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篇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39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阻碍。因此,教师要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从而能够在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过程中,将自身的所拥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小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变革,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风气,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就会使小学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在当下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大量的功课作业,使得小学生承受巨大的压力,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同学,很难接受这些复杂繁琐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其自身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教师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许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一样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这使得教师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无法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这样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而言,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小学生也不能通过教师对其的教育,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小学生在心理压抑许多事情。

二、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策略

(一)明确教育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能够明确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这样教师就能教育目标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从而能够对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小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不会盲目的信任别人,小学生也不会对父母产生依赖感,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有效的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使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解决自身的心理障碍。举个简单例子,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明确教育目标,制定教学方案,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和爱护,教师要能够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尽量的拥有较强的自制力。

(二)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加强度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而不是隔三差五的对此辅导,这样不但浪费人力、时间,也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对小学生起到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有效的教育小学生。所以,教师要能及时的学习心理课程,从而提升自身知识文化和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教育和辅导。例如:小学生的自尊心较强烈,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因此,教师要能够对小学生加强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和他人的批评,使学生能够把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当作一种警醒,从而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师应与小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要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的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与教师的对话兴趣,这样教师就能够有效的学生之间树立良好关系,当学生真正把教师当成朋友,学生就会将自身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告诉教师,从而使教师能够准确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因材施教。例如: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可以促进学生的将往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可以将其分为小组,对其构建一个话题,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之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交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就要能够根心理学习教学手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教育,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的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心理,而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少数民族地区制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低龄寄宿易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远离家庭监管导致孩子社会化出现偏差

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对于成长期便离开家人的小学生来说,其与家人的交流比较的少,情感方面也较为空白,这就使得孩子的责任感、价值观的缺失,孩子的心灵极其匮乏。由于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学生因为长时间得不到改善,不乏有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的情况出现,主要表现为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强于自己而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衍生出失落感、心理落差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由于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多数为地方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大量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致使当地适龄儿童滞留在农村,为了解决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问题,寄宿的求学方式不失为最理想的方式,但导致由于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得不到家长的正确指导,易促成攀比、卫生习惯差、偷窃等不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不断人增长,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准则能够产生质的影响,容易导致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受到消极因素的阻碍。

2.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目前我国虽然倡导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条件不成熟,大部分地区只能继续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不仅受到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自身对其考试成绩的关注程度也是非常高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升学成为了学校和家庭最为看重的,这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同时,又因为与家长缺乏应有的沟通,就造成了他们的考试焦虑、心理敏感脆弱,严重者还影响到了其正常的成长。

二、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广心理现代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的标志。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可通过培训、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打造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管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主动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主动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多种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老师也应做好保密工作并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重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同时,还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我,悦纳自己,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

三、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小学是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少数民族的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为被重视,这就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并努力。

参考文献

[1]齐春梅;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研究――以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兰州大学;2013-04-01.

[2]廖全明;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的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23.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现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需要人们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整体的过程,必须从小抓起,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步虽晚,但是发展较快,而且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目前来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确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特别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借鉴。

2.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对心理健康的概念认识不清晰。

现在很多学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就不必再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通过相关心理教育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其重点在于自我教育。德育教育包含更广泛,它包含心理健康但又不止于此,还包括对学生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强调一种超我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上,两者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然后才能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关注德育的发展,因此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均衡。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其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总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具体来说,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平衡的,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要好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较早,资金充足,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投入足够,很多地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良好的系统,而西部地区相对来说,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缺乏专业师资配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3)学校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机结合。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较小,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展塑造阶段,外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学校和家庭必须形成有机结合,共同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近些年来,网络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现在的网络管理还没有形成规范,网上很多消极的思想和反面事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小学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小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时间更多,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全推给学校,不要认为孩子们只要在学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足够了,学校和家庭都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对他们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不经常和学校沟通,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那么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得不到强化,效果将事倍功半。

3.解决对策

面对上文提到的三大类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1)加强理论学习,转换观念。

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较少,甚至没有,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都是德育老师,或者是普通教师经过心理课程培训发展来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对某些理论认识不深刻。学校应该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同时对正在从事该方面工作的教师进行更加系统的心理学培训,教师们也应当抛下面子,多向专业人员咨询学习,真正分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区别,运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以便正确地指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心态,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师”。

