认为是展示,大都是一元化的结论。陈波在《阐释与对话:博物馆核心价值研究》一文中做了多元化的阐述,主张博物馆核心价值包括藏品、服务、研究三个因素。笔者基本赞同其观点。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一个多元因素构成的价值体系,但我们认为还应把“人才”纳入其中,可以概括为“藏品立馆、服务兴馆、科研优馆、人才强馆”的四位一体理念。藏品是博物馆的根本所在,离开了藏品,博物馆就如无根之木,也就不能称为博物馆。服务是博物馆的最高功能价值的体现,博物馆藏品的收集、研究、展示最终都要面向社会,向社会公众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服务于社会发展。如果博物馆关起门来搞收藏、搞研究,其价值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藏宝库”。科研是博物馆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物到人’的根本方法”,没有深入的研究,藏品再多、再好,也无法实现其价值,只能沦为搁置的摆设。人才是博物馆的支撑,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保障,又何谈科学研究和优质服务。

(三)健全博物馆职业道德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职业道德建设就是空谈。首先,应健全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规范。参照《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道德准则》,结合中国博物馆实际,从针对性、实用性出发,健全博物馆主管部门、博物馆自身及从业人员、博物馆各工作环节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真正实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其次,应完善中国博物馆内部管理。各博物馆应共同担负起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任,根据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完善博物馆内部工作条例、工作制度,明确博物馆各工作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并强化执行管理,落实针对失职、失德行为的惩戒,努力维护道德准则、内部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提高其约束力,不断增强职工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四)加强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篇5

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如果每一名职工都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和履行职业道德,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样的企业才能强大。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石油企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内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队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企业的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面对这样的形势,石油企业要用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切实使之成为职工爱岗敬业的一种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职工,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职工,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职工,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当时代先锋、做行动楷模。

二、加强石油企业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原则

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吉林油田,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有着坚实基础和较好成效。尤其是通过强化职工理想、职业操守、职业纪律教育,较好地引领职工弘扬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中国石油企业精神和吉林油田“五上”精神。在新的形势下,要抓好石油企业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容,创新方式,努力提升创建水平。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职业道德建设就会失去发展根基和动力源泉。因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职业道德建设,确保职业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感恩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坚持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根本。《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公民道德的建设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牢牢抓住实践环节,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道德教育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要落实到“行”上。针对企业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效果,体现道德教育的“知”与“行”的统一。深化开展创建六好站队、五型班组“、四优”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创建中树立行业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要与石油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开展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坚持用先进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善于总结和发现各行各业特别是生产一线普通职工的典型,广泛开展向职业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使广大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人心思进。三是坚持以基层企业和职工群众为重点。企业基层单位是职业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职工群众是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贴近基层、贴近职工、贴近实际,吸引更多的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广泛参与,职业道德建设才会更富影响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组织职工创造性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为广大职工提供实践道德规范的广阔舞台,让广大职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情抓起,在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事件抓起,加大整改力度,树立行业新风,努力让人民群众满意。

三、加强石油企业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强化方方面面的保证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篇6

[关键词]社会和谐;企业文化;道德;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和谐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系统的和谐。和谐社会需要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和谐文化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质上就是建设和发展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引领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而和谐的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的展现。

一、企业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企业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持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和目标。企业只有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克服发展困难,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效益,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拓宽发展道,增强发展的持续性。为又好又快地推进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它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价值观的引领整合上。在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积淀形成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优良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支撑和文化价值观引领与整合,企业文化蕴涵的民族精神、共同理想、时代精神、文化认同和道德自觉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的企业个性彰显和特色展示,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基础,坚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全体员工的文化自觉和行为自觉,就要把坚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次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引领企业道德,使每一个企业员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守护者和实践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不断提升企业文化,以保证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担当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任。

二、企业员工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应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的生命价值是不断学习、持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其修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企业文化和道德决定着企业的人员素质。企业员工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一靠自律,二靠他律。企业员工在职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展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从主观方面,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职业修养的自我提升;从客观方面看,要靠企业文化的熏陶培育和社会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从哲学意义和层面上讲,主观自我的修养是内因,组织、社会的熏陶、引领是外因。在企业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政治认同感和使命责任感,和企业文化应有归属感和道德理想、道德价值的认同。在这种政治认同、责任使命认同、道德认同过程中,企业员工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把握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在学习和实践中培育自己的道德情感,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责任意识、提升使命感,在文化道德价值取向上使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意识主流趋向统一,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符合社会、企业的道德标准和文化价值。

