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道德的认识十篇职业道德的认识十篇

职业道德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00

职业道德的认识篇1

关键词: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一、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1.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职”

我们一直崇尚“师道尊严”,但这都主要是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加以考虑的,没有从管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以及消费经济学等对人类的影响、作用以及经济、管理与人类的相互适应性、适合性和适度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因而会计教师的执业思想和行为就很容易受到一些视利性或趋利性、自利性或自由性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更可能在政治与经济、社会与个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纠缠中偏离正确的方向。同时,会计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教育工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其是否能真正以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就是在其职上要有正确认识:一方面,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要正确认识,到底以谁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到底为谁执业服务和作贡献——是以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一切;还是以本单位局部利益、少数人私利得失或个人欲望追求为出发点,服务自我、满足小我?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角色作用和工作职责要充分认识:有没有师道、有好高的师道,师道是不是严、有多严,是否真正在传师道、所传师道是否“真和正”,所有师道究竟传到给受教者没有、传到了多少。

2.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业”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类职业道德一样,并不是纯理性的意识形态,它与会计教师的执业活动密切相关,其情况如何,在会计教师执业活动中会立即表现出来,或最终在教育实践或其受教者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检验或验证。并且,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既与强制性的法律不同、又与命令性的行规有异,它是根据会计和教师各自的执业特点和职业道德原则、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约定俗成或良法良治而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心理意识导向;会计教师违犯职业道德,将会影响其执业声誉,必定会遭到其所在会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至整个社会的严厉谴责和处罚,甚至被逐出行业外。

3.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道”

作为教师重要构成部分的会计教师,其天职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是首要的、第一位的;而这种“道”应是广范围的,是包括为人处事之道德、言行举止之道理、忠孝国家之道义在内的一系列教人成人、成材、成仁、成功和全面成长之道。同时,会计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相关方面的关系,也要求会计教师必须坚守这种“为师之道”和“会计之道”。

4.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德”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之“德性”主要在于会计教师的执业品质,即会计教师从事执业活动时应具有的品行、作风、态度、良心、观念、责任、义务和荣誉等。会计教师良好的执业“德性”,可以调节好会计教师所处的教师职业和会计职业内部、会计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之间、会计教师职业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可以在教育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规范上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可以促使人类文明素质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如果会计教师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方面或多或少有所短缺,那么他还可以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弥补;他虽不能再做教师,但至少也还可以算个好人。如果他在职业道德上有所缺陷,那么他连人可能都没的做了。由此可知,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应该成为会计教师从业、立业和创业的生命线。

二、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目标

1.以会计教师职业判断能力增强来带动所有会计执业者进行科学判断和估计

现代会计的特点就是需要会计执业者经常作出一些专业估计和判断,从中国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来看,会计职业估计判断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会计执业者进行职业和专业判断与估计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而职业估计和判断在理论或政策上又基本无法加以准确、具体的规定,它更多的是需要会计人员在理论和政策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较为切合实际的、较大科学主观的识别、推理甚至估计等估计判断行为。

2.以会计教师职业纪律习惯培养来触动所有会计执业者养成良好纪律和习惯

没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就会导致作风散漫、作为出偏;没有良好的职业纪律,就可能产生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知“法”犯“法”的不正之风;没有良好的职业纪律习惯,就易陷入有令难行、屡教难改、明知故犯的“囚徒”困境。因此,通过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规范建设,就有利于培养会计教师的职业纪律习惯,提高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3.以会计教师执业能力作为提高来促动所有会计执业者增强执业的能力和作为

将会计职业道德和教师行为规范等融入对会计教师的评聘用、监管考、升降退等,增加和强化对其道德方面的硬性规定和约束,有利于促使会计教师学习、运用新知识,提高其执业能力和实力,从而使其所传之道能为受教者领会接受、所授之业助成受教者就业立业、所解之惑利于受教者明理求真。同时,会计教师在执业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正确与否、合法与否、有效与否,将会在根本上决定着会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三、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

从学校看,应建立一个配套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和机制,不仅要对潜在和现实的会计教师在其学习期间和执业期间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之中;而且要对会计教师的受教者的整个受教过程强化职业道德的培育、修炼和考评。这方面的具体措施有: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以正规统一的职业道德尤其是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教材和课程运用于会计教育实践和会计工作实践;定期开展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宣传、培训、竞赛、检查、评比等活动,帮助会计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会计教师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从业之前就树立崇高而合理的职业理想、在执业之中就具有扎实而高尚的职业品质;严格会计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资格,规范会计教师的执业管理和执业考评,使其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习惯、奠定坚实的道德品质基础,具有良好的“博学、德高、身正、敬业”精神和形象。

从社会看,应严格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监管,通过专门培训、典型案例宣传广播,专门活动的组织参与、资格认证等形式,灵活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建立健全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和事务档案,加强会计教师的自律管理,充分发挥自律机制在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应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的教育以及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修炼结合起来,形成以在校教育、岗前教育和后续教育为特征的多层次的、完备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结构;应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培训中心、刊物、电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把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抓;应教育会计教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权利观,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转贴于

