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十篇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十篇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3:09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篇1

【关键词】多元视角;技术哲学;知识管理;绩效技术;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23--05

引言

目前,有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素质在技术层面不如理工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媒介素养层面不如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教育教学理论层面不如教育学专业。形成当前困境的原因表现在:一方面是缺少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尤其是教育技术学实践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是教育技术学工作者没有准确地对信息化过程中教育实践的正确关怀。当然,我国仍有许多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者正以饱满的热情关注着教育技术学的实践活动,思考着教育技术实践问题,他们不辞劳苦地奔波在中小学教学现场,为一线课程整合的教师教学献计献策,谋求以技术为支撑的实践关怀。所谓教育技术学的实践关怀,笔者认为是对教育技术学的实践主体、实践地位,对符合现代教育实践的需求、实践的现存状态、实践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是对教育技术学科的肯定。它的核心是实践价值,是教育技术学的正确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践行。

教育技术学是综合性学科,涉及教育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其理论背景较复杂,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实践应该更多地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来强化理论研究,形成“合适的人使用合适的技术做合适的事”的局面。其次,教育技术学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自身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实践的结果。每一个实践对象在应用媒介时,身处“拟态环境”之中,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运用、建构都相差甚远。正因如此,在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是基础,是获取较好实践绩效的前提。第三,用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绩效,从实质内容角度加以分析,就是实践主、客体之间的知识传承,说具体点就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显性知道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要关注社会性知识个体化的同时个体社会化。所以,知识管理应该成为教育技术实践的具体内容。最后,在整个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离不开绩效技术的调控与评价,在技术硬件与数量增加上,重视技术软件和质量的提升。在整个教育技术实践框架图中,绩效技术不是具体的,有形的对象,更多的是在技术哲学的主导下,用绩效技术来调控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实践。

一 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理论指导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真正的教育家是关怀实践的,并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对于教育技术学科来说,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技术学科有序发展的根本,毕竟,教育技术是为教育服务的。在技术特别是当代的信息技术正大踏步进入教育领域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我们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思考: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模式来看,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而教育技术也就是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用的技术实践方法,其价值指向是学习的效益促进人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的教育价值问题最终归结到“人”的发展价值上。更具体地讲,研究教育技术的实践价值就是要说明教育技术对于教育中的“人”的实践价值,即对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实践价值,就是要解释教育技术对学生和教师意味着什么,要阐释教育技术可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要研究教育技术应该如何做等问题。

当前教育技术的实践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技术的认识误解;二是实践与理论脱节。对技术认识,主要集中于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将教育技术中的技术简化为媒体,把技术视为工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教学中所用的媒体技术,误解了教育技术的内涵,重硬件、重建设而轻软件、轻应用、轻教师培训,重视媒体技术而轻视媒体应用方法,重视硬件的使用而轻视教学设计等问题;另一方面认为技术等同于媒体,使教育技术实践者过多地把精力和资源放在硬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忽视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导致技术开发缺乏正确的教学设计方法的指导,技术设计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关照,技术使用者过于关注媒体硬件的技术开发,而忽视技术应用的价值。

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表现为理论空洞、不能指导实践、未能形成基于我国实践的理论体系。我国的教育技术起步较晚,更多的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与经验,这是必然的和有益的。但教育技术本质是一个实践指向非常强的领域,涉及到“教育”与“技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这两个方面差异巨大。所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到现在,不能还仅停留在引进阶段,而应做大量系统、深入的工作,致力于构建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前瞻性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技术哲学为研究教育技术实践的价值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从技术哲学角度来探讨教育技术实践,从内涵上讲,教育技术是为了满足教与学的需要而采用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总和;从本质上讲,教育技术是人类认识教育和改造教育的一种本质力量的体现,是技术理性在教育领域扩展的中介与具体形式。桑新民教授就曾明确指出:“技术哲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首先,技术哲学引入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辨析“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内涵,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技术领域批判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无论是对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剖析,还是对“工具理性”思潮的批判,都彰显了哲学批判的深刻性;其次,“媒体中心”、“技术万能”、“技术至上”、“工具理性”,从技术哲学角度对这些错误观念的剖析与批判,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技术领域很大程度上都在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缺失,在于对技术的膜拜和对人的漠视。如果忽视技术与人的关系,那么教育技术就会永远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第三,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既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也是改变人自身的力量,最终必然成为促进人发展的力量。以“技术哲学”统领教育技术价值观、实践观,既出自于对教育技术历史和现实的检视,也符合技术的本质认识,更是考虑了技术与人的关系、与教育的关系。既是对“技术至上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批判,也是对教育技术价值观的建构。

二 媒介素养:教育技术学实践的生态基础

英国传媒教育专家大卫・布金汉姆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同时,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指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从这里不难看出,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媒介知识:是指对媒介的了解、

认识,使用,对媒介运行机制和操作流程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媒介意识,指自觉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2)媒介能力:是指对媒介环境、媒介内涵,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反思,能够利用媒介进行制作和创造的媒介能力;(3)媒介意识与道德,是指自觉利用媒介,积极关注并参与各种媒介活动,且注意媒介伦理道德的反思与批判的能力。

