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十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十篇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00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庞杂,而在这庞杂的内容中有不少题材和感恩有关,而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愈发证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深层次内容,将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突出出来,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发展。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一、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而其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并且加以适当的处理和应用有利于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当前小学感恩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应该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语文课文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然后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将这些内容加入其中。这样一来对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给予积极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注意重视素质教育。

(一)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大自然是生命的母亲,我们来自于自然,我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所有元素也同样来自于自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还给我们美丽的风景。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之中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二)引导学生感恩双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忽略引导孩子感谢自己。所以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之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双亲,让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歌颂母爱、歌颂父爱的文章并不在少数,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感谢祖国

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伟大母亲,而我们是伟大母亲的儿女。只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才能够对所有人民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取得的伟大成绩,让学生对伟大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样有助于增强祖国的凝聚力,让学生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依感。

二、正确的运用教学资源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

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感恩首先要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的生命。生命是所有事情有意义的前提。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都发生了学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的事件,这说明感恩教育存在有很大的问题。父母辛苦地将孩子养大,而孩子却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对父母的打击是巨大的。而感恩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父母,只有对得起父母才能够说自己开始懂得感恩。其次,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担当,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到宽容大度。有时候一些人、一些事可能会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影响,但是正确的对待方式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应该宽容和大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消极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恩。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如若遇到写景的文章,就会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大自然产生感恩的心理,感谢大自然对自己的馈赠。而如果文章内容是写人的,那么,笔者会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想象如果是自己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应该怎么做,而这么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同样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其次,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一些必要的情感,这些情感的体验是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的必要环节。只有充实地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才能够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一来感恩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最后,感恩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比如说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理解,这样一来有助于促进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感恩教育的内容,只要处理得当,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对感恩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并且真正地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篇2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小学生德育水平,对有效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对于小学生形成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已经成为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感恩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小学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对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扩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1.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方法,通过小学生的自身感受体会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小学生感知来自挫折、失败和痛苦等,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小学阶段的感恩教育通是指在小学时期,学校创造某种合适条件、环境与活动,让小学生与父母、同伴、集体、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充分接触,启发学生体验、感悟父母、同学、集体、社会、自然环境等对自己的恩情,并自发的将内在感觉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促进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的心态,让感恩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活动。然而,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低位非常高,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从小得到太多的宠爱,助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对他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因此帮助小学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和社会的关爱之情,增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2.感恩教育对小学思想品德建设的意义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落实,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政府、社会、家庭的极大关注,它将影响小学生今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孩子成长的必须,要积极挖掘利用各种感恩教育资源,力求使感恩教育目标突显生活化,并切合各年龄层次小学生学生的特点,便于实际操作。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促进学校建立感恩教育机制

感恩教育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如果只求一阶段的热度,会大大影响感恩教育的实效。小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塑造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和反复的过程。感恩意识、感恩心灵、感恩习惯的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系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需要给予学生长期的熏陶、影响,允许学生反复磨合,慢慢积累,最终内化为小学生的一种道德品质。自然而然地外显于小学生的行为之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系统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从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学科渗透经验的积累、校园文化的打造等方面,结合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不同的年龄特点。多管齐下,分层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感恩教育体系,真正做到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感恩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感恩素质发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扎实、良好的感恩教育能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知恩、识恩是基础,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意、去发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服务:如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爷爷奶奶、保姆阿姨的接送,老师每天的谆谆教导等等。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境界和品位有着重要意义。学校经常性开展生动、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

(3)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言行举止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激发孩子们内心的仁爱之心,让他们由原先的“自我”变得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小学感恩教育活动除了能给学生一双知恩识恩的智慧眼睛,更能给予小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拥有一颗感动的心,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着想,如在春天的季节观察冒芽的绿叶,让小学生感受大自然给予人间的美丽与爱;观察清洁工人打扫走廊、厕所,体会劳动的艰辛等等,让小学生自己思考,激发学生自省、进行自我教育。小学生们只有当他学会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才能有精神力量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3.感恩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建设中的方法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内容的感恩教育活动,如为父母洗脚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确增强了学生、家长、教师这方面的意识。然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三分热血就立竿见形的,根植一种思想、情感、形成一种品格于孩子的心灵深处,远比传授知识来得困难。要在丰富、多变的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来培育小学生思想情感,感知感恩过程。

