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教育的地位十篇小学教育的地位十篇

小学教育的地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08

小学教育的地位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要地位

从目前情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小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教育,这使得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更为重要,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好的学习态度,本文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分析,通过教学案例重点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教学中的重要性,谨以此为之后的教学给予参考依据。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现阶段来说,农村地区很多外出打工人员正在逐步增多,而他们将子女留在农村接续接受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造成极大的困扰,部分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导致其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对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他们的学习乃至生活都起到了极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小学正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理想萌芽的关键时期,而学生本身由于年龄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这时就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而家长外出则将重任落在学校教育上,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教学挑战。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具有良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具有一定的团结精神,塑造良好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完成,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好的发挥其功能性。

二、优化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现实,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是特别明显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差异性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以农村为例,很多家长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农村念书,这势必会给儿童的内心给予一定的落差,导致他们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缺乏正确的指引,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诱导,这就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并且需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填补学生内心情感空缺。例如:教师在进行情感与态度教学时,需从正确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尊敬师长,爱护家人,针对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爱的需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贺卡或是明信片,将自己想和父母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其邮寄给学生家长,这样能够让学生与父母之间构建情感的桥梁,增进他们的情感,不会由于距离的间隔而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立足现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活动,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一面,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

(二)创新教育观念,完善课前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书上的教学内容,讲课形式都是以传授为主,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从教学全局掌控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家庭的爱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起到良好教育效果,缩短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让他们感知父母的爱。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还能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最大限度改善,最后促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及生活。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完善教学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具有吸引力,因而教师需要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不仅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因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教学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课程教学的乐趣,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故事的播放,或是影片资料的截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被调动起来,而且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以更好的教学形态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三、结语

总体来说,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展开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简要阐述了中小学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期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艳明.浅析当代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12).

小学教育的地位篇2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精髓

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无疑语文教材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教师的所有教学内容和计划都围绕着相关的教材进行,在教材的相关理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和延伸,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接收能力,完成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除了教师起到一定的作用之外,语文教材也是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儿童文学,语文教材将是枯燥无味的,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儿童文学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最大的发挥,结合相关的题材,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也能够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整个大纲对编写类型的要求,均是儿童文学的常见文体,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教材收录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儿童诗、散文、小说等。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核心内容,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框架中的丰富内涵。

2儿童文学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对于儿童的世界,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都是片面不全的,儿童文学可以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思想更加趋于完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主要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传输,来使学生更好的认知世界,丰富自己的价值和知识体系,拓宽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和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对内心世界起到一定的丰富作用。儿童文学本身是为了儿童的成长进行编写和设计的,能够与小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有效结合,更好的推动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共同完善对学生的教育。

通过儿童文学中优美的文字描述,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通过其内涵的思想、情感以及语言,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触动作用。审美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儿童文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树立和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更多的是融合了一定的素质教育内容,儿童文学中的相关观点,以及故事的背景含义,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为儿童文学,来完善相关的素质理念的传递,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避免被社会生活中的不良信息所迷惑。

3儿童文学是引导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

文学是广泛而且深层次的,其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文学的指引。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刚刚接触知识的阶段,对于文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处于高峰阶段,此时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相关内容,能够有效的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奠定基础。儿童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充满一定的渴望,儿童文学能够充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整个世界,使其避免被周围狭小的空间所束缚。在众多的书籍中,排在前几位的为幽默故事、探险故事、卡通读物、侦探小说、寓言故事、侦探小说等。通过儿童文学,儿童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文字中挖掘有趣的事情。儿童文学中包含一定的情感基础和思想意识,学生在对文学进行理解和剖析时,潜意识里会对文学中的相关理念有一定的吸收,从而在内心有一个价值观的大致概念,明确是非正误,为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结合儿童相关特点的一种文学,能够充分与儿童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动态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相关理念,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观念。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地位逐渐提高,推动了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环境。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时,应充分认识到文通文学的价值,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海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考试周刊,2015.

