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十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十篇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0:59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篇1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沉迷网络;网络犯罪

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88-01

一、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界定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6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以网络为犯罪诱因,或犯罪地点在网吧,或犯罪手段与犯罪目的与网络有关联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二)犯罪平均年龄低龄化。据重庆市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分析表明,在22件60人的网络犯罪案件中,年龄最小的刚满14岁,最大的不足17岁,其中14周岁的5人,占81.3%;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和15周岁到17周岁的各为20人,均占33.3%;

(三)犯罪动机较为简单冲动。在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中,涉案被告人作案动机普遍简单,多是为了索要几元赌债、言语不和等简单的事情。由于青少年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上网和生活费用而采取暴力抢劫的方式。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探析

(一)青少年自身所处心理阶段特点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一般是指从11、12岁到17、18岁,在此时,青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这是心理成熟前期动荡不定的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心理特点,使得青少年时期成为了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家庭不和、打骂子女、放任自流、溺爱放纵、父母行为不良等诸多情况都会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错误导向,最终成为青少年罪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另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长的“网络素质”却不见提高,甚至出现众多“网盲”家长,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

(三)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是青少年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认为开办法制教育只是形势需要,忽视学生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忽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消极应付。学校的社会化角色没有很好的完成,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之路径选择

(一)健全和完善网络保护立法

宏观上,国家应建立、健全青少年网络保护立法,强化社会责任,加大对青少年保护和宣传的力度。有关执法行政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来规范青少年行为、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微观上,地方各级政府要针对网络市场和网络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使网络行业有章可循。

(二)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网吧管理应是多个执法部门共同管理,要经常性地对网络市场进行整顿,对网络市场进行抽查和检查,以防范于未然,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网吧的有效管理。各部门在加强对网吧安全隐患管理的同时,要把落实实名登记制度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对青少年犯罪分子形成心理震慑,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三)增强青少年的自律能力

应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从源头上遏制青少年由于沉溺网络而引发犯罪案件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要学会正确、安全、科学的上网,上内容健康的网站,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黄教珍,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4.

[2]杨恩国.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安全研究,2004(1).

[3]肖冬梅.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辽宁公安司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

[4]刘同舫.社会学视野中的网络犯罪与综合治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篇2

【摘要题】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教育

【正文】

一、青少年用网及“网络疾病”的表现

互联网发展还不到20年,但其发展势头之迅猛,变化之巨大,实在让人赞叹。因特网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第四媒体”。中国首次联入因特网是在1994年。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因特网的历史很短暂,但中国网络用户增加的速度惊人。据国家信息产业调查资料表明,1996年因特网用户不足30万,1997年10月31日中国因特网用户为62万,到1998年6月31日,我国网上用户已达117.5万。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00年7月27日在北京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人数达到890万,网站也从1500个发展到15000个。而到了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在日益增加发展的网民中,青少年是其中的主体。1998年6月至7月,一项关于CHinanet用户的抽样调查表明,网吧上网的用户中,近五成为大、中学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7月14日)以及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权威报告(2000年1月18日)显示,我国上网者中,39.9%为25岁以下青年,高中(中专)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为14%,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是学生网民,占到21%。据最新的调查,中国网民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

以上诸多的调查和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少年的网络活动及其网络文化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心理。应该说,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好处是明显的。青少年通过网络了解新知,开拓视野,学到了许多的新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有用信息。网络带给青少年与权威部门互动的强大平台。网络媒体为青少年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大可能。网络还给青少年提供了传递亲情、爱情、友情的全新方式。QQ、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备受青睐,e-maiL成了他们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带给青少年休闲娱乐的空间。网上可以调出各种网页和图片,可以播放流行歌曲和电影,网络文学在年轻人当中成为时尚,网络娱乐内容丰富,收费低廉。……但互联网在为青少年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网络疾病”乘虚而入。由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无规则和无人监管,少数青少年上网无度放纵,沉湎于游戏刺激,涉足不良网站和色情聊天,个别青少年走火入魔,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和自诀不归的道路。下面是几个由于“网络疾病”导致的恶性案件。

案例1:2005年3月31日,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14岁的罗华、王东、熊海连续48小时在网络游戏《传奇》营造的虚拟暴力社会中渡过。当三个人迷迷糊糊地沿着铁路线往熊海家走时,又累又饿,就在铁轨边睡着了。突然间罗华感觉到火车冲了过来,他本能地滚下了铁轨,而另外两个同学却被火车轧过了。事发前,三人在网吧通宵玩网络游戏,其中熊海连续沉湎网络游戏长达三个通宵。罗华说:“如果不是在网吧玩昏了头,我的同学一定会被惊醒,他们就绝不会死。”

案例2:2004年9月13日,上海市。17岁的章华有一位网友,他向章华借了网络游戏《奇迹》里的魔法师装备,答应练完级后当天就还。可过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见动静。章华一打听,原来那个网友把装备骗到手后立即转手卖了1000多元。章华上门讨债,交涉未果,就拔出事前准备的刀子捅了对方6刀,导致对方当场死亡。而当心碎的母亲抵达事发现场时,深陷“网瘾”的章华不但没有为杀人而后悔,反而向母亲哭诉道:“妈妈,那是我的心血,练了整整两个多月《奇迹》才拿到的最新武器装备啊。没了它,我就是废人一个!”章华已经完全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了。(本案是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中首例因网络游戏而引发的典型刑事案件。)

案例3:2005年3月30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曙光地区曙光街派出所在掌握了大量的证据之后,对一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网络游戏集团“黑衣社团”的主要成员展开抓捕,吴龙、唐云雷、苏天刚等12名涉案人员先后落网。这个“黑衣社团”从1月份开始,有分有合地制造了数起伤害案件,砍伤7人。在铁锋区、建华区频频作案,抢劫7起、盗窃6起,强奸9起。最初他们是聚集在网吧中,以“黑衣主席”为中心,通过网络发号施令,后来,他们购买了镐、刀等凶器,藏在网吧内,随时准备开战。网络游戏中虚拟社团的许多打劫行为,被这样一群少年照搬到了现实社会当中,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社会治安。以上这组触目惊心的案件就是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真实的事情,也是近年来因网络问题引发的众多案件当中有代表性的几个。

第一个案例是由于长时间上网打游戏导致的过度疲劳出现的死伤事故。反映了青少年对待网络时自控能力较弱。第二个案例是因为网络游戏当中的“装备”被人倒卖而产生的命案。反映了青少年在虚拟世界的活跃与对现实世界的冷漠无情。第三个案例讲述的是青少年受不良网站的影响,把网络上的暴力游戏迁移到现实社会当中,以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揭示了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网络疾病”的具体表现。

所谓“网络疾病”是指长期地、依赖地、病态地使用网络,对网络的热情取代了其它一切的兴趣,久而久之,造成抑郁症、社交障碍、自闭症、妄想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出现“网络疾病”之后,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把网上问题引发到网下,因为感到无法解决网络问题而产生极度仇恨进而采取报复性行为。目前,由“网络疾病”导致的“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还有一种是自我消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出现逃避、厌世的心理,直至自杀。

对于青少年中的“网络疾病”,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让悲剧不再重演。除了要进行学校、家庭、社会联手防范,以及使用国家强制力,建立网络游戏规则等外部强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内部加强防范,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转贴于

二、建造防火墙,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中心指出: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to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to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tocreateand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abilitytorespondthoughtfully)

