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十篇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十篇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32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篇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个相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教学任务,而学校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把德育教学放在首位。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积极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学效果一直不明显,从而导致该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对于主课与辅助性课程持有不一样态度,一直都认为只要提高语文、数学以及英语教学质量即可,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支持,进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因此,教师一定要把主科与辅助性课程放在同一位置上,同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纲要求实现思想道德教学目的,以此来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

 

由于在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会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以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毫无章法可言,同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逐渐降低,进而让我国思想道德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一个合适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忽略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进而影响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把该课程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仅仅会削弱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性,也会阻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

 

(四)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不仅仅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地方,予以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主课上,忽略了辅助性课程的功能,从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至今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机制,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只单单依靠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或者是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

 

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要认识到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之下,终于发现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更好地保证品德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因此,在讲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教学目的跟道德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譬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个辩论赛,就用时下最为火热的话题,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分别设一个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身想法来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通过开展一个辩论赛,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自身想法,以便于全面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与人生观。由此可看,把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科技化,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说: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让人们反思的事例,最多的莫过于老人碰瓷的现象,现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人们也在想到底要不要帮,经过一番纠结之后最后选择用手机录下视频作为证据再帮,这些现象把我国的道德素质拉低了。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关于老人碰瓷或者其他关于道德素质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看完视频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是不是应该伸出援手?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且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和德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关于道德方面的视频,以此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而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篇2

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吸性,坚决遏制“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不断增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和团5人组织的作用

学校要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德育为首”的思想。要构建以学校党支部、政教(德育)处、团队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全方位拓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思路,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2.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要选派和吸引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要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订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广大教师向往和社会尊重的岗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3.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要求广大教师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的要求,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1.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学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思想品德(政治)课程,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师任教思想品德(政治)学科,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抵制低级趣味,树立远大理想。

2.要全面贯彻落实班会课制度

班会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精心组织、认真策划每一节班会课。通过班会对社会、学校、班级以及同学之间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情感交融,实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要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德育水平

广大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丰收。

三、注重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催人奋进。学校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多角度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全方位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充分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创建优美、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十分重视校园自然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校园,精心设置景点,将中小学德育要求和内容加载其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同时,要切实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做好事情的前提,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心理环境。第二,要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真诚的爱心为每位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无论是高矮贫穷、成绩好坏、城市或农村……广大教师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怀,给每一个学生一份爱心与耐心,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再次,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要精心营造别具一格、温馨怡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书香气息,以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校园内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宣传橱窗、手抄报栏、诗词文学长廊、书画长廊等:在校园醒目的位置悬挂校训、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等:在教室里张贴或悬挂国旗、学生守则、励志标语等,在校内公共场所悬挂伟人、名人画像和格言等。总之,要努力做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充满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四、以节日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

节庆日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目、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如:结合有关节日和特殊纪念日,安排学校领导或老师在国旗下作主题讲话,弘扬正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外做个好公民。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重阳节期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体验生活,帮助敬老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六一儿童节期间

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普示范基地等参观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良好品德。同时,学校要利用学生入队、入团、军训、成人宣誓、校园艺术节等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以主题队会、班会、演讲、朗诵、讲故事、征文等形式,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各种怡情益智的课外文艺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增长知识。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运动会等,充分发挥体育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青少年学生奋发努力和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主题教育为手段,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1.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和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德。邀请“五老”到学校开展讲座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用革命传统故事和“五老”年轻时的奋斗历程来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常念感恩之人,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品德。开展科普和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学,遵纪守法。

2.要切实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德育老师,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采取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培训班、上门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学校与家庭互动、互助、互补的良好局面,从而达到家校共建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3.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教育;国学;新思路

