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防治的措施十篇生物防治的措施十篇

生物防治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05

生物防治的措施篇1

关键词:玉米螟;生物防治;用

中图分类号:S435.1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3221

传统的运用化学药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具有极大的限制和危害性,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害,但是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此,生物防治措施成为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治方法,能够真正实现以虫治虫和绿色防控,从而更好地推动玉米的高产稳产和优质高效。本文将重点就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1玉米螟生物防治的优势

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利用生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利用其中一种生物对付另一种生物的方法,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主要分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玉米螟生物防治的原理是结合不同的生物之间在食物链上存在的不同关联,在恰当的时期并选择相应的天敌的生物品种、数量以及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进行玉米螟的防治,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有害生物来进行无害化的治理。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防治效果显著,而且选用这样的防治方法能够极大地提升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二,维持生态平衡,而且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得生态环境不会遭到破坏,而生态的平衡也会对玉米种植以及人类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第三,提高玉米产品质量,玉米螟生物防治能够避免产品当中出现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实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玉米螟生物防治的众多措施当中,被采用最多且效果显著的是用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下面将重点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进行研究。

2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

恰当选择放蜂时期。选用赤眼蜂进行玉米螟的防治,其原理是赤眼蜂蜂卵产在玉米螟的卵粒当中,利用赤眼蜂蜂的寄生性的特点来破坏玉米螟卵,进而达到防治目的。为了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首先最为关键的是要选择好放蜂的最佳时期。在确定投放时间时,需要对玉米螟预防预报工作当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还要将历年的玉米螟发生情况和相关数据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并且结合种植地区的气象条件来分析玉米螟的产卵进度。当玉米螟的化蛹进度达到20%时,那么就可以将第一次投放的时间确定为化蛹进度达到20%的十天之后,在第一次的投放完成后,每间隔五天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投放。如果选择的投放时间遇到了极端天气或气候,需要避开时间,当状况有所缓解后再进行投放。

合理确定投放数量。赤眼蜂的投放数量的确定必须要严格依照玉米螟的发生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如果玉米螟的危害程度十分严重,需要根据需要的数量进行合理分析后再进行安排。但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言,每667平方米释放15000只赤眼蜂,在投放时一般分成3次,每次大约投放5000只。

有效优化投放方法。赤眼蜂的投放方法需要根据地块以及虫害集中地区进行确定,从田地的上风头第一拢向前计算,将第一个放蜂垄确定为第十条垄,之后间隔20条垄来确定下一个投放位置。在原地投距离八米远的方位确定为第一个放蜂点,之后向前推进十五米来确定第二个以此类推。这样的投放方法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运算以及反复试验确定的,但是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赤眼蜂投放的地块较小而且少于30条垄,可以将中间拢垄位置作为放蜂点。一般而言,会选择玉米生长发育较好的中部叶片来放置赤眼蜂,这样能够更好地对玉米螟进行牵制,最终通过有效的生物防治提高治理效果。

做好防治效果调查。为了更好地对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在赤眼蜂投放完毕后,需要进行防治效果的跟踪调查,以便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进行全面的掌握。在每一次的放蜂完成后,植保站可以组织示范区的专业测报人员定期进行田间调查和系统分析,并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进行跟踪记录,将其中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汇总和反馈。在效果跟踪调查过程中获取的各项数据和信息都可以作为优化生物防治措施的有效根据,这样在今后运用赤眼蜂生物防治方法时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玉米螟的防治措施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防治效果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其中赤眼蜂对于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更加显著,因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要对这一生物防治措施进行恰当的应用,真正实现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的生物防治目标,促进玉米种植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业.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黑龙江大学学报,2015(10):36-37.

生物防治的措施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生物防治;病虫害

近年来,园林植物改善了城市的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每年园林部分都引入大量的植物种类,没有严格的经验检疫工作,加上种植随意、栽培不合理造成病虫害的频繁出现,病虫害的增加对植物的生长以及园林景观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影响了植物对于环境的改善作用。在过去,园林部分大多是防治为主,等到植物出现病虫害或者病虫害比较严重时,才开始防治,缺乏预防机制。针对病虫害多发现状,园林部门也采用了多种病虫害防治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采用农药防治的手段,很多情况下,即便没有病虫害的迹象,但是本着“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没有病虫也要喷洒农药,导致在园林植物成长过程中农药问题非常严重,过度的使用农药不仅与园林植物带来了损害,同时也极大的污染了环境,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问题。而且农药在杀死病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其他生物,甚至是害虫的天敌也被毒死。农药防治手段反复使用也会造成病虫抗药性的产生,防治效果越来越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园林部门。

1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用生物防治措施

2.1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用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与农药防治相比,采用生物防治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生物防治是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害虫的方法,其效果是显著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生物防治能大量消灭害虫,一旦天敌建立了自己种群,就可以不断的、长期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不需要反复进行防治,这也是农药防治所达不到的优点。而且生物防治没有污染,对植物、对人类都没有威胁和伤害,对环境也造不成污染,因此在园林植物的虫害防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很多国家都对园林植物保护进行详细的规定,其中生物防治手段也是重点提倡的措施。当然生物防治手段不是在所有园林中都适用,一般而言,其大多应用于园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于天敌的生存和繁衍。

2.2生物防治措施

目前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动物天敌、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性杀虫物质。

