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科技的缺点十篇现代科技的缺点十篇

现代科技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4:01

现代科技的缺点篇1

关键词:工业技术:边缘化:科研

科学技术能够为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与科学支撑。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现代化的发动机,工业技术是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工业技术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我国大多数产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十分被动。“先实际后原理,先短、中期后长期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

1工业技术边缘化

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重点抓了“两弹一星”,以“国防建设为中心”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大量科学技术人员刚刚返回工作岗位,科学技术工作尚未走入正轨。重点抓四川攀枝花钒钛铁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和甘肃金川镍矿三大共生矿。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提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科技工作方针,“政府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开发”。设立了“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使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高,高技术产业和园区蓬勃发展,但忽视工业技术研发,影响工业技术升级和现代化。

虽然从1983年起,国家设立了针对工业发展的科技攻关计划,但承担主体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他们对企业技术需求了解有限,加上投资少,力量分散,无法支撑工业技术升级。

综上所述,工业技术几乎从来没有提上我国科技发展的议事日程。如果说五、六十年代因国家贫困,人才奇缺,无力进行工业技术研究是无可奈何,那么八十年代中期至今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放松工业技术研发就说不通了。

2科研主体错位使工业技术雪上加霜

我国仿效前苏联,建立了一整套脱离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研体系,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企业应用推广,造成科研主体错位。科学家“越位”与企业工程师“缺位”并存,形成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成果很多与企业技术饥饿的格局。“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很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一些面向市场的研究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技术指标是主要驱动力,因此很多成果从技术的标准来看不错,但技术标准高并不等于就能够形成产品或产业……”“因此就面临转化比较困难的问题”。“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是两条并行线,缺乏一个交点,……问题和矛盾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突出”。

2015年,政府分别拨款1802.7亿、637.3亿给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仅419.1亿(二战后美国75%的科研经费拨给企业,直到1970年才降到50%以下)。科研院所和高校有发明专利86367和201492件,但转让仅占5.7%和3.2%。全国技术交易额9835.8亿元,他们只占5.7%和3.2%,企业占86.2%,已成为我国技术转移的主力军,但它们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使我国“经济高速”与“技术低速”,“经济巨人”与“技术矮子”的矛盾十分尖锐。

3对策与建议

3.1工业技术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工业是现代化的主发动机。而工业技术则是工业化的灵魂。如果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那么,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则是工业技术现代化,工业技术现代化的关键则是“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因此,必须坚决废除“让开大路,占领两厢”错误的科技发展方针。实行“工业挂帅,带动两厢”的科技发展方针。每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50%用于工业技术研发。

3.2关键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如果只增加工业技术研发投入,没有正确的研发主体,工业技术仍然无法提高。因此,提高工业技术水平的关键在于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出于竞争需要和对利润的追求,重视企业研发,企业研发和应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技术与科学发展呈现一系列特点:市场为主,计划为辅;企业为主,政府为辅;技术优先,科学随后;企业研究技术,大学研究科学大企业支撑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20%的大企业研发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80%等。技术研发企业化、制度化是企业家对研发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发明方法的发明’”。

改革開放使我国科技发展进入黄金期,但错误的科研体制与错误的科技发展方针——“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叠加,使我国现代化的主发动机——工业技术研发落空,丧失了十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中国6Dp总量很大,但技术含量很低。如何突破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就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硬仗和恶仗。我国企业研发虽有长足发展,但还无力担此重任,急需国家意志和战略。

4实行工业技术优先发展的方针

方针:工业技术优先,出产品,出效益;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体系;措施:建立以企业家和工程师为主体的科技决策咨询体系,制定工业关键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由企业或国家组织技术攻关和产学研。

5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缺点篇2

(一)特点:

1.领导重视与扶持

北京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京郊农业现代化发展,市委书记贾庆林等领导同志多次视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市政府设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协调指导小组,各区县也组建了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在市园区协调指导小组领导下,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并提供科技服务,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按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聘用,并实行定期调换,以保证管理队伍精干、高效,市政府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2.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有较大规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已初步形成。

据北京市农委统计,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和高效农业区,其中市级30个,区(县)级401个,总投资50多亿元,占地规模15.1千公顷。在30个市级园区中,采用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已形成政府、上市企业、国企、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农业科技专业户、农业科研院校投资为主体的产权明晰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其中,较大的园区有投资累计超过15亿元以上的小汤山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它既含有上市的中国蓝田总公司一期工程投资8亿元的国际高科技农业蓝田园区、也包括农业部农垦公司、北京市农林各局、昌平区政府所属机构建立的现代农业企业;与之类似的园区还有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园区。此外,由十一家国有和集体企业组成的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开始投入3.5亿元建立的锦绣大地农业科技园区;以及有有个人投资上亿元的具有年出栏20万头“绿健”现代化养猪场等。

3.各园区以引进国外现代设施和新品种为主要内容,发展高科技农业。

全市各园区都定位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引进兴建大量性能优良的保护地生产设施为标志,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日光温室群,还有从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等国引进的现代化智能型连栋温室,目前,北京引进的国外电脑调控的现代化智能型连栋温室已达到100公顷左右,。目前各园区的产业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优良种苗生产、无公害工厂化蔬菜栽培、花卉与果树种植、三高农业、特种动物养殖、观光农业以及生物制药等。各园区还建有配套的园艺产品保鲜贮藏库和精加工车间,设施条件基本具备接受并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园区管理委员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如朝来农艺园现有26栋普通日光温室,54栋高标准日光温室,1999年又新建一栋面积为4ha的荷兰智能型连栋温室,生产的特菜产品达到“aa”级绿色食品标准,直销大中超市、政府食堂和宾馆饭店。

