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经营改革方案十篇企业经营改革方案十篇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5:26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篇1

利改税的第一步改革利改税试行办法的出台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之后,国务院决定加快国营企业利改税的步伐。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听取财政部关于利改税问题的汇报。国务院领导对利改税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关于利改税的方向,不能走利润包干的路子。要下决心,除极少数企业外,都集中搞利改税办法。利改税步子可以加快。关于改革的原则,提出要管住两头:一头是要把企业搞活;一头是国家要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关于改革的步骤,先大面积解决企业活的问题,要求又活又不致出大问题,征收地方税的问题,放到后一步再研究。第一步先实行税、利并存,大企业缴55%的所得税,税后利润国家与企业合理分配,可以按财政部提出的利润递增包干、定额包干、比例包干办法,也可以搞调节税。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于1982年12月~1983年1月派联合调查组,分赴上海、天津、济南等地,对6691户国营工、交、商企业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测算工作。财政部在总结试点经验和调查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草案)》,并于1983年2月25日向国务院作了报告。同年2月28日,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草案)的报告》,并责成财政部召开全国利改税工作会议,研究修改试行办法(草案),制定具体规定并部署工作。

1983年3月17日~29日,财政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利改税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国务院领导对利改税的指示精神和国务院文件,讨论修改了《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办法(草案)》以及有关征收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处理的几个具体规定,部署了利改税工作。会议期间,财政部副部长田一农对利改税试行办法中若干问题作了说明,并全面阐述了利改税的优越性。4月12日,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全国利改税工作会议的报告》,并将修改后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报国务院审查。

1983年4月24日,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关于全国利改税工作会议的报告》和《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

利改税第一步改革的实施1983年4月29日,财政部《关于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暂行规定》,制定了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具体办法。同年6月1日,国营企业普遍实施征收所得税。在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利改税第一步工作进展比较顺利。至9月下旬,除煤炭部、邮电部等部门所属企业暂不实行利改税外,其余的中央所属21个部(局、公司)的利改税方案都已核批下达,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利改税方案也都核批下达,落实到企业。到1983年底,全国有盈利的国营企业,除微利企业及经国务院或国家经委、财政部批准继续实行利润包干等办法的少数企业外,实行利改税的工、交、商企业共有107145户,占盈利企业总户数的92.7%。1983年实行利改税的国营工、交、商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1983年实行利改税的工、交、商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7亿元,增长28.2%,大大超过工业产值、实现税利、上缴税利的增长幅度。企业留利占税利总额的比例由过去的15.7%上升到17.9%。

实践表明,利改税的第一步改革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第一,利改税是国家与国营企业分配关系的重大改革,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对国营企业不能征收所得税的理论,第一次把国营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纳入了所得税的纳税人范围,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基本上纳入了固定的轨道,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稳定国家财政收入。第二,利改税打破了长期以来国营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比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体现了“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的原则,扩大了企业财权,调动了企业积极性。第三,国营企业按规定上缴所得税后,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使企业在健全经济责任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了压力和动力。第四,利改税后各类各级企业不论隶属关系如何,都要向中央和所在地方纳税,有利于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和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组织社会化生产,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条件。利改税第一步改革,在解决国家企业分配关系的探索中取得了初步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步利改税,税种比较单一,难以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税后利润的分配办法仍然比较纷繁,国家同企业的分配关系还没有定型;企业之间留利差别悬殊等问题。

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第二步改革的目的和原则为解决利改税第一步改革存在的缺陷,加快完善利改税制度的步伐,1983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利改税制度的设想,全面阐述了第一步利改税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加快税制改革步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设计第二步改革方案的设想。通过对利改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带动整个经济改革,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1984年1月12日,田纪云在《经济日报》发表题为《关于完善利改税制度的几个问题》的署名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原则。文章指出:在拟定第二步改革方案中,要解决中国经济体制政企不分的弊端。通过完善利改税制度,使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同条条或块块脱钩。由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经济利益的做法,改为不分隶属关系都依法向中央和地方缴纳不同税收的办法。以利于把企业应有的经营管理权真正交给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真正“从政”。

第二步改革方案的设计1983年9、10月间,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组织联合调查组,分赴上海、湖北、四川、陕西等地,拟定第二步利改税方案,并作了调查研究和测算工作,初步论证了改革方案的可靠性。1984年,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财政部对全国各类企业1983年的有关财务、税收数据进行了普查,先后设计和测算了20个方案,反复研究论证,并听取了部分地区、主管部门和企业的意见。在此期间,还多次向国务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作了汇报。1984年4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财政部关于第二步利改税方案汇报。经过讨论后改革方案初步确定下来。1984年5月15日,国务院在向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1984年10月在全国进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

1984年6月22日~7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利改税第二步改革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重大意义,研究了第二步改革方案,修改了财政部草拟的各种税收条例草案,以及有关的财务会计处理办法草案。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田纪云,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出席会议。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在开幕大会上作了报告。他指出: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改革中首要和基本的环节,为此首先要解决好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财税部门和各有关部门要抓好有利时机,积极推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进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处理好国家同企业的分配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并且为解决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创造条件;既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要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上有一定的财力保证和自,在政策上使企业感到有奔头,有更大的后劲;要发挥税收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体现国家的奖励和限制政策,并缓解价格不合理而带来的一些矛盾,以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会议认为:利改税的路子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国务院办公厅于1984年7月发出了《关于今后不再批准企业实行利润递增包干等办法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对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领导,从财政、税务机关抽掉精干人员组成利改税办公室,负责办理日常工作。及早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之后,财政部于8月10日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在国营企业推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报告》和《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

第二步利改税的实施1984年9月7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提请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和有关税收条例(草案)的议案》。9月18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议案,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和改革工商税制的过程中拟定有关税收条例,以草案形式试行。同日,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出《批转财政部关于在国营企业推行第二步利改税报告的通知》,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和《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同意《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从1984年10月1日起试行。

同年10月,国营企业普遍实施了利改税第二步改革,进一步改进了国营企业所得税。这个税种是国家直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税种,也是利改税的关键性税种。它在利改税第一步改革中已经建立,根据第二步利改税的要求,在内容上作了适当改进,并由原来财政部的暂行规定改为国务院的税收条例,其法律作用更强了。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篇2

关键词:盐业体制;监管体制;社会责任

食盐专营的管理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食盐专营管理制度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保证食盐的生产安全和秩序,更重要的还有利于食盐市场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定。在近现代,历届政府也大都出台了关于食盐专营的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延续食盐专营的制度,相继颁布了《食盐专营办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有的专营制度并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化经济发展,盐业专营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在几次对盐业改革都未成功的情况下,于2014年废除了《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最终,在2016年公布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对食盐专营体制有所放松,不再是国家强制性的定价,也可以进行跨区域的经营,也不会再出现因跨区域使用食盐而受处罚的现象。

