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内小学教育现状十篇国内小学教育现状十篇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5:21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篇1

关键词:中小学灾害教育研究资料研究状况研究资料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中小学灾害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内不同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公共安全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我们收集了十多年(1996―2011年)的相关研究资料,试图以此为依据,综述国内外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研究状况。

一、关于灾害教育的界定

关于灾害教育界定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灾害教育从英文看有多种表达:Disastereducation,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education或educationfordisasterreduction,国内研究者认为“灾害教育”的称谓最合适。

李景霞和张英在其《中学的灾害教育》中提出:“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受教育者能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的知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灾害观,以便能正确看待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进行减灾防灾活动。”我们认为该定义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减灾、救灾与备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进行相应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它有着深刻的实践性、仿真体验性,并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与价值。此定义为后续研究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平台。

曾玉君和王吉春在《论学校灾难教育的内涵及实施》中提到相关的概念“灾难教育”,并将其界定为:“灾难教育是指使学生了解灾难常识,掌握灾难应对与救助技巧,提升应对灾难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灾难意识的活动。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灾难基本常识、灾难应对技巧与灾后救助、心理健康等方面。”

但以上的防灾教育和减灾教育从其内涵来看涵盖不了灾害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后续研究者还需要从知、情、意、行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完善“灾害教育”的确切涵义。

二、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从灾害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理论层面地阐述中小学灾害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如陈霞等的《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祁钰的《灾害教育离我们有多远》,张英等的《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等等。二是从灾害知识掌握程度的视角,应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中小学生掌握防灾避险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并针对欠缺之处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如王强等的《南京中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能力的现状调查》。三是实施组织逃生避险演练等模拟训练活动,或辅之以个案访谈法,实证地探讨中小学生防灾避险能力的状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如《中学灾害教育及其校本化实施研究》等。

就问卷调查法而言,绝大多数是针对灾害知识、灾害意识和防灾避险行为能力进行的调查,有部分研究者对灾害知识学习的渠道进行了问卷统计分析,另外有个别研究者如王强进行了体适能肺活量和防灾避险的实际运用能力自制问卷的调查。

三、中小学灾害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关于中小学灾害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国内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普遍认为:灾害教育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研究课题且需要提高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最早是宗文的《时代呼唤灾害教育》中提出通过发展灾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灾害意识和有关科技知识水平,已成为时代的大势所趋;同类文章汪泓宏的《时代的趋势─发展灾害教育》(《中国减灾》1996,02)论及灾害教育是时代所需;秦志英和龙良碧的《中学地理教师培训的新内容――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和旅游教育的重要性》(《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02)主要论及灾害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四、中小学灾害教育现状的研究

关于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基本状况,国内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学生对防灾减灾及灾害教育的态度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应对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另一种观点认为,整体上中学生灾害教育的状况令人担忧。

董一峰在其硕士论文《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研究》中对无锡市8所初高中3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相似的结果:学生有了解和学习灾害的主观意识和愿望,但是灾害意识不强,对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较为陌生,应对灾害的知识储备不够。于秀丽在其硕士论文《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中对白城市6所初高中学校的600名学生进行了防灾综合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防灾减灾的态度是积极和正面的,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灾害知识,但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王波在《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研究得出灾难教育的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缺乏制度性系统性和学科整合等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状。

另外,还有部分研究基于调查资料,横向对比了不同地域或不同层次的学生灾害教育状况,探讨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和影响灾害教育的不同因素。

五、中小学灾害教育对策的探讨

中小学灾害教育对策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理论探讨层面。研究者们分析目前中小学灾害教育的不足,探讨了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李景霞和张英在《中学的灾害教育》中认为:“灾害教育可以参考环境教育在中学的开展方式―――以渗透的方式融入各必修科目中,此外,可以根据灾害教育的特殊性,开展仿真模拟体验与集体防灾演练,进行有关防灾减灾知识讲座等课外活动。”温永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灾害教育探究》一文中指出实施灾害教育的主要途径有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专题报告。

关于中小学灾害教育对策的探讨,研究者们的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订中学灾害教育指导纲要及学校灾害训练计划,以保证灾害教育的落实。(2)开展灾害教育师资培训、展开防灾素养的调查分析来推进灾害教育的研究。(3)整合不同的师资力量、学科资源,综合渗透且开设灾害教育选修课。(4)开发设计灾害教育教学资源,并完善灾害教育数字化资源库。

六、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内灾害教育现状和需求及现有的灾害教育研究,本文推测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可能趋于以下几个方向。

1.灾害教育的方式将结合本地特点趋于多样化。

各地域、各中小学将结合自身特点和潜在发生灾害的不同灾害类型,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灾害教育。比如山区中小学可以采用讲解、校内演练和实地仿真模拟训练的方式开展洪水、泥石流等具有当地地质特点的灾害教育。另外,多种多样的培训、灾害知识竞赛、网上远程教育等方式将更广泛地被应用到灾害教育中。

2.灾害教育将逐渐被正式纳入学校课程。

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可能会根据灾害频频发生及灾害教育现状迫切需要提高的现实,编写灾害教育材料、灾害教育教材及相关培训资料,以满足中小学灾害教育的需求并逐渐以选修课、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性质的课程纳入学校教授课程。

3.灾害教育师资培训将逐渐为中小学教师进修部门所重视。

承担灾害教育重任的中小学教师目前普遍存在灾害风险知识结构单一、观念陈旧、防灾避险能力较差等情况。因此,要改变不容乐观的师资现状,就要在师资培训中实施灾害教育,有必要时可设立灾害教育资格证等考核标准来鞭策师资力量的提高。

整体而言,我国中小学生灾害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各研究者都已经充分认识到灾害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但目前实证研究较少,而且主要是对灾害教育现状的调查,并缺乏基于实证研究资料的有深度的理论探讨;研究方法单一,主要集中于问卷调查;仅有个别研究能从多角度分析影响灾难研究的因素和指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策略。我们在灾害教育的有效手段、具体策略和实证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钱建江.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8,28,(1):178-180.

[2]于秀丽.中学地理教学中方在减灾教育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4.

[3]Shiwaku,K.,Shaw,R.,Kandel,R.C.,Shrestha,S.n.,Dixit,n.m.Futureperspectiveofschooldisastereducationinnepal.Disasterpreventionandmanagement,2007,(16).

[4]曾玉君,王吉春.论学校灾难教育的内涵及实施[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9).

[5]温永泉.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灾害教育探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6]董一峰.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7]陈霞,朱晓华.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灾害学,2001,16,(3):92-96.

[8]宗文.时代呼唤灾害教育[J].首都经济,1996,(9).

[9]王强.南京中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能力的现状调查[J].科技信息,2010,(32):24-25.

[10]王波.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9).

[11]谭秀华等.国际减灾教育的发展趋势[J].城市与减灾,2010(6):8-10.

