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常见的教学理念十篇常见的教学理念十篇

常见的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4:29

常见的教学理念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StS理念;案例研究;化学肥料;对比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12-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5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倡导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StS教育具有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具体应用等显著特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S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从化学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本研究选取了“化学肥料”这一课题作为案例,分别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以及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比两种教学设计的差异,研究如何才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StS理念。

一、教学设计流程的对比

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讲授,而不重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设计流程一般是先分析案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明确核心知识和知识线索,再进一步确定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1。

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线索,还需要找到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素材创设情境,设计情境素材线索;结合知识线索和情境素材线索,再设计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2。

对比两个教学设计流程可以看出,常规教学设计是一个“单线程”,主要从知识出发;而基于StS理念的教学设计则是“双线程”,不仅要考虑知识,还要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对比

“化学肥料”在人教版教材中是第十一单元第二课题,课标的要求是“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关注知识的落实,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凸显化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线索的对比

无论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还是渗透StS理念的教学,首先都必须确定知识线索。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该课题的核心知识:常用化肥的种类及作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常见化肥的简单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检验、铵态氮肥的使用等。

常规教学此为知识线索为核心线索,确定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这些线索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具体见表2。

化肥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与StS中的“社会(society)”这一角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在渗透StS理念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化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然而如果只是老师说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不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渗透StS理念的教学加入了情境素材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面临真实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起到的指导作用,具体教学线索见上页表3。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线索后不难发现,多了情境素材线索后知识线索的呈现方式会完全不同,相应的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也有很大的差别。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线索感觉颇为生硬,像是把一个个毫无关联的问题抛给学生,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由于多了情境线索,将这些问题线索、活动线索有序的穿插了起来,不仅更加流畅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片段对比

教学内容中,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以及铵态氮肥的检验是教学的重点,而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常见化肥的性质、鉴别等知识。为了展现两种设计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表4将两种教学设计中这一片段的课堂实录展现如下。

五、总结与反思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价值的学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知识”,体会不到这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他们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本研究选取的“化学肥料”这一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有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看身边发生的现象,感受化学的价值。

然而,本研究中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中重点创设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在情境中穿插了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性质等知识,然而对于化肥的种类、作用、性质这些知识,还是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在灌输,并没有很好的将StS理念渗透其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希望能在下一次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将StS理念更好地渗透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围绕在化学、社会、技术周围的化学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常见的教学理念篇2

一、鼓励学生犯错

数学知识的教学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展开实际应用的,只有经过应用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才会更牢固。在思考或者解答问题时学生经常会犯错,这是很常见也是很自然的状况,然而,如何面对学生的这些“数学错误”却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施教水平。教师需要善待“数学错误”,首先要允许学生犯错。从过往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不够积极,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不敢吱声,其实这其后隐藏的心理都是害怕犯错误。对于这种状况展开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够,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犯错没有关系,要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犯错,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够不断得到锻炼。

在学次函数时我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题: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象大致是()。

这是一道非常好的思考题,题目清晰明了,却很好地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方程与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都开动脑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来。a、B、C、D四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显然有很多学生都会出现错误。我并没有立刻给出正确答案,对于答错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再想想。在轻松的氛围下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才会更踊跃,犯错也会显得很正常。在对于错误毫无畏惧的心理下学生才会更积极的思考,可见,课堂上鼓励学生犯错,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引导学生对于错误展开分析

善待“数学错误”除了教师允许学生犯错,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错误进行分析。错误发生后如果对其置之不理,那么下次学生很可能还会在同样的地方再错,错误可以体现出的价值就没有得到发挥。教师不仅要“善待错误”,同时,也应当“善用错误”。在对错误展开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对于知识点及概念的理解有误,还是自己粗心大意。不管是哪种原因找到症结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进而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

在一次课堂上我和学生展开了“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课堂讨论,我列举了学生学过的各种常见图形: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梯形、平行四边形。我让学生来分类,看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出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及梯形这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争议最大的是平行四边形,不少学生觉得这种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对于这个大家在认知上存在较大障碍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探析。首先,我让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展开回顾,“在平面内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对于那些坚持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我让他们用心体会概念,并且让他们找出那条可以让直线两旁的部分都能重叠的直线。不少学生尝试了各种方式,然后发现这样的直线确实不存在。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引导他们对于这个典型的“数学错误”展开分析,让他们自己来找造成错误的原因。不少学生都表示是因为对概念的理解有偏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得到了锻炼,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记忆也会更为牢固。