一、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原因

食盐专营制度因不利于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改革,但并不能因此来否认食盐专营制度的成就。食盐专营制度在消除碘缺乏病和维护食盐安全以及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但食盐专营制度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总结下来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盐业专营体制的运行机制存在弊端,因为食盐专营,只有定点食盐企业才有资格生产食盐,就会造成国家各个地区食盐的整体利用水平低下。食盐专营不利于技术的创新,相比较于美国和日本,我国食盐的提取技术落后、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不先进。当然也会造成食盐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市场没有集聚效应,食盐的提取、生产、运输和储存的流通环节就会增多。其次,管理体制不合理。众所周知,我国政企不分的局面也是由来已久,在食盐管理部门更是存在。食盐的政府管理部门和食盐企业没有独立的分开,不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的局面,也为政府的寻租和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也是盐业改革的一个动力。最后,是利润分配存在弊端。许多地区借着食盐专营之名,进行食盐的垄断经营,进一步使食盐经营地区垄断的合法化,以此来获得高额的利润。正是因为食盐专营可以以很少的成本获得巨额利润,这也就催生了许多制造和售卖假盐私盐的单位。这些都是促进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二、食盐专营制度改革后的影响

(一)普通食盐的价格和安全不能得到保证

虽然食盐在生活中使用量比较小,而且我们对食盐的价格并不是十分的敏感,但食盐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盐体制改革后,我们最关心的是食盐的价格和食盐的安全问题。2016年5月5日公布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指出了食盐不再是政府指导定价,而是由食盐生产企业自主确定价格。我们知道企业具有“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性,这一规定出来后,就不能避免有食盐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食盐的价格和质量上做不好的变通。很有可能就会出现食盐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低价销售等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活动。食盐专营放开后也并不能保证食盐企业生产出食盐的安全问题。这就需要盐业主管部门对市场要加强监测,防止价格巨大波动和出现大的安全问题。

(二)促进市场竞争,中高端食盐有望发展

《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也明确指出了食盐的生产企业可以进行食盐的流通和食盐的销售。我们知道之前食盐专营,食盐生产企业只能进行生产,并不能进行销售,只可以按照指定价出售给盐业公司,再由盐业公司以批发价销售给各大超市、商场等。食盐专营改革后,这一规定对于促进市场竞争有着巨大的作用。

食盐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后,就会减少食盐的许多流通环节,利润也会重新分配。这样食盐行业企业竞争力就会增强,市场竞争加大,不仅可以激发食盐行业的创新能力,也会增加食盐行业为了减少成本而去革新技术,促进生产水平和技术的进步。

此外,放开对食盐生产企业的约束后,食盐生产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建立自己的品牌。因为此次改革还允许生产企业进行跨地区的生产和销售,食盐生产企业也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开展经营,进行生产和销售的一w化经营,打破原来的食盐生产和销售脱离的现状。食盐企业强大后,进一步,中高端的食盐可能会进一步的发展。

长期研究食盐专营制度的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罗毅指出,改革方案虽然保留了食盐专营制度,但原有的垄断局面已经被打破,“某种程度上来说,改革方案中的专营已经由原来的垄断经营模式转变成一种行政许可”。改变原来的垄断经营模式,从各方面说,都是对市场竞争有促进的作用,也有利于中高端食盐的出现和发展。

(三)食盐专营仍保留,存在于批发行业

方案强调,将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并未取消食盐专营而是用了“完善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的表述。也就是说专营仍然会存在于批发环节。这就意味着并没有直接取消专营,这样的好处是食盐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分开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对于盐业公司之后发展留了思考空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普遍碘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规定食盐中必须加碘。199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对食盐价格实行政府定价。这就奠定食盐专营的基础,各地也都出台了一些专营的规定。这样食盐公司掌握着食盐的经营权和监管权,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弊端日益显现。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取消食盐专营会导致国家倡导的碘盐的下降,不利于我国碘缺乏症的持续解决,也不利于食盐生产质量的安全保障。

(四)激发企业和行业活力

1.激发创新。市场竞争中,由于多元主体的加入,垄断利益必将不复存在。食盐的生产企业和食盐的批发企业也会将重点研发新的食盐产品,这样食盐市场也会有更多的食盐产品供消费者进行选择。竞争就会增大,食盐行业生存面临危机,必然会倒逼食盐行业体制的改革,进而对食盐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有了促进作用,改变国企原来不合理的制度,增加企业的创新力和活力。

2.激发市场潜力。在2016年的改革方案出台前的食盐管理制度相对不那么宽松,对于食盐企业树立自身品牌价值的实现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也没有最大程度挖掘和体现食盐市场的潜力。改革后,会促进食盐的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服务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食盐行业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激发食盐市场的潜力。

3.促进盐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后,也会改变食盐行业企业多而小的产业格局,当然,对于那些生产水平落后、产品创新不足的食盐生产企业和处在竞争劣势的食盐批发企业很可能被市场淘汰,也会提高食盐行业整体的生产水平和研发能力。

4.通过市场竞争,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市场开放后,食盐行业很可能会掀起兼并重组的浪潮。优胜劣汰,落后而竞争力弱的食盐企业将会被淘汰,而对于那些产销一体、跨区域经营、有资源品牌技术优势的大企业将会脱颖而出。尤其是制盐企业进入生产、流通领域后,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可以进行生产销售一体经营,也可以通过兼并收购其他的企业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对于转型条件较好的专业企业也是一个树立自身品牌的机会。通过这些食盐企业的市场竞争及其制度的帮助,对于我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食盐专营企业将受到较大冲击

取消食盐专营,冲击最大的不是制盐企业,对于食盐专营企业确是致命的冲击,也会导致绝大部分食盐专营企业陷入生存的危机。市场开放后,单一食盐流通企业将不复存在,必然会分化现有的食盐专营企业。当然食盐专营企业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退出食盐业务去发展其他业务,或者彻底退出进行破产关闭;二是转型成综合型的流通企业,把食盐发展成其一小部分的业务;三是通过与制盐企业联合,形成产销一体的食盐企业。食盐专营企业可以通过这三种选择来减小改革后的冲击。

三、完善盐业体制的法律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

改革方案出来后,之前颁布的规章制度必然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比如《中国盐业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都存在着与刚公布的改革方案相冲突的地方。所以就需要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修改,通过修改原有的制度来适应最新的盐业改革方案。而且我们发现这些都是国务院颁布的,虽然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但并不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因此我们也需要提高制度的层级,尽快出台一部专门性的法律对盐业制度进行完善。

此外,2016年5月5日,国务院公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也只是盐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大部分都是概括性的制度,对于具体的例如如何引入社会资本,参股比例多少、外资能否进入以及生产企业如何进入销售、有无区域、方法等限制,还有食盐批发企业如何改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做出具体而清晰的规定,不利于实践中的实施、操作,现在急需制定盐业改革的实施细则来指导实践中操作。

