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十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十篇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4:42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经济结构组成的农业领域,近年来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不仅在农业生产力及生产效率方面,得到了急剧的提升,在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方面,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农业领域的金融发展模式也由此提出,研究农业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对于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将就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

随着社会各领域建设事业的不断蓬勃发展,国家对农业、农村及农民“三农”问题也越来越为重视,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农业在我国的国计民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其他经济领域类似,农业金融发展模式,也逐渐纳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然而由于世界各国关于农业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的研究很少,即使是如同美国这样的一个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对于农业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时间,至今也只有三十几年,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处于初始阶段,然而研究农业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对其相关方面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下文将就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进行详细的探讨。

1、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讨

1.1建立模型。

对于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研究,本文从结构建模,研究其模型系数,来实现对其关系的探究,该模型所选取的经济数据是,自我国改革开放至2012年农村人均GDp值,以及农村经济开放程度指标,和农村金融发展指标等,由此建立VaR计量模型,该模型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同时其模型中的每个变量,均将其作为变量滞后值函数,予以建模,相比于以往的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建模,该计量模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1.2挑选指标。

在VaR模型中,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方面,可以选用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来予以替代,同时用RFiR表示,该值的计算公式是,将农村的总的金融资产,与农村总的GDp值相除,其所得到的值就是其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值,然而由于我国在农村金融资产方面,缺乏有效的统计,加之农村资本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因而在计算时,金融资产实际上可以用农村的存款及贷款额来替代,即农村贷款及存款余额,作为农村的总的金融资产;而在农村经济增长指标方面,则采用农村的人均GDp值代替。

1.3数据解释。

农产品进出口总和,指的是农产品的进口总额,加上其出口总额,而农村贷款总额指的是,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及国家银行贷款余额等的总和。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度,采用实证分析的手段对变量进行处理,其主要方法有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以及基于回归系数的检验。由于VaR模型其在经济分析中,具有更优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因此为了确保变量的变动,可以采用考虑残差项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手段,然后再借助因果检验法,来探究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1.4协整检验。

VaR模型中,只有首先对其模型结构予以确定,才能确定其滞后阶级问题,此时,可以选用JB检验法来实现,我们能够知道其残差数列的稳定性较好。此外,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至少有一个协整向量,由此可以说明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其各个变量间都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农村金额发展水平,以及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提高的同时,农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

1.5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协整检验方式,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其结果表明,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间,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具有一种长期稳定平衡的关系,即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是,在农村经济改革方面,已经实施了几十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农村经济并没有得到质的飞跃,而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方面,其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村金融改革,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改革,因此要想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并不断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使农村金融的发展,向多变性及多元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从而有效的促进农村资本的流动,提升其资本利用效率,进而与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配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二是明确农村金融的市场主体性。要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降低农民资本流失数额,同时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制的工作效率,以保障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机协调,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对农村资本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贷款的投资力度,给予农村发展所需资本的经费支持,提升农村信贷的资本投资,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人均资本量,以确保农民拥有足够的资本用于经济活动,从而有效活跃农村资本市场,提升其经济活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紧密联系,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加大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张亚娥单位:中共渭南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曹协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篇2

之有效的金融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仍然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金融发展体系不健全等重要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探求对策建议。

1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保护农民权益的战略举措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金融行业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也必须始终围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这一重要任务,促进农民金融领域各项权益的充分实现。农民享受的经济方面的权益包括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充分享有该项权益能够有效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村金融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高金融服务,特别是小额信贷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周转资金困难的问题,为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要始终坚持服务农民发展的原则,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坚持一手抓“输血”,一手抓“造血”,给予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局限于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民也要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谋求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大的发展。农村金融行业要更多增加公益性的因素,充分让利于民,以实际行动支持“三农”发展壮大。

2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认清发展形势的战略举措

我国现代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虽然发展的历程相比较而言相对短暂,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金融模式,小额贷款、互助资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层出不穷,农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的势头比较迅猛。总的来说,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领域逐渐扩展、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进程当中发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力求采取切实的工作举措加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重点为广大农民提供信贷方面的服务,应该面向普通农户或者农民个人,但是有的金融机构在服务对象上有所偏离,对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放贷手续简便、放贷规模较大,但是对于农民的小额贷款放贷的额度、时间、优惠政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农民金融发展还面临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农村金融的整体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提升。对于广大农户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仍然存在提升的较大空间,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降低市场波动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信用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本身需要加强自身建设,重点在扩大规模、提升授信额度、增加网点数量等方面加以改进,确保方便周边群众。

3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服务“三农”发展的战略举措

农村金融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金融也呈现出和城市金融发展类似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金融工具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农村金融主体机构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同步的,也是相适应的,符合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的规律,在服务农民、保护权益、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较大。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原则,根据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动态调整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确保农村金融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符合农村发展需要。在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理念上,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能固守以往的传统经验和思维方式,要做到动态调整、及时适应。要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金融服务行为,积极响应国家和当地群众的金融需要,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将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创服务“三农”的新型金融模式和产品。在坚持公益性倾向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关注金融机构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金融机构市场化、商业性等特性,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利润空间,努力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农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形势,加快农村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步伐,更新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理念,坚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特性不动摇,努力实现促进“三农”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

[2]郑良芳.从国外农村金融体制看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短板[J].银行家,2009.