三、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做出总结

教师如果能够正确看待“数学错误”就会发现,有时候数学错误其实是一个宝库。正是从这些错误中能够直观地反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折射出他们的思维习惯、思维模式以及对于特定知识点理解上的思维障碍。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能够让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引导学生从错误中不断总结不仅是对于过往学习的一种反思,也能够完善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知识体系更为牢固。

“余角、补角、对顶角”是拓宽学生对于角的认识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概念性较强,想要让学生对于不同的角有准确的掌握,必须让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十分透彻。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三个概念时都容易弄混淆,尤其是对于“余角”和“补角”的区分上障碍较大。为了帮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常出现的“数学错误”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我让学生对于自己观念上的偏差进行总结,并且对于三个角的概念展开重新认识。

常见的教学理念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式

物理概念作为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但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物理概念教学同时也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新课程理念中,高中物理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仍旧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题海战术、不注重概念教学以及重教轻学等教学行为仍旧存在,这就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了影响。本文以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通过何种方式将概念教学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

一、从实际生活着手引入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来引入物理概念,能够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例如,在讲力的相关概念时,教师可以将汽车压路面、人踢球、推土机推土等生活中常见的实际现象引入教学中。这些日常中常见的现象可以帮助学生调动大脑中已经存在的感性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简单概念。采用从学生比较常见的实际现象入手来引入物理概念,能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实验现象引入

对于一些物理现象,如果无法直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获得,就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实验来获取相关的感性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概念。例如,在引入“微小变形”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一个插有细管的、装有红色液体的瓶子,并用手去挤压瓶子的实验,让学生通过细管中液体的位置所发生的变化来观察瓶子所发生的变化。

三、通过原有知识引入

新知识的获取要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因此,物理教师在引入物理概念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和认知来建构新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继而产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这也被认为是概念的童话。例如,在讲速率时可以将功率与速率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通过采用旧知识来同化新内容的方式,能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

结构。

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将概念教学引入高中物理课堂中,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引入物理概念时,要具有全局性和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郭贤春.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五部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

[2]廖利云.例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J].学周刊,2013(12).

常见的教学理念篇4

论文摘要: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教师角色、教学过程、课程、学生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确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假设。其范围涵盖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信念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包括个人a生活经历、学校文化和自我反思。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信念和思想,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它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对于各种教育教学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些理解和看法常常是内隐的,很少被清晰地意识到,但是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实践。教师信念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它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因此,作为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维度。研究教师信念及其形成因素,对改进教师职业准备和教育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师信念的涵义

在心理学意义上,信念(belief)被理解为个体对于有关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观点、思想见解的坚信不移的看法。信念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它产生的积极力量是其他因素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信念又体现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把人的思想、意志、行动融为一体,因此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激励力量和心理动力。

教师信念,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教师角色、教学过程、课程、学生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确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假设,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佩詹斯(pajares,1992)曾引述arthurCombs的话,“也许一个人在教育上成功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对于自己本身相信了什么”。由此可见,教师信念对教育的影响力。

研究教师信念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因为这是与意志、态度、价值密切相关的领域,它的理论建立在特定的和具体的价值、假设、喜好和期望的体系之上,实际上,我们几乎不可能完全客观地捕捉教师的信念究竟是什么。假如从逻辑实证的角度考察。有关教师信念的理论建立在有“成见”的假设之上,必然是不完善的;然而,作为释义学的理论却极有意义。

二、教师信念的形成因素

在教师成长和教师教育中,信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就。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否则就失去了他的社会存在价值。教师信念的形成总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只抽取其中比较稳定、重要的部分加以论述。