(二)完善食盐的监管体制,确保食盐安全

食盐行业的监管体制与食盐的质量安全密切相关,这就需要食盐行业各个地方的各级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当然也需要工商部门、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等部门的积极配合。各部门各司其职,做好自身的监管工作,并提高监管的水平和效率,确保食盐安全。改变还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相互推卸责任的态度,对食盐的质量安全及其价格等问题积极监督。食盐行业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食盐行政执法,完善食盐行业的安全监管体制,积极解决食盐行业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合一的局面。改变之前食盐行业政府和企业合一局面。还有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舆论的监管,更有益于确保食盐的安全。

(三)完善食盐电子追溯体系

食盐电子追溯体系的建立,在食盐出现安全问题后,对于责任的追究与承担都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食盐电子追溯系统查询到食盐的生产、批发、流通,销售的源头。这样对于预防食盐的安全风险也有帮助,可以随时检测到食盐安全问题的来源,也会提高办事的效率。食用盐可追溯体系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食盐的安全,假冒食盐进入市场也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对解决人们最关心的食盐安全问题有很大帮助。

(四)完善食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的建立对于食盐企业有着强大的监督作用。这就需要食盐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对食盐的制造企业、批发企业、流通企业以及他们的负责人和高级管理人员信用进行审查并进行记录,纳入国家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利用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及其全国的地方政府联网平台定期进行信用信息的公式。尤其是严格把握食盐行业人员准入的标准,对于申请进入食盐行业的企业,要对其企业以及他们的负责人和高级管理人员信用进行公示,并定期审核并公布相关信用信息。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积极进行举报违法行为。对于违反信用的企业和个人,主管部门不仅要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候要依法采取禁止进入这一行i的措施。各级盐业协会要发挥好协调沟通和行业自律的作用。高质量的食盐毕竟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对于信用高的食盐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有益于鼓励其他食盐企业生产高质量而又安全的食盐。

(五)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加强食盐应急机制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制定符合实践的应急方案,这就需要盐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在遇到紧急突况下,食盐行业的应急方案要能够发挥起作用,能够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而不能只是一个流于形式的文件。国家物资储备中心要重视对食用盐的储备,能够及时应对紧急突况。

(六)给予冲击较大的食盐专营企业帮助

食盐专营改革后,专营企业必不可免的面临较大的冲击,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相应的安抚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要帮助企业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稳定人心和社会秩序。对于保留原职位的人员并不需要担心,对于不需要保留原职位的人员则需要重点照顾。快要退休的人员尽量鼓励他们提前退休,相对年轻的人员可以鼓励自主创业,或者推荐到其他食盐企业进行工作。当然国家也要为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写一些工作介绍信等。二是要给予企业转型发展的机会,提供便利条件,减少对其的冲击。

(七)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

盐业企业负责食盐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系列环节,对于保障食盐的供应和食盐的安全以及预防碘缺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盐业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自身社会责任,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制度等方面建设,要履行社会责任,生产合格高质量的产品。

参考文献:

[1]《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2]广发证券-盐业专题报告.

[3]网易新闻:专家评盐改方案:垄断被打破,“跨区域用盐”被罚将成历史.

[4]广发证券-盐业专题报告.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篇3

20__年5月21日,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泾政办〔20__〕17号)正式下发,这标明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我县粮食购销企业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经过数月的精心组织、筹划,方案中规定的改革任务基本实施完成。20__年9月17日,新组建的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安徽天丰粮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并投入正常运作。现将我县粮食购销企业第二步改革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认真开展调研,制定改革方案

在推进我县粮食购销企业第二步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粮食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__〕90号)精神,按照县政府“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对粮食购销企业第二步改革总体思路及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认真讨论,特别是如何从产权制度改革上,来个大的突破,有个质的变化。经过反复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提出了我县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初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一)改革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彻底改、改彻底,促进购销企业轻装上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推动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我县粮食有序流通,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1、成立泾县丰源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经营公司。撤销现有的九个粮食购销公司(__县省级粮食储备库),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粮食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__]90号)精神,组建泾县丰源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经营公司,资产经营公司为国有独资的法人。

泾县丰源粮食企业资产经营公司经县政府授权,县粮食局委托,其主要职责是:(1)对撤销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部资产进行接管,对其控股、参股的企业经营活动行使出资人职能,对出租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承担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有的债权债务,确保原企业的债权债务不悬空,并负责处理善后工作。(3)对企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登记,做好原企业资产、帐目、档案的接受和管理工作。

2、成立国有控股的安徽天丰粮业有限责任公司

将省级粮食储备库与凤村、包合、厚岸、黄村、沙丰、董村、白华、黄田、云岭、昌桥粮库资产打捆,与泾县昌茂粮食加工厂汪小宝共同出资,组建安徽天丰粮业有限公司。

3、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根据我县粮食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结合粮食企业改革经验,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泾县粮食批发中心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批发中心七名人员全部实行事业单位的身份买断,并进行了妥善安置。

二、认真开展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

根据粮食购销企业第二步改革的工作部署,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购销企业的资产、帐务、粮食库存及物品,都进行了认真的清理登记,房地产的评估、办证也县房产、土地、中介评估机构等部门的积极支持下,规范操作。为了做好全县的资产处置工作,经局长办公会议、局务会议研究,县局以泾粮办〔20__〕24号文发出《关于做好粮食购销企业资产处理工作的通知》,对不同资产及相关帐务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确保改革过程中各种资产的完好,有关帐目的完整。

三、规范处置房地产和银行债务

根据我县第二步改革方案精神,除保留的部分仓库外,其他仓库等房地产都实行合理处置。一是公开拍卖。对需要拍卖的房地产,我们委托宣城佳士得拍卖公司组织公开拍卖,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二是出租。对拍卖中难以成交的仓库采取出租,收取一定的租赁费,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存量资产的价值。三是以管代租。对边远、有效利用率低的仓库,实行以管代租的形式,即租用人负责仓库的保管和安全,不付租金也不收取保管工资。这种形式是以保持仓库现有的基本状况和安全为主。

我县原9个购销企业注销后,这9个公司所有债权债务由新成立的国有独资的泾县丰源粮食企业资产经营公司承担。丰源公司贪污注册后,即与泾县农发办理了债权债务票据变更手续,确保了改革后银行债务不落空。也为盘活资产创造了条件。

四、关于安徽天丰粮业有限公司组建情况

按照我县粮食购销企业第二步改革方案,组建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安徽天丰粮业有限公司是由国有独资的泾县丰源粮食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和自然人汪小保共同出资707万元组建的国有控股企业(其中国有股份600万元)。在县政府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出资双方经过积极商讨,本着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精神,制定了公司章程,明确了相应的职责。公司经营粮食、食用油料及其制成品、农副产品、饲料的收购、加工、销售,同时接受县粮食局委托的政策性粮油经营业务、各级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轮换、抛售,以及救灾粮、补助粮的发放和供应,为政府化解粮食风险、确保我县粮食安全

提供服务。新组建的安徽天丰粮业有限公司有以下几方面特点或优势:(一)安徽天丰粮业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泾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第二步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标志着粮食系统单一经济形式的结束,是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有益尝试。

