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十篇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十篇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5:23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篇1

我是今年月日被分配到镇的大学生村官,现任村村支部书记助理。转眼间已经任职半年有余了,转瞬即逝的半年时光,让我对村干部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于我个人而言,大学生村官这个工作已经不再陌生。毕业前就已经对这个角色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也算熟悉农村生活的基本情况,因此上任

初期并没有很大的负担。8月2日正式入村工作,直到一周后都未感觉到多大的工作难度的压力,都是些日常的、最简单的工作。对于这样的情况度的压力我也略显不解,因此在工作空闲之余我和我们镇组织上进行了沟通,说了说自己最近的工作情况和内心想法。经过交流,我才明白,不是村干部不愿意委以重任,而是村工作是细活,得先知根知底才能更快捷的做好村务工作。回去自己这么一琢磨吧,还真是这个理,自己虽然生于并成长于农村,但是对村委、村党支部工作几乎是一无所知,譬如村里的婚丧嫁娶等类似的活动,村干部应该承担什么角色和义务,我可是一头雾水。自己明白了目前工作安排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自己就顺利接受目前的情况并专心做好基本工作。

随着工作的渐渐开展,我慢慢对村内的基本情况有大概的了解。不久,新农村社会保险参保工作就开始了,这应该是上半年村内最大的事情了。随着上级具体会议精神的传达,正式的村级参保工作全面展开。我们村是本镇为数不多的几个大村之一,符合参保条件的人数众多,且分散,有些身体条件不方便且居住偏远的。村委举行了简单的参保工作会议,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但是考虑的某些村民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按照大队分组做工作。我们决定按照大队分组做工作。我和一名年轻的村委会成员自愿选择去最远的队里发放参保材料,进行参保统计工作。我所选的区队老人多,且身体不便的较多,就拿照片这件事来说,我以前认为照片谁还不得有个七八张,可是一些老人翻找半天也没见一张。可是时间紧迫,既不能耽误集体参保进度,也不能落下任何一位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我们便租借一台相机。能走动的便集体到村委进行拍照,不宜行走的则需要个区队负责人前往其住处进行拍照。由于老人习惯早起、早睡,同时工作时间紧迫,大家一致决定,临时更改村委会上班时间,一切从简,把主要时间投入到参保工作中,一早便深入各家各户做工作(有些老人不理解,有时候讲解政策需要半天),把具体的政策以最简单的话讲清楚。对于空巢老人,村委会全权负责老人资源参保工作的办理;对于持本地户口但不在本地居住要及时进行通知;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参保。参保工作紧密进行十天顺利完成任务,这期间村委会的灯总是十二点之后熄灭,老干部们却每次都会让我早点回去。这次参保工作量巨大,可以说是我驻村以来最大的事情了,走访期间对一定区域的村民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了很多适合农村工作处理的方式方法,活学活用才能使工作进展顺利。对于村官这个特殊的角色,我认为做好村务工作是最基本的事情。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疲,只有了解村民的基本情况、村民的实际所需,再结合村落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由于驻村时间较短,对村务工作及其他情况知之甚少,所以要主动跟村民沟通、与干部交流才能更好更充分做好村官。农村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我们的身上肩负的不仅是一种工作的职责,更多的是广大农民对我们的信任和期待。在以后的日子里坚持踏实工作,虚心学习的态度,将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篇2

大学生村官被选聘到村(社区)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做好本村(社区)的党建工作,但对于我们刚从大学走出来下到基层的村官来说,基层党建的含义我们都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了。抱着各种疑惑我们上路了。在网络上搜索党建的含义,也看了不少相关文章,但都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做好自己村(社区)的党建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立足实情。所以对于我们刚入职几个月的村官,又面临年底检查的现实,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

首先,了解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的工作基础,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理解最深刻,所以各地领导干部对基层党建工作都十分重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能否联系和发动群众,关系到党组织和党员能否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保证执政地位的需要。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

其次,立足本村(社区)实情,做好党建工作。认识基层党建工作各地的差异性对做好党建工作尤其重要。由于我国的发展不平衡,各地基层党建工作难易程度情况会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好,基层党建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党员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服务相对要好,工作开展就相对顺利。有的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条件差,基层党建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党建工作开展就相对滞后。我们大义社区现有党员110人,下辖有7个党支部,其中女党员23人、占20.9%;60岁以上党员60人,占54.5%;高中以上水平党员30人,占21.2%。所以总体来看党员干部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这样导致了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无术,党建工作落后,其结果是工作推进缓慢,预期目的难以达到,效果很不理想。并且我们社区党员集体活动场所缺乏,无法开展有效的活动。对于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的情况,我们可以创新发展党员模式,在当地中学或技校发展学生党员、也可在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针对活动场所缺乏的情况我们可以建设条件较好的场所和配备设施先进的活动机械器械等,改善群众的活动条件。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篇3

本文只有我站会员才能阅读,如果你还没注册,请先点此收藏本文(注意:必须先收藏,否则可能无法阅读),再免费注册成为会员。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点此登录。

相关专题: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篇4

一、摆正位置,对待群众亲如一家

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需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做为大学生“村官”的我们也要给自己一个定位。首先,我已经是名村官,应该担当起这个重任;其次,我是名村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为群众服务意识;最后,我是名在农村工作的学生,要虚心的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同行同事学习。我认为摆正位置应该做好两个方面:

一方面,入乡随俗,正确看待问题。入乡随俗不是要我们放弃自己已养成的好习惯,而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融入、理解、尊重他们已有的方式方法。农村的工作本就千头万绪,在工作中会看到很多不合理却合情的处事方式,但在农村特殊的环境下却是解决问题很有效的办法,应该学会在尊重他们习惯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这是进行工作的前提,关键是要做到真诚,用心以及换位思考。

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当好学生。在农村工作,对于很多农业知识、农村的工作方法不很了解。常言道:“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向领导、群众学习。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使自己更快的了解农村、掌握农村工作的方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思想也是单纯的,做为“村官”,群众眼中对我们的要求或许会更高,这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应该积极、主动、热情的深入群众,培养“自家事”、“自家人”的工作作风。“多听”、“多想”站在带头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事后对比、总结。

二、善于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农村的日常工作是烦琐的,在如此空旷的大舞台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就像一个人使劲向前挥舞着拳头却无法找到着力点,在如此繁杂的事务中有些许迷失。说到底,这就是工作切入点的问题。两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要做好日常工作关键在于一个“勤”字:勤写、勤记、勤反思。对平时的会议记录、走访记录、工作安排等要及时记录,并加以整理归类,以便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区分轻重缓急。同时要及时记录发现的新问题,以便及时研究新对策。工作的收获也要及时的归纳总结出来,形成文字的东西,以便总结经验。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亿万农民的共同期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广大农村迫切需要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基层干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干,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实践增长才干,基层锻炼人才。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正是在基层工作的实践中,成长出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厚爱。今年5月2日,总书记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在听取大学生村官代表刘亚鹏等人的发言后,对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四点希望,他号召大家到基层一线去经受锻炼、发挥才干。今年5月3日,总理来到清华大学师生中间,他称赞两位即将奔赴农牧区做村官的大学生“了不起”,希望大家要勇于吃苦而丝毫不叫苦,他还给两位同学送上了成功的祝福。加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健康成长,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奉献中见证青春,在服务中收获成长。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要“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注意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鼓励年轻干部和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二、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继续教育的氛围不浓厚