作为教育技术实践基础的媒介素养,就是要求实践者具有:(1)对媒介、媒介信息和媒介传播的本质特征的基本认识和解读,能够正确理解不同媒介的性质和功能的能力;(2)具有较高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与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信息能力;(3)具有利用大众媒介为自己生活、工作、发展服务的能力,包括使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4)具有对各种不良信息的正确辨认能力和免疫力,对各种媒介信息的正确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对于媒介传播的信息,信息受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有自己的意识、思考和需要,对传播媒介可以进行分析、选择,对传播内容往往从主体意识出发进行接收、加工、整理和判断,所以受者是信息解读者。所以有论者认为,“用解读者的概念取代受众的概念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

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重在媒介教育,是针对现代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信息爆炸时代,不具备传媒素养的人就无法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并不困难,难的是分辨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媒介教育重在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求达到高度的自律和对媒介的有效利用。例如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得学习资料、看新闻和影音娱乐。真正到了网上,情况有所变化,学习、看新闻和影音仍占主流,但BBS和聊天成为上网的重要内容。这种信息需要的异化和对媒介理解的异化最终会导致人的思维认识异化,使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沦落成为“媒介人”,成为媒介的延伸。麦克卢汉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中认为,媒介文化己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生存”。

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教育技术实践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和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任务,使他们能够主动的选择和接触传媒,解读、甄别传媒信息,这就是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同时,大众媒介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建构现实,身处“拟态”环境,我们的认知环境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媒体对受众文化认同和需求的理解以及市场的需要等等。今天的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只有通过媒介教育来培养受众认识和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才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这也是我们专业实践的契机。

三 知识管理:教育技术学实践的具体内容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和知识活动为核心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传递、使用和存储。其目标就是使组织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对于什么是知识?众多学者都试图对知识进行定义,其中较为广泛接受的是:知识是一种像流体一样具有流动性的物质,其中混杂了已经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有特定含义的信息及专家洞察力。它包括:人类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和掌握的基本情况的事实知识;对产生和发生的某些事情或事件的原因和规律的认识原理和规律知识;能被应用于基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本技能的技能知识;知道是由谁创造的知识经验知识。这四个方面。前两类知识,对于学校来说容易编码,传播、共享、学习和应用,是显性的知识,需要与“人”结合个体的经验才能做到创新。而后两类的知识,对于学校来说,难以量化和信息化,是隐性的知识,需要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才能做到知识编码化,转化为显性知识。

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目的就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包括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融合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四个方面。在社会化阶段,实质上是隐性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创造出来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也是成员之间经验的共享;在外化阶段,被大家分享了的想象与创意能够通过语言、图表、模型、概念得到表达,并在成员之间传递。知识的融合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知识的内化就是将新的知识演进成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这四种转化方式构成了知识创造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实践的过程。

教育技术学实践过程的核心就是能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即隐性知识的外显化,显性知识的内化。一方面关注学习组织内将学习组织成员所拥有的个人化的知识资产转变为学习组织的基础资产,从而在组织成员中进行广泛地共享;另一方面关注怎样增进个人或团体渐进累增的经验,从而使组织成员能有效地将所获取的经验信息提升到知识层次,且对知识进行内化并运用自己内化后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具体实践离不开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实践知识管理必要的组织环境,因此,教育技术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必然要涉及到构建学习型组织,创造有利于结合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两种能力的组织环境,通过有效利用学习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学习绩效。在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过程中,首先是个体层面通过学习和交流对知识的识别和直觉感知,然后是将获取的知识进行“外部化”;其次,通过信息技术在组织内部进行传递,在个体和团队中交流和沟通,形成共同的认知、解释、归纳和整合:最后在组织层面将学习的成果和知识进一步的传递和发展,个体和团队学习所积累的知识逐渐转化为组织学习,并且通过组织层面的应用进行反馈,形成不断循环的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组织学习过程中,知识管理就是在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推动下知识在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不断的演进,形成组织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实现学习组织的学习目标。 知识管理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无论在其知识分类,还是在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方面,都有深刻的借鉴作用和意义。所以,知识管理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其实践范畴更加凸显教育技术的实践目的性,指向更加明确:其目的就是要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即如何使教师头脑中的知识、智慧以最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来实现,其目的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用最佳的方式把适当的知识传送给恰当的人,促进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四 绩效技术:教育技术学实践的功能价值

我国教育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大规模的硬件投入后,学校教学与学习效率并没有产生与投入相匹配的应用效益。各阶段的教育中硬件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矛盾突出日益严重。面对当前技术大众化,教育技术实践中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就显得苍白无力,很难独立承担复杂而艰难的教育中技术应用问题。通过对在商业和企业培训、管理中应用的绩效技术研究,发现其为教育技术学实践理论的拓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aeCt1994年出版的《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指出绩效技术是一种对项目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目的在于以最经济的成本效益影响人类的行为与成就。绩效技术是用一种科学化的系统观点来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它以组织的总体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绩效的基础上,制定最佳成本,获取最大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改进个体和组织的绩效。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中,技术单纯的只是应用,技术研究也只是应用模式研究,缺少的是对技术应用之后的效益研究。2003年何克抗教授就曾指出,我国教育技术多年来最大的缺陷就是企业培训这一块,且从事与企业培训有关的绩效技术方面研究的专家极少。因此,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从整体上对绩效技术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践和探索,寻求绩效技术对教育实践的应用。

