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护理工作总结十篇乡镇护理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15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篇1

XX县农村公路养护中心:

今年,我镇公用站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村道公路养护为中心,以规范化管理为手段,紧紧围绕年初预定的目标任务,切实履行了公路管理养护职能,扎实把全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落到实处。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养护责任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是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为全而提升我镇乡村公路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公路路况质量,服务全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年初我镇就制定了,制定了考核细则,并明确全年农村公路工作目标和任务,与各村签订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目标责任书),同时各村与养护承包人多订了《农村公路管养合同》,把道路养护管理等落实到人,责任到人。

二、转变思路,调整管理养护模式

今年以来,结合我镇农村公路线路多、里程长、路面状况不一、可养护路线有限的实际,以资金利用效养护和日常性一般养护相结合的模式积权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强化养护效果,大力改善路况

我镇始终以强化养护效果为手段,以大力改善路况为目的,狠抓全面养护,使重点路段路容、路况有了新的改观。坚持把预防性、经常性和及时性养护作为养护工作的重点,实行不间断巡查、经常性报告制度,恶劣天气加大巡查次数,对发现的病害路段或在存在隐患的路段及时报告,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处理修复解决,对路障随时发现随时清除。

四、提高养护标准,完善配维设施

完善公路配套设施,可以更好的延长路的使用寿命,我镇农村然路管养工作着重做到四个到位:

1、高标准路肩做到位。路肩做好可以护路又可以保证行车安全,我们要求村道两侧的路肩培土要确保达到50公分以上,必须与路面保特高度致。

2、两侧排水沟挖到位。排水不畅将对公路构成很大的破坏和威胁。排水沟畅通能保证公路两侧无积水,我们把开挖高标准排水沟作为养护工件的重中之重,机保排水畅通。

3、绿化工作做到位。

4、农村公路的标志标牌到位。

五、存在的不足

我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由于我镇农村公路里程长,公路等级低,乡村公路养护受上级政策和配套资金的影响,困难重重,经常性养护路段比例较低。

2、群众爱路护路意识不强,部分路段存在占道施工、维放建筑材料等现象,影响正常通行。

3、由于公路养护配套资金有限,养护工作量大,加上现在各路段的养护工报酬偏低,影响养护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公路养护质量和标准。

六、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加强公路养护巡查、发现间题及时处治,存在处理难度的及时上报,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篇2

   污染的种类虽然不同,但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即其环境后果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着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影响可能往往比明显的影响要严重一些。

   我国曾经对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状况进行过两次官方调查,即“全国乡镇工业主要污染行业污染源调查”。第一次调查于1989年开始进行,由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调查以1989年为基准年,并于1992年8月获得最终结果。王键民(1993)等学者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得出这样的预测结果,即2000年全国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经济损失中约有近一半来自于乡镇企业。第二次调查于1996年初开始实施,以1995年为基准年,由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环保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1997年底进行结果汇总,主要调查结果如下:(1)在工业废气方面脆弱性,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烟尘排放量849.5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3%;工业粉尘排放量1325.3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67.5%;二氧化硫排放量441.1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3.9%。同1989年调查结果相比,烟尘排放量增加了56%,工业粉尘排放量增加了18.2%,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23%。(2)在工业废水方面,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1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0%,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113万吨,占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4.3%。同1989年调查结果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了12.1%;化学需氧量增加了24.6%。(3)在固体废物方面,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8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88.7%;全国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37.3%。同1989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相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增加了55.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了39.6%(刘凌波,2008)。调查结果证实,“八五”期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长,主要污染物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加大,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学术。根据1997年的调查资料,王键民、蒋庭松2000年在《中国乡镇企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在2000年前后,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量及某些污染物质有可能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国有企业,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排放量城乡工业倒置的可能性仍然严重存在。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八五”期间脆弱性,全国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长,主要污染物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加大,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1997年的调查资料,王键民、蒋庭松2000年在《中国乡镇企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在2000年前后,乡镇企业“三废”的排放量及某些污染物质有可能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国有企业,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排放量城乡工业倒置的可能性仍然严重存在。

