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十篇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十篇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19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篇1

关键词:新媒体;语文;个性化教学

加强新媒体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运用,其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手段,而且要求语文老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揣摩,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对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新媒体概念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信息全面服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极大的改变了学生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应主动适应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挑战,充分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规律,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基本载体,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让新媒体更好的服务于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创造的重要教学和交流平台,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考方式产生很大改变,这对当前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也是一个重大机遇,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二、加强新媒体时代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具独特个性。在长期语文以来,教学中普遍容易忽视个性,忽略个体的需求。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加强个性化教学,培养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个性化是教学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精神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应突破固定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风格,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件多媒体课件,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独具个性地研读制作教学内容,精心对教材内容加工提炼,全面深入挖掘高职语文教材的内涵,特色突出地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精心安排好语文教学结构,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自我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加强思维引导,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认真思考,真正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情境中,实现心灵的融合感悟,体会到课文内含的丰富情感,体验到课文内含的人文美感,在个性化教学中让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全面深化,从而获得个性化的美感。新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就是应在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有关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从而有效完成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技术工具和教学媒体,有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并培养出具备创新型思考型和实践型的高素质人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措施

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课堂的个性化教学要,应加强以下措施。

1)精心设计制作好语文课件。制作好课件开展新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前提在于设计并制作课件。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熟悉并掌握一项软件操作技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充分的展示出来,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里。新媒体技术课件制作,应按照目的性、科学性和恰当性原则,使用多媒体素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特长,按照语文教学内容重点,精心设计和制作好新媒体素材,汇集图文声像的综技术表现特征,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课件素材的选择和制作中,应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精心布局结构,认真思考视听形象表现,合理运用音视频手段,对新媒体素材进行优化整合,做到简洁清晰,容量适当。

2)应全面提升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个性化教学中的驾驭能力。学校应加强培训,让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新媒体和信息化思维水平和能力,这是让老师应用好新媒体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老师在自己具有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中才会做到创造创新,才会应用好多媒体这个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才能科学使用好新媒体技术应用,始终把提升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从实际出发,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良好效果。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现代新媒体网络技术,使演示的语文课本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动态和直观。及时建立教与学的网站,让学生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下学习,实现学习意见的充分交流,也实现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指导反馈更加及时高效。

3)科学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在具体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个性化教学中追求实用性。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在应用多媒体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学科具有的自身特点,不能一味地单纯追求语文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和技术性,而应结合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应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语文课件时,应结合教学的实际,按照语文课件设计的原则,应牢牢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应兼顾好学生的认知规律,组合好语文教学素材,展示认知规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重点分层次、分环节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参与讨论,逐步思考有关知识点,找寻出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地化解有关难点,有效消除疑点,并对有关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课件方式,采用特殊手段,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视听觉,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

四、结语

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职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有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合作交融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效果。

作者:陈娟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方法,突显大学语文的“理”、“趣”、“美”——论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伍玉婵-《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林娜-《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篇2

关键词:新媒体学习支持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8.8

、基金名称:2013年度甘肃电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ZD-07

1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特点及存在问题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教育界对成人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何保证及监控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关于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合格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学习支持服务作为成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提高和保障远程教学效果及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远程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学习支持服务(LearningSupportServices)作为远程教育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是远程教育机构及其教师为远程学习者解决学习困难和问题而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帮助活动。远程教育专家曾经指出,远程教育教学是全方位的助学并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远程教育的教的过程是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服务的过程,远程教育的学的过程是学习者使用、接受服务的过程。因此,学习支持服务对远程教育的成功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1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特点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是从远程教育的实践需求出发,针对远程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要由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支持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性工作。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一般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点:远程教育学生一般为高中毕业生或者大学专科毕业生年龄一般分布在20-40岁;大多数学生已经参加工作,学习是在工作之余进行的;大多数成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要以家庭为基地;成人学习者一般都具有工作以及家庭负担;远程学生分布通常比传统教育学生更分散、更广泛;由于教学的开放性,学生之间的差异相对比较大。

1.2程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2.1学习者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孤独感,这使得建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变得困难。相对于传统学生而言,远程教育学生学习一般具有独立性,学习过程由学习者一个人独自完成,没有学习伙伴和老师面对面的指导,导致远程教育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孤独感。同时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由于缺乏面对面交流使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变得缺乏。

1.2.2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问题。远程教育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一般通过网络、无线通讯设备进行交流,相对于传统面对面教育这种交流使他们之间的互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2.3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问题。远程教育学生一般为中年人群,对新事物的接受比较慢,而通过新技术学习是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远程教育中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2.新媒体技术概念及其特点

2.1新媒体技术的概念

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概念还有着不同的定义。牟大伟认为,新媒体技术是跟传统媒体技术相对的一种新鲜事物。最主要新媒体技术是以高速信息网络为依托、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的新兴大众传媒方式,比如数字电视、互联网信息、CmmB,面向大众采用新的技术传播的手段都可以称为新媒体技术。

2.2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吴征认为,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技术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新媒体技术具有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的能力;消除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等等功能。同时,新媒体最根本的特征不是消解,而是重建,或者说是破坏性创造。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传统媒体相互整合的过程。它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使得一种媒体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呈现;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酝酿着与这一时展相适应的新媒体技术和新型产业模式。特别是数字化新传媒技术在颠覆传统媒体产业的同时,也正在创造着新的产业和新的商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新媒体技术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很显然,数字化是新媒体技术的最显著的特征,这个显著特征将引发信息传播方式的一场革命。

3新媒体技术下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构建

首先,新媒体技术大大克服了网络教育中学习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新媒体方式随时地开展学习,不必再为了没有计算机或者网络而不能学习而发愁。