本文中,笔者把“绩效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学实践的功能价值,重点强调的是“绩效技术”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其“思想”,即围绕绩效而展开技术应用。而这与我国较早开展绩效技术研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祖忻教授的观点相似,即把“绩效技术”看成是对“教学设计”的延伸。绩效技术更应该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方法,而非仅仅只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涉足到企业培训中的一个领域。唯独以此种视角来审视绩效技术,才能把其定位于教育技术学实践的功能价值。因此,从受绩效技术角度加以思考,教育技术学实践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从关注个体的学习向同时关注社会教育绩效的改进;从关注知识型问题解决方案向同时关注能力型问题解决方案的转变;从关注学习过程与资源向关注学习结果与效益的转变;从关注学习方法向同时关注学习问题本身的转变;从关注微观教学过程与资源的研究向同时关注宏观教育问题解决的转变。

在教育技术实践关注绩效方面,我们认为技术不是简单的在教育中应用,而是应用新技术去解决教育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在做技术“追新族”的同时,不仅需要教育理论的知识,更需要技术整合的培训、还需要有很强的分析、组织、沟通、协调、规划等宏观管理能力。教育中需要的绩效技术专业人员,不仅要求具有很高的学科内容知识背景,而且具有较强的设计、开发、决策、咨询及管理等综合能力,他们不仅需要懂得某一方面的技术,更需要具有整体规划、设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我们教育技术实践者来说,都是必需的,也是其专业价值体现。

教育技术中关注绩效技术的实践,技术更新,硬件投入本身带来的不是数量上的累积,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创新项目的实施,不是多建了几个实验室,多增加了几台计算机,更多的是促进了实践者的思维意识的改变。教育技术专业实践人员所做的只能是逐步实现从关注技术本身到关注技术与绩效的转变。传统意义上教育技术实践常常关注于微观个体的学习,而忽略了对整个组织绩效改进与发展的研究。个体学习更多的是解决知识积累,而缺少对能力的提升。所以,个体与组织教育绩效的改进才是教育技术实践者追求的最终目的。教育技术实践绩效问题的解决需要非常复杂而多样的技能,这并非单独的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所能够解决的,必须学会与其它学科专业人员的协作与互补,这就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要有极强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实现教育技术的实践价值。

结语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结合教育技术学的“94定义”,我们构建了教育技术学的实践体系框架图(如图1):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强大的理论支撑,在发展教育技术本学科理论时,更多的需要技术哲学理论来指导,强化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实践的核心就是优化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识提高,针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采用知识管理,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相转化;

教育技术是新技术的先行者,理应对新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需求教育技术实践者具有更强的媒介素养能力,所以媒介素养(媒介/信息生态)是基础;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a)-0000-00

高职高专类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在我国信息化过程不断向前推进,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是必然趋势。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新的形势,改善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是结合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和可视化的真实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使信息表达更加多元化多维化,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同时还要能够善于运用,能够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进行处理,学会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注重技能的操作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融合,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因此也就决定了《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要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岗位能力的培养。

2《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太偏重理论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发,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很好的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高职《多媒体技术》是重技能、讲艺术、重操作的专业。是需要是职业需要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的课程。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多媒体课程的都太过偏重理论,有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时的比重为2比1.理论课时设置太多,实践课时太少,无法满足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并且任何理论课程都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很好的教学效率。倘若没有足够的实践课相辅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就很容易遗忘。

2.2多媒体技术教学课程的教学条件不足

多媒体技术教学课程对于软件和硬件的要求都较高。在软件方面,教材、教师和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都较为单一,并且这一课程对于教师的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否则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学。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的师资力量还不高,这也是一大缺陷。在硬件方面则是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由于这些设备的成本都较高而高职高专的教学资金有限,很难达到与本科高校同等的水平。

3高职高专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改善多媒体教学设施

要想满足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课程实践的需要并且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升级。学校要加大对多媒体教师的改进,投入更多的教学资金,对于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要进行改建,对于已有的要进行设备更新。同时教师也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多媒体课程的教学现状要及时地对校领导提出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督促学校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设备的更新。

3.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在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引导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多媒体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它包含的知识面更加的宽并且理论原理较难理解,如果仍旧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容易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课堂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实践的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图片、音频、视频配合教材进行教学,种类多种多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应该接受专门的知识培训,针对多媒体的使用进行必要的学习,学校可以加强与其他本科高校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和经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好的进行教学。

3.3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

对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技术认识不足。他们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对于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一无所知。认为以前的没有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技术,教学也很好,学生学习认知也很好,所以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对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没有完全理解。他们对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知识了解相对少一些,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也比较粗浅。

对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深远意义已经完全认识和接受,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层次虽然很高,但是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不是很足,对运用计算机制作电子讲稿和课件怀有畏惧心理,信心不足。

制作讲稿和课件热情的欠缺。他们对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的深远意义已经完全认识和接受,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层次也很高,计算机的知识层次也非常高,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制作电子讲稿和课件是很容易的。但他们对制作讲稿和课件没有热情,因为它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学校又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或者有相应的鼓励政策而资助却不多,同搞科研相比,相同的时间与精力收获却远远不如科研,所以教师热情不高。