[12]张健.中学灾害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综述[J].地理教育,2011,(1-2):103-104.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篇2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实质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是由各级政府提供,所以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的有效途径是政府教育经费的均等化分配。通过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极值比的计算来衡量全国范围内、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均等化分配现状,得出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最不均衡的结论,继而提出解决教育经费非均衡化分配的政策建议。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质要求是政府确保每一位公民不论他居住在哪个地方,都能享有质量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教育作为改善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政府的重视。联合国关于教育效果的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外溢效果最为明显,因此更需政府给予特别的关注。而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不论在哪个地区都能得到大值相等质量的教育服务,这里的大致相等质量是指相似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

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实质上是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我国的基础教育由政府负责提供。因此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目前我国政府的教育支出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两大部分。教育事业费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活动的基本保障,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科学研究费等组成。基本建设经费一般是年度一次性拨付,主要形成学校建筑物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考虑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基建经费的不规律性,下文重点从教育事业经费支出角度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状况。

一、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从全国范围而言,2000年至2009年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最大值的增速达20.67%;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最小值的增速为25.51%。从极值角度考虑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差距有变小的趋势,2000年至2005年极差比保持在10以上,均值为10.22,增速仅为0.30%,2005年至2009年极差比均值为8.87,增速为-8.01%,总体而言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非均衡分配有缩小的趋势。当然这种判断仅是从绝对值的角度而言。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1.26,平均增长率2.56%。虽然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有时增长有时减少,总体而言近十年来变异系数一直保持在1以上,可见小学基础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非均衡分配现象明显。

二、地区间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2000年至2009年东部地区的泰尔指数均值达0.0389,表明东部地区教育经费不均衡分配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善。中部地区泰尔指数均值0.0158,十年里持续保持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4.40%,增速不大但这种变化趋势值得我们警惕。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一直是三个地区里最低的,平均增长率为3.63%,表明西部地区省市的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全国三个地区里最均衡的,但也不能忽略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绝对值是全国最低的现象。

2000年至2009年区内贡献率一直超过60%,2000年至2007年区内贡献率平均增速1.751%,2007年达最高值0.75057,表明东中西三个地区间的差异相对于各地区区内差异而言并不明显。因此区内教育资源的非均等分配状况更需加以关注。

三、城乡间基础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2000年至2007年城乡间预算内生均事业内经费的比值分别为18.90、19.05、15.41、15.48、13.97、12.49、11.65、9.64。两者之间的比值一度将近20倍,可见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分配现象十分严重。考虑到2008年以后的城市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数据无法获得进而不能了解2008年后的城乡经费差异,现有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之比的呈现出了比较稳定的下降趋势,但近10倍的差距依旧明显。

总体而言不论是从宏观的全国范围而言还是过渡到东、中和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基础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均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有所缓解,区域内的不公平现象更加严重,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象最严重。

四、政策建议

为推进我国基础小学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从教育经费来源角度,变教育附加费为教育税或是发行教育可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缓解教育经费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从教育经费的承担者角度,可以考虑人员经费由中央政府直接拨付,建设经费由省县(市)两级政府共同承担;从教育经费的使用角度,各级政府要严格实行教育经费零预算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系统,督促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经费,实现教育经费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美]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莹,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实证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1):112—118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篇3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新的社会时期需要新型的人才,传统的教育虽然不断的在进行着改革,有一定的优势,但就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新事物、新发明、新知识的不断应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在适应当前的发展,其弊端也不断的凸显出来,为了培养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对小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小学教育,顺应事物发展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定的发展过程,新事物的出现与旧事物的消亡,都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传统小学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历程中已发挥了其自身特有的优势,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传统教育已不能再担当我国小学教育的重任,为顺应事物自然发展规律,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3、小学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现状要求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随着发展中出现的不足,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道路,也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的必要要求。

二、如何改革新社会形式下小学教育的措施探讨

1、更新改革现代教学观念

现代社会中,为了为我国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四有”新人,因此当前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误差,只有从传统教育中的误差走出来,才能为小学教育塑造新的教学形象。其次要对传统“重教书,轻育人”的观点,予以改变。最后注重创新能力的实践,现代的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生力军。老师作为知识的传送者,必须明白创新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创新思维,从而彻底改变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由于个人认识程度和学习态度的不一致,使现代的小学教育存在差异。那么,在学习程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老师就不能在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摸底,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制定出系统的管理方式,并长期执行。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建立监督机制,也就是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为了彻底改变现代小学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实施“育优,转差”政策,育优的意思是说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带头人,树立榜样。转差的意思是说对学习情况较差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逐步改变学习状况。

2、注重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现代的小学教育中,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这足以证明备课的重要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整体的业务素质,学校必须对备课制定相关政策,对老师的备课状况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对于优秀的备课要予以表扬,并粘贴在表扬栏目上,成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模本。对于长期出现问题的备案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分别是:“四定”、“五有”、“五优化”。“四定”包含的具体内容为:①定内容;②定时间;③定时反馈;④定中心发言人,“五有”包含的具体内容是:①有记录;②有准备;③有专题;④有差生转化措施;⑤有学法指导。“五优化”包含的具体内容分别是:①优化教学内容;②优化教学方法;③优化师生关系;④优化教学方法;⑤优化教学目标。只有从教师根本上进行管理,才能更好的优化当前小学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就当前我国传统教育来说,大多学校都采用集体授课模式,课堂是教学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老是在课堂上应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把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想结合,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4、加强领导对听课、评课、兼课的管理制度

领导管理者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核心,因此,各个学校应加强培养学校领导管理者对学校听课、评课、兼课的了解,只有让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切身体会教学内容,参与教学,才能更好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同时,领导参与教学,能更好的对学校教学进行监督,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优质保障。

三、结束语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篇4

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非均衡发展目的在于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急需短缺的学校之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非均衡发展只是一种手段,而最终是要实现的是我国中小学整体体育场地资源的均衡发展,即均衡发展是目标。

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失衡现状

1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失衡

我国东部沿海富裕地区与中西部内地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体育资源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依赖于方方面面的体育资源,特别是对于类似场地、器材等有形资源而言,具有更强的依赖性。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匮乏将严重影响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益,而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着中小学体育教学场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王佳等学者以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11所中学的田径场地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这11所中学中,仅有3所学校拥有400m的田径场地,拥有非标准场地的学校6所,而剩余2所学校没有任何体育活动场地,其田径课只能在临近的公路上进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正常开展[1]。无独有偶,刘强等人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小学体育场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24所学校(其中县城小学8所、乡村小学16所)中,没有1所学校拥有室内体育场馆。而在8所县城小学中,也仅仅只有1所学校拥有标准的400m田径场地,而被调查的16所乡镇小学和村寨小学中,其400m田径场地的拥有量为零[2]。上述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充分折射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匮乏现状。而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相比较,我国沿海地区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资源则显得较为充裕。王明亮对浙江沿海地区117所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沿海地区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资源较为充足,其中拥有400m塑胶场地的学校13所,而篮球场地的拥有比例超过了90%,还配备了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种类型的体育场地,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有了充分的物质保障[3]。

2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失衡

城乡二元发展的扩大态势致使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间的体育资源差距日益加剧,特别是在学校体育的场地资源上,城市学校远远好于农村。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的统计结果,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占人口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不少文献资料显示,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与之城市相比较,其占有总量和人均面积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教学的正常需要。石展望对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中极少有学校拥有400m的标准田径场地,而其他非标准体育场地则是名副其实的“草场”[4]。范才清等人对湖南省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场地面积只有极少数达到了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5]。杨冬钧等人通过对浙江省11个地区城市和乡镇中小学体育场地现状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资源在政府支出、构建速度和经营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城市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在面积、数量、投资、管理等方面明显优于农村[6]。城市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较之农村明显充裕,这种资源占有的非均衡现状亟待解决。

3重点与普通之间的失衡

20世纪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教学资源方面的综合实力,对各类别或同级别学校进行了重点与普通之间的划分,中小学亦存在重点与非重点(普通)之分。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新《义务教育法》第22条明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然而,由于先前学校分层发展的教育惯性,当前学校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重点与普通之分,这一差别也明显突出的表现在了不同类型学校对体育场地资源的占有上。李国龙研究指出,在所调查的15所重点中学中,每所学校均拥有不同数量的体育场馆,有的学校其室内场馆数量甚至达到5个,而诸如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室外运动场地也更充足,充分满足了学校教学、学生健身的需求[7]。相比而言,普通中学的这些设施却远远不足,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形成了阻碍作用。李健等人研究指出,体育场地是中小学生体育健身的物质保障,其不足不但制约教学顺利进行与质量的提高,更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以及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在众多影响广西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因子中,体育场地资源不足被摆在了明显的突出位置[8]。高杰等人则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角度论证了普通中学较之重点中学,其体育场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占有现状[9]。