四、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环境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教育界、会计界的事,它需要企业、有关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面对日益复杂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必须适应教育和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积极改善教育和会计环境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影响;必须从整个社会背景中去认识和解决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来营造出良好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环境,以优良的社会环境来促使会计教师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升华;必须高度重视会计教师的直接上级和主管部门领导的道德水平、道德修养问题,以使其正确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良性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必须建立包括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追踪记录制度、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委员会、会计教师信用档案制度在内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监管组织和机制,促使会计教师严谨治学、依法执教;必须健全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利于保障会计教师合法的社会地位;必须建立健全社会职业道德评估与监测机制和会计教师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会计教师依法执业、自律执业,职业有道、职业有德;必须多角度正确宣传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规范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操作程序,形成浓厚的职业道德社会氛围,构筑牢固的职业道德防线。

我们必须时刻抓好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以使会计教师及其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仅仅是技艺精湛的数豆者,更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耕专业而超越专业、有着较高综合素养和理想人格的君子。”

参考文献:

[1]谭月娥.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管理科学文摘,2008,(3):153-154.

[2]蒋姝蕾.略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管理科学文摘,2008,(3):137-138.

[3]陈强.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7):120-122.

[4]于文清,董保忠,王莉.会计人员如何提升职业判断能力[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96.

[5]杨仕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论[G]//虞翔.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第4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85-187.

[6]马彦玲,冯彦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的研究[G]//虞翔.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第4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259-262.

职业道德的认识篇2

一、坚定教育信念,增强教师的事业心

一个教师,因为有了对事业、对学生的爱,就有了无穷的工作动力,就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就不会觉得教师工作清苦,也就不会出现消极怠业、为师不廉、非人道对待学生等行为。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教师尽心尽责、不遗余力地教好书、育好人的内在驱动力;事业心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执著追求;教育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基础。因此,应采取各种教育形式,使中小学教师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既是一种对祖国、对人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人类不断走向更高层次文明的重要桥梁,从而一心扑在事业上,矢志岗位成才,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最大的成绩和贡献。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

著名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一个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育实践表明,教师道德人格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力是巨大的。学生常常把教师看作真理的化身、高尚人格的体现者、自己道德行为的楷模。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教师将外在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自律准则,并通过对道德价值的不断追求和实现,去完成社会对其职业的期望,进而影响学生,陶冶学生。因此,教师应自觉地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加强自我修炼,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和认同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要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反省和检查自己履行义务与职责的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向。与此同时,注意借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提倡“慎独”,注重自我约束,在任何情况下都自觉遵照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行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道德之师。

三、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

中小学校应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日常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制定详细的奖励与惩罚细则,并广泛宣传,使广大教师人人皆知,以便于落实。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形式多样的荣誉及物质奖励,如颁发奖状、颁发奖金奖品、在职称评定上有所体现等;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要奖人所需,使激励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对于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定,败坏师德师风的人员应给予批评、警告、记过,甚至解聘、开除的处罚。“设而不犯,犯而必诛”,对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惩处,决不能有丝毫的犹豫,通过惩处鞭笞后进,还可以产生警示作用,使其他教师受到一次教育,引以为戒,在教师的聘任、职称评定、晋职晋级以及干部选拔中,应实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监督,坚决纠正教师行业不正之风

当前,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使部分老师产生不稳定思想,且有部分老师在课余,甚至占用正常教学时间去从事一些其他赢利活动,这些都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要建立社会监督机制,遏止一些老师以权谋利、以职谋利。在学校教学中,要扭转这种不良局面,以此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的认识篇3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

一、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理由及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提出

(一)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我国诸多学者对其做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何红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回归生活,凸显体验”的要求下探索实践方式,才能体现道德教育自身的魅力。案例教学可以真实的职业道德生活为素材,创设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情境,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内化职业道德。张晓平等认为,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高职生就业、创业和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壮大,没有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限于校园内的教育和管理,须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职业道德。吕遂峰认为:加强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不难看出: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其实就是为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目的的活动。

(二)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理由

我们对2000、2005和2007级计算机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就“你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哪项最重要”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最重要,15%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而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的学生数居中,为33%。2008年,笔者又对05级计算机的64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就“你认为城职院毕业之后,对你就职而言,你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哪项最重要”一项,结果显示:55%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最重要,11%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而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的学生数居中,为34%。

如上数据表明,城市职业学院就读的学生对于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与就职单位要求相差太远。如何把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相统一,目的与教育的活动过程相统一,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相统一,这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施

(一)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施关键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008年5月19日我们对61名随即抽样的学生进行了关于“职业道德实践项目”学习效果的调查,统计情况如下:(1)实习中,观察到师傅身上表现的最重要的职业道德依次是:一专多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工作态度认真;公正公平;善于与人相处。(2)学生最喜欢的职业道德依次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3)最不喜欢的行为依次是:欺诈隐瞒;不遵守工作纪律;对工作不负责任。

我们前面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的涵义就表明,一是教育目的要明确,二是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三是手段与教育的方式方法,四是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过程。就我们对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体会,我们认为关键是抓住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学生实际这一结合点,也就是说: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在接受教育是否有成果。

(二)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实施的形式是要有一个恰当的平台,平台给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构建了有利的活动场所