[3]相重扬.有序发展农村(民)资金互助社开展信用合作[J].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刊,2010.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金融;财政;农业发展;新疆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15-03

新疆农业发展是新疆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4—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加大了金融财政政策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党中央惠农政策的带动下,新疆全区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指标蒸蒸日上,全疆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克服多种困难挑战,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使新疆农业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2011年,新疆完成农业总产值1974亿,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442元,同比增加799.41元,增长17.2%,列西北五省区第一位。农业农村形势良好,有力支撑了新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近年来,随着新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支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新疆金融财政支农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金融财政支农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实证方法与数据说明。首先,本文对选取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协整检验来确定本文设立模型的合理性,同时检验各变量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在确定了协整关系之后,利用协整关系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当变量之间均衡关系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模型的调整速度和变量间的短期影响,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本文涉及的变量和数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指标,用新疆农林牧渔生产总值表示,记为aGDp;二是金融支农指标,用新疆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总额表示,记为aL;三是财政支农指标,用新疆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额表示,记为Sae。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本文利用的分析软件是eviews6.0。

2.平稳性检验。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来检验变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先对变量取对数,再对时间序列LnaGDp,LnaL,LnSae进行aDF检验,同时对变量一阶差分后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这3个序列水平值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它们的检验统计量大于10%检验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这3个序列都包含单位根,从而是非平稳序列。同时,这3个序列的一阶差分的检验统计量值都小于1%检验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差分序列不包含单位根,从而表明差分序列是平稳的,根据分析,自然对数序列LnaGDp、LnaL和LnSae都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3.协整检验。engle和Granger认为虽然一些经济变量的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的是JJ(Johansen-Juselius)检验有非常好的小样本特性,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是一种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在上述设定基础上得出特征根迹检验(trace)结果。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各变量间具有一定的协整关系,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协整向量(1,0.471585,-0.809818)建立协整方程为(下方括号内为标准差):

LnaGDp=-0.471585LnaL+0.809818LnSae

(0.38922)(0.29006)

协整方程表明,新疆农业贷款与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存在长期稳定的负向变动关系,而新疆财政支农支出与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变动关系。财政支农支出促进了农业发展,财政支农支出的对数增加1%,则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对数相应的增加0.809818%;而农业贷款的增加并没有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贷款的对数增加1%,则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对数相应的减少了0.471585%。

4.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序列LnaGDp、LnaL、LnSae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但不能表明短期内不会暂时偏离均衡,可以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考察其短期动态调整。engle和Granger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VeC模型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本文选取滞后期为2期,与协整检验保持一致,根据eviews6.0输出的结果,建立有截距项但没有时间趋势项的LnaGDp、LnaL和LnSae之间的VeC模型:

-0.311063,而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表明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偏离均衡状态时,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支出对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且是负向的调节作用,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当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会对其进行调整速度为-0.311063的负向修正直至回归均衡状态,调整速度明显。

5.脉冲响应函数检验。在VaR模型中,某一变量t时期发生扰动项后,通过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将会对t时期以后的变量产生连锁的变动效应,脉冲响应函数(iRF)用于衡量系统对单位冲击的动态反应,通过比较不同变量的脉冲响应,可以很好地分析不同变量所受到的冲击效果的大小,进一步判断各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从VeC模型生成的脉冲响应函数计算和分析新疆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支出对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动态影响。设定响应函数追踪期数为10,结果(如图1所示),纵轴代表响应程度,横轴代表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

由图1可知,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naGDp对于自身的一个冲击响应均为正向,这就表明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对于自身信息的一个冲击表现为显著的长期正向效应,但是逐渐下降。LnaGDp对于农业贷款LnaL的一个冲击响应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这表明新疆农业贷款受到外部条件冲击后,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会先受到负向的冲击,随后从第5期开始都是受到正向的冲击;LnaGDp对于财政支农支出LnSae的一个冲击响应较为明显,表现为显著的长期正向效应,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一直保持正向效应,这表明新疆财政支农支出受到外部条件冲击后,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受到持续显著的正向冲击。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局限分析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6-0024-03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withtheconstantindustrializationofagriculture,theroleoffinanceinagriculturalproductsprocessingdevelopmentbecomesincreasinglyoutstanding.thispaper,takingLuoheCity,Henanprovinceasanexample,analyzesthelimitationsforfinancesupportingagriculturalproductsprocessing,andproposesarealisticchoiceforfinancesupportingagriculturalproductsprocessingdevelopment.

Keywords:financesupporting;agriculturalproducesprocessing;limitationanalysis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当前,通过税费改革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余地已经不大,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

我们通过对漯河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分析,认为加大金融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大有可为。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助于克服农产品“卖难”问题,有助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助于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更多就业,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近年来,漯河市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围绕农产品加工做文章,在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产品加工业总量不断增大。目前,已初步形成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销售网络化、企业集团化的发展格局;培育出了双汇、、澳的利、汇通、恒达食品等为主的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和绿色农业已成为漯河市的主导特色产业。2005年,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50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361家,食品制造业151家,饮料制造业38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27%,工业增加值445357万元,较2000年增长62.9%。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9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81%。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金融资金支持不足问题。2002-2005年漯河市农产品加工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之比由2000年的8.87%上升到2005年的18.42%,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资金缺口近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的贷款增长与巨大的贷款需求形成反差,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漯河市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局限分析,探讨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局限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基层传导受阻。

基层分支机构在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人民银行支农政策过程中常遇到以下困扰:一是基层行可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单一,手段失位,尤其是总行指导意见若与商业银行经营原则有距离时,由于没有刚性约束,商业银行消极对待,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会打折扣;二是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功能逐步弱化,银企关系尤其是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日益疏远,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阻;三是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对象和用途规定严格,贷款额度小,涉农企业贷款困难,货币政策在支农方面的效果呈现与期望目标相反的逐步下降趋势。

(二)现有金融机构的发展定位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地区分支机构的信贷功能严重削弱,主要业务是清收老贷款、吸收存款。二是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仅仅局限在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调销和储备,业务过于单一。三是农村信用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体系和市场定位问题,再加上受资金实力、服务硬件设施、结算条件等方面限制,制约了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四是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抽走大量资金,加剧了农村资金短缺。据测算,漯河市2005年由于金融机构造成的资金外流累计高达26亿元,其中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流出资金15亿元,通过邮政储蓄流出资金8亿元。

(三)金融机构现行信贷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上收基层行贷款权限,造成企业信贷主体缺位,拉长了贷款审批环节和审批程序。二是金融机构对贷款责任人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要求新增贷款不得出现不良贷款。信贷人员为了减轻责任,尽可能减少风险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时以现代企业制度衡量所有企业,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多采用传统的经营方式,管理不够规范,赢利水平较低,风险相对较大,严格的贷款条件对于在经营管理和融资方面先天具有弱质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很难达到信贷支持的要求。四是业务管理不能与时俱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突破了地域和行业的界限,而金融机构仍以农业、工业、商业划分业务范围,现行的业务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四)过高的不良贷款占比弱化了信贷支持能力。

