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媒体技术概念十篇数字媒体技术概念十篇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4:02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篇1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艺术

传统媒体艺术是其实不是传统艺术,它是艺术创作者新媒体的艺术表达手段。同时也在多种媒体语言进行融合的表达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叙述的语言风格。与传统媒体艺术相对的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意味着个人主观艺术形态的复兴,尽管现代主义时期各门类艺术各自向着净化和纯化的方向发展,但传统媒体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它的概念也是在其快速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因此,新媒体的表达语言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总结,同时它也离不开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和相关艺术媒体的发展。

一、传统媒体艺术内涵与类型

传统媒体艺术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确切概念,一位设计大师说“新媒介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其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及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新媒介艺术是传动媒介艺术的传承。”有些人认为传统媒体艺术指以录像、电视、媒体作为表达手段和作品形态的艺术,目前更新的新媒体是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虚拟现实、网络神经、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可见,传统的概念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充和发生变化,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传统媒体艺术的起源与艺术自身的发展不可分割,从新达达艺术、波普艺术、新波普艺术,到深受其影响的观念艺术家,大多从大众媒体中选取运用图像,自由地使用各种媒介和素材,图像的重复使用和媒体运用的自由与复合都表明媒体艺术的即将到来。在2o世纪5o年代就已奠定了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将电视、录像等大众媒体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并对媒体设备和媒体性能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实验,所以,传统媒体艺术也是相应时展出来的主流形式之一,预测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基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依赖于这种发展进入社会环境和艺术领域的方式。

二、数字艺术的起源与类型

数字艺术的产生:数字艺术指由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数字化的艺术构成方式,它既指艺术作品数字化创作过程,也指代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因此,一个数字艺术可能是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构成的艺术创作活动,还可能是以数字“比特”展示的虚拟现实艺术作品,但无论如何,一个没有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的数字技术本身是不能称为数字艺术的,当前划分数字艺术范畴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数字技术和一般涉及数字技术的创作都称为数字艺术,我们认为只有注重艺术观念的表达、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数字作品才可以称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千差万别,很多研究者将传统媒体艺术类型归于数字艺术,依据数字艺术的概念,笔者认为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音乐、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和电脑动画、数字特效、CG动画。因为数字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改变着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字艺术的类型划分也要避免将应用了数字技术的产品都归于数字艺术,正如在数字艺术概念中提到的,要区别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并以此为标准划分数字艺术的类型。

三、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差e

(一)传播的艺术媒介不同

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媒介,而数字艺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媒介决定了艺术对象的性质,并且也对艺术的生产方式和记录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艺术本身的形态,这种形态是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的基础。传统为艺术带来很多新的可能性,包括视觉形态和体验方式的变化以及新的交往方式,传统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媒介,在传统媒体艺术类型中的录像、录像装置、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都以电子媒介为基本构成,并带来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新特征。数字技术使艺术创作更加非物质性,如果说传统媒体艺术介于物质媒介和非物质媒介之中的话,那么数字艺术则脱离了艺术的物质媒介层,艺术创作超越了现实事物的局限和控制,在漫无边际的广阔范围中实现艺术的创作意图,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艺术现象,被广泛应用于摄影、电影、电视和动画等领域,形成了新的艺术创作经验。

(二)两者的记录方式不同

艺术媒介的不同带来艺术记录方式的差异,传统媒体艺术以传统技术为依托,数字艺术则以数字化为作品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传统技术的生产、发送、显示和存储技术使得传统媒体艺术以摄像机、录像机等采集图像,并以光盘和磁带为存储,在作品中常常应用计算机、电视、投影仪等为展示方式。数字技术改变了艺术信息的采集和作品的制作过程,在计算机处理设备和软佯的支持下,数字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创作、存在、传送和播放作品,以数字化将数字艺术的文本、数据、音频和视频等进行多媒体整合,数字化是数字艺术作品记录和存在的形式。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不仅在概念范畴上存在差异,艺术媒介的不同使它们各具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另外在是否具有商业性上也存在差异,传统媒体艺术摆脱了最初的商业目的而以追求艺术性为最终目标,数字艺术却仍然在艰难脱离商业性中挣扎。

四、传统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联系。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中产生的艺术门类。未来运用高科技的艺术家会越来越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的方便性与多元化也使得艺术家的领域越来越扩大,跨领域的创作者将会大量出现。共有的艺术类型――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应运而生。数字技术的介入使传统媒体艺术的类型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并出现了新的艺术类型:网络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传统媒体艺术的发展与数字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媒体艺术大量地运用了数字技术、视频手段来表现,尤其是90年代以后,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传统媒体艺术中的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多媒体,或者也称作复合媒体,“通常被定义为将两个或更多种的传播形式集合为一个整体的任何媒体。”

五、结语

无论是传统媒体艺术还是数字艺术都以现代影像为基本的艺术表达手段,因此可以使用“影像艺术”对传统和数字艺术进行总称,能够使用影像艺术归纳的原因有二,第一,传统媒体艺术在更新的媒体出现时就面临了无法明确界定的情况,上个世纪流行于全世界的电影艺术就是当时的“传统媒体艺术”,但在今天,相比于来势汹汹的数字艺术,它早已失去了“新”的意义,所以应该有更准确的名称来命名目前应用传统技术的这一艺术类型;第二,传统和数字艺术归根结底是对于影像的改变,今天,无论从哪一种艺术类型入手,都无法忽略影像的重要意义,影像不单是艺术家创意和创作的主要工具,还是视觉社会中大众的阅读文本,现代科技为影像的创造、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先进的方法,无论是传统的采用,还是对数字技术的运用,都是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影像的发展,因此,在传统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仍然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使用影像艺术概念加以归纳和总称。

【参考文献】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科普教育;艺术创新;信息传播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和科学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以新媒体(数字媒体)为内容的产业在现代信息化需求中得到快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前进为当代知识型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优势逐渐占据传统媒体的位置。正如我们所知,新媒体(数字媒体)是以现代艺术为指导,以数字化的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作为信息载体,从而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人文、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使其功能融合交错。如立体模型、互动装置、网络游戏和在线视频交叉使用的网络媒体,其中还包括电脑动画的制作、视频的拍摄、数字音乐制作以及播放。在本文中,对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特点,在科普教育基地网站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如何在新媒体技术时代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新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新媒体在行业的繁荣,也使研究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在今天的网络的基础上的另一种延伸,但也不断产生其他新的媒体形式,与计算机相关的,这可以说是新媒体技术。

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区别,可被视为新媒体。否则,这是原来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的基础上。目前应该定义新媒体出现在电信网络中基于媒体的形式――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的信道模式。

新媒体的学者被定义为“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自然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旧媒体和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化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的国家之间,社区消化之间的边界之间,产业,消化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边界之间的信息,等等。真正与观众建立联系才能称为新媒体,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传媒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更强市场转变。

目前艺术的新媒体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关注和跟踪、领域的提出和讨论、理论的探索和结构建设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媒体对于艺术而言,是跟随时代要求而发展的。艺术对于媒体来说,又是和媒体不断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态。

首先,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是从对新媒体艺术现象的关注与跟踪开始的;人们首先注意到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明显不同的现象功能:新的载体、素材、技术手法、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以及新的感觉和新的体验。在这些新功能内,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创新的载体和技术,电视和视频设备作为传统媒体传播工具而被直接用来形成新的媒体艺术品;如,在传统媒体艺术中,传统音乐以使用乐音创作,而这些传统声音材料(乐音创作)是由人声或器乐演奏构成;而在数字音乐中,大量使用非天然音乐声音合成非音乐的声音素材作品。

随着素材和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在接受的行为方式和展现相较传统艺术,也产生了日益鲜明的独立特色。

新媒体艺术中的象征性艺术语言的逻辑有两大突破突破:首先,时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呈现突破三维空间的限制;其次,图像成像技术的传播和有效的模式与以往的视觉形式截然不同。

