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十篇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十篇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09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篇1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是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学校体育适应社会需要、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1.力量素质。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篇2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的形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的进取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主义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注重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主要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而且还要防止单纯技术的传授。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游戏化

体育教师应适当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完全地吸引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1)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及时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国家争光的愿望。(2)要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的惧怕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努力。(3)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通过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积极锻炼的内部动机。

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十分显著。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差别施教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展示;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19-03

每次参加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不仅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思维火花的碰撞。现试图通过剖析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特点,结合日常课堂教学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本次全国活动的主要特点与亮点

1.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本次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活动主题是“强化体育专项教学改革,优化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呈现教学观摩、器材展示、体育室内健康课展示三大板块。

其中,教学观摩所展示的内容不但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大类内容,还有花样跳绳、三步球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内容。

室内健康课小学展示了6堂课,分别是一年级的“男孩和女孩”,二年级的“我的情绪我做主”和“交通安全记心上”,四年级的“保护视力”,五年级的“合理饮食促健康”,六年级的“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内容涵盖面广、趣味性强,认可度高。

启示:基层每一次教研活动必须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一主题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形式?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这样才能使活动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才能使活动更有实效。

最近几届的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所选择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一线的体育教学中所选择内容却相当有限,特别是体操等安全要求相对较高的内容几乎难以见到。“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十分突出,相当部分学校、老师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内容进行教学。其中初中学段更为突出,基本上日常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体育中考内容和体质标准测试内容两大部分。因此,常态教学中如何出现更多的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各大系列中的内容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日常教学中,在注重体育实践课教学的同时还需加强健康知识的传授。

2.教学手段生动多样,利于目标达成

教学手段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常用的体育教学手段有挂图、模型、多媒体、哨、录音机、各种器材等。[1]

本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小学各有一节课使用了我们常态课中比较少用的多媒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月23日下午,上海市民立中学夏促焕鲜χ唇叹拍昙逗嵯浞滞忍谠绞保结合教师示范,利用ipad对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的标准动作进行慢放,让学生对横箱分腿腾越技术动作、结构有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以帮助学生学习横箱分腿腾越。同时,夏老师用ipad及时拍摄学生的练习情况,通过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的对比,便于学生剖析自己动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横箱分腿腾越技术。

5月24日下午,一节少年拳第一套25分钟片段课,侯晓梅老师采用了以下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少年拳第一套所要学练的动作并让学生模仿练习。接着根据学生模仿练习的情况,老师进行了针对性的动作示范、提出新的学练要求后,学生再次进行少年拳第一套的练习。随后结合电脑,每组进行观看、对比、分析和练习。最后,在逐一动作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少年拳第一套串联动作练习。

5月24日下午三节高中跨栏跑,三位老师所采用的器材各异。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李晓芸老师采用的软栏,降低了练习难度,提高了练习的安全性,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武汉市第十二中学戴艺老师采用小垫子与栏架配合,在小垫子上的辅练习和完整跨栏动作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栏架中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尝试和体验,让学生在循循善诱中体会跨栏成功的快乐。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陈京来老师使用的是墙体、橡皮筋和软棒。利用墙体练习摆动腿技术动作,橡皮筋限制摆动腿抬腿高度,栏架侧面安置软棒以降低练习难度,增加运动的安全性。

启示:教学手段、方法、过程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器材资源显得更有意义。同样,在基层教研活动中,关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运用的有效程度理应成为教研活动中应关注的一个话题。

3.加强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监测

练习密度是指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练习密度的总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之比。合理安排学生的练习密度,有利于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有利于学生体能的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特点,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体质与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形成。[2]

由于近些年来渐渐地忽视了对课的练习和运动负荷的检测与评价,体育活动中必须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和相应产生的练习密度被有所忽略。本届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工作人员用仪器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测试结果告知点评专家,大多数专家能结合监测数据来点评课堂教学情况。