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流动性风险突出,不良贷款占比高,相应弱化了资金支持能力。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急需资金支持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来说,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不够。

(五)农产品加工工业自身发展缺陷难以适应商业银行贷款条件。

一是产品雷同,科技含量低,对信贷资金缺乏吸引力。漯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中,加工面粉和生产方便面的占到80%,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发展缓慢。二是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这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其弊端不易显露,一旦企业规模扩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时,这一弊端将严重制约漯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自有资金不足,筹资以贷款为主。漯河市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靠举债经营而发展起来的,筹资主要依赖金融机构的贷款,单一的企业融资方式加剧了其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敏感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较快发展。据对某县调查,农产品加工业平均负债率在87%左右,甚至个别企业资不抵债。四是企业产品品种单调,质量不过硬。漯河大多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是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开发的新产品很少。比如专用面粉品种目前仅20余种,而发达国家就在百种以上。同时农产品加工质量不容忽视,同一产品质量的同一性和稳定性较差,而且还有一部分加工品的质量根本就不合格。五是新上项目挤占生产资金,由于宏观调控而造成资金紧张。如某企业在无专项资金的情况下,近两年新上5个项目,占用流动资金2.5亿元。

二、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途径选择

现行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和服务功能的局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从金融政策、机构、投资融资和金融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循环的农村金融体系,使农村资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农户及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循环流动并不断壮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和谐发展。

(一)加强货币政策引导,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人民银行要努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一是要进一步发挥“窗口指导”作用,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金融运行特点,创新与农产品加工业政策相协调的货币政策传导手段,增加基层行可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突出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二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按照利率与风险对称的信贷原则,合理确定投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三是要建立一个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反应灵敏、渠道畅通、协调一致的信息平台,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构建完整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现农村资金良性循环。

1.加快现有金融机构的改革。

一是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履行好国家政策性职能的同时,扩展业务种类,重点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要调整经营策略,农业银行应将业务经营重点向中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可以考虑要求县及县以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涉农贷款必须达到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或考虑将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以下地域撤出,减少农村资金外流量。三是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市场定位,加快改革,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农村合作金融企业,要充分运用国家的扶持政策和点多面广的优势,尽快填补国有商业银行撤并留下的空白。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农村资金的内部良性循环。

一是成立区域性支农金融机构。要尽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减少农村资金外流渠道;鼓励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增加支持力量;在经济相对发达和民间融资活跃的地区试办区域性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探索成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它们的涉农贷款比例,实现“水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的效应。

二是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要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保险机构开办农业及涉农企业的相关保险业务。可以由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或保险机构出资建立起农业生产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小企业产业保险公司,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授信保险。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的风险,尽快组建再担保机构,或者加入中国再保险公司,参与信贷的再保险。

三是拓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渠道。要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中小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票据市场,积极利用民间融资,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产业化生产领域。地方可以试办小型产权交易市场甚至股票交易市场,专门进行当地中小企业产权甚至股票交易,规模扩大时再对外开放。要允许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进行融资,有条件的大型集团企业和产业链相对完整、上下游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可以组建企业财务公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民间投资机构,提高支农实力。

四是探索建立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信用中介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要创新担保形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融资方面的作用,在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或金融互助会。对大中小型企业应实行有区别的信用评级,拓宽抵押物种类,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三)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投入。

1.要改善当前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体制。

一是要改变目前信贷权限过于集中上级机构的状况,要给基层金融机构适当下放贷款权限。

二是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评级和信贷审查时,应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实行区别对待,尤其对信誉好、有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可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信额度。

三是要完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金融机构上级行要在规范贷款操作程序的条件下,允许低比例的不良贷款存在,不能要求贷款行和贷款责任人做到“零风险”。同时还要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对经营业绩突出的机构和信贷人员要给予奖励,真正达到权、责、利对等,调动基层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2.要盘活存量,增加信贷的有效供给。

一要完善收贷、收息激励政策,制定合理的贷款收回奖励措施,调动信贷人员收贷收息的积极主动性。

二要努力取得执法部门的支持,协助金融机构清收贷款,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三要促成政府建立协调和长效机制,通过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联动和金融安全区、信用社区建设,盘活信贷存量,保障金融机构的合法债权,创造银企和谐的局面,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篇5

【摘要】文章概述了民族地区农业银行近几年的发展与成绩:经营业绩取得显著进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收到较好效果;金融服务方式拓展和人员培训较好地实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因地制宜开展业务、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加大自身的金融创新、全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以及极积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银行;金融服务;精准扶贫

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业银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发展阶段。2009年1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农业银行是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提供多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还有金融市场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金融租赁、基金管理、人寿保险等也属于其业务范围。至2015年底,农业银行总资产为177913.93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89099.18亿元,吸收存款135383.6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3.40%,全年实现净利润1807.74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指开设在民族地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农业银行分行、支行以及基层营业机构。本文所指的民族地区,具备以下特征:特定的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的地方,并且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同时拥有和保留着较为浓郁的民族习惯和文化,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并且国家一般会赋予这些地区一定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特殊优惠政策。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方便偏远落后地区百姓生活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整体看来,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解决。本文就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发展状况做简要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与进展

1、经营业绩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逐步向好,在存贷款额、绩效、声誉方面均有了较大提高。

中国农业银行准格尔旗支行至2013年底,各项存款余额455551万元,比年初增加43396万元。其中对公存款余额240104万元,比年初增加14228万元:储蓄存款余额215447万元,比年初增加29168万元。贷款余额达到390465万元,较年初增加82305万元,新增实体贷款及或有资产不良率均为零。新增贷款100%。2013年实F利润16804万元,同比增加1636万元。当年全行中间业务收入实现3107万元,同比增加388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7%。(《准格尔年鉴(2014)》)

