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阶段性调研成果十篇阶段性调研成果十篇

阶段性调研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46

阶段性调研成果篇1

用。本文主要是分析了调剖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调剖工艺的现状出发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井;调剖;发展

中图分类号:te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017-01

水井调剖技术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工艺技术系列,成为控水稳油重要工艺技术之一。随着开发形势的变化,调剖工艺技术逐步发展,走过了初期研究探索、发展和推广应用阶段,完善提高成熟阶段和大规模低成本应用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单一的水井调剖发展到井组的油水井对应调堵,然后向区块整体调剖发展;第二阶段以改变储层深部的非均质性和提高水驱洗油效率为目的,进行了近解远调、深部调剖和驱油试验,形成深部调剖工艺和堵剂应用优选模式;第三阶段是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水井层间层内矛盾和区块注采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阶段主要针对随着单井调剖轮次的增加,调剖效果遂年变差。

1水井调剖工艺现状分析

水井调剖的成功决定于三个因素:精细的油藏工程研究,与油藏环境匹配的堵水调剖剂,合理的施工方案及工艺技术,三个因素其实是前后相继的三个步骤,三者俱备可确保水井调剖的成功。

1.1油藏分析及决策技术

从油藏或单元区块的整体角度出发,结合动静态监测资料和油藏精细描述成果进行综合应用,搞清剩余油分布和高渗透条带状况,对调剖井的调剖时机进行高效、综合、多指标决策。通过油藏构造研究以设计水井调剖的区域和规模,通过油层结构研究以设计水井调剖剂的量和注入方式,通过油层物性研究以设计水井调剖剂的种类,通过开发历史研究以选择调剖井,通过油藏剩余油研究以设计调剖剂放置位置,实现有效的液流转向。目前应用遗传算法预测油藏渗透率场和灰色理论定量计算油藏大孔道参数等定量识别地层大孔道高渗透带。另外通过测定注水井井口压降曲线,计算注水压力指数(pi值),根据pi值和ipi值(平均压力指数),来确定调剖的必要性、选择调剖井和调剖剂、计算调剖剂用量、评价调剖效果、判断重复调剖的时间等。

1.2堵剂系列优化技术

不同区块的油藏性质均有差异,对堵剂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应针对具体的油藏特点研究相应的堵剂。针对不同区块。不同油藏,不同堵剂,不同流体性质开展调剖机理研究及堵剂的油藏适应性评价和复配技术研究,堵剂从单一堵剂向多种堵剂发展,由高强度近调剖向低强度深层调剖发展;调剖类型由单液法向双液法、多液法发展,调剖剂量由少向大剂量方面发展。目前采用多段塞、多种调剖剂复合堵水技术,充分发挥各类堵剂的协同效应,室内实验及现场效果证明,调剖效果明显优于单液法。对常用堵剂的封堵能力和深部运移性评价,封堵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无机颗粒、水膨体、强冻胶、弱冻胶、弱凝胶;运移能力从低到高依次为无机颗粒、水膨体、强冻胶、弱凝胶。

1.3注入工艺优化技术

注入段塞设计方面,正常注水压力井,按三个段塞设计,强度中等的前置段塞―弱强度段塞―高强度段塞封口;存在高渗透层的相对低压井,采用高强度的前置段塞,然后按弱―强段塞调剖;后期堵塞的高压井,采用酸化预处理,在按中―弱―强段塞调剖。注入速度方面,对于层内调堵,一般采用低-中速注入方式,并且不高于注水速度和配注要求;对于层间调堵,采用低速注入,低于低渗

层启动压力,且不高于注水压力;而对于高压井,则采用降压调堵法,通常实施关井降压或酸化降压后再进行调剖。

1.4施工效果评价技术

调剖效果评价技术由以往的单井、单井组效果评价发展到区块的效果评价,形成了多项指标评价技术。由主要依据水井注入动态(注入压力、日注水量、吸水指数)、油井产出动态(日产液、日产油、含水、动液面)和动静态监测资料(压降曲线、吸水剖面、产液剖面等)进行效果评价延伸到主要开发指标及水驱规律曲线的变化对整体调剖区块进行效果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含水上升率、自然递减率、采收率提高值和水驱储量增加值。

2水井调剖的发展探讨

针对在高含水阶段反映出重复调剖井逐年增多,调剖效果逐年变差,措施有效期逐年下降的问题,提高调剖工艺技术效果,下步计划在以下几方面。

2.1开展多轮次调剖机理研究,把握调剖时机,延长调剖周期

针对单井调剖次数增多,重复调剖效果逐年变差的问题,从油藏研究着手,开展重复调剖机理研究。主要研究调剖后砂岩表面性质变化、油藏堵剂滞留及吸附性研究、调剖后剩余油分布及水驱变化和水驱规律与调剖有效期的关系。根据研究成果进行调剖配方调整,低成本调剖剂开发或对已有配方进行改进,进行调剖参数优化设计,以求改善调剖效果,延长调剖有效期。

2.2加强水井调剖技术与油藏工程的结合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况为“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在油水分布状况及层间矛盾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应加强水井调剖技术与油藏工程的结合。长期注水冲刷使储层非均质更加严重,原来的高渗带进一步形成“大孔道”;且因储层非均质和注水倍数的差异,致使“大孔道”发育程度和延伸距离不同,需研究高强度、能定位、可控的深部调堵技术,解决注入水无效循环的难题。

2.3加强调剖和调驱工艺相结合技术研究

小规模化学驱效果优于单纯的调剖措施,因此,需继续加强调剖和调驱技术的结合。调驱现场施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深部调剖为主要目的,注入调

剖堵剂后顶替污水,先将堵剂送入油层深部封堵高渗透条带,扩大波及系数,同时防止后续驱油剂大量流失;第二阶段以驱油为主,将廉价深部驱油体系注入地层,以提高洗油效率。下步开展最佳调驱时机、调剖堵剂和驱油剂用量最优配比等相关研究,提高区块采收率。

2.4开展以调剖为主的油水联动整体优化试验

目前调剖实施方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堵水调剖主要以单井为主,无法实现对窜流条带的整体封堵,不能改善油藏整体的非均质;二是受成本限制,实施规模太小,没有真正实现地层深部的液流转向。为此,下步开展以整体深部调剖为核心的油水联动工艺技术研究,加强区块整体调堵以及调堵与其他技术的集成应用,即调剖后通过调参、解堵、防砂等措施放大或减少油井生产压差,调配水井注水量,调整平面不同方向的渗流差异,改善油水渗流场,实现均衡水驱,进一步提高区块采收率。