大学生村官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人生经历基本上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社会经验不足,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了解不多,急需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他们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本领。但是,一些大学生村官没有树立起“终身学习、我要学习、学无止境”的理念,忙于日常事务或者把当村官当跳板,放松了自身学习和教育培训。有的基层领导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到农村短暂过渡,组织他们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吃力不讨好,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使用多,培养少,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继续教育,没有形成人人求学、个个培训的良好氛围。据笔者调查,高达96.9%的大学生村官强烈要求参加理论与实用技术的培训,但他们大都只是参加过大学生村官欢迎会、情况介绍会这类的简单培训,参加规范化、专业化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从事的是村级或乡镇的事务性工作,如打印材料、整理档案、收发资料、接听电话等。只有11.1%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上工作3天以上。

(二)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

如何贯彻好、落实好大学生村官计划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广阔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必须走出一条“规范化教育、科学化管理、人性化关怀”的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新路子。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是一个多要素组合的有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操作、评价、管理及教学模式等。目前,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的领导协调机制、经费投入机制、责任分解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继续教育管理不畅,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据笔者调查,38.3%的大学生村官感到专业不对口,21.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无从下手,38%的大学生村官感到学习机会少。一些大学生村官想参加学习培训但是没有机会,偶尔有机会参加学习培训却觉得收获不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三)继续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喜欢农村、发展农村,是他们发挥优势、施展才华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农村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非常琐碎具体,加上少数村民和村干部本位思想和排外心理严重,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村民所接纳。据笔者调查,认为自己很难与当地村民和其他干部交流的大学生村官达60.6%,认为村里矛盾很复杂的占15.1%,认为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的占24.3%。个别基层领导把大学生村官视为座上宾,长时间不分配具体工作,有时仅安排一些临时性任务或只交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有的现任村干部从个人眼前利益出发,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有意无意地淡漠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据笔者调查,85.8%的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有好的想法和建议,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认为想象与现实差距很大;有23.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干部对其工作不支持,自己融入环境难,岗位作用发挥难,难以安心工作。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培训,构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体系

第一,制订培训规划。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制度,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并每年至少举办一期示范培训班。市、县两级要组织实施好大学

生“村官”培训工作。大学生村官任职上岗前,都要安排岗前培训。聘用期间,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岗位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7天。兼任乡、村团组织职务的,由共青团组织纳入农村团干部培训规划。参加培训情况,要作为大学生村官考核、推优的依据。

第二,突出培训重点。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要针对岗位特点,坚持以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进行自主创业等为重点,以提高做好农村工作、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本领为目的。培训中要注重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方法,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打开工作局面。

第三,拓展培训渠道。依托各级党校、行政院校、高等院校、干部学院、干部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团校等,大力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培训。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

(二)规范管理,提高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质量

第一,完善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制度。要建立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证书制度,每次培训结束后由主办单位在证书上签署书面评价意见,乡镇党委每季度对大学生村官参加培训情况进行一次登记,县委组织部每年进行一次验证,并加盖印章。要建立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档案,全面收集大学生村官参加学习培训有关考勤、作业、考卷、成绩、鉴定等方面的材料,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原始依据。要解决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经费,县财政把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经费进行统一预算,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同时,建立大学生村官学习费用分担机制,大学生村官参加相关学习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由县、镇和本人分别承担部分学习费用,未取得合格证书者不予报销,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加强继续教育考核。一方面,把参加继续教育情况纳入大学生村官年度目标考核,与奖惩、报酬挂钩。另一方面,把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对乡镇党委的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

第二,创新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模式。地方党委、政府要将大学生村官学习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培训体系,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建设,采用岗位知识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培训和特色工作培训等五类模式,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农村情况,适应农村工作,进一步提高他们开展农村基层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定期举办岗前专题培训班和岗位技能培训班,邀请有关领导、专家授课,安排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传授工作经验,同时组织参观考察,强化岗位培训,扩大工作视野。

第三,坚持厚爱与严管相结合、引导和激励相结合,调动大学生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考勤考核、述职评议、工作日志等制度,结合农村实际和大学生村官特长,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制度,将集中教育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上级组织教育与支部自行组织教育相结合,力争做到“四学四有”,即:学政治理论、学科学发展观、学新农村建设知识、学农村工作方法;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有调研文章、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三)搭建平台,增强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效果

第一,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帮助大学生村官保持心理健康。地方党委、政府要每年要适时召开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由主要领导向大学生村官全面介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要求和希望,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听取他们对县、乡、村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合理的意见建议吸纳到管理服务办法和措施中,形成长效机制。组织部门要采取开通大学生村官服务热线、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站、“大学生村官之家”和大学生村官QQ群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平台和沟通交流平台,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激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二,搭建传帮带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村官完成角色转变。“传”即传经验,明确由村委会业务副主任对新到岗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具体业务培训,介绍全村村情、地理、气候及人文环境等基本情况,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帮”即帮业务,明确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组长为帮助大学生村官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工作组长毫不保留地把农村工作经验及知识传授给他们,帮助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即带领干好工作,明确由村总支书记或村主任为带领大学生村官干好工作的具体责任人,教方法、传经验,帮助他们熟悉农村政策,掌握发展农村经济、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能转变;农村社会服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江苏、海南等部分省份就开始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达到18万人以上。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部署,全国61万个行政村将有6l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加上有的省、市一村2名的标准计算,大学生村官人数将达120万人。甚至有专家统计,今后三十几年中,我国将可能形成一支总数在1000万人左右的在岗和出岗大学生村官大军川。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从地方措施上升到中央政策,中央不仅是要藉此实现巩固农村基层政权、选拔后备人才的目标,实际上还包含了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等多重政策意图。

一、大学生“村官”工程效果评价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必要性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伴随着中央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近年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出现了很多学术成果。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作为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也会加快流出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外,中央提出大规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该工程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10多万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规模巨大,意义深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

但是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方面,很多在职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满意感和不胜任感。《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年度)》显示,只有25%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回答“你如何看待你当时做出应聘到农村工作这个问题”时,只有31%的回答“不后悔”。2010年1月完成的《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显示,仅2成多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工作有信心,约有7成以上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或中立的态度,对3年后的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于不长,留不住现象突出。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

另一方面,很多基于调查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实际工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执笔的《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帮助村民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都是是有限的。据民进宁波市委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处于空闲状态乃至脱岗状态,有些到了农村后把所有精力放在个人创业方面,让村民觉得是不务正业。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也公开透露,尽管已经选派了大学毕业生进村任职,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职能设置的不合理是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现有研究大多把大学生“村官”们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相对较低的工资福利、专业不对口等原因看成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根源。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有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恰恰是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带来的必然后果,只有随着该项制度的创新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岗位)的职能、结构、功效是有机结合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其中职能是逻辑起点,职能决定结构和功效。村级组织特设岗作为一种新的岗位,任职在该岗位上的大学生“村官”比较普遍存在着效果不高的状况,应当从对这个岗位的职能设定中寻找根本原因。

(一)经济建设和行政文秘工作成为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两种主要工作职能

中央出台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职能做强制安排,而是让各地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根据各地情况适度安排。结合近年各地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调研,显示各地都把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确定为协助村委会完成以下两项:一项是完成经济建设型任务(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引导农民致富以及自主创业为主),有的地方甚至把这些大学生设计成发展经济引领员乃至招商员(中共长垣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职责的通知》中规定的长垣县大学生村干部“十大员”岗位职责中就有这两大“员”);另一项是行政文秘型工作(主要包括完成办公办会、党建、维稳、培训教育、应付各项中心工作检查等)。

