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十篇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十篇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13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篇1

近期,中央及各级国资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企深化改革相关的政策、意见。笔者认为,相较于前几轮的国企改革,本轮国企改革可称之为资本化改革,即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为基础,以混改为手段,实现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资本化、资本证券化(通过激活国有竞争性资本,吸收社会性资本)、证券市场化(通过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厘清政企边界,实现国有资本运营的法治化,从而保障投资者权益)。

改革的方向渐趋明朗,改革步伐已然迈出。对于大多数国企而言,如何紧紧抓住本轮改革契机,破除困扰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樊篱,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摆在国企负责人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当务之急就是企业必须提出符合改革精神、结合企业实情的顶层设计方案,把握改革先机,力求先行先试。

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各异,但本轮改革可从“资产重组、平台创建、架构重整、管理提升”四大方面着手,开展企业的顶层方案设计工作(如图1)。

重组资产:实现分类管理

大多数国企都属于多元化或一主多辅的集团化公司,因为历史或政治因素,包袱较多,存在一些亏损、低效甚至无用的资产,形成了资产规模越来越大但资产回报越来越低的怪象。亟待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资产重组,实行分类管理。

一般而言,资产重组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要制定资产分类原则、标准(如图2),通常可从国资属性、产业价值链、细分市场等三个维度来制定标准。之后,对现有资产进行盘点,重新审视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力争“有所为有所不为”,制订资产重组方案。最后,制订资产分类处置、管理办法,尤其对于低效、无效资产进行剥离,提出相应的处置方案。

创建平台:发挥资本杠杆功能

大多数国企都是行业或地方产业的领军企业,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国资委应鼓励这些龙头企业成立一个或多个产业投资运营平台公司,由资本运营平台公司管理原集团下属的股份公司或竞争性经营公司。集团公司可将其全部或部分股权注入资本运营平台公司。此外,为鼓励国资发展,政府国资监管部门也可将其保留的部分或全部股权注入资本运营平台公司。资本运营平台公司的核心使命是发挥资本杠杆的功能,引入社会资本或战略投资资本,推动国企发展壮大。对于拥有上市公司的集团化国有企业而言,新成立的资本运营平台公司的短期使命就是推动集团企业整体上市或将增加上市资产规模。

国企成立资本运营平台公司之后,原来的股权关系将随之而变(如图3)。在转型过程中,应根据产权制度,重点理顺集团公司与下属股份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集团公司与投资运营平台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以及投资运营平台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

重整架构:厘清政企关系

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管控模式。笔者认为,架构重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制度环境。根据组织关系的制度理论,组织的制度环境决定组织的形式及其行为方式。对于大多数国企而言,模糊的政企关系导致了国企现在的官僚式组织架构、非市场化等经营行为。而现在,政府与国企的主要组织关系除了经营监管之外,还有国企管理人员的人事任命,前者由国资主管部门(各级国资委)负责,后者由组织部门负责。所以,国企本轮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厘清政府和企业的边界。

随着国资监管方式的转变,根据产权制度安排,政府主要负责国资变动性监管、董事会部分人事任免提议等,不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班子成员的人事任命。国资委原有的一些经营业务监管职能将移交给董事会,授予企业经营管理层充分地经营自。因此,建立基于产权制度的政企关系,关乎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公司治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是国企本轮资本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是从体制上保障资本化改革成果,势在必行。

公司治理改革的目的在于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角度理顺四大组织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关系,新成立的国资运营平台公司与国企集团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国企集团公司与下属股份(或实体)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新成立国资运营平台公司与下属股份(或实体)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

根据国企现状,笔者认为,公司治理改革方案要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先进性。改革方案要符合全球化公司治理趋势。

二是特色性。特色之一就是在公司治理改革方案中要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国企党建工作对国企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党政合力是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特色,也是国企组织管理的特色,运行得当是优势,即各司其责、相互制

衡、同向努力、企业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与《公司法》不能对接,使国企党组织处于一种很尴尬、很无奈的地位,加之缺乏组织和制度的保障,国企党组织的地位和功能呈弱化、虚化倾向,反而成为国企发展中的羁绊因素,譬如部分国企党委(组)负责人与经营管理负责人相互争权夺利,或者部分国企党委(组)负责人是由那些即将退休且不谙市场规律的政府官员担任,凡此种种,都会导致国企党建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笔者认为,国企党组织的核心职能就是监督职能和“护航”职能:监管职能包括对企业重大经营活动的监管、经理人员的职业操守监管等,“护航”职能包括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基层活性化改善创效活动等。因此,在董事会委员会架构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将内外部审计职能并入该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等。国企董事会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人可由政府派出,但要有明确的任职资格管理标准,譬如任职者应具备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经验等。

三是操作性。随着国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深入,预计许多国企将迎来新一轮“去集团总部化”的“瘦身”变革,人员分流、总部职能优化等工作纷繁芜杂,需要周详考虑、审慎推进。

组织管控。国企大多数都是集团化运营公司,分子公司数量众多,随着产业布局调整、资本运营平台公司成立,企业内部组织管控模式也需进行相应调整,包括流程优化、组织架构设计、总部与下属分子公司管控关系、薪酬和绩效管理等等,逐步将国企正三角形的行政化组织架构转变为市场响应型的流程组织架构,以此提高组织的弹性。

管理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战略目标、竞争市场、商业模式既定的前提下,决定企业成长速度和质量的关键是企业内部能力。本轮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组织、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系统而深刻的变革,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改进国企内部管理需要制订系统的“能力差距提升计划”,也就是说,企业要对照标杆,分析差距,提出弥补方案及实施计划。因此,本轮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中不仅包含产业调整、混改方案、公司治理等内容,还应包括管理提升大纲方面的内容。

笔者依据对国企现状的了解,国企本轮管理提升方面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战略评估及优化。恰逢“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又是本轮国企改革的发力之年,国企应把握机遇,认真审视和优化企业的战略规划,发挥战略的引领作用。而随着国企资本化改革进程加深,国企进行战略优化时要重点考虑股东是谁、股东的中长期利益是什么、如何保障股东的利益或价值等问题,重点优化企业的盈利模式,即企业在哪儿赚钱,怎么赚钱,将现在“做大做强”的企业成长模式,转变为“做精、做优、做强、做大”的企业成长模式。

流程及组织优化。根据组织生态学的制度理论,本轮国企资本化改革有望彻底规范政企关系,改变国企原有的制度环境,为国企组织、流程、制度变革提供了空间,从而改变“国企政府化”的组织现状,建立一个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相较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比较僵化,低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新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尤其是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至少应该包含:

职业经理人及其他人才队伍建设;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及其激励约束方案,尤其是中长期激励方案,如增量利润分红方案、股权激励方案等;企业培训管理体系建设,尤其是企业大学建设,造就一批企业所需的工匠型技能人才队伍。

对于具体国企而言,要适时把握机会,开展以“人力资本开发、使用、管理”为主线,深刻、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变革,完善激励约束保障机制,强化激励但硬化约束,彻底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陋规。

国企党组织建设。长期以来,国企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党建负责人内部化,另一方面是企业党建负责人往往是行政任命,素质能力不足,难以担当重任。2015年6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再次强调完善党组织在国企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企业党建工作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一大特色,用好,则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反之,则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那么,该如何发挥国企的党建作用呢?前文说过,首先需要厘清企业党建的核心职能,即监督职能和“护航”职能。而从国企内部建设的角度,国企应结合自身实情,从“职能建设、标准设计、综合考评、改善创新、特色文化”等方面,创建企业独特的党建创新管理体系,形成制度保障,改变党建和经营“两张皮”的现象,使二者有机融合,真正发挥国企党建工作的“文化凝聚、先锋引领”功能。

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建设。很多大企业都存在创新能力递减的痼疾,具体表现为“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新市场销售贡献率低”等现象,许多国企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但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型国企在技术积淀、人才积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基础优势,加以利用,可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优势。

国企可结合自身实际,从“氛围营造、机制设计、活动组织、总结提炼”等方面,构建企业的创新管理体系。企业创新涵盖内容较多,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企业应该建立一套鼓励员工创新的机制,譬如可以尝试设立创新基金,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解决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问题。另外,可以针对业务单元负责人,增加创新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创新活力。

此外,国企大都属于实体制造型经济,承担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使命。对于制造型国企而言,应积极响应国家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0)》,通过制造智能化、办公自动化、供应链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等手段,积极参与国家工业4.0升级活动之中,提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版制造4.0规划。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篇2

为了进一步加大企改工作力度,加快企改工作步伐,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形成领导抓、抓领导的工作局面,确保全县企改工作按期完成,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国企改革的总体要求,总结去年改革改制中的经验与问题,就全县今年的企改工作提出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企改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加快结构调整,全力推动国企改革步伐,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明确工作重点,落实领导的工作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打好攻坚战,确保年底完成全县企改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纳入今年改制的户国有企业,户集体企业,市上要求上半年完成所有改制企业的清产核资及评估、财务审计等基础性工作并出具相关报告,月份至少完成半数左右企业的方案审批,剩余企业赶月份全面完成方案审批工作,年内所有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并进行验收。按照上述要求提出以下具体任务目标:

一是要求户国有(集体)企业在月份前完成清产核资及评估、工龄身份核定、财务审计等基础性工作。其中煤炭局户(郭家湾煤矿,沙沟岔煤矿,五一煤矿,煤炭公司,煤产品公司),经贸局户(铁厂,药材公司),粮食局户(粮油食品综合贸易公司,第二粮油批发公司,粮贸大厦,综合饲料公司),商贸办户(百货公司,商业储运公司,副食公司,食品公司,五金公司,商贸公司),交通局户(县运司,路桥公司),农机中心户(农机公司),外贸户,水利局户(水利开发公司),城建局户(建筑公司),供销社户(农产公司,生产资料公司,畜产公司,废旧品回收公司,工业品供销公司),轻工办户(轻工供销公司,农具厂)。

二是要求户企业月份批复改制方案,月份完成改制任务并进行验收,其中:经贸局户(药材公司),农机中心户(农机公司),水利局户(水利开发公司),交通局户(县运司),煤炭局户(煤产品公司)。

三是要求户企业月份批复改制方案,月份完成改革任务并进行验收,其中:煤炭局户(郭家湾煤矿,沙沟岔煤矿,五一煤矿),经贸局户(铁厂),商贸办户(百货公司),外贸公司户。

四是要求户企业尽快启动改革改制工作,月份前上报并审批方案,月底完成改制任务并进行验收,其中:粮食局户(粮油食品贸易公司,第二粮油批发公司,粮贸大厦,综合饲料公司),交通局户(路桥公司),商贸办户(五金公司,商业储运公司,副食公司,食品公司,商贸公司),城建局户(建筑公司)。

五是要求煤炭公司参照市上煤炭企业的改制办法,启动股份制改造,力争年内完成任务。

六是要求户集体企业本着成熟一户,改制一户的原则,不受时限限制,由主管部门自行组织实,施,年底必须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其中:供销社户(农产公司,畜产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工业品批发公司,废旧品回收公司),轻工办户(轻供公司,农具厂)。

七是未列入改制调动考核的其它国有企业,由主管部门负责改制工作,可享受改制优惠政策。按程序上报改制方案,但不进行统一的调度考核。

三、工作措施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自觉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维护和保持来之不易的国企改革良好态势和职工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配合改革的积极性,迎难而上,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确保改制收到实效,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⒈强化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企业改革是件大事,是一把手工程,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难以推动。这是被去年改制实践所证明了的,今年县委又将国企改革列为十二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之一进行督查,同时充实加强了企改工作组。组长由常务副县长叶兴山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咨询员郭仲伟担任,其余分管企业的副县长为成员,形成企改工作组抓分管县长,分管县长抓部门一把手,部门抓企业法人代表,一级向一级加压,一级向一级负责,任务明、责任清、调度勤、考核严的企改责任管理体系。

各分管企业的副县长为企改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在企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对县委确定的企改工作组负责。全权包干自己所分管部门所有企业的改革工作,担任分管企业改制工作组组长,亲自参与、组织、协调、指导、督办分管部门的企业改制的全过程,经常向工作组汇报改制进度,相互沟通,互相支持。多做实际工作,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所分管企业的改制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若未按期完成者,一是全年分管工作不视为全面完成任务;二是在年底的公务员考核中,不得参与评优考核。

企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企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受主要责任人领导,负责本部门企业的改制工作。要把企业改制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列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全力以赴抓改革。按照县上任务目标要求,每个企业组建一个工作组,企业主管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并在系统内抽调名人员和其他综合部门抽调的人员组成工作组,实施企业改革工作,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改制中的问题,并将情况汇报企改办。细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确定工作任务标准,把责任落实到人。工作组要在“驻”字上下功夫,严格企改工作纪律,坚持按规按纪办事,脱离机关工作,蹲在企业协调解决有关改制问题。此项工作列为部门全年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进行考核,不能按期完成任务者,年底创佳评差中不能评优。

各企业主要领导为企改工作直接责任人。企业的法人代表是企业改制的主体,在第一责任人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企业改制的各项工作。各企业法人代表要创造性地大胆开展工作,如实申报国有资产,不得隐报瞒报,争取早日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改制任务,待改制完成后,视改制中的表现可由政府优先妥善安置。

⒉强化组织协调,确保企改的质量和速度。

县委确定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组,在企改领导小组领导下,主要负责督促主要责任人的工作,具体协调、督办、指导五个综合工作组的工作,研究处理在企业改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审查清产核资及评估、审计、工龄身份核定等报告,审核改制方案。未经审查的报告不能出具企业,未经审核签字的方案不得提交领导小组研究。每半月召开一次调度会,督促、指导企改工作。

五个综合协调工作组的职责和工作办法:

⑴清产核资及评估组。由财政局牵头,武关心任组长,国土资源局胡昕海任副组长,负责对所有改制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于六月底前全部完成所有改制企业的改制基础性工作。在清产核资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操作,防止因企业隐报、瞒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对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追究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在资产评估中,土地的价格按照低于市场价格、高于地段基准价为原则评估,其地面建筑不得低评漏评。评估报告要报工作组审查后方可出具报告,并监督参与改制企业的全过程(方案制定,资产处置等)。资产核消在万元以下由县财政局负责审批,并报工作组批准,万元以上的报县企改领导小组审批。

⑵财务审计工作组。由审计局牵头,张外鸽任组长,负责对所有改制企业进行终结审计等工作,所有企业的审计工作于六月底结束。并监督参与企业改制的全过程(方案制定,资产处置等),在审计中要严格、认真、真实的反映情况,待审计结束后,审计报告要报工作组批准后,方可发审计报告书。

⑶社会保障组。由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牵头,张亚平任组长,社保中心王建刚任副组长,负责对社会养老统筹等问题进行综合协调,并核实鉴定改制企业人员工龄身份等情况。在工作中要严肃、认真、细致、如实的反映情况,并将核实情况张榜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出具认定文件。

⑷稳定工作组。由县公安局和局牵头,任玉秀任组长,郁树荣任副组长,负责为国企改革保驾护航,必要时配合工作组随时化解企业改制中出现的不安定因素,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⑸企业改制督查组。由监察局牵头,裴新生任组长,负责对所有改制企业进行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的向工作组汇报。做到鞭策后进,表扬先进,对工作软弱的要通报批评,拖延不动、顶着不办的要追究责任。

⒊要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改制行为。

国企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资产处置、产权变动、债权债务清理解除和劳动关系变更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各工作组和企业主管部门要融会贯通中省市有关企改政策,避免生搬硬套、教条操作,原则上小政策服从大政策,老政策服从新政策,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省市各项改革政策和措施。要学政策,懂政策,因企施策,灵活应用好政策,保持政策的延续性,职工补偿标准不得超过倍上限、离退休人员不能参与身份置换,资产处置必须分开透明、债务不得悬空等政策一定要执行到位,防止攀比,确保企改平衡过渡。

⒋要加强配合,为改制创造宽松环境。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和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政策,对企业改革要少设障碍,多给支持,遇到问题不能回避、推诿,要主动研究解决,为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所有参与改制的有关部门,要在县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全力推动改革。财政部门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能,按照县上的要求,继续做好改制企业有关基础性工作,完成收尾阶段任务,做好企业资产处置等工作;劳动保障部门在做好职工身份鉴定、处理劳资纠纷等工作的同时,要做好改制企业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障业务,指导企业规范职工身份置换工作,协调处理好企业的有关档案封存、移交工作,搞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摸清底子、掌握政策,尽快拿出我县的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改制企业土地评估及出让和有关土地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加大政府土地收储工作力度,指导协调企业盘活存量土地,争取更多企改资金;工商、税务部门要做好改制企业有关税费减免和企业证照变更登记等工作,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金融部门要继续服从大局,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有关优惠政策,进一步了解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妥善处理企业债务的意见。所有部门都要减少办事程序,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各方联动配合,全力推进我县的国企改革工作。

⒌要精心谋划,把住四个关口。

一是要把好基础性工作关口。集中力量做好清产核资、评估和审计等基础性工作,为整个改制工作奠定基础。县财政、审计、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组织一批业务强、作风硬的专门队伍进驻改制企业,分别对企业的资产情况和质量、职工情况和企业的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全面清理,依法出具有关工作报告,作到审计严格,资产评估真实,产权界定清晰,人员状况和类型清楚,为实施企业改制提供详实的依据。

二是要把好方案制定关口。方案编制和审批要履行必要的程序,企业的改制方案要充分听取职工意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审计、财政等部门初后,报国企改革工作组审核,由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篇3