2.2.1动物防治。在城市园林植物中往往树木高大,加上人流量大,如果大量繁殖病虫的天敌,可以大范围的、长久的防范病虫害,同时也减少对整个城市环境的污染。第一就是用虫来防治害虫,我国在历史上就研究过以虫治虫的做法了,古代文献中就曾经记载了用黄蚁来对柑橘上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发展到今天,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已经越来越普遍,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例如有的地方就用瓢虫来对付樟树上的蚧壳虫病害,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好的降低了蚧壳虫病害,还有的地方用管氏肿腿蜂来对付杨树上的钻蛀性害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二就是用鸟来治虫,也就是用一些益鸟来对害虫进行防治,我们国家益鸟很多,常见的就有大山雀、家燕、啄木鸟、黄鹂、布谷鸟、灰喜鹊、柳莺等,每一种鸟类都有特定的捕食对象,例如啄木鸟通常喜欢吃一些双条杉天牛等害虫,例如山雀是松毛虫的天敌,据统计每只山雀每天都可以消灭大约200只松毛虫,除此之外,还可以消灭大约30只蛾子,可见,利用鸟类治理病虫害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2.2.2微生物防治。近年来,微生物农药在我国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活跃。目前,已有较多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应用于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第一细菌性杀虫剂,目前,用来控制害虫的细菌主要是苏云金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含有伴孢晶体的细菌,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菌性杀虫剂。伴孢晶体可通过释放伴孢毒素来破坏虫体细胞组织,致使害虫死亡。第二,病毒类杀虫剂。利用病毒防治害虫,其主要优点是专化性强。在自然情况下,某种病原病毒往往只寄生于一种害虫,不存在污染与公害问题,在自然界中可长期保存,反复感染,有的还可遗传感染,从而引起害虫的流行病。目前,发现不少园林植物害虫,对这些害虫的猖獗发生起到了抑制的作用。第三,抗生素类杀虫剂。一些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能分泌抗生素,杀死或抑制病原生物,这一方法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结语

总之,园林植物虫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对整个园林植物的成长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防治。在诸多防治方法中,生物防治优势明显,也是今后病虫害治理的主要方向,作为园林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研究和完善生物防治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治有害生物,实现人类、环境、植物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刘颖琦.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创新[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

生物防治的措施篇3

1发病症状

白菜软腐病从莲座期到包心期均易发病,但包心期发病较多也较重。病株发病多在第3~12片叶的叶柄上,发病部位初为水浸状、半透明,后扩大为淡灰褐色湿腐,组织变黏滑,失水后表面下陷,常溢出污白色菌脓并带恶臭。病部由叶柄向根茎发展,使茎部腐烂。病株初发病时在烈日下萎蔫,但早晚可恢复。随病情发展,病株开始整株萎蔫以致早晚不能恢复并有脱帮、叶球外露现象,甚至稍摇动即全株倒地。也有的发生心腐,从茎基部向上发生腐烂。

2发病原因

白菜软腐病病原是欧文氏菌,该菌生长pH值范围是5.3~9.2,最适pH值为7.2,其生长温度范围为4℃~36℃,最适温度为27℃~30℃,致死温度为50℃。该病菌脱离寄主后在土中只能存活15d左右,但在有机质堆肥丰富的土壤中,病菌可活长达40个月。

3发病条件和规律

该病的发生因白菜自身所处时期不同而造成程度不同,幼苗期较莲座期及其以后时期难于发病,原因在于其伤口愈合能力强。雨水与发病的关系也很大,白菜包心以后多雨会使发病严重,因多雨易使叶片基部浸水和缺氧,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不利伤口愈合。

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堆肥是该病菌越冬场所,翌年通过昆虫、雨水、肥料等传播,其侵入主要通过机械伤口、自然裂口、昆虫咬伤等。土壤中残留的病菌可从幼苗根部侵入并向地上部运转,在维管束中潜伏侵染。当寄主生长后期遇到适合病菌生长繁殖条件时,潜伏细菌在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并进入薄壁细胞而形成水浸状,进而导致组织腐烂。该病一般从莲座中后期个别植株开始发病,包心期至采收前后达到发病高峰。

4白菜软腐病综合防治

4.1预防措施

4.1.1选茬和整地

白菜前茬以具有杀菌作用的韭菜、大蒜等葱蒜类作物为最好;豆类、瓜、小麦也是大白菜很好的前茬;茄果类蔬菜对土壤养分消耗较多,若无法避免,一定要注意增施有机肥;前茬地不要选择甜菜、向日葵茬,这两种作物地力消耗很大,即使在播种前施用一定数量的基肥,效果也不会太好;前茬避免选择十字花科作物如萝卜、甘蓝、菜花、芥菜、油菜等地块,因为这些作物与大白菜对养分的需求大体相当,又有相同的病虫害。

耕翻时要注意细犁、密犁,犁底层高低一致,使用机械旋耕效果更好。翻耕时土壤含水量一般在70%~80%较为合适。在播种之前,还要铲一遍,这样既可以消灭杂草,又可疏松表层硬盖。

4.1.2播后加强管理

及时排除积水,同时及时铲趟、松土,及时追施氮肥。如遇暴雨,叶片上泥土太多,应灌一次清水洗洗苗。

苗期如遇高温,应小水勤灌。苗期的灌水,并非单纯地供应白菜对水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在于降低土壤温度,需小水勤浇,最忌大水漫灌,只有土壤温度适宜,根系发育正常,才可防止各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此间如遇降水,可酌减浇水次数。

4.2生物药剂防治方法

生产上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该病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生物防治方法因其自身的生态安全和产品品质良好等性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4.2.1中生菌素防治