在此基础上,不只是新媒体技术,概念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了形式上、观念上的多种表达意义,对作品解释的隐喻表达和改变作品模糊解构概念取代了直观的、感性的表达形式,甚至审美方式亦将相对粗糙、直观的形式所覆盖,转而代之的是更为完整、精致、有美感的创作方式。

在以视觉艺术为领先的新媒体艺术中,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现象和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形式上以无剪辑风格的纪录片;第二类是以纯粹的概念形象为表现对象,通过设置场景或看似毫无意义的动作镜头来进行表现的形式。在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作品特点中,前后两者的变化程度是不同。在牵涉的情况下,主流仍然是叙述故事,但那样的作品是被文化关注的,大多是由特定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作为切入点的文化符号抽象的概念转向特性和功能。利用虚拟的文化情景拍摄或者准备采取的信息来完成虚拟性质的电影叙事结构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运用到类似的创作过程中,当代新媒体艺术家引入叙事结构到创建电子技术的空间,如动画片、闪客、网络阵地等,一些艺术家结合传统水墨画的造型元素,创造出一个供水墨动态语言的动画作品空间;一些艺术家继承日本成熟的漫画语言,热衷于用符号的虚拟虚构叙事;让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艺术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形式和更多的娱乐、优雅的趋势。对于后者,计算机技术利用三维空间穿插介入重叠空间的转换成为可能,将类似的光学技术和技术语言插入其中,更丰富了纯概念性作品的语言形式,但数字概念型作品也产生炫耀浅表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先前拍摄的影像是纯粹意义上的概念。类似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技术参与作品制作,使新媒体艺术本身似乎超越时代,而另一边向着电子艺术前进的新媒体艺术,正日益成为一个容纳架,雕塑,装置以外的其他形式,或者说包含不止一种形式,但在使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艺术作品的集合。

新媒体技术为科普教育带来重要机遇,使用互联网网络提供各种服务创新的形式随着因特网的发展,面向公众的网络环境,科普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着眼于如何利用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普及创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的开展科普教育和新媒体技术运用院也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科普创作是普及科学技术和创造性的活动。这是科学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

其次是创意。科普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着重于运用逻辑思维,写作,设计,绘制或采取某种形式的科普作品,作者应该使用自选正确的主题和形式,提炼主题,内容和材料选择。明确结构安排,生动的叙述,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通俗易懂,呈现出一些他对于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独到见解。表现方法有创新的思路,又有其独特的创作能力。科普创作应该是科学的]有思想的和艺术的。

科普创作的中心是其严谨的科学性,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成熟的、全面的。科普作品在思想上要体现其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科学的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科普创作的艺术性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方面:通俗性和趣味性。通俗性是使用可理解的方式来介绍科学,使其生动,易懂,这也是科普创作的普遍需求。

经常需要使用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科学是科普工作的通俗性。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推理其要达到的效果,还采用了形象思维,以情动人,需要以“身临其境”来使观众便于理解。故艺术性写作技巧是科普创作中与其他科学知识材料所不同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的科学教育网站以及与科普相关的网页数量日益增多,使互联网功能开发的科研工作与创建工程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科普网站内容备受关注与追捧。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篇3

“全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实践的形态是“媒介化社会”背景下中国影视传媒领域广泛采用的核心概念之一。概念的提出建立在传媒业界积极的探索和媒介资源整合实践的基础之上。“全媒体”概念的提出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化革命的必然结果。旨在建立某种新型的集媒介生产、传播、与媒介运营模式于一体的介质平台。它颠覆了传统媒介形式广泛意义上的生产消费观念。在全媒体语境下电视舞台美术设计可以选择众多的实现与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形态提高增值效果;同时,“全媒体”加强了电视舞台美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各媒介形态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组合运用。

建立在电子技术基础上并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高清历程的视听艺术——电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大爆炸的背景下其发展过程中诸多环节都遭到了限制。电视舞台美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旧延续着传统意义上“画笔布景”的尴尬,与如火如荼的影视技术发展与革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脱节现象。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集中于后期剪辑等方面的应用,而电视舞台美术究根追底是移植于戏剧属于文化艺术的产物。戏剧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其艺术语言千变万化很难用一种媒介或技术形式进行表达;传媒技术的发展很难适应舞台设计多样性的要求。戏剧舞台历经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的发展程式与模式化表达手法,这也一定程度上与日益求新的电视艺术寻求新的艺术发展诉求相互矛盾,并成为当代舞台艺术人共同面临的挑战。

2舞台美术设计的历史“溯源”

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史也是其技术不断蜕变与革新的里程史,每一次舞台美术设计的重大发展身后都蕴含着技术的变革。舞台设计最初源于希腊原始的祭祀活动需求,雅典人依据自然山体形态筑建酒神剧场,容纳万人的观众席靠近接近于扇形的高坡上,可见早期的舞台形式主要是为祭祀和舞蹈提供场所,早期的舞台空间概念初步形成。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等时期,出现了奥林匹克剧场,建筑师阿利奥提建立了第一个具有固定式属性的镜框式舞台并引入了幻觉式布景的概念,戏剧舞台也随剧场的变化开始走出“室内”进入自然。建筑与美术艺术家开始成为舞台设计的主导,相适应的关于舞台绘画学的研究也广泛开展,“透视画法”概念的引入正式宣告舞台布景设计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概念在舞台设计上应用所创造出纵深的广场视觉奇观强烈刺激和震撼了受众的审美心理与诉求。18世纪中叶之后,工业与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了境况剧场与机械化舞台的诞生,1874年巴黎大歌剧院的落成华丽而庄严、豪华而颇具规模在建筑史和舞台美术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科技足以支撑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舞台的艺术化改造,画面幻觉的时代终究来临。近代以来,结构几何学理念以及透视在戏剧舞台设计中的创造性运用成为舞台设计空间感塑造的重要影响因子。舞台投影的发明更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机械师的人工舞台设计形式。舞台设计泰斗斯沃博达更是创造性的使用了投影,其舞台设计力图创造四维空间——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在他的活动舞台与建筑中活动性成为组织舞台空间生气勃勃的力量。舞台美术经历了多种艺术思潮与流派争鸣的长时间的繁荣时期后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19世纪后期以来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呈现逐渐式微的倾向,传统的舞台制作程式与工艺理论呈现出逐渐脱节的现象而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戏剧艺术审美逐步提高的局面,即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受到媒介技术手段的限制而为以后其自身舞台艺术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3舞台美术发展的滞后——以电视舞台美术为例

诸多戏剧的元素被借鉴到电视这个新型的视听媒介中,自然而然的戏剧舞台美术也被应用到电视舞台设计领域之中。电视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给众多的艺术家以施展才华的平台,一时间诞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舞台美术设计师。然而电视艺术同样是建立在科技基础之上的,舞美设计师似乎被置于了边缘性的层面。舞台美术设计长期以来重视艺术专业与设计修养的发展提升上,戏剧舞台长期落后的生产、制作方式以及电视数字技术制作方式相融合也是重要的原因。直到新千年之后这种局面才有了不少的变化新技术的不断涌出为舞台美术设计注入了一丝活力。视频技术、激光电子技术、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等闪亮登场标志着电视舞台美术大变革时代的到来,舞台美术的概念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电视技术和舞台艺术相互不匹配的问题,而舞台美术影像加入了动画合成、后期特效处理技术等大量电视制作方法,应用高科技影像技术将舞台美术演变成为一门新兴的舞台影像美学。

舞台设计的载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屏幕影像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布景画面绘画,虚拟科技世界进行自然的再现并适时根据节目需要进行不断调整,相较于传统舞台美术设计以真实材料作为具体的载体媒介进行表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新颖性,给观众营造一种奇特的视幻觉感官效果,舞美影像通过专业视频软件进行制作取代[(dylw.net)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传统戏剧舞美设计手锯、纸张、模板等真实物质材料为媒介进行的制作手法。这种技术的转变使舞台美术设计呈现出传统布景形式无法比拟的灵活性与时空性,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表达任何想呈现的事物,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极大提升观众的想象力,增加观众的心理感受进而对观众的假定性幻觉进行突破,观众如同置身于真实的视幻觉空间氛围中,产生如梦如幻的真实感。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篇4

