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流运输安全管理十篇物流运输安全管理十篇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2:20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篇1

 

0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道路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道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机动化水平迅速提升,公路运输量不断增加,机动车驾驶员队伍不断壮大[1]。同时,由于车流、人流、物流的高度叠加,交通事故安全控制难度加大。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公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在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总人数中占比较大。根据美国统计的交通事故成因,驾驶员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占93%,纯系驾驶员导致的交通事故占57%[2]。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医学界不少学者从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的角度对驾驶员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机动车驾驶员属于特殊职业,可能对人体造成各类不良影响[3]。钟军等对襄阳火车站1814名火车司机的体检结果进行研究,发现这一群体存在15种疾病,其中高血脂或血脂偏高,占第一位[4],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或耳膜内陷等五官科疾病,位列第二。

 

国外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集中在驾驶员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上,主要归纳为3个因素:个人因素、车辆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疾病、体重、疲劳度、驾驶经验、工作压力、驾驶习惯等[5],车辆因素包括机动车的使用状况、安全性等,环境因素包括能见度、噪声、路况、天气影响等。其它因素包括地区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等[7,8]。

 

职业驾驶员健康状况和驾驶行为数据采集及智能分析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Jung等[7]设计了一款嵌入在方向盘的心电图传感器系统,通过分析驾驶员心电图实时监控驾驶员的疲劳系数和困倦系数,作出相应的疲劳预警。美国2000年成立了联邦汽车运输业安全管理部门[3],针对美国物流运输业职业驾驶员建立了健康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物流运输业交通安全决策分析平台。本文从驾驶员健康角度构建驾驶员健康安全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物流运输行业驾驶员健康安全动态实时管理。

 

2平台需求分析

 

驾驶员在长期驾驶过程中,受到振动、噪声、高温、汽油、一氧化碳以及强制的不良体位等有害因素的影响。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资料收集,连续监测驾驶员健康状况,并及时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驾驶员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障驾驶员健康。

 

根据调研,本项目监测数据由定期体检和出车前体检两部分构成。驾驶员定期体检数据、电子病历或特殊检查则从医院或体检中心获取数据;既往疾病史、生活行为、睡眠、心理等健康史则以问卷形式在线调查或手工填写。出车前对驾驶员进行健康检查及出车风险评估,检查内容有常规检查、眨眼频率检测、医生问诊、酒精检测、涉毒检测以及认知能力测试等,检查时间5分钟左右。驾驶员个性化健康检查数据采集流程如图1所示。

 

安全事故数据采集利用政府机构或媒体公开数据,通过数据提取、转换和加载工具将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如关系数据、平面数据文件等抽取到临时中间层,并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最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以便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建立物流运输行业运输安全事故数据库,为事故分析与预测打下基础。

 

采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法,从海量健康数据中分析驾驶员健康与交通安全之间的联系,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级,综合分析驾驶员健康与交通事故相关性。针对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决策。同时,综合整理数据分析结果,形成直观的报表,并结合图表和地图等方式进行呈现,最终构建完整的驾驶员健康安全大数据管理平台。

 

3平台总体架构

 

云计算基于高效的虚拟计算资源,能以一种灵活且安全的方式实现快速扩展和缩减,从而交付高品质服务。业务或客户服务以极为简化的方式交付,推进创新和高效决策。云计算使得it管理更加轻松,快捷响应业务需求。云计算为上层应用服务提供资源和能力,适合于大规模、海量需求,负载变化大,资源平均利用率比较低,管理成本高,业务种类具有长尾效应,需要共享来降低成本的需求。

 

物流运输驾驶员健康安全数据管理平台集健康检测技术、运输车载技术、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技术为一体,采用“云+端”架构模式。其中,“端”由健康检测系统和交通安全事故数据系统等组成;“云”则实现驾驶员健康与交通安全数据集中存储、处理、分析、挖掘以及风险评估与控制,并针对物流运输企业、驾驶员、健康服务人员等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平台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由智能终端数据采集、云计算框架下的大数据智能分析处理和大数据管理应用3部分组成。

 

4系统功能

 

4.1智能终端数据采集

 

智能终端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对驾驶员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已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数据采集,其中健康状况数据采集模块具有智能分析处理功能,在线实现情景分析,并能通过无线网络,如internet/GpRS等,与数据管理平台相连接,从而实现信息处理与预警。

 

4.2云计算技术框架下的大数据智能分析处理

 

大数据智能分析模块通过智能分析实现分布式智能终端信息融合与存储,从海量行为数据中提取驾驶员健康状况和驾驶行为危险因素,分析驾驶员健康与交通安全之间的联系,建立关联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驾驶员、健康服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风险控制与处理依据。

 

4.3物流运输驾驶员健康安全大数据管理应用

 

(1)政府机构。政府部门可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对物流运输行业的驾驶员健康状况以及驾驶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

 

(2)企业管理。物流运输企业可利用本管理平台对驾驶员健康状况和安全驾驶行为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控制和减少事故风险。

 

(3)第三方机构服务。物流运输企业也可将驾驶员日常的健康安全管理、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节省管理成本。

 

(4)驾驶员。提供android版和iphone版手机应用软件,驾驶员通过定制的手机应用软件访问自己的健康档案和异常驾驶行为,及时掌握健康安全风险,改变驾驶员被动关怀为主动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和驾驶行为。

 

5结语

 

本文立足于我国物流运输行业发展,研究了集健康检查技术、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技术为一体,采用“云+端”架构模式,实现物流运输驾驶员健康安全数据管理平台。

 

其中“端”由部署在物流运输企业健康服务站的健康数据监测设备与数据采集系统构成;“云”实现驾驶员健康与交通安全等数据的集中存储、处理、分析、挖掘以及风险评估与控制。该平台针对物流运输企业、健康服务人员以及驾驶员等不同用户提供相应服务,为物流运输行业企业提供了驾驶员安全控制管理和驾驶员健康管理提供了系统工具。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篇2

[关键词]棉花仓储;棉花运输;供应链管理

1引言

截至2015年9月,我国棉花库存量已经达到1350万吨左右。同时,每年仍然有600万吨以上的新增产量和进口量,但是年消费量仅维持在800万吨左右。由此造成国内棉花库存居高不下,棉价下挫,纺织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给棉花流通和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上述背景下,如何加强棉花在库的存储安全,如何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降低棉花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运输成本,以及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路,疏导棉花产业,是本文将要重点阐述和分析的。

2棉花物流的仓储安全管理

2011—2014年,国家实施了三年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以国家储备棉总公司直属库为主,社会代储库为辅的棉花仓库中,有近一千万吨的储备棉。如此庞大的库存量,以目前纺织厂消费的速度,预计存储期会长达五年以上。储备棉周转速度慢,存储时间长,棉花存储企业面临最大的管理问题是仓储安全。以下就消防安全和质量安全两方面进行阐述,并给出建议。

2.1消防安全

棉花属于易燃物资,结构疏松多孔,含有纤维和油脂,遇明火后极易燃烧。如果是高温干燥的天气,棉花还会发生自燃。近两年发生在天津、侯马等地的特大棉花火灾,主要是雷电自然因素以及库区用电线路老化造成。建议仓储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1)棉花仓库应封闭管理,合理规划库区,确保消防通道畅通。仓库外部建筑的防火距离,仓库内部的作业通道宽度,棉垛与墙体的距离,棉垛与棉垛的间距等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露天存放棉垛,苫布禁止使用塑料布和化纤织物,做好防火措施。

(2)配备有效的消防设施,确保双水双电供给。市政用水和消防水池蓄水要充足,市政供电和库区发电机运行正常。压力泵等消防设施齐全,灭火器材定期检查和保养。

(3)安装避雷设施,每年进行电气接地和防雷设施检测。

(4)安装安全监控系统,设置防火防盗报警装置、巡更管理体系。安全保卫科人员排班轮岗,24小时对库存的安全进行巡防。

(5)健全规章制度,培训消防安全知识。棉花仓储企业应编制消防预案,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习和安全隐患排查。树立仓储企业员工都是消防员的理念。

2.2品质安全

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长时间存储后,其色泽、纤维强度、弹性等内在品质会发生变化,降低棉花使用品级。目前储备棉出库速度较慢,为减少棉花在库的损失和损耗,仓储企业应严格执行棉花在库管理办法。

(1)加强防水管理。棉花应存放在地面较坚硬、空气较干燥的地方。存储区域地势必须高于周边地势,有良好的排水性。

(2)加强库区内的温度、湿度调节。库房内应配备温湿度计,仓库管理员需每天定时记录检测数据。室内温度应在30℃以下,最高不超过35℃。相对湿度不超过70%,当温度超过35℃或湿度超过75%时,应及时打开库区大门,采取通风措施。

(3)库区内应放置老鼠药或者老鼠夹。避免老鼠对棉包的嚼蚀。

3棉花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2014年开始,政府在新疆地区实行棉花专业仓储制度。在该项政策下,新疆95%以上的棉花通过专业仓库中转发运至内地,给仓储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增加了管理困难。主要体现在仓库信息化程度不高,而影响物流效率。由于更多的业务集中发生在仓库,货物所有权人的存储需求变得多样化,不再是以前简单的货物存储。新增的服务需求有快速的出入库中转,仓库内货权转移,注册注销仓单业务,以及资金质押等。因此,库存管理对于棉花仓储企业变得更加繁杂,需要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及管理水平进行提高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1仓库信息管理现状

3.1.1信息记录方式落后

仓库管理人员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单据和数据,包括入库、出库,货权变更、货物垛位信息变更等指令,以及不定期的库存盘点、货物查验等。目前在中国内地和新疆等主产棉区,棉花仓储企业多分布在乡镇等靠近棉花加工的区域,从业人员教育素质普遍不高,库存管理仍旧采用手工记录、手工账和电子账相结合的方式,单据传输依赖传真或邮件,货物信息重复抄写,耗时耗力,容易出错而且效率低下。无法真正实现信息流的传递,严重阻碍了货物的流通速度。

3.1.2计算机使用率不高,缺乏库存管理软件的应用

目前仅在国家储备棉和仓单棉管理方面有应用软件,而活跃度最高的商品棉则没有库存管理软件的应用。即使个别仓储企业运用库存软件,也不具备全面的库存管理功能,内容简单粗放,逻辑关系缺失。计算机水平的应用在棉花物理领域仍旧十分落后。

3.2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完全可以投入更多的技术手段,运用到棉花库存管理中,真正为棉花流通加速。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更多的增值服务,如快速的检索,查找;方便快捷的统计和分析;大容量存储;快速的数据交换等。仓储企业除了传统的货物保管及出入库管理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增值服务,从而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1)建立统一的库存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系统录入方式进行出入库信息的采集和存储,可提高信息的准确度,提高信息调用效率,便于信息汇总统计。

(2)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库存,对仓库的常规出入库及盘点等工作进行管理,对库存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和分析。有利于仓储企业及时了解和分析货物周转情况,根据仓库利用率,有效安排仓库的使用情况。

4棉花运输优化

棉花从轧花厂完成加工生产后,经过入库质量检验,再交付给棉纺企业使用,期间的运输作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轧花厂运输至仓库。特点是距离短,批量小,运输时间相对集中。运输能力主要集中在轧花厂周边的临时车辆。第二类,仓库间移库,以新疆仓库向内地仓库调拨为主,是典型的从棉花主产区向主销区的货物转移。主要采用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两种方式。第三类,仓库至纺织厂的运输。此类型的运输主要集中在省区范围内,特点是批量适中,运输时间随机,实效要求高,以公路运输为主。棉花是季节时效性很强的大宗农产品,因此价格经常有较大的波动。从新疆棉花主生产区运输至疆外消费为主导的模式下,能够将可靠数量和符合质量要求的皮棉在合适的时间交付给工厂,是棉花流通企业最重要的实力。

