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经济管理十篇数字经济管理十篇

数字经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5:58

数字经济管理篇1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数字经济管理篇2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经济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54-01

数字化经济管理平台让医院实现了管理的一体化,医院利用经济管理系统,让医院所有的经济活动集成在了一起,方便医院统一进行管理。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一、主要特点

1.规范管理。医院数字化经济管理实际上是将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连接在了一起,这样就集中加强课医院财务管理。医院利用经济管理的平台,可以对患者从挂号计价到最后结账收款整个过程进行管理。不仅如此,还能够实现对药品物资一条线的管理,从药品采购开始,到其入库、消耗以及付费和记账,将这些步骤统筹起来,进行封闭式的管理。医院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连接在一起,目的是让各个部门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加强互相的协作,这样能够相互监督和约束,使医院经济管理更加规范化。

2.严格管理。目前一些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各个部分之间是独立的,因此在医院业务处理方面常常会出现问题和差错,例如在财务核算方面,财务管理的分离导致对整个医院核算工作难度较大。在医院之内实现这种经济管理的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将医院各个部分和环节连接在了一起,可以让医院的每一个业务都有章可循,并且让各个部门之间合作区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如果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可以及时地找到出现错误的工作人员,从而纠正错误。由此可以看出系统化的管理实际上是加强了医院管理力度。

二、医院数字化经济管理平台

1.三条业务线。(1)收费线。收费线属于医院业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收取挂号、住院或者其他医疗费用的地方,它的功能主要是负责医院的收费整个流程,具体的事项是管理患者医疗收费和收款,管理解决患者欠费问题。患者在收费处除了可以进行缴费,还能够在这里查询到自己的医疗费用情况,并且收费处还负责管理患者结账等业务。收费处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者必须事无巨细地管理医院缴费方面问题,它可以将每日收费情况的票据信息完整的反映出来,并且管理者还可以在任何时候查找和核对收费员结算情况,另外还能够查找到收费处每日的收费报表,通过报表可以了解近段时间医院业务处理情况。收费处是医院业务线中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医院的财政收入,因此要加强对收费线的管理。收费管理指的就是对收费员的监督和管理,收费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就是需要每日的核查收费员当天所收的费用,在核查的时候可以根据收费报表来查看工作。在核查工作结束之后,再将数据资料上交到财务部门中去,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因为会计数据和收费数据之间联系紧密,及时地向财务部反映收费数据可以让会计数据每日更新,保持其及时、有效性。(2)药品线。药品线属于药物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主要的工作是管理医院的药品账务。医院每日都会消耗大量的药品,同时也会定期的向药库购入药品,因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药库进行管理,记录药库每日的账务情况,药品消耗和购入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药品线实际上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它和医院其他财务活动有不尽相同,因为药品账务管理目的是为药房的会计的工作提供数据和信息。药品房的会计需要记录药品报销、入库的情况,除此之外,还需要每日完成对账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账本的数据和药品输入和输出情况是相一致的。财务数据应该能反映出药房应付款的情况,会计人员必须将每日的账本核实清楚,这样才能让账目的准确度提高,这样一来在与其他库房之间核对账目的时候会更加一目了然。确保账务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加强医院药品的管理。(3)非医疗耗材和医疗耗材线。非医疗的耗材指的是除了医疗之外的消耗,例如运输和通信方面。对这类非医疗的耗材同样需要实现账务的管理,并且其属于库房物资管理的一部分。它与药品线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两者都需要对库房进行账务管理,管理的目的也是一样的,要将账务交付给库房的会计使用。库房的会计要对库房内物资的消耗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对非医疗方面的耗材的消耗和购入要做好记录,特别是要加强非医疗耗材对外报销的管理,保证报销的数据与实际的账面是相符合的。库房与药品房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会计还需要对耗材的购入差价进行核算,并且要定期查看应付款数,保证耗材的出入账务的准确性。医疗耗材还有低值和高值之分,低值指的是低值的卫生物资和一些消耗大的易耗品,在对其进行账务管理上,同样需要做好每日的入库的记录和报销的记录,并且要做到日清月结,保证物资数量和账务数据是一致的。高值医疗耗材指的是消耗较小、库存少的一次性医疗耗材。在对其管理方面,为了保证耗材的高品质,需要加强耗材采购与消耗,做好购入和消耗的账目,防止出现错记、错报的现象发生。

2.四个业务层。医院数字化经济管理中,包括四个业务层。第一层是信息集成平台。信息集成指的是医院内部财务信息和数据的集成,这一层主要是由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和使用。第二层是审核记账平台。这一层指的是医院中所有的记账,将这些凭证集合在一起,能够方便对财务部的审核和查看。第三层是账务的管理平台。它指的是对医院整个账务集中进行管理,包括医疗和非医疗耗材财务管理,药品的账务管理和库房物资的管理。第四层是其他的系统。这一层主要是针对医院其他经济业务,例如固定资产等。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字化经济管理为医院开创了管理的新模式,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医院运用这种管理平台能够推动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岚.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我国农村医疗机构单病种定额付费[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