4.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北京市的大部分园区都寻求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建立密切的联系,都在设法提高员工素质。它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员工素质较高的情况下,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如北京锦绣大地公司从成立起就积极招聘科技人才,到2000年为止,已有雄厚的科技实力,现有员工231人,其中科技人员116人,占员工总数的50.2%,科技人员士、硕士有10余名。1999年还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5.多数园区目前还处于园区建设初期,属于投入阶段,社会效益明显。

由于北京的气候条件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耗能较大;北京的农产品劳动力生产成本高,而农产品售价又较低;受政府行为影响大;多数园区目前还处于园区建设初期,属于投入阶段,各园区比较重视发挥园区的展示、精品生产、休闲观光功能,力图形成自己的特点,社会效益明显。

6.北京有相当一部分园区管理已企业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已与国际接轨。

特别是一些上市企业和大型农业企业,比较注重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园区工作。不但使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而且农业企业组织形式也现代化。

7.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现代园区狠抓农业科技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北京市政府在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中,把农业科研当作科技进步的源泉、推进科技革命的核心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措施,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地引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到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中试和开发,增强科技术储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先后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攻关22项,开发新项目56个。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的上档升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温室工程,转化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二是重点推广10项农业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三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种植业结构消费的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专用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如粮食作物小麦京411,京冬8号、中优9507、高赖氨酸玉米、甜玉米、紫玉米,爆裂玉米,早稻247号、巴西陆稻,以及蔬菜和水果新品种,如樱桃番茄、太空五彩椒、太空茄、泰国胡芦、帝王菜、红叶生菜、日本色翅瓜、门头沟的京白梨、密山的鹤首瓜、顺义的新世纪梨等。

8.各园区比较重视一产与二产、三产的结合,互相推动,发挥产业的互作效应。

有相当一批现代园区在建立一批现代农业设施的同时,也建立一批相当数量的别墅,进行房地产开发,使一产和三产的有机结合,使园区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种作用,发挥园区的综合功能,提高园区的整体效益。此外,一些大型的园区开始注意发挥园区的技术市场功能,。如锦绣大地园区积极承担和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博览会和技术市场交易会、学术交流会,以技术的“制高点”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二、园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全市园区缺乏总体规划,有一部分园区定位不准或重复,示范的目的不够明确

目前,京郊各区县及其所属乡镇政府都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看作热点发展项目,但对建设此类园区的目的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的理解,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在园区的规划和布局上全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脱离实际,竞相攀高,贪大求洋。大部分园区都花巨资从国外引进了造价高昂的现代化农业设施,然而在引进这些设施时,对北京的经济状况和气候特点缺乏充分研究,对这类温室在北京推广应用的可能性缺乏正确的预测。投入的成本较高,而产出的效益却较低。有的园区发展目标、功能定位脱离实际,具体实施方案很不完善。

(二)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

从已建成的园区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建设项目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产业结构雷同。几乎所有的园区都建有大面积的日光温室群和智能型连栋温室。这些温室无疑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现代农业科技可示范的项目很多,如果各园区都把温室建设作为重点项目,不仅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面狭窄,而且重复建设造成资金上的浪费,尤其是重复引进国外智能型温室。在产业结构上,园区普遍缺乏有特色、有竞争实力的产品,目前,大部分园区都把产业重点放在特种蔬菜生产,这很不利于它们在市场上求生存和发展。产业结构的雷同导致它们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杀价。当产品供过于求,特菜也不“特”了。如樱桃番茄,正常情况下,平均价格为10元/kg,前两年因种的太多了,市场滞销,价格曾一度降至2元/kg。

(三)园区建设选项不准

有相当一部分园区建设选项不是根据京郊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它们示范的高新技术往往游离于京郊农民和农村经济之外。园区无法发挥其示范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更无法让京郊农民接受、消化这些现代农业科技,并以此提高生产力。

(四)园区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本市现有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虽然其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些园区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园区的运行未能遵循市场机制,受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很大,县、乡政府直接委派干部常住园区,参与园区的决策工作,但他们并不属于园区的工作人员。园区作为现代农业企业,其生产却未能以市场为导向。往往只是我生产什么卖什么,而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五)重展示,轻实效

有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存在一种现象,即重展示、轻实效。现代农业科技园是人们探索京郊未来农业发展模式的一个演场地,勿庸质疑,它有窗口的作用,而且不少园区还有接待游客的功能。然而,园区的根本目的不在展示,而在探索。现在多数园区把精力和工作重点都花在园区的展示上,似乎把一些外型好看,造价高昂的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建起来了,农业就自然会迅猛发展。对如何利用园区的先进设施给园区创造良好的效益,则想得很少,或想不到点子上。有的园区设施远远超出目前京郊农村和农民所能接受的程度,成了中看不中学的形象工程。

(六)缺乏配套管理体系

目前各园区对生产中的管理投入比较大的精力,加上有先进的生产设施和生产技术,因而产品质量普遍比较好,如它们生产的特种蔬菜产品一般能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但有的园区产前和产后服务与管理工作还很脱节。产前对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计划何时投放市场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市场预测,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产后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考虑很少。虽然多数园区都建有产品贮藏加工车间,但目前主要只是做一些蔬菜、果品的临时贮藏和蔬菜净菜包装工作,农产品的产后深加工工作亟待加强。

(七)硬件建设多,软件建设少

从各园区的调查结果看出,它们在基础设施上投资力度很大,有成片的高标准日光温室群,有智能型日光温室,有配套的产品贮藏加工车间、办公区、休闲观光区,园区外有隔离墙,内部水泥路平整,纵横交错。从硬件看,已具备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特征,然后,园区的软件建设却很滞后。这一方面表现在员工素质上,有些园区(县级以下)的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对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而生产者文化素质更是普遍偏低,一般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信息网络建设上。网络信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有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还没着手开展信息网络建设,这使园区很被动,既难以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也难以把握市场。