4.1铁路运输的特点

新疆棉出疆以铁路运输为主,约占新疆棉总产量的70%以上。新疆棉运往内地时,必须将棉花运到二级站,从二级站的火车专用线直接装上火车,发往内地各处。接货站一般来说也同样有火车专用线。优点在于承运量大,运价相对便宜并且稳定,一车一批,安全性强,车皮运输可保障棉花质量;缺点在于旺季车皮资源紧张,发运困难。运输时间相对长,手续烦琐。在没有火车专用线的新疆仓库或内地仓库,增加了短驳运输和装卸作业。

4.2公路运输的特点

新疆财政厅对每批通过公路运输出疆的新疆棉采取与铁路运输同等的补贴政策后,新疆棉公路运输的比例逐年上升。公路运输最大的优势在于运输灵活,可实现门到门服务。公路运输价格波动较大,甚至每天都有波动,但是相对铁路运输手续简便,运输灵活,时效短。在新疆没有铁路专用线的仓库提货,公路运输可减少二次搬倒,降低物流成本和流通时间。

4.3运输方式的选择

目前新疆棉花产区的棉花产量已占到全国产量的65%以上,而新疆棉90%以上调出疆内运往内地纺织省份使用,因此长距离、大批量的棉花运输是棉花物流的主要成本构成部分。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及运输时间,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棉花经营企业可使用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建立运输成本优化模型,根据不同的约束条件,如运输成本、运输目的、影响因素等,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达成最优运输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物流成本需综合考虑新疆仓库及内地仓库不同发货、接货方式的仓储成本以及铁路、公路运输总成本,同时扣除相应的保险费,抵扣相应的增值税。

5棉花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并且动态改进供应链上的参与者,实现全链条的效益最大化,成本最低化的战略方式。就棉花产业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农民种植棉花—棉农采摘棉桃—轧花厂加工皮棉—贸易公司收购销售皮棉—物流企业仓储运输—纺织企业消费。在棉花产业链中,只有形成以供应链管理为前提的物流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加速棉花的周转、提高流通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等,从而提升供应链上企业的竞争力。

5.1围绕商流、资金流的交易方式变革

棉价大起大落,市场瞬息万变。传统的现金购销皮棉的方式日益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为了规避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采购成本风险,涉棉企业应寻求多种交易方式和渠道。例如,利用期货、撮合等交易手段,套期保值,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新的交易方式的运用,更多地在考验企业对棉花产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理解。

5.2围绕物流、信息流的第三方企业整合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合作性和协调性,协作的前提条件是物流系统的无缝衔接。打破传统经营理念,提供一体化经营服务的供应链管理方式,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第三方企业可对棉花生产前、生产加工、物流流通各个环节进行协调统筹。为了实现货畅其流,整合仓储和运输及有风险控制能力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协调物流作业,才能解围棉花产业的瓶颈。

6结论

文章对棉花物流管理中的仓储安全、信息化建设、运输优化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探讨,看似分散,实则紧密关联。仓储安全是棉花物流行业的根基,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信息化建设和运输优化,犹如棉花物流的两部发动机,能够真正带动棉花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最终棉花物流领域的真正价值,需要依赖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作业。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建立发展棉花现代物流,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棉花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丁俊发.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6).

[3]李文荣,李文侠.棉花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棉花加工,2008(12).

[4]崔甲国.物流企业棉花仓储安全管理措施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5).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篇3

关键词: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危险化学品的种类与数量也日渐增多,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使得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相关部分必须充分认识到危险货物的特性,加大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力度,减少或预防运输过程中的燃烧、爆炸、腐蚀等事故的发生。以下主要分析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

1.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风险分析

(1)道路运输系统属于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主要由人、车、路等要素构成,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且不易掌控,故危险货物事故的发生机率较高,预防难度较大。

(2)尽管道路运输车辆能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服务,但当装载危险货物的车辆穿行于人、车密集的城镇街道时,则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3)在交通事故频率增高的情况下,如果装载危险货物的车辆受损,则会造成危险货物泄漏、飞溅、洒落、或燃烧,进而导致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大灾害。研究表明,道路交通事故被认为是危险货物灾害的最大诱因。

(4)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运行具有非定线、非定班、非定点等特点,车辆流动性大,运输期间的加油、车辆维修、食宿停车等属于随机性较大,驾驶员的随意性也很大。在上述环节及场合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驾驶员与押运员忽视了对货物的特别保护,也增加了危险货物事故的发生率。

(5)道路货物运输见效快,有较多的参与者,这很容易混入不具备货物运输条件的车辆,增加了安全隐患。此外,运输作业涉及点、面较多,安全管理难度较大,存在许多管理死角。

(6)尽管汽车行驶基本不受限于道路,但装载有危险货物的车辆应尽量行驶在平稳的道路上,防止对危险货物造成冲击、颠簸。若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未能选择合适的路线,或是失控进入恶劣路段等,则会增加危险货物泄露、爆炸等事故的发生率。

(7)汽车的行驶是驾驶员独立进行的,管理者很难对其进行直接的监控。因此,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驾驶员,安全保障能力较低。

2.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2.1公司规模小,缺乏安全意识

在一些企业中,负责人、驾驶员及押运员缺乏强烈的安全意识,口头与实际行动不相符,未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问题。收费多、管理少也是较普遍的一个现象。许多企业主要以挂靠经营为主,只顾吸纳社会车辆及收取挂靠管理费,并未真正落实对车辆的管理。受危险货物运输行业发展史的影响,难以做到公司化经营。

2.2安全管理不到位

因为企业规模较小,加上专业管理人员少、组织机构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使得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很难做到位。现阶段,许多企业都采用承包、租赁或挂靠等经营方式,“以包代管、以罚代教”现象泛滥。与此同时,安全管理手段较落后,没有完善的监管、激励及奖惩机制。

2.3未能正确处置危险化学品事故

各企业虽有危险品运输应急预案,但缺乏实际演练,结果使得驾驶员及押运员不了解危险货物的应急处置措施,发生事故后未能及时处置,延误了救援时机。

2.4管理不严

一方面,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现阶段,许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培训时间较短,加上培训考试的要求与级别均较低,使得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及业务素质均不高,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无证上岗现象严重。虽然开办了培训班,但参与培训的人员不多,加上培训班无法定时开办,许多从业人员未能及时接受培训,无证上岗人员较多。

2.5无证经营及违法现象严重

通过路检可发现,一些普通小货车违法运送民用液化气的现象时有发生。然而,监管危货运输的部门,却不能对其采取法规执行手段,仅可以依靠路检路查的方式处罚承运人,故该类现象发生率较高。

3.应对措施

3.1加强部门动态化监管

道路危险货物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各级道路运输部门对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责任,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所以,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必须对危货运输安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大管理力度。比如每年定期检查与指导企业的安全工作,并详细记载对企业的各次监管情况,然后建立安全监管台账档案。

3.2加大企业内部管理力度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并将其贯彻落实。同时,还要督促企业加大对驾驶晕、装卸员、押运员、车辆的管理力度,并注意检修机械设备,保证各种设施的正常运行。此外,还要配备专门人员担任安全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尽量减少或控制运输事故的发生。

3.3注重整顿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

运输管理部门应加强稽查管理工作。如果企业或从业人员在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应严格依法惩处;如果未达到资质条件,则要取消其经营资格;如果车辆技术状况不达标,应取消其承运危险货物的资格。与此同时,对于无证经营行为、违法从事危货运输的车辆,应坚决查处与打击,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输市场环境。

3.4注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直接影响到货物运输的安全。所以,必须积极组织对从业人员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应规定从业者的最低学历,以确保其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加大培训力度,比如增加培训时间、扩充培训内容等。

3.5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应进一步提高危险货物运输市场的准入门槛,比如严格限制车辆、场地、人员、资金等,并鼓励企业采取集约化与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与此同时,应全面推广GpS的应用。对于申请办理与换发危险货物运营经营许可的企业或车辆,应要求安装GpS系统,不然则依法吊销企业的经营许可证或是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资质。

3.6强化安全责任意识

企业应注重提高运政安全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认识到安全生产及运输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便于开展安全监管工作。同时,还要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将生产意识明确落实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主体。此外,还要不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经常组织对员工的安全职业道德与业务知识培训,还要多进行预防性应急演练,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7注重现代物流和运作方式的运用

物流管理被认为是现代商品流通的先进管理方式之一。采用该管理方式,既能实现对危货销售、运输、存储等环节的一体化管理,减少环节之间的摩擦,提高流通效率,又可以有效整合物流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实现对危险货物的专业化、规模化管理,提高危险货物的运输安全性及运输效率。此外,通过运用先进物流管理技术,比如物流虚拟技术,还能有效整个危险货物货源、运输车辆等资源,减少了实体流动的机会,大大降低了运输事故的发生率。所以,条件允许的企业,在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可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与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运输货物及人们的安全。

结束语

总而言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的种类多、发生率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或人员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掌握风险的发生原因,并在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实践表明,对于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制度、人员、资金等,只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田晓.浅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J].市场论坛,2010(8):94-95

[2]左忠奎.我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98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篇4

2009年9月30日前对市区所有从事建筑渣土、建筑垃圾、施工余土等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实施密闭改装,有效解决散流物体运输途中遗撒和二次扬尘污染问题,维护良好的城市环境。

二、责任分工

(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散流物体运输车辆的登记、车厢密闭改装年检、市区通行证办理、行车证变更工作;对已从事散流物体运输,但未按照要求进行密闭改装散流物体的运输车辆,不予办理车辆登记手续、不予核发检验合格标志,并扣留行驶证,由车管所登记备案。负责查处不按规定路线、规定时间行驶和超速、超载运输及套牌、无牌或号牌不全的散流物体运输车辆上路行驶等违法行为。

新购置的从事散流物体运输的车辆注册前不得进行改装。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加盖改装,不得变更车型和主要技术参数(长、宽、高等);如发生转移(转出),需将机动车恢复原貌后方可办理转出手续。

对散流物体运输加盖改装的车辆,需提供车辆改装检验合格证,车辆营运手续,建筑垃圾处置批准文件,方可办理市区通行证和变更行车证。

(二)市城市管理局负责查处无建筑垃圾处置手续擅自处置建筑垃圾、无审核批准手续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经营业务、运输散流物体车辆未实施密闭改装或者封盖不严密造成撒漏污染城市道路、随意倾倒和堆放建筑垃圾等违法行为。负责牵头组织公安、交通等部门查处重点路段、重点施工项目散流物体运输车辆的违法行为。

(三)市交通管理局负责散流物体运输单位、营运车辆、驾驶员及有关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管理,对发生过重特大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坚决取消其散流物体运输从业资格。严肃查处未密闭改装仍从事散流物体运输业务的企业及车辆。督导新增运输散流物体车辆实施密闭改装。协助牵头部门建立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及驾驶员信息资料库,实现信息共享。

(四)市建设局负责市内建筑施工现场防扬尘、防撒漏、硬化工地出入口地面及设置使用车辆冲刷清扫设施等文明施工措施的监管,告知建设单位按规定办理建筑垃圾处置相关手续。

(五)市质监局负责运输散流物体车辆密闭改装标准的制定、改装企业认定和车辆改装后检验合格证核发;监管并定期检测改装企业的改装标准,防止企业降低改装标准等随意改装的问题发生;督促改装企业加强改装后服务,及时上门维修密闭设施失灵、密闭效果不良的散流物体运输车辆,避免“带病”运输。

三、实施步骤

(一)5月20日至6月15日为改装工作准备阶段,由市城管局、交管局、质监局、交通局成立改装工作筹备组,制定散流物体车辆密闭改装标准,并筛选具有改装资质的企业。

(二)6月15日至6月30日为宣传发动阶段,召集散流物体车主进行动员,并《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密闭改装的通告》。

(三)7月1日至9月30日,由市城管局、交管局、质监局、交通局负责组织对从事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实施车厢密闭改装。

(四)从10月1日起,由市交管局会同市城管局对未安装使用全密闭运输的车辆依法进行查处,严禁非全密闭运输车辆在石环路(含石环路)以内从事散流物体运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密闭改装协调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同志担任。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篇5

危险货物运输路线透明化管理

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运输线路透明管理,可实现的范围包括出发点、终点,还包括中途经过的各种中转站、运输车辆的休息地点等。运输车辆在出发点和目的地要装、卸货物,在中途要停车休息,对于危险品运输来说,针对这些行为的监控和管理是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如何进行有效而合理的运输区域管理,使整个运输过程对货主、管理者“透明化”?