[2]唐圣春.合理用药相关利益集团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7)

[3]贾华生.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

数字经济管理篇3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是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体系及国际金融格局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现实影响和预期影响、直接影响和关联影响等,推动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治理,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治理方式构成巨大挑战,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管理篇4

数字生态城的内涵

“数字生态城”是数字与生态两方面的深度融合。数字生态城并不简单等于“数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是指一个复杂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需要城市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繁荣昌盛的社会、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安居乐业的人民,需要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且失业率低,高新技术占城市经济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数字城市是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城市集成创新应用的综合体系,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而数字生态城则是数字理念和生态理念在城市复杂系统中的融合应用,主要结合了三方面基本理念:一是运用数字理念高度整合服务和管理。

主要涵盖卫生保健、教育、商业、智能化运输、物流与建筑、城市管理和服务供应等领域,实现数字化与可互动的信息服务。二是运用生态理念确保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落实。生态理念将涵盖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层面。这些措施包括产业的生态化建设、经济的生态化运行、能源的可再生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处理、资源的产出率不断提高等。三是运用城市理念实现多样化功能。数字生态城严密的城市结构将有助于抵御因社会变化和宏观经济条件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高效物流,创新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城市数字生态化建设需要对城市系统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经济结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社会和经济状态等各种信息进行有机整合;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动态监测与处理;在生态化和数字化理念方面进行深层融合与挖掘,对各种关键问题进行有效识别、动态模拟、准确预测。数字生态城的建设和标准设立应具有区域发展特色。

数字生态城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新趋势,自江西省共青城市首次提出后,北京门头沟、江苏省丹阳市等地也陆续提出建设目标,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上海崇明岛生态城等也不断融入数字元素。“数字生态城”的建设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有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等来自不同城市发展基础的因素,其建设过程和标准设立只有融合当地的城市建设基础、产业布局基础、人口分布基础才能构建出适合地方发展的城市需求,才能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生态城的特征要素

城市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即为社会提供物资和信息产品;二是消费,即为城市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三是调节,即保证城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能力,使城市综合系统具有消除和缓冲自身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能力。围绕这三个方面基本功能,数字生态城将建成以下7个要素平台。

(1)城市综合环境管理监控平台。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使城市“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在政府与居民、企业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的新型关系。

(2)城市土地生态功能监控平台。土地生态系统是土壤、地形、水文和空气为环境气质和一定相应的生物群落组成一个紧密实体的生态系统,科学技术、政策导向等因子对土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对每个用地单位所占土地的物质生产力、自然生态服务和社会生态服务效果进行年度生态监控,促使可更新能源利用率、环境净化能力、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等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优于或至少不低于原土地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监测信息化平台。建立多个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生态监管和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发展平台。依托现代通信技术,构建环境公共信息网、环境质量预警网及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实施对自动检测、远程监控、信息、决策分析等功能,为城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城市规划、建设、城管、公安、文化、卫生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在决策分析、任务派遣、目标考核等方面实行数字化管理。架构上分为两个层级。一级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事件受理派发、应急指挥调度、工作绩效考核、辅助决策分析等工作;二级指挥分中心主要负责信息上报、事件处置、应急响应等工作,耦合执法、应急、服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功能上,主平台下设城市常态综合管理、应急管理协调、统计分析及辅助决策、综合应用支撑四个部分。

(5)城市生态保育发展平台。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依据城市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找到当前的城市与自然生态相融共生状态下的城市差距,建立发展水、土、气、生、矿的自然生态修复、涵养、保育业。

(6)生态环境社会监督平台。建立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的公开力度,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7)区域产业共生发展平台。把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平衡协调、和谐共生、生态资源可持续性作为重要尺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立城市产业共生发展信息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缓解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破坏而造成的生态脆弱和生态失衡,使城市最终走向产业良性循环轨道,最大程度上从源头减少排放量。

数字生态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可持续发展,从社会角度来看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平衡;从资源角度看是城市资源的保护、开发、循环、修复及再利用的动态系统平衡;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主要是强调利用生态规律和数字化技术手段来科学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议程》中指出其主要着眼于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协调处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城市化速度与质量、城市管理手段、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产业率等。

1具有相关协调性数字生态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两者有着共同的作用对象,那就是实体城市,但两者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概念和研究背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而数字生态城指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生态系统理念构建低排放、高循环、高智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必须始终贯穿整个数字生态城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可以说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1)数字生态城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生态城建设体现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及最系统的思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新兴动力。数字生态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推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城市传统产业进行产业生态化和产业信息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创造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数字生态城作为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的基础平台,其建设和发展过程本身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活力。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数字化的管理为城市综合管理提供了便捷条件,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四是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数字生态城可以在顶层设计角度进行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加有利于解决城市可持续问题。数字生态城建设通过信息化和生态循环技术及产业共生理论改造城市传统发展模式,优化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三废”排放,将改变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原有的矛盾性和不适应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平衡。