论文关键词:股权分置公司治理上市公司

一、引言

自1993年至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在国有企业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目前刚刚进入试点阶段的股权分置改革,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消除全流通障碍,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国有企业运营效率和保证我国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特点及现状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特点。我国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总结的过程。所谓股权分置,是指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一个上市公司总股份中井存的现象。在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初,法律法规还不承认私有产权,设计者做出国家股、法人股不流通的制度安排,巧妙地回避了“姓资姓社”的争论,确保了证券市场的稳定。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股权分置的固有缺陷日渐显露并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和国企改革的进行。股权分置的固有缺陷在于该制度安排造成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权力不对称,使得二者之间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不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使得以国有股为主导的上市公司回避了应有的市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二级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二是股权分置使得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在首次发行股份、配股、增发新股、股利分配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权利不对称,流通股股东向非流通股股东支付了大量的转移性支付,其权利受到严重损害。三是股权分置使得企业治理结构的利益基础不一致,因而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效率。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现状。目前,四家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企业的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三一重工”的改革方案是“l0送3派8元”方案,即流通股东每10股获非流通股东送3股。同时每10股获派8元现金,派现部分由资本公积转增,非流通股股东所持有的原非流通股将获得“上市流通权”。“紫江企业”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为“10送3”方案,即流通股股东每持有l0股流通股将获得3股股票;“清华同方”公布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为l0股转增l0股方案;“金牛能源”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为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l0股支付2.5股股票,作为换取非流通股份流通权的对价。上述分置方案可以看出,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实质就是在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重新分配控制权,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最近,股权分置第二批42家试点企业名单公布,与先前的四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样本多样化,涵盖了大型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等不同类型和层面的企业。二是试点企业大多业绩较好或是新上市公司,这保证了公司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公积。三是解决股权分置的方案充分多样化,缩股、权证和回购均成为可能,使得试点方案的选择余地较大。

三、股权分置使公司治理复杂化

股权分置改变了公司内部的利益格局,使公司治理变得复杂起来,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由股权分置所导致的控制权分裂。根据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在缔约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未来不确定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事前没有成本地缔结一份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总会出现在初始契约中没有明确的或然事件,导致事后发生再谈判甚至法律争端,于是,产生了治理的必要,这就是任何企业都存在治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当企业的不完全契约性质作用于企业的权利划分时,控制权配置问题就出现了。并成为影响企业治理的关键问题。我们知道,所谓控制权,就是能够影响甚至是左右决策的权力。企业主向经理授予管理决策权,意味着将部分控制权也一并授予了经理。当一部分控制权配置授予经理后,企业治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那就是经理以牺牲企业主的目标为代价追求私利所导致的问题。

这种由控制权分裂所带来的治理问题,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由于股权分置的存在而被放大,使得公司治理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图景。在上市公司中,股东往往成千上万,股权很分散,股东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他们即使名义上拥有诸种股东权利,也不可能运用这些权利参与或掌握企业的日常经管管理,公司经理们实际上拥有了对企业的日常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股东对企业失去控制的可能性。

不难看出,在上市公司中,由于股权分置,控制权分裂的情况加重了,控制权已经不只是在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配置,而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配置:既在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配置,也在各个所有者之间配置。在这种控制权分布下,公司治理变得更复杂了。一方面,分散的股权使得股东对公司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小,股东所拥有的控制权逐步成为名义上的控制权,经理所拥有的控制权则成了实际上的控制权,从而使股东对经理的监督变得困难起来。另一方面,当分散的股权在股东之间的分布发生变化时,会导致控制权在股东之间配置的改变,从而引发新的治理问题。比如,当股权集中时,会产生大股东,虽然可以通过大股东监督经理,以缓解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冲突,但大股东发挥良好作用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环境,否则,大股东很可能会通过手中的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篇4

一、2013年《公司法》修正的必要性

2013年新《公司法》较之前相比,除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的以外,取消了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3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的规制。不再要求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注册资本方可设立公司,也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的首次出资比例,并且不再限制股东的货币出资比例。在此基础之上,新《公司法》将实缴登记制度完全改为认缴登记制度,即关于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可以全凭公司股东在章程中自主约定。公司在注册时不再要求提交已实缴资本的验资情况,并且公司营业执照也不需要载明公司实收资本。《公司法》的这次改革,是该法实施20年来突破性的变革,打破了公司资本和登记制度的传统和固有模式,所以不可避免会引起社会的一片哗然和争议,但是《公司法》相关条款的修正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要求的积极响应,同时也是我国法治改革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增强公司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公司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与完善公司是现代经济重要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主体,《公司法》在我国的制定和实施是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必要要求,是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有力利器。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公司法》顺应诞生。市场经济在我国从无到有,作为市场主体重要形式的公司的性质也在随之不断发展。1993年的《公司法》制定了最为严格的资本制度和登记制度,主要是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市场经济确立后,第一批公司基本上都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所以,这些经过改制的公司不仅原本就是国有企业,而且为了保证国有企业改制成功,这些改制的公司还是经过挑选的绩优国有企业。在这一背景之下,1993年《公司法》规定的高额注册资本并不存在很大问题。[1]在之后十余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私人资本注入的公司,1993年《公司法》的弊端日益显现。严厉的出资条件和繁杂的设立程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要求,2005年《公司法》对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正,它不仅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同时也改革了注册资本的缴纳制,由一次性足额实缴制改为分期缴纳制。这些改革较大程度降低了公司的准入门槛,起到了积极作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投资创业热情不断高涨,小型企业及微利企业将成为市场中不可缺失的主体,除此之外,现代公司出资和经营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有的公司仅需要几台电脑,几张办公桌等就可运营。可见2013年《公司法》对公司注册资本及登记制度的较为彻底的变革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有力举措,也是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公司法》资本制度的修正是顺应世界范围内《公司法》改革趋势、增强我国公司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公司法资本制度成型于19世纪中期,在其后的200多年间,公司法资本制度改革不断蔓延,席卷全球。纵观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制度改革,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崇尚于放松对出资资本的监管、降低出资门槛的限制。从公司法资本制度全球化改革的角度来观察我国2013年对公司法的修正,会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感觉。不论是废除最低资本额,还是实行认缴制,我国的改革都遵循大陆法系国家的一般模式,即放松监管,便利公司成立。[2]域外公司法资本制度的改革,对促进社会投资、加强公司自治和股东权益制衡、杜绝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增强公司信用等起到积极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我国公司法资本制度的彻底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司法》的修正势必使我国公司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地面对各种市场压力和竞争。

二、《公司法》修正案实施下法律风险的出现

当我们为2013年《公司法》修正案的实施喝彩时,我们不得不理性地审视对修正案的种种争议和批判,面对质疑,我们更不能妄然地贴上“简单和粗暴”的标签。因为,《公司法》修正案在带来变革的同时,带来了法律的疏漏和不足,法律风险也不可避免地产生。

(一)2013年《公司法》修改彻底摒弃了法定资本限额的要求,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也将面临严峻考验新《公司法》修改了原公司法关于普通商事公司注册资本的规定。至此,在我国公司法中存在着近十多年的法定资本最低限额彻底消失,公司的注册资本额决定权完全交由股东自治。没有了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制,大量的“一元公司”、“皮包公司”以及公司欺诈是否涌现?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本来,公司注册资本是公司的启动资金和最初运营资本,如果公司投资项目需要资金数额较大,相应地,股东或者发起人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公司的注册资本相应较大,如果公司经营项目无需投入资金,诸如“一元公司”的存在也无可厚非。[3]实践中,这样的公司也比比皆是。但是,最低注册资本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司的清偿能力和企业信用,“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正是鉴于此项规定,传统的公司法对公司注册资本规定了最低限额。对于债权人而言,没有了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担保底线,一旦利益受到侵害,维权的成本和途径势必增大和复杂。

(二)2013年《公司法》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新矛盾、新问题会随之出现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债权人利益提供担保和对股东之间权益进行制衡,但是我国《公司法》实施20年来实践表明,这一制度并未较好发挥作用。在实缴制下,股东虚报出资,抽逃出资等现象层出不穷。认缴制实施后,以上问题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在认缴制下,股东出资金额,缴纳期限均由股东自行约定,设想一下,公司经营若出现窘境,一方面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另一方面股东出资期限尚未届满,债权人必将面临较大风险。[4]在此情况下,已经足额实缴出资的股东与尚未实缴出资的股东之间利益也必将失衡。

(三)2013年《公司法》简化了公司成立登记事项和登记程序,带来了若干法律漏洞新《公司法》在确立认缴制同时,取消了公司设立时的验资环节,不再要求公司出具委托机构开具的验资证明;新公司法规定公司登记机关仅登记股东认缴资本,不再登记实收资本,营业执照上也取消实收资本项目公示,仅反映注册资本。对于这一系列修改,笔者不禁担忧:在我国市场脆弱的诚信体系下,公司虚假抬高注册资本,进行市场欺诈的行为是否会大量出现?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的“投资公司”非法集资诈骗案件无疑证实了笔者的担忧。这些公司大多冠以“XX投资公司”的头衔,给社会公众造成一定假象;为了方便进行欺诈,公司都将注册资本极大抬高,几乎都是千万元以上,进而容易使投资者相信公司浮夸的实力和规模;这些诈骗公司并将营业执照堂而皇之挂在大堂,没有了“实收资本”项目的公示,注册资本虚高反而成为违法者进行欺诈的重要手段,毕竟,营业执照的公示一直是社会公众获得市场主体基本信息的首要且成本最低廉的渠道。没有了公司登记环节的约束和控制,公司欺诈、投资者利益受损必将屡禁不止。

三、《公司法》修正案实施下法律风险之防范

对于《公司法》修正案实施环境下出现的法律风险,是法律制度改革不可避免出现的环节,所幸的是,学术界和理论界一方面在推动法律改革,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和法规,力图使2013年《公司法》极大地发挥应有的积极效应。针对《公司法》修正案实施环境下出现的一系列法律风险,笔者认为应着力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和防范:

(一)与《公司法》修改相适应,应积极完善和贯彻相关配套法律、法规1.《公司法》的修改,会带动和要求《证券法》联动反应。从传统上看,在我国2005年《公司法》与《证券法》就进行了联合修改、协调进行,提高了两法修改的质量。针对此次《公司法》的修改,更加迫切需要《证券法》的联动。根据清华大学王保树教授的观点,此次公司法修改仅是股东缴纳出资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在根本上影响公司法与证券法中的公司资本发行制度。证券法也应同步完善,允许公司将其资本分期发行,节约资本,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本的效率。两法联动修改、协调步伐,资本制度才能实现全面、深入改革。2.现行《公司法》保留对股东不按照约定缴纳出资的责任追究规定:股东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在股东出资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的背景下,公司对股东未按规定缴纳出资的催收将成为实践中常见案例,但是现行出资责任的规定不免显得过于单薄和无力。目前我国尚缺公司催缴的配套细则性规定,相关法律、法规几乎一片空白,亟待制定完善。3.与《公司法》改革相配套,2014年《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及《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相继出台,很大程度弥补了《公司法》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国家工商总局启用了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业需向该系统输入并公示企业的实收资本信息,由此形成了“工商登记认缴资本、企业公示实收资本”的二元资本公示格局。[5]但是,这种格局要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建立在企业诚信基础之上,其次,还需要全社会范围普及公司法律知识。这些在较短时间内都恐难以实现。所以公司登记机关还应探索有效、直接的方式,让社会公众直接明了地了解企业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情况,杜绝类似于投资公司集资诈骗案件再次发生。

(二)完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极大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揭开公司面纱”即“公司法人人格否定制度”,是我国2005年《公司法》确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当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一旦被股东滥用为损害公共利益、掩盖非法行为的工具时,则不再承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其所带来的法律后果不应由公司来承担,而应该由实施这些违法行为的人来承担。其作用在于通过对公司的实体人格的否认,将躲藏于公司背后的股东显现出来,并且由这些股东来承担本应由公司法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达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良好商业道德风气。[6]在2013年《公司法》资本制度改革背景下,完善和极大地运用该制度尤为迫切和重要。现行《公司法》在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第64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是这些规定较2005年《公司法》的规定并未做修缮。新《公司法》实施后,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取消,公司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后,股东滥用法人独立性地位,借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之名逃避债务现象将日益常见。所以目前的《公司法》应重视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制,现行规定抽象、空泛,不能满足债权人运用该制度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建议公司法对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情况、原告与被告的范围、举证责任作出规定。特别是要对资本显著不足、人格混同、不当控制、虚拟股东等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作出较为详细规定,以便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三)积极引导公司加强自治与提高信用,降低公司资产信息不对称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公司法》改革资本制度的目的之一即是放松行政监管,提高公司自治能力和信用基础。但是,我国的市场管制长期以来以行政监管为主,突然没有了一言九鼎的“家长”,公司反而可能会失去方寸,乱了手脚。公司的信用能力需要的是市场的长期商业沉淀,而不是通过废除严格的资本制度限制,从而使得公司一夜之间幡然醒悟。新《公司法》的实施,淡化了公司注册资本对债权人的担保作用,公司资产在企业运营及债务清偿中地位越来越凸显。所以,在上述背景下,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公司自治能力的引导,重视公司资产信息透明度管理,提高公司偿债能力,是不容忽视的课题。为配合《公司法》改革,2014年10月《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实施,《条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示的信息包括注册登记、备案信息,动产抵押登记信息,股权出质登记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以及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其他政府部门应当公示的企业信息包括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以及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实现企业信息的互联共享。《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在我国企业信息透明广度和深度上已经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但是,我国目前仍缺乏统一、科学的企业信息体系,企业信息查询系统片碎化现象较为突出。建议把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工商登记、税收缴纳、工资支付、社保缴费等信息纳入诚信体系建设,建成全国统一的跨地域、跨部门、跨产业的公司信用信息数据库,早日实现公司各类诚信建设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篇5

市商务系统41家企业划转辖区管理、盐业公司体制上划后,目前尚有直属国有商业企业6家,分别是:百大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饮食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长江饭店股份有限公司、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蔬菜副食品公司和北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北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重组方案已经实施,截至年12月31日,其余5户企业帐面总资产131527.1万元,总负债54697.6万元,净资产76829.5万元(其中国有净资产为27774.4万元),资产负债率41.6%;在册职工8678人,其中:在职职工5201人,离退休职工3477人。

近年来,市属国有商业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转变经营方式、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商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经营机制得到转变,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经济效益也趋于好转。但是,从总体上看,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人员负担重。必须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国有资产和国有职工身份的双退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加快发展。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改革的总体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和“多制并举,整体推进,因企施策,务求实效”的原则,按照“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要强,放小要活”的思路,以企业产权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资源优化组、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依据企业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实现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整体提高商业经济运行质量和产业层次,增强我市商贸流通业的辐射力、带动力。

改革的目标:市属商业企业实现国有资本退出,建立新的所有制结构;解除国有职工身份,建立新型用工制度。将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结起来,实现创新机制、减员增效,培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

三、改革的形式

(一)百大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行全员解除国有职工身份。改革方案另行制定。

(二)饮食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长江饭店股份有限公司、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蔬菜副食品公司职工全员解除国有身份(集体身份比照执行),剩余国有资产优先向经营层、业务骨干转让。企业重组为股份制或股份作制的民营商贸流通企业。

企业通过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改革中国有净资产的处置,可采取定向收购、挂牌出售、公开拍卖等形式进行,尤其要将用于职工国有身份退出部分的国有净资产变现,将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同(关系)应得的经济补偿金或补助费一次性兑现给职工,真正实现职工国有身份的退出。坚持国资退出与企业发展相结、资产处置与结构调整相结的原则,鼓励社会法人、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企业改革。企业改革方案制定后,提交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实施。

四、职工分流与安置

(一)企业改制时,职工分流和安置政策执行政〔〕96号文件相关规定。

企业在改制时,都应依法解除或终止其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同(关系),职工原有身份不再保留,可由改制后企业重新聘用,也可进入社会自谋职业。

(二)企业改制重组用工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法人代表及企业管理人员依据《企业法》及《公司法》产生。

(三)竞争上岗采取考试、考核的办法,由企业制定方案,经职代会通过后,报市商务局备案。

(四)改制后企业应与聘用上岗的职工依法重新签订劳动同,建立新的劳动关系。

(五)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自谋职业的人员,企业应将其档案从原单位转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托管,并到市社保部门办理失业登记。职工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可按规定申请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六)企业与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或补助费标准,依据政〔〕96号文件执行。

(七)对符计划生育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本人也可自愿解除或终止劳动同(关系),但其经济补偿或补助费应计算到哺乳期满之日,并一次性发放产假工资和哺乳期满前的生活费并按规定为其交纳社会保险费。

(八)因病及非因工负伤的职工,符病退条件的,可办理病退手续。不符病退条件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同(关系)时,除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或补助费外,还应按规定发给医疗补助费;仍在医疗期间的,企业还应按劳动工资政策规定支付其在医疗期内的工资,其医疗费用按企业规定执行。

(九)因工伤残职工,按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批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改制(破产)企业制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时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及其处理意见的通知》(工经〔〕1号)有关精神办理。

(十)企业改制时,全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制未正式运行前,由原企业成立相应机构进行管理,离退休职工、协保人员及伤病残(须经市劳动鉴定部门鉴定)的医药费、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应按有关规定提现预留。并按市有关文件要求,参加医疗保险。

五、相关配套政策

(一)企业改制时,原企业经营者或经营班子成员共同出资购买企业净资产(扣除安置职工费用后的国有净资产),一次性付清收购资金的,可按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会议纪要》(年第2号)的规定给予10—30%的优惠。对于一次性难以付清收购资金的,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但三年内必须付清。收购资金在200万元以下的,应一次性付清;200万元——500万元之间的,首付不少于60%;500万元以上的,首付不少于40%。分期付款必须有担保或质押,要确保收购资金未足额到位前国有资产不流失。

(二)对于经营者在其经营期间经评估核准后的国有资产增值部分(不含按政策核销的不良资产),按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会议纪要》(年第2号)规定给予股份奖励。经营者对奖励的股份享有所有权、分红权,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

(三)当企业净资产不足以分流安置职工时,可将部分或全部划拨土地使用权转为出让土地使用权,用于支付职工安置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如利用上述土地从事商业和房地产开发时,必须按国家现有土地政策办理。

(四)市属商业企业从市房产部门接收的自管公房(年划拨房屋)、自建房屋及公私营时移交房屋中未办房产证的,由市房产部门依据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关于市属商业企业改革的会议纪要》(第16号)的规定予以办理。

六、组织领导和操作办法

(一)为保证商业企业改革顺利推进,成立由商务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商务局与体改办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处室参加的市商务局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督促协调市属商业企业改革工作。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篇6

这些最新动态都与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去年底撰文所强调的“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向前进”相呼应。有分析人士指出,国企改革的重心正不断下移,改革的力度比以前要大许多,且具体目标非常务实,方案、措施都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也确保了改革的可执行、可量化、可考核、可问责。