启示:余立峰通过查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15种《学校体育学》教材,发现本轮课程改革以前出版的更注重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描述,对该内容的描述列入到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或体育课的评价)的章节更多。课程改革后出版的就出现了没有涉及或者有所涉及但描述非常简单笼统的情况,比如有的教材对于教案编写中练习次数和时间的要求,只是在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问题中对课中各种活动的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分配做了相对简要的阐述,并没有详细说明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的概念、计算方法等操作性要求。但最近几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中对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在接受大学教学时由于教材的原因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或者是大学教师不加以补充,导致学生缺失这个知识也就不足为怪了[3]。结合本届活动中根据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测试数据进行点评的情况,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对青年老师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与指导。常态教学中,引导老师们加强课时练习时间与练习次数的设计,以保证课时教学中的练习密度。

4.强调体能练习,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之中

5月23日下午,广东省东莞市石排中学徐路嘉老师执教横箱分腿腾越,以探索“初中学生体能素质与运动技术相长的教学”作为本课的设计思想,通过将俯卧撑、俯撑顶肩推手击掌、站立推手等体能素质,植入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使体能素质与运动技术互为渗透,促进共同发展[4]。专家点评时也认为:课中适时穿插课课练,将课课练内容穿插于横箱分腿腾越学练中,面向全体和“体能+技能”这两个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徐老师的体能和技能的组合,并不像以往体育课中的一样,先进行技术操练,等技术学练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素质练习或课课练。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的最大好处在于学生利用等待横箱分腿腾越练习的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能练习,且所练习的体能练习内容辅助于主教材横箱分腿腾越。这样的体能练习内容既充分利用了课时时间又促进了主教材技术的操练。

启示:浙江省率先提出了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来构建单元内容,认为这是要落实“用教材教”,实现“以生为本”的一个重要突破、一条基本路径[5],并在多次省级教研活动中加以实践与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尽可能将课课练融合于技术学练中。结合主教材,合理搭配“课课练”,在进行“投掷实心球”这一内容时,通过俯卧撑、引体向上、顶桥等方式积极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柔韧性,为投掷实心球教学打下基础。根据技能形成特点,有效渗透“课课练”,如“双杠支撑摆动前摆下”,在学习该内容前期的课就应该有目的安排上肢力量的素质练习,同时在杠上学习该动作后安排相关上肢力量练习等。单元统筹设计,系统落实“课课练”。例如,排球垫球教学中一共4课时的单元,每节课“课课练”结合打球运动专项素质,如第一课时采用提高下肢力量的助跑摸高、原地纵跳等内容;第二课时发展灵敏素质练习,做低姿往返摸线跑、梯次折返跑等。[6]

二、本次全国活动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仍有部分课“作秀”

如某节跨栏课,有好多听课老师认为:如果让学生热身后,直接进行连续跨越三个低栏的练习,其效果与通过一节课学练后的完整练习几乎不会有什么差异。

启示:借班上课,是目前教研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由于上课老师来自其他学校,不可能将自己的学生带至上课学校进行上课。那么,如何保证参与上课学生的学习起点与上课老师所预设的起点保持一致成为借班上课必须控制的因素之一。如初一的远撑前滚翻第一课时教学,应保证授课对象的学生会前滚翻,但没有学过远撑前滚翻。那么,借班上课的老师就可以在复习前滚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远撑前滚翻的教与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才能使听课老师有更多的借鉴之处,真正起到教学研讨的效果。

2.精讲多练仍需进一步加强

可能是借班上课的缘故,也可能是所学技术难度较高,有部分展示课中老师讲得过多、过频,而影响学生学练的时间。点评专家在点评横箱分腿腾越时,值得商榷的问题的第一条便是“体育课不能局限于说教,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启示:“精讲多练”目的在于教师的讲授和示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积极思维下的学习,通过学生大量的练习与感悟,促使学生从不知到知,进而掌握运动技能。常态课教学中或基层教研活动时,要求上课老师理清每一学练步骤的目的,根据目的去设计该片断中应该向学生说些什么,示范时观察什么。如脚内侧踢球,首先老师做完整示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由哪几个环节组成,因此,老师可以边慢速示范边讲解脚内侧踢球的五个环节名称即可。踢固定球是脚内侧踢球的其中一个练习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支撑脚和摆动腿与球的关系,那么老师讲解时讲清支撑脚与球的关系、踢球脚触球的部位和击球点、该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即可。示范踢固定球时,让学生观察支撑脚的站位、摆动腿的摆法。为让学生更好地、快速地弄清楚脚触球的部位和击球点,教师可拿一只足球(事先用粘贴纸表明脚触球部位),边演示边说明脚触球部位和击球的点。同时,每一练习是否有效,也应根据这一练习设计的目的,结合动作要领适时进行点评。