(二)安徽天丰粮业有限公司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设施、资金方面的优势和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为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安徽天丰粮业有限公司拥有仓库容量27000多吨(其中城区原省级储备库仓容17000吨),年加工能力25000吨,是我县最大的集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企业。

(四)安徽天丰粮业有限公司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负担轻等特点。原粮食企业的各项负债得到有效剥离,新公司真正做到不负债上阵,为企业今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篇4

“铁道部现在开始重新研究改革,意义非同一般。”中国社科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张昕竹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张昕竹曾参与国内电信和电力行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本世纪初还曾参与铁路“网运分离”改革的方案设计。2011年底,他为铁道部政策法规司和经济规划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国内其他网络型基础产业改革的路径及进展情况,并就铁路改革的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证实,他们确实探讨过铁路如何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的问题。如今,外部要求铁路改革的呼声较高,铁路系统内也有改革意愿。

“铁道部对整体改革,目前只能说是处于前期调研阶段。铁路系统改革的重点,仍在于内部实行政企分开和发展多元化经营。”这位工作人员说。

政企分开前奏

2011年6月8日,铁道部向各铁路局及专业公司,下发了《关于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确立国家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改革推进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转变铁道部职能,扩大铁路运输企业经营自,确立铁路局的市场主体地位。

一位铁路系统人士告诉记者,推进方案颁布后,铁道部政法司、财务司、运输局等相关司局,又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按照铁道部的计划,2011年的任务是制订、完善方案,2012年进入方案的全面实施阶段。

2011年12月23日、24日,全国铁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经过讨论,确认业绩考核指标后,部长盛光祖与各路局以及3个专业公司的一把手签订了资产经营责任书,这标志着以上方案正式实施,铁道部开始对各铁路局实行盈亏总体考核。

按照方案,相关的改革的内容还包括,各铁路局在铁道部统一调度指挥的前提下,可自行安排管内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并享有一定运价浮动权和部分物资采购权。同时,各铁路局可以按照铁道部下达的盈亏目标,统筹安排资金运用,承担企业经营盈亏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据某铁路局人士介绍,铁道部也曾向铁路局放权,后来又将这些权力收回铁道部。“不过,那时并未对铁路局实行总体盈亏考核,这次在这一点上走得更远。”上述人士说。

在上述铁路局人士看来,目前的改革措施肯定会推动铁路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此前,铁道部的思路是专注于铁路客货运输主业,一度曾压缩多元化经营(多经)业务。由于多经公司可以安置铁路富裕职工,所以大量铁路多经企业被保留下来,但一直不受重视。同一个铁路局下属的多经企业,彼此也缺乏业务上的横向联系,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业务整合,无法为客户提供全程服务,增加收益。

为了破解此前各自为政的局面,铁道部正在规划建设全路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跨铁路局之间的信息共享,让多经企业与运输主业更好地配合,形成完整的客运及物流服务链。目前北京铁路局等多个铁路局也已经开始研究对旗下多经企业做类似整合。

据前述铁路局人士介绍,由于获得了更多经营自,在保证客货运主业的同时,发展多元化经营的收入,超出盈亏考核总体指标的部分,各铁路局可自主决定用于职工福利等支出,这样就调动了铁路局发展多经的积极性。

在这位铁路局人士看来,目前的内部改革仍然是一种过渡性安排,尚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但多元化经营将成为铁路运输企业逐步市场化的突破口,而将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分开,分别打包,将有利于铁路系统未来过渡到真正的政企分开的状态。

铁路改革需顶层设计

目前铁路的内部改革能走多远,外界仍没有十分肯定的声音。

“如果不进行整体改革,铁路系统目前进行的内部改革将无法延续。”张昕竹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也认为,铁路系统最主要的权力是调度权,即安排客货运输生产的权力。目前各铁路局仅拥有局内线路的调度权。铁路系统目前70%的铁路运输任务都是跨局完成的,而跨局调度的权力仍然掌握在铁道部手里。铁路局并没有获得完整的生产指挥权。目前这种放权改革能走多远,还有待观察。

在张昕竹看来,目前是铁路系统启动整体改革的较好时机。因为铁道部有垄断之名,却没有获得垄断的实惠,实行改革,引入竞争,能让铁路系统内更多的人获益。目前社会舆论也鼓励铁路改革。

“国家进行的垄断行业改革,从来都不完全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改革,而是要结合双方的意愿。”张昕竹说,“据我观察,现在铁路员工也有改革的积极性,只是怎么改革,他们还比较迷茫。”

“当然,目前铁路改革的关键在于国家层面对铁路改革有多大决心。必须在国家层面,做出顶层设计。这样才能上下结合,共同推动改革。”张昕竹表示。

在上述铁路局人士看来,铁路负债高企、清算以及铁路改革后,铁路的公益性质如何保证等问题,都不是进行铁路改革的障碍。张昕竹也持类似的观点。

张昕竹说,此前中国银行业改革,获得了国家注资。铁路系统的债务负担,也可以采取类似方式加以解决。改革后铁路系统形成一个或几个国有铁路企业,如果它们仍拥有行业垄断地位,那也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提供一些公益性质的服务。

前述铁路局人士则认为,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多为企业,当然应该以盈利为目的;而铁路客运则具有公益性质,类似城市里的公交,国家应用按照公益性企业的政策,对铁路客运实行扶持。

该人士建议,铁路整体改革应采取渐进式的改革,先成立一家过渡性质的铁路总公司,切断政企纽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然后再将总公司拆分成几家区域铁路公司,同时设立铁路监管机构进行行业监管,由中介机构来进行区域公司之间的清算,未来更进一步则是实行专业化,成立相对独立的客运、货运、机车维修等公司,形成由专业化主体分工协作的铁路产业。

改革步伐不会太快

多位铁路系统人士认为,中国铁路改革将是渐进和较为长期的过程。

铁道部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铁道部接到过研究铁路改革的任务,但什么时候制订方案,什么时候实施、完成,没有时间表。也没听说国家层面正在组织专门机构,来专项研究这一问题。”

前述铁路局人士认为,目前各种研究机构,虽然对铁路改革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然存在空白点,如铁路改革的过程对铁路安全运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及如何防范的问题,就缺乏研究。“尽管铁路运输安全决定于安全投入和监管,与铁路产权制度、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没有必然联系,但铁路改革的过程,有可能会对铁路运输安全产生影响,因为大幅度的管理方式变革,会造成员工心理波动等问题”。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篇5

“前几天中信国安的改革,那么大个集团,控制那么多上市公司,那么点钱就被民企全部控股了,有道理没有?”在8月23日的“国企改革进行时一一共识与务实”沙龙现场,经济学家、东南大学教授华生连环发问。

在他看来,改革要成功,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有一条生命线。就混合所有制的角度而言,华生表示,“其中非常重要的生命线就是公平、公正、公开”。

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开启后,混合所有制成为不少地方推动改革的抓手和突破点。据统计,目前已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甘肃、山东、江苏、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湖北、江西、山西、青海、广东等超过20个省份国企改革方案,发展混合所有制成为所有改革方案的“标配”。