1.分层教学。高职高专对学生学习特点可作如下的描述:面向社会,理论够用,不求系统;专业知识扎实,突出技能技巧。我们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面,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电影课教学与高职高专职业道德教育项目就比较适应高职类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我们设计观片前、观片中和观片后的电影课教学,这种教学的特点是:用多维互动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创新认知与创新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生动具体的画面能让学生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起到具体的示范作用。

2.分段教学。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学习与实训相结合,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在一个学期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连惯地进行是不现实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项目教学,让学生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带到实训、实习场地完成。也就是说,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把“不连惯”的教学有机地同学生的实训实习结合,并由此来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3.专题课教学。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找出问题,用问题带基本原理的办法,搞专题讲座;同时,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使职业道德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通过有系统的各专题讲座,学生们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通过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把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实践行为两个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过程,以达到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使学生从认识层面内化为自己行为规范的需要,这无疑能有效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4.实践课教学。我们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课培养职业精神,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收集各单位的工作手册,收集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整理,学习案例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并对职业道德有一个现实性的认识。我们常用的实践活动有:参加全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教学多媒体大赛,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知识产权”的竞赛,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到完成专业任务,需要学会与不同的人合作,需要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实施的结果

我们对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05届(已毕业)、2008届(正在实习)和2006级在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分别进行了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职业道德的认识篇4

(一)文献检索法。以研究内容为搜索点,由国外至国内,通过已掌握的引用文献、参考文献,查找有关主题文献,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理论分析法。对国内外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发展等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策略。

(三)调查研究法。采访与问卷相结合,通过对国内多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一)职业道德认知模糊,职业道德规范了解甚少。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漫长过程,唯心主义者往往从主观意识方面解释。与此相反,唯物主义者一般强调道德品质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外因影响的结果。正确揭示出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及个人自觉锻炼和修养而逐步形成的,是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滑坡与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职业道德行为的失范不是主体道德上的故意,而是源于职业道德的无知与愚昧。

1.从生源动机上说,大学生当初报考志愿的时候,22%的人是没有认真考虑,随便凑合的;42%是根据自己的分数对号入座,看能考上哪个就上哪个。说明这些学生缺乏主动职业意识和未来意识。

2.从生源结构上说,当前高职生大都是“90后”独生子女,主要来自于高中统招、中职三校生。他们崇尚独立自主,爱展示自我,高考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使他们成为失意者,对专业没有足够了解,盲目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陌生的学校、陌生的专业、严峻的就业压力迎面而来,他们虽然有一定认识,但对自己在职业、能力、精神上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目标则不明确,职业理想没有确立,不能自觉设计未来,心态浮躁,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差。

3.从社会环境上说,在国内外复杂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和震荡下,高职学生容易迷失自我价值,信仰迷茫、信念模糊,常以集体主义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呈现出道德人格二重性,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通常高职学生对思想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党建理论知识欠缺。部分学生党性观念不强,入党动机带有明显功利性,有的则随大流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反主流文化为时髦,对各种社会问题认识不透彻,并将其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政府管理方式,盲目崇拜西方制度,他们对以前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困惑、怀疑,甚至否定。显然,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情感淡漠,职业情绪易于失控。“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没有道德理性的灌输是不行的,没有情感的培养同样是不行的”。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大多与其他专业课教学相同,重在传授职业道德知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实际上,大学生经过多年分阶段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并不能直接促成职业道德行为,在从业后的职业道德冲突中,解决实际问题。那是因为职业道德认知同与职业道德行为之间有一个知行转化的过程,其中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催化剂,就是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是从业者个人对从事的职业活动内心所持的态度,受职业理想、信念制约,主要包括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个方面内容。自觉感指岗位自我觉察力,指人们清楚自己内心想法和倾向,对自己的情况和工作情况有总体把握的知觉力;责任感指在人生职业道德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职业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经验。荣誉感指在强大成就内驱力的驱动下,个体力争优异表现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合作感指与他人齐心协力营建和谐工作氛围、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内心体验。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其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在于这一时期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属于赫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后习俗道德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应该凭自己的良知而不是外在约束行事,也就是进入了道德“自律阶段”。被戏称为“弱势群体”的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天生矮人一截,是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一入校就有“选错了路、入错了门”的想法,从而导致一些人意志消沉、缺乏斗志、纪律松散,出现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表现出价值观上“无兴趣”、人生观上“无所谓”、世界观上“无意义”的三无现象。部分高职生的三无现象,导致他们以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因而面对应该承担的责任或应该履行的义务时,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寻找种种理由将责任推至一边,或者不理不睬,干脆拒绝或逃避。这部分学生个人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都很淡漠,更谈不上关注国家前途、民族振兴,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则淡而忘之,忧国忧民意识更加淡薄。

职业道德的认识篇5

    审视时下国人有关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可以说,在法律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上给人留下的突出印象是:“外在视角”过份张扬和“内在视角”相对稀缺。有鉴于此,需要补强“内在视角”,强化从法律职业自身的特性和需要出发来认识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这样做不仅有助于纠偏,有助于按照认知的规律性形成健全而平衡的视角,而且还能够改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品质,体现道德的属性以及人类道德实践的特殊要求。