其次,新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无缝连接,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技术和设备创造的这种隔膜,实现人和知识的一体化。学习是在一种自然的无特意状态下进行的。最后,新媒体技术能够根据学习者个人的特点来设计学习资源,来达到远程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特征。

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代替新事物的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网络教育在现阶段作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其优越性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其局限性也在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在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必将有一种新的事物来取代网络教育,弥补网络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然而通过新媒体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虽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其优越性也将在这些困难中不断爆发出来。因此,以我个人之见,新媒体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主要形式是不可抵挡的趋势。现代远程教育机构、教师和学习者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的学习时代。

[1]刘梅红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作用的调查及分析。成人教育2007(12)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篇3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艺术作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正悄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艺术创作者开始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取代传统时代的颜料和纸笔。如今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研究人员的重要探索领域,也是未来艺术学术理论探索和发展的趋势,目前全国大量的艺术院校已经陆续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刘旭光编写的《新媒体艺术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一书是紧密围绕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结合了编者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呕心之作,也是全国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研究领域中为数不多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教科书。全书从新媒体艺术的标志、新媒体艺术的轨迹与变迁、新媒体艺术的D像方式、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质性的探索、新媒体实验电影、新媒体艺术的交互与生成、新媒体艺术的鉴赏与审美等七个方面展开概括和论述。该书从一开始即明确了新媒体艺术诞生的重要意义,帮助研究者界定了新媒体艺术研究的范围,把握新媒体艺术的框架,进而从前沿性、实验性、当代性、综合性引导读者理解和认识新媒体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紧接着编者以时间为脉络,从艺术与科学、工业革命的曙光、数字的革命、媒介的变革、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的雏形等六个不同的维度对新媒体艺术的轨迹与变迁进行诠释和解读,丰富了读者对新媒体艺术发展历程的认知。

该书内容详实丰富,逻辑结构严谨,全书重点介绍了新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拓宽了以往对现当代艺术范畴的理解,为了充分说明新媒体艺术的具体概念,全书对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历程、自身的特点都进行了大量的解读,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对艺术自身的意义进行了自我探索和解读,通过作者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为读者打开了对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性的理解,呈现了艺术与新媒体科技结合的样式和案例。艺术的语言方式是多样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需要既结合新媒体自身的艺术形态,也要保留其自身的创作思想和内容。因此,这种内容与技术、虚拟与现实、互动与参与、知觉与体验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将新媒体艺术与新媒体科学技术有效结合和有效表达,这既可以展现新时代的艺术理念和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又可以为新媒体艺术领域拓宽创作思维空间,探索未来全球化的新媒体艺术视野,刘旭光的《新媒体艺术概论》可以说对上述内容做了完整的诠释和概述。

新媒体艺术最早源自欧美,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录音机、摄像机成为最早的新媒体艺术的载体,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影响,加之设备简陋,因此当时的新媒体艺术也被戏称为“录像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引入新媒体艺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批以音频、摄像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开始诞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90年代中期的作品已经开始熟练地运用媒介开展创作,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作品已经开始呈现一定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观念,具有了初步的新媒体艺术代表作品。互联网的发展预示着新媒体艺术的真正来临,大量的网络技术、数字编辑等新兴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艺术的发展历史,新媒体艺术可以真正从不同的角度为观众呈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真正走向了成熟。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会直接改变艺术作品的特征和特点,进而对大众审美的观念和理解产生深刻影响。以往的传统艺术都是单向传播,创作者可以凭借自身的天赋向受众输送自己的艺术灵感和创作内容,但受众很难通过信息反馈进行互动,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界限,观众对作品的认可度、参与度,甚至理解程度都会影响创作者的创作意识和表现手法,这种新颖的方式有益于创作出更加符合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传播艺术。新媒体艺术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有利于加深人们的认知,为今后更好地发挥新媒体艺术优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篇4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媒介;变化

中图分类号:J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52-1

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讲,“一个月不看电视到底有什么意义?”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说:“充其量这是一种苦行。”那么,如果半个月不用手机,不上互联网呢?从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主的传统媒介时代进入到以数字、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正悄然的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而作为被受众“消费”的艺术,在保留了其本身的特点的同时,也在新媒介时代里换了一套“新装”,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创作者不断增加

新媒体时代,于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的创作、变得容易,这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具有的主动性这一特点的体现。艺术进入由少数人的创作变化成为人人创作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里,人人都是创作者。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人既是传播者同时也是接受者,比如在微博、人人等等社交网络上上传自己拍摄或者制作的视频,那么,此时,“你”就是作为一个传播者的身份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时,你在互联网上关注信息,浏览视频等,那么,此时,这个“你”的身份就是接受者。相对于电子传播时代制作者的门槛高的特点,新媒体时代,制作者的门槛变得低了。比如,传播视频信息,传统媒介时代是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大量网民均能参与的创作,只要你喜欢,只要你懂技术,都可以成为制作者。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的局面,迎来了人人创作的时代。

二、艺术作品具有后现代性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的艺术作品大都是主流意识比较强且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在网上玩视频的人,大都没有什么功利性,他们只是为了好玩或者说借助虚拟的空间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或者借助虚拟空间来挥洒自己在现实世界里没有用尽的才华。同时,艺术本身的严肃性、神圣性的消解相对于电子传播时代更加严重。借助于数码技术,他们运用拼贴、变形、戏仿、错位等手段,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后现代意味。例如,《江南Style》熊出没卡通版,就是根据2012年7月在网络上蹿红的韩国“神曲”《江南Style》的恶搞。这段视频把原来歌曲的mV用一部卡通动画片代替,根据歌曲风格和节奏,把卡通片进行拼贴和错位,营造出一种诙谐搞笑的气氛,娱乐了受众。再比如,2012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甄传》,近期也被网友恶搞了一番。这些制作者凭借自己的智慧制作出来的作品,能够让受众在现实的世界中寻找到一定的乐趣,给受众带去了欢乐。还有的作品通过这种拼贴、戏仿等的手段,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给人以启发或者警示。

