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防治的特点十篇生物防治的特点十篇

生物防治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12

生物防治的特点篇1

关键词:园林植被;病虫害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一些园林植物病虫害也在不断发生,有的已经对园林植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园林工作面对的一项重大难题。现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现状、遵循的原则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发展方向做一初步论述,以供广大园林技术人员了解和参考。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常常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使得很多花类植物出现花苞坏死、腐烂,植物的茎叶呈现残缺不全和畸形,不仅使植物失去了观赏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绿化效果,有一些病虫害可以造成植物品种的质量逐年下降,并最终导致整棵植物死亡或者整片植物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居住环境,虽然使用化学药剂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止效果,但是很难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必须使用生物防治等可持续发展手段来提高防止效果。

有资料显示,香樟树极易遭受黄化病和袋蛾类虫害的侵袭,黄化病是一种全株类病害,主要发生在生长季节当中,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石灰或者垃圾偏多,植株严重缺铁,根系生长受阻。一旦出现此病,香樟树的嫩叶就会呈现黄白色,叶片的下部出现淡绿色,如果不加以及时的治理,严重时会导致整棵树的树冠变成黄白色,新生枝叶焦头,甚至枯死,使当地政府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必须对园林植物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防治措施来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从另一方来将这也是存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遵循的原则

由于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到园林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到城市园林生态建设,所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要,但是在防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生态原则

生态防治是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科学地协调绿地系统中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增加物种多样性,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达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从园林生态出发,从病虫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出发,综合考虑生态平衡及防治效果的关系,进而综合处理植物病虫害问题。

2、控制原则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在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然调控,人为干预,是提高自然控制病虫害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栽植树种多样性的选择、栽植植物的合理配置、优质苗木的选择”等都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基础。

3、客观原则

在展开病虫害的防治时,需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各种因素和病虫害生长发育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采取熏烟及喷雾时,应综合考虑有利于施药的气象条件,同时要抓住病虫生长发育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病虫害发病初期或害虫在初孵化至3龄之前抗药性最弱,是施药的最佳时期,同时要分清防治对象的类别,不可盲目操作。

4、效益原则

开展病虫害的防治目标在于以最少物力、财力的投入,来控制病虫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当发生病虫害时,要分清害虫是食叶、刺吸、潜叶性害虫

还是地下害虫;病害要分清是真菌还是细菌、病毒等引起的。分清病虫发生的类别,采取适当的措施,都有利于病虫防治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城市的构建对于处于西北偏远地区的县市而言,处于起步阶段,从构建的过程来看,由于缺少经验,在布局、病虫害的防治上均存在一些不足。

1、缺乏全民参与性

园林植物归属权的多样化使防治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漏洞,很难做到统一协调。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园林处管辖范围的植物容易及时治理,而城乡结合处山地植物发生的病虫害很难及时进行防治,致使这些地方的受害植物成为病虫害的繁殖体。

2、防治困难

园林植物差异很大,因此对器械的种类和质量要求很高。例如对于人行道树的病虫害防治,要求喷药高度必须超过树冠的高度,很多药器械难以达到要求;又如天牛的插毒签防治等方法,由于树体高,虫口多集中在顶部,人力、物力、财力均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影响防治效果。

3、环境污染

用药不当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会威胁人们的健康,使园林病虫害防治上适用的农药种类受到限制。因此,许多农林业上使用效果好的农药,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上却不宜使用。同时城市园林绿地或绿带往往是多种植物构成的,农药使用不当也会对某些植物产生药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观赏价值。因此,在不了解一些新型农药性状的前提下,不宜大面积使用。

4、人工防治病虫害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防治天牛砍伐病枝、截干等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虫口数量,也是目前西部偏远城市广泛采取的措施,但同时也破坏了树形,失去了植物的整体美和破坏了植株间的协调性。

四、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发展

1、坚持可持续发展

植物――病虫――天敌间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法则,存在某种自然控制关系,使病虫种群密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波动。只有病虫害的危害后果超出经济阈值方可考虑予以防治。防治上要求100%的防效是不科学的要求,它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造成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严重后果,要达到持续的、有虫不成灾的效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时,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辩证地看待环境、植物、病害、虫害、天敌和各种防治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可持续发展,从控制病虫害的基础抓起,把病虫害防治纳入园林建设总体工程范畴。

2、加强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科学的种植和管理,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在绿化设计时,从园林生态系统总体出发,依据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和发展的环境要求,抓住影响病虫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科学种植、管理,营造出有利于园林植物和病虫天敌发生繁衍的生态条件,达到预防或减少病虫发生的目的。其次,要加强生态手段防治园林植物病虫的研究,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选用生物农药和化学信息素来防治园林害虫,利用化学信息物质来控制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园林植物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多种因素综合考量

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调控、综合防治以及害虫生态治理的角度考虑,仅以杀害有害生物个体为唯一目的的做法,不是最佳的防治效果,它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必须以生物间动态平衡规律去考虑防治措施,防治病虫的目的不是消灭害虫,而是要控制病虫,使其不对园林植物造成明显的危害。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预防放在第一位,把防治作为预防的补充。

结束语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要求较高的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园林的管理者具备加高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不同季节的病虫害情况和防治措施,而且还要在工作中充分考虑人与生态环境等突出因素,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应用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止中,提高园林植物的质量,促进生态的平衡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道标,张昊民.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深圳农业信息网,2013,(2):42-45.