4国办与民办之间的失衡

民办学校是经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批准,主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而进行发展的教育机构称。其产生本意是解决教育效率、解决教育公平等突出教育问题,是市场与教育结合的一种尝试。但受办学宗旨与投资条件的限制,与之国办学校国家直接管理、支持、保护和足够教育资源相比,民办学校体育的发展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时常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致使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供给难以得到保障。郭建洲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0所民办学校中,仅有1所学校表示体育经费充裕,而缺少体育经费民办学校的比例高达55.6%[10]。经费的短缺必然导致教学设施的窘困,特别是需要花费金额庞大的场地设施,民办中小学更难以与国办学校持之均衡与相提并论。同样,在城市民办学校中其体育场地的匮乏现状亦是如此。姚远对河南省33所城市民办普通中学体育场地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民办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和场地设施状况与其办学模式密切相关,经费短缺,投入资金少,其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自然就处于匮乏状态[11]。杨中峰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了我国国办与民办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占有的非均衡现状,同时,民办中学的体育场地类型的建设比较单一,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不健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和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12]。

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由于我国中小学体育资源拥有不均现象的普遍存在,特别是目前中小学体育场地享有的失衡现状,所以针对今后其场地的合理建设与管理就必须要拒绝发展上试图“齐步走”、分配上寻求“一刀切”的弊病,而应该循于实践采取非均衡的模式发展。从国家投资、人均面积和资源分配维度设计,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的自治型发展、内外共生型发展和政府扶持型发展三种模式[13]。

1自治型发展模式

自治型发展是建立在中小学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利用其内部各方面的资源,并定制己身场地建设的特色方案和实施措施,进而实现其体育场地合理布局的一种管理模式。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自治型发展模式主要适用于沿海城市学校和中部地区的国办重点学校。这类学校依托当地的经济支持,其场地设施等资源已经较为充裕,学生体育健身在物质条件方面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因此,这些学校基本有能力在不再依托国家财政支持的条件下,根据己身特色和学校内部资源来发展其体育场地的规划和建设。但需要明确的是:首先,中小学体育场地自治型发展突出的是体育场地资源在被建设、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行为与学校行为的相对分离;其次,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布局的自治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学校体育自身的建设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自治风貌;再者,要绝对重视所建设场地的使用效率问题,不能让其成为单纯体现学校建设形象工程的物质摆设,要切实做到场有所值、馆有所用;最后,学校体育场地布局自治型发展过程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仅限于目标制定、制度保障和实效监督。从场地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看,有部分学校其所占有的这部分资源非常丰富,完全具备了独立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自治条件,其发展能够脱离政府的家长式干预而自主的进行场地种类、规模与建设特色的规划。因此,只要不影响国家对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我国整个中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所有具备体育场地布局自治条件的中小学均可实行自治型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自治型学校必须要提升场地负责人员的主体意识,并实现其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制度建设是中小学体育场地实行自治管理的重要保障,政府关于自治学校的标准与自治型学校场地建设权利的明确规定是该模式顺利运营的前提;学校场地合理布局离不开优秀人员的积极参与,促使建设一支懂规划、懂建设、懂管理的自治团队成为学校场地自治建设、管理与运行的关键。

2内外共生型发展模式

沿海城市的优越经济条件促进了其区域内一些国办普通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其场地资源供应在中小学学生体育健身方面凸显充裕;与之形成类比的内陆国办重点学校,在借助国家侧重发展的政策条件支持下,其目前体育场地资源的建设与占有状况也相对充足。但这些学校还不能完全依靠己身内部力量实现其全面的自治型发展,因为其场地资源只是在某些方面(或项目)上略显突出,有的甚至还存在严重缺失。因此,针对这类中小学学校,还须借助他校或其他非学校主体力量,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实现其相互依托、共存化的内外共生型发展。共生理论是生物科学学术领域的重要论断,强调不同种属生物间在相依赖、促进、协调的发展模式下所形成的一种共存状态[14]。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的共生型发展是从资源共享角度对我国学校主体与非学校主体所探索的互补共生新路,共生主体之间存在先哺、反哺并最终互哺的依存关系。这一发展模式的重点首先在于共生多方主体之间存在共生的条件,即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布局的众多主体间有不同的共享性资源,并且这些资源能够被其他共生主体所利用;其次,学校体育场地内外共生型发展的共生主体选择受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比方说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也就是说,既使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多个主体存在场地建设资源的共享条件并具备共生发展的可行性,但由于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同样不能实现内外共生型发展;再者,在学校体育场地内外共生型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考虑共生主体间的行为,还需要纳入政府机构的积极参与,尤其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共生规划与宏观调控;最后,内外共生型发展是一种学校场地建设与布局依托社会资源而发展的新型模式,其实施规律与运行发展还须不断摸索和探究。

3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政府财政支持的限制,在我国大部分二线、三线城市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一些民办类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匮乏,其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还没有自治发展的能力,并且其内外共生型发展的共享条件也很难具备。在此背景下,就该类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与管理还须采取政府扶持型的模式进行发展。学校体育场地布局的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就是在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二、三线城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所进行的探索,强调通过党政机关的官方宏观调控行为与政策干预使模式系统中各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使所建设场地设施得到高效利用的一种运作思路。从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的发展现状看,大部分学校体育的场地建设与管理还需要采取该发展模式,但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政府扶持型发展与政府主导型发展存在本质区别,前者侧重政府的帮扶作用,其发展主体是学校,而后者则强调政府是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的发展主体。前者与后者相比虽弱化了政府的主导行为,但增加了学校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政府扶持型发展是一种双向行为关系,一方面强调政府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帮扶职能,另一方面强调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可持续的发展定位;再者,在政府对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扶持的过程中,要有区别性和针对性,掌握好扶持的尺度和力度;最后,中小学体育场地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的目标定位很关键,尤其是阶段性目标的确定,是政府分时期对我国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扶持尺度与力度的衡量标准。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篇5

关键词:中小学;国防教育;现状;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76-02

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公民素质,国防教育自然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强化国防教育,不仅能树立学生的国防思想,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而且能够推动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对于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更好地在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现状,并就此探索有效实施策略尤为必要。

一、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小学国防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重视的只有考试涉及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国防教育由于没有列入毕业或升学的必考科目,则是说时重视、做时轻视、实际忽视。主要表现在:①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认为国防教育就是开个讲座,办个活动,没有从提高全民族国防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理解和认识。对于设立专门的国防教育课,不少中小学校仅仅是停在嘴上,写在纸上。②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把国防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累赘,对于学习开设国防教育颇有微言。③学校缺少专职的国防教育师资,国防教育岗位常常由学校政工干部、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等兼任,他们或缺少国防及军事知识,或缺乏中小学校教学经验,直接影响了实际教育效果。④学校国防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大多数中小学在进行国防教育时,要么临时找几种国防报刊,照本宣科;要么编印的国防教育读本不分年级“一刀切”、“一锅煮”,教师难以做到像数学、语文那样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⑤学校国防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不灵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导,采取有效的策略,切实培养学生对国防教育的情感,提高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二、中小学国防教育的实施策略

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安危、生死存亡的大事,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潜心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国防教育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1.健全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大力营造国防教育浓厚氛围。坚强的领导力量是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根本保障。学校应该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筹学校国防教育的具体工作,以健全的组织机构确保国防教育的有序进行。建立国防教育工作制度,实现国防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将国防教育工作放在和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足额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广泛宣传国防教育知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知识学习氛围。

2.设立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岗位,强化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是中小学实施国防教育的主导力量。要提高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效果,没有一支观念超前、业务精湛、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是难以做到的。因此,为了突出对中小学国防教育的重视,学校要改变当前国防教育师资以兼职为主的现状,在教师编制中设立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岗位,拓宽国防教育教师的选配渠道,充实教师数量,提升教师质量,真正建立一支既具有丰富的国防及军事知识,又具有一定的中小学校教学经验的国防教育师资,以满足当前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的需要。

