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育的看法十篇小学教育的看法十篇

小学教育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5:22

小学教育的看法篇1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育

1正确的执笔,端正的姿势是练好书法的前提?

当我们拿起毛笔在纸上练字的时候,首先要讲究正确的书写姿势,如果歪着头,侧着肩,有的曲着背,甚至将右腿压在左腿上等等,都是不正确的书写姿势。以这样的姿势写字,是不能把字写好的原因之一。正确的姿势是端坐(或站立)于桌前,胸或(腹、腿部)离桌沿约一拳,左手平按桌面,右手执笔,身体自然放松,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执笔的问题是五个手指头如何合理地执牢笔杆,从而能够保证顺利地书写。这就应该根据手指的生理特点,安排五指的用场,使其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把笔执紧。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夹持笔管,无名指、小指并拢由内向外轻轻推抵笔管,做到指实掌虚,笔管竖直。抬高肘部使之离桌悬空,轻竖手掌使手腕平顺。我在每节课前都让学生做执笔练习。具体方法是用毛笔蘸上墨汁,在毛边纸上画上一小点,然后按上述执笔姿势要求,把笔尖竖直对准纸上小圆点,要求笔尖与圆点的距离越近越好,但不能使圆点墨迹渗化扩散。每次练习5~10分钟,初练时手会抖动,笔会摇晃,练习一段时间后,把握笔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这样既能稳定正确执笔姿势,又能养成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每次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总是在互相比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使枯燥的执笔练习变得非常有趣。

2碑帖的选择是学好书法的关键

2.1确定学习的书体。学习书法究竟从哪一种书体入手,这是初学者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关于书法的入径之门,历来说法不一,总的来说,学书法应根据自己的基础、爱好、理解和修养来选择入学之门。

2.2选择自己喜爱的字帖。俗话说:“性之所近,最易见效。”就说明个人的性格、爱好对学习的成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选择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喜爱,即合自己“胃口”。这样便于自己对字帖的吸收和消化,增进与字帖的交流和沟通,长期地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在“相通”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书写才能。

3笔法为主、结构为辅,同时教学

书法的学习,就是对笔法、结构、章法的学习。刚开始我就和学生们讲,写书法就象是盖房子,笔法就是盖房子用的木料、砖石和钢材。如果这些东西的质量不过关,你们想,盖出的房子能结实吗?同学们说不能。好了,现在我们的手中有了优质的建筑材料,我们盖房子时把这些东西随意的堆砌起来,盖的房子东倒西歪,这样的房子你们敢住吗?同学们都笑着说不敢。这就象我们书法中的结构。最后我又讲了一下章法,就象我们用优质的建筑材料盖起了稳定坚固的房子后,还要考虑怎样把房子装饰得美观、漂亮,这样我们住进去才会有安全、舒适的感觉。通过这段对话,同学们知道了书法中笔法、结构、章法的重要性,而笔法更是基础中的基础,重中之重。

4临摹与创作交叉训练

学习书法从临摹起步。临,又叫对临,就是对着字帖书写。临写是全面学习掌握字的笔法、结构和章法的主要手段。摹,就是把透明或半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然后用毛笔直接在透出字迹的纸上照样书写。摹可以对脑海中留下的字加深印象。学生在学习一个阶段后,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就可以辅导练习创作,把每天的临摹教学与创作结合起来训练,这样可以相互促进,提高较快。创作的内容可以把碑帖中好的字句集字成联;可以选典型字,熟练的字进行选临或节临;也可以写名人警句、对联。选内容应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对碑帖中没有的字,可根据前面学过的笔画结构归类分析出其特征,对相近特征的字“对号入座”,这样可以加深对字帖特征的理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少儿学书法的兴趣。

5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书法教学中,因为学习毛笔字不是一般人可以坚持长久的。因为学习毛笔字是很枯燥的,都是些“黑道道”,为了使书法训练由单一枯燥变为多样有趣,可以采取符合少儿心理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5.1给学生讲故事。主要讲一些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少儿最喜欢听故事,故事中的优秀人物就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如可举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露宿观碑”的故事,还有晋代“书圣”王羲之幼年学书法使“池水尽墨”,唐代书法家怀素“秃笔成冢”等故事。同学们听了这些故事后,个个热情高涨,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书法。

5.2生动形象的示范讲解。教师讲解笔画和结构时,既要教会学生写好字,又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写,并且要用生动的语言。如讲“点”的写法时,我让他们观察,让他们说说象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起来,然后我再讲解“点”画的运笔方法以及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的动作要慢,还要加以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说明,引导学生掌握写字要领。