历史对道德的定义是这样的:道德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具有的道行和德行,这个道德具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心理学上讲,还要有相对稳定的心理态度和心理倾向。学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教师要以身作则,学生要对领导的行为进行模仿,这是个必然发展趋势,因此,不管是领导阶层还是下属人员,都要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让这种美好的行为习惯在国学的经典涵盖下越来越实用,越来越充实。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自古我国就是倡导国学的重要国家之一,国学中隐藏的道德理念和道德风韵一直被我国沿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被广泛传颂,国学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它集合的更是民族精神的“魂”。如今纳入小学教育课程的国学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一部非常出色的国学经典之作,它涵盖了很多教育学,养身学,为人处世学,政治学等相关知识,对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积累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化创造了条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提醒的是,每个人出生的条件都是一样的,最初的德行大都是从善的,先天的品行不足以战胜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说,环境因素对人内心灵魂的冲击很大,强调人要自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教学方面的一些说法,意在教育学生时刻让自己保持严谨的学习风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家长和教师的看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自己。另外一部经典之作就是人们常常记起的《弟子规》,大家都知道,这部国学最抢眼的地方就是,它仅仅有三百六十句话,一千零八十个字,几乎就把所有的“孝”和“行”集合进来,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修身养性等,字字千金,弥足珍贵。这里边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这句话:“财物轻,怨何生”告诫人们,钱乃身外之物,人生不是仅仅靠钱财就能换来想要的东西,短暂的生命中需要我们争取的还有很多,比如亲情、友谊、爱情、事业等。“泛爱众,而亲仁”这句也是很重要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话语,告诉人们要心存善念,懂得感恩,不关于什么样的人相处,都要视其为亲兄姐妹一样,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语句一直激励我们要积极学习我国的经典国学,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中华传统的精华文化,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进行的现实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一)开展国学的目的: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我国国学常识的了解,并能够活学活用这些经典之作,提升自己的气质,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让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二)开展国学的方法:

1.为学生安排合理的国学教育时间,坚持不懈进行国学教育。

小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有厌倦感,但是如果掌握好了时间,相信学习国学是不成问题的。《论语》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合理的时间安排完事之后,最好让学生懂的复习、预习,这样对不懂的问题就有很好的解决措施。人贵有恒心,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坚持不懈的学习,坚持每天学习国学半个小时,最好的时间是在清晨,记忆力较强,记得牢固不遗忘。另外,在利用十分钟的时间把不懂的问题勾画出来,求得上课时解决。

2.用矛盾的观点看“国学”。

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国学虽被看成是经典之作,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老师在进行国学选材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学生灌输最好的国学知识,让小学生从小就爱国学,从小就爱我国的文化,让国学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就被看好,让我国的国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总结:

纵观历史,有多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们,心存国学行走与外国之间,并将我国的精髓与外国友人相互传授,这是何等的幸事。如今的国学依旧如此被看好,国学热的想象屡见不鲜,不论是公开的国学活动还是电视媒体对我国的国学的传承都做了很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理念看待国学热的现象,用实际的学习,真实的国学文化韵味,挖掘国学背后的实际意义,将我国的国学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林助雄.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J].石油政工研究.1999(04)

[2]济群.心灵环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篇4

关键词:网络;道德建设;精神文明

网络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就要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常见的、青少年容易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

一、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络是个多彩的世界,导致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着迷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手机可以随身携带,随时观看,而且功能齐全,已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的最爱。走路、上班、上学等,都不时要掏出手机来浏览,因而被人们称为“低头党”,而且还呈现出日趋蔓延之势,着实令人担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净化手机网络环境迫在眉睫。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有59%的甘肃青少年经常通过手机网络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

尚处于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好胜及对英雄的崇拜心理,网络暴力及各类游戏的出现,正好迎合他们的这种猎奇和追求刺激的心理。他们通过操纵游戏可以得到内心或多或少的压抑都得以宣泄和释放及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手机网络产生迷恋心理。由于中小学生是一个处于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人群,其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都没有最终形成,极易受到带有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从而导致道德认知模糊,产生“攻击他人合理”的错误思想。延续到青年期后,极可能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有暴力倾向等。

二、浏览色情、暴力网站

虽然国家采取很多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但总有少数人为了经济利益,在网上传播色情文章作品、暴力视频和等。而中小学生涉世不深,对一些网站的色情、暴力等内容缺乏鉴别能力,盲目模仿,甚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根据材料内容许多网络游戏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题,许多不良网站含有大量的色情、暴力、恐怖信息,有些青少年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缺乏分辨能力,使自己沉迷于网络,给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这些内容会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要发展健康网络文化,这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网上交友上当受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人已把网上交友当成了交友的重要途径。但青少年因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缺乏经验,往往容易上当受骗,甚者会身遇残害。一些人迷恋与网上交友而无法自拔,借网络聊天室,社区等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病态的网络交友瘾,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还有网络上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会使你的一些个人信息外泄,很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上交友所导致的失财丢命的案件频频见诸报端,新的案件、新的骗术仍然层出不穷,足见网络交友安全应警钟长鸣。