(1)处理教材,用活教材

小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倡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既善于利用课本,又要跳出课本。课堂既应包括课本内容,又应充满现实生活中的感恩内容,这样才会给学生亲近的感觉,才能将感恩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对农村小学生而言,难度过大,蕴含的思想内涵较深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适当删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对城市小学生来说,展现独生子女自私、狭隘、孤僻、脆弱等性格弱点以及纠正方法教学内容可适当增加等等。

(2)在生活中感知感恩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经历,用心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世界,变得敏感、细腻。现在的小学生受到长辈太多的呵护,把长辈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疼爱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往往觉察不到长辈的辛苦和劳累。在感恩教学中,为使小学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组织了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让小学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间,然后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彼此之间的感受,体验腰酸腿疼的真切感觉,从而让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关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通过心灵交流,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多么伟大,回报家人的真情也就油然而生。

(3)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把时间交给学生,以学生以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搭建学生感恩教学交流平台,转变以前的单纯灌输说教式教学。在感恩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感恩活动之中来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开放式的感恩教学过程,比如将感恩情景剧、感恩小品表演、感恩辩论会等活动形式应用于课堂,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中,调查社会中现象,观察和学会体验现实生活的感恩现象,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何远兴.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读写算,2015(5)2:3-4

[2]杜海平.中小学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塑.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12:108-111

[3]王律言.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逐渐淡忘并且受到一定冲击。人们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在愉悦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的同时,也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却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唯“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由此可见,懂得和学会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开展感恩教育是幼儿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感恩教育是提高幼儿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活动内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二、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恰当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感恩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整合,把感恩教育渗透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把感恩的精髓点滴溶入幼儿的生活实际,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例如,通过《父与子》《我长大了》等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通过《彩云与风儿》《叮叮当》等内容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这些都是感恩教育的鲜活素材,教师在活动时可带领学生,感受人世真情,体会博怀,从而感父母之恩。还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意境,体会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和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教育幼儿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感自然之恩,感祖国之恩,引导学生感师长之恩,感社会之恩。

2.在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1)利用活动布置感恩教育的作业。《我长大了》活动结束后,我布置了“感恩父母,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的课外作业,并要求给小朋友讲述当时父母的表情、反应和自己的感想。于是,有的幼儿为父母做简单的家务,扫扫地,洗洗碗;有的为父母抹饭桌;有的为父母洗脚……他们的父母很惊讶,也很激动,幼儿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了自我的感恩行动。

(2)利用节日举行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如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生日的时候,教学生感恩父母,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向父母打一次电话,送去一声问候;给父母捶背、握手、洗脚;给父母说句“感恩”的话,让幼儿体悟慷慨无私的爱和爱中隐藏的辛酸。教师节时向自己的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国庆节时感恩革命先辈,感恩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长大了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等等。

(3)利用活动进行感恩教育。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组织学生看一部感恩影片,唱一首感恩歌曲,出一期感恩教育专题小报,并进行评比。组织幼儿每人画一幅“亲情”画,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举行《感谢您,老师》说话比赛,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开展以“小朋友如手足”为主题的活动比赛,体会幼儿间的爱心相助。

3.通过家长协助进行感恩教育

幼儿感恩教育仅仅依靠幼儿园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家和家人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却极少教孩子感恩。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俊遮百丑,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大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殊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告知家长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使他们了解感恩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及教育的过程,让他们支持、参与这项工作,给孩子做好榜样,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篇4

关键词:感恩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诠释

1.感恩教育的内涵。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还有的学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受教育者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对他人、社会、自然和祖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2.感恩教育的内容。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

二、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我们就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面分析感恩教育的实施:

1.培养学生知恩、识恩的意识。感恩来自心灵,也就是感恩意识。我国传统经典著作中,有关感恩准则的记载比比皆是,“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和情感”。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2.从实践层面,以活动为载体渗透感恩教育。“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1)在朗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如《春》,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直至成诵,体会春天的美丽,愉悦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再者,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美文。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地挖掘课文中的感恩教育内容外,我们也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感恩内容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作文教学来体现,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并在周记和日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事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在口语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通过口语教学,可以在同一时空结构的整体氛围和环境条件中,听说双方进行直面的交流,传递彼此的情感和想法。

①故事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感恩”的故事,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在班级中宣扬“感恩”,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知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陌生人的关爱,由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舍弃以自我为中心,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艰辛,体味人生冷暖,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把内心的感恩之情投入实际行动之中。

②演讲形式。比如举行《感谢您,老师》、《我爱你中国》演讲比赛,通过这种形式,使听者和说者同样感受到对老师、祖国的热爱感恩之情。

三、结语

感恩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如雷锋同志所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感恩教育不仅要外律,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内化到学生的心目中,使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体验,实现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地实施感恩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实践,使感恩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1),1。

[2]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孔子研究,2005,(6)。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篇5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29-03

当前,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亲情呵护和教育引导,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从而弱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造成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养育、对老师的教导、对社会的培育、对别人的帮扶等方面都不懂得感激、珍惜和回报,更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缺乏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行为上的偏差,有些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数千万之多,且还有不断扩大趋势,当前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让留守儿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呢?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农村中小学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感恩教育,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践行感恩。这对于提高留守儿童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风建设,提升农村地区未来人口的素质和促进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虽得到越来越多农村中小学的关注和重视,探索了一些可取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采取的教育措施不当、未建立长效机制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已成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感恩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感恩教育过程中存在经费不足、师资匮乏、场地缺乏、课时不够、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甚至有些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多半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检查而做的表面工作,热衷开展流于形式的活动,无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此外,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存在只“教”不“育”的现象,对他们的思想、心理需求漠不关心,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尊重理解不够,忽视了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也使得德育功能弱化的同时也弱化了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感恩教育,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二)感恩教育措施不当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对感恩教育采取的针对性不够,在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形式、主体等方面都较为单一,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例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些农村中小学老师往往习惯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些有关孝敬的案例,选取的案例不具有时代性,无法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方法上基本采取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较多采取传统“老师说,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枯燥单调的说服教育使得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是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体会不到感恩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和价值所在;在活动形式上较为单一,偏重感恩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感恩经验的传授,忽略了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提供给留守儿童亲身体验机会较少;在留守儿童感恩主体上较为单一,开展感恩活动时将感恩对象局限在父母、老师、党和国家,对于监护人、学校、社会、朋友、同学、邻居、大自然、生活、生命等其他对象基本没有涉及。

(三)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农村中小学有效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要保障。但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并未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普遍缺乏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例如,对感恩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定位,对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划,未将感恩教育列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计划,设置的德育课程缺少感恩教育等内容;现行的感恩教育评价标准多种多样,未建立统一的感恩教育科学评价机制,以至于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每名学生的结果往往相差很大,很难衡量感恩教育的效果;没有建立健全感恩教育的保障机制,在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组织机构、课程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政策支持、舆论宣传等方面都无法保障,这些都导致感恩教育无法正常开展,使得感恩教育时有时无、时弱时强,甚至在某些时段还处于空白状态,无法充分保证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

培养感恩意识是德育的一个主题,要使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取得明显实效,就需要采用内部积累与外部获取相互整合的方式,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潜移默化来开展感恩教育,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和感恩环境。