(2)政府加大心理教育经费投资力度,各地区之间加强合作交流。

国家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在政策上予以一定倾斜,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先把教师培养好,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鼓励和赞助西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去东南部地区学习交流,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得较好的学校的经验。同时,西部地区的教师应当积极转换观念,不要一味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学生的命运”,不要一味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功成才的重要性。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关系,联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肩负起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的责任,使家长的教育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协调一致。对此,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邀请家长听课学习、交流经验。此外,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了解孩子们在家里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4.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更关系他们将来成功成才的关键,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鉴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各位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当努力学习有关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魏婷,魏荣.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166-167.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文章通过论述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通过学校教育的影响,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校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特点所提出的,学校通过专业的心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心理素质则是关系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因此,学校应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为新世纪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并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但如果遇到问题却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就会导致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人格缺陷,这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为中小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及美感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打下基础。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学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

三、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学生与家长、教师沟通的桥梁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育的敏感时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许多学生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和家长、教师沟通,这些心理问题长期在心里积压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影响他们的学业,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方面的因素,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在外工作,缺少父母的关爱,也极易形成心理问题,学校应当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

四、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据调查研究发现,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会让学生们吐露心声,将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解决问题。相反地,非专业的辅导课程,会让学生厌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重心理问题。这是因为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辅导,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营造轻松、安全的课堂氛围,通过自身积极健康的品质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2]。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培养学习兴趣和自我特性的关键时期,其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波动,学校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善良、宽容、乐观、爱学习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关键,也是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

学科教学对于学校而言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变成生动的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学生,鼓励其在困难面前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学校安排的政治课只是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概念化的思想,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为此,学校应当在设立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的同时注重对教师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期望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六、结语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体会心理健康教育所带来的益处。而且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倩楠张正涵吴楠单位:河北大学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马怡宁.浅谈学校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科技资讯,2014(36):208.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制定本实施规范。

一、指导思想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

(一)组织管理

1.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评比活动。

2.各乡镇、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队部)等部门人员参加的3~5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负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训、比赛、科研等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课程安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并定期对计划进行评估,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正,使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4.学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有心理辅导室,形成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以及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5.各学校要依据本规范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规定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评价、心理辅导室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

(二)队伍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建立专业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讲座或参与活动等方式指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团队辅导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各中小学可选调经验丰富、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值得学生信赖的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3.县教育局将分期分批对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同时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不。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三)实施过程要求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各校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合理设置不同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1)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要根据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统一安排课时。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心理辅导课不少于8节,初中和小学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节。为保证活动时间,中小学心理辅导课可通过选修课、班会课或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予以解决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

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学校心理辅导课要建立定期跟进的研讨机制,有开课记录,并有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评价以及改进措施,以全面提高心理辅导课的质量。

(3)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

乡镇中心小学校及以上学校均要配备专用的心理辅导室,配置电话、电脑、桌椅、文件柜、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有条件学校的可配备心理测量工具,心理辅导室内部环境良好。心理辅导室必须配备1名负责人,配备至少2名心理辅导教师。学校心理辅导室须定期开放,有专人值班,每周开放接待时间不少于5小时,学生可以通过预约、上门或来信等方式与心理辅导教师联系,对心理信箱中的学生或家长来信,心理健康教师要做到来信必回。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学校心理辅导室要有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情况记载和辅导内容记录,一案一表并有年度台帐,定期总结经验,评价辅导效果、交流辅导心得。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使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是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统一要求进行。各学校不得私自、违规使用未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的心理健康教材。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本校教育教学研究规划,建立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大力支持学校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同时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

(四)教育效果

经过循序渐进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有所提高,形成心理互助的良好风气,全校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高。

(五)宣传工作与经费保障

1.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专题讲座、新生适应性教育等,并通过宣传窗、黑板报、学校广播、专栏刊物、校园网站等载体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学校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用于心理辅导室硬件建设、咨询员培养、咨询室开展日常工作所需。同时保证对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诸如桌椅、电脑、图书资料、心理测试软件等)的投入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安排做到逐年递增。

(六)档案建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由政教处(德育处)负责建立。主要包括:一是文件;二是管理制度;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性材料,包括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材料、心理辅导室材料、利用校外资源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等;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档案;五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六是工作业绩材料。

四、检查考核与表彰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一、教师健康素养的内涵

关于健康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其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的三维健康观,将健康的概念划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1]。

素养是个人为解决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所具备的一种处理信息的技能,一种识别不同文化、环境和语言的能力。约瑟芬(Josephine)认为,素养是多维的,有素养的人不仅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具备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2]。

关于健康素养的概念,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认为,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并作出有关健康的正确决策的能力。

弗雷德(Fred)认为,教师健康素养不仅指教师获取、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而且指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健康的理念和技能的水平[3]。