小学教育的看法篇2

1.通俗形象化言语,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现实、最为活动的内涵,由于《健康教育》着重强调知识性、逻辑性,课文篇幅短、要求高。因此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读,那么课文中所讲的健康知识学生就不容易掌握,我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引进事例,做到题材新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地将卫生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有兴趣了,掌握就变得轻松了,记忆就深刻多了,如上课时我问学生:“有句话说得好,什么都有就是别有什么?”学生回答:“就是别有病。”在讲解有关牙齿方面的卫生知识时,我会说:“牙疼不是痛,疼起来要人命。”安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绕口令,谜语、小诗等,以故事形式呈现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学生保护自己》这一课时,联系低年级儿童常遇到的事情,如“怎样和陌生人对话”、“怎样玩玩具”、“遇到危险向谁求助”,同时让学生知道“保护自己”不等于“冷漠无情”,不能以“保护自己”为名,丢弃“乐于助人”、“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我采用儿歌、朗(背)选择、示范等方式引入大量生活中的事件讲解,学生学得专心、认真,懂得保护自己需要机智与聪明,需要用科学方法对待周围人和事。联系生活实际讲清道理并以身作则,如讲解烟酒对人的危害这一课时,介绍烟酒危害的事例,希望少年儿童在认清道理的基础上自觉戒烟、戒酒,维护自己身体健康。实实在在的事例对学生触动很深,学生被深深吸引住了,教学效果也就达到了,同时,教师、家长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尽快戒酒、戒烟。

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该地区内部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下小学生的背景和卫生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系,使学生将学到的健康知识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以增强全民族的体质。

2.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选择不同授课形式

2.1对低年级学生(小学一、二年级),教授健康知识时应带领学生熟读课文,然后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讲述该课内容和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并根据知识要点讲解卫生保健原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

2.2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授课时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正处于卫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适度加强健康意识、健康行为教育,促使学生了解卫生保健知识的同时,明确自己应怎样遵守公共卫生规定,应如何做好自我保健,使自己在学生时期健康成长。

2.3对高年级学生(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授课时应根据课文内容的要求,重点讲授相关人体解剖、生理与临床发病机理知识,提高学生知识、思维与参与能力,自觉做好自我保健和集体防病工作。如讲授《肥胖》这一课时,首先把青少年肥胖的危害性讲清楚,再把肥胖的发生原因向学生讲述清楚,使学生明白肥胖是因为饮食营养不平衡,造成体内某些营养物质过剩,以脂肪形式在体内堆积。在此基础上,讲述预防肥胖的方法是注意饮食多样化和加强体质锻炼,并提出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加强体质煅炼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好,从而达到预防肥胖的目的。

3.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既要有相应的内容传授,又要有适当的课堂讨论,更要有课外延伸。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班会、宣传栏、校报、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不同内容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校内教育,还需要校外、社区、家庭的支持,通过邀请校外医疗机构开展知识讲座,召开家长会等,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保健习惯,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孩子,转变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功能,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健康教育”环境。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进行健康教育,是促使中学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形成健康行为的有利措施。我们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健康保健宣传活动,举办卫生救护演习、健康保健知识图片展、健康保健知识竞赛、环境污染实地考察和环保知识征文比赛、溺水、地震、火灾自救模拟演习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健康保健与安全自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4.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安全的、满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小学教育的看法篇3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35-0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我们每节课都要有不同的课题创新,用新鲜的事物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由内而外地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体育和其它科目一样,都必须要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教学才会取得实效。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1000自然地形跑》一课时,教师可运用竞赛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全程跑、结伴跑、甩人跑、超前跑等,也可以采用在500米处的报时跑,1000米全程计时跑以及200米×5往返跑等。此外,教师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跑步姿势和准确的动作示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也能学到知识。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让小学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课堂导入教学法

课堂导入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来巧妙的引入新课。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去创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组织方式既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体育课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师不仅要备课,设计教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根据学情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课的内容和课外活动,充分展示体育特长生的指挥才能和组织活动能力,例如,在教《跳跃》这一课时,我将其设计成到“森林公园”游玩这一情境,在“森林公园”里贴上一些小动物图片,并为同学们准备好动物头饰,把垫子作为“小河”,在“河面”上画上小鱼,学生可以自由跳跃,自由玩耍,但学生的动作一定要规范、标准。这样的布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玩“森林公园”中体验到练习的快乐,掌握了运动技能。在常规训练和具体练习中,教师可适时地讲解、示范和纠正动作,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要领和技能后,教师要机智的点拨,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启发学生采取什么办法较快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3、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它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的好帮手。体育课中使用游戏法,既可以激起学生的运动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冲过火力网”,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给予一定难度的活动,对取胜的小组给予表扬,以后又多次分组,打乱学生的组合,使多数学生都有取胜的机会。游戏过程中,学生在为小集体努力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集体团结气氛感染,在同伴的鼓励和影响下,当发现自己的小集体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就会促使他们去努力、去争取。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知不觉就得到激发,也培养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把游戏贯穿于体育的始终,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既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科学评价孩子的表现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实施全面评价机制,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互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片面的用“好”和“坏”来评价学生,教师应主要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向孩子传递赞许和反对的信息,而孩子则通过心理体验来接受教师的意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方法为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研究、探索、完善,选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使体育课堂朝着科学化、现代化教学方向发展。

