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教学方式十篇传统教学方式十篇

传统教学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21

传统教学方式篇1

【关键词】传统;现代;教学方式

一、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高校也开始恢复重建和发展。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所有的高校使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传统教学方法。当然,之前高校采用的也是传统教学方法。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飞速的发展,现代化数学逐渐走进高校,并开始在高校的教学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和绝对的比例。近年来高校中的传统教学已极为罕见。当传统教学时代的那一批老师退尽之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可能在高校中消失殆尽。但是任何教学方式方法都是有其优秀之处的,其优秀之处应该继承下来。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多少,在高校中还是应该存在下去的。因为不仅有些学科中采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是有其优势的,如数学和文学等。而且高校的教学方法只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才会使高校更有活力和生命力,才会使高校更有吸引力。

二、历史经验

传统并不代表着落后,诚然传统中有落后的东西,但也有先进的东西。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只有继承优秀的传统,摒弃落后的传统,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够发展和进步得更快更好!就曾经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里所说的“古”就是优秀的传统,“洋”是先进的“洋”,而非糟粕的古和落后的洋。其中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战中日本战败以后,美国人的原意是要消灭日本。但由于共产主义运动及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发展壮大,美国为了扼制其发展,意在日本建立起一个桥头堡;遂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变消灭为扶植。这时大批美国人进入日本,帮助日本重建。美国人耐心的教,日本人认真地学,他们均忘记了其曾经是敌手,这时日本人才真正意识到他们的失败,最重要的不是武器上的失败,而是制度落后导致的失败。于是日本人开始改革他们的制度。但他们并没有摒弃传统,尤其是优秀的传统被继承下来。天皇被保留了下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家族式管理不但被保留下来,而且还被发扬光大。从而日本建立起了有别于欧美的日本模式。为日本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日本从战后一片瓦砾,迅速发展为第二经济大国。优秀传统是日本的基础文化底蕴,是日本人的根。根若没有了,枝叶是无法良好发展的,乃至不能生长。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习欧美开始在中国盛行。其中之一就是办洋务新学堂。但担任新学堂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尤其聘用的教员中,不仅有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陈独秀、等,还有传统派人物黄侃等。当时的北大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五彩缤纷,所以北京大学才成为了中国最富盛名的高等学府。

很多人都知道哈尔滨有一位优秀教师袁乃超,他是教初中的,其中的学校是很一般的乡镇中学,其学生亦非很优秀,他教的班是学校最差的班,但他的学生80%多都考进哈尔滨最好的省重点三中。笔者曾经亲自听过他的课,他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的教学法(他是教数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亦是有优势的。

当年日本人袭击珍珠港,他们认为按照传统教学方式,美国人要培养出那么多飞行员和技术士兵,至少需要十年时间。但是那时美国已经使用电视教学了,其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仅两年就培育出了众多的技术兵种,并立刻能够参与到对目的作战之中。这是日本人所没有想到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但这不一定成为否定传统的理由,而且美国人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尤其在某些学科中没有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美国的教育正是因为教学方式方法的多种多样、五彩缤纷,才吸引了全世界众多的学子到美国留学去接受美国的教育。

三、生物界的启示

生物是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造物是有其深刻道理和规律的。生物的多种多样、五彩缤纷才能够使其良好地生存下去。比如,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植物。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吃植物。倘若只有一个单一的品种,那其将会是什么样呢?食肉动物把食草动物吃光之时,亦是食肉动物灭亡之际。若食肉动物灭亡了,食草动物会把所有的植物都吃光,最后其也将是全部消亡。若食物动物和食肉动物全部消亡,只剩下植物呢?那么,植物的腐殖品所产生的甲烷气燃烧之后,将会把植物全部烧光。

就是植物,大自然中也不是一种,亦是多种多样、五彩缤纷。若只有一种植物,那它肯定是短命的。各种植物之间相克相生。倘若只是一种植物,一旦患病,无法治疗,而植物多种,其他植物可帮助其疗伤。

在农村,在同一块地里,年年都种同一种庄稼其收益是很低的;所以同一块地每一年所种的庄稼种类都不相同。

同样,在海洋里,只剩下大鱼,那么它们还能存活多久吗?

四、传统的优点

很坏的人和事物,无一例外都具有一定的优点。何况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并非是一个很坏的事物,毫无疑问,其也是有很多优点的。利弊从来都是共存的。就是非常优秀和先进的事物也是存在弊端的。无疑不如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亦是有其弊端的。是需要一些东西弥补的。历史经验和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先进。东德不如西德、东欧不如西欧、北朝鲜不如南朝鲜,前苏联不如美国。但并非市场经济完美无缺,其也是有缺陷的,需要国家干预或计划来加以弥补。若非国家干预或计划弥补了市场的缺陷,那么市场经济也不会良好地发展到今天。中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中国搞市场经济了,但并没有完全摒弃计划,亦不可能完全摒弃计划。当今搞现代化数学,也不能摒弃传统。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计法还是有许多优点的。