三、艺术作品的费解性

电子传播时代,由于技术的参与,艺术的视听化得到加强,对于艺术作品的阅读障碍不再存在。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出现屏障。在网络上传播自己作品的传播者们,在与接受者的互动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独特的象征符号和独特的解读思路。他们热衷于为他人的解读设置障碍,也享受着寻找解读路径的乐趣,享受着和他人的智慧碰撞出火花。这就是新媒体时代作品创作者的一大特点。除此之外,阅读障碍的出现,还由于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技术,比如,我们的父辈们,在新媒体时代,他们很少与之打交道,对于技术的理解也是知之甚少,所以这种技术的屏障也遮蔽了接受者的解读能力。

四、全球性传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艺术作品的传播不再只是区域性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作品的传播具有全球性。创作者们创作的作品,一经网络的传播,瞬间就会被全球的人知晓。而与此同时,区域性文化的消解也更为彻底。

五、艺术创作对机器的依赖性强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到电子传播时代,制作艺术作品需要机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创作对机器的依赖性不断加强。

六、总结

新媒体时代,在市场化、媒体化的新环境下,艺术正在用其他手段强调它本身的存在,真正的艺术正在发生变化以获取生存之道。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开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62-03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thecurrentsituationandmainproblemsofteachingpracticeonsoftwaredevelopmentcourseswhichbelongedtothedigitalmediatechnologyspecialty.Someofthesecourseshadmanyproblems,suchastheircontentswereolder,practicaltrainingwasweaker,theoreticalknowledgewasdivorcedfrompracticalaspectsandtheoreticalknowledgeandsocialneedshadlargedistance.accordingtotheseproblems,thispaperdiscussedthenewteachingmethodsofsoftwaredevelopmentcoursesofdigitalmediatechnologyspecialty.

Keywords:Digitalmediatechnology;Softwaredevelopment;educationalreform

1概述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兴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在国外,随着互联网、移动电话的普及和wbe2.0、3G技术的推进,新媒体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又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以“艺工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大量新内容和新素材[1-4]。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学都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这些高校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来组织教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呈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总体而言,国际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以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科为基础的教育。(2)以创意艺术为目的的教育。(3)以实用工具为主的制作培训教育。在国内,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高校已经非常多,既包括了传统的传媒类、艺术类大学,也包括了一些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等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各个高校的科研基础不同、人才培养定位各异,因此其侧重点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是何种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开发类课程始终在这些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向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以“艺工交融”为特色,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5-8]。

2现状及存在问题

就一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而言,软件开发类课程群既包括了《程序设计i》、《程序设计ii》、《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技术与C++》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涵盖了《脚本编程技术》、《Java与对象分布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计算机动画编程技术》、《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等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总体而言,该类课程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实践性强,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上机练习或项目实践来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二,注重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决定了学生的编程思维和价值取向;第三,前瞻性强,课堂教学内容及其效果直接决定了若干年后学生的就业。但是,在先前的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环节中,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照搬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特点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工结合”的专业特色[9,10]。

基于前期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软件开发类课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较陈旧,与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不紧密。新媒体时代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技术为基础和特征,也需要大量掌握相关知识的人才。但现有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沿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较为陈旧。虽然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也曾经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但是这些工作尚没有结合新媒体进行研究与实践。

第二,课堂教学环节中“艺”、“工”结合尚不紧密。前期工作中,我们已经在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初步做到了“艺工结合”,但是尚有不足之处:“艺”与“工”只是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简单组合,这两者尚未达到全方位自然交融的状态;实际教学环节中也经常出现“工”不能服务于“艺”、“艺”不能合理表达“工”的尴尬局面。

第三,课堂教学手段缺乏新意,新媒体特色不显著。在前期工作中,我们虽然对“艺工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但这些工作大多基于传统媒体,尚不能结合新媒体来进行艺工结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多基于教师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效果不理想。

综上可知,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此为背景,以“艺工交融”为特色,对该专业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无论对于培养满足新媒体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还是扩大本专业在国内的知名度,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探索与尝试

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多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以“艺工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3.1面向应用示例的课堂教学环节研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软件开发类课程既包含了《程序设计i》、《程序设计ii》、《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技术与C++》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涵盖了《脚本编程技术》、《Java与对象分布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计算机动画编程技术》、《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等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抽象公式的推导,而没有与实际应用环节联系起来。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感觉到知识的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同时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感到茫然、不知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此问题,我们进行面向应用示例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研究。该项工作的核心是以工程实践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团队丰富的工程开发经验,精心构造与教学知识点联系紧密的应用示例。我们可通过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的计算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2移动计算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新探索

移动计算是新媒体时代的新特点,智能计算是当今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这两方面也是新媒体时代最具实践性、前沿性的内容。我们可紧密结合这两大主题来制定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融入新的实践内容,这也是传统的软件开发类课程不曾涉及的地方。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将移动计算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探索,并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

3.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艺工交融”课堂教学新模式

“艺工结合”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重要特色。作为计算机艺术的重要载体,多媒体信息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引入认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对教师授课、教学内容等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艺工交融”。