(八)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体系

总体上,本市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都在重视依托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多数园区还专门聘请了一些资深而有成效的科研人员当顾问。但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对园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园区在建设初期对农业科教单位的依托关系还比较强,当园区投入运营后,这种关系无形中被淡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作后盾,园区很难生产出独具特色,并在市场中极有竞争力的产品,园区作为现代企业,也就难以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立足。即便当前生产的产品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也必然缺乏后劲。当市场变化时,难免措手不及。

三、发展对策

(一)加强领导,建立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便于统筹安排,组织宏观协调工作,建议由北京市科委、农委、教委、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一个相应的办公室或例会制度,负责组织、协调具体工作。

示范和应用工作委员会下设专家组,下设大田种植、蔬菜花卉、畜牧水产、果木林业、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土肥栽培、植保防疫、农业项目评估等9个分组。编制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和应用的宏观指导。

(二)做好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的农业的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高度出发,制定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和示范项目的发展规划。

确定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挥北京的科技优势,建立一些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基地。

第三,建园注重适当超前性和示范推广性;本着“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及“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

(三)明确农业科技园的主攻方向。

农业科技园建设,要紧密围绕21世纪北京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和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体,以农业技术产品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和展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目标,立足北京的高科技优势,重点突破,优化布局和配置园区的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探索农业开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创造宽松的环境,形成适应北京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创新模式,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成为教育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促进北京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建园目标。

农业科技园主要在三个对接上狠下功夫。一是做好科技的对接,使先进适用高新技术与干家万户的农民进行对接。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名、优、特、新项目和高新技术,做到新产品先到园区试验,新技术先在园区推行,使园区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二是做好信息的对接,通过农业科技园的信息传播,使农业信息与分散的农户进行对接。一方面,搞好信息服务,农业科技园应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中心、交流中心,通过接受信息咨询、印刷资料等形式,及时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搞好科技培训服务。园区科技人员要建立完善巡回指导服务制度,及时送科技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同时还要采取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形式,组织农民到示范园区学技术、学实际操作,把示范园办成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田间学校”。三是做好市场对接,使干变万化的市场与农户对接,农业科技园区应办成“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各地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服务。

(五)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在选择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如科技示范项目的示范性、风险性、带动性和产业关联性。一是优先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成熟、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二是优先选择能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强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三是优先选择生态适应性广、使用成本低、吸收劳动力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四是优先选择能利用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劳动力就业、产品有广阔市场需求和开发前景的项目。目前,北京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首选项目有: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农业高新技术。

动植物良种繁育技术。

设施园艺及现代化集约种养殖技术。

生物疫药与生物农药技术。

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高效低污染复合生态肥料技术。

动物胚胎移植技术。

饲料添加剂技术。

农业信息及网络技术。

农产品包装储运营销技术。

(六)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科技园稳步发展。

北京农业科技园区除享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关政策外,同时从以下方面予以支持:

1.农业科技园在平等竞争、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优先承担北京重大农业科技中试、推广计划项目,北京各有关部门优先支持农业科技园参与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2.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北京科技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享受北京高新技

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3.放宽经营政策:如经营种子、种苗、配合饲料、加工产品、农牧机具等。

4.在投资、税收、贷款上给予优惠:对北京指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自产品投产之日起免征3-5年的增值税,对出口创汇的免征5-10年增值税,允许企业提出25-30%前利润作为生产流动资金,不作为当年的纳税基数。

5.农业科技园在其技术成果或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凡能形成相当创

汇能力的,按照北京有关规定,优先给予外贸自营进出口权。

(七)切实抓好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创新。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运行机制上,大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进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试点,在建设的组织和建设主体上,可以是“政府兴办型”,也可以是“民间兴办型”,还可以是“民办官助型”,甚至是不同机构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经营。无论哪种形式,都应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建立具有“法人投资、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机制。在利益分配上,应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依法保护好各类园区尤其是民营科技园区的合法权益。今后应采取有效政策积极发展民间兴办和民办官助类型的科技园区,以调动社会各个层次大力兴办农业科技园区的积极性。

(八)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企业。

农业科技园能否正常运作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否能形成,关键在于必须拥有一批能吸收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北京市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有利于科研人员有序流动,公平竞争,相互协作。鼓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科技园创办经济实体、科技企业,加速科技体制和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农业科技园创办各种形式的股份制科技企业,探索设立“技术股”、“创业股”,在分配制度上要“加大要素参与分配”的改革,可采取特殊贡献“分红”、特殊津贴、年薪制及利润分成等办法。还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不同形式进入农业科技园或同农业科技园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同时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办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九)加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项目建设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1)尽快建立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园区管理方法。

(2)加强园区项目的前期准备和论证工作。

(3)把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落到实处。

(4)北京市应建立农业科技园区考核监督机制,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牌子应可以流动。

(5)尽快建立农业园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沟通国内外、市内外、区内外与园区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

(十)加强农业立法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按照北京农业科技园建设的规划,尽快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技术推广体系及相关政策、奖惩等规章制度和安全防卫、保密、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北京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尽快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北京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使农业科技园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终形成有利于北京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和发展的开发环境和激励机制。

现代科技的缺点篇3

由于中医医院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发展相对较弱,学科建设迟缓,较临床其他学科在理论体系、临床实践、标准规范、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和定位不准确,使得护理学科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明确学科定位,确定研究方向,构建学科平台,是中医医院护理建设和发展策略的重要课题。

1.1国内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护理学科,其设置均为一级学科。根据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重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护理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作为成熟学科得到了认可,并已具备现代护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主体工作之一,开展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对加速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护理学科定位随着学科内容和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护理学科的性质有别于医院其它临床学科,其专业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护理学科定位应结合所在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并随着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科定位没有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阻碍学科专业发展。