[2]贾玉东.浅议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

[3]陈正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

小学教育的地位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30-01

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及体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弊端,单一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小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及爱玩的天性,因此,将游戏合理的应用到小学体育教育中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游戏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认知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生理及心理都尚未发展成熟,还缺乏相应的认知能力。而认知的形成过程就是大脑收集外界信号,并通过大脑皮层对相应的信心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大脑接收外界信号的效果对人们的认知广度及深度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而兴趣则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收集的外界信息量。同时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将游戏合理的应用到体育教育中,则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其在体育游戏中的切身实践更有助于其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的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2、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体育教育多是通过教师说教、学生听讲的方式进行的,教育的主体多为教师,这种教育模式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往往具有很多天真、新鲜、奇特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关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将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更利于创造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大胆的发言,并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中。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将游戏合理的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在体育游戏的参与过程中对其动手能力及动脑能力进行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观察力及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并且要提出相应的疑问,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在无形中对其创造力进行培养。

二、教学方法

1、游戏情景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兴趣较为广泛,且具有好奇心强、爱玩好动等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相应的游戏情景,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合理的对活动内容及组织形式进行改变,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团结互助、机智敏捷、遵守纪律等品质,此外,还能达到培养学生智力的效果。比如“织网捕鱼”,教师在教学时可先创设情景,问学生“河里有很多很多美丽的鱼,我们要怎么去捕捉它呢?”然后让学生自由的回答捕捉方式,教师在给予学生肯定的同时可详细的向学生讲解“织网捕鱼”方式,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感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反应能力及灵敏性。

2、做好游戏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走、跑、跳、投、攀爬等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确保学生兴趣十足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这些技能。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游戏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具有趣味性,而且还不能喧兵夺主。比如在较学生走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的认为是“齐步走”,从而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整齐上,这种成人化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抵触的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游戏教学的重视,合理的将“模仿动物走”“滑雪橇走”、“三人两足”、“模仿人物走”、“蚂蚁搬家”等融合在教学中;在进行跑步教学时则可合理的对“抓尾巴”、“邮递员送信”、“动物赛跑”等游戏进行利用,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会走不、跑步等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有助于培养其团结互助的精神。

3、运用游戏材料,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合理的对学校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利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活动场所。同时还可通过利用废旧材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旧报纸有什么作用吗”,学生就会做出可种各样的回答,教师就可以顺势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顶报纸,让学生头顶报纸跑步,并且要在跑步的同时做多种动作,从而有效的对学生的平衡能力进行锻炼;贴报纸跑,把学生平均分成两个小组,两组均成员在背上粘贴报纸进行接力跑,首先到达终点且背上报纸不掉的小组为胜,从而在锻炼学生的奔跑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集体意识。

总而言之,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合理的将游戏融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其全面发展及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珂.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S2):89-91.

小学教育的地位篇4

(一)儿童文学对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德育价值

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其能够帮助我国的儿童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学的语文教学教材中往往会有很多比较经典的儿童文学的作品,比如说《雪孩子》就是一片关于舍己救人的故事,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优秀故事能够起到很大的宣传和教育作用,能够像人一样传达感情和思想,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趣味性同时还能够使得儿童自身的想象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样的文学作品不近能够将儿童世界展现出来,还能够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趣味阅读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使得儿童在未来的成长路上能够行程争取的思想观念,因此,儿童文学能够对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德育产生极大的帮助,儿童能够在这样的文学作品中进行知识的汲取,对世界加以认识和感知。

另外,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还能够使得儿童自身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由于儿童还没有真正的接触社会,缺少一定的社会生活的经验,自身对是非的辨别能力比较弱,所有就需要有相应的知道,儿童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担当此任。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优秀的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儿童产生精神上的以及感情上的共鸣,继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及愉悦。另外这样高质量的儿童作品还能够使得儿童自身的情操得到进一步的陶冶,自身的创作能力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说在文学作品《丑小鸭》中,通过股市的讲解展现出美的本质以及鼓励儿童去追求美。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展示一些真正美的事物,对于儿童来说,其自身又具有审美的特性,因此当一些比较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在儿童面前的时候,能够使得儿童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继而起到提升儿童审美情趣的作用,儿童文学是在儿童的认识之中的,通过语言塑造等多种方式对儿童进行感化,继而使得儿童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能够对美有所欣赏以及追求。

(三)儿童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满足小学语文的教育要求

儿童文学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在这一时期,已经将我国儿童文学自身的所具有的科学以及民主的方向和基调奠定好了。不管是怎样的文体形式,都应当和那个时展的背景相吻合,因此可以说,儿童文学在此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只是一种比较繁荣的文化景象,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一些特定的人群对于知识的一种渴望和追求。众所周知,儿童自身所具有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会有儿童的求知欲体现出来,大批量儿童文学的作家在四项改革的引导下,为儿童的心里发展提供了与时代北京向符合的文学作品,使得儿童文学作品自身的地位有所确立,在这样的状况下,小学语文自身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的水平也不得不进行优化,因为只有优化小学语文的教育水平才能够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小学语文所强调的是儿童自身本能以及对儿童自身的兴趣加以满足,逐步培养儿童对文学的关注度,真正启蒙儿童的思想和对语文的认知。