专业水平、专业知识层次等方面还需加强和完善。他们对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的深远意义已经完全认识和接受,他们的计算机的知识层次很高,可是要想制作出好的课件和搞好网络教育,这些教师在专业水平、专业知识层次等方面还需加强和完善。

结束语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仍旧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当中是必然趋势,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及时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市场人才选择的需要。面多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状况进行改革,让多媒体技术教学事业更加的规范。但是多媒体技术课程本身就具有发展更新迅速的特点并且实践性非常强、知识涵盖面广,所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要不断地加以克服,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共同发展,让《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邓卫民.高职高专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篇3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41-02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性

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是一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科,因为它涉及的面比较广,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在高中这个特殊的阶段,如果教师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地改观了地理的这种教学现状,因为多媒体可以说是图片和文字并存,能够比较直观地将比较文字化的知识图形化,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多媒体技术还会有一些视频文件,让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有一种新的认识,进而刺激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层次。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生得到的知识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课本上,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也满足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时代,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教材上没有但是又和教材息息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当然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新闻报道或者是实时性的记录资料,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再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没有多媒体技术时,一些地理过程根本就不能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所以学生也很难理解。但是多媒体的利用可以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动画和图片演示给学生,清楚明了地把一些地理现象、事物和变化的过程及规律展现在课堂上,也就是说多媒体的利用将静转化为动,把烦琐的事情简易化,还可以把抽象的事情简单化,更重要的是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性和难点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提供必备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除此之外,多媒体这种化抽象为直观的技术,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空间的概念,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势就体现在这里,它在这方面给了学生和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革新。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为提高学生成绩打下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弊端

第一,很多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自从多媒体技术进入到教学中之后,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技术是万能的,在上课的过程中于是摒弃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完全将知识的授予依附于多媒体,渐渐地忽视了教学的客观规律,进入了多媒体“教”学生的一个怪圈。我们不得不承认多媒体技术在优化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应该正确地去看待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作为一种技术,只能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不能够完全地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整个课堂程序都应该是由教师设计,多媒体也只是教师设计中的一部分,当教师在对学生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另外,教材也是不能够被多媒体取缔的,它是教学的最基础资源,多媒体上知识的层面应该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多媒体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展。任何一种教学工具都不可能是没有缺陷的,就连我们世代传承下来的教学模式都一样,也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所以对于多媒体工具而言,提高它的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很多学生面对多媒体授课的课堂,只注重了多媒体上那些动感的图片和视频,往往忽视了自己是在学习知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将做好的备课一页一页地放映,学生所能看到的只是华丽花哨的色彩性,一节课下来几乎学不到什么知识,有时候还会让自己感觉到眼晕。所以,对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做到适中,不能不用,但是也不能够过分依赖。学习的主体毕竟还是人,所以教学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和人的作用。

三、克服多媒体技术教学带来的弊端

首先,多媒体教学要和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但是多媒体说到底只是一种起到辅助作用的工具和手段,教育的真正驾驭者是人,也就是教师。所以说传统的那种教学方式也是不能够放弃的。传统教学中人和人之间进行面对面的心灵交流是程序化的多媒体技术无法替代的。因此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将传统教学中优越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结合,使课堂教学不断地被完美化。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不断地为高中地理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有利于高中地理的教学不断地进入到现代化的轨道上。其次,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一定是要围绕着教材,而不能够脱离教材,还要紧扣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计算机软件,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其为一种媒体,特点就是比较灵活。但是教师在制备课件时,应该注意一定要以教材为中心,而不是以将课件做得色彩性强、声音过强、图像较多为目的,如果过多地追求这些东西,很容易导致学生只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屏幕上,而不是学习知识上。所以说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一定要来自于课本,但是又高于课本。最后,教师应该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培训,熟悉多媒体教学的含量和实用性。为了能够实现地理传统教学法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学校应该多为教师组织一些多媒体教学的培训,让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学会使用多媒体,以便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很熟练地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操控,不断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质量。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将会逐渐地进入到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其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学会科学地利用它,做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地理教学的调控作用,使其在教学中能够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篇4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广告学;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5-0006-01

在广告学教学实践中,利用新媒体背景更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建立全新的广告学教学体系,能够促进广告学教育工作为学生的个人就业提供帮助。积极讨论新媒体背景带来的影响,明确广告学教学的细则,是推进广告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一、关注新媒体背景,更新广告学教学方式

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主动学习,其效果远远好过被动接受。在广告学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学习内容的收集者与新知识的探究者。打破广告学专业教材对专业内容的限制,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大胆实践,用实践检验真知。学生真正参与到广告学知识的学习中,才能了解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了解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与使用方法。比如在学习有关于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寻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并搜集与整理网络视听资源,促进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本内容。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于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接触最新鲜的传播方式,促进学生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个人广告学学习的影响。

第二,利用互动教学法组织教学。交互性,是新媒体技术的重要特征。在广告学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互动教学法组织教学,能够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日前,手机成为学生的必备交际工具,而微信与微博也成为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平台。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微信账号与微博账号,每一位学生都会利用手机上网。当新媒体技术已经影响学生实际生活时,老师要反思自己新媒体技术应用程度与应用水平。在教学中,重新定位个人角色,通过教学角色的转变,成为新媒体平台上的活跃者。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所支持的教室,于互联网中与学生交流,完成作业修改、问题指导、一对一对话等活动。将师生的互动过程存储在云空间中,方便学生查询以及老师课后反思,能够让广告学教学活动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更加自在,更加先进。