四、利用网络从事犯罪活动

网络是一个没有法律制约与道德规范的自由世界,很多人在聊天时容易放纵自己,两性话题大行其道,低级趣味泛滥成灾,让人道德沦丧,而由它引发的道德问题更是比比皆是。有的青少年长期沉迷网络,导致性格变态,视亲人、朋友、同事为仇人,动辄伤害他人;有的深受暴力游戏毒害,变得对生命麻木不仁,由网上打打杀杀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杀人犯;有的由于陷入网恋而酿成命案悲剧;有的利用网络雇凶、拐骗杀人、诱骗妇女、少女,实施性犯罪;有的参加网络、利用网络制作、贩卖和传播物品等。

五、上网成瘾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篇5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长治小学生红色教育的可行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这些内容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红色文化对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

1.长治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长治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又孕育着红色文化的热土,中国共产党领导长治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这里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八年抗战,长治抗日军民在这里对日军开展了关家垴之战、黄崖洞保卫战、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诸多著名的战斗和战役,创造出了地雷战、窑洞战、急袭战、伏击战、围困战、破袭战。这些战役、战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打掉了侵略者的锐气,撑起了上党的一片蓝天。如今闪着红色光辉的旧址和纪念地遍布全市,有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砖壁、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总司令亲手种下的五星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还有武乡关家垴、潞城神头岭等抗日战场遗址、沁源围困战遗址和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旧址等。除此之外,凝结革命历史、反映革命精神的各种文物、歌曲、戏曲等也是极富价值的红色资源。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长治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奠定了基础。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开展红色游戏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真实生动,不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大大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心灵,更能够加强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儿童时期的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长治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长治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制订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小学阶段的红色教育目标,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儿童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具有集体主义意识,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长治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儿童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或儿童周围的一些人物和事物使他们知道红色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有助于社会和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学习内容,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为载体,它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其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开展“红色春游”之旅,让儿童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接受一次红色教育。但旅游并不是毫无准备、盲目地使学生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在红色组织旅游计划之前要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对将要游览的革命纪念地的革命历史和所发生的革命事迹有基本的认识;向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简单的要求使其有目的地参观,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味,通过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资料使儿童真实地感受历史,激发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深刻体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如长治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史实的革命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八路军将领组雕、八路丰碑、八路碑林、窑洞、半景画馆等一个个革命纪念物无不述说着一幕幕革命的历史,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光辉,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里游客还可以亲自参与“打一场游击战”的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通过这样的红色旅游给儿童提供更多的直观刺激,运用情感的迁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加深对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提高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3.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治是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要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把革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努力营造红色教育氛围,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校园网建设、墙面文化、宣传橱窗等方面,用生动形象的绘画或简短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使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引导和存在;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红色故事讲诵、革命题材电影观赏和革命歌曲演唱等活动。张兰玲的《浅谈大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差异性与有效衔接》对河南省大中小学红色教育调查中显示小学生喜欢的红色教育途径有“参观革命旧址或纪念馆、组织红色旅游、观看革命题材电影、举办革命歌曲演唱比赛”等。影视作品具有视听享受的功能,较之阅读静态的红色书籍而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为影视艺术作品中往往触及生动鲜活的历史场面和英雄事迹,这些更易于让儿童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感染力更强。而红色歌曲往往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歌词生动形象、感情爱憎分明,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直入人的心底,使人在情感体验过程中产生共鸣。如产生于长治黎城县的歌曲《空室清野》,反映了1940年日军对黎城县西井镇人民的烧杀掠抢,表达了作者对日军烧杀掠抢的憎恨以及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与日军抗争的心情。歌词简单易懂,儿童从中能够了解历史,深刻感受到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增强民族情感,受到红色教育的熏陶。

红色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长治地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长治应该利用好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红色教育的比较优势,让红色教育成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薄存旭.我们需要怎样的红色文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09(10).

