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智能电网认识十篇对智能电网认识十篇

对智能电网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58

对智能电网认识篇1

关键词智能电网;管理一体化;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8-019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及管理要求也不断受到重视。智能电网的一体化运营模式观念的形成是需要电力公司与用户建立双向了解基础,电力公司为用户提供电力,满足用户需求并不损害用户利益,才能让用户用得放心,树立良好的信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省电力资源。智能电网把“智能互动”作为其主要特点和建设目的。因此,在提高智能电网管理一体化运营模式的过程中,就需要电力公司和用户的积极配合,通过需求侧管理技术,达到智能电网成功实施其管理一体化的高端运营模式的目的。

1智能电网的一体化运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设施陈旧,能源资源浪费

智能电网管理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就是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不断探求新的技术,及时更新陈旧的智能电网管理设施,有效地控制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现象,使电网工业能够稳定的运行下去。管理设施的陈旧不仅难以用最新智能科学技术实现智能电网的一体化管理,而且容易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难以保障电力公司的稳定有效运行。比如在当前大力宣传能源节约的行动下,智能电网引起管理设施的陈旧,使得电能达不到合理利用,这样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人们对智能电网的错误理解,使得管理一体化难以在人群中推行。

1.2智能电网更新得不到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

这主要是因为缺乏高技术智能电网管理人才。科学的高速发展使得在各个方面对人才的需求都是大增,智能电网也不例外。智能电网引起管理人员坚守传统的管理观念,使得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得不到及时更新,一定程度上造成在实施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中问题的出现,不利于电力的有效地管理。

1.3用户缺乏对智能电网的认识,不利于一体化运营的开展

至今,在国内外还有很多人对智能电网理解不清楚,导致一体化难以实施运营。比如,一些用户认为像一些高端技术自己无论从经济还是能力上都无法使用,更没有精力去响应社会需求,于是就会对一切高技术置之不理。首先是家庭支付能力有限,再次,更重要的是传统观念占据了一定得地位,导致在对一体化运营存在偏见,况且一切新事物的产生使用都会有一个接受使用阶段。因此要重视对用户进行详尽有效地宣传,使其理解并接受使用智能电网。

2关于实现智能电网的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相关策略及具体运用

2.1采用高新技术,提高需求侧管理技术

管理采用高新技术,提高需求侧管理技术是实现智能电网一体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一体化就是要实现智能电网数据的一体化、供需的一体化、功能的一体化等对各方面进行有效管理想喝就需要高端科学技术的运用,采集有效合理的电网信息,及时对电力使用信息作出反馈,从而改进电力管理。就如在提高需求侧管理技术的应用上,要使用负荷管理,提倡用户合理用电,改变不合理的用电方式,实现用户的节电意识培养,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2革新设备、培养人才以提高电网能源的使用效率

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为用户提供洁净能源,提高电网能源的使用效率。只有不断地革新技术设备,培养高素质管理模式人才,才能有效的实行智能电网一体化运营。比如国家在智能电网设施管理和人才培养上应加大投入,不断研究更新最新设备,解除管理及维修人员的传统旧观念思想,对智能电网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形成更好的认识,才能有效的引导用户加入智能电网运营行列,保障一体化有效运营。

2.3大力宣传智能电网管理一体化,加强人们的能源节约意识

大力宣传智能电网管理一体化运营,使人们了解其优点,是加强人们的能源节约意识的关键所在。往往对于一种新技术、新事物,人们都会经历一个逐步认识了解甚至是排斥的过程,在逐步的认识清楚之后,才会慢慢的接受并投入使用,所以大力宣传智能电网管理一体化运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这方面国家电力人员可以做好海报宣传、实地宣传等各种宣传途径,解除人们心中的疑虑,使其逐步认识了解到智能电网的优势。比如,国家也可以让智能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部分地区推行一段时期,使人们亲身体会到智能电网的利益,并且认识到其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重要作用,这样更有助于智能电网管理一体化运营模式在更多地区的普及。

3结论

总而言之,智能电网一体化模式的推行与大力投入使用还需要一个慢慢理解与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运用高科技,提高需求侧管理技术;创新技术,革新设备,提高智能电网能源的使用效率;培养管理一体化运营技术人才,加强一体化管理运营模式等方面的改进策略,使数据、维护、供需一体化更能做到能源洁净、能源节约的效果,实现国家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智能电网一体化运营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龚国军.智能电网:低碳时代的重要选择――“2009・中国智能电网与信息化高层论坛”综述[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4).

对智能电网认识篇2

关键词:智能电网运行形式

近几年来,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为我国电力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传播信息高速性、有效性,更高的运营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智能电网的广泛应用开启了我国电网发展的新阶段,逐渐成为目前人们生活中所最为常见的具有高效使用价值的电网类型,迅速占领了我国电网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了国家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能电网的应用与发展在诸多方面都与以往的电网存在发展形式有所差别,本文将从智能电网的定义、特点、定位、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重点对智能电网在其运行形式上的变化进行简要的论述。

1、智能电网的内涵及特点

1.1智能电网的内涵

智能电网属于电网的范畴,建立于集成、高速双效的通信网络基础之上,通过各种先进的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和设备技术)应用,最终实现电网可靠及安全性等目标,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1.2智能电网的特点

(1)较高的智能型元件装备。智能电网的网络结构中装配了较多的智能型元件,极大的提升了其硬件条件,增强了其自身保护能力,能够起到多方位的、高效率的抵御外界的破坏。

(2)高效的信息集合、归纳和传输性。智能电网中的多元智能元件能够高效的将各种信息流进行集合、传输和归纳,其实打造成为一个信息高速公路平台,从软件角度来分析,他可以实现多种层次信息平台来实现可视化,利用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模式将各种命令、状态信息、数据代码进行控制化的科学操作,从而达到提高人员工作效率的目的。

(3)极大的提高了多类型电能产品的用电需求量。智能电网的普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高效性、大容量、系统化的智能电网不仅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生产生活所需的用电能力,还能够有效的抵御高负荷用电压力,确保各项用电设施的正常运转,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保障作用。

1.3信息化为智能电网的定位趋势

根据现今智能电网的只要运作方向,我们可以较明显的看出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定位趋势为信息化。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智能电网开启了电力行业的新纪元,其重要的变革便体现在信息化的发展上,信息化的运作模式已逐步成为本次电力变革的主要内容,信息化的定位方向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电力工业的信息化体系的不断完善。

1.4国家电网对于的认识与界定

随着智能电网在全程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占领了电网发展的主流趋势后,国家电网公司对智能电网的认识也随之逐步提高,并对其有了明确的价值定位。智能电网由于其能够将信息化、数字化、互动化和自动化等加以统一运作的特点,以及我国电信企业的信息化起步较早,国家电网便将信息化作为我国“四化”的重要突破口,使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背景下,逐步形成由应用系统及数据资源等诸多方面所组成的信息化的体系。随着智能电网相关建设设施的不断跟进以及大力度的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了我国的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逐步进入到建设与应用共同推进的阶段,电网的信息化应用也正逐步迈入到信息体系综合化、一体化的方向,极大的提升了点网页的数字信息化程度。以上诸多因素的的综合发展为智能电网的科学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用。