生物防治的特点篇2

关键词:园林植物;可持续;病虫害治理

园林植物规模发展,使得病虫害的发生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防治和治理。且由于植被大规模种植,一旦发生病虫害也将会是毁灭性的。以往的防治总是用传统的农药治理,物理防治,不仅成本高还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必须采用可持续方针综合治理才是良策。

1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及发生特点

同人类一样,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会遇到各种病虫害。这些病害不仅会影响园艺作物的产量,更重要的是降低园艺植物的质量,有时还会影响国际贸易和出口换汇。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当还会引起作物药害、人畜中毒和生态环境污染。由于园林植物品种繁多,生物学特性差异大、耕作栽培措施要求高,生态环境复杂等特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难以把握,更难以治理。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是1、精耕细作,精品园艺增大了人传病的可能性。2、保护地位病原物和虫卵越冬提供了良好的寄主和场所。3、高毒农药禁止使用,相应的也消减了对虫害的威胁。

2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治理策略

2.1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一项法规治理措施,它是指国家颁布条例和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治危险性病、虫、草害传播蔓延。植物检疫的任务是禁止危险性病、虫、草害在国际间传播交流;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严格禁止其向未感染地区传播;当有危险性性虫害传入新区时应趁早采取措施将其彻底消灭。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有①研究调查,掌握国内外疫情。②划分“疫区”和“保护区”。③产地检疫和现场检验,要严格实施,杜绝后患。④对感染有害生物的种子、苗木及其繁殖材料在发送地点和到达地点进行消毒处理。⑤在抽样检查时如发现可疑的、当时无法确定的检疫材料,一定要在隔离的温室或苗圃种植,或在室内进行分离培养,得出肯定的结论后才能决定处理方法。

2.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的防治方法。根据栽培方法和栽培制度的改变,通过一系列栽培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创造出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②搞好田园卫生,搞好田园卫生可以减少多种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来源,还可以消除虫害生存环境,降低虫害发生。③改善栽培措施。改变种植方式,加强土水肥管理,采取乔木灌木,向阳喜阴搭配种植,增强环境自我调节能力。④以虫治虫,以害治害。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引入天敌益虫菌类,有效防止高危病虫害的发生。

2.3高抗品种的选育和应用

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植物病害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在很多病害的综合防治中处于重要地位。抗病品种的选育就是在广泛搜集抗病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需要对其加以利用。当然也要对抗病品种有科学的认识,所谓抗病品种也只是对目标病害是抵抗的,对其他病害虫害则不具抗性,而且利用不当很可能将陈旧的抗病品种变成感病品种,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因此在利用抗病品种是,一定要认真分析病原物的动态。合理正确使用优良品种。

2.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利生物及其产物来控制病原物、害虫的生存和活动,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主要原理是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以及诱导植物抗病性等。比如引进害虫天敌;引入重寄生病原物寄生致病病原;引入生存竞争能力强的微生物杀死病原物等等。生物防治最大的特点就是环保、有效、成本低。因此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植物病害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2.5理化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篇3

【关键词】营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0.引言

由于几年连续出现干旱的天气,给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威胁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农户的直接经济利益。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各单位都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的预防森林病虫害对林木的侵害。

1.营林生产中产生病虫害的危害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2.病虫害的发病类型

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两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3.营林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采取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病虫害防治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国家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4.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植物种类非常多,产生病虫害的种类就显示出多样性,加之受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限制,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5.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问题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营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6.采取措施加强对营林生产中病虫害的预防

将营林防治做为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注重化学防治与生防治的协调,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提高营林质量的关键。尤其提倡生物防治,生物预防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的特点篇4

关键词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方式

中图分类号S763.7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2-0144-01

南阳市有杨树逾20万hm2,是平原绿化、用材林造林的重要树种。多年来,由于树种单一,气候异常,防控技术落后,食叶害虫发生严重,影响了树木的健康生长和森林生态环境。长期以来该地区常采用飞机、人工喷洒药物、释放烟剂、白僵菌粉等方法防治害虫,但由于不同的防治方式使用条件各不相同,防治效果也有差距。因此,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非常重要[1-4]。笔者对近年来南阳市常用的5种防治方法进行综合性对比分析,归纳了不同防治方式的使用条件、特点和防治效果,为选择合理的防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1不同防治方式的使用条件及特点