随着经营业绩的提升,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比如准格尔旗支行荣获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五・一”劳动奖,荣获2013年度鄂尔多斯市分行综合绩效考核第一名。2013年6月,在中国银行业协会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工作表彰大会上,措勤县江让营业所和福建宁德长兴支行荣获“年度最佳社会责任特殊贡献网点奖”,等等。

2、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

(1)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分行是自治区金融服务“三农”的主力军,近年来围绕青稞、藏药材、优质绒山羊、牦牛肉、藏系绵羊、藏猪等高原特色产品发展方向,重点支持了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先后扶持的部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20余家,扶持的市(县)级龙头企业40余家。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28.36亿元的特色产业贷款发放工作,贷款余额10.09亿元。扶持了1117户农牧特色产业经济实体,实现了691395人的就业。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了扶贫贴息贷款,每年为产业龙头企业等相关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439万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分行出台的《关于做好2012年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提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2项要务:一是积极支持特色农畜产品、高原特色食品、高原特色藏药等产业的发展,走特色强区之路,推进特色农牧业“七区七带”战略格局;二是通过不断完善信贷资金的利益联动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对“十大产业”的推进力度,把企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实现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农行增效的多赢效果。

另外,新疆分行以“金融戍边、稳疆兴疆”为使命,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和引导,在产业发展中提供多领域的金融支持。该行围绕着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就能源资源开发、纺织服装、特色农业等产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大了对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持力度。重点在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五大千亿产业园区上下功夫,加大对道路交通、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至2015年6月,该行对核心客户累计投放信贷45亿元,授信额度近300亿元(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2)对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多民族地区以农牧业为主,农业银行在支持当地农牧业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分行以“面向三农、商业运作”为自身定位,以多种方式发挥好“三农金融服务主渠道”作用。首先,抓住三农龙头企业和重点农户,以此为突破点。其次,以“公司+基地+农户”为重点扶持方式,围绕肉、绒、乳、粮、薯、草六大农牧主导产品开展扶持工作,重在推进农牧新兴经营主体的涌现。至2015年8月底,内蒙古分行共与区内343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实现了综合金融服务覆盖面过80%的目标。针对区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综合授信176亿元,贷款余额达103亿元,突出支持了蒙牛、伊利、鲁花葵花油、金锣、科尔沁牛业等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

新疆分行则紧扣“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主线,专项设置“三农”信贷计划,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针对“三农”的贷款增量不低于上一年,增长速度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具体落实了“20万农户致富工程协议”,对精品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重点支持,开展了“惠农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3、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收到较好效果

“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是一款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指的是对民族地区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用以满足其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大额贷款。此类贷款的贷款方式灵活,可采用保证、抵押、农户联保、质押等多种方式申请贷款。用款方式也较为灵活,可以分为“自助可循环方式”和“一般方式”。自助可循环方式指在核定的最高额度和期限内,借款人可随借随还,通过自助借款方式提款、还款;一般方式指的是对借款人实行一次性放款,一次或分次收回。如果在采用自助可循环方式,那么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按照贷款的实际使用天数计息,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借款人的利息支出。

另外,在一些偏远的民族地区,农牧民有着较为强烈的个人信贷需求,而又无法实现“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推动农牧民改变“等、靠、要”思想,一些农业银行开辟了新的服务产品,比如保证信贷,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以书面保证、乡或村级政府提供证明的方式发放贷款,而且利率极低。以“双联户”联保的方式开展的贷款活动也在增加。这就大大方便了农牧民,有效满足了他们生活和经营用款需求。

“农户小额贷款”在一些民族地区也得到了较好开展。这一业务指的是农业银行按照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要求,对农户家庭内单个成员发放的小额自然人贷款。每户农户只能由一名家庭成员申请农户小额贷款。这种方式和“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有相似之处,但额度要小,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方面。也存在着贷款方式灵活、用款方式灵活等特点,同时可以节省农户利息支出。

4、金融服务方式拓展和人员培训较好地实行

在民族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影响,金融服务方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当地实际适当拓展金融服务方式对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生存发展非常重要。比如内蒙古分行按照“一行一策、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县级区域内的每一家支行业务开展情况、地域特点、民风民俗特点等综合因素,制定了《内蒙古分行县域支行“一行一策”发展规划》,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业务目标、金融服务方式、客户发展目标以及风险控制举措等。

整体而言,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业务能力有了提高,敬业精神有了加强。而针对民族地区的重要发展任眨农业银行也加强了专门的培训。比如内蒙古分行于2016年10月11日举办了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共148名客户经理,其中二级分行有14人,全区134家支行有134人(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几乎涵盖自治区全部旗县支行。通过培训,提升了工作人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岗位能力,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统计工作和资金调拨、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微企业产品严重缺失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微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一些民族地区的高原环境、人口密度等诸多因素限制,当地农业银行更关注对当地较大企业的支持,或者仅仅满足于当地居民的存贷款业务,对越来越多的当地经济合作组织等小微企业重视不足,缺乏主动作为,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开展有限。

“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是依据小微企业所提供的有效抵(质)押物价值或保证人的担保能力,直接为客户办理各类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等表内外融资业务的融资产品。这种业务具备多个优点,如融资额度灵活,最高可达3000万元;担保方式多样,可采用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存单、国债、银行票据全额抵(质)押或保证担保方式;业务流程便捷。

2、“科创贷”运用不足

“科创贷”是农业银行向纳入各级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支持范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的各类本外币信用的总称,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贴现、保理、承诺、信用证、保函等表内外融资业务。“科创贷”主要满足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需求,最高可贷款8000万元,并且企业可享受优惠融资利率,可以采用政府增信、保证保险等多种担保方式。

但在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科创贷”运用并不到位,这与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中小创新企业发展需求之间还有错位。以拉萨市文成公主实景剧演艺区内的小微企业而言,我们调查中发现,有多家具备科技创新元素的小公司,他们有的进行自主文化产品创意设计进而在演艺区内展销,有的与有关文化产品企业联合进行创意开发,但他们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资金问题。实际上,农业银行完全可以用科创贷进行满足。