(2)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保证。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其次,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济基础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为数字生态城健康运行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

2具有偏好冲突性

数字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动力和社会的信息化转型,引发短期产业发展冲突性。传统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形态均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进行数字生态城建设转型中,这些组织和管理形式及产业形态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可能由于不能实现转型而丧失竞争力。同时,由于数字生态城的经济将从规模经济向效率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于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建设过程中,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数字生态城建设对这种冲击就显得尤为严重。

数字经济管理篇5

关键词:档案管理;数字化;金融企业

人类社会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随之而来的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及信息化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金融的全球化,人类对数字化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国际资本大量流动的需求,致使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档案管理数字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企业需要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用科学武装头脑,做好科学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促进金融企业业务水平的提升。

一、档案管理数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档案管理数字化对于传统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

伴随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发展,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优势开始逐渐的显现出来。与传统的纸质档案及音像档案相比,数字化的档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档案管理数字化可以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其次,档案管理数字化可以延长档案储存的时间,数字化的档案对于保存环境要求低,通常情况一个电子设备就可以储存一个图书馆的档案。第三,档案管理数字化,可以方便档案的备份,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档案的检索效率及利用率。

2、档案管理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今社会,传统的纸质档案及磁性档案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纸质档案及磁性档案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同时存储档案对环境要求很高,不但需要大量的空间,还需要确保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对于传统档案的检索,虽然工作人员已经通过编号进行了索引,但是面对大量的档案检索文件仍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数字化的档案,通过扫描、人工及拍照的方式将传统的档案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不但节约了存储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检索及维护的效率,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3、档案管理数字化对于档案的传输有一定的优势

传统的纸质档案及磁性档案,通常情况下会存储在图书馆、档案馆及一些存放档案的地点。实体档案的检索需要到这些存放档案的地点才能检索,本地实体档案的检索还相对比较方便,但是,异地实体档案的检索就非常的不方便了。数字化的档案已经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数字信息,并存储在电子资源中,这就方便了档案的检索及查阅,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传递,不但节约了成本,还可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二、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践方式

1、在全社会普及档案管理数字化,形成整体性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管理数字化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树立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意识,并在行动中践行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数字化由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同时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的努力,共同为档案馆理数字化尽一份力。社会各行各业可以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将实体档案与数字化的档案一同存储,这样档案馆在管理中就可以省去转化的工作,极大的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企业在发展数字化档案管理时需要注意将数字化的档案采集、档案查阅及档案管理三个系统综合管理,提升整个企业档案管理的水平,数字化的档案采集系统是整个数字化档案系统的关键,只有采集档案的准确才能确保查阅及管理的准确性。日常的档案管理系统是维系整个数字化系统的重要渠道,数字化的查阅系统可以确保数字化档案查阅的高效率性。

2、制定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制度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规定做保障,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需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档案数字化的建设制度,需要统一部门的数字化文档的归档标准、档案数字化的技术指标、档案数字化的查阅标准、档案数字化的安全制度、档案数字化的更新和销毁标准及移动存储的管理制度等等。通过制定制度,来规范整个企业及部门人员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行为,相关部门及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建立的制度,促进档案数字化的合理、健康发展。

3、实施档案管理的数字化需要着重注意档案安全的管理

实施档案管理数字化对于实体档案的保存及传输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但方便了同城档案文件的传递及管理,对于异地档案文件的检索及管理更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为档案管理的大量性及传输性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如此方便的前提下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问题,数字化的档案的传输及应用需要借助一定的网络机制,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不安全性因素逐渐产生,如电脑网络的病毒、黑客的攻击、网络漏洞造成的隐患等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数字化档案的安全传输。因此,做好数字化的档案管理需要注重档案安全的管理,采取访问控制、系统漏洞定期扫描、病毒的防护及档案信息加密等手段。

三、档案管理数字化对于金融企业业务创新的启示

1、用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创新理念武装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