1.1“运五”飞机防治

使用条件:杨树集中连片,发生面积大,害虫虫态相对整齐,防治时间集中,防治线路设计清晰,定位准确,多以生物、仿生药剂防治为主。优点是便于统一协调,节省人力物力,防治速度快,防治面积大,喷洒药物均匀,节省药物,节约用水,成本低。缺点是防治时要求选择周围的民航或空军机场,协调任务大,报批飞行计划困难。

1.2直升飞机防治

使用条件:害虫发生防治区域相对集中,防治线路设计清晰,定位准确,有合适的起降点和使用水源。轻型直升飞机防治害虫具有可就近选择起降点、简便易行、轻便灵活、飞行高度低、作业速度快、药物喷洒均匀、节省药物、节约用水、成本低的优点,是防治森林、农业病虫害的可选器械。但是直升飞机载药量少,单次防治面积小,无法实行人工导航,抗气流能力差,安全性能较低。

1.3人工喷洒药物防治

使用条件:一般只对相对低矮的中幼林、分布较稀疏、林地内能够通行防治机械的平原区域林地害虫进行,该种防治方法叶面喷洒药液量大,防治规模相对较小,多适用于化学药剂防治。优点是使用性灵活,可随时集中力量控制不同区域的暴发点,但是费水、费时,防治成本较高,过多使用化学药剂容易杀伤害虫天敌。

1.4人工释放烟剂防治

使用范围较小,一般只能用于郁闭度大的片林和林带,在清晨、傍晚无风或微风时释放。优点是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及时组织防治,杀虫效果均匀,防治高大树木效果更好,是路况较差的山区或者是周围无水源地区的最佳防治选择。但是明显的缺点是使用化学烟剂容易杀伤害虫天敌。

1.5人工释放白僵菌、苏云金干菌粉剂防治

使用范围较小,一般只能使用于郁闭度大的片林和林带,在清晨、傍晚无风或微风时释放,同时要求在防治释放季节,空气湿度在90%左右,多适宜在7—8月高温多雨季节使用。优点是便于统一集中人力,集中时间组织防治,减少防治成本,也是路况较差的山区或者周围没有水源地区的最佳防治选择,同时一次释放菌粉,条件适宜时菌粉可在林内长时间传播扩散,能抑制多代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保护害虫天敌,提高林分的自控能力。

2不同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

2.1飞机防治

“运五”、轻型直升飞机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由于叶面喷洒药液量较少,常使用生物、仿生药剂防治,杀虫效果较慢,一般2~3d见效,但药效持续时间长,一般仿生药剂药效可持续20d以上,防治效果在70%~90%。

2.2人工喷洒药物防治

叶面喷洒药液量大,杀虫速度快,能迅速遏制害虫的暴发成灾,防治效果可达到85%左右,但是喷药高度有限,树木高大时,往往不能杀灭上部害虫。

2.3人工释放烟剂防治

防治效果受林地自然条件、放烟时天气条件影响较大,选择适宜的条件,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0%以上。

2.4人工释放白僵菌、苏云金干菌粉剂防治

防治时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一般情况防治效果在70%左右,但在条件适宜时,能抑制多代害虫的发生及危害。

3防治对策

一是掌握林分情况,选择防治方式。杨树食叶害虫发生时,对发生虫害的林分要进行详细踏查、调查,准确掌握林地林分情况。根据调查情况,全面分析,选择1种或多种适宜的防治方式,以保证防治效果。二是选择最佳适用药物。根据确定的防治方式,结合杨树食叶害虫不同世代、虫态的发育情况,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前提下,选择最佳适用药物和适用量,以求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4参考文献

[1]王邦磊.林业有害生物及无公害防治[m].郑州:河南农业出版社,2009.

[2]林晓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生物防治的特点篇5

1德保苏铁蚧壳虫的危害特点

南宁市人民公园栽培种植的德保苏铁主要是遭受贝形白盾蚧危害,其主要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在叶背、叶柄,尤其是叶柄的基部上,刺吸汁液,在吸汁危害的同时,分泌大量的排泄物,诱发烟煤病,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生理,致使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出现叶片泛黄老化等现象,大大降低植物的观赏价值。蚧壳虫能分泌蜡质物覆盖虫体,形成介壳,严重时介壳虫密密麻麻地重叠吸附在茎叶上,随着虫龄的增大,介壳增厚,一般的药物难以渗透到虫体,防治比较困难。

2德保苏铁蚧壳虫的防治方法

2.1园林技术措施防治

在开春时根施1次288螯合肥,因为螯合肥能调整和提高植物生理机能,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同时还能增强植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分解和清除病原菌,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发病率,减少农药使用量;并对植株进行适当修剪,剪除部分有虫枝,造成通风透光的生态环境,抑制虫口密度的增加,剪下的病虫枝集中烧毁。