3、工作团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尤其偏远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并不稳定,有较大的流动性,一旦有新的机遇,或条件、待遇更好的选择,员工一般会选择离开。另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作人员不满现状,有抱怨和消极应对的态度,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第三方面,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农业银行中,较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缺失,尤其在高海拔的农牧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相关政策建议

1、结合所在民族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业务

民族地区农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及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既具有一些共同性,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必须结合所在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金融需求进行具体设计,因地制宜开展业务,采取多种手段推进自身生存发展,并有效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提高生活条件艰苦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

提高所处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地区农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中、生活中的困难,情感上关心他们,工作上鼓励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从而达到稳定工作团队的目的。同时要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并适当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银行全面可持续发展。

3、加大自身的金融创新

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推进互联网金融“数据信贷”业务发展,对符合农牧业产业链发展要求的民族地区,实行“互联网+金融机构+核心龙头企业+产业链下游经销商客户”的金融服务模式。利用“数据信贷”业务破解民族地区中小企业传统贷款准入难、审批难、担保难等困境,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重信用、轻担保、无抵押”。利用“互联网+”简化手续,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优势,实现业务流程全部互联网线上操作,缩短业务办理流程,提高贷款业务办理速度。

4、全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而且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机遇,因此农业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促m农业科技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富农、强农的作用。一方面,农业银行应为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解决其融资难题,降低其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要关注科技创新企业与当地农牧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利用资金链条作用推进“科技公司+农户”的信贷综合经营模式,促进农牧民增收。

5、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

农业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办于2014年签署了“金融扶贫合作协议”,在产业扶贫与小额信贷扶贫两大方面开展合作。随后,农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意见》等多份推进扶贫工作的文件。民族地区扶贫、脱贫任务更为繁重,当地农业银行更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精准扶贫之中。要设计适应民族地区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出“特色贷”。要创新金融扶贫、脱贫模式,在精准上下功夫,比如开展的以农户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内蒙古开展的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业务等。

【参考文献】

[1]闫冰.农行吉林省分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2]王勇.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1.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篇6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职能体现在引导农业生产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相适应,实现农业生产者与社会的双赢局面,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起步较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完善之处。

1.资金筹集渠道和方式单一

农发行的信贷支农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以及发行债券,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于“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以及关注程度的不断加大,对于中国农发行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尤其是在国家当前面对的复杂金融局势下,农发行的信贷资金要针对当前局势作出相应调整,同时,由于国家对于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信贷计划没能很好地进行差异化安排,对于农发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安排不够合理,使得农发行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缩减了农发行的筹措资金渠道,使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既要捆着手脚与同行竞争商业性涉农金融业务,使得本身资金筹措渠道就较为单一的农发行更加窘困。

2.政策性金融创新产品不足

农发行的政策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侧重于社会性,因此农发行的政策不管是从制定还是在执行环节都与其他金融机构有所不同,同时因地制宜的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更需要对于金融业务的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农发行下设的众多分行往往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或按部就班的开展业务,这就造成行业内缺乏创新潮流,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典型的贷款、抵押业务中的抵押物的品种、贷款的投放领域以及资金来源都比较单一;二是开展的业务品种比较单一,面临着农发行开展的相关金融业务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3.农发行难以与农户发生联系

农发行难以真正进入基层去逐个地区的进行考察,这就导致一些项目的实施很难完全符合农业生产部门或个人的现实要求。近年来,作为支持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的农发行不断加大了信贷力度,信贷资金投放量逐年增加,但由于缺乏同农户的直接有效沟通,对涉农项目的信息掌握不够全面,使得一些支农资金没有运用到实处,没有发挥出农业信贷资金的最高价值,加大了对重点涉农建设项目的支持难度,长此以往将不利与政府引导和使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资金,不能很好地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农发行对全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

二、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的措施

1.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形式

一方面,在当前信贷规模严格控制、形势趋紧的情况下,传统的信贷融资渠道难以为继,过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靠借贷这一手段融资,在大形势的发展下,需要不断丰富融资渠道,通过开展市场化债券发行、同业存款、同业拆借、票据交易、现券买卖与回购等融资业务;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如果能主动地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沟通,努力挖掘各类资金交易市场的潜力,实现各种融资渠道的优势互补,构建农发行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渠道,将大大有利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与融资渠道的市场化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农业政策性金融产品的创新

农业政策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就是要避免金融产品的同质化,体现在贷款业务方面,主要包括对贷款种类、贷款投向领域等方面的创新;体现在抵押担保方面,不管是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还是对粮棉油战略性客户贷款,主要是对抵押品种的创新。这就要求全行上下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业务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适应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新形势,抓紧创新信贷品种。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篇7

郑良芳认为,美国在政府农贷机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系统的合理分工值得中国借鉴,〔7〕张坚则以印度农村金融改革为例,提出中国应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发展农业保险和加强农村金融法规建设。〔8〕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均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整体归纳后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上,通常以农村经济总量或农业经济增长指标代替经济发展指标,而单一指标不能全面描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第二,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不一致,对二者的相互作用有着较大的分歧。第三,对农村经济转型的农村金融支持研究文献极少。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拟从农村金融深化水平、金融效率水平和金融结构三个角度描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农业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协调发展等多角度出发,提取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经济转型指标与金融发展指标的实证分析模型,考察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农村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框架

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框架主要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农村经济转型指标。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民生改善、农村政策支持、农业现代化水平、城乡协调发展五个方面设定指标,指标的选取原则主要是依据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政策制度着力点和前人的农村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最终获得农村经济转型综合指标。然后,运用VaR模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农村金融深化水平、金融效率水平和金融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另一方面,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等实证分析方法描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转型的支持状况,考察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和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对经济转型的作用及影响程度。1.指标设定在充分考虑相关指标代表性以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将以三级指标体系构建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见表1)。