二、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地位分析

(一)儿童文学中的情感价值与小学语文教育目的一致

对于儿童来说,其自身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成年人自身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儿童往往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儿童文学作品在创作上正是吻合了儿童的特性,和儿童自身的想法比较贴切,能够使得儿童更好地去理解,不只是具有一般性的儿童文学的要求,同时还和儿童自身的特性相契合,能够更好地符合儿童自身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管是儿童诗歌还是寓言故事等等,其在题材以及情节上都能够与儿童自身的审美相契合,但是儿童文学作品是关于美的一种文学,长期的阅读能够使得儿童形成一种关于美的享受,其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和小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无疑是一致的,儿童文学能够引导儿童对一些美好的事物进行起发,为以后的小学语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两者都具有一致性,所以说,再次方面,儿童文学作品和小学语文教育往往是具有一样的地位。

(二)儿童文学作品和小学语文教育具有相同的文学教育地位

儿童文学通过对特定的一些群体加以定位,继而体现出相应的本位思想,同事能够展现出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这样不仅是启蒙思想自身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需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结合的一种产物。儿童文学作品主要就是为了提升儿童自身的文学思想,使其有自身的文字感受以及提升自身的审美特性,这与小学语文教育是相一致的。所以说,儿童文学作品和小学语文教育在文学教育中的地位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着儿童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培养儿童自身的文学赏析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带有比较明显的使命感以及巨大的动力,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教育的地位篇5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开发非智力因素。人们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研究与事实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4.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5.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转贴于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过分地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老师代替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讲解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扭曲了教学行为,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能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培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教会方法。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3.加强引导。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

小学教育的地位篇6

[关键词]器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地位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这给音乐教育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我国音乐教育正逐步向世界水平靠拢。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被正式列入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器乐教学是衡量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使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表明,在我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小学音乐课单纯的唱歌的历史将要结束。取而代之的包括唱歌、乐器演奏、音乐欣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综合性音乐课程。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推进、落实乐器教学”以及怎样更好地开展器乐教学,并把它的地位和影响更好地展现出来。

一、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小学与初中阶段都是属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说,它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必须接受的教育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普及教育,音乐教育的器乐教育同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因此,这就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的性质与地位。由此性质与地位出发,中小学的器乐教学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为个别学生或少数学生进行器乐教学的。我们在实际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学的指导研究当中,必须搞清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把主要力量放在“面向全体”,“推动大面积”开展器乐教育上面。而不是把主要力量放在个别“特长生”和少数“加强”班上面。我们要积极推动落实大纲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器乐教学,这是一项任重道远,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效果

1.传统的音乐课,唱歌教学、音乐知识教学及视唱、听音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意识固定的让学生去接受,学生被动的听、唱、学,觉得很单调,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乐器进课堂后,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我愿学习,我爱学习”的气氛,一改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在学习乐器如何演奏,同时还可以把几种乐器编制在一起,进行简单的小型的器乐小合奏。在器乐合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团队意识。是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同学们在“玩”乐器的过程中掌握了视场、听音及声部间的合作等基本技能,增强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器乐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在器乐合奏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个个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音乐艺术的魅力之中,在这样一种音乐艺术的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掌握了音乐知识,发展了思维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节奏、旋律、和声是音乐本身的三大要素。中小学音乐教育很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过去学生们欣赏音乐作品时,单纯的欣赏别人的东西,学生的情感与欣赏对象之间不容易沟通、不容易理解,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的水平。器乐教学锻炼学生灵敏的反映能力,开发了右半脑的智力,起到了左右半脑协调的作用。这对造就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总而言之,器乐教学证明了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3.器乐教学可以增强学生战胜生活中各种困难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的观念。器乐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除了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掌握吹奏技巧外,还有许多使我们更为满意的效果,那就是,它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的观念和互相合作的精神,她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更加团结。同时,通过坚持不懈的演奏练习,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意志的磨练和自信心的增强,在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种很强的动力。它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能更加自信,更加勤奋,提高了自身的学习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坎坷,满怀着信心去勾画未来美好的蓝图。