1.3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护理人才专科化的发展趋势医院护理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护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比例近1/3,和临床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护理与医疗实践的着重点不同,形成了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护理学科具有其特有属性。二是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细化、纵深的不断发展,护理专科化也逐步形成,临床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专科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在我国,护理学科分化也日趋成熟,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各学科专科护理人才需求越加强烈,因此,医院护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有专科化护理方向倾斜的趋势。

1.4强化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强势、精品品牌中医医院中较强的学科品牌优势是患者潜意识中的信赖趋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与评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它可以减少患者选择医院的周折。因此,面对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以差异化产品突出学科特色来站稳市场就会成为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首选。护理学科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体现医院特色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学科建设要根据医院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集优创新、适应需求,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品牌效果,同时,医院的品牌是医院间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2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渐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健康需求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保健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同程度推动护理工作向更专业、更全面、更广泛转化。为此,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发展着重点的取向。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和目标,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没有中医护理特色;缺乏中医护理规范和标准,中医护理研究缺乏,没有继承与创新,水平低下;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学科的落后也阻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2.1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中医医院护理学一直沿用西医护理学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程,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现象,学科界限模糊。大多数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尚未开展,护理学没有明显的特色,导致学科缺乏创新与发展,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2.2临床护理实践缺乏中医护理特色、自身规范和标准在现代护理实践中,中医医院护理学科一直借鉴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逐步独立。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医院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凸显。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室甚少。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继承和挖掘中医护理技术不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多以现代护理体系、方法和技术为主,导致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自信,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保持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解决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协调共存问题,形成中医医院护理学科的特色。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还很不明确,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大多表现出随意性,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护理操作程序、护理常规,简单的护理路径不能在临床推行,护理研究也多数是借鉴现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规范化过程,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并对护理效果缺乏较科学的效果评价及标准,导致中医护理技术在低水平中恶性循环。因此,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必须在平台建设期准确定位,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合理借鉴现代护理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护理程序和标准,建立中医医院护理的标准工作模式。

2.3中医医院护理研究发展滞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中医护理科研与现代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医护理人员多数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科研水平低下,多为低水平重复;不能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少,争取到中医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和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很难,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研究的开展及专业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护理学科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整体水平

针对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学习国内外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验和思路,结合中医医院的优势与特色,从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策略,搭建护理学科平台,从条件建设、人才梯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中医医院“品牌效果”夯实基础。

3.1注重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顶层设计要充分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编制可行的建设规划。界定内涵与外延,围绕护理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对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中医医院发展特色,结合护理学科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重视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二是开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定位提供支撑。现代护理学是相对于临床其它学科而独立的、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科学,其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教育体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学科没有平台,应尽快梳理中医医院护理学科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快解决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

3.2突出建设重点,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合理体系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从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该研究方向为重点,借鉴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充实和创新中医护理学科的内涵,逐步构筑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医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在护理学科平台上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的倾斜支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实力。

3.3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原因,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阻碍,整体素质、科研意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护理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支撑,要坚持不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思维,掌握科研技巧,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护理学科要创新、提升,除了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还必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研究先进经验,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调整学科理论和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梯队素质和学术水平,创新护理技术,形成护理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

3.4加强护理骨干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和优秀的团队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的前提和保证。实现人才核心内容的优化,要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着手,中医医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院校联合进行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以培养更好的实用型的护理学科人才,并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关键,学科骨干培养为重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这将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加强护理学科条件建设,建立完整管理体系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科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护理学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使学科骨干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活力。

4总结

现代科技的缺点篇4

一、农民科技培训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根据2007年统计,全市耕地面积13万hm2,农业人口62.66万人,农村劳动力36.76万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来看,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推动难度很大;农民科技培训规模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农民科技培训模式和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

2.增强农民市场意识,是提升农民致富能力的有效手段

从总体上讲,我市的农产品“卖难”,在很大程度上说,并非是农产品真正过剩,而是农民缺乏市场信息,缺乏市场经营知识,缺少市场导向下科学调整农业结构的能力。通过各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可以帮助农民树立新思维,确立新思路,不断增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农民择业、就业的能力;可以帮助农民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不断增强运用市场规律,科学安排生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

3.提高服务水平,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实践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农民头脑,用先进技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不仅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考验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十分重视,这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提高农业部门执政能力和服务“三农”工作水平的高度,把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作为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巩固各级农业部门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主导作用。要努力通过科技培训等形式,将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技术辅导有机融合,系统地传送给广大农民群众,帮助他们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抓住机遇、扎实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两年来,虽然我市农民科技培训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低三缺”,即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经营、善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主动适应自然和经济规律,善于驾驭市场的现代人才。

1.加强科技培训规划

要紧紧围绕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规划和安排,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为目标,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能力为关键,着眼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实用性技术培训。要抓住将远程教育的工作重点转向“学、用”工作的契机,抓住农民转产就业、创业致富的有利时机,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为重点,加快培养骨干农民;加强技术人员及村干部的培训。

2.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要充分发挥各类涉农教育机构在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化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构建开放、竞争、有序、高效的农业农民培训新体系,特别要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民教育中的主力军、主阵地作用。按照“有组织机构、有办学规模、有办学场所、有师资队伍、有经费保障”的要求,择优选择做大做强一批,淘汰一批。同时全面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形成集教育培训、科技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

3.创新培训载体

要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积极做好农民知识化工作,全面提高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经营者队伍;要鼓励农村各类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通过教育培训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他们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带动和科技示范窗口的作用,积极探索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企业(合作社)+农民”科技培训模式,运用建设项目载体,拓宽科技培训渠道。

4.坚持分类培训因材施教

要从当地实际和农民群众需求出发,科学确定教育选题,精心设计培训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仅要将农村新政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等知识和技术制作成教学资源,指导农民的生产和经营,还要加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方面的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现代科技的缺点篇5