企业员工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应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融入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过程之中。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员工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其基点应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之上。建设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企业员工职业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道德操守,没有这些,就不会有符合社会发展的,实现社会价值的职业道德修养,也就谈不上员工职业素质的提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是企业员工职业道德修养的源头。

三、员工道德建设是企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推动力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企业道德的提升和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企业在可持续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企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企业的发展是为了人,企业发展的成果是为了让人民共享,把“科学的和谐的发展”作为企业员工道德建设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行为,企业道德建设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价值尺度,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就成为企业道德建设的强大推力。企业在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关系时,坚持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地和谐的发展为本,以企业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样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视野下,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就积淀成为企业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企业有这样的道德建设构架,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就成为企业道德建设的强大推力,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反映出企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内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作为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内涵:企业也应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企业员工个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企业的道德原则,在国家层面,应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在民族精神的传承方面,弘扬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发展是为了国家,创新是为了国家。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了企业道德和文化的持续发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应成为员工的道德操守,对企业道德建设发展和内涵提升,是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在企业文化层面,是企业员工责任使命和企业责任使命的统一。转贴于

四、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中的展现

企业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历史传统、责任使命认同、道德理想、道德意志、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因素,在企业文化统领下,企业员工的责任、使命、意志得以统一,凝聚力得以发挥,执行力得以实现,达到企业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道德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调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投资人、消费者)、企业与职工关系的行为规范关系总和。企业道德是企业的规范性文化,是企业特殊的行为规范,它通过企业伦理、企业文化的角度,是对企业法规、制度进行必要的补充。它是企业组织、企业员工对企业行为规范的道德认同和价值认同。企业道德通过运用荣辱、善恶、义利、公正与偏私、诚信与虚伪、节俭与奢侈等相互对立的道德范畴,来规范企业及其成员的各种行为,并用来调整企业与社会、自然、企业、员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意识形式在企业中的具体表征,它对企业的社会存在即企业物质经济条件具有依赖性,企业道德行为所规范的内容,对企业的社会存在的特经济条件也具有依赖性。

道德自律和文化的自觉是企业文化的自觉,是企业持续、科学、和谐发展的基因。企业在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道德责任,在处理企业与自然、社会、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在国家和体制背景下,企业都发挥着道德影响和文化示范的作用。企业道德的作用在于它能够以企业道德的底线基准,对企业文化的底蕴打下关键性基础。企业道德自律和企业文化的自觉是企业持续、科学、和谐发展的基因。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道德是从伦理上调整企业与自然、社会、人、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浸润、通达于企业的各个脉络,通过自律、评价、教育、引导、示范、沟通、激励、等方式对上述关系起调节作用,维护和拓展着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也正是利用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文化理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提升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道德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员工的价值观、道德理想、责任使命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企业文化因素正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是企业文化的价值尺度标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在社会展现企业良好的可信赖形象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支持性资本。企业不仅在发展中要拥有物质性资本,同时也应拥有道德资本,市场经济越发达,竞争越激烈,对道德的要求越高。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只有在正确处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和谐地处理与自然、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自然的、社会的利益相关者的)和内在条件(企业与职工)的高度有效的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协调,才是企业持续和谐发展的文化基础。

企业道德、企业文化是社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展现。企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企业经济行为中的文化体现,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社会意识形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应有的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行为规范是适应、融合、体现的关系。企业应该自觉承担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责任,这种责任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自觉承担。在这种承担中,企业道德、企业文化的社会展现过程,同时也是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证过程。这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走向持续、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