   2000年之后,我国在每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中取消了“乡镇企业”这一统计类别,使得近几年的乡镇企业污染数据不再可以得到。从此,学者们对于乡镇工业污染现状的研究,大多缺乏可靠的、明确的资料,只能依据大致的估计或者实地的考察来进行研究。但学者们(张玉林,2003)的估计基本一致,即近年来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2006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进行联合调查所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的数据也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超过50%,乡镇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主体。这与前二次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刘凌波,2008)。

   二、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在乡镇工业污染问题的成因方面,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健民和蒋庭松(2000年)在《中国乡镇工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指出要从乡镇工业自身的特点、农村环境容量及农村环境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产生乡镇工业污染环境的原因。芮黎明(2001)认为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及其对环境影响大小依次排列为:废水、废气、固体废弃   物。而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原因除了对环境状况认识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不高,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以环境为代价,只有在钱袋够丰满时,才可能回过头来考虑环境问题,以及企业排污控制力不够之外,还存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进行存在目标定位偏失和战略脱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主体利益上存在冲突,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规律限

   制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王淑平(2003)则认为来自社区的非正式监管(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参与成本)乏力客观上助长了乡镇工业的污染行为,乡镇工业自身的缺陷(布局分散、过分依赖乡镇政府)导致在环境保护上客观投入和主观愿望不足,另外他还认为在我国,政府一直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最重要主体,但目前乡镇企业导致污染加剧的趋势却也是与政府分不开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社区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二是管理方式上单纯偏重于行政性强制手段,而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汪中华(2006)把乡镇工业环境问题归结为主体因素脆弱性,即企业资质差、政府不作为、社会默许。郝飞麟、沈明卫(2007)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与对策》一文中看到了大型企业和城市企业污染转嫁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认为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作坊式生产企业布局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行政管理;二是中、大型污染企业治污费用转嫁;三是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发展,对环境治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然而造成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面一些学者指出的原因以外,还有下面一些原因也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

   1.乡镇企业地理环境的自身脆弱性

   在我国,大多数的乡镇企业都是在农村产生和发展,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因而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使得农村地区对乡镇企业的三废等污染物的吸纳能力极弱,这些三废等污染物对耕地、森林、水等的破坏是非常明显的,据测算,由于植被、森林的破坏和乡镇工业“三废”排放的日益加剧,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每年正以58.19万公顷的速度扩大。流失的土壤带走了大量生态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养分。黄河、长江1年流失氮、磷、钾4400万吨,超过我国化肥1年的施用量。

   2.相关利益者的不作为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对一些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这些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发展,对环境治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乡镇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纵容、默许、不作为。一些乡镇企业自身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而漠视其产生的环境污染,他们不愿意改进技术,更不愿意在环境治理上面花费成本。一些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员工及其亲属为了能够得到工作,获取收入对所在乡镇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容忍的态度,其环保意识不高。

   3.乡镇企业的环境产权不明晰

   环境产权是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分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拥有一种环境资源的产权就是拥有这种资源使用的决策权和收益权,因此,环境产权涉及到一系列影响资源利用的权利,完备的产权应该包括关于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环境产权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可见脆弱性,环境产权既包括了自然环境产权,又包括了人工环境产权,具有整体性、公共性、稀缺性、广泛性等特征。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并没有明确的环境产权,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就有了使用环境资源的自由而不需要付费,因为既然乡镇企业不用承担他们所引发的负外部效应产生的全部成本,他们必将过度地从事这类活动;同时由于没有产权,乡镇企业也就失去了对其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源进行投资的动力,因为既然得不到带来正外部效应的环境投入的全部收益,他必将尽可能少地从事这类活动。因此,造成的结果是,能够产生正外部性的环境资源(如树木草坪、环境基础设施等)会出现供给不足,而接纳负外部性的环境资源(如大气、水体、土壤等)则会被过度污染。

