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十篇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十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5:40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篇1

百度百科解释,生态教育指的是顺应自然的、人性的教育。它不是全社会自觉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还是我们今天的终身教育观。学习的终身化不仅需要个人的自觉学习,还需要教育者的全面重视,关注教育生态平衡。本文从生态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

生态教育;小学语文;启示

从教育教学上看,“生态”一词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而教育的动态平衡关系对知识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态平衡。小学语文课堂是我们受教育的基础,对我们构建这个知识体系的认知起到重要作用,而教师、学生、知识各个要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复杂且多变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在课堂教学上,着眼于未来,使语文课堂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标准。教师们需要摒弃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而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地把学生看成不一样的个体,从而挖掘出他们身上的特色,创造生动、活跃的课堂环境,寓教于乐,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

一、实行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生态教育与以往的教学观念不同,它在讲究学习效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安排好教学节奏。安排语文课堂的节奏,教师应该做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指的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内容简单、有趣,学生可以自学的可快节奏进行。内容难懂、枯燥,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慢节奏进行。采用不同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们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在重难点上也有所突破。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对于描写景观、建筑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ptt的演示,将该景点、建筑的图片在课堂上演示出来,加深学生们的认知,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快乐学习。

二、运用亦庄亦谐的教学语言

虽然不同风格的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不尽相同,但它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庄”,从教学语言上看是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诙谐有趣,有幽默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听讲的心态和课堂氛围。教师逻辑性强,用词准确,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严谨和庄重,引导学生们全神贯注听讲,思考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幽默风趣,可以使学生们放松身心,消除长时间集中精神的疲惫感。例如,对于语言风格比较沉重的文章,教师们就避免运用诙谐有趣的教学语言了,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感受文章主题,还会使得文章的讲解不伦不类;对于风格比较激荡,或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文章,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们发挥的想象力。小学生的想象最是天马行空,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另一方面还能发掘他们的创造力,避免思维僵化。总之,亦庄亦谐的教学语言就像课堂的催化剂,如果教师能做到适时的交替运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构建于情于理的教学风格

跟教学语言一样,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有的教师个性鲜明、情感丰富,擅长通过比较随性的教学程序和个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的教师则逻辑性强,擅长通过严谨的教学程序和逻辑性强的语言给学生讲授知识。其实,简单来说,这两种风格分别调动的是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个人,不能仅仅只有感性或理性。只有感性理性并存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长煽情的教师,不需要抛弃原有的教学风格,只要在适当的时候有条理地讲述文章内容,运用逻辑性强的思维分析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擅长说理的教师也要适当使用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爱学、乐学的目的。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疑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与学生的思维习惯相适应,只有这样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的厌学心态。例如,有的学生在听讲的时候需要教师的注意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关注学生,给予关注,让学生有听讲的动力;有的学生听讲时只需要听到教师的声音,喜欢埋头自己思索,教师就只需要讲解知识就好,不能因为学生埋头而错认为没有认真听讲。运用生态教育学,将生态教育的观念融入小学课堂的教学中,寓教于乐、张弛有度,营造一个自由积极的空间,让学生们在其中任意翱翔,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汲取知识,这才是我们实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

一、融入积极情感,建立和谐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融入积极的情感教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知识,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一个小学生的童年都应该是幸福快乐的,应该充满童真,只有在课堂中创建一个自由自主自信的课堂,将学习内容生动化、拟人化,学生才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快乐地学习。例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交朋友的情境,拿出生字卡片让学生与生字交朋友,然后给同学介绍自己的新朋友,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学习变得互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都应该是富有积极情感的,要避免打击学生、蔑视学生、忽视学生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树立榜样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优美且富有哲理的文章,包含了很多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热爱祖国等精神品质,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章的作用,利用这些丰富的教材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在烈火中燃烧的痛苦情感上升为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的体会,在课文的结尾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真得被烈火烧死,然后通过播放录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同志伟大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战友们为同志刻写碑文,将屹立于天地间。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了一位伟大的英雄形象,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培养。