企业道德、企业文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方向,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资源合理配置不是一项纯粹经济活动过程,物质资源本身这个客体无法自动实现合理配置,而是在人的能动作用下实现的,它必须通过具有思维能力的具有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人——这个主体来调节。而人的素质,尤其道德素质和文化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方向、方式、手段、质和量的程度,驾驭着企业市场目标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规范着人们的经济思想和行为。企业道德、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发展推动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追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把融入企业文化和道德建设全过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企业员工的意识形态,通过宣讲把它转化成企业员工的知识也许是不太困难的,然而,要进一步将它从知识转化成企业人员的文化自觉和行为习惯,确非易事,而唯有达到这一步,才称得起是企业文化的成功。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们价值观、道德观的确处于多元的状态,并且其中有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化还构成很大的挑战。但是,必须承认并且也应该相信,包括持有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在内的当代中国人的诉求,从根本上看总是可以归结为真、善、美这三大价值取向,即人们总是追求过上真诚的、美好的和快乐而又幸福的生活,而这恰恰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和企业文化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正确的荣辱观,就其根本的精神而言,正是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总之,企业道德、企业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社会和谐是整个社会与自然、人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承继民族传统美德的企业道德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对社会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拓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意义,企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文化和道德建设全过程,并将之转化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瑞环.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J].新华文摘,2005,(23).

[3]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J].新华文摘,2007,(1).

[4]周旋恩.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38-01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渠道的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领,采取正面教育、经常性辅导、主动参与和交流体验相结合,建立横向分类别、纵向分层次、先后分阶段的指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规律化、制度化、科学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脑、进心、进灵魂深处。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1.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着力强化课堂教育引导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两课”教学主渠道。“两课”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全面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业务能力建设。要创新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打牢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增强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基础;创新教学过程,转换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夯实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两课”教学主渠道,切实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完善全员育人格局。要以素质教育尤其是想道德素质教育为主要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员育人的全过程,贯穿“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改革、行政后勤”方方面面,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真正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1.2以教师业务能力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育人质量

高职院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是教师,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靠的基本保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师德为上”,使师德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头等大事。师德建设是队伍建设的灵魂,其核心是“敬业、爱生、奉献”,立足于本校实际,结合形势特点,把师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另一方面,“师能为重”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成为高校改革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他们在素质教育中的“领头雁”作用,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师资队伍,确保高职院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营造良好校园人文景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发展方向,鼓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序和高效的运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被广大师生认同和接受,并让广大师生自觉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实践中来,关键在于广大师生是否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着力增强责任意识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高职院校要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和专题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安排,就近就便地在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源中进行。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提升。比如,可以在参观访问类活动中安排“再上革命圣地”等内容,使大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精神追求,加深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认识;可以在社会调查中设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改善、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主题,使大学生充分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可以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与敬老院、农民工子弟小学、残疾人学校等联合举办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国,青年学生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仍然是投身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于举止投足之中,内涵于一点一滴的人生奋斗之中。

1.5以高职学院校德育教育为动力,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职院校应将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与主渠道,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德育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形势发展需要,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性与执着性。高职院校又是一个人才集聚之地,许多的思想智慧火花在这里“诞生”,所以高职院校大学能够积极的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履行好、实践好核心价值体系。

2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载体和途径,不断创新适合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主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企业特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努力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型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13-02收稿日期:2016-04-19

作者简介:王仁波(1963―),男,山东龙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一、引言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法宝”,也是决定其事业成就的基础支撑。但就现状来讲,高职生群体仍然存在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乏诚信等道德素质问题,这些不仅成了高职生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阻力因素,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精神风貌建设,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有效解决。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1职业道德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滞后,专业性也不强。现实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合适的职业道德教育专用教材,部分学校选用了本科相关教材,但因为高职与本科院校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还有部分学校沿用了之前的教材,导致教育内容滞后,与社会实际脱节。此外,高职院校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过于教条式,缺少实践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不仅职业道德教育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从事这类教育的教师也多是临时抽调,不具备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水平,再加上进修和培训的机会甚少,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总体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2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知能力欠缺

职业教育具有生源复杂,学生学习能力与逻辑思考能力不高且心理素质较差等特点,学生极易因为学校问题产生自卑心理。这些特点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高职院校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轻视职业道德的教育,不认真理解、把握其内涵价值,只重视考试分数,急功近利,将所有精力用于与日后工作直接相关的课程。二是“利己主义”。职业道德教育是爱岗敬业、诚实信誉、合作团结等意识的综合,对其不重视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以一己私利为优先考虑,对于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重视度日渐减弱,最终影响了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和个体健康发展。