二、关注新媒体背景,更新广告学教学内容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当代广告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还是超文本内容,都让教材的地位被憾动。教师,要认识到广告学行业发展的趋势,利用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打造全新的广告学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广告学学习视野,推进教育进步。

第一,重视新媒体广告设计内容的增加。在传统的广告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只顾着讲解课本,讲解传统的传媒方式,像电视机广告设计与无线播音台的广告设计等。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新课程的开发,将网络广告纳入到广告学教学体系之中。除此之外,还有户外广告设计与植入式广告设计等。在讲解有关于传统媒体的章节,老师要重视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的介绍,更加引入手机、平板电脑这些全新的移动新媒体,促进当代广告学学习者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全新传播平台与传播形式。学生都是这些平台的一线应用者,促进学生总结这些新媒体广告信息平台的特点与使用策略,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灵活。比如,在广告设计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微信验证码植入广告为例,组织学生设计与新媒体技术相匹配的广告内容与广告形式。

第二,利用新媒体创新案例。在广告学教学中,老师有必要引入成功的广告案例,促进学生对广告的基本形式以及不同形式所对应的广告效果进行分析。新媒体技术催生了很多新型的广告形式,比如,在很多手机应用中,广告层出不穷,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差。像百度网的手机客户端中会有旅游广告,腾讯新闻手机客户端中会有英语教学软件的广告。在许多电影中,会有手机游戏广告,一些手机游戏以电影人物为原型,借助电影的口碑宣传自己。将不同的案例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认识到广告学与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还能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广告学教育发展服务。

三、关注新媒体背景,更新广告学教学结构

改变广告学教学结构,重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多多组织实践学习活动,让广告学学习者动手去设计广告,成为广告的创造者,才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感受,促进学生在习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广告行业工作能力。

第一,组织丰富活动优化教学结构。在教育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的教学部门应当认识到广告学知识与广告行业、新媒体行业之间的关系,号召老师拟定主题,举办广告设计大赛。学校内部的广告大赛,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广告学相关课程中更好地学习,更有动力地探究。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也应当将广告人才培养视为重任,组织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鼓励学生以学院为单位、学校为单位参加,让实践成为学生个人提升中的一部分。

第二,提供实习机会优化教学结构。在新媒体背景下,学校要重视校企联合。利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当代学生有顶工实习的机会。新媒体广告设计的优势有很多,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广告公司访问、广告市场调研以及科研合作、就业培训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去认知新媒体技术,有利于学生个人新媒体意识的建立,将新媒体技术视为广告学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利用实习促进教学结构更新,是广告学教学的创新之举,也是培养时代化人才的选择。

四、小结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广告学教学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广告学教学工作中,把握好新媒体的优势,积极利用新媒体促成广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丰富,才能让广告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教学体系全面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才能让广告学教育工作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晓静.新时期我国高校传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新闻传播.2015(03) 

[2]蔣晓丽.新闻传播学教学实践的几点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2(11)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篇5

1.1.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历史课更加生动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是要让学生们充分吸收教师的所教授的知识点,要让学生们对枯燥的历史知识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发挥各种教学手段,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是创造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用多媒体辅助历史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运用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的直观特点,使历史课堂言简意赅,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技术可以让静态的历史教学变成动态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使学生能长时间的保持兴趣爱好,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当然就会很好。

1.2.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但枯燥单一的传统历史教育教学手段,让很多学生对历史课毫无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这门学科不愿过多学习。多媒体技术恰恰弥补了传统教育教学中这一缺点,解决了这一困难,它让单纯的教师说教变成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音频、视频。优美的声音、动态的画面、生动的演示、搞笑的动漫这些多媒体技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对上历史课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加,持续的兴趣也让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点几乎是过目不忘,学生们反映在上历史课时感觉身心非常愉悦,听课兴趣盎然,现在想去学习,愿意去学习,接受起来自然简单轻松,我发现在历史教学中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明显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保证了学习质量和效果。

1.3.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教学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培养的弊端。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平时的素质教育和日常的课堂教育外,应该加强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利用普通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学生们学会了动手、动脑、和主动性思维,让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显著增加,我深刻体会到不但开阔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视野,加深了记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两点注意事项

2.1多媒体技术不能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其中“辅助”非常重要,重点是“辅助”不是“替代”。我发现身边的有些教师进入一个误区,误认为多媒体技术是万能的,是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上课一味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去管是否适合,也不去管是否与自身教学内容相适应。让多媒体占据课堂的中心位置,有时完全取代教师这个重要的宣讲者。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多媒体技术是辅助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不具备传统教学的很多特点和优点,教师失去了引导和主导的作用。一些传统的谈话法、领读法、提问法等教学手段的缺失会让教育教学效果大大折扣。我们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两者巧妙结合,各司其职,谁也不能替代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让新兴多媒体技术教学为辅,让两者有机的结合,合理的搭配,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真正的服务于课堂。

2.2多媒体技术资源应当注意选择与设计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篇6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媒体素养 教育

媒体素养指对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所具有的获取、解释、分析、评估、使用和创造的能力。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此处的媒体既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也包含互联网、手机通讯等新媒体。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际交往、文化交流都将产生革命性的改变。青少年学生因其年少阅历浅,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受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更大。