水井调剖工作,走过了初期研究探索阶段、发展和推广应用阶段、完善提高成熟阶段,进入大规模低成本应用阶段,是油田高含水区块控水稳油的重要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今后开展多轮次调剖机理研究,把握调剖时机,延长调剖周期,加强堵水调剖技术与油藏工程的结合,开发低成本,高强度堵剂,开展以调剖为主的油水联动整体优化试验,为油田经济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阶段性调研成果篇2

关键词:健康行为过程理论;阶段非连续性;体育锻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一次对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健康行为过程理论阶段非连续性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的检验。该项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健康行为过程理论阶段非连续性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的检验进行分析,从而向广大高校学生揭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当代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作用,从而使广大高校学生更加积极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达到提高广大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

本文所分析的这一研究,其内容是对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采用了纵向研究设计这一方法,目的在于检验健康行为过程理论阶段非连续性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中所表现出来的阶段差异性。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某高校的大学生(不包括体育类专业),主要研究群体是在校的大一、大二以及大三的学生。整个调查的调查方法是整群分层随机取样,调查问卷分三次进行发放,具体数字如下:首次发放1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045份,包括男生501份,女生544份。第二次发放1220份调查问卷,回收1156份,其中有效问卷1088份,包括男生526份,女生562份。最后一次发放1245份调查问卷,回收1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092份,包括男生528份,女生564份。

三次的调查过程均比较顺利,在600名学生中有582个有效个案,包括男255人(43.81%),女生326人(56.19%)。

(二)研究程序

该项研究采用纵向设计,其根据是行为发生过程,根据健康行为过程理论,按照时间不同,设置三个不同的测量点,三个测量点为:前意向阶段(t1)、意向阶段(t2)以及行动阶段(t3)。

前意向阶段的测量时间是该高校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其测量的内容是该所高校(不包括体育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对于体育锻炼的结果期待、和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其行动的自我效能。

意向阶段的测量时间是在前意向阶段测量后一个月,其测量内容是该所高校(不包括体育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自我维持效能以及计划。

行动阶段的测量时间是在意向阶段测量后一个月,其测量内容是该所高校(不包括体育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自我恢复效能以及锻炼水平。

(三)整个调查问卷的设计

整个调查问卷数量为10份,其中前意向阶段6份,意向阶段2份,行动阶段2份。

1、前意向阶段其调查问卷情况

问卷1是关于调查对象的调查表,其主要是人口统计方面的问题,包括对该所高校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专业、年级以及学号等数据的统计。

问卷2是关于体育锻炼阶段的评定测量表,频率为每隔3天做一次调查,通过调查测量信度。

问卷3是关于健康风险感知的测量表,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关于危险认知的量表进行测量。采用Lippke的5等级计分法。

问卷4是关于对体育锻炼结果预期的测量表,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测量表,其中包括两个分量表,两个分量表一共有10个条目,5个条目是积极预期,5个条目是消极预期。采用Lippke的5等级计分法。

问卷5是关于锻炼自我效能的测量表,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锻炼自我效能测量表。共有8个条目。采用Lippke的5等级计分法

问卷6是关于体育锻炼意向的测量表,该测量表一共有3个条目。采用Lippke的5等级计分法。

2、意向阶段其调查问卷情况

问卷7是关于维持自我效能的测量表,由13个条目组成,同样采用Lippke的5等级计分法。

问卷8是关于体育锻炼计划的测量表,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测量表,由8个条目组成,其中包括两个分量表,两个分量表分别为行动计划以及应对计划。

3、行动阶段其调查问卷情况

问卷9是关于恢复自我效能的测量表,一共包括3个条目,同样采用Lippke的5等级计分法。

问卷10是关于体育锻炼水平的测量表,采用国际化标准。

该调查问卷通过对锻炼时间和频率的调查,把高校学生的锻炼时间以及频率转化成强度,然后将强度不同的运动转化成热量的消耗。

二、研究统计

(一)对于调查中无效问卷的判定和有效问卷缺失值的处理

在调查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无效问卷。对于本文所研究的这次调查,无效问卷即那些没有连续变量的问卷,其统计数据对于本文所研究的这次调查来说不具有使用价值。主要集中在一些测量表的缺失上面,如:人口统计学变量问卷、体育锻炼阶段评定测量表以及健康风险感知量表等。

而相对而言,对于那些有连续变量的问卷,如果某一问卷出现超过6个条目的缺失,那么该问卷则被归为无效问卷。对于那些缺失少于6个条目的具有连续变量的问卷,如果想要使用的话,可以国际上通用的SpSS18.0软件对其进行校正。

(二)对于数据的分析

对于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其分析工作要通过SpSS18.0软件实施。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法以及多组结构模型来对健康行为过程理论阶段非连续性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的适用性。

三、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

(一)被测试对象样本的行为阶段分布情况

在参与测试的600名高校(不包括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中,有16.6%的大学生,其测试结果分布在非意向阶段,从而可以认为这部分大学生既没有参见体育锻炼,也没有关于体育锻炼方面的计划。有29.3%的大学生,其测试结果分布在意向阶段,从而可以认为这部分大学生已经体育锻炼方面的打算,或者已经决定要参加体育锻炼。有54.1%的大学生,其测试结果分布在行动阶段,从而可以认为这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展了体育锻炼。

(二)健康行为过程理论阶段非连续性检验的前提条件

首先检验健康行为过程理论阶段非连续性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适用性,主要采用拟合度指标对其进行检验。这些拟合度指标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计算出来的。对于整个调查来说,总体样本以及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三个阶段的子样本表现在拟合指标上面,其卡方值是较大的,因此从统计学意义上进行考虑的话,其显著性较为明显。

因为本文所研究的调查项目,其所取的样本比较大,样本数为600,因此在实际的比值中,需要参考卡方自由度。本文所分析的这次调查项目,其总体样本以及以上提到的三个阶段,两者子样本的卡方自由度均小于2,从而可以说明健康行为过程理论阶段非连续性其适配度较好。说明健康行为过程理论阶段非连续性完全适用于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