3职业道德教育监督考评机制缺位

我国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从近年连续颁布的各种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可以得知。但是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力度却是少有的,甚至是缺乏的。现实中,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评机制是单一的,无疑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从社会企业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日后将成为各行业的生力军,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中去,但现实中却鲜有企业真正做到了监督者的角色;而从学校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却没有在教育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正如上文所述,关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仍然是传统和片面的,“灌输式”教育令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最终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评方面通常也只采用文字考试一种,以分数定结果。上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序开展和效用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1打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素质提升。实践亦证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氛围,是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重要教育路径之一。具体可以通过现实举办的各种活动和竞赛等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平台等媒介进行持续影响,采取灵活多样的构建方法使得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新的活力;或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推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全新的发展和创新动力。

2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目的性强的特点,即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能够明确未来的职业。对此,高职院校通过对已知职业的了解,可以提前为学生制订和实施符合岗位与行业要求的学习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迅速地融入工作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十”首次提出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奠定方向的重要指示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更是劳动者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们职业道德的培养,此举更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3结合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树立优良道德品质与情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它不仅包含着儒、道、佛等思想体系,更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内容。此外,传统文化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教育原则、教育理论还是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能在其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元素。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所推行的“知行合一”思想,其中“知”是指对于道德的认知,“行”是指将对道德的认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知行合一”就是将认知和实践相结合,某种程度上与今人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存在着一致性。就学生道德教育而言,“知行合一”即意味着不要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更加注重实践,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由此,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利用,对于扩展其教育深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等措施,以彻底改变目前“重理轻文”“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忽视人文科学发展脉络”的教研现状,加强对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构建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坚实的教研力量带动全体职校生素质的提高。

4引入并普及校企合作模式,践行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是企业未来的生力军,必须引起企业重视,加强与学校合作,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去,做好全面指导和监督工作。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及胜任工作,则应当积极参加岗位实习,深入企业一线岗位,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积累工作经验。换言之,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关联性是不可分割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运用企业提供的教学与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在企业实习的过程是学生了解岗位特点和职责、熟悉企业文化、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的最佳途径,也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所以,只有企业、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协作,帮助学生拓展职业规划,才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双赢”目标的实现。

四、总结与建议

综上,高职院校除了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全面融入传统优秀文化、德育思想教育,在人文类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都要融入批判性、创新性的职业道德思想,以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全课程渗透,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高职德育体系,让所有高职生都可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德育精粹,树立正确的“三观”,切实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应明确德育体系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的流程与目标,以确保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开设思想政治相关选修课时,避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而是要综合考量高职生的日常表现,通过教师监督、学生监督等方法,督促高职生深入领悟和学习职业道德素养精华。同时,注重德育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学会感恩,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尊重长辈,孝敬父母,通过实际行动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孝亲尊师美德,定期组织高职生到敬老院或孤儿院做义工,强化他们的社会公益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践行德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职教论坛,2011,(10):54―56.

[2]马丽,张岩,王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9):74―78.

[3]赵小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导报,2015,(10):32―34.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升全局干部职工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基本形式,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努力使我局道德建设走在市级机关前列。

二、工作目标

着力加强全局干部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培养和造就政治坚定、品行高尚、务实创新、勤政廉洁、团结高效、人民满意的建设干部队伍。具体为:(一)党性观念有新增强。进一步加深全局干部职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把握,更加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做到始终忠诚于党。(二)职业道德有新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尤其是局机关,要通过建设道德讲堂进一步树立机关干部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理念,牢固确立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三)工作作风有新突破。把转变机关作风作为建设"道德讲堂"的重要目标,努力使行政执行力有提升,重点工作、难点工作有突破,机关评议满意度有提高,真正使建设道德讲堂的成果能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推动全局各项工作上。(四)建设形象有新提升。通过"道德讲堂"的引导,使遵守社会公德、践行家庭美德和修养个人品德越来越成为全局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使"讲道德、知荣辱、树新风"越来越成为干部职工的积极追求,引导干部职工在工作的八小时以内争做优秀人民公仆,工作的八小时以外争做优秀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树立建设干部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建设以"礼仪"为核心,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建设以"奉献"为核心,主要包括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勇于奉献等;家庭美德建设以"和睦"为核心,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子女、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个人品德建设以"友善"为核心,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