小学教育的看法篇4

(1)体育俱乐部课程的内容由表1可以看出,每个小学体育俱乐部里面开设的活动内容都是相当丰富的,在各小学的体育俱乐部活动内容中篮球、乒乓球、足球是最受欢迎的三个项目。其中,只有东城区实验学校开设了五禽戏和花绳,这是学校体育俱乐部里面很有特色的两个活动项目,可以提高学生们对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在小学体育俱乐部中应多开展这类新颖的体育活动项目,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俱乐部的锻炼中来。(2)学生选择体育俱乐部课程内容的情况与分析从表2体育俱乐部学生的选课情况来看,一二年级学生参加俱乐部的人数不多,整体看选择轮滑和跆拳道的人数较多,其次是乒乓球、足球和健美操,原因是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倾向于运动型活动项目;三年级的学生选择乒乓球、跆拳道的较多,其次是足球、篮球和轮滑,他们处于安静项目和运动项目之间;四五年级的学生选择篮球、乒乓球的较多,其次是健美操、跆拳道和足球,他们倾向于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六年级的学生选择篮球和象棋、围棋的较多,其次是乒乓球和轮滑,他们倾向于中等运动强度的运动项目和较安静的项目。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许昌市区小学体育俱乐部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三年级至五年级这个学龄阶段之间,约占调查总人数的63%,而且随着学龄的增长,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学生逐渐减少。

2.许昌市区小学体育俱乐部的师资情况

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校体育俱乐部能否有效开展教学、训练和比赛。从表3可以看出,在许昌市的小学体育俱乐部里外聘教师比本校教师多,占体育俱乐部总教师人数的58.6%,而本校教师只占教师总人数的41.4%,整体来说小学体育俱乐部的师资情况相对较弱。

3.许昌市区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的基本情况

(1)许昌市区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由表4可知,东城区实验学校、毓秀路小学、许昌市实验小学和建设路小学的体育俱乐部都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法、动作示范法、完整练习法、分组练习法等常规教学方法,只有东城区实验学校运用了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探究学习方法,由此可知许昌市区小学体育俱乐部里面运用最多最受教师欢迎的是讲解法、动作示范法、完整练习法和分组练习法。在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运用这些教学和练习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自己喜欢的和感兴趣的俱乐部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在小学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中,仅仅只通过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示范的成功与否包括技术动作难度的影响与限制等都不能比较清晰完整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多媒体教学运用到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就能够把运动技术动作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增加了感官刺激,另一方面使技术动作信息化静为动,使复杂的技术动作简单化,从而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理解动作。(2)许昌市区小学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由表5可知,东城区实验学校、毓秀路小学、许昌市实验小学、建设路小学的体育俱乐部里面都采用了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小群体教学和“按兴趣、特长分班”的俱乐部教学模式,而毓秀路小学和建设路小学同时也采用了按体质强弱分班的教学模式,这些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充分的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由访谈了解到,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验到运动和体育学习的乐趣;只有许昌市实验小学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模式。在发现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发散思维,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并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应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质量。由表6中可以看出来,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都对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现状很满意,大多数家长对学校体育俱乐部不太满意。从访谈中了解,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上课时的课堂氛围是非常好的,上课效果要比一般的体育课课堂效果好。而现在开展的学校体育俱乐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教学的,并且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都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教育的看法篇5

一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对开展书法教育的意义有明确要求: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人们认为写字教学是语文老师的事。实则不然,仅靠语文老师来抓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工工整整地写字,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而对待其他学科便书写马虎、潦草。科任老师对学生的书写不严格要求,更谈不上指导,长此以往学生的书写水平怎能提高!