三、合理布置作业,渗透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灌输,重视单一形式的作业布置,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热爱做作业,在做作业中不断增长见识与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作业的设置在于多而不在于精,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实践性、多样性的作业,如开放作文、实地调查、纸质作业与口语作业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将作业视为一种学习负担。其次,教师要设置差异性的作业,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乐趣,自主选择作业类型与方式,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日记、作文、周记等不同的作业,在作业中明确不同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和完成作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心理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可以开展模拟咨询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挫折写在纸上,让学生扮演心理医生,随机抽取一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模拟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宣泄心中的烦恼,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要及时告诉亲友和师长,让他们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次,教师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和性格。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围绕一定主题展开讲故事比赛,培养了学生爱说话、敢说话的性格,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中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效率,且形成乐观的心理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话剧比赛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心理发展动力,最终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篇3

(一)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现代汉语知识掌握和学习情况调查

由于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中应用非常广泛,本课题组还特意对小学语文教师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国培项目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成员对现任100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

(1)您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吗?a.不知道B.知道,但没有研读C.知道,并认真研读过有91人选择答案B,只有6人选择答案C。

(2)动词、形容词能够作主语吗?a.不能B.能C.能,但词性变为名词有76人选择答案C,14人选择答案B。

(3)请您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给“我们到张家界游玩,那里瑰丽而神奇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音。在做这个题目时,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均询问了课题组成员《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最后只有16人的答案完全正确。

(1)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关注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政策,

(2)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经常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及时更新;

(3)题主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能够规范使用拼音规则。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现代汉语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培训,提高语言素养。同时,课题组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情况的调查,学生反映:一是现代汉语学习内容较为抽象,难懂难学;二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实用性不强;三是现代汉语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二)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现代汉语教材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现代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10所高校均没有专用教材,使用的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

(三)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任课教师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了现代汉语教师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一类是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教师兼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这类教师大多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但比例不大;二类是非语言学专业教师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比例较大。高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尽管现代汉语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还较为薄弱,其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造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薄弱的原因

(一)高校不够重视现代汉语课程

大多数高校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把现代汉语课程列入了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进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依然是教育学、教材教法等,课时分配和师资力量优先保证这些核心课程,而现代汉语基本上边缘化了。甚至有管理者认为,现代汉语是我们汉族人的母语,学生能说能写,开不开设关系不很大。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现代汉语课程资源配置较弱,如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是2个学分;只要是学中文的老师,都能教现代汉语。学分少,师资力量配置弱,必然会削弱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实际上,现代汉语作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和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是拼音、识字、辨析词语、写作等,用到最多的知识依然是现代汉语里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的语言学知识,要知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先要有一桶水啊,试想想,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弄不懂主谓宾等,怎么能够来教学生写汉字、压缩或扩展句子呢?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将之纳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并积极做好相关评价工作,致力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学生不够重视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小学一般淡化现代汉语知识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练习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有关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的规则,提高理性认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尽管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较为明确,但由于现代汉语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多,在教学中不好操作,所以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小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人文性熏陶,基本上淡化语言教学,或者说,需要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语文教师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教用来解决问题的语言文字知识,譬如,“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在数学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缺少主语的病句,中小学教师可能联系句子谈一谈主语的特征等内容,但一般不会详细地讲解句法成分系统,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理论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教师觉得教语言知识比较麻烦,中小学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也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很重视,更不会用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来钻研语言理论知识了。这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尽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系统学习了语文,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现代汉语基本理论知识比较缺乏,学生一般不能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来分析语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新生的问卷调查中,需要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来。也就是说,中小学淡化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教学,只是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学生缺乏语言理论的指导,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就大打折扣。进入大学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虽然觉得现代汉语知识很重要,但因为现代汉语是母语,学生能读能写,凭经验和语感能发现和解决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问题,觉得完全能够应付小学语文教学,所以没有必要再深入学习现代汉语理论了,加之现代汉语理论比较抽象、枯燥,学校对现代汉语考核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大。

(三)教材编写相对滞后给现代汉语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材相同。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要求上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课程虽然是两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教学目标、课时分配以及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一样,如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一般是5-8个学分,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一般是2个学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人才,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等,培养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不一样。如果两者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相同,就可能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必然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知识传授按照全、满、深、透的标准实施;教学手段通常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授课,那些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很难进入课堂。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年代,思想非常活跃,求新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呆板、枯燥的课堂肯定对他们没有一点吸引力,如果学生事先没有了解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重要性,就不会积极主动地钻研语言学理论知识了。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积极做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

三、解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学好现代汉语,对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理论对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建设