国内学者江洁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与健康行为四大维度。我国在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中将健康素养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大类。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一般公民,首先需要具备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基本素养。同时从教书育人的职业性质考虑,教师还必须具备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能力。教师健康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基本健康素养和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同时,依据“知信行”理论(“知”,即知识和学习,“知”是基础;“信”,即信念和态度,“信”是动力;“行”,包括促进健康的行为、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行”是目标),健康素养的内涵包括三大维度: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见图1)。

基本健康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健康状态的理解等;健康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意识、职责等。

基本健康知识主要指教师作为一般公民,在现代生活中应当了解和能够掌握的大众健康知识或生活健康知识;而健康教育知识主要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等。

基本健康行为是指个体为维持健康或促进健康而采取的平衡膳食、运动锻炼、预防疾病等行动;健康教育行为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技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教师健康素养的价值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患有传染病、是否具备完成各种职能的健康体质至关重要[4]。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师的体检结果显示,许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患职业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压力、社会适应等问题,许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5]。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健康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须关注的问题。

1996年美国健康教育协会制定了一份关于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准则,这些准则可以看作是教师健康素养的衡量标准。许多健康教育专业组织认为,美国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具备这些健康素养:第一,开设国家健康教育标准规定的课程;第二,拥有有关社区健康,消费者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心理和情绪健康,伤害预防与安全,营养,个人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酒精、烟草与药物预防的知识;第三,把学校健康教育看作是学校综合健康规划的一部分;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整合健康理念;第五,运用健康教育方法时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阶段;第六,具备有效地指导学生作出健康行为选择的技能;第七,收集和评估健康指导资源;第八,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第九,知道文化背景和个性差异对选择健康行为的影响;第十,与学校和社区的学科团队共同研究健康问题和相关政策。

2000年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nCate)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准教师应该能够知道、理解和应用有关健康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对健康技能的掌握。

我国于2011年12月《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对教师应具备的健康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小学教师标准》,首先,其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要求教师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其次,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方面要求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最后,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教师了解不同年龄和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等等。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中小学各年级的所有学科教师必须在职前培养时就接受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学法的培训。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纷纷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如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中,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多,如健康教育学、预防艾滋病与性健康教育、环境与健康、应用营养学、运动与瘦身、医学发展与人类健康、中医药健康与养生等。从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和近几年高等师范院校不断增开有关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情况看,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必定会有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Josephine,m.mancuso.HealthLiteracy:aConcept/Dimensionalanalysis[J].nursingandHealthSciences,2008,10(3):248-255.

[3]FredL.peterson,RandyJ.Cooper,Justin,m.Laird.enhancingteacherHealthLiteracyinSchoolHealthpromotion:aVisionforthenewmillennium[J].JournalofSchoolHealth,2001,71(4):138-144.

[4]郑文芳,杨漫欣.教师的健康行为与促进教师健康[J].中国健康教育,2003,11(11):836.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8

一、指导思想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

(一)组织管理

1.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评比活动。

2.各乡镇、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队部)等部门人员参加的3~5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负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训、比赛、科研等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课程安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并定期对计划进行评估,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正,使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4.学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有心理辅导室,形成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以及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5.各学校要依据本规范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规定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评价、心理辅导室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

(二)队伍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建立专业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讲座或参与活动等方式指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团队辅导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各中小学可选调经验丰富、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值得学生信赖的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3.县教育局将分期分批对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同时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不。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三)实施过程要求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各校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合理设置不同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1)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要根据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统一安排课时。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心理辅导课不少于8节,初中和小学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节。为保证活动时间,中小学心理辅导课可通过选修课、班会课或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予以解决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

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学校心理辅导课要建立定期跟进的研讨机制,有开课记录,并有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评价以及改进措施,以全面提高心理辅导课的质量。

(3)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使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是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统一要求进行。各学校不得私自、违规使用未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的心理健康教材。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本校教育教学研究规划,建立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大力支持学校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同时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

(四)教育效果

经过循序渐进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有所提高,形成心理互助的良好风气,全校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高。

(五)宣传工作与经费保障

1.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专题讲座、新生适应性教育等,并通过宣传窗、黑板报、学校广播、专栏刊物、校园网站等载体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学校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用于心理辅导室硬件建设、咨询员培养、咨询室开展日常工作所需。同时保证对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诸如桌椅、电脑、图书资料、心理测试软件等)的投入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安排做到逐年递增。

(六)档案建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由政教处(德育处)负责建立。主要包括:一是文件;二是管理制度;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性材料,包括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材料、心理辅导室材料、利用校外资源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等;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档案;五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六是工作业绩材料。

