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1:49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篇1

1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

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最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教师也感到力不从心,虽有明确的道理、令人信服的结论,但很难打动学生,当然也不易理解和运用。要做到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让学生“明理导行”,培养兴趣是前提。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文字、音像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做出鼓励性评价。如讲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课时,学生竞相在展台上展示搜集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图片,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片断,“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图片等,主题鲜明,生动感人;在讲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过程中,学生以准备的音乐光盘《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作为背景音乐,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堂课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留给学生的记忆却是深刻的,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思想上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2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引用的事例,往往只用语言叙述,或在黑板上简单抄写,既影响学生的听讲,又耽误课堂时间,特别是具有对比性的漫画、图表更难以显示,而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在展台上通过大屏幕将图表、图片全景展示,再配以适合的背景音乐,学生在视听中感知材料、理解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生动事例,来说明某一问题,是常用的方法。而将选取的事例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学生拓展知识,信息技术又起到独特的作用。思想政治教材中每课有若干框题,每节课一般涉及一个框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去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包括有条件的学生下载一些网上信息。教师利用校园网的信息平台和相应课件,进行生动直观教学。选取的事例力求鲜活典型,贴近生活和学生实际。

感受成功、感受鼓励,是学生欢迎的成功做法,为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主动创造的情境。信息技术在鼓励学生探索与追求知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如讲授“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基本国情内容,既有材料分析,又有结论验证,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情景判断,采用当场评分或评价正误的方法验证知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集体讨论或个人观点去回答相关问题,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幸运52》和《开心辞典》节目。学生答案正确,则会听到悦耳的音乐。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到闯关的喜悦,从而增强进一步参与求知的欲望,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快乐。

3网络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能最

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可理解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模式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往往被忽略,甚至被压抑,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传统思想品德课缺乏信息反馈与交流,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意识薄弱,只能是培养了一批“知识”型人才。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当前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有丰富知识和较高创新思维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活现榜样形象――强

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

例如,笔者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笔者就号召学生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同时,笔者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他们被一些人物的事迹深深震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学生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应。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实现智育和德育、美

育的统一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诸方面的共同发展。对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而言,思维活跃、朝气蓬勃,但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的熏陶,缺乏是非的判断和辨别能力。在中学生成长的这一关键时期,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德育内容是靠教师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缺乏必需的信度和感染力。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政治教学智育和德育的统一。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篇2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探索课程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授课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音乐史》中因为涉及古代史内容,在20世纪末的教学中,因缺乏丰富的音像资料,被教师们称为“哑巴音乐史”。现在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课堂所需的音像资料早已不再是难题。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就以上问题提出下面几种解决方式。

一、改变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都知道不管在什么年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让学生如何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是授课教师首要的任务。

(一)课堂引入中,要有一定的技巧,少讲大道理,更不要生搬硬套,应该寻找一些历史中的小故事引入会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春秋战国中的音乐家韩娥的故事,就可以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故事。

(二)课堂内容的安排也没有必要照教本顺序讲述,可以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先来讲,再根据前内容一一引出后续的内容。例如在讲唐代音乐的时候,可以先讲皇帝唐玄宗,根据唐玄宗的成就再引出唐代音乐为什么会有这样发展的原因。教师对每节课讲授的内容要进行精心设计,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自然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作为音乐专业课程,不能忽略音像资料的使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抽象的想象音乐的形态,应该尽可能的寻找音乐、视频、图片等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尤其是一些谱例,教师应该安排课堂互动,通过真实音响的体验,感受中国音乐风格之美。在讲到中国文字谱和减字谱的章节,更应该对照简谱和五线谱,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和印象。

(四)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的联系。《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大量的涉及古籍和诗词歌赋的内容,作为授课教师要清晰准确地解释和引用。课堂中要努力发现在各方面功底较突出的同学,课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和互动,引发同学们对课堂内容的关注。

(五)授课教师讲课要保持激情。不仅仅在课后认真积极的备课,更要把课堂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去完成。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最好能够脱稿完成讲授,要做到胸有成竹。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教师的讲述中,让课堂气氛活跃不死板。

二、根据现有条件重新整合新教材,适应社会要求

随着院校对《中国音乐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材的编写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很多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现在教师们可用的教材很多,如果仔细选择也有十几种之多,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著述特色,不易割舍,但不能要求学生全部购买阅读,最好的方式只有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和目的、教学时间编写教材。

现在院校中使用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内容基本包括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很少涉及到中国当代史的内容,即使有也是寥寥几笔,不能满足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需求。根据现在学生的年龄及时代对他们的要求,为学生选择一本值得他们可读并且喜欢的三合一的好教材。

在整合教材的时候,一要注意图文并茂,尽量加入准确的谱例和引文。二要合理安排章节内容,要前后联系,注重整体性。三要重点突出,知识点线索清晰,容易记忆。四要语言优美,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字之美。

三、认真梳理整个课程内容,力求让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有整体的认识

笔者在多年的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这门课程虽然知识点庞杂繁多,可是仔细梳理以后就会发现,是有一定的线索贯穿起来的。我们音乐史现在采用的教材大多数是以朝代更迭来划分音乐形态特征,也即以“编年”的体系进行编排。这样编排能清晰地展示音乐事件的历史背景,发现音乐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但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采用这种编年叙述的方式来讲解,对各朝代的音乐事件罗列阐述,忽略了同一类音乐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与连贯性。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音乐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从古至今,音乐的发展有其自身一以贯之的内在规律,虽受历史时代背景的影响,但与朝代的更迭并不是完全吻合,教学中用朝代作为音乐发展的界限是有一点局限性的,今天我们的音乐史教学中主要是以古代史、近现代、当代为线索的教学做法,现在看来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居其宏先生写文章批评这种古今割裂的做法,认为其危害在于“因缺乏历史观照的整一性和相互衔接的有机性,学生因无法触摸到中国音乐血脉的整体跳动而常怀瞎子摸象之憾”。笔者认为,如果将中国音乐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单独的陈列和展示,则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个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中国音乐史,只有对其各部分特征的发展沿革进行整体的历时的把握,我们才可见一部全面的鲜活生动的中国音乐发展史。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对音乐史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中侧重音乐历史的发展轨迹配合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中国音乐史》课程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学生的普遍学习认识等因素,导致了该课程成了学生最怕最不喜欢的课程,对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对课程的认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音乐史对自己专业的作用和对自己音乐修养的好处;要调动多种积极因素,因地制宜;此外,作为教师还要努力了解该学科教育的前沿,保持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课堂得到学生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喻林.律、调、谱、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应把握的四条主线[J].音乐时空,2014,(05).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素材;收集;整理;应用

在多年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要高度重视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因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手段都离不开教学素材,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各种教学素材应用的过程;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应用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乐于接受教学内容,它使教师每一次课的教学组织过程都得心应手并达致教学目标。因此,如何收集、整理和应用教学素材成为每一位任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重视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应用的意义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成功收集”“完善整理”“有效应用”教学素材进行初步的总结和进一步的探索。