一是高校可将现代汉语课程列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资源配置中向之倾斜。二是适当提高现代汉语在课程体系中学分比例,可提高到3-4个学分,确保现代汉语课程有较为充足的课时。三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增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环节,即组织学生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听课,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知识来进行教学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四是鼓励现代汉语教师进行教改教研工作,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专业、敬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队伍,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水平。所以现代汉语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使现代汉语师资队伍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说任教现代汉语的教师最好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老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是做好现代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汉语教师到小学课堂跟班听课,参加小学语文教改教研活动,参加相关语言培训班的学习等,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对接。再次,鼓励现代汉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例子引进到课堂中来,建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31-0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强调了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教师不应该只教书,他们的责任是教做人;学生不应该只读书,他们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也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就语文学科来说,教材中有很多包含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以及行为习惯优良、思想品质高尚的德育素材。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课堂教学应将语文教材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自然和谐、不露痕迹地进行德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道德熏陶感染。

一、以单元为向导,制定德育渗透点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传输的平台,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相比其他学科,语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以载道”,“以道育人”,语文是母语学科,一个国家的语言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传承着祖国的灿烂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智育与德育的紧密结合,也是语文课堂追寻的永恒主题。

要想进行合理的德育渗透,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语文教材在单元的编排上,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一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精心编排课文及综合学习、阅读链接等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先整体把握单元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本单元的文化主题,由此入手确定单元的情感目标与德育渗透的侧重点。

例如,冀教版小语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其文化主题是“探索与发现”,是以科普、科幻、科学精神与人物品质为内容的一组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旨在揭示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则通过故事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是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综合这组课文,编者的意图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发现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并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明白了编排的意图,我们也就明确本单元德育与智育的契合点,那就是科学意识、兴趣与科学态度、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要以单元主题为导向,来制定德育渗透点。

二、以文本为依托,寻找德育融合点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来讲述故事、阐明道理、宣扬思想、表达观点的。作者的思维方式、情感宣泄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展现,都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无论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德育的渗透,都离不开文本的依托。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深入研究文本,挖掘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作者真正意图,这就要求从教者、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入手,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作者要借其来表达什么;其次,还要用心琢磨语言文字,参透作者是怎样借助这些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如果教师参透了这些,那么这篇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也就明晰了:它就是作者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

以冀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的《荒芜了的花园》为例,美丽的花园变荒芜了,来了一些人,想要改变荒芜恢复花园的原貌,但没有成功。这些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多的建议,再好的设想,再充分的讨论,如果不付诸行动,我们得到的依然是一所“荒芜”了的花园,而最终“荒芜”的不仅仅是花园,还有可能是我们的内心。了解了作者的本意,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自然而然地就课文阐明的道理,引导到学生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学习中不仅有理想,更要有坚持的精神,立志,行动,坚持,才有可能走向成功。这样对学生的启发是自然和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样的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是自然和谐、不露痕迹的。

三、以课堂生成为契机,有效渗透德育

无论哪一门学科,其课堂教学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指导与讲解,更有学生个性化的参与,是一个有效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下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掌控着课堂教学的步伐,但学生毕竟是活生生的个体,即便有教师的调控,也会出现变数,这就是课堂生成。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课堂生成,以其为契机和德育渗透、结合,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精彩,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策略小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和源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应用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摇篮[1],学习的本质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近年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关键话题,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3]。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的小学生更为重要[4]。因此,语文课堂除了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外,还更应该让学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技巧,重视其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国内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现状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汉语文字具有灵活性、象形性、表意性等独特之处,几千年汉语文化的深厚积淀,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人们的语文涵养[5]。然而,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却不能尽如人意,总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师生负担重;效率比较低下,很多学生小学毕业,学了五六年的语文,却不知如何写文章;老师费心、学生也比较费力。因此,创新教育的提出,对于长期受到“多慢差费”困扰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挑战,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特点,语文课堂在小学阶段也是一门比重比较大的重要课程,同时肩负着知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首先就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更新和方法改革。