    众所周知,道德是一种关于是非、善恶的判断,是一种诉诸于人的良知和内心确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东西;道德实践包括道德教育则是一种求于内(道德认同)、达于外(道德行为)的活动。就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而言,如果在法律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上不贯彻一种“内在视角”,如果不能揭示法律职业特性与法律职业道德之间的内在关联,使从业者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职业道德对于其事业的至关重要,那么,就不可能使他们形成内在的道德确信,并基于道德认同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中,单纯的“外在视角”、仅仅从时势政策的需要来阐说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显然忽视了法律职业自身的需要和特性,忽视了法律职业作为道德判断的主体地位。它向职业者传达的信息是“社会有需要,你(们)不得不”,而不是“你(们)有需要,你(们)应该”,因而很容易使从业者从心底里产生隔膜,并进一步造成道德上的压迫感或强制感,使人如有重负。因此,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兼顾内、外两种视角,在对法律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上,既考虑时势政策的要求,更顾及职业主体的需要和职业的特性。

    那么,什么是“内在视角”下的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呢?从法律职业的形成来看,法律职业道德在其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法律职业道德的支撑,就不会有现代法律职业。因此,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的重要性,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的一个基本的构成因素。对此,我想从法治社会中法律职业的特有品质的角度,做一点具体阐述。

在《法治社会中的法律职业》一文(见本报2001年11月23日第三版)中,我曾提到,现代法治社会中的法律职业必须具备四种有机联系的品质,即掌握专门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致力于社会福祉、实现自我管理、以及享有良好的社会地位。法律职业道德之所以重要,从“内在视角”来看,就在于它与法律职业的这些品质密切联系。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为社会服务的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法律职业实现自我管理的一个基本途径,是法律职业享有良好社会地位的有效保证。

    作为法律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内容。从事法律职业必须掌握专门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艺术”,其中就包括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要成为一名法律职业者,其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要通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和资格考试,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对法律职业道德的认知,为从事法律职业活动所必需,它应该属于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的最低限度的能力的要求。法律职业者必须知道自己的责任,知道一个社会的法律事务应该如何来完成。具体地说,他应该知道道德是关于是非、善恶的判断,它不同于美丑、真假、神圣和世俗、称职和不称职等价值判断;知道决定职业行为对错、好坏的标准,以及证明职业行为和道德主张为正当的适当理由;知道职业上的“善”为何物,其依据何在:知道在面临道德争议时如何形成自己的立场,将不同的道德理由整合为连贯一致的形态,以及解决道德争议的办法是什么。

    作为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备职业精神,而法律职业精神的核心,就是致力于社会福祉、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服务。在这种精神中,特别强调的是利他主义的伦理性。它所遵循的不“只是赚钱的要求”,也不以赚钱多少来衡量、评价职业成就的高低。这样一种克己利他的属性,恰恰也是道德评价的精髓所在。道德评价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利他的评价,追求的是有利于他人和群体,有利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并在此前提下定位自我利益的实现。法律职业道德也不例外。法律职业道德在处理职业与社会、职业个人与职业整体、以及职业个人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方面所提出的各种要求,都体现了服务于社会的利他主义职业精神的要求。从动态实现的角度看,法律职业者之所以能够以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关键是因为在这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中所包含的职业道德成分,发挥了定向规制的作用。

职业道德的认识篇6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真实的职业行为中强化职业道德认知;在项目式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在“学生一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高职院校应坚持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原则,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般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隐性与显性的三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培养契机分析

    要具备某种职业道德品质,道德主体首先必须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职业道德认识是个体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仅有道德认识还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动,形成职业道德品质还必须有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在道德内化过程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它是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它把认识和理解的道德规范坚定不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来,使这些原来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个体自己持续不断的行为表现出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职业道德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在真实职业行为中强化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认知是指在职场中对于个人行为和人格的尊重,以及职业相关的技能、知识和规章遵从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经由选择、组织并评估周围环境中的因素,使得这些因素变得有意义且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认知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职业道德认同程度、职业道德付出程度、职业道德实践程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往往承担一个岗位的重任,在这种真实的职业行为中,职业认同感会逐步得到加强,且在工作中表现出诚信、负责进取的服务态度,在遇到道德困惑或冲突的情况下,愿意实践职业道德,即会做出符合职业道德倾向的行为。可见,职业道德认知能在真实的职业行为中得到强化。

    (二)在项目式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是对实现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也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职业领域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个方面的内容。在项目式教学中,学习团队成员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共同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可见,项目式教学的各环节均体现着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从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在“学生一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是主体根据已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对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善恶价值的判断。而道德判断能力则是指道德主体在复杂的道德困惑中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道德主体有着“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角色,在实践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学生进人到企业或公司,他们与公司里其他员工是同事关系,与师傅则是师生关系,与企业的老板则是雇佣关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引导道德主体对不同的角色关系进行理性分解,依据各自角色的利益,用道德规则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道德判断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包括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绿化雕塑、规章制度、行为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是其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体现企业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也随之被带进校园。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企业文化与本土校园文化的融合,充分发挥校园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高职院校可适当在校园内显著建筑、走廊等位置上张贴中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专业实训实验室的布置要体现“教学工厂”的要求,将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张贴上墙,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动机和职业精神。

    (二)个性与共性融合

    职业道德的共性表现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个性即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共性的范围,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方向。如,医学院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校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以及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处理的问题,等等。高职学生只有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于一身,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的认识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策略