首先传统是对现代的弥补。比如现代的电视教学,虽然一个老师在电视上可以教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学生,但是学生却不能亲身目睹教师风采;对于讨论和提问回答问题也极不方便。而传统则能做到这点。

像耕地一样,有了现代化的拖拉机以后,铁锹并没有被抛弃。拖拉机是在大片地上耕作,而在花园等小片土地上则施展不开,这时铁锹之类的东西就有了用武之地。即它们是可以互补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是这个道理。

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数学方面的效果要比现代化教学好很多;老师在黑板上直接进行数学公式的演示和推导,比起现代的电化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如果只用或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大学教师慢慢地都不会写汉字(只能是认识),而且汉字写得是非常之难看。这种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之传统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丧失在高校之中。而传统教学中书法演示,更能展现高校教师的风采。

有人曾经说过教师是半个演员。确实如此,但现代的教师离演员越来越远。美国的教师都是站着上课的,而中国的教师,特别是高校的教师,站着上课的越来越少了,几乎都是坐着上课。坐着表演显然不如站着表演了。

五、结束语

传统教学方式篇2

【关键词】问题导学改变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7-01

目前,新课程改革进行多年,但实效不大。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十分困惑,目标不明,方向不定。一些领导、教师也经常外出学习、参观、考察,试图找到灵丹妙药,以解决教师们的困惑。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学校、老师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徘徊不前。地理学科属于薄弱学科,长期以来处于不利的地位,教学方式更加落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在全县实施“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引领教学,以“问题”引导教学,解决教师不会提出“问题”,难以提出“问题”,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一、“问题导学法”课堂基本结构及时间分配

1.温故知新(约3分钟);2.新课导入(约2分钟);3.新课导学(约30分钟);4.课堂小结(约2分钟);5.知识再现(约5分钟);6.拓展提升(约3分钟)

二、“问题导学法”基本要求

1.温故知新

上课伊始,首先进行复习,一是复习上一节内容,二是复习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也为学习新知埋下伏笔。

2.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也可以创设情境,引入资料导入。

3.新课导学

即新授课,是一节课的主要部分。所谓导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导”,二是学生的“学”。教师的“导”是指教师的引导、辅导和指导。教师的引导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不是知识的讲授者,就是这个意思。如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一节的教学可以这样引导:黄土高原为什么被称为“黄土”高原?(“黄土”两字加重),这些黄土是从哪里来的?范围有多大?目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历史上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能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上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你能举例说一说吗?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变迁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有什么影响?针对黄土高原环境现状应怎样治理?等等。学生的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而不是学生盲目的自己学习。

4.课堂小结

是对本节知识的梳理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做到“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相对完整”和“回味无穷”。如讲完《黄土高原》一节总结:历史上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后来由于环境恶化,使黄土高原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如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5.知识再现

为巩固本节知识设定的习题训练,针对性要强。对一些练习册上的习题,教师要有选择性的让学生练习,对一些质量不高的、针对性不强习题可以删去不做。避免浪费时间,做无用功,建议教师自己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

6.拓展提升

这部分主要是为了适时补充与本节有关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如讲完《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一节可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有人称“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讲完《黄土高原》一节提出黄土高原环境变迁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讲完《日本》提问:日本森林覆盖率高,为什么还大量从我国进口木材?等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问题导学法”倡导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留课下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可以改变地理教师固有的理念,改变地理教师传统的讲听式教学方法。从而改变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传统教学方式篇3

   传统戏曲旦角头饰俗称“头面”,常用的旦角头面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三种:点翠头面、水钻头面和银头面,可以表现出不同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的女性形象。点翠头面是用翠鸟身上蓝色羽毛做成的,根据羽毛位置的不同又细分为软翠和硬翠两种,是明清两代皇家常用的凤冠装饰,十分华贵,戏曲里面一般都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才能使用。现在翠鸟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捕杀,一般都是用“点绸”来替代。水钻头面的颜色很多,根据服装的颜色来搭配使用,从大家闺秀到小家碧玉都可以佩戴。银头面则是贫苦人家的女性或者是女犯才会使用的。夏尔?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的变化只发生于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不变的”。传统戏曲旦角容妆不变的部分是需要去继承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舞台技术的革新,戏曲舞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戏曲旦角妆也将在不断改良中成长,来适应新创剧目的演出。例如:通过借鉴《舞台本色妆》的五官塑造方法,更突出强调演员五官的立体感,来适应灯光、舞美等现代化技术,适应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新媒介的传播。妆面色彩也不再千人一面,更注重与服装、灯光等现代舞台美术各部门的协作。

   对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的拓展

   学生对传统旦角妆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止步于技术的模仿,这样的学习只会是东施效颦,对以后的工作、创作难以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的课堂教学上,将其与中国妆饰史、戏剧史等课程做纵向分析,与舞台本色妆、古装发型、毛发制作等课程做横向联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夯实本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加深了课程之间的联系。