2、当前智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2.1智能化的元件配置及测量装置

智能电网的高效运作能力的实现主要来源于其众多先进元件的装备为其提供了较高的硬件基础,在发生情况时相应的控制中心可以通过元件的反应进行命令传输的智能化操作,从而提高了智能电网的外界干扰的抵御能力。但是就我国目前而言,先进的智能化电网的元件配置以及相关的测量装置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不能及时的满足其发展的需求性。

2.2在正确的选择通信方式方面

智能电网属于网络化模式中的广域网的范围,这一特征性决定了其在进行电能的传输过程中一旦因某些因素而发生相关的故障后,将在会极短的时间的迅速蔓延至相关的整体电网区域内,造成区域性电网的系统的瘫痪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为有效的避免上述事故的发生,就应在其光速传输的过程中选择最为合理性通讯方式,通过智能电网所具有的实时性来保证其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的通信的安全与高效。

2.3对智能电网运行规律的认识不具体

作为现代电网发展的主要形式和电力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人们对于智能电网的认识程度还有待提高。人作为事物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助推器,若不能对其运行的方式与规律进行系统的认识,那么必将会阻碍其前进发展的脚步。

3、智能电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对智能电网认识篇3

广东省电力系统包括21个地市电网,现有最高运行电压等级为500 kV,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500 kV环网,并以500 kV电压与广西联网,以400 kV和110 kV电压分别与香港和澳门联网。此外,广东电网还向湖南宜章和临武两县以及江西赣南地区供电。

粤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网是广东电网的核心,也是全省最大的负荷中心,该电网与广西、香港等电网互联,除了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电力外,还担负着电力交换任务。在粤中地区建设一个强大的500 kV电网,对保证广东电网乃至香港电网以及澳门电网的安全运行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广东500 kV电网东已延伸至汕头西翼,江门——茂名500 kV输变电工程正加紧建设,2000年前可望投入使用。

广东省的电力工业已经步入了大电网、高电压和大机组时代。随着整个电网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网规划中以往那种人为臆断和局部最优的规划方式会给电网运行、发展带来隐患,资金盲目使用的可能性加大。结合目前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电网规划是一个受到多种条件约束的、以电网总效益为最终目标的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我们认为适宜以控制论为基础,结合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理论来研究。

从控制论角度来看,电网是一个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统,它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另外,电力网络地域分布广阔,大部分元件具有延迟、磁滞、饱和等复杂的物理特性,对这样的系统实现有效决策控制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对新建高压线路的不满日益增强,线路造价,特别是走廊使用权的费用日益昂贵,以及电力网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对电力网络的决策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是由于电网具有这样的特征,一些先进的控制论思想和技术被不断地引入到电网中来。下面将阐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电网规划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1.1 智能控制的概念

迄今为止,智能控制尚无统一的概念,文献[1]有如下归纳:

a)最早提出智能控制概念当推傅京孙教授,他通过对人-机控制器和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将智能控制概括为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他认为在低层次控制中用常规的基本控制器,而在高层次的智能决策,应具有拟人化功能。

b)Saridis在傅京孙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结构的智能控制理论体系,他认为仅有二元结合无助于智能控制的有效和成功应用,必须引入运筹学,使其成为三元结合,并提出了其递阶智能控制的理论框架。

c)国内蔡自兴教授在研究了上述理论结构以后,从系统的整体性和目的性出发,于1986年提出了四元结构价格体系,将智能控制概括为控制理论、人工智能、运筹学和系统理论4学科交叉。

总之,智能控制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除了从控制论出发来研究它,还可以从信息论、生物学以及社会科学角度来讨论和研究。

1.2 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综合智能控制一方面包含了智能控制与传统方法的结合,如模糊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等;另一方面包含了各种智能控制方法之间的交叉综合,如专家模糊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神经网络控制等。

2 一个国外的电网规划专家系统

目前为止,在电网规划方面较成功的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系统不是很多,其中比较好的有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Hydro-Quebec)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设计专家系统”。

在80年代末期,随着人员的退休和长期不用,一些60年代和70年代加拿大电网高速发展时期由工程师们获得的大量有关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专门知识逐渐被人遗忘,这引起了加拿大电力部门的关注,魁北克水电公司将专家系统技术看成是表达和保存某些目前在人类专家头脑中的专门经验和知识的潜在方法。他们认为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领域里,专门知识的损失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电力系统增长缓慢的时期。这些专门知识来自于各门学科,在多层次的电力系统设计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选择决策,如发电类型、发电厂位置、输电类型(交流/直流)、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数量型号和补偿设备的数量型号的选择必须根据一些准则仔细权衡,包括可靠性、稳定性、稳态性能、费用和环境状况的准则等。基于此,魁北克水电公司的专家们开发了一个用于输电网络初步设计的专家系统,该专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2.1 目标和预期效益

主要目的是研究使用专家系统(eS)来模仿人类专家在aC/DC输电网络初步设计中的行为的可能性。系统地确定和表达进行一项合格设计所必须的知识,包括符号和数字数据,以及指导该项设计的原理、规则、准则折衷方法和数学模型。合格的设计基于费用、环境状况、稳定性、可靠性和设计灵敏度或鲁棒性等准则。eS原型还应指导用户通过完成设计所需的各步骤,使用户与知识库交互作用,并提供达到每一中间步骤后相应推理路径的解释。预期的主要效益是:

a)专家知识能够保留和传授给未来的工程师;

b)知识可以用更加具体的形式加以表达,而不是一些不明确的、没有根据的判断;

c)将获得得更一致的结果;

d)与人类专家相比,eS可以检查、比较更多的方案,得到更经济的设计;

e)借助于推理解释功能,eS可以作为未来专家的教学和训练工具;

f)作为一种“咨询”手段或者一个对已有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工具,eS对专家将很有帮助;

g)eS将充当进行各种电力系统设备设计的专家系统家族的先驱,作为一种模型,从中抽取更加一般的设计方法论;

h)eS起到收集常常分散在整个设计机构中的知识的作用。

2.2 领域专家和知识工程师的交互作用

知识工程师应当具有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领域以及人工智能(ai)领域的经验,已经证明两种知识的混合对于从领域专家处抽取和浓缩专家知识非常有效。专家知识来自于电力系统规划工程师,他们具有多年的规划、设计和调试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

2.3 对设计的评价因素一个候选的设计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a)DC系统最小故障恢复特性;

b)容许的无线电和谐波干扰要求;

c)故障后的最小稳定判据;

d)稳定电压和无功电源的极限;

e)甩负荷后的暂态过电压极限;

f)可靠性所要求的最小设备冗余度;

g)必须对输入数据变化不敏感(鲁棒性);

h)必须满足某一最大费用要求;

i)必须适合现有技术。

魁北克水电公司的“直流/交流输电网络网络设计专家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了近十年,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随着模糊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的迅速发展,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愈来愈广阔。