浙江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采取安装GpS及使用电子路单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了实现对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监控,要求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GpS监控管理平台与省级公共平台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公共平台实现各省级监管平台间互联互通。上海世博会期间实现全部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联网联控,没有对接的车辆不能进入上海。另外,货主也可以使用GpS监控平台。对自己的货物进行动态监控。

危险品运输车辆是世博安保车辆监管中最为严格的,为此,交通运输部要求所有入沪危险品车辆报备路单。通过电子路单报备为危险品的安全运输提供数据监控,结合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系统,为危险品运输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的施救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确保世博期间公路交通安全。

为了解决危险品货运车辆行驶线路问题,浙江要求危险品货运企业在运输危险货物前需按交通运输部规定的格式填写危险货物电子路单,危险品车辆电子路单上传到浙江交通物流电乎枢纽,路单内容包括危险品运输车辆的车牌、货物的类型和品名、驾驶员和押运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填写之后,电子枢纽的监控系统随即就可以显示该信息。再经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信息平台与交通运输部上海世博会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对接,上海的监控平台便掌握了该资料,并可将相关信息转发到公安、安监等有关单位。一旦该车进入上海后发生意外,相关部门可立即调出资料参考,提高应急抢险效率。

目前,浙江省所有入沪危险品车辆均已实行电子路单报备制度和安装GpS监控系统。进入上海后,危险品车辆将被升级监控:出现超速、疲劳驾驶、不按规定路线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上海监控平台将自动报警,公安、安监等有关单位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浙江省部分危险货运企业在安装GpS设备的同时,还安装了摄像设备,对车辆在途中发生的情况进行摄像,通过网络传回的数据,能够达到防盗、阻止司机干私活等目的。一旦运输途中发生堵车等异常隋况,还可以非常方便地使车辆管理者了解真实情况,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防范。通过驾驶室安装的视频终端(摄像头),管理者可以看到很多过去想了解但又无法了解的情况,真实了解路况,做出正确的调度决策。通过GpS和互联网技术,还可以给予司机更多的指导、多种信息服务和帮助。

事实上,在物流运输管理中,新技术的合理使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GpS表面上看要投入资金,其实这种投入对于服务质量、运输效率和杜绝无效物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收益。运用GpS手段进行“运输区域管理的透明化”,实现运输区域内的有效管理,是运输过程透明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公共平台互联互通

物联网的出现,为解决公共平台的互联互通问题带来新的机会。但如何解决互联互通,也是物联网当前发展的难点之一。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应用。信息采集其实并不复杂,而信息传输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互联互通问题。

物流信息平台要实现互联互通,就必须突破条块分割。所以现在的矛盾是如何处理专网与公网、开放与整合的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认为,浙江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宁波第四方物流平台等做了很好的尝试,在整合与开放、公网与专网关系的处理上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目前,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获得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同意将该项目作为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并肯定了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先期开展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在发展模式、功能架构、运营机制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建设,浙江省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指挥部和管理中心,完成了公共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技术规范,目前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浙江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系统”一期产品“L1000”已于2009年正式。目前已建成1个管理中心、部署了4个数据交眼务器;推出了普通运输等,个物流管理通用软件;提供了车货交易、公共信息,类物流信息公共服务;连接了电子口岸、传化等6个相关系统。在建的项目有4-16号交换服务器,电信手机物流应用。仓储、货代、运输等,个主流软件接口改造、园区港区”一卡通”工程。在做前期的有货物跟踪等10个项目。系统已成功在小件快运、普运业务处理、危险品电子路单上报、园区港区“一卡通”等方面进行了应用;近2000家企业使用系统进行业务处理,利用公共平台的日数据交量达10万条。

在省级物流基地开展集装箱RFiD试点

浙江省物流基地“园区通”工程以5个部省共建物流基地为龙头,以港区和省市重点扶持物流基地为重点推进建设。构筑物流基地信息网络。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篇6

关键词:远洋物流;储运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一、公司简介

1.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简介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简称中远(集团)或cosco,成立于1961年4月27日。经过50余年的发展,至今拥有控制码头33个,150余泊位,现代化商船800余艘、5700余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超过4.1亿吨。中远的船舶和集装箱在世界各地的1400余个港口往来穿梭。船队规模占全国远洋运力的78%,跃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是我国外贸运输的主力。中远集团是以航运、物流、修造船为主业,集货运、金融保险、旅游、贸易、公路运输、房地产、码头、劳务输出等为辅业的一个大型全球性企业集团。在全球拥有成员单位900多家、员工9万多名的中远集团的航运业占现代物流企业中的主干地位,同时,中远集团已成功实现了物流、商流、信息流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方向的转变,成为中远集团又一主要利润源。

2.中国远洋物流公司简介

中国远洋物流公司简称中远物流,成立于2002年11月20日,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下属企业。以“做最强的物流服务商,做最好的船务人”为奋斗目标,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进发展至今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5000多名,8个区域公司,350多个业务网点,总资产达260亿元人民币。中国远洋物流公司为国内外广大客户提供海、陆、空货运、快递、仓储、集装箱场站管理、空运、货物及船务等综合物流服务。

二、中国远洋物流公司仓储系统研究

1.仓储管理系统概述

仓储管理系统总的来说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运用一系列技术综合管理的总称。简单来说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

仓储管理系统包括:仓储业务产生、库位安排管理、库区业务处理、指定货物查询、业务异常处理。

2.中国远洋物流公司仓储管理系统的现状

中远物流公司已在众多物流公司中脱颖而出,建立了现代化的仓储管理系统率先满足了广大客户的最新需求。使中远物流与国内竞争对手在服务水平和服务范畴上拉开距离,为广大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使服务水平和国际接轨。

中远物流在每个部门安装了网上终端,所有信息各部门共享,优化信息流通和业务操作流程。加大统计数据力度,分析数据,指导日常安排,加快财务结算。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仓库日常操作。

中远物流的现代化仓储管理系统几近满足仓储物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大的现代仓储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迅速反应指令,即时统计入库货物数据,开放仓库系统,网上输入货物具体情况,供应商、仓库和收货人能相互沟通联系。统计和分析仓库每月的货量,预测淡、旺季的货量,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及时反馈财务信息。将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到更高。

3.仓储装备——自动化立体仓库

中国远洋物流公司运用是现代物流技术领域内一种比较流行的仓储方式,采用的是当代最先进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立体仓库由高层货架,巷道式堆垛机,周边设备,操作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使用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大大减少盘点时发生的误盘,错盘和漏盘的发生,节省人力和支出,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自动化立体仓库占地面积少,降低土地购置费用。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的是托盘或货箱储存货物、计算机控制和现代自动化机械,能严格实施先入先出,使出入库的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自动化立体仓库的信息系统可以与网络相连接,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及信息自动化管理。

4.仓储业务产生

接受货运部门的电子货运接收单,也可直接接受客户的网络电子订单。做好记录,备案等事前工作。

5.库位安排管理

(1)分析入库请求。即分析本次入库货物所需的库位和入库的具体时间。

(2)仓库库位查询。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剩余库位,确定拥有足够的仓库库位满足本次货物存放。若不能满足所需库位或入库时间则转入近库储存或推迟入库。

(3)核实仓库库位。对系统记录已出库的库位进行检查核对,确保货物顺利入库。

(4)确定具体库位。本次入库库位需求和入库时间都满足,确定本次入库的具体库位,把具体的库位信息交给收货员。

(5)记录库位安排。运用仓库管理信息系统记录本批次货物具体入出库时间,调整仓库库位信息数据,确保下次查询的真实可靠性。

以此程序执行,实现了信息流与工作流的协同,缩短了进出库时间,降低了仓库运作成本,提高了仓库出入库处理能力,实现了快速反应要求。

6.库区业务处理

库区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入库,库存和出库。

运用eDi技术与网络传输相结合。使仓库部、运货部、客户三者之间随时了解货物流动状态,管理人员按照出库货物的信息提前对车辆进行调度与安排。对入库,库存和出库信息即时在财务门汇总,财务部门及时计算、打印单据通知货主付费,降低回收资金周期,减少坏账产生。

(1)入库作业

仓储管理系统将接收的电子货运接收单和网络电子订单直接录入信息系统中,避免了工作人员二次输入带来的错误。根据接收的电子货运接收单和网络电子订单计划库位,落实装卸,做好接货准备。

送货车到达时,工作人员根据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货物信息与实际货物核对,确认代码、批号、名称、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符收货。货物在安全装卸区域卸货,文明作业,合理堆码,严格检查包装有无破损。做好记录并录入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传输到各部门,做好有关登记及统计工作。

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库存现状和接收的货物的代码、批号、名称、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存放说明等信息自动规划确认货物存放的货位。入库过程小心轻放,运用叉车和自动堆垛机等搬运设备将货物运到指定货位。完全做到了货物不倒置、堆码整齐、稳固、批号朝外、五距合理,产品包装无破损。系统运用eDi扫描技术扫描的货物信息自动与系统录入的信息和货主核对,如有不符将发出退货指令。

(2)库存作业

工作管理人员对仓库存放的物品的库存、货位、保质期、货坏货损描述、数量、重量、规格等重要信息与入库时录入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再次核对,确保统计数据的可靠性。每周盘存一次,录入系统更新货物的最新情况,对有问题的货物马上填写有问题货物检查报告上报仓储负责人员,及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定时对仓库进行保养管理确保货物安全储存。根据仓库的条件、天气、气候等状况和储存货物的保管要求,加强温湿度控制,防止货物发生虫蛀、鼠咬、残损、发霉、受潮等异状。货物养护中心每周对仓库进行检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并作好记录,确保储存环境符合货物保管要求。质检员跟踪监督,督促保养中心及时彻底的解决发现的问题。

(3)出库作业

备货。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接收货运部或客户发出的出库申请并自动与系统记录的代码、批号、名称、品种、规格、单价、数量、收货单位、有效期等数据核对,工作人员严格检查审核提货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核查数据、凭证无误后发出出库指令进行备货。出库货物附有相应质量证明书或副本、磅码单、装箱单、说明书及合格证等。