目前不少国家都开展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针对家长、教师、学生等进行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课程,通过媒体素养教育体系对青少年科学使用电子媒介产生积极作用。英国在70年代形成了一场“媒体素养教育运动”,到80年代后期,媒体素养教育已陆续进入英国部分地区小学必修课程。截止2000年,全英国的中学都开设媒体教育课程,并成为英国GCSe考试科目。从此,所有的英国学生都必须接受如何分析、解读媒体信息的教育。美国于1989年成立了“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该机构是全美媒体素养研究的领头羊。如今,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媒体素养已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90年代以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也结合自身的国情,开始推广和普及媒体素养教育。总括各国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育源于研究。国外的学者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及其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挑战,很早就对网络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计划,使其成为一个成体系、有规划、有评估的专门学科,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二是发达国家政府推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受重视程度高,普及范围广。有的国家,如加拿大在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改革当中,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其中,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且每年举办媒体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这样在全社会就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青少年自然十分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三是非常重视在家长、教师当中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发起和组织机构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有各类非政府组织、公益机构和基金会。这些机构更多的是直接面对家长,向家长提供青少年使用媒介的相关信息,帮助他们采取有效措施,与他们共同协商对策,还定期举办一些教育交流和实践活动。

相对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后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二是受众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媒介素养教育滞后。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对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青少年更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根据2002年上海团市委组织的对上海社区青少年状况的调查显示,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对社会持怀疑态度,对外界有较强的不信任感,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媒体信息,来源于大众传媒、网络游戏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这对青少年认知社会、融入和服务社会以及自身的社会化是极其不利的。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关注和引导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因为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广大青少年正是受教育的适龄阶段,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自觉建立网络道德防火墙,积极有效抵御“网络疾病”势在必行。

三、加强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有关专家建议,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二是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和知识和技巧;四是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笔者认为,从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角度,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媒介素养课程,注重阶梯化养成训练。正如“网络疾病”的形成不是一次上网就会产生的一样,对媒体建立科学的态度也不是一次劝导就有效果。由于网络的普及,我们需要建立阶段式推进计划。阶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需要针对低中高年级青少年的不同特点设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对低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帮助他们理解媒体内容不等于现实内容,比如卡通形象是人类艺术化创作出来的东西,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同于卡通形象的真实的世界,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驱除他们的恐惧感。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害怕被同龄人孤立,因此要针对他们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重点帮助他们直接辨识、评价媒体的有关内容,帮助他们抵制媒体可能带来的侵害,引导他们往健康的方向成长。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渴望展示自我,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强,改造世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此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要引导他们运用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网络信息,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篇3

一、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美国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

美国教育机构和各级学校通过确定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目标、开设网络伦理道德课程和其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具备计算机能力和伦理意识是一种任务和责任”。从而能够将网络伦理道德逐渐应用到实际的网络活动中。

(一)教育目标明确

1998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联合其他国内教育组织制定的《美国教育技术学生标准》明确了网络伦理道德目标:“‘社会、伦理和人类问题’要求美国的学生应该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一系列社会、伦理与文化等问题,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系统、软件和信息,从而形成积极的、有益于个人发展、提高工作效率乃至终身学习与合作的技术运用态度”。同时,该协会还制定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行为标准。其主要内容为:在利用网络资源时要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技术系统和软件;探讨网络技术的利弊以及个人不适当地使用导致的后果;9〜12年级的学生还应在同伴、家庭以及社区中积极提倡并能够以身作则地规范使用网络信息技术。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公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提出了网络伦理道德目标:“能批评性地评估网络信息及其来源,并能够将遴选出的网络信息资源与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信息素养标准结合起来;懂得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时可能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资源过程中恪守网络伦理道德以及遵守法律规章”[4]。由于美国的各级学校归各州管辖,因此上述这些标准只是美国各州实施本州教育技术标准和编写教材的参考框架。例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目标(5〜8年级的网络伦理行为标准)规定:“以适当的方式使用网络技术;遵守学校的网络规章制度,尊重版权,遵守网络礼仪;认识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工作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习和评价网络信息的准确性、适切性、合理性和影响”。美国阿拉斯加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网络伦理教育内容标准为:‘‘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技术,并且清楚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在此标准下要学习如下内容:能够正确评价已有网络技术的潜力和局限;能够区别网络技术运用是否可靠;能够在网络中尊重他人的隐私;从道德和法律方面意识到尊重知识产权是创新思想的保证;评价网络技术对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教育途径与方法灵活多样

美国学校的网络伦理教育途径的多元化体现在灌输式网络伦理教育,包括通过讲授网络伦理道德课程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通过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渗透式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除了多重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途径之外,还以讨论、情景案例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育方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和良好的网络行为。

1.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网络伦理道德课程主要有专门的网络伦理道德课程或计算机课程中包含的网络伦理道德内容。例如,美国犹他州对幼儿园至12年级学生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包括“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种,这两种课程都体现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技术”课程的目的旨在端正学生的网络行为;“信息技术”课程介绍网络伦理与网络伦理行为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具备处理计算机与信息伦理之间问题的知识[5]。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各高校逐渐开设各种有关网络伦理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如,1996年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和机构、商业在线服务、“虚拟”全球文化或网络文化中个人的作用、电子信息传播的社会意义等[6]21;哈佛大学开设了“因特网与社会”、麻省理工大学开设了“电子前沿的伦理与法律”课程、普林斯顿大学开设了“计算机、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因特网伦理学”课程。大体上,这些课程都具体涉及网络安全、预防网络犯罪、遵守网络礼仪、保护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等。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还通过“网络伦理”项目对该校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和一般工作人员,以及该州的政府职员和非营利组织成员等进行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律的教育。

美国学校还利用其他学科渗透式地进行网络伦理教育,如美国全国性社会科课程标准(幼儿园至12年级)就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的导论部分就指出:“……有效的社会科教学关注伦理道德方面的主题和注重有争议的命题教学,提供给学生机会,藉此来反映他们对于公众利益的关心程度和社会价值观……”[7]社会科课程的教师会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或者讲授网络社会的价值观念,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素养。这种方式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经历联系在一起,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使学生重视由网络引发的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自觉地约束和规范其网络行为。

伦理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有效地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尽管网络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但在虚拟世界的背后存在着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仍然需要伦理道德加以指导。因此,美国学校也十分重视通过伦理道德教育来加强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这种伦理道德教育以课堂教育和校外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最终达到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目的。如,课堂教育是通过学习伦理道德教育课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因为伦理道德教育课程传承了美国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老师共同探讨伦理道德问题,在弄清这些问题后将其实践于现实生活中;校外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术活动。在美国大学的学术活动中,除了有影响力的演讲、讲座和报告外,最能影响学生思想的是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学术活动。美国各大学的图书馆经常举办新书出版庆祝活动、图书展览会和读书会,请社会知名人士讲述对他们一生影响最大的书籍,这在鼓励学生多花时间阅读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态度;②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从关心学生伦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在运动中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并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白怎样健康、轻松的生活;③社区活动。社区活动是以“服务学习”的形式进行。服务学习强调反思,在服务学习过程中,注重安排时间让学生反思他们所获得的经验,而且这种反思并不是服务学习结束时才进行,而是贯穿于服务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反思使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学术课程内容与服务本身的联系、服务的意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等问题。

2.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方法就是通过讨论、情景案例教学的形式来引发学生对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自律意识,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讨论是对当今网络产生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进行思考、探讨,通过讨论并分析这些伦理问题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态度使用网络的能力。为了使讨论的相关问题内容更加丰富,美国一家名为“反思现实”的网站每周为教师提供适合在课堂讨论的网络伦理道德话题[8]。美国一些大学还建立了在线的网络伦理道德讨论区,有专业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情景案例教学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并说明在面对网络伦理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处理,在讲解的过程中将伦理道德价值观运用其中,使学生懂得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与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关系,从而逐渐地、规范地、理性地使用网络。例如,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学校(LeeelementarySchool)的教师在调查学生上网遇到的问题时,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与确定拟探究的主题,包括网络学习、网络生活,以及网络交往等。如针对“儿童如何远离网络危险”这一问题,五年级的学生们开展了“网络欺凌”专题研究,学生们合作形成研究小组,通过采访、调查、实践与反思体验等多种形式,研究网络欺凌的目的、形式、途径、内容,以及给受欺凌者带来的危害等,这不仅拓宽了学生们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与视角,而且还提高了其在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在网络中的“公民意识”与“公民素养”,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体验、调查基于网络的分享、自由民主的表达、个性化地创造,以及关注网络社会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异同,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现实世界与网络社会中会如何行使好自身的公民权利,负责任地参与网络社会的建设。