3 电网规划决策系统的分解及协调

电网的建设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程,线路和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长达数十年之久,所以网络的结构合理与否,对电网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益将产生长期的影响。一次规划失误的损失,若干年难以挽回。随着广东省电网的不断发展,如何合理地布局电网已是当前电网乃至整个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电网规划需要确定的决策是大量的,而这些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影响的。目前,限于各方面条件,无法将其统一在一个模型中考虑。只能将其分解成相对简单的子问题,再通过子问题间的迭代进行协调。按照问题划分,电网规划可分为:负荷预测,网架规划,无功规划,稳定性分析,短路电流分析。

4 结束语

电网负担着将电源与用户连接起来的任务。此外为了得到最大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它还担负着与邻近地区电力系统联系起来的任务。由于电网设备投资需求大,并且设备寿命长达数十年,从而导致电力系统强烈地受“过去权重”的制约,因此,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优化发展,是电网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结合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电网这一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数,具有强非线性、时变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的特征,而我们所要达到的控制效果是一种多目标、滚动优化的动态非量化指标(电网的工程效益),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表示和处理占了较大的比重。这样就需要利用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去有效地组织有关电网规划的大量知识,进行选优运算,得到优化的决策。目前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共同开展了“电网规划专家决策系统”的有关理论研究工作,并有望在2000年开发一个有效的基于综合智能控制技术的电网规划决策系统,它的使用将对广东省电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苏南,邵惠鹤,张钟俊.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4)

2 王梅义,吴竞昌,蒙定中.大电网系统技术.第2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

3 周乐荣.电网规划辅助决策系统中面向对象模糊数据库的研究:[学位论文][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1998

对智能电网认识篇4

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是当下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电力建设始终是发展社会经济提升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改进现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对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探究,不仅能够完善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速科技进步来不断的完善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深入发展,这样是我们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能够将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社会科技的进步,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是当下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技术的探究和发展

1前言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科技创新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对于日常生活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改进科技,从而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要求。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对电的使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深入研究将会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改善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够不断的加速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的要求,社会经济和社会科技都在不断的通过改进来完善当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发展,这不仅仅意味着电力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来加速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2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对于电网智能化科技的发展,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当下社会科技发展对其的重大影响。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是在社会科技的不断创新中稳步前行的一项重要前提,我们通过不断的创新科技,改进对电网智能技术的要求,完善安防监控技术的科技力量,从而加速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是电力在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更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前景。对于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实现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手段。首先,对于电网智能化技术我们需要通过合理性的手段对其进行发展。关于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合理性手段,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加速对电网科技的合理性改进和完善,通过合理的方式对电网智能化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加速电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将合理性的电网智能化技术充分的应用的社会经济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这将是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合理性在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其次,对于电网智能化技术我们还需要通过合目的性的手段进行开展。关于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合目的性手段,我们需要通过对电网智能化技术在整个电网程序中的不断运用加以体现,这不仅要求每一位对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工作人员认知熟识的掌握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合目的性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将电网智能化技术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建设中,充分的发挥出电网智能化技术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合目的性的作用,通过社会经济建设的改进和发展,不断的改进当下电力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前景。对于我们国家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我们不得不加速对科技的创新,以此来提升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为了发展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不断创新改进,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在整个社会事业中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科技来推进社会进步,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完善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创新。这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方向和战略。纵观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科技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重要进步。只有不断的发展科技,加速科技创新在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才能不断的完善,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全。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将是我们国家长久以来始终坚持的方向。所以加速科技创新的发展,提速科技给整个社会经济产业的影响,将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为了能够不断的完善科技创新,研发科技成果,给社会经济以稳定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不断的加速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改进,力求将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手段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中,以此来加速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对于社会经济建设我们最能把控的就是科技创新给社会经济带来的稳步提升,这将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方向和最有利的目标。为了能够不间断的创新当下科技的发展,稳步现今社会经济的前进方向,我们需要始终将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将科技的进步推向社会经济发展中来,以此来加速我国科技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改善科技创新中的不足,推动社会科技的稳步发展。

3电网智能化安防的监控技术的创新

对智能电网认识篇5

[关键词]智能卡 手机终端 USim

1 引言

智能卡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50年,起初仅用于支付领域。用于移动通信领域始于GSm(GlobalSystemofmobile)系统,称为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identitymodule,Sim)卡,为移动电话网络的访问提供了高安全性,实现了机卡分离。方便用户更换手机终端,为移动电话市场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其本身也在移动通信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Sim卡参与用户的认证鉴权,密钥存储在Sim卡中。相关的安全计算过程也在Sim卡中实现,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安全性,在使用之初,大大降低了号码复制和盗打的情况。GSm系统中引入智能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年来全球每年发行的Sim卡数以亿计。其他通信系统也纷纷引入智能卡机制,实现了机卡分离,如中国联通在几年前实现了CDma系统的机卡分离,后来中国电信的小灵通也实现了机卡分离。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各个标准也都是用智能卡作为用户识别模块,UmtS中使用的叫做USim(UniversalSubscriberidentitymodule,通用用户识别模块)卡。在今后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使用的用户识别装置将大多采用智能卡。

除了标识用户、实现终端的认证鉴权之外。智能卡还可为移动通信业务提供安全机制。此外智能卡还提供了存储用户信息的功能,如电话号码簿、短消息、通话记录等;智能卡应用工具箱能为用户提供一些基于智能卡菜单的业务,如Sim卡能通过StK菜单提供业务菜单。

2 智能卡硬件的发展

智能卡是一个微型计算机,具有存储器、运算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下面先讨论智能卡硬件的发展情况。

半导体和芯片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智能卡的成本越来越低,硬件能力越来越强。

智能卡本身内部就有处理芯片。目前常用的处理器是8位处理器,今后的处理器将朝着16位和32位的方向发展。

在存储容量上,基于eepRom存储器价格越来越低,体积越来越小。最早的Sim卡其eepRom存储容量只有16K~32K,现在已经能达到256K甚至512K,基于eepRom的存储其瓶颈在于封装的工艺,超过512K的存储容最很难封装在现有的卡片体积里面。闪存技术为智能卡提供了价格低廉、体积小、容量大的存储方式,目前基于闪存的智能卡存储容量已经轻松上G,但是基于闪存的存储耗电相对高,而且闪存的存储速度比eepRom慢。可靠性相对eepRom较差。但无论如何,闪存技术的引入,智能卡的容量限制得以突破,智能卡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装载更多的应用。

智能卡与终端之间通过触点之间的电平信号进行信号传输,传统的智能卡基于iSo7816标准进行数据传输,现有手机中的Sim卡和USim卡都基于该标准。常用的智能卡有8个触点,而手机上一般只有6个触点,还有2个未使用的触点是保留触点。etSi提出的机卡接口USB传输就使用了这两个触点,在终端与智能卡之间实现了USB传输,实现机卡接口之间传输达到USB2.0的HiGHSpeeD模式(如图1所示),传输速率理论值达到12mb/s。该模式使用的电压为1.8V和3V,且与iSo模式兼容,iSo传输与USB传输参数比较见表1。etSi在2004年就推出了机卡接口USB传输标准,但到目前为止,支持这种接口的手机还非常罕见。