四、讲堂形式

(一)授课讲堂。(www.fwsir.com)局"道德讲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加大课堂,不定期聘请道德模范和专家授课,通过道德模范讲述亲身经历和专家讲解文明礼仪、社会道德、行为品德等方面的知识及规范,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立体地诠释道德内涵。(二)舆论讲堂。在《XX县城乡建设局网站》、《XX县城乡建设局建设简报》等宣传媒体,开设专栏和专题,刊发文明道德知识,文明道德小故事,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在全局营造"崇德尚善"的浓厚氛围。(三)活动讲堂。组织开展寓文明道德规范于其中的具体活动,如举办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观看道德电影、讲述道德故事、诵读道德经典等,调动全局干部职工争做道德楷模的热情。

五、活动载体

为确保"道德讲堂"取得扎实成效,将采取统一组织和各单位自行组织方式重点开展以下活动。(一)"讲"邀请模范宣讲。选取局范围内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讲述道德事迹,诠释道德内涵。(二)"树"选树先进典型。通过从各单位中选树一批事迹感人、贴近群众的平凡道德模范人物,有系统、有步骤地在本单位、本系统中进行集中宣传,带动大家感悟身边先进人物的可贵精神和宝贵品质。(三)"比"开展读书、征文评比。精选和推荐一批具有道德影响力、感染力的影片和名著,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阅读,交流感想,开展征文评比,在看、读、思、写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启迪心智,促进道德素养的提升。(四)"训"充实教育培训内容。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纳入机关党务干部培训,提高骨干的组织能力;纳入领导干部网上学习,拓展覆盖面;纳入中层干部、公务员等各类培训,充分发挥培训主渠道在道德建设中的基础优势。(五)"教"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各级基层党组织借助道德建设,大力开展"三重一大"、党务公开、四项基本制度、《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学习。以监督检查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查找追究机制为重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责任制,不断拓宽全局系统机关道德建设的工作范畴,明确机关道德建设的政治纪律性,推动组织工作和创先争优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建设"道德讲堂"的重要意义,要按照全局总体部署,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道德讲堂"建设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篇10

关键词:中医院文化;中医文化;中医院建设;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28

1中医院文化与中医文化

医院文化建设理论首先来源于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则。医院文化指的是:“具体是指医院在长期的经营、服务等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被医院全体职工所接受和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据此概念,中医院文化应该指的是中医院在服务病人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全体职工能够认同的共有的意识和价值观,也是中医院形成的观念、制度、人文环境的和。中医院文化建设是现代中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中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现代中医院建设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医院管理成功的基础。

中医文化指的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中医院文化,是中医院形成的观念、制度、人文环境的总和。中医院文化是中医院内涵提升的核心内容。除了具备医院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内容外,中医院文化还应集中体现中医的特色――中医文化。因此,现代中医院文化应体现了西医与中医结合的特点。中医院在长期的经营、服务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作用于中医院职工的主体意识,培育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凝练服务理念和目标,进而影响到医疗行业和社会的整体风尚。

在中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医院与西医院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院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职工不同于西医工作人员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医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具有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影响了中医院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于说影响了他们的一生,也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成为专业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中医从业人员的主要因素,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中医院能否很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群众服务,关系到医院的发展。

2中医文化促进中医院职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中医院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

(1)在对中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精神,汲取中医文化的合理内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中医院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康的中医院文化。

中医“天人合一”、“和”、“实践”的思想有助于中医院职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同事、病患、医院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中医文化秉承“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是中医文化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渗透于整个中医学理论。“天人合一”中的天,是指宇宙万物。人是“与天地如一”的。在对人体、人的生理、病理与世界万物之间联系的把握上,中医文化是以“整体观”来认识世界,以“和”为核心思想。在中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中医“和”思想,有助于中医院职工在处理医患关系时,能够尊重病人、给病人关怀,尽可能从病人的利益和心情考虑病人的要求,以“和”为贵。同时,中医“和”思想也有助于中医院职工处理好与同事、病患以及医院的关系。在中医文化中,“以人为本”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中医研究人的生理、病理,就本身内涵对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宇宙及其相互作用、互动关系的研究,”在职业生涯中,中医医护人员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行动,将会促使中医院职工提高思想认识,处理好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医文化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培育中医院职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中医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医治病救人的基本医学价值观,更重要的体现了服务黎民、服务国家的崇高理想。在对中医院职工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中医文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职工树立反对个人主义、物本价值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医医德理念是中医院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南和特有资源。