中生菌素产生菌全称是淡紫灰链孢海南变种,是从海南岛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链霉菌。中生菌素为n一糖甙类抗生素,由6个组分组成,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体的蛋白质合成。中生菌素的防治试验显示,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在苗期和莲座期分别喷施1次,500倍液和800倍液用量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7%和84.0%。

4.2.2anti一8908a(安替)防治

anti一8908a(安替)是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筛选的生物杀菌剂,为可湿性粉剂。它对大白菜安全且持效期较长。灌根可减少土壤中残存病菌和地上部健壮植株的发病率。试验结果显示其防治效果达到了80.76%。

其使用方法:苗期使用时,兑水100倍蘸根种植;生长期使用时,兑水300~500倍灌根。每茬作物使用1~2次,苗期1次,生长期1次,病害严重时,可以适当增加使用次数。

4.372%农用链霉素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喷洒叶及茎基部,每7~10d喷1次,连喷3次即可有效地控制危害,防治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5%以上。

4.4新型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的措施篇4

1杨树造林技术措施 

1)造林地的选择。造林地的好坏对杨树能不能高产至关重要,它是集约栽培成功的关键。如果造林地立地质量不够标准,即使增加投入也不易改造好,不能保证高产。因此在造林地的选择时,应对土壤的厚度、质地、肥力、结构及地下水位等进行详细的调查。 

杨树丰产林地应具备土壤可溶盐含量不低于0.1%~0.2%,地下水位约1.5~3m的条件。像在冲积物上形成的黄潮土就是比较适宜的土壤类型。 

杨树属喜湿树种,不适合在坡地和丘陵上种植。河滩上的砂潮土须经深翻整地肥积灌溉才能满足丰产栽培的需要。潮竭土、褐土和潮棕壤的地下水位深,需要有灌溉条件才适用。土壤的有效士层应在lm以上。最佳的土壤质地为砂壤一轻砂壤,砂土机质含量最好l%~1.5%以上。我国多数杨树造林地有机质含量低于此标准,肥力较低,应该采取农林间作、迫肥和掩埋落叶等措施来弥补。 

杨树根系对氧的需要量较高,如果土壤通透性不好则会导致根系呼吸缺氧,对杨树的生长造成危害。杨树最适土壤容重不小于1.35南方是多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因此在选造林地时应要注意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过高可能减少土壤有效土层厚度,长期淹没根系。如果地下水位高于lm则立地需经排水才可选用。排水可以大幅度提高木材产量。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是80年代新发展的杨树产区,这里划给杨树造林的土地,大多是沿江沿湖由于洪水淹没而不适于农业用的泛滥地。有些杨树能耐水淹,如美洲黑杨。这种杨树在水连续淹没20多天对生长几乎没有影响,洪水淹没40多天,则有较大影响。在这些地区,洪水淹没可能成为杨树生长的限制因子,因此,在选择造林地时要注意土地的高程和洪水淹没期的长短,不选洪水淹没期在40天以上的立地造杨树林。 

2)杨树造林方法。杨树的造林方法多种多样,但普遍采用的都是单一的常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并不能满足不同条件下的造林,影响造林成活率,降低了杨树林高产的效果。杨树造林的成败,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杨树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水分平衡,即干、枝、叶的水分消耗与苗根吸水保持平衡。因此在选择适宜的造林方法时应根据立地、当时的旱情和土壤湿度以及苗木的水分状况进行选择。①常规造林。种杨树—般提倡“三大—深”,即采用大株行距、大穴和大苗,并要深栽。植树穴的规格80~100cm×80~l00cm×70~80cm,深栽70~80cm是为了苗木有更长的干部能转化为根,增加根量,吸收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抗旱力和成活率。②插条造林。插条造林具有节省苗木,成活率高等优点。因此一般在缺少苗木,土壤湿度较高,气候又比较干旱的地方使用此法。插条截自1~2年生苗木,插条长50~80cm,粗3cm以上。栽植深度—般以50~80cm深为好,具体深度还决定于当地条件而定。插条上端与地面子,或高出地面3~5cm,以利于发芽。留根育苗与插条造林结合,可形成完整的育苗和造林系列技术。③平茬造林(截干茼深栽)。所谓平茬造林法就是在根系和茎下部分水不多前及时平茬或强度截干。这种方法要注意平茬时机,如果错过平茬时机的话,会导致苗木不能保活或长不良。此法在旱情严重、常规造林把握不大时,或常规造林后苗木地上部分忍耐不了干旱和风沙,开始由上而下干枯时可采用,且秋春两季均可造林,苗木全埋在土中能保持水分平衡,成活率高。其缺点是,苗木由零点开始生长,起点低。④插十深栽(截根苗深栽)。杨树截根深裁造林技术是利用杨树苗于发不定根能力强和苗木浸入地下水的基部直接吸收水分的特点,此法的成活率高、生长量大、苗木抗旱力强。比较适合沿河滩地和阶地。挖大穴时,可在穴底挖小穴,或用铁钎打孔至地下水,插入截根苗。用钢钎打孔时,可先挖小穴,倒入少量水,打孔时可湿润孔壁,使土变软,并防止砂土下塌,减少摩擦,可以提高工效。

3)造林季节。在中原地区,秋季造林,效果较好。因为中原地区冬季不很寒冷和不干旱,所以秋栽的苗木能够在漫长的秋冬季缓慢地生根和形成愈伤组织,等到第二年春长叶子前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根,对成活和生长十分有利。秋季造林宜早,初霜之后苗木叶开始发黄和脱落时即可带叶秋栽,宜用木质化好的壮苗深栽至80cm—100cm,栽后及早春应浇水。在杨树丰产林营造中留根育苗和截根苗深栽系列技术常因缺乏壮苗木用弱苗造林,导致杨树的成活率和生长量降低,成为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令人困扰的问题。 