而身处压力型体制,是大学生“村官”职能主要以经济和行政职能为主的内在原因。“压力型体制,具体指的是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超赶,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处于这种压力型体制的行政权力末梢地位。由于来自上级的压力过大,将行政责任下延给下面的村级组织,本来是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的干部成了乡镇政府的“腿”,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搞经济建设和完成上级要求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达标工程和其他中心任务。大学生“村官”到村以后,由于受村委会领导,就成了村委会的“腿”,变成了压力的最后承担者,要么创造经济建设成果,要么陷身于琐碎的写写材料跑跑腿的行政文秘工作。

(二)经济、行政型职能设定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1.经济建设型任务——大学生“村官”不能承担之重。通过我们的调研也发现,很多地方领导、村官乃至村民都认为,外来的村官只有给本村带来经济实惠、拉来项目才算有能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有86.5%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情况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起到较大作用,而有40%的人认为自己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农村经济建设任务成为大学生“村官”无法承担之重任,原因如下:第一,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和自然属性,必须依靠专业知识和适当方法,而“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也很少有相应的农村工作经验。学非所用、用无所学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大学生聘任期一般也只有二三年,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特点决定了二三年时间很难做出较大成果。第二,外部资源限制。不同于那些被单位委派挂职到乡村任职的村干部,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单位支持,能在短时间内为所在村庄建设提供各种资源。而这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外部社会资源的支持。

针对近年来各地树立的大学生“村官”典型,大多都是带动当地农村致富的典型的现象,这也给那些没有取得商接经济建没成果的大学生“村官”很大压力。温铁军认为,这种树立典型的方法,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的单纯经济观点来使用和考核干部的观点,未必有利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埋头苦干。

2.“写写材料跑跑腿”之类琐碎的行政文秘型工作——大学生“村官”不愿承担之轻。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村官”工资偏低,而且工作琐碎,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变成端茶倒水的,“写写材料跑跑腿”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日常主要工作。正像很多大学生“村官”说的那样:这些琐碎的工作其实一个文秘专业的中专生更适合,而很多大学生“村官”由于专业原因在文秘工作方面并没有优势。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网络社区中发出对自己村官生涯未来充满迷惘的帖子,有些人甚至生活在一种无望且无奈的情绪中,对这份工作的期望和美好理想都在逐步地消失殆尽。

既然组织(岗位)职能决定功效,那么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要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创新出发,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全面创新。

三、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国家购买投放到农村,通过他们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工作职能不同,起到的效用就不一样,到底要发挥哪种效用,才能实现消费者(这里是农民)效用最大化呢?根据需求理论,可以得知决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财政预算的限制,第二个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都会由国家部门负责,预算这个因素不成问题,那么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就应该是消费者——农民的偏好,而农民的偏好又取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职能设定必须要回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反映农民偏好。

那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作为消费者的农民的消费偏好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但是在城乡二元化的背景下,由于城乡采用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公共物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服务)程度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村庄经济凋敝问题、流动性和半流动性家庭的婚姻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新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教育、医疗、家庭、文体等社会福利事业,推动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就成为时代的需求,也更能反映当前农民的需求偏好。

我们可以看看江西万载县引进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随着江西万载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大。很多老人老无所养,众多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的关爱,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的老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更为艰难。困难家庭的子女失学、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频发。江西省有关部门和万载县认识到,传统的单一的乡村治理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难以承担起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矛盾。万载县与从江西有关大学中选拔大量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到万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万载县还建立了新的农村社会服务模式,即“l+3”模式,指一名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农村社会服务工作模式。在大学生的带领下,万载新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帮困解难救助、居民权益维护、健康心理辅导、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日趋和谐。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引进社会工作者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我国台湾在上世70年代就出台了比较完整的“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一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现在台湾各种公益基金会公开招募社工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台湾农村社工,“关怀弱势、解决问题”,协助那些陷入不利处境的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基本的健康与成长,为台湾变身福利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同样是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让大学生到村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既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又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让他们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大学生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温铁军曾说过: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作内容,既不应该是承担招商引资重任,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发展农业生产,而是应该开展村情调查,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困难群体和鳏寡孤独者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村建立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开展乡村文体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可以借鉴台湾“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要摆脱“官员”的身份而转向“政府社工”身份,要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为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中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村官”基本工作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弱势家庭和残障人士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问题、农村婚姻家庭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第二,为发展农村文教体育、老人、妇女、村政事业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环境保护、文化古迹保护,协助建立村庄老人协会、妇女协会和图书馆,培训和辅导村委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等工作;第三,为当地经济发展而开展的辅导辅助工作,包括参与农村扶贫开发、进行农民技术培训、辅导村庄和家庭经济发展、辅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大学生“村官”职能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并不是说要放弃上述这些为经济发展而提供的服务,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服务是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开展,而不是为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而开展;第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要起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农民沟通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协助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涉农公共政策宣传,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惠农活动,另一方面把农民的需求反馈给政府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争取各种资源,通过各种会方式增进农民福祉。

四、大学生“村官”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的制度基础

(一)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

建立由政府出资设置的农村“政府社工”岗位,每村(或者每1500人)提供一个这样的岗位,并把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而不是村级组织特设人员。使他们从现有的村级组织中独立出来,才能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为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组织基础。

(二)建立能够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职能必须的专门社会服务体系

大学生“村官”从村级组织独立出来要有效开展农村社会服务,必须在县、乡、村逐级成立社会服务专干体系。可以借鉴计划生育专干体系,在村里建立社会服务协会(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让村支书担任会长,大学生“村官”担任社会服务专干(属于“政府社工”岗人员),这是一种专职工作,享受政府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积极吸纳本地志愿者和外来志愿者(包括资金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积极培养本地专业化的职业社工队伍、本土化的从业社工队伍、社会化的志愿义工队伍建设。万载目前已在各村村委中正式设立社工岗位,基本达到1500村民当中就有一位“村委社工”,这就是“1500:1”制度”。

(三)大力引进社会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根据国内外经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有效的助人活动,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作为政府社工岗人员的大学生“村官”要想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就要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我们认为,既然中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l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官,那么今后要重点选拔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专业或者具备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四)建立督导培训制度推动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

根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预计将有超过4万名大学生村官期满离岗,2011年为6万多名,2012年为7万多名,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少数总体上是非常有限的,长期而言大规模接受离岗分流的形势确实十分严竣,按照现有模式大部分在任期结束后面临二次择业问题,将他们简单地推上社会,是对他们的不负责,同时也会导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迷茫。而根据台湾等经验,社工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可以成为终身的职业。对服务期结束,愿意留在在农村专职从事农村社会服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督导培训制度,协助他们取得社工证,使其掌握专业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实现持证上岗,使其从村级组织特设人员向政府社工岗人员转变,以专职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存在于农村,实现终身服务,可以为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发挥奇兵之效。

(五)建立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参照国际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计生专干职业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3-0056-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70);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09SJB630015)

作者简介:李国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研究;吴冰,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需要有力的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支持以外,更为迫切地是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撑。研究表明,农村15-40岁的青壮年中70.16%仅有小学和初中文化,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例为1∶120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100,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妨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成效\[1\]。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和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这一背景之下推出,作为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有力措施,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该计划在推行过程中,待遇偏低、成长前景不明确、农村社会融入困难等现实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江苏省自199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村官选聘,坚持大学生到村任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择优选聘与跟踪培养相结合、政策引导与项目带动相结合、组织引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强化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了大学生村官模式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