一周督查两省

公开信息显示,1月上旬,督查组已对湖北、安徽两省进行了督查。从督查内容看,主要是围绕“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加快形成国有企业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方面。

据湖北省国资委网站披露,1月2日至6日,工信部副部长刘利华率第四督查组对湖北进行了督查,并深入中南设计集团、武汉地产集团、武汉天马、武汉新芯、襄阳轴承、航宇救生等10家企业和“三供一业”项目(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进行现场督查,详细了解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另据安徽日报报道,1月3日至5日,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率领的督查组对安徽进行了督查。邱小平指出,安徽省属企业发展势头好,改革配套政策陆续出台,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下一步,要切实增强国企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突出改革重点,切实推动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取得新突破。

分析人士表示,督查组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督促地方积极探索实践,确保深化国企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尽快落地见效。

多地公布方案

记者注意到,一些省市的国企改革步伐在元旦后明显加快,由落实文件转向实质推进,具体举措包括加快产能和产业链整合、增加混改试点、完善公司治理等。

如江苏省国资委1月2日印发《关于省属企业修编“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和制定创建一流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省属企业对2018年至2020年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责任主体、考核问效等作出具体部署。重点内容包括:明确主业定位,控制在三个(主业)以内,有条件的控制在一至两个;2018年底前将集团管理层级压缩至三级以内;2018年底前,计划内的“僵尸企业”全部处置出清;2020年底前,集团“四类企业”、“三类参股投资”的数量要在2017年底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

同在1月2日,山西省国资委《关于第二批腾笼换鸟项目的通告》,拟转让项目达41个,总资产规模逾700亿元,涉及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焦炭、煤化工、煤层气、电力企业的投资和管理等。上述项目分别隶属太原钢铁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阳煤集团、潞安矿业集团、山西国际能源集团等多家企业。

1月9日,湖南省国资委主任丛培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8年力争将省属监管企业整合至24户左右,力争在所有产业集团都有1个科研院所、所有重点板块都有1家上市公司、所有监管企业的主业均不超过三个。

天津市的要求也非常明确:到2018年一季度,将有10家国企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部流程,到年底,要完成22家国企混改的目标。目前,天津旅游集团即将挂牌上市,海泰集团、北方信托、天津信托的混改正在进行中。

31家公司停牌

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地方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最近动作频频,集团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现出全面加速的态势。

如淮南矿业有望在今年完成整体上市,其控股的皖江物流1月9日表示,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国资委已批复,原则同意淮南矿业整体改制方案,所涉及的主要工作争取于2018年完成。淮南矿业将以皖江物流作为其能源业务迈入资本市场的运作平台。淮南矿业纳入整体上市的资产范围主要为能源类资产,包括煤炭、电力、技术服务等;对房地产、类金融、淮矿物流等资产,则拟采取产权转让、定向减资等方式剥离。

类似的优质资产证券化案例还有湖南省国资委旗下现资1月10日公告,公司与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签署《收购框架协议》,重组标的资产拟为交易对方持有的高速公路资产。

混改方面,1月4日,哈药股份公告,中信资本旗下3家企业将合计持有哈药集团60.86%股权,上市公司的控股方也将由哈尔滨市国资委变为中信资本。同日,天桥起重在网上投资者说明会表示,公司第一大股东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车集团正筹划公司股权划转并涉及混改的重大事项。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篇7

今天,召集大家开这个会,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按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对商贸系统前半年企业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肯定成绩,寻找差距,加快进度,力争年底前完成改革改制任务;二是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时刻,需要大家进一步振奋精神,再鼓干劲,争取在企业改革上再有一个大的突破;三是在前几天召开的县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县委、县政府决定,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要召开县级干部“三抓”工作汇报会,由分管领导和包抓领导对抓项目建设、抓企业改革、抓党建工作进行全面汇报,要求最近要督促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快改革进度。可以说,今天的会议,是一个情况通报会,是一个鼓劲的会议,也是一个压担子的会议。

刚才,贸经局、县社、粮食局、物资公司分别通报了各自前半年企业改革进展情况,体改、劳保、国土、财政等部门对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讲了很好的意见。从通报的情况看,一个总体感觉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以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公正、公平、规范、透明的操作规程,本着对企业、对广大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任劳任怨,前半年在企业改革上有了一个大的突破,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下面,我就当前及后半年商贸系统企业改革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寻找差距,进一步增强抓企业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全县需要改制的企业共有31户,其中涉及商贸流通口的有16户(贸经系统9户、供销系统4户、粮食系统2户、物资公司1户),目前已全部启动了改革改制,其中饲料厂通过整体兼并完成了改制任务;食品公司、煤炭公司、五金公司、食品厂、商业招待所、百货公司、农副公司、生资公司、工业品公司、面粉厂、饲料厂等11户企业的改制方案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批通过;副食公司、饮料厂、饮食公司、供销车队等4户企业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已经结束,正在讨论制定改革方案;物资公司正在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在来之不易,这与大家广泛宣传、耐心解释、积极引导是分不开的。全面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成绩,有六个方面值得充分肯定:

一是改革进展相对较快。同其它系统相比,商贸流通系统企业改革工作还是走在了前面,尽管完成改制任务的只有1户企业,但这已经是一个大的突破,更何况有11户企业报批了改革方案,有4户企业已经结束了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正在抓紧制定、报批改革方案,这为全面完成改制任务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资产处置比较理想。资产处置一直是困扰企业改革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从目前商贸系统企业资产处置情况看,这一点还比较乐观。如贸经系统所属企业食品公司的15处资产转让资产127万元,百货公司再就业商城内的7套门店转让资产64.5万元,五金公司滨河路营业楼转让资产56.21万元;县社后院闲置场地拍卖了250万元。“有女不愁嫁”,在这些资产处置上,比我们预想的都要好。

三是改革过程基本平稳。从目前情况看,不管是完成改制的企业,还是正在制定改革方案、进行资产处置的企业,由于大家上门入户苦口婆心劝说,以最大的耐心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赢得了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没有再发生大的聚众上访的事情,保证了企业改革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四是较好的维护了职工利益。在处置资产过程中,大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优先照顾企业职工,特别是就宿舍、门店等一些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资产,更是优先照顾职工。如县社在处置水洛供销社门店,贸经系统在处置百货公司、五金公司的一些门店、职工宿舍时,都优先处理给了职工,使职工能有安身之处和谋财之道,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改革顺利开展。

五是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历史遗留的不良债务,各企业多多少少都有,这是阻碍企业改革的一个“绊脚石”,对此大家不等不靠,积极主动的与金融机构协商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供销系统、贸经系统都能够积极的与金融部门协商,将各企业历史遗留下来的不良贷款进行打包处理,解决了“后遗症”,使企业改革能够轻装上阵,稳步开展。

六是部门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形成了抓企业改革的合力。为了保证企业改革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企业主管部门,为企业改革开绿灯,铺路子,形成了抓企业改革的合力。特别是现任各企业负责人,识大体,顾大局,无私奉献,出谋划策,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在企业改革改制上,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与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相比,我们商贸流通企业改革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改革改制的任务还很艰巨。一是改革欠帐任务较大。目前彻底完成改制任务的企业只有1户,仅占16户改制企业的6.3%,时间过半,任务没有过半。二是组织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大。前一阶段,我们推进企业改革的难度来自职工的不理解,现在已转向资产处置难。商贸系统已经报批了改革改制方案的11户企业,目前真正组织实施,开展资产拍卖、协议转让的只有6户,给后半年全面完成改制任务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三是除供销系统一些基层供销社外,一些已经处置资产的企业,没有同步进行置换职工身份。对此,大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紧、抓好企业改革。

二、精心组织,加快进度,确保全面完成全年企业改革任务

抓企业改革,是今年全市、全县“三抓”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部重头戏,其历史遗留问题多、涉及面大、资金筹措难等种种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抓项目建设和抓党建更难。但这既是一项经济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现在,多半年时间已经过去了,距年底剩下不到六个月时间,有效的工作时间还不到四个月,时间不多,工作量还很大,按照李书记、宋县长在县委中心组会上的讲话要求,今后几个月全县工作总的要求是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不变,工作要求不变,工作力度不减。可以说,当前及今后几个月,是抓紧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家一定要算好时间帐和任务帐,紧紧抓住当前全县企业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大好形势,精心组织,加快进度,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企业改革任务。对于当前及后半年企业改革工作,我提五点要求:

首先,要抓改革进度。在企业改革上,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制定、报批改革方案,变现资产,置换职工身份,这五个环节,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滞后就会影响企业改革进度。各企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寻找改革环节上出现的问题,切实加以解决,加快企业改革进度。物资公司要尽快开展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抓紧制定、报批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完成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副食公司、饮料厂、饮食公司、供销车队等4户企业,要积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赢得他们的支持,尽快召开职工大会讨论制定改制方案,提交县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和县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批通过了改革实施方案的食品公司、煤炭公司、五金公司、食品厂、商业招待所、百货公司、农副公司、生资公司、工业品公司、面粉厂、饲料厂等11户企业,要抓紧组织实施,组织拍卖资产或协议转让资产,特别是煤炭公司、食品厂、面粉厂等企业要尽快向社会公开公告,扩大社会知晓面,积极寻求买主或合作伙伴。