[3]万生更,万生新,谭照彦.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党史文苑,2010(09).

[4]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03).

[5]王妓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共郑州党委党校学报,2007(05).

[6]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05).

[7]毛冰漪,赖浩明.论红色资源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8]蔡红梅,龙迎伟.论“红色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02).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篇6

小学德育问题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构建校内外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努力完成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过于抽象

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及其德育教师对改革开放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依然存现,有个别老师认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又虚又空,是搞形式的,没有实际意义;面对现实社会,一些消极东西对学生的影响,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有限,或者无能为力,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探讨,对思想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欠缺,还有追求表面化、任务化的倾向,出现问题大多实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急于应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所谓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是指内容要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易于被其内化和实践,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符合主流社会的精神。而今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多还是照搬传统的内容,把养成教育视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没有创新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这种缺乏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和对话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必然是低效的。

3.小学德育的方法“成人化”倾向严重

小学德育内容有些“假、大、空”,没有从小学生实际年龄的特点着手,“成人化”倾向严重,口头教育多,校方对小学生的要求过于抽象,脱离小学生实际年龄能够接受的实际情况,小学德育实际效果造成不好的影响;加上其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使得小学生的实际学习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德育自然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

目前,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隔代看管、儿童留守、儿童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环节相当薄弱。

5.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二、加强小学德育管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1.建全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教育部门,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没有彻底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的指标,德育是软的指标,出现了重“智力”轻“品德”、以“智”代“德”现象。智育与德育虽然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是从完成任务看还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们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形成良好道德行为,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以及如何做人的问题。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处理好各门学科知识与德育学科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课程标中准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学科教学时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有效结合。因此,我们更要强调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教育资源,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各学科课程各自的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各自教材的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切实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注重学科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能够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

3.校方与家庭要配合协调,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联系,正确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成为协助家长教育孩子的好参谋。相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很大优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已经形成了不同德育教育内容和德育目标,教师具备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拥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同时也有不足,受形式、内容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学校更多的是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缺乏个别性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的特点刚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因此,家庭和学校更是要协调配合,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合力。

4.要处理好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校德育影响的问题

21世纪的学生被很多人称为“网络一代”。因为网络文化具有及时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再加上中小学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他们不愿承担责任,又有追求自由时髦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便是一种必然。网络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学校的德育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带来生机;而另一方面,也给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行为带来不良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并且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络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学校,必须要首当其冲,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陶宏开教授说:“网络不是洪水猛兽。”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它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所造成的冲击是空前的,它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但只要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思想重视,引导方法得当,管理措施到位,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技术,精彩的互联网络世界就会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性科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勇于面对挑战,努力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秦世荣,秦凤莲.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篇7

论文摘要:当前,中小学德育陷入了困境,表现为德育仍处于从属地位、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造成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为德育目标脱离实际、德育内容区分不清、德育方法僵化单一、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提高德育实效性: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更新德育观念,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中小学实施德育,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过度化倾向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在教学中过于偏重知识、概念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疏于价值、情感、意志、信念的培养与引导,使学生丧失了精神生活所需的内在的道德支点。我们虽然对中小学的德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德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实效性低下,德育陷入了困境。目前,加强中小学德育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中小学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教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德育内容具体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该掌握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它标志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方面的品质,是德育顺利进行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而确定的,它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四个方面。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政治觉悟打好基础,为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道德认识、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道德品质等。

中小学阶段是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也是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小学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既烦琐又复杂,贯穿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

二、中小学德育现状

中小学的德育虽然受到高度的重视,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老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突出,许多新问题以十分复杂多样的形式出现。

1.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

重智育轻德育是中小学一种普遍的倾向。教师、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试分数而淡化品德表现。在很多学校评“三好”学生,常常是“一好”代替“三好”。德育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德育行为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2.德育以灌输为主,缺乏学生参与