一、研究现状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宏观层面,现有研究多从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长效机制的构建、法律地位的明确等进行探讨。如有学者认为考核制度不健全、退出政策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不畅通,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是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迫切需要\[2\]。也有学者从制度化视阈探讨大学生“村官”政策,认为制度“嵌入”下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必然遭遇体制性的障碍,为此,必须明确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中心目的,进一步深化市、县、乡镇基层各项配套体制改革\[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合法地位的缺失为该项制度长期推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带来了隐忧,应当建立一个公务法人性质的社会组织取代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运行进行全面管理\[4\]。此外,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制所内涵的“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上层与基层相结合”的政治发展理念将对未来中国政治生态产生系统而深远的影响,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政治生态的重要生长点、起飞点\[5\]。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宏观层面的一些制度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决。

微观层面研究关注的更多是政策制度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程度。部分学者围绕村官择业动机、角色定位、工作现状等展开调研,发现有近八成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官是受到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任职后面临工资待遇偏低、功能定位不明确、有效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6-7\]。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亦对其任职期满后留任农村产生了负作用。有学者调查发现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在户籍优惠政策、工资待遇、社会考试优惠政策方面满意度较高,而对津贴补助和住房待遇方面的满意度一般\[8\];而一项针对河北省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则显示,近七成大学生村官因对待遇保障、发展空间不满而无法安心工作\[9\];浙江省大学生村官则对邻里关系较满意,而对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评价不高\[10\];四川省大学生村官对于工资待遇较低、工作中缺乏决断权、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屡被借调等问题较为不满\[11\];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对福利待遇、工作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均比较满意,但其工作自主性及上下级关系还需进一步改善\[12\]。现有研究仅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进行初步探讨,数据分析的方法仅停留在简单的百分比统计层面,并未能从更深层次解释低满意度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此外,从上述研究可知,不同地区由于实际情况不一,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存在差别。

二、研究方法

本问卷是在现有成熟量表基础上发展而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涉及性别、年龄、工作地区、工作年限、毕业院校等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第二部分是工作满意度调查。工作满意度通常被定义为员工将自己实际获得收益与期望获得收益进行对比时产生的心理感受\[13\]1。本研究采用总和评分法,该方法相较于单一整体测量法,能获得更精确的评价和诊断结果,发现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具体问题\[14\]。综合比较各量表,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借鉴哈克曼与奥尔德姆编制的工作诊断调查量表(JDS)\[15\],从个人成长、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和上级管理五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测量。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正式调查之前,课题组在吴江、海门、镇江等地进行访谈,其中的36名大学生村官的访谈对问卷的编制与修订起了重要作用。随后的正式调查采取现场调查方式,课题组成员分别带领4支暑期“三下乡”实践分队,于2011年暑期走访了江苏省内及周边农村地区,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完成调查问卷。最终历时三个月的调查走访,共发放问卷163份,回收163份,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96.3%,其中,江苏省内样本有132份,占84.08%。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仅选取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目前最常用的Cronbach′salpha信度测量方法对工作满意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测量,测得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5,个人成长、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和上级管理五维度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73、0.862、0.862、0.901、0.882,均在0.80以上,达到了特定项目的要求。由于本文采用的工作满意度量表主要借鉴国外成熟量表,量表的维度结构已确定,因此未将整个量表题项均纳入因素分析中,而是对各维度层面进行因素分析\[16\]88。对各维度层面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均大于0.5,Bartlett检验达到显著,检验结果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共同因素,以特征值等于1为判别基准,结果显示,各维度层面上,均仅提取一个因子,且该因子在相应的若干测量变量上的负荷值均在0.8以上,在个人成长、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和上级管理这五维度上,各因子解释总变异量的贡献率分别为72.75%、87.90%、87.92%、83.45%、81.02%,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132份有效样本中,男性57人,占43.18%,女性75人,占56.82%;21岁以下的有7人,占5.30%,22-25岁的有87人,占65.91%,26-30岁的有33人,占25.00%,30岁以上的有5人,占3.79%;工作地区方面,苏南51人,占38.64%,苏中41人,占31.06%,苏北40人,占30.30%;工作年限方面,1年以内有34人,占25.76%,1-2年有50人,占37.88%,2-3年有33人,占25.00%,3年以上有15人,占11.36%;毕业院校方面,“985”院校3人,占2.28%,“211”院校27人,占20.45%,其他普通高校94人,占71.21%,大专院校8人,占6.06%。可见,大学生村官多为22-30岁的年轻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担任大学生村官一职未满三年;另外,发现样本在性别、工作地区上分布较均匀,符合本文研究需要。

(三)满意度总体情况

从五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3.67,介于“一般”与“基本满意”之间,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工作满意度的五个维度中,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报酬福利满意度、个人成长满意度、工作稳定满意度、上级管理满意度、社会交往满意度,其中,对报酬福利的满意度最低,与“基本满意”有一定差距。

(四)各维度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程度分析

以各维度满意度得分为自变量,整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标化偏回归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各维度对大学生村官整体工作满意度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个人成长满意度、上级管理满意度、社会交往满意度、工作稳定满意度、报酬福利满意度;其中,个人成长满意度是影响整体满意度的最主要维度,大学生村官整体满意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成长满意度偏低导致的。

(五)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差异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分析

为检验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个体差异,分别依据性别、年龄、工作地区、工作年限、毕业院校的不同,求得不同类别大学生村官的整体满意度及各维度满意度得分,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各满意度得分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有统计学意义,再用Scheff检验方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各维度满意度上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职务,多从事一般辅工作,男女村官在该岗位上均不具有明显性别优势,且其工作环境及福利待遇差异不大。

2.由于22-25岁、26-30岁两群组的大学生村官有120人,占总样本的90.91%,因此,仅对这两年龄段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各维度上,22-25岁的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得分均低于26-30岁的大学生村官。其中,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两维度上,两年龄段大学生村官差异显著;而在工作稳定、报酬福利、上级管理三个维度上,未发现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2-25年龄段的大学生村官较年轻,对职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期望,当现实与理想冲突时,更易产生负面情绪;同时,该群体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缺乏足够的经验,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其在个人成长与社会交往方面的满意度较26-30年龄段的大学生村官偏低。

3.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和个人成长、工作稳定、上级管理上,未发现苏南、苏中、苏北三个不同工作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报酬福利、社会交往两维度上,不同工作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在0.1水平上差异显著,经Scheff两两比较,发现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苏中、苏北之间。与苏北地区相比,苏中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较高,但其福利待遇满意度却偏低,可能是因为苏中大学生村官对该地区的工资水平有较高期待,择业时未充分考虑当地较高的消费水平,且该群体更倾向于与福利待遇水平较高的苏南大学生村官、本地同期考录的公务员、所在村“两委”正式干部等群体比较,易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对报酬福利的满意度。在社会交往方面,苏中大学生村官满意度也低于苏北地区,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中地区吸引了较多的非当地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语言不通、难以融入当地文化等现实问题,面临着更多的人际交往障碍。

4.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上级管理三维度上,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有上升的趋势;但仅在个人成长这一维度上,不同工作年限的大学生村官在0.1水平上差异显著,而在其他方面并未发现显著差异;经Scheff两两比较,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0-1年”与工作“3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之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首次聘用期限为三年,合同期满后,大学生村官与相关组织部门相互选择,决定续聘与否,因此续聘的大学生村官一般对该岗位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对自身职业发展有较清晰的规划,在个人成长方面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处于入职初期的大学生村官。