其次,检验健康行为过程理论所提出的3个阶段的群体具有测量方面的等同性。本文所研究的这次调查研究中主要检验了健康行为过程理论的结构模型所具有的不变性。

(三)健康行为过程理论阶段非连续性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的检验

阶段性调研成果篇3

目前,在我国要着实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大农业投入,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末级渠系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二是坚持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要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补贴试点,加快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大力普及灌溉节水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等。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对外公布的节水“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由0.45提高到0.5左右。前不久,农业部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重大技术措施,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150多个县组织开展了节水农业试点示范,推广了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土壤水库营建、集雨补灌、经济植物篱、聚水保墒、抗旱坐水种、冬小麦测墒节灌、水稻浅湿控制灌溉等9大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这些技术模式针对性强、节水效益明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成为不同区域农田节水的主要技术模式。

因此,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方案研究

成果简介:该项研究成果对大型灌区现状水平,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指导原则与具体技术措施,选择五个大型灌区进行实地调研,对其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造策略进行了重点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五个不同类型灌区的总体改造方案。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皂河灌区良性运行机制示范推广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在实施大型灌续建配套的基础上,经过实践和探索,建立了“灌区专管机构+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管理模式,在皂河灌区成立了由4万多农户参与的以水文边界为单元18个用水户协会,形成了符合皂河灌区实际的用水户协会良性运行管理机制;对灌区水价、从事制度和工程管理进行配套改革,在工程管理上实现管养分离,建立了灌区骨干工程长效承包管理模式;并将灌区续建配套、灌区信息化管理和灌区运行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全国大型灌区良性运行管理的途径和办法。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卷盘式喷灌机规模化生产开发

成果简介:该项目完善了卷盘式喷灌机规格品种,先后完成了65tX、75tX、85tX、90tX四种底盘的大中型卷盘式喷灌机开发、设计。管径有φ65、φ75、φ90和φ100,管子长度可根据用户的需求,配备200~420m不等,每间隔20~30米为一个规格,形成了Jp65、Jp75、Jp90和Jp100四个系列。产品经排灌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镇江分中心测试,其主要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经多家用户使用质量可靠,性能良好。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灌溉用水管理新技术应用研究

技术简介:该技术是分析计算了霍泉灌区、漳河灌区、华北平原等地长系列参考作物腾发量及其变化规律基础上研发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物需水量实时预报模型;建立了灌区基本资料信息数据库和实时信息数据库;开发了灌溉用水决策支持系统,为灌溉用水管理提供辅助的预测和决策工具。在充分考虑国外先进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灌溉管理水平、管理体制等现状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先进性与实用性并重。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灌区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与应用研究

技术简介:该技术紧密结合灌区渠道防渗防冻胀衬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冻胀破坏严重难题,在对区内外砌护渠道进行防渗及冻胀破坏现状调查、研究成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选择典型试验段,通过三年现场试验观测,提出了适合灌区渠道防渗防冻胀衬砌结构型式;提出的“混凝土板+土工膜+苯板+砂砾石换填”等结构形式,具有显著的防冻胀效果,并已应用于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践中;提出了灌区不同级别渠道衬砌应用的型式和不同衬砌型式适用的地区、范围,为灌区渠道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干旱区非工程抗旱措施研究及推广

成果简介:该研究成果是利用“旱地龙”等抗旱剂的经验,提出非工程抗旱措施研究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对国产旱地龙多功能植物抗旱生长营养剂,以及引进的法国产Bp保水剂进行了多点对比试验,证明了它们均具有明显保水抗旱效果,尤其是采取使用旱地龙这种非工程抗旱措施具有更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

技术简介:该技术紧密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雨水高效利用、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具体技术落实与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创新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组装集成了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坡面集雨林草利用模式、道路集雨农田补灌利用模式、屋面集雨庭院经济利用模式和旱作农田雨水就地高效利用模式等5种集雨补灌高效利用技术模式。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技术试验监测与示范推广

技术简介:该技术进行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示范推广。经过3年努力,对河套灌区正在进行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和难题展开了研究,为灌区渠道防渗工程设计所需基本数据、为科学地设计、施工、概算、节水效益测评等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并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节水工程改造后可大大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缓解灌区用水供需矛盾,必将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意义重大。

灌区量配水系统研究

成果简介:该系统研究主要针对灌区信息化建设而研究,该系统的使用可使灌区管理局实时掌握各渠道水位、流量等,通过数据库存储灌溉历史数据,查询历史信息。使灌区水费收缴有据可查,实现按方收费的目的和达到节水目的。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成果有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问题,建立了灌区统一高效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用水管理“数据化”,使灌区管理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灌区用水管理测控新设备

产品简介:该技术成果创新点包括:利用声学驻波原理对液面进行测量,该测量方法为目前国内首创;创造性地运用卡尔曼滤波算法以及独特的硬件设计成功实现降低信号噪声,以及运用最新的DDS声音生成技术,保证了声波测距的准确性;提供了测量精度高的声波液位测量方法,对灌区水位测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太阳能供电遥控水工闸门成套设备”统筹创新性包括:采用模块化集成组装,密封式设计,防护性能好,安装调试简便;采用液压驱动装置,配备100w太阳能板和100aH的蓄电瓶,可以以0.305m/min提升,0.283m/min关闭的速度启闭重达10t的闸门,保证了闸门反应的及时性。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水田灌区泵站空闲旱田灌溉

成果简介:该成果通过对悦来灌区、星火灌区、新城灌区及新河宫灌区水、旱天灌溉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把水田灌水率图和旱田灌水率图适当调整并按时段叠加形成综合灌水率图,从中可以直观地分析出:水、旱田作物生育期全过程的最大用水流量并未超过泡田期流量,利用水田灌区的剩余水量来发展旱田灌溉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从水量上分析:按水田灌溉定额为430立方米/亩,灌溉站每亩可剩余水量150立方米/亩,完全可以满足一亩旱田的灌水要求。从灌溉时间上分析:水田用水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此时旱田尚不需要灌水,而在旱田用水高峰期的6月上旬,又恰是水田用水的低谷时期,所以在时间上也有保障。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引大灌区中草药新品种引进示范

产品简介:该产品引进各类中药材33种,筛选出适宜秦王川种植的23种,其中具有推广前景的有9种。建立药材示范繁殖基地574亩,累计推广黄芪、甘草、党参、柴胡等中药材38986.4亩,新增纯收益6373.9万元。通过黄芪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肥量对耐盐抑盐的效就研究,得出种植黄芪扣当年折抑盐效果可达67%―76%的结论。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产品在引进、吸收原产地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秦王川生产实际,总结编写了无公害黄芪、甘草、党参、柴胡、板兰根、金银花生产技术规程,为指导秦王川引大灌区药材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灌区水管理信息化技术与示范研究