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指标的选取上,主要参考Beck和Levine〔9〕对金融发展指标的归纳总结,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了金融深化指标(Fin-SiZ)、金融效率指标(Fin-eFi)和金融结构指标(Fin-StR)。 在表2中,农村金融结构指标为农村非正式金融信贷规模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阮素梅通过研究界定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表现为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含私营企业)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型借款融资,〔10〕李海峰在分析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成逻辑中指出,农村非正式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上,并以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为依据提出以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的68.37%估算农村非正式金融规模。〔11〕本文对农村非正式金融信贷规模采取同样做法。2.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分析数据,基础数据采用1992年~2012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为能够综合反映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情况,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作用,所以对农村经济转型指标的因子分析过程将不详细赘述。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et)的因子分析结果为:通过因子分析最终提取了一个公共因子,即农村经济转型指标(et),累计可解释14个三级指标中82%的变动情况;计算得到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36>0.5,Bartlett值为595.91,p值趋近于0,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最终构建为一个变量,该变量可有效代表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数据。

三、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对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和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农村金融结构指标)的aDF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et、Fin-SiZ、Fin-eFi和Fin-StR均为非平稳变量,经一阶差分处理后,所有变量均为平稳序列,表明et、Fin-SiZ、Fin-eFi和Fin-StR为一阶单整序列。2.Jonhamson协整检验利用Jonhamson协整检验判断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考察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在5%的置信水平下,对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农村金融结构指标的Jonhamso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可以确定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农村金融结构指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3.VaR模型估计利用VaR模型考察et和Fin-SiZ、Fin-eF、Fin-StR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通过检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结合aR根的倒数图表显示,所有单位根的倒数均在单位圆内,确保了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回归结果为:et=-0.187813+0.81881et(-1)-0.264079et(-2)+0.059254FinSiZ(-1)+0.131494FinSiZ(-2)+0.075454FineFi(-1)-0.177456FineFi(-2)-0.267143FinStR(-1)+0.460685FinStR(-2)(1)通过对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检验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Fin-SiZ、Fin-eF和Fin-StR的第1滞后项均通过检验,Fin-eF和Fin-StR的第2滞后项未通过检验,说明上述三个变量的短期变动会引起农村经济转型水平的波动,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转型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上存在差别,这与中国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确定了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下,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方向。表4为农村经济转型指标与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农村金融结构指标是农村经济转型的Granger原因,农村经济转型水平是农村金融效率水平的Granger原因,说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转型有着显著的影响。

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本文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描述三个农村金融发展指标与农村经济转型指标的动态关系。如图1所示,农村金融深化水平的波动对农村经济转型有着显著性影响。当对农村金融深化指标施加一个冲击后,农村经济转型指标从第1期开始迅速攀升,在第5期冲击效应达到峰值,此后冲击效应减弱并最终趋于平稳。这说明以农村存贷款余额、农业保险保费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衡量的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对农村经济转型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村存贷款余额和农业保险保费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农村的消费和投资水平,生产性投资水平的提高无疑会带动农村经济转型水平的优化。图2显示,农村金融效率水平的波动对农村经济转型的影响并不显著。当对农村金融效率指标施加一个冲击后,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在第2期迅速达到峰值,在第3期达到负向峰值,并且这种波动反应极小,最终冲击效应逐步减弱并趋于0。实证结果说明,由农村贷款余额和农村存款余额之比表示的农村金融效率水平对农村经济转型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反映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单一、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种类单一和农村金融机构资源配置能力效率低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在面向农村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时,仍然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12〕金融产品多样性严重不足,并且在资金配置上,农村金融机构为满足风险性和盈利性原则,致使农村信贷资金大量流出,弱化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图3显示,农村金融结构水平的波动对农村经济转型有着显著性影响。当对农村金融结构指标施加一个冲击后,农村经济转型指标在第6期达到负向峰值,然后逐渐上升并趋于平稳。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在法制建设上仍不完善,目前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是以缺乏有效监控和牺牲风险控制为前提的,〔13〕导致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和风险不可控,对农村经济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从图3也可以看出,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对农村经济转型的影响一直都是负向的。6.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方法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图4是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图4显示了方差分解结果,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对农村经济转型的贡献率最大,最大时可以解释54.43%农村经济转型的变动,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可以解释23.06%农村经济转型的变动。这说明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农村金融结构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农村金融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状下,对农村经济转型的贡献微乎其微。

四、结论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实证分析

一、引言

金融与经济发展间关系一直是各国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Goldsmith(1969)金融结构理论的核心是,金融发展的实质即是金融结构的变化。1973年麦金农(macKinnonn)和肖(Shaw)分别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的金融抑制(压制),实际利率长期低于均衡利率水平甚至负利率。levine(1997)认为金融系统的作用就是消除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存在而产生了市场摩擦,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这两条途径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率角度对农村金融进行理论解释,采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办法,用实证方法论证了重庆市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基本路径。

二、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研究方法

本次分析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做到全面、协调的整合,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次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整理完材料之后,得出变量之间的协整和回归方程。显而易见,得出了全国农村的发展状况,更加能够体现重庆农村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所呈现的关系,即正相关关系。

2.指标选取

(1)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农村金融相关率FiR。FiR是指一定时期内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的比值。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项目等。通过调查与了解,得出农村的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农村金融资产进行了研究,包括农民持有的现金和储蓄。实物资产价值采用农业生产总值指标。

第一,农村人民家庭持有的现金量。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在新中国时期,纸币成为流通的主要工具。在现阶段,将可获得的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作为指标。

故农村持有现金总额=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农村居民人数

第二,农户本身的储蓄量。此者包括各个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农户的定、活期存款。本文采用重庆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农村储蓄用来计算农户储蓄。

金融资产=农户持有现金+农户储蓄

所以,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农业生产总值

(2)农村经济发展指标。虽然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业仍为主要产业,本文所选取的农村经济发展指标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大农业的生产总值Y来代替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均折为现价表示。

3.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历年《重庆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根据1998至2011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人均支出额、存款余额、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有关数据整理而得到下表。

4.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aDF方法对Y和FiR两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存在,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为薄弱环节。当FiR变动一个单位时,在理论上本来可以通过金融效率的传导作用,使得农村经济增长6345.074个单位。由于农村金融的不完善和农户自身融资的局限性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FiR的作用严重削弱,并没有发挥其实质意义上的作用。因此,重庆市应该大力发展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首先,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要一切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真正的务实,把金融机构的职责履行到位。其次,注重细节,紧抓效率,充分利用重庆直辖的优势和两江新区的带动作用,多给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自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积极作用。再次,要注重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创新要提上日程。最后,要充分整合一切积极的因素,共同发挥它们对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蒙德.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35,78-99,103-109.