(一)在宣传中激发留守儿童的感恩情怀

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切实加强感恩教育的宣传,摈弃“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工作模式,可以围绕感恩的相关主题组织内容,在校内外媒体上大力宣传一些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先进人物及事迹,对学生实行正面引导,提高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和认识。第一,加强校内媒体的宣传力度。在学校橱窗、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感恩的知识、先进人物和事迹、图片展;在校园广播上播放一些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或播放相关的感恩歌曲、诗歌、散文等内容;印发公益广告、宣传手册、展板、宣传画等形式多样的感恩宣传品。第二,加强校外媒体的宣传力度。在校外的主流媒体网站上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进行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重视,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当中,开展帮扶留守儿童“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呵护。第三,开辟感恩教育的新阵地。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感恩教育的专栏,或利用校内网、论坛、qq群、微博等网络工具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挖掘学生身边和社会的感恩案例,刊登一些感恩的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和视频,树立典型形象,用鲜活的事例和事实说话,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学习感恩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恩自觉性。

学校只有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宣传方式,大力宣扬和引导感恩教育,倡导友爱,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营造出良好的感恩校园文化氛围,将感恩的种子撒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爱的旋律在心中唱响,使留守儿童在爱的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启发和教育,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传递爱的温暖。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做到多途径自觉主动渗透感恩教育,才能提高留守儿童的感恩认知水平。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学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将感恩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我国传统感恩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用实际案例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自立自强;还可以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当中,挖掘各门课程教材中蕴涵着的感恩教育内容,例如,通过让留守儿童收集和整理有关感恩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故事、散文、格言等资料,阅读感恩励志类刊物,写感恩教育心得体会等形式,使留守儿童切身体会感恩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其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有机会的话老师可以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以“怎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怎样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怎样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以及“父母为什么外出务工”、“父母外出务工,我该怎么做”等为主题的班会;还可以组织开展“感恩箴言”征集、制作感恩卡片、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征文比赛、观看有关感恩教育的电影以及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这样可以激发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感激之情,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怎样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最后,组织开展感恩教育的辅导报告。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一些当地教育局、关工委或妇联举办的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报告会;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或成功人士现身宣讲感恩事迹或进行互动式的活动。这些鲜活的素材比任何教科书上讲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也更能激发留守学生孝敬父母、感恩老师、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感恩情感。

(三)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感恩行为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作为现实生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以活动为载体,针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开展感恩教育,在实践活动中使留守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首先,培养家庭责任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专门给留守儿童布置一些感恩实践活动的家庭作业,布置他们回家帮助监护人从事洗衣、做饭、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布置学生给父母写感恩信或打电话问候,或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挣钱给父母买生日礼物;布置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收入,并计算父母每年在自己身上的开销,让留守儿童在所布置的家庭作业中体验干活的辛苦和体会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学会分担、学会关怀和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其次,培养社会责任感。在不影响留守儿童学业的前提下,老师应组织留守学生开展新农村调查、红色文化体验、学雷锋活动、社区服务、法律宣传、环保宣传、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味学校的关怀、老师的关爱,在不断成长进步的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成才的自豪,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认知能力及适应能力,使留守儿童对“感恩”的理解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使感恩情感得到升华。

再次,将留守儿童的感恩对象扩大。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道德水平的高低,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感恩对象逐级递进的教育原则,以清明节、母亲节、国庆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以“感恩父母及亲人、感谢老师及同学、感激祖国及党、感怀先人、感恩自然及社会”等主题主题教育活动,促使留守儿童的感恩对象由近及远、由远及深,最终在全面感恩教育中获得成长和长才。

(四)在情感关爱中感受恩情

近年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缺失安全感、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强、暴力倾向较为严重等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积极开展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心理测查、心理活动、心理体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老师还应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当中,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困惑,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其次,引导外出务工家长、监护人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已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架起家长与老师、留守儿童的方便桥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或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灵情感上的抚慰。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篇6

当今青少年情感淡漠,缺乏感恩意识,这将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已凸显其重要和紧迫,感恩教育是中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先得明白何为感恩,何为感恩教育。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感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概括起来,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的总和。这里所讨论的感恩,是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中学生对直接给予其恩惠的他人和对其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他人、集体、社会心存感激,有意报答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而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形成影响,使其懂得知恩、学会报恩。

一、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不可否认,当今已有不少学校开始注重感恩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知道感恩。但是,我们也应从这些感恩活动中看到当前感恩教育的一些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与儿童成长联系最为密切的微系统,从婴儿开始,家庭的各方面因素就对其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父母对子女施予教育的内容,如何教育,都将影响着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平日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最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良好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2.学校因素