4关键问题

课堂教学环节涉及多个方面。为实现上述的研究目标和教学方法,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关键问题:

4.1以新媒体为载体,各相关课程知识脉络的深入梳理

以新媒体为载体,将移动计算和智能计算引入课堂教学,在对已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最终凝炼出各门课程简明清晰的知识脉络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概要和发散学习脉络图。

4.2典型应用示例的搜集和构造

典型应用示例的构造是一个关键问题。应用示例既不能太复杂,又要能够有效的覆盖各课程的教学知识点,还要有实践价值。这就需要对应用示例进行精心的构造,需要各门课程的教师相互沟通和交流,并在学生的反馈信息指导下进行不断修改。

4.3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进行“艺工交融”课堂教学的实践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仔细的寻求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的“艺工交融”,精心构造课堂教学过程。

5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该文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类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教学环节为切入点,基于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目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部分课程内容较陈旧、实践环节较薄弱、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脱节以及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培养优秀师资为手段,探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新方法,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艺工交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阳.数字媒体的教学研究与体验设计[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87-88.

[2]周茂丽,李蓉.以实验为中心,理论为辅助的数字媒体教学――对工科学生开展“数字媒体与数字艺术”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10):32-33.

[3]杨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60-61.

[4]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158-159.

[5]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王贞子.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初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147-150.

[7]尹义龙.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8]易凌云.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篇6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传统媒体;媒介融合

一、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全媒体时代的带来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有着极大的关系。新媒体为全媒体时代的三网融合、多媒体融合等提供了技术上的优势。先进快捷的新媒体技术又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媒介技术传播信息。

依托高科技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势必在某些方面优于传统媒体,分流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这种竞争使得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体如何相容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但毕竟各有所长,传统媒体所固有的优势不是也新媒体在短期内就可以超越的。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能够和谐共处,相互融合。而这种取其优点,去其糟粕,互促互进的融合,不仅能让受众感受到信息的便捷性,还能更有效地加快科技的发展。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是指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新媒体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而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这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新媒体以“数字化”和“互动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满足受众需求危机事件出现时,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和沟通桥梁必须及时、全面、深入地传播关于事件发生和处理的信息。新媒体凭借其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为受众参与创造、传播新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传统媒体则能在深度报道、详情介绍等方面进行报道。当大规模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可以有效地补充传统媒体的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传统媒体所发挥的作用。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便赢得了传统媒体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不仅如此,RSS、taG、SnS、搜索引擎、手机电视、云计算、3G等新技术应用方兴未艾,新媒体正以锐不可当的速度和势头席卷曾经的传统媒体市场。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第一时间在朋友的博客上采用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灾难现场状况。而在两个多小时之后,路透社法新社才发出新闻照片。正是由于手机拍照与博客等在突发事件中的杰出表现,人们更加关注传统媒体的地位是否动摇。

毋庸讳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是毁灭性的。但是,传统媒体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已形成了丰厚的无形资产,这也是新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1、深度报道产生的权威性以及舆论领袖的形象。传统媒体虽然不能再传播速度上与新媒体比较,但是在深度报道和专业报道上却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一般而言,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的深入剖析都是由传统媒体领头的。正是由于传统媒体的这种优势,使得它有着新媒体比不上的权威性。同时,传统媒体的评论也引领者受众对于某个时间的态度和看法,这使得传统媒体一直在无形中居于意见领袖的地位。另外,每一种图书、期刊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学术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专业的细化。出版社、期刊社根据其走向、受众需求,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因此传统媒体在开拓学术领地,引导科研方向等方面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2、专业化运作形成的强大公信力。传统媒体有着专业的采访、编辑团队,这些专业人才有着新媒体所不具备的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如图书、期刊,从信息采集、审读内容、润色文宇,到制作成书,每一流程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其把关。因此在其长期的专业化运营过程中,创造了无数具有专业化水准的原创作品,同时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因此传统媒体是品牌、公信度的塑造者和维护者。但是,这些丰厚的无形资产是新兴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新媒体由于基础较薄,专业人才和新闻素养都不如传统媒体身后。同时,新媒体的交互性以及“人人都可以使信息的传播者”的特点,导致新媒体的传播可信度、公信力完全不能与传统媒体比肩。

3、较低的技术要求带来的广大受众群体。整体而言,传统媒体对于技术、只是水平的要求较新媒体而言低很多。一方面,新媒体对于文字水平的要求限制了一部分受众;另一方面,新媒体对于新技术、新科技的使用的要求又限制了一部分受众;同时,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对于经济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正是由于这种三重限制,新媒体难以像传统媒体一样进入几乎所有家庭。而传统媒体相比于新媒体,操作较简单、价格低廉,正是文化成度较低或者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的受众的理想选择。

尽管如此,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仍然是不言而喻的。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传播渠道的更新和传媒技术的飞跃,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传播信息。在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记者”,信息传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1、新媒体覆盖传统媒体盲点

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凭借其技术特性,为满足公众的个人信息需求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以08年汶川地震为例,由于地震的原因,传统媒体无法成功进入、发出有价值的新闻,但此时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却有着极大的价值。而新媒体在传递汶川地震的新闻过程中却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运用先进的科技,新媒体将汶川地震的新闻发送到受众眼前,在这期间,手机和微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由于新媒体先进的技术支持,传统媒体在特定的时空内不能到达的盲点,新媒体能很轻松的进入。正因为如此,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补充媒体空白。

2、新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是以媒体为中心进行传播的,受众虽然具有随意选择收看(收听)和阅读的自由,但只能在节目的播出时间和已出版的报纸、杂志上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也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习惯。相比之下,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则有着极大的不同。由于新媒体传播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受众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反馈。在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方面的优越性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3、新媒体助力传统媒体