写字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全体教师责无旁贷。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上,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指导写字,渗透书法教育。对各科作业的书写严格要求,标准统一。标准不统一,学生无所适从,势必出现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书写这一怪现象,不利于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

三科学指导,掌握方法

1.培养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练好字,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如指导学生欣赏古今著名的书法碑帖、作品,看出线条美;讲一些书法家练字的有趣故事;讲一幅好作品的经济价值,让学生明白写字也是一项技艺,可以作为今后谋生的一个手段等。只有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了,才能主动地去练字,才能写好字。

2.练好基本笔画是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写字就像盖大楼,要打好基础,这基础就是基本笔画,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是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构成的,这也就好比是盖大楼的砖瓦。基本笔画写不好,间架结构再漂亮也没用。

3.上好写字指导课是关键

写字指导课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老师在指导课上不是教学生写好哪一个或几个汉字,而是教给学生写好这些汉字的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循序渐进,培养习惯

1.练字先练姿,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写字的姿势包括坐的姿势和握笔的姿势。很多学生坐姿和握笔的姿势都不正确,这与老师没有及时引导纠正有关。一旦错误的姿势形成习惯就很难纠正了,不仅影响写字的质量,还会影响学生身体的发育。

2.培养“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

要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这一良好习惯,就是要求学生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只要拿笔写字,就是练字的机会。这首先要从各科作业抓起,包括家庭作业,老师要慢慢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作业就是展示书法教育成果的一个平台。

3.培养读帖、临帖的好习惯

读帖、临帖是学习写字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所以必须会读帖、临帖,养成好习惯。字帖,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孔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也就是说要会选帖,要选古代名家的名帖,帖子不好也会影响我们写字的水平。

读帖,就是看字帖,既要看出字的美,还要看出门道。首先要看这个字的间架结构整体布局;其次要看准每一个笔画在米字格中的位置;再次看笔法,也就是用笔方法。知道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读帖,要反复地读,要读到“胸有成字”,这样才能意在笔先,临写出来的字质量才高,进步也快。

4.培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习惯

欲速则不达,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性急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写字教学更是这样,这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练习,慢慢才能出成绩。

五明确目标,协调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写字教学分三个学段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书法教育也提出了总体目标,我们要处理好“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的关系。

小学教育的看法篇6

一、从语文阅读教学入手,将德育思想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脍炙人口、文笔优美、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作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精读、细读、朗读和反复阅读的形式体会作品的思路,在阅读中品味感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坐井观天》时,这篇寓言非常生动有趣,尤其是里面的对话,给小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文章的兴趣,适时渗透德育思想。比如:小青蛙听到井外面的世界十分精彩,它特别想跳出井口看一看,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说一说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有的小学生说看到绿油油的小草;有的小学生说看到满园的玫瑰,并闻到阵阵花香;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红彤彤的苹果;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高楼大厦;有的小学生看到了人类残忍的猎杀它的同伴;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大量树木被砍伐,鸟儿没有了家园等等。教师这时就应该适当渗透德育教育,可以用提问的方式问小学生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小青蛙和我们一起快乐的生活呢?由于受到前面气氛的感染,小学生都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小学生说做个广告牌,告诉人们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动物;有的小学生说阻止那些乱砍树、乱捕杀动物的人,如果不能阻止可以报警;有的小学生说要好好保护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乱弄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尤其是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随之提高。

二、创设情景教学,在情境中自热渗透德育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殊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创设情景的方法实际上有很多,比如利用画面创设情景,利用音乐渲染情景,利用感人的故事创设情景,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讲解《小珊迪》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符合文章内容的音乐,首先在课堂上播放营造出悲切的气氛,然后教师再导入正课。这样的教学情景更容易让学生置身在文章中故事中,唤起小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之感、美好之感,进而使他们有深入探索课文的兴趣。

三、从语文作文教学入手,将德育思想渗透到作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手段,小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作文能被反映出来,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文的要求是让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说空话、大话、假话。在作文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认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并积极思考,使小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看图写话作文是小学生经常练习的,给出的是“一位带着红领巾的学生扶着一位老奶奶过马路”,让学生根据图意展开联想写一段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图片中的意思,教育他们帮助老年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在高年级作文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选材,在选材中渗透德育思想,比如让学生写“身边的发生的一件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同学之间的友谊、图书角的成立、班级干部的评选、小学生助人为乐的事情……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奉献的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等等。语文教师也应该抓住各种时机积极渗透德育思想,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参考文献:

[1]杨占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小学教育的看法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智力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1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职位地方和作用

1.1培育逻辑头脑本事。逻辑头脑本事是指准确、公正思考的本事。即对事物举行视察、比力、阐发、综合、抽象、概括、坚定、推理的本事,接纳科学的逻辑要领,正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头脑历程的本事。逻辑头脑本事不光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本事,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一样平常生存题目所必须的本事。数学是用数目关连反应客观天下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细密,因此,在作育学生开真个逻辑头脑本事方面小学数学具有良好的条件和负有肯定的责任。

1.2开发非智力因素。人们形形、纷繁庞大的生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视察力、影象力、想象力、头脑力与细致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罗的生理因素许多,从小学生搞勤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生长起主导的作用。从生理活动的稳固性来看,研究与真相评释,人的智力因素是比力稳固的,不会有多大的颠簸。而非智力因素则否则,它很不稳固,颠簸性非常大。正由于云云,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作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紧张。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表如今管理现实题目上,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孕育发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变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举行严酷的技能本事训练。