3 电信智能卡安全性能的发展

智能卡最初应用于GSm系统,是为了实现网络的认证鉴权,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大大减少了电话盗打、复制号码等情况的发生。但是好景不长,由于Sim卡内部安全算法的泄漏以及攻击手段的提高,Sim卡的验证方式又是单向的,即网络验证Sim卡,Sim卡不验证网络,攻击者可以使用程序冒充基站给Sim卡提出验证请求并得到响应,导致Sim卡被攻破,复制Sim卡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针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和Sim卡安全性能的缺陷,第三代移动通信UmtS采用了USim卡,USim卡基于UiCC架构。UiCC架构是电信智能卡的发展方向,与Sim卡相比,USim能够装载多个应用;另外。虽然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都使用了认证与密钥协商机制aKa(authenticationandKeyagreement),但USim卡与网络之间的验证不再是单向验证,而采用了安全性能较高的双向验证,即网络验证USim卡,USim卡也对网络进行验证,攻击者无法伪造网络来对智能卡发起攻击,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安全性,目前尚未见USim卡被攻破复制的报道出现。

随着网络的演进,安全架构也随之演进,如演进的分组系统epS(evolvedpacketSystem)采用双层安全架构,与UmtS相比,将安全的层次分为了接入层aS(accessStratum)和非接入层naS(nonaccessStratum),其密钥体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epS仍将采用USim卡作为其用户识别模块。3Gpp也在USim卡的新版本中加入了epS安全的内容。

aKa过程为用户接入网络提供了认证鉴权方式,通过aKa的用户能够使用基础的电信业务,如打电话、发短信等,但这些基础的业务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移动通信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服务,如多媒体业务、位置服务、游戏、互联网服务等,这些业务需要可靠的安全机制来保证业务的安全使用和准确的计费,而基础的aKa认证无法为这些服务提供安全机制。在进一步通信之前,需要在用户端(如手机)和应用服务器之间进行双向认证。因此在移动通信中要实现这些业务,就有必要定义一套通用的认证框架。许多应用在通信前都需要在客户与应用服务器间进行认证。

通用认证框架Gaa(Genericauthenticationarchitecture)就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框架。通常的认证机制有两种,一类是基于通信实体之间的共享密钥。另一类是基于密钥对(共有或私有)。Gaa包含了这两种机制。基于共享密钥的机制又叫做GBa(GenericBootstrappingarchitecture)。GBa为终端和服务器建立一个共享密钥,而且提供了一个基于3GppaKa的通用机制。GBa有GBa_me和GBa_U两种形式,前者通过手机终端实现,后者通过USim卡实现。

GBa参考模型如图2所示,下面简单介绍一下GBa新增的网元:

BSF(Bootstrapping服务功能,ServerBootstrappingFunction)是引入GBa后新增的网元,BSF与HSS都位于归属网络中,BSF、HSS和Ue共同参与GBa,在GBa过程中,通过执行Bootstrapping过程,在网络与Ue之间建立一个共享的密钥,该密钥用于保护Ue和naF之间的数据。

naF(networkapplication网络应用功能,Function)就是位于网络侧的应用服务器,每个应用都有一个naF,因此BSF和ue可能与多个naF进行交互。naF除了提供应用服务之外,还要参与安全方面的交互过程。在Bootstrapping过程之前,Ue和naF之间没有进行安全关联,而naF能够与BSF进行通信,从BSF获取Ue和BSF达成的共享密钥。naF在GBa过程中实现的功能有根据本地策略设置共享密钥的本地有效情况、检测共享密钥的生命周期、与Ue采取措施来保证密钥的刷新。

因此,通过GBa_U可以实现业务密钥的协商,如手机电视业务。但是使用GBa业务使用之前需要对用户订购的信息进行确认,并协商相应的密钥。

imS(ip多媒体子系统,ipmultimediaSubsystem)也可以使用USim卡上的GBa认证机制进行认证。成为USim应用,通过aKa过程认证用户,并用GBa为imS业务协商密钥。

4 扩展功能的发展

除了上述安全的功能之外,智能卡领域还出现了一些新技术,用于增强电信智能卡的扩展功能,这里简要介绍Bip协议和智能卡weB服务器。

4.1 Bip协议

智能卡一旦发行,到了用户手里,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网络的演进,其上面的内容也有必要按照运营商或用户的要求进行更改,如更新StK菜单、安装下载智能卡上的程序等,这就需要网络与智能卡之间进行通信。现有的运营商一般通过ota的方式更新智能卡上的菜单,而ota大多基于短消息,短消息每次最多只能传送140个英文字符,且传送的时延、可靠性和顺序无法得到保证,这对智能卡的内容更新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事实上,靠短信更新StK菜单的ota卡,其成功率都不高。

etSi提出了与承载无关的协议(Bip),如图3所示,该协议用于传输智能卡应用工具Cat_tp(Cardapplicationtoolkit-transferprotocol),使得智能卡可以使用手机与网络之间的数据通道来更新智能卡上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数据速率和更新成功率。131p协议还可用于在网络与智能卡之间传送大文件,支持智能卡weB服务器等。但在智能卡中使用Bip协议需要手机的支持,目前支持Bip的手机款型并不多。

4.2 智能卡web服务器

智能卡可以为用户提供菜单,通过菜单提供增值服务,这些菜单基于智能卡应用工具箱,如Sim卡的StK菜单,用户选择这些菜单,可以获得一些增值服务。但基于智能卡应用工具箱的界面是以文本、字符的方式呈现的,表现方式简单。针对此,oma提出了智能卡web服务器SCwS(SmartCardwebServer),在智能卡中实现基于web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的移动通信智能卡业务,智能卡weB服务器连接结构如图4所示。但SCwS需要手机侧支持8ip服务器模式,目前支持的手机款型也很少。

对智能电网认识篇6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回应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提出火力发展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产业,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相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奥巴马认为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

中国政府也对物联网的发展极为重视。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11月3日,总理再次指不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进入2010年,物联网成为当年“两会”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将陆续出台。

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也是中国物联网在2003~2004年第轮热潮中被寄予厚望的一个行业。很据物联网发展现状,在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对物流业影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因此在2009年10月,《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和中国物流产品网联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理念,开始在物流业全面倡导智慧物流变革。

认识物联网的本质

物联网概念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也不是某单项新技术突破引申出来的。物联网的发展有坚实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多项现代信息技术的聚合应用与创新,是信息技术系统性的创新与革命。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天线数据通讯等技术,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laltemetof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中国第一轮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2005年11月17目,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物联网”名词,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进行信息交换。RFiD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itU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智慧的物联网世界。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得益于itU的2005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然而,itU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有多种,众多专家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物联网还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是,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经形成,不会影响我们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

我们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才被称为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认识方面的误区

毋庸讳言,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这也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误,理清思路。

误区之一: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误区之二: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物联网既可以是平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

误区之三: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

误区之四: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分析

物流业是物联网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也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概括起来,目前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在以下四大领域:

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药品等的质

量与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目前,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追溯体系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应用。其中,粤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采用RFiD技术,可以对供港蔬菜进行溯源,实现了对供港蔬菜从种植、用药、采摘、检验、运输、加工到出口申报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可快速、准确地确认供港蔬菜的来源及合法性,加快了查验速度,提高了查验的准确性。通过RFiD标签与数据库形成的“物联网”,实现了对供港蔬菜的自动化识别、判断和监管,可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快速通关。

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的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业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链的车辆定位与食品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等,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在公共信息平台与物联网结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展望未来,高效精准、实时透明的物流业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自动输送分拣线上开展分拣作业,出入库操作由堆垛机自动完成,物流中心信息与企业eRp系统无缝对接,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这也是物联网的初级应用。

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怎样能使供应链更加智慧?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这些是企业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后勤保障网络系统支持。打造智慧供应链是iBm智慧地球解决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一些应用案例。

此外,基于智能配货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作业中手持终端产品的网络化应用等,也是目前很多地区推动的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模式。

目前,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在物品可追溯领域的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应加快全面推进;在可视化与智能化物流管理领域应该开展试点,力争取得重点突破,取得有示范意义的案例;在智能物流中心建设方面需要物联网理念进一步提升,加强网络建设和物流与生产的联动;在智能配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该统一规划,全力推进。

物联网推动智慧物流变革

物联网虽然早已在物流业有应用,但是物联网理念的提出对现实中局部的、零散的物流智能网络技术应用有了一种系统的提升,契合了现代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因为现代物流业最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首先,物联网的理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能够主动地全面提升物流业智能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统一理念,开拓思路,借助于新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面开创智慧物流新时代。

其次,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可跟踪与追溯管理。相信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会很快实现。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趋势与问题

物联网发展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未来,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四大趋势:

一是智慧供应链与智慧生产融合。

随着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普及,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二是智慧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物联网。

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物流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产品追溯系统,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统也将根据需要融入社会物联网络或与专业智慧网络互通,如:智慧物流与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检测、智慧维修、智慧采购等系统融合,从而为社会全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打下基础,智慧物流也将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多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于智慧物流。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如,温度的感知用于冷链;侵入系统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盗;视频的感知用于各种控制环节与物流作业引导,等等。

四是物流领域物联网创新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

物联网带来的智慧物流革命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更多的创新模式会不断涌现,这才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给邮筒安上感知标签,组建网络,实现智慧管理,并把邮筒智慧网络用于快递领域;当当网在无锡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网络融合,开发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发展前景光明,但是面对物联网热潮,我们也要保持冷静,不要不顾实际去跟风炒作。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切记浮躁心态。

近期以来,关于物联网的发展新概念风起云涌,各行业与各地区都让人感到有一股浮躁情绪,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忧虑。新技术受到普遍关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们不是实实在在地推进,而是一窝蜂地炒作。对此,国家工信部一位官员就谨慎地指出,发展物联网绝不能搞“大呼隆”,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将会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受损。

二、尽快制定统一标准。

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向上关系到众多物联网技术装备企业,中间关联着电信等网络层的基础通信运营商,向下关联着众多应用企业与行业。物流行业仅仅是应用行业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发展迫切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切忌各自为战。但是,目前物联网标准制定缺乏统一协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和产业规模发展也都受到很大影响。

对智能电网认识篇7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网络;营销模式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智能电网不再只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而是逐渐演变为网络购物等网络营销模式,给商家和用户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转变,网络营销手段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模式的实体店,在营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智能电网的高速发展逐渐打破了电力行业的垄断,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成本,形成了当前市场供求体系的电网营销模式。

二、网络营销概述

网络营销是在互联网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衍生的产物,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电子产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并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利用这一优势,人们创造了互联网营销模式。这种网络营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三、我国电力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竞争意识淡薄

传统的电力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导致电力工作者安于现状,不能够认识到当前电力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更大潜能的开发。但随着智能电网的出现,电力市场不断出现新的发展方式,这给传统的电力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通过调查显示,全国有40%以上的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购物,有70%的人会使用网络,只有30%的人不会运用网络。所以,传统电力企业被迫面对市场形势和消费者,急需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但一些改变的技术手段还不先进,也没有得到更大的发挥。

2.营销人员素质偏低

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体系下,市场普遍存在着供不应求的情况,而电力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营销。所以导致电力企业的人员营销素质偏低。但随着智能电网的出现,利用电力进行营销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传统电力也向着智能电网的方向发展,但由于营销人员传统观念的深入人心和整体素质的偏低,在进行营销模式改革的进程中,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四、职能电网下电力网络营销模式设计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智能电网的有效利用不仅仅是电网技术和基础设备的简单结合,也不是只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营销问题。电网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促进电网安全、经济可靠和环保这一功能的实现,必须要对电网的企业性质进行改革,实现各行业之间的相互配合,结合电子技术等科技手段的运用,不断建立智能电网的基本框架。智能电网的建立不仅能够促进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其他能源行业加入竞争行列,使得电力行业在自身的发展方面改变了经营体系,逐渐向着营销模式所转变。所以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应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竞争的过程中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体制。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要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障电力网络营销快速有序的发展。

2.建立系统规划,制定符合市场的营销策略

当前,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电力企业逐渐认识到发展智能电网的重要性,并建立了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积极进行网络建设,制定出营销的具体模式和策略,对智能电网的营销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网络结构建设的过程中,投资了1000余万元作为光纤工程的价款,投资了50万元购买了核心交换机,实现了智能电网安全性的提高,更加符合了电网设计的合理布局。由于传统的电力营销的形式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且短期内不会被消除。所以在网络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模式的激烈竞争中,要不断的吸取智能网络营销的先进思想,为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营销奠定基础。同时在进行网络营销制度的建立上,一定要掌握当前社会的现状,制定出最适合的营销方案。另外,随着当前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各行业都在密切关注着市场的各项动态,为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做着充分的准备,电力网络营销也不例外,抓住当前营销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实行全面的市场化,以客户的喜好为宗旨实行市场化营销模式。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所以要想实现电力网络营销模式的长远发展,就一定要注意把握市场规律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建立符合市场发展的营销模式。

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形象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的电力网络营销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优质的服务职能,同时对于营销的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的要求,在网络上进行购物的过程中,人们无法看到真正的实物,要想对产品增加了解,营销人员必须要对顾客进行产品介绍,这对营销人员是一种极大的考验,需要企业制定营销人员培训体系,提升了营销人员的自身素质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良好形象的发展。

五、总结

智能电网的建立与发展给网络营销带来了机遇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营销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相关电力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这一营销模式的建立,做好与社会发展现状的有机结合,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关注企业服务的质量,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英宏.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的营销模式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35:210.

[2]李滨兴.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的营销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12:247.