5.从“211”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占总样本的91.66%,因此,仅选取这两群体进行比较。在整体满意度及各维度上,“211”工程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得分均比一般普通高校毕业大学生村官要低,且在整体满意度及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上级管理四维度上均差异显著。与一般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211”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具有一定优势,因此,这一群体对工作各方面的期望较高,而较高的期望易导致较低的满意度。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总体来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整体满意度不高,尤其是报酬福利、个人成长两个维度满意度较低,但是对工作稳定、上级管理、社会交往等比较满意。具体来说,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对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差异不大;22-25岁的大学生村官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两维度上的满意度得分均低于26-30岁的大学生村官;苏中、苏北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对报酬福利、社会交往两维度满意度差异显著;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上级管理三维度的满意度有上升的趋势;“211”工程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的整体满意度得分均比一般普通高校毕业大学生村官要低。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

首先,保障和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物质需要。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报酬、人际关系、工作稳定性均属于保障因素,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对人际关系、工作稳定方面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工资福利方面的满意度偏低,尤其是苏中地区,亟待进一步提升。有关部门应该一方面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村干部福利待遇情况及同类大学生在当地的工资标准等因素,制定相对公平的工资待遇标准;另一方面,在选聘公告中应尽量明确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资待遇水平,“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的表述有待进一步明晰化,对于承诺的待遇标准一定予以兑现,以免造成心理落差,引起负面情绪。

其次,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成长。成长与发展、成就感和工作挑战性等属于激励因素,大学生村官对个人成长方面的满意度偏低,普遍反映在工作中实践自己独立想法的机会较少,且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长满意度偏低是大学生村官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关键原因,因此,相关部门应尤其重视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成长需求,健全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有关部门应该一方面关注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对其未来规划给予积极引导,并帮助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路径,尤其是任职期间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要适当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并给予其一定的自主处理村级事务的权利,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文化知识、信息传播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保证有能力的大学生村官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最后,差异化培养和管理大学生村官。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地区、工作年限、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年纪较轻的、处于入职初期的、在偏远地区任职的、高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深入挖掘其满意度不高的原因;相关管理人员应多与大学生村官进行交流,定期进行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了解不同类别大学生村官间的需求差异,并对他们的期望予以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陈秋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性分析与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2007(1):31-34.

[2]郑明怀.论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障碍及改善\[J\].中国青年研究,2011(6):86-89.

[3]王久高.制度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政策\[J\].探索,2011(3):47-50.

[4]刘文慧,宋远军,颜勇,等.困境与出路: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J\].中国农村观察,2010(5):56-62.

[5]陈忠.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6.

[6]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9-153.

[7]王志刚,于永梅.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87-96.

[8]王少峰.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由来与变迁\[J\].高校教育管理,2011(6):15-19.

[9]马倩影,岳华,褚宝良.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发展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10):100.

[10]许树洪,苏小菱,刘守赞.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6):116-118.

[11]史南西.四川省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7):4383-4385.

[12]史彦虎,赵立斌,谢耀鹏,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态度的积极转变及问题分析——以朔州市调研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2824-2828.

[13]Cranny,C.J.,Smith,p.C.,Stone,e.F.JobSatisfaction:HowpeopleFeelabouttheirJobsandHowitaffectstheirperformance\[m\].newYork:Lexingtonpress,1992.

[14]冯缙,秦启文.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9,32(4):900-902.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篇8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日益重视,形成了全国大学生村官大发展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嘎查)。其中有200多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北京市则率先实现了3955个行政村每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此外,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就业难,使更多毕业生把职业定位眼光投向了原来并未关注的农村。面对村官热,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不由地担心村官们任期届满后的出路问题。

客观而言,大学生村官毕竟是一项没定期限的制度,两到三年的任期事实上是一个“过渡期”。从各地已有经验来看,大学生村官届满后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种:考研、考公务员、续签留任村官、在农村创业以及到城市择业就业。

2008年一项针对全国现任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中,42%的大学生村官主要顾虑是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在回答期满后的打算问题中,42%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13%的人选择续签做村官,选择在农村创业的占13%,准备考研和进人人才市场的各占9%。

但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大学生村官期满后能考取公务员的比例仅为很小一部分。以北京市为例,从2009年5月份公布的“北京市各级机关面向2006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考试录用公务员”的职位数量来看,这次政府的“定向招考”为100余个单位的258个岗位(多为区县级以下的单位)。与之对应,2006年北京市实际招聘到任的大学生村官是2016人。我国行政力量更新规模不能完全承载大学生村官到期时的整体转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再次摆在了即将期满的大学生村官的面前。

自主创业主动出击

近日,多个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对村官选聃流动机制进行了细致的规定。除了这种制度“保证”之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大学生村官需要自主性择业,主动寻找出路。

今年春天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的一项有关创业的调查中,有48%的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前就已经荫发创业念头;40%的村官曾接受过创业培训指导,培训内容包括:农村政策法律、农村实用技术、农村经济与产业、农村创业知识、组织和管理能力、农村工作方法、项目申请与管理等;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村官曾经在任职期间尝试过创业,其中约50%的大学生村官申请的创业基金来自于政府;在“参与或期望参与的创业项目类型”的选择项上,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养殖业、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是高的,但实现理想任务艰巨。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非常实际,首要问题就是资金。调查发现,一股来说,由政府下拨款项要半年左右才能到达。而创业资金如果不能及时到位周转,项目就难以启动。如果向社会融资,又面临指定项目与地方条件如何对应问题等等。资金来源与到位是大学生村官创业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

项目如何去吸引群众参与,进而实现规模发展也是令大学生村官们头疼的问题。一般来说,说服当地农民加入到创业项目中,必须有实在的效益产生出来才最有效。但大多数项目效益的产出需经历一个时间段。这成为创业项目面临的两难问题。

另外,由于大学生村官就任前对农村了解较少,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如何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与提高,这也是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一是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组,指定或聘用具有经验的管理干部、企业家、懂经济的专业人士组成导师组、参谋班子,给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把关;二是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采取小额无息贷款方式,保证大学生村官创业基本资金需要;三是鼓励企业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合作项目,在自主创业之外扩大学生村官创业渠道;四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绩效评估制度:对于启动实施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定期进行创业绩效评估,考核优秀者给予适当鼓励。

大学生村官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缓解就业压力,锻炼提高自身能力的作用;对于政府来说,是培养与锻炼未来干部的良好渠道;对于村民来说,则可望成为群众工作的新型组织者与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好帮手。积极鼓励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将显著加强微观个体能力与宏观系统功能:因此,国家进行制度设计时,应该考虑在资金、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植和倾斜,使大学生村官创业真正实现“双赢”。

为了真实地了解村官们的实际想弦,记者采访了北京10位在任的村官,对他们当初选择村官的动机、在任时负责的具体工作以及期满后的工作意向进行了调查。

回答“毕业时为什么选择做村官?”问题时。2位村官提到是父母的意见,7位村官谈到出于比较实际的考虑,比如说工作不好找,而村官相对比较稳定,服务2年后可以把户口落在当地的人才市场,这个政策对于渴望解决北京市户口的外地生源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仅有1位农学专业的村官表示自己对农村比较了解,加上所学的专业,认为在农村大有可为,出于兴趣而选择做村官。