技术简介:该项目灌区水管理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按照技术先进、实用可靠的设计原则,集水雨情遥测、水量计量、泵站自动监控、闸站自动监控、信息管理和配水优化调度于一体,应用于我国灌区水管理信息化建设。系统由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决策支持软件、语音查询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将扩频通讯技术、无线网桥与超短波混合组网等多项新技术应用于该灌区自动化领域,该技术为灌区全面建设水管理信息化积累了经验。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项目在江苏五岸灌区应用后,增产效益明显,节水节能效果显著,从功能上已具备了灌溉、防洪、排涝、降渍、治碱的手段,提高了水管理决策水平,促进了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为灌区全面建设水管理信息化积累了经验。

大型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系统

成果简介:该项目采用的渠道闸门自动控制系统,使用公共电话交换网或无线通讯网络实现对闸门的远程测控。对干、支口关键点的水位(流量)采用GSm通讯网络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斗口水位(流量)采用安装自记式水位计实时记录,定期iC卡转储方式实现数据的存储及传输。对野外无通电条件的测点可采用蓄电池或太阳能供电方式解决电源问题,解决了灌区测水点分散、战线长且普通较为偏僻,实现有线通讯方式有一定困难的问题。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节水技术推广应用

技术简介:该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双壁波纹管作为输水管道,管件采用铸铁或注塑件,给水栓采用铸铁件。管材之间、管材与管件之间全部采用承插连接胶圈密封,施工快捷,施工质量容易保证。系统适宜控制规模300~600亩。亩均工程造价300~400元。亩均年节水达100m^3以上,管道埋于地下,省去地表输水土渠,可节省土地3~5%。工程使用寿命一般20~30年。天津市渠灌区面积36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3,目前在渠灌区推广大口径管灌近17万亩,建设防渗渠道60万亩,尚有300万亩仍然沿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仅为0.45左右。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水的浪费又十分严重,因此在渠灌区推广大口径管灌节水技术潜力巨大。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水库灌区节水灌溉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

成果简介:该项目针对水资源紧缺,水库多元化供水,灌溉水利用率小,灌溉管理水平低等技术关键问题,研究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作物最低灌溉需水量及水分生产函数、节水灌溉制度、经济灌溉定额及最佳灌水模式;编制了灌溉预报专家系统,研制出石膏块土水势传感、计算机数字采集灌溉预报自动化系统,精度较高;提出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水均匀度、灌溉效率、水分生产率及灌区整体净效益等五项指标,对评价节水灌溉及其管理水平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综合提出水库灌区节水灌溉管理模式属复合(集成)型创新,经过四年试验示范推广,节水灌溉面积达3.38万平方公顷,效益达1.58亿元。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成果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较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季节性缺水灌区农业用水监测与调配系统

成果简介:该成果集研制农业用水监测与调配系统一套(含灌溉系统水量监测与调配系统、农业用水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配置了农业用水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农业节水调配模型。可监测示范区水情、气象、墒情变化情况,调配管理示范区农业用水。提出了不同干旱年景预案,编制了实时调配软件,最大限度地拦蓄地表径流,增强水利设施的供水和抗旱能力。提出了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农业节水模式,即将小、微型水利工程联合运行模式;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联动调配技术;该系统突出区域特色,直接进入田间实现水情、雨情、墒情监测与调配,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较广泛的代表性。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成果在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引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成果简介:该成果建立了自然环境、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和农业、林业等十五个生态系统,并找出了三个子系统和十五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区域耦合,区间耦合关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随资源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两个数字模型,揭示生态与社会经济体系相耦合运行的内涵和规律,初步建立了引黄生态灌溉区的模型。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灌区春小麦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成果简介:该研究是根据该地区季节性水盐运动规律,采用合理的灌水技术措施,在满足小麦生育阶段需水的同时,适当加大部分水量淋洗和调节土壤耕层盐分,使耕层盐分控制在较低水平上,改善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生活环境,提高抓苗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并逐步起到改良土壤的目的。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小麦抓苗率由原来的70%以下,提高到95%以上。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干旱河灌区节水综合技术研究

成果简介:该成果从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灌溉节水三个方面,集成了农业高效节水、水肥盐调控、生态保护、监测与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干旱内陆河灌区农业节水技术集成体系与应用模式。提出了仅需根据水流推进过程确定土壤入渗参数和田面糙率系数的新方法,简化了地面灌溉设计。提出了根据土壤剖面含水率变化估算柽柳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的理论方法与数学模型,为解决天然植被实际生态耗水问题提供了简易可行的方法。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系统理论和可靠性理论在灌区老化评估中应用

成果简介:该成果的研究内容系统性较强,研究以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为基础,系统地研究了在役工程结构的随机时变可靠度及实用计算方法,建立了在役工程结构动态可靠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区域水资源规划及灌区节水增产灌溉专家系统研制

成果简介:该项目通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对地下水位预报集中参数模型方法精度的提高。提出了农业用水量概念,并建立了相应的农业用水量计算模型。提出了灌区全区域的水盐平衡灌排制度设计方法。提出了系统合理的指标体系,率先将半结构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模型与方法引入到节水灌溉专家系统。并将灌区水资源评价与灌溉专家系统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功能强大的高效节水灌溉专家系统。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以上研究成果在本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属于创新性研究。其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灌区用水管理测控新设备

成果简介:“声学驻波水位计”技术成果创新点包括:利用声学驻波原理对液面进行测量,该测量方法为目前国内首创;创造性地运用卡尔曼滤波算法以及独特的硬件设计成功实现降低信号噪声,以及运用最新的DDS声音生成技术,保证了声波测距的准确性;提供了测量精度高的声波液位测量方法,对灌区水位测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太阳能供电遥控水工闸门成套设备”统筹创新性包括:采用模块化集成组装,密封式设计,防护性能好,安装调试简便;采用液压驱动装置,配备100w太阳能板和100aH的蓄电瓶,可以以0.305m/min提升,0.283m/min关闭的速度启闭重达10t的闸门,保证了闸门反应的及时性。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节水灌溉技术、设备生产状况及市场需求预测

成果简介:该课题研究对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及应用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做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科学分析和评价;从分析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产品预测的依据入手,对我国今后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及应用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建立了全国灌溉设备企业产品信息库与报价系统软件。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西浚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