二、政府规制——美国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制度维护

(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法律《计算机反欺诈和滥用法》(ComputerFraudandabuseact,简称CFaa),该法律的通过被称为是惩处黑客的里程碑。该法案被1996年通过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案》(the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protectionactof1996,简称niipa)修订。该法案规定,“未经授权擅自进入计算机系统获取访问受限制的或受保护的数据④或试图这样做,应该受到刑事指控,如果基于商业目的窃取私人金融信息或窃取的计算机数据价值超过5000美元,则被认定为重罪,监禁最高可达20年”。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电子通讯隐私法》(electronicCommunicationsprivacyact,简称eCpa),该法案是在电子领域保护隐私的最重要的成文法。该法案规定,改变电子线路、截取电子通信,未经允许擅自侵入或使用他人的电脑、电子账户、获取信息资料,以及泄露他人信息,均构成犯罪。1997年,美国实施《反电子盗窃法》(notallowedtoelectronictheftact,简称neta),该法案弥补了版权法中存在的漏洞。该法案规定,“在180天内为获得商业竞争优势或个人金融收益而复制或销售(包括以电子形式)10份以上、总零售价值超过2500美元的作品(包括有声作品),将被判最高为5年的有期徒刑,个人处以25万美元罚金,单位处以50万美元罚金或两者并处;复制或销售10份以下、总零售额不超过2500美元(包括2500美元)的作品,将被判三年有期徒刑或处以25万美元罚金或两者并处,累犯可被判最高为6年的有期徒刑;复制或销售1份以上、总零售价值超过1000美元的作品,将被判最高为一年的有期徒刑,处以10万美元的罚金或两者并处。该法案自通过后,从事版权的违法犯罪活动骤然减少。为了规范从事电子商业活动的企业行为,禁止网络欺骗和不公平的交易行为,美国联邦交易委员会公布了《网络广告和市场规则》,其中规定,网络销售者、广告公司或网站运营商均有责任承担网络欺骗行为并有义务宣传反对网络欺骗行为。同时,其公布的《公平信息执行条例》中规定,网站应该对的内容进行充分解释,如,在提供邮件、信息公告栏、聊天室和其他网络服务内容时,要详细说明或提示是否具有不良内容,否则就会受到法律制裁等。当然,“没有针对儿童的法律是失败的法律。1999年,美国国会公布了《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hildren’sonlineprivacyprotectionaCt,简称Coppa)草案,并于2000年4月开始生效。该法案规定网站管理者要遵守隐私规则,必须说明何时和如何以一种可以验证的方式向家长寻求同意,并且网站管理者必须保护儿童在线隐私和安全。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Children’sinternetprotectionact,Cipa)。这一法律着重从技术层面对网络不良内容进行限制,规定了那些申请e-rate资金补贴的政策®。根据《图书馆服务和技术法案》或《中小学教育法》规定可以申请国家资助的图书馆和学校必须制定网络安全政策,有具体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安全,阻止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不当行为等,并要帮助他们了解这些安全政策,否则将无法获得政府提供的技术补贴资金。同时,该法案规定,任何因商业目的而使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者,将对其执行5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半年以内的拘禁。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对涉及公民信息自由与隐私方面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并通过了《爱国者法》,授权司法部防止泄密、限制传播仇恨信息、监视可疑的电信及商业记录等。

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大了美国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较为严格的立法来防止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发生伦理道德失范行为,也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被损害,为青少年建立一个轻松、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成立相关部门和采取专项行动

为了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问题的出现,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或启动了专门项目。例如,美国司法部成立了计算机犯罪和知识产权部(theComputerCrimeandintellectualpropertySection),这一部门是由计算机科学家、州和联邦的诉讼官、律师事务所的合作人或成员构成。该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为涉及网络犯罪的联邦起诉案件和执法部门提供意见;提出相关网络犯罪的立法方案;协调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行动;受理网络犯罪诉讼案件;培训相关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此外,美国联邦调查局从1995年起就启动了“无辜影像国家行动”,通过辨认网上的儿童色情图像,重点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儿童色情产品的犯罪行为。美国各州的总检察长和著名社交网站mySpace和FaceBook达成协议,要求其采取技术措施或有第三方监督的安全做法确保青少年网络用户的网络安全。

三、行业自律——美国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社会依托

为了提高网络相关企业的自律意识,规范其行为,使网络行业健康地发展并有效地服务于大众,美国网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都进行了积极的行动。

美国计算机协会(theassociationofComputingmachinery)制定的《伦理道德与职业行为准则》分为两方面的内容:基本的道德准则和特殊的职业责任,旨在提高其成员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其职业行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包括:“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特殊的道德准则包括:‘‘努力在职业工作的程序和产品中实现最高的质量、最高的效益和高度的尊严,获得和保持职业技能,了解和尊重现有的与职业工作有关的法律,接受和提出恰当的职业评价,对计算机系统和它们印记的危机等方面做出综合的理解和彻底的评估,重视合同、协议和指定的责任”。美国信息科学学会(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制定的《美国信息科学学会信息职业人员伦理守则》,主要划分为个人责任、社会责任、专业责任等,其涉及隐私权、著作权、计算机犯罪、信息安全、公共与私人信息等内容,它强调“信息职业人员在服务时,应从各方的利益、需求、信息形式、职业责任及个人伦理观点出发,权衡众多可能相互冲突的责任”[13],从而为其成员进行决策时提供伦理性指导依据,不断地增强网络伦理意识。此外,该守则还将商业伦理规范作为重要内容,以约束和规范从事商业信息活动人员的网络伦理道德行为。美国信息科学学会的成员不仅包括图书馆管理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而且还有信息业经销商以及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这就为吸纳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及时制定和调整职业准则等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开启了方便之门。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篇4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从总体上呈现出居高不下的局面。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其中青少年犯罪80%与网络有关。网络暴力、色情游戏,网络色情泛滥,使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走向犯罪。

一、网络诱发犯罪的现状

(一)、网络游戏的原罪导致青少年人格心理异化而犯罪

1.暴力网络游戏的原罪因素

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原罪”被认为是人思想与行为上犯罪的根源,是各种罪恶滋生的根,会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又是使人难以自拔的原因。原罪的另一个层次是指误用自由意志去行恶。上帝给予人自由意志,人有能力选择善和恶,所以原罪在某层次而论可理解为人误用自由意志而行恶。暴力、色情网络游戏大势宣扬打杀、性刺激、性挑逗、性犯罪迷乱青少年的心智即是原罪的体现。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网瘾青少年占总人数的13.2%,而存在倾向的占13%,13-17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达到17.1%,18-23岁的占13.7%。其中初中生23.2%,失业无固定职业的占21%,职高占20.5%,高中生占10.1%。可见大多数网瘾网民都是青少年。

电脑游戏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的心理,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不仅会遏制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而且特别影响儿童的早、中期智力开发,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等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病人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未成年人长期玩如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的游戏,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生活,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开始只是精神上的依赖,而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虚拟世界让人成瘾后,低质量的网络人际关系便自然而然地取代了高质量的现实的人际关系。在真实生活中,绵延不断的沮丧、困惑、孤独感时时折磨着他们,当患者最终失去对社会交往的兴趣时,精神心理活动也随之走入歧途。严重的产生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