1、个人生活经历

“我的教学理念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些人帮助我形成的呢?我越来越相信肯定有一段幕后的经历促使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其实,教师的教育信念系统中总会留下个人生活经历的道道痕迹。比如说,对教师角色的理解。有来自于中学时代做学生的经历;自己所崇拜的教师形象对从教后的教师信念往往产生有意义的联系;有来自于第一次教学实践的经历,实习时指导教师的影响是早期教师信念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有来自于家庭的影响等等。

教育实习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有着转折性的意义。美国一项对4000位教师培育者和实习教师的调查指出,实习经验及合作教师对于实习教师的初步社会化而言是最有力的影响来源(引自nettle,1998)。Gratch(1998)也提到,与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工作将会帮助实习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

2、学校文化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中的职业群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即学校文化。赫克曼(Heckman)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经常被人引用。他认为“学校文化是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在学校里。文化常常扮演着一种“领导者”的角色。它是在人们共同工作、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标准、价值、信仰和传统。教师与学校文化之间有同化也有对抗。同化表现在教师融入学校盛行的主流文化,注意观察和吸纳在这个学校中被认可的做法,而这些做法正是学校价值观的体现。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无论是全校集会,还是课堂上,某个学生被当众揪出责备受罚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几乎每个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轨”行为时都会采取类似举措。有些年轻教师刚来的时候与学生比较亲近。有的甚至过从甚密、不分彼此。但是。不久就会发现课外的亲近带给课堂的威胁。学生常会不服从教师的决策,课堂效率不高,有时甚至完不成教学计划。所以,大多过了一年后,“新来的年轻教师”都会发生转变,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老师都会采取比较严厉的班级管理方法。对抗则表现在学校文化对不能融入该群体的教师加以排斥。令这些教师感到自己游离于群体之外。因此。一个学校的文化既可能激励教师为一个目标共同工作。也可能惩罚某个寻求组织支持的教师;它既可能鼓舞教师为学生设立高标准、严要求。又可能发出这样的信息:“这些学生。你别指望他们能进步”。通过这种方式,学校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教师的教育信念,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换言之。当教师选择了一所学校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文化会以强有力的但又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教师信念,并以学校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指导教师行为。

3、自我反思

常见的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概念教学;具w和抽象;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1-0082-01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运用的语言比较简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阅历不足,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存在一定困难。如果采取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教师需要积极开展概念教学实践工作,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从具体事物入手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可以从具体的事物入手,让学生透过具体事物理解数学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效果会更好。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去认识相关的图形,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浅层。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让学生先判断下面图片在实际生活中所对应的事物,然后从中抽象出对应的图形。

可见,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可以引入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联系具体事物来理解图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

对于概念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概念的讲解和含义的渗透,让学生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概念”时,由于百分数概念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刚开始接触会感觉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分数的概念设计习题: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从分数入手,将一般的分数转化成为百分数,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百分数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分数。

通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的数学概念进行结合,将数学概念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体系之上,有效克服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就更加具有层次性。

三、在应用中加以巩固

学生一般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概念,这种方式没有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结合概念教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然后通过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学“方程的概念”时,如果只是采取机械的记忆方式,方程的概念非常简单,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式为y=f(x)。对此学生记忆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理解起来就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应用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如设计题目:“小红有46块钱,早上吃早餐花去了一部分,还剩下39块钱,问小红的早餐花了多少钱?”在求解问题以及列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方程概念的认识会更加清晰。

可见,教师应该将逻辑知识渗透到教学中,不仅可以将数学概念进行不断内化,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常见的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学校人本主义;有效策略

人本主义属于现代心理咨询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和管理方面,能够提高人的自身价值。人本主义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其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就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的衍生物,只有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管理目的,才能使管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值得广泛推广[1]。