   总之乡镇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其特殊的原因。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现状,找到污染治理对策的突破口,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解决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对策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篇3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农村公路是经省级交通行政部门认可的县道、乡道和村道的总称,是承接国、省干线公路,连通乡镇、村组和重要经济结点,是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份,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直接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交通投资15亿元,其中建成市乡二、三级公路205.85公里,乡村四级公路1214.09公里,城乡交通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切实加强农村养护管理,对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节约公共资源,提高投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以高度责任感,合力推进这项工作。我们的目标是:从2008年起,建立和完善“机构精干、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监管有力”的管理养护组织体系,实行长效管理,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稳定的养护管理资金渠道,逐步完善配套工程,强化公路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我市农村公路管养覆盖率达100%;全面提高农村公路养护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农村公路好路率达70%以上,并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农村公路好路率达85%以上,保持提升我市农村公路的“畅、洁、绿、美、安”水平。

二、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高邮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领导小组(另发文),由王正年副市长任组长,政府办副主任赵小山、市交通局局长曹叶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

1、研究、制定本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相关法制文件,界定相关单位职能、职责。

2、筹措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

3、宣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政策,推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标准,总结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经验。

4、组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督查、检查、总结、评比等工作。

5、协调处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

各乡镇要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对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健全工作机制

1、完善路政管理网络。在市公路站(路政大队)增设2个路政管理中队,专门负责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在全市现有的7个辖区交管所,增挂路政中队牌子,建立辖区路政中队,各配备3名路政管理人员(通过考试录用现有人员,并经培训上岗),负责辖区内乡道路政管理工作;各乡镇乡村公路站配备2名路政协管员(兼职),由市路政大队审核把关,市法制部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可在镇(乡、区)域范围内行使路政辅助管理职能的执法证,业务归辖区路政中队管理;辖区路政中队和乡镇路政协管员均接受市路政大队的业务指导。

2、加强乡镇乡村公路管理站建设。各乡镇要加强乡镇乡村公路管理站的规范化建设,配置与管理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得挂靠民营企业。

各乡镇乡村公路管理站要有固定工作场所,配置一定的办公设备,配备主要管理人员2-4人(由乡镇聘用,市交通局审核把关)。按乡道每4-6公里、村道每5-7公里1名人员配备基层管护人员,配置必要的劳动工具、安全警示及安全防护用品,并逐步配置必要的小型养护机械。

四、明确工作职责

市政府是我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领导和协调市域内农村公路的管养工作,日常事务由市农村公路管养领导小组负责。

市交通局是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施主体,其主要职责为:

1、编制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和养护建议计划。

2、贯彻执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

3、组织执行农村公路养护计划和管理养护考核评定。

4、监督县道小修和乡道大中修养护招投标工作。

5、实施县道养护大中修工程,并组织交工验收以及负责乡村道大中修工程的交(竣)工验收。

6、组织县道和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委托并监督市公路站(路政大队)实施路政管理;指导村道的路产路权维护。

7、建立维护辖区内农村公路数据库,及时编制上报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报表。

8、在上级部门和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按规定管理和统筹使用管养资金。

市公路管理站(路政大队)受市交通局的委托,承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有关具体工作,其主要职责为:

1、执行县道养护计划,组织实施县道养护,按规定及时统计上报数据。协助做好县道大中修工程的相关工作,参与县道大中修工程的交竣工验收。

2、实施县道、乡道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保护。

3、具体负责乡道、村道的养护技术指导、检查考核。

4、具体办理乡道的路政许可和路政案件的处理工作,指导督促、检查考核辖区路政中队(交管所)对乡道进行日常路政巡查。

5、对村道管理养护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6、负责申领县道小修保养经费,做好县道小修保养的计量支付工作,做好乡道、村道养护经费支付的初审工作。

辖区路政中队(交管所),在市路政大队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乡道的路政巡查,制止或纠正对侵害乡道路产路权的违法行为,同时配合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村道路产路权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是辖区内乡道、村道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负责辖区内乡道养护和村道的管理养护工作,主要职责为:

1、落实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职责,加强乡镇公路管理站的建设,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