成果简介:该项目采用的渠道闸门自动控制系统,使用公共电话交换网或无线通讯网络实现对闸门的远程测控。对干、支口关键点的水位(流量)采用GSm通讯网络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斗口水位(流量)采用安装自记式水位计实时记录,定期iC卡转储方式实现数据的存储及传输。对野外无通电条件的测点可采用蓄电池或太阳能供电方式解决电源问题,解决了灌区测水点分散、战线长且普通较为偏僻,实现有线通讯方式有一定困难的问题。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农业用水监测与调配系统

成果简介:该课题组集成研制农业用水监测与调配系统一套(含灌溉系统水量监测与调配系统、农业用水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配置了农业用水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农业节水调配模型。可监测示范区水情、气象、墒情变化情况,调配管理示范区农业用水。提出了不同干旱年景预案,编制了实时调配软件,最大限度地拦蓄地表径流,增强水利设施的供水和抗旱能力。

该成果提出了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农业节水模式,即将小、微型水利工程联合运行模式;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联动调配技术;该系统突出区域特色,直接进入田间实现水情、雨情、墒情监测与调配,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较广泛的代表性。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成果在整个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小开河引黄生态灌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成果简介:该课题建立了自然环境、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和农业、林业等十五个生态系统,并找出了三个子系统和十五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区域耦合,区间耦合关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随资源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两个数字模型,揭示生态与社会经济体系相耦合运行的内涵和规律,初步建立了引黄生态灌溉区的模型。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黄淮平原井灌模式研究

成果简介:该研究提出了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水文地质数学模型参数的校正(识别)方法。开发了功能较强的地下水资源有限元评价预测的数据前后处理软件。将相空间理论的数据处理组合方法应用于灌区地下水位动态的拟合和预测研究,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提出了以区域水量平衡为原理的新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评价方法。建立了作物加权平均耗水量计算公式和节水灌溉方法选择指标体系。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对灌区管理及服务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灌溉水费价格改革进行了探索,对于加强用水管理和节约用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理论与应用

成果简介:项目针对区域农业用水特点,对水文预测、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水资源价值及风险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较为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以理论成果为依据,研制开发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计算机应用软件。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成果已在河南的中牟县、濮阳渠村灌区和河北省的沙河市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灌溉系统配水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简介:灌溉配水关键技术研究针对灌溉渠系输配水过程中水量损失大这一问题,探讨通过非工程措施降低输水损失,节约农业用水的可行性。从灌溉管理软件着手,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灌溉用水实时调度,达到对作物进行适时、适量供水,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内容包括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灌区动态配水技术;灌区量水新技术。

研究开发的灌区用水决策支持系统成果是实施管理节水的一项关键技术,具有投资少(仅少量量水、墒情及其他实时信息预测设施及通讯设备,计算机及软件等),见效快的优点。目前各项技术均已研究完成和组装配套。由于采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每一步操作都有详细的提示,且采用表、图形式输入输出,具备高中文程度的人员均可掌握。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运行过程中决策人员可根据经验及实际可行性,对计算过程及结果进行人为干预,使配水结果更符合实际。系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及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水库自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开发

成果简介:该课题针对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施了先进节提水技术,研究创新了变接式接头,解决了放水洞与管网的连接难题,对立体、交叉节水灌溉技术及整体自压灌溉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进行了研究,实现了水库无压水变成有压水及灌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化组合和综合利用。在同类研究中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井河配套经济自立灌排区管理模式研究

成果简介:该项目引进国外经济自立排灌区的先进农业用水管理模式,按照水利产业化要求对灌排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成了国内唯一完整的井河配套经济自立灌排区,形成了供水部门与用水户之间的市场运行机制。用水者用水实现了统一管理、自我完善;供水部门达到了经济自立的良性循环。

该项目实施以来,实现了地下水、地表水的联合调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减轻了政府负担,减少了工程维护费用,提高了灌溉服务质量和水费征收率,为灌区改革和市场化运行管理树立了典范。该项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多灌溉水源联网调度类型区研究

阶段性调研成果篇4

关键词: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制度需求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08-02

一、引言

专有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对专有技术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专有技术实质上就是为制造某一特定产品或使用某一特定工艺所需要的具有秘密性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它包括各种工艺流程、加工工艺、产品设计、设计图纸、技术资料、方案、配方、技术规范,以及管理、商业、财务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表现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口头传授等。

21世纪以来,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勘察设计专有技术作为技术秘密已经逐渐成为勘察设计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是勘察设计企业内部的重要资源,它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勘察设计行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不断应用和创新,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行业内部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随着勘察设计行业大量的专有技术的形成和研发,使得勘察设计专有技术成为勘察设计行业的秘密武器和“杀手锏”,为勘察设计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勘察设计企业研发专有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对于专有技术研发的一系列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制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对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制度需求。针对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它的制度需求进行分析。

二、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宏观管理的制度需求

技术研发的过程管理主要是从专有技术研发的各阶段进行总体的管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三个层次。其中专有技术研发的宏观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管理,它主要是依靠国家勘察设计部门运用一些必要的经济、法律和相应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使得专有技术的研发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进行开发和合理地利用。

在专有技术研发管理的制度中,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技术研发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它是一种对研发人员行为的不成文约束和限制,不具有强制性;正式制度是人们在专有技术研发过程中对研发活动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一系列的方法、政策、法规等,起着约束人员的技术研发活动的作用,具有强制性;而这些制度的实施机制则是指由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体系、实施规程和行使机构等。从中可以看出,实施规程和运行机制离不开机构的支撑,非正式的制度能够摆脱机构的约束。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机制的调节,而一个有序的、合理的、公平竞争的机制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才能形成,一些非正式的习惯、方法等在其作用上微乎其微。换句话说,就是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离不开机构的保障,而宏观管理的直接表现就是相应机构的形成和设置。

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需要部门、人员的协同努力,需要综合地进行有效的规划、协调和管理。我国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涉及许多部门,我国勘察设计协会、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都对专有技术的研发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对它的研发机制、研发办法等作出规定,但是由于专有技术的研发水平与利用水平不高,导致专有技术研发缺乏系统性管理。因此,组建相应的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活动管理的现实制度需求。