关键词现代高效农业;现状;对策;江苏南京;江宁区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3-0347-02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1]。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战略,针对南京市江宁区农业资源特点,立足当地特色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将对全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求出发,对照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标准,江宁区的农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增长方式还比较落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农产品增值能力和商品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经营较为落后,这与高效生态农业要求的生产经营规模适度、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批量大、商品率高的经营方式明显不符。二是重点不突出,特色不凸现。在产业结构上,高效农业所展示的项目及品种缺乏特色。如部分标准化大棚引进的项目及品种单一,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现代高效农业理解为钢架大棚种植蔬菜或育苗基地,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造成资金浪费。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首先,人才短缺问题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科技力量亟需充实与加强。当前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极不相适应。其次,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下降,导致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再者,农业科技培训部门对高效农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效农业在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缺乏有力的措施,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四是缺乏定位高档市场的产品。江宁区大多以传统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为主,一些高档次、高效益的产品品种偏少,新、奇、特产品品种更是缺乏。五是生态环境不理想。生活污水的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区内部分河流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及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对土壤及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危害。秸秆的焚烧,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

2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

根据现代高效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结合江宁区的实际,全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定位是合理布局空间、充分利用资源、适当集约要素、重点发展5类:在全区合理分布各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和人工资源使该区现代高效农业获得最大效益;适当集约土地、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集约化规模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三大类[2]。

2.1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养分和空间等资源,减少有害生物的危害,进而实现高效、高产、安全、标准化生产的目标。江宁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务必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

2.2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是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以农业为依托,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并重,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的农业形态。江宁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是大力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有效整合资源,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为发展农村的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3集约化规模养殖业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是以布局集中、生产密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效率提升为特点,根据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对养殖方式进行优化组合,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安排生产,充分发挥养殖群体的生产潜力。江宁区加快建设健康畜牧业体系,重点建设优质瘦肉型猪、奶牛、波杂山羊、优质地方家禽四大产业,重点支持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养殖水平[3]。

3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推进措施

“十二五”期间,江宁区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做大做强16个优势主导产业。依据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组织实施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科技促动、市场拉动,形成高效农业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群,以进一步优化生态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正确定位、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扶持的原则,通过重大工程项目引导、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1积极引导,强化服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农民成为发家致富、改善生产条件、改善生活质量的自觉参与者。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各种渠道进行现代高效农业的宣传工作,使农民打消顾虑,积极参与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中来,并使其受益。此外,政府应该加大现代高效农业的投资力度、扩大现代高效农业的服务范围、整合项目资源向高效农业倾斜,发展适合江宁区的设施农业、立体水产养殖业等,充分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使全区农业的生产得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实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

现代科技的缺点篇6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现代化

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维护自然环境生态的平衡,从而取得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国家生产部门。我国从古代以来就有着以林卫生的观念,并积累了丰富的林业工作经验。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生产力的持续增长以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林业技术创新以及现代化林业发展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林业发展能否跟得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是少不了林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即是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研制出新的品种。而我国现在的林业产品多数还是沿袭了传统种植模式和种植品种,其投入高、产出低,并且繁衍周期过长、生命力强度逐渐减退、抗病害能力不足等缺点极大地制约了林业工作的发展。因此,在新世纪环境之中,林业工作急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对传统的品种及种植模式进行更新换代,从而达到加快林业回报率、促进经济增长、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1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新世纪环境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项技术领域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型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木材生产为次要的模式,而且产业结构还在不断的优化之中,各种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结构在优化管理、病虫害预防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上的成功,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严格来讲林业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使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归纳来讲,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内容:

1.1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林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也都相应带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也有的地区尽管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不如传统的经验有效,其盈利也大不如以前,这样造成了对新技术的质疑并放弃。

1.2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

我国林业工作从整体上来讲,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用于开发新技术,林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样也造成了林业发展上的恶性循环,缺少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没有创新和发展,林业生产效益上不去,企业更加缺少资金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各地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3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林业在科学技术支持下,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客观条件上的底子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等问题,使得新技术以及人才储备上都有不足的缺点。我国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制方面,目前多数都是靠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缺少自主研发以及新技术的二次创新能力,因而在国家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有些国外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应用效率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一味的拾人牙慧终究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加强技术创新意识

思想意识决定着行动,只有从意识上根本扭转了对于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渴望,才能付诸于实践。鉴于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于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结合当地重点的林业工程,在各基层组织中开展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人们提高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同时,政府可以在当地建立林业示范园,在园内推广一些见效快、效率高、市场前景好,适合农场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此作为正面的样本工程,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且使农民认识到提高技术、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

针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林业经验模式,林业产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从而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同时,还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国家对于林业队伍建设整体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区设置相应的林业技术专业或者技术院校等,为林业技术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2.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

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该体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进行技术推广,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的主体建设,即林农和林企的建设,通过它们在各地方的林区建立形成林业科技站,并加强在技术推广时相关的监督管理,对任何形式的错误都要及时的发现并坚决予以纠正。

2.4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可持续发展

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促进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因此,目前林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如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都是为了将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的局面转变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状态,从而达到生态系统、林业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等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局面。

3结语

林业技术的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可能在投入了资金和技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这也需要工作人员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走完这一段艰难但意义重大的改革道路。