回答“做村官期间的待遇如何?当地政府的承诺是否兑现?”问题时,10位村官均表示工资确实是按照当时承诺的发放,而且有“五险一金”,伙食、住宿也都有安排,户口也得到了落实,在这些方面他们很满意。但是研究生学历的村官同本科学历的村官税前工资只相差了200元,有人觉得有点儿亏,没能体现研究生的价值。而一些无法具体量化的承诺,比方说考公务员优先、转为事业编制等等优惠条件,村官们表示实现的不是很充分。

回答“做村官期间具体负责什么工作?是否为当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时,村官们表示他们一般都是负责文字方面的工作,比如打字、档案管理、起草文件等,党员可能会被安排协助做党建工作。有一位法律专业的村官协助村委会打官司,还有位农学专业的村官向村民提供农技服务和致富信息。

谈到贡献问题,村官大多表示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作,但都是为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自己并没有起到创造性的作用,工作可替代性很强。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篇9

关键词:重庆市;大学生“村官”;选派情况;主要做法;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6-0041-07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新世纪新阶段统筹解决农村基层人才短缺、应届大学生就业岗位难找、城乡人才发展失衡等问题的国家战略。按照中组部的统一部署,2008年,重庆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团市委等单位,启动了为期5年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计划实施以来,报名学生越来越多,选派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关注越来越高,基层反映越来越好。但是,作为一种阶段性的制度设计,随着计划的推进和时限临近,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需要进行客观评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

一、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战略部署,着眼于解决大学生选得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有前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创新,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为期5年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11年,共选派大学生“村官”10 028名。从推进情况来看,多数区县反映,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和专业人才断层问题,是重长远、抓基层、打基础的重大战略。91%乡镇“一把手”和95%村书记认为,大学生“村官”有才有德,有为有位。98.1%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表示,“欢迎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香饽饽”。相当一些大学生“村官”反映,当“村官”是一笔难得人生财富,对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生活阅历、增长知识才干、历练品行作风、增进群众感情等都大有裨益。在创新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重庆市主要从四个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打捆政策,吸引人才

1.整合项目资源,防止政出多门 将服务农村的“选调生”、“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志愿服务西部(重庆)计划等项目,全部整合入“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行统一招考、统一选派、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大学生下基层工作补贴标准、考核方式、身份性质不一,相互攀比,协调困难,多头管理等难题。

2.给予优厚待遇,坚持拴心留人实行市、区县分级负担,其中市财政投入5亿元。参照大学生“村官”所在区县新招录公务员工资和津贴标准发放工资,最高2800元/月、最低1500元/月。同时,为大学生“村官”办理意外身故、意外伤残等7项保险,最高单项赔付金额达11万元。52.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重庆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优厚。

3.实行政策兜底,解决后顾之忧选派前实行统一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在村服务期满经考察合格的,正式录用为公务员。在此基础上,允许多渠道分流,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这在全国省区市中是唯一的。问卷调查显示,就业兜底政策成为我市大学生“村官”工作最大特点。2008年选派的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99.2%考察合格后被录用为公务员。

4.建立晋升制度,打通成长通道市里明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除特殊岗位外,重点从大学生“村官”中逐级遴选,比例不低于80%。这既从制度设计上为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录用公务员提供编制保障,又有利于建立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出口分流机制研究》认为,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到村工作是重庆市大学生“村官”31作的最大亮点。调研组问卷“我市大学生‘村官’政策满意度测评”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96.5%的大学生“村官”对重庆创造的成长成才环境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二)开阔视野,择优选才

1.面向全国集聚人才 市委人才办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到北京、武汉、西安等高校密集地区,通过召开信息会、进高校宣传等形式,推介重庆人才需求信息和优厚政策。为提高选派生质量,单列计划指标面向“211”、“985"高校定向选派。大量外地生源大学生踊跃报名,选派录用比例和外地大学生“村官”占比不断升高。

2.坚持差异化选派针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在确保大学生“村官”全部具备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基础上,分主城、“一圈”、“两翼”三个片区,规定不同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指导性比例,并适当向研究生、自然科学类考生倾斜。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更倾向于合理,研究生学历大学生“村官”明显增加,基本满足了区县和基层的需求。

3.不断完善选派程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规范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改进选录方式,分片按文史、理工和研究生划定录取分数线;推行差额面试,调整后续调剂工作等。招考工作在网上全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大学生“村官”分配到区县后,区县按照考试分数、个人专长、村里需要及个人志愿相结合原则,安排岗位。对志愿到贫困村工作的,优先选派,重点培养。超过90%的问卷对象认为,选派工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

(三)以用为本,跟踪育人

1.三级联动抓培训

针对大学生“村官”成长特点,将其纳入大规模干部培训规划,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培训体系。扎实开展岗前培训,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7天;开展适岗培训,安排大学生“村官”先在乡镇机关进行1个月适岗锻炼,让他们了解乡镇职能及运转,弄清农村实际工作,熟悉所选派村情况;建立市、区县调训制度,市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对不少于20%的在岗大学生“村官”进行专题培训。为增强培训实效性,全市建立15个大学生“村官”市级培训基地、51个区县基地。

2.结对帮带传经验建立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负责人与大学生“村官”“3+1”结对帮带制度,明确帮带责任,传授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作方法,帮助他们熟悉环境,转换角色,找准定位。全市共确定1907名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5597名乡镇干部、5943名村干部为帮带责任人。同时,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间的交流机制,组织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与新到岗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部分区县成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定期开展活动,通过交流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经验教训,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进步。

3.“三项活动”育民情 把培育群众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任务。一是要求大学生“村官”把落实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到村工作刚性职责。与村“两委”干部一样,定时定点接待群众,分工包片入户走访,及时办理答复群众反映的问题,帮助村“两委”建立健全一家一户民情档案及数据库。目前,全市大学生“村官”走访群众349万户,占农村居民户1/3。二是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与农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3个月。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促使他们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中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三是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至少与本村1户贫困户结“对子”,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指导脱贫致富,不脱贫不脱钩。

(四)严格管理,督促尽才

1.突出日常监管 每年初,乡镇党委、村“两委”分别与大学生“村官”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作为日常监督管理主要依据;建立民情日记、定期汇报等制度,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情况;建立督查、暗访和抽查结果通报制度,不定期抽查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严格的日常监管制度促使大学生“村官”沉心基层。

2.强化年度考核 出台《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暂行办法》,全面实行“双述双评”。每年底,大学生“村官”分别向乡镇党委、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测评。年度考核有一年确定为“不称职”的,暂缓公务员录用考察,延长服务期一年;留用期间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基本称职”的,解除协议。在村服务期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列为乡镇后备干部重点培养。2008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在年度考核中,有1人因未完成工作任务被确定为“不称职”。

3.规范录用考察 制定《重庆市从大学生“村官”中录用公务员量化考察实施办法》,对在村服务期满、年度考核均合格的大学生“村官”,采取集中考察与日常考核相衔接、组织评价与群众公认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日常表现、工作业绩、遵纪守法等方面情况进行百分制量化考察,得60分及以上正式录用为公务员。2008年选派的1964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中,除6人自愿应聘到企事业单位、9人因故延长一年服务期外,其余1949人经考察合格全部录用为公务员,占在岗总数的99.2%。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创造性实践,引起中央领导、国家部委和有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张德江、刘延东、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先后对重庆市大学生“村官"32作给予肯定性批示。中组部推广了重庆整合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做实待遇保障、搭建成长平台等经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专题调研组认为,重庆市选派大学生到村工作,具有整合服务基层项目、统筹城乡人才队伍建设、做实待遇及就业政策、提供事业发展平台、建立下得去导向机制5个方面的经验。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多次跟踪报道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虽然作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短期项目与长效机制设计,选派计划与实际需求衔接,“村官”自我管理与组织服务结合等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延续问题