复查。备货后对货物进行代码、批号、名称、品种、规格、单价、数量、收货单位、有效期等数据是否与出库单一致;配套和技术证件是否齐全;外观质量和内外包装是否完好等的再次检查,确保出库货物不出差错。

包装。对出库货物进行完整、牢固、正确清楚标记包装处理。包装完毕后,在外包装上写明收货单位、到站、发货单位、发货号、本批总件数等,并在相应位置上印刷或粘贴条形码标签。

验交。出库货物由货运部门或者客户提货人进行当面清点检验交货。

记录。验交后,保管员将出库信息记录存入仓库管理信息系统使账、物、资金处于相符状态,并在出库单上签字并填写实发数、发货日期等信息。将出库单和有关证件资料交给货主,办理货款结算。

以此程序执行大大提高了装货的准确性,减少了错误的装货给仓库带来的巨大损失,提高了仓库绩效。

7.指定货物查询

对货物入库时所录入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和每周盘存一次录入系统更新货物的最新情况信息进行整理整合,提供网络客户和工作人员随时查询了解货物即时的保存状况,提供库存调整信息的支持,保障市场部的统一安排。

8.业务异常处理

对客户委托更改的储存服务及时录入系统调整修改信息,实行新的储存计划安排。对储存期货物发生的异常,主动通知货主交流解决办法。对货缺货损的投诉及时安排仓库管理人员和运输人员进行核实运输赔偿处理。对有关方同意客户提出的退货,办理退货。

三、中国远洋物流公司运输系统研究

1.运输管理系统概述

运输管理系统总的来说就是对运输工具及货物的运输运用科学技术综合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运输工具、货物及运输工具的运行所进行的管理,是运输部门为了充分利用所具有的运输资源,提供高效的运输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

运输管理系统包括:运输业务产生,运输调度安排,运输过程查询,车辆司机管理,车辆定位管理。

2.中国远洋物流公司运输管理系统的现状

中远物流公司本着高效益、低成本的总目标,建立了现代化的运输管理系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及高标准的物流服务需求。

启用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通用信息门户系统(简称Gip)技术确定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合理利用车辆资源。操作现代化的运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对各种操作、运作、目的进行统计、分析,选择最佳操作方案。各调度部门运用网络信息系统将各自的调度信息在网络上汇总,实施车辆的总体调配,实现了整个公司的合作与协调。达到了快速、安全、节约、高效益的总目的。

3.运输业务产生

(1)支持电话、传真、网络等多种方式接收客户运输业务。

(2)仓储部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中出库的单据连接系统产生的运输任务。

4.运输调度安排

将运输工具的承载、路线、运输货物的类型要求和单位质量体积路程所产生的费用等信息录入系统记录数据中心,经过系统从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便利性集中综合考虑分析选择出最佳的运输工具,最优配载、运输调度方案,自动生成送货单、装车单等单据。货物运输到目的地后确认运输回单、统计、总结、上交接收的运输状况报告。

5.运输过程查询

根据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运输任务查询,对运输状态的更改、运输工具的运行位置、货物的位置、运输的费用随录入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工作人员和外部网络客户查询。

6.车辆司机管理

对司机的基础信息、业绩信息和发生事故信息录入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供运输部查询、调用。

对车辆的型号,用途,数量,载重,状况,状态,使用年限等信息录入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供运输部查询,管理,维修,调用。

7.车辆定位管理

运用GpS、Gip技术确定运输车辆在运输途中的位置,将最新的状态位置录入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中,供车辆目前状况查询、管理、指挥、调配。

四、结论

本文在论述中国远洋物流公司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远洋物流公司的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的业务流程,对中国远洋物流公司的仓储和运输的信息系统进行研究,着重阐述了仓储部门和运输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以信息为桥梁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及时、迅速、高效地满足顾客需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凭.中国远洋物流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方案设计[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研究所,2008:33-50.

[2]秦明森.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实务[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1).

[3]申纲领.现代物流管理[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28-29.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篇7

2011年11月15日,交通运输部了《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自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组建交通运输部以来第一个单列的五年规划纲要。《纲要》贯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这条主线,包含了道路运输“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发展思路和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体现了道路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指导“十二五”时期道路运输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形态粗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面向未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迈向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新阶段。

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即通过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一方面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形态,不断提高运输站场、车辆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从业队伍的素质,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

为积极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本规划纲要。

看点一

十一五期道路运输业贡献大

“十一五”以来,道路运输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运输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公路营运客货车辆数增长71.7%。2010年全社会完成客、货运量305.3亿人次和244.8亿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79.9%和82.4%,完成客、货周转量15020.8亿人公里和43389.7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61.7%和3.99倍。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

道路运输不仅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能体现普遍服务、最具基础保障功能的运输方式,而且在春运、“黄金周”、煤电油运等关键时期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抗震救灾、抗击冰冻雨雪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国际道路运输合作不断拓展,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运输辅助服务业全面发展,道路运输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运输组织方式不断创新。

客运企业进一步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0年与2005年相比,班车客运经营业户数下降38%,户均车辆数增长77%;货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普通货物运输业户的比例不断下降。营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客车平均座位、货车平均吨位、中高级客车及专用货车比例稳步增加。客运班线公交化、旅游包车、网络化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第三,农村运输条件大幅改善,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

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21.4亿元,新建农村客运站近8万个,发放农村客运燃油补贴209.2亿元,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8万条,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农村客运车辆达35.7万辆,全年完成农村客运量79.5亿人,占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的26%。道路运输已成为支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农村地区“出行难”、“运货难”问题有了根本缓解。

第四,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始终把安全生产管理摆在道路运输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三关一监督”的监管职责,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新的成效。安全管理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稳步提高,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安全源头管理进一步强化,客运站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货运源头治超取得新进展,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监管全面加强。道路运输重特大事故稳步下降,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稳定好转。

第五,科技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支撑行业的内涵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开展了3批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运政管理信息系统、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区域性公众出行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区域性客运售票联网系统建设以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稳步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在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保障道路运输安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六,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夯实,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法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道路运输条例》为龙头、部颁规章为基础、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法制体系基本形成。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涵盖城市公共客运、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物流市场管理等新增职能的城乡一体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运政管理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等重大改革正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有了新突破,初步建立起运营车辆燃油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制度,广泛开展了节能推优示范和驾驶员节能操作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竞赛和文明创建活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组织开展了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大调研活动,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

看点二

十二五期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体现在:保增长、保稳定仍然是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将成为主线,扩内需、惠民生成为新的发展主题。道路运输业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

第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重化工业特征依然突出,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对道路运输的需求将保持旺盛的态势。同时,“汽车社会”和“机动化”特征更加凸显,汽车后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更加迫切。此外,我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形势仍较严峻,道路运输业应急保障与维护公共安全的责任更加突出。

道路运输业应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继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确保运输生产力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要切实加快提升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相关辅助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要积极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确保重点物资、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重点时段客货运输的安全、平稳、顺畅。

第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

“十二五”期,国家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将从产业结构调整转向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加速产业轻型化、产品轻质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社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大,民生优先、民富为本将成为新的战略着力点,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快速增长,出行需求将由大众化向个性化、高端化转变。

道路运输业必须着力于推进转型与升级。切实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多样性,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特别是高品质运输服务需求,切实增强运输服务保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运输效率高、通达度深的客货运输组织方式,推进传统产业形态的改造。

第三,进一步强化统筹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力度,要求加快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进程。

“十二五”期将是我国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道路运输是联系城乡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在密切城乡沟通、促进产业协同、改善出行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也是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时期,更加突出强调利用区域发展的空间约束,实现区域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而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将成为促进区域资源优化和统筹布局的重要方面。

道路运输行业必须抓住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变的重大机遇,着力解决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完善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道路运输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努力实现农用物资、农副产品的便利高效运输,以道路运输发展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同时,需要进一步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实现道路运输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构建区域一体化、服务现代化的区域道路运输服务网络。

第四,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加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成为“十二五”期现代交通运输业必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任务。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为道路运输业延伸覆盖面、拓展新领域、加快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提供新的外部条件和发展动力。同时,各种运输方式竞相加快发展,一定程度使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铁路快速客运系统的高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公路干线客运产生巨大影响,道路客运业实施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迫在眉睫。

道路运输业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优化运网布局和结构,加强站场设施建设,发展先进的运输车辆及装备,提升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对接现代物流的政策标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实施与铁路快客系统差异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突出自身比较优势的客运服务,并强化与其他方式的衔接。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延伸服务领域,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第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切实增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目前全国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职责范围、行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承担物流市场有关管理、强化源头治超、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等新增职能有待在积极探索中全面正确地履行。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构建统一、精简、高效的行业管理组织体系。

道路运输行业还要积极应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影响,进一步转变行业管理的工作重心和职能手段,切实改进管理方法,从重许可向许可准入与动态管控并举转移,从重处罚向处罚教育与政策引导并举转移,从重监管向市场监管与服务公众并举转移;积极推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向行政机构转化,适应公共财政及公务员管理的新形势,不断创新机构、人员、财政等管理制度。

第六,应对气候变化、深化节能减排,要求大力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道路运输业发展。

我国已确立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积极发展公路甩挂运输。”

道路运输业所消耗的成品油占全国成品油消耗总量的30%左右,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建设低碳道路运输体系,不仅要继续在全行业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深度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还应结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要求,鼓励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运用,倡导理性的运输消费。要把低碳发展作为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新起点、两型行业建设的新抓手、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看点三

十二五期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道路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道路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法规政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新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可靠、更绿色的道路运输服务。

更安全―全国基本建成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危险品运输车辆、国际道路运输车辆、三类以上的班线和旅游客运车辆、应急保障车队车辆的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达到100%,重型载货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率稳步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源头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检测仪配置率达到100%,货运源头治超体系基本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与考核体系全面建立。道路运输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3%,群死群伤、重特大恶性事故得到遏制。覆盖全国的道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建成功能完备、信息互通的应急指挥平台和专兼结合、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队伍。

更高效―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375亿人次、20800亿人公里、300亿吨、58400亿吨公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建成率分别达到50%、40%。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以及重型、专用、厢式货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0%、25%、10%和25%。客运班车、营运货车实载率达到60%。牵引车与挂车比例达到1:2,甩挂运输完成的周转量在道路货运中的比重达到12%以上。

更便捷―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城市郊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50%以上,50公里以内的城际客运公交化改造率达到30%,与其他运输方式主动对接的道路客运网络全面形成,涵盖售票联网、联程售票等在内的出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售票联网覆盖面达到100%。满足居民个性化出行需求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覆盖面广、反应及时的维修救援网络以及区域性汽车租赁网络。

更可靠―旅客班线运输发车正点率达到95%。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的公路快速货运限时到达更有保障,平均货损货差率下降至5‰以下。构建完善的机动车维修质量监控和营运车辆技术管理体系,车辆维修返修率下降至3%以下。数据齐备、信息共享、标准规范的全国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基本建成,行业诚信经营理念全面增强,客货运输、出租汽车、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更绿色―道路运输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降低,逐步提高道路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水平。与2005年相比,营运客车、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分别下降6%和12%,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1%。新能源车型、节能环保车型得到进一步推广,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达标率100%。各项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节能驾驶培训全面普及。