2、负责乡道的养护和村道的管理养护工作,及时统计上报相关数据报表。

3、负责辖区内乡道、村道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发现排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做好乡道、村道桥梁改建、加固、设标、除险工作。

4、负责村道的路产及其设施保护、损害赔补偿处理以及对确需占用、挖掘、穿跨越村道申请的办理。

5、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的环境综合整治和恶劣气候时的减灾除险工作。

6、科学制定公路沿线建设规划,严格控制道路红线,严格控制路旁建设。

7、配合支持县道管理养护工作。

8、负责乡村道路管养资金的筹措和管理。

乡镇乡村公路管理站是乡镇乡村公路管理的工作机构,在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

村民委员会按照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要求,指定专人对村道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制止侵害村道路产路权行为;对于巡查中发现的属于相关主管部门职责的事项,及时向其报告,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市国土、规划建设部门要服从公路管理要求,从严审批公路路旁建设。

供电、电信、广电等有关部门,在项目规划建设时,要事先与交通部门沟通,服从公路管理规定,避免对公路的损坏和影响。

五、明确工作重点

1、加强业务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有事业心,责任感强,年富力强,熟悉和掌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标准的基层管理人员,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村公路管理队伍。

2、划定农村公路用地线,结合道路排水沟、绿化等措施,实行路田分离,路庄分离;逐步将公路用地的使用权流转到公路管理机构手中,统一绿化,提升公路形象。

3、划定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和规划控制线,规范公路路旁建设行为。

4、加快乡村公路危桥改造,提高乡村公路通畅水平。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加大安保设施投入,提高农村公路安全程度。

5、提高乡村公路附属设施配套程度,继续实行路肩砂石化,增加路肩宽度,提升绿化品位。

6、大力开展农村公路环境综合整治。

7、积极争创扬州市农村公路管养示范乡镇。

8、完善工作制度,研究制定配套的养护招标、日常养护、路政巡查、路政许可、应急处置、管养安全、资金支付和考核奖惩等制度。

六、加强资金筹措与管理

资金筹措

市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由市筹措,主要来源有:

1、省级专项补助资金;

2、扬州市级以奖代补资金;

3、在市财政每年统筹的交通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省级专项补助40%的配套资金,并根据市财力状况逐年增加;

4、可用的五小养路费资金及其它可用资金;

5、县道大修及养护改善工程的乡镇配套资金。

市级管理养护资金主要用于:

1、县道的小修保养、大中修和养护改善工程;

2、路政管理、养护管理等必要的运行成本;

3、按规定扣除乡道路政管理成本后,根据考核应支付乡镇的乡道、村道管理养护资金;

4、乡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的市级补助资金;

5、为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开展专项活动的考核奖励资金。

乡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由乡镇政府筹措,各乡镇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大财政投入,稳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渠道,主要来源有:

1、根据考核结果,挂钩下拔的省、扬州市和市级专项补助资金;

2、乡镇财政安排的专项配套资金,乡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2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000元,每个乡镇安排总额每年不少于10万元标准;

3、沿线受益单位捐献专项道路养护经费;

4、对乡道两侧的林权进行经营,经营收入用于乡村公路养护;

5、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筹措的其他资金。

乡镇管理养护资金主要用于:

1、乡村公路的小修保养、大中修和养护改善工程;

2、经市交通局审核的乡镇乡村公路站主要管理人员的工资;

3、乡镇乡村公路站的必要运行经费;

4、基层管护人员的管护经费;

5、乡村公路设施的完善配套;

6、县道大修、养护改善工程的乡镇配套资金。

资金管理

市、乡两级都要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专门帐户,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格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并接受纪检监察、交通、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对县道管理养护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直接支付。

市对乡镇资金的拔付实行先缴后补,考核挂钩、集中管理、分期支付。

管理养护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七、严格考核奖惩

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体系,体现奖优罚劣、绩效挂钩。对乡镇管理养护工作考核的原则是:

1、在省、扬州市应补助乡镇资金中,提留乡道每公里1500元,村道每公里500元,市级资金等额配套,即乡道每公里3000元,村道每公里1000元为考核基数,按分结算。