2有害生物的防治 

杨树林的有害生物管理,《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理论》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1)干部的防治。在杨树干部林业有害生物中对其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检疫害虫,严重时能够导致杨树风折、枯梢、甚至枯死。即使在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治理工作中,采用全部种群(tpm)理论,但目前对杨树检疫害虫还做不到彻底消灭某种有害生物。 

在干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要抓住害虫为害流淌树液或排出木削期,在为害处用药泥堵洞、注射杀虫剂或者在成虫期悬挂性诱剂等方法进行防治。当然主要还应该在林业造林时防止带有检疫对象的苗木造林,而且必须在造林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扩散蔓延。 

2)叶部的防治。叶部林业有害生物往往是造成干部有害生物入侵的前期因子。因为叶部林业有害生物会造成树叶被吃光或提早落叶,影响了树木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树木的生长,如连续发生几年就能造成林木大量死亡。 

叶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抓住害虫的薄弱环节,如在地面地被物下越冬的幼虫上树期前,在干部涂化学药剂等,这样既省工,又节约(避免春季劳力相争),成本低、效果亦好,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生物防治的措施篇5

关键词水生观赏植物;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云南昆明

近年来,随着昆明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园林水景和湿地面积逐年增加,水生植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水生植物不断引种和栽培的同时,危害水生植物的病害种类也在逐年增加,甚至有些病害发生还很严重。尽管国内外曾有学者对水生观赏植物病害进行过一些描述[1-3],但对目前昆明市园林水景和湿地水生植物病害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于2008—2009年对该类植物病害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1.1梭鱼草褐斑病

病原为球腔菌,为子囊菌亚门(aascomycotina)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座囊菌目(Dothideales)座囊菌科(Doth-ideaceae)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sp.)[4]。该菌主要危害梭鱼草和海寿花的叶片,也可侵染叶柄和茎部。发病初期,在染病部位为褐色小点斑,后渐扩展为椭圆形病斑。严重时,病斑可布满全叶。后期叶片黄化、干枯,并带有大量梭形病斑。病菌在残株病叶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整个生长季节发生危害,8—9月为发病高峰期,在枯叶病叶多、生长茂密和阴湿条件下发病严重。

1.2海寿花炭疽病

病原为炭疽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黑盘孢目(melanconiale)黑盘菌科(mela-nconiaceae)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sp.)。该病初期出现在叶尖叶缘,呈浅褐色小斑点,而后逐渐向叶片内扩展成长条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斑,其上着生许多小黑点。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在整个生长季节发生危害。在管理差、枯叶多、密植、高温、高湿和光照不足等条件下发病严重。

1.3水竹芋煤烟病

病原为小煤炱,为子囊菌亚门真菌(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mycetes)小煤炱目(meliolales)小煤炱科(meliol-accae)小煤炱属(meliolasp.)。该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为油状小病斑,以后逐渐形成暗褐色小霉斑。霉斑进一步扩大为不规则形,严重时受害部位布满煤烟状物。因光合作用受阻,受害叶变黄、变枯,最终死亡。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借风雨和昆虫传播。植株受蚜虫危害时,在受害部位产生大量分泌物和排泄物,煤烟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即借此萌发生长,使病害加重。在管理粗放、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情况下,植株丛内层、下层有蚜虫大量繁殖,煤烟病发生严重。随着冬季修剪、疏伐密株、通风透光等条件的改善,煤烟病危害减轻。

1.4水葱黑斑病

病原为交链孢菌,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科(Demat-iaceae)交链孢属(alernariasp.)。病斑出现在茎上,初期为褪绿小点斑,逐渐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病健明显。切开受害部位,可见茎内组织为黄褐色,输导组织受损,严重时植株枯死。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水滴飞溅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秋季危害较重。

1.5荷花斑枯病

病原叶点霉,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球壳孢科(sphaer-opsidaceae)叶点霉属(phyllostictasp.)。该病在荷花立叶上初为褪绿小点斑,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深褐色大病斑,病健明显,有黄色晕圈,在浮叶上则为暗褐色至深灰色病斑,有轮纹状,其上可见小黑粒即为分生孢子器。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在荷花生长期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水滴飞溅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夏季高温高湿及在受蚜虫危害的植株上发病严重。

1.6菖蒲叶斑病

病原为壳二孢菌,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球壳孢科(Sph-aeropsidaceae)壳二孢属(ascochytasp.)。病斑初期在叶上为浅褐色小点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的暗褐色斑,着生小黑点即为分生孢子器。该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管理差,枯叶、病叶多,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发病。

1.7狐尾草斑秃病

病原盘多毛孢,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黑盘孢目(melanconiale)黑盘孢科(melan-coniaceae)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sp.)。病害初期在叶上形成浅褐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导致叶卷曲、干枯,严重时形成红褐色斑秃区域。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在高温、高湿、杂草茂盛、水质差、蓝藻大量繁殖的浅水区植株发病严重,8—9月为发病高峰期。

1.8风车草叶斑病

病原为茎点霉,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球壳孢目(Sphaerospsidales)球壳孢科(sphae-ropsidaceae)茎点霉属(phomasp.)。该病初期为针尖大小的褐色斑,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斑,在叶背的病斑有时凹陷,病健明显,其上着生小黑粒即为分生孢子器。病害发生时叶片变黄、变枯。在植株下层、内层通风透光差、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严重。植株终年均可带病,9—10月为发病盛期。