按照部署,重庆市“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期为2008—2012年。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村官”政策延续性问题。问卷调查显示,98%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希望继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并且非常希望延续诸如实行就业兜底、建立一线选人机制等优惠政策。在选派规模上,43%的大学生村官希望慎重确定选派规模。调查显示,社会上对现行政策有两方面的反映,一是认为约束大学生“村官”单方解除协议的政策力度不够。市里虽然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间单方解除协议应具备的条件,却未规定其单方解除协议应承担的责任,无形之中增加大学生“村官”解除协议的随意性,继而影响整个“村官”队伍稳定。79.6%的大学生建议市里加强大学生“村官”解除协议的约束机制建设。二是认为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措施跟进不够。虽然市里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但由于一些区县财力所限,短期内难以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64.7%的大学生“村官”反映目前创业资金短缺,有项目难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问题

调研发现,无论是区县还是乡镇、村社,都对大学生“村官”心存感激,寄予厚望:一是区县党委、政府寄望通过大学生“村官”弥补当地干部总量不足和干部专业结构缺失。为此,在对待大学生“村官”选派上,不仅选派数量有要求,还有专业分布、学历层次、性别结构等需求,希望借此机会,选当地最急需、最紧缺人才。持这种观点的超过87%。二是乡镇和村社寄望大学生“村官”能带给农村变化,比如改变贫困面貌、带领群众致富等。事实上,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懂农村实用技术的占比偏低。调研中,32.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群众对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期望值过高。客观上存在的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工作能力的参差不齐,加速部分群众对大学生“村官”期望落空。其主要表现是有的进入状态慢,找不准工作切入点;有的缺乏主动性,不能独当一面。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问题

1.一些大学生“村官”能力有些弱 尽管大学生“村官”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面对复杂繁琐的基层工作,有的热情高,但找不到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有时感到迷惘;有的心理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环境反差带来心理落差;有的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大事不会做。调研显示,5.1%的大学生“村官”对当初选择感觉有点后悔或很矛盾;3.9%的大学生“村官”面对艰苦农村工作和生活,“下不去、融不进”,在继续与放弃中左右“摇摆”;1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官权力小,没有多大发展空间,在干小事与成大事上感到困惑。

2.一些大学生“村官”作风有些飘 目前,选派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情绪稳定。但问卷结果分析,有7.8%的大学生“村官”把主要精力用于琢磨市里的优惠政策是否兑现,寻思借助村官平台离开农村,工作应付了事;有19.1%的大学生“村官”承认当初选择当村官是因为工作不好找。对服务期满后的打算,82.3%期望到乡镇机关及更好的地方工作,真正愿意留任的仅占17.7%。客观存在的工资待遇地区差异、网络上不正确的言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稳定。

3.一些大学生“村官”心态有些浮 调研结果反映,有5.9%的大学生“村官”开始滋生优越感。主要表现在就业兜底政策使我市大学生不再重新面临第二次就业,这在其他省市是无法想象的。调研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在初始职务选择时,不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更多受优惠政策引导选择大学生“村官”。优越的政策条件,导致个别大学生“村官”把各级组织创造的好环境当作骄傲的资本,把自己当成基层干部和群众眼中的特殊群体。而有的乡镇、村把大学生“村官”,当成“来客”、“过客”,过于尊重或爱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村官”优越感的滋生。

(四)大学生“村官”截留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应对其上级组织即乡镇政府甚至县级政府的运行模式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在基层开展工作,这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必要培训。从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角度审视“村官乡用”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好借调的度,否则将有违大学生“村官”实施的初衷。

从全国范围看,近35%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只有16.6%大学生“村官”每周7天均在村里。其中,西部地区有1/3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被“乡用”的大学生“村官”主要精力被用在收发文件、撰写材料、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在重庆,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的截留问题,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切实解决乡镇截留大学生“村官”问题的通知》,建立督查暗访制度、通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截留大学生“村官”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随机抽查76名大学生“村官”,仅4名大学生“村官”临时乡用。可看出,重庆村官乡用情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村官”截留问题,有大学生“村官”自身“求功”心理原因。问卷调查显示,“主动要求锻炼自己”的比例占一成,超过半数大学生“村官”表示在乡镇借调期间进步更快。此外,也有乡镇方面原因。一些乡镇能干事年轻干部少,尤其是“两翼”地区贫困乡镇,大学生“村官”正好填补这一缺口。村干部不愿放手也是原因之一。问卷调查显示,45%的基层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缺乏基本工作经验,怕“出乱子”、不敢放手,希望村官乡用,以至于一些大学生“村官”在进村“最后一公里处”被“搁浅”。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夯实农村执政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从前几年实践看,这项工作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又是重庆当前的民生工程。但作为阶段性的国家项目,目前还是停留在临时性的行政指导行为,缺乏强制性法律依据。在重庆,这个项目是创造性的,是成功的,也是长期需要的。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总结,统筹规划,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研究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大学生“村官”选得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完善“选得出”机制

1.建立定期选派制度,保持适度规模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选派计划,保持大学生“村官”总体规模和年度计划动态平衡。根据在岗大学生“村官”情况和全市党政干部需求,借鉴第一个五年期选派经验,继续以5年为一个选派期,每年保持1500至2000名选派规模,重点向“两翼”区县和贫困地区倾斜,防止因连续选派造成编制缺乏而不能兑现优惠政策。

2.科学设置选派条件,改善队伍结构

一方面,坚持广纳贤才,以更宽视野在更广范围选派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严格选派标准,选派对象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并适当提高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少数民族学生选派比例。针对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重点制定“两翼”地区吸引清华、北大等“985”、“211”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改善贫困边远地区大学生“村官”学历、专业、性别、族别等结构。

(二)完善“下得去”机制

1.改革选派方式,探索“订单式”选派借鉴高校毕业生定向、委培模式,每年拿出500个定向名额,委托高校培养,有针对性地选派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专业主要包括农学、医学、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加强与高校合作,前移选派环节,提前公布选派岗位,事先征求大学生任职意向,由相关部门和高校共同组织有意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参加农村工作相关培训,为毕业后到村工作打好基础。条件成熟的,还可组织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开展实习,让其提前感受农村生活,熟悉农村基层工作运转。

2.营造良好氛围,寻找源头活水及时发现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干事创业成功事例和先进事迹,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继续开展选派大学生“村官”“重点高校行”巡回宣讲活动,坚持每年赴北京、西安、武汉等地“985”、“211”重点高校宣传推介,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吸引大学生来渝担任“村官”。组织清华、北大等部分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或邀请有志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到区县进行“体验式”考察,增强对基层工作的感性认识。

(三)完善“待得住”机制

1.提供事业平台

一是合理安排岗位。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和农村基层发展需求,把他们放在真正能够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放手使用。对大学生“村官”多压担子,多交任务,大胆放权,让他们参与村重大事项讨论和决定,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继续实行大学生“村官”轮流列席区县和乡镇有关会议制度,不断提升他们对于“村官”工作的适应性和职业兴趣。三是支持干事创业。建立市、县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市里出台《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和带动区县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在具备条件的区县工业园区,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联合企业、科研院所转化设计成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捆绑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申报、领办、创办一批农业发展项目、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力争每年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村官”100名。