在满足公众总体信息需求方面,传统媒体凭借其庞大的传播网络,权威的传播地位,较高的媒介公信力,依然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传统媒体凭借专业的新闻敏感与把关意识,对信息进行优选,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剔除负面信息,致使传统媒体的信息传达总是能够成功的取信于受众。但是毕竟传统媒体的版面、时间段有限,信息的传播总是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新媒体则不存在这一问题。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性的特点,并凭借其先进技术,丰富了阐释信息的方式,以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角色,助力传统媒体满足受众的总体信息需求。一方面,受众提供信息。另一方面,技术阐释信息。

总体而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同一个事物的纵向与横向的关系。传统媒体凭借其在深入报道、专业报业等方面的优势,对于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新媒体则凭借其海量信息的特点,横向的扩展信息。

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关系,由于新旧媒体“术业有专攻”的特点,媒介融合是全媒体时代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传播形式单一的媒体将缺少竞争力,每种媒体都将综合运用文字+视频、文字+音频、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传播手段。

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优势,应利用自己的优势与新媒体竞争。传统媒体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品牌优势,即公信力强。在挑战面前,传统媒体不能仅仅依靠自己,还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充分利用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增加互动的成分,借用新媒体的渠道拓展其媒体空间,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做跨媒体传播。

新媒体目前最大的不足是信息的可信度低,这也是新媒体必须借助传统媒体力量的地方。要成为能影响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必须获得一定的公信力,即新媒体应当自觉在重大事件中承担社会责任。由于新媒体其没有采编权,在获取某些信息时,如重大的政治、经济信息,单纯利用受众创造内容也难以弥补其不足,需要从传统媒体上获取内容。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媒体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占据媒介市场的重要地位已是不可能的了,新旧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用新媒体先进的科技力量辅之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必将能够掀起全媒体时代媒体发展的高潮。(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国际新闻界》,2008(6)。

[2]李良荣、张嫄:《新老媒体结合造就舆论新格局》,《国际新闻界》,2008(7)。

[3]项立刚、王力为、方兴东、王传荣:《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进军[n]》,《中国图书商报》,2006

[4]彭德倩,《新媒体是传统媒体“掘墓人”》,《解放日报》,2009年12月11日,第004版

[5]彭兆平,《新媒体:传统媒体的西风或东风——美国当今传媒业发展的启示》,《科学探索》(第8辑),2008年

[6]文玮玮,《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困境与出路》,《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0期

[7]王长潇,《电视媒体应对播客挑战的策略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04期

[8]李强,《新媒体:传统媒体强劲的竞争对手》,《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8期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篇7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传播;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69-3

newmediaandScienceandtechnologyCommunication

RenYanLanShuli

(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ZhengzhouHenan450000)

abstract:Basedonthediscussionaboutnewmediaandtraditionalmedia,wediscussthedevelopmenttrackofscienceandtechnologycommunicationwithchangesofmediaandfurtherstudythecharacteristicsandapplicationsofscienceandtechnologycommunicationandhownewmediapushesforwardthescienceandtechnologycommunicationdevelopmentinthenewenvironmentofnewmedia.Finally,weproposesomeadvicein

termsofcurrentscienceandtechnologycommunicationconditionintheenvironmentofnewmedia.

Keywords:newmedia;Scienceandtechnologycommunication;interactive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民族兴盛,国家富强的重要基石。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正如美国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所说:“正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科学的真理必将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广泛传播,无往而不胜”。因此,科学技术只有通过媒体传播到广大受众中才能与人们的行为产生各种联系且经过不断的修正获得发展,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由于传统媒体传播技术的局限性,新媒体作为科技传播的新载体成为科技传播的有力工具,并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新媒体”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麦克卢汉于美国芝加哥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会议上的讲演题目《电子革命:新媒体的歌名影响》[1]。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目前学界和业界还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而言的,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满足用户各种信息需求的,具有互动性、实时性、泛在化等特点的媒介形式[2]。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仅指其字面意思,即大部分人认为的时间上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而是体现了新媒体带有革新性质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也就是说,并非所有新出现的媒体形式都可称为“新媒体”。所以,新媒体的“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1互动性(交互性)

互动性的含义之一就是反馈,即建立在双方信息的交换之上。传统媒体形式明确分出传播者和受传者,忽略了二者之间进行互动的双向关系,即“输入―接收”;新媒体正好相反,一改单向的传输方式,变单向为双向,使原来的受传者也有说的机会,提供了沟通的平台,实现了互动性,即“输入―反馈―输出”。例如,将报刊展架和户外广告列为新媒体就不太合适,因其只是单方面向用户传递信息,用户被动地接受,缺乏互动性,我们不能只着眼于表面含义,更应追溯其本质上的特性。

1.2实时性

从新媒体技术层面分析,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输在时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零距离传输,极大压缩了物理空间,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新媒体实时性经常与互动性同时出现,新媒体技术使信息来往传输中的反馈过程大大缩短,借助先进通信技术,用户可在短短几秒收到对方发来的上兆大小的文件。

1.3泛在化

主要表现为新媒体塑造的无所不在的传播环境。泛在化的传播环境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传播主体、对象的泛在化,传统媒体中的受众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不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可对信息的质量等进行评价反馈,信息接受者变为信息者,在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数量、广度的局限性被打破,没有地位、身份等差异,用户自由的选择传播对象;传播介质、服务的泛在化,在新媒体时代,移动与pC的差异正在渐渐缩小,手机报纸、手机邮箱、手机博客、手机电视等移动功能使用户随身随地随时接收和发送信息,正是传播手段媒介的泛在化使用户感到新媒体的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