高职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实现企业转型与科技创新的保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新的机遇让我们看到了高职教育的光明前景,但高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反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高职教育中存在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规范的培养的现象。根据素质冰山理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证明。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在隐性的职业素养中,职业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它影响到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对职业意识、态度等的形成发展完善起到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是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保证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生活在人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作为学生步入职业生活的准备阶段对其职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是生产、服务岗位的一线工作者,职业素养教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显性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素养,隐性素养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更侧重于一个人的德性。因此,作为职业素养中的关键内容,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对学生求职、就业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大多依靠学生的思想政治课中的道德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存在片面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量化标准,往往简单地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混同。课题组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52.3%的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48.6%的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31.2%的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低”。这就直接导致在就业中出现求职者和企业互相“吐槽”的现象。一方面企业普遍认为当代高职院校毕业生眼高手低,没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另一方面广大求职者认为大多数企业对自己不够重视,安排给自己的工作技术含量低,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从合格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到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培养更多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企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个体职业道德素养参差不齐,从课题组对在校高职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诚信精神的重要性,但在身体力行方面存在欠缺。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一)团队协作精神缺乏。高职院校学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在问到“你是否是以个人为中心去完成实训”时,有36.1%的学生回答“是”,另外18.3%的学生回答“偶尔是”,能够和同学一起协作完成实习实训的学生占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的45.6%,不过半数。

(二)遵守纪律意识薄弱。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因成绩较差而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冷落,养成了懒散、纪律意识淡薄的习惯。当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被问到“面对所在集体或工作单位的规章制度,你如何做”时,仅有16.9%的学生选择了完全遵守规章制度,13.9%的学生选择了自己认为合理就遵守,不合理的视情况而定。

(三)诚实诚信意识缺失。一些同学把诚实守信看做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但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坚持诚实守信很难。比如在问到“如果你要申请减免学杂费或者困难补助,你会对你的家庭怎样描述”时,71.4%的学生选择了“基本照实说”,只有34.3%的学生选择了“如实说”。

(四)个人社会价值实现认知与实践能力不平衡。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实践能力相比,后者远远低于前者,这与对用人单位调查中,认为高职大学生缺乏吃亏耐劳的实干精神是一致的。部分高职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功利主义倾向,重视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的学习,忽视职业道德素养的实践,更谈不上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重视物质价值,忽视精神价值;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表现在求职上,他们对工作地点是否在大城市、薪水是否丰厚更关注,对社会价值实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贡献关心不多。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培养对象上分析,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差,导致漠视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在现阶段我国没有形成系统的分层次分类别的高技术人才培养学校,而且在人才选拔上也存在重分数轻能力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中的认同感偏低。加上高等教育扩招,生源大战,导致高职院校在高考录取中面临大量低分录取的现象。与普通高等学校比较,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自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多数成绩较低,如河北省2013年高职录取分数线仅180分,多数学生存在自卑感。有些同学高中时期学习中等,进入职业院校以后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因不甘心进入职业院校而苦恼,又因前途渺茫而迷茫,最终形成得过且过的心理。有些同学高中时期由于成绩较差而受到教师的冷落,致使这部分学生纪律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入职业院校后,普遍存在厌学、逆反情绪,对自己将来要选择的职业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荣誉感,形成功利性思想,以致对自己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活的选择中将学习技能当成唯一目的。以上种种原因便形成了对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和养成不重视的现象。

(二)从培养主体上分析,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体系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课程体系不健全。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完成,由于课时限制,存在仅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载体,不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现象。此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主要依赖有课时安排的显性课程,没有或忽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课外隐性课程在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中作用的发挥,还未形成健全的课程体系。二是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教育方法单一。现有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仅由“两课”课堂教学完成,受课时限制,教师大多以讲授为主,主要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授课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程度不高,课下缺少实践指导,导致他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道德素养没有更深的认知。三是从事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人才不足。高职院校大多忽视对思政工作者的培养和投入,专门的职业道德素养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学校即使开设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大多是由“两课”教师完成讲授,但教师的学科理论背景和工作经验都与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有较大差距,且不能参与学生实践培养,因此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实训和实习工作中面临的思想问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养成方面更是无从下手。

(三)从培养观念上看,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忽视了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仅有知识、没有技能的高职生是废品;仅有技能,没有知识的高职生是次品;仅有知识、技能,没有职业道德的高职生是危险品”。就用人单位回馈的信息来看,企业招聘学生时,不仅注重学生的现有职业技能,更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利于企业的培养重塑,长期发挥作用。部分学生被用人单位退回并非他们的职业技能不合格,而是因为其职业道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通过有计划地对学生职业意识、团队精神、爱岗敬业、遵守纪律、市场竞争等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实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自觉习惯,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增劳动力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个体就业和企业发展,影响社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课题组经过在学生中的实践,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工作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转变学生培养中重技能轻德育,更轻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观念。把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结合,同等看待。只有高职院校真正意识到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才能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为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创造条件。