媒体素养不仅是个体在信息社会应当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个体在信息社会应当具备的一种政治素质。媒体不仅具有信息传播功能,而且具有环境监视、社会调适等政治功能。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接受“媒介启蒙”已经成为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必须。从一般意义上说,大众媒介一方面反映现实,另一方面也建构现实。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认知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媒体对受众文化的认同和需求的理解等。对受众而言,大众媒介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www.133229.com在这种情形下,通过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认识、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和自觉理性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对策

媒体素养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识别、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应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学生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能力,具体地讲,媒体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

1 要以学校媒体素养教育为主导,带动家庭、社会媒体素养教育。学生接受媒体素养教育主要靠学校进行,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学校媒体素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与社会媒体素养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闻媒体等场所和机构,又要依托学校。建立课堂教育、校外教育、网络教育等立体化、多样化阵地,给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创造条件和打下基础。

2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可以以新闻和传播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原有的素质教育为依托,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中增添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方式,将媒体素养教育与音乐、舞蹈等课外艺术活动放在一起进行。同时,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如大学可以与有关媒体联手开办有关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讲座和讨论会,利用公益广告进行简单的媒体知识普及,等等。

3 中小学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开展媒体素养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了解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对媒体信息的识别和利用的能力,所以,媒体素养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最终目的是相同的。根据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以将媒体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人信息技术课,在教会学生信息科学技术的同时,教授学生分辨、利用信息内容的能力。大众媒体与教育媒体信息传递过程相同,传递的信息内容不同,学习者对教育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映能力都可迁移到大众媒体。所以,可以将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人信息技术课。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篇7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教学媒体的一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借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来实现教育教学信息的储存和传递,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初中各科的教学中,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的强大的动力,但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现状

1、唯多媒体独尊

这是目前中职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中较普遍的问题,很多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加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用的理解偏失。在课堂教学中,从导入到最后的总结,始终以大量的图片、视频等信息来充斥课堂。表面上看,学生学得热热闹闹,教师们也乐此不疲,而实质上学生只接受了感官的刺激,而没有将刺激下的信息转化为学习信息。

2、不用多媒体

如果上述是夸大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相反,有的教师则认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课件制作,课堂上也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展示,容易让教学过程变得胡乱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故而在课堂教学中直接不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3、应用不到位

无论是中职学校的基础课教学学、还是专业课教学,或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不难发现,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所展示的画面、文字、视频由于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应用过程中加之时间选择不当,往往让课堂教学偏离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文本、图像、视频、声音为一体,通过计算机的综合控制和处理,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交互式的教学交流让课堂教学获得了新的生机。具体说来,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促进学生的视听

学生对信息的接收都是通过感官的刺激而获得的,在感官中,视听占据了重要位置。教学中,当教师才用多媒体来进行信息传达时,由于表现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视听感觉被刺激,兴趣得到激发,注意力更加集中。以语文教学中的人物形象描写的教学为例,如果只是单纯的对某一人物形象进行口头描述,学生接受到的只是模糊的形象,而在文字描述的同时以图片来进行辅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形成的形成更为鲜明。

2、摆脱时间、空间限制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的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让学生从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过渡,如何从生活的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如在物理教学中,对水的三态变化教师无法让学生在漫长的变化过程中去一一了解,而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快进,这一过程得到清晰的呈现,学生的认知得到丰富;在空间上,教学由于基本在教室进行,很多课本中涉及的具体事物都无法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完全可以摆脱这一限制。如在语文教学中的“威尼斯”,教室通过图片、视频来展示威尼斯,学生便获得了对威尼斯的感性认识;再如地理教学中,教师无法带领学生环游世界,而借助多媒体,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呈现在了学生眼前,再去学习,兴趣大增,效果更佳。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诚然,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定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也需要一定的策略来进行。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应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不然就会流于“唯多媒体独尊”的边缘。以数学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使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探索归纳,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掌握其判定和性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日出这一动态展示来导入新课,就是让学生从生活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数学的理性认识。同时,在多媒体的应用中还需要注意时间原则,即多媒体的展示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学生的刺激会疲乏,从而消弱其对信息的接收度。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要利于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将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它充当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模拟场景的创设,都需要以多媒体来充当媒介。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电流”这一概念时利用“水流”来类比,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及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演示,然后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学生的回答是根据演示过程而进行的,教师的问题也是根据演示过程而提出的,交流建立在媒体演示中,效果更佳。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要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38-02

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教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手段被投入运用,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其中之一。同样的,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尤其是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背景的小学数学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现象越来越多,所取得的教学成效也越来越大。然而,正如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手段在存在诸多益处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这些弊端若不得以及时解决,就容易使得小学数学教学陷入误区,从而给数学教学带来损害。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谈谈现代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需遵循的应用规则、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区以及可采取的规避对策。

1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进而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收获更大的成效。因此,教师在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遵循实效性原则追求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教师教学所要追求的。同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引入多媒体技术也正是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服务的。因此,在应用现代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时,首先要遵循的是实效性原则。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做到既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达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使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的目的,又要避免因多媒体过多、过繁的使用而导致的画面混乱、信息太多,学生理解困难的误区。所以,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学科时,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科学,避免出现新形式的“满堂灌”现象。