人本主义是一种思想理念,是教育和管理学中常用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最早产生于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但其崛起则是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与当时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统称为三大势力[2]。自人本主义诞生之日起,其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全世界心理学的赞誉,经过过年的发展,日益完善。人本主义的出现不仅代表了心理资源时代的到来,对教育领域与管理领域都有着重大意义。现代人本主义不仅是一种心理理论,而是一种指导思想,它充分强调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构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是教育领域和管理领域各项活动的指导思想,这体现了教育和管理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基本原则。人本主义就是以人的要求作为基本理念,生命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及时生命个体的存在,因此人类社会的最主要最本质属性还是人。伟大学者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指社会一切活动和关系的总和,并不是指单独的某个个体[3]。”由此可见将人本主义应用于教育和管理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产物,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落脚点,因此学校教育和管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党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曾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要毫不动摇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树立全面、可持续、协调的发展观念,从而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4]。”将其运用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去,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人本思想与管理思想的辩证关系。管理思想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体现学生的意愿,这就要求管理要更加人性化,要以学生作为管理对象,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这不仅能够使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能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优化管理效果。其次,是个性发展与管理目的的辩证关系。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管理,还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就体现了这一点,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学校管理的目的,从大体上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和学习态度,努力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后,是学生服务与管理学生的辩证关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学科配备、实习研究等教育手段,都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人本思想[5]。管理学生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其摆在一切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根据学生的意愿,不断更新学校的日常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人才的主要组成力量,目前学生的个性都比较鲜明,更加想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个性解放,充分展示自己的诉求。因此在学生管理中要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能够使学校管理者更加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对其进行引导和心理疏导,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使学校管理更加趋于人性化。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学生管理的失误不是在教育方面,而是在于管理思想的错误[6]。”因此管理理念对学生管理的意义十分重要,将以人为本理念广泛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使得学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以人为主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改变学校只注重成绩的理念,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弥补了传统学校管理的不足和缺点,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管理,而是能够参与到管理之中,积极发言,表情达意。这不仅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习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对学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应试教育已经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对我国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目前我国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存在诸多弊端[7]。例如:学校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和方法单一,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管理方法不科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教师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总是凌驾于学生,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指手画脚,经常采用强制执行的方法来约束和管理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关系错位,经常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这种错位的关系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思想和情绪;管理中自身素质较低,这会导致学生思想意识缺乏,缺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师生没有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管理关系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学习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学校学习管理中,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的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党和国家针对目前我国教育工作现状颁布了《以人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的相关意见》文件,其中文件中指出:“学校日常管理中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德育为先,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学生培养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制动思想。”由此可见,在学生管理融入人本主义,不仅是完善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学校学生管理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何才能将人本主义有效的应用于学校学生的管理中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针对目前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学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学校应该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日常管理中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网络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危害,严重者则会误入歧途,由此可见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8]。学校日常管理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以学生意愿为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努力提高学习日常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不再采取灌输式教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良好、和谐、平等的管理关系。学校管理者还应该摒弃过去落后传统的思想,将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融入其中,更好的进行学校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学校管理中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其管理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只有将以人文本理念应用于日常学生管理中,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切实提高管理中自身的素质,同时还要提高学校师资力量,增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科学的管理手段。第四,学生管理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应该将人本思想与学生管理有机结构,科学、合理、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学生进入管理,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协调学生与管理中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管理与学生二者分离的情况,从而提高学校日常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结束语: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素质教育而言,应该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方法,将以人为本思想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不仅是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制度法的必然参悟。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学生管理工作二者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根与业、源与流的关系,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应该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该融入以人为本观念。总之,将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学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理念,能够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学、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蔡丹丹单位:福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曲雪玉.葛军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3.(15):78-79.

[2]陈少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56-57.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3):46-47.

[4]陶宇,李志林,王颖,潘道广.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2):485.

[5]李吴,书许婕.浅谈人本主义教育观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0,(9).

[6]游学民.人本主义教育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l,(6).

常见的教学理念篇7

【关键词】应收及预付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教学

一、学习“应收及预付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知识中常见错误

“应收及预付款项”和“应付及预收款项”相关科目是会计日常核算中最常见到的科目,但是往往因为最普通,也就最容易被忽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做题中经常会混淆会计科目,笔者从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此部分教学中常出现以下的错误。

例1:光华企业向宏远企业购入原材料,买价1000元(不考虑税费),款项尚未支付。

综合以上错误账务处理,不难看出学生在进行账务处理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概念理解不透彻,因此容易将相近的几个概念相混淆使用;例如:对于都有“应收”意思的两个科目“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经常会被学生用错,对于包含有“应付”含义的两个科目“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也常常混用。二是学生的主体观不明确,常常导致学生做题出现混用“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科目。