学龄期起,孩子开始与学校发生密切联系,学校对孩子情感的影响逐渐变得重要。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普遍存在,并且其影响力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中学生与什么样的同学关系密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对学生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到了初中,学生不再像以往承认教师的权威地位,这时对教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学校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分数和升学率则是学校实力的唯一标准,这些教育的功利性强有力地排挤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这就难怪青少年缺失感恩之心、感恩之情。

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我国的许多优良传统美德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是社会制度方面的不足;在道德方面,对人们品德的要求,没有法律约束,只是靠良知和舆论,这是国家法律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失衡;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凡事“利”字当头的社会氛围里,受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人际情感淡漠,感恩意识弱化和湮灭,整个社会风气对感恩教育不利。

4.中学生自身的因素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易于波动并潜藏不安,情绪多样并反应强烈,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向往独立,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想要脱离父母,但是又没有独立的能力;逐渐与父母和老师疏远,渴望友谊;大多中学生不愿接受说教式的情感教育,以致感恩教育难以对他们产生影响。

二、感恩教育的重构

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迅速发展并趋于稳定的时期,无论是个性倾向性还是个性心理特征都在中学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中有了显著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差异性的稳定个性。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积极合作。

1.家庭方面

首先,父母应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将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净化孩子心灵,而不是只注重孩子的其他技能的培养。其次,父母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孩子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成长,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认同。最后,父母应做好榜样,为孩子提供良好示范。孩子在婴儿期就具备极强的模仿能力,而与儿童接触最为密切的父母的言行将成为儿童关注的对象,因此,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感恩行为作为最好的教育途径。

2.学校方面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交友,以教育小团体为突破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同辈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应告知学生该如何选择朋友,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可进行小集体教育,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施予不同教育内容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形成影响。教师自身具有人格魅力,学生则容易对其认同,教师的情感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3.社会方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知恩感恩,懂得真情,而不是被利益驱使,让孩子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还应形成制度,长久进行。如将感恩写入《中学生守则》,使感恩作为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将感恩定制为班规或是校规的重要内容之一,随时规范中学生言行。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篇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人美好生命的底色。只有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更加亲切和谐。感恩是一个人心灵美好的基点,心存感恩,才会宽容浩博,才会发现世间的真善美,体验生活的幸福、成长的快乐。感恩是爱的基础,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没有爱的教育更是苍白无力的。他们有的缺乏爱心,有的远离了感动,有的不懂得感恩,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遏制了幼小生命的健康成长。因此,把感恩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有效地进行感恩教育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了我们小学德育工作者的面前。

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让我体会到,感恩教育必须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从细微之处做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一点一滴地经历知恩——识恩——感恩这样一个教育过程,让感恩教育润泽孩子稚嫩的心灵,培养孩子健康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快乐、和谐的成长。“知恩”,即教育孩子明白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朋友、学校、和大自然的爱和帮助,享受着祖国和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对我们有恩情。“识恩”,即教育孩子懂得恩惠应该是双向的,在自己享受恩惠的同时,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知晓胸怀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意识,是自立、自尊和心灵美好的体现。“感恩”,教育孩子拥有热爱生活的激情、宽容平和的心态,诚实守信的品格、乐善好施的情怀,并将这种品格和情怀化为奉献他人和社会的实际行动。学校要为学生感恩行动创造条件,打造舞台。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走进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的心灵,根据关工委的要求,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感恩父母,教育学生懂得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并在家庭爱河中抚育我们成长。引导学生孝敬父母,懂得父母的心,体谅父母的苦;主动帮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节假日和父母的生日,送上一句贴心的祝福,亲手制作一件感谢父母的礼物;珍爱自己的生命,多做让父母宽心的事,让父母因我们的存在而快乐、幸福。