3.需进一步重视课堂常规

季浏教授在本次闭幕式讲话中指出:有的课在开始部分不安排见习生、不检查服装,在结束部分不组织学生收还器械等。

启示:课堂教学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素,也是避免伤害事故发生的有力举措,是对师生双方提出的基本要求。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课前认真布置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并检查自身的仪表服装,提前到达上课集合场地等待上课;上课铃响后等体育委员向体育老师报告出席人数后,师生互相致敬问好,若有迟到同学须喊报告并向老师说明原因,经老师同意后方可入列;课中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特别是投掷课时尤应强调这一点;下课时师生应互相致敬和道别,待老师宣布“解散”后学生方可解散。

4.合理安排体能练习

本次展示活动中有些课中的体能练习安排并不十分合理。如点评专家点评跨越式跳高课中的体能练习时指出:体能练习以双人单脚跳、多人单脚跳、游戏赛龙舟为主,跳高本以腿部运动为主,如果体能练习中加强发展躯干和上肢力量的练习可能会更合理一些。

该课时的体能练习不同于前面所提及的“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之中”的练习,前面提及的体能练习是在等待练习横箱分腿腾越时与主教材相匹配的辅练习,而跨越式跳高中的体能练习类似于传统体育课中的课课练,其目的在于通过课课练,促进学生的体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中指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7]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关注技能传授的同时,合理选择和安排体能练习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既可以在主教材学习时,结合主教材进行配套的辅练习,即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之中;也可以在主教材学练结束后,根据身体全面发展原则,通过上、下肢搭配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类似于课课练的体能练习。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例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02.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29-230.

[3]余立峰.编写教案中应重视练习时间和次数的正确描述[J].中国学校体育,2011,8:29.

[4]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教案集[C].2015:80.

[5]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6.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篇5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80-01

1.小学体育课和体育游戏的特点分析

小学体育课堂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小学生的体育课是针对少年儿童等未成年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体育锻炼的教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是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的体育教学,应该特别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教育受众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来看,爱玩好动,喜爱竞争,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和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身体特点明显: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相应的,小学体育课在设计小学体育教学方案时更多的应该体现孩子的身体特点,重在培育体育素质的基础性能力,并积极提供对生理和心理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的教学内容。

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课堂高度契合。一般来讲,以游戏的形式,结合一定的体育技术或手段开展的活动都属于体育游戏的范畴。一些体育项目甚至就来源于体育游戏,只是加入了更多的规则和技巧。从本质上来讲,一切体育项目都是人类借以更好完善自我的游戏。狭义的体育游戏更加突出传承性,一般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技巧性。一般的体育游戏,都是某项体育基本技能的简单化,用来进行热身或专项训练,具有较强的技巧性,但是这种技巧又不同于专业体育项目,较容易被掌握。二是趣味性。具有游戏的基本特点,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即使一些具有对抗性的体育游戏,其竞技性也往往被弱化,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比较能够吸引人参加,运动氛围活泼,不会产生强烈的竞争压迫感。三是互动性。对于体育游戏而言,更加强调互动的效果,突出游戏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感知,追求的是愉悦的融洽关系,并不是游戏的胜负和输赢结果。四是灵活性。体育游戏一般规则比较简单灵活,对于参与人数、场地、体育水平等要求较少,甚至有些体育游戏都是临时策划而来,规则由游戏参与者当场约定,十分便于实施。五是随机性。一场体育游戏的进行,往往不像体育项目的开展一样具有周密严格的组织和策划,都是游戏参与者或者策划者随机根据当时情况进行设计,即使有计划的体育游戏,其规则往往也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调整校正,以期达到更好的诉求效果。