对智能电网认识篇8

赢利成为热点说明人们对物联网的关注已经从理念的传播转向具体应用的实施,而从企业家峰会到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更名的背后,则直白地表露出企业家的关注焦点所在。

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既是物联网应用的突破口,也是未来应用的重中之重。因此,运营商和政府将在推动物联网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也必须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建设。从与会专家对物联网感知、网络和应用这三个层面的探讨,可以一窥我国物联网应用的现状。

金卡工程奠基物联网

“2009年,我国RFiD应用市场规模达到了85.3亿元,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全球第三。今年保守估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表示:“但传感器网络方面尚有不小差距,目前还没有进入前10名。”

射频识别特别是RFiD是物联网最基础的核心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射频识别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试点。国家金卡工程非接触式智能卡已广泛用于不停车收费、路桥管理、铁路机车识别管理以及电子证照身份识别等方面。2004年,RFiD行业应用试点工作启动,涉及到畜牧业饲养与加工、煤矿安全、工业生产、药品与烟酒可追溯监管、物流监管、交通管理、军事应用等。

张琪表示,当前我国RFiD市场有三大特点:一是国内应用范围逐渐从占据约60%市场份额的身份识别与电子票证,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领域拓展;二是工作频率逐步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超高频、微波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应用拓展;三是从闭环应用向开环应用拓展,如:国际海事管理等。

目前,我国RFiD产业经历了技术推动期,正处于政府推动期的中后期,并向市场拉动期转变,行业市场需求开始蓬勃发展。张琪认为,政府在特定时期的扶植和引导这一对RFiD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张琪认为,我国RFiD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表现在低、高频RFiD比较成熟,超高频RFiD正在走向成熟,而微波RFiD则有待成熟,国内企业已经在RFiD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标准化、测试检测、开放实验室、示范基地、产业联盟等相关领域工作的深入,我国RFiD基础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张琪预测,2015年,我国RFiD产业将进入大规模、全方位推广的成熟期。

运营商重新定位角色

“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m2m),这样大的变革力度,对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中国电信副总裁靳东滨强调,“据iDate统计,全球2009年m2m通信模块的市场总量为122亿欧元。预计到2013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295亿欧元。”

对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来说,这种挑战来得更大。据tmnG2009年对机器用户占到总用户比例的调查统计,瑞典为40%、芬兰为18%、美国为10%,而中国移动仅为0.6%。

靳东滨认为物联网给电信运营商在技术上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来自RFiD空中接口协议上的核心挑战,移动通信网为支持物联网而在网络架构等方面进行调整,为云计算、物联网及多媒体等应用提供高带宽、高质量的网络保证。

他表示,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固话网、有线电视网等通信基础设施在经历了从分立异构网络到异构网络互通的发展后,未来将向着包含4G在内的全ip泛在网发展,其特点是异构网络融合与协同工作,以支持物联网应用泛在化的特点。

尽管电信运营商在传输层面优势显著,但靳东滨表示,物联网丰富的内涵主要是在感知层和应用层,且行业应用千差万别。加之物联网网关之下的传感网部分的运营管理并未有一个统一的责任主体诉求。因此,电信运营商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调整经营策略,从而抓住物联网m2m连接与通信带来的新的市场机遇。

事实上,中国电信在智能交通、远程医疗、智能楼宇与家庭、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尝试,已经超出了原有电信运营商的定位。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涵盖了城市各种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是以运营形式提供服务的,因而具有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种投资强度和跨领域协调能力远非企业单枪匹马所能胜任的。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有赢利。初期为物联网买单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政府,政府可以为一些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北京讯鸟软件公司战略与投融资副总裁陈勇良表示。

即便是政府投入,也要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建设的复杂性。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亦泉表示,他们在与客户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地方政府今天见到智能电网就建设智能电网,明天看到智能交通就建设智能交通,缺少统筹和协调。

陈亦泉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整体战略规划,应该在一个统一的城市数据中心之上,对政府、金融、能源、交通、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以及企业的应用进行统筹规划,从而确保各种应用能在统一的框架体系架构中,分步实施。这一框架结构要对数据格式进行规范,如果各家医院使用不同的数据标准而无法形成公共的卫生数据,那么,智慧医疗就是空谈。

“未来,市长办公桌上会放置一个智慧城市的仪表盘。”陈亦泉介绍说,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能交通、数字校园、智能医疗、智能楼宇等物联网垂直应用都将可视化地反映在这个仪表盘上。

固安欲占地利之便

纵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无不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作为尚在萌芽期的物联网行业,对生态环境与产业集群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之一,全国多个城市竞相成立各种研究机构或是产业基地。

在由商务部、贸促会、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为期两天的“apeC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上,固安工业区借“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合作专题会议”亮出物联网产业园。

对智能电网认识篇9

【关键词】智能化联网核查面部识别

一、商业银行传统网点柜面服务概述

(一)商业银行传统网点柜面服务痛点

1.排队。根据中国质量协会2016年《银行业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银行客户总体满意度较去年相比下降2.2分,其中最主要因素为“排队等候时间长”。

2.填单。银行柜面除排队外,办理银行业务需要填写繁琐的单据也时常为客户所诟病。同时,“填写繁琐的表单”也严重影响银行柜面业务办理效率,进一步加剧网点排队现象。

(二)商业银行传统网点柜面风控要点

银行柜面业务办理以“风险控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提升客户体验。客户至银行办理业务,柜面风险控制核心要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核实客户身份;二是确保客户真实意愿。

1.核实客户身份。传统商业银行柜面“核实客户身份”方式主要为:客户携带证件至网点,柜员对证件进行联网核查,并且柜员人工核对客户证件和本人是否一致。

2.确保客户真实意愿。传统商业银行柜面“确保客户真实意愿”方式主要为:简单对话确认客户需求,业务办理完毕客户签字或者指纹,确保客户真实意愿。

二、先进银行网点柜面业务调研及未来网点转型方向

(一)先进银行柜面业务调研

1.民生银行。

(1)办理业务。

开卡+签约手机银行+applepay。

(2)风险控制。

通过“移动智能柜员机”读取身份信息,并且进行联网核查,核实客户身份;进行脸部识别,并拍照留存客户图像,同时进行人工审核,确保客户真实意愿。

(3)业务流程。

第一步,全流程均无需客户填表、签字。银行大堂经理指导客户通过“移动智能柜员机”采集身份信息(读取身份证)、脸部识别、输入手机号码、输入短信验证码、选择职业、采集指纹、设置密码等流程办理借记卡开卡,同时签约手机银行。

第二步,通过paD终端登手机银行(登录密码默认借记卡取款密码),登录手机银行后,大堂经理指导客户修改登录密码、加挂借记卡,并开通“跨行通”(即为网银互联“资金归集”)。

第三步,开通applepay。

客户经理简单推荐applepay“云闪付”业务,询问客户是否有意愿。如客户有意愿开通applepay,银行客户经理直接使用客户手机直接帮助客户开通。期间客户无需任何填单或者签字流程。

2.招商银行。

(1)办理业务。

手机银行登录密码修改(已拥有招行银行借记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

(2)风险控制。

客户需要提交身份证、借记卡,高柜柜员按照传统方式通过“联网核查+人工核验”方式核实客户身份;客户通过柜台电子显示屏核对信息,并签名确认,确保客户真实意愿。

(3)业务流程。

客户排号机取号后,被引导至高柜柜台,提交身份证、借记卡,柜员核实客户身份后,为客户办理手机银行登录密码修改业务,并提示客户通过柜台电子签名液晶屏确认客户信息及业务办理项目,客户通过电子屏进行签名确认。整个业务办理过程无需客户填写表单,但需要客户通过电子屏签字确认,无纸质签字。