二是感恩师长,教育学生明白师长用爱心滋养了我们的身心,用智慧丰厚了我们的底蕴,引领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尊重师长的劳动,理解师长的教育,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尊敬师长,用善好的德行和优秀的成绩回报师长。教师节,送老师一句心里话、提一项意见或建议、表一份自己的决心,写一封感谢信,做一张贺卡等等,表达对师长的感激之情。

三是感恩同学,教育学生知道沃恩都是来之五湖四海,相聚一起,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度过了一个个欢乐的春夏秋冬。引导学生做到心中有集体,眼中有他人,宽容大气,团结合作;同学取得成绩时,投以肯定的目光给予赞扬,共享幸福;遇到挫折时,报以温馨的笑容,抚慰受伤的心灵;碰到困惑时,主动交流沟通,播撒阳光。要和身边所有的人,在和谐相处中共同成长。

四是感恩社会,教育学生懂得亲爱的党,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了我们平安祥和的生存空间;舒适的衣食住行,平静的学习生活,多彩的成长活动,这一切都是许多人在为我们辛勤的付出。引导学生牢记这铭心刻骨的呵护,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做善事,向他人奉献爱心;要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文明做事,微笑待人;要勤奋学习,独立思考,创造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和人民。

五是感恩自然,教育学生明白天地空气、太阳水源、花草树木,都是大自然供养我们生存发展的资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生活垃圾分类放置,爱护鸟类,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主动种树养花,保护绿地,积极宣传使用无污染、低耗能、低噪音的家用电器,争做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绿色小卫士。

感恩教育要多渠道全方位并进,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我们根据上述五个教育重点,“采取主题引领,活动跟进”的教育策略,具体做法是:

依据重点教育内容,确定五个教育主题—铭记父母养育情、牢记师长培育情、珍爱他人帮助情、不忘自然赐予情、感谢祖国呵护情。

一抓节日教育契机,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开展感恩父母的教育;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则适时开展感恩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节、重阳节时进行感恩师长的教育;五一、六一、八一十一等节日集中开展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教育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在读、唱、画、跳、演等欢乐中,吸吮着爱的甘露、享受着美的熏陶,卓有成效地实现了感恩教育与多种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

二抓课堂教学的渗透教育,尤其发挥好班会课、品德课、安全与环境课、传统文化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在“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多学科联动,各学科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发掘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将感恩教育寓于常态教学过程之中,润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温润着他们稚嫩的生命,有效地实现了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三抓社会、家庭的实践教育,我们引导学生回到家中,自己料理自己的部分生活,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在自己得到享受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父母,对父母的教育要平心静气地倾听等。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实施感恩行动如到社区清扫卫生、清理野广告,给学校附近的小树除草、浇水,起初界面上的白色垃圾,为残疾伙伴、孤独老人送温暖,投入抗震救灾的捐助活动,寻找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祖国的变化,踊跃参加歌颂祖国、歌唱党的文艺演出等等,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味平等的滋味,深化对感恩的理解,使感恩教育校内校外沟通,实现了教育的立体化。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篇8

可是,当前社会人们道德却出现了一些畸形或缺失,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受宠而又孤独。他们衣食无忧,缺乏忧患意识;交往的狭窄,使他们显现出一种不健康自我与自闭;父母望子成龙的严厉管束,使他们脆弱而逆反;不良的文化侵袭,使他们好奇而迷失;少数学生面对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学习条件,面对父母的辛苦养育和教师的辛勤培育,不仅不能做出感恩之举,反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因父母不能满足其某些要求、教师对其略微严格就产生仇视父母或教师的心理。作为授业解惑的教师,育人树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感到责任之重大,心情之焦急。因此,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尤为必要。

语文是百科之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蕴涵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因此,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告诉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现实中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祖国是每一个人的家,没有祖国的繁荣强大,便没有每个人的一切。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因国家沦亡,即将失去自由,失去读书的机会,他对祖国、对自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留恋与向往,“祖国”二字在他心中的位置何等重要。教师可通过赞美描写中国文化、建筑艺术和大好河山的篇章,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努力学习,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都有歌颂赞美母爱、尊敬师长的课文。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我的老师》,充满了对恩师的怀念和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的《我的母亲》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母亲的敬仰;朱自清的《背影》充满了对父亲的深沉的爱。教师要抓住这些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知恩图报。