在中医院文化建设内容中,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即医德,是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卫生事业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是医务人员应具有的思想品质。在现代社会,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首先就应该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职业风尚。

中医医德理念是中医院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南和特有资源。在中医医德理念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性和智慧。继承和发扬中医医德,有助于中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继承我国古代中医“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中医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他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真正做到为病人服务,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医务人员做到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求。

“以人为本”既是古代中医医德的思想基础,也是现代中医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要求。与此同时,中医还强调平等对待病人,不以身份高低、钱财多少来衡量病人,不可将医术作为谋利的手段。葛洪的《肘后救卒方》所载之方,多为常人可用之方,“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因此,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心为了治病,这是为医的原则,表现了古今良医重义贱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医乃仁术”是中医医德的核心内容,是现代中医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在需求。它不仅反映了医学技术是“生生之具,活人之术”,而且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医生的道德信念,在现代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中医讲究“仁爱”,强调以人为本,“人命至重”。“仁心、仁人、仁术”理念反映了中医的医疗行为是通过医术实施慈悲精神。中医院管理层和全体医护人员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管理和经营的理念要以“为病人更好地服务”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吸引病患,从而获得利益,这样的发展模式才是中医院良性发展的最佳选择。“精诚合一,德术并重”是现代中医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目标之一。中医强调“精诚合一,德术并重”。在现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这就要求中医药从业人员热爱中医药事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发展中医药技术,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在攻关人类健康新课题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修身养性”仍是现代中医医务人员和中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中医院职工注意修身养性,为患者服务时做到:“致意深心,一丝不苟;普同一等,全心赴救;举止端庄,礼貌待人;尊重同道,谦和谨慎;廉洁纯良,不惟名利”等。这些传统医德的规范仍然是新时期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和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院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中医医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医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重要的切入点。

3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院文化

中医院要加强对中医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刻领会中医文化的内涵。中医院管理者们在对中医院发展进行设计和布局时,要抓住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确定医院的发展方向。中医院要在全院形成学习中医文化的氛围,医护人员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中医文化素养,提升专业技能。

中医院要弘扬中医文化精神,提高中医院职工思想道德水平。目前,中医院职工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中医院职工在价值观上比较“短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短期化,急于实现“个人价值”,忽略了对集体和社会的贡献度以及价值实现的长期性。部分中医院职工政治态度淡漠,道德修养观念在淡化,自我中心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较弱。面对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中医院,中医院的管理者们要高度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自身所承继的文化资源中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在医院的软硬件建o中,融入服务病人的理念。中医院要从制度建设着手,狠抓医德医风建设。中医院要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服务用语、行为,建立各种奖惩措施,并通过职工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医院、科室检查等,及时发现医疗行为中医德医风问题,及时处理、反馈和整改。

中医院要在日常管理和诊疗行为中践行中医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对中医院的满意度。在中医院核心理念和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者仁术”和“大医精诚”,应该成为中医院的文化品牌。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如果将其很好地用在医院的管理和建设中,将有力提升中医院的管理水平,加强中医院强化医疗行风建设,增加社会对中医院的满意度。中医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尊重生命、尊重健康、尊重患者、一切从病人出发”的观念融入每一位中医院职工的思想行动中,从各个方面关心病人,做好对病人的服务工作。中医院医护人员可以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工作,让群众能够直接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

中医院要在医院环境建设方面凸显中医文化特色。中医院环境文化对中医院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树立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在职工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医院环境文化包含的内容中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物质层面的中医院环境文化包括建筑、设备和人文景观等。建设凸显中医文化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体现丰富的精神内涵,使中医院成为中医文化的宣传和研究基地,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4结语

现代中医院建设不同于古代的家庭式医药堂,其医院建设的现代化和职业化与西医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符合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要求。但是,中医药作为中国的特色医药学科,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医的中医文化,对中医院的职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而言,不仅要符合现代医院建设和管理的要求,还要弘扬中医文化精神,建设有中医药学科特色的中医院文化,才能凸显中医院的特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恒进.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10.

[2]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