 

其核心与内涵却被屡屡误读,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我国理论界、教育界在新媒体和新媒体教育的定义上千差万別、莫衷一是,与之相对应的新媒体教学也因此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目前国内的新媒体教育大部分集中在美术专业中,开设的专业和方向多为新媒体艺术和新媒体设计。但是在对新媒体的范畴进行仔细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如果剥开传播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外衣,新媒体的主要内容仍然是视觉和听觉形象,仍然没有脱离影视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影视教育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媒体教学当中。

 

一、对新媒体概念的认定

 

这是所有研究者、经营者和教育者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布洛克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被‘打包’成许多概念性的小格段。因此,我们看到的世界上是由各种实实在在的概念成分组成的。分析这些概念就等于是分析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至少是分析我们所见到的世界的方式。”(1)**而恰恰在新媒体的定义上,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几方各执一词,有些甚至南辕北辙。这不但造成了社会大众对于新媒体认识的混乱,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了障碍。因此,我们需要从认识新媒体的概念开始。现在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大体上分为了以下几类:

 

(一)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的认定相比稚嫩的新媒体来说,传统媒体的积淀丰厚,尤其在资源和制作能力上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倾向于把新媒体当做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将其纳入和整合到自身当中。这样传统媒体不但能够保持自身优势,还能利用新媒体开辟新的传播途径,扩大经营范围和受众数量。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是这样定义新媒体的:“新媒体是新技术,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通信网和数字电视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通过电脑、手机、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实际上,上述的新媒体只是作为承载内容的平台出现的,最终传输的仍然是传统媒体所的内容,所谓的新媒体主要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比如在2008年举行的奥运会中,国际奥委会首次将电视版权和新媒体版权分开销售,央视国际获得了北京奥运会独家互联网和手机转播权。而此前中央电视台拿到了包括iptV、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和数字电视的十张牌照,包揽了所有新媒体业务的“通行证”。

 

(二)从技术角度对于新媒体的认定由于无法分享传统媒体的资源,因此新兴传播平台对于新媒体有着更加强烈的追求。它们对新媒体的定义,着眼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将传统的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之外的所有依赖新技术手段的传播平台,都划归到新媒体的范畴。尤其是传统媒体没有设计的部分,比如网络电视、视频、博客、电子杂志等等。

 

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董年初认为:“目前有七类媒体形态通常被归入新媒体之列:1.移动数字电视;2.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广攏5.网络电视6.手机电视7.楼宇电视”。⑶这种认定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特点在于从技术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甄別。不过在技术标准的背后,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商业利益和营销理念。

 

(三)从新旧交替角度对于新媒体的认定

 

既然新媒体的认定十分困难,有些学者返璞归真,以有影响力的媒体的产生为出发点,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传统的报纸被称为第一传媒,广播和电视则是第二传媒和第三传媒。1998年5月,根据当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应当加强最先进的第四传媒一一互联网的作用开始,网络媒介被称为“第四传媒”。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传媒不断出现,由于其传播方式和特点明显与前四种传媒不同,因此统称为“新媒体,。

 

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是这样总结的,“第一、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第二、新媒体应该是一个时间概念,新的媒体形态有它相对稳定的内涵。第三、新媒体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不会终止和终结在眼前的形态上”。(4)这样定义对于命名和研究来说非常方便,但是失去了概念的限定作用。无法确定其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便失去了它的理论价值。

 

(四)新媒体概念的其他认定方式

 

除去以上三种认定方式,对新媒体的定义还有很多。欧盟对新媒体的定义是“网络化电子媒体”;加拿大将新媒体定义为“利用互联网传播广播电视的媒体,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进行过定义,认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5)其中有两个定义特点比较鲜明,影响力也比较大:一是互联网实验室对新媒体的定义一一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mp4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部分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的传播,如新媒体博客,电子杂志等。(6)这个定义兼容并包了现今中国所有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其覆盖范围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二是美国《连线》杂志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一一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个定义虽然不够严谨,但它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找出新旧的差异所在。

 

如果我们接受“存在即合理”的观念的话,那么新媒体定义上的“混乱”实际上反映了其发展现状:即新媒体还处在萌芽阶段,无论是其内在的性质还是未来的发展态势,都无法准确把握。因此,传统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对新媒体进行定义,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合适的方法来从教学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描述和研究。

 

二、新媒体、新媒体艺术与影视艺术

 

新媒体概念的不确定对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教育从根本上讲,首先是对已有经验的总结概括和系统化,对于正在发展变化的新媒体来说,过去的经验不一定能够成为未来教学结构的保障,那么我们如何区分什么是我们应该教授的,怎么保证我们教学的目标与社会选择相一致呢?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既然新媒体不适用于我们传统的定义方式,或者我们在讨论的原点上也应该换一种方式进行。莫里斯.维茨在他的《开放的思想》一书中写道:“人们对概念有许多解释,如把它说成‘普遍性的东西'‘定义'‘固有的想法'‘意象'‘思想'‘意义'‘预言和关系’、‘抽象事物'‘抽象条目’、‘抽取出的共同特征'‘中性的实体'甚至还包括‘习惯'‘技能’和‘心理能力’等。’他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给‘概念’所下的定义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家族。”

 

这是一个启发性的思路,如果我们不把概念看成是一个可以被准确限制、逻辑推导的理论表达的话,那么这也许更加贴近新媒体这个新鲜事物。无论是从传统媒体还是从技术角度,新媒体最终承载的内容基本没有超出视听领域。大多数现存的新媒体行业,尽管平台千变万化,但最终仍然是以视听手段来传达内容的,甚至有些所谓的新媒体基本就是传统电视广播媒体的新平台。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虽然关于新媒体的争议依然存在,但如果作为教学来说,影视教学的基本内容至少应该成为新媒体教学的基础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自从1999年广州美术学院设立“新媒介艺术设计”开始,新媒体艺术几乎成为美术类教学的专属。“从目前新媒体艺术现状(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展览等)来看,主要有三大类型:观念摄影、录像艺术和网络多媒体艺术。”(8)观念摄影是在保留传统摄影的技术和记录功能之外,把单纯的表象记录拓展到观念创作中,往往采用独特的视角、拼贴组合等数字处理手段来进行。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新媒体中是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的主流之一,一般分为录像装置艺术和采取观念录像、剧情、纪录片、动画等方式的单屏录像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除了利用数字视频处理、通讯技术以外,一般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传播,并利用网络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进行新的艺术试验。但不管怎么样,这些艺术创作的内容仍然深深地扎根于影视制作当中。无论是其采用的技术手段,还是外在的形式都是在影视制作中已经发展成熟的东西。

 

综合来看,无论是在行业划分、商业领域还是艺术创作,新媒体、新媒体艺术都与影视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影视艺术是新媒体的母体。但是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艺术高等教育似乎并没有认清这个问题。“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里开设的新媒体专业,就会自然与学习各种电脑图形、图像、电脑动画、网页设计等电脑设计软件联系起来。不能说这些联想没有一点道理,但是至少可以说,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认知的错误。”这样的恶果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了,笔者曾经负责过国际学生电影节的组织工作,在全世界学生的交流和竞赛中,我国学生作品中涉及新媒体领域的影像质量、技术手段上应该说并不显落后,但是在整体把握、叙事能力、艺术水平上则相差甚远。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过于重视软件、操作方面所谓新媒体技术的训练,而缺少深厚的影视制作功底。我们实在不应该再把新媒体和影视教育割裂开来了。

 

三、影视教育与“新媒体”变革

 

上文标题中的“新媒体”用了引号,是因为在影视教育中,早已不是第一次面对新的媒体的考验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影视教育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因为电视教学并没有真正地走入传统电影院校和电影教育。建立于1955年的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是至今影响最大的国际性的影视高校组织。在它的历史中,详细记载了当年“新媒体”——电视曾经带来的冲击和改变。