2.网游的成瘾性而导致“网瘾”青少年人格心理异化而诱发犯罪

网络游戏由于有让人上瘾的特性,被称之为“电子海洛因”。网络游戏多以惊险刺激的打斗内容为主,充满枪战搏杀、暴力、血腥、能满足游戏者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取的惊险刺激,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着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网络游戏的层层升级暴力内容往往会诱发青少年的冲动性和攻击性暴力犯罪,暴力游戏鼓励青少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倡导一种暴力取胜为荣的错误价值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使得青少年时时受着暴力文化价值观的不良引导,被网络暴力的内容所折服,在潜意识中对自己游戏中的非现实行为自我欣赏与陶醉。反复地暴露于攻击性面前,会使人们头脑中建立详细、互相联系的与攻击相关的情感、技巧、记忆、信念等,并渐渐地获得了攻击的认知与情感。网络游戏也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犯罪场。犯罪场是指“存在于潜在犯罪人体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游戏的逼真场面为他们提供了生的的模仿样板,在这一虚拟事实的背后他们可以重复性演练以达到熟练有余之境地,并可以把网络上的技巧随意施加于人。网络游戏的犯罪场力是双向的,网络游戏把青少年陷于其中,青少年的推波助澜又使得网络游戏愈演愈烈二者的紧密结合使得双方有难解难分之势。青少年沉侵其中,不能自拔,导致现实世界与虚拟的模糊难辨。误把自己在游戏中的虚拟身份与行为方式当成现实,易把虚幻的社会关系理解成现实情形,把虚拟世界的场景不知不觉的移入到现实中来,逐渐使其人格异化,出现双重人格,严重者甚至会丧失现实感和自我主体意识。青少年正处在发育过程中,模仿性极强,其人格心理没有得到健康引导,被网络游戏异化的人格心理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祸根。

(二)、网络色情泛滥诱发青少年犯罪

2009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08-2009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据统计,2007年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数量已超过3.7亿个,黄色电脑软件约100万个,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青少年网民正在遭受网络色情的侵蚀。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中,有70%以上都是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其中又有80%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因为受互联网色情、暴力等内容影响而诱发强奸、盗窃、抢劫等严重犯罪。在我国7亿多手机用户中,高速增长的手机上网用户已过1.8亿用户,青少年用户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递增。97%的家长认为上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隐患,淫秽色情网站成为最大的杀手。

网络色情之所以对青少年的色情行为起着直接的诱发作用,原因是极其复杂的,除了网络所提供的客观情景环境以外,青少年自身心智上的不成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定型,遇事缺乏冷静的思考,易冲动,更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性爱和性道德观念,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行为动机的产生有两大前提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界刺激。从根本上说,网络色情正是满足了青少年个体内在的低级需要,并使他们的感官及肉体欲望高度膨胀,直至不能自拔,而走向犯罪。

二、建议与对策

1、社会预防措施

(1)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依法规范网吧经营。加强网吧安全管理,依法规范经营。

公安机关要督促指导网吧经营者落实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各项网络规章制度。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经营场所必须依法登记,对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该认真贯彻执行。要坚决查处打击经营网络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放任、引诱或恶意唆使青少年浏览有害信息的经营者,给予停业整顿或查封,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工商、公安、文化部门要加强沟通,联手行动,逐步规范和严格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及时清理藏污纳垢和传播犯罪的场所。

网吧的经营者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对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并记录有关上网信息。要求对在校学生限时服务,禁止通宵营业,并积极引导青少年从单纯的上网聊天和游戏中摆脱出来,收集有利的学习资料和信息。还可以借鉴我国对烟草的管理办法,在网吧明显易见的位置标示出网络游戏的害处,给进出网吧的青少年以警醒。同时,网络的安全监控软件也要在网吧里安装,一旦有浏览色情和非法网站,便自动阻断。同时,还要加强对网吧等娱乐游戏场所的管理,对一些违法、违规开业的网吧依法取缔。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要多兴建一些适合青少年娱乐活动的文化室、少年宫等,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网络信息污染的过滤和自身安全的防范也不容忽视。

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组织是堵塞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公安机关必须建立高素质的“网络警察”队伍,强化网吧日常监督和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网络安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标准,采用最新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信息加密、防火墙、身份识别、访问限制、网上监控、安全审计、入侵检测、案件跟踪、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技术。对一些有可能成为犯罪目标的网络系统,还可以利用黑客技术对自己的网络系统进行测试,找出漏洞尽快修补,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安全性。

同时,政府应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宣传工作,鼓励成立防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民间公益性团体,如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协助有关职能部门更加有效地抵御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网络要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规章和制度,对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在敏感时期要加强监控并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以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堵截反动电子刊物对青少年的侵扰。

(3)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系统,为有效的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提供法律依据。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向法律法规,切实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体而言,应制定出专门的《网络犯罪预防法》,使该法成为防范网络犯罪的基本法,将青少年网络犯罪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针对现行网络立法滞后的问题,应根据实际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司法解释,修改现有的网络规章,并对新出现的网络犯罪如何定罪量刑进行必要的补充,使现行法规得到及时的修订和完备,以此提高现有立法的效力层次,形成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科学立法体系。

(4)利用网络审查技术进行侦查追踪。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的专项行动,应用技术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毕竟“网站”是高新技术的产物。生存的基础是技术。在侦查网络色情犯罪案件的过程当中,如果能用技术手段予以辅佐,将会事半功倍。进行过滤和分级控制,不断运用新技术监控网络色情的传播。在打击犯罪的手段上,在收集证据的方式上,在证据采信的理念上,我们都需要把目光转向“电子证据”这一新的制胜法宝,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有效打击网络犯罪。

2、学校预防措施

(1)抓好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真善美”的网络道德体系。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道德约束,互联网就会成为潘多拉盒子,诱发和滋生出比现实社会更严重的邪恶和犯罪,最终危害人类自己”。这是治本之策。一方面,要从网络道德教导入手,加强青少年个人道德修养,重点培植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他们的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防止网络犯罪的“防火墙”,让青少年在多元化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同时,应加强法制观念教导,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建立起适应生活的法律观念。要使他们明白网络犯罪尽管有别于传统的暴力犯罪,但其伤害程度是相同的,都是对社会公共安全、他人人身财产权利等的侵害,都是违反法律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2)提高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学校应该把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法制教育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网络犯罪的相关案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强化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例如,不向网友透露自己的电话、家庭住址;不单独和网友见面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紧张学习的同时,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来充实青少年的业余生活,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回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当中,成为热爱生活的有为青年。

3、家庭预防措施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容易误人歧途。因此,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对子女上网行为的引导力度。多关心孩子在网上的活动,最好陪孩子一起上网。针对孩子的兴趣有计划地指导上网,使孩子了解到无节制的上网可能造成的危害,使他们分清网络的正负面效应,从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篇5

关键词:网络世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世代:网络社会的主体

作为新兴事物,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反过来,青少年对网络的影响也是最大,尤其对网络的未来发展更是如此。有人甚至称网络是年青人的世界,他们占了上网人数的绝大部分,他们是互联网世界的领袖人物。一句话,年青人领导互联网的未来,互联网是年青人的世界。

享有“数字经济之父”之称的美国著名数字未来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网络世代”的概念,深刻地表征了这一基本事实。在泰普斯科特那里,网络世代是指美国继1946^-1964年的婴儿潮、1965^-1976年的婴儿潮

解体期之后,1977年开始出现的又一次婴儿潮。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婴儿潮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增生世代,网络世代的兴起则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他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他把世代的更替与科技、媒体发展联系起来。

泰普斯科特称从1977年至今出生的人为网络世代(netGeneration,简称n世代)。网络世代正在迎接数字革命的到来,接受数字革命的洗礼,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当前社会所有的倾向。正如泰普斯科特指出:“网络世代的兴起不仅是人口数字的增长,更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就像电视是婴儿潮世代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网络世代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婴儿潮世代而言,网络基本上是一种工具,而不像电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必须面对强大竞争压力和威胁,不得不转向电脑和信息技术,电脑网络是个人与经济的生存工具,因为这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不管他们是否做好准备,都必须面对这种变化。对网络世代而言,使用电脑网络就好像呼吸一样自然。因为网络世代根本就是与网络技术一起诞生,他们与网络技术一起进化。