2.2药物防治

3月底~5月下旬是喷药防治的最佳时期,用40%速克蚧1200倍液+288螯合肥300倍液进行喷防,隔7~10天,再喷1次战蚧1000倍液+柴油,防治效果很好,因为此阶段是蚧壳虫的卵孵化期和若虫期,此时蚧壳虫的介壳和蜡质层尚未形成,虫体对药剂极为敏感,药物防治效果好。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则用40%速蚧克800倍液+288螯合肥300倍液喷防,隔7~10天,再喷1次战蚧800倍液+柴油。在9月上旬~10月中旬,用28%蚧宝1000倍液喷防1次。

2.3园林技术措施加药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篇6

[关键词]蝗虫情况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3-0169-01

蝗虫是危害我区农作物的生物灾害之一,具有暴发性、迁移性和毁灭性的特点。蝗虫的发育是一个变态发育,要经历一龄跳蝻、二龄跳蝻、三龄跳蝻然后发育为可以飞的四龄蝗虫,这时活动范围大,危害自然最大。

一、这几年蝗虫发生情况

这几年来我区农区蝗虫发生(2级)发生,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局部将出现高密度点片发生,呈偏重发生(4级)。

意大利蝗、黑条小车蝗、西伯利亚蝗等为主的土蝗将偏重发生(3级),主要发生农牧交错区。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局部将出现高密度点片发生。

二、防治目标和任务

几来年农区蝗虫防控总体目标是“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飞蝗处置比例达80%以上,其中生物防治面积占处置面积的2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土蝗处置比例达60%以上,其中生物防治面积占处置面积的8%以上。通过生态控制、生物防治、联防统治等措施使蝗虫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减少10%左右,将完成农田及农牧交错带防治面积目标。

1.防治时期和指标

飞蝗防治指标为0.5头/m2,防治适期为3龄和4龄盛期;土蝗防治指标为5-10头/m2,防治适期为3龄和4龄盛期。飞蝗密度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20头/m2以下的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水源区和自然保护区,重点实施生物防治;飞蝗密度5头/m2以上和土蝗密度20/m2头以上的发生区,重点实施化学应急防治。

2.主推技术

2.1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杀蝗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等微生物农药和其他植物源农药防治,保护蝗区生态环境。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及水源区、自然保护区使用;

3.防治技术。

蝗虫重发生区通过组织地面应急防治专业队,开展地面应急化学防治,用5%锐劲特每亩8―16毫升,每亩60―80毫升,菊酯类,40-50毫升喷雾。当蝗虫未进入农田而达到防治指标时,在农田草场交错地带打5―10米的保护带,受害严重的农田全面喷雾防治。

4.生态防治技术。

农牧交错带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开展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适宜蝗虫栖息、繁殖的生境。结合农业开发和农田基本建设,最大限度地消灭田埂、夹荒、地边等适宜蝗虫产卵地段。在蝗虫重发生区边缘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如豆类作物等。同时积极保护天敌,利用养鸡养鸭控制蝗害。

5.工作措施

5.1农田和农牧交错带,4月中旬份开始进行监测,每10天一次,当蝗虫混合种群数量达10头/m2时,改为5天查一次,如连续三次调查虫量高于10头/m2时,立即开展以乡为单位的普查工作。普查时采取随机取样方法,每块取样不少于10点,每点用1×1m2取样框取样。当农牧交错带5月中旬至6月中旬蝗虫种群密度达30头/m2以上时,应立即发出防治警报组织防治。同时积极预报,要做到蝗虫发生、防治信息一周一报,特情特报,蝗虫发生严重地区,要及时制作、蝗虫发生动态电视预报节目,以确保防蝗指挥调度工作及时到位。

生物防治的特点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技术

abstract:CityGardenisanimportantgroupofbeautifulcityconstruction,butthecityofgardenplantdiseasesandinsectpestsposeaseriousthreattothe.thispaperstartsfromthecitygardenpestsoccurred,maincharacteristicsofplantdiseasesandinsectpests,andthenfocusesonthecontroltechnologyofcityofgardenplantdiseasesandinsectpests,aiming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thehealthy,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itygarden.