1.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看法。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孕育发生、生长历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头脑规律和处理题目的要领。这些规律和要领无不弥漫辩证唯物主义头脑。团结数学教学,对学生举行辩证唯物主义看法的教育例子许多。如:议决学生现实使用、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现实应用,对学生举行实践第一的看法教育;议决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准确与类似、直与曲……对学生举行抵牾对立统一的看法教育;议决看法与看法之间、性子与性子之间,看法、性子与规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讨论,对学生举行对立统一、相互讨论和生长看法的教育;议决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多形体盘算公式推导历程,对学生举行抵牾转化看法的教育。

2围绕素质教育前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屈从

2.1作育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主要条件,作育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主要使命。数学教学不光纯是一个相识历程,照旧一种情绪历程。美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绪并纷歧定陪同相识效果自然而然地孕育发生和生长,它须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作育。这即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作育。数学课堂教育,作育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调和、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特性,建立求知情境,引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考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议决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光显性、意见意义性,展现数学课本的自己魅力,变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动性,使学生生动、生动地举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创建良好的师生关连。教师要资助落伍生克服生理停滞,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前进克服困难的勇气。

2.2教会要领。举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历程中掌握其规律、要领,渐渐作育学生闻一知十、闻一知十、融汇意会的本事,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生长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团结数学教学引导学生渐渐明确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要领。如:阅读学习的要领、使用学习的要领、迁移类推的学习要领、发明学习的要领、实验学习的要领。还要让学生学会阐发、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力、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要领。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取、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到达生长、前进素质的目的。

小学教育的看法篇8

从现在到孩子入小学前,或孩子入小学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家长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要说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看看现在幼儿、小学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状。要说家庭教育,我们家长都有自己一套成熟或不成熟的教育经验,家庭教育是很复杂性的。它不同于学校教育,有明确的课程计划,各科课程标准,一系列的教育规程,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完全依赖于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cn搞笑短信网整理)

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心态:首先是“望子成龙”型的,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的心态。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哪位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呢!第二类是“随波逐流”型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龙就会上天,是虫就要入地,有这样心态的家长也为数不少;第三类兼于两者之间,对孩子的学习抓一阵,放一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现象在孩子的后期教育中尤为明显。各种心态都有它自身的利和弊。比如家长的“望子成龙”本身是一件好事,他能大大促进学校教育地发展。但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一旦过火了,就会阻碍教育的进程。我们先不妨看看现在幼儿教育的现状。现在的幼儿园,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家长选择的余地很大。那么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呢?有的是为了图个方便,有的是看中幼儿园的环境等等,但更多的家长还是在选择哪所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识字多,会做算术。他们总是认为多教字,多做算术的幼儿园才是好的。到了大班,很多家长放学接孩子时,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写字了吗?”“今天学了哪个拼音?”,家长像模像样地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小学生。

这样一来,很多幼儿园为了扩大生源,为了自身的生存,就不得不迎合家长的意愿,在平时开展大量的认字,写字,算术的教学,致使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现象,我们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地发展。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

与此同时,幼儿教育小学化也给小学教育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留下了众多的后遗症。由于小学一个班的学生可能来自于十个、二十个不同的幼儿园,参差不齐的教学进度,各式各样的执笔方法、不规范的拼音发音方法等都给小学入学教育带来了不便。何况,根据小学课程计划,入学后,还要进行为期4-7个星期的拼音教学,好多学生由于不愿听老师炒冷饭的拼音教学课,致使入学后就形成不专心听课的不良习惯。再看看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每周语文课七节,数学课三节半,音、体、美各两节,英语三个半节(从下半年开始小学一年级将不开设英语课),其他的还有就是劳动、活动、兴趣课了。从这儿看,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时明显减少,何况也有教育专家提出,小学一年级将取消数学课,这也是有道理的,一年级数学课中的十以内,二十以内加减法到学生进入二、三年级时,不教也会了。这样看来,在幼儿园还有必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数字、运算教学吗?