(二)未来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方向

1.无纸化流程。客户至银行办理业务,传统流程第一步即为填写纸质表单。纸质表单的作用只是方便柜员按照客户填写表单进行操作,对柜面“核实客户身份”和“确保真实意愿”均无实际意义。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竞争进入“客户体验”时代,因此,多数银行为提升客户体验,正在逐步实现柜面业务“签单”或“免填单”。如工行近八成个人业务已实现签单或者免填单服务,只是针对汇款、业务等高风险业务,为降低柜员错误率和操作风险,要求客户电子填单或者自助操作。

2.业务智能化。网点业务智能化升级的目的不是取代物理网点和银行工作人员,而是提升客户体验和优化业务流程。网点业务智能化主要是通过自助设备、电子银行等方式对柜面业务流程优化,如指纹签单替代纸质签单、系统脸部识别部分替代人工识别等。网点智能化不仅可以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和客户体验,解决网点排队问题,还可以解放柜面宝贵的人工资源,转变柜面员工角色,由冰冷的“操作型”柜员转变为亲切的“营销服务型”人员,在银行网点大堂营销服务人员指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的同时,可以创造更多营销机会。

三、中小银行传统网点转型建议

(一)简化客户填单,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当前中小银行基本所有零售业务均需要客户填写繁琐表单,除个人开户外,大多客户填写表单客户信息均可从系统直接刷卡获取,因此,建议中小银行取消可以直接从系统获取客户信息零售表单,如零售业务服务申请表或电子银行服务申请表,另因中小银行无电子签单或者指纹签单、脸部识别系统,需要暂时保留客户纸质签字确认单回执、联网核查、人工核身等传统风控流程。

(二)加快网点智能化改造,提升客户体验

当前网点移动智能柜员机、柜面清、ipaD终端等智能设备正在逐步替代高柜柜台。网点智能化推动柜面业务办理模式由传统“复杂繁琐”式向“简单快捷”式转变,大幅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和客户体验。中小银行目前还处于传统商业银行网点经营阶段,网点智能化较为落后,客户至网点办理业务依然是传统的填单、高柜柜台办理、签字确认等繁琐流程。建议中小银行加快网点智能化改造,推进智慧网点、轻型网点建设,优化网点业务办理流程(客户免填单、指纹确认等),提升客户体验。

(三)引导操作型柜员转型,提高网点营销服务能力

传统银行网点运营成本尤其人工成本较高,柜台数量有限,这就传统网点经营效率低下,营销及高端客户资源配置不足。网点智能化改造及智慧银行建设将解放大量操作性柜员,中小银行应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员工营销服务意识和技能,引导柜员由“操作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型。并注重营销服务管理,保证营销服务标准化、流程化,并实现基于客户分层的差异化。

参考文献

[1]乔志强.中小银行转型之道[J].中国金融,2016(14).

[2]王炯.转型期中小银行发展路径[J].清华金融评论,2016(12).

[3]梁梦宇,王宁,崔胜洪.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网点经营转型-以桂林银行为例[J].商情,2015(13).

对智能电网认识篇10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安全过滤数据加密通信

1引言

物联网的发展是未来智能电网中电力网络发展的方向,物联网是智能电网实现的必要条件,物联网和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管理、输用等环节紧密联系在在一起。智能电网包括智能输电网和智能配电网都是智能电网组成部分,智能输电网担当电力系统中输送电能量的任务,智能配电网则是为终端用户输送电量,虽然两个的电压等级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各自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智能配电网完成各种配电任务都需要通信网络的支持。然而,随着智能电子设备增多随之而来的数据量的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及电力信息数据实时性,高速的通信网络环境是智能配电网需要的条件。智能配电网中的电力通信更加的开放,电力网路的入侵接口也随之增加,电力系统的安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经受更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们需要更迫切地解决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信息数据安全的问题。

由于智能配电网与终端有良好的交互,大量用户的接入对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要过滤非授权的访问终端,而信息加密技术是保障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在信息安全过滤理论上,通过一个综合加密通信编程实例,提出采用多级信息安全过滤模型和综合加密技术实现对智能配电网的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

1信息的安全过滤

信息过滤是通过监控动态的信息源以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或剔除用户不需要的信息以及不合法的终端用户。

1.1安全过滤的主要方法

1.1.1主动过滤

过滤系统主动从信息源上为其用户送达相关的信息。用户提前做好过滤准备,可以设置有权或无权访问的对象列表等,便于在信息过滤时根据用户自己设置好的访问对象。

1.1.2被动过滤

过滤系统不对信息源的信息进行判别和处理,当用户在访问对象时才对信息、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判别分析处理,更具用户的需求是否处理过滤信息。

2加密技术

由于电网中含有许多敏感信息,为了防止未授权用户访问或获取电网运行和调度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只要通过认证、加密功能来实现数据的安全问题。

目前的数据加密技术根据密钥类型可分为私钥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系统与非对称加密相比,在加密、解密处理速度、防范能力、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等方面各有优劣。

2.1RSa算法

RSa算法是一种非对称密码算法,所谓非对称,就是指该算法需要一对公开密钥与私有密钥,使用公开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则只有用对应的私有密钥才能解密。但是速度一直是RSa的缺陷。一般来说只用于少量数据加密。

RSa的算法涉及三个参数,n、e1、e2。其中,n是两个大质数p、q的积,n的二进制表示时所占用的位数,就是所谓的密钥长度。e1和e2是一对相关的值,e1可以任意取,但要求e1与(p-1)*(q-1)互质;再选择e2,要求

(e2*e1)mod((p-1)*(q-1))=1。

(n,e1),(n,e2)就是密钥对。其中(n,e1)为公钥,(n,e2)为私钥。RSa加解密的算法完全相同,设a为明文,B为密文,则:

a=BΛe2modn

B=aΛe1modm

2.2DeS算法

数据加密算法(Dataencryptionalgorithm,Dea)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DeS采用的主密钥为64bit,其中8bit为奇偶校验位,实际主密钥为56bit。解密时用同样的密钥将密文作为输入,经过一系列相反的步骤得到的输出即明文。但是密钥的安全性和管理是它的不足之处。

2.3RSa&DeS综合加密

基于RSa算法和DeS算法两种典型密码算法的优缺点。用DeS算法作为数据的加密算法对数据加密,用RSa算法作为DeS密钥的加密算法,对DeS的密钥进行加密。要加密的数据量通常很大,而DeS算法的加、解密速度效率高,对每个数据分组的加密仅需很短时间就能完成。因此,用DeS算法对大量的数据加密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DeS和RSa综合加密如图1所示。

在加密、解密的处理效率方面,DeS算法优于RSa算法。在密钥的分配、管理、安全度方面,RSa算法比DeS算法更加优越。DeS和RSa综合加密算法既能发挥DeS算法加密速度快、安全性好的优点,又能发挥RSa算法密钥管理方便的优点,二者各取其优,扬长避短。