2.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教学技法

现实的体育课堂中,尤其是小学体育课堂,基本教学内容往往都会以体育游戏的形式进行体现,十分有利于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同时,对于体育教学参与者而言,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趣味性强,被教育受众广泛接受,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2.1应用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体育游戏设计往往需要遵循一定原则。一是安全原则。相对于其他课堂,小学体育课堂对安全性的要求更加突出,这也是体育游戏能够广泛应用到小学体育课堂的原因之一,在小学体育游戏,尤其是针对低年级体育教学的体育游戏编排过程中,安全往往是首先考虑的。二是渐进原则。根据年级的不同,体育游戏必须具有渐进性的考虑,难度、强度、技巧等会随着年级和运动累积量逐步提升,对器械等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三是趣味原则。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往往比出更好的体育成绩更有现实意义,同时,体育兴趣的激发对体育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意义。像"老鹰抓小鸡"、"骑马打仗"等体育游戏,已经成为体育游戏应用于教学环节的典范。

2.2应用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体育游戏一般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一是体育游戏被广泛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的热身训练,在常规热身训练基础上的体育游戏,能够使得热身效果更佳明显,大大降低受伤风险。二是设计水平较高的体育游戏,不但对于学生的跑、跳等基础运动能力有明显的训练效果,对于敏捷、协调能力也会有很好的提升,特别是一些需要整体配合的体育项目,比如接龙类、传递类等体育游戏,可以很好的提升小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提升体育素养。三是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具有积极影响。随着参与度的提升,体育游戏能够有效改善学生性格,形成开放、乐观的健康心理。

2.3应用在小学课堂上的体育游戏对民族传统项目传承意义重大。有不少的体育游戏,极具地方和民族特点,例如苗族的鸡毛毽、蒙古族的传统摔跤等,都是各民族长期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群众基础的体育游戏,这些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可以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体育教学的完美和谐统一。

2.4应用在小学课堂上的体育游戏编排具有特定要求。一是更多汲取传统体育游戏的编排模型。比如"丢手绢"、"木头人"等体育游戏,均可以以此为模型,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加入相应的教学因素。二是要突出专项教学训练目的。本质上体育游戏还是为教学服务的,实际操作中要有更多的针对性和侧重点。三是要形成"编制-实施-反馈-改善"的闭合技术路径,通过不断完善来探索合理的游戏编排。

3.体育游戏的科学运用对小学体育课堂意义非凡

游戏与体育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了游戏味性的体育项目往往没有生命力,对于小学体育课堂而言,以游戏为主,突出兴趣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更能够让孩子得到愉悦的体育启蒙,主动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健康,从而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基础。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广泛应用体育游戏,科学编制体育游戏,可以完美实现学生自主锻炼和习惯养成的有效结合,也能够针对受教育者的特点实现差异化的教学手段,是小学素质教学的有效达成途径。此外,相较于枯燥的体育训练,人性化的体育游戏可以使得受教育者的性格养成具有很多有益的成长因素。

参考文献:

[1]马永昌,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教育资源,2013年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篇6

关键词:生理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技术

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也是体育教学的价值所在。体能属于体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可以说,体育对于学生体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能主要分为与动作有关的体能以及与健康有关的体能两类内容,其中前者包括灵敏性、速度、反应、平衡性以及协调性;后者则包括肌肉力量、心肺功能、柔韧性以及肌肉耐力等。发展学生的体能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改变学生的形体,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实现“健康第一,终身教育”的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能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体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小学体育课程对体能有着明确的要求,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身体健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够掌握关于身体健康的知识,学会必要的、科学的健身方法,使学生经过长期的锻炼,能够增强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体育课程,学生达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体能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体能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的特点

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要根据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点进行,科学地制订体能训练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

小学生的内脏器官的发育落后于运动器官的发育,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能特点,对于学生身体发育的一些薄弱环节要进行科学的保护。学生的骨骼比较柔软,软骨较多,而且关节的支撑力较弱,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能训练要避免采用一些大重量、大负荷的器械进行练习,这

样会阻碍学生骨骼的发育,造成脊柱变形。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

2.避免专项化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训练手段,使体能训练充满趣味性,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运动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的体能训练,体育教师避免采用专项的体能训练方式,要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科学地安排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天赋,增强自身体质。

3.以技术为中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就要充分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对于体能训练要以技术为主,要确保学生动作的正确性,这样才能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耐力、速度、协调力、柔韧度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单一刺激,充分协调小学生各运动器官的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发展策略

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体能发展的情况,制订出全面、系统的计划。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要根据体育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制订出完善的训练系统,为学生的健康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根据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标准,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制订出了体能练习的计划,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例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制订了练习计划,一、二年级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柔韧素质,还可以加上一些奔跑练习,关节灵活性练习等;三、四年级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爆发力以及速度素质,还可以加上一些腰腹力量练