在已出台改革方案的20个省份中,有一半的省份明确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时间表和目标,但频频曝光的国资流失大案让人担忧:发展混合所有制会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距7月15日央企的“四项改革”试点会已有两月,作为国企改革的“重头戏”,混合所有制改革怎么“混”,谁来“混”,“混”什么,地位的平等性如何保障仍是关注焦点。

中石化孤军奋战

中石化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的先行者,但在整个上半年,国资委的“混改”试点一直没有启动,所以只剩下中石化一个人在战斗。

今年初,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便早早地向外界“吹风”,高调宣布要搞“混改”。2月19日,中石化公告,启动资产审计、评估。3月17日,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3月24日,中石化通过官方微博公布油品销售板块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时间表:3月31日,设立全资子公司――油品销售有限公司;6月底,完成审计和评估,公布引资方案;力争第三季度前完成融资。

然而,中石化的一系列行动非但没有引来更多人加入“混改”阵营,反倒遭到多方质疑。

在今年两会上,身为政协委员的傅成玉在分组讨论会上布道式地宣讲中石化的“混改”设想,发言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却并未引起在场民企大佬的兴趣。

当时坐在傅成玉右手边的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接受媒体专访时就抛出了“鲸鱼论”,质疑中石化的“混改”,他打比方说:“我抓一条鲸鱼进去,你只要扔一把盐。你没有就不要投了,我来投,两下子就把你的股权稀释掉了。”

事实上,中石化还没把民资“娶”进门,便对未来的“新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根据公布的引资方案,中石化对投资者的行业地位、投资规模、资金实力、业务属性、注册地址、品牌声誉均设了条条框框。外界戏称中石化是在“照着画像讨老婆”。

据了解,中石化此次将引入10个左右的投资方,每一个投资方可以由多家企业组团发起,每个投资方的门槛至少100亿元,预计引入千亿元左右规模资金,而每个投资方将按照具体的持股比例选举人员进驻董事会。

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复星、绿地集团以及一些民营能源企业已经与中石化进行接触,但是这些外部资金尤其是民营企业,对于人局之后有多大的发挥空间、能否被公平对待、可以获得多少话语权,都存在疑虑。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说出了徘徊在中石化门口那些潜在投资者的顾虑:想进,又担心进去之后做不了什么,只是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傅成玉试图打消郭广昌们的疑虑,并表示相比于财务投资者更倾向于战略投资者,就是那些可以帮助中石化扩展业务空间、带来增值的投资者。傅成玉说:“中石化不缺钱,缺的是活力。”引资的关键是改变机制,通过混合所有制把国有经济搞活,实现公司的真正市场化治理。

但现在的情况是,复星集团已经参股了一些国企,却都没有话语权,经营上也没有改变。

近日,中石化又公布了对外引资方案,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规划,重组销售业务板块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涉及千亿元资产。尽管离最终完成引资还有时日,但傅成玉已经开始担心外部资本的积极性了。

各有各的顾虑

傅成玉和中石化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在混改过程中,民营资本的实力相对于央企而言,相差过于悬殊,国有企业设置的投资门槛已经把一大批社会资本挡在了门外。即使进入混合制企业中的社会资本,对这些“巨无霸”参股,也很难获得相应的话语权,自然也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另一方面,国企也有自己的顾虑。因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银行信贷、行政审批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对待”,国有企业担心“混合”之后失去这些“待遇”,这些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对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此外,还存在决策机制问题。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决策理念并不一致,国有资本的决策依据相对公益化,民营资本决策的出发点则是利润最大化。

在治理结构层面,混改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如高管的任命,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高管应由股东大会推举,董事会决定。但在混合所有制情况下,仍会有很多高管由组织部门任命,这就产生了矛盾――私有产权方对任命干部认不认可?不认可怎么办?

再如激励机制,国有企业高管是委托人,而非产权所有者;私有企业高管则一般是产权所有者,股权收益分配自由,混合之后,就会出现两类高管在待遇方面极大的“不公平”。

据了解,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民营股份占比为6:4,国有资本控股并承担主要的经营管理职责,但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代表国有资本的管理人员的收益以薪酬体现,民营资本代表人的收益则是以分红体现,二者之间相差悬殊,虽然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相矛盾,但在个人之间难免产生心理不平衡,也会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

这是既存的也是将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隐患。也许民营企业控股可以较好地解决类似问题,但从目前的体制看,很难过渡到这一步。而若将股权收益分配给管理者,则会带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主管部门也不认可。

事实上,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已经是国有企业在推进混合所有制实施时遇到的阻碍。对于中石化和傅成玉来说,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这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当中,所要面对的决不仅仅是外部资本对于话语权的担忧,还必须面对政府以及公众对于国有资产可能存在流失风险的顾虑。

因此,中石化无缘国资委确定的“混改”试点。用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的话来讲,就是垄断企业涉及垄断利益,无论是搞混合所有制试点还是搞员工持股,在没有破除垄断前,都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所以,垄断性行业企业纳入试点,“应该放在后面一点”。

中石化都不例外,更何况其他国企了。

国资委怎么了

“混改”的发令枪早已响起,各地也都陆续出台了国资改革意见,但众国企们仍在起跑线上左顾右盼,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跑道上的线还没有画好,这样跑下去,不仅不知道会跑到哪里,更重要的是,可能会“跑偏”。

于是,国企看着央企,央企看着中石化,地方又在看着中央,究竟谁来画这个线?矛头自然指向了国务院国资委,谁叫你是坐拥50万亿国有资产的“大管家”呢!

国资委不可谓不努力,三中全会后专门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半年内已召开了9次全体会议和5次专题会议,研究审议12项改革方案、4份工作细则、7条意见建议等。加班是常有的事儿,有时连双休日都贡献了出来。

在7月15日召开的央企“四项改革”试点会,“混改”的试点方案和名单终于出台。但试点方案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政策框架,“混改”该怎么走,持股比例上限的设定,并没给出答案。

至于被纳入试点的两家央企――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同样也受到质疑。目前,中国医药集团国家股份不到50%,中国建材超过三分之二都是社会资本,留给民资入股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另外,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房地产市场低迷,受此影响,建材行业也不景气,而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资都是逐利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试点的时机选择也存在问题。

天时、地利,都不占优势,试点的效果恐怕也会打折扣。

那么人和呢?最近不止一家财经媒体在质疑国资委,把国企改革滞后和相关文件迟迟未能出台归责到了国资委身上。

外界质疑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至今,在管资本、分类管理和混合所有制大方向明确后,国资委并未迅速推出一个完整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案,这令许多人失望。

但这的确有些冤枉了国资委,因为目前国企改革整体意见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办法,都不是由国资委牵头的,既然牵不了头,也就很难主导改革的进度。

日前,有消息称国资委和相关部门正在加快研究和制定被称为国家版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方案有望在年内出台。