[2]陈默.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及我国的实证分析.暨南大学2001.

[3]许成雯.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界2012(6).

[4]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1).

[5]刘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6]谢琼.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Granger因果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5).

[7]何亚玲.转型期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3).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篇9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城乡经济并不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自动趋于协调发展。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协调,需要政府对农村发展给以政策扶持和引导(李树,2009)。近年来,伴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逐渐成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刘健,2008),但其发展速度仍相对缓慢。从2007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到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政府财政支农和金融机构贷款成为国家促进农村经济方法的重要方式。但是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金融机构对农业及乡镇企业的贷款总和仅占总贷款额度的4.96%,财政支农也仅占财政支出总额的6.5%。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金融研究的热点。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关系的专门研究却起步较晚。2005年美国《农业金融评论》综述了过去35年在农业金融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就是说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对农业金融的专门研究也不过三十多年(曹协和,2008)。在国内,由于学者们采取的方法、选择的变量对象以及时间长度的不同,使得关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结果截然不同(刘健,2008)。

一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影响不显著,甚至有抑制作用。邓莉(2005)借鉴金融结构论的思想,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研究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也不高。谢琼(2009)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非但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反而在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化和农村消费方面存在消极影响,农村金融制度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存在偏差。金融支持除了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外,还包括政府的财政支农。农业财政支出是农村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来源(温涛,2005)。邹小勤(2008)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支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共产品经济正外部性不显著。温涛(2005)运用中国1952―2002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不仅无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而还起到了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瓶颈,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决非简单的注入资金的过程。

另一方面,大量学者却认为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李学春(2009)通过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发现从长期看,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功能发挥无关;但短期看,中国农村金融功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也有学者是从特定省份或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的。王俊芹等(2009)以河北省为例,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有一个滞后期。冉光和(2008)则针对山东省1981―200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说明如果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良好,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陆美娟(200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江苏省13个城市在1996―2005年农业产量与相关金融支持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苏南地区农业总产值总体变化不大,其中苏南每年金融支持量的增长速度缓慢则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苏中、苏北地区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因为金融支持量的增长速度相对比较显著。

尽管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内容各不相同,由于研究视角、模型设定、变量选取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差异。本文将结合典型相关分析和协整分析,首先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初步检验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抽取出能决定性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支持力度的典型指标,然后运用协整分析,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来考察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二、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变量设定

1.金融支持指标

本文所指的金融支持包括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以及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一方面,农业财政支出是农村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来源(温涛,2005)。另一方面,信贷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而乡镇企业在我国的独特经济运行形式也使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本文选择国家财政支农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费(X1)、基本建设支出(X2)、科技三项支出(X3),以及金融机构农业贷款(X4)和乡镇企业贷款(X5)作为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五个指标。

2.农村经济发展指标

为了相对全面地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本文选择了代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农林牧副渔增加值(Y1)、反映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产品出口额(Y2)和农产品进口额(Y3)、反映农村市场完善程度和消费能力的农村消费品零售额(Y4)。

(二)数据来源和数据平减

本文1990―2010年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0―2010),财政支农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农产品进出口额、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0)整理而得。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以1978年为基期的平减指数对所有数据进行平减处理,使各指标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

(三)典型相关分析

1.组内变量相关分析

分别对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指标进行巴特莱特球形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

表1和表2的结果表明两组变量在组内都具有相关性。接着计算方差膨胀因子,可以得到两组指标的组内变量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组间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pilal迹检验、Hotelling―Lawley迹检验、wilks检验和Roy最大根检验,发现各统计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如表3),因此可以表明组间变量也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可以对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3.典型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利用SpSS13.0对两组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输出结果如表4、表5:

从表4可以看出,四对典型变量中,第一对的典型相关系数达到0.979,属于强相关,而其他三对典型便来能够的相关则相对较弱。这一点从表5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显著。

表6的结果表明,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线性组合为:

U1=-0.495X1+0.075X2+0.095X3-0.527X4-0.265X5

V1=-0.874Y1-0.448Y2+0.521Y3-0.236Y4

4.冗余分析

从冗余分析结果发现,金融支持变量被自身的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75.1%,被农村经济发展指标解释了72.0%;农村经济发展变量被自身的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82.9%,被金融支持指标解释了79.3%。因此认为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5.结果分析

从典型相关变量的相关系数、显著性程度和第一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可以认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仍主要由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决定,财政支农中对农村基本建设和科技三项的投资与金融支持的相关程度较小,且与农林牧副渔业增长值呈负相关,但是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支出及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及农业的贷款都与农村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即这三项金融力度的加强会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取Y1,X1,X4,X5四个指标继续深入进行协整分析。

(四)协整分析

1.模型设定与oLS回归

根据上文的分析,分别对Y1、X1、X4、X5取对数,并选择基准模型:

LnY1=C+a1lnX1+a2lnX4+a3lnX5+ε

其中C为截距项,ai为相应的弹性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协整检验之前,为了考察前面所讨论的Y1与X1、X4、X5是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首先运用对最小二乘法上述模型进行估计,eviews5.0运行结果为:

LnY1=4.7527+0.1944lnX1+0.2119lnX4+0.1055X5

(17.6029)***(2.4994)**(3.2423)***(2.2254)**

R2=0.89D-w=0.68S.e=0.085F-statistic=48.25p(F-statistic)=0

其中括号内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1%、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从方程可以看出每个回归系数都具有期望符号,各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整体也显著(p(F-statistic)=0)。

2.aDF检验与Johansen协整检验

在具体应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为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首先必须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法检验平稳性。