当前中小学的德育往往只重视课堂,虽然强调德育的“知情意行”,但大多情况下,“知”仅仅是教师告诉学生该懂得什么道理,“情”仅仅是教师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德育模式下,“意”和“行”就不难想象了,中小学德育就变得很脆弱,造成学生在教师面前是“乖乖儿”,而回到家里却成了“小皇帝”,走上社会后往往就成了“问题儿”。

3.德育以学校为主,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由于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大量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又因为大量学生家长长期外出打工以及“单亲家庭”的出现,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小学的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教授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和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复杂多变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教师教授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5+2=0”的状况(即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

三、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德育效果。”中小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动力,必须探索内在的、根本的原因,才能把握德育方向,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1.德育目标脱离实际

德育目标定位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德育实效性的高低。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往往定得太高、太大、太空,甚至不科学,习惯制造学校德育的“神话”。只讲理想,不讲利益;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方向性,不讲可能性。目标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在德育活动中根本就达不到。达不到的目标又必须去实施,就会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的现象。如此必然带来德育内容、方法、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偏低。

2.德育内容区分不清

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四个方面,但在日常的德育中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的现象,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只讲政治立场,不讲道德修养。有人把整个学校德育比作大树,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这棵树上的根和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棵树上的花和果。德育之树的根若不深、干若不强,那么它的花必不艳、果必不丰。

3.德育方法僵化单一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德育过分强调思想改造,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来激发学生在思想道德上产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与内在机制对立起来。这样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无关的知识对象,造成学生不愿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和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式来进行强制学习。

4.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评价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只看开展了多少次实践活动,受到上级多少次表扬,而不去了解参与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这些表扬到底能给学生带来多少益处;评价一个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道德教育,只看他做了多少件好事,捐了多少钱,得了多少道德积分,在学校有过何种奖励,而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精神的升华。

四、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措施

当前,中小学德育陷入了困境,实效性低下,改革德育状况已经成为中小学迫切的任务。因此,中小学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师德的外延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又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师在中小学德育中起主导作用,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效益。要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有献身德育工作的热忱,有透视、研究种种德育现象和把握其本质的能力,有处理好一元导向和观念多元化这一矛盾的认识准备,有勇于创造、开拓新局面的探索精神。

2.更新德育观念,充实德育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德育工作者要更新德育观念,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教育与德育之间划等号的观念;同时也要认识到,德育离不开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代替德育。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出科学的分析,既教书又育人。学校还应对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近现代史教育、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世界知识教育和“三观”教育,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抵制错误及腐朽思想的能力。

3.改进德育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应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互相关心、携手合作,共同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评价,调动学生自我德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4.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既不是先天模式的展开,也不是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的结果,而是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下运用同化和顺应的机制,获得道德判断的认识机制、道德判断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所处的环境除了校园之外,还包括校园外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小学应努力优化德育环境,尽力让环境顺应德育的要求,充分把握环境中存在的德育资源,增强环境对德育的正向影响力度。中小学生的德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要坚持多维联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让全社会都为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营造一个最佳的环境。

中小学的德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育人事业。青少年时期是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校要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以生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结合”的网络,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课堂实践;教学策略

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时其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由于后天的引导和教育出现了问题,因而导致了各种不良的品行和触犯法律行为的出现,所以,为了有效杜绝这些不良的现象,教师必须肩负起对小学生开展德育的重任。