尽管如此,难免有人仍要发发牢骚,在以“管资本”为改革目标的历史新阶段,国资委成了国资改革的天然障碍,甚至有人说,国资委“老”了。

成立至今11年来,国资委努力实践行政整合央企的“管资产”职能,完成了“统一管理”和“做大做强”的历史任务。经年累月,形成了一套资产管理思路,通过“管人管事”实现管理资产,通过国资委这一国务院特设机构对所辖央企进行指导、监管甚至直接统一管理。

这套国资管理体制日趋完善的同时,也开始暴露出僵化的弊病。国资委出现了行政化的趋势,国资委7位副主任当中,有6位官员出身,唯独张喜武这位前任神华集团董事长有些商界经历。

操刀国企改革的国资委,或许也到了进行自身改革的时候了。

(本刊据《华夏时报》等整理)

观点链接

民资为何对混合不感冒滕斌圣

所谓“混合”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其难点在于具体如何实施,允许民营资本控股到什么程度?由于这两个原因,不少民企倾向于“等等看”。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无论央企还是地方国企,都还没有做好让渡企业控制权的准备,它们的底线只是出售一小部分股份,或者撬动更大的资本。

最近新华都收购云南白药股权官司败诉,这一案例能够为混合所有制实施提供些启示。首先,国企现有治理结构对“混合”的排斥。云南白药可以划归竞争性国有资本,引入民营资本本来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事,但是结局惨淡。究其原因,云南白药的第二大股东是红塔集团,红塔集团的母公司中国烟草反对新华都的股权收购。可见,如果不能建立上下共识,混合所有制在执行过程中会处处掣肘。所以,即使民营资本和地方国企谈妥了“混合”,具体的操作也会受很多场外因素的影响。有时因素太多,民企连告状的主体都难以确定。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其发展中的重要事项。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完善其自身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其获得发展的优势。如何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是国有企业发展应重视的重要工作。在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积极地转变发展理念,完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渐成为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只有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契机,完善自身体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发展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长期规划的战略目标。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更加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顺利地开展,也是国有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中,重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针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国有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效率,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观念上的障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经营上的挑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产业上的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观念上的障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经营上的挑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产业上的障碍等内容。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观念上的障碍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观念上的障碍,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困境之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观念上的障碍,主要是指由于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是相对对立的两个概念,国有企业在发展中,曾经受到过国家经济上、政策上的支持,在经营理念上更具开放性和多元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私有股份引入到国有企业中,私有化和股份化两种经营理念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观念上的障碍,是国有企业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经营上的挑战

在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面临着经营上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渐成为国有企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经营上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营工作中,没有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方式及习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考虑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制定发展方案。因此,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经营上的挑战,也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境。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产业上的障碍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工作中,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产业上的障碍,也是其改革工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产业上的障碍,主要是指混合所有制改革集中在支撑着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结构上,进行改革工作,需要重新进行资产分配、收益分配、债权分配,国家和政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着产业上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进展。

四、解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困境的有效对策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进行资本融合

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中,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本融合,是解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困境的有效对策之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进行资本融合,主要是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进行资本融合可以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应充分重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进行资本融合这一发展对策。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在国有企业发展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效率,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非常关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充分授权,在市场经济中建设一批国有资金运营的公司,促使国有资本合理的流通,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同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也是完善其自身改革结构问题的基本前提。因此,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也是一项有效的发展对策。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注重创新管理

在实践工作中,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注重创新管理,也是解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困境的有效对策之一。针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的陈旧管理问题,改革需要注重创新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的水平,可以有效地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注重创新管理方案的实施,是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要注重创新管理工作的实施。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制发展,成为其必须重视的发展问题。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正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国有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究解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困境的有效对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地发展下去。如何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强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应充分重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困境的相关探究工作。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篇7

第一条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公有资产从企业中退出的力度,进一步消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包袱和体制瓶颈,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条正确处理改革与规范的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经营运作机制;正确处理国家法律法规与改革的关系,在企业改制中要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确保企业改制的顺利实施;要盘活存量资产,利用企业现有的房产土地,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总量;落实好妥善安置职工的各项政策,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第三条企业改制要坚持“一企一策”、稳妥推进、不留后遗症的原则,尊重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意愿。全区集体企业改制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能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要保持企业的相对稳定,净资产较大的,力争企业职工全员入股,经营者多持股,买断企业产权,按《公司法》要求,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于规模小,净资产少的企业,提倡经营者或管理层一次出资买断企业产权。二、鼓励社会自然人、法人成建制地兼并或承担债务式对企业进行合并重组。三、对经营难以维系、严重资不抵债、职工长期不发工资,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多年拖欠的企业,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前提下,实施依法破产。

第四条企业改制涉及土地使用权的,必须经土地确权登记并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方式。进入企业改制资产范围的土地使用权必须经具备土地估价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备案。涉及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必须按照国家土地管理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处置审批手续。

没有进入企业改制资产范围的实物资产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资产,改制后的企业不得无偿使用;若需使用的,有偿使用费或租赁费计算标准应参考资产评估价或同类资产的市场价确定。

第五条企业依据评估后的净资产状况严格制定改制方案。改制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改制的目的及必要性,改制后企业的资产、业务、股权设置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改制的具体形式;改制后形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债权、债务落实情况;职工安置方案;改制的操作程序;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选择等。改制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必须由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报经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实施。

第六条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必须经有资质的中介组织对企业资产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并分别出具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确定中介机构必须考察和了解其资质、信誉及能力,不得聘请改制前两年内在企业财务审计中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聘请参与该企业上一次资产评估的中介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得聘请同一中介机构开展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

企业在改制前,必须进行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不得以财务审计替代离任审计。财务和离任审计应由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承担,分别出具审计报告。

企业必须向职工群众公布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结果,接受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

第七条评估后的净资产必须由主管部门下达资产确认书,企业对评估后的净资产按照以下原则和顺序处置。

(一)提留或支付职工的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二)突出尊重历史贡献的原则。在改制过程中,可根据经营层作出的贡献情况,制定对经营层和经营者的奖励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提交企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形成决议后方可实施。对经营者和经营层的奖励比例不超过企业剩余净资产的20%。

(三)突出职工优先购买的原则。按照谁购买谁所有的原则,企业净资产在提留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奖励经营层后,剩余的净资产原则上由经营者、经营层和职工全部买断。一次性买断的,可给予20%的价格优惠,不能一次买断的,可以分三年付清价款,但不享受20%的价格优惠。

(四)企业净资产在提留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奖励经营层后,剩余的净资产职工不能购买的,可向社会法人或自然人转让,但不享受价格优惠。

企业净资产扣除(一)、(二)项后,剩余净资产按企业管理渠道上交主管部门。

第八条企业改革改制要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债权和劳动就业保障权。

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企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形成决议,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广大职工群众公布,并上报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人员状况及分流安置意见;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及重新签订办法;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支付办法;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拖欠职工的工资等债务和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处理办法等。