四、检查考核与表彰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和组织抽样学校的相关领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座谈的方式进行。共收回调查问卷349份,座谈会材料36份,其中经过市(州)或县、区汇总整理的座谈会材料8份。本次问卷调查收回的小学问卷155份(城镇学校73所、农村学校82所);初中问卷147份(城镇学校70所、农村学校77所);高中问卷47份(城镇学校39所、农村学校8所)。问卷统计显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319所,占被调查学校的90.4%,其中小学138所,占被调查小学的89.03%,初中137所,占被调查初中的89.03%,高中44所,占被调查高中的93.6%。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105所,占30.1%,其中小学51所、初中38所、高中16所,分别占32.9%、25.9%、34%,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有62所学校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被调查学校的17.8%,仅有9人有心理咨询证书;有288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占被调查学校的82.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88.4%、76.9%和80.9%。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为284所,占81.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5所、126所、23所,分别占87.1%、85.7%、48.9%;通过班队会活动的学校223所,占63.9%,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05所、85所、33所,分别占67.7%、57.8%、70.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学校192所,占5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9所、82所、41所,分别占44.5%、55.8%、87.2%;通过心理咨询活动的学校211所,占60.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所、94所、36所,分别占52.3%、63.9%、76.6%;通过其他活动的学校138所,占39.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2所、48所、28所,分别占40%、32.7%、59.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学校同时采用上述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排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班队会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我省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对学校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问卷调查结果: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学校262所,占75.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3所、98所、31所,分别占85.8%、66.7%、66%;有333所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必要的,占被调查学校的95.4%;我省中小学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单位主要有:长春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还有一个县选用的是县内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上: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校162所,占46.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6所、89所、37所,分别占23.2%、60.5%、78.7%;认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有318所学校,占91.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50所、126所、42所,分别占96.8%、85.7%、89.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的有241所学校,占69.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20所、94所、27所,分别占77.4%、63.9%、57.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的有107所学校,占30.7%,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5所、52所、20所,分别占22.6%、35.5%、42.6%,还有一所初中学校认为“不好说”。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小学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初中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高中认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被调查的学校认为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紧张、厌学、逃学、考试焦虑、闭锁心理、虚荣心强、亲子沟通等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对比分析来看,我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我省90%以上的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高中的比例略高一些,在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中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低,小学37%、初中27.7%、高中38.1%,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高,且大多为班主任兼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小学24人、初中25人、高中13人,取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就更少,小学5人、初中4人。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小学占88.4%、初中占80.5%、高中占80.8%,但仅靠短期的、非系统的培训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三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小学和初中的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四是93%以上的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必要,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学校的比例为小学96.4%、初中71.5%、高中70.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单位比较杂,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我省中小学现在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而且大多数是通过非正规的渠道发行的,这也是学校在座谈中所反映的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五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应引起高度关注,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而且有这样认识的学校比例呈小学、初中、高中上升的趋势。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小学占23%、初中上升为60.5%、高中达78.7%;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小学占22.5%、初中上升为35.5%、高中达42.6%。六是关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小学学段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初中学段有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从各学段来看,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被公认为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p#分页标题#e#

座谈会结果分析

通过对座谈会结果的汇总分析,大多数学校反映我省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困惑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受重视。行政领导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摆设,上级部门检查了、有活动了就摆摆样子,反之就不上。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为应付检查准备的“课表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从座谈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学校都反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少,由于学校缺编,不能招聘到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为班主任,工作量又太大,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专业师资,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班主任或从其他学科“改行”担任的,还有一些不胜任其他学科的教师被安排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师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又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参加过短期的、不系统的培训,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的特点、变化和规律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缺乏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目前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目前尚无真正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现在学校使用的几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质量无从保证。这种现状对农村学校来说问题就更大,由于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方面的不同,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有较大差别,比如说对于农村比较普遍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一个较大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目前几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未有涉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学校没有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有的与其他办公室混在一起,有的仅是一个空房间,难以达到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社会和家长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家庭教育(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应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按照《吉林省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要求,真正建立“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从各个领导层面抓起,全体总动员,纠正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从根本上改进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真正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对于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学校,要配备专职教师;暂时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拔兼职教师加以培养”。省里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和培训时间表,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各中小学做到配备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扩充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投入,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在省培计划实施中尽可能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倾斜,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列入中小学校总体师资培训重点计划,并鼓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00-00