一、立足思想品德教材,寻觅德育的突破口

思想品德教材是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当围绕思想品德教材展开。优良的德育内容是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和行为素养的肥沃土壤,教师在实践中,应当立足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积极寻找德育的突破口,力图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最大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粤教版四年级思想品德“5.做个受欢迎的人”这一课时,可以先小学生阅读一遍教材内容,然后启发学生如何才能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或者让学生思考,班上受欢迎的同学都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找到有效的切入点。最终经过学生的共同探讨,得出一般受欢迎的人都具有热情、聪明、体谅、帮助他人、可信赖、诚实、稳重、忠诚等良好品德的结论,进而引申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小学生以上所述的良好道德品行,有效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开展教学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因此,往往对于课本上一些抽象的、文字性叙述的德育知识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但是他们似乎对于游戏存在先天性的喜爱。有些益智类游戏,不但可以有效开发小学生的智力,还能强化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健学生的体魄,如果教师将此法利用得好,那么将会有效提高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小学生开展“三人四足”体育游戏,让小学生自由挑选“战友”,然后将小学生的腿用绳索捆扎,比赛哪一小组能够率先跑到终点,最先跑到终点的小组,毋庸置疑,肯定是配合最为默契的一组。如此,通过这样的游戏竞技方式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进取意志,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中华孝行知多少?”的答题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然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孝道的典故或当代的实例,比如说,经典的“卧冰求鲤”“香九龄,能温席”等孝行故事,进而以这样答题游戏的方式,向小学生灌输孝道教育,让小学生从小知孝道、懂孝道、行孝道,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积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开展家校共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不但要借助校方教师的力量,还应当积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善于发动学生家长,形成家校合作共育的教学模式。因为从很大程度上说,家长和小学生存在血缘上的关系,正是基于这层浓浓的亲情,才更应当借助家长的力量。教师一定要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邀请小学生的家长来到学校,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举办名为“我为父母唱支歌”的文艺活动,让小学生运用歌声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恩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家长的恩情,如给父母一个拥抱、亲吻父母等行为。在家长会举办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采用家庭回访的方式深入学生家庭内部了解情况,知道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日常表现,然后“对症下药”,对于家庭生活中行为品行和行为习惯较为良好的学生,思想品德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这些日常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当然,对于家庭生活中表现较差的,如自理独立能力欠缺、以自我为中心、好逸恶劳等不利于小学生成长的行为品质,教师要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团结同学,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如此,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阶段通过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积极立足思想品德教材,寻觅德育的突破点;其次,开展教学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最后,积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开展家校共育,进而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有效提高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实效性

从教育的历程与人生的发展阶段看来,小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学生心智还很不成熟,需要成年人的教育与塑造,他们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年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其今后的发展,因而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最重要的途径,而其实效性差是困扰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因此,在全社会实施公民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思想品德课实效性分析

小学实施德育有多种途径,如各科教学(其中包括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各科教学)、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少先队等。思想品德课是最经常的途径,一直发挥着重要渠道(相当部分人认为是主渠道)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适当运用一些实践活动,向学生贯彻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实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居主导地位。在道德认知方面,小学生对国家标志、正确的品德行为规范、正确的道德观点、模范人物的认识和再现。在道德行为方面,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能把有关知识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应用于具体的行为之中,文明礼貌,遵纪守法。需要特别指出:知识虽然是认识的对象或行为的具体规范,但更是思想品德的载体。指导和规范行为,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判断、抉择能力;发展自我教育的多维建构,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实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实功效与期望功效的吻合程度。吻合程度越高,我们说越有效,反之,如果它的现实功效与期望功效相差甚远,或者其正向的潜在功效不能转化为正向显在功效,或者负向功效过大,即所谓的实效低下。

二、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1.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民族精神。而目前,小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具有自豪感,但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渴望,缺少不畏、英勇抗争的历史责任感;缺少团结合作的精神,缺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扶危济困的社会公德。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为民族振兴的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社会公德中的团结互助、平等友爱、一诺千金、严己宽人、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等也都是正确的集体主义人生观,应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灌输和培养,尤其是学校教育中更应该放在首位。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历史古迹的图片或记录片,有条件的话带领学生亲自游历则更能使学生们印象深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温良恭俭让的习惯,克服懒散懈怠、意志消沉、孤僻乖戾、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尔虞我诈的不良品质,克服不宽容他人,不谅解他人的缺点,为学生个人的良好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要孝字为先。一个人从嗷嗷待哺到长大成人,一步也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关怀与呵护,试想,如果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又怎么去爱别人,爱这个社会。所以,是否孝顺父母长辈,成为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基本标准。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小学生多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家庭,父母长辈的溺爱,使得小学生中出现如下现象:不孝敬父母,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好吃的得自己先吃,好用的得自己先用,认为父母关心自己是天经地义;上学时父母背书包,父母到学校替孩子完成劳动任务,生活不能自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阔少爷、阔小姐生活。