3.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编纂国防教育教材,突出教育的针对性。中小学国防教育不同于社会的国防普及型教育,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学校应该组织专家和教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区分层次和重点,科学编纂国防教育教材。以基础性知识为主,突出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职能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并配以图片、卡通、漫画等图解,做到浅显易懂,寓教于乐。使得中小学国防教育教材建设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4.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欲望。当代中小学生接触的信息面宽、思想活跃,这就要求我们的国防教育形式必须力戒单一,要体现形式的多样化,以适应中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在中小学国防教育中,既要有常规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如:音乐课通过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打靶归来》等军歌,歌唱人民军队,讴歌英雄人物;美术课通过画飞机、军舰等,对学生进行爱军队、壮军威教育;体育课进行基本的军体拳、武术等军事技能教育和训练培养。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不忘国耻”、“居安思危”、“祖国在我心中”等内容的座谈会、故事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利用寒暑假举办军事夏(冬)令营或军训活动,进行阅兵式、分列式、射击、战地救护等方面的军事训练;组织观看与国防相关的影视作品等,以此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欲望,深化国防教育。

中小学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公民国防意识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始终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强化中小学国防教育,使学生逐步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为把青少年锻造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淑萍.中小学国防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7,(2).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篇6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作文现状及对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投资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药使用现状及对策新课标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现状及对策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现状及对策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浅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消防监督工作现状及对策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受教育水平现状及对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法制安全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法制安全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项目基金】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课题基金资助【摘要】近年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安全安全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发展、主体差异等原因导致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现今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安全安全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法制安全安全教育教学效果的对策。【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法制安全安全教育学校法制安全安全教育具有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的功能,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其法律安全素质的高低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安全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法制安全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国际格局的变化、学生的需要出发,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安全教育,将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民族地区稳定乃至全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发展。现今,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虽整体上有着不小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探索合理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上缺乏对符合本地区教育的探索

民族地区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大多处于不发达区域,直到今日,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表现在对国家法律知识了解很少;对我国依法治国建设不了解;诉讼利用率低;以及对自己所处的法制安全环境不太关注等。其中,既有社会文化、社会法律氛围的影响,也有主体自身的原因。作为特殊环境里的教学单位,应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民族高职院校法制安全教育的理念。提高的途径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视民族习惯文化传统的作用;加大市场经济发展的力度;切实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等。

(二)法制安全教育课程开设模式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已经把法律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但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法律课,课程结束后就没有其他内容的法制安全教育了。当然也有些院校的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中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法律课程安排,仅仅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取代法律课。这样就导致法制安全教育课时少、内容少,而且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连续性,直接影响法制安全教育的效果。事实证明,这样的课程内容,很难以指导学生们形成实际参与适宜社会职业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契合高职法制安全教育目的的课程设置上,较为适宜的是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内容的法制安全教育“活动课程”即围绕学生实际参与的社会生活(包括职业预期)来组织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去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还可以创造条件使他们去感受和应用法律知识,使他们真正懂得为什么要学习那些知识,真正体会到法律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自己实际社会职业能力的价值,真正地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可以分享的权利与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就更加要求老师加强法律修养。

(三)法制安全教育方法单一、落后

目前,在高职院校法制安全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说教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像校报、广播、校园网这样的教育方式也用的非常少。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四)法制安全教育效果考核方式落后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对法制安全教育效果考核方式主要还是笔试,考核内容还是停留在法律的纯理论知识上。这样多数学生只是死背硬记法律知识,缺少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法律的效果,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并未真正地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安全观念。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的法制安全教育理念

因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差异、经济发展等原因,采取“本本主义”,笼统机械地套用一般教育理念,对法制安全教育效果影响不良,甚至有着负面影响,所以应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区的法制安全宣传教育。例如针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加强重视民族习惯文化传统的作用,加大国家对民族的政策和相关法规宣传,有力促进校园民族团结。

(二)对法制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科学化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仅是未来国家的高层次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且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法制安全教育的重视,应该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保证法制安全课程的课时,让学生能更系统、更全面的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法律课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当然还可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地旁听案件审判活动,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身体验和事实分析中形成对法律的自我态度。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对新鲜的事物乐意接受,学生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比较愿意接受。调查显示44%的学生选择希望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制安全教育活动

利用学校的黑板报、阅报栏、报纸、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媒体,通过文字、声频、视频等形式,经常地、形象化地影响学生生活。当然法制安全宣传教育专题影片、法律知识展览以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也是开展法制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还可以请法律专业人士来开设大学生法制安全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制安全教育环境。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法制安全教育形式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应对措施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教学重点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做为一名小学基层体育教师,本人对当前大部分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有着一定客观的认识。虽然近几年来自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逐渐被认可,素质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活动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也成为了当前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与任务,但据我了解,当前仍旧有一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固执己见,置相关政策与要求于不顾,并未对教学活动进行相应调整。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是体育课程的设置初衷,而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则是在提高学生整体体质水平的基础上,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活动所提出的新要求。

据本人与本校及周边地区多名基层体育教师的交流可以发现,当前有一部分教师依然把让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术与技能做为教学活动的重点。据我分析,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大,一时间难以完成思想上的转变,因而导致其在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问题。②体育教学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现有体育考核制度无法直观体现体育教学活动的收效,为急于向学校及家长证明体育教学活动的意义,一部分教师选择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可以被他人直观感受到的某项技术技能训练上。

2.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选择不符合当前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其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上有更加灵活,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随意进行选择,而是需要将当前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做为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中小学都致力于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的开发的初衷是为弥补国家教材不够细致、全面的缺点,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身心发育现状且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教材,而据我了解,当前有很多学校在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时,将重点放在了挖掘校本教材的“特色”上,而忽略了当前本校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导致后期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所选教学内容与方法并不符合当前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既定教学任务了。

二、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及之后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

1.明确教学重点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体育教学活动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一切美好预期与设定。而当前一部分体育教师却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术与技能上,这明显是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因此,为实现体育教学的一系列积极意义,我们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融入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结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点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最终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2.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学生因成长环境、先天条件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这也就是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我们常常会将国家材原封不动的搬到教学活动当中,这显然是不会符合所有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这样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方式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失公平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根据本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校本教材,做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提高w育教学收效。

3.其他改善体育教学现状的应对措施与后续教学重点

除以上两点之外,对于改善体育教学现状及后续教学重点我还有以下想法:①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科的要求尽快完成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此举不仅能有效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②完善体育教学考核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③提高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体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④参考并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为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意义,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⑤注重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做到教书先育人。⑥加强体育家校合作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有效性,为学生在校外的体育锻炼进行有效干预,从而将体育教学活动成功拓展至校外,并最终为体育教学的一系列积极意义的实现提供时间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90-02

现阶段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意识环节的薄弱和现实条件的制约限制着农村体育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其发展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的优劣,关系着全国青少年健康体质的提升和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课题以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九江市、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等4个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别从每个城市中选取10所农村初中和10所农村小学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100%。(3)访谈法。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实地考察了部分农村中小学,分别对农村中小学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以获取本文研究所需要的素材。(4)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运用microsoftexcel2003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体育课教学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讲解、示范和学生自己思维与练习,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是检验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准则,关系到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掌握,同时反映了学校行政部门监管教学的力度。

第一,体育课开课状况。江西省大部分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还是令人满意的。从调查的100所学校来看,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的中学和小学分别为49所和41所,每周开设1节体育课的学校分别为1所和5所;没有一所学校达到每周3个课时的体育课课程的要求,甚至有4所小学还没有开设体育课。这与《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规定的体育课教学课时相差甚远。