2创新教育策略探讨

2.1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创造精神

小学教育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们对于什么都感到非常的新鲜与好奇,课堂上往往喜欢吵闹,儿童时期的学习作为人们终身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也是儿童学习习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关键时期[6]。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格外珍惜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感情和创造能力的孩子,让学习成为孩子们感兴趣又富有意义的事情。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对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研究,不断激发孩子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争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促进学生们之间亲密关系,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在激烈争辩中得以提高与锻炼。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每一个字母都编成儿歌的形式,以助于学生记住其音形,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7]。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摒弃一味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尤其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应采用合适的方法指引其上进,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认真给予表扬;主动对学生表现出关怀之情,让学生从细微之处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8]。这样将有助于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和谐的共鸣。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于发表见解,教会学生思考,对于比较好的见解,可以通过让其展示思维过程来理清思维,鼓励学生自辟蹊径,不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激发身上创造的火花。此外,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应让学生大胆的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发挥其想象能力,如可以通过续编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其不断联想,同时还能感受和体悟文中人物的命运。

2.2重视授之以渔

古人有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9]。创新教育中课堂教育仍是其重要的核心部分,创新教育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在是传统课堂上的核心人物,应该作为平等的关系与同学共同参与班级教学活动[10]。在课堂上,与同学真正做到关系平等、互相尊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不断培养其自学能力,小学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字、阅读和写作,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以及感悟、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在创新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学会“会学”,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创造发明多是缘于质疑,因此教学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学习质疑的方法,敢于质疑,在质疑和解疑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能力。

2.3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

由于小学生刚走进校门,面对有纪律、有组织的严肃课堂常常表现出无所适从,更别谈能够激发出创造的火花了[11]。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减少内心的恐惧,自由的发挥和表现自己,而不必担心自己表现不好遭到大家嘲笑,能够积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新教学改革认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才能够更好的展开思维创新和有效的想象。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要担心学生们犯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在错误中才能清晰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从而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探索中来。

2.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已有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以及形成要领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语言能力的,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将语言交际训练、说话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积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语言交际训练的兴趣,指导学生扎实打好说话的基础和内功。语言交际也是较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语文教学目的中的重要任务。所以语文课堂上语言交际中,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一些精彩的语文课文教学中,努力挖掘口语交际的源泉,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在语文创新教育中,老师不拘泥于课本上已有的表现形式、结构语言,深入挖掘新问题,可以通过变化课题训练、变换句式、调整结果、人称转换等方式率先打破课本上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跳出束缚,积极培养其创新思维。

2.5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努力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一味的课堂教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厌学情绪的生成,不利于小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积极采取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活动课教学应该包括学科、活动两个部分,教师们应该格外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让其成为帮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途径。可以根据季节特点以及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引导学生们积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会主动思索,在小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去感悟生活的奇妙。

3结语

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还是通过一定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语文思维功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且创新性思维具有求异性、发散性以及非逻辑性等特点[12]。教师作为现代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创新性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力量源泉,学生创新思维如何与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努力。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各个教学活动的细节,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创造精神,重视授之以渔,通过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积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进而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努力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此外,还需指出,各个语文课堂上创新教育策略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问题,更是为了激发学生个体的内在创新潜能,形成创新性思维,进而培养成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策略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雷静,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湖南有色金属2009,5(4):152-154

[2]陈慧娟,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创新教育的艺术手段[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11,6(11):143-144

[3]邹连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尝试[J],吉林教育2011,7(3):56-58

[4]张培.建构主义理论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设计――《说不尽的桥》教学设计理念[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1(2):207-208.

[5]周富.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1):135-136.

[6]周艳苓,杨文琴,房晓敏,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课外阅读(中旬),2010,(12):129-130.

[7]孙丽霞.中职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4):172-173.

[8]朱荔潮.浅谈高中生物学综合表述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2):205-206.

[9]程科.以赏识召唤兴趣--树立中职生语文学习信心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6):219-220.

[10]徐朝霞.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的角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4):161-162.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集文本、图像、声音、色彩于一体,多功能地向学生提供多重刺激,以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形式呈现知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爷爷和小树》,“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不热了。”为了使学生理解小树为什么会撑伞,我播放课件,让绿色的树叶一次次叠加,呈现出小树从小到大,树冠渐渐增大,树叶越来越密,以及身穿背心,手摇扇子,笑容满面的爷爷在树下悠闲乘凉的情景。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情境,直观地领悟到:小树茁壮成长,夏天它就像一把撑开的绿伞给爷爷遮阳。这是它对爷爷辛勤劳动的最好报答。因此,在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能把学生带入到充满奇幻色彩的语文学习天地中,让学生畅游其间,感受学习语言、体会语言、运用文字的快乐。