   通过从中国妆饰史、戏剧史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戏曲旦角妆。关于传统戏曲旦角妆粉面桃花、杏眼柳眉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我国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妇女们就已经敷粉来装饰颜面了。发展到春秋战国(公元前八世纪)时期,妇女们把粉染成红色,涂敷面颊、颈项、胸、臂等处,以增加自己的艳媚,这个方法费用少、简便,深受中下阶层人民的欢迎,以致流传很久,隋文帝就曾叫它们“桃花面”。中国人(主要是汉族)属于黄种人,其生理特征是:皮肤微黄、中等鼻子、一重睑、较宽的颧骨、黑色的直发,这与欧洲人白皙的皮肤、蓝眼珠、双重睑、高鼻子、窄颧骨、浅色波状毛发是很不同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五官的审美标准是肤如凝脂、面若桃花、丹凤眼、柳叶眉、樱桃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戏曲旦角妆面特征。传统戏曲旦角在化完妆之后,就要开始吊眉、包头,这是演员不能独立完成的,也是戏曲容妆中最有技术含量和最具有传统特色的部分。纵观中国历代妆饰史不难发现,历朝历代都没有戏曲旦角这种“发型”的,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艺术虽然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通过中国戏剧史可以发现,传统戏曲旦角在过去基本上都是“男旦”,女性是不可以上台抛头露面的。包括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也都是清一色的男儿郎。因此,为了帮助男演员塑造出完美的女性角色,聪明的前辈们创造了包头技艺,逐步形成了传统戏曲旦角吊眉、贴片子、包头的梳妆手法。这样就可以不需要演员拥有女性的长头发也能塑造出传统女性长发的形象。

   同样的历史原因,也可以解释传统戏曲净行的大花脸为什么要把脸谱勾到脑门上,也是因为清代男人脑门的头发全部剃掉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扩大演员的脸部色彩、夸张五官、突出面部表情,让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演。与此同时时代又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代戏曲舞台上的旦角基本都是女演员,已经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包头程式的束缚。需要让学生理解并懂得,并不是包了头、画个柳叶眉就是戏曲;也不能在时尚化妆的基础上简单张冠李戴,就可以冠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帽子,这是形而上学、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通过这些年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因为当代戏曲舞台不是很景气,并且由于历史、习俗等原因,演出单位也不太重视容妆岗位,经常被当做“傍角儿的”,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戏曲化妆师,学生以后从事此行业的几率很小。所以有的学生对戏曲化妆课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认为学了也没什么用处。而且传统戏曲造型精美,头饰、服装造价昂贵,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去购置。戏曲头面因为怕摔易碎、繁琐复杂,外面的演出团体一般也不肯租借,任何学校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来采购大批的头饰用在教学练习中,这些困难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叫苦连天,不愿意也不容易去练习。通过与《古装发型》课程的联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头饰的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头饰、发髻,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完成了课程作业,又用不了多少钱。

   虽然戏曲化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有限,是个冷门行业。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戏曲元素却是时下最流行的艺术创作元素之一。中国戏曲艺术以其精湛的技术工艺、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生动的艺术内涵,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众多设计师们创作的灵感源泉,走上了时尚的舞台、世界的舞台。反观传统戏曲旦角容妆,对近代影视剧的梳妆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琼瑶的《还珠格格》到叶锦添的《新红楼梦》、吴宝玲《画壁》,从郭培的《怜香伴》到李玉刚的反串造型,近些年来的很多热播古装影视剧中的女性造型,都或多或少都被传统戏曲造型所影响。学生通过对戏曲旦角容妆的学习,可以在《古装发型》课程中去借鉴,对古装发型的学习、练习和创作都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在设计练习中眼界更高、路子更宽。

   对戏曲旦角妆教学方法的改进

   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特点和难点,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一部分,在过去基本上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口手相传,依靠的是师傅丰富的舞台经验,没有形成系统化、文字化的教学体系。一些从业者虽然技术熟练但是欠缺对专业的学术思考,难以担当起教师的重任。把传统戏曲旦角妆搬到现代教学中、搬到教室里,需要对课程做理论上的提升,形成系统化、文字化的教程。在教学中遵循现代教育学的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因材施教。但是戏曲旦角妆课程与其他化妆课程又有不同,一般化妆课堂上“先课程理论,再课堂示范,后练习实践”的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深刻分析传授理论知识,但是难免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容易造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实践经验缺失,难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戏曲舞台的魅力。人物形象设计作为一门高职专业,在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突出的是一个“实”字。化妆和服装的课程,更是一门“技术活”,课程的内容和安排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要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戏班子里师傅带徒弟,可以让徒弟们在演出剧目中练习、积累,这也是“师傅带徒弟”形式的优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实践演出中迎刃而解。因此在化妆课堂学习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带他们到学院实验剧场参加戏剧系的演出化妆,与戏曲舞台、戏曲演员零距离接触,让剧目带动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能够在剧目演出中得到充分的实践。