2媒体变迁与科学技术传播

科学技术传播是指科学技术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4]。媒体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媒体传播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媒体的历史变迁记载着科学技术传播的发展轨迹,从原始传播时代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总会以不同的姿态呈现于公众眼前,而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传播的共享程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原始传播时代,人们多用身体、口头语言辅之以简单工具来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这个阶段的科技传播是作为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经验技术传承存在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大脑便产生了科技探索的需要,人们通过原始、古朴的摸索、试验等方式打造出了新工具或者发现了新方法,如结绳记事、燃放狼烟来保持联络等,这些媒介属于早期体外化媒介。通过口头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演化。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语言不发达,易受到社会、阶层、地域、传播对象等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固定的介质记录下来,信息则容易走形变样失真。虽然在此阶段科技传播水平层次不高,但对于人类社会却有着非凡的贡献,直到今天,口头传播仍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将这个时期的科技传播阶段称为“科技传播孕育阶段”。

文字发明给科技传播带来了重大变革,人类进入手抄(文字)科技传播时代,将文字、图画、符号刻在石器、岩壁、竹简等介质上完成对科技的传承,如古埃及象形文字浮雕、汉谟拉比法典等。文字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其特点是信息传递较为准确,保存时间长,大大推动了科技的演化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文字复制的技术,给科学技术传播带来捷径。在印刷科技传播阶段,报纸问世了,一些科技信息和科技新闻以报纸作为载体扩散给公众。从中国古代隋朝的农书、历书流传至世界这一角度来说,中国人的印刷术为世界科技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5]。20世纪起,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关注科学研究领域,科技传播进入电子媒介时代,电话、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出现使科技传播更加的广泛,手段更加成熟,科学普及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21世纪迎来了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借助网络的力量,以电子邮箱、门户网站、网络电视等泛在化的新兴媒体服务方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享程度。

3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技术传播

3.1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改变着科学技术传播方式并深层次的影响着我们的交流行为与交流方式。新媒体环境下科学技术传播有以下特点:

3.1.1信息共享程度高。由于新媒体以互联网络为依托,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技术传播的内容往往不会像传统媒体要经过特定人员严格的内容审查、筛选、加工之后才能在公众中传播,这就意味着新媒体用户作为传播者的角色在网上科技信息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很高,用户不必考虑地域空间或采用真实信息而被孤立等因素,使信息能最大程度的传播。互联网信息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恰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性。

3.1.2传播形式多元化。新媒体的泛在化特征决定科技传播可通过网络电视、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并可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综合起来。

3.1.3传播时效性强。科技发展瞬息万变,科技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时效性。要防止科技信息失去价值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传播出去,如此才能给人们足够的消化时间消化这些信息。基于通信网络的新媒体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将获得的信息出去。

3.2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按照新媒体的技术原理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网络类、数字广播电视类以及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类[6]。

3.2.1网络类。包括搜索引擎、各类网站(门户、视频、新闻、社交网站、论坛等)、iptV、网络报纸、网络图书、网络期刊、博客、播客等。互联网凭借其快、易的优势成为人们获取科技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互联网,用户不仅可以获取国内的科技信息,还可与全世界的服务器实现互联,共享国外最新的科技信息。例如国内著名科技网站果壳网就以科技有意思作为网站主题,将最新科技研究及成果或科技小常识来作为传播的对象,其特点是界面友好、访问数量大、普及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

3.2.2数字广播电视(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在《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被科技部定义为:“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定义中强调网络是数媒区别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在当今社会,用户更愿意接收图片而非直接阅读文字,因图片比文字更直观更具感染力,而科技类信息具有一定理解难度,数字媒体由此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较青睐的传播方式。如iptV网络机顶盒就是针对家庭用户推广的,用户能在线点播与其合作的视频资源。

3.2.3移动类。主要代表是手机媒体,包括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图书、手机电视等。随着3G、4G通讯业务的迅猛发展,移动类新媒体迅速占领市场,逐步成为全球性媒体传播平台。科技信息通过手机媒体传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例如,许多学术科研平台以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技信息。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媒科技研发的《壹学者》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微信公众号平台就是其中的代表,壹学者依托人大资料中心的学术期刊群等资源,以学术成果本身为评价载体,他国资源集成和数据挖掘满足科研人员的科技信息需求[7]。壹学者根据用户在其界面选择的学术领域来向用户推送科技信息,传播方便快捷及时且富有个性化。

3.3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3.3.1支持国家战略,营造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各届领导人历来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这实际上是要集民策汇民智,鼓励民众将自己的智慧贡献给社会。新媒体为大众创新提供了平台,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包容性、共享性使公众更愿意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营造活跃热烈的创新氛围,有利于建立民间智库。

3.3.2丰富传播途径,开拓传播领域。与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相比,新媒体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多样,如电子邮件、数字报纸、手机电视、微信、博客、门户网站等,能满足不同用户群的信息需求且将多媒体技术与互动性融合在一起,更具趣味性,拉近了媒体科技传播与大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科普门户网站的个性化分类使科技传播不仅是一些最新科技研究成果的传播,也使用户关注健康、语言、社会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开拓了传播领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3.3.3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据第八次公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而造成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科技传播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媒体的科学技术普及率还不够高,亟待新媒体的力量来提高普及覆盖率以及公民对科技知识的兴趣程度。科普网站给民众提供解决办法,数字媒体的科教节目采用通俗化的语言更易于民众理解晦涩难懂的科技知识,移动类的手机媒体营造良好的科技传播环境,使民众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能感受到科技的潜移默化。