Keywords:CityGarden;plantdiseasesandinsectpests;occurrence;cause;preventionandcontrol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的调节小气候,吸收Co2,放出o2,维持碳氧间的平衡,并且对在提高环境质量、衰减噪声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是平衡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的基础[1]。然而,美好的城市园林并不美好,城市园林害虫已知的就达5000多种,主要害虫也有100多种。近年来,城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的频次呈递增趋势[2]。因此,做好城市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非常重要。本文从城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特点及其防治的主要措施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文,旨在为构造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园林提供理论依据。

1.城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的病虫害发生频次、规模在不断扩大,综合分析城市园林的病虫害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3点:

人为活动频繁

由于人类在园林活动更加频繁,人为的干扰使城市园林生态系统难以实现稳定平衡的生态功能。园林中的植物抗病虫害性逐渐下降,导致病虫害易于发生。城市园林被建筑物分割而相互独立,进一步削弱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互补,进而助长了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3]。

植物品种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地区间植物品种的交流,改善了城市的园林景观,但随之而来的是病虫害远距离的人为扩散。以前城市绿化植物种类少,病虫害基本上以阔叶树的叶部病虫害为主。但随着草坪、花卉植物的发展以及外来绿化植物的涌入,使得一些根部病害增多;草坪植物的种植带来了日趋严重的地下害虫,使得根腐病原菌、锈病菌逐渐增多,而一些南方观叶植物的引进,使得吹绵蚧、盾蚧大量增长[4]。

生态环境的改变

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病虫害发生变化。春秋雨水相对偏少,使得耐干旱的吸汁害虫发生严重,降雨能使吸汁害虫的危害程度有所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高温并伴随着干旱,二者的加重了城市园林病虫害的危害。

2.城市园林病虫害的主要特点

2.1城市园林的病虫害种类多

城市园林植物种类繁多,设计和配置差异大,有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式种植,也有各种植物组成色彩斑斓的优美图案。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和丰富的数量,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场所,从而形成了园林植物特有的病虫种类和结构[5]。

2.2城市园林植物抗病虫害性弱

城市园林植物主要分布在风景区、公园、庭院、街道等地方,它是一种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加大了园林中植物病虫害的危害性。另外,园林植物大多数经过长期的驯化,其抗逆、抗病、抗虫能力弱,加上生长的环境透气性、土壤质地较差、生长的空间较狭窄、空气污染相对严重、人为破坏更加频繁,导致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猖獗。

2.3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多样性

园林植物本身及其所处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因此,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必须根据各个城市园林绿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规模,以及受害植物的程度,及时的调整防治措施,以确保防治的有效性。

3.城市园林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技术

对于城市园林的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而言,春季一般以病害为主,夏、秋、冬季皆以虫害为主,虫害危害程度重于病害。其中,秋季虫害发生是全年中最重的。目前,城市园林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大类:

3.1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根据自然界的种间斗争,利用有益生物来防治有害生物。它能大量消灭害虫,且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可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6]。生物防治技术类型主要包括以下4类:1)通过利用捕食性天敌来防治害虫,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例如,利用土耳其扁谷盗防治柏小蠹,利用赤眼蜂防治国槐尺蠖等。2)利用益鸟来防治害虫,实现以鸟治虫的目的。如利用啄木鸟防治双条杉天牛;利用喜鹊来防治松毛虫等。3)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作为引诱剂,诱杀害虫,实现用激素来治理虫的目的。如棉红铃虫、棉铃虫等性外激素已被广泛用于虫情预报和防治。4)利用能使害虫致病的细菌、真菌和病毒来防治害虫,实现用微生物来防治害虫的目的。例如,利用苏云金杆菌乳剂防治国槐尺蠖等。

3.2物理防治技术

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使用设备创造害虫喜欢的物质条件,利用光、热、辐射等物理方法防治害虫。物理防治技术简便易行,且无污染,特别适合用于城市园林的病虫害防治[7]。例如,利用夜蛾、刺蛾、枯叶蛾等害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设置黑光灯在其成虫高峰期进行诱杀就是典型的实例。

3.3化学防治技术

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害,主要解决突发或大面积发生的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的优点是功效快,便于机械化和大面积应用,受影响的因素较少;它的确定是存在着杀伤、杀伤天敌,是害虫产生抗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等明显的副作用[8]。

3.3.1在病虫害敏感期喷药

病害在整个侵染过程,对农药的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病害在发病初期或病菌孢子萌发期,是最敏感的时期,对药剂反应强,抗药能力最弱,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害虫在初孵化的抗药性最弱,在卵孵化期和幼虫的蜕皮期是施药的最佳时期。

3.3.2在安全期喷药

不同种类植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农药的反应不同,幼苗期、开花期耐药力较差,长势弱、营养不良的植物更易产生药害。同时,防治病虫害也要注意保护病虫害的天敌,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例如,在天敌昆虫的卵期或蛹期喷药可以达到控制害虫、保护天敌的目的[9]。

3.3.3在有利的天气条件喷药

大多数农药适宜的施药温度是20-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喷药时间一般应选择上午10时以前或者是下午15时以后的晴天时间进行。值得注意的是,降雨对农药影响很大,雨水可冲淡叶面上的药剂,如喷药后24h内下雨需要进行再一次喷药[10]。

4.发展与展望

城市园林的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管理工作,是城市绿化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灵活地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就一定会使城市园林的病害虫防治工作得到逐步完善,并越来越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方剑锋,曾鑫年.城市园林害虫的生物合理控制策略[J].中国园林,2002,18(3):80-83.