小学教育的看法篇9

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关注教育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对幼小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幼儿园和小学也对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讨。时过境迁。新时期幼小衔接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找到幼小有效衔接的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法,随机选取成都市幼儿园大班教师(以下简称幼儿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以下简称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幼儿园和小学各75份),回收问卷133份(幼儿园68份,小学65份),问卷回收率为89%,其中有效问卷为127份(幼儿园65份,小学62份)。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

从上表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也认为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合作,这说明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和教育观念基本是一致的。

(二)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幼小教师对于幼儿入学准备的看法基本一致并且比较全面,都认为应关注以下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言语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同时幼小教师纷纷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环境创设、师资条件、教学时间、作息制度、与家长沟通等方面开展实践尝试。不同的是,小学教师更关注教育方法(71%)、与家长沟通(61.3%)等方面的内容,而幼儿教师则将精力更多投入在教育内容(73.8%)、教育方法(66.2%)、与家长沟通(64.6%)和环境创设上(64.6%)。可见,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教师所考虑的内容和实际的工作尝试更全面一些,投入的精力也更多些。

(三)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

1 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幼小教师有一些共同点:在常用的方法中,幼儿教师选择的是游戏法、示范和范例、观察法、谈话等:小学教师选择的是游戏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对于哪些方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幼儿教师依此选择了游戏法、发现法、多媒体教学等,小学教师依此选择了游戏法、多媒体教学、发现法等。可见,幼小教师都能结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选取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93.5%的小学教师和78.4%的幼儿教师表示自己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常常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方面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偏差。对于如何设计教育内容,幼儿教师认为要考虑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89.2%)、幼儿的兴趣(86.2%)、《纲要》要求(72.3%)、幼儿家长的需要(27.7%)、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24.6%);小学教师认为要考虑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87.1%)、学生的兴趣(69.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59.7%)、幼儿园的学习内容(6.5%)。可见,幼小教师在设计教育内容时能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但是,幼小教师对彼此的教育内容缺乏深入了解(见表2),在具体设计教育内容时,能考虑对方学科内容的幼小教师都占少数(幼儿教师占40%。小学教师占27.4%)。

在教育环境方面,多数幼小教师认为两个教育阶段的环境有区别。在教室环境创设方面要适当考虑对方的环境特点,这说明幼小教师认可幼小教育环境的区别,也愿意在环境创设中融合两种教育环境,但是,对彼此环境的具体差异表现(仅有46.1%的幼儿教师和32.2%的小学教师表示较了解对方的学习环境)和如何融合两种环境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带来了现实中环境创设的困难。

3 教学时间与教育评价方面缺乏连贯性。幼儿教师对小学一年级教学时间的了解情况是:非常了解的占6.2%,较了解的占43.1%,一般的占36.9%,较不了解的占12.3%,非常不了解的占1.5%;学教师对幼儿园大班教学时间的了解情况为:非常了解的占1.6%,较了解的占17.7%,一般的占19.4%,较不了解的占38.7%,非常不了解的占22.6%。可见,幼儿教师相对比较了解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时间,也能根据小学低年级教学时间的安排适当延长教学时间(56.9%),而多数小学教师往往忽视了刚入小学的幼儿对较长教学时间的不适应感,因此带来了幼儿在小学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

对于对方如何进行教育评价,多数幼小教师表示一知半解。在评价方法上,幼儿教师常采用日常观察、作品展示、谈话、成长记录袋、幼儿互评等,小学教师常选择观察法、测验法、自我评价法、调查法等。在评价倾向上,幼儿教师更看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小学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不难看出,幼小教师在教育评价方法的运用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教育评价多元化的理念。但是,如何更好地将各种评价方法融合在幼小两个阶段以体现评价的连贯性是目前幼小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4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调查发现,多数幼小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外,还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改革的相关知识,体现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而且绝大多数幼小教师认为有必要了解对方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但实际情况是,幼小教师对对方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教育改革趋势以及教育科研知识的了解还比较肤浅,一半左右的幼小教师对对方培养目标缺乏透彻理解,这势必会出现幼小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在教育能力方面,幼儿教师表现较突出的能力依次为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反思能力,小学教师表现较突出的能力依次是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反思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而两者在创新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上的表现一般。

5 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性。为顺利实现幼小过渡,幼儿教师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引导家长配合幼小衔接工作(83.1%)、带幼儿到小学参观(81.5%)、主动向幼儿介绍小学情况(72.3%)、与小学教师交流沟通(56.9%)、到小学观摩听课(43.1%)、参加幼小衔接交流会(41.5%)、请小学一年级学生到幼儿园交流(30.8%)、其他(6.2%,如模拟作业等)。小学教师也做了不少工作:引导家长配合幼小衔接工作(50%)、与幼儿教师交流沟通(38.7%)、到幼儿园观摩听课(24.2%)、参加幼小衔接交流会(17.7%)、带学生到幼儿园交流小学的学习与生活(11.3%)。由此可

见,幼小教师能利用学校、家长等各种资源来促进幼小衔接,且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方面更为积极、主动,但从幼小衔接的效果看,仅有1.5%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的入学适应情况“非常好”,64.6%认为“较好”,26.2%认为“一般”,7.7%认为“较差”;在小学教师中,1,6%认为“非常好”,40.3%认为“较好”,46.8%认为“一般”,11.3%认为“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偏差,笔者认为与幼小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教育评价等因素有关。可见,学习适应已成为幼儿入学适应的主要难题。