企业改革改制涉及在职职工劳动关系理顺、离退休人员权益保障的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改制企业承接在职职工要依法接续好劳动合同,改制企业与留用职工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应不少于原劳动合同未履行的期限,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并不得向留用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企业不得强迫职工将经济补偿金等费用用于对改制后企业的投资或借给改制后企业(包括改制企业的投资者)使用;改制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合同要按照法律规定给予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金,并按规定办理失业保险备案手续。

(二)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计发办法,按职工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本人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时间不满1年的部分按1年计算。

经济补偿金标准,按职工个人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实得月平均工资计算。其中,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算;职工个人(含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高于企业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企业月平均工资低于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三)改制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按企业改制时的现行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四)改制后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并按时为职工足额交纳各种社会保险费。

第九条企业按照《公司法》整体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原企业的债务,由改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企业通过转让部分产权,实现他人对企业的参股,将企业整体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原企业债务由改造后的新设公司承担。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篇8

《方案》明确,要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依法依规建立和完善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

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方式,尽快实现从以“管人、管事、管资产”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正在从决策层的意志和监管层的共识,变为实操层面的图景。

国资委回应国企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舆论普遍认为,此次《方案》的将是国资委职能转变中的重要一步。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看来,《方案》提出的国资监管的四项内容都与管资本有关,意味着经营权将更多地下放到企业,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逐步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此外,《方案》还强调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督,把强化出资人监管同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结合起来,把精简监管事项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要改进监管方式手段,更多采用市场化、法治化、信息化监管方式。

当日的中央深改组会议还通过了另一项与国企有关的重磅文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决定将境外投资纳入审计监督,而且要求“国企国资走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不能留死角”,凸显了最高层防范国资流失的决心。

多位受访人士对此表示,明年国企监督工作将会深化,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监督审计国有资产尤其是境外资产将是重点,并且审计国有资产有了方向性的指引。

就在《方案》通过后的第四天,12月9日国资委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国企国资改革情况,对高层关注、公众关心的有关国改话题进行了“回应”。

针对这一轮国企改革一直饱受“雷声大雨点小”的诟病,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当前,国企改革四梁八柱拔地而起,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已经完成,‘十项改革试点’全面铺开,重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改革增活力、强动力、释红利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中央企业重组整合、改组组建投资运营公司、创新发展、国资委转职能严监督以及加强中央企业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资委在去年完成6对12户中央企业重组的基础上,今年已推动港中旅与国旅、中粮与中纺、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宝钢与武钢、中储粮与中储棉这5对10户中央企业进行重组,目前央企总数已缩减至102户。张喜武表示,明年央企数量将进入两位数时代。

国改操盘者的自我改革,

调整机构职能,优化监管流程

国资委作为国改操盘者的自身改革,一直备受外界关注。事实上自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以来,如何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由管经营向管资本转变,国资委的自身改革一直在进行。

11月29日,新组建的国资委监督二局、监督三局正式运行,主要负责分类处置和督办监督工作中发现移交的问题,组织开展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调查、提出有关责任追究的意见建议。国资委监督二局、监督三局按照行业划分联系中央企业,其中:监督二局负责联系52家央企,涉及能源、机械、交通、投资等10个行业;监督三局负责联系50家央企,涉及冶金、军工、建筑、商贸、地产等11个行业。

新成立的监督二局、监督三局,将和监督一局(原监事会工作局)一道,与监事会形成“一前一后”互相配合的新型监督体系,被视作改革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作用的重要举措。

以上只是国资委内部以“管资本”方向改革机构职能的缩影,《中国经济周刊》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今年以来多个国资委职能部门已发生变化:原来的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企业分配局这两个“实权部门”变为财务监管局、考核分配局;原来的收益管理局变为资本运营与收益管理局;取消原来的群工局和企业改组局,企业改组局部分职能并入企业改革局;原来的外事局变为国际合作局;原来的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取消,成立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局;而在更早之前,国资委纪委已取消,改为中纪委派驻国资委纪检组。

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在谈到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时说,“整合考核分配职能,突出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的协同联动,进一步发挥考核分配对中央企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同时整合国有企业改革、企业经济运行监测、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等职能,进一步优化监管流程,提高监管效率。”

央企“管资本”试点:

改出新的体制机制模式

可以预见的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在未来国资国企改革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过,通过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重要途径,成为此次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关键所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随着国改整体提速,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继续扩大。7月份至今,国资委已新增神华集团、宝武集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保利集团等6家央企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单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在诚通集团、中国国新控股开展,加上之前在中粮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进行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工作,“两类公司”试点央企合计已达10家。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篇9

关于县属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情况的报告

县政府:

根据县委、县政府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要求,县国资委积极稳妥地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各项工作,现将国企改革相关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理塘县现有国有独资、参股、全民所有制企业15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7家,全民所有制企业5家,国有参股企业3家。本次参加改革的企业共12家,主要是7家国有独资公司和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

二、国企改革工作推进情况

(一)组织健全,机构落实,国企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为大力推进全县12家县属国企改革工作落实,有效突破国企发展“瓶颈”,结合县情实际,县国资委制定了《理塘县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理塘县投资集团公司组建方案》,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建设、组织机构、国企改革内容、改革步骤等多方面予以明确,确保了理塘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明权定责,精心部署,国企改革工作责任落实

根据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部署,县属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国资委狠抓工作落实,自上而下地做好县属国企改革工作动员和宣传,周密制定了《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实施计划》、《理塘县康南投资集团设立方案》、《关于推进

县属国有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实施方案》,并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启动县属国企资产评估。各县属国企结合自身实际,层层落实责任,认真做好改革宣传动员、资产登记和财务清理,使国企改革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国企改革共改共享,国企职工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国企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县属国企改革稳步推进。2017年11月22日至2018年1月18日,县属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国资委召开6次国企改革推进会,召开2次工作部署和企业资产评估会,全面落实县属国企改革各项工作部署,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二是企业资产评估圆满完成。2017年12月11日企业资产评估工作会议召开后,县属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国资委工作人员带领评估公司多次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实地勘察评估,并以事实为依据,充分尊重企业的合理述求,圆满完成12家县属国有企业资产评估,企业总资产达5.42亿元;

三是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有效落实。在县纪委第二纪检监察组的监督指导下,基本完成11家县属国企财务账本封存工作(县园林公司未开展业务,暂未进行封账),共封存各类账本、凭证等3464册。

四是企业经营范围全面清理。截止目前,已完成12家县属国有企业业务范围、经营范围清理工作。

五是企业资金计划有效制定。为进一步做好各县属国企2018年业务发展指导工作,根据企业改革和发展实际,县国资委要求各县属国企上报了2018年资金计划,各企业对2018年的经济收入、支出和项目建设资金作了详细安排,为有效推进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企业集团组建进展顺利。按照县属国企改革部署,目前已完成“理塘县康南投资发展集团”核名登记,企业登记证书正在办理,集团控股公司、各子公司企业名称变更正在有序推进。