传统教学方式篇4

论文摘要:比较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劣,认为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各有利弊.通过对两个班级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比较,所有成绩资料采用双侧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发现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学生成绩稍好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成绩,得出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一定效果的结论.然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多媒体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结论,并提出多媒体教学方式与各种传统教学方式的祸合机制,提出了在祸合过程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都在大力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也不是一无是处.国外也有学者通过实践证明了教学中运用技术的效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们的缺点,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但也不能一概地摒弃这种先进的教学工具。

应该将其他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避免其缺点,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将传统教学方式耦合到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

1、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对比

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极大的优势,它能增强表现效果,可以图、文、声并茂,使学生在学习时,充分挖掘其视觉、听觉潜力,以帮助理解,能更好地运用色彩,突出讲课重点;多媒体的交互性强,可以模拟科学进程或现实场景,生动活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使教学资源的大范围共享成为可能;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教师工作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学生跟不上做笔记;课堂少了循序渐进的感觉;课堂节奏明显加快,使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造成消化不良,记忆反而不深刻;抄袭现象严重;教师在课件制作画面、动画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就容易忽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研究;无法与学生在感情上进行沟通,忽略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收集素材、学习课件制作平台软件、创意和构思花费了教师很多时间和精力;少量教师不管多媒体授课的效果如何,一味盲目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师充当着解说员的作用,学生看着多媒体的画面和文字,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交流几乎没有。

传统教学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继承和发扬,具有很多优势,如课堂组织上非常自由,能体现教师情感;成本低,容易推广实施;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容易实施等等。

当然,传统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容量太小,课堂效率低;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学生的知识自主选择性差。

2、两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2.1研究对象

以笔者讲授的河南教育学院2005级旅游管理本科班与2006级旅游管理本科班两个班的《餐饮管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其中,2005级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实验,2006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两个班级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时、授课计划完全相同.在期末考试后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均有57名同学参加了期末考试,学期结束后发放问卷114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为100%。

对所有成绩资料采用双侧Z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2结果与分析

2.2.1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艺X;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两个样本与没有显著差异总体的条件是iZi<1.96,从以上计算可知2006级与2005级两个班成绩存在差异,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异不是非常大。

从平均成绩来看,2005级稍高于2006级,这说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学效果有少量提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一定效果。

从变异系数来看,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样本值离散程度越大,成绩波动越大,2005级成绩变异系数低于2006级,这说明了采用多媒体以后,学生成绩更趋于平均,成绩更稳定,这也说明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后,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2.2.2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对两组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分别进行X2检验,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观察值频数,为期望值频数。

经计算,得X2分别为0.1541和0.2626,自由度均为1,此时查X2分布表可知;(1)=2.706。

两个X2均小于,由此说明两个班级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态度是一致的。

2.3结论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应该用来辅助教学,但是,多媒体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而这应该进行有机耦合,扬长避短,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祸合机制

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讲授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这几种传统教学方式均可以与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耦合。

3.1讲授法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耦合

在实际教学中,讲授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讲授法与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耦合,具体方法是将多媒体只是作为课堂的一个道具,教师仍然作为课堂的中心,用语言向学生讲解、说明、解释论证,起到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的课堂学习仍然以听为主,某些需要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的知识点,才使用多媒体。

3.2问答法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耦合

问答法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问答法也可以与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耦合,例如在多媒体上你通过文字或声音来进行提问,或者将问题本身通过一段动画来表现出来。

3.3读书指导法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耦合

读书指导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参考书或其他书籍.读书指导法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耦合方法也有多种方式,例如在多媒体上将参考书、课外书的名称列举,或者干脆在多媒体上将需要学生阅读的教材或参考书的具体文字、图片、图表等内容直接显示出来,让学生直接看多媒体的屏幕。

3.4演示法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耦合

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做示范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取知识.演示法是对真实事物或现象的模拟,在模拟真实情景方面,多媒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可以将实物教具在多媒体上用一段动画表现出来,将一次实验通过录像演示给学生看。

3.5参观法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耦合

参观法是组织学生到现场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研究.多媒体可以对实际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展示,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需要参观的事物用图片、录像、动画等展示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

3.6练习法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耦合

练习法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额外的问题。

教师可以将练习题在多媒体上用文字显示出来.在显示时,既可以逐题显示,也可以全部显示.同时,在学生做完后,还可以在多媒体上将每一题的答案及解题过程显示出来,使学生可以立刻对照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

3.7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耦合

实验法是让学生利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以获取知识.实习作业法是在现场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