习等。

2.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体能,教师要改革体育教学内容,要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学习实际,积极地组织体育教学,

定期组织一些体育竞技活动,比如,乒乓球、武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锻炼中增强自己的体质,提高体能。体育竞技活动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宣传阶段,首先让学生了解竞技运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活动的要求。第二个阶段是锻炼阶段,教师教给学生运动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在锻炼中学会这项技能,在锻炼的过程中,增强了体质,提高了身体素质。第三个阶段是检验阶段,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的兴趣。例如,为了发展学生体能,教师组织了一次乒乓球竞赛,首先,体育教师给学生明确了乒乓球竞赛的目的以及一些比赛的规则,让学生对乒乓球竞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教师详细地教给学生关于乒乓球的技巧,比如,握球、发球、攻球、直拍反手反打反拉等,然后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月的练习时间。为了更好地进行竞赛,学生们进行刻苦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身体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体质,发展了体能。第三个阶段是竞赛阶段,通过竞赛检验学生的练习效果。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发展了体能,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

3.开发多种体育课程资源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在很多学校把民俗体育引入了体育教学中,对民俗体育进行开发和设计,有助于丰富体育课程资源。对于民俗体育开发的资源有武术操、舞狮、扇舞、舞龙等,它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人文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体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武术操,可以按照操的形式与特点进行分类编排,可以从伸展、体侧、体转、跳跃等运动结合武术的步法、手型和身法等一些基本动作进行有效的训练。扇舞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它优美、轻快,学生对其充满了兴趣,也特别乐意去接受它。教师可以运用“扇子”这种小器材结合扇舞的特点,编制出符合学生的扇操,这不仅安全方便,还具有美感,使学生从上肢、腰部到腿部都得到了锻炼。把民俗体育引入体育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意进行体育锻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能素质。

总之,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璐.学生的体能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J].新课程,2013(2).

[2]朱赤宇.强化小学六年级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0(12).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篇7

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发展体育特色项目。根据金山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我们通过加强与上海沙排运动管理中心、上海马术运动管理中心、瑞欧帆船俱乐部等单位的沟通合作,逐步发展了沙排、马术、0p级帆船等特色项目,同时将富有民间特色的毽球等群众性体育项目逐步发展为金山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完善业余训练体系建设,根据项目发展需要,在举重等8个业训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射箭、射击、游泳等16个业训项目,进一步完善体育项目布点,带动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体育项目的发展。同时按照“传统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扶持学校积极创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12年有19所学校被评为金山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二是,引进社会资源,形成区域体育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特色,将区域内的体育活动引进学校,巳逐步形成漕泾地区的柔力球、廊下地区的打莲湘、吕巷地区的小白龙、松隐地区的太极、张堰地区的健康操、亭林地区的腰鼓等具有区域特点的体育特色。

三是,共享体育资源,建立校际体育联盟。2011年,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关系指导下,亭林中学等学校形成了足球联盟,制定了金山区校园足球联盟章程,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指导下,定期开展足球活动、足球比赛,交流足球教育心得,围绕“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特色共建”的原则,有效促进这些学校足球活动的发展。目前,金山区逐步形成了漕泾小学等5所学校的田径联盟、山阳中学等4所学校的毽球联盟、金山中学等3所学校的排球联盟等,有效推进了区域体育活动发展。

四是,培养优秀人才,推出“一条龙”体系。针对学校普遍反映的学生体育人才招生和输送难的问题,金山区根据各所学校体育发展的特色和需求,推出了体育“一条龙”体系,在田径、排球(含沙排)、足球、毽球、围棋、曲棍球等6个项目上,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一条龙”业余训练体系,使一个项目能够做到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有效衔接,既提高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又避免了优秀后备人才的流失。在“一条龙”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一条龙”课程体系、训练(联赛)机制,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断创新学校体育特色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一校一品”创建工作中,鼓励学校根据区体育运动布点或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建设要求,打造学校体育特色。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断创新学校体育特色