三、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成本管理的制度需求

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使得专有技术研发活动的成本管理效率很低,所以将研发过程的四个阶段引入到研发成本管理中。对于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成本投入。勘察设计企业为了在投入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应该对每个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使得研发过程各阶段的成本管理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各阶段的成本控制,从而使得成本管理效率有所提高。这就是专有技术研发实现成本管理的制度需求。

成本投入是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力量源泉,近年来,我国在专有技术研发活动上面的成本处在迅速增长期。2006年,我国的研究与开发(R&D)成本支出总额达到3003.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2.6%,其中企业支出占绝大部分。可见,企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发的新主体,所以勘察设计企业对专有技术的研发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多,就更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或制度体系对技术研发的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目前,我国关于研发成本管理的研究非常少,对于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本控制方面。例如,2005年,徐露宁、张和明提出了控制产品设计阶段的研发支出的相关对策;2007年,闻树瑞提出了机遇研发活动中的各类风险控制的研发成本控制框架。然而,对于专有技术研发这类具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是不能简单地将它和产品的研发视为一体。对于专有技术的研发,我们将专有技术研发过程的各阶段引入其中,对其每个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进而对研发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成本管理。

国内外的学者根据不同标准对技术研发的各阶段的划分不同。本文前面提出将专有技术研发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各个阶段的成本对技术研发成本进行管理。

1.初级基础研究阶段。基础研究主要是明确要研发的技术方向、进行初步的资料收集、调查报告等。成本支出主要是对工作人员的工资、调查费用、咨询费用、图书资料费等。这个阶段是整个研发活动的开始阶段,对整个研发活动的成本支出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研发成本的高低。因此,在此阶段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初级基础研究阶段的各方面的成本支出,对成本管理进行全面的管理。

2.发展研究阶段。发展研究阶段是对技术研发活动基础性研究的进一步研究,此阶段进行研发的可行性研究,对研发的技术进行初步评估,以及进行市场对技术的需求进行调查等。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本包括主要研发人员的薪酬、调查人员差旅费、各项调查费、所需材料及设备费用等。这一阶段的成本投入在整个研发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也可能会有加大成本投入的风险发生,对于此阶段的成本管理制度需求是很大的。对此阶段的成本支出,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将该阶段的成本投入划分不同的比重,使得成本的利用达到最有效、最合理。

3.技术研发阶段。该阶段是研发取得成果的阶段。专有技术形成的阶段,此阶段成本投入较大,这一阶段的主要是测试新产品和新技术,由此相应地产生各种费用支出支出,如人工薪酬等。专有技术的价值成本是技术研发阶段的结果,所以在研发各阶段中,技术研发阶段对于技术研发成本投入、质量以及后期收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而该阶段的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4.应用实践阶段。应用实践阶段是对研发专有技术的应用测试。该阶段的成本支出主要是投入使用前的必要准备支出。这时发生的研发支出相对较小。该阶段是研发勘察设计专有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技术研发阶段的研究成果是否达到要求、不增加工程项目的成本投入的前提下是否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等,都在实践应用阶段能够体现出来,因为应用实践阶段要对研发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检测,从而在应用实践阶段就会产生较大的专有技术检测风险。在该阶段之后,可以根据实践的结果对研究成果进行相应的细微调整,使其更适合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

四、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标准化的制度需求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规范。在石油、化工、电力等勘察设计单位都是各自有自己的工作规范和一系列的适用标准,但是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还没有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标准体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工作,难以实现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有效利用。所以,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标准化显得格外重要。

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管理标准化涉及专有技术研发管理标准的编制、和实施的整个过程,这些都是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专有技术研发的基础,对专有技术研发进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专有技术研发的有序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为专有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语

鉴于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其研发的制度需求仍是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制度需求进行分析,为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制度构建提供参考。此外,除本文上述几方面之外,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还对组织研发、人才供给等方面有着现实的迫切的需要,因此,对于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需要构建一整套制度体系来对研发活动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郑成思.Know-How概论.建筑管理现代,2004,(4):12~14

2.陈燕玲.勘察设计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9~70

3.宋雪莲,张德洲.企业研发成本控制策略探讨.财务与管理,2010,(11):89~90

4.管随诊.企业研发项目成本管理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1):185~187

5.马海群.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需求分析.图书馆.2009:10~11

6.李松龄.制度需求的概念.制度研究与评论,1999,(3):34~37

7.李厚廷.制度需求的制度变革动力效应.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8(8):38~40

8.于旭,杨秋月.制度创新视角的知识管理.图书馆报工作,2010,54(4):113~117

阶段性调研成果篇5

我们知道,课题研究是一个假设与验证的过程,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需要在明确研究内容的前提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过程,才能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课题研究过程设计的问题谈两点思考。

一、哪些内容是课题研究过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

所谓课题研究过程,是指为完成课题研究工作而经历的程序、阶段。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也就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活动作出安排的预设程序。它是课题研究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研究内容、研究阶段、研究方法、研究成员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与思考的结果,更是一个根据研究假设调动各类资源进行实践的过程。

研究内容往往是课题研究过程设计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内容,其研究程序也是有所区别的。如课题“小学生家庭作业习惯调查及对策研究”,其研究程序一般先要有相应的现状调查,然后根据调查了解到的问题设计针对性的策略,再通过实践尝试,检验预设的策略是否有效解决了相应的问题,最后分析提炼相应的对策。又如“小学语文‘特色作业’设计研究”这个课题,在过程设计时则首先要对“特色作业”作一定的思考,分析其具备的特征,然后再进行相关设计、应用实践、分析提炼等。

研究阶段则是课题研究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它首先涉及一个课题通过几个阶段的研究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其次则需要考虑对具体的研究工作有大致时间上的确定。如上面提到的“小学生家庭作业习惯调查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一般分为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对策思考、实践尝试、效果分析等阶段,且每前一阶段研究活动都是后一阶段研究活动的基础,后一阶段研究活动则是前一阶段研究活动的延续。

这里的研究方法不仅指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等,还包括在研究活动中采用的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如问题设计、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设计同样是研究过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过程设计除了受到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影响之外,其实有时也会受制于某个课题研究成员的影响。如有的课题涉及的部门较多,牵涉的人员也就比较多,此时,在研究过程设计中,需要对相关成员的任务作出相应的分配,目的是保证在研究活动具体展开时能够作出及时有效的协调。

二、怎样的过程设计才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一个课题来看,其研究过程的设计一般可以从行动路径和研究策略两个方面来体现。其中行动路径是大方向,是对课题研究工作的整体把握;研究策略则是具体研究活动中的操作方法的总和。