遵循与传统相结合原则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得较为深入,大部分教师都能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诸多弊端,而有意识地改进自身教学观念、方式、方法。然而,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教师在改进自身教学方式、方法过程中,应当把握好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配合原则,避免出现矫枉过正的错误。比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较多,这其中就掺杂着师生很多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正是现代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要有选择、有针对地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两种相结合,在不断地碰撞和融合过程中,创新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

遵循软硬件兼顾原则常言道:“硬件是支撑,软件是提升。”教师在使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时,还要遵循兼顾软硬件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当前的发展,科学地选取与学生发展情况相适应的硬件作为支撑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更加合理地制订和设计教学方案,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来提升软件实力,帮助学生迸发出学习数学的激情与热情,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2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应用误区

多媒体使用过度误区教师过多、过频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小学数学进行多媒体教学所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多用等于多效”,在课堂教学中动不动就采取多媒体手段。这点在举行公开课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部分教师往往在整节课中不加节制地使用多媒体,从头至尾、一以贯之,既不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要,也不顾及学生实际情感和心理需要。这种对多媒体技术过度依赖的现象十分不可取,很容易造成师生情感沟通断层、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断层等问题。

多媒体使用缺乏目的性误区盲目性也是当前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所常出现的问题。通常,教师在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备课、教学时,所查找的资料大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果不对这些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制作,其便很难契合学生实际,也很难真正达到服务于教学实际的需求。然而根据笔者观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引入网络上的知识时,只是“生搬硬套”“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导致大量教学素材与课堂教学实际水土不服,进而影响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

多媒体使用忽视学生主体性误区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这点在小学数学多媒体课堂中也同样重要。但现实是,一些教师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是在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水平的认识和了解基础上进行的,他们虽然在形式上采取较为先进、创新的多媒体教学,然而骨子里仍然沿袭传统“填鸭式”老一套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正是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表现,也是与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的表现,损害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也不利于数学教学的推进。

3针对误区可采取的解决对策

加强情境化创设,提升多媒体教学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为解决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这一问题,可以从提高学生兴趣作为突破口,通过引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情境表现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同时能提升多媒体教学的效率,达到最小的耗能收获最大的成效。

明确重、难点知识,使多媒体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数学学科因为所包含的知识概念性强,所以接受难度较大,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内容把握不住,理解不够透彻。教师在引入多媒体手段时,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重点和难点知识。对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简化,使其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一来,既避免了数学课堂引入多媒体手段的盲目性,又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使他们在打牢基础的同时,不断得到提升。

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提升多媒体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课堂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汲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4结论

综上所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当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采取正确的方法使用它,同时注意规避误区,这样才能真正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篇9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中情境创设的问题,提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结构、真实性、选择性、吸引力和整体性的五个原则,强调了情境创设对教学设计和启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课件;教学;教学设计;媒体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正在国外兴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含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通过同化和顺应,达成了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提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并强调要创设情境使学习者进入情境,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情境尤其是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成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系统论的观点告诉我们,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的结构体,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不等于它的作用能自然发挥出来。如果一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相结合,运用新的教学设计,它的真正作用也就无法实现。我们知道,课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的形象化演示,或是对某些特殊内容的模拟和虚构,它们依然是教师授课的辅助工具,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从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工具到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这不是一种教育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更新,而是教育理论与学习的根本转变。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不应只是多媒体的集合,界面的设置和交互式要素的体现,更不应该是教材内容的搬家,而应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把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本文试着探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情境创设”的几个问题与同行们商榷。

1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情境创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提供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的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情境创设与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首要内容。因此,它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它教学设计环节的有效展开,而且还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强烈关注程度,进而产生由于认知上的不满足和欠缺去进行主动探索。

那么,这种情境创设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它应该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二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按照一定顺序的阶段发展成为一种结构。比如,插在水中的筷子在孩子看来它是弯的,而在成人看来筷子应是直的,弯曲是光的折射结果。儿童和成人这种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因此,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仔细的分析,这种分析不应该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多方面的,它包括学生的知觉、记忆、语言、思维、问题解决等过程,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经验、情绪、情感等因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去寻找学习主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结合,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对新意义的建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所指出,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心理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

2 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去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境的创设。这是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更在于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只有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的程度也就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因此,我们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对每一种媒体的效果、情境展开的过程、细节的运用以及问题情境出现都应力求真切与真实,即使是对一些特殊抽象内容,也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

对真实情境的创设,计算机技术具有其它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每种媒体的作用和媒体之间的结合都会有着巨大表现的潜力,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善于发挥各种媒体的长处,譬如对声音的运用,再巧妙的人工模拟也不能代替真实声音的效果,尽可能实录;而视频图像所传达的那种真实、完整、丰富的信息,也不是一种动画效果所能实现的。因此,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尽可能运用那些真实的媒体,减少对这些媒体的技术处理与修饰。纵观相当多的多媒体课件,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制作者有“技术至上”的观点,喜欢把课件设计得繁复叠套,眼花缭乱,以致使课件成为技术的炫耀。其实,真理从来都是朴素的,对真理的认知也应该是在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去进行。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对音乐曾这样说过,技术是最基本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忘记它,只有音乐对我们是最重要的。那么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无论它怎么先进,也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