1.9纸莎草叶枯病

病原为交链孢,为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科(Dematia-ceae)交链属(alernariasp.)。发病初期在叶尖上出现褪绿黄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浅褐色至深褐色段斑,纹状,其上有小霉点。在植株丛下层和内层、通风不良、湿度大的环境下易发病。

1.10睡莲褐斑病

生物防治的措施篇6

关键词:泥石流;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a

泥石流是常见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有巨大危害,为加强对泥石流的控制和防治,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进行研究,目前对于泥石流的防治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局面,加强泥石流的防治措施的研究,对我国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泥石流的防治主要有预防、预警预报及治理三大类措施。预防指在对泥石流进行预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泥石流进行绕避和预防的措施,预警预报指的是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对泥石流危害进行预报,对人群进行疏散,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的措施。对泥石流的治理则是针对泥石流灾害进行直接治理过程。

一、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

泥石流的监测以及预警,是泥石流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技术在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应用逐渐加深,大大提高了泥石流的监测以及预警水平,对泥石流危害有很好的控制。在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过程中,一般会对线状交通的干线以及点状的重要工程、基础设施等位置进行监测以及预警预报,这些地方是泥石流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预警防护,有助于该地区的泥石流危害的控制,将损失降到最低。采用监测以及预警的方式进行控制,比较典型的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长江沿岸尤其是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分布比较集中,危害也十分严重。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的建立,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预测以及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系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并且投入使用开始,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监控规模越来越大,加上各种先进技术的逐渐应用,对该地区的泥石流的防护工作带来了促进作用。

二、工程防治

泥石流的工程防治措施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跨越工程、穿过工程、排导工程等。其中,跨越工程指的是在泥石流常发地区修建桥梁、涵洞等基础设施,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的排泄工作在各种基础上设施的底部进行,实现避开泥石流的目的。防护工程指的是在泥石流常发地区,对一些基础设施,如桥梁、隧道、路基等工程设施进行一定的防护,建设防护建筑物,用来抵御泥石流的冲击和侵害。常见的防护工程类型有护坡、挡墙、顺坝等。排导工程指的是通过对泥石流的流势进行引导,通过增大排泄能力的一种泥石流的防治方式。通过相应的设计,使得泥石流能够按照设计的意图进行顺利排泄,最终降低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排导工程种类包括很多,比如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拦挡工程指的是利用一些固体物质对泥石流进行阻挡的方式,以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的总量以及能量,从而降低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常见的拦挡工程有拦渣坝、储淤场、截洪工程等。

工程治理是泥石流防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治理方式,是种综合治理的措施,这种方法有工期短、效益明显的优点,同时具备一定缺点,如工程一旦超过使用年限,会导致工程失效,甚至出现工程受损的现象,反而会加重泥石流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同时,工程防治措施的投资比较大、费用也较高,不是经济性的措施。

三、生物防治

形成泥石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植被或者植被被严重破坏,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的现象。因此在泥石流的防治过程中,加强生物防治措施的应用,对于泥石流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治理指的是对于泥石流常发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森林的涵养,加强水土保持林、工程防护林、经济林等植被的种植与建设。以提高泥石流常发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并且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达到“土蓄水、水养树、树固土”的目的,降低泥石流的发生频率。生物防治措施与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而言,具有其特征,比如投资较少、效益比较高、风险比较小、防治的作用具有可持续性、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种防治方式成为当前泥石流防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方式,但同时生物防治措施也具有一定的缺点,比如森林的生长周期比较长、管护工作比较复杂等。但是生物防治措施可以说是泥石流防治的一种根本方法。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可以加强生物防治和工程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在泥石流治理的前期采用工程防治措施,在治理的后期采用生物措施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延长工程防治措施的年限,促进两种防治措施的作用有效地发挥。

四、综合治理

第一,对泥石流地区进行全面治理。这种治理措施对于泥石流地区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加强全面治理,有助于对各种泥石流诱发问题进行控制,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泥石流治理的地区有很多,比如四川黑沙河、甘肃南小河等地区的治理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治理的。这种治理方式是在泥石流沟内,采用工程以及生物防治措施,对各种生态资源进行综合治理的措施,适用于全流域的泥石流活动比较频繁、居民较多、条件较复杂、耕地范围较广地区。第二,以治水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采取引水、蓄水、截水等工程措施,对泥石流灾害进行综合防治,这种防治措施适用于水动力起主导作用的稀性泥石流沟。第三,以治土为主。这种治理措施主要适用于土力类黏性泥石流沟,也可以用于一些蓄水工程引起的稀性泥石流沟。第四,以排导为主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能暂时消除或者减轻泥石流的灾害,并不能对泥石流进行有效控制。第五,以生态工程为主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适用于坡度比较平缓、滑坡较少等地区。

结语

泥石流是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从上世纪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研究,目前形成了以防治为主、治理为辅的防治模式,在泥石流的治理过程中,要加强生物治理措施的应用,对泥石流灾害进行根治。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措施篇7

关键词:森林鼠害 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全球对改善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新造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中幼龄林内鼠害问题不断凸显,危害日趋严重,造林工程形成了“边栽边吃,常补常缺”的局面,经济损失惨重,未成林造林地的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受到严重影响,林木鼠害已成为威胁造林绿化成果巩固和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尽快扭转鼠害发生严重的现状,吸收和借鉴现有的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动员全民防鼠积极性和主动性。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防治,促进健康。”的方针,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加大预防性治理力度,走标本兼治、保护环境之路。具体治理措施如下:

1.生态控制措施

生态控制措施指通过加强以营林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破坏鼠类适宜的生活环境条件,抑制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增强森林的自御能力,形成可持续控制的生态林业。

森林鼠害防治必须从营造林工作开始,要在营造林阶段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对森林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

1.1造林设计时,首先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速生丰产林,要加植害鼠厌食树种,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并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

1.2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破坏鼠群栖息,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清理干净,以改善造林地的卫生条件。

1.3造林时,要对幼苗用树木保护剂进行预防性处理,可以用防啃剂、拒避剂浸蘸根、茎。

1.4造林后,在抚育时及时清除林内灌木、杂草和藤蔓植物,搞好林内环境卫生,破坏害鼠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资源;控制抚育伐及修枝的强度,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树头、枝、r及灌木枝条等),让害鼠取食。在害鼠数量高峰年,可采用代替性食物防止鼠类危害,如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对林木的危害。

对于新植幼林,营林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发现鼠害要立即对害鼠进行防治。

2.天敌控制措施

根据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大力保护利用鼠类天敌,对控制害鼠数量增长和鼠害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2.1林区内要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实行封山育林,严格实行禁猎、禁捕等项措施,保护鼠类的一切天敌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活条件。

2.2在人工林内堆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

2.3有条件的有林单位,可以人工饲养繁殖黄鼬、白鼬、苍鹰等鼠类天敌进行灭鼠。

3.物理防治

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低,不适宜进入规模灭鼠的林地,可以使用鼠铗、铁猫、木猫等物理器械,开展群众性的人工灭鼠,也可以采取控防鼠阻隔沟或在树干基部捆扎塑料、金属等防护材料的方式,保护树木。

4.化学灭鼠

对于害鼠种群密度较大,造成一定危害的治理区,应使用化学灭鼠剂进行防治。

第二代新型抗凝血剂(如溴敌隆等)对非靶动物安全,无二次中毒现象,不产生耐药性,可以在防治中大量使用。但应适当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如添加保护色,小塑料袋包装等等。

5.生物防治

5.1林木保护剂

林木保护剂,是指用各种方法控制鼠类的行为,以达到驱赶鼠类保护树木的目的。常用防啃剂、拒避剂。由于该类药剂不伤害天敌,对生态环境安全,可以在生产防治中推广应用,尤其是在造林时使用最好。

5.2抗生育药剂

抗生育药剂是指能够引起动物两性或一性终生或暂时绝育,或是能够通过其他生理机制减少后代数量或改变后代生殖能力的化合物,包括不育剂等药剂。

该药可以推广应用。

6.防治时间

鼠害防治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天在4月,秋季在10月份。但是,造林地的鼠害防治应在造林前的710天进行;未成林造林地和幼林地的鼠害防治,应在霜降上冻后降雪前这一期间进行。实施防治时以林场(乡、镇)为单位。

6.1春季防治

林木被害株率3

10%的地块,可以采用不育剂、拒避剂和招引天敌等措施进行防治。

被害株率1120%的地块,可采用物理方法、不育剂、拒避剂、化学药剂等措施进行防治。

被害株率21%以上的地块必须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6.2秋季防治

标准地调查时,鼠种捕获率在1-4%时,可采用天敌控制、营林技术、不育剂、拒避剂等措施防治。

生物防治的措施篇8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存在问题;对策;辽宁瓦房店

中图分类号S4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3-0172-01

瓦房店市是辽南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有温室蔬菜大棚面积1万hm2。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该市蔬菜生产的重要任务。生产无公害蔬菜,最重要的是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达到有害物质残留量不超标的目的。目前,在控制有害物质残留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农药残留量的控制[1-4]。近年来,通过对瓦房店市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现状的调查,发现了在病虫害防治中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1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防治措施单一,过度依赖化学防治

调查发现,瓦房店市菜农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首选的防治措施是化学防治,选择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的较少,导致病虫害抗性增强,蔬菜农药残留增加,防治效果下降。

1.2缺乏对农药的基本了解

每种农药都有针对性的防治对象,防治真菌的农药对细菌病害无效,防治病毒的农药对其他病害也无效。如果用代森锰锌防治黄瓜枯萎病,几乎没有效果。有的杀菌剂是保护性的,有的是具有治疗性的,具有保护性的农药在发病前期使用效果好;有的杀虫剂对成虫有效,有的对杀卵有特效,阿维菌素防治斑潜蝇成虫、幼虫效果好,但不能杀卵。

1.3不对症用药

菜农在生产中普遍存在因为对病虫诊断不准确而盲目用药的现象。2010年春季,李店镇袁沟村一菜农的番茄发生病害,开始认为是黑星病,多次用药后病害并未得到控制,后来经诊断确定为细菌性斑点病,使用对症药剂后,病害立即得到控制。

1.4不按防治指标用药

菜农缺乏对病虫害防治指标的认识,常常是一个生长季持续使用农药,但防治效果却很差。防治病虫害要根据防治指标选择防治时期。如斑潜蝇达到100条虫道/百叶,白粉虱、蚜虫达到5~15头/株的防治指标才可以进行防治。

1.5不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用药

病虫害在大棚中的发生时期随温、湿度变化而不同。例如,当棚内高温、高湿时要进行霜霉病的预防;在低温、高湿时要进行番茄晚疫病和灰霉病的预防。枯萎病和根结线虫病是土传病害,在防治方法上要选择土壤处理的用药方法。1.6不轮换用药