第二,教案编写和教学组织情况。从主管体育教学的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到,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教案的编写率普遍较低,有50%以上的体育教师教案不全或不写教案,有的学校教师写教案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以及评优评先的需要。通过对学生座谈的了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较为随意、松散,体育课大多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自由、教师轻松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农村体育教学之中。

第三,开设体育理论课的情况。调查显示,只有24.0%的中学、20.0%的小学会每学期安排一定课时的体育健康教育课;44.0%的中学、38.0%的小学偶尔安排;32.0%的中学、42.0%的小学从不安排。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农村学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只是盲目地进行体育练习,导致他们无法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的方法。

第四,体育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情况。通过访谈了解得知,由于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田径、广播体操和游戏为主,农村中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田径、广播体操和篮球为主。可见,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乏味,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从而难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

第一,体育教师的配置情况。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兼职较为严重,中学体育教师的兼职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17.3%,而小学体育教师的兼职人数竟占到调查总人数的59.6%。在兼职体育教师中有一部分是体育专业老师,但又担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另外很大部分则是执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兼带体育课,大多数小学都存在这种状况。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专业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健身的方法。相当一部分兼职教师的存在,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从调查的100所农村中小学的情况来看,每所学校平均有1~2名专职体育教师,最多的6名,最少的1名,有9所学校没有体育教师,体育课教学由其他兼职老师教授。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430,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一名体育教师应完成7个自然班的工作量,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280。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现行体育教学的需要。

第二,体育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情况。从调查数据结果看,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合格率比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然存在学历普遍偏低的现象。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为中专及中专以下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5.6%,小学教师学历在中专以下的占39.5%。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学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7.0%,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仅占调查总人数的5.3%。可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与国家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篇9

在溧水县第二实验小学,“状元”“小状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每每说到“小状元”,第二实小人对自己的所做所获,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对历史馈赠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敬重、呵护与传承,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俞栗其人,状元坊其事

先贤早已作古,其牌坊遗迹也不复存在,但其人其牌坊的记载还在、影响还在、价值还在,这是历史慷慨馈赠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可视为溧水历史、溧水文化、溧水教育的一座里程碑。

溧水县第二实小始建于1980年,校址位于溧水县永阳镇状元坊社区。俞栗和“状元坊”的故事不是民间传说和野史演绎,而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宋史》和《俞氏宗谱》等均有记载。

俞栗,溧水县孔镇人,北宋崇宁五年(1106)赐进士第一,为溧水县有史记载的第一名状元。俞栗榜取后,初授承事郎秘书正字,转起居舍人给事中。在任期间,为官清正,曾上书论学并提出在外为官应“监司守令”,对地方官的管理与职守富有独到见解,对此,徽宗皇帝极为赞赏,由此历官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知制诰,直至赐袭衣金带,任兵部尚书。后因屡与蔡京意见不合,贬为常州团练副使,太平州安置,后虽任江宁知府,实际上已达到告归林下的心愿,未几即致仕(退休)家居。

俞氏家族溧水一支成为溧水望族,从北宋真宗天禧年间至宣和年间,先后有十人考中进士。俞栗曾亲作《俞氏十榜传家记》以记其事,追念先泽,刻石垂训,传为美谈,“联翩十榜,名显中山”之说更是遐迩闻之。

俞栗在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得朝廷旌表,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徽宗皇帝敕建状元坊,溧水县府选址于溧水城北门桥南(今中大街邮政局处)开工建造,是年建成。

据《俞氏宗谱》“重修状元坊记”,该坊是“乌头棹楔”,相当宏美。从该谱插图中可见此坊为楼宇式双层木结构,四柱屏立,挑檐斗拱。有记载称:飞龙盘柱戏明珠,四柱屏立浴晓日。重檐斗拱,纷纷御柳问宫花;翠霭流云,淡淡祥光笼瑞影。俞栗牌坊前后历宋、元、明、清各朝,几经修葺,虽未能尽复旧观,其风范却经久不衰,后世妇孺皆知。据《溧水县志》记载:该坊经历宋代和元代后,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修葺如新。清代曾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光绪七年(1881年)4次修葺。太平天国时被毁,光绪七年(1881年)又再次修复。直到1937年11月29日,日军飞机轰炸溧水县城,一颗烧夷弹击中状元坊,这座木制的牌坊连同周围的商铺陷入火海。烧了几个时辰之后,状元坊一带瓦砾遍地,满目疮痍,人们唯有跌足长叹而已。

追溯历史,当初与俞栗状元牌坊遥相辉映的还有位于县城北面分龙岗附近的插竹亭。宋哲宗元祜年问,此地住着溧水望族人家俞氏,俞氏为防止花枝倒伏所插竹枝竟然全都成活。期间,北宋词人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一日拜访俞氏,见此景象甚觉奇异,认为乃是吉祥之兆,遂建议主人建造一亭,亲笔题名“插竹亭”,并撰《插竹亭记》一文。亭建成后十年,俞氏子弟俞栗一举中榜,成为溧水历史上第一个科举状元。2007年,这座淹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插竹亭在其原址(现溧水第一初中校园内)因重建而获得新生。重修后的插竹亭大气磅礴而又古朴典雅,吐纳云气而又超然恬淡,物境、情境、意境融为一体,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第一初中,插竹亭正在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

当初,象征着奋斗和荣耀的插竹亭、状元坊,作为溧水城内的一处胜迹,不只是“功成名就”的象征,它还激荡过溧水域内多少读书人的梦想与豪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溧水历史悠久,素有尚文崇贤之传统,这无疑与北宋状元俞栗和南宋状元吴潜的影响存有内在联系。吴潜,南宋名相,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其牌坊建于北门桥北,与俞栗牌坊隔河耸立。“明初四杰”之一的兵部尚书齐泰为溧水人,洪武18年进士及第,县府在望京街建有中山书院以示纪念。溧水本土通过科举及第的还有清代两广总督叶名琛、晚清著名红学家濮青士等,后起之秀有近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等。

在迷蒙的历史烟尘中,两座牌坊静穆相对,如同两位沧桑老人在讲述功名之路,慨叹世事变迁,抒发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惆怅思绪。先贤早已作古,其牌坊遗迹也不复存在,但其人其牌坊的记载还在、影响还在、价值还在,这是历史慷慨馈赠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可视为溧水历史、溧水文化、溧水教育的一座里程碑。对于第二实小更是幸事,因为坐拥这块底蕴深厚的宝地,学校就寻得了教育的根脉,触摸到了历史文化的博大气蕴。

第二实小有怎样的“小状元”

第二实小的“小状元”称号不是对历史名词的简单复制,不是对某种特长的随意“加冕”,“状元坊里‘小状元’”的争创和评选,成为激励无数小小少年缅怀先贤、立志成材的不竭动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状元精神”也一直被视为学校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溧水县第二实小创建于1980年,在建校前状元牌坊早已遗迹杳然,但第二实小人依然分明感觉到,自己的一只脚始终踩在那道绵延未绝的“状元”文脉上。尽管历任校长的治校理念和管理风格不尽相同,但惊人相似的是,在他们的内心都怀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他们都曾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学校地处状元坊社区,如何使学校文化更多地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何把“状元文化”引用到学校教育中来。

从2007年开始,第二实小大胆尝试“状元坊里‘小状元’”的争创,几年来已先后涌现出32个门类共100名“小状元”。在每年的“六一”庆祝仪式上,获得“小状元”的孩子,身着博士袍,头戴博士帽,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一个一个走上台去,一字排开,从校长手中接过“小状元”证书和用红绸带包扎的奖品,兴奋,光荣,儒雅,聪慧,“相貌堂堂”,光彩照人,台下抱以一片祝贺的掌声。“小状元”是众人追逐的“明星”,是同学崇拜的“偶像”,是大家效仿的榜样,台下的学生、家长、来宾、老师,纷纷与“小状元”、“小明星”们握手、拥抱、合影留念。第二实小的六一儿童节是歌舞节是状元节,是狂欢节……