参考文献

现代科技的缺点篇7

【关键词】新乡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从2016年5月,苹果公司向滴滴打车注资10亿美金到同年6月上海迪士尼两周试营业的百万游客量再到世界知名企业对中国的扩大布局行为,无疑不彰显着现代服务业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现代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在满足本国强劲的消费内需的同时,增加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需求,也缓解了国内紧张的就业压力。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演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必然发展的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在服务业不能完全取代工业的情况下,如何将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融合是我国目前最好的选择。十以后,我国现代服务业也被给出了更清晰的规划路线,即以产业集群化效果呈现的创新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形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然展示出完美的现代服务业形态,例如:阿里巴巴所在的杭州高新^的先进信息服务业园区,传化公路港的现代物流园,深圳的科技孵化经验以及厦门市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措施均为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对于新乡高新区而言,其在“十二五”期间,也逐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现代服务业“2+1”主导产业模式,并于2012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高新区,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乡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5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新乡高新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全区服务业总量实现持续增长。2015年,新乡高新区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7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1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0亿元;完成增加值207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94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730亿元,实现净利润91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截至2015年末,新乡高新区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家,各类研发中心及试点工作站69个。其中,华兰生物制药市全球首批生产出H1n1流感疫苗的上市公司,而拓新生物公司所研发的核甘合成技术则打破了日本对此技术多年的垄断地位。

二、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

虽然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是由于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来说存在规模偏小、偏弱和偏传统的特点。目前,高新区企业分类多集中在流水线、代加工等形式的制造业,且规模较小,其在行业内几乎不存在竞争优势。这与产业集聚形式的经济发展规划路线是极为不匹配的。尽管高新区现拥有高远公路养护、华兰生物、拓新生物等自身具备创新性企业,但由于全区其他企业与之关联性较小,且较为分散的现状使得这些创新性企业的带动性相对较差,尚且未发挥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其次,创新性配套行业匮乏。

(一)信息服务业

现代信息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若想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信息化服务首当其冲。截至到2015年底,园区内已有甲骨文、青峰网络、360点搜以及盘石软件等数家电子信息企业安家落户。但是部分电子信息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承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难以从价值链高端环节切入,限制了产业的发展高度。此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内知名企业较少、自主产业缺乏、技术含量偏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发展空间明显受限。

(二)现代物流业

目前高新区物流服务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多数企业小、弱、散的特点仅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对于符合产业集聚的现代服务业来讲,缺乏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金融等物流增值服务业务环节;再加上空间布局的缺失,各单位缺乏有效衔接,同时公路、铁路以及航空协调能力的尚且不足等缺点使得高新区物流业难以满足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要求。

(三)科技服务业

科技领域同样存在资源配置分散,不能提供完整服务链的缺点。而在现有的科技服务业务中,科技金融、科技咨询以及创业孵化等综合科技服务方面较少。同时由于各服务机构的数据和信息不够公开、不共享的问题也使得科技服务业的企业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四)现代金融业

高新区现有金融消费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产业基金等新金融培育不足,同时缺乏“量体裁衣”式的金融创新产品,创新速度之后于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新区多以中小企业为止,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才匮乏。目前高新区产业服务业人才短缺较为严重,尤其在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其只要原因在于我国本身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人才较少,再加上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自然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驻扎,导致处于内陆三线城市的新乡高新区人才结构失衡,高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而对于科技服务业来说,其在人才选择方面要求更高,只有同时拥有技术、市场、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引领创新。

三、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建设特色园区,加强园区间协作

1.基于“成本最小化、处理能力最大化、专业程度最大化”的处理原则,目前新乡高新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医药物流园、第三方物流园、电商物流园等特色园区。充分发挥佐今明等龙头医药企业的带头作用,并且强化与本区知名企业(如华兰生物、拓新集团、海滨药业)、连锁零售药店形成战略合作计划,积极推进医药物流技术设备投入,保证医药仓储、分拨、配送以及信息追踪的全程物流服务。除此之外,园区应当积极与郑州航空港医药产业链服务形成对接,将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的优势推广到更多的国家。除此之外,加大电子商务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建设,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在网络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报关结汇、检验检疫、信用评价等环节的应用。减少物流配送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以第三方物流为保障,实现各产品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

(二)加强人才培养、吸收战略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及吸收机制刻不容缓。首先,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供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应当对高端人才和专家提供公寓;应当重点表彰为高新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人才兼职计划。其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实现全国人才招聘网络,面向全国招聘人才,另外组织人才招聘小组开展全国性质的招聘活动,力争引进高端人才,成立创新团队。第三,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同时大力推进与当地政府、企业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与清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合作,辅助成果转化;打造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内人才提供从研发到经营的相关政策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最后,落实人才政策。新乡高新区管委会应当持续推广并实现现行鼓励政策,例如去年出台的《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新乡高新区突出贡献高级技术人才奖励办法(试行)》和《新乡高新区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人才支持政策。

(三)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优势,积极发展园区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力度较大,并且针对区域间的发展提出可执行计划部署,随着“一带一路”、“郑洛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计划的落实,省政府、市政府业根据国家的一系列优待政策进行解读,同时根据河南省、新乡市的区域发展现状先后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例如:2015年3月新乡市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印发新乡市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对于现代服务业几大领域中所涉及到的土地、税费、财政资金、金融信贷方面都给予的详细的可申请减免政策具体条件。除此之外,在2015年颁发的《新乡市“企业新三版”挂牌工作3年行动工作》为高新区辖区内科技型企业括宽了融资渠道。为此,高新区应当高度重相关法规政策,积极出台符合本区发展路线的配套政策,抢抓机遇,积极引导并辅助企业能够最大限度享受目前政策支持。同时,新乡高新区应当持续邀请基金团队莅临指导,为本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系统实用的专业培训,提高企业对于政策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产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2]徐磊.我国产业集聚区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16.

[3]陈鹃.河南省集聚发展问题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6):50-51.