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大量的金融企业的档案,这些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了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脚印,反映了一个企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并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企业所受到的党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目前急需要档案管理的创新理念来指导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目前,我国金融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管理观念陈旧、方法单一、满足于现状及不思进取的问题,许多企业的档案管理沿用以往传统的观念,缺乏创新的激情与动力。思想是实践的先导者,只有做到思想方面的解放及观念的创新,才能实现理论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因此,我国金融企业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以创新的思想为动力,改变固有陈旧观念,突破旧的档案管理模式,树立创新的理念,积极的探索金融企业档案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要在继承弘扬传统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与时俱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档案管理的管理方式、手段及机制,促进金融企业真正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2、金融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需要进行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大量的国际性资本在金融市场上流动,这种流动造就了大量的金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金融企业要想抓住数字化档案管理发展的机遇及挑战,就需要在档案管理方式上创新。首先,需要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金融企业管理方式及手段的现代化发展,牢记金融企业档案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一部分,主动推进企业金融档案管理的发展。其次,要促进管理手段的创新,数字化的档案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档案成为整个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要促进金融企业档案的收集、归档、检索、整理、分类及编目由手工向现代化推进。最后,要促进各个金融机构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金融机构档案管理的网络建设,改变目前金融机构数字档案各自发展造成信息不畅的问题,在确保金融机密的前提下实现企业间档案工作的分工协作、资源共享。

3、确保金融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创新与档案管理创新步伐一致

档案管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工作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无论是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手段还是服务的质量都在不断的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金融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提升个人的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的金融档案管理人员。首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水平,在适应经济形势的前提下,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及水平,不断的学习市场经济新的理论知识,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修,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需要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现代管理、科学技术及技能。最后,要注意将档案管理的工作与实践的活动相结合,将新的经验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促进金融企业档案管理及利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曹新文、李全萍:《档案管理需要电子化》,《档案学研究》,2009(14)

数字经济管理篇6

(一)数字媒体。伴随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已经进入全球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引进国外管理理念,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没有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媒体技术与媒体艺术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少专业的艺术性人才等等。然而,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将会在众多媒体经济中脱颖而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媒体发展的重要性,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二)经济报纸。在媒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报纸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经济报纸服务于读者过程中,虽然已经能够满足读者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够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例如,记者在选题过程中,不能依据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报道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并且报道的内容视角狭窄,信息量较少等等,此外,在经济类报纸中,娱乐新闻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多,导致经济类内容的报道相对较少。

二、完善媒体经济管理服务功能的对策

(一)数字媒体

1.重视科技。现阶段,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就要求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2.注重培养人才。伴随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并且学校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形成,能够与时展相适应。现阶段,企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进而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虽然培训市场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扩大,但是,调查显示,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此种现象,在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扩展数字媒体的服务范围,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应逐渐加入创新元素,进而建立、健全我国数字媒体服务体系,以使数字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经济报纸

1.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报社已经认识到报纸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因此,基于此种情况,为使经济报纸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应使报纸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以确保经济报纸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报社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为企业创建自由竞争以及舆论环境,以维护企业的经济收益为准,通过经济报纸的宣传,政府以及社会会对企业有正确的认知,以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此外,企业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对策,进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其次,经济报纸应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新闻报道,向国家和政府反映企业存在困境,融资难、用地难等现状,进而加大宣传力度,反映民营企业的呼声。

2.报道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在经济报纸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满足人们需求为主,因此,在报道经济新闻过程中,在选择报纸内容方面,应实现内容的通俗化、大众化,以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满足大众需求,为大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以不断加快经济报纸的发展进程。3.转变会议报道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时,大部分读者会反感,读者认为报道的会议内容较多,并且枯燥乏味,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记者在参加会议过程中,没有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进行会议报道时,没有表达人民群众内心的呼声。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过程中,应熟悉和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充分体现报道内容的人文性,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为报社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结论

数字经济管理篇7

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总就业容量4.15亿。这个预测并非没有事实根据,在分析了数字技术将呈现从商业逻辑、组织形态、劳动能力及价值观三个角度对就业人群、就业领域、就业方式的影响之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数字经济下的就业与人才研究报告上篇《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及下篇《迈向2035:攻克数字经济下的人才战》。报告认为:数字经济下,中国企业将面临在资深高阶人才任用上的“三重难关”和新生代人才任用上的“四力挑战”,并建议在高阶人才管理上,需首先专注人才本身诉求,其次扶植其支撑系统。在新生代人才管理上,需要触动D赋能D授权D连接四步走,塑造人才自驱动D自成长D自实现D自聚合的自循环。

报告撰稿人之一、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组织与人才专项大中华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阮芳表示:“数字经济下,数字技术深入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运行方式,使新的组织内外协作模式顺畅运行。同时,数字技术对人类劳动的可替代力越来越强,‘数字原住民’们还拥有新的数字时代工作价值观。”在上述趋势下,数字经济对就业生态施加了“新增、强化”及“弱化、消失”的二元影响:

就业人群上,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应用数字技术),以及具备机器智能尚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人际交互、创造性等素质成为重要的就业壁垒。另一方面,机器智能化及平台就业使就业者的身体素质、所处地域不再构成制约,带来全球化的广泛协同和对劳动者的一视同仁。就业领域上,数字化基础服务,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跨界机会大量产生;数字技术还带动新商业模式,从而激活新领域就业。另一方面,被数字技术改变商业逻辑的部分行业及职能领域就业机会面临转型、锐减,甚至消失;部分标准化、程序化的非脑力工作也将被技术低成本取代。就业方式上,产生平台型就业和创业的新途径――自由人相互联合、“按需聚散”、履行契约,拥有多份零工的斜杠青年亦能展现价值。而“数字原住民”一代成为就业主力军,他们的新就业文化和价值观也对传统组织+雇员关系构成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技术对就业的激活效应仍将大于消减效应,经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4.15亿。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就业生态与传统就业生态将保持并存发展、融合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就业生态转变

从新零售、泛娱乐、新金融、新制造四大就业场景的分析,发现在数字经济下,就业生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就业人群变革亦会对企业人才管理产生影响:首先,劳动力市场高素质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诸多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其次,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争夺战,尤其凸显了对高阶、稀缺的数字化人才、跨界人才的旺盛需求。第三,90后、95后新生代成为职场主力军,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就业文化亦对传统人才管理模式提出挑战。

因此,不少企业都面临资深高阶人才任用的“三重难关”:生存之难――如何确保高阶人才在组织内快速立足、发挥业务价值;融入之难――如何为之营造组织归属感,使其顺畅融入;以及发展之难――如何配置认可与发展手段,持续激发创业激情。

BCG认为,企业在资深高阶人才管理上,需要围绕他们最关切、且对其在组织内贡献价值最关键的方面,并将之视为组织长期性、系统性的能力建设工程。

第一层次:赋予高阶人才“权”与“势”。

首先,组织需要为高阶人才配置权力资源,包括影响力的来源和自由施展的空间,使人才及团队在遵循整体业务方向和管理原则的情况下,拥有适于发展的“亚生态”。其次,为之配置发展资源,精准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帮助他们逐步释放更全面、深入的影响力,并拥有与个人期望匹配的成长空间。

第二层次:围绕团队、组织、家人,强化高阶人才的支撑系统。

首先,为高阶人才匹配志同道合的团队。其次,为之搭建与传统人才合作与理解的组织平台,如通过提升传统人才的数字化意识和能力、为新旧人才建立共同的工作场景等。第三,为高阶人才最亲密的家人、朋友等后援群体提供细致的关怀体验。

“四力”挑战

而对新生代人才,不少企业都面临“四力”挑战:动力――如何打造新生代承担职责和自我拉伸的动力;能力――如何快速建立具备专业精进和领导潜质的后备军团;权力――如何平衡业务风险与赋予新生代挑鹦缘闹叭ǎ灰约岸力――如何强化新生代对组织和团队的承诺。在新生代人才管理上,传统的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需要革新,企业应当以员工为中心,塑造新生代人才的管理自循环:

第一,在组织的触动下,人才趋于自驱动。相比被动管理和严密控制,新世代人才更需要自我激发,然而,在真正的触动之前,企业首先需要深入地洞悉员工个性化、而非人云亦云的诉求,例如:他们为什么而工作、他们的个人目标是什么、当达成目标后他们希望获得怎样的回报、哪些领域又是他们兴趣的禁地等。在洞悉和认同他们个性化的诉求,企业可以设计机制调动其探索未知、承担职责,例如要求人才自主设定工作方向、组织提供360度的日常性反馈。

第二,在组织的赋能下,人才趋于自成长。自成长意味着组织把握赋能的大方向,提供工具、资源、指导和强化机制,而个人将是成长的过程掌控者,成长成果的最终拥有者和价值兑现者,例如组织搭建培养技能的长期性平台、在绩效管理中设定能力成长的指标。而在赋能的过程中,除了组织及个人,一线领导者和HR的责任也异常重大:需要掌握及时反馈的艺术,不断强化人才能力发展的正确轨迹,并且关注嵌入日常工作中的近身辅导――这需要领导者有专业扎实、令人信服的技能功底、领导魅力,以及娴熟的辅导技巧。在机制层面,则应在绩效管理中设定能力成长的指标――通过以上两方面,固化赋能成果。

第三,在组织的授权下,人才趋于自实现。在此过程中,组织需要厘清任务、职责的轻重缓急,并尽最大可能在可控的边界之内授权,例如首先将低风险和非紧要任务委派以试炼年轻人、表彰上一级领导的授权行为。

第四,在组织的连接下,人才趋于自聚合。连接是数字时代的显著属性,同样也需要作用于数字时代下个人、团队与组织的互动关系中,例如筛选与组织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人才以形成共聚、建立群组织和“圈子”。迈向2035的数字经济:迎接4亿就业的未来,攻克人才战。