第二实小的“小状元”称号不是对历史名词的简单复制,不是对某种特长的随意“加冕”。“状元坊里‘小状元’”的争创和评选,成为激励无数小小少年缅怀先贤、立志成材的不竭动力,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状元精神”也一直被视为学校文化的源头和根基,“状元坊里‘小状元’”也就成了张扬个性、自信成长的多彩舞台,弥漫成第二实小独有的文化景观。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第二实小的每一个“小状元”都是一个经典的成长案例。不妨回到现场看看。

――胡清源同学被评为2007年“二胡小状元”。他成绩优异,兴趣广泛,象棋、体育、演讲、唱歌样样精通,二胡是他的拿手绝活,多次参加县、市、省级比赛,2006年还捧回了“中国江苏民族艺术青少年二胡大赛”的奖杯。他在自述中说,练二胡陶冶了我的情操,锻炼了我的意志,充实了我的课余生活,虽然有点辛苦,但我也尝到了更多的快乐。

――2007年的“钢琴小状元”朱雅静多次参加江苏省音教协会组织的专业考试,并获得了社会艺术考级证书。她说,刚上小学时对钢琴特别感兴趣,吵着让爸爸送我去学琴,几年下来,弹钢琴就变了一种享受。当我烦恼时,弹上一曲就会烦恼全抛,心情开朗,学琴的过程磨砺了我的性格。08年,她再度被评为“钢琴小状元”。

――2007年“科技小状元”许诺对科学技术有浓厚兴趣,经常为了研究某个现象而废寝忘食。在写《节能路灯节能方案》论文时,光是路灯电能损耗方面的资料就搜集了一天,为了证实自己的方案是否可行,做了几十次试验,直到成功。他前前后后写了20多篇科技小论文,多次获奖,在全县科技创新竞赛中荣获最高荣誉“小博士”奖。

――2007年“英语小状元”汪沛然在课堂学习之余借助电子词典自学了国际音标,只要见到公共标志或商标上有英文,都做摘录,直到弄懂和学会使用。

――2007年“体育小状元”黄婷说,是顽强和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激励着我,在运动场上,无论对手多强,我都不甘示弱。

――2007年“剪纸小状元”孔浩南虽是个小男孩,可他双手灵巧,一把小剪刀到了他手中就像一只上下翻飞的小燕子,不一会儿,色彩鲜艳的蘑菇、栩栩如生的蝴蝶、美丽别致的窗花……都会一一展现在面前,家里教室里,他的作品可多了。

――2008年“唱歌小状元”的获得者是一年级的章心怡。入校不久,全校都认识了这位小歌手。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对唱歌的强烈兴趣,几百首歌曲的储存,父母的支持,学校的环境,使她成为众人喜爱的“百灵鸟”。她除了会唱许多儿歌,经典民歌、流行歌曲、戏曲片段,她都能唱得像模像样。

――2008年“剪纸小状元”魏宏业,自己的剪纸作品有一大摞,不仅天天在自己的班级贴展,他的作品还到别的班展览,过了两三天又送去一两张,他请求别的班给他展出的机会,三年级每个班都展出过他的作品,本班级还为他出了一期专版。

――2009年新增设的“养花小状元”被陈一凡获得。他在家养了数十个品种的花、草,浇水、施肥、整枝、修叶……一副行家里手的范儿。他经常把自己养的盆花带到学校美化教室,告诉小伙伴们养花的知识。他动了许多脑筋,在自己种的小葫芦上显示了天然的图案与文字。

――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活动一结束,三年级一个叫陈跃敏的学生,跑到校长跟前问道:“校长,我这次捐了2000块钱,我想心小状元!”另一个学生也跑过来:“在家里,都是我跟亲戚、邻居还有爸爸妈妈的朋友打交道,我出面都很成功,我能不能做社交小状元?”“那你们就申报,就参与竞争呀!”校长高兴地鼓励他们。

――2010年“歌唱小状元”的称号由栾凯获得。他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并不理想,但在歌唱方面却表现出过人的天赋,成为校合唱队的领唱,他曾和队员们一起去北京参加合唱比赛,并荣获全国银奖。六一文艺表演中,他的独唱引得同学们和观看的家长叫好声一片。“歌唱小状元”的获得给了他自信和乐观。

2010年的“拉丁舞小状元”桂冠被张袁颖摘取。她在09年的小状元评选中,因为舞蹈技能不够扎实,加上现场表演有些紧张,因而在评选中落马。第二年她卷土重来,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2011年的“舞蹈小状元”由五(4)班的甘露同学获得。她是一名活泼可爱的女孩,上幼儿园时,就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岁时到县文化馆小梅花艺术团学习中国舞,先后在《小蚂蚁》《小猫钓鱼》等舞中担任领舞。她的舞蹈已通过了九级考试。2010年7月《响铃舞》获得了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全国艺术成果大赛江苏赛区初赛金奖。

――杜雨曦是三(6)班的学生,凭借优秀的表现获得2011年“琵琶小状元”桂冠。她从小喜欢文艺,学习琵琶演奏已经5年,已通过江苏省五级琵琶考试。

――2011年的“书法小状元”徐业帆是小状元评选舞台的常客,她先后多次获得各类小状元称号。在2011年的评选中,她现场书写的一幅字征服了所有评委。在学校与当地驻军的联欢中,她还把自己的作品送到了军营。在小状元评选活动的推动下,她先后学习了古筝、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参加了乒乓、篮球、田径等多项运动,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看到这些,我们的眼前立即浮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我们的视线就会自然超越课本、分数、名次那些令人无奈的烦忧,将尊重个性、特长发展这些有点虚空的理念演化成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

这些年,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建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更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忠、实、践、行,个性、特色、兴趣、自信、多元等现代教育元素,在这里被演绎得实实在在而又丰富灵动。寻找下一个“状元”,培养新时代的“小状元”,成为第二实小健康而浓厚的教育气象,“小状元文化”正在这里铺排成势。

理性看待科举制度

历史和文化需要扬弃,科举的糟粕理应抛弃,但连同澡盆里的婴儿一起倒掉洗澡水,那是愚蠢可笑的。说这些,不是为科举翻案,更不是为科举招魂,需要的是理性、公正地看待科举,看待历史。

“状元”,曾让多少人魂牵梦绕、肃然起敬,如今却令人尴尬,欲说还休,“状元”似乎已成为现代人价值取向上的一种纠结。这种纠结源于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和评价,因为“状元”源自科举。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一种客观存在,后世无法抹去也无法回避。科举制度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一心读死书,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遏制了创新人才的拍样,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依然毋庸置疑。

在科举制度的作用下,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至今,我国高层政权结构里还有这种浓厚的色彩。唐代取士重诗赋,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这不仅推动了唐诗宋文的繁荣,而且客观上形成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尚文”特色,造就了大批的文化精英。封建科举制度的施行,还推动了当时私塾、县学、州学及京师国子监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教育的重要里程碑。教育是培养人的,如果说--+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代表是知识分子,那么中国汉代以后历代知识分子的面貌、气质、精神都是由科举制度塑造出来的。可以说,科举制度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出来后,又再造和提升了中国文化。

最重要的是,科举制度所坚持的“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开启和奠定了公平

竞争的考试文化,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宋朝,历代皇帝几乎都以奖掖孤寒、抑制势家自诩,采取了特别举措限制“贵家”子弟,这客观上给予了平民子弟更容易崭露头角的机会。宋朝不但出现了众多的“平民”状元,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海外不少汉学研究专家也因此把中国的宋朝称为“平民社会”,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开明、社会最为和谐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培养人才的最为重要的教育形式,也是人才擢升的最好机制。从隋朝中期初创到清末废除,经历了近1300年的历史,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其中状元700多名,有名有姓、有案可考者620余名。许多清官廉吏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那些叱咤风云的名臣、名相,那些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思想家,那些光照千秋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外交家,不仅在那个时代光彩夺目,至今还熠熠生辉――