 

当时除了美国以外,各国的电影学院基本都是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在大多数国家也只有唯一的一所。电影学院大多是以培养大师为目标,相对比较保守,不愿意改变传统。虽然大多数影视院校都认识到了电视业未来的潜力,但是它们对将电视纳入到学校教学中来还是充满疑虑,大部分人只是希望通过电视制作来弥补胶片拍摄带来的高成本和制作难度。

 

事实证明,数字化革命早已把电影和电视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会员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去电视台工作,学校必须适应这种改变。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校长维塔利德汗这样回应对于电视教学的质疑:电影孕育和滋养了电视,电视也成为了电影的延伸,那么有什么理由把它们对立起来呢。瑞典戏剧学院的加诺斯赫斯科提出了一个辨证的看法:“当我们在教授电影和电视这种媒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电影和电视在本质上并没有大分别。相反,采用摄像机进行电影和电视语言的拍摄实践,是一个最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当我们所说的电视是电视台的时候,那么从产生体制和形式上来说就完全不同了,电视教学意味着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训练课程。”

 

后来的情况印证了上面的看法,电视教学很快被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1988年洛杉矶会议的主题定为“电影和电视的未来”。影视院校开始一起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电视教学了,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影视教学。

 

“在我国,由于教育的集权制,在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上,长期以来缺少对现代教育的高感度(Highsensibility),因而对新的教育内容、学科动态有些市场失聪或反应滞后。如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目录,艺术(编号0504)为文学(编号05)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看不到一些新的理应独立分列的学科,‘新媒体艺术(设计)’就是其中之一。”(11)现实的问题在于,虽然新媒体(艺术)专业现在还没有法定的划分,但是将来必定会纳入到学科体系中来。如果未来新媒体被划归到其他专业门类中,对影视教育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从宏观角度来讲,失去了影视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壤,也必将对新媒体教育未来的发展产生阻碍。影视教育应该也有能力完成新媒体时代的变革,与新媒体一起发展。

 

四、影视教育与新媒体教育的探索

 

相对来说,无论是影视教育如何适应新媒体的要求,还是新媒体如何从影视教育中汲取营养,这都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命题,我们有必要从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研究。既然我们要进行新媒体教学,那么如何认定新媒体本身。约翰威尔逊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一个真正把握了艺术概念的学生,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回答其实很简单,这个学生的判断有了依据,他有了艺术的概念。在遇到一种以前从未遇到的情况时,他知道干些什么。前文中谈到莫里斯维茨对于概念的集合。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选择和接受这个概念范畴内与审美教学有关的部分。维茨的概念集合中有一个说法很符合我们的要求,就是“技能”。技能在教学上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意义,它意味着学生将必须通过正确地运用它来证明他们掌握了这个概念,这当然也包括了在运用中使用了什么工具、背景、相关的知识等等。

 

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交叉领域,既包含了新技术的应有,也包含了视听形象、传播媒介等。因此,关于新媒体技能的教学实际是一个教学目标的问题,

 

即学校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从笔者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在新媒体教育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尝试:

 

美国是技术媒介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中设立了交互媒体系,包含了三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游戏、沉浸式虚拟现实和移动媒体。交互媒体系并没有脱离影视范畴,它属于电影艺术学院,与传统影视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该学院教育者认为,传统的影视教育广阔而深厚,而新媒体则是一根很好的杠杆,通过新媒体这根杠杆,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创造空间。

 

由于欧洲教育一体化博洛尼亚进程的关系,波罗的海电影学院将大学学制定为三年。他们认为分科教学不适合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媒体的广泛应用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技术方面的学习,培养方向因此着眼于有更加广阔就业前景的影视制作。学生在接受了基础的影视教学之后,按照不同方向分成课程模块,自主选择自己的主修方向和辅修方向,新媒体也是模块之一。有志于继续学习的学生,可在研究生阶段深造。因此,该学院实际是将新媒体融入了影视制作这样一个大的范畴。

 

中国香港城市大学则是在硕士阶段设置了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专业创办于1998年,面向从事传播各界,比如在传媒、公关、广告、市场、新媒体等领域已有实务经验、旨在提高战略策划能力和新媒体科技知识的专业人士,教授全球传播、新媒体法规、媒体经济与管理、互联网、多媒体等课程。他们专业的着眼点与上述两个学校略有不同,主要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新媒体,着眼于新媒体的管理、策划和经营等方面。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篇5

1、数字媒体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数字媒体只是一个信息载体,其以2进制的形式来整理各项信息,包括对信息的记录与传播,而这些载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多个方面的载体,比如实物载体、感觉载体以及逻辑载体等都属于数字媒体,这是广义的数字媒体。结合数字媒体的相关概念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一,感觉媒体。感觉媒体就是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共鸣,使人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上产生直接感觉。二,表示媒体。表示媒体简而言之就是感觉媒体的传送载体,其能将感觉媒体以2进制的形式储存起来并将其传送到另一个地方。三,储存媒体。储存媒体的含义比较直观,当感觉媒体数字化后会产生相应的代码,储存媒体的作用就是将这些代码媒体储存起来。。四,传输媒体。传输媒体是指信息传递的连通线,信息通过传输媒体就能实现信息传递。

2、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随着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数字媒体逐步出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断将其自身的艺术思维以及理想思维融入到数字媒体中,使得数字媒体不仅只体现出了其艺术魅力,还展示出了其优秀的表现手法以及应用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今社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艺术设计领域,其活力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一大亮点是其绘画艺术与传统的绘画艺术不同,其是由电脑数字技术来完成,主要做法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体相结合来实现。简而言之,数字科技是实现数字媒体艺术最核心的要素,要想使数字媒体艺术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数字科技。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优势

1、使动画设计更具多样化

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科技与现代传媒技术的结合,所以在动画设计制作方面融入数字媒体艺术更能体现出其艺术魅力。并且,数字媒体艺术所涉及的方面相对于单一的动画设计来说更为广泛,使得动画设计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二维动画,动画设计已经从二维动画发展成三维动画,到如今已经发展为CG动画,并且动画设计的风格也随之改变,这是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2、使动画设计更具真实感

我国最初的动画是以二维动画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由于当时的科技技术并不发达,所以二维动画给人们带来的感觉是不真实,仅供娱乐,并不能切身感受。数字媒体艺术将三维动画和CG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并将其融入到动画设计中,使得动画所呈现的场景、人物等更为逼真,人们在感受动画时,能带动人们的感觉器官并与之产生共鸣,带给人们真实感,使得现在的动画设计更受欢迎。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带动了动画设计领域的发展。

3、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随着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发展,现今的数字媒体艺术已在逐步走向成熟,对于动画设计来说更是利大于弊,现在我国很多电影都会加入一些动画设计,这无疑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也是由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渗入使得动画更为逼真,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将随之提高。并且,现在的动漫电影也深得人们喜爱,其原因是在设计动画时利用三维立体动画,人们在观看电影时会有相对真实的感受,这是二维动画所不能给予的,因此,在动画设计中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不但能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提高企业利润。

4、促进产业发展众所周知,动画产业能取得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在动画设计中融入了数字媒体艺术,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正因为有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加入,使得动画产业由原本的二维动画发展为三维动画,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动画将会向CG动画发展转型,这代表着我国动画设计领域又将取得很大成功。

三、现今动画设计所存在的局限性

1、动画设计师的局限

我国的动画设计从二维平面动画到三维立体动画再到现今CG动画,不仅仅是动画设计领域的发展,更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所呈现出的效果也越来越贴近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不仅只是感官震撼,更是精神震撼。但是,随着人们对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所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最大的难题就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技术难度在不断提升,这就对动画设计师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动画设计师要有创新能力,该创新能力并不是一般的想象力而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创新,其次是要求动画设计师要具有良好的操控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创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技术难度在不断提升,这就对动画设计师有着很大的考验。目前我国大部分动画设计师还不同时具备以上条件,这是现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的一大局限。