(二)加强培训,提高从事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工作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更新教师的培养理念,不仅向学生传授关于职业道德素养的知识,而且向学生传授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同等重要的理念,传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方法,帮助学生制订培养方案和养成计划,要求学生将职业道德素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外化为行为习惯,为高质量就业和个人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三)拓宽思路,形成系统的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课题组经过研究与实践,感到要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必须拓宽思路,形成系统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首先,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全程开展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新生入学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除教材内容外,专门增加高职生涯规划内容,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成才的必备内容,教会学生如何规划,掌握修养方法。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把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要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价值尽快成长成才结合,让学生从理论上掌握进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其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实践平台。一年级上学期开展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迎元旦长跑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下学期开展唱红歌比赛、25公里远足,值周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吃亏耐劳精神;二年级上学期,开展拓展培训、高职生涯规划比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队精神和诚信意识;二年级下学期,开展国旗下的演讲、心理健康培训,创新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精神价值追求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三年级,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开展企业顶岗实习,用企业环境培养学生和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素养实践。再次,开展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如:通过素质教育课堂讲授“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图片展览、红色参观等方式、介绍古今中外,特别是学校所在区域的名人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事迹,先进企业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对员工的要求和纪律等,让学生切实感受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是社会永恒的要求,从而提高修养自觉性,并不断外化为行为习惯。还有比如订单班、企业冠名班等形式,校企共同育人,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拓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途径。

(四)创新机制,完善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考核和保障办法。建立科学的考核和保障办法,把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作为毕业成才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结合,既是衡量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要求,又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需要。从高职学生入学开始,给学生下发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手册,在职业责任、职业道德意识、职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等方面设定分值,细化到每项活动,每学期进行检查总结,学生毕业时,把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养成情况作为取得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通过健全专门机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项经费、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制度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保障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实施。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将影响未来社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这不但反映在科技进步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反映在企业文化、制度、职工的职业认同、职业精神等软实力因素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科学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找出解决办法,对形成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育部,[2012]9号.

[2]江东,李根珍,惠钢行主编.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3]李丽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析[J].科学之友,2010(2).

[4]戴香智,侯国凤.关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实证报告――以某高职院校文科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

职业道德的认识篇8

职业道德教育还是以灌输的方式,没能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考试成绩高的学生就被认为职业道德修养好。学生职业道德课程修完后,学校不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已经把职业道德抛在脑后,甚至全部忘掉。种种这种情况的发生,原因是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不正确,远远没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道德标准

我们高职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学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并且每时每刻履行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同时要以职业道德要求自己的行为和学习。在学校就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具有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每个行业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第二,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要让学生意识到不畏利益所诱惑,不要为金钱所动摇,不能为了获得小小的利益而忘记了职业操守。第三,熟知法律法规,学生在校期间要知道法律法规,将来的工作不要违背法律法规办事。第四,财务工作的正确性,财务工作要细心,认真,不能出现本质上的错误,尤其是账目要清楚准确。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1.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学生来说,要想将来做好会计工作就要努力学好政治,不断地提高思想觉悟,首先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教育学生要爱护自己的同学,团结同学,要勇于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数学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我们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互帮互助,互相鼓励,在班级中形成团结护爱,热爱学习的班级氛围。

2.要注重实践,坚持事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数学课程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动脑的一门课程,同时要求学生要勤奋。数学不同于中文,数学需要实践,需要多做一些练习,才能掌握数学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做事要事实就是,不要不会装懂,掩耳盗铃。虚心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问题,学会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对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对待。做题养成认真、细心、耐心的好习惯。认真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刻苦练习。

3.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要廉洁自律。数学课上,要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课期间不能交头接耳,认真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不要影响别人上课。做到自尊、自爱、自律,努力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的是做事要缜密,数学学习中最能培养学生的做事缜密性。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首先想到的方案不是最好的方案,因为没有经过全方位的考虑。数学的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遇到问题要全面分析,片面的分析问题就造成方案不可行或者不是最优。数学高度的精确性和逻辑性可以是我们今后的工作做得优秀。数学具有职业道德的前瞻性,学习数学不只是我们所说的算一算,也不是数字的加减乘除。在数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学到严谨和缜密。

5.职业道德的培养中包涵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吸取先人的经验,并经过探索和研究获得新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遇到困难的问题,不要退缩,要勇于创新,让学生意识到知识不是陈旧的,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要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对与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很深的影响。

职业道德的认识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特性;建设现状;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38-02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学生满足职业需求并得到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社会需求出现了脱节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成为了时下热议的话题之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现状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各个高职院校逐渐加强了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改善了职业道德教育环境,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视程度不够,支撑资源匮乏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基础,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部分高职院校仍存有错误的观念,重智育而轻德育。某些高职院校教师和行政人员并不认可职业道德教育,片面地认为在校内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只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应该讲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放置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这样还能节省部分教育资源。在这种错误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没有给予其足够的时间和人力支持,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来此项工作正在如火如佘的进行着,实际上校领导并不对其负责,缺少规范、系统的监督管理。由于高职院校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没有把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到校建体系当中,出现了职业道德教育经费不足、挪用现象,导致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工作实效。