数字经济管理篇8

【关键词】会计认知思量

一、会计是什么

会计源于经济活动的开展与发展需要,是对活动本身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形式是通过有形的证据——原始凭证来证明的、并用数字来具体体现。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问题,人们通过对复杂的经济事务和现象进行分类、划定区域、定义概念形成会计的起点,然后提出假设前提,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经济活动类别进行细分,从而形成会计科目,以利于登记账簿。为了使阅读者能在没有会计专职人员的解读帮助之下,很轻松地了解有关信息,从而制定了会计准则和规定了会计处理方法。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要求证会计的本质属性,关键之处在于几个方面,一个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始终如影随形、不离不弃,另一个方面就是“反映”,再一个就是随着人们自身需要的变化,使会计在其本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诸如提供决策需要的信息,为管理服务等。应该来说,前两个是会计产生的根源,本质应该从这里挖掘。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开展的需要,产生了会计。会计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人类的印记。而人类的活动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简单的,往往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有组织、有目地的群体性活动,总是受一定人类历史背景的影响,如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等。因此,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程度的会计,也就注定是为某个时代阶层的人服务,就其本身而言,虽无阶级性,但对于不同的服务的主体——特别是私有制下,当然有其侧重点,意即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因此,当我们辨别不同会计主体的时候,实际上也就认可其阶级性。在这个基础前提之上,我们承认会计为不同阶级的利益服务。本着这一属性,会计进行的各种工作,包括会计人员的劳动,才显得有意义。明确了本质,才使会计工作变得明显而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满足其需要,才有目标和产生具体的工作方法。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地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和制约了会计目标,各个国家和民族各有其特点,尽显目标责任的不同,在我们确定目标的时候,不可生搬硬套。尽管现代全球经济融为一体,但各地区仍然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才有优势互补。管理上要求各显特点,会计权益上应符合个民族的发展的历史背景需要,大的方面当然是“资本所有”与“社会公有”的不同,人们的思想境界也不可能是同一个层次的,不同的经济单位组织,不同的产权组合,要求会计人员所处的立场应当是恰当的、合适的,充分的反映经济体各种产权的构成与利益的再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适的会计理论,才能找到会计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实现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最小最大化”的价值观。当然我们在为其主体服务的时候,不能忘记社会背景的影响,必须考虑社会环境,把单个经济体会计放在特定的环境下考虑,以不损害其他人利益为前提,特别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这也是现代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会计方法与当代数学

会计方法是在形成会计实务理论的时候,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它源于数学方法在会计中的运用,而区别于单纯的数学方法。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人们发现自然与数字之间的神秘关系,由此产生了计量。到现在为止,科学工作者仍然不能证明数字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意识。但是不管怎么认为,会计的特征主要是经济上的数字反映和处理。我们仍然认为会计的处理方法是有效的、科学的,符合自然经济规律而存在。当我们赋予会计数字的特定价值意义的时候,应当就其规律来进一步研究规律,寻求更加切合实际的数学运用方法,以实现我们的目的和满足我们的需要。现在会计的数学方法运用很多,以至于非专业的会计人员较难理解和把握,比如资产减值准备金的计提,资产损失的计量等,人们迷乱于纷繁复杂的数字游戏之中,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经济体发展的需要。经济体的发展需要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面的需要,如经济体的内部控制、前景的预测与展望等;另一个方面则是经济体现实资产的计量数字的反映与通过数字传递信息的需要。由此我们看到,当代会计偏重于第二个方面,数学知识的运用成为某些高级会计人员玩弄的把戏,不求数字信息的实用性,而是生搬硬套的运用,管理者如果不具备某些数学专长,则很难理解数字的真实意义与有效价值,从而使我们的管理者根据自己管理的需要,要求会计人员去做某些方面的数字调整,而会计人员受会计法及其规范的约束又进行抵制,产生了管理者与会计人员之间的难以协调的隔阂。究其原因在于会计人员自以为是,利用所谓的科学掩盖了自己工作的真实价值。现实当中,我们不应该忽视第一个方面的需要,会计人员首先应在加强内部控制上下些功夫,把数学方法运用在管理控制上,如如何控制保管人员上报的消耗,根据实际经营需要,扣除料耗等后的实际消耗;再如如何能使会计的数学方法更好的真实的计算出加工成本,从而为经济体的管理成本与效益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数字经济管理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

1知识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知识经济的发展建设是以知识为基础因素,以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技术为支撑点,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利用之上所建立的经济方式。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知识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建立在知识信息的发展基础上,以知识信息的使用和分配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社会生产率。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构成了社会的主要资本,信息成为生产最基本的要素,科学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变量,在高素质人才的推动下,知识产品以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为生产手段,以集约化为生产方式,从而使知识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速度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将在21世纪成为跨国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征是以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心,以促进人力资源的技能素质作为推动知识经济的重要发展条件。