四、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幼小教育机构的平等合作关系

长期以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主角,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主动向小学靠拢。表面上看为幼儿适应小学做了积极准备,但由此也引发了各种幼小衔接问题,诸如单向性、盲目超前性、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等。其实,幼小衔接,不是“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向衔接。幼小衔接应落在儿童这一主体上,找寻儿童前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与后一阶段所需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通过衔接教育,促进儿童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因此,幼儿园与小学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二)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

幼儿园和小学应利用各种资源,从多方位、多角度落实幼小衔接的措施。

1 加强幼小沟通。幼儿园和小学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幼小衔接知识讲座和交流会,学校和幼儿园的领导应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作用。做好各种保障措施。同时,幼儿园和小学可组织教师互相参观、观摩学习,深刻体会两个教育阶段的异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利用彼此的教育资源为幼儿顺利实现过渡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既然儿童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主体。幼儿园和小学应多加强儿童之间的沟通,通过开展联谊会、运动会、游戏活动、牵手互助等活动。增进儿童之间的了解,发挥同伴群体的影响作用,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积极心理。当然。幼小衔接也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三者要保持沟通,育要求,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变化。

2 协调幼小课程衔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小学低年级设置了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体育和艺术等,突出综合课程,这种课程结构有利于刚进入小学的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但是,现实中幼小教师在幼小课程目标的理解、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方面仍有较多误区,出现了幼小课程断层的现象。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幼小课程的设计应遵循这一规律,让儿童利用先前经验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为此,幼儿园和小学应将幼小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使小学教育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方面,幼小之间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根据儿童需要有选择性地综合两个教育阶段中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像游戏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档案袋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作品展示评价法等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便于师生间的互动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应将这些方法有机地贯穿在幼小课程衔接中。

3 优化教师专业素养。美国幼儿教师和小学一二年级教师可以互相到对方学校执教,日本实行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通用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打破幼小教师素养之间的断层,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阅。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教师专业素养人手。架起幼小教师衔接的桥梁。尤其是幼小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更新完善幼小两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能力。另外,幼小教师的职前教育要注意幼小两阶段教师素质的综合培养,职后教育则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互换岗位、共同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双方对彼此教育情境、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学习,在实践中完善个人素质。

小学教育的看法篇10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生权利受教育权公民权利

一、背景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此,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有两种导向的文化传统,一种是西方权利导向的文化传统,另一种是以中国、伊斯兰及非洲土著为代表的义务导向的文化传统,后一种文化传统的权利意识相对弱一些。"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对民主、自由、平等原则的认同,让更多的人获享更多的权利,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当今时代人们的权利意识正渐渐觉醒,法律价值观发生了转变,逐渐由义务本位即社会本位转变为权利本位。

我国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从不同侧面研究怎样提高教育质量,如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成功教育……所有这些努力,大都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从另外一个视角——即权利的角度,把学生从过多讲义务而较少讲权利、被过度管理和过度保护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明确自我意识的权利主体,懂得理解、珍惜和捍卫自己的权利,成为能适应民主、法制、文明社会,并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权利也必然是动态发展的。可以说,权利是一个变量,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有不同的权利体系。对中小学生权利的研究也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二、国内对中小学生权利的研究

以下从两个维度分析国内对中小学生权利的研究。

第一个维度,颁布前后对学生权利的研究

1.颁布前对学生权利的研究

对中小学生权利的研究起源于对少年儿童权益保护的研究,可以把这看作是对中小学生权利的初期研究。

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即指对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权利的法律保护,在保护的主要内容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保护的内容应包括:①生存权或生命权;②健康权;③姓名权、肖像权、国籍权;④名誉权、荣誉权和智力成果权;⑤受教育权;⑥接受抚养和继承财产权;⑦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权;⑧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权;⑨被援救权;⑩司法保护权。

另有人认为应包括:①少年儿童人身养育保健的权利;②受教育和文化培训的权利;③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④劳动服务权利;⑤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的权利;⑥受到侵害时得到保护的权利;⑦有不良行为时受到友好帮助的权利。

这一阶段对学生权利研究的差异很大,有关学生权利的规定散见于许多法律条文之中,如《宪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和《食品卫生法》等等。对于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有的研究者认为,他们应享有如下权利:①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有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②有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有对学校、教师及其他学校工作者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的权利;⑨有依法成立学生自治组织、组织科学讨论、建立活动小组、出版自己刊物的权利;④有维护自己正当权益,向教师、学校直至国家机关反映真实情况,对教师、学校领导提出批评和控告的权利;⑤有权参加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益于世界和平、民主与进步事业活动的权利。