4.器乐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在,全国各个中小学都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丰富学生们的可与生活,从而增大了学生们的生活视野。器乐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它可以避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打电子游戏,做一些有害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活动。器乐课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同学对乐器的兴趣,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内进行小型的合奏比赛,而且还可以参加区、市、省的器乐比赛。通过比赛,不但可以交流技艺,增进友谊,还可以过大学生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并不断努力获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5.器乐教学,可以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想要是器乐教学更好地推广和普及,必须搞好师资培训。在职教师要进行集中培训,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应增加或开设中小学乐器教学乐器演奏和教学方法课,这是乐器教学的基本保证。器乐教学内容的增加,无疑给中小学教师增加了负担,但会给教师及教学增加无限的乐趣,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勇于探索,善于专研,不畏艰难,持之以恒,这有利于音乐教师的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通过器乐教学,可以使我们找到一条适合当前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音乐课程教改之路。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有很多家长重“洋”轻“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购买高档乐器的能力。在崇洋思想的指导下,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学习西洋乐器才算高雅,以后可以出国留学。而民乐是土老包,学了也没出息,登不上大雅之堂。可是,我国中央民族乐团不也同样登上了维也纳那金色大厅那座音乐圣殿吗?

小学教育的地位篇7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二、开发非智力因素

人类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概括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研究表明,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

三、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四、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五、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教会学生方法

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小学教育的地位篇8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教育要“三个面向”思想为指针,以不断提高全体教师政治、业务素质为宗旨,建立与完善继续教育体系,逐步造就一支具有高尚师德、正确教育思想、较强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是:

(1)坚持为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正确方向,全面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业余、自学、短训为主,形式灵活多样。

(3)面向全体教师,分类指导,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努力优化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配套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继续教育的有关要求与登记制度

1、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省具有合格学历的中小学在职教师。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时数,凡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每年培训不少于48学时,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以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可集中也可分散使用。中小学新教师一年试用期培训不少于120学时。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以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教育政策和法规,专业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及现代化科技教育等。

4、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类型有:新教师试用期培训教师岗位职务培训或全员培训;骨干教评培训;其他类型培训等。中小学教师参加与教学业务对口的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学历进修视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5、建立和实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中小学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学时效并获取相应的学分,由有关培训单位登记后,由任职学校归人教师业务档案,经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发给中小学教师有关继续教育的凭证或证书(有关凭证或证书由省教委统一印发)。

凡按上述要求和程序获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的,作为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聘任、续聘等必备条件之一。在评聘教师时,教师继续教育的凭证或证书作为必备的申报材料之一提供有关部门审查。未按规定取得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者,不得晋升、聘任、续聘教师职务。

三、继续教育的职责与分工

1、省、市(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是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省教委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政策;制定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有关意见,负责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组织编写相应教材;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办学标准,审批有关培训机构的办学资格;确认全省性教师继续教育登记资格,审验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指导、检查、评估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市(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落实相应政策;实施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有关意见,负责本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确认本辖区教师继续教育登记资格,审验相应的教师继续育凭证或证书;指导、检查、评估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

2、对中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是有关教育学院、高师院校及经过省教委批准的其他培训机构;对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是经省教委批准备案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和省、市(地)两级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及经省教委批准的其他培训机构等。省小教进修教研室、省、市(地)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要加强对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与监督。上述培训单位要按照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要求,认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做好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有关工作。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专、兼职师资应当由具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

3、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任职学校的职责。各中小学应当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继续教育规划、本单位发展目标和工作需要以及不同层次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制定年度计划和管理制度,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保证其学习时间和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提供必要的学习经费和其他条件。同时要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做好有关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并把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

4、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中小学教师要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和要求,服从任职学校和培训单位的安排,努力完成继续教育所规定的任务;接受继续教育后应按有关规定继续为任职学校服务。此外,凡由任职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支付学习等费用且脱产或半脱产学习1年以上及派出国(境)外进修学习的中小学教师,应当与任职学校就受继续教育后的服务等事项签订书面合同。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带经费按财政管理体制,由省、市(地)、县(市、区)的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落实,教师进修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业务经费在“教师进修及干部培训经费”列支,教师任职学校支付的培训费用在学校相应的经费项目列支,各级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