二、化抽象为形象,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抽象思维水平不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显示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语文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度的桥梁。在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课件展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观看,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蝌蚪身体不断变化的进程中,感知到了蝌蚪长成青蛙的全过程。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许多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存在差距的。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铺路搭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视听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以图文为主,配以声音、动画等,它使学生通过视听结合收集信息,直观地学习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潮》一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由于学生没有观潮经历,单凭想象,感知是模糊的。于是我利用课件,直观地再现钱塘江大潮到来时那种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再到“万马奔腾”的景象。学生看着画面,听着潮声,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接着,我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潮来时的奔涌场面。这样,学生的头脑中便留下了深刻的潮来时的清晰画面。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图文并茂,有利于培养美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53-01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面对日新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随之更新,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兴趣,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从而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更加轻松,教学也更加活跃。而素质教育,就是将学生视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

1.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从前的教学,只顾卷面成绩,脱离了现实与社会,老师只会关注学习成绩,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一个模板教出的是流水线上的统一产品,毁灭了学生的思想。

在新课标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语文成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所以,面对语文教学,我们不能只单单看一个方面,或者强调突出哪一个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轻松活泼的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只看书面成绩。不仅仅只注重语文课堂教学,而是要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选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让学生学会做学习笔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给自己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也要随时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和激励工作,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因人而异,分层管理。

2.注重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个性发展的,教师如果还停留在旧的传统模式中,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转换新思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新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应当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与教相结合,相统一。在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也要做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

对于学生,老师要多给予关爱。用自己真、善、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课外和学生多交流,做到亦师亦友,与学生进行心灵和精神的交流。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留下学习的种子,让其萌芽发展。

在上课时,要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必需显示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和学习的策略的选择,进行拓展,要通过语文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转换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所以上课时要精心备课,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巧妙设疑,层层推进,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学会自己探索和独立思考。由此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新需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对外面的世界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如果我们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小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会产生很严重的厌学情绪,反而会打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结合教材本身的情感和因素将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上的到满足,使其得到正强化。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課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课堂上实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融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情感,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再比如讲授时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使学生更加投入其中。

3.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活动中去,适当加以指导。

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是孩子的天性。当学生表现出无措时,老师每一个期待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这种情感的交融,会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也使得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出问题,不惧怕老师。

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呆板枯燥,学生有的噤若寒蝉,一言不发;有的昏昏欲睡,目光呆滞,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超越教师,质疑权威,并逐步形成习惯,只有在这样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学生的另一位老师,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中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小学生懒惰,总喜欢将疑问留给老师,自己不愿意动手翻看工具书,而是等老师将答案送到他的眼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有些同学也会得过且过。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要学生自己先动手查工具书,再来一起探讨答案。在这样耳濡目染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习惯。这也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当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会自己学会查工具书,有着新的问题解决方法。同时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语文是实践性的科目,很多教育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学生老师真正去实践的少之又少。然而综合性的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的。所以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布置学生动手的作业,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改变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广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文能力的范本,而且可以借助其明显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审美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

在常人眼里,语文只是语言文字课,然而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无处不在,或词语句子,或片断结构,或节奏韵律,或人物形象,处处闪烁着美的光华。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给人以艺术美的熏陶,给人以情感美的宣泄。

一、启发想象,感知美的形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去寻觅。

如《鸟的天堂》一文,第一段写傍晚时分,作者和他的朋友划船去游玩,描绘了鸟的天堂所处的特定的背景。教学时,教师以“向着河中心移去”的“移”字为突破口,让学生讨论“移”字能否改成“驶”字?为什么会听到“一曲音乐”?同时,又板书“太阳、山坡、红霞、石子路、小船、竹竿、河面”等表示物象的词语,作为学生探景的拐杖。

继而,可以展现白描手法描绘的“乡村黄昏图”:“天晚了,太阳落山处,留得一抹灿烂的红霞,一条洁净的石子路从乡村蜿蜒而出,静静地躺着。石子路的尽头是条大河,河边几棵大树下停着几只小船。”

“移”字的咀嚼,“拐杖”的提示,绘声绘色的描述,开启了学生想象的思路,他们可以依据生活经验重新组合表象,来认知和感知"鸟的天堂"多姿、宁静的形态美。

二、进入角色,激发美的情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知识的贫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也由于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即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其间不可缺少“中介”。