2、设计内容太过复杂

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动画设计中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也会涉及较多的内容,所以在动画设计师设计动画时,很容易因为所涉及的内容繁琐复杂而出现各种差错,制作出来的动画往往不能让人满意。因此,在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时内容太过繁琐也是动画设计领域的一大局限。

四、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篇6

文章主要研究了平面设计元素视觉表现的多维化,笔者通过对于多维化的概念的了解,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多维化的含义,并研究了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的表现手法,从而了解其传达出的具体含义。期待通过笔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平面设计当中的感觉,从而使平面设计的意境能够更加顺利的传递。

关键词:

平面设计;元素;多维化;视觉效果

摘要: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平面设计的视觉信息载体,媒体科技的革新正在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创作方式和内容。本文阐述了在新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及创作的现状、前景,媒体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平面设计师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发掘新的发展空间,进行艺术设计创新。关键词:平面设计;媒体科技;融合;创作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在图像泛滥的年代,媒体科技空前发达,平面设计需要借助新技术突破自己的边界,增加作品的深度以获得信息的有效传达。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的传播媒介范围相当广泛,具有良好的媒体适应性。在传统印刷媒体时代,平面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已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基本成熟。平面设计通过组织文本、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的形式与结构,使情感和信息得到有效传达。平面设计是典型的边缘学科,作为设计艺术,以不同形式的媒介为载体,可以进行跨界组合。在传播技术层面,平面设计需要信息载体。现代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平面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平面设计所涵盖的范围还会继续拓宽。当前数字媒体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艺术设计正在经历“数字化生存”,平面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也会面临变革。“人人都会平面设计”的这样一种说法,体现了平面设计的大众性和广泛性,其实平面设计应有的“深度”更需要研究和探讨,当前也最缺乏具有深度的作品。

一、媒体科技发展与媒体特性

从铅活字印刷,到摄影的诞生和照相排版技术革命,再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科技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新技术给平面设计造就了新的可能性,平面设计也参与了人类视觉传达史上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过度。传统媒体是指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前的平面设计媒介,主要涉及书籍和招贴设计等印刷出版物,由于以传统印刷媒介为载体,平面设计也被视为一种传统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当前信息传播已进入数字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数字媒体又被称为新媒体(newmedia)。新媒体同样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计算机媒体、互联网、在线游戏、电脑光盘、交互式网站、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均属于数字新媒体范畴。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动态”的特征,信息传播时效性更强,而传统媒体具有线性和静态的特点,传播的时效性有一定局限。新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数字化,数字技术把图像、文字、声音进行二进制编码(0和1),这是一种计算机数字语言。所有的素材文件资料都以数字的形式进行存储和输出,形成所谓大数据(Bigdate),应用于艺术设计创作和生产生活。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了全新的传播形式。对于平面设计而言,任何特性的媒体都具有可以利用的优势。在媒体科技与艺术设计不断融合的历史语境中,平面设计正在经历着变革和创新,当今的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视觉传达形式,需要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

二、平面设计艺术、新媒体科技的融合与创作

现代平面设计是一部不断革新的历史。媒体自身也不断在进行变换、革新,新媒体也不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数字技术平台上相互交叉与融合,逐步形成功能更加强大的媒体空间系统,对平面设计而言,媒体信息资源不可或缺。新媒体的演变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步,计算机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创造性的工作方式。从第一台电脑在平面设计工作室中出现,到当前计算机网络的空前发达,数字化革命为平面设计开辟了新的领域,如互动网页设计、计算机动画、运动图形、实验设计,平面设计师需要学习和认识这些边缘领域。新媒体的出现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产生了新的创作方向,对于描述这个时代的平面设计而言,“新媒体平面设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概念,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网络设计、动态图像设计、印刷品设计等。新媒体平面设计师使用数据库进行创作,有广泛的艺术、人文资源可加以借鉴,自由度和创作空间更为广阔。数字媒体科技介入艺术设计行业,首先引发设计工具、方法的变革,设计作品的形态也变成了一种非物质的数字与信息。因此,设计师需要加深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新媒体平面设计作品会包含更多的内容,更多的可能性,作品的科技和创意含量也会增加,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在融合新媒体科技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平面设计师应发挥媒体特性的优势,探索新的法则,创建具有个性化的、且具有唯一性的艺术设计语言,来彰显自己的设计文化和设计哲学,增加平面设计的深度。媒体技术革命为平面设计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平面设计更需要多元化的想象以及创造性思维,把不同的媒体资源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意过程中,努力保持技术技巧与艺术技巧的平衡。平面设计与媒体科技的融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两者互为创新的动力和途径,李政道先生常说:“科学界所有重大难题的解决,都是由艺术想象所突破。”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平面设计还会继续融合各类新媒体资源,艺术设计各领域之间也会打破边界,跨学科、跨媒体设计将是未来平面设计创作的方向。

三、结语

当今媒体科技空前发达,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平面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要能赶上科技的进步。平面设计师需要进行跨媒介设计创作,迅速掌握新工具,去学习新的领域,这是设计创新的前提。没有新事物、新鲜血液的注入,当前的设计就会僵化,新媒体科技正在变革艺术设计行业,这一改变要把我们引向何处?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还在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与新媒体融合有益于平面设计创新。平面设计既然与媒体科技已经发生了联系,就不会再与之分离。

作者:高志国单位:广东培正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罗杰菲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m].华夏出版社,2000.

[2]胡显章、曹莉.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篇7

报业的困境,直接引发了2005年和2006年关于报纸“消亡论”和报业“报业寒冬论”的争论。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认为,“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1]《京华时报》总编辑吴海民认为2005年是中国传统报业的“拐点”,报业将走向“寒冬”。[2]在国外,也有许多关于报纸消亡的言论。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出版了专著《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该书的中译本封面上,赫然印着他对报纸消亡的预测:“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3]

报业究竟怎么了,是谁动了报业的“奶酪”,报纸真的会消亡吗,报业应当如何应对寒冬的到来?

谁动了报业的“奶酪”?一般的回答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动了报业的“奶酪”,报业的困境来自于数字化和新媒体的挑战。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任何业务信息都可以统一编码,变成“0”、“1”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和网上传输。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处理和网络传输。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崛起。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体,其核心是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实现。新媒体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全天候与全覆盖等特征,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环境,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读者结构、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不利的变化,出现了报纸“消亡论”和报业“寒冬论”。不过,也有很多人对报业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最有代表性的是报业“春天论”,认为报业的困难时暂时的,报纸依然生机勃勃。

事实上,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意味着旧技术的消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对传统报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数字化转型。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顾名思义,媒介融合就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块。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他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

媒介融合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使不同媒介可以在数字平台上进行整合,是媒介融合的技术条件。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体间的界限,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自独立发展的媒体形态,进入90年代以后逐渐走向融合。对于新闻和信息的大量需求以及不同媒介形态产品的互换互通,是媒介融合的社会条件。而以1996年美国颁布的《电信法》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允许不同媒介的兼并,成为媒介融合的政策条件。

美国教授戈登和戴默,将媒介融合分为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国内学者彭兰将媒介融合引起传媒业的变革概括为:在业务形态上,多媒体日益兴起;在市场融合上,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在载体融合上,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在机构融合上,是更高层次的再分工。[5]媒介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之合。

媒介的发展是融合而不是取代,报纸和新媒体可以实现共生共荣。报纸与新媒体相比在内容原创、权威性、品牌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报纸的劣势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转变为优势。同时,传统报业提升商业模式的时机并没有失去。

媒介融合并不只是技术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是传媒组织形式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传媒内容和经营模式的变化。