其次,要抓住关键环节。资产处置、身份转换是企业改革过程中的最后两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解决好这两个环节,企业改革才能彻底。当前,大多数企业先后将进入这两个阶段,已经触及到“钱”和“人”的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这是企业改革最根本的问题。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要通盘考虑好这个问题,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资产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处置完,不能等全部处置完资产,再集中转换职工身份。这样,极容易把矛盾聚集起来,不利于改革。我看,还是一面抓紧处置资产,一面同步抓紧置换职工身份,把可能出现的矛盾分开解决。同时,要加大旧欠清收力度,弥补资金不足,不留改革尾巴。对通过变现资产、清收旧欠拿到手的资金,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分钱也不能挪作他用,必须存储专户帐号,及时向职工交底,提高工作透明度,优先保证职工工龄补偿金发放和“两金”接续,稳住人心,保证职工稳定,从而彻底实现资产、身份“两置换”。

第三,要抓好政策落实。企业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推进企业改革上,一定要把政策落到实处。一方面,要从严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精神,严格按照“两置换、一保障”的总体要求,按照《县企业改革实施意见》和各个企业的改革方案办事,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一方面,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每个企业又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改革,改革本来就有多样性,不能、也不可能搞“一刀切”,要用足用活政策,本着“一企一策”、“因企施策”的原则,灵活多样的推进企业改革,确保企业改革顺利开展。

第四,要抓好配合协调。企业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很大的系统工程,仅靠企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业是难以完成的。各相关部门一定要从维护大局出发,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形成抓企业改革的合力,确保企业改革顺利进行。体改部门要负起牵头抓总的作用,经常督促企业主管部门,加快企业改革进度;工商、税务、国土等部门在企业资产处置后,要按照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积极帮助企业职工创业;金融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精神,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衔接,共同协商处理企业历史遗留不良债务,为企业改革松绑;劳动保障部门在接续企业职工“两金”上,要因企施策,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司法部门对一些纠缠不清、企业解决不了的历史遗留问题,要提供法律援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为企业改革保驾护航。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篇8

与上一轮改革“脱困”目标不同,这一轮改革将更多涉及体制机制问题,也将触及繁杂的既有利益藩篱,且《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在关键性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国企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培育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国企”的目标,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

近几个月以来,国家主席多次对国企改革发声,指出国企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必须搞好”。国务院总理也多次强调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生。

“《指导意见》偏向于原则性、纲领性,后续配套文件会部署细节。”一位参与文件起草的人士称,国资委会同财政部、人社部等花费两年时间来制定多个配套文件,不少央企也参与了讨论,个别领域会一企一策,“不能让顶层设计流于口号”。

9月24日,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一份重要的配套文件面世,改革进一步加速。据悉,最终定稿的配套文件数量可能超出此前外界预期,除薪酬改革、国企整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外,还会在企业社会责任、党建工作、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电力领域改革、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东北国企改革等细分领域上做出部署。

自2013年酝酿起,几经辗转数易其稿,配套政策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未来将建立怎样的国资国企构架、部委间将建立怎样的协调机制、备受关注的央企大整合又有何动作、厂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怎么办、市场化薪酬和人才流失怎么解等一系列疑问,还有待回答。

可以预计,配套文件接下来将继续选择性公开,最早的一批应该集中在国企分类、员工持股等方面。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就在落实,成败也在落实。

《指导意见》全面、详细地指出了整个改革的方向和关键点,分析人士认为,后续关键配套政策,需要对如下问题予以明确回答:一是如何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二是如何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三是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遏制腐败。四是如何通过改革激发活力;五是如何处理好国企改革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有参与文件起草的人士介绍,这次的顶层设计方案具体到超出想象,个别领域甚至会一企一策。

针对七大方面出台细则

此轮国企改革的高度、深度和敏感度空前,配套文件的起草也难度空前,涉及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证监会等多个部委,以及诸多体量巨大的国企,牵涉政府简政放权和部门利益调整,也牵涉不同企业之间的矛盾,无异于重塑整个国家的国资监管和运营体系。

《指导意见》明确提到了国企改革中的分类推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条件这七大方面。后续的配套政策,将会分别针对这七大方面中的主要问题,逐一出台相关细则。

去年下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相继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两份文件,加之今年6月获批的《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两份文件以及9月24日面世的《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n”中已明确了至少五份文件。

除此之外,针对国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接下来应该还准备陆续出台有关规范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文件,或将修改国有产权交易流转监管办法和实施细则。针对国资运营和国资委定位等问题,或将出台有关外派监事会、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文件。国资监管体制方面也有望出台配套政策。国企功能定位和分类、国企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国企资源重组整合等,也需要专门规范或规划。

针对国有资产流失,除前述文件外,还或将出台有关国企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政策,健全违法违规经营责任的追究体系。针对厂办大集体之类遗留问题和国企社会责任等,也需要专门的配套政策,且很可能根据国企现状“一企一策”。

在薪酬改革、员工持股、央企分类考核方面,预计也可能陆续出台配套政策。

除前述领域外,电力体制改革、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盐业体制改革等分产业的已出台和待出台改革方案,也是国企改革大棋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企功能定位和分类、国企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国企资源重组整合等基础性文件,以及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改组组建方案等也将出台。

同样,一些分区域改革的文件也有望陆续面世,其中或包括针对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的一些倾斜性政策支持,这从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的11个方面、130多项支持政策中,就可见一斑。具体上,东北国企改革或在员工持股、实施股权激励等方面收获“大礼包”。

此外,国资委目前还会同多个部门,深入研究各个行业协会在行业调研、谋篇布局等方面如何发挥实质作用,改变“企业上报什么项目,发改委就审批什么项目”的“盲目”现状,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多位参与文件起草的人士称,在两年多的起草过程中,配套政策数量由少积多,一些非原计划内的文件可能新增出台,而一些原计划中的文件也可能有所调整。

改革认识纠偏

从2013年至今,市场预期与国企改革方案的部分重点有所不同,甚至错位。其中,央企大整合的方向和路径、薪酬改革和员工持股改革、厂办大集体这三大难点,市场认识的偏差尤甚。

在央企大整合方面,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整体路线图,规划出可能的行业布局和企业规模,而具体执行上,或因企业重组过程中的不同难题,调整路线图上的时间表。目前,《指导意见》已经明确传达出了“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的思路。

“关注大多投向了资本市场。这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有国资专家指出,人们误以为央企资源整合就直指上市公司并购,或者就是简单的大合并,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以中国铁塔公司为例,由中国移动等三大电信运营商出人、出力的“三集合”公司,注册资本仅100亿元,成立短短一年间却为整个电信行业节约出超过500亿元的成本。

不是简单合并,而是拿出一部分共同的基础业务来合作,防止垄断。这种局部业务整合模式,接下来或将在交通等领域推广。

9月2日,继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进入整合程序后,招商局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之间,也启动了重组程序。两者最可能的整合点,是仓储和物流业务。

薪酬改革和员工持股问题也是一大难题。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继今年一季度实施国企主要负责人限薪以来,出现了前所未料的现象一一核心高管仍兢兢业业,但中层管理者却大面积流失。究其原因,在于一部分企业“对文件会错了意”,限薪红线划到了中层甚至基层。

《指导意见》的亮点之一,就在于明示“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优先支持的,是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评价,此举并非人人持股、平均持股,而是提出了人才资本的概念,这将影响到后续公司法的修改,影响企业注册资本登记方式的进一步改革,意义重大。但是,《指导意见》没有明确提出“分红权”改革,是一大遗憾。原因在于“分红权”不涉及改制,也不涉及员工出资持股,更有利于调动骨干员工的积极性。

国企分类改革是亮点

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各类国有企业共有15.6万户,其中央企约为5.2万户,地方国企约为10.4万户,国企数目居全球之首。

为了让数目居全球之首的中国国企改革红利惠及13亿民众,《指导意见》提到: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指导意见》对“国企分类”“员工持股”“薪酬改革”“股份制改革”等公众关心的重要命题都进行了论述。在业内专家看来,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是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

《指导意见》最终将国有企业划分为两大类:公益类国有企业和商业类国有企业,而商业类国有企业又可根据主营业务所属领域细分为商业竞争类和特定功能类。通过界定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多位国企内部人士均表示,此方案在预期之内。《指导意见》中“按照谁出资谁分类的原则”表明中央对地方下一步改革赋予了更大自。

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以来,目前地方各省份在出台各自国资改革意见的时候已经体现了分类改革这一思路。例如,上海、北京、湖北等省市都将国企分为竞争类企业、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三种;黑龙江把国企分为商业类、公益类,其中商业类企业细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

可以预见的是,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功能界定分类工作,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各级国资委重点推动的工作。某央企内部人士称,关于中央企业功能界定分类问题,他们和国资委保持着密切沟通,“划入哪一类央企,直接关系着改革边界和所适用改革方案。”

混合所有制是破题关键

如果说分类更多关乎国企自身前途命运,那么混合所有制无疑牵动着国企改革大局。这既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点出的国企改革破题关键,也是让众多国企人士“闻之色变”的痛点话题。

而中央巡视组2014年至今在多个央企巡视中发现的“国有资产流失”“违规向民营企业让利”等敏感事件,似乎加重了公众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担忧,也让部分国企领导对于主动改革慎之又慎。某地方国企高管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好了不是我的成绩,改革出错了是要打板子的。”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董事长徐念沙更是直呼:“不要摸不到石头就过河。”