从表7的检验结果可知,这些变量在5%的临界水平下都是以阶单整的,而其差分均是平稳的,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8。

从表8的检验结果可知,至少存在2个协整方程,说明这些变量虽然是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选择最大特征向量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长期协整方程。由eviews5.0可以得到协整方程:

LnY1=4.2758+0.1279lnX1+0.3544lnX4+0.0803lnX5

(0.0942)(0.0447)(0.0347)(0.01755)

3.结果分析

可以看到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估计的长期均衡关系与采用oLS方法估计出的回归系数非常接近,由此说明,协整方程真实地反映了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也验证了前面典型相关分析得出的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与财政支农支出、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以及农业贷款呈正相关。同时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说明目前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还有待加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以上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国家财政对农村基本建设以及科技三项的支持力度不够,这两项指标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

二是我国农村市场依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依然较小。

三是农村经济增长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出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二)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基本建设和科技三项财政投入

农村基本建设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科技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我国应该在财政支农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调整支农配置方案,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和科技三项的支持力度。

2.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2009年5月,我国农村消费增速首次快于城市,农村消费市场潜能正在逐步释放。因此,抓住当前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大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将十分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

3.鼓励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虽然目前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仍然不够,但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农业贷款更为显著。因此,应该在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信贷支持的同时,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的科技和地理优势,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减轻国家财政支农压力。

【参考文献】

[1]王俊芹,宗义湘,赵帮宏.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9(2):31-37.

[2]陆美娟,左平桂,张兵.江苏省金融支持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6-150.

[3]李树,陈刚.国外财政支农的经验与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9(2):71-73.

[4]黎翠梅.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9(1):182-188.

[5]李学春,王家传.中国农村金融功能发挥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3):28-30.

[6]谢琼,方爱国,王雅鹏.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了吗?[J].经济评论,2009(3):61-66.

[7]刘洁.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11-13.

[8]冉光和,张金鑫.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6):47-51.

[9]焦兵.东、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70-72.

[10]邹小勤.结构失调与效应弱化――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探析[J].特区经济,2008(3):178-179.

[11]钟文明.财政支农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557-2559.

[12]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18-27.

农业金融发展分析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供给分析 需求分析

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后,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下面我将从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分析,来提出如何改善我国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分析

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需求:低收入农户的金融需求的特点是生产性借贷资金比重较小,主要满足春耕生产、小规模种养需要,借贷期限短,金额小;高收入农户尤其是大户专业户,生产性借贷资金比重大,借贷期限较长,金额较大,借贷目的是为了实现经营转向,发展壮大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但是相当部分的贷款需求是无效的需求,经济学上所指的需求是一种愿望与能力的统一,把既愿意得到又支付得起的需求定义为有效需求。虽然我国农村地区贷款需求强烈,但金融机构为防范信贷风险要求资金借贷者提供有效抵押品和担保人。而我国的农户缺少有效抵押物,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贷款机制不健全,他们的贷款需求往往被视为无效的。

2.中间业务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强,手头节余资金不断增多往往因缺乏投资理财途径而闲置,同时也有大量的资金需求无法满足而形成借贷缺口的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单一、一般只吸收存款,很少发放贷款。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经常无法得到金融政策的咨询服务。有时连兑换残币、零币,真假币鉴别等基本金融服务在农村都很难得到及时的保证。

3.保险需求:随着农民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资金投入的扩大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农民的风险意识也在逐步增强,通过农业保险,减少损失,化解风险,保障安全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农村、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

但由于农业的特殊性,既要承担自然灾害风险,又要承担市场经济风险使大量的商业保险处于亏损的状态已很难在农村生存,急需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出现。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分析

目前,我国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组织包括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

1.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供给分析。农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由政府出资设立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老大哥。在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农行改制为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市场化运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导致其放弃低利润的农村领域,县域网点大量撤并,乡镇营业机构所剩无几。以及其基层行失去信贷权力使农行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贷款日渐减少,形成逐步淡出农村和支农服务的局面。

农业发展银行是专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最初是为农副产品收购、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提供贷款,但目前它仅承担收购贷款的责任,成为“粮棉油银行”。随着粮棉油购销市场化的进程,其政策性经营空间不断缩小,收购贷款业务量大幅度下降。而急需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支农力度有限。

邮政储蓄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网点最普遍,结算体系最先进的金融组织,但是它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未能为“三农”发展做出贡献,相反地,通过储蓄资金上划,使他吸收的农村储蓄资金转移到大中城市。加剧了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的速度,不利于农村信贷资金规模的扩大,扮演了农村金融中的抽血机的角色。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发挥金融支持最多的机构,是维系农村金融体系的命脉之一。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后,农村信用社自身资本严重不足,资产质量差,产权不清晰,法人治理内部控制不健全。同时外部国家对信用社开办的业务的品种、范围和金融工具创新进行限制,但在税收、金融监管、货币政策等方面又与商业银行一视同仁,使其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最终导致其越来越弱。

2.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供给分析。以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为主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由于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四倍。农户借贷一般是以血缘、地缘展开的,信息的对称一定程度上可遏制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且农户之间是一种长期的重复博弈。乡村社会中流动性小特点决定了一旦失信于人,另一方不仅可以对自己施加惩罚,还可以对失信方的后代进行报复,所以农户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会自觉避免失信的行为。从而使非正规金融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三、解决供求失衡的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农村金融的供求明显处于不平衡,需求明显大于供给,并且农村的金融供给缺口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当前来看,解决农村金融失衡的问题。一方面,要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包括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调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推进政策支农业务;坚持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向,发挥其联接城乡,服务县城,支持农村的积极作用;积极稳妥推进邮政储蓄改革,依法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包括建立完善适度竞争的由农产品期货市场,农村保险市场和农村信贷市场等组成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从立法上对进入农村的金融机构适当降低门槛,放宽业务准入条件,放宽银行高管人员及从业人员资格要求。对农村现有和新设的金融机构,要在财税和货币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和吸引金融机构进入农村,扎根农村,切实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2006年12月22日公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城乡金融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