看点四

十二五期的九大重点任务

之一:构建便捷的客运服务网络

第一,构建完善的道路客运服务网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构建班线客运快捷服务网络。加快班线客运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整合,完善客运线路招投标管理制度,推进道路运输许可审批的规范化,促进运营管理公司化、客运车辆舒适化、服务标准规范化、运输组织科学化。探索形成新型的客运组织模式和客运站点体系,大力优化长途客运资源配置,拓展中短途客运市场,发展机场班车网络等特色客运服务,促进与其他客运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班线客运的规模效益、网络效益和机动化优势,全面提升道路客运的服务品质和整体竞争能力。

完善农村客运普遍服务网络。建立与农村公路等级、通行车型、载客限载、运行限速、通行时间等指标协同的农村客运线路审批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线网布局。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班线,可采取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灵活的运输组织方式,探索开行隔日班、周班、节日或赶集班等固定或者非固定的班次。稳步推广农村客运的片区经营模式,将企业经营范围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鼓励实行公司化经营。建立农村客运财政奖励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客运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对客流不稳定、实载率低的线路进行扶持,经济发达地区要依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按照城市公交的政策、标准推进农村客运发展。

建立旅游客运精品服务网络。整合旅游客运资源,实现旅游客运与旅游市场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加强旅游客运市场监管,转变旅游客运运行机制,优化整体发展环境。鼓励旅游客运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不断完善旅游包车经营网点,打造旅游客运精品服务网络,满足游客高品质、个性化的运输需求。

第二,统筹区域与城乡客运资源配置,促进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服务功能,加强城乡公共客运的服务衔接。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城乡结合部要加强城乡客运资源的统筹配置,鼓励多种模式统一线路经营主体。组织开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统筹协调城乡公交客运在票价、税费、补贴、通行等方面的政策。加快发展适合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

稳步推进区域间道路客运统筹协调发展。支持条件适宜的地区打破区域行政分割,鼓励开通区域公交化班线,有效覆盖沿途乡镇,逐步实现客运线网的区域融合。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城际公交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城际、区间专用候车亭和招呼站,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的客服标准和运行监管机制。支持并规范引导城乡客运经营者在节假日、春运等高峰时段跨市、跨区域的互助合作或运力调剂。

第三,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互动,实现优势互补。

推行与其他客运方式的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应对综合运输体系中其他客运方式加快发展的挑战,不断优化线网布局,合理控制新增一类客运班线。对年平均实载率低于70%的县际以上客运班线不得新增运力。引导道路客运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稳步拓展短途、多样化与个性化客运市场,优化中长途客运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精品班线、机场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特色客运业务,进一步丰富道路客运服务品种,形成与其他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服务衔接。强化道路客运衔接铁路、机场等枢纽、港站的集疏运功能,加快完善道路旅客集疏运服务网络,科学安排班次密度。促进道路班线客运与铁路、民航、城市公共交通等客运方式的有效对接,积极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充分利用道路班线客运资源,运输邮政包裹快件,加强与邮政网络的协调与融合。

之二:服务现代物流发展

第一,创新道路货运发展模式,提高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

大力发展新型货运组织方式。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运输、鲜活农产品及高附加值货物直达运输,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定班定线的货物运输、汽车列车运输、冷链运输。支持零担、快运、货运、城市配送以及利用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运等经营业务的网络延展。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建立全程、无缝、连续性运输经营组织和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甩挂运输企业,探索甩挂运输运营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促进甩挂运输全面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

加快优化货运车型结构。推进车型标准化改造,完善营运车辆技术标准和综合性能检测标准,加快发展标准化程度高、自重轻、承载量大、安全性能好和能耗低的货运车辆,推进货运车辆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

第二,着力培育重点货运物流企业,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大力培育龙头和骨干货运企业。从市场进入、车辆更新、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运作的现代道路货运企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十二五”末,全国道路货物运输业户中,道路货运一级企业达到50家,加快引导龙头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网络、品牌、货源组织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加盟连锁等方式拓展经营规模和网络,对中小货运物流企业和个体运输户起到引导、示范、整合、规范和服务的作用。对分散的道路货运资源实行整合。

促进重点道路货运企业向物流服务商转型。在全国开展重点道路货运企业物流转型培育工程,引导道路货运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手段,为用户提供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促进货运企业加强与生产、商贸企业的合作与联盟,拓展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集成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引导和规范货运、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的发展,鼓励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加快推进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服务发展。

之三:强化出租汽车市场管理

第一,引导出租汽车科学发展,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引导出租汽车科学发展。根据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出租汽车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出租汽车在城市客运体系中的分担比例和运力规模,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优化城市客运结构。

完善出租汽车运营管理机制。引导出租汽车经营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公司,按照“产权明晰、权责对等、收费合理、风险共担”的要求,完善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机制。完善运价与油(气)价联动机制,保持出租汽车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合理比价关系,引导社会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第二,健全法规制度体系,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加快研究制定出租汽车行业法规制度。建立出租汽车行业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促进出租汽车企业诚信经营,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导出租汽车驾驶员优质服务,提升出租汽车服务水平。建立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明确出租汽车驾驶员准入条件、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提高出租汽车驾驶员整体素质。

规范出租汽车市场经营秩序。采取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出租汽车市场动态,细化管理内容,提高资源合理配置与决策分析能力,加强出租汽车市场监管。探索建立打击非法营运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出租汽车经营者和出租汽车驾驶员的合法权益。

第三,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促进汽车租赁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汽车租赁法规标准。加快研究制定汽车租赁法规、规章,并纳入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建立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加快制定汽车租赁服务质量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考核评比,促进汽车租赁企业诚信规范经营。

完善汽车租赁服务网络。引导汽车租赁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经营主体多元、网络覆盖全国的汽车租赁服务体系。鼓励规模大、管理好、信誉高的汽车租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汽车租赁网络。鼓励汽车租赁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实行合作经营,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

创新汽车租赁服务模式。鼓励汽车租赁企业发展多种服务模式,开展异地还车、电话预约、电子商务、企业相互间代办业务、电子货币结算等业务,鼓励与交通运输企业、宾馆、旅行社、商务门户网站等开展合作,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需求。

培育汽车租赁发展环境。支持汽车租赁企业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及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合作,完善消费者诚信体系,增强企业发展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诈骗租赁汽车等犯罪行为。

之四:提升运输辅助业服务水平

第一,推进维修连锁经营,强化维修质量管理。

鼓励机动车维修连锁经营。大力倡导机动车维修企业的加盟连锁经营,树立维修品牌,统一服务质量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达标活动,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企业依托品牌优势积极拓展电话咨询、维修、检测、救援等全方位服务。“十二五”期末,在全国培育形成5~10个全国性的机动车维修品牌企业和若干个区域性机动车维修品牌企业。

强化机动车维修质量管理。建立机动车维修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体系,对配件经销企业经销配件、维修企业使用配件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建立机动车维修质量动态监管体系,确保机动车维修质量。

推进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规划建设全国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完善区域性救援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救援响应速度,50公里以内1小时内实现救援。

第二,开展素质教育工程,提升驾驶员培训质量。

大力推进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严格执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继续推进驾驶员计时制培训,强化安全行车、文明行车和绿色驾驶技能培训,全方位提高学员的驾驶技能和驾驶道德操守。加强营运驾驶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全面推行营运驾驶员继续教育制度,大力推进营运驾驶员诚信考核工作,对营运驾驶员的安全生产、遵守法规和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着力强化驾驶员培训机构的管理。建立驾驶员培训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推进驾驶员培训机构和教练员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以及教练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建设,教练员持证上岗比例达到100%,建立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培训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培训和远程教学,丰富培训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之五:加快国际道路运输发展

第一,强化对外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国际道路运输协定及相关协议。根据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经贸合作的总体战略,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运输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汽车运输协定的签订、修订工作,积极推动加入有关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公约。

逐步消除国际道路运输发展的非物理。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道路运输事务级会谈,积极协调各国与国际道路运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消除各种非物理,延伸和拓展运输线路,大力推进便利化运输,促进公平竞争。

第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国际道路运输服务能力。

理顺国际道路运输口岸管理体制。加强与海关、边检及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明确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查验和监管职责,确保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国际道路运输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国家道路运输企业准入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运输车辆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之六:加快枢纽站场建设

第一,加快城乡公路客运站场建设,提高便捷化服务水平。

加快公路客运枢纽站场建设。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建设,推动区域性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和建设,初步形成与城镇布局相协调、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的公路客运枢纽站场系统。重点建设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效果的综合客运枢纽。加快城市出租汽车停靠站和服务区建设。改革和完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的投融资方式。

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加大农村客运站场投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重点镇等级客运站建设,切实加快行政村招呼站、候车亭建设步伐。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强化农村客运站点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探索建立农村客运站管养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客运站特别是简易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建成后的日常养护管理问题。促进农村客运与其他客运系统在站点功能和布局上的衔接。

第二,健全公路货运枢纽节点体系,提升物流组织能力。

优化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布局。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促进其与政府规划的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的有效对接。“十二五”期间,在全国所有百亿元专业市场,国家、省级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建设1-2个与之相配套的公路货运站场。积极推进农村地区货运站场建设,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

完善公路货运枢纽站场服务功能。加大对甩挂运输等专业化作业场站的投资补助力度,鼓励公路货运站场经营主体积极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服务,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运输组织及仓储管理技术,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加快推进全国二级及以上公路货运站场的升级改造。

之七:健全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

第一,加强安全源头治理,严格各种防范措施。

加强汽车客运站源头管理。进一步推进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的贯彻落实,规范危险品查堵、车辆安全例检、出站检查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加大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推进汽车客运站安装监控设备、电子显示设备和危险品检测仪。加强与公安、安监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深化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客运超载、疲劳驾驶、非法营运等顽疾。

强化道路货运源头治超。认真贯彻落实《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超限运输源头治理的管控体系,全面实施货物装载源头运政派驻和巡查制度,将基层运管力量向货物集散地和运输源头延伸。严格落实黑名单制度,将货运车辆违法超限运输纳入诚信考核体系。切实把好车辆准入关,加大对营运车辆非法改装行为的打击力度。引导和支持公路货运站场推行货运车辆入站诚信验证制度。

加强营运车辆安全技术管理。强化部门联动,对营运车辆生产、改装、运行等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管理。不断完善营运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装备技术要求。加强维护检测和等级评定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综合性能检测许可证制度,加强资格管理。构建全国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和综合性能检测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范围的车辆技术管理信息共享。

第二,加强重点领域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切实加强春运及“黄金周”等重点时段、重点营运车辆、重点区域和环节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客运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村客运站源头管理和违法经营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推进车辆运行的全程动态安全监管,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必须依法安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加快建立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营运驾驶员安全管理。严格营运驾驶员的培训与考试,严把营运驾驶员准入关,对不符合相应资格的驾驶员,一律不得进入道路运输市场。配合安监、公安部门,对发生重特大道路运输事故驾驶员的培训、考试、发证进行责任倒查。切实加强对违章违法驾驶员的管理。

全面推行运输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制。实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和安全生产评估管理办法,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安全生产内控机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建立道路运输经理人和安全管理员资格制度,推动安全管理制度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安全设施和技术装备投入,积极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和管理技术。督促运输企业安装并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加强对所属车辆和驾驶员的安全监督。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体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并将评估考核结果与客运线路招投标、企业质量信誉档案、资质等级评定等相结合。