一是,加强课题研究,创设学校体育品牌。如兴塔小学开展了少先队阳光体育俱乐部方面的研究,2010年成功申报为市级课题,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兴塔小学将跳山羊、垫球、滚铁环、跳房子、老鹰抓小鸡、爬杆等24个体育项目融入大课间活动,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撰写的案例还荣获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优秀案例。金山小学则将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活动和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开展的少儿肥胖干预课题结合起来,通过营养和体锻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得到了普遍改善,肥胖学生人数下降了34.7%。

二是,注重全员参与,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在各所学校的有效落实下,金山区实验二小的室内操、亭林小学的腰鼓、亭林中学的风筝、海棠小学的“1+5”体育活动项目、民办查山小学的棍棒操、实验一小的“动感八点”等,都成为了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石化一小还编制了《“绳”彩飞扬体育健身争章手册》,将特色短绳、花式跳绳、短绳韵律操、师生互动挑战赛等纳入大课间活动、体育课和活动课中,并延伸到回家作业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培训,落实保障,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体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金山区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保障体育教师工作待遇,切实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开展培训,落实保障,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到“两结合”,即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开展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相结合,推进专业运动员进校园和加快体育教师教练员技能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通过体育课观摩、课题研讨等多种途径,提升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组织开展体育教师新任教练员上岗培训,发揮体育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作用,目前已有100多名体育教师通过了上海市体育教师教练员上岗证培训考核。以“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应知与应会’”为专题,组织全区300多名体育教师参加了“教学技能”达标考核,合格率为100%,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比赛团体一等奖。与区体育局合作,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改善体育专业教练人才紧缺的局面。

二是,保障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科学核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将体育活动课、课间操(早操)、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和管理等折算成课时计入教学工作量。实行教练员聘用制度和带训体育教师教练员津贴制度,发放带训体育教师双休日、寒署假、节假日带训津贴,调动体育教师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将足球、遂球、围棋等非业训布点项目与业训项目同等待遇,在培训、聘用、考核、奖励等方面实行统一模式管理。建立体育教师考核机制,对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落实到位、学生体质健康明显提升、体育专项训练取得成绩、输送体育人才有贡献、开展“一校一品”有成效的学校、运动队、相关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进行奖励。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保障体育工作正常开展金山区通过规范管理、强化督査、科学引导,切实将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

4、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保障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一是,责任区督学队伍,结合督学责任区制度,将全区划分为4个督学责任区,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点督查内容,责任区督学通过实地检查、访谈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二是社会督查员队伍,由区体育局牵头成立社会督查组,对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进行随访暗査。

二是,落实工作责任,提高体育工作实效。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考核办法”,将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情况纳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中,作为评价学校、校长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落实不到位、连续两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学校,在校长职级晋升、学校评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区体育局也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情况纳入乡镇体育年度工作指标,作为考核乡镇体育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篇8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独立判断、自立自理、自尊自信等独立个性特点,具备竞争和创新意识。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进行改革。

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相应道德教育方式、内容、途径的设计、规划、实施,深入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把发展个性和实现人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培养学生良好和完善的道德能力与素质。

一、施行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发展目标:

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必须要熟悉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同时还要确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然后从各个类型学生的特点出发分别设计和实施的不同教育方法。

(一)、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前提

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对小学生个性特点的进行全方位了解,组建由家长、学校和社会参与的各类道德教育活动,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二)、实施个性化道德教育需要确立正确的目标。

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个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最终目标。

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年龄特征,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正确确立德育微观具体目标,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向,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

二、在小学道德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小学道德教育如何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道德教育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这就需要在个性化道德教育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小学生的教育个性化道德教育,要坚持针对性原则。

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针对小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发扬其优良个性,鼓励和提倡特长,修正自身缺点,养成良好习惯,因材施教教育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小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行为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现特长,培养特长。

(二)、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所具有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启发小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主动地参与各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篇9

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首先是基于对教师专业地位和特性的确认。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虽然也是基础教育,但与学前教育、中学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小学教师虽然也是教师,但与其他类型教师有不同的专业特性。小学生成长的特殊地位、特殊规律和特殊需求,需要小学教师形成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专业态度与行为、专业知识与能力。因此,“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基本前提。

分析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必须以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为取向,主要包括专业道德(或称之为专业精神、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此,《专业标准》从三个维度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进一步凸显了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