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使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可能,实施数字报业战略已成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什么是“数字报业”?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数字报业是以信息技术、编码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视像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新兴报业;是对传统报业进行技术改造、结构重组、模式创新的现代报业;是建立在数字化、网络化、时空化平台上的全媒报业。“新兴报业”、“现代报业”、“全媒报业”体现了数字报业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6]还有人认为,数字报业指的是报纸采集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从单一的报纸出版方式发展到多次多渠道出版和再利用,媒体业务模式从信息编辑加工走向综合信息服务。[7]

“数字报业”概念由“数字”和“报业”两个词语构成。这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技术的发展使两个概念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数字技术可以对传统报业强制浸透和原型改造,传统报业也可以向数字领域积极融合和自我转型。因此,对数字报业的把握不能将数字与报业隔离开来,也不能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报业简单叠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数字报业的概念。

1、从技术形态上看,数字报业是用数字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报业,实现传统报业体制、

流程与形态的再造。

这些数字改造包括内容数字化、形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和手段数字化。内容数字化是通过编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报业新闻信息转换为用数字技术进行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的内容,是报业数字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形态数字化是将报业数字内容表现为与数字技术相对应的数字文本、数字视频、数字语音、数字图片、数字动漫等存在形态,是内容数字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流程数字化是用数字技术处理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排版、传输、发行、交互、阅读、存储、检索等全过程,是数字报业的关键,是内容数字化与形态数字化的技术要求和必然结果;手段数字化是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基础平台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工具实现对报业信息的管理,是数字报业的技术标志,是内容、形态、流程数字化的装备支持。[8]报业的数字化改造不仅是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本身传统的生产方式,包括印前、印刷、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更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即报纸内容通过新的介质(如光盘、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新的终端(如计算机、手机、pDa、阅读器、显示屏等)进行传播的传播形态。

2、从发展模式上看,数字报业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挑战和报业发

展的新制度,寻找到新的符合数字报业运作模式和规律的价值链与商业模式。

技术改造只是数字报业的表象,数字报业的本质是建立起适应数字化生存社会的报业发展新模式,对以往传统的报业发展模式加以改造更新,建立新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和方式上,数字报业的生产不再是直线的采写-编辑-印刷-发行-广告的二次销售模式,而是环型的多点互动形态。新闻采编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及时的多媒体传输,新闻信息的呈现终端也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媒体,多媒体复合显示手段或者说其他任何新型移动数字介质都可能成为报业的终端。在经营方式上,数字报业将改变长期以来报业经营严重依靠广告和发行的模式,转变为多点作战立体经营,如个性化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管理方式上,需要出台报业向其他媒介形态拓展融合的宏观政策,报业的管理部门应当在数字报业宏观战略下调整管理政策,制定适合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政策,促进我国报业向数字报业的成功转型。在报社内部,需要搭建适应数字内容产业运营方式的新型生产关系也就是新的组织架构。不仅仅围绕采访编辑发行广告的生产线进行管理,而是在数字多媒体平台上进行资源整合。

3、数字报业是对传统报业的发展,不能割断与传统报业的联系另起炉灶,盲目发展。

数字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仅仅寻求一种数字化的新介质对新闻纸的替代,数字报业要扎根于传统报业强大的内容原创的沃土。报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内容产品的原创能力,数字报业要充分发挥传统报业这一优势,并不放弃传统主营业务和主营产品。报纸业务目前仍是报业的营收支柱,也是战略转型的基础和条件,仍应全力发展。但是,不放弃并不意味着不对纸质产品和报业体制机制进行重大的创新。

4、数字报业发展的关键是构建起一套有效的商业模式。

传统报业的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体制上看,报社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赢利模式上看,报业经营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从终端服务来看,报纸难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9]因此,必须对传统报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变单点赢利为多点赢利;变以读者为中心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

5、数字报业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发展方向是跨媒体跨地域的传媒集团和娱乐产业集团。

数字报业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有人因此认为数字报业是一个过渡性概念。数字报业反映的是传统报业在当前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目标,它最终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内容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报业应当紧紧抓住数字、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由传统报业集团,向跨媒体跨区域的传媒集团和大型娱乐产业集团发展。由“报纸业”向“报道业”升级,从提供报纸转变为提供数字内容和核心价值,以及娱乐产品等。数字报业不是一劳永逸的终极状态,而是永无止境的动态目标,这是由数字技术发展的持久性和报业战略发展的目标性决定的。

《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报业”,《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了数字报业战略,并计划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该计划在2006年召开的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启动。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

尽管数字报业这一概念是2005年前后才出现的,但报业的数字化改造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报刊出版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在印刷环节告别了“铅与火”。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报刊出版引入综合新闻业务网络,在新闻采编环节告别了“纸与笔”。本世纪初,报刊的广告、发行、内部管理等全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数字化。

数字报业真正的起步是报纸“触网”。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络进行传输,揭开了我国报纸网络化的序幕。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通过互联网发行它的《神州学人周刊》电子版,成为我国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媒体。从1995年至1999年下半年,是报纸的网络版(或称电子版)阶段,这一时期是直接把报纸内容按版面或是类别搬到网上,供网民浏览。2000年以后,报纸网络版逐渐从weB1.0向weB2.0发展,出现了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网站,网站逐渐成为报业的数字化整合平台。以网站为平台的有声报、多媒体互动数字报也开始出现。2006年2月20日,浙江日报在浙江在线上推出了不同于以往简单的pDF版的全国首家数字报纸;8月1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了中国第一份多媒体互动数字报“播报2.省略紧密嵌入、彼此关联。报纸订户同时获得网络版的登录许可。报纸上除了重点报道,外加很多路标性质的指向网络上的链接内容,指向相关的背景资料、全文报道、声音或视频的采访录音录像等。该报对编辑方针进行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压缩资讯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闻。原来占印刷版50%的事件性新闻报道转移到了网络版,免费对读者开放;大量金融数据也被放到网站新推出的“市场数据中心”,同样免费对读者开放。改版之后网络新闻的分量大大加重。同时,《华尔街日报》网站也在技术和内容上进行升级,新增站内搜索功能,博客覆盖领域扩大,新增视频和播客片断,开设读者论坛,开办网站,使报纸的订户可以在这个网站申请主页,定制新闻,享受个性化新闻服务,等等。《华尔街日报》这次改版的目的,正如其发行人克洛维奇所说:“通过印刷版和网络版的配合,让读者一整天都离不开《华尔街日报》。”[11]

自2002年以来,甘尼特报业集团先后投资Careerbuilder、topix等8个数字化项目,试图以此作为数字化腾飞的平台,但由于没有传统报纸内部资源的有力配合,其数字化项目规模和发展前景都受到制约。为此,甘尼特大力推行“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什么是“信息中心”?甘尼特首席执行官Craig•Dubow的解释是:“信息中心”是以受众需求及参与为核心,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采集并新闻和信息的模式。在“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下,采集受众需要的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和信息,然后在受众喜欢的时间、地点、终端。在操作中,“信息中心”具体化为7项改革:数据(Data)、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社区对话(CommunityConvers-ation)、本地(Local)、个性化内容(CustomContent)、多媒体(multimedia)、数字(Digital)。[12]“信息中心”框架下的七项改革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数字化转型。改革打破报纸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确立以网站等新媒体为主、纸介报纸为辅的数字化资源配置方式。报纸记者转变为24小时发稿,采访设备由笔和纸转变为多媒体,生产内容由单纯的新闻转变为博客、数据库、网上社区等,配套措施是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转向以数字化媒体为核心。

在国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实施了“5i”战略,《辽沈晚报》全面推进“eS”数字化服务。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5i”发展战略即手机报(i-news)、数码杂志(i-mook)、电子报纸(i-paper)、公共视频(i-street)和以前的网站(i-net)。前四项工程分别于2006年1月、3月、6月和9月正式推出。“5i”工程涵盖了无线、宽频、户外、新介质等四个主要领域,形成信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无人不晓”的布局。