2知识经济发展下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作为知识储存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发展中介,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特色发展条件。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经营模式也将面临革新。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是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逐步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对图书馆的管理运营工作中起到重要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面向高校师生,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具有普及科学知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融合多元化的使命,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对传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应用,图书馆的经营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图书管理和文献信息的罗列,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提取、加工,对馆藏信息资源以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进行有序管理,使信息资源更具价值影响力,满足读者的查阅需求,促进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与实现。

3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创新的延伸。促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保持图书馆自身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是信息化发展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随着数据资源的不断更新,由于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容量大,并且具有图片、视频、音像等多样化的形式,既能够通过资源下载进行快速浏览,又能够进行方便信息储存与知识传播,拓展了信息资源的浏览和保存渠道,促进了馆藏结构的整合与发展。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将由传统的印刷类型文献逐步转变为传统印刷文献形式与电子型、网络型信息数据资源共存的馆藏形式,从而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调整和整合。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能够通过互联网络的连接,与其他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突破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地域性与局限性,同时对解决图书馆资源有限,资金经费有限的问题。以信息技术为连通手段,逐步实现地域性的图书馆的资源交流与合作,形成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体框架结构,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资源上传到公共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促进各类图书馆的管理技术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特色化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4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4.1图书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在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下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进行熟记文献的罗列管理,更需要工作人员逐步促进自身数字化理念的提升与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促进工作素质的提升以满足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需求。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流程,并且具备对电子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采集、储存、加工、提供利用等工作技能,既要了解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要为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提升自身的数字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为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提供自身的数字化知识与管理经验。既能帮助读者避免信息干扰,迅速获取到价值信息,成为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更需要扮演顾问的角色,这一角色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和清楚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并且具备相关的图书管理工作知识,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服务。同时根据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读者信息提取能力的提升,对于管理人员的依赖减少,但需要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逐步完善查阅信息导航、给予读者提供建议与指导的职能。还需要管理人员发挥教育职能,在资源信息检索、数据查询技能等方面帮助读者制定全面的文献检索方案,改善读者发现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4.2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

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不断完善,馆藏资源渠道得到拓展,信息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出现了电子文献、网络资源等各类虚拟馆藏与现实的文献馆藏相互结合的馆藏结构。传统的图书馆馆藏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书刊价格逐步提升,而图书馆的管理经费有限,无法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需求与知识更新的需要,使图书馆的馆藏逐步趋于老化现象;社会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更新,各高校图书馆管理较为封闭,仅仅凭借本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根本无法全面的将文献资源进行搜集,逐渐造成馆藏资源与读者需求的矛盾。由此可看出,逐步实现数字化图书馆,对扩充馆藏资源、与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实现资源数据的共享、缓解图书馆建设经费紧缺、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拓宽读者阅读渠道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这也是满足读者查阅需求的重要手段。

4.3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要发展部分,是实现拓宽馆藏渠道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数字化图书馆的数据库的建设即指的是图书馆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与读者需求,对本馆的数据库从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搜索、信息采集的过程,针对自身的发展需要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整合与更新。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建库时要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实现数据库建设的整体性、规范新,就必须使所有参与建库者严格遵循统一的原则。(1)特色化原则,指的是依据数据库的建设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馆藏资源的价值,这就要求了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建设高校重点专业学科的文献资源,使数据库的建设符合本校读者的阅读需要。(2)质量标准化原则,是指必须重视数据库的质量建设,对文献资源数据的采集与录入工作需要依据统一的标准格式,做好数据检验工作,避免出现数据缺漏或数据差错的情况。(3)方便检索原则,顾名思义指的是方便读者进行文献检索与查阅,促进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提高读者以科学的文献资源导航方式进行信息资源查阅,使读者能够快速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5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实现数字化建设,需要坚持正确的合理的发展目标,坚持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针对性地提升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工作队伍的工作素质,同时必须加强各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共同促进地方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石.知识经济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02).

数字经济管理篇10

1、数字城市的产生

自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ai.Gore)做了“数字地球:理解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报告以来,“数字地球”(Digitalearth)便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风靡全球,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各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理论研究及相关技术实践,我国国家领导人***在1998年6月1日接见两院院士时,提出要重视数字地球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数字地球的研讨。数字地球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引起了全人类社会的共同重视。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应用的主要方面之一,也是数字地球最基本的空间层次之一。城市作为人口、经济的集中地,是现代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源地,也是数字地球的重中之重。ai.Gore于1998年9月提出了“数字化舒适社区建设”即数字城市的倡议。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智能大厦、“数字家庭”、“数字社区”的实验。新加坡、日本等国相继着手“数字城市”的示范和建设工作。美国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区(数字社区)的示范工程,美国约有50个城市正在打算建设“数字城市”。“数字城市”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刚起步,但已经出现了很强的发展势头,上海市已率先上马,其城市骨干atm网的建设已经开始,并同时组建ip电话系统、电子商务iCp(网络内容服务商)、电子社区和国际远程医疗中心等;深圳、珠海等城市均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区的atm骨干网络,并正在向数字城市的纵深方向发展。可以说,“数字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与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数字城市有利于解决城市现存问题