[2]童勇军.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8,20(6):51-53.

[3]郭征,韩健,祝万新,等.郑州市道路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J].河南林业科技,2004,24(1):32-33.

[4]白国强,赵治军.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中国林副特产,2007(3):88-89.

[5]郑进.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03(3):27-29.

[6]刘晓东,曲成新.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J].防护林科技,2002(3):77-79.

[7]齐志茹,杨秀英.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J].河北林业科技,2008(6):46-48.

[8]于永浩,欧海英.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及生态控制策略[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6):658-661.

生物防治的特点篇8

关键词:经济林生物灾害管理对策

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发展经济林不仅为工农业提品原料,为人民生活直接提供果品、油料、粮食、香料、调料、饮料以及为人民健康提供药材,提高林农经营效益,同时,经济林还同样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以及美化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效益。

一、经济林生物灾害发生特点

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原因,经济林在栽培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病虫危害。其发生危害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有害生物种类多,损失大

经济林有害生物发生地域范围广,危害种类多,而且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病虫种类发生,例如我国苹果有病害90余种、害虫348种,柑橘有病害近100种、害虫354种。如果防治措施不当,都会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和产品品质下降,甚至一年严重受害影响多年收成。

2、有害生物抗药性强,防治困难

由于药剂的不合理使用,经济林有害生物抗药性普遍提高,致使防治成本增加,防治效果欠佳,形成恶性循环。

3、经营分散,交叉感染严重

我国经济林生产虽然集中连片,但经营者分散,管理水平不一,联合互动性不强,防治时期不统一,经常出现你防他不防的情况,造成有害生物不能统一治理,形成交叉感染,防治效率低下。

二、科学经营经济林

1、适地、适树、适品种

经济林各树种、各品种,都有其自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就是在长时期适应自然环境中形成了树种、品种特有的的生物学特性。在进行科学规划时,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品种的原则,特别是一些地方优良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更为苛刻,超越了其适生环境,就显不出其优良品种的特性。因此,适地、适树、适品种,科学合理地发展区域化经济林,是发展经济林与预防经济林生物灾害的关键[1]。

2、良种壮苗

经济林生产建设应当高标准、高起点地把好质量关。良种壮苗是首先要把好的重要一关,特别是在现阶段种苗市场混乱的情况下,更显得重要。抓好种苗质量,按照经济林的发展规划和年度施工计划,超前建设好相应面积的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园,重点建设好当地名优树种、品种的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园,然后才是引进外地良种。

在引进外地良种投入生产之前,必须经过中试试种和生产实践,证明确属良种的才予以推广种植,以避免“良种不良”的现象发生,从而延误生产,造成损失。

3、加强林分培育

积极运用良种培育、苗木嫁接、定干整型、配方施肥以及疏花疏果、高接换优、防治病虫等技术,培育健壮经济林木,提高产量和经济林的抗灾能力。

4、建设名、特、优经济林生产基地

根据各地自然环境、生产条件、经济基础的不同,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适地适树的原则,发挥当地资源、技术优势,面向市场,建设名、特、优经济林生产基地,由封闭式的商品生产转向开放式的商品生产,推动经济林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经济林经营水平,实行全面集约经营[2]。

5、提高经营标准,确保产品安全

经济林多为人类日常生活用品的原材料,甚至是重要的食品,因此必须以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发展经济林。

三、经济林生物灾害的科学管理

经济林生物灾害管理应围绕经济林稳产高产和质量提高,立足预防措施的正确运用,以提高无公害防治率和降低损失为主要任务,从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抓起,把有害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工作贯穿于经济林经营的各个环节,推进经济林生物灾害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全面控制经济林生物灾害严重发生的势头,促进林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1、加强抗性育种

培育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的经济林新品种,品种选育、推广时建立有害生物抗性指标,不要推广种植对主要有害生物高感的品种。

2、强化林间管理

在经济林经营过程中,管理措施是最根本、最经济的防治生物灾害的办法。通过科学管理可提高树体的抵抗力,有效控制有害生物侵害;合理施肥和排灌,可增强树势,减少有害生物发生;搞好果园卫生,及时查找和剪除病虫枝梢,摘除病虫果等,可减少侵染源。这些管理措施既经济又环保,一举多得[3]。

3、加强监测预报,指导科学防治

在经济林栽培过程中,要重视每一个环节并加强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森防部门要加强主要经济林产区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设立咨询窗口,及时向林农病虫情预报信息,提供生物灾害预防控制技术与注意事项咨询,指导林农科学防治有害生物[4]。

4、把握关键防治时期

要以预测预报为基础,依据害虫的发生规律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虫害防治要在害虫抵抗力最弱的虫态、暴露易防治时或虫体群集时进行;病害防治也要把握侵染循环的最佳防治期,早防早治,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5、科学使用农药