泰普斯科特描述的虽然是美国的情况,但基本反映了世界网络发展的状况.我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课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互联网上虚拟学校也将越来越多。目前,虚拟学校在发达国家大、中学校中已成为一种日趋流行的教育模式。我国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网上大学已不再是梦想。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这里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更新非常之快,为青少年查询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希望知道外面的各种信息.因此,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

(3)互联网为青少年加强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了新的空间。由于青少年活动范围的局限性,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窄,但他们了解他人、与人交流的愿望非常强烈。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交流的第二空间,网络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能恰当地满足这些愿望。

(4)互联网为增强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互助友爱精神提供了新的机会。网络具有自由、共享、开放、民主、平等等精神气质,在这里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尤其是为弱势人群表达自己的声音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机会。

(5)互联网为青少年提高各种技能提供了新的平台。众所周知,计算机技能是青少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潜能去适应它、开发它和发掘它。这不仅增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等技术能力,而且增强了青少年人机交流、社会参与的能力。不仅增强了青少年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之中,辨别能力、抵抗能力不强。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内容良莠不齐,色情的、暴力恐怖的、迷信的信息在互联网中不难找到。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难免不浏览和寻找具有刺激性、内容不健康的信息,甚至反动信息。这样,难免不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健康发展。

(2)互联网为青少年实施犯罪和青少年遭受侵害提供了新的场所。由于不正确的宣传和青少年富有冒险性,导致一些青少年效仿骇客行为,甚至挺而走险实施网络犯罪。今年来,关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报道日渐增多,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使他们常常成为某些人实施犯罪的对象,成为网络犯罪的牺牲品。

(3)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构成威胁。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匿名性使许多青少年在其中常常流连忘返,不能自拔。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最佳时期,长期寓于网络虚拟世界,无疑会减少他们与真实社会的人和事的接触,导致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严重者就会阻碍其社会化进程,这是极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化,上网的青少年人数和时间将日益增多,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如果对其负面影响重视不够,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寻求应对措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青少年既能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不致深受其害。

第一,政府、社会各界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道德的教育,把握网上育人主动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把握了青少年就把握的国家的未来。因此,应当将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第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互联网缺乏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人们常常讨论的议题,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制订出符合网络精神和传统、切实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

第三,积极探索开展青少年网络教育的模式和活动方案.网络道德教育切忌生硬说教的方式,这样只会增加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因此,探索有效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案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如果模式和方案不恰当,再好的文明公约都可能难以贯彻实施.要做好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黑板报等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营造推进网络道德教育的氛围。必须探索和采取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多形式的活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第四,网络道德教育必须与学校经常性教育工作紧密结合。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将网络道德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德育课程和多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有条件的大学,应当开设网络道德和安全教育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伦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将网络道德教育纳人正常的课程体系之中。

第五,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容易被认为是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苛求,造成社会关注他们的义务甚于关注他们的权利的印象。这种权利义务不对等的错觉,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抵制,因此,应当更多地从保护他们的权益人手,通过传授网络安全知识,保护他们的网上安全等方式,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团的十六大精神,根据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活动及团中央《关于实施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的方案》等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切实加强青少年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围绕青少年的实际需求积极提供多元化网络服务,以创新的理念和贴心的服务吸引、凝聚、引导、教育青少年,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力争用2-3年时间,使我市青少年网络建设工作逐步实现“四个化”:

1、青少年网络服务阵地化。依托东莞青少年网等主体网站,建设青少年网站集群,形成网上青少年活动阵地。丰富网站群内容,不断推出特色服务,建设一个高效便捷的综合性青少年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全市青少年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青少年网络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协调配合和及时处理。

2、青少年网络人才组织化。团结凝聚一批热心青少年事业的网络工作者,引导他们积极服务青少年,共同推动青少年网络发展。建设一支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志愿者队伍,深入青少年群体当中开展网络引导教育服务。联系各级各类青少年网络社团,广泛团结联系网络从业人员和青少年网民。

3、青少年网络教育经常化。建立青少年网络教育长效机制,制定短期和长远的青少年网络宣传教育方案,开设青少年网络教育课程,在社会上经常性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知识宣讲和文明上网主题教育活动,定期各类文明上网公益宣传广告、标语,使文明上网的理念深入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群体中去。

4、青少年网络整治实效化。通过各部门合力,彻底清除危害青少年上网人身安全和社会治安的“黑网吧”现象。清理色情、粗俗反动、意识不良的网站和相关网页,净化青少年网络学习生活环境。网络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方式相结合,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养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三、主要内容

(一)开展青少年网络普查

1、用约三个月的时间,依托全市各单位各部门网站、各大主流网站、各大网络讨论区和公共通信网络,在青少年当中广泛开展“全市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专项调研活动,全面掌握青少年网络生存状况及其特点;

2、针对青少年“网瘾”、沉迷不良网站以及黑网吧网络青少年、新莞人子弟上网状况等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组织青少年问题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形式开展专题研究,注重收集从青少年自身及其父母、监护人、亲朋好友等不同对象的信息,综合分析,制订对策;

3、建立青少年网络使用信息收集长效机制,依托各大网站和主流媒体建立固定的网络调查专栏或者信息收集系统,进行长期、稳定的信息收集和统计,及时把握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动向,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为研究分析我市青少年网络发展趋向及制订长远对策提供参考。

(二)深化青少年网络教育

1、依托各级院校开展“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活动。大力推进实施“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在学校、社区广泛建立一批“网脉工程”实践基地,并大力推广“网脉工程”在社会及家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整合适合于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信息,为广大未成年人建设一个公益、开放、共享、健康的安全导航平台和网络空间;

2、依托各种社会力量开展“社会网络教育活动”。通过制作播放倡导文明上网的公益宣传广告、节目,印发宣传单、海报,向固话、小灵通用户免费赠送文明上网倡议彩铃等方式,广泛营造文明上网的社会氛围。依托志愿者开展青少年上网引导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为有需要的青少年特别是新莞人子弟提供义务教育服务。举办“青少年网络文化节”活动,开展博客等各类网络技能竞赛,激发青少年网络创造力,营造积极进取的网络氛围;

3、加强党属、团属、政务网站和各大商业网站的协调,加强新闻宣传报道、舆情信息搜集和舆论引导工作。创新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和网上宣传平台信息联动的形式,积极探索传统机构与网络机构联合举办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新思路,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及时跟踪分析网上舆情,邀请宣传工作专家学者担任工作顾问,指导网络工作人员采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引导网上舆论,充分发挥各大网站的正面引导作用;

4、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深入推进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以系统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三)健全青少年网络阵地

1、积极加强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加强东莞青少年网、东莞志愿者网、东莞教育网、东莞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各级院校网站等青少年网上宣传阵地建设,牢牢把握青少年网络文化主旋律,创新网站版面设计、栏目设置、内容选取的理念和思路,探索传统栏目和先进元素的融合发展,合理淘汰不适应潮流发展或实用性不高的内容;

2、开展“青少年网上绿色通道”行动,开辟青少年网上生活和电子政务专用通道,针对青少年关心关注的栏目和经常使用到的功能进行不断优化,不断提高其吸引力和易用性,提升青少年对网站的归属感;

3、大力团结和扶持一批定位明确、内容健康、青少年喜爱的专题网站,整合资源打造“青少年网络家园”网络互动平台,通过网络直播、网络点播、现场直播、聊天室、论坛等方式实现青少年与主持人之间、青少年与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对话,为青少年提供了解社会、认知世界、展示才华、健康成长的网上交流活动阵地。

(四)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

1、开展“戒除网瘾快乐成长”主题系列活动,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问题专家见面会、主题报告会、在线咨询服务等活动形式广泛宣传“网瘾”的危害,为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提供戒瘾辅导和帮助,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2、加强青少年网络监管,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查阅有害信息,不按实名登记,擅自拆卸文化监控软件等违法经营行为;