(一)规划课题研究行动路径,细化各项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的行动路径是课题研究整体推进的重要基础,它是一个课题顺利开展研究工作的保障。行动路径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研究阶段及其说明、内容选择及其说明以及环节设计及其说明。可用图表的方式加以呈现,并配以一定的文字作解释。如《区域实施“绿色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将课题研究的行动路径作了如下表述:

在以上图例表述研究的行动路径基础上,又作了简要的说明:“理论学习,内涵理解”阶段,主要是通过学习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把握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核心思想,深入理解评价理念及内容的变化,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为本区实施“绿色评价”奠定基础;“多部门联动,整体推进”阶段,结合各部门本身的职能,在基于综合素养评价理念背景下,实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过程,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梳理成果,总结推广”阶段,主要在策略性成果和对象性成果方面作较为完善的分析与提炼。

在以上的“行动路径”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且每个阶段的研究主体与研究任务都比较明确。因为有了清晰明确的“行动路径”设计,不但对整体课题的研究工作作出了整体规划,同时还有相应研究内容的分工与阶段性推进的计划,显然有利于课题研究人员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落实好研究工作,而且还能对研究工作作出即时的反思与调整。

(二)想明白各个环节的研究方式,具化研究活动中的操作策略

课题研究过程的设计中,还有一块相当重要的内容,便是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活动作出的策略设计、方法选择以及环节预设。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为具体的工作,一般需要基于相应的研究内容进行思考与设计。

如我区有一位教师在研究“运用几何直观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时,针对“培养小学生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能力”这样一个研究内容,提出了“数形结合,以数化形”“强调直观,以形析文”和“重视图例,突出关系”这三种策略。并在每一种策略的具体阐述中,又通过一张流程图来表达策略的操作过程。

第一步是化境为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抽象。第二步是以数化形,经历将数转化成多种形的过程,体验演绎。第三步将形归数,经历多形中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体验归纳。三步流程使学生经历数(式)与形转化的过程,积累数形结合的基本活动经验,奠定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以上研究策略设计,内容明确,路径清晰,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显然为后续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一位幼儿教师在研究课题“幼儿园‘五乐游戏’活动的设计研究”时,提出了“乐运动、乐表达、乐交往、乐探究、乐表现”等五乐游戏后,于每一种游戏活动的研究中,设计了相当具体的操作策略――支架。如在“讲述类”游戏研究时,设计了如下的一个支架:

有了相应的支架,研究者也就有了具体的实践操作依据,后续研究实践活动也就有了“落地”的保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课题研究的具体研究活动操作策略设计体现出了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具体,尽可能的细化;二是有针对性,即与研究内容相匹配;三是可操作,即能够在后续研究中直接可以运用。当然,研究策略并不是一般的操作流程或细节,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方法。表达在文本中时,需作一定的理论思辨,并有适度的提炼和结构化。

阶段性调研成果篇6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阶段性调研成果篇7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技工院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研究性学习特点过程实施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主动学习。从对语文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语文课题方案的选定、组织、实施,到最后结题写出研究报告,这都需要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由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

2.多样性

学生在研究中所处的环境是多样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都是研究的场所。学生研究的媒体也是多样的;学院图书馆、报刊、电视、电脑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途径。同时学生研究的调查对象也是多样的;同学、老师、家长、专家、学者都可以采访,从而获得全面多样的文化知识。

3.实践性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经常亲自到实践之中了解、观察、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当中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4.创新性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所提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当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前人雷同时,要继续深入研究,直到发现新观点为止。

5.合作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培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取各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大家的智慧。经过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在讨论中发表不同的见解,达到求同存异,发现规律的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选题准备阶段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入门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当放长选题的时间,把握选题的原则,发动学生从多方面选题,而且教师应加以引导。在此基础上,要制订研究计划,对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进行设计。

2.调研讨论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课题进行深入探讨的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创造必要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指导。

3.总结展示阶段

学生经过探讨之后,在这一阶段,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愿意把这些观念和想法及时表达出来,或者经过研究后,很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因此,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在引导学生谈收获、谈问题、谈成功与失败的体验。

4.评价反馈阶段

这是从量和质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后评价与反馈阶段。一是要发挥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对学生的研究方案的合理化进行价值判断。二是发挥评价的总结性功能,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实际证据,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技校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教师要想在研究性学习中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有所创造。

2.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

学生对语文教材学习掌握之后,需要进一步探究新知识,将已学知识运用于研究之中。学生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课题推荐给学生,供学生选择。

3.指导学生探讨的途径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寻找多种途径,以帮助学生寻找知识,探究问题,还可以上网查找最近研究的新成果,以免走弯路。

4.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组织方式。这样做有利于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中,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也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要是策划、指导和督促,主要强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

5.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营造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只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深入探讨学生学习的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合格的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2]车文博.教学原则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阶段性调研成果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实践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17-01

城市规划原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区别。针对实践教学方面,如何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已是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目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实习内容为社会综合实践调研。

一存在的问题

1.原有教学模式单一

规划传统的实习模式较为单一,通常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应处的主导地位,往往收效不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很少能自觉主动地融入到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与教师教学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该课程实习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此时实多数学生还普遍缺乏规划调研思维,容易产生实习的盲目性。

学生在实习中思考少、欠缺深入分析,大部分是走马观花式的报告,主要是资料的拼凑和图片的堆积。随着近几年学生的增加,带来许多安排和管理方面的压力。教师在实习中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学生的报告内容雷同比例也不断增加,实习效果不理想。

2.成绩评定不全面

实习成绩的确定总体缺乏考核的全面性,目前实习成绩主要针对小组进行评判,容易影响部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整体考核方法有待改进。

3.调研题目缺乏创新

实习题目是由老师决定的,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易产生雷同调研报告。

二改革和探索

1.新的教学模式

基于该专业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存在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付诸实习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为前期准备、现状调研、小组汇报和成绩评定四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为制订计划、实习动员和收集资料;现状调研的主要工作为现场调研、确定题目、访问调查和全面分析;小组汇报的主要工作为小组汇报、集体讨论和提交成果。