二、讲授概念有方法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概念的本质。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概念自身的前提、内涵与外延的追求、研究、分析与探索,达到认识概念的本质,从而把某事物(概念)同非某事物(概念)严格的区别开来。其次,教师应当将书面的概念用让学生更能接受的通俗语言进行表述或者使用一些更加形象的图表来理解概念。再次,让学生明确概念的重要性。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经常犯“轻概念而重核算”这样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学习通常跳过或不注意概念性的知识,急于学习各种账务处理的编制。教师应让学生明了,账务正确处理往往都是源于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概念理解得透彻了,那么会计核算的难点就解决了。对于以上账务处理中容易出错的几个相近科目,可以在讲授概念时采用对比法加深对各相近概念的理解:

三、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

学生经常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相混淆,就是因为其账务处理时没有主体观或不明确会计主体所导致的错误。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实际工作中,会计主体一般是指独立核算的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明确了会计主体,也就明确了解在会计核算中应采取的立场。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作业题,学生通过大量地练习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式”教学,又称合作式“教学”或“协助式”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也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学习、培养的目的。在参与式教学方式下,老师讲授不能是传统的“满堂灌”,而是要采用启发式的讲授法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真实感觉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了解企业资金的运动过程,并且更好的树立会计主体观,较好的理解“应收及预付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最受学生欢迎。

常见的教学理念篇8

一、找准起点,感知实效

原有知识和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起点。找准教学起点是追求实效课堂的前提。我认为可以从概念中的关键字下手,认真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解决它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然后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

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以“不断重复”为重点和教学起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生:故事里的内容是依次不断重复的。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循环。然后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循环”一词。

师: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如白天和黑夜。想一想,还有哪些循环现象呢?

生1: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断循环。

生2:星期一至星期日不断循环。

……

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知识中也有着有趣的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

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循环”的概念。正是这种注重感知实效的教学设计,凸显了概念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精心铺垫,体验实效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主体主动构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积极、主动地体验数学概念。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为学生铺路架桥。

在教学“速度”这一概念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凭借经验比快慢

小学生与教师赛跑谁跑得快?为什么?

2.路程相同比快慢

(1)小明跑60米用了12秒。小华跑60米用了10秒。

(2)马跑300千米用了6小时。鸵鸟跑300千米用了5小时。

3.时间相同比快慢

(1)小熊4分钟跑了240米。小象4分钟跑了280米。

(2)火箭每秒飞行8千米。飞机每秒飞行200米。

4.时间不同、路程不同比快慢

(1)客车2小时行驶120千米,卡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想一想哪辆车行驶得快?

(2)客车3小时行驶100千米,卡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想一想哪辆车行驶得快?

(3)客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卡车7小时行驶350千米。谁行驶得快?

解决(1)(2)题,可用上面所用到的知识,将其转化成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相同看时间。解决(3)题时只能用求“速度”解决。这样的精心铺垫,不仅使学生主动构建、体验“速度”概念,体会到学“速度”的必要性,还展现了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增加“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增强了概念教学实效性。

三、提炼教学,抽象实效

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常见的百分率”这一课要求在认识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逐一掌握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但学生在计算盐10克、水100克中的含盐率时,错误率非常高。经分析,症结在于学生对常见的百分率的定义理解不到位。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抽象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使之区别于其他属性。我受此启发,重新设计教学:

1.引出部分数、总数

师:一杯白开水放入一些糖,溶解后变成……

师:白开水90克、糖10克,糖水多少克?

生:90+10=100克。

我引出部分数、总数:90(部分数)+10(部分数)=100克(总数),并从中提出分数问题,如:“糖是水的几分之几?”“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让学生独立解决。

2.理解百分率

(1)10÷100=1/10,将1/10改写成百分数10%,引出百分数。

(2)将前四个分数问题变成相应的百分数问题。

(3)后两个百分数问题可用三个字代替,引出含糖率、含水率。

(4)前两个百分数问题不能简称,前后对比,总结规律: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才能简称。

(5)指出谁与谁的百分比:稻谷的出米率大约是70℅、树苗的成活率是90%、花生仁的出油率大约是40%、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100%。