3、继续深化“黑网吧”整治行动,打击取缔黑网吧,还青少年一个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建设包括青少年网络协管员在内的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队伍,协助清查违法网络使用窝点和各类违禁网络信息;

4、广泛号召青少年网民以身作则,自觉参与文明网络建设。积极运用软件技术等手段过滤不健康的网络信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合力,共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干净、文明、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各单位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举措。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是一项由多个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的系统性的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工程,对于全面提升我市青少年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各单位各部门要从认识上予以充分重视,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好相关工作。要明确分工,增强责任;主动协调,积极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篇7

为了制定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教案,笔者做了一个有关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关于上网地点:有80.97%的学生在家,12.97%的学生到网吧,3.95%的学生到同学或亲友家,2.11%的学生在学校微机室。在网上做得相对最多的事项:37.00%的学生获取资讯、查找学习资料,1.41%的学生休闲购物,16.16%的学生聊天、交友,45.43%的学生游戏娱乐。如何处理有害信息:27.63%的学生随它去,21.55%的学生非常担心但很无奈,2.11%的学生有时会将它故意传给他人,48.71%的学生安装绿色上网软件。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上网面对的安全隐患很多。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家或网吧上网,在家或网吧上网缺少同龄人或者家长的引导监督。很多学生通过网络玩游戏或者聊天,将网络用于学习的只占不到一半的比例,遇到有害信息时,很多学生束手无策,任不良信息传播。

二、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方法

根据以上情况,笔者在安全教育课堂中,采取了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网络,规避不安全的网络隐患。

1.案例植入,情景展演给学生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通过理清案例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认识到,接触不良网络信息,是诱发其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将学生们身边及媒体上曝光的大量因网络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的案例改编成情景剧,在课上进行展演,使学生有切身的体验。

2.开放网络资源,积极创设绿色上网环境很多老师都发现,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往往不能自拔耽误学业。老师们往往建议家长不要购置计算机,不要开通网络。但是,学生们上网的现象还是屡禁不绝。家中计算机、网络关闭了,但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网吧等其他的方式上网。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们将安全课与计算课相结合,共同创设绿色网络直通车,教会学生怎样规避网络不良信息,教会他们使用一些绿色上网软件。同时,利用一切机会,与家长共同创设家庭绿色网络环境。如将有关网络的安全事项印发成宣传单派发给家长,将绿色上网软件打包进行资源共享等。对于这点的认识,经过了由堵到疏的过程。通过在安全课上开放网络资源,更多的学生学会了文明安全地上网,有选择地处理网络与生活的关系。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篇8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沉迷;对策。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已成为青少年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青少年通过上网,结交朋友、获取知识,发表见解,满足了无限的好奇心。网络带来了方便,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及消极影响也已经突显出来。一部分青少年利用网络玩游戏、聊天、看黄等,而长时间地上网,对身体和心里都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会变得浮躁、空虚,产生网络依赖,一旦离开网络,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这种现状已经受到了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但对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具体情况以及对策的研究,仍然非常不足。

因此,本文对青少年的网络沉迷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找出一些积极的应对之策,以减少网络沉迷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

一、网络沉迷的定义

网络沉迷就是运用网络来管制自我,病态的执着于网络的症状。网络沉迷的人群,往往不能很好的区分现实与虚幻,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错位,对学业(工作)和家庭及人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网上、信息搜索、网上购物等都会出现沉迷现象。许多青少年迷恋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的影响了身心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一个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问题。

二、网络沉迷的特征

(一)网络沉迷的症状

网络沉迷早期症状是:每天都上网而且接触新的网络。几天不上网就会焦虑不安,他们感到上网时间越长越幸福,情绪越稳定。通宵上网、记忆力下降、甚至说谎、偷钱去上网等,这些都是沉迷前的征兆。而如果发展到片刻都离不了网络,不去上网就会焦躁、郁闷,出现不能忍受的紧张现象,就表明网络沉迷已经发生了。国际上界定网络沉迷,一般采用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扬提出的十条诊断标准:

(1)总是念念不忘网事;(2)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3)无法控制上网;(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感到焦躁不安;(5)上网能消散种种不愉快;(6)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7)为上网宁愿失去更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

在上述十种症状中,如果有四种以上符合,便可以判断为"网络沉迷"。

(二)网络沉迷的特殊性

1、网络沉迷的不可完全消除性。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充分享受到并已习惯了网络带来的方便,所以我们不可能像取消或一样将网络完全除掉。

2、网络沉迷的普遍性。现今网络已经走入普通人群,几乎所有人在生活中都能很自然地接触到网络,所以网络沉迷的危险性就随之增大。

3、危险的隐匿性。很多人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获取快乐与满足;感受生活的便利,但同时能认识网络负面影响的人不是很多。

网络沉迷的特殊性更直接的表明了对网络使用者,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预防教育的必要性。

三、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因由

网络沉迷会给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学业以及品行造成不良影响。该问题的出现首先与电脑、网络、网吧等的迅速普及这一外部因素有关。此外,青少年时期的特点,青少年的自身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青少年从幼年到成人的这一转型期中产生的对现状的迷惘,对未来的恐慌以及由于各种压力所导致的郁闷、孤独感等,都会成为他们陷入网络的原因。

1、网络带给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感觉。在网络中,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扩充自己的知识,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获得自信心,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2、网上浏览不易觉察时间的流逝。在网络上聊天、玩游戏、看黄色影片的同时他们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以至于过分沉迷于网络。

3、网络的匿名性带给了青少年自由的感觉。在网络上,不仅可以不向他人告知自己的真实情况,以隐身的状态自由地进行各种活动,还可以通过网络吐露自己的烦恼和欲望,而这大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他们的欲望在网络中得到了满足。因此,青少年很容易沉迷于此。

4、网络减轻了青少年的焦虑和不安。在网络上,他们不会有对现实世界的焦虑,心情会放松。会暂时消除对考试和日常琐事的担心,更轻松。

5、距离感更容易促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不是面对面的直接对话,所以平时很内向或者很难与别人交往的人,通过网络都会比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些东西,如性别、学历、年龄、职业等在网络上都变得不重要了,可以跟不同阶层、年龄、具有不同特点的人相处。他们能以与现实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现在网络上,社会满足感会增强。使他们愿意长时间的待在网上。

6、网络的攻击性可以让青少年得到宣泄后的满足。因为网络的匿名性,网络的使用者经常不负责任地对他人侮辱、诽谤。通过这些行为,他们在现实中积聚的学业、家庭方面的压力在网络空间上得以发泄和排遣。因此,他们越来越多的使用网络,以至于达到痴迷的程度。

四、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对策方案

网络沉迷初期症状是丧失时间控制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它会逐渐扰乱以致于摧毁整个生活,引起巨大的危害。所以要在问题出现以前进行预防。在出现问题后,让网络沉迷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自觉控制。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努力和支持,预防和治疗便可以变得容易一些。

(一)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方法

比起治疗网络沉迷的青少年,提前预防是更有效的方法:

1、家庭的关心指导

父母要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通过和孩子的交流让孩子找到情感上的依托,使他们不至于过分寄情于网络中。

2、避免一个人使用电脑

一个人的空间很难从网络的诱惑中摆脱出来。避免一个人使用电脑,可以防止长时间的沉醉于网络。所以应该把电脑搬到家人都能看到的居室等开放场所。

3、制定电脑开关时间,并努力遵守规则

养成工作结束后就关电脑的习惯。与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游逛相比,有一个明确的上网目标和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网对预防网络沉迷有很大的帮助。

4、在现实世界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如果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融洽,那么上网的时间就会减少。

虽然青少年上网与个人、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但追溯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根源,社会难脱其咎:非法网吧屡禁不止,其经营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制裁,具有暴力性和调情性的游戏和黄色影片的泛滥等等,都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罪魁。青少年具有强烈好奇心、对信息没有任何分辨能力,他们会逐渐的陷入到网络中去。所以监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取缔非法网吧,对于黄色影片网站和过度暴力的游戏应当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来管理。