虽然实验法、实习作业法都是一种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但是教师仍然可以将实验与多媒体耦合起来,例如在多媒体上将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展示出来,使学生随时可以把自己的实验过程与正确的操作程序进行比较,从而迅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耦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祸合时应注意“扬长避短”,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应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4.1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否使用多媒体,要根据需要来决定.第一,要服从于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介人时机,适时采用。第二,要看教学内容,对于难以用语言描述、必须采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才容易理解的内容,才考虑使用多媒体,而对于用不用多媒体都行的内容,则完全可以用传统教学方式.第三,要根据授课对象来决定,不同的学生,其阅历不同,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感觉也不同,是否采用多媒体也不尽相同。

4.2避免以课件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紧紧地把握教学节奏,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上、方式上、时间上,还是在学生的注意力上,绝不能被课件主导。

4.3采用多段式课件,而不是整课课件

目前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所使用的课件绝大多数都是整课式,这样很容易限制教师的授课模式。而采用多段式课件,则可以在必要时采用多媒体,而不必要时,则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错落有致,多姿多彩,增强教学效果。

4.4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点

由于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各自有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两种方式的优点:用多媒体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用传统方式调动学生的意识;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用传统方式启迪思维;用多媒体展示过程或场景,用传统方式解释细节。

4.5使课堂实现最优化

4.5.1硬件设施的优化

改善硬件设施,使硬件设施跟上技术的发展.这个措施应该来说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虽然完全跟上技术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是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则是必须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多媒体设备上增加投人,每隔两三年就对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进行评估,看还能否适应需要,如果不能,就及时更新.授课教师也需要提前在多媒体上将课件试运行,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课堂上因为多媒体硬件或软件原因而影响教学。

4.5.2制度的优化

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制定一定措施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多媒体使用水平以及课件制作水平.作为教师也应该放下顾虑大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对高校和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4.5.3授课过程的优化

就笔者的了解,高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有站着讲也有坐着讲.很多学生认为,教师坐着讲课,难以神采奕奕,学生也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也有学生认为教师坐着讲课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是对工作的敷衍,更有学生认为教师坐着讲课是因为备课不充分.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最好还是站着讲,这样更容易激起上课的激情,讲课过程也更加自然,学生更容易接受。

传统教学方式篇5

[关键词]教学方法研究性导学式探究性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化,及其对人才结构要求的变更,学校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已使人们充分感到,必须按照时代特征和变化特点,在教学中补充新的学习方式,即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创造力。这种学习方式就被人称作“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导学式学习的极大引进,对我们传统教学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那是否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要被无情的取代,或是将与新生力量共存,答案仍是个未知数。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个人观点。

一、主体的不同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校里的课堂为载体来直接传授学生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了主导的地位。而学生的学习,吸收却成为次要。

而在新型的研究性、导学式学习中,重点强调的是学生自主自觉甚至是自发的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从而诱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询挖掘新知识,体验见证新知识。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中,是老师在讲台上表演独角戏,几乎是自导自演且自己欣赏的大戏。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就如同外行看大戏,只顾上了热闹,却没听出来门道。英语老师上课时常常不是太辛苦就是太无奈。讲台上的老师是想方设法在讲,台下的学生们却是硬着头皮在听,而一节课下来,有一半人都昏昏欲睡,这不是老师讲得不好,不透,不生动,也并非学生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问题在于没有参与就没有感知力,对没有感觉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二、目的的不同

传统的教学法目的重在知识的传授,准确说用理论知识来全副武装学生。学本以致用。但传统教学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约,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分割开来。结果是渊博的知识武装了学生的大脑,而全副武装的学生除了笔杆子,几乎哪种杆也拿不动。

研究性、导学式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也是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所应做出的必然抉择。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方式的不同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及简单的家庭作业来完成。且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靠教师的讲解,很多东西只能够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的想象来完成。这样一来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就自然生成一种沟壑,且难以逾越。而新型的研究性、导学式学习则采用教师引导辅助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讨钻研发现总结归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知力,尽快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的概念就更加广泛。在5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进行整体的指导,引向,或在课堂上模拟示范。在之外更广阔的课堂就延伸到了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利用一切工具手段把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这就是新兴学习方法所采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

四、效果的不同

由于本身教学目的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传统教学法模式较注重知识内容的灌输与深化,其学业有成得人大都是满腹经纶。一旦进入具体岗位却是杯水车薪。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重要的应用价值就是交流,而且是口头交流。在传统的教学法教出来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是一加一的好,但口语地表达能力却不尽人意,常常是话到嘴边说不出。有表达的欲望,却没有表达的能力。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大学毕业用英语的自我介绍都表达不清楚。倒不是不会说,只是不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听的懂别人的话,自己却金口难开。而研究性、导学式学习是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时代特征,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最终培养出的人才将是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当代人才。同时实践并完成了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

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非重在结果,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概括目前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题目的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一定义中,不限定学生研究课题或项目的选择范围,其主要目的是凸显这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学生从现实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的实践性课题或项目,还包括基于校内或校外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对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及其合理性进行探讨的思辨性课题。

社会在进步,教育要发展,教学理念更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以求适应生活的进步要求,适应时代要求。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扬长避短地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以寻求最佳的着陆点,切合实际,培养出更为有用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卫华,李洁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及其师资准备.现代教育技术,2005,(2):69-72.