第三,建立应急保障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建设道路应急运输指挥调度中心。根据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要求,依托重点营运车辆卫星定位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国家、省、市三级道路应急运输指挥中心,并与国家、省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相互对接,实现各级指挥调度中心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指挥调度能力。健全各层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预案及运输企业应急预案,建立“组织健全、权责明确、协调有力”的道路运输应急组织体系和“分级响应、反应迅速、运行高效”应急运行机制。

建立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按照“平战结合、分级储备、统一指挥”的原则,依托大型道路运输企业,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以省为基本单元,与交通战备运输保障相结合,构建国家应急运输保障车队,应急运输车队数量各省(区、市)不少于300辆。以地市为基本单元,分别组建地方道路客、货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地方应急运输车队数量客车不少于50辆、货车不少于100辆。强化应急运输队伍、应急运输装备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应急演练,应急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监控设备安装率达到100%。

建立应急运输征用补偿机制。按照“谁征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为保障的运力征用补偿赔偿机制,切实保护被征用车辆的合法权益和参与应急保障的积极性,形成道路运输应急保障的长效机制。建立应急运输车辆和应急装备购置、组织应急运输培训演练、客货运输站场等基础设施应急功能建设补助制度。

之八: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加强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础信息平台。

加快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建立长效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制度。探索建立部省两级道路运输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及维护模式,完善数据的采集、更新机制。在统一组织建设的行业通信网络总体框架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覆盖部、省、市、县四级运政管理机构的广域通信信息网络。积极推广应用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实现全国道路运输信息系统与治超信息系统联网与信息共享,加强对超限货运车辆的联防联治。

加快基础应用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建设和完善面向社会公众的道路运输服务网站和服务热线,及时各类服务信息,实现道路运输业务网上办理,并提供咨询、投诉、预约等服务。建设部省两级道路运输行业综合运行分析系统,为经济运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支持。依托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和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应用,推进道路运输跨区域执法信息共享。根据《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展道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重大工程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推动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推动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导货运企业建立车辆指挥调度、货物跟踪查询、订单处理及甩挂作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维修、租赁等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

规范引导企业接入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交通通信专网和社会公网资源,稳步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向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运输企业、汽车检测站、驾驶员培训机构、汽车维修企业等的延伸。

第三,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加快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建成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危险品运输车辆、班线客运和旅游包车的入网率达到100%,构建联网联控系统运营的长效机制,提高数据质量和车辆上线率,确保系统稳定可靠、有效运行。制定卫星定位监控平台、终端产品及数据交换的技术标准,降低系统运行、维护成本。建立维持系统平稳有序运行的机构及资金保障制度。逐步开发涵盖应急运输指挥调度、安全动态监管、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在内的卫星定位联网联控信息服务系统。

加快全国道路客运售票联网系统建设。构建以道路客运站场信息平台为基础的道路客运售票联网系统,推进跨区域的客运售票联网系统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为旅客提供网上售票、电话订票、邮政网点售票、信息咨询等便利的售票服务。

加快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标准、分别建设和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建立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部、省、口岸三级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以及国际道路运输企业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推进与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部门信息交换与共享,促进国际道路运输车辆的安全监控和快速通关。

之九:大力发展绿色道路运输

第一,强化节能减排制度建设,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加强车辆燃料消耗和排放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燃料消耗量检测、车型动态管理、车辆配置及相关参数核查等配套监管制度,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道路运输证》配发与车辆燃油消耗量监测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加快建立道路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和排放统计及分析制度,将节能减排统计指标纳入交通运输部门统计体系。研究建立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制订监督考核和奖励办法。建立重点耗能单位联系点制度,加大能源消耗监控力度。研究建立针对运输企业的节能降耗考核制度,并将其纳入企业年度质量信誉考核。

第二,加强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加大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降耗宣传活动,增强节能减排意识。鼓励运输企业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高排放车辆,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油型车辆。鼓励道路旅客运使用新能源环保型车辆,加快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混合动力出租汽车。鼓励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加强道路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要求,在强化节能减排基础上,积极探索道路运输行业从能源结构、发展模式上走清洁化、绿色化的道路,系统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整合节能减排的各项技术、政策、制度,加快开展道路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

第三,优化运输生产组织管理,推广节能管理经验。

优化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运输效率。全面推动甩挂运输、网络化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的发展,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组织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程,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推广绿色驾驶和绿色维修经验。在驾驶员培训中增加节能操作技术内容,在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中加强节能相关知识的考核。广泛组织运营车辆节能操作竞赛,推广节能减排经验。鼓励企业加强节能驾驶和节能操作管理。推广应用驾驶员培训模拟器和多媒体教学,有效降低驾培能耗。加强机动车维修企业废气、废水、废油的循环利用。

看点五

“十二五”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夯实行业法制基础。

健全道路运输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道路运输法规和规章,结合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城乡和区域运输一体化、节能减排、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及职业资格等新要求,调整和修改相关规定和内容。研究提出道路运输行业立法计划,抓紧修改《道路运输条例》并完善相关管理规章,推动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物流市场管理等领域的法制建设,加快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机动车维修管理条例》,以及《道路货物运输与物流市场管理规定》和《汽车租赁管理规定》,组织研究《道路运输法》立法的必要性。加强地方性道路运输法制建设。协调政府相关部门,系统解决阻碍甩挂运输、网络化运输、无车承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发展的法制障碍。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运政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规范执法,切实保护经营者权益。

完善道路运输标准规范体系。研究提出道路运输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计划,重点加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标准规范,适应现代物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发展的车辆、装备、服务等标准规范,道路运输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与共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各门类、各子行业的服务行为规范,完善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技术标准。

加强道路运输行业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健全道路运输行业涵盖各个门类、各从业主体的市场诚信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内外结合的诚信考核联动机制。健全和完善推荐车型制度、车辆分类和分级管理制度。积极建立道路运输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道路运输行业经济运行分析、预测预报预警和动态信息制度。建立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路政管理机构对违法超限运输车辆的联动处理和执法信息共享制度。

第二,创新政策手段,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创新资金保障政策。积极探索扩大各种投融资渠道,切实加大对道路运输业的资金投入。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对道路运输站场设施建设、道路运输节能减排、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补助;确保成品油消费税替代原客货运附加费部分70%以上用于道路运输发展,提高成品油消费税返还交通的增量部分对道路运输的投入比例;积极探索老旧营运车辆的技改补助政策;加快落实中央“三农”政策要求,将农村客运补贴补助统一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积极开辟多元融资渠道,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道路运输业。

完善运输结构调整政策。研究探索支持道路营运车辆结构优化的经济政策。研究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车辆的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对多轴重载货运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研究制定推荐标准车型应用、扶持龙头和骨干运输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第三,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行业管理效能。

完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道路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整合运输管理资源,明确管理层级和职责,确保运管机构履行职能的统一、高效。建立健全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协作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的道路运输协调发展。引导道路运输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功能及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维护好市场主体的正当权益。

转变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积极推进政、事、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着力转变道路运输管理的重心和手段,强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安全和应急管理职能。切实履行好出租汽车客运、城市公交、汽车租赁和地铁与轨道交通运营及物流市场管理的职责。

第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篇8

一、工作任务

2009年9月30日前对市区所有从事建筑渣土、建筑垃圾、施工余土等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实施密闭改装,有效解决散流物体运输途中遗撒和二次扬尘污染问题,维护良好的城市环境。

二、责任分工

(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散流物体运输车辆的登记、车厢密闭改装年检、市区通行证办理、行车证变更工作;对已从事散流物体运输,但未按照要求进行密闭改装散流物体的运输车辆,不予办理车辆登记手续、不予核发检验合格标志,并扣留行驶证,由车管所登记备案。负责查处不按规定路线、规定时间行驶和超速、超载运输及套牌、无牌或号牌不全的散流物体运输车辆上路行驶等违法行为。

新购置的从事散流物体运输的车辆注册前不得进行改装。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加盖改装,不得变更车型和主要技术参数(长、宽、高等);如发生转移(转出),需将机动车恢复原貌后方可办理转出手续。

对散流物体运输加盖改装的车辆,需提供车辆改装检验合格证,车辆营运手续,建筑垃圾处置批准文件,方可办理市区通行证和变更行车证。

(二)市城市管理局负责查处无建筑垃圾处置手续擅自处置建筑垃圾、无审核批准手续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经营业务、运输散流物体车辆未实施密闭改装或者封盖不严密造成撒漏污染城市道路、随意倾倒和堆放建筑垃圾等违法行为。负责牵头组织公安、交通等部门查处重点路段、重点施工项目散流物体运输车辆的违法行为。

(三)市交通管理局负责散流物体运输单位、营运车辆、驾驶员及有关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管理,对发生过重特大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坚决取消其散流物体运输从业资格。严肃查处未密闭改装仍从事散流物体运输业务的企业及车辆。督导新增运输散流物体车辆实施密闭改装。协助牵头部门建立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及驾驶员信息资料库,实现信息共享。

(四)市建设局负责市内建筑施工现场防扬尘、防撒漏、硬化工地出入口地面及设置使用车辆冲刷清扫设施等文明施工措施的监管,告知建设单位按规定办理建筑垃圾处置相关手续。

(五)市质监局负责运输散流物体车辆密闭改装标准的制定、改装企业认定和车辆改装后检验合格证核发;监管并定期检测改装企业的改装标准,防止企业降低改装标准等随意改装的问题发生;督促改装企业加强改装后服务,及时上门维修密闭设施失灵、密闭效果不良的散流物体运输车辆,避免“带病”运输。

三、实施步骤

(一)5月20日至6月15日为改装工作准备阶段,由市城管局、交管局、质监局、交通局成立改装工作筹备组,制定散流物体车辆密闭改装标准,并筛选具有改装资质的企业。

(二)6月15日至6月30日为宣传发动阶段,召集散流物体车主进行动员,并《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密闭改装的通告》。

(三)7月1日至9月30日,由市城管局、交管局、质监局、交通局负责组织对从事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实施车厢密闭改装。

(四)从10月1日起,由市交管局会同市城管局对未安装使用全密闭运输的车辆依法进行查处,严禁非全密闭运输车辆在石环路(含石环路)以内从事散流物体运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散流物体运输车辆密闭改装协调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

*市委常委、副市长

副组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城管局局长

*市交管局局长

成员:

*市城管局副局长

*市财政局副局长

*市建设局副局长

*市质监局副局长

*市交通局副书记

*市交管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张成军同志担任。

(二)加大资金补助力度。为鼓励散流物体运输车辆户主尽快安装加盖装置,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安装车辆给予适当补贴。所需资金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上交财政专户的渣土处置费中列支,市财政局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7月1日至7月31日安装的,给予3000元补助;对8月1日至8月31日安装的,给予2000元补助;对9月1日至9月30日安装的,给予1000元补助。10月1日以后安装的,不予补助。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篇9

一、我国危险品物流运输的现状

1、安全问题。作为危险品的运输,安全问题是首要的考虑方面,如何防范危险二字是相当重要的。而我国的危险品物流中,运输方面的事故占了所有危险品事故的30%多,由此可见,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是不够的,尚红卫在《浅谈物流中化工危险品运输现状以及发展对策》中说到“我国危险品运输企业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这些都是导致安全问题的原因,运输企业的运输车辆技术落后,企业的质量安全体系差,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低下,导致了危险品运输的事故率居高不下,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物流运输的效率低,成本较高。我国低物流成本的水路、铁路对危险品运输限制多,铁路运输运力严重不足,加大了高本钱的道路危险品的运输量。危险品生产又重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域,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偏少,而需求疏散,导致运输半径过大,其运输半径往往超过公路运输的经济半径(一般在200km以内)。再则我国危险品运输从业职员多,专业技术程度和运输装备条件参差不齐。加上运输网络不够健全,反复运输多。运输企业还大多采取人工物流操作,系统利用非常有限。据统计中国物流本钱占GDp16%―20%,而同期欧洲为10%,美国为8.7%。而且,运输成本就占GDp的10.2%。