2、不能达到管理养护基本要求的,省、扬州市和市级配套资金一律不予拔付。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篇4

第二条坚持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明确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养护资金渠道,加快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实现公路养护管理的正常化和规范化,促进全市公路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公路管理养护范围主要包括本市辖区内的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林区公路、村道的日常养护,中修、大修、水毁恢复工程,危、旧桥梁改造工程,安全保障工程等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及路政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省道、县道、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和专用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筹措和监管公路管养资金,监督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是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筹措和管理行政区域内通行政村乡道和村道的养护资金,协助市人民政府抓好辖区内省道、县道管理养护。

第六条行政村村民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内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养护资金筹措和养护管理,检查督促养护人员的工作。

第七条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公路养护管理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公路养护计划的编制、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养护质量、进度、资金的管理,督促市公路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抓好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工作。

第八条市公路管理部门承担本市行政区域内省道、县道、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含通乡联网公路,下同)和东江至大坝、团结至二峰专用公路及皮石乡政府至两江口、汤市至船形、枫树湾至横坳、大水口码头至东坪乡政府、横坳至东坪、天鹅山大桥至连坪罗山工区林区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工作;负责编制全市公路的年度养护计划,组织实施养护工程,提出养护资金使用意见,监督、考核通行政村的乡道和村道公路的养护质量,指导、督促各地抓好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养护和路政管理工作,制定相关具体实施方案。

第九条乡(镇)交通管理站协助市公路管理局抓好辖区内省道、县道、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的养护管理工作,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及时调处各种矛盾和纠纷。承担本乡(镇)辖区内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工作,组织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养护工程的实施,提出养护资金使用意见,抓好行政区域内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养护质量管理。

第十条公路养护资金来源于国家下拨的公路养护资金、市财政配套资金,农村“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及财政奖补资金,乡(镇)、村自筹的其他资金。

第十一条公路养护资金分公路养护费和养护管理费,其中公路养护费分日常保养和大中修、危旧桥梁改造、安全保障工程等养护工程费。养护管理费分公路养护安全日常巡查费和路政管理费。市财政按上级下拨的公路养护经费的5%预算公路养护安全日常巡查费,按省道、县道、乡道每年每公里100元预算路政管理费。

第十二条公路的日常养护费,按省道水泥路面每年每公里2160元,沥青路面每年每公里2880元;县道水泥路面每年每公里1800元,沥青路面、砂石路面每年每公里2400元;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水泥路面每年每公里1440元,沥青路面、砂石路面每年每公里1920元;通行政村的乡道每年每公里9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450元纳入市本级财政预算,按实施方案据实拨付列支。

省道、县道、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公路大中修、安保工程、危桥改造加固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根据市政府审定的计划纳入财政预算。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大中修、安保工程、危桥改造等资金,市财政补助工程总额的50%,乡(镇)、村配套50%。

乡(镇)人民政府所管养的通行政村的乡道,乡(镇)、村按每年每公里400元配套;村道按每年每公里200元配套。市财政按通行政村的乡道和村道养护费总额的10%预算养护管理费,用于乡(镇)交通管理站的工作经费。

列入市公路管理部门、乡(镇)、村管养的林区公路、厂矿专用公路日常养护管理资金,由市财政参照同类公路养护标准予以统筹。专用公路大中修、安保工程、危桥改造加固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补助50%,原管养单位配套50%。

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支持公路、桥梁养护管理。

第十三条公路、桥梁水毁应急抢险工作。成立市交通运输应急抢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从市交通运输、财政、公路等部门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发生自然灾害造成公路、桥梁严重损毁、交通中断时,市人民政府下达应急抢险命令,市交通运输部门立即启动公路、桥梁应急抢险预案,市交通运输、财政等部门及时调查核实灾情,市公路管理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抢险。市财政每年预安排抢险资金100万元,由市财政部门据实核拨。