隋朝的房九龄,唐代的张九龄、陆贽、韩愈、柳宗元、贺知章、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刘禹锡、白居易、杜牧、裴度、李商隐、颜真卿、柳公权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巩、黄庭坚、秦观、沈括、苏轼兄弟、柳永、程颢、朱熹、包拯、寇准、吴潜、吕蒙正、文天祥等;元代的泰不华、李齐、施耐庵等;明代的汤显祖、张居正、齐泰、杨慎、海瑞、徐光启、袁崇焕等;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方苞、王士祯、林则徐、魏源、翁同稣、张謇以及近代的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蔡元培等,不是高中状元就是进士及第,都由科举产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他们是朗照中国文明的英才,不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也属于今天,属于永远;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可以说,没有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没有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状元,就没有宏大瑰丽的中华文化气象,就不会诞生一大批治国安邦、经天纬地的民族栋梁,就没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早在几千年前,柏拉图就告诉世人,他的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只有哲学家变成国王或国王变成哲学家时,人类才有太平盛世。明万历年问,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的一个意外发现是,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的一个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而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

中国从晚清开始落后了,原因极为复杂,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科举制度是狭隘的,是不符合唯物历史观的。无疑,废除科举制度有利于与世界共同文明接轨,有利于社会现代化,但全盘否定科举的积极价值,甚至借此大做文章否定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科技文明、文化文明,就将生成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文化观。现代主流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而民族传统价值观又遭冷落、被抛弃,价值观上的整体迷茫与困惑必将造成一个民族特有的政治病、文化病、时代病,诸多社会乱象会由此而生。历史和文化需要扬弃,科举的糟粕理应抛弃,但连同澡盆里的婴儿一起倒掉洗澡水,那是愚蠢可笑的。说这些,不是为科举翻案,更不是为科举招魂,需要的是理性、公正地看待科举,看待历史。即使仅凭上面提到的那些光照千秋的“状元”和“进士”,我们就有理由为科举的历史功绩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者说,如果我们敬重那些由“状元”而成民族英才的历史人物,那我们就不能轻易否定科举的积极价值。

教育要理直气壮说“状元”

“状元文化”的价值内核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状元文化”也是国粹,理应光大,甚至可以申遗。“状元文化”的现实教育价值显而易见,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教育”的宝贵资源。

历经时代变迁,状元文化的影响力并未减退。现在,好多地方都留有“状元坊”遗迹,有的还专门斥资修葺或复原历史上的状元牌坊和相关遗迹,许多地方都成功打造出了状元街、状元公园、状元广场、状元村、状元路、状元文化博物馆等地方“名片”;耳熟能详的有状元红、状元笔、状元糕、状元楼、状元宴、“金榜文化节”等品牌和活动;还有以政府名义举行的“百业状元”表彰大会,等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官方或民间积极的“状元文化”心态,反映了“状元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尽管这里面难免有些作秀的成分,但比之那些捕风捉影争抢“西门庆”籍贯之类的无聊与低俗,要纯正、健康、高雅得多。

“状元”情结深入人心,不能也很难强行消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产生于过去并已沉积的历史文化,还是一种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之流。尽管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打破传统的过程,但并不等于说不需要从传统中汲取优秀和合理的成分,那些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传统,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人的血液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和营养。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用“状元”说事,折射的都是那种沉淀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情结。文化是一种“记忆”,是民族的记忆,也是民间的记忆,对“状元”这个特定历史产物的尊重,就是对先哲圣贤的尊崇,就是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遗产的坚守和弘扬。

现今,人们对“状元文化”的投鼠忌器大多源自对“高考状元”的误读。“高考状元”之说属于一种讨口彩的说法,是全社会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比之“第一名”“第几名”“名列前茅”之说更富有传统文化意味,这是社会大众健康的文化情结,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虽然并不排除确有个别“高考状元”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是只会考试的“考试机器”,但无法否认的是,绝大多数高考状元并不是“样子货”,没有真才实学,或是心智不全的青少年学生是难以获此优秀的。对“高考状元”的适度关注和宣传,切合民众心理、顺应社会文化。一方面,对相应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整个社会重视知识、崇尚智慧、追求成功的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宣传“状元”们刻苦学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启迪同龄人热爱学习、勇争一流,追求卓越,志在成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成长、激励成功甚至出人头地,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本来就是“成功教育”的题中之义。

其实,对“状元热”的遏制并不是政府的主动打压,而是学界尤其是教育界的自寻烦恼。教育界尤其是教育理论界总有人认为一提“状元”就会把教育价值观搞乱,一提“状元”就是跟素质教育唱反调,见风是雨,夸大其词,耸人听闻,是学界和教育界神经过敏的表现,是思维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对现行教育而言,“状元”并没那么大的破坏力,如果说一提“状元”就干扰了素质教育,那只能说明我们目前搞的“素质教育”未免太脆弱了,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定位和推行策略,而不

是跟“状元”过不去。教育也不要低估了老百姓的觉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人才理念的不断更新,老百姓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他们心中的“状元”就是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得有出息、会生存、会生活、会做人,未来能比别人做出更多的贡献。那种每年高考放榜后,许多成绩不太显眼的考生大办“谢师宴”“庆功宴”就是明证;也有成绩很突出的考生并不大办“谢师宴”“庆功宴”也是明证。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都是可以娱乐的。“状元”这东西也该与时俱进,赋予其一定的娱乐色彩。娱乐,就是少一份严肃多一份轻松,少一份官样多一份民俗,少一份较真多一份随意,少一份精英化多一份平民化。每年夏季能在社会上、在民众中通过“状元”话题引爆一次对教育的全民关注,引爆一次具有文化意蕴的高尚娱乐,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认为一拿“状元”说事就会毒害青少年,那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

儿童的成长从本质上说是“玩”,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也是“玩”。“吉尼斯纪录”是“玩”出来的,琴棋书画是“玩”出来的,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是“玩”出来的,一切文化都是“玩”出来的。判断一种教育正确与否、合适与否,首先是基于是否适合儿童,就是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那个“场”里,是否在那个“场”里收获知识的丰富、技能的长进、事理的澄明、心灵的愉悦、生命的蓬勃。

“状元文化”的价值内核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状元文化”也是国粹,理应光大,甚至可以申遗。“状元文化”

的现实教育价值显而易见,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教育”的宝贵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传承创新,理直气壮地谈论“状元”,谈论“状元文化”,才能弘扬“状元文化”。

小状元文化”的校本意义

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印证了马克思的论述:“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碰到的、既定的,继承下来的”,就是特定的地域文化,就是历史在那一方土地上延续至今的文化气咏。

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溧水县第二实小是在南京地区较早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农村学校,起始于2006年,现已实现全覆盖,第二实小已成为南京地区小班化教育有影响的学校,溧水县内小班化教育的龙头学校。

“关注每一个、促进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幸福每一个”是普适性的小班化教育理念。第二实小通过“小状元”争创,使得这个教育理念不再挂在嘴上悬在空中,而是找到了一个实在而有效的载体。在第二实小,这个理念的解读明确而具体:“关注每一个”,是指善于发现和积极评价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促进每一个”,是指积极为每一个孩子彰显个性、发展特长提供有效服务;“成就每一个”,是指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个性的不断完善、特长的不断发展;“幸福每一个”,是指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发展带来的成功感、愉悦感、幸福感,增强成长的自信。