[2]陆军.研究性学习与人格教育.教育探索,2005,(5):22-23.

[3]钟杰.“教材中心论”下的研究性学习不是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5,(4):44-45.

[4]陈颖.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历史教学,2005,(2):51-52.

[5]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外国教育研究,2003,(5):16-19.

[6]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教育探索,2003,(8):22-25.

传统教学方式篇6

关键词:mooCs教学模式方剂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92-02

一、mooCs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

mooCs是近两年兴起的大规模开放网络在线课程,具有开放性、碎片化和生成性等特点,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大学课堂教学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转变。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既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课堂进行教,又可以课后完成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可以自主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讨论协作、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将各地、各个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给各界自由学习。因此这种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mooCs教学模式在方剂学课程建设的具体运用

我校开设方剂学课程历史悠久,针对目前在对方剂学的认识和应用上所存在的误区、盲区,mooCs课程建设主要通过对方剂学的主要内容前后梳理,总结归纳,着重于从概念上、理念上正确认识的重要性,在具体药物及方剂的讲解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处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既必须遵循方剂学的教学规律,又必须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为此,方剂学微课程的创建的具体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mooCs教学方剂学内容设置规划

为了体现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故通过将方剂学分为六大微课程模块:第一模块,方剂的概念与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从中医治疗疾病的流程――理法方药引入方剂的概念、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从中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引入方剂的作用原理,重点介绍方剂的组成、功用与配伍理论。第二模块,方剂的分类和代表性常用方剂。通过介绍方剂的分类,展示方剂的多样性、有效性和广泛性;同时以表格的形式对同类方剂及治疗同一病证的方剂作一归纳和介绍,构建学生横纵学习方剂学的框架。第三模块。常用中成药:对历来临床有确切疗效,临床常用的经方、成方予以介绍。包括成方的种类、适用范围及配伍原理、应用原则。第四模块。药食两用方:从药食同源的理论引入药食两用方的概念、种类、范围、适用范围及配伍形式、应用原则。第五模块,安全合理处方。针对当前社会上对中药认识的误区,特别是在有关中药应用的安全性认识上所存在的错误,将以具体实例从组方配伍、用量用法、病证禁忌等方面,强调医患配合在确保处方既有效又安全上的重要性。第六模块,临证考察。选择门诊中的部分真实病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给予处方,并要说明处方配伍理由。每一部分都包括简介、要求、练习题与测试题。每一模块的内容分2至4节课,供学生网上学习与自测。

方剂学mooCs教学模式的的具体教学过程为:(1)课堂教学前,进行课程录像,通过班级QQ群将教学视频传达给学生,学生在视频过程中或视频结束后可随时通过QQ群针对教师讲解内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可随时提出视频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困惑和疑问进行解答;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每首方剂及其关内容进行补充、讨论。(2)课堂教学时,老师一方面进一步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自主讲解。(3)课堂教学后,开展方剂学课程理论外的临床实践,将真实的病案呈现给学生,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mooCs教学应用与考核

方剂学混合式课程建设教学形式有网络教学、面授直播、面授讨论与教学实践四部分。其中,主讲教师负责具体教学点的面授工作,助教负责网络联络、答疑、通知、交流、管理等工作。平时每天上网检查学习进度与学习状况,定期召开教学团队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要求及时提出解决方法。本课程的考核由平时的视频学习、练习、自测,面授出勤与讨论,教学实践活动等几部分组成。

三、根据中医院校课程类型,选择适宜的分层混合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笔者认为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依据课程的类型而有所不同。mooCs教学模式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地课堂中进行,而是应该结合在线课程,互补进行,当然基于不同类型的课程,混合的程度会有所侧重。笔者根据我教研室所承担的课程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分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论述。

专业课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关键。具体来看,专业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符合社会职业规格和质量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丰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框架结构;要求同学、老师进行积极交流,并就课程内容进行知识搜集,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图式和结构,并且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将专业课教学模式模型设计的特点归结为“课堂为主,线上为辅”。强调课堂中教师的系统讲授和课堂组织管理,强调通过记忆和练习达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强化和掌握。首先,课前,学生主动地进行预习,并就老师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学习和知识查阅;课后,主动地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选修课不同于专业课,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师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进行选课和修课,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的灵活性,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需要。同时可以确保学生在专业课程系统性与完整性学习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领域,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选修课的独特性质,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模式是通过“在线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来实现的。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课,根据教学进度和时间安排自主学习,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协作学习而实现知识意义建构,而教师只是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实践课是检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是检查和检验学生理论课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一门课程。根据此类课程的特点,将实践课教学模式模型设计的特点归结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例如方剂学实验课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然后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可以在线上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促进其掌握学习。

参考文献:

传统教学方式篇7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音乐教学;传统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音乐教学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方式呢?这是音乐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只有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与发展,才能让音乐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前进的目的。