为保证经济林产品质量,选择生物措施或物理措施防治有害生物;在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为防止产生抗药性,在确保产品无农药残留的前提下,应当交替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6、实行联防联治

建立健全民间组织,创建相应的专业协会,实现共防共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格局,提高经济林有害生物治理成效。

7、检疫拦截

积极开展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提高植物检疫科学性,加快检验检疫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改变以坐等拦截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检验检疫方法,建立健全风险分析和分类监管机制,按风险大小分类管理各种外来生态因素;严格检疫执法,严密拦截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防范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281-284

[2]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生物防治的特点篇9

 

关键词: 菜地烟粉;发生特点;治理对策

 

 

自2001年以来,我市大棚蔬菜、瓜果、番茄、花卉苗木相继出现烟粉虱危害,种群基数不断累积,蔓延迅速,危害日益加重,已成为菜地瓜果类、茄果类等作物生产上最棘手的难题。近几年来烟粉虱在本地连续多年大发生,特别是2006年秋季重发,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烟粉虱,部分农户少数品种损失严重甚至绝收,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1发生危害特点 

(1)发生世代多,且重叠现象严重,几乎每月都会出现1次种群高峰。 

(2)食性杂,寄主范围广。烟粉虱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寄主十分广泛,除危害番茄、黄瓜、西葫芦、茄子、豆类、十字花科蔬菜以及果树、花卉、棉花等作物外,还能寄生于多种杂草上。 

(3)越冬场所多,传播途径广。烟粉虱虽不能在本地越冬,但可在双膜覆盖的大棚内或贮藏室内越冬,并能保持较高的种群密度,是次年菜地烟粉虱主要虫源。 

(4)不合理地使用农药。长期使用某种或某一类农药可以加速烟粉虱抗药性的产生,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天敌,给烟粉虱的再猖獗创造了条件。 

(5)生态环境十分有利。烟粉虱虽然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但其嗜好寄主主要是部分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的蔬菜、花卉和少量的经济作物。近几年来,随着本地经济作物和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播种面积大大增加,特别是黄瓜、番茄、西瓜等烟粉虱嗜好寄主作物丰富,这些作物寄主与大田作物套夹种现象较为普遍,为烟粉虱的周年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栖息繁殖场所。而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又为烟粉虱提供了有效的越冬环境。 

 

2综合治理对策 

2.1农业防治 

(1)培育无虫苗,防止害虫随苗传播。苗床与生产地一定要分开,育苗前先彻底消毒,对培育或引进的秧苗要严格检查,防止带虫苗进入生产地。 

(2)合理布局、轮换种植、避免混栽,防止相互传播连续为害。烟粉虱喜食作物如茄果类、瓜果类等不可混栽。秋冬季尽量种植烟粉虱不喜食的作物如芹菜、生菜、韭菜等,以切断其自然生活的越冬环节。 

(3)清洁田园,消灭或减少虫源。种植前和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及残枝落叶,并做好棚室的熏杀残虫工作,及时整枝打杈,摘除有虫的老叶、黄叶并加以销毁。特别在6~7月份大棚收获后要重点开展灭茬处理,减少虫源。 

2.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趋黄性,可悬挂黄板诱杀成虫,采用1m×0.2m的废旧纤维板或硬纸板,涂刷成橙黄色,再涂1层粘油(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成),悬挂于行间与植株同高,480~510块/hm2。当黄板粘满烟粉虱时,再次涂抹粘油,一般7~10d涂抹1次;还可用橙黄色水皿(可用痰盂代替),在烟粉虱较多的温室、大棚内,每20m2放1个,悬挂高度与植株同高,1昼夜可诱杀成虫万余只。 

2.3生物防治 

通过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保护自然天敌,依靠自然天敌控制烟粉虱危害。主要应用的生物药剂为爱福丁、虫螨克、阿维虫清等阿维菌素制剂。 

2.4化学防治 

(1)在化学防治上要选好对路药剂,既要防效好,又要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要采取“预防早治,混用轮换,控制用药”的药治策略,运用合理的防治技术,达到安全有效控害的目的。提倡以村为单位或成方连片统防统治,即统一时间、统一组织、统一技术、统一用药防治,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林业绿化生物防治危害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39-01

“预防为主”是国家林业局对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展做出的重要指示。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一方面依靠森林资源的储备;而另一方面就在于对现有林业资源的保护,其中不单纯的限定于对砍伐行为的约束,还包括对现有林业资源生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检测、检疫等手段来及时发现病害从而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在于预防,科学防控是做好林业保护的重要环节,将林业保护的重心由除治向预防进行转移,是目前我国林业绿化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观点。掌握有害生物的发展规律,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来达到驱除病虫害滋生的目的,或在根本上杜绝病虫害滋长,从而为林业生长提供有效的防护保障。