二、在探究学习实践中深化感恩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载体,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有所感悟、体验,学生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气候变化,搜集农业谚语,然后写观察记录、编辑小报等,从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能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三、在作文教学中升华感恩教育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感恩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充裕,但精神世界却日益贫乏,通过小学课堂教学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一直以来,一些数学教师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加强德育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教师的责任,跟数学科目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早就指出: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作为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的小学学生,就像一张有待渲染的白纸,数学教师也应该像思考品德、语文教师一样,一起帮助他们描绘出美好的明天,加强对学生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渗透。本文讨论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影响因素以及一些具体的渗透措施。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德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感恩教育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要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普及热爱生命、亲近自然、勤俭节约、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等德育课程的知识,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加强感恩教育,这样才有利于改革、发展德育新课程。

2、有利于我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受人点滴恩,必当涌泉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现代教育与传统美德出现断层。作为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感恩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加以应用。

3、有利于课堂师生关系的改善。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片面重视知识讲授,而忽略对学生应有的关怀、体贴及照顾,更谈不上感恩情怀的培育,致使学生对教师存在敬畏心理,不易于师生的课堂互动。加强感恩教育,可以明显地改善这种状况。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感恩教育缺失的影响因素

1、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处于转型阶段,各种卡通游戏、电视、网络、新闻媒体都过度注重经济利益,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使思想道德教育受到严重的挑战,导致人们倾向于保护自我,这种畸形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小学生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一些家长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家庭中往往只注重学习教育,缺乏德育氛围,对自己的子女过于迁就和溺爱,导致孩子缺乏感恩心理。同时,各地“空巢”现象严重,一些小学生往往都是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基本一片空白。

3、学校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校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对感恩教育还相当缺乏,有些领导和教师还不够重视,或者是教学概念化、形式化严重,学生对真善美缺乏具体的、真实的体验感受,自然难以在内省、自责、自律等思想和言行上有更深层次的体现。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1、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课堂就像一个舞台,教师是乐队指挥家,学生则是交响乐团的成员,两者间不能仅仅是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更应注重在默契感、互动性上的配合,这样才能发挥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从两方面予以加强:一是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励和影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老师时,才会相信、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阐述感恩教育的实质内容,从而熏陶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二是注重教学中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认识到以“教”为主的局限性,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应该理解并尊重学生,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达到自然、轻松的教学互动,让学生自信、主动、愉快地接受数学教育,这样在成长过程中才懂得感恩和回报。

2、激发强烈真挚的家国情感。严谨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被认为难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事实证明这是十分错误的。教师应该抓住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和片段,增添一定的感彩。譬如在教学生“2+3=?”时,可在黑板上画出五角星,细心地对小学生讲道:“这图形一边有两个角,另一边有三个角,加起是多少个角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迅速提出教学问题:“那么,2+3是不是就等于5呢?”学生自然能心领意会。在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应该注意从中挖掘深层次的感恩教育内容:“同学们,我们的国旗就叫五星红旗,我们就像五个不同的角,只有团结友爱、紧密结合才能组成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同样,在讲授涉及到年度工农业生产值、城乡百姓消费水平的数学题时,也可以适当地融入家国情感,培养学生强烈真挚的感恩心理。

3、培养沟通互助的协作精神。在数学课堂中,除了师生间的互动外,更应该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在课堂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位学生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应该让彼此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造学生间分组合作的机会。譬如,在教有余数除法时,可先将同学分成几组,让他们假设分给对方4块饼干,再各自拿数目不一的道具进行模拟分配。在分配完全后,让各组汇报分配结果,有的正好分完,有的则剩下1个、2个或3个。这时,教师可提问引导:“会不会出现余4个,或者4个以上的情况?”通过这种分组合作,就能让学生加深对“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的理解。同时,在习题练习、提问回答中,也可加强学生的沟通互助,让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得到体现和巩固,为将来进入社会、求得生存与成功奠定一定的交际基础。