一 首先,要明确教学素材是指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素材有哪些种类,它们各自又如何细分等问题。教学素材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以具体解释说明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掌握课程内容主题的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李真案件”,它可以让学生更好领悟坚定信念的重要性。那么我们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素材有哪些种类呢?从我们通常所用到的教学素材来看,可以总结分为以下七大种类:

1.思想观点(又可以细分为:①名言格言,②俗语谚语,③诗词文章等);

2.典型案例(又可以细分为:①正面人物事迹,②反面人物案件,③生活百态事件等);

3.哲理故事(又可以细分为:①关于道德修养的,②关于理想信念的,③关于人生观的等);

4.视频资料(又可以细分为:①人物思想类,②人生追求类,③情感类,④道德类,⑤法律类等);

5.图片漫画(又可以细分为:①颂扬类,②批判类,③人物类,④风景类,⑤动画类等);

6.游戏活动(又可以细分为:①体验式的,②测试式的,③竞争式的等);

7.歌乐录音(又可以细分为:①主题歌曲,②背景音乐,③课间音乐,④讲座录音等)。

其次,也要明确好的教学素材的标准是什么。由于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应用都要依据一个能认定某个教学素材为好的教学素材的标准来进行的,因此确定这个标准也很重要。我们认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来说好的教学素材的标准应是:①紧扣教学主题;②符合现实典型;③贴近学生实际。这三个标准说明了我们在选择和使用教学素材时应考虑它们能否既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准确说明理论内容,又能让学生在乐于接受中受到震撼与启发。

二 重视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可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充分的落实和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和觉悟践行人生的三大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如果纯粹是理论概念的理解将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积极地探讨并从中获得实质性的领悟,而且教学过程和方法将是单调无趣无味的,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教学效果了。若能采用经过精心准备的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来进行教学,又将会是另一种情形:

1.教学内容过程能够充实有趣。因为有大量的既紧扣教学主题、符合现实典型又贴近学生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不仅大大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让整个教学过程在鲜活事例引导下和学生积极参与中,变得气氛活跃而又有所收获。如在教学中应用一些心理测试和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教学方法模式能够灵活多样。教学素材的多种多样,自然要求与之配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应灵活多样。比如在探讨“理想”时,引入了诗人流沙河的朗诵诗《理想之歌》,这时可让同学代表来分段朗诵并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样更能让学生投入到这首诗的氛围中而领悟“理想”的实质。

3.教学组织安排能够顺畅有序。有了好的教学素材在手,教师就能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进行有把握的设计,让整个教学过程顺畅有序而又充实有趣。如与学生探讨“道德”时,先用孔庙里的一副对联(道贯古今,德配天地)和中外的两个现实生活中有关道德良心的案例(4万“巨款”带来10年折磨和著名新闻摄影家之死)引入,后面还能用不同的案例来分别说明道德的几种功能作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会生硬枯燥沉闷了。

通过上述的三种情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得到充分的落实和体现。

三 首先,如何成功收集教学素材。要发挥教学素材的重要作用,首先第一步就要成功地收集到好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素材。在收集教学素材时,一要考虑选取素材有哪些基本原则;二要考虑收集素材有哪些基本途径。

(一)选取的原则

1.依据标准。也就是根据好的教学素材的三个标准,从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素材中挑选出恰到好处的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如“徐本禹事迹”(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视频)就符合这三个标准。

2.古今中外。尽可能地能够收集到古今中外的又符合标准的教学素材,这样更具有对比性和全面性,综合运用更有说服力。如为了说明什么是人生价值,我们选取了中国古代关于“人生三不朽”的思想观点、“张海迪的事迹”与“女白求恩戴爱伦的事迹”的视频资料等教学素材。

3.正反大小。有了这样的素材便可以分别从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重大情景、细微情节来思考人生中的同一个问题,从而更全面更辩证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的某个主题。如为了探讨人生目的,我们选取了“李嘉诚的人生追求”视频、“卢刚事件”案例、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思想观点、“冰天雪狼”的哲理故事等教学素材。

(二)收集的途径

到哪里去收集到我们所需要的教学素材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种途径去收集:

1.网络资源。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素材库,有各式各样适合我们需要的素材。当然,首先要学会通过搜索引擎去寻找。还可以直接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库、各种素材库、网络精品课程以及许多网站的网页及其所提供的资源下载所需的教学素材。比如在“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上面就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可供下载使用。

2.书刊资源。分纸质的和电子的,充分利用各种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源,从中挖掘符合我们所需的各种教学素材。如从关于哲理故事的各种图书里收集一些有用的哲理故事。

3.影视资源。可以从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中选择我们能用的教学素材,也就是从DVD、VCD、录像、电视节目中去截取典型生动的视频素材。比如用电脑连接有线电视网络线转录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的直播节目。

除了充分利用好这三大资源外,还可以从素材光盘、其他课件、图书扫描、照像录音、甚至从新闻时事、生活事件、科学知识以及素材交流中去收集有用的各种教学素材。

其次,如何完善整理教学素材。把许多可用于课堂教学的素材收集回来后,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因为广泛收集回来的素材并不见得直接能用或好用,为了让这些教学素材好用和方便用,就要对各种各样的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和加工处理。

(一)整合的方法

1.分门别类。首先对各式各样的教学素材进行了分门别类即归类,比如把影音资料和图片漫画可以按课程内容的单元分成四大类:①绪论前言类,②思想修养类,③道德修养类,④法律修养类。而每一大类里面还可以按照课程的章节来细分,这样调用起来就极其方便了。

2.整改重组。有些教学素材可以调整它原先设想的服务主题,从而更好地发挥此素材的功效;而有些素材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来说明一种现象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像中药要讲究配伍一样。如“分粥”的故事,既可整改为一种游戏活动,又可整改为“对人性真实看法”的心理测试,此时若能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人性论”的思想观点进行教学,就更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道德与人性的关系”。

3.剪接加工。有许多素材收集回来时可能过长过繁琐,或者觉得某些片段不太理想而影响效果,又或者希望同一个主题的某些分散的片段能聚合在一起,这时就需要考虑对一些教学素材根据简明扼要的原则进行深度加工:如剪接删减情节,添加文字图片等。

(二)处理的过程

1.根据目的意图直接进行加工处理。为了简明扼要或更清晰准确地说明问题,在不更变事实和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一些素材可作直接的删减情节或添加说明或稍作改动的处理,如有一些案例太长了可删去某些不要紧的或有些繁琐的情节,或者情节的安排如果经过调整会更有效果的话可作合理的改动。

2.选择相应的工具软件进行具体操作。某些素材加工处理起来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软件才能实施。比如加工处理图片需要电脑通过专门的加工软件如photoshop;aCDsee等来处理,又如剪接视频也需要电脑通过专门的加工软件如“超级解霸”;“绘声绘影”;“电影魔方”等来处理。

最后,如何有效应用教学素材。有了好的教学素材,还要考虑如何才能用好它们,让它们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运用的原则

1.内容要有针对性。所选择应用的教学素材在内容上要与教学主题相一致,也就是尽可能选择那些与教学主题高度吻合的教学素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避免乱用和滥用教学素材。比如“马加爵事件”最好放在理想信念中运用,“洪战辉的故事”最好放在“责任与爱”中运用,“张海迪的事迹”最好放在人生价值中运用,等等。