2.完善激励保障政策 一是落实现有保障待遇。贯彻执行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政策,及时将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划拨到位。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多种经营增加效益收入,形成既有稳定财政供给,又有灵活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二是适当提高国贫村大学生“村官”待遇。探索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加大对部级扶贫开发村大学生“村官”的财政补助力度,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大学生“村官”间的收入差距,用适当优厚待遇留人才。三是建立薪酬动态增长机制。建立基于能力和实绩的绩效工资制度和岗位薪级制度,根据日常考核情况和任期服务年限,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特别是服务期满后仍然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重视心理疏导。对到任之初的大学生“村官”,各级党组织、尤其是村干部应把思想疏导放在工作首位,帮助他们融入农村环境,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借鉴北京市做法,探索建立心理调查机制,增加心理测试环节或心理调查,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不予录用。二是加强正面引导。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和交心谈心制度,鼓励他们坚定人生选择。培育对群众的朴素感情,强化社会责任感。每两年评选一批大学生“村官”典型,用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学先进、比先进,干实事、出实绩。三是坚持情感关怀。根据大学生“村官”能力特长,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合理交办工作,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定期组织开展体育竞技、网络论坛、琴棋书画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重点关照贫困家庭大学生“村官”、外来大学生“村官”等特殊群体,让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关心大学生“村官”,恋爱、婚姻问题,特别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安全问题。

(四)完善“干得好”机制

1.加大培训开发力度一是抓好岗前培训。针对大学生“村官”特点,编印培训“土教材”。采取中心课堂、远程教育课堂和实践课堂等形式,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等内容培训,讲解“三农”工作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农村工作经验。二是加强适岗培训。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跟班学习,参与、综治调解、小城镇建设等工作,为他们提供计划生育、环境整治等多岗位锻炼机会,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进入角色,打开局面。三是开展专项调训。整合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开展大学生“村官”专项培训。鼓励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历教育,加强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探索“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模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乡土专家能人、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等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言传身教,释疑解惑,帮助他们坚定立足农村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

2.加强动态管理考核一是建立跟踪考核制度。针对考核指标不够细化、考核程序过于繁琐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公务员录用考察体系,严格实行优胜劣汰。尤其要把好公务员录用考察关,宁缺毋滥。明确大学生“村官”单方解除协议应承担的相关责任,防止大学生借村官平台“镀金”走过场。二是强化考核成果应用。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大学生“村官”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加以改进。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张旗鼓予以表彰宣传,并作为评先选优、公务员录用考察的重要依据;对不称职的,取消其当年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按照合同规定解除合作协议。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的,区县党委组织部门嘉奖1次,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三是探索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由市、区县、乡镇和大学生“村官”个人按照不同的管理使用权限共同维护,包括个人信息、成才规划、工作日志、述职总结、评价考核等内容。其中,大学生“村官”负责提供个人信息、记录工作日志、申报工作月报,乡镇负责审核,区县党委组织部负责综合管理。

3.切实解决乡镇截留问题坚持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的季度情况通报和举报制度,对乡镇和部门擅自截留和借调、抽调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予以坚决纠正。把在村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和公务员考察录用的首要条件,凡一年内累计不在村工作时间超过半个月的,不参加年度考核,解除合同;两年累计不在村工作一个月以上的,不能考察录用为公务员,促使大学生“村官”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确保“村官村用”。

(五)完善“流得动”机制

1.适时调整大学生“村官”就业兜底政策 一是试行差额录用公务员。调整考察录用公务员最低分数线标准,确定科学录用比例,把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录用为公务员,以减轻连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对全市公务员编制的压力。抓住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在编制允许的前提下,探索聘任制公务员制度。二是定向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且达到60分以上合格分数线的,实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向招录。三是实行多渠道分流。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村官”,鼓励留任村干部、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多渠道就业。可选择区县开展雇佣制政府工作人员试点。政府与大学生“村官”签订更加严谨的雇佣合同,规定更加详细的双方责任、义务,为以后的雇佣制政府体制提供借鉴。

大学生村官工作体会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

“大学生‘村官’是经过一定招录程序,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特殊青年人才群体。”[1]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

一、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具体定位

美国文化人格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拉尔夫・林顿曾经说过:“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待。”[2]所以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对其工作至关重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既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一)大学生“村官”是基层情况的调查者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事实,他们作为基层情况的调查者,吃住在村,与村民密切联系,把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放在首位。大学生“村官”担当基层情况调查者,不仅可以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而且可以因地制宜宣传政府相关的法律政策,成为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络者,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发展的建设者

大学生“村官”政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是党中央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发展的建设者,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从政治方面来讲,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经济方面讲,大学生将市场经济的意识和科技致富的观念带到了农村,让农民也用市场经济思维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从文化方面来讲,大学生“村官”政策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大学生“村官”是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推动者

目前农村存在着相当大的一部分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他们思想保守,知识欠缺,封建迷信,这也是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推动者,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素质高、理解能力强、理念更新快等优势,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时,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职能,帮助农民增加知识、转变思想、提高素质。

二、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的角色适应存在问题

大学生“村官”政策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要求也在提高,“村官”质量在上升。但是,中途离岗从事其他工作的“村官”人数也在增加。可见,“有些大学生‘村官’只是把‘村官’工作当作跳板或者是暂时解决就业问题,当作边工作边择业的权宜之计,他们并没有认真对待这项工作,缺乏长期在农村锻炼的打算,导致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缺乏干事创业的持久热情和坚定决心,对自身角色定位十分模糊。”[3]

(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法律定位不明确

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法律定位不明确,非官非农,角色尴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干部不得由任何组织或个人委派或指定,只能由本村的村民担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政策无法可依,其角色法律定位不明确,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边缘化。目前大学生村干部性质还属于聘任制,现有的人事制度还无法对他们进行准确定位,这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带来了不便。

(三)大学生“村官”职责分工“模糊”,角色不明确

法律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不明确,致使他们职责分工“模糊”。农村作为一个小社会,其并不比我们生存的社会简单,甚至更为复杂,对于这些“满腹经纶”却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对他们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在实际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认识不清,角色定位不准,很少让他们接手村委中心事务,仅仅把他们当作传统意义上的“内务主任”使用,给他们分派收发文件、撰写材料甚至端茶倒水、接听电话等工作,致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耗费在日常琐事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偏离了党中央制定大学生“村官”政策、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初衷。

三、解决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建议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只有正视和改正这些不足,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一)对大学生“村官”的建议

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应当明确自身角色和责任,不断提高素质,坚持梦想。他们要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贡献。另一方面,增强自身角色适应能力,做到贴近群众,融入群众。只有得到农民的认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二)对高校的建议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角色地位;其次,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明确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最后,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中要适当的提供一些帮助,把高校的科研资源引入农村,从而帮助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发展做出规划和引导,促进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对政府的建议

首先,政府要加强立法工作,实现大学生“村官”角色合法化。政府要制定出针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相关配套机制,使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够更好的开展下去。

其次,政府要加强培训,使大学生“村官”对自身角色有清晰的认识。政府要实行多元化培训,包括基本的工作技能、业务常识,提供有针对性的实用教程或工作指南,确保大学生“村官”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最后,政府要健全选拔和保障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自我认同。政府要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有志于农村工作,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来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掘他们的发展潜能,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建设者。(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樊伟娜.大学生村官应为何种官――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J].科技创新导报,2012,(1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