(二)观念相对落后,缺乏系统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日渐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人们长期对教育的认识有失偏颇,简单地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记住职业道德的准则和规范即可。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无疑会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直接体现到学生身上就是道德选择能力和处理道德冲突能力匮乏或不足,对职业道德准则缺少一份坚持,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无限地降低职业道德底线,出现了严重的职业道德知、行失调问题。新时期,高职院校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作出新的诠释,将其视为一个系统化培养价值观、能力和品质的过程,全面考核学生的知、情、意。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将职业道德知识践行到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并在不断的职业实践中有所感悟,从而形成完整、稳定的心理结构,未来在职业领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和供职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评价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活动目标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就是:工作目标指导、调节、支配了整个建设工作,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规范、调控和激励作用。通过访查、分析,笔者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不清晰、内容单调的现象,缺乏系统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核,而轻视了行为能力方面的考察,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除此之外,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任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兼职居多,他们对职业道德本质、特征尚未形成系统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多情况是自己的主观判断。教师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充分利用人格感染力和道德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策略

作者结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特性的认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种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强化认知,更新观念

学生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高校一方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因此,全社会应该提高对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认识到职业道德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面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努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适度的支持,从而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党委则需要严格按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德育体系当中,统一管理,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广大教职工应该强化认知,着重强调职业道德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同时,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更新自己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不断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领域和内涵。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观和品质培养的过程,它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提升到实践层次。新时期的职业道德应该包括爱岗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职业操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丰富职业道德内容,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二)加大投入,提高水平

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该得到高职院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该切实将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校建体系当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逐年增加在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资金、资源投入,有力保证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让学生们得到更好的培养。值得提出的是,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其表现出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实效。为此,高职院校要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团队建设,不断加大此方面的经费投入,提高从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遴选一批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到校兼职,补充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力量,充分借助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切身感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促使学生不断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工作,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明确其肩负的责任和任务,提高教师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真正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三)明确目标,系统管理

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力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这一宏观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现出现代社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理论,认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目标应该富含时代性、层次性、针对性以及操作性等几大特性。其中,时代性要求制定的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目标必须要顺从时代的发展,关注时代变革引起的职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即遵循与时俱进原则。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目标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各行各业的差异对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进行细分和调整,进而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操作性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特性,是保证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要求高职院校从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符合高职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以此为基础,在正确工作目标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完善的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各阶段工作的任务、重点,并制定与之对应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实现系统化的管理,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增加保障。

(四)创新教育,完善评价

如上文所述,现代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做出适时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设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岗敬业教育。爱岗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职业道德一直以来首要倡导的内容。高职院校在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时,应该从职业责任感培育入手,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使其敬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促使他们坚实地走好每一步;二是职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而又着重强调了“职业”两个字。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与行业规则和要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从事职业的具体要求和道德规范,进而指导学生产生正确的行为;三是,诚信意识、合作意识教育。在经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学生良好的诚信意识和合作意识显现的尤为重要。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加强学生诚信意识、合作意识教育,应培育学生诚实守信、不骄不躁、积极向上、宽容待人等精神品质,教会学生正确的交际方式,以期学生未来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明确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该优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将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并依此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进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鼓励优秀学生、督促不良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培育和发展。

总之,加强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非常重要。未来,我们还应该持续关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仔细分析时代的需求变化,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际,提出更多改进意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马骏.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J].成功(教育),2012,(12).

职业道德的认识篇10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会计人员经常会陷入道德两难的困境,因为他们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服从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具有双重身份。由此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件也屡见不鲜。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课程中就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水准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这种边工作边教育的方式属于治标不治本,效果并不显著。要从根本上做到“操守为重”,应该从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教育入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践者们就呼吁增加道德指导,尤其是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Cohen和pant(1989)指出,虽然还没有达到实践者的期望,但是针对会计师所作的道德指导已经增加了很多。许多组织建议将道德教育加入到会计课程中,如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未来结构、内容和范围委员会(1986)、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1987),以及美国商业学院联合会(1988)。上述研究的结果还不足以论证会计师或会计专业的学生显示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否受到了道德介入的影响。Jeffery(1993)对比了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道德发展水平,得出的结论是:低年级的会计学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更高的道德推理得分;高年级的会计学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更高的推理评分。armstrong(1993)测试了独立的、给高年级会计学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伦理与职业作风”课程的效果表明,参加“伦理与职业作风”课程的学生在伦理发展水平上有显著的提高。Borkowski和Ugras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伦理状况进行的调研表明,本科生在遇到伦理难题时更加公平一些,而研究生相对来说更加功利一些。Langenderfer和Rockness(1989)对道德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多会计课堂上的道德教学均遵循“教授法规”的方法,即对会计道德的教育重点放在学习法规条文、遵守法规上,而不是优先的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上。结果是学生可能开始把职业法规看成是所有道德智慧的来源,很可能对这些道德法规本身的含义以及这些道德法规所没有包括的其他道德l青景不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种依赖于道德规范来决定什么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行为,将对道德判断的责任从个人转移到了法规上。然而,现行的法规可能不会引起更强的道德意识和更浓厚的道德氛围。“教授法规”的教学方法似乎制约着对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道德冲突以及处理会计职业中的不确定性能力的培养。

我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他把“诚信”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会计工作,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项怀诚的研究认为,目前我国会计学历教育中没有把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学科体系,会计学科设置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叶陈刚对会计道德教育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其研究表明,我国教育体制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并不存在,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和发展仅仅以政治课作为代表,大部分学生并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会计专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与经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制,缺乏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相关案例。