2.材料要有多样性。为了更好说明某个主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尽量能够做到正反素材相结合,大小素材相结合,古今素材相结合,中外素材相结合,甚至是文本素材与影音素材相结合,案例与游戏相结合。比如,为了探讨“信念的实质”,可采用有关“信念”的古今故事、大小案例、名言诗文,甚至相关视频和游戏活动。

3.用法要有差异性。首先,教学对象不同,就要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素材。比如上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课就可以多选与医学有关联的人物和事件。其次,各种教学素材所配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比如视频类素材要注重讨论式教学,哲理故事类素材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游戏类素材要注重分组交流活动式教学,思想观点类素材甚至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

(二)使用的方法

1.用前要设计次序时间。也就是要具体考虑某个素材适合放在前还是放在后,同时为了避免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掌握好运用时间的长短。比如“马加爵事件”在“理想”主题中的应用,最好放在前面从反面认识“没有理想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人生”来引入思考人生的理想,而整个事件的介绍以及刑前与记者的几段重要对话分析和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可以考虑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

2.用时要注重互动交流。教学素材的应用,除了为解释说明教学内容服务外,还有一大功能就是能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在使用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以问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究并大家相互交流达到教学相长,从而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只管传授而学生只能接受的教学模式。

3.用后要加以总结提炼。老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上要对每次使用教学素材作一个小结,而且课堂教学结束后也要做好总结提炼工作:一方面是总结实践经验,发现难点和不足,并及时加以完善,以便将来应用这些教学素材时更能顺利有效;另一方面是总结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思想症结,为今后对学生的研究与辅导贮备第一手资料。

当然,要用好教学素材,特别是在交流讨论中能否在深处挖掘,带给学生更加深刻而崭新的启示与领悟,还需依靠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完备的知识结构,以及开阔的思想视野与高超的思想功夫。总之,我们相信掌握好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将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充分的落实和体现。

参考文献

[1]闫晓梅.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运用[J].集美大学学报,2004(6):65-69.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篇4

活动方案一:

活动当天流程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9日下午3:005:40

活动地点:中班

活动人员分配:楠楠总指挥负责班级一切工作指挥安排。韩老师负责放音乐及住址组织幼儿如厕和拿去食品。露老师负责帮助楠组织游戏,月饼制作辅导。王老师负责班级物品领取,及简洁卫生打扫。

活动当天物品领取:

1、

2、

活动具体安排:

10:00各班班长到物管处领取活动用物品;

12:30----12:50各班生活老师到厨房领取活动用月饼馅儿和面,回班后进行分装。

12:50-----13:30班长开班级小会,明确个人工作,班级桌椅摆放

14:3015:00幼儿准时起床进行加餐、如厕、卫生整理、稳定幼儿情绪迎接家长到来。(王领取加餐,楠、露帮幼儿穿衣服、韩整理寝室卫生)

15:00开大门迎接家长(露站门口接待,楠组织幼儿)

15:10第一项活动:制作月饼(露主持)

过程:1、教师讲解中秋节、国庆节家长和幼儿欢聚一堂来共同庆祝来制作月饼

2、介绍制作的工具材料

3、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月饼(放轻音乐)

15:50月饼制做结束,由王老师将月饼迅速送至厨房烤制

15:5016:10幼儿及家长休息、如厕、喝水(露、韩组织幼儿如厕,楠弹琴指挥幼儿入座拿杯子喝水)韩为幼儿倒水。露为家长倒水。

16:1016:40第二项活动(亲子游戏)(楠主持)

目的:为了更好的烘托气氛,让节日不在死板,运用了3个音乐游戏进行活动

1.音乐游戏:卷白菜(韩放电脑)

过程:教师与幼儿先玩一次。第二次要求家长参与其中

2、音乐游戏:七个半跳(韩放电脑)

过程:以幽默风趣的形式讲述秋天的蚊子特别厉害,当你看到蚊子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拍蚊子,教师扮演蚊子,根据音的时值请大家拍手,第一遍音乐,教师扮演蚊子,家长与幼儿跟随音乐进行游戏(本班领两名教师带领)。第二遍音乐,请一名幼儿和他的家长进行表演。第三遍音乐可以做早操形式的动物模仿,提高气氛。

3、预备游戏《田纳西》(韩放电脑)

小孩于家长手拉手跑园玩音乐游戏

4、动画片欣赏(幼儿与家长可以边观看边休息)

动画内容《动画片大耳朵图图第四季22中秋节的月亮动画梦工场20xx1002》(韩放电脑)

16:4017:001、幼儿及家长休息、如厕、喝水;

2、王老师、韩老师一起领取月饼、幼儿晚餐

17:0017:301、幼儿进餐时请王老师到物管处领取幼儿礼物;(其他教师按正常吃饭礼仪进餐)

2、家长可于幼儿共同分享自助餐,放照片让家长参看9月幼儿生活情况。餐后发放中秋节礼物。

17:40活动结束,欢送家长幼儿离园。

活动方案二:

一、主题说明:

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为了让幼儿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中国的国歌雄壮有力,天安门是中国首都的象征,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长江、黄河是中国的象征,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火箭卫星上月球,我们是聪明的中国人,这些都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了痕迹。假日里,亲朋好友和和美美地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国庆佳节中,全家人亲亲热热地团聚在一起赏月赏花小小的心灵在一次次节日里、相聚中,亲身体悟着华夏的传统与文化。孩子了解了在中国这个好大好大的大家庭里有着许多的民族。通过让幼儿了解多个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激发了幼儿喜欢各民族的情感。在与同伴共同欣赏各地游览的照片录像,领略了祖国山河的秀丽;收集展览的各地特产宝藏,让幼儿们知道祖国地大物博,我们旨在通过设计的这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激起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二、主题目标:

1、知道我是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和重要的人、事、物,萌发幼儿爱祖国的的情感。

2、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幼儿喜爱各民族的情感。

3、激发幼儿参与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体验庆祝国庆的快乐。

三、环境创设:

1、欢腾的国庆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结合幼儿收集的图片,实物资料,师幼共同讨论环境布置的形式、位置、所需材料等,可以分别布置出各族儿童是一家、北京天安门、旅行去、了不起的中国人等教育环境,环境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变化,孩子们的创造力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也在一天天地增长。

2、动室内挂一副中国地图,让幼儿了解有关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之最等有关情况,扩展幼儿的认识和视野。

3、幼儿收集的各地土特产、服饰、特产的包装盒、袋等,举办祖国特产展、民族服饰展,师幼一同讨论展览的位置、物品的分类等。

4、幼儿将收集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自己游览北京及其他名胜的照片、各自画好的作品合理地组合布置。

四、家园共育:

1、识地通过看电视、上网等形式,让孩子欣赏、了解祖国各民族的服饰特征、习俗、文化,向孩子介绍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节日。

2、带领孩子共同制作和品尝12种不同民族的小吃,如羊肉串、馄饨、牛肉、奶茶等,体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3、收集不同民族人们日常生活的图片、祖国自然风光图片和书籍,首都天安门的照片、图片和录像片,与孩子一起欣赏,并回答孩子的问题。