家校合作,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配合,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教育互动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主旨的教育活动,其并非可以在朝夕之间就完成的,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经过长期的合作配合方能实现。就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与道德教育混在一起共同展开的;再加上,家庭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位,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家校合作,弥补家庭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失,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因而其与以文化素质提升为目的的文化课教学和以提升学生身体生理素质为目的的体育教学不同,其无法独立的存在于教育之上,仅作为教育教学活动而开展,其还需要关注教育活动的开展环境、氛围与对象。且心理素质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其不同一般教学内容的教学规律。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整合相关的教育内容,还要将其他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包括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等。

人内心世界的构建一部分源于遗传,另一部分源自于对外部环境的反射,就教育而言,现代教育无法改变由遗传而带来的对人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进而影响环境对人内心构建的作用。且遗传对人的影响不太稳定,随着时间流转,这种由遗传而产生的影响作用将会逐渐弱化,而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伴随人的一生。从这个角度来讲,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如果根据地域范围来对环境做进一步的划分的话,可以讲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前者指个体所处的整个世界或国度中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后者意指个体所处的小环境,如社区、企业、公司、组织等等。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是其当前所处的小环境中对其影响最深的两处。实行家校合作,利用家庭教育一对一的方式,来对个别心理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利用学校的综合教育来科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两者双管齐下,各长其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再者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既负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同时也负有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学校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因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能只依赖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发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只要家校通力合作,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按照有关专家和相关理论的设计,在新时代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是有学校单方面支撑,而是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形式,同时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借助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使学校心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2.1强化合作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后就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的事,孩子的教育问题,成才与否都是学校的责任;另外还有较多的家长过分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内容的情感和品德发展的需要。同时就校方而言,不少教师和校领导认为,学校是学生集中受教的场所,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家庭才是学生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和主要承担者。家长与学校的这些不合理的想法,体现出了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成熟和不全面,同时也表现出家长与学校在孩子教育责任上的相互推诿,相互缺乏沟通与交流。针对此,笔者认为要想切实搞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需要就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问题做重新的思考和认识,严肃而深刻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对学生教育中不可推卸和忽视的责任。学校需要和家长就“家校合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达成共识,进而合力推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鉴于此,校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着,其应首先矫正自己的心理教学观念与合作观念,然后主动与家长沟通或交流,利用家长会、家长手册、家校通或者家访等活动来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双方交互彼此的教育思想和意见,并向教师和家长传达合作教育的理念,让两者认识到自己在对学生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进而达到强化家长与教师合作意识,为家校良好合作打好铺垫的作用。

2.2联动活动机制

家校合作是关系到家长、学校、学生三方的教育模式,为保证该教育模式的长期发展和持续有效,家长和学校应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心理教育联动活动机制。利用活动来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稳固家校关系,进而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其他形式的活动,将家长聚在一起,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时间、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都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现,另一方面让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促使学生在家也能秉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和信心。其次,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心理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其学习情况不理想,在学习中感觉不到成就感和喜悦感,转而将兴趣投放在能够让自己感受到更多成就感和喜悦感的方面如游戏、上网、打架等等。对此,笔者建议家长可在了解学校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逐渐降低这类学生的学习压力,多更鼓励和表扬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活动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集思广益,采取针对性强、有效性高、可行性高的策略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

2.3构建协调结构

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特性,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的机构来向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提供必要的服务,形成从上至下的指导体系,将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有效的协调在一起,促使各方在统一的领导下,协调发展,通力合作。首先要需要明确各方的职责,如主要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将指导方针对管理方针相结合,使两者相互扶持、相互监督,确保家校合作开展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促进教育方案的落实;而家长委员会总额度专家、学者、家长等人的主要职责在于调查家校合作的情况,并作及时的反馈,为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和长期发展提供保障,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对于任何教育而言,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其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然而在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中,不论是教师、学校,还是家长,往往都会忽略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中来,教育教学的目的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只有这样家校合作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因而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时,应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定和规律,积极主动的学生进行交流,感受和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与疑虑,并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2.4加强心育指导

首先,学校应积极的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部分家长虽然也意识到了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学生成才的基础,但是往往落实到实践中去却会出现偏离。最典型的就是每当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未达到家长要求的情况下,学生会对家长产生一种害怕、畏惧的心理,且大多数家长在于学生进行交流时,话题基本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开展的,这样实际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因而,我们务必要转变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能够理性施教、科学施教。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专业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特点、规律和心理健康需求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学的水平;再者学校方面在掌握学生共性的基础上,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教育,做到对症下药,从而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和增强小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未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鉴于此,为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出其教育意义,实现教学育人的教育目标,校方和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和交流。通过培训或会议活动的形式来强化及提高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育意识和科学施教的能力,继而再通过构建有效的教育协调机构与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动活动机制,来稳固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将家校合作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切实的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