3、信息技术落伍,无线射频技术(RFiD)、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物流技术在危险品运输企业的运用还很有限。目前仅上海,江浙地区对危险品运输车辆已强迫利用GpS系统。就算很多运输车辆装上了GpS系统,现在国内的许多企业车辆的GpS监管存在较大的问题,甚至是无人监管,在车辆发生事故之后,无法及时的发现问题,导致无法及时的处理。

二、我国道路危险品运输现状的发展对策

1、我国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危险品水路、铁路、码头等基本设施、运载操作装备及危险品监管系统。疏通公路危险品运输瓶颈。进一步加大准进门坎,加强对现有危险品运输企业的评估体系,对于不符合条件,且整改后也达不到标准的企业采用淘汰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外资危险品物流企业的开放。促使国内危险品运输企业加强竞争意识,搬场公司,晋升自己,加速国内危险品运输企业的淘汰、整合和优化。激励危险品物流企业朝范围经营、装备先进、管理高标准的方向发展。

2、建立符合安全的装备更新与技术提高机制,包含:制订先进的装备安全技术标准;积极引进先进的装备技术;建立技术提高的政策支撑环境;培育和进步与装备的研发、生产、保护相干的职员技术程度。加快现有技术装备的升级和改革。

3、树立全国性的危险品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应用无线射频技术(RFiD)、卫星定位体系(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物流技术,为危险品运输进程的跟踪、监控、管理等供给了技术支持。并为事故产生后的应急管理供给了技术上的保障。目前,这些监控网都是独立运行,只能监控本地区、本企业内部的危险品运输车辆。从已往产生的事故剖析可以看出,就一个地区网而言,对于外地驶进的车辆,无论是否安装了GpS都缺乏监控,一旦这些车辆在本地区发生事故,就很难在第一时光调动本地域内的应急部分进行处置。因此,实现各地域网和各企业网之间的连网,实现信息连通,做到事故在第一时光就近、就地处理。用信息化推进物流现代化。

4、更要健全道路危险品应急救济体系以及机制。建立专业的化学品应急救援网络,并树立快速应急救援机制。增强对化学品应急救济成员的培训,以便在事故产生时快速处置,防止事故扩展,使丧失降至最低,以保障国民性命财产安全。树立与企业的应急反映结合机制,公兴搬场,结合进行培训、演习以及事故救济。

总之,做好危险品物流的研究工作,加强和完善危险品物流管理,使企业为社会提供快捷、安全、优质的危险品物流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艳华.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系统危险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5).

[2]郝洪,吴焰.危险品泄露频频,拷问大化工时代安全[n].国际金融报,2007,(04).

[3]李艳华.危险化学品仓储存在的问题和安全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02).

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篇10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区2012年道路春运工作,确保广大旅客走得及时、走得安全、走得有序、走得满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领导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周一农副厅长亲自到会,并就如何做好春运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代表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局就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周副厅长重要讲话,做好2012年道路春运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

2012年全国道路春运工作座谈会精神与会代表介绍了各省份春运工作准备情况及存在问题、相关对策建议。据预计,2012年春运期间,全国道路客运量将达22.7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5%;全国城市公交客流总量将达80亿人次,日均2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

据分析,今年春运主要特点表现在客流量将保持高位增长、重点地区运输压力较大、中短途运输任务繁重、铁路客运专线对同向省际道路客运影响较大、城市公共交通保障任务艰巨、运输安全压力较大等。春节前将出现民工流、探亲流与旅游流叠加的情况,流向、流量集中,运输压力较大。特别是劳动力输出较多的省份,节后农民工返城客流增幅明显,并将集中爆发。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李刚司长要求,各地要从政治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春运工作的重要性,落实措施,落实责任,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确保道路春运工作安全平稳有序。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分析今年春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并落实运输组织、安全监管、应急保障等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

二是加强运力调度,运输组织有力。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运输企业要针对今年春运期间的出行需求和客流特点,加强运力准备,完善运输组织,保障春运期间运力充足,调度有序。

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安全监管有效。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切实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和行业安全监管责任,严密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四是落实应急措施,保障重点运输。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针对今年的重点区域客流和重要物资运输特点,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应急备用运力,确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有效应对、处置得当。

五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保持对运输市场严管态势,充实一线执法人员,加强巡查和暗访,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切实维护运输市场秩序。

六是加强信息报送,正确引导舆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报送工作,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2012年道路春运情况分析及主要特点(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国内经济较快发展,客流将稳定增长。

2009年初,受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国内发达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春运节后的客运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国家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经过一年的调整,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影响逐渐减弱,国内经济发展较快,全区道路客运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期。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加快和区域结构功能的日趋完善,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2年1月1日全面建成等利好的不断呈现,我区的社会、经济政策持续完善,将稳定区内就业市场并吸引周边省份、

甚至全国各地的各类人员到我区务工、经商、投资,预计进入我区的外地民工会增多,这将是我区客运增长的一个新的领域。

(二)2012年春运我区客流总的特点是节前学生、民工、探亲客流相对分散,节后探亲、民工、学生客流高度叠加。0年春运全区道路客运量预计为4945万人,比2009年增长3.5%左右。其中往××方向约为420万人,预计比2009年春运增加5%左右。

2、流向:潮汐性明显。节前客流主要集中在××等中心城市,以市际和市内中短途客流为主,春运黄金周期间以区内中短途探亲出行为主,前往北部湾地区的旅游、市内、县内短途休闲出行也会增多。节后主要以往××方向的省际客流和返回××等中心城市的区内客流为主。(三)自治区物价局与自治区交通厅联合修订的运价文件将在今年春运实施,道路运输业的运价结构将更趋科学、合理。

2009年6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汽车运价规则>和<道路运输价格管理规定>的通知》后,在自治区物价局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全区各级物价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道路客运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广西壮族自治区道路旅客运价规则和运价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桂价格〔2009〕500号)已于2009年12月31日正式,修订后的运价文件将使道路旅客运价结构更趋于科学,形成合理票价水平,促进我区道路客运事业健康发展和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公平竞争,企业的效益和盈利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提高各客运经营者参加春运工作的积极性和春运服务水平。

(四)天气变化影响不确定。(五)道路客运在我区春运出行中仍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铁路相继开通了北京-天津、合肥-南京、合肥-武汉、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武汉-广州等客运专线。从了解的情况看,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对同向省际长途道路客运产生了明显影响,但由于我区高速铁路尚未开通、铁路运能较小等原因,道路客运在我区2012年春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

三、春运工作的总体要求及具体工作措施(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为加强2012年春运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我局成立了春运工作领导小组,黄天国局长担任组长,我局其他领导为副组长,我局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春运办公室设在我局客运科,值班电话为:0771--2115419,13978612639,传真为:0771--2824135。会议后,各单位要尽快成立辖区和单位的春运工作领导小组,部署、指导、督促、落实本辖区春运各项工作。春运指挥机构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掌握春运动态,及时处理春运重大情况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二)认真分析预测,做好运输组织安排。

一是各单位要结合2012年春运的实际,按照春运工作方案,准备充足的运力,在春运前要抓紧做好投入春运的车辆、设施的调度工作,保证车辆根据客流量的需要按时、保质、保量到位。中心城市要在春运期间旅客流量、流向、流时调查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客流变化规律,同时有针对性的根据铁路“停短开长”的春运方案,制定合理高效的运输组织方案,储备部分应急运力,及时增开包车或加班车,确保旅客走的了、走的及时。客运企业要提前做好农民工客流调查,了解农民工的流向、流量、流时分布

,与农民工集中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签订农民工包车协议,提前安排落实好包车和加班计划,保证农民工运输平稳有序。

 

民工输出较大的市、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协助运输企业提前落实支援运力的协调工作,安排好旅游车辆参加春运,必要时可抽调部分企事业单位的非营运车辆参加区内中短途客运,但必须保证车辆技术状况和驾驶人员符合规定的条件,并事先对驾驶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和客运业务培训,参运车辆应当投保承运人责任险。实施异地支援调车计划的车辆执行春运任务时,必须随车携带春运证、加班(包车)协议及有关市运管处共同出具的证明原件,由调入地市运管处(所)统一安排发车站点、发班时间。对外省进入我区的客运包车回程配客,要积极引导其到当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备案手续。对营运手续完备、证件基本齐全、车况良好的外省包车,由汽车客运服务站向当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当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审核监管(审查营运手续是否有效,《从业资格证》、车辆技术状况是否符合要求,符合的复印存查),并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尽快办理备案手续,做好服务工作。

二是进出××省的旅客运输按照以往春运的做法,除正班车以外,必须持《进出××春运证》运行,平时使用的省际包车客运标志牌、省际临时客运标志牌一律无效。2012年春运将试行新的《进出××春运证》和《区内春运证》(以下简称《春运证》)发放办法,具体做法是:《春运证》由我局统一制作,各市运管处根据辖区春运市场供求情况发放给客运企业。各市在发放《春运证》的工作中要认真负责,切实以市场需求为发放依据,发放给各客运企业的《春运证》数量,原则上要与去年发放给各客运企业的数量基本一致。各市运管处到我局领取辖区《春运证》后,须要求各客运企业委派业务代表到运管处统一领取。各市运管处须于3月19日前将辖区《春运证》发放详细情况报我局客运科。各市的《春运证》不得擅自相互调剂,如确需调剂的必须经过我局同意。四、五级客运企业和个体运输户不发给《进出××春运证》,任何单位不得将《春运证》发给无经营资质的业户。

三是做好农村地区的旅客运输,保证广大农民群众过节出行。对已享受成品油价格调整补贴的农村客运车辆,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农村客运市场,不再安排跨省春运加班或包车运输。在没有客运站点的乡镇,春运期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根据运输需要安排本地客运站或运输企业设立临时客运业务代办点、售票处组织客源,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另设代办点、售票处。

四是大力开行农民工春运直通车,实行门到门运输。农民工客流具有来源面宽、携带物品多、出行时段集中等特点,各地要继续大力开行农民工春运直通车,让农民工能直接往返家门和工作地之间,减少中转环节和中心城市的运输压力,提高运输效率。

五是各市在集中力量抓好旅客运输的同时,要本着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在保障国家重要物资和煤电油运的基础上,优先安排肉、禽、菜、果等节日物资运输,保障“绿色通道”畅通,确保市场供应平稳有序。要加强对道路货运市场尤其是危险货物运输的监测,提前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工作,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要启动当地的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配运力组织抢运,让全区人民群众过上欢乐祥和的春节。

六是对于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管理职能已划入交通运输部门的市、县,要做好统筹协调,加大对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的监管。春运期间,城市客运的转运和衔接增多,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运输压力变大,各地要根据对旅客出行的预测,合理安排发班密度,文明服务,对出租汽车的停靠点、出租汽车驾驶员饮食、休息、加油等需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尽量做好安排,最大限度地满足城镇居民过节出行的需要。