4、利用书报、网络、参观展览和博物馆等方式,扩展孩子对中国过去和现在的了解,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5、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国庆大联欢活动。

五、主要活动:

1、国庆前夕

2、首都北京

3、欣赏《国歌》

4、领奖台上

5、参观天安门

6、歌舞我爱北京天安门

7、我是中国小娃娃

8、画个中国娃娃

9、看灯笼

10、节日礼花真好看

11、造长城

12、登长城

13、国庆知识问答赛

14、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月亮船

15、音乐大中国(1)

16、音乐大中国(2)

17、娃娃到北京

18、相聚在北京

19、国画国宝熊猫

20、娃娃游中国

21、旅游棋

22、兄弟姐妹是一家

23、新疆集体舞

24、民族服装真漂亮

25、学做新疆帽

26、我们小手拉小手

27、北京的金山上

28、骑马

29、民间游戏跳花竿

30、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31、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聪明的阿凡提

32、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齐白石画虾

33、聪明的中国人(四大发明)

34、中国功夫

35、说京剧

36、学京剧

37、画京剧脸谱

六、具体活动方案:

活动一:国庆前夕

活动目标:

1、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全中国人民的节日。

2、了解和感受人民迎国庆的欢乐情绪。

材料与环境创设:

去附近街道观看节日布置,准备和排练迎国庆的节目

指导要点:

3、谈论现在看到的街景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篇5

关键词:音乐教学;生命观;渗透;成才

读陈浩武先生的文章《教给孩子正确的生命态度》,我很认同他的观点。“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论证、复制、推导的知识,即自然科学,如公式、定理等;另一类是不可论证、复制、推导的,即人的精神理念。而人的精神理念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对生命的态度。”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面对生命。当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学生借助互联网可以加快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理解,但网络对学生精神理念的影响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所以当今学校对学生生命观的教育更显得重要。音乐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建立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这个目标对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生命观方面作出了要求。

那么什么是生命观的教育呢?它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生与死的本质,认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珍惜生命,直面死亡,并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地投入生活,赋予生命更无限的价值的教育。“人生最高最伟大的事莫过于探索生命;人生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研究生命;人生最让人心花怒放的事莫过于敬畏生命;人生最让人平心静气的事莫过于沿着生命的轨迹前行。”这是诗人雪峰积极的生命观。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理念。

音乐教学中生命观的教育三个方面的因素很重要:教师、学生和教材。

一、教师方面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是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人,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对其他自然学科的教师更应该多一些活力,要让学生在我们的言行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坚强。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面对,平心静气地解决。在我的音乐课堂中曾经碰到这样一位学生,他上课的时候老是会用手去摸同学,他周围的同学经常向我“投诉”,我一开始找他谈,他认错态度很好,可就是改不了。终于在一节课上我在课堂上大声批评了他,但当我在课后给他家长打电话时才知道这小孩患上一种叫“抽动症”的病,他有时控制不了自己。通完电话后我赶紧上网查找资料才明白确实是有这样的病,而且这种病大部分在成年后会自愈,但如果孩子受的压力越大病就越难好。这件事让我很后悔,对我触动很大。我想如果在此之前我能以研究生命的态度了解学生,能认识到生命是有着不同生命特征的,能在内心深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命特点,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从这以后,我在课堂中再也不武断地指责学生。当有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时我总是认为这也许是这位学生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命特征而已,我会礼貌地给他提出建议,课后再了解情况。学生对我也就更有礼貌了,自己的心情也好了许多。所以说只有当我们把学生当作不同特点的生命个体看待,认识到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他存在的意义,我们才会平静地对待不同生命的差异。所以教师也需要有正确的生命观。

二、学生方面

说到差异,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每个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不一样,有的音高感觉好,有的节奏感好,有的情感体验敏锐。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和身体的协调性不同就会造成歌唱能力与舞蹈能力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不同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不同。在音乐课堂中,对待这些差异,我们应该以一种“敬畏生命”的态度来对待,要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可发展的,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也只有教师有了这种认识,才能让学生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才能像诗人雪峰说的那样“平心静气地沿着生命的轨迹前行”。所以在我的音乐课堂中,我对学生的评价总是先表扬他们的长处,然后再提出建议。这样学生就更敢于表现自己,也更能正视自己的错误。

三、教材方面

(1)提炼教材。音乐课的教与学的载体是教材,音乐教材的内容很多选材体现了人对生命生存状态、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思考、理解与尊重。以花城版音乐教材为例,教材选材广泛,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到人的生活、劳动、情感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以生命为载体的,作品体现了生命的各种状态,也体现了创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岭南春早)中岭南地区的民歌,如客家山歌《吾唱山歌禾吾长》(歌词:吾唱山歌心吾爽哩、吾车水来禾吾长)。《卖杂货》等这些多是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的歌曲,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体现了劳动人们乐观、积极、进取的生命观。第二单元(音乐与人的情感)中《欢乐颂》体现了贝多芬平的等生命观;《爱的奉献》体现了生命的相互关怀;《一个真实故事》歌曲以真实人物徐秀娟为救一只保护区的丹顶鹤不幸遇难为创作背景,歌曲情感真挚,凄美动人。尤其是歌曲结尾的音乐渐行渐远就如同一只仙鹤载着洁白的灵魂离我们远去。这首歌其实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歌中的真实人物不是不珍惜自己生命,而是怀着一颗敬畏所有生命,关爱弱小生命的仁爱之心。教材上还有很多音乐作品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李叔同的《春游》,歌词轻松愉快:“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从这些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热爱生活的人肯定是热爱生命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能增进学生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他们积极地投入生活。所以,我们要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生命观的教育,还得对教材进行提炼。

(2)运用教材。生命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反映生命状态与情感的音乐作品也就如此的丰富。我们可以在每一个音乐作品中挖掘出与生命观相关的内涵,并结合音乐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当然音乐教学的重点不能脱离音乐本身,我们应该在学生对作品比较熟悉和理解并有深刻情感体验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生命观的问题。

比如在上《摇篮曲》这一课,我把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确立为“通过学唱歌曲体会歌曲中浓浓的母爱,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不易,我们应该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所以在导课时我找个别同学说说自己对母亲的印象。当整个教学教程完成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报答母亲”学生有的说帮忙做家务,有的说长大了给母亲买喜欢的礼物等。于是我说:“同学们都很有孝心,都懂得感恩,其实报答养育之恩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好好活着。”同学们一愣,进而又恍然大悟的样子。接下来我讲到:“不光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如果认为一个人可以随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并用死逃避人生责任,那就是一种自私,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是对生命的亵渎,是可耻的行为。”同学们都投来赞同的目光。这节课我想我的教学目标已达到,珍惜自己和关心他人生命的意识在同学们的脑中应该更加牢固。

又比如在一个班学习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我的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是“通过欣赏歌曲,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救鹤英雄徐秀娟深深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并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听歌曲之前我先让学生完整地了解故事。让学生知道主人公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然的品德高尚的人。当教学过程快完成的时候,我设问:“徐秀娟为了救一只丹顶鹤牺牲了生命,是不是一位不珍惜生命的人?”这个问题引起许多讨论与思考。当我引导学生从徐秀娟的对生活、学习、工作的态度来思考时,同学们的观点趋向一致――她是一位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人!最后我用自己的总结结束这节课:“徐秀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然的品德高尚的人。她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她不光热爱自己的生命而且对其他生命也充满关怀。她在救那只丹顶鹤时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她那种对一切生命的关怀让她忘记了自己生命的安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她的生命的消失让我们对生命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我讲完后,全班同学若有所思。