4结语

实践证明,新媒体在推动科学技术广泛传播发展方面是毋庸置疑的,在媒体技术发展同时,科学技术传播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由此,对国家创新力、社会生产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人们在应用新媒体推动科技传播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由于新媒体环境包容性强,信息不必经过审查制度,人们对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程度表示质疑;新媒体的后期组织管理较为混乱,有些信息分类混乱,不属于该类的信息却放在那里长期不加以改动,导致信息丧失时效性失去价值;新媒体的“新”使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望而生畏等等。我们在享受新媒体带给我们良好的使用体验和便利性的同时,也要思考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应适度加强对科技信息的管理,设专门的审查员审查新内容的真伪;完善信息后的组织工作,定期管理;开展新媒体宣传教育培训,减少一部分人群对新媒体的距离感。

任何媒体的诞生和落寞都有其内在规律,新媒体应抓住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机遇,在不断改善提高自身技术并承担科技传播重任的同时,摆正自己位置,发挥积极影响,促进科技传播,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21-125.

[2]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3]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4):27-28.

[4]waterman,alant.Scientistsandwritersdiscusspublicmisconceptionsofthenatureofbasicresearch[m].Science,1959.

[5]刘建美.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3.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篇8

(1)诞生:在全球化逐步渗入到社会各个地方的领域的背景下,在欧美新媒体艺术和中国it产业迅猛发展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可以说在被动的状态下起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和较为成熟的艺术家。影像艺术追溯于1990年代,主要是指音频艺术。影像艺术的产生,是90年代艺术区别于1980年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2)早期:一直到90年代中前期,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装置,录像,摄影和音频等媒介上的广泛使用,90年代后期则表现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实验上的所有手段用于传达表现社会和社会现象批评的内容。装置艺术和表演在1980年代后期虽然也有实验,但真正在媒介上大规模地突破原有的绘画和雕塑的传统媒介还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装置艺术和表演的盛行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与观念艺术的结合。

(3)中期: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体艺术的卓越性的实验是录像艺术的兴起。在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视觉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互动艺术,三维视觉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进入音频艺术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音频艺术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媒介,而是用音频艺术的表现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进行了文化层面上的反映,表达和社会各个群体息息相关的话题。

(4)高潮期: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入,随着中国it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大大推动了个人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新媒体艺术被引进中国后,影响时间还超不过十几年,但它们却和产生它们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光,声音,电能一样,以非常震惊人的速度发展和蓬勃壮大起来。

二、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特征

1.综合性

新媒体艺术摆脱了传统艺术单一媒介的局限性,融合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综合媒介的特征,具备了传统艺术的所有特点。在包括传感器,音效,网络计算机,投影等许多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将触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一并合成进行综合性的展现,让大众在虚拟世界中实现审美感受。

2.贴近性

新媒体艺术的取材大多是来自人民生活,或者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内容相对来说通俗易懂,但是它的与众不同是在于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屏幕上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让观众过产生了共鸣,增加了新媒体艺术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社会的性质。

3.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打破了往日传统艺术单向互动的模式,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互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加深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对观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震撼,进而通过观众的人际传播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和思想,发挥了艺术“文以载道”的作用。

4.迅速性

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那么,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艺术也具备这样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由于其传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让大家快速欣赏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并且在社会上的反应也是快速巨大的。

三、总结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篇9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传播;环境;传播方式

1新媒体的定义和主要特点

1.1新媒体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互联网与通信传播技术的前进步伐迅速,信息的传播方式与形式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单一的传播方式和形式已不再能满足当代人们追求高效率信息传播的需求,因此新媒体应运而生,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美国的《连线》杂志上对新媒体是这样解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传播”,这一定义虽没有被公认为标准的答案,但对于新媒体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与科技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网络数字传输技术是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技术基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新媒体衍生出多样的媒体形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如数字广播和手机电影等。

1.2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1)交互性与平等性。从传播的方式来看传统媒体是线性和单向的,信息的传播速度较为缓慢且范围较窄,这就直接导致受众不能快速获取最新的信息,缺乏及时性。但新媒体的诞生却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扩宽了传播范围,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受众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消息,并且随时随地获取消息的更新状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同时,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也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被一种多元化的互动交流方式逐渐取代。这种互动性体现在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在信息传播平台能够自由的进行讨论或信息反馈等,如网络论坛这一传播模式。同时大众也不再是只充当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也能作为信息的者,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身份就形成了平等关系。

(2)即时性与快捷性。网络数字传输技术发展迅速,为新媒体信息传播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使信息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约束。然而时间和地域却是影响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的重要因素,新媒体不再对时空有较强的依附性,信息的传播范围可以扩散到全球各个角落,并且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使世界真正成为了“地球村”。

(3)开放性与共享性。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供人们自由选择,这就体现出了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开放”和“共享”是建立在新技术之上,在某种程度上,开放和共享已经成为新媒体生长的状态,越来越多的技术加入其中,模糊着已有媒介介质的边界,并共同孕育着新介质的产生。

(4)匿名性和虚拟性。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就意味着新媒体同样具有这两个特征。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人们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沟通或获取资源时大多都是选用的虚拟身份。文本、图片和视频等等都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被传输,这就意味着在网络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只是一串串虚拟的符号。

2新媒体对影视传播的影响

2.1对影视传媒的影响

当前新媒体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它的发展给影视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好莱坞电影导演眼中的奇幻世界,或是简淡的现实生活,还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这些原来只能在影院和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东西,现在正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新的媒介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同时传播方式突破了单一的线性模式,真正过渡为即点即播,即时评论的多元互动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形成了真正的双向互动。