小学教师专业理念的先进性与师德的崇高性。小学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专业理念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在教育实践中,师德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着师生关系展开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的情感问题,也就是要关心、热爱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等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理念的先进性与师德的崇高性主要表现在特别有童心和爱心,最重要的是对儿童的感情和热忱以及个人的道德品质,还有正确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以及对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因此,《专业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4个层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大到献身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小到个人修养、言谈举止,蕴含着对小学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和教育理想与信念的培育。特别是在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方面,本着“爱是小学教师的灵魂”这一理念,着重要求小学教师“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并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将师德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小学教育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各类人才奠定基础。根据小学教育基础性和全面性等特点,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不同于其他教师,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性。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知识,不要求成为某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但要努力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在音体美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成为儿童教育的专家,如斯霞、霍懋征、李吉林老师等。

因此,《专业标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4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小学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和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基于小学教育综合性的特点,《专业标准》还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关注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性。小学生的认知、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形象性特征,容易受外部具体事物的影响。他们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兴趣,便可以直接转化成推动其介入活动的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小学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远远大于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因而,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现代教育技术以及音体美技能的要求,比中学、大学教师更为全面。

《专业标准》从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5个层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如根据时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等。关注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的独特性,如增加了体现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特殊性的一项新能力要求,即“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针对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师要“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这是《专业标准》中对小学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

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是通过专业教育、终身学习、自主研究和专业发展获得的。因此,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小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小学教师培养质量。

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贯彻实施《专业标准》,小学教师的培养要始终坚持“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学生为本”就是以“儿童的发展为本”,这是小学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小学教师要“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师德为先”既是《专业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普遍要求,更是实现“学生为本”的必要条件。要“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要求,也应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小学教师应当“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完整的培养模式应包括纵向学习时限模式和横向培养过程模式两个方面。从纵向时限模式看,目前我国培养本专科小学教师的模式有: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以及“5+2”、“2+4”模式,高中毕业起点的三年制专科、四年制本科等。在这些培养模式中,“5+2”模式虽然是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有效模式,但这毕竟是一种过渡模式,随着小学教师本科化的推进将会逐渐被其他培养模式所替代,而“2+4”(或“3+4”)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卓有成效。因其年龄小,可塑性大,可以培养掌握艺术技能的适合小学教育的教师。在最近举行的江苏省首届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中,一些高中起点培养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师资的本科院校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明显不如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师范生。

当下,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也将会得到有效改善。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优化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在学科方向上主要有综合型、大文大理型、先综合后分方向、分方向(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现代教育技术)等4种。根据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小班化教学的趋势,需要积极探索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全科综合培养模式,即由高等师范院校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或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如我国台湾地区文化课实行包班教学,称为级任教师,音体美等技能学科的教师称为科任教师,担任一个年级的学科教学任务。我国小学的师生比与国外差不多,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难度就在于缺乏全科型师资。2012年年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小学教师全科培养模式”的要求,并将进行改革试点。这几年,我国的湖南、山东、浙江等省已开始探索培养全科小学教师,值得借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学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养成教育相融合的综合培养模式,既要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发展,更要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和文化熏陶。

3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师范院校建设的根本,学校的水平和地位取决于其学科水平。师范院校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专业结构调整为指引,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目标,依托学科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不同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各个学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不是单一的任教学科或教育学科,而是由多种相关学科共同支撑的。

小学教育专业应将初等教育学以及小学各科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初等教育学是彰显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支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应当从研究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特点人手,立足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哲学以及小学教育特有的养成教育理论,探寻初等教育自身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以此增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意识,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队伍。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促进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强化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教学是中心的意识,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课程方案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修改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把教师教育融入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小学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零距离对接。改革传统的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在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或称“教育专业课程”),而目前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专指教育类课程,因此要根据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培养模式,抓紧研究制订小学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便于学要求与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教师职业是实践性职业。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更要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为小学教育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优秀小学教师。要坚持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和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实行“双导师制”。要落实师范生到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以“临床教学”作为教育实习的基本模式,使师范生真正融入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其职业情感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根据《专业标准》要求,通过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高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要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篇10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兴趣激发原则、适应性原则、情感沟通原则、安全性原则等四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原则,并提出了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强化心理疏导工作等三点小学体育教育策略,希望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体质弱势群体小学体育教育原则体育教育策略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相关理论是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小学体育教育的特殊规律提出的,其出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必然性。由于小学体质弱势群体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针对学生群体从体质发育水平的角度进行了再次划分,所以,其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理论依据。对小学体质弱势群体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更为科学的指导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重新认识小学体育教育目标体系,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内涵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来加以界定,其中,一个充分条件指的是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疾病或者是在身体有残障的小学生群体;两个基本标准分别指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在59分以下的小学生群体和体重指数(Bmi)测试结果在标准范围以外的小学生群体,例如:Bmi