当然除了音乐教材上的内容,还有很多课外的音乐作品我们也可以引入课堂,渗透生命观的教育。汶川地震时期也有很多音乐作品表现了生命之间的相互关怀,表现了生命的坚强与不屈。这些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坚强,认识对生命有更乐观的态度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也曾将这些歌曲引入课堂,作为渗透生命观的教学素材。

只要我们有渗透生命观的教育意识,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渗透生命观的教育。比如前几天我上音乐作品《思乡曲》的欣赏课,整个课堂老是静不下来,时不时有人在小声说话。于是我停下音乐,说了一则新闻:吉林一夫妇把车停在自己开的小超市的旁边,把他们才几个月大的孩子留在车上,准备到超市开了暖气再来抱小孩。一盗贼偷去这辆车,当这盗车贼发现车内有一小孩时竟然狠心地掐死了这小孩。接下来我讲到:“我们欣赏音乐的目的就是从音乐中体会音乐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使我们能敏锐地体验到自己与他人的喜怒哀乐……我想这位盗车贼如果是一个情感丰富,内心敏锐的人,他就能够在下杀手之前体验到父母和孩子的痛苦而下不了手”。听过这一番话后,同学们都静下来认真地听音乐,纪律特别好。既加强了学生的课堂纪律,又加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学生懂得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内心敏锐,珍爱生命的人。

相信只要教师们有意识地在音乐课程中渗透生命观的教育,学生的生命意识会得到加强,他们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美丽、绚烂、坚强。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愿世界充满和平的乐章!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篇6

关键词:历史常态课;审美意识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72-02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也说得很清楚:“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如此,审美教育也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素材。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3]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审美教育的大宝库。因此,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在常态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教育。笔者在常态课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审美意识教育。

一、常态课中注意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审美期待,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而历史教师精彩的导语设计、语言描述、历史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文学、美术等素材的欣赏都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教师实施教学激发、培养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机。笔者在常态课中尝试着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创设一种审美情境,这种情境会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如:我在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聆听2004年CCtV《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再与学生一起观察“袁隆平在田间从事水稻研究工作”的照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无限魅力,让学生细细品味,感受语言美,同时袁隆平乐于奉献、献身科学的美好形象也就深深地映入学生的脑海之中。

二、常态课中借助历史教材中的素材探寻审美基点,注意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4]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审美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离学生相对遥远,他们缺乏体验和感受,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而发挥想象力需要一定的基点。我们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文物、人物、场景、古迹等插图,而且附有一定的说明和注释。这些就是我们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基点。如我在介绍中国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的时候,我与学生一起欣赏教材中王冕的《墨梅图》,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笔墨,不是色彩,更不是技巧,而是一种韵致,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述的韵致。只要我们在常态课教学中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启发学生联想和跨越时空限制进行想象,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认识、理解历史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美感,长此以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水到渠成。

三、常态课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宽审美意识教育的途径,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历史教材中的各种插图素材固然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桥梁,但我们历史教师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宽审美意识教育的途径,充分利用音乐资料、影视资料等渠道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我们在常态课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情境,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尽量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可以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调节情感,引起共鸣。我们在常态课中适当地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如我在介绍浪漫主义音乐时,尝试着播放一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学生欣赏完音乐后,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更多地感受了贝多芬与厄运进行搏斗的非凡勇气,学生在这种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共鸣甚至人格的升华。不仅如此,我在常态课教学过程中还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影视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就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官兵奋勇杀敌,壮烈殉国的镜头。这样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从而提升审美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人们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5]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于“服务人生”,我们历史教师如果在常态课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我想这也算是实现“服务人生”的目标吧。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196.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篇7

一、形制与演奏方法溯源

黄泥鼓分为“大”(低音鼓)、“小”(高音鼓)两种形制,坳瑶称“母鼓”和“公鼓”。母鼓腰部粗短,近似两个宽口径杯底对合,鼓长约三尺,口径约八寸。公鼓腔体中腰细长,似两个倒接的细长喇叭,鼓长约三尺二寸,口径约四寸。母鼓鼓腔以整段泡桐木挖空制成,公鼓为整段酸枣木挖空制成。腔体两端蒙以山羊皮或黄牛皮,并用铁钩系绦勾联组络,绦间插入竹条,用以纽转绳索产生不同的松紧度,从而调节皮面的音高和音量。传统的黄泥鼓,鼓腔不刷油漆,不绘制彩图。坳瑶子女种植泡桐树和酸枣树,以备日后制鼓祭祀盘皇的历史,经籍中有明确记述:

六男六女打开平坡大地,种木年,种同空(按:泡桐树),龙者龙排排,留哎年留修鼓,响者响同同……买到羊皮式木鼓,十六鼓钩鼓头鼓尾钩,手把黄泥制一面,千锤万棒亚咚咚,子孙万棒亚咚咚,正是盘皇出圣时,留到盘明。……种木年,种果那(按:酸枣树),鼓者鼓排排,留哎年留修鼓,响者响咽咽,……十二鼓钩鼓头鼓尾钩……[1]

黄泥“公”鼓采用手握式单手拍击法,演奏时鼓筒竖立,一端鼓面朝天,左手握住公鼓鼓框中腰,右手掌向上拍击另一端鼓面。黄泥“母”鼓系绳悬挂于胸前,左手握竹片,右手用手掌,双手轮击两端鼓面。汉魏至唐宋时期,细腰鼓盛行于中原,敦煌壁画中绘有演奏细腰鼓的场景,从中可以找出与黄泥鼓演奏方法类似的图像。例如,敦煌中唐・榆林二五窟南壁所绘“观无量寿经变”中“舞乐”[2],描绘了少女悬挂细腰鼓,双手轮击,边鼓边舞的情景,此与坳瑶黄泥母鼓演奏方法相类似。这种双手轮击演奏细腰鼓的场面,在敦煌北魏・四三五窟・天宫伎乐中亦有呈现[3]。

今坳瑶所用长鼓为公鼓和母鼓两型配对……亦如都昙鼓与毛员鼓相配之型。此两型鼓配合使用之法,还恰如隋唐“正鼓”与“和鼓”两型细腰鼓相配入乐之制……两种互有关联的两型配对细腰鼓,在中国并非真正废绝,其遗制仍在民间流传,具体踪迹即今日瑶族长鼓公母两型配对之制。[4]

坳瑶将两型黄泥鼓冠以“公”、“母”,赋予人性化的性别属性,演奏于盘皇和家先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黄泥鼓性别的区分,体现坳瑶万物有灵、以己度物的思想。

二、“跳盘皇”仪式中的黄泥鼓乐舞

中国鼓文化的故事可追溯至炎黄时代,相传黄帝制夔牛鼓讨伐蚩尤,鼓的用途源于巫术。黄泥鼓作为坳瑶祭祀盘王的乐器,也被认为与族群始祖盘王有关,其来历和形制亦有完整的故事解释。跳盘皇经籍记云:

出圣之日,前生六男,后生六女。六男六女,五兄六弟商量去打猎,去到岩山岩林……龙龙抛下落高岩……五兄六弟心欧槽(按:很着急)……齐头彻尾修壮香(按:将树干砍平),平修三尺又兼(嫌)短,平修四尺又兼长,平平修出十三抓,……破开四边四长远(按:把边角修平),手把鼓箱来鼓钩(按:准备鼓钩),鼓钩鼓头鼓尾春,手把细刀来教挖(按:将鼓筒中心挖空),教挖利头利尾利立光(按:鼓的两头和中心已挖平滑),鼓生了(按:鼓做好了),鼓头鼓尾转乔乔,大树无皮来出数(按:还未蒙鼓皮),……埋到羊皮式木鼓,十二鼓钩鼓头鼓尾钩,盘皇出来试木鼓,席席吟闻木鼓声……正是盘皇出圣时,留到盘明。[5]

对于一个没有系统性文字的民族来说,仪式、故事、器物和歌曲是保存历史记忆的载体。但这些故事“更多的内容是一种主观的记忆和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对历史真相的扑捉,这种创造历史的手法也把真正的事实过程浓缩在几个关键的主题或概念之下,并在实践的进程中不断重复或翻演。”[6]因此,我们无法对传说故事理清头绪,当然也不可轻率地将其视为说明黄泥鼓来历的证据。伍国栋结合考古学、民俗学以及音乐史学的相关材料进行综合比较,所得出的长鼓(黄泥鼓属于瑶族长鼓家族中的一员)起源之说甚为可信。他指出:“此类乐器均属周秦时代土鼓中细腰型类的遗制。其最早源头,似可追溯到青海、甘肃、山西等地新石器时期墓葬中发现的一批细腰型陶鼓。距今已有四千多年。”[7]

黄泥鼓的民间传说,细节虽互有不同,但究其来历,皆认为与族群始祖盘王直接相关。提起黄泥鼓,坳瑶人会说:“它是我们盘王造出来的”,这是对黄泥鼓身份地位的最简明扼要的强调。可以说,黄泥鼓与传说故事相互印证,承载着坳瑶对英雄祖先的想象,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情感体验的器物。瑶族传说中的祖先盘王、英雄事迹以及黄泥鼓的创制,与华夏民族黄帝造鼓故事中的“英雄祖先造鼓传说”,存在明显的同构性。先祖英勇事迹的传播以及年度祭祀仪式,满足了族群身份的认同要求与灵魂关怀的信仰需求。有着英雄故事背景的黄泥鼓,仅在“跳盘皇”和“祭家先”仪式中演奏,它已不仅仅是一件乐器,而是祖先的遗物,是祭坛中富含宗教意味的“法器”。

若想获得宏亮的鼓声并在盘王祭祀仪式中使用,需要请师公做简短的“开光”法事,此被称为“要声”,即在封鼓皮之前,燃烧“钱子”[8]、茅草、香及柚子叶,烟熏鼓筒。为盘王敬献黄泥鼓乐舞之前,师公需向黄泥鼓敬酒,此为“吹声”。已开光的黄泥鼓,作为法器带有诸多禁忌。“跳盘皇”仪式开始前七日为斋日,师公和黄泥鼓手等仪式执行人禁止性生活,家中如有人或牲畜生仔,也要取消参与仪式的资格。此外,已开光的黄泥鼓严禁女性敲打,触犯禁忌是对盘王不敬,恐遭责罚。未开光的鼓没有禁忌,可用它练习演奏或用于现代文化展演。

以后,三天三夜“祭家先”仪式逐渐绝迹,如今只能在“跳盘皇”仪式中看到宗教性的黄泥鼓乐舞。“跳盘皇”仪式进行到深夜,一名师公手拿“愿”[9]走在最前面,其后跟随鼓手、童女的师父和童女,他们逆时针围绕“上劳坛”(盘王祭坛)缓慢行进,各自进行着自己的表演。师公摇动法器“铃铛”,并唱【游愿歌】[10];黄泥鼓手表演黄泥鼓乐舞【更鼓】[11],公鼓跟随母鼓的节奏,击鼓的同时屈蹲跳转,舞姿雄健;童女的师父带领童女边走边唱【游愿歌】和【入堂小歌】。“愿”从三师手中传给黄泥鼓手,再传给童女,当童女拿到愿时唱【游愿歌】。乐舞表演一直持续到五更黎明。

黄泥鼓乐舞依次为:【入坛鼓】、【一更鼓】、【二更鼓】、【三更鼓】、【五更鼓】和【送神鼓】[12]。实际上,除【入坛鼓】以外,其它鼓曲完全相同,只因演奏时间及意义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曲名。【更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其主体部分,仍被称为【更鼓】;第二部分被称为【青蛙鼓】;最后一部分是【退鼓】。【青蛙鼓】节奏最为复杂。【退鼓】时,公鼓平置于胸前,意为退堂。

三、坚守族性之乐

作为古代盘瓠后裔,瑶族祖居荆楚之地,此地自古便有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鸣鼓,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驱疫。”[13]故有观点认为,“瑶族长鼓,至少可追溯到南朝时期荆楚地区瑶族先民在驱傩时使用的细腰鼓,其后才由瑶族先民经湖湘地区带入岭南各地”[14]。

细腰鼓曾在汉魏至唐宋时期盛行,宋以后逐渐绝迹于中原。其后裔之一黄泥鼓,因何被瑶族传承至今?黄泥鼓与瑶族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揭开疑问的同时,或许可进一步解释瑶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子系,在吸收华夏文化的同时,如何体现和坚守族性。

从最表层的原因看,黄泥鼓作为祭祀盘王的法器,因盘王祭祀仪式而保留。更深层的原因是,黄泥鼓及其乐舞是瑶族族籍身份认同以及激活群体意识的文化符号和音乐行为。经文《求坡》[15],记载了仪式用乐的传统,是探寻仪式历史原貌的可信资料。《求坡》第6条,记述跳盘皇仪式的时间及准备工作:

匀匀备备(按:备好酒饭)匀匀交在哎冬季十一月下来上旬……庙老石(之)人就在家中阳宅白(备)办铜铃细信……造坛止请一名师人……,造坛止请二名师人……,造坛止请三师……

第55条,描述黄泥鼓乐舞的表演地点、编制要求以及鼓手与童女献乐于盘王的场景:

请五名青腰木鼓(黄泥鼓),两名青衣牙子(童女),来到东兀冲口十八壮相庙堂、三脚庙郎,乱歌乱唱,抱歌坐落,打鼓未来条散双(按:指打鼓的时候不要跳散了),阴声阳声,又也交备本庙五方庙脚土地、本庙阴中盘皇(按:将阴声阳声都交给盘皇)……

迁徙族群的族籍身份认同符号

族群(ethnicgroup)是血缘与文化的共同体,是某个民族国家(nation-state)之内的一种子集,差异的参考点是典型的文化表现,而不是体质表现。[16]坳瑶是中华民族之内的一个子系,是拥有同一起源、共同经历和共同文化的群体。