第十四条公路养护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省道、县道、通乡(镇)人民政府的乡道的日常养护资金由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行按季度预拨,年终结算。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办法》实行每半年检查考核,检查考核结果与养护资金拨付挂钩。通行政村的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资金由市公路管理部门按年度计划根据《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办法》每半年检查考核后列表报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由市财政部门直接拨付至乡(镇)交通管理站专账,乡(镇)交通管理站按年度计划列表报乡(镇)分管领导审批后支付给公路养护人员。除日常养护以外的公路专项养护资金按工程进度和质量预拨,工程完工后由市财政或审计部门对竣工结算进行评审,评审后由市公路管理部门进行结算。市财政、审计、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加强对资金的专项审计,确保公路养护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第十五条路政管理费主要用于路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装备配置、巡查车辆和人员的支出,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的大中修、工程量较大的水毁工程、安保工程、危旧桥改造加固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由市公路管理部门依程序负责组织实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由市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达不到招标条件的工程,通过竞价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或养护承包人实施。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篇5

一、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1、结合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加强规划调控的作用,全面推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工作;

2、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十一五”规划的编制,组织推动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争取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各项建设活动纳入到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使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并对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机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3、组织开展对城乡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和试点;

4、继续做好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工作;加强对城市用地、城市规模、发展时序的控制。

5、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有关问题;做好城市雕塑的规划指导工作。

二、强化城乡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把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加强对地方政府在实施国务院审批的规划过程的监管,逐步使城乡规划检查工作制度化

1、深入开展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川黔两省规划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使管理体制改革从制度出台推进到具体实施措施的落实;把城乡规划委员会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设立适度推广;将城市规划动态监测工作从试点向全国推开;

2、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13号文件的各项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建设部的要求,将对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现象,对开发区、中央商务区的清理情况,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情况,对《外商投资城市规划服务企业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促进规划实施

1、组织开展城镇化发展形势与问题研究、全国城镇空间布局研究和区域空间开发管治对策研究等专题研究,继续推进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

2、全面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把工作的重点转向规划的深化,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推动各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要求做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和深化工作,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办法,开展城镇密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规划和区域绿地规划、城际交通网络规划等重点专项规划。深入调查研究各地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经验和问题,探索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机制,在区域空间开发管治方面有新的实践和突破。

3、结合吉林、安徽、浙江等省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和修订工作,从加强省级城乡规划宏观调控的目的出发,明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必须控制的内容和深度要求,规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和修订工作的制度。

4、按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组织开展相关地方的跨省区的城镇体系规划。

四、抓法规和制度建设

1、继续完善《城乡规划法》的修订工作。

2、争取完成《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

3、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城乡规划许可制度。

4、建立“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责任追究制度”;修订《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5、研究建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的信息、指标采集制度,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奠定工作基础。

五、发挥两个“牵头”作用,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

1、全国重点镇名单;联合有关部委制定促进全国重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好建设部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牵头作用,编制重点镇规划编制导则,抓好重点镇的规划与建设;

2、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抓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制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发挥建设部对小城镇建设中遗产保护的牵头作用;

3、制定小城镇建设评价标准,开展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复查和命名工作;

4、做好建设部村镇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联合部内、部外有关单位形成工作合力。

六、加强对改革中出现问题的研究,提出指导意见

1、研究土地制度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机制的关系,规范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及调整的程序;

2、加强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区域性综合交通规划的研究指导;

3、研究并健全建设部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监督机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规划编制、实施的指导与规划监督管理;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乡镇企业建设存在问题环境保护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非常迅猛,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亿万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目前,乡镇企业已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已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业现代化资金的重要来源;同时已成为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乡镇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污染及危害。环境问题一经发生,要恢复和逆转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迫使我们不得不投巨资还历史欠账:实施“三湖三河”等重点环境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佃还湖、退耕还牧、关闭小厂小矿等。然而面对乡镇企业具有数量多、增长快、规模小、变化大、资金少、设备差、技术弱等一系列特点,显然一个个去治,是治不胜治;故应防字当头,如防得无力,也会防不胜防。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层次、多尺度的研究,探讨切实、可行、有效的区域综合防治对策。纵观全局,目前最紧迫的是开展宏观战略为主的对策研究。