资本市场显然对混合所有制抱有更大热情。东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凭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前提是提高国有资产的证券化率。”中国移动原董事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王建宙在大连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民企对混合所有制也非常感兴趣,它希望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后,应该有自己的发言权,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普通的财务投资者。”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认为,医药国企在研发能力、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人员产值上都要弱于民企。从整体来看,医药国企的利润水平低于民企。而在恒丰美林投资看来,目前整个国有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面临两极分化的局面,其中一些国有医药企业因自身体制不灵活、员工激励不到位,从而造成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发展利益不一致,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中信建投证券则认为,医药国企长久以来历史负担过重、运营效率偏低、盈利能力不强的局面,有望通过新一轮国企改革迎来内生和外延的双重改善。

结合国内医药板块的实际情况,恒丰美林投资分析,医药国企的改革将主要体现为三大方向――混改:引入民营或外资战略投资者,改善企业管理,建立市场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整合与剥离:改善现有国有资产的布局,实现资源的优质整合;股权激励:推进高管和员工持股,绑定核心利益群体,激发企业潜力。

在此之前,国务院国资委确定六家央企进行的“四项改革”试点中,国药集团是唯一一家医药企业。国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国药股份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作为国药集团改革第一试点的国药股份,已经将混改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回应,这份方案将于11月份获批。“这份方案的重点在于推出高管的激励方案,对于普通管理层及其子公司基本没有太大影响。”该人士说。

设置负面清单是混改核心

国企所在的各个行业中,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房地产国企也在国企改革中属于走得最快的一批。招商局旗下地产资源的整合、绿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借壳上市等,一系列动作背后,是房地产国企改革的实质推进。据统计,今年在21家涉房央企中,有超过十家央企目前已经开始进行内外部重组,这意味着一半涉房央企都在加快改革。这些央企重组方案完成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将产生新的格局,千亿元级别房企将增加,未来将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而本轮国企改革顶层意见的出台,无疑将加快房地产国企改革的步伐。

8月18日,备受瞩目的绿地集团整体上市一事最终完成。在整个重组方案中,绿地创新引入了管理层持股,董事长张玉良等43位绿地管理层人士组成的上海格林兰成为绿地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同时国资公司的持股权则退守50%。一个有着标志性意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样本就此诞生。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不对民间投资主体单独设置附加条件,有利于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隐性壁垒。此前有些领域民资难以进入,主要是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哪些领域可以向民资放开。设置负面清单是政府“放权”与行业“退出”的实质性动作,也是混改的核心。

在为混改营造良好环境部分,《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涉及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是为民间资本参与混改创造便利条件,减少一些条条框框,有利于提升改革效率,使民间资本的参与更容易。具有垄断势力、财务绩效良好的国有企业,缺乏引入非公有资本的内在动力,在引入非公企业资本时,常常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区位布局制订“特别条款”,加上人员身份转换和安置障碍,影响了非公有资本参与混改的积极性。破除行政垄断、消除非公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刻不容缓。

李锦认为,“石油领域的改革,根据《意见》,将在石油天然气主干管网部分实行网运分开、主辅分离。也就是说,之前业内讨论的将三家石油公司的管网抽出来单独成立石油管网总公司或许将成为可能,这将为石油领域的重组和混改提供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包括能源、交通、医疗、教育、通信等,一直是民营资本进入意愿比较高的领域,明确列出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降低了民营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不确定性。

例如“在江河主干渠道、石油天然气主干管网、电网等领域,实行网运分开、主辅分离,除对自然垄断环节的管网实行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外,放开竞争性业务,允许非国有资本平等进入”。实际上形成了国企混改的两张“负面清单”,―方面明确地列出了上述需要国资独资或控股的几大领域,另一方面明确了即使在上面负面清单之内的一些业务也是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的。

质的变革:从管资产到管资本

在针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上,《指导意见》提出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从管资产到管资本,一字之差,却是各级国资监管部门的质的变革。

以国务院国资委为例,这个成立于2003年,整合了央企工委、经贸委、财政部、中组部等多家单位的部分职能的正部级特设机构,解决了国企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等原有的监管弊端,迈出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第一步。

“老板+婆婆”的双重身份,始终是国资委饱受外界诟病的主要矛盾。曾担任国资委副主任、现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的邵宁曾表示:“这么庞大的一个行政机构,各部门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实、做到位,都去指导,必然对企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国资委一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一经营性国企的三层管理体制的方向已清晰可见。剩下的只是路线图和时间表问题。”某央企总会计师说。

多位央企人士表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一定不能是在国资委和央企中间夹的一个层级,“如果只是一个夹层,而这个层次还是行政化的管理的话,相当于是第二个国资委,对于改革没有益处。”

《指导意见》从目标、任务、方向等体制机制上做了纲领性表达,也有观察人士认为,能否真正激发改革活力,参与这场改革的利益相关者,要改革心态,改革文化。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王学秀说,“所有的改革,落脚点终归在人。”

在周放生看来,这轮改革中政府、企业、职工有“三怕”心理,政府国资监管部门怕丢权,企业经营者怕丢位子,职工怕利益受损。王学秀表示,国企改革不能“因噎废食”,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国有资产放在那儿不用、不发挥效益难道就不是一种流失?”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原主任、监事会巡视员李保民表示,“不能说职工一持股就是私有化,贴上这种意识形态的标签,容易使当事人担心政治风险而不愿推进改革,产生改革阻力。”所有的难题、担心、困惑,在等待“1+n”中的“n(改革配套细则)”给出答案、解释、步骤的同时,改革参与者自身,也有很多路要走。

牵涉各方利益难以一帆风顺

由于国企改革牵涉复杂的各方利益,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作为上海国企改革的先锋,上海家化董事长谢文坚9月在家门口遇袭事件以及此前家化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风波,只是上海家化在改制过程中遭遇诸多“阵痛”之一,说明改革者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阻力重重。国企改革的硬骨头“难啃”。

上海家化是上海第一家启动国有股退让的企业,被称为上海国企改革的里程碑。2010年底,家化集团宣布正在筹划国资改革事宜,率先示范“国资将在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2011年12月,平安信托51.09亿元正式入主家化集团,家化的身份从国有变成了混合所有制的企业。

这起改制意义重大,各方希望上海家化由此建立董事会制度,打造健仝的法人结构和优秀的业务班子。然而,在平安信托对家化集团文化和战略的梳理制定中,却引爆了与原有管理层的激烈冲突,原董事长及数位高管出局,一度引发各界热议。

一位长期关注国企改革的业内专家表示,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要点是两个:规范的公司治理及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规范的公司治理,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能够尽快释放活力的重要保障。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使企业真正具备在各种竞争环境下的自我生存及发展能力,形成源源不绝的生机和内在活力。“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说,“市场”一词在指导意见中出现35次,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将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释放巨大政策红利。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篇9

一、董事会治理机制的调整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董事会应该去行政化,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精神设立具有决策和监督职能的董事会。这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董事会成员特别是董事长任免的去行政化,赋予董事会人事选聘权。二是赋予董事会薪酬制定权。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较为僵化,董事会并无薪酬制定的绝对权。2014年11月中办了限薪令,明确央企负责人薪酬不能超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4倍。混合所有制下应充分赋予董事会对总经理及管理层的选聘权和薪酬制定权,真正建立以现代公司治理原则为指导的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三是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从独立董事的来源选择上看,由董事会选聘的独董很难担负起监督董事会的使命,可考虑由证券交易所直接委派独董到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其次独立董事的津贴也应由交易所发放,这样独董才有底气和动机去监督董事会。

二、监事会治理机制的调整

在监事会层面上,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几乎没有哪一个公司的问题是由监事会发现的。监事会形同虚设,被人们称为聋子的耳朵。按我国公司治理制度设计,公司的监督职能主要由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执行,监事会应由股东会与职工选举产生并向股东会负责。然而在实践操作中监事往往由董事长提名产生,监事会是对董事会负责,不是对股东会负责,建立真正具有独立性的监事会监督机制,真正发挥监事的监督职能。

三、管理层治理机制的调整

提倡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将创新和发展作为企业根本目标,将高管的年薪和绩效挂钩,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市场化治理机制,提升管理层工作效率。我国相当一部分国企的盈利能力来自于资源垄断或政策保护,与高管的个人能力与努力并无多大关系。“十三五”规划开局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商业领域和公益类下竞争性部门开放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家资源垄断的照顾和倾斜后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发挥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将高管的薪酬与公司绩效挂钩,强调运营效率。比如,在原先国企高管的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短期激励的基础上,增加中期激励工具(延期支付等形式),与此同时,公司董事会可推行包括员工持股计划在内薪酬改革,进一步引入了长期激励工具。通过短期、中长期薪酬激励工具组合使用,将混合所有制下的高管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利益协调一致,有助于提升管理层工作效率。

四、更新公司治理课程相关知识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公司治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挑选切合时展,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相结合的的案例进行运用。要求教师广泛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更新教学案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难度各异的案例来发挥学生的才能,挖掘他们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掌握与公司治理案例相关的各个知识点,因为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型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出现,且涉及的知识面广、跨度大。使得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的备课,必须对所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学科都非常熟悉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全面地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提供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公司治理问题的解决思路。