菜农有时发现一种好的药剂时,就连续使用,结果使病虫迅速产生抗药性,药效明显下降。瓦房店市最早用于防治蔬菜灰霉病的药剂是速克灵,其药效较好,但菜农每年单一连续使用,造成药效明显下降,甚至在一些乡镇不能使用。

1.7盲目混用农药

目前,瓦房店市在农药的混用中存在的问题是:菜农不清楚所混农药的内在成分,往往是多种有效成分相同的药互相混用,最多时将7~8种成分相近的农药混合使用,人为地增加了防治成本,还会因各种农药所含助剂互相产生负作用而导致药害。

1.8随意加大农药用量

菜农治病心切,希望药到病除、药到虫死,一次又一次地加大用药量,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加大药量后没有被杀死的病菌和害虫,将具有更强的抗药性。菜农使用蚜虱净防治蚜虫,正常稀释倍数是2000~4000倍,但有的菜农稀释到1000倍,虽然提高了防治效果,但却增强了蚜虫的抗性,致使这种药的使用效果越来越差。

2对策

2.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

综合运用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把蔬菜病虫害病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要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病害以预防为主,虫害以治为主。农业防治要推广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虫壮苗、合理密植、清理田园等技术。物理防治要推广高温杀灭土壤中和种子上的病菌、高温闷棚、应用杀虫灯、黄板、反光膜等技术。生物防治要推广生物农药和天敌的应用。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提倡应用农用抗生素、杀虫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及昆虫生长调节剂。

2.2安全、科学使用农药

生产无公害蔬菜,并不是拒绝化学农药,而是要安全科学地使用。首先,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在使用农药过程中要做到对施药人员安全,对环境安全,对作物安全,对消费者安全。在使用农药时,菜农一定要对农药的成分、特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根据防治靶标选择农药,根据防治指标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确定施药时间,有针对性地混用农药和轮换用药,严格掌握用药浓度,科学配药。

3结语

综合防治蔬菜病虫害是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要在蔬菜健身栽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等有害物质在蔬菜中的残留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范围内,使其对生态环境及包括人、畜、天敌在内的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4参考文献

[1]易齐,王蔚,魏伟.菜田农药使用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李淑琴,张立令,张景华,等.温室蔬菜病虫害及生理障害的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生物防治的措施篇9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位于黄河的中上游,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旱灾、沙尘暴以及霜冻等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

1林业病虫害问题加剧的主要因素

1.1外部因素

灾害性气候是导致病害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风倒、风折现象不但对周围林木造成机械性碰伤,还会使林分产生天窗,为病菌、蛀干害虫的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繁殖条件,从而影响到毗邻衰弱的一些活立木。人类的生产以及经营活动,不科学的、过量的砍伐,及砍伐之后造林以及营林措施不力或者错误,常常诱发流行病。

1.2内部因素

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基层单位对于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很不到位,治理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在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常常抱有侥幸心理;②长期以来都是采取纯林造林方法,使得林分结构非常不科学,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抵抗病虫害能力大大降低;③森防工作基础较差、设施落后,森防体系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并且基层森防机构并不完善,队伍的稳定性不够,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森防工作的开展产生较大影响;④防治技术更新不及时,尤其是针对常发性的一些病虫害,长期以来都是采取化学防治并且药剂品种非常单一,使得苗木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防治效果大大下降;④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尽管这些年推行了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然而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监督力度还不够。

2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2.1物理防治措施

一是采取捕杀的措施,比如人工剪虫瘿、铗鼠以及摘砸卵块等。二是采取阻隔的措施,比如上胶环、扎塑料布等措施阻隔害虫上、下树。三是采取诱杀的措施。①潜所诱杀的措施。在对苗圃病虫进行管理时,充分利用树叶与菜叶设置一些潜所对地老虎等各种幼虫进行诱引,在果树树干基部绑扎稻草把、麻袋片或旧衣服,诱集梨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等,并在害虫越冬或者化蛹的时候集中进行扑杀;②食物诱杀的措施。把食物加工成诱饵或者毒饵,比如可以在苗圃地中利用糖醋液对地老虎等一些夜蛾类的成虫进行诱杀;③灯光诱杀的措施。利用黑光灯、篝火以及高压灭虫电网等对各种害虫的成虫进行诱杀;④色板诱杀的措施。由于果园中鳞翅目卷叶蛾科梨小食心虫的习性是喜欢趋向黄色,因此,利用该习性可以在林中设置黄色胶纸板对于刚羽化的成虫进行捕诱。

2.2化学防治措施

①有机农药,也可以称之为有机合成农药。通常是利用有机合成原料比如苯、醇、脂肪酸以及一些有机胺等生产加工出来的。按照结构组成不一样,化学农药主要包括有机氯、有机磷以及有机氮农药等,比如西维因、托布津、杀虫脒以及多菌灵等。②无机农药。也可以称之为矿物性农药,是利用矿物原料生产出来的。基本的成分有砷、氟、硫等物质,比如波尔多液、硫磺等。③植物性农药。是利用植物源成分生产出来的一种杀虫剂,主要成分有生物碱与配糖体。这种类型的农药往往比较安全,对于人、畜等不会产生伤害或者毒性非常小,对植物并无药害。采取非农药的化学控制措施。

2.3生物防治措施

2.3.1充分利用昆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比如通过释放肿腿蜂以及花绒坚甲等这一类的寄生天牛幼虫与卵对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七星瓢虫以及草蛉防治蚜虫等进行防治;通过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一类的微生物侵染害虫,从而使得食叶害虫春尺蠖快速死亡,比如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的苏云金杆菌以及核多角体病毒等。