[4]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2005[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现代科技的缺点篇8

关键词:

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1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技术推广体系诸多不适,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技术推广体系转轨滞后,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农技推广部门职责不清,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干劲不足,单位农业工作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中涉及农业科技推广的指标少,缺少评价和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种植户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因素。

1.2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事业性科研及推广机构实验设备落后,科技人员待遇低,外部评价与内部考核制度尚不完善,缺乏创新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基础尚未充分建立,创新动力不足。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自觉的科技研发行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不足。

1.3农业科技领军人物不多,科技引领作用不强。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级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少,尤其是能引领农业发展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缺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现代农业学科领域人才稀缺。一些单位近10年来没有新进农技人员。当前,种植户的文化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不适应,环境保护意识、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意识不强,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难度大。

1.4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主体投入意识不强。农业科技投入资金近年虽有所增加,但还是存在总额偏小、配套政策较难落实等问题。政府资金投入偏少的状况仍然存在,部分基层推广单位由于缺乏推广经费,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工作。另一方面,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自主科技投入的意识仍然不强,科技投入停留在靠争取政府支撑上。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历年遭受的洪水、病虫等自然灾害袭击,均使农业经济遭受不小的损失。不难看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生产抵御旱涝自然风险能力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2相关对策

2.1增加资金投入。基于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品种的推广需要大量的实验经费和人员经费,因此,若想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政府就需要增加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虽然目前一些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也有所参与,但从本质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是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所以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资。投入的资金可以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条件和推广人员的待遇进行有效改善,使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体制。首先,在制度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需要制度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这可以避免各地方政府挪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保证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人员可以到位;另一方面,建立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在体系上,要转变之前单一的推广模式,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对新的农业品种和技术进行推广,建立主导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参与者为涉农企业和农民组织、无偿服务结合有偿服务的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在体制保障下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位。

现代科技的缺点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转变;设计;钻研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50-01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极具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特点的学科。因种种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不完善。这不仅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开展,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开设信息技术课,从而缩短与城区中学与其它地区学校学生的差距,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并实现与国际信息化全面接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难题。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注重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树立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通过建立和优化信息素养培养环境,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并能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己,即终身学习。

2.精心设计、钻研教学策略的运用

2.1集体授课策略。集体授课的主要特征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讲授(包括介绍、解释、演示、表演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一个班(或几个班)的学习者。

集体授课形式的优点主要表现为:这是一种较常规的教学形式,教师和学习者习惯上容易接受,也适合于我国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由于教师熟悉这种形式并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备课比较容易;省时,能在规定时间内呈示更多的内容,而且接受教学的面广,因此教学效率较高;还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集体授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教师在集体授课过程中,能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但由于学习者人数众多,学习者中存在个别差异,难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效果。在集体授课的组织形式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由于这一原因,容易造成学习者机械被动听讲,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2.2个别化学习策略。个别化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习者独立学习、自定进度、接受教师个别指导,这些以具体学习目标和运用各类教学媒体的活动为基础。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学习,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需根据个别学习者的特点,包括预备知识、需求和兴趣等,为个人选择或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

个别化学习的优点:个别化学习的方法可使不同的学习者在相应的学习条件下以不同的进度进行学习。学习者自己承担学习责任,有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责任感和独立工作能力和独立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缺点:①由于这种教学形式缺少教师的约束与监督作用,对于一些缺乏自我约束力和纪律、惯于拖延或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②学生对固定、单一的学习方法可能会感到乏味。③在个别化学习中学生潜心于自身课题的解决,因此学生的思维倾向偏于自我中心,班级集体的意识淡薄,有陷于利己主义的危险,因此他们不能学到友爱互助,合作共事的态度与方法。

2.3协作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的待征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在小组里一道工作,进行讲座、提问、合作钻研问题以及汇报。协作学习教学策略有这样一些优点:

(1)它有利于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学生可以发展集体意识。

(2)小组学习中,学习者通过交互活动可以培养决策、解决问题等在认知学习领域中属较高层次的技能,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是能动的。

(3)小组交流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组织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学习者能通过向其他学习者解释要点或原理而强化自己的学习。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学习者还能锻炼领导能力。

(4)在小组活动期间,老师通过讲座可以了解教学程序各个阶段的成效,能从学习者方面获得改进教学的建议。

(5)小组协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综合以上三种不同教学策略的优缺点,不难发现协作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策略,它兼具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优点,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受目前的条件所限制,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3.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1评价认识上的"缺位"。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信息技术目前还不是中小学的一门主课,更没有成为高考学科。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未作为一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重视对高考学科等一些主要学科教学的评价,忽视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

3.2评价方法上的"越位。所谓越位,就是在评价中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而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原理,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考试内容大多是有关陈述性知识,偏于记忆,可操作性不强,命题缺乏科学性;过多重视考试的分数、成绩,忽视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现代科技的缺点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科技伦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世纪全球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主导的时代,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时至今日,科技成果已经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按理说科学技术越强大,人类的生活越安定幸福,但事实是日益强大的科技反而让人类置身于更危险的境地。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生化危机等一系列的危险纷至沓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使得“科技伦理”成为这个时代最急切的呼唤。

科技伦理是指与科技活动相关联的人或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产生于科学实践活动而非科学技术知识本身,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或避免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的。虽然,现阶段科技伦理仅限于对科学家职业道德的约束,但是,逐步进行全民科技伦理教育,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意。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是各种事件的执行者,因此,对其进行科技伦理教育,是现代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陕西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众多,其中不乏在科技领域中有杰出贡献的专业院校。本文所选取的这五所高校,分别在科技领域的不同方面有所擅长,其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状况在陕西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调查设计

(一)研究方法及问卷说明

调查通过实地发放问卷的方式,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问卷共设有问题17道,全部为不定项选择,内容包括了对科技伦理的概念理解,科技伦理规范认知和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状况等。

(二)研究样本说明

主要以西安市内公立全日制大学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调查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和陕西科技大学共5所高校,发放问卷330份。发放时尽量把握性别和年级比例,以及专业的多样性。问卷发放于2015年6月,共计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91%。在调查对象中,女生占43%,男生占57%,其中本科生占90.3%,研究生9.7%。本科生一至四年级的比例分别是23%,25%,40%,2%;研究生数量较小,三个年级共占10%。调查对象涉及二十多个专业,但基本以理工科为主,其中文科类专业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4.3%。包括哲学、法学、经济学等,而理工科占85.7%,包括机械、金属、建筑航天、车辆工程、桥梁、计算机、制药、环境工程等。