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服务是“eS工程”。“e”是“数字化”的代名词,“S”是“Service”(服务)的缩写,其精髓是“在数字化时代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辽沈晚报制定了“3e”法则,并以此来指导各类新媒体项目的开发与拓展。“3e”即everymedia(全媒体),指内容采集与生成在技术形态上具有多元性,简称“e-media”;everyplatform(全平台),指内容在实施手段上呈现多介质,简称“e-platform”;everytime(全天候),指内容采集及在时间坐标中没有断点,简称“e-time”。目前,辽沈晚报正在3e的基础上探索论证具有接续延伸意义的“4e”和“5e”。4e是指everywhere(全覆盖),其含义为提供的内容在地理广度和人群类别上完全告别死角区域,实现完全覆盖,简称“e-where”;5e是指everyDemand(全搜索),意为在售后环节中以数据库的形态提供强大的、无所遗漏的回访式内容搜索功能,简称“e-Demand”。全覆盖与全搜索是对3e的有力补充及拓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集团基本上是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而中国的报业集团基本上还是单一的报业,这既与中国报业发展不成熟有关,也与现行的行业壁垒、地域壁垒、资金壁垒等多种因素有关。尽管如此,跨媒体跨地域是报业集团发展的必然方向,国内一些传媒集团对此进行了尝试,比如报业与广电合并的成都传媒集团、佛山传媒集团和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等。

2006年11月28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广播电视台正式合并,组建了成都传媒集团,由此开启了“跨媒体融合”之路,成为我国省会城市首家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的新型综合传媒集团。此前,佛山和牡丹江、红河等地级市已经将报纸和广电合并组建了跨媒体传媒集团。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一年多来,在构建现代化跨媒体发展的传媒集团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报纸和广电两大板块初步实现了内容融合、产业融合、人事融合、体制机制融合、品牌融合。在新闻宣传方面,形成了“新闻宣传统一指挥,不同媒体分类指导”的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在探索建立新体制方面,针对目前媒体管理格局为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分业管理”的现实,为促进媒介融合,主要采取了干部交流任职和岗位管理制度。在探索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建立了集团结算和审计中心制度,建立健全对集团经营单位和单元的经营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13]

注释:

[1]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载《新闻界》,2006年第1期。

[2]吴海民:《中国传媒打变局――报业的未来走势和京华时报的战略选择》,载《今传媒》,2005年第12期。

[3](美)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张卫平译,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4]andrewnachison,Goodbusinessorgoodjournalism?Lessonsfromthebleedingedge,apresentationtotheworldeditors’Forum,HongKong,June5,2001。

[5]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的走向》,。

[6]刘景来:《数字报业的研读与解析》,载《中国报业》,2007年第11期。

[7]黄小蓉:《创新党报合作的思路与机制》,载《当代传播》,2006年第1期。

[8]刘景来《数字报业的研读与解析》,载《中国报业》,2007年第11期。

[9]石磊:《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从报纸消亡论说起》,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

[10]陈昌凤:《纽约时报公司的经营模式探析》,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11]参见郦辛:《华尔街日报:紧密结合网络的新型报纸》,载《网络传播》,2006年第2期。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篇8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一、引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庞帝笔下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引起传媒形式的变化,艺术的多媒体化以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新颖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通过媒介,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真正可以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让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艺术创作对生活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三)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

当今,数字媒体就像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它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极大地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研发、广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建筑、工业、服装等一系列的艺术设计、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装置等领域,并涉及到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4]。

首先,分解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解为三组概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第一,文化(包括艺术)传播借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又增加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并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的接受范围和接受频次,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从而,产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传播特点——交互性。第二,新媒体的使用使创作者的“创意”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提高了作品“创意”的表现力。第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带来了受众的数量激增,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文化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条件。

其次,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仍然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电影电视广告是新媒体艺术介入较快较多,也是进入大众视野最多的领域;动漫和软件开发业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和交互性更多,并且发展主要依赖新媒体技术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减少以及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日益增加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而旅游会展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新媒体艺术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新媒体、声光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美感体验。

转贴于

三、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其核心,并表现出多样性而非同质化、分众消费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艺术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喜好以及内心需要的相异,在提高其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有利规避了文化产业过去成本高、风险大这一缺点,并通过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次,文化遗产作为地区人群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丰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4项,另外,我国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175项。物质文化遗产易被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易保留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而在继续承担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使自身被保护和保留。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功能以及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流传。

再次,新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将过去一味依赖创作者才华和名气或者物品历史的文化商品的价值,转嫁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动的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是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要素的新媒体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载体

首先,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一种叫“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体验经济”即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行为。众所周知,商品是客观存在即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会给人留下记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主观存在,即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体验是来自每个人的感受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所得的感情[5]。在这里,大致总结了5种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情绪体验、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虚拟的特点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维影院中我们亲身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电子影像、机械互动装置、遥控器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打造出幻真的虚拟世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体验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使消费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对于美学经济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美学经济指“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6]。美学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强调艺术生活化,通过将美附着在能够更多接触到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或商业服务,来推广美的体验,实现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的普及,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平民主义”,即平民美学。新媒体艺术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生活化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以商业形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语境的构建契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转向中将高雅,高端文化推向边缘、消解它的光环的同时,也将它们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以便大众容易接受、理解这些艺术文化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可以使社会文化更快更好地整体进步。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多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可以尽快步入世界前列的产业类型[7]。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对新媒体艺术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国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超过10分钟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分钟以上),其中60%必须是国产片。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这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基地还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光荣地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寻找实现新媒体艺术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2005(5).

[4]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0).

[5]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

[6]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J].中关村,2010(11).

[7]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2004-05-24.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迁移能力

一、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学习的特点

数字媒体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它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新兴起来的一门“新技术”。2000年以后,数字媒体专业在我国各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设,随之带来的也是数字媒体专业的春天,行业的兴起。数字媒体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培养人才方向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我所在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从事数字媒体专业各种软件的教学工作。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我院侧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艺术创作。我院数字媒体专业开设了大量的软件应用类课程,包括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pRemieRe、aFteReFFeCtS等。

每一个软件都是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一个学期同时开设多个软件课程,学生学习过程比较吃力,经常把软件里面的功能以及任务等混淆。这种现象也叫做学习的迁移。所谓迁移,也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我们称之为正迁移,反之,则是负迁移。而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然是负迁移,这一直是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头痛的问题,这几年的软件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发现这种负迁移是可以转化为正迁移的。

即使学生在校学习的软件相当齐全,但是短短3年学习并不能涵盖所有与专业相关的软件,学生也不能做到完全精通所学软件,这种情况下,教师教授学生学习软件的方法以及迁移的能力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

(一)数字化过程

这一知识点属于基本知识范畴,我们现在使用的软件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只能识别进制编码1和2,我们搜集的模拟信号如何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编码,都必须经过三个步骤:采样、量化和编码。采样的频率大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也跟作品占的内存大小成正比;量化过程就是把采样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的过程;编码是关键,编码技术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以及大小。编码处理以后的作品还需要相应的解码技术才能将作品还原在我们眼前。

图像、视频以及音频的数字化过程都是这几步,它们在不同的学期都会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提醒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正迁移,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二)图层的迁移

数字媒体专业学习的软件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图层,在学习pHotoSHop的时候,我们经常对学生讲图层是pHotoSHop的核心和精华,其实图层可以说是所有有图层软件的精华。图1为几个软件图层面板比较。

两个面板看起来有区别,实际上都属于作品的内容编辑面板,图层其实就是一张张透明的胶片,上面的图层有内容的部分覆盖下面的图层。这是所有图层共同的属性。pHotoSHop中图层的属性最为简单,在pRemieRe和aFteReFFeCtS中,因为编辑的内容是视频,所以把“图层”称为轨道,其属性增加了视频特效相关设置。

图层的概念可以说贯穿学生的学习始终,老师在学生学习第一个软件的时候一定让学生明白图层的内涵,在以后软件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总结,图层的属性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我们的操作对象:由图像变成了视频。让学生在图层的学习过程中做到互相联系,建立知识点的正迁移,以后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蒙版和通道的迁移