一、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问题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又没有成熟的治理经验,致使许多乡镇企业还缺乏防止污染的设施,往往一个小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甚至一个村镇。一些地方的大中型工厂,把自己不愿意生产或加工的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转给乡镇企业去生产,导致有毒物质“下乡”。这种转嫁污染的做法,不但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农产品的污染又反过来危害城市居民。历史的教训说明,政策、规划和计划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具有宏观性、积累性、长期潜在性等特点,如果在决策时不考虑环境问题,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可见,在我们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清楚的看到,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已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环境保护部门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在制定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对策。

乡镇企业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针对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按照不同性质、类型、原因采取不同的综合的对策。

在制定环境对策中,一要避免盲目乐观,认为乡镇企业规模小,有很分散,排污量小,自净量大,不足畏惧;二要避免片面悲观,认为乡镇企业数量大,较为分散,发展迅速,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低,经济条件不足,可能会防不胜防,结果生产经济发展了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笔者认为,只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的对策科学合理,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是完全可以取得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的。

严格执法

充分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重点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例如,有意将剧毒、有害而无有效防护和防治措施的废物、中间产物、原料、产品等转给农村的不法分子。依据《环境保护法》加大执法力度,严厉制止污染转嫁行为及其它严重违法行为,给广大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科学规划

乡镇企业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规划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规划的重点放在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农村水源及居民健康,促进乡镇企业走上正轨。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就可以改变目前盲目乱建的混乱状态,布局将趋合理,可长期发挥效益。

强化管理

制定一套简明、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制度、程序和办法是当务之急。国家正在抓紧这方面的工作,有些省、市一经提出了管理条例初稿,如辽宁省、江苏省及该省的无锡市等。在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总原则中,可视不同问题的性质和情况,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排污谁负责”、“谁破坏谁受罚”等措施。治理应点面结合,考虑效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统计、申报、审批、监督、检查、奖惩的条例。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使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危害范围和程度大大缩小。

合理控制

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以行得通的。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也不能因为难度较大而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在乡镇企业的控制中目前全面推行系统控制又相当困难,若适当加以简化,有可能在在乡镇企业控制中试行。如单耗控制、主要污染物流失总量控制、区域集中浓度控制及区域水环境总量控制,可以分情况逐步实施。如果实现了以上控制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

宣传教育

向基层干部、各方面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大力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目前一些地方的干部只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

推广清洁生产

对于一些企业存在的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低、技术工业水平落后、污染相对较重等问题,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实施清洁生产。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管理,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我们坚信,我国亿万农民能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创建乡镇企业的奇迹,也一定能够解决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先进而文明。只要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加强立法,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现有能力水平与改革开发潜能有机结合,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几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新建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和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对策使乡镇建设形成高效益、低资源和能源使用、低污染排放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朱菊梅,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38-39.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对策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同时应根据本地区人文地理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始终把发展轻型产业结构、控制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当作一条重要的战略方针。在经营策略上,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公共利益及对环保的影响。在利益追求上,要在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结合起来,重视发展与环保的协调。在经营行为上,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中。特别注意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境规划与布局工作,真正体现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有效控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篇8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和探讨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营思想,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从技术上减少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新晨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篇9

第一条为加强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提高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建立长效管理养护机制,做到“有路必养”,实现乡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我区辖区内的乡道和村道。

第三条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到有路必养、群专结合、确保通畅。

第二章管理养护机制及职责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本乡镇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和治超工作,配合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做好国、省、县道养护管理和路政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的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是各乡镇政府具体办事机构,由乡镇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要有专门办公场所、有专兼人员、有工作职责、工作经费、必备机具等。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技术辅导工作,指导乡镇政府做好农村公路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各交管站要积极参与乡村道的养护管理工作,对辖区内乡村道日常养护负监督责任。

第三章农村公路养护形式及内容

第五条养护分为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

日常养护主要内容:路面保洁,路肩、边坡培修,沿线设施维护,绿化修剪、涵洞疏通等。

养护工程主要内容:水泥(沥青)路面危害处治、路面改善及大中修、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等。