作为一支以族缘、亲缘为纽带的移民群体,必然首先选择本族群的守护神作为最高信仰。此时,盘王信仰的认同,标志着族群共同体的认同。盘王信仰跨越时间、跨越府界,是庇佑坳瑶的民族神。这与汉族移居他乡后,普遍信仰祖籍地的乡土神截然不同。汉族社会是定居的农业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17]因而我们看到,移居台湾的闽粤籍汉族百姓,将闽粤地区信仰的神带入台湾奉为守护神。[18]对族源的强调和身份认同,可以缓解他们的漂泊感。黄泥鼓作为盘王的遗物,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坳瑶最能体现族性的乐器。

激活群体意识的文化行为

坳瑶的传统社会关系中,族性特征频繁显现。除了建筑、服饰以外,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其它文化表达及建构都有其独特之处,潜意识里的族群身份认同往往通过这些不断激活和加强。黄泥鼓是一种外在的,以物质化的乐器形式保留下来的象征符号。这种象征符号表达法,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表述的基本法则“即用符号直接指代文化和生活事象,而非都市人群用概念思考和指代事物”[19]。因此,即使在填写表格“民族”一栏时,也不会激发如听黄泥鼓声、跳黄泥鼓舞时的族籍认同感。

瑶族祖居湖南省洞庭湖西南部的山峡地带,大约在十二三世纪期间开始大规模的迁徙。值得注意的是,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迁徙,他们仍较好地维系着山地民族的统一性。正如日本学者竹村卓二曾感叹的那样:

在东南亚山地民族中,除苗族外,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能够像瑶族这样在广阔范围展开空间移动。值得注意的是,瑶族移民到浙江、福建、广东那样早已汉化之地,并没有被汉族社会所融合与同化,相反却极完整地保持了独自的民族精神,维持着与外部文化的界线。[20]

作为迁徙的山地民族,瑶族与外族划清族群边界,保护群体共同性,除有赖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的选择,还因为他们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有一套自我支持和自我持续存在的文化机制。《过山榜》(《评皇牒》是瑶族选择山地生活的合理解释。盘王信仰和族群传说故事属于瑶族文化心理的培养。盘王信仰和由此形成的祭祀仪式以及祭仪音乐是族群意识的动员方式,是维系族群内聚力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行为。当下的坳瑶村寨,虽然建筑、服饰已明显“现代化”,但是盘皇庙、“跳盘皇”以及黄泥鼓乐舞依然很好地保存下来。

坳瑶盘王祭祀活动由坳瑶师公主持,仪式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即学界所称瑶传道教。虽然信奉道教神,但年度最隆重的宗教仪式仍是“跳盘皇”。仪式中,师公的主要任务是给盘皇先祖贡献祭品,以保持与祖先的现实联系和实际交流。所献祭品除了籽猪、公鸡、糍粑、美酒等食物以外,还有黄泥鼓乐舞、童女歌唱等精神祭品。因此,虽受汉族道教影响,但是将黄泥鼓乐舞作为精神祭品的人神交流方式并未被其他事物所取代。尽管“瑶族长鼓来源于中国细腰鼓。目前无法断定它是中国南方某一民族所发明”[21],但自从它被瑶族认定为自己祖先的遗物以后,始终伴随瑶族几个世纪的迁徙之路。

群体意识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建立在社会制度、语言、宗教和传统习俗的基础之上。这些建构群体意识的因素,同时也是划分群体边界的依据。大部分时间,坳瑶成员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生活,族群只是松散地结合在一起。周期性地举办祭祀族群祖先的仪式,表演黄泥鼓乐舞,有利于激活群体意识,以维持群体的真实性和内部秩序。换言之,族群性纪念仪式使坳瑶内部秩序得到规范,并明确与其他群体的边界。

注释:

[1]盘振松供:《民歌・歌唱》,跳盘皇仪式经籍,金秀县下古陈村师公内部资料。

[2]《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5・敦煌壁画(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118页。

[3]《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4・敦煌壁画(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51页。

[4][21]伍国栋:《长鼓研究――兼论细腰鼓之起源》,《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

[5]盘振松供:《民歌・歌唱》,金秀县下古陈村师公内部资料。

[6]杨渝东:《永久的漂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51页。

[7]伍国栋:《长鼓研究――兼论细腰鼓之起源》,《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

[8]钱子:请帖,一叠巴掌大的带圈印的草纸。

[9]“愿”:一端包裹白纸的竹条。仪式中共有两个竹条,分别代表“家先愿”和“头生愿”。

[10]盘振松供:《跳盘皇书一本,求丈求坡》之【游愿歌】,金秀县下古陈村师公内部资料。

[11]【更鼓】是笔者对【一更鼓】、【二更鼓】、【三更鼓】、【五更鼓】的总称。

[12]送神时演奏的鼓曲没有名字,为了方便叙述,笔者暂为它取名【送神鼓】。

[13]宗懔原:《荆楚岁时记译注》,谭麟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

[14]谢崇安、黄建福:《也谈细腰鼓与瑶族长鼓的源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2卷第6期。

[15]盘振松供:《跳盘皇书一本・求坡》,金秀县下古陈村师公内部资料。

[16][英]斯蒂夫・芬顿:《族性》,劳焕强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17]费孝通:《乡土中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6页。

[18]颜章炮:《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分类信仰与分类械斗》,载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3页。

[19]彭兆荣:《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页。

[20][日]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金少萍、朱桂昌译,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篇8

关键词:历史德育现实史实

综览中外,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历史以其独特的史实依据,真实丰富的历史素材,在德育渗透中有着先天的优势。历史是逝去的时间,却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以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构成,既包罗万象又生动可感,用这些生动可感的历史事实进行德育渗透,更容易启迪学生;历史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作为榜样去感染学生,会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上述优势,会极大地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

一、历史德育要与现实结合,贴近学生生活

首先,教师的教学要选准贴近学生生活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切入点。如确立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法时,选取了学生身边的一个道德渗透切入点:“网络与网瘾”。网络虽然为大部分学生都所熟悉,但网瘾的危害大部分同学还不十分了解,课前要求学生搜集自己所了解的网络上瘾的相关人物报道、身边同学患上网瘾的实例、网络上瘾者的图片、资料等,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围绕网络及网瘾的危害这一学生关注的话题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上课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材料,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全程参与课堂活动,随后教师总结网瘾的危害性,由此引出国家禁止未成年人入网吧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控制上网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学生带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实现了教材与现实的结合,充分实现了历史的德育功能。

其次,重视乡土教材,了解身边的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学生们熟悉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而且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乡土知识会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如学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后,我加入了一个小专题感受家乡――青岛的昨天、今天、明天大家谈,在课堂上学生使用的是自己收集的资料,谈的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的名人事迹、感人故事、亲身经历的社会变迁,从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对家乡、自身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二、历史德育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意,感人的情境创设,诱发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更是师生之间真挚感情的交流。“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田本娜)。唯有教师的真情,才能换来学生的实感。