1从源头杜绝林业有害生物滋生

1.1加强检疫环节

林业绿化需要大量的苗木种源,这类苗木有的是由当地苗圃进行供应,有的是由外省市甚至是其他地区或国家来调入,为了保证苗木本身不携带有有害生物,就要严格执行林木种苗的检疫工作。对于苗木调入地的森防检疫机构,要对外来调入的所有苗木实施抽样检验,向苗木供应单位或个人发放《林木种苗检疫要求书》。苗木供应方持《林木种苗建议要求书》向森防检疫机构申请检疫,检疫合格后取得《植物检疫证书》方可进行苗木的调运。通过对检疫环节的严格化管理,能够对外运苗木是否带有有害生物做出客观、科学、准确的检测,做到从苗木供应源头杜绝有害生物,避免了有害生物随调入的苗木而进行传播的可能性。而通过检疫的苗木也更加能够说明植株的健康状况,提高栽种成活率。

1.2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在进行林业绿化的过程中,需要栽种大量的树木,而在栽种树种的选择上则需要秉承适地适树的一贯原则,合理的配置绿化树木。适地适树就是要选用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长的树种,通常当地的常见树种、乡土树种都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而一味追求景观效果引进的外来树种却需要一个较为波折的适应过程,甚至即便经历了适应过程最终也还是无法存活,或引发病虫害。因此,坚持适地适树不仅是提高苗木成活率,更加是为了降低病虫害的发病几率,一旦苗木因环境不适应就会产生抵抗病害能力减弱,与人类的免疫系统类似,极易被微生物和病菌侵害并滋生,从而引发生物病害。在进行城市绿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选用当地植物物种,或同等环境条件下易于存活的物种,合理引进外来树种,同样是控制生物病害发病的有效手段。

1.3增强树木生长势,提高抗有害生物能力

树木的生长与人有着极其类似的关系,树木的生长势就像人的免疫系统一样,越是强壮的树木,越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树木根系的发达、枝叶的繁茂、干条的生长等都是树木整体生长势的重要反应。一棵树长势良好的话,可以建立较为完善自我调节系统,对抵御外部生物侵害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因此,对于长势较弱的树木应当及时施肥、除杂草,保证土壤含水量、含养量,从而使树木能够得到更多的养分来促进生长,并根据季节进行合理的修建,对于已发现的病枯枝条要及时剪除。或采用其他人工干预手段,营造出病虫害难以越冬和繁衍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

2现行的几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2.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是当前林业病虫害预防中常见的一种防治技术,多采用生物手段,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但生物防治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生物防治目前大多是限于对一种有害生物来实施天敌防治。这不仅要对病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对其天敌生物特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察,从而在林间建立病害的天敌种群,来对病害进行防治。但建立种群的关键在于,不能给原有的生态链带来负面影响,这是生物防治技术较难攻克的核心难题。

2.2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很容易与生物防治相混淆,事实上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生态防治所针对的是环境干预,是通过对有害生物和寄主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素变化来达到抑制有害生物生长的目的的。例如,对于日本松干蚧的防治,就可以根据它的生长期来进行相应的防治,6月上旬是日本松干蚧的卵囊期,可以针对这一时期的松干蚧卵虫进行杀灭,对于虫口密度较高的寄主树木进行树干打孔注药,用氧化乐果将孔注满,最后将打孔封住,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杀灭效果。

2.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且所针对的病害种类多种多样,是林业有害生物持续治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化学防治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的化学类制剂与药品也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害来配制不同的药理学特性的杀虫剂或防治剂。化学防治非常常见,大多数的生物病害都可以通过化学方式来进行杀灭,例如杨干象在栽植前可以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久效磷乳油50~1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00~200倍液对树干进行全面喷洒,进行预防和除害。只是,现阶段的化学防治首先要保证的是低毒性、高效率,并对病毒种类的抗药性机理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不断提升化学防治的效果。在保证苗木的生物安全前提下,根据病害的致命机理来进行化学手段干预,才是实现有害生物的持续治理,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的最佳方式。

3结语

除了要进行防治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外,还要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检测体系。首先,要对当地的常见树种或引进树种建立树木档案,其中对各树种的易发生物病害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病害特征、防治手段等。根据地区来划分检测责任区,每个责任区中的树木种类档案都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记录,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也对常见病害做到了实时监控。特别是在每年春季,病害的多发季节,都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责任区内树木进行病害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录入档案,包括树种名称、分布地点、发现的有害生物种类、发生的时间、危害程度、采用的防治措施以及防治效果等。通过完善的监测体系与多样化的防治方法相结合,才能够保证林业绿化效果,保护树木免受病虫害滋扰,实现林业资源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田作宝,高俊英.顺义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浅谈[J].绿化与生活,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