3能配电网通信系统模型

智能配电网最为理想的控制模式是集中控制模式(如图2所示),而通信系统是建设智能配电网的一个关键环节。有效的通信方式是智能配电网的前提和支柱,将控制中心的命令有效地准确地传送到繁多的终端智能电子设备(intelligentelectricDevice,ieD),并且将终端智能电子设备采集的各种实时信息传送到控制中心。

4多级信息过滤防护

该模型包括了第一级的基于web缓存技术的地址安全过滤和第二级的共享密钥认证技术和综合加密技术的安全过滤两大模块。其中基于web缓存技术的地址过滤包含了硬件设备认证子模块。此模型从硬件认证(设备身份认证)和软件认证(共享密钥和综合加密解密技术)两个方面,很好地提高了安全过滤的准确性和保障了电力网络敏感信息的安全性。

4.1第一集过滤

终端ieD经过简单的URL(设备的ip地址)的过滤,由于ieD的设备的maC地址或者ip地址是终端设备的唯一标识符。web高速缓存服务器技术可以缓存子站与终端ieD或者终端ieD和终端ieD访问过的对象,这一特点使得我们可以利用web缓存技术在子站服务器不忙时启动地址判别、分析功能,采用maC地址或者ip地址判别技术,使用“maC判别引擎”或“ip判别引擎”,并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对缓存数据进行判断,对主站与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访问时提供的陌生的ip地址或者maC地址进行登记,生成拦截“黑名单”添加到数据库中,同时对不匹配的对象则给予阻断或封锁,这样在以后正常工作时,便可以在这一级将无权限访问的对象过滤掉,从而实现了“一次过滤,多次服务”的高效服务模式。重而初步的防止未授权的对象访问或者获取非法的调度敏感信息以及各种破坏行为。

4.2第二级过滤

maC地址虽然是一个网络硬件设备的标识,一般是固定的,但是可以通过硬件或软件的方法修改。攻击者可以利用maC地址欺骗这一弱点,盗用合法ieD的地址,从而进行窃取电力网络信息或者破坏电力网络。

设备身份认证成功后由于可能存在maC地址或者ip地址的伪造,上一级的过滤有可能存在一些没有被过滤掉的访问对象及所携带的信息。此时进行共享密钥认证需要终端ieD和子站配置相同的共享密钥。共享密钥认证的认证过程为:终端ieD先向子站发送认证请求,子站会随机生成一个数据包(字符串)发送给终端;终端将收到一个字符串的最新数据,用一个密钥加密,然后发送到子站;接收到数据后,数据使用密钥解密,最初结束再解密字符串比较未加密前的字符串。如果相同,则说明客户端拥有子站相同的共享密钥,即通过了SharedKey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终端的ieD的电力信息用DeS加密算法为数据进行加密,用RSa算法作为DeS密钥的加密算法作为终端ieD的公开密钥,而子站保存私用密钥。综合加密工作方式能大大提高加密效率和增强了保密强度。该加密算法既能发挥DeS算法加密速度快、安全性比较高同时也发挥了RSa算法密钥管理方便的优点。

由于可能存在maC地址或者ip地址的伪造,上一级的过滤有可能存在一些没有被过滤掉的访问对象及所携带的信息。此时访问过滤方案描述如下:

(1)终端、子站、主站的ieD携带信息进入信息网。

(2)终端ieD和子站进行共享密钥认证。

(3)终端ieD进行共享密钥认证技术后,将执行如下操作:

(1)对于认证成功的终端ieD所携带的电力敏感信息进行DeS加密,然后对其密钥用RSa加密作为对应终端ieD的公开密钥,把加密的数据和加密后的密钥传送给子站。子站收到终端ieD的信息后,子站用保留的私用密钥先对密钥进行RSa解密,然后对其加密数据解密。

(2)对于认证失败的终端,把终端的唯一标识符及其所携带的信息添加到敏感数据库,进行封存过滤。

4)对于数据解密成功,数据采集端保存数据。否则终止其访问权,将终端加入敏感数据库。

5实例分析

网络化的通信结构和多种通信技术在同一个网络中的综合运用,扩大了网络的规模,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给网络的运行维护增加了很大的困难。我们熟知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三层网络模型建立如图3所示的通信网络。为了方便演示,服务端采用的是单线程。本文在VS2010平台上用c#开发时是一对一(一个服务器对一个客服端),但不影响在实际应用中。

基于上述电力通信系统模型,利用本文方案,能够保证非法使用的终端ieD无法接入到系统中,从而阻止非法入侵者对系统的恶意攻击。分析如下:

首先,终端ieD与上级相互通信时,以终端ieD的唯一标识符作为设备身份认,这样有效地提高智能配电网的信息安全的可靠度,同时对不合法的终端ieD的信息封存在SQL数据库,提高了拦截效率。

其次,客户端把需要发送的明文经过综合加密技术后,信息传送到服务端,服务端用RSa创建对象:

rsa调用私钥解密加密过的密钥,此时密钥变成明文,就可以解密信息数据。经过解密的密钥再进行解密加密过的数据,服务端用DeS创建对象

Des调用解密算的对数据解密。通过以上多重加密解密过程来防止了密钥泄漏问题。电力信息进行综合加密提高了加密效率和数据的安全性。即使对于有些侥幸不合法的终端ieD获取访问或者获取电力敏感信息也是经过综合加密的信息。

最后,对于采用的对称加密算法,不影响数据的实时性。由于多级过滤非授权的终端,阻止了不法分子分子访问、截获、篡改电力信息和隐私,为配电通信网的安全提供保障措施。

6结语

本文在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智能配电网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采用基于多级过滤和综合加密体制,提出了一种适合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的信息控制访问方案。该方案对接入公网的用户进行初步的信息过滤,利用加密技术对数据加密,不管是拥有权限访问的公网接口用户还是利用欺骗技术绕过过滤系统的非法用户,都不能及时获得数据的真实性,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述评[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34):1-8.

[3]李文伟,邱利斌.配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的规划建设[J].电力系统通信,2009,30(196):5-7.

[4]Hamlyna,CheungH,mandert,etputernetworksecuritymanagementandauthenticationofsmartgridsoperations[C].//ieeeCanadaelectricalpowerConference.2008:31-36.

[5]BoYeRwF,mCBRiDeS.StudyofSecurityattributesofSmartGridSystems-CurrentCyberSecurityissues[eB/oL],2009-04-29.

[6]苏贵洋,马颖华,李建华.一种基于内容的信息过滤改进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12):2030-2034

[7]刘晓星,胡畅霞,刘明生.公钥加密算法RSa的一种快速实现方法[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118-119.

[8]朱作付,徐超,葛红美.基于DeS和RSa算法的数据加密传输系统设计[J].通信技术,2010,4(43):90-93.

[9]孙中伟,马亚宁,王一蓉等.基于epon的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及其安全机制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8):72-75.

[10]LimiH,HongS,ChoimS,etal.Securityprotocolsagainstcyberattacksinthedistributionautomationsystem[J].ieeetransonpowerDelivery,2010,25(1):448-455.

作者简介

李貌(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调度自动化及计算机信息处理。

滕欢(1965-),女,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科研、教学及工程实践工作。

阳江华(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调度自动化及配电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