第二实小“小班化”的实施为“小状元”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使“关注每一个、促进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幸福每一个”成为可能;“小状元文化”又为“小班化教育”注入了丰富内涵,使小班教育教学“精致”“精品”“精美”的追求成为可能。“小班化”是践行这种教育理念的土壤,“小状元”是这种教育理念浇灌下的花果,“小状元”与“小班化”交互辉映,相得益彰。“小状元文化”建设,不只是评价手段上的“换脸谱”,而是评价思维和人才理念的重大变化,是对落后的教育评价观念的颠覆:由“自古华山一条道”,变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溧水县第二实小授予一个“小状元”名号,学校并不需要花费很多钱财和精力,只是那么一张小小证书,一次颁授仪式,加之过程的关注和指导。给点阳光就灿烂,正是这样的“鼓励”给孩子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动力,带来了优秀,带来了自信。这是一种朴素的教育,一种真实的教育,好玩的教育。朴素的教育远离花哨、复杂和纠结,真实的教育符合并满足儿童成长的内在需求,好玩的教育富有情趣,让孩子收获快乐。学习者的成长规律就是教育的基本规律,走向规律就是走向自然,走向纯正,走向儿童成长的天性,这是所有教育行为与教育真理之间的通衢。除了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葆有一份闲心和闲情,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并获得快乐、走向优秀,这就是素质教育。我们无需要求小学生理解“状元”的真正含义和它的来龙去脉,只要他们懂得“状元”代表了“优秀”、优秀来自奋斗就行;只要他们懂得了特长就是优秀、成长就是优秀就行。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始于一种兴趣玩出名堂、玩得开心,那么,我们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传承文化是教育的重要使命。第二实小地处状元坊社区,利用历史资源,开发“小状元文化”,可以说,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建设明智,恰当,顺理成章,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敬重,也显示了可贵的历史担当精神。

文化是一种“自我”,这种“自我”就是发自本土、来自生活、切合并属于“这一个”的标签,它非但没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还是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种鲜明特色。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既符合主流价值观又富有个性化表达的文化:既有传统的“三好生”评比,又有个性化的“小状元”争创;既高度切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又把“素质教育”演绎为丰富多彩的画面;追求优秀与成功既是孩子努力的方向,也是孩子天天看得见的常态生活。作为立校文化,溧水县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既严肃又活泼,亦庄亦谐,多彩多姿,演绎出了教育原生态、成长百花园。第二实小的“小状元文化”印证了马克思的论述:“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碰到的、既定的、继承下来的”,就是特定的地域文化,就是历史在那一方土地上延续至今的文化气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正是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的特有气质的涵养。一所学校只有不断地传承、不断地丰富、不断滋养自身文化,才能形成学校的特有气质,才会烙上鲜明的个性化印记。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篇10

【关键词】学习状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现代教育技术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使用,与“教育技术”在本质是同一个概念。对于教育技术的定义可谓多种多样,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或描述。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普遍接受的是尹俊华的定义。他认为教育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涵义: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等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狭义的含义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尹俊华关于“教育技术”的狭义定义也就是人们习惯使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这一概念使得教育技术带有更加明显的时效性与现代性特色。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课程教学的作用分析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速度快、容量大、范围广,这种图、文、声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使学生受到多维刺激,这一点对高校学生养成对专业课的自学兴趣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突破了计算机与其它电教设备之间的界限,能对各种数据,包括声音、图像、文字、视频进行处理,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服务。作为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地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的工具性和交互性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情景,借助于活动的、直观的画面使课本上无生气的内容“活”起来,由于其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俾斯麦体系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配合教材和教学大纲,把俾斯麦时期欧洲大国的军事力量对比,主要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情况用地图、语言讲解、视频等具体生动的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能力、兴趣和热情。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教学在高校中成为现实,构成辅助课程教学的主要平台,也为交互型教学提供了策略空间和发展路径。与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同,网络教学是师生交互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交互型教学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教学具有很强的便利性和动态性,师生之间时空分离、教与学过程分离,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承担着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诸多角色与任务。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课程的发展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成为现实,对促进交互型教学提供了十分便利和有效的平台,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教学中忽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甚至排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在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再大也是工具性的,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越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越好。现代教育技术无法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投入学习状态。

二、课程教学的高投入学习状态与低投入学习状态分析

课程教学的学习状态是教师与学生在从事教学学习任务或者活动时表现出的状态,根据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可将学习状态分为两种状态,高投入学习状态和低投入学习状态。高投入学习状态通常指的是将全部精力、智慧和心理资源都汇聚于课程的问题解决上,这种专心致志能够引发出巨大的内在动力和热情,促使思维顺畅,使问题迎刃而解。当学生处于放松又专注的状态时,学生的头脑非常清晰,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状况,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由于学生的脑力活动效果成倍提高,可以迅速而不费力气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组织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很愉快,很轻松。高投入学习状态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低投入学习状态是一种被动因应的消极学习状态,表现为对课程问题不能够集中精力,缺乏热情,思维混乱或者干脆不进行思维,不能够解决课程问题。其实,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高校课程教学之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有高投入和低投入学习状态之分。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并不能完全消解学生的低投入学习状态。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区别仅在于对信息技术的信赖程度不同。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下,需要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还需要创设出使学生进行高投入学习状态的条件与环境。

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高投入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更有智慧。这里可以使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高投入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由认知领域(1956)、情感领域(1964)和动作技能领域(1972)组成。认知领域的目标分成六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简单地讲,知识是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领会是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应用是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分析是能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综合是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评价是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课堂教学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领会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这类低阶目标,课堂教学的目标还包括甚至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等这类高阶能力。课堂教学的本质目标在于通过高投入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更有智慧,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个人的智慧,即转识成智。高投入学习状态学习是将知识转化成为智慧的必经之路。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是高校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于《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有助于激发师生间的高投入学习状态,获取良好的教学目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不能只做一个知识的讲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学设计者,超越传统的教师主导角色,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潜力与能量。在教学设计中尽量淡化甚至取消说教性的内容,扩大与学生交互学习的空间。

现代教育技术为《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便利和更大的可能性,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普及,高校里学生会因为其年轻接受新事物更快的原因,其信息检索能力不会比教师差,有的甚至比教师信息检索能力更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教学,包括所学课程的性质,学习过程中要实现的任务及问题,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时间,学习所需要的材料、资源及环境,学习过程的进行及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概述、明确学习任务与问题、确定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媒体整合学习资料、课内学时与课外准备的衔接及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的评价。首先,老师给出课程标题,并进行课程概述,课程是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为线索,把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划分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极体系和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两极体系等六个阶段。学习过程中要实现的任务及问题包括对每个体系的基本内容、本质特征、主要矛盾、大国关系的变化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力量的分化组合等进行剖析,对国际关系史中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从宏观历史角度专业入门,并在史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等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复杂的世界和国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应用和批判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能力,为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学习计划时间为一个学期。学习所需要的材料、资源和环境包括教材、教师特别推荐的教学资料,国际关系研究网页,另外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寻找、鉴别相关的网络资源。提倡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提示学生注意信息发表时间、资料专业倾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课上分组和选题,在互联网上检索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体系变更,了解每一体系下的主要大国,主要矛盾及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结合教材及教师推荐的相关资料制作出研究阶段小结,并形成ppt文档。在整个研究阶段,教师、同学通过课程的专题网站论坛和QQ群在网上进行讨论,保持联系。课内学时的主要工作可进行各研究阶段小结展示,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选题进行共同讨论与教师点评。课内学时结束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整合资料、网站,在课程网站发表,共享资源,交流观点。并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方面包括以下内容: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分析,针对资料形成个人的见解;小组合作及个人学习情况;形成研究阶段小结情况以及在班内展示和交流的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对高校课程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并为交互型教学提供平台。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无法代替师生间高投入的学习状态。高校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高投入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更有智慧。教师应当成为教学的设计者,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讲授者。对《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进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是取得高投入学习状态必经之路。《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概述、明确学习任务与问题、确定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媒体整合学习资料、课内学时与课外准备的衔接及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近现代国际关系》课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投入学习状态,从而能够获取良好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振宽.现代教育技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