(二)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治疗方案

青少年学生中,网络沉迷率很高。为了治疗网络沉迷,应该先对它有确切的认识。同时,也应该有家庭、学校等社会性的努力作为后盾。

1、个人性的对策

(1)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网络沉迷者这个事实,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让沉迷者自己意识到迷恋于网络的同时在现实世界中会失去什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逐渐改变他们对网络的态度,来缓解其网络沉迷症状。

(2)严格控制上网时间

记录上网时间,让沉迷者明确的意识到在网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然后制定计划逐渐减少上网的时间。

(3)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上网时间减少,网络沉迷者就会产生忧郁、不快。为了避免他们再一次投入到网络中去,应该努力寻找一些能让沉迷者感兴趣的活动或运动等来代替网络。

2、家庭、学校、社会的对策方案

(1)家庭方面:如果发现孩子有过度疲劳、成绩下降、见朋友时间和参加活动时间减少等现象,就应该怀疑孩子是否已经出现网络沉迷。父母要通过和子女的对话,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沉迷的严重性,并且最好和他们一起探索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而应该在交流中,让他们理解网络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学校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指导,应当设置能培养学生对网络的批判性态度的教育课程。现在迫切需求对网络正确的认识及使用的教育课程。

(3)政府方面:第一要紧的是加大监管的力度,让那些危害青少年的非法网吧灭绝;开发效率更高的计算机软件监管系统,让不良网站没有藏身之地。其次,应该在全国各地设置关于网络沉迷的专科医院,让对网络沉迷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青少年和他们父母能得到专门的临床服务,在沉迷严重家庭或个人的能力不足时,可以到网络沉迷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结语:

因特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变化,网络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种引力是由网络的独特性和青少年时期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决定的。青少年从网络中获得很多好处;但同时,网络也对他们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影响了学业,危害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对待青少年的网络沉迷,要分析原因,了解症状,积极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政府要发挥强大的监管作用,家庭的温暖和爱,教师的正确指导都会帮助青少年走出网络沉迷。

参考文献:

[1]金南善:青少年教育论[m].首尔:兴盛出版社,2001。

[2]韩国青少年保护委员会: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r].2005.2.26。

[3]许云娜、刘英满:n时代害怕的孩子们[m].首尔:桂花出版社,2003。

[4]李世享:青少年的网络中毒与子女教育[m].首尔:三星生命公益财团,社会健康研究所,2002。

[5]吴祚来:如何响应中南海对网络文化建设的倡导[n].中国青年报,2007.04.26。

[6]夏学銮:网络社会与青少年教育[j].北京大学校刊网络版,2003.6.16。

[7]王灿明:网络文化挑战创新型教育者[n].中国青年报,2005.02.21。

[8]金振邦: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6.01。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篇9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一)、14至16周岁低龄犯罪上升。

    犯罪主体低龄化日趋严重,未成年犯罪的人数在大幅度增长,其中14至16周岁低龄犯罪,2004年为18人,2005年为23人,2006年为27人,2007年为29人,2008年为30人,2009年为52人。

   (二)、被害人多系在校中小学生。

    未成年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多系未成年人,其中2004年为12人占30%,2005年为17人3占36%,2006年为23人占47%,2007年为31人占53%,2008年为34人占67%,2009年为57人占82%。

   (三)、未成年犯出狱后重新犯罪人数增多。www.133229.Com

   未成年犯出狱后重新犯罪率出现上升趋势,2004年为9人占,2005年为11人,2006年为12人,2007年为13人,2008年为16人,2009年为20人。

   (四)、网吧或学校周边成为主要犯罪地。

    网吧或学校周边逐渐成为案发地或主要犯罪地。其中2004年为3起占23%,2005年为5起占33%,2006年为6起占37%,2007年为7起占49%,2008年为11起占51%,2009年为21起占67%。

   (五)、抢劫犯罪所占比例高。

   在未成年人所犯罪中犯占特别是既侵犯群众财产又危害人身安全的抢劫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04年为5起占20%,2005年为7起占25%,2006年为9起占27%,2007年为27起33%,2008年为39起37.5%,2009年52起占45%。

   (六)、网络游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

    据统计,未成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正逐渐成为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其中2004年为12起占5%,2005年为24起9%,2006年为26起11%,2007年为48起75%,2008年为52起占87%,2009年为62起占98%。

   (七)、被判处非监禁刑罚的未成年人数呈不断增长趋势。

   2004年判处未成年人206人,非监禁刑67人,占总数的32%;2005年判处未成年人为273人,非监禁刑93人,占总数的34%;2006年判处未成年人285人,非监禁刑105人,占总数的36%;2007年判处未成年人406人,非监禁刑160人,占总数的39%;2008年判处未成年人383人,非监禁刑164人,占总数的42.8%;2009年判处未成年人479人,非监禁刑206人,占总数的43%。

   

二、未成年人犯罪增多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增多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缺失已成关键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跟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缺失存在着直接关系,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注重升学率,重知识“输入”轻品德“塑造”,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不了解,学生自暴自弃犯罪时,老师才如梦方醒。有的学生为了不受其他学生欺侮,加入到不良少年团伙中寻求保护;有的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安心,经常旷课,结识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导致最终辍学失学。从犯罪统计情况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成为未成年人的犯罪规律,“不爱学习、控制力差、没有主见、不懂法”的未成年人认知上有偏差,自我控制能力弱,辍学失学后长期处于无业状态或暂时从事缺乏稳定性的服务行业,最易突破道德防线走上犯罪岐途。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力度不够。

    全社会未形成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共同防范意识。网吧监管不到位,“黑网吧”大量存在,青少年长时间在网吧里沉溺于网络,对生理和心理容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脾气容易失控;未成年人的性格正处于发展之中,不少网络游戏存在着暴力血腥画面,对未成年人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尚未成型,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易受不良网络游戏的影响,对事物缺乏是非判断力,遇事不懂得用道德、知识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此外,部分学校或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督不够和教育不及时,加之部分家庭因离婚等原因的影响,失学、辍学学生陷入网络游戏无法自拔,难以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更容易产生犯罪意识和犯罪动机。

 (三)、网吧或学校周边治安巡逻力度不够。

    网吧或学校周边已逐渐成为主要犯罪地,由于这类案件的大部分被害人亦为未成年人,出于种种原因和考虑,他们一般不主动报案或指证,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只是已经侦破并被起诉的案件,实际发生的案件要远远多于法院受理的案件。从某个角度来讲,未成年犯罪气焰会更加嚣张。

   (四)、缺乏对未成年人犯罪定罪量刑问题的深入研究。

   对于未成年人在网吧或学校周边,针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抢少量钱财的或犯罪过程中随身携带管制刀具器械的案件,在如何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时,缺乏明确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数额标准和情节标准,法官在定罪量刑时缺乏具体尺度。强调“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刑事政策,打击的力度不够严厉导致一些少年犯重复犯罪,甚至诱导其他未成年人一起犯罪。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中,长期以来两种案件无法得到从重从快处罚,一类是未查获赃物,而犯罪嫌疑人否认犯罪行为,虽然有被害人指认或目击证人指证的案件;另一类是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的,一时不能分清主从犯和罪责的案件。

   