五、更新公司治理案例库,开展公司治理案例的学生讨论会

国企公司制改革方案篇10

2007年4月初,第十次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即将召开。在此次会议之前,电监会主持进行的“920”电力资产拍卖已基本结束,而更受业内瞩目的“647”电力资产的拍卖方案也将在会后出台。

所谓“647”电力资产,是指在2002年以“厂网分离”为核心的电力改革启动时,保留在国家电网公司的647万千瓦发电资产。按照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这部分资产只是“暂时保留”,将出售变现补充电网公司资本金。

《财经》记者获悉,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之上,广受瞩目的“647”资产的出售方案将进行最后一轮讨论。而在此之前,许多民营和外资发电企业从权威部门获悉,他们很有可能无缘此次电力资产大交易――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

“920”出售:多卖了40亿

在“647”出售方案递交到电力体制领导小组会议之时,“920”资产出售刚刚结束。

“920”是业内对“厂网分离”时保留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另一部分发电资产的简称。2002年启动的电力改革中,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成两部分,即中电投、华能、国电、大唐、华电等五大电力集团,以及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

按电力改革方案,“厂网分离”后的第二步改革为“主辅分离”,亦即将两大电网公司内的辅企业,即施工、修造企业和勘测设计等辅业集团公司分离出来。为支持未来的“主辅分离”改革,支付届时必要的人员分流成本,厂网“分家”之时预留了一部分发电企业股权,分散于21个省份的38家发电企业。这部分股权均非控股性权益,其价值未经市场评估。按电力行业的习惯,其折合的相应电力资产总计为920.01万千瓦发电资产,故称为“920”资产。

电力体制改革以来,“920”资产主要由国家电网公司各省分公司(即省电力公司)持有。2003年后,随着“电荒”加剧,各类电力公司纷纷上马新的机组。与此形势相适,相应的这部分电力资产又有所扩张。即至出售前,“920”项目所涉资产已超过1000万千瓦,但业内人士仍习惯性称之为“920资产”。

按照规定,“920”资产的出售工作应在2004年即启动,但几经延搁。在2005年底召开的第八次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中央明确要加快对电网保留的“920”和“647”资产的处置工作,由电监会主持相关资产的交易。

2006年8月,920万千瓦发电资产公开出售正式启动。电监会面向全社会征集投资者,采用多轮筛选、竞价谈判等方式决定最终购买方和购买价格。电监会专门委托中介机构对资产进行审计,并监督交易过程。

最终,这笔涉及21个省份38家发电企业股权的电力资产经过竞标,有近60家竞标者递交了意向书。经过首轮报价之后,这些资产“肥瘦搭配”分别打包,逐一出售。

由于此次拍卖优先考虑出售给第一大股东,因此,相当一部分股权由相关电厂的第一大股东购得。2007年年初,“920”项目的资产变卖工作已基本结束。

“总体而言,出售情况比预计的要好,下一步‘主辅分离’财政不需要再贴钱了。”一位电监会官员告诉《财经》记者,此次拍卖金额估计在180亿元左右,比预计多出了40亿元,已接近电网企业主辅分离的成本预算。

这位负责人指出,“920”项目出售情况良好,与2006年宏观经济的大环境较好、股市走势较高有一定关系。

此外,近年来“920”项目的资产总量也有所扩张。如浙江嘉兴发电公司,1995年投产的一期工程仅有两台30万千瓦机组;2002年后,又相继上马了二期工程的四台6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这种情况并不罕见,“盘子大了,卖的价格就自然高了。”上述人士指出。

“647”艰难启动

不过,对很多电厂而言,更令人关注的电力资产交易还在后面,这就是“647”资产。

“647”是电改之初预留的另一部分电力资产,原打算用于未来折合发电能力为647万千瓦,用以“补充电网建设资本金和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

与“920”不同的是,“647”资产所涉电厂股权较为单一,不像“920”一样是散落于全国各地不同电厂的股权。业内公认,“647”资产比“920”价值更高,因此,也更为市场瞩目。

“647”资产拍卖,经过了一波三折。按照当年的电改方案,国家电网公司只是“暂时保留”647.3万千瓦的发电资产,要在两年之内“公开出售”。然而,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只有原则性规定,对于发电资产何时变卖、以及如何变卖,并未有具体安排。

从2005年至今,如何出售这部分资产曾多有争议,其核心在于将其打包还是拆分。

打包出售一度成为选择。然而,在2003年进行的电力资产“分家”之时,原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发电资产,有10357.32万千瓦被分拆进入了五大发电集团,在划分资产的过程中,对于五大发电集团的安排具有“均衡性”的考虑――即将当时的国家电力公司系统的上市公司、水电公司和独立发电公司均衡地划入各大电力集团,各集团的规模和资产质量大致相当,在各个区域电力市场中的份额均不超过20%,每家发电公司拥有的发电装机总量在3200万千瓦左右,以此确立今后电力市场竞争的一个基本格局。

正因为此,如果将这些电力资产整体出售,势必打破这一均衡性的安排。

在各种反对声音之下,整体出售给某一家的方案被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否定。在2006年7月进行的第九次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更将处理“厂网遗留问题”列为“十一五”期间(即2006年-2010年)八项改革任务之一。在“920”项目尘埃落定之际,电改办又紧锣密鼓地筹划起了“647”资产的变卖工作。

争议四起

令很多业内人士感到意外的是,“647”资产的出售工作,目前确定的首选方案是“内部出售”――即直接发售给五大发电集团。

一些原本在积极筹划参与竞拍的地方电厂闻知此消息后忧心如焚,甚至在3月全国“两会”期间已组织起“危机公关”,希望能在“两会”上推动对于“647”资产出售方案的讨论工作。

不过,一位接近出售工作的负责人则向《财经》记者表示,相关方案还需经过电力体制领导小组最后讨论决定,而且,地方国有电厂不一定被排除在外。据悉,根据现在的方案,“647”资产的竞购者很可能会限定为国有企业。其中,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等国有五大发电集团均在竞购之列,而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将被排除在外。具体的入围企业名单仍有待最后定夺。

这一拍卖方案传出后,很快引起各方强烈关注。很多地方电厂、上市公司及一些外资电厂和民营电厂,原本希望通过竞购“647”资产在中国发电领域抢得一些市场份额,这一方案无疑使其希望破灭。《财经》记者获悉,此前,已有包括粤电力、深能源在内的多家公司明确表示了参加竞拍的意愿。

一位失望的投资者告诉《财经》记者,“在‘920’资产公开出售之时,电监会明确表示是为了给‘647’的资产变现积累经验。‘920’股权那么分散,都可以在社会范围内公开征集投资者,全国也有50多家发电厂商积极参与了920资产出售,这都预示了‘647’资产出售的市场前景看好。为什么到出售‘647’时,方案又变了呢?”

电监会的一位官员则解释称,“‘647’与‘920’情况不尽相同。在‘920’项目中,原国家电力公司下属的各省(市)电力公司都是参股,没有控股,股份比例从1.1%到48%不等。而在‘647’资产中,原国家电力公司是控股方。”

这位官员列出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职工安排的问题。“‘647’资产牵扯职工安排问题。如果都归属国有企业,可以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如果卖给外资或者民营企业,就很难说了。”

目前负责管理“647”资产的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崔继纯曾对《财经》记者透露,“920”资产的股东中,很多已经包括了外资企业。“647”资产则不然。

电监会一位官员明确表示:“‘647’的资产均为国有企业。从国有企业出售到国有企业,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这些资产本来就是为支付改革成本而暂时保留下来的。在相关的电改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电监会、电网公司与五大发电集团商议变卖方案。2003年划分资产时,有未能划分均匀的情况,这次处置‘647’资产时会予以考虑,但影响的程度不会很大。”

然而,“五大”之外的很多电力公司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公司高层认为,这一出售方案严重违背了当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精神。2002年启动的电力体制改革旨在打破垄断,建立一个自由竞争的电力市场,将原国家电力公司的发电资产重组为五大发电集团即是走出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在电力行业内引入新的投资者,推动股权多元化。而现在的“647”出售方案却进一步强化了五大发电集团,独立电厂的前景更加岌岌可危。

另一位电力业内分析师则指出,电力体制改革迄今已有四年之久,中国发电市场经历了巨大变化,市场机制已迸发出其自身活力。

五大发电集团中,中电投以外全部实现了装机容量翻番,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的比例一直在37%-40%之间,但其股本回报率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率除华能集团以外一直在各发电集团中居于下游,其资产总量与质量形成强大反差。

“此次资产出售,应当让业绩优良的投资者得到优良资产,正是监管力量与市场之手合作的完美机会,是以打破垄断为体制改革宗旨的完美延续。”上述上市公司高层告诉《财经》记者。

电监会主持电力资产出售事宜的官员承认,“现在距离较为完善的电力市场还差得很远”,但“如果这些电厂让外资买走,会出现很多麻烦”。“比如,由外资控股的电厂,电价如何确定?”

这位官员认为,目前当务之急,应当是尽快解决厂网分离的遗留问题,启动“十一五”期间电力改革,进行输配分开,电价、电力市场建设等改革。届时,引入外资的市场环境才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