一、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树立起新型的创新教学理念

首先,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高中生学习和感知音乐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等,这些都是极为高效的音乐学习渠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由于当代高中生接触音乐的角度和方法大大增多,所以,音乐教学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当意识到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影响,并立足于这个实际情况开展实际的音乐教学,让传统音乐教学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方面的积极创新和探索,从而充分利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提升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其次,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音乐理论对于音乐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做好理论工作,才能让音乐学习变得有章可循,最终达到科学合理的提升。与此同时,实践工作也是必须可少的,如果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声乐实践,学生就会缺乏对于声乐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导致学了忘、忘了学的状况发生,大大影响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程度。因此,教师必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把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音乐实践,从而让音乐课程变得更加具有综合性和选择性,避免内容的纷繁复杂,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最后,音乐教师必须要对新课改有一个深入的研读,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具备综合音乐素养的优秀学生,这不仅体现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还体现在思想品德的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强音乐教学的建设,并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推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音频、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从而让他们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这已经被广大教育者证明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高中音乐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并就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并且及时收集课堂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点评和引导。对于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加以研究和讨论,并把这作为调整课堂进度和课堂内容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音乐教学就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把“以生为本”贯彻到了教学中的方方面面。

3.拓展音乐教学的交流平台

音乐交流平台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积极开展一些音乐领域的交流和比赛,学校也应当积极推动平台的发展,定期组织一些校园音乐会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可以组织校园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街舞比赛和校园民谣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校的音乐氛围变得更加浓厚,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投入到活动中,进行活动宣传工作和动员工作,并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这些交流平台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有重要帮助的,能够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实践活动中,让课外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满足了他们生活的需要。在这些音乐比赛完成之后,学生会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最终达到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把传统音乐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彻底融入现代化音乐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实践才能让高中音乐教学走向完美。

参考文献:

传统教学方式篇8

一、在自主活动中体验人格美

古诗文蕴藏着丰富而深广的人文内涵,它通常是诗人情感激昂沸腾的产品。但古诗文的写作时代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应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从而体验到人物的人格美。

如:我在教《水龙吟》时让学生搜集辛弃疾资料。学生们在课下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辛弃疾的资料,通过自主活动,交流了解到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他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想替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然而南归之后却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所以他的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经历和作品背景,学习时能引起思维共振,理解内容时自然心神领会。在一片悲凉中他仍豪气中天地坚持着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执着与热忱!这种炽烈的爱国激情,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闪光的人格之美也浸入我们的心底。

二、在探究中体验蕴含的精神美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思维。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在探讨过程中,作为教师,要赋予学生解读作品的自由和权力,鼓励个性的感悟和解读,通过文本所蕴含的精神、情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审美意识、使学生在心灵上有一种顿悟,在精神上得到滋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笔者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首先找准切入口,精心设计问题: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以此来激活学生思维。接着再提出问题:从故事情节中,表现荆轲怎样的性格?重点点拨“易水辞诀”和“廷刺秦王”这两个场景。学生深度体验文本内容,感受到荆轲大义凛然、义无返顾的气概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然后又提问: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产生了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讨论,丰富了情感体验。有人说荆轲刺秦是狭义的体现;有人认为是英雄的壮举……大家情绪高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基本上处于一个开放、自主、灵动的思维状态中。可以说主人公的不畏,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思想情感自然的融入学生心中,从而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感受。

由此看来阅读是生命的滋养,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自行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整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开启了学生的思想闸门,让他们在阅读活动中通过探究真正触摸到了字里行间渗透的思想情感,使文化的传承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在展示文本的现代价值中体验情感美。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先秦诸子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根,它给予我们人生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身心,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因而,在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钻研文本,挖掘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笔者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文时,借助“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并形成文字表述。

传统教学方式篇9

论文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化程度渐强的今天,中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逐渐显露。其中较为突出地表现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而课堂教学在教育平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国内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改进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成了国家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各类学者关注的焦点,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中国与国外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比较

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学术讨论会上,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形成创新性思维品质,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具有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能力;具有掌握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的能力;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mindandhand(动手动脑)即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课程模式,也是其校训。www.133229.com在其教育体系中,将动手置于动脑之前,非常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动手的重要性。这也造就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世界一流强校的地位。

在哈佛大学课堂教学中,教授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创新思考,释放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认识能力,使他们在没有范式约束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鼓励,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们在思维、人格、智慧三个层面均得到了发展。在思维层面,学生们摆脱了思维标准化与知识非活力化的束缚,大力开发了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在人格层面,学生们敢于并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教师和书本知识;在智慧层面,学生们培养了自己求真务实、灵活多变的精神。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深刻性、准确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等能力。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一贯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并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意识是各种创新行为的观念形态,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但种种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成长的早期阶段培养不足,进入大学阶段后,基于以前的依赖,他们受到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更习惯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现成知识,对于探索新知识普遍存在一种事不关己的惰性心理。