2.教育法颁布后对学生权利的研究

《教育法》颁布后,大多数教育法学著作认为学生的基本权利就是该法第42条明确规定的: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⑨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④对学校给与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这五项权利分别归纳为“参与活动权”、“获得学金权”、“公正评价权”、“申诉起诉权”和“其他权”。

受教育者包括的范围很广,由于中小学生只是受教育群体中的一部分,所以中小学生所享有的权利应有其特点。

第二个维度,作为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作为公民的学生权利研究

学生的受教育权也是学生作为公民的权利,不同的是,受教育权的实现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权利,一方面依赖权利主体的积极作为,另一方面依赖外部保障,要求义务人(国家、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而积极作为。中小学生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受教育权对他们的意义尤为突出。

1.学生的受教育权

教育法学产生20多年来,虽然教育法学研究者

首先致力于教育法学的学科建设,研究教育法学中较为宏观的问题,对学生权利的研究较少且难以取得共识(通过对至今国内出版的约十几种教育法学著作归纳),但学生的受教育权一直是教育法学界公认的重要问题。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而在宪法中占有一席之地。

①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而后在新的历史阶段又趋于平等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原始状态的教育是平等的,每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进入阶级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之后,受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平等性,成为少数人拥有的特权;受教育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特别是二战以后。受教育权利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权思潮的普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过了从受教育义务到受教育权利的转变;从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看,经过了从被动的接受教育到强调受教育者的学习权和发展权的转变。

②从受教育权的内容看

公民受教育权分为三种类型:公权性质的公民受教育权、准公权性质的公民受教育权和民事性质的公民受教育权。受教育权的基本内涵由受教育机会获得、受教育条件获得及评价结果获得几个特定阶段组成。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平等的入学权、升学权和就业权,按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完成规定学业获得相应学业证书的权利等。

保护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措施应包括:①保护受教育者接受平等教育;②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④保护残疾人接受教育;④保护有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⑤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⑥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除以上两方面外,学生的受教育权研究还有其他角度,如:就与受教育权关系密切的教育权进行的研究;就教育权和学习权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就侵害受教育权及受教育权的可诉性问题进行的研究;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问题为研究域,限定权利主体是儿童,从儿童与国家、学校、教师、父母、社会等权利相对方所构成的法律关系出发,探讨受教育权利的关系问题等等。

2.学生作为公民的权利

学生作为公民的权利,研究的侧重点不太一致。

在学校环境里较易受到侵害的学生权利有10种:①受教育权;②人格尊严;③身体健康权;④表达自由权;⑤人身自由权;⑥隐私权;⑦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权;⑧财产权;⑨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⑩休息权。

从对未成年学生侵权的角度看,在未成年学生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中,与学校有直接关系并有赖于学校给与一定形式的保障才能实现的权利,主要是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从中小学生享有的各项法定权利和教育环境中所涉及的权利看,中小学生应享有受教育权、物质帮助权、公正评价权、人身权和程序权等。

关于程序权利的研究比较少,大多是受案例的冲击所引发的对学生程序权利的思考,有的对健全学生的申诉制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明确学生申诉的主体、范围、时限、管辖、程序等”;有的学校在实践中处分学生时先进行“听证”,对学生程序权利的补偿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还有的对学生权利的救济途径和侵犯学生权利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研究。

以上综述仅限于对学生具体权利方面的研究,关于学生权利的理论及学生权利的发展,在此不再赘述。

三、中小学生权利研究的问题

1.对中小学生权利的内容还没有取得共识。对该问题基本有三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学生的受教育权才是教育法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有的学者用罗列的形式认为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权利;《教育法》颁布后,大部分教育法学著作认为学生的权利就是《教育法》第42条规定的几项权利。

2.对中小学生权利研究的方法重法理分析,经实证调查。研究者承认中小学生权利的缺失状态,往往用法解释学和法社会学的方法分析权利缺失的原因,对立法、司法、相关权利的义务相对方提出建议,来改善中小学生权利享有状况。这种分析十分重要和必要,但对中小学生权利状况的了解大部分是描述性的、经验性的,还没有真正与中小学生进行对话;有的研究者虽然用了大量的中小学生权利的案例,但案例的发生具有特殊性,对中小学生权利的一般情况缺乏代表性。

3.在中小学生权利存在状态上,重法定权利研究,轻权利现状和应然权利(即应该具有的权利状态)研究,大部分研究重在促进法定权利的实现层面。

4.对中小学生法定权利的研究方面,重实体权利轻程序权利。研究者围绕中小学生应该有的实体权利,尤其是围绕教育法重心问题——受教育权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但是“无救济则无权利”,如果没有程序保障和程序公正,实体权利就是苍白无力的,实体权利的规定就等于一纸空文,所以对怎样保障这些权利实现的程序权利还需进一步研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