2.实习步骤和方法

首先,要对认识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即第一阶段的资料收集。在动员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依据题目尽量使组员人数达到最优,避免出现部分组员不积极参与调研的行为。制订各组主要的实习内容,进行选题。在选题方面,教师提出概括性的要求,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自行决定本组调研的内容。教师大致列出参考的选题范围,学生收集其相关基础资料。第二阶段是实地调研。首先是在第一阶段资料的基础上对应各项内容实地体验加深课堂教学知识;二是分析阶段。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实现。第三阶段的小组汇报就是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对选定的对象或主题进行讨论和汇报,说明其调研成果,通常借助ppt进行汇报,汇报的同时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探讨交流,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

3.调研题目的确定

以往的社会实践调研由实习教师通过教学大纲自行决定。题目单一,学生在选题方面不能完全调研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从2011年开始,在教师限定大框架的前提下,开始由学生自行寻找调研题目。2012年调研对象为包头市钢铁大街,学生调研范围为钢铁大街广告牌调研、钢铁大街的公交路线调研、钢铁大街的餐馆分布、钢铁大街的城市设计等相关题目。开放性的选题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使其调研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4.实习成绩的评定

以往实习成绩的评定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组的成果作为评定成绩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定方法不能完全公平地体现组的优劣,同时也不能体现出组与组之间的细微差别。通过对近些年学生调研实习的反映情况,特提出以下评分体系:选题是否符合要求(问题的现实性)(10分);调研问卷制作(是否详尽)(15分);调查详细程度以及真实性(10分);调研后期统计以及分析是否合理恰当,提出的办法建议是否能够推行(45分);汇报中的成果展示效果及成果制作的层次性和美观精致程度(10分);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10分)。通过该评分体系能够使实习成绩更加全面概括,并能够保证优秀组员的脱颖而出。

三结束语

城市规划原理的课内实习不仅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思维有着很大影响。本文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题目确定的方法。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阶段性调研成果篇9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新产品开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8

阶段性调研成果篇10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也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尤其近年来,随着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为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极大丰富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质

研究性学习,它无论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都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质是:以现代远程教育为背景下构建的新型动态开放的交互式学习平台上,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指导下,从实际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现代远程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特征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模式,它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2.1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以开放的互联网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经验和需要,通过互联网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设计和实践应用,学生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和经验,随时寻求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帮助。

2.2交互性。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e-mail、BBS、在线交谈工具(QQ,mSn)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搜集、共享、沟通和反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向指导教师咨询,也可以向其他教师和学生寻求帮助,最大程度发挥资源和经验的效用,弥补传统研究性学习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3自主性。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经验,从学习、生活出发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自主对课题进行探究,最终形成研究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从而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

2.4丰富性。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和丰富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库、网上图书馆、期刊网以及形式多样的电子杂志和新闻媒体,可以很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一大特征和优势。

2.5跨时空性。网络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了跨时空的交流平台,借助电子布告栏、聊天室、论坛、讨论群以及其他交流工具,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在时空上的“零距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地点,按照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这种非实时的方式十分切合成人学生的实际。而教师也可以在约定的时间上网进行指导和讲解,这些都构成了一个跨时空的学习平台,极大方便了学生和教师。

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3.1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具体程序

3.1.1提出研究课题阶段。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体验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工具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对搜集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小组讨论,最终形成研究课题,并借助网络平台上传研究方案。

3.1.2自主探索课题阶段。要求学生围绕研究课题,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资源,针对确立的研究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围绕课题进行信息的分析处理。教师在该阶段主要起一定的监督作用,适时地跟踪学生学习过程,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并给予鼓励。

3.1.3协作学习阶段。学生在自主探索课题的基础上,借助远程教育网络支持系统和工具,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沟通,以加深对研究课题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3.1.4成果展示交流阶段。要求学生提交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结题报告,进行结题答辩,推广研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最终给出反馈意见。

3.2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要素分析

3.2.1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客体。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生活实践,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选择并提出研究课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课题基本信息、课题组成人员、开题报告、简要地对研究课题进行说明和计划、研究方案、研究日志、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成果等有关研究课题的内容。

3.2.2学生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享有高度自。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不同阶段,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①在提出研究课题阶段,学生是问题情境的体验者、问题的提出者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者。②在自主探索课题阶段,学生是问题的探究者和解决者,自主地探索研究课题。③在协作学习阶段,学生是问题的探究者和协作者。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媒介相互分工协作,共享资源,并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围绕共同的课题目标进行研究性学习。④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学生是探究者和评价者,将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3.2.3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①在提出研究课题阶段,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者,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验问题情境,并对学生研究性课题的选择进行指导。②在自主探索课题阶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监督者和协助者,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资源的利用进行指导监督,并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③在协作学习阶段,教师是学习的组织指导者,发起讨论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相互协作讨论课题。④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教师是学习的评价者、总结者,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3.2.4网络支持系统

网络支持系统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支持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信息资源库、写作交流平台和工具,为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管理,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空间等,在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3.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指导策略

尽管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指导教师的作用依然十分重要。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需要采用相应不同的教学指导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具体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

3.3.1网络视频讲座: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热点或者与学生生活学习有关的热点录制专题讲座,并以网络视频的方式呈现给远程学习中的学生,为学生创设体验问题的情境。

3.3.2BBS或QQ群讨论:可贯穿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各个阶段。教师可以在BBS讨论区或QQ群上发起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方向和范围,组织学生相互沟通协作,组织学生对课题成果自评和互评。

3.3.3开题答辩论证:在提出研究课题阶段,教师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指导学生进行开题辅导和论证,就研究课题的社会价值、调查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3.4结题答辩论证: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可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开展虚拟答辩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促进知识的迁移。

3.4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评价

评价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做到:

3.4.1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评价,应当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其评价对象也有所侧重。在提出研究课题阶段,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开题报告、设计方案等,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课题阶段,评价的重点在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研究活动等,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协作学习阶段,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评价的重点在于课题研究成果中的创造性成分,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3.4.2以自评为主,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评价与指导相结合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同时辅以教师和专家的评价。通过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以及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和欣赏他人的过程,

3.4.3评价方法多样化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应当多样化,以定性评价为主,结合定量评价。具体方法包括档案袋评价法、实际操作评价法、答辩会评价法、网络讨论法、展示交流法、作品选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选择。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现代远程教育中值得深入探讨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对其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价上,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诸如过度依赖网络之类的不良倾向,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让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模式发挥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ruceJoycemarshaweil,wmilyCalhoun.modelsofteaching[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5.

[3]王文宏,王凤蕊.网上研究性学习过程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10):56-60.

[4]徐红彩,冯秀琪.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7):30-32.

[5]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3,(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