由此可知,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三个类型的学生群体,第一类是身体运动能力发育状况不佳的小学生群体;第二类是残障或者是患有某些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小学生群体;第三类是肥胖(Bmi≥26.5)或者是偏瘦(Bmi

二、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原则

(一)兴趣激发原则

对于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来说,他们普遍从小对于体育运动的接触就比较少,所以缺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感知,也因此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中很少有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抱有兴趣和热情,反而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所持的是消极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活动时,注意遵循兴趣激发的原则,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出发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运动负荷,都要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三)情感沟通原则

小学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本来就缺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自信心,非常容易自卑,而且普遍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所以,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积累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就必须要注意所采取的体育教育策略一定要注意遵循情感沟通的原则,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充满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

(四)安全性原则

多数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都抱有一定的畏惧感,害怕参与体育活动。所以,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时,就要尤为关注安全性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场地和器械都要注意安全性,以免因为安全问题加重学生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的畏惧退缩心理。

三、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策略

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基本特点和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转化的体育教育策略:

(一)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

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提法最早出现于美国,其主要是以适应单一个体的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需要为主的一种多样性的体育课教学计划。适应性体育课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教育原则,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时,由于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困难以及体育学习需求和体育学习特点等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以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体育课教学,尤其是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小学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应用和普及情况却可以发现,除了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普遍采用了这种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之外,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目前并没有在我国其它的省市和地区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普及。目前,我国多数小学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要么采用的是“免修”的策略,要么采用的是“跟班上课”的教育教学策略,然而这两种方式,实际上都将体质弱势群体在体育课教学中边缘化了,不但无法有效的提升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甚至还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离体育活动越来越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适应性体育教学。而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时,为了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小学体育任课教师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多样化。由于体质弱势群体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学生体质发育水平的角度入手针对学生进行的再次划分,所以,其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多样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适应性体育课则是为了促进小学体质弱势群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转化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策略。要确保其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理论所给出的多样化教学目标设置的理论依据来确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例如: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理论,在开展小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组(普通学生组)和B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组)两个小组,其中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组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B1组(一般性的体弱特形学生小组,如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肥胖学生或者是偏瘦学生等)和B2组(专指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疾病的学生和残障学生),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根据以上不同的学生组别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a组学生的教学目标应设置为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素质;针对B1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而针对B2组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组织指导他们合理的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保健和康复活动,以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其次,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确保适应性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高效开展,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以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打破所有学生学内容、固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但要注意组织常规化的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针对B1组的学生组织运动负荷较低的各种身体练习内容,针对B2组的学生组织体育保健、体育康复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应注意体育教学评价的多样化。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同样也要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仍然以上文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所进行的学生分组为例,在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评价时,相应的也要有所不同。如,a组学生的评价,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B1组学生的评价要注意突出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情况;B2组学生的评价则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身体参与情况、康复情况以及心理感受等内容。

(二)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成效,不但应注意关注体育课堂教学,同时还应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所以,为了促进小学体质弱势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转化,在关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还应注意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

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时,一是要注意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内容以及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为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二是任课教师要注意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不但要给予学生所需的体育锻炼指导,还要注意及时的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以尽可能的让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三是,学校在组织开展体育运动会或者是其它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设置适合他们参加的项目,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锻炼热情。

(三)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强化心理疏导工作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运动基础普遍是比较差的,而且部分学生还因为生理缺陷影响到了很多体育运动的正常参与,所以他们在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心理比较自卑,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且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体育任课教师只有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对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正确的理解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价值,引导他们以正确的心态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呵护,才能够真正帮助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走出胆怯自卑的心理,无负担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所以,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林秀春,高玉琴,刘羊城.全纳教育理念下青少年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