三、未成年犯罪防范对策

   (一)、加强基础教育,延伸义务教育,扩展职业教育。

    在学校防控上,应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政府与学校的联络,为未成年人教育提供稳定和持续的支持,如在学校开设职业培训课程,为这些学校派设法制副校长等,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的各种困难、职业选择以及从学校教育到劳动力市场过渡期间所碰到的困难。在完善立法上,加强对家长、学校的制约。可以制定专门的养育法或在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有关内容,强制父母采取行动对孩子负责。同时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以便学生在被学校除名时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建立闲散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要分析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帮教服务,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进步,在行为上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习惯,扶持他们就业创业,促进其健康成长。针对违规网吧、不健康“口袋本”图书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突出诱因,加大联合打击力度,严格查处“非法”网吧,落实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措施。设立举报热线、成立监督员队伍,建立监督、举报和快速受理机制。政府设立专门的或联合的机构来管理网吧,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监督,加大取缔“黑网吧”的力度,依照行政法律法规,在地方规章中增设对违规经营网吧的管理人的处罚措施。量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指标,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加大对专门事项及大案要案的督导力度,督促各部门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责任制。把责任分解到相关部门。强化责任追究,对失职、渎职、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得力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查究有关单位或人员的责任。同时,健全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具体项目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运用警示教育、同伴教育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法制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设立青少年专题网页、专栏,组织开展网上未成年人活动;创作、编辑、出版、播出优秀的未成年人读物和报刊栏目,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大协调力度,牵头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通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强大社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不断上升趋势。

   (四)、增强未成年人自身防范意识。

    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相关知识更加欠缺,通过举办自护培训班等形式,宣传自护知识,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开展自我保护教育要围绕治安防范、心理健康等主题。教育未成年人在面对侵犯时应保持冷静,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要留意对案犯特征的记忆,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予以详细说明。此外,要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黑网吧”,减少天黑出行。公安机关加强夜间和凌晨对网吧学校周边的治安巡逻,制造出“打黑除恶”的强大宣传声势。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案篇10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一)、14至16周岁低龄犯罪上升。

犯罪主体低龄化日趋严重,未成年犯罪的人数在大幅度增长,其中14至16周岁低龄犯罪,2004年为18人,2005年为23人,2006年为27人,2007年为29人,2008年为30人,2009年为52人。

(二)、被害人多系在校中小学生。

未成年犯罪案件中被害人多系未成年人,其中2004年为12人占30%,2005年为17人3占36%,2006年为23人占47%,2007年为31人占53%,2008年为34人占67%,2009年为57人占82%。

(三)、未成年犯出狱后重新犯罪人数增多。

未成年犯出狱后重新犯罪率出现上升趋势,2004年为9人占,2005年为11人,2006年为12人,2007年为13人,2008年为16人,2009年为20人。

(四)、网吧或学校周边成为主要犯罪地。

网吧或学校周边逐渐成为案发地或主要犯罪地。其中2004年为3起占23%,2005年为5起占33%,2006年为6起占37%,2007年为7起占49%,2008年为11起占51%,2009年为21起占67%。

(五)、抢劫犯罪所占比例高。

在未成年人所犯罪中犯占特别是既侵犯群众财产又危害人身安全的抢劫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04年为5起占20%,2005年为7起占25%,2006年为9起占27%,2007年为27起33%,2008年为39起37.5%,2009年52起占45%。

(六)、网络游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

据统计,未成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正逐渐成为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其中2004年为12起占5%,2005年为24起9%,2006年为26起11%,2007年为48起75%,2008年为52起占87%,2009年为62起占98%。

(七)、被判处非监禁刑罚的未成年人数呈不断增长趋势。

2004年判处未成年人206人,非监禁刑67人,占总数的32%;2005年判处未成年人为273人,非监禁刑93人,占总数的34%;2006年判处未成年人285人,非监禁刑105人,占总数的36%;2007年判处未成年人406人,非监禁刑160人,占总数的39%;2008年判处未成年人383人,非监禁刑164人,占总数的42.8%;2009年判处未成年人479人,非监禁刑206人,占总数的43%。

二、未成年人犯罪增多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增多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缺失已成关键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跟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缺失存在着直接关系,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注重升学率,重知识“输入”轻品德“塑造”,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不了解,学生自暴自弃犯罪时,老师才如梦方醒。有的学生为了不受其他学生欺侮,加入到不良少年团伙中寻求保护;有的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安心,经常旷课,结识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导致最终辍学失学。从犯罪统计情况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成为未成年人的犯罪规律,“不爱学习、控制力差、没有主见、不懂法”的未成年人认知上有偏差,自我控制能力弱,辍学失学后长期处于无业状态或暂时从事缺乏稳定性的服务行业,最易突破道德防线走上犯罪岐途。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力度不够。

全社会未形成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共同防范意识。网吧监管不到位,“黑网吧”大量存在,青少年长时间在网吧里沉溺于网络,对生理和心理容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脾气容易失控;未成年人的性格正处于发展之中,不少网络游戏存在着暴力血腥画面,对未成年人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尚未成型,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易受不良网络游戏的影响,对事物缺乏是非判断力,遇事不懂得用道德、知识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此外,部分学校或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督不够和教育不及时,加之部分家庭因离婚等原因的影响,失学、辍学学生陷入网络游戏无法自拔,难以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更容易产生犯罪意识和犯罪动机。

(三)、网吧或学校周边治安巡逻力度不够。

网吧或学校周边已逐渐成为主要犯罪地,由于这类案件的大部分被害人亦为未成年人,出于种种原因和考虑,他们一般不主动报案或指证,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只是已经侦破并被的案件,实际发生的案件要远远多于法院受理的案件。从某个角度来讲,未成年犯罪气焰会更加嚣张。

(四)、缺乏对未成年人犯罪定罪量刑问题的深入研究。

对于未成年人在网吧或学校周边,针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抢少量钱财的或犯罪过程中随身携带管制刀具器械的案件,在如何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时,缺乏明确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数额标准和情节标准,法官在定罪量刑时缺乏具体尺度。强调“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刑事政策,打击的力度不够严厉导致一些少年犯重复犯罪,甚至诱导其他未成年人一起犯罪。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中,长期以来两种案件无法得到从重从快处罚,一类是未查获赃物,而犯罪嫌疑人否认犯罪行为,虽然有被害人指认或目击证人指证的案件;另一类是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的,一时不能分清主从犯和罪责的案件。

三、未成年犯罪防范对策

(一)、加强基础教育,延伸义务教育,扩展职业教育。

在学校防控上,应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政府与学校的联络,为未成年人教育提供稳定和持续的支持,如在学校开设职业培训课程,为这些学校派设法制副校长等,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的各种困难、职业选择以及从学校教育到劳动力市场过渡期间所碰到的困难。在完善立法上,加强对家长、学校的制约。可以制定专门的养育法或在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有关内容,强制父母采取行动对孩子负责。同时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以便学生在被学校除名时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建立闲散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要分析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帮教服务,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进步,在行为上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习惯,扶持他们就业创业,促进其健康成长。针对违规网吧、不健康“口袋本”图书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突出诱因,加大联合打击力度,严格查处“非法”网吧,落实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措施。设立举报热线、成立监督员队伍,建立监督、举报和快速受理机制。政府设立专门的或联合的机构来管理网吧,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监督,加大取缔“黑网吧”的力度,依照行政法律法规,在地方规章中增设对违规经营网吧的管理人的处罚措施。量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指标,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加大对专门事项及大案要案的督导力度,督促各部门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责任制。把责任分解到相关部门。强化责任追究,对失职、渎职、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得力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查究有关单位或人员的责任。同时,健全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具体项目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运用警示教育、同伴教育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法制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设立青少年专题网页、专栏,组织开展网上未成年人活动;创作、编辑、出版、播出优秀的未成年人读物和报刊栏目,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大协调力度,牵头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通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强大社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不断上升趋势。

(四)、增强未成年人自身防范意识。

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相关知识更加欠缺,通过举办自护培训班等形式,宣传自护知识,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开展自我保护教育要围绕治安防范、心理健康等主题。教育未成年人在面对侵犯时应保持冷静,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要留意对案犯特征的记忆,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予以详细说明。此外,要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黑网吧”,减少天黑出行。公安机关加强夜间和凌晨对网吧学校周边的治安巡逻,制造出“打黑除恶”的强大宣传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