(三)强化管理,做好运输安全防范工作。

安全生产是春运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单位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交通运输部和自治区对道路运输安全生产提出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迅速反应、保障有力”安全运行机制,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标本兼治,认真落实有关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规定,要围绕“三关一监督”的管理职责,加大对道路运输企业、汽车客运站、营运车辆及营运驾驶员的监管力度,切实做好各项运输安全保障工作,避免重特大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节日期间出行提供安全、文明、畅通的道路运输环境。

一是增强意识,落实责任。道路运输行业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特殊行业,春运期间是易发安全事故的时段,春运安全生产工作对实现我区全年道路运输任务,推进道路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单位要结合春运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交通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责任措施到位,监督落实到位,把交通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保障道路运输安全。运输企业要广泛开展春运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对参加春运的驾驶员和客运经营责任人的安全教育要达到100%,学习培训要有纪录。

二是明确监管重点。道路运输点多、线长、面广、流动、分散,安全生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工作任务重,管理难度大,必须突出重点,点线结合,以点带面。从近几年来全区道路运输行业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看,省际道路客运班车(包车)、山区农村客运、危险货物运输是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客运车辆、危货车辆、事故多发路段是安全生产的重点部位;营运车辆二级维护、综合性能检测是安全生产的重点环节;凌晨和恶劣天气是安全生产的重点时段;客运驾驶人员是安全生产的重点人员。各地要认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特别是对跨越2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省际客运班车的安全隐患排查,要摸清隐患底数,建立档案,做到心中有数,进行重点管控,对前段排查出的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再检查、再验收、再落实,确保道路运输安全。

三是要严把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关。承担进出××加班车或包车任务的企业应当具备省际包车客运资格,或具备省际班车客运资格且车辆数符合《道

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从事一、二类班线客运的条件。参加跨市、跨县春运的车辆的技术等级必须达到二级以上,参加跨省运输的客车(包括承担进出××的加班车和包车客运任务的客车)的技术等级必须达到一级。五是运输企业要认真做好车辆的维护和检测工作。在春运开始前及春运期间,所有参加春运的车辆必须严格执行定期维护和检测制度,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春运前2个月内未做二级维护的车辆,必须进行一次二级维护作业;9座以上营运客车必须经过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检测合格,并粘贴全区统一的《2012年春运车辆技术检验合格》标志,方可参加春运。凡不按期进行二级维护、不按期参加年度审验和技术等级评定的车辆,以及擅自改装或加装座位、铺位的客车不得参加春运。

 

六是汽车客运站要认真落实“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制度,“三不进站五不出站”是指易燃、易爆和易腐蚀等危险品不进站、无关人员不进站(发车区)、无关车辆不进站,超载客车不出站、安全例行检查不合格客车不出站、驾驶员资格不符合要求不出站、客车证件不齐全不出站、出站登记表未经签字审核不出站,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把好车辆进出站、场的源头管理关。汽车客运站要做好车辆检查和“三品”查堵工作,二级以上客运站要在尽快安装“三品”安检仪的基础上,确保“三品”安检仪的正常使用,利用“三品”安检仪严格检查旅客携带的行李物品和行包。目前尚未配备“三品”安检仪的汽车客运站,要设立专门的危险品检查岗位,对旅客携带的行李物品和行包进行开包检查,防止旅客携带“三品”进站上车。

七是要全面加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要严格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相关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加强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监管,推广应用gps,及时掌握危险货物运输动态,配合安监、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运输过程监管。要建立健全危险货物运输应急保障机制,畅通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以及其他紧急情况能够科学高效应对和处理。

八是客运企业要充分发挥营运客车安全管理系统在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中的源头管理作用,对不按规定通过营运客车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安全检查的营运客车和驾驶员,不得给其报班、派班营运;要充分发挥gps车辆监控系统对营运客车和驾驶员的动态监控作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认真督促客运企业按要求使用gps,gps监控系统的车辆上线率要达到90%以上,对没有按照要求使用gps的企业,要进行通报和整改。对发现安全隐患的,要及时进行纠正。

春运期间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道路运输事故的,必须立即上报,不得迟报和瞒报,在事故现场处理结束一周以内,企业法人代表要亲自带队,跟随事故企业所在地运管处领导到我局汇报事故情况,以确保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的落实。

(四)加强市场监管。

春运期间,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加强对运输市场秩序的监管,加大打击各种违法违章经营行为力度,保护经营者和旅客的合法权益。一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在春运前组织力量对运输企业、维修企业和检测站进行一次重点抽查,切实加强车辆技术状况及维修质量、检测质量的源头管理,严厉查处维修企业和检测站假维护、假检测等违法行为,要明确“谁维修,谁检测,谁签证,谁负责”的责任制,确保维修和检测质量。二是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沟通,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对运输市场特别是客运站点等源头的监督管理和对过往车辆的动态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经营、站外非法组客和“甩”客、“卖”客、“倒”客、“宰”客等各种违法违章行为;坚决打击客车超载行为,凡发现超载运行的客车,要按交通运输部有关规定,对有关当事人从重处罚,还要组织车辆对超过核定人数的人员进行分流,分流所发生的费用由超载客车经营者负担。三是加强对运政执法人员的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要严肃工作纪律,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禁在公路上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我区出台的道路运输管理措施,只适用我区经营者和运输车辆,对外省客车的处罚一定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

(五)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道路运输行业是面向社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窗口”行业,服务质量是衡量春运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运输企业和汽车客运站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汽车客运站在春运前要对设施进行全面的清洁、维护,美化环境,确保候车室、停车场等场所的整洁和各种标识指示、供水、卫生设施的有效使用,商品售卖摊点要摆放整齐,及时更换、刷新标语、宣传栏,利用车站电子显示屏温馨提示,为旅

客提供良好的旅行环境,让旅客候车舒心、乘车称心、走得放心。加强运输车辆特别是客运车辆管理,对破损的座椅、车窗进行修补,对车辆粘贴标志、物品摆放进行清理,要及时冲洗车辆,保持车辆清洁卫生,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根据卫生部统计,2009年12月份全国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比11月份减少了43.9%,但全国流感流行强度仍高于前两年同期平均水平,同时疫情继续向农村蔓延、社区扩散。春运期间人员流动大,属于流感等流行性疾病传播的高峰期,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站场、客车的清洁、卫生,并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做好流感疫情的预防工作。

 

二是运输企业和客运站要采取增开售票窗口、开展电话订票、上门送票、计算机联网售票、网上订票等多种形式,方便广大旅客购票。推行党、团员义务服务岗,开展导乘、“雷锋车”和“便民服务车”等,提升客运服务水平。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短信服务等媒体、媒介,及时向广大旅客提供运力、班线时刻、售票、天气、路况等交通运输出行信息,使春运期间的客流、车流更合理有序。

四是运输企业和客运站应当合理安排运力,及时组织发班,减少旅客在客运站的候车时间,对班车晚点和延误的,应及时向旅客说明和解释,并根据班线运行时间和发班情况,妥善为旅客安排休息、提供就餐等服务。对旅客夜间需滞留客运站中转、候车的,要为旅客提供必要的服务。要继续开展资助困难民工回家过年活动,让困难旅客感受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五是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竞赛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继续推行党、团员义务服务岗,采取多种措施为旅客提供人性化服务,特别是要热情帮助老、弱、病、残、孕旅客解决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客运从业人员要着装整洁,用语礼貌,微笑服务,为广大旅客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展示广西道路客运良好形象。

六是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运输企业要设立并公布春运热线投诉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加大对运输服务质量投诉的受理、监督与查处力度,一旦接到旅客或经营者的投诉,要立即组织力量,核实查处,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以确保2012年春运工作的顺利进行。春运期间,凡是因运输企业有违规行为、服务质量事件被媒体曝光的,企业领导要按照班线开行的范围到相关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媒体曝光的情况进行检讨说明,并以正式文件形式提交调查整改报告。

(六)做好运价工作

春运即将开始,我区要全面实施修订后的运价,时间紧,工作量大,涉及旅客等多方面利益,各单位要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准备工作。春运期间客运站和客车要明码标价,旅客的乘车票价、客运站对进站车辆(含加班车)的收费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执行,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该配合当地物价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运价文件,制定合理的票价。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学习研究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汽车运价规则>和<道路运输价格管理规定>的通知》及自治区物价局、交通厅联合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道路运价规则和运价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相关运输企业要按照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适当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制定合理的春运票价。

二是客运站等要做好汽车票价的公布和宣传工作。客运站和客运企业要变更票价的,票价不得高于上限票价,并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公示、备案。客运站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或在客运站内通过横幅、板报、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和宣传新的运价文件和各线路票价,旅客和进站车辆有疑问的,售票人员、客运站管理人员还要做好票价的解释工作。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配合物价部门、客运站等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三是客运站要规范售票,按照客运站收费管理的有关文件规定收取进站车辆费用。客运站在售票时,要出具合法规范的车票,车票的起讫地、发车时间、票面价格等要与实际情况一致。客运站要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根据客运站的级别和提供的服务向进站车辆收取费用,加班车和正常班车的费用应一致,不得擅自提高比例或是加收其它费用。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重点加强对偏远地区客运站、省际班车、加班车的管理力度。防止2009年春运期间《南国早报》报道的“广西车站为何给××车票?”和“乘客被要求在站外分批登车”等相关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是协助处理好运价相关的投诉工作。对于春运价格方面的投诉和纠纷,按照现行职责分工,由物价部门负责处理,交通运输部门要积极配合。

有关运价方面的工作,自治区物价局商品价格处覃家杨副处长接下来还要作专门的部署,请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运输经营者和客运站按要求配合物价部门抓好落实。

(七)做好运输稳定和应急工作。

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道路运输稳定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一是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加强监测,及时掌握行业动态,一旦发现不稳定苗头,及早处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二是要结合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开展行业不稳定因素排查,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渠道,一旦有群众诉求,应立刻设法解释或解决,不能拖延而导致问题爆发;三是道路客运企业要慰问困难职工及退休人员,要加强经营承包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遇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防止过激行为。四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规模和影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形成反应快速、应对准确、处置果断的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五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违反原则的事情不能随意承诺;六是要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短信等渠道散布谣言,一旦发现,要立刻向公安部门报告。预案,各市要依托大中型骨干运输企业,切实落实应急储备运力,开展应急工作检查,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运力的及时组织抽调。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与气象等部门充分沟通,对恶劣天气的预报要心中有数,为企业和驾驶员提供及时的天气信息。每个市要预留30辆以上的货车作为春运应急备用运力,全区客车共准备应急运力800辆,其中××市100辆、柳州市80辆、桂林市170辆、梧州市50辆、北海市20辆、钦州市40辆、防城港市20辆、玉林市100辆、贵港市50辆、崇左市20辆、贺州市40辆、百色市50辆、河池市30辆、来宾市30辆,应急运力要真正落实到位。春运期间发生紧急情况需要紧急疏运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启动应急运输预案,一旦交通运输部或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决定启动应急运输预案,各市一定要积极响应,认真配合落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配运力组织抢运。

(八)加强宣传报道,做好和信息统计工作。

春运期间,各地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道路春运的组织安排、运力准备、安全生产管理、优质服务等工作情况和运输进展情况,突出宣传运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和运输企业及从业人员热情服务的先进事迹,树立交通部门的良好形象,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印制发放春运宣传资料、公告和消息,为广大旅客、运输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及时提供运力、班线时刻、售票、天气、路况等交通运输信息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