纵观国内外有关会计道德教育的研究发现,以上研究只注重课程设置、开设会计道德课程的时间、教学方法和诚信教育。虽然对会计道德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具体内容的系统研究。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设计

会计是一种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每一位会计人员所提供的经济信息都是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作为国家、集体利益监督员的会计人员,既要深刻认识本职工作的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此,高校应调整会计学专业现行课程设置计划,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纪教育等纳入教学计划。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提高会计人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使在校学生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学习,切实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将会计学专业教育与道德问题联系起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一)职业品德教育 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虽然重要,需要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具有好的思想品德。具体地说,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会计工作的艰巨性,热爱会计事业,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会计教育作为整个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素质教育为主导,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具有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原则性、坚韧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高校会计学专业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在校学习期间是他们的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为保证进入到会计队伍的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学课程设置计划中应增加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从会计职业道德认识教育开始,逐步深入到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教育、意志和信念教育。

一是会计职业道德认识教育。会计作为一种职业在经济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增强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的道德价值认识,是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为增强认识,应该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范畴》课程。该课

程讲授的内容应当包括该职业的社会价值、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理想、职业品质等内容。通过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提倡先公后私、重贡献轻索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自己选择行为和合理判断的能力,坚定会计职业道德信念,增强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实践表明,没有一定的会计职业道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对职业道德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只有深刻认识会计职业的社会价值,才能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二是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教育。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有了认识,不一定能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决策,因为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职业道德情感。通过了解该职业的社会价值、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学生对此只是有了理论上的认识,还没有将其运用于实践。而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是在处理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情绪和体验,表现为职业自豪感、责任感等,对道德行为有极大的调节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入学的第二个学期应当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模拟试验》课程。该课程的内容包括会计相关业务的处理及会计职业道德判断,目的是让学生在虚拟的会计工作中实践《会计职业道德范畴》课程内容,认识道德问题,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否的假设下,分别作出职业道德判断。分析两种判断结果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责任。

三是会计职业道德意志教育。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克服一切障碍的坚强力量,它能够使一个人在道德行为中一贯坚持原则,自觉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会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原则。只有具有顽强意志的会计人员,才能抵制各种诱惑和外界压力。因此,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意志教育必须结合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为磨练意志,应该在入学后的第三、四两个学期开设《会计假账的道德透视》课程。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义利共生原理、道德契约、会计败德行为分析等。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通过设置若干会计假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探寻造假者和违法犯罪分子蜕化变质的人生轨迹;同时,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会计职业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二)法制教育 法制是道德规范中带有强制性的部分或最基本的部分。法制教育是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培养学生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由于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法制教育的范围应尽可能广泛。具体地说,在大学会计教育中,必须尽快开设有关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将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就业前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职业道德。

(三)专业教育会计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会计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精通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会计职业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对会计一知半解的人,根本不能胜任会计工作,至于是否遵循职业道德就意义不大了。因此,对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育绝不能放松。虽然专业课程的开设目前已经比较齐全,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专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能,为日后的道德行为打下坚实基础。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设计

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专业胜任能力。要培养一支品质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精通会计业务、通晓会计法规的会计队伍,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上述设计的课程内容,而且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包括以引入案例为主的案例教学法,旁听案件审判过程的现场感受法,以学习理论为主的系统讲授法,跟踪指导,模拟实验教学法等。

(一)案例教学法 道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案例教育,借助案例既能够使学生对道德问题较为敏感,又能够增强对道德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从复杂的市场经济中吸纳开放意识,使用义利共生原理和道德思维方法识别案例中的道德问题,教会学生运用学过的《会计职业道德范畴》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引导学生从违法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处查找违背职业道德的原因,借以分析和巩固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结合学生作出的道德决策,让他们总结遵循职业道德的重要和违背职业道德的危害,并形成一个书面的分析报告。案例的选择应以剖析反面典型与宣传正面典型并重,剖析反面典型可以达到直观、形象、具体的警示教育目的;运用正面典型进行示范教育,可以弘扬正气,更加坚定自身的道德意志,增强未来会计人员固守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案例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老师出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搜集案例,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方式均能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崇高职业品质的培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研讨会计工作中发生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应当如何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会计职业判断,为其进入会计行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现场感受法 现场感受的教学方法是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对学生极具感染力。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旁听法庭对违背职业道德案件的审判或先进的事迹报告(邀请一些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让学生自己感受道德决策的历程。学生在校体会不到整天与钱物打交道的会计工作的实质,如果采用现场感受的教学方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可以聆听违规者的败德经过或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而且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定遵守职业道德的决心,使那些有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的学生直观认识到“操守为重,不做假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彻底摒弃侥幸心理,切实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三)系统讲授法 从道德理论到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学习和吸收。系统讲授道德理论和专业知识是职业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行为的发生过程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通晓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熟练掌握会计业务流程,为其做出的道德行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跟踪指导法 建立日常的跟踪指导制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论学习和实践情况建立评价、检查、奖罚制度,并记录存入个人档案,与将来就业岗位的推荐结合起来。通过日常检查,对坚持原则、社会责任感强、履行职业道德的学生要表扬奖励;对一般违反职业道德的学生,要批评并及时纠正;对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处罚”。通过跟踪指导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使学生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