四、继续教育的奖惩办法。

1、对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及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并在实际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在单位要予以表彰与奖励。

2、对侵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单位及其负责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情节轻重,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

3、对办学思想不端正,培训质量差,或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而乱办继续教育班的单位,教育行政部门要责令其检查,停止办班,或取消其办班资格。

4、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服从任职学校或培训单位安排的;未经批准,擅自放弃学习的;学习期间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未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修业不合格的;弄虚作假,骗取培训成绩;接受继续教育后不按规定为任职学校服务的等,任职学校可根据不同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不予报销学习费用和责令退还学习费用、缓聘或解聘其教师职务等处理。

小学教育的地位篇9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资源配置;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89-03

一、研究背景

2001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同时,该《决定》规定了在规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须遵守的三个原则: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年,中央启动了税费改革,废除了农业附加税和各种集资,这就造成了当地政府在“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财得非常困难。当地政府在落实“撤点并校”政策时,往往忽略“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而实行“一刀切”来达到节约教育成本的目的,结果导致城乡小学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状。

通江县是四川省非常落后的地区,当地政府财政能力非常有限。该县的外出务工人员非常多,县域内的所有村庄都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并且这些留守儿童分布较散。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及当地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该县小学教育资源主要聚集在县城之内,保留下来的村小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甚至在一些村小出现了老师“包校”的现象。该县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是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缩影。因此,本文选取四川省通江县为研究对象,从教育财政体制、学校发展、教师待遇三方面来深入探析该地区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社会原因,并就此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二、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许丽英在《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中,从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即教育资源由谁配置)、教育资源配置的对象(即教育资源配置给谁)、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资源配置和获取的方式四个维度来探讨了如何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①张盛仁在《基于人口流动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中认为教育资源配置包括:一是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配置;二是各种教育间教育资源的配置;三是各种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四是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落脚点是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②谭文君在《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从教育资源是教育实践得以进行的首要条件、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力、教育资源的公益性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动力等三个方面来研究分析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③严科宇在《四川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研究》中从基础教育中的精英教育与功利主义、教育的市场化、教育经费投入中的缺位、教育监管中的缺位、基础教育资源总量的供需不平衡、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基础教育机制不完善七个方面来分析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了教育要合理的发展,需要学校、社区、教师三方的通力协作。教师在社区和学校之间建立了一道直接的沟通桥梁,教师素质是整个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平衡城乡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有利于提高整个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最终会回归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城乡小学教育资源公平的配置是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就得优先考虑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因此,学术界对于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主体、对象、方式方法来探析的。然而,对撤点并校“一刀切”造成的贫困地区城乡小学教育配置严重失衡未进行全面论述。因此,本文将结合撤点并校政策对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四川省通江县为研究案例深入探析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社会原因。

三、具体调查情况

我们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麻石小学(片区中心小学)、擂鼓寨村小学(村小)、新建小学(村小)、春在小学(乡中心小学)。麻石小学和春在小学作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小学,其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县城小学的教育资源配置相匹配。雷鼓寨村小学和新建小学是两所保留下来的村小,在县域内所有的村小中具有代表性,它们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与其他村小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非常接近。因此,本文选取这四所小学作为具体的调查对象,主要从这四所学校的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授课教师)、图书室配置、教师宿舍配置、教师的社会地位五方面来调查这四所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这四所学校教师配置的具体情况是:擂鼓寨村小学一共有两个年级,其中三年级有3个学生、二年级有2个学生,两位教师则一人负责一个班的全部课程及事务。两位教师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之外,还得给学生和自己做饭。因此,这两位教师每天都是“从早忙到黑”,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同时,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的限制,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都没有开设,这就限制了该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新建小学尽管在教师配置方面相对完善一些,但是由于教师年龄较高、专业趋同严重,因此该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与擂鼓寨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差不大。麻石小学和春在小学在教师配备方面更全面,德、智、体、美、劳等相关课程的教师配备完善。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两所村小。

从表2可以得知,中心小学和村小在图书室配置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出现既是当地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表现,同时也是该县教育资源分配、教学点设立不公平的表现。

表3四所学校的教师宿舍配置、教师的社会地位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四所小学都为教师提供了专门的宿舍,但是不同学校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却不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在前两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渴望自己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村小教师由于学校的差别,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三方面都不能得到与中心校教师同等的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小学教育质量的差距。

四、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分析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是整个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直接体现。