2.3.2安装诱捕器。昆虫发育成熟之后会向体外散发出一种气味特殊的化学物质,这就是昆虫信息素。主要用于吸引同类的异性昆虫过来。利用该特点,在林间设置装满性信息素的诱捕器对害虫进行捕杀。在这些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中添加一定量的农药进行诱杀,目前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性诱剂主要包括白杨透翅蛾、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等害虫的性引诱剂。

2.3.3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最大的优点是使用安全,对人、畜都不会产生伤害,并且害虫也不会产生赖药性。一是白僵菌。它属于虫生真菌,由于其侵染害虫往往会呈现白色僵死状,所以称之为白僵虫。在生产实践中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二是苏云金杆菌(Bt)。它属于广谱性细菌杀虫剂,可以对一百种以上的害虫进行有效防治,尤其是对鳞翅目害虫效果显著。另外,还有一些灭幼脲类的杀虫剂。这种杀虫剂对于鳞翅目幼虫的效果非常明显,防治的最理想时期是三龄之前的低龄幼虫,其主要优点是残效期比较长、不伤害天敌等。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措施篇10

关键词:防治措施;无公害:茶叶病虫

1无公害茶叶的定义

无公害茶叶是指在特定没有公害的生产环境下生长,按特定的生产章程生产出来的成品茶叶,其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有害微生物以及污染物都符合指标,质量与卫生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与要求,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根据市场不一样,分为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内销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生产制作,外销按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制作。无公害茶叶的检验标准是根据其生长、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合成物的控制程度和茶叶成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残留量多少而定的。对茶叶又分成绿色食品茶与有机茶,实行不同的标准进行管理,两者之间颁证机关不同,管理方法检验标准也不一样。

2无公害茶叶的防治措施

2.1无公害茶叶的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方法是一项绿色低成本,对人的健康无影响,茶叶无农药残留不污染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保持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良好,利用自然法则,保护茶园中的益虫如草蛉、蜘蛛、瓢虫、捕食螨与寄生蜂等,不要进行人为的伤害。在对茶园进行耕作,对茶叶进行修剪的过程中,留出缓冲带,让益虫进行自动过度。修剪下的茶树枝以及人工采摘的各种虫卵,采取集中堆放的方式,在茶园附近统一存放,待益虫羽化后再集中处理。

其次,大力推广运用生物农药(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等)和植物性农药(苦参碱和辣椒碱等)对茶叶的害虫进行防治。这些生物性农药与植物性农药对小绿叶蝉,茶尺蠖与茶黑刺粉虱等有良好防治功效,广泛运用植物生态制剂,预防与治疗茶叶纹叶枯病,茶炭疽病与茶赤星病等。

最后,严禁对茶树使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广泛应用生物农药与植物性农药,利用大自然的生物链相生相克的原理,在提高茶叶产量的同时还能改善茶叶品质,培养真正无公害茶叶。

2.2无公害茶叶的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是运用物理原理,对害虫进行诱捕。物理防治通常分2种,一是灯光诱杀,在茶园使用最多的是频振式的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对其进行灯光诱杀,频振式杀虫灯的有效使用面积为1.33hm2左右,对茶叶上的茶毛虫,卷叶蛾,茶尺蠖有明显的捕杀效果,使用频振杀虫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二是机械与人工防病虫,茶树上的茶丽纹象甲虫成虫具有假死性,一般假死的时间在6月中旬,可以在树冠下用塑料膜盛接,进行人工摇晃,可以将装死的成虫一次性集中消灭。茶树的病叶要进行人中采摘,对茶毛虫卵,蓑蛾,卷叶蛾虫苞也要施行人工捕捉。最后用竹刀去除茶树枝干上的苔藓以及蜡蚧类的害虫。

2.3无公害茶叶的化学防治措施

2.3.1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准则。依据农业部制定的茶园农药使用标准,防治指标,使用的适用期以及符合国家标准的药剂使用准则。按照主要害虫与次要害虫兼治的原则,推行一药多治或者农药合理混搭方法,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与农药用量。按国家制定的标准,控制好用药的间隔期。

2.3.2通过对茶树生长期的了解,对茶园实行病虫期预测与防治,掌握防治的关键期。按照茶叶的生长期,对各个不同时期出现的病虫类型与发生量对其进行提前预防。病虫出现过程对药剂都有敏感期,对其进行用药可以达到防治的最佳效果。

最后,合理选用农药,尽量使用低毒、高效、残留量小的农药制剂。把生态农药,植物性农药与啶虫脒,联苯菊酯,吡虫啉等化学农药结合使用。

2.4无公害茶叶的农业防治措施

加强茶园环境保护,增强自然调控能力,保护茶园的生态环境平衡,维护茶园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物链的平衡。对于农业防治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冬季清园的方法,对茶园进行维护,在每年的10月到来年的2月是茶树的冬眠期,在这4~5个月的时间里也是茶园害虫的冬眠期,可以对茶园施行全面清理,集中烧毁茶园清理出的垃圾。(2)对茶树进行整枝,通过对树枝的修剪,优化树冠,使树势更壮。对病虫危害严重的茶树要进行清除处理。(3)合理施肥。将有机肥与化学肥料相结合,加大有机肥的推广力度,减少茶叶的污染源。对茶园的农业防治要做到采留结合,量质兼顾,达到减少病虫基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