……

常见的教学理念篇9

近些年来,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实现了从“闭卷”到“半开半闭卷”再到“全开卷”的转变。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必须紧跟考试改革方向,在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中,实现教学观念的同步甚至超前转变。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在开卷考试的大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1.要转变知识传授观念。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比如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证据效用等,则往往忽略了。作为新形势下的历史老师,必须加强历史事件背后的知识的穿插和讲解。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添加,能够使学生对于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从而形成较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要转变学生的培养方向。

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还要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这也正是历史学科开卷考试所要达到的目地。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闭卷考试下的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开卷”考试形式强调学生的见解和创新,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见解,只是单纯地照搬书面上的东西,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就无法适应现在的开卷考试。毕竟需要学习和理解的东西增多了,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学习才能实现。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要充分信任学生。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好而且能够学好。学生水平的差异,主要是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不同而造成的。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经常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状况和心理状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绩,及时调整起点、难点和教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帮助,使学生不因前面的困难而影响后面的学习,产生积累效应,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习更加主动。

2.要坚持鼓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结合教材或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发表意见和见解。由于学生智力、基础、学习方法等个体差异的不同,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经常出现不同的见解。有时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或理解和正确解答有很大出入,我总是给予鼓励的言语,让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3.要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真诚合作,努力使教与学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视学生为朋友,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被尊重、被关爱的人。要坚持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要坚持激励学生而不压抑学生,要坚持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

三、整合教学内容

开卷试题,要求学生对知识线索和事物特征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如果继续按照正常的教学顺序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把握事物。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都要对所教的知识进行大量的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结合当年的时事要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理,从某一处着眼,从具体的一件时事出发,教会学生能够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把这些生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问题、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又方便了学生在中考时的开卷查询。这一教学内容的整合,在实际应用中确实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开卷考试”实践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熟记教材,同时还需要注意每年的重要新闻。每年中考,历史考试卷中都会出现对于时事新闻的理解题目,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课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学习。

常见的教学理念篇10

对于一堂新授课来说,初用多媒体教学时,总是把新授课都设计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并去追求一种外表的华丽以及绞尽脑汁地如何把自己的课件做成更形象,更动感的效果,投影仪和实物展台也想尽办法要用上去,觉得这样做才是多媒体教学,并且把一些本来用真实实验很好说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也做成了动画,取而代之了真实的物理实验,甚至把习题课的每一道题目和解答都做成了幻灯片等等。时间长了后才发现这是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成了一种多媒体教学中的“满堂灌”。实际,如果这样做,教师也是非常辛苦的,有些时候作一节课的课件需要花费几天的工夫,通过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开始对此只是有种新鲜感,时间长了根本不欢迎这种教学,甚至有些学生对这种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厌烦感。因为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再加上有些课件中不恰当的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势必造成视觉和听觉的污染,干扰学生的思维,破坏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越来越不欢迎。

一、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我们很多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却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要善于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上出一堂优秀的、高质量的课来。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己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

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是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

二、对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实验科学,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其他方面限制,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物理现象,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过程,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必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大教学容量,又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为计算机物理问题的形象模拟过程,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及理解物理规律,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充分利用其显示复杂图形和动画的能力。那么,如何用以下这些情形觉得用多媒体展示或动画演示效果会较好:

①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

②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

③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

④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扩散运动中的硫酸铜和水的扩散等。

⑤图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如电学、光学课时画图例,而采用多媒体显示图象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好几分钟的内容可在几秒钟内显示于学生眼前。

⑥实物展示不方便,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某些不能做的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再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没法让学生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就会很形象。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

2.如何处理多媒体模拟实验与实物演示实验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可把图象、动画和声音,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直观的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使有些乏味、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主动鲜明。那么,是不是实物实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或不必要了呢?

我们知道,虽然多媒体可模拟任何物理实验,但这必竟是模拟实验,物理情景也是模拟的,模拟成分和现实有差距。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结果必须由真实实验来验证,因此在计算机模拟演示过程中,教师辅于真实的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因此实验尽可能用实物来演示,有必要的话,再辅于模拟实验进行逐步研究,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