二、调查分析

分析发现,在陕西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中主要反映出以下三个问题:

(一)科技伦理课堂教育缺失

科技伦理是一门系统化、多学科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尽管其进入高校课堂教学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但就目前调查结果显示,科技伦理教育还远未成为高校课堂教育内容之一。首先,就高校科技伦理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几乎98%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是空白,仅有2%的学生认为有类似的课程教育。查阅分析选样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也未发现有科技伦理课程的设置。其次,学生对科技伦理相关知识的了解十分欠缺,对基本概念的认知仅依赖自身的感性体悟,理解模糊、片面,这与高校没有讲授科技伦理课程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后,高校课堂中也未进行其他形式的科技伦理教育活动。显然,陕西高校对于科技伦理教育几乎没有涉及,而这些高校没有开设科技伦理的相关课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由上图可知,关于没有开课的原因,选择学校不重视的占到26.67%,思政课和其他理工科课程中有涉及占到45.67%,另有27.6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没必要和其他原因(如图一)。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开课的原因是:“高校思政课程中已经涉及相关知识,没必要专门开设。”反映出高校科学技术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脱节。科学技术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本应相辅相成、交融互动,但在高校的教学环节上,科学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相比并无区别,很少体现专业特点。几乎所有学生的科技伦理知识都来自思政课,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将科学技术教育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更缺乏细致的专业伦理教育。

(二)科技伦理教育方法欠妥

分析问卷时发现,大学生对科技伦理的了解主要来自思政课中德育这部分内容,而教师在讲解时基本上都是对概念的灌输,很少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在对科技伦理概念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大学生对科技伦理的理解普遍来源于他们的感性认识。50%的学生认为科技伦理是科学技术实践活动本身的伦理规范问题,20%的学生认为是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22%的学生认为是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伦理规约问题,而18%的学生认为是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冲突问题。对选项全部认同的并未出现,显然学生对科技伦理概念的理解均有失偏颇。

举个例子,从大学生密切接触的网络来了解其对科技伦理的认识。首先从大学生对网络伦理获得的途径来看。

根据SpSS分析中的多选项二分法可见(图二),对于上网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规范,被调查者中25.7%的人获知网络道德的途径是学校课堂教育,26.5%的人选择的是学校的实践活动,41.1%来自网络途径。说明学生们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大多来自外界,其中网络是高校学生获得科技伦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从对网络伦理学习的效果来看,学生是浏览网络信息,还是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学习,都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接受自主的学习方式。学校在主观方面还是希望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科技伦理的知识,但是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没有将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三)科技伦理教育效果甚微

爱因斯坦曾告诫他的学生说,应保证用他们所学的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祸害。可见这位大科学家对其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视。而据调查发现,陕西高校学生大多缺少科技伦理的基本素质。对于科技与伦理的关系,19%的学生认同“技术上能做的一定是伦理学上应该做的”这个观点,32%的学生反对这样的观点。另外,49%的学生则对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不能有明确判断。技术上能做的一定是伦理学上应该做的,这句话从因果联系上来讲是毫无根据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应用本身就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伦理既是人类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规则,就必然会对科技应用产生一些约束,比如克隆技术的应用,直至今天依然是科技界争议的话题。从选择结果来看,学生所受到的科技伦理知识并不能使他们理解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无论学生是从什么途径接受的科技伦理教育,只能说从问卷上看,效果甚微。

近年来,学术造假问题时有发生,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于学术伦理的态度,问卷设置了这样一道问题“你认为科技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从选择的结果来看,同时选择不抄袭不造假不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人将近80%,说明对于科技工作者本身,学生认为其应具备起码的学术道德,尊重科技求真的本质,对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比较了解。15.4%的人选择了不因为个人利益接受或拒绝任何科学知识,说明被调查学生对科技工作者利与义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大部分学生对学术腐败的态度表现出一种宽容的态度。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是科学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却被选中的比率最小,说明在现代教育中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对科学创新天然的缺乏一种探索的精神。从大学生对于学术伦理的态度可以看出,学校科技伦理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小,学生对学术伦理持有一种随大流的心态。

三、总结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被调查的陕西高校在科技伦理教育方面统一显示出严重缺失的状态。窥斑见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教育中科技伦理教育的缺失。我国自古以来都注重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先秦时期就有关于“道”与“技”关系的探讨。更何况世界已进入了以科技为主导的新纪元,科技伦理教育应当成为当代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从现实来讲,科技伦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对于现在高校科技伦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尽管我国的科技伦理教育发展比较晚,然而也有了一定发展。对于陕西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中反映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希望能够对整个高校科技伦理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由于科技伦理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有一个宽阔的思路,对学生的教育除了必须的专业伦理教育之外,应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尤其对理工科的学生,学校应该提供一些伦理学、技术史相关的课程,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该增强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多开展如学术讲座,课堂讨论,在线课堂等学习方式,提倡“服务学习”将教学方法与社区服务紧密融合,化理论为实践,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科技伦理。再次,鼓励学生创建科技社团,扩大科技伦理教育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生自发的进行科技实践,在不断运用科技知识的同时,科技伦理的影响也会不断深入学生内心,长此以往,学生必能将其内化为个人素质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最后,现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后备力量,应主动学习科技伦理知识用科技伦理观武装自己,发展自己,为我国的科技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郗芙蓉,李昊.科技伦理教育的三重维度[J].中国高校科技,2014(12).

[2]陈彬.科技伦理问题研究:一种论域划界的多维审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王前.科技伦理意识养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陈晓英,邹雨希.对大学生科技伦理观的培养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5]张岂之.论科技伦理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