数字城市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在我们熟悉的物质城市身边正在形成一个充满数字化特征的城市。这种数字特征正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由于数字城市的构成和运做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这个崭新的城市结构能够很好地弥补现有城市的运行缺陷,有助于解决现有城市问题。

2.1当代城市中的问题

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是当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之相呼应,有些城市在空间上高度聚集,人口和物质资源高度聚集,经济成份、科技要素高度聚集,交通网络高度聚集。聚集是工业经济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它创造了繁荣的城市经济,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拥有,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

高度聚集使得城市中人口和环境的平衡受到影响,造成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建筑稠密、住宅紧张、道路拥挤、交通阻塞、城市环境混乱;物质和能源的消耗猛增,造成城市供应的紧张和能源、资源短缺;噪声日益严重,使人的心跳速度加快、紧张,心情变得烦躁:“三废”排放量与日俱增,生活垃圾难以处理,环境污染严重;绿化面积萎缩,城市空气的自然净化率降低,城市的优美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发展急需有力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控,合理的人口密度,有效的资源配置,急需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交通状况和环境质量。

2.2数字城市——去弊存利

当代城市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聚集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是缺乏认识城市规律、预测城市未来、监管城市开发的有效手段所造成的。解决城市问题不能简单地套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而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数字城市”是人类对物质城市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其本质是对物质城市及其相关经济、社会特征统一的数字化认识,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在数字化的城市里,人们不必要聚集在城市中心,通过网络完全可以享受发达的信息和实现网上购物等需求。数字城市通过发达的网络,可使各种经济要素相对分散布局,降低拥挤成本,提高城市效益。能够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和畅通。是解决现有城市问题的发展方向。

转贴于  3、数字城市的应用

数字城市也称信息城市、智能城市。它以数字化的方式表示城市及其各种信息,不仅包括城市各类与空间位置有关的直接信息(如地形、地貌、建筑、水文、资源等),还包括相关的人口、经济、教育、军事等社会数据,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智能性质的城市信息系统。“数字城市”为认识物质城市打开了新的视野,数字城市——建成,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城市规划师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就像走在现实的城市街道上或乘坐直升机上观察、设计一样。数字城市实现了城市生活的智能化,如网上购物、远程教育、网上旅游等。目前发展较快的应用之一是电子商务(e.Business),即通过网络实现购物、业务交易等活动。同时,通过网络可访问其它城市、区域乃至全球的各种信息。数字城市的用户(包括政府机构、研究单位、企事业单位等)的所有逻辑应用通过web浏览器(如ie、netscape等)呈现。用户通过服务器可以完成查询、分析、地籍管理、城市规划等服务。

“数字城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特别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规划手段的革新。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土地利用现状图都是人工方法进行调查,误差较大,城市规划的方案主要靠经验,CaD在规划过程中只起到画图的作用。这种工作方式效益低,,而且城市规划的质量得不到提高。“数字城市”可为我们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一个全新的手段,通过“数字城市”中的机载传感器可动态获得大量城市影像信息,经过高效的数字加工处理,提取三维城市地物的位置信息、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通过一定的整合手段,就可得

得到城市规划的基本图件。上述图件可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方便地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中方案的形成、分析和输出等过程。

(2)在城市防灾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灾害事故时有发生,既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又造成经济损失。“数字城市”通过3S系统可迅速、准确的监测与预报,当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时,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RS(遥感系统)能快速探测到事故发生地,并将有关信息迅速输入GiS系统,由其显示出发生地及附近的地理图件,如饮用水源地、地下管线、建筑状况等,并对得到的灾害信息进行空间模拟分析,进行预警预报,制定减灾策略等。

(3)城市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效的城市管理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在城市管理中的主要优势包括:动态、快速地得到和存贮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快速、高精度地进行城市管理信息的查询和统计,方便用户获取各类信息;有效进行城市信息的空间分析。“数字城市”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效率和工作的规范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

(4)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在城市建设方面,可以杜绝由于地质、地下设施等基础数据不清、不准而造成的施工中管线爆裂、泄漏、线路中断等事故,可为重大项目或工程的选址及优化、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准确的综合信息服务。

在建筑业与房地产方面,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与各专业结合的、图数结合的信息管理服务,提高这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改善住宅与社区的环境质量,使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得到更为有效的服务保障。总之,“数字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行业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集成化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问题。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

4、我国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较为落后。但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近20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积累了大量建立“数字城市”的相关资料和技术基础。今后数字城市的建设要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发展条件较好、城市规模不大的小型城市进行“数字城市”的初步实践。海南省广东省等地已逐步展开了数字城市的基础建设工作,将对我国各地的数字城市示范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