3 情境创设要有选择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且有较大有差异的,因而人们对客观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多媒体课件应当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在不同的情境甚至是相反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义的建构。

我们知道,矛盾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让学生理解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作为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某种即定的理解上,而应该将学习主题置于一个更宽广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说长期以来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过多标准化考试和标准答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知名大学里,很多教科书中思考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建构主义的情境创设实际上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有对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形成多种理解和认知能力,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与差异性,以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的选择性,以多变的交互性去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这种情境创设可以有不同的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同样也可以有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够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满足学生实现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4 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直接动力。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它不应当是呆板的、单调的,仅仅以科学性和教育学为目的,而应该新颖、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引力,去满足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总是首先注意哪些最新的信息,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和吸引性,同样,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也在于它能否提供新的信息。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对情境的内容,媒体的运用、组合的方式都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能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多媒体课件对媒体的运用还应该富有变化,善于运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去表现不同的效果,因为变化的信息更能引起对学习对象的注意。

5 情境创设要有整体性

情境创设是和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成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是系统中的一部分。无论是社会情境、动机情境、认知情境,还是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等,它们的设计不能与其它环节脱离,而应该是系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构成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因此,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要考虑到与其它三个环节的衔接,应该有利于其它要素的展开,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媒体课件在结构上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它的非线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件的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既要考虑到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的协调,不同界面和模块的统一,还要保证在非线性结构中总体的协调与完整。

本文探讨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课件设计情境创设的几个问题。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应该是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设计,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感受、想象、创造的能力。那么。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也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多方面的创造力,包括对艺术的审美力,才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有关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情境创设本文中只是提出了几个主要问题。随着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创新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去进行更为多样化的创造。

参考文献

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美术课堂;运用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都在不断变革创新,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多应用型人才,让社会的发展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实际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也能够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让传统课堂“活”了起来,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高校美术课堂的应用上。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加明确地了解什么是美术知识,如何学习美术技巧,进而帮助教师达到质量提升的目的,也能让学生学习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1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课堂应用的重要意义

1.1时展对于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也让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到现代课堂当中,除了理念上的创新,教学手段上的创新也令人瞩目。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课堂的应用是一个壮举,改变了传统“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时代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进步的客观要求。

1.2我国教育改革对于教学手段的基本要求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我国教育改革要求现代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适应时展潮流和趋势的教学手段开展日常教学。而其中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也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整体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提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对我国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实,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对当代教育手段的基本要求,不断创新,让先进的手段和设备走入课堂。

1.3高校美术课堂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美术课堂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教材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让现代高校美术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美术课堂从平面转向立体,对于学生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对于教师而言则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以更加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

2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课堂应用的优势

2.1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学资源

学生的见识和认知对于美术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心中有物才能手中有作品,因此,只要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和能力。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教材实现了有效的拓展,从有限的书本知识延伸到无限的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课堂的应用有效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了课文以外的知识;同时,丰富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此外,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课堂的应用也让课堂氛围更活跃,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提高学生在绘画时的创造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相关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主动探索美术知识。

2.2增强课堂互动,更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互动,实现平等课堂,因此,需要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增强课堂互动,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技术让美术课堂内容更加有趣,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氛围,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还能实现与学生互动,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在当前美术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实,也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教师在实际授课时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促进高效美术课堂的形成。

2.3有利于改变传统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美术课堂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大势所趋,因此,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载体,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模式,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多媒体教学,传统美术课堂得到创新,丰富了课堂资源,也让学生更加醉心于美术知识当中;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美术作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视野,将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实现开放式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美术能力和技巧的提升。

3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课堂的运用策略

3.1情境教学,以多媒体为载体进行教学导入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课堂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配合。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将学生代入预设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灵感,实现美术技能的提升。多媒体技术能够给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中营造森林、海洋、大山等自然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种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学生创作灵感的迸发。同时,多媒体技术除了视频图片展示外,还可以播放相应的音频资源,甚至可以实现5D效果,让学生身处教室,却仿佛置身于大自然当中,写生更加具有创意,实现高校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2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依赖于教学观念的改变与创新,同时也极度依赖于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首先,只有观念的改变才能指导有效的实践,教师要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顺应时展潮流的技术;其在课堂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成为教师新的关注点。其次,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我们探讨的多媒体技术不仅仅是教学课件的ppt展示,电子讲台只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一个部分,而实际多媒体技术要囊括的内容要远远多于此。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多媒体技术,了解更多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便实现有效的理论转化。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地适应多媒体技术,要认知到只有利用现代化的办公技术,才能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学习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变得更加熟练,并且将必要的知识点和问题融入多媒体技术当中,实现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更多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一方面要促进教育事业不断面向现代化和信息化,另一方面则是要引入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和了解最先进的美术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高校美术课堂而言,不断学习经典美术理论和作品,才能发现其中精髓,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传输,为学生展示最为科学和先进的理论知识。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美术历史和经典美术作品;学生通过对美术历史的了解,会对美术有全新的认识,对课堂美术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学生美术水平的提升。最后,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广大高校师生。

4结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高校美术课堂的缺陷,让高校美术课堂更加面向现代化。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美术有一个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知,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和能力。这也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实现我国现代高校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可佳.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艺术科技,2018(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