其“中介”即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与作者悲欢与共,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

例如:教学《再见吧,亲人》时,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动情的叙述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分别的依依不舍,从而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我问:同学们,如果你是车站送别的人,如果你是列车上挥手的志愿军,此时你还想对亲人说些什么?以此提问来带动学生的情感。

三、引领思考,品味美的意境

教材中有些课文很生动,很感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形象、感人的事迹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品味,去挖掘主题和中心。

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教师可以制作教学课件:波澜壮阔、海天一色、船影摇曳,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再通过逐层朗读让学生感知不同的情感境地:第一次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河子的成长源于一个美好的故事;第二次读,让海的美丽景象浮现于学生的眼前;第三次读,使学生理解在海上生存有许多危险;第四次读,让学生找到自然中的海洋与生活中的海洋之间的联系;第五次读,使学生感受到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父爱,这种崇高的思想使他的形象崇高而伟大,成为孩子心目中最尊重的亲人。有了这样的好父亲,“我”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学习至此,学生不但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使继父的形象得到了升华,同时自身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四、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作文是学生用文章来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学生在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从创造的产品――作文中感受到自身的本质力量而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愉悦。

又如,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在教学冬天的景色时,我讲初冬的松坊溪是色彩斑斓的,是果实累累的。与此同时,启发式提问:雪中松坊溪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色?雪中的景色是一种动态的白雪世界,那么雪停后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文中为什么提到溪鱼,想象在白雪世界色溪鱼游动的情景。通过这些提问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用语言表达美感。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

总之,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努力钻研,既教书又育人,通过美育调动学生的心理愉悦因素,用美的形象感染他们,用美的意境陶冶他们,使他们成为懂得欣赏美,体会美,从而以美的眼光发现美,展示美的人。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必要性有效途径

美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促使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

1.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美、观察美、体验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促使学生自觉地热爱美、捍卫美,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是小学语文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单纯地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和审美的眼光,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之一,而且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本身就蕴藏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的这一独特优势,充分挖掘其中的“美”的因素,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师可以认真研究语文教材,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资源的优势,利用语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自然景色之美,引导学生通过语文阅读,体验自然景色,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生命美、灵动美,促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另外,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展现语文的语言韵律美,通过自己或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验到音韵美、节奏美,激发学生追求美的热情[2]。

2.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的教学技术逐渐进入课堂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极大贡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制作出精致的教学课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自己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引发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杜牧的《山行》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分析,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坐”、“于”两字的含义,让学生自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通过学生的想象,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字的准确含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3]。

3.结语

作为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的,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高品德的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海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11:57-58.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陈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语言文字其理解的多维性、运用的可变性、内涵外延的丰富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的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该教育”是以升学为目的而展开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首先要把握语文学科多元综合性的整体特征,它不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所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语文学科所理应呈现的合理状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以掌握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学科不只是各种知识体系,更主要的是一种能力构建。语文教学必须从理论上宏观上转变观念,放在动态中去研究,在发展中寻求其规律,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价值。只有把握住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征,我们才能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求得语文教学在课堂结构,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改变。语文教学要讲综合效应,不能单打一,力求实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形成语文能力的侧面,又有形成个人思想的一面。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

在积极启发中创新,启发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启发概括问题就是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敢于大胆地猜测、想象和联想。启发概括就是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从而获得更新,当前启发教学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以一问一答当作启发教学的认识问题,把启发等同或局限于提问,事实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形象的动作手势、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都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打开他们的思维,从而获得启发,开启在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之处,开启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启发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都期望适时的体会。如果启发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就通过生动具体细致的讲解去完成,或者组织学生自己讨论。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向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之前的提出问题则是教师围绕教材特定设计的具体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觉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诱发创新。

四、改变练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实践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课后练习题,或教师出练习题,学生只是顺着题的定势思考,缺乏主动和多向思维。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课文,考虑哪点是重点,哪些内容应该理解和掌握,真正要动脑,动手认真实践。学生设计的作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交换做。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新颖、巧妙、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时,让全班同学共同做,并对设计者进行鼓励表扬,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五、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和人的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能不能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能不能对创新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的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增强自学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的保持是最重要的。针对小学生来说,虽然不需要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也应该从小就应该进行塑造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