第六条乡、村公路日常养护采取集中承包养护和突击性养护相结合的形式。汛期和雨雪等特殊时期,要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进行抢修,保障公路畅通。

集中承包养护采取市场化运作,由乡镇人民政府为发包方,投标方可以为单位或个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中标方与发包方签订承包合同。根据我区实际,我区乡村公路日常养护全部采用集中承包养护,按水泥路计算,每10公里定额1人。

第四章资金筹集和管理

第七条区政府按水泥路长度,每年每公里补助1000元,所需经费从区财政统筹配套经费和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中列支。区交通运输局按季拨付,由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兑付养护承包费用,不足部分由乡镇配套。

第五章检查考核

第八条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养护质量及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

乡镇护理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乡镇卫生院存在规模小、资金少、人员配备不齐等问题,加之面向的主要是农村低文化水平的患者,导致其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常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给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以及乡镇卫生院的正常经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影响,也严重阻碍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正常、顺利开展。因此,切实落实和加强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是非要有必要的。下面,本文就乡镇卫生院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和阐述,并分析和探讨如何加强乡镇卫生院护理安全工作的措施。

1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1.1缺乏健全的医疗设备及配套设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均存在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基础设施配备不足,相关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等问题,导致医护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因设备器具缺乏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水平[1]。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重视不足,导致对其的财政划拨计划数额偏少,部分乡镇卫生院仅能维持基本的运作,无力进行基础设施的更新和购置。

1.2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多数乡镇卫生院在规章制度的编制上偏重于治疗管理,而对护理安全问题往往是一笔带过,甚至是没有管理条例,缺乏具体的、细节性的护理安全标准和规范[2],从而导致医护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没有对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护理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

1.3医护人员的配备不足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存在患者多、护理人员少,医患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由于其工作环境差、待遇低、晋升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部分专业护理人员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从而造成这一问题更为严重。“粥多僧少”的现状必然造成护理人员不可能对患者进行周到、细致、全面的护理,从而造成护理工作水平的下降,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1.4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乡镇卫生院的等级低、规模小、环境差、工资少,在进行护理人员分配时,往往以中专学历人员为主,缺乏高学历的护理人员,导致卫生院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同时,由于受到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护理人员获得职业再教育、带薪进修的机会很少,使得他们对当前护理行业中的新标准、新技术、新知识等的了解和掌握不足,进而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3]。

2加强乡镇卫生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措施

2.1加强政府重视和支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关注和重视,严格贯彻和落实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要求,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拨款和设备投入,并在更新和完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问题上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行政落实计划[4],从而真正将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行程中来。

2.2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乡镇卫生院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国家规定的相关行业制度和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编制符合本医院工作实情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详细、清晰的对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和步骤的安全标准进行要求和规范,明确各护理岗位人员的工作要求和责任内容,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对护理安全制度进行完善、补充和修正。同时,还要将安全管理制度张贴在各科室的显著位置,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定期检查和考核护理人员的学习情况、工作安全质量等,切实加强和落实护理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大对护理安全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控制,从而真正将护理安全工作纳入到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和规范化的轨道上来,切实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质量和水平。

2.3加强专业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实情,积极鼓励和引导高学历、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投身入基层卫生建设事业中来,并通过提高乡镇卫生院工资待遇、增加人员进修机会、扩大乡镇卫生院编制人数等行政手段,增加乡镇卫生院中高学历护理人员的比例,合理优化地区护理人才的分配结构[5],从而有效提高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同时,乡镇卫生院还要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当前护理行业新形势、新技术、新方法的认识和掌握,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工作责任意识,使其自觉规范护理工作中的操作行为,从而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更好的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融洽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进一步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3小结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乡镇卫生院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和优化护理工作的安全管理水平,确实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不断促进乡镇卫生院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改革事业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均满.在新医改中推广乡镇卫生院优质护理服务[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06(11):205-206.

[2]陈发成.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乡镇基层卫生院护理质量的效果[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5(02):117-118.

[3]黄彩霞.乡镇卫生院护理安全管理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1(07):2066-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