首先,“以情唤情,以情动人”。情感具有传染性,在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中,以情动情,注重情感铺垫,才能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收到德育渗透收到良好效果。比如讲解司马迁巨著《史记》时,教师要通过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表现出司马迁在史学创作中遇到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挫折和困难,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全体学生通过老师包含真挚情意的讲解,能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就能从心灵深处迸发出对司马迁的钦佩之情。

其次,“创设情境,以景触情”。历史中丰富的历史画面、杰出人物事迹、历史典故、历史短片为营造课堂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上《音乐与美术》一课时,在讲授古典主义音乐时,播放了贝多芬一生中要经历的片段,创设贝多芬多舛的命运的场景,随着低沉的音乐、跳动的画面,师生共同走进了主人公多舛的人生。教师再饱含深情地结合短片诠释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坚韧毅力和巨大的人格魅力,生命中坚强的信念与高尚的情操便在无声息中融入学生的品行之中。

三、德育渗透要依托史实,榜样引领

古希腊史学家戴奥尼西曾说,“历史是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篇9

【关键词】区域活动;有效整合;精心准备

区域活动,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一、依据主题有效整合区域内容

区域活动的内容应主要源自主题活动,成为主题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区域活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与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给孩子创造多种表达的途径,提高孩子学习的质量。例如在“中国娃”主题中,我们事先把中国地图、四大发明、名胜古迹等有关的图片布置在科学角、搭建区的墙面上,幼儿在抬头之余,就不自觉的对图画进行观察、讨论。在集体活动时,他们对祖国的地大物博,文化精深有了很深的印象,中国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又如在《中国功夫》活动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这首歌意犹味尽,听到音乐响起,就自然地摆起动作,所以在小组活动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音乐,鼓励幼儿进一步进行动作的创编。在音乐气氛的感染下,孩子们在形体、动作、力量上有了巧妙的变化,表现欲望增强了,胆子也大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以传承知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观,使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呈现多角度的灵活样式。

二、结合主题精心准备区域材料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在不断的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科学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必须注意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与自主性。

1.层次性。为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学习需要,投放的材料必须具有层次性。如在科学区认识颜色时,可以先为孩子们提供红、黄、蓝三种颜料,让他们自由搅拌,发现颜色混合可以变成另一种颜色。在此基础上,再适时提供记录卡片,让他们去发现和记录颜色固定的搭配关系。最后,才提供水和量杯,让孩子探索颜色深浅与用水稀释程度之间的关系。富有层次性与逻辑性地投放区域材料,有利于孩子发现各种经验的内在联系,促进其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推动其智能结构的完善。

2.开放性。所谓“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在这里涉及到的是“材料的呈现方式”。面对可以自由选择的开放性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和乐于操作的各种材料。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孩子可选择12块甚至是20块的拼图,而能力弱的孩子就可以选择容易一些的拼图,如6块、8块的拼图。这种自由选择可以为孩子创造没有压力的操作环境,让孩子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3.趣味性。区域游戏内容的选择及材料的投放要以孩子的角度,尽量体现趣味性。如益智区可以安排“蜗牛赛跑”的游戏,将数学方面的一些概念巧妙地融入蜗牛赛跑的游戏情境中,以选跑道、爬楼梯的形式展开游戏,这样,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能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又能很好地进行一些数学方面的复习和巩固。

音乐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篇10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一方面,他们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拥有旺盛的记忆力与精力。另一方面,他们还处于性格形成、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还不够强,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记忆与背诵较多的政治课程学习,还存在一定的畏惧。此外,新时代的初中生对电脑、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媒介接触较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课堂学习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针对初中学生的政治学习现状,如果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思想品德课堂的内容,让学生手脑并用、视觉和听觉互感,并加入规律总结、谐音记忆、示意图制作、口诀编制、事例链接等科学实用的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有很大的作用。笔者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尝试,将得到广大学生所认同和喜爱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裨益。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尝试

1.图文并茂法。根据心理学知识,长期单一的文字阅读,不仅容易带来视疲劳,而且会降低学习的效率。而图文并茂的方式,则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阅读对象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新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1.2“认识新伙伴”的教学时,若采用纯粹的文字叙说,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不利于情感的培养,而采取图文并茂的方法教学效果则大不相同。比如:制作相关的ppt课件,播放春天、朝阳、鸟儿翱翔等代表着生机和生命力的图片,以及歌颂青春的众多优美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对青春的畅想,导入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应对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时事链接法。作为一门与时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思想品德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和提炼,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古语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代中学生关心时政,头脑敏锐,而使用时事链接与抽象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吸引他们在畅游知识海洋的同时,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回归现实生活。例如,青藏铁路的建设可以与民族团结的知识相结合、奥运会的举办可以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相结合、“神州九号”发射升空可以与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在教授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切入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何玥的先进事迹,讲解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部分学生听到12岁的同龄人何玥的感人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这样就把原本抽象、乏味的知识转化为了学生易于理解、感兴趣的话题。在授课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如:(1)作为同龄人,你从何玥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品质?(2)何玥带给你的感动有哪些?(3)何玥的感动事迹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哪一方面,它又意义何在?通过以上问题的巧设,深入浅出,营造了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像这些新鲜的时事素材,都可以用到日常的政治教学中。时事链接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成为了引起学生共鸣、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慧的好方法。3.易混淆知识归纳法。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有很多诸如根本途径、根本原因、根本因素、基本方略、中心环节等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概念不容易记忆,学生在日常的作业中和考试中也经常犯错。针对此种现象,笔者提出易混淆知识归纳法:对知识点中的关键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知识点中的高频语句,如根本、基本、最、核心、标志等,来锁定和把握教材中的案例、材料、概念,起到概括中心、抓住要旨、切中要害的鲜明作用。4.“病历档案”法。针对课本中的易错知识点,为巩固易混淆知识归纳法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经常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建立自己的思想品德学习“病历档案”。教师在收到学生反馈的“病历档案”后,要整合和归纳学生的多发误区。一方面,在日常提问中,可以结合学生个体的“病历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跟踪学生的错误改正情况。另一方面,在小测试或复习课中,可以整合学生反馈的“病历档案”中高发的错误,设置判断题,让学生解答,在正误判断的对比中,提高学习的针对性。5.科学记忆法。科学记忆法,就是利用记忆的规律,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开发记忆技巧。例如:谐音记忆法,是谐音字来帮助记忆,将一些零散的看似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进行归纳,常见的有8与发、9与酒等,这些谐音使得单调的材料变得生动有趣,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明印象。还有歌诀记忆法,按字母记忆法、交流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等。如在教授粤教版八年级下册消费权时,学生只要先记住“和解”“调解”“申诉”“仲裁”“诉讼”这些关键词,就可轻而易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6.网络资源积累法。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不难看出,初中政治的题目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多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从相关的专业网站上下载或浏览优秀的教案、课件和经典测试题,跟进最新的学科动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仍以九年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学为例,可以从网上搜集课件,下载图片,通过崇尚科学、建设和谐文化与电脑算命、损坏公物、给广告人物画胡子等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对比,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完成课程导入。7.寓教于乐法。寓教于乐,可以巧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组织业余兴趣小组、政治知识辩论赛、办时事政治手抄报等活动,还可以组建班级QQ群或微博群,教师定期更新最新时事政治及评论。这样的教学法,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又能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政治素养,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