七是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有序推进。根据县国企改

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县发改局、县住建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清理行政权力清单,加快实施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八是企业改制稳步实施。针对县属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

需改制的实际,县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目前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已全面启动企业改制工作,预计5月底完成企业改制。

三、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全县部门协同、单位协同、政企协同抓好县属国企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意识有明显提升。

(二)通过集中财务管理,为建立规范的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建立企业“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动员,全县上下全方位推进县属国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有明显提升。

(四)通过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目标逐步落地见效。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少数企业还没有真正实现政企分离。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和部门行业管理职能混为一体(县林产品经销公司、县农投公司等),企业管理和资产管理较为混乱,给国企改革带来难度;

二是少数企业对县委、县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不重视,主动抓好国企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推动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三是通过对县属国有企业走访调研,绝大多数企业对改变企业经营现状较为迫切,但资金短缺、职工待遇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困扰企业发展;

四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董事会职权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农投公司、民贸公司、粮油公司等老牌企业未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国资监管机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关系需进一步理顺;

五是国资监管制度需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以及国企内部三项制度还不健全,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现代管理制度。

六是企业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目前县属国企资产总量偏小,企业经营方式单一,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大力推进政企分离,积极稳妥地推进县农投公司、县林产品经销等公司从相关职能部门分离,转变行业管理为行业监管,真正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规范发展。

二是理顺国资国企监管体制,严格落实县国资委依法对县属国企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和权利,有序推进财务集中管理,推动县属国企良性发展;

三是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结构,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企业资金短缺、职工待遇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四是认真做好理塘县康南投资集团组建、人员招聘、办公用品及设备采购等工作;

五是加快国企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建立规范高效的县属国有企业运行方式;

六是全面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企业考核、监督和领导评价机制,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企业经营改革方案篇10

一、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背景

我国国有资产也存在着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资监管体制有待变革、国资运行效率较低等问题:

(一)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资本过于分散

目前,我国70%以上的国有企业仍分布在一般生产加工、商贸服务及其他行业,同时由于体制原因在某些领域对其它成分尤其是民营资本形成挤出效应。需要调整国资布局,加强关键领域国有控制力。

(二)国资监管体制有待变革,国资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随着国有资产规模的壮大,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资产资本化和证券化趋势明显、流动性增强,要求变革国资监管体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下国资管理模式。

(三)国有企业运营效率和收益率较低,管理体制有待优化

国有企业多数占有丰富的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也使国有企业创新乏力、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尤其是在经济波动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因此,国有资产需要通过更科学的监管模式和治理方式,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是,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国资委在监管过程中既要保值增值,又要使国有企业完成各项政策功能,同时在企业激励机制、股权流转方面又要加以严格限制,这就形成了国有企业目标多样化、人才和资本相对封闭、经营缺乏活力的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国资国企改革作为本轮改革的核心,明确了国资委的定位,即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从根本上盘活国有资产、理顺经营权与所有权关系,提升国有企业活力。

二、本轮国资国企改革方向与改革重点

(一)改革方向

本次改革方向与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相一致,即以市场为平台,以资本为中心监管国有企业,强调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

(二)改革要点

要点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本次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改革方向,对国有企业来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混合所有制发展空间大大拓展的过程,也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的进程。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途径,一是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整体上市,二是对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引入非公资本。非公资本中较受国资青睐的是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以及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参与者。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可从集团、二级企业、投资项目三个层面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要点二: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模式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资委监管转变将紧密围绕“简政放权”和“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两大主题。彻底解决董事会无效、权责不清、责任无法追溯等问题。

国资监管要实现三个转变,具体来说,一是从管理全口径的资产向管理出资人投资资本转变。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改制上市都将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到管理投资企业董事会代表的转变。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投融资、经营机制创新、薪酬机制优化等方面将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三是从管理企业重大事项向部分委托董事会授权管理的转变。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更要求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董事会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在企业重大事项中的决策作用。

要点三:分类监管

在国资监管方式上,分类监管,实施差异化管理。按照分类标准,今后将形成不同的国有资本布局,其中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企,采用国有独资的形式;涉及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保持国有绝对控股;涉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国企,保持相对控股;国资不需要控制的,可由社会资本控股,采取国资参股形式或全部退出。国有资本今后将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分类监管基础上,不同企业实施分类考核,其中对于竞争性企业注重市场化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对于功能型和公共服务型企业将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为注重中国社会效益以及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

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是“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的三层架构,行政性出资人机构从事监管职能,由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行使股东职能。

要点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包括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具体来讲,需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等。

综上,本次国资国企改革是基于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三个核心制度的改革。国资监管模式将会改变,将“去行政化”而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将以产权管理为纽带,通过公司治理,围绕“管好资本”这四个字来落实出资人的职责。

三、浙江省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展望及集团发展建议

(一)浙江省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展望

从浙江省属企业工作会议上获悉,本次浙江国资国企改革在总体方向与其他省市不会有差别,但方式和路径上会根据浙江国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浙江将全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切实提高国有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

要点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据《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决定〉重点改革任务分工方案》(浙委办法[2014]16号)(以下简称《方案》)了解到,从2014年起,继续深化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到2017年,省属各级竞争性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达到75%左右;到2017年,基本建立省属企业产业发展战略合作项目机制;到2017年,在符合法律规定、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再融资能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探索实施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计划。

要点二:优化布局,进一步优化省属国有资本投向

据《方案》了解到,到2017年,省属企业资产80%以上分布在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优势服务业等关系我省经济命脉和重大民生的关键领域,完成浙江省产业整合基金组建工作。

要点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据《方案》了解到,2014年,完成省综资公司职能调整,改组为省级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公司。到2015年,形成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方案。到2017年,改组一批具备条件的省属企业成为国有资本产业投资公司,基本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

要点四:做强主业,加快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

据《方案》了解到,到2017年,省属企业基本形成主业突出、适度多元的产业布局结构,力争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达到75%左右,形成3-5家规模较大、行业领先、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要点五: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据《方案》了解到,到2015年,推进实施省属企业董事任期制度,探索外部董事试点工作,制定省属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办法;研究探索省属企业领导人员分类选派机制、经营管理人员流动和退出机制,在部分治理规范、市场化程度高的省属企业探索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到2017年,实现部分省属企业经营班子成员市场化选聘和契约化管理。

(二)基于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浙建集团发展建议

浙建集团成立已有60多年,历史长、人员多、生产经营摊子大,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些基本特点决定了集团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适应新环境。目前集团的股权结构为国资控股70%,2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和集团管理层合计持股30%,在探索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的道路上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但是,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在这一轮改革中,相对于其它类型企业,改革力度将会更大。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其他省市先行提出的改革方案来看,在完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将逐步降低股权比例。国资的逐步退出对于浙建集团这样的传统行业老国企有较大影响,也意味着出资人将逐步更换,经营管理观念将逐步转变等。故本轮国资国企改革,对浙建集团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需要集团充分抓住本次改革机遇,在本轮改革中充分练好内功,做强做大,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整合资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加发展活力(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