2.高校教师队伍存在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增强,但高学历者大多年轻缺乏教育经验,而教育经验丰富者普遍未经历博士教育训练,二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集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乃至在一些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高学历、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反映出我国成熟的创新型教育文化尚未完全形成。

3.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升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而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与学的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以及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质量。目前我国的大学课堂多为大班课,相当多的实验实践教学亦是整齐划一,“满堂灌”、“填鸭式”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研究性和主体性的教学氛围不浓厚。这种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也不能给学生提供创新所需的环境和创新实践机会,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4.缺乏创新人才的成长评价机制。影响教师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是高校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有效的教学发展与有效的机构发展相联系,并依赖于机构发展。目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角度的目标追求使得教师难以全面应对,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热情、精力、钻研的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投放和支撑力度是非常有限的。

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仍然是以奖惩为目的的绩效管理体制,在学生发展中更注重的是他们的分数而不是他们的学习,这实际上也就是将教学的好坏简化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这必然驱使学生蜷缩于书本之中,走为考试学习的道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这种制度导向下,大学教师往往更为注重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等更深层次能力的培养。

因此,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看,创新人才的成长缺乏有利的制度保障。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中心,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教学引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情绪的愉悦感、求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功感。采取范例教学,情景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创新。

二、改革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面临着众多艰难问题。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学教育作为国内重要的教学平台,课堂教学模式急需改进。

1.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学校应该通过相对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杜绝课堂不文明现象,减少逃课等违纪事件,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气氛。

2.设计精美的教学课程内容。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应该设计出影音、文字结合的课件,多介绍事例,理论联系实际,整理和挖掘更有价值的课题供学生研究讨论。

3.实验内容更需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创新思考来完成实验内容。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上,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大多数学生仍然把教师所讲的课本内容作为金科玉律,很少有学生反驳教师的观点,课本甚至成为了真理。实验室教学时,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逐步完成实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为什么”、“如何改进”之类的问题,创新又从何谈起?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课堂上锻炼效果不明显。课堂上,教师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来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这种效果并不明显。简单的课堂讨论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许多课题没有深入,起不到锻炼学生的作用。很多学生把“分组讨论”、“自由交流”等时间作为其隐性逃课的好时机,讨论形式单调,课题不能激起学生兴趣。

4.寻找更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寻找学生兴趣点,加强学习气氛。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增加课堂交流,如情景教学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知识,教学引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情绪的愉悦感、求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功感。教师与学生组成和谐课堂,学校应该多开设小型课堂,便于教师和学生沟通,使师生氛围一改以前学生不敢与教师交流的状态,争取营造快乐、和谐的气氛。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穿插课外内容,制订合理课堂激励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中心,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采取范例教学,情景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创新。

5.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教育受经济的影响很大,国外有着发达的经济基础,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学校可以通过与外校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取长补短,以求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优秀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主要靠创新教育培养。所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场所。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创新人才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大学创新教育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尚论.综合课程与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8.4.16.

传统教学方式篇10

新课改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继承、发扬与反思、改进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一定要改变,但是不能完全丢掉。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其中的许多教学方法经过了岁月的考验,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若其中的优良因素加以改进,就可以将其变为新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弥补新课改下教材版本多、知识面宽、无归纳性的缺点。如传统教学中教师边写、边讲、边示范,以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和富有魅力的动态教学,都可以使学生寓学于乐之中。

下面以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做法。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从明清时期思想的僵化和统治者的盲目自大入手,谈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碎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美梦,促使部分爱国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般情况下,在介绍这段背景之后就会进入新课的教学,但是我选择了让学生进行专题框架的构建。在完成专题导入后,我在实物展台上展示了高考说明这一专题的考试要求,要求学生根据高考说明并结合书本上的专题导语部分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当然,这一要求于刚接触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我给予了他们一些提示,提醒学生从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等方面进行概括。

当时我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没有讲授新课,看似浪费了一节课的时间,实则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他们整个专题有了一个很好的认知,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认为这是一次框架式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结合,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之后的新授课中,我没有按照教材所划分的节次来备课,而是根据上节课学生所写的专题框架,围绕“思想解放”这四个字来进行问题设计。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学习任务不可能都交给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的精心设问和教师的讲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学生面教师的提问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地、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当然,教师应避免一味地讲,要以学生为主体,并通过多种形式解决问题,如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等,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增强直观效果。同时我们必须记住,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设计问题,都不要设置标准答案,只有答题的基准即可。学生在这个基准范围内进行的思考和尝试往往会带给我们惊喜,能让我们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现自己备课时忽视的角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相结合带给我们教师的进步空间。

讲这一专题我总共花了六节课的时间,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我的精心设问、细心讲解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专题的内容,认识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西方认识不断深化,从最初地主阶级提出的“师夷长技”到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人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蜕变。同时,在讲解中我并没有将这个专题的知识与整个中国历史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而落后挨打促使国人觉醒,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尝试和努力才让我们最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