蒙板(mask)和通道也是pHotoSHop、pRemieRe以及aFteReFFCtS等许多软件的共性,通道和蒙板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道是蒙版的载体,蒙版存储在通道并作用于图层之上。

蒙版实际上是一张图片,我们通过图片来控制其遮挡下的图层的透明度,以此来达到需要的图片或视频效果,蒙版的优势也正在此,当我们对图片进行处理时,改变的只是蒙版层,原数据并没有被改变。而通道可以说是图层的颜色载体,通道有RGB和aLpHa之分,当然,不同的色彩模式下面显示的通道也不一样,如CYmK模式下就是CYmK通道。

在蒙版和通道的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到都是以图层的概念为基础的,没有对图层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蒙版和通道的概念。所以图层作为理解蒙版和通道的基础,一定要提前并且彻底掌握。这样当学生在学习蒙版和通道的概念的时候,才能比较好的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四)滤镜与特效的迁移

在平面设计软件里面,我们把特殊效果归纳在一起,称之为“滤镜”,也就是在图层上面添加一些特殊的效果,如材质的改变等等;在音视频里,我们则称之为“特效”,用来为音视频添加特殊的效果,如音色的改变、老电影效果等等。这些特效很多都是具有同样的属性的,图2为几个软件的模糊特效面板比较。

从图2可以看出,许多特效都具有类似的属性,在学习这些特效使用的时候,同样也会发生学习迁移现象。

三、学习过程中其它技能的迁移

数字媒体专业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比如视频后期包括pRemieRe、aFteReFFeCtS等软件,它们属于一个完成的课程体系,最好由单个教师完成,这样学生容易掌握完整的课程体系,事实上,单个教师无法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时一个软件的不同部分还需要不同的老师来协作完成,这种分散的教学与课程体系本身要求的联系与统一也是有差距的,如何来处理好这些问题,也需要对学习迁移的不断了解、认识和总结。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它与许多新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不能只教会简单的操作技能,而要教会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让他们了解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掌握对知识技能迁移的要点。同时,教师要第一时间了解行业新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新技术的讲解也要注意与固有知识之间的迁移,如软件版本的更新,一般都是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进行某一方面的改进,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某个具体事例来说明新软件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使用新版本软件。

除必备专业技能外,还应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事情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数字媒体专业更加特殊,因为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影视制作还是广告创意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的多安排合作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训练,鼓励他们进行分工合作,对于合作比较好的组给予肯定,从开始就让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技术概念篇10

关键词:商业广告;数字化;宣传;发展对策我国经济产业正处于商业化改革阶段,商品销售是企业创造收益的主要来源,实际销售额度决定了最终的盈利水平。为了借助社会主义市场开辟出新的营销局面,企业开始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商品交易关系的形成,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商业广告是商品销售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助广告宣传效应可带动商品销售数量的持续增长,这也是商家们创造收益的最佳方式。为了更好地利用商业广告作用,需充分认识广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1商业广告“数字化”概念

数字广告是指呈现广告内容的载体是数字媒体,也就是俗称的“流媒体”。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产业不断地规划发展,各种新款商品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地位,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了诸多的商品保障。商业广告是商品宣传与推广的有效方式,借助商业广告实现了销售利润的稳步增长。基于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商业广告开始出现“数字化”概念,这只广告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了时代科技的变革要求,也是商业经济与信息科技融合的有效形式。如数字广告采用移动式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为经营者搭建了数字化宣传平台,这种技术在国内传媒科技里受到了普遍认可,为商业广告形式创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商业数字广告的应用价值

商业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直接或间接的介绍所推销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的广告。商业广告是人们为了利益而制作的广告,来宣传某种产品而让人们去喜爱购买它。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提出,商业广告开始融合多种科学技术,以计算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广告得到推广应用,这使得数字广告的应用职能越来越广。从实际应用情况看,数字广告主要职能:(1)社会价值。商业广告是否履行社会功能,会对社会文化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不管有意无意,很多广告都表达、折射了某种思想观念,体现出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一方面,数字广告在发展阶段改变了传统广告形式,利用数字媒体促进了广告技术的创新改革,为现代广告传媒提供了更多的商业决策,这是广告数字化社会职能的应用表现。(2)文化价值。商业广告是商品促销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功利特征和强大的经济功能。商业广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也具有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利用数字广告参与商业宣传活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消费宣传平台,使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共同拥有广告平台,这对于现代数字广告事业发展是很有帮助的。(3)经济价值。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数字广告,其都具备了经济价值的特点,借助数字广告宣传带来营销收益增长,这是数字广告商业价值的主要表现。当前,全球正步入信息化时代,商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利用商业广告完成数字化宣传往往能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如新型媒体应用于商品营销,开辟了商业电子商务的最新营销模式。

3商业广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对策

基于社会思想文明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商业广告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消费者在广告内涵及价值理解方面,开始逐渐认可这种新型的数字广告模式。从商业经济营运决策调整来看,数字化不仅是广告行业的革新趋势,更是商业经济营销决策调整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商品营销者可从商业广告数字化方向入手,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商品销售的数字化广告模式,这样才能在商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1)概念趋势。建立选择性加入的顾客数据库为所有企业创造了有价值的资源,企业可以用这些资源与顾客沟通,包括通知,奖励,答谢和再销售,从而提高了这些顾客的生命周期价值。基于许可的行销是数字行销的一大突破概念,这个概念至今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广告概念。鉴于这一发展趋势,现代商业广告在概念形式上实现的创新,并且对数字广告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就要求企业设定数字化广告宣传模式,从销售思想方面改变过去的认知水平。(2)信息趋势。多渠道投放广告信息的整合广告策略和交叉促销概念越来越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同时,广告主也学着整合资源利用组合信息来吸引并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些信息通常基于品牌资产以及对两个或多个产品或服务的兴趣。商业广告数字化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商品信息,利用科学技术增大广告宣传的信息量,从而扩大广告在市场上的影响范围。未来,企业借助数字广告开展宣传活动,可适当地增加广告信息量,进一步强化商业广告效果。(3)价值趋势。真正让消费者参与并关注广告信息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有效。花费大量时间参与,特别是如果参与是互动的,这很显然预示广告信息已经传给有兴趣并对广告关注的消费者,他们所投入的时间和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数字广告之所以在商业市场中受到普遍关注,主要是由于新媒体广告潜在的商业价值,提升数字广告潜在商业价值是商业的主流趋势。这就要求企业跟随时代变化,采用数字广告宣传商品以带动收益增长。(4)技术趋势。数字媒体和技术提供了新的和强有力的途径来达成这个目标,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长短不同的、复杂程度不同的信息来尽可能地接触到消费者。整合传播策略的运用――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介平台的综合运用,灵活的传播方式的采纳,以及各种传播信息的应用都能强化品牌记忆度和忠诚度维系。数字广告是不断变化升级的,这才能与市场发展保持一致的步伐,引进高端技术执行数字化宣传,这是商业广告数字化宣传的有效方式。(5)促销趋势。打折、优惠券、免费样品试用、低价理财选择、零风险试用以及限时促销价格等都是正被普遍采用的提升购买意愿的方式。这种基于激励措施的促销经常用于帮助消费者克服对于购买产品的内心障碍而使其完成购买,这些障碍在销售终端表现为“无声”,通常导致购物车遗弃现象从而丢失了机会。数字广告宣传中,应巧妙地应用数字媒体对外宣传,全面推广不同类型商品的宣传方案,为经营者销售带来丰厚的利润与市场影响力。

4结论

广告是商业营销活动的主要方式,借助广告可以扩大商品在市场的影响力,为经营者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利润。新媒体技术改革背景下,商业广告正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改变了早期传统媒体广告的诸多缺陷。广告数字化宣传既是行业科技的创新应用,也是商业经济市场营销的先进方式,正确认识商业广告数字化对商品销售利益增长是大有帮助的。因而,借助商业广告数字化宣传发展趋势下,经营者们要重新拟定市场宣传方案,尽可能发挥出数字技术在广告宣传中的作用。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