2.2新媒体对影视作品制作方式的影响

新媒体从诞生就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其影响下许多视频网站不再只选择播放常规影视作品,他们也开始尝试制作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有的是通过漫画改编,有的则是自创的网剧,无论是在内容形式方面还是风格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虽不如美国大片那般精致,但却也新鲜感十足,受到一大批网民追捧。新媒体给制作人和观众都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空间,一方面降低了影视创作的成本,让更多热爱影视制作的人能参与到创作中来,另一方面也让大家能欣赏到更多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满足了不同受众需求。

2.3新媒体影响了影视作品的影片风格

通过观看新媒体技术拍摄出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无论是制作规模还是制作方式等都和以往有较大不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完全取代了传统影视技术,后者为前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媒体技术将传统影视技术的特点都“据为己用”,再结合新模式进行影视创作,以另外一种新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例如,一些以纪实和创意为卖点的网络剧,在形式风格方面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拍摄方式新颖,台词也常常穿插一些较为流行的网络用语,较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同,因此传播的范围十分广泛。

新媒体技术与电影电视技术的有效结合是保证新媒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影视作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新媒体在影视在创作方面也不只是完全追求“新”,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内涵,两者之间的结合能使创作者在影视作品中更好的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审美等,也能积极地推动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影视传播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影视制作技术是影视传播的技术保证,新媒体技术伴随着新媒体的诞生而出现,将其与电影技术的结合是媒体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了技术的支撑影视传播的方式和理念以及内容等都相继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概念开始真正推广,对于影视传媒来说这就是一场“革命”。社会形态在变化,大众需求在变化,信息传播形式在变化,也就意味着新媒体是促使影视传媒发展的助推力量,它降低了影视制作的门槛,让影视创作不再是属于专业人士的代名词。低成本创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影视制作过程中来,风格各异的影视作品满足了各类群体的需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让更多有想法的创作者涌现了出来,让他们带领一代人掀起自主创新的浪潮。全新的影视作品风格层出不穷,让我国传统文化与电影艺术走在一起得以实现,从而使影视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邢祥虎,赵晓春.传统影视传播与网络影视传播[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2]胡理丽.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传播研究[J].戏剧之家(上),2014(06).

[3]卢迪,赵敬,吴晓莉.2014年新媒体影视业发展特征及产业链分析[J].中国电视,2015(06).

[4]张玲.“大数据”对影视营销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0).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发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59-01

在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摄影艺术的发展因其特有的艺术与审美特点,成为了我国社会领域中较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由于各类新型媒体技术的影响,社会艺术特别是影像视觉艺术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摄影艺术发展研究中,我们以新媒体时代对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为核心,开展了艺术发展影响的研究,为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一、新媒体时代对摄影艺术发展的主要影响分析

随着当前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艺术受到较多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影响。在艺术研究中,笔者将这些影响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影响了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在摄影艺术发展过程中,摄影艺术的真实性特点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组成部分。在新闻摄影、写真摄影、写实摄影等摄影艺术中,真实性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力,是其它形式所不能呈现的,也是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元素。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图像处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摄影艺术的艺术真实性特点也受到了较大质疑。在新媒体时代中,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处理完成的图像内容与真实拍摄的照片无异。这种对于摄影艺术真实性的影响,是新媒体时代下摄影艺术发展受到的主要负面影响。

(二)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在摄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内容,开展了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研究。这种多元化发展的摄影艺术形式,对于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摄影技术的发展包括了三维摄影、360度全景摄影以及有声摄影等多种新型的摄影形式。

(三)实现了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摄影艺术作为一种优秀的造型艺术,其艺术表现力既来源于艺术的真实性,又与后期的技术处理有着重要关系。在艺术摄影过程中,后期处理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表现出作者心理深处的艺术构思,提高摄影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处理从最早期的染色、延迟曝光,到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图像处理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摄影后期技术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这种艺术处理带来的艺术表现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作品整体效果的调整。在摄影艺术性表现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作品主题与风格要求,可以利用光线、对比度等后期处理过程,实现其艺术构思,保证摄影作品达到其艺术效果。二是去除作品中的干扰因素。在摄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干扰性因素(如风景摄影中出现游人等问题),后期则可以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去除作品中的干扰因素,提高作品的主体性与艺术性。

二、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发展的趋势研究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既受到了负面影响,但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写实摄影艺术得到新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很好地确保写实摄影艺术质量地提升。单就摄影艺术发展而言,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写实摄影无论在摄影过程种还是在后期处理中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我们只要掌握好其艺术真实性尺度,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写实类摄影艺术依然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多媒体摄影艺术出现与进一步发展。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艺术遇到了较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其艺术类型中多媒体摄影艺术的出现,对于摄影艺术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当前较为流行的有声摄影技术就是多媒体摄影技术的代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声、光、影像等多种媒体技术,设计出更多的多媒体摄影技术方式,促进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也必须注意,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必须以摄影艺术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进行开展,否则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三)摄影艺术的发展得到更多技术支持。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摄影艺术发展中的技术含量得到不断地提升。随着更多的媒体技术发展,这种对摄影艺术提供的技术支持作用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需求与实践拍摄情况为核心,做好摄影技术发展研究,可以很好地促进摄影艺术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发展摄影艺术,提高其在新媒体时代中的艺术性与审美性,我们针对新时代中摄影艺术的整体特点,我们结合写实摄影、摄影形式以及后期技术应用等问题对于摄影艺术影响开展了实践研究,为摄影艺术整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南京艺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