4、强化亲情感恩的教育环节。家庭教育本是培养孩子品德的温床,但现在的父母过分娇惯孩子,致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在接受恩惠与照顾时却不懂得关爱和感恩他人,并把这种认识带进校园影响到其他同学。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因此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十分重要,要注意在所有科目中得以贯彻落实,数学课堂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教练加减除除等计算题目时,要善于将日常生活中买文具、书本、玩具、衣服等消费情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勤俭节约、爱惜资源的感恩精神。或者通过对话互动,阐述父母、兄弟、师生情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行动中理解感恩教育的真正内涵,做到人人都应自学履行,这样利于知识美德收益双丰收。

四、结束语

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虽然在当今社会已经受到严重的冲击,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自觉担负起教育使命,通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科学合理地将数学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具体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潜移默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参考文献】

[1]彭成.感恩中国:青少年必上的8堂感恩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感恩教育家长

一、关于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调查

(一)感恩的定义及其意义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及特点分析

1、感恩意识欠缺。2、感恩行为欠缺。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有终身的影响。“年初外出年尾归”是农村大部分在外务工者的生活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中学的学生中,沦为“留守”孩子的多达60%,在某些偏远地区更多,超出70%。初中阶段的孩子都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孩子是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与监督的。而“留守”的命运将他们推向孤立的境地。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在爷爷奶奶的面前得不到解决。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对青少年起决定性的作用。考试是他们最大的恐惧来源。学生的内心深处,都背负着“分数”的包袱。农村中学的校园生活无疑是有待改善的,条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生活无法满足活泼、好奇的他们。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育人阵地,但目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宜实施感恩教育的因素。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增加,社会风气败坏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四)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方面的特点。感恩品质的欠缺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不成熟、自律意识薄弱,认知与行为之间产生偏差的特殊阶段。

三、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感恩教育对学生自身及家庭教育的意义。在成长的过程中,初中生常常被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缠绕着,心理学家史坦勒豪尔称这段时期为“狂风暴雨”的时期。感恩可以帮助人们消解内心的积怨,重新认识这个急剧转变的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做人的支点。

因此,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尤其是面对当今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现状感恩教育就更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大事了。

四、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家长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的言谈举止和思想品德无不投射着家长教育和熏陶的影子。什么样的家庭就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家长起到比学校更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呢?

1、提高全民素质

提高全民素质不是一件简单事,这需要有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基础,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全民素质提高了,就意味着家长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提升,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感恩意识就会从小在家庭里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培养,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思想是原生态的、根深蒂固的,长大以后再经过学校感恩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他的感恩意识就会得到强化,从小培养起来的感恩意识也一定会影响并伴随孩子的一生。

2、家校互动

学校教育始终与家庭教育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为了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标,学校和家庭的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①家长会召开家长会是学校联系家长的有效途径,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把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与家长会做一个面对面的交流。

②倡议书学校感恩教育的举措以倡议书的形式发放给家长,这不妨是家校互动的一种有效方式,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会更具体、更落实。

(二)学校

1、主题班会

组织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课是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教师”为主题的班会课,通过学生讲述一件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件事来谈谈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或影响;通过写给或说给老师的最想写或最想说的一句话等等方式,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去静心的回想、有意识的去发现老师与自己的意义,就会发现自己自从踏入学校的大门以来,居然有那么多的老师在关心自己,这样感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我们也就达到了感恩教育的目的。

2、主题黑板报

黑板报包括校园内的和教室内的。黑板报定期地以各种主题为内容,由学生出版编排,并参加学校黑板报的评比,它既是班级班风班貌的展示,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舞台,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它展示的内容,学生在着手准备的时候,材料的准备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受教育的过程,展示出的黑板报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3、主题征文

主题征文是一种以文字形式表达某种情感的方式之一,可在报刊、杂志上以某种主题为内容面向全社会进行征文,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面对全体学生就某种主题为内容进行征文,此处所指的是后者,征文往往参与的范围较广,参与的学生越多,效果就越好。

4、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