对于这部分小学生,要让他们学会感悟生活。如果说感知是一种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那么实践则是一次再学习、再感知的感悟过程。我们要把深化道德行为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引领学生去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践体验等。在生活实践中,学生亲身体会、亲身感悟,所学的品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深化。比如,安排家庭作业,给父母洗脚,为长辈剪指甲等,通过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付出的喜悦,使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这样的实践体验,才能使道德知识更内化,道德行为更深化、更有效。良好的家庭美德教育,能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也为日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集体主义道德风尚奠定坚实基础。

3.个人修养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人为本”,这就回归到了个人修养教育。目前,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认同公正无私、疾恶如仇、团结友善的品格,但缺少戒奢节俭、豁达大度、温良谦让的个人修养;虽然享受着知识创新带来的各种物质成果,但却缺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知难而上的创新精神,表现为懒散懈怠、意志消沉,遇到难题不动脑,做作业抄袭别人;缺乏诚信意识,具体表现为上课迟到不说明真实原因,编造理由,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有些小学生认为不讲诚信无所谓,而且不相信别人,认为周围值得信赖的人很少;心理品质脆弱,表现为自我中心、轻生、厌学、早恋、偏激、自卑、焦虑、嫉妒等,承受挫折能力很差,一次考试失利就一蹶不振,遇到一点困难就丧失信心,缺少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而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可以在思想品德课上通过剖析学生心理,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不断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经过情感的过滤与催化,品德课活动中所学的道理与知识也会深深地铭刻于学生的心田,并转化为学生的要求和思想,去指导他们的行动。帮助学生加强个人修养教育,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品德,激发学生自我理解,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内动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结语

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实效性,要坚持以为人本、以学生为中心,把握住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其在思想品德课上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影响,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让小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费惠珍.有效性:品德课教学的“命脉”――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02):80-81.

[2]高波.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心理误区的跨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2):58-59.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校园;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6

引言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在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让他们将来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作为小学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者。在小学生初进小学校园时,小学教师就应当开始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下就其重要性做出阐述,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深入探究应如何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人的一生,少年时代的教育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对在青年时期形成如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刻影响,所以从小学就应该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个人早期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彻底颠覆,因为这是要经过教育并通过长时间实践而形成的,少年这一重要时期有其延伸性作用,不可小觑。少儿的思想品德观念还较弱,是处于一个人终生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可塑性较强。如果可以利用小学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教学,将会帮助学生正确发展。如果无法做到正确引导,会使得学生错失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变成人们口中所说的"坏小孩",更有甚者影响致其一生走入歧途,变成一名对社会形成危害的罪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生活上的正确引导

正因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师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雨果讲过"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做人该有的常态。"这就是在告诉世人,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是其次,良好道德是为人的重点。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接纳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观察学生,找出问题根源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让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念。

多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一方面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辨清大千世界的是非对错。另一方面,能够在学生心里塑造一个可亲近的形象,便于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和精神上的指引。作为教师,想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尊师重道,品格端正,内心善良的人,首先自己本身要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以关爱、宽容,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从自己身上学到良好的思想品德。

2.学习上的不断渗透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从学习中渗透。小学有思想品德课程,这门课程不应作为单独唯一的课堂来教学,应结合其他学科一同进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书里出现的、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遇到不同情况应如何做。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将书本知识学的透彻,只是基础。在课余时间,也不能放松。教师虽然是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者,但是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配合,这样,教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在家庭访问或者家长会上,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对孩子的德行教育双管齐下。家长可以在节假日或者特殊的日子,带着孩子去烈士林园扫墓,学习英雄事迹;周末的时间,小孩子都喜欢看电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如《海尔兄弟》、《丁丁历险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容易看懂,也能从动画片中学到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孩子在轻松之余也能受到教育。

3.课外活动延伸教育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因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其中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例如可以开展班级集体清洁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所需要的清洁工具,然后分配工作,共同完成一次清洁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在清洁后要让学生把工具带回家,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和减少丢三落四的习惯。又如每年六一儿童节可以举办一些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快乐,给有才艺的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无论是跳舞唱歌、吟诗作画、武术杂技等,都能够一展身手,赢得掌声的同时对他们无形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单靠课堂或单靠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应当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完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各方面都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傅根跃,丁晓攀,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儿童亲社会性说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