(一)现有教育财政体制下的城乡小学财政资源配置的瓶颈

基础教育就其产品属性来讲属于公共产品。城乡小学教育的投入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来完成的。我们在探析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方面的问题时,以当前的教育财政体制为出发点,结合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来探析。

纵观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阶段;分税制改革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阶段;农村税费改革与“以县为主”体制的确立。在这种体制下,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上级政府或者中央的转移支付。四川省通江县是部级贫困县,当地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是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因而,当地政府在教育财政提供方面缺少自主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对村小教育财政的提供时,由于其学生人数较少,如果按照国家标准来配置教育资源,就必然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所以,在进行财政资源分配时,农村小学经常被忽略,造成农村小学出现了“老师包办学生的一切”的怪象。

(二)学校发展

1.生源流失对农村小学发展的影响。随着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开展,我国基础教育的“量”相对增加了许多,然而相应的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却相对落后。撤点并校将部分村小“撤”而“并”后,小学的数量就相对减少了,小学的分布也趋向于向城区或城区附近聚集。基础教育“量”的增加就集中在了城区小学,进而就促成了城区小学“超大班”、乡村小学“超小班”现象的出现。另外,就教师而言,乡村小学教师所教班级学生人数过少,甚至一个班只有2个学生(如通江县的擂鼓寨村小学),这必然会对教师上课的质量有所影响。教师上课质量的下降,必然会造成农村小学生源的流失,生源的流失又反作用于教师上课的质量,进而就形成了“生源流失―授课质量下降―生源流失”的恶性循环链。

这种恶性循环链的出现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加剧;二是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会相对减少;三是农村小学相关教学设备配备落后;四是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会相对降低;五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机会配置严重不足。学校主要是由学生和教师这两大群体组成,这两大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2.“城区中心”的教育政策取向对农村小学发展的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相关政策中,存在明显的“城区中心”价值取向。随着农村学龄儿童大量流入城区学校,基础教育往往优先满足城区小学学生的利益,如城乡小学图书室配置的差异,城乡小学教师伙食保障的差异。农村小学教育起点低且发展受到制约,农村小学始终处于因分配不公而资源严重缺乏的弱势地位。

3.对农村小学监控和指导不力。现阶段被保留的农村小学,地理位置偏僻,生源质量差、数量少,衍生出了“老师包班”制甚至“老师包校”制的怪象。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测、评估时,都不会把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纳入检测和评估的范围,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现状脱离了人们的视野,导致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不到及时改善和提高。

(三)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教师待遇差异大

由于农村小学受财政投入不足、生源流失严重、离城区较远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与城镇小学教师相比在生活环境、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村小教师没有专门的教师食堂,老师和学生的吃饭问题主要是由老师自己解决;二是村小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例如,通江县擂鼓寨村小学老师没有专门的讲桌;三是村小教师年终绩效奖金低于城区小学教师;四是村小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很少。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村小教师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中间靠不到”的生活压力,促使村小的教师想尽办法进入城区小学教书而无心在村小施教。

五、建议

教育资源配置遵循公平和效率原则,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效率低下的直接体现。鉴于此,本文根据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建议。

(一)规范城乡教师的无序流动

撤点并校后,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得到了重新的整合,农村小学原有的优质教师资源都积极地向城区或城区附近的学校流动。农村小学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无疑会促使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不公平。城乡学校的教师流动应双向流动,鉴于此,笔者建议在城乡学校之间建立教师轮换教学制度,即在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是双向流动的,这样就可避免城乡学校教育质量的差距因教师因素而加大。

(二)经费保障

基础教育属于公益事业,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农村小学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资源配置原则下处于劣势,因此政府部门在“计划”配置教育经费时适当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同时给予农村小学在“市场”配置教育经费的博弈中更多的指引和政策优惠。农村小学在政府大力扶持下,自身也应该积极适应市场博弈的机制,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自己,为学校争得社会的关注。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责任性五大特点。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一是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推动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良多;三是教师开发人的智力,并对人的各项潜能开发起奠基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该适当提高对于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农村小学由于受财政投入、地域条件、教学质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所在学校一般距离较远且教师宿舍配备不完善,很多教师每天放学后都得回家。这就无疑增加了农村小学教师的上班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教师的时间、财力、情感成本。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乡村教师付出的成本代价较大,相应地给予乡村教师适当的生活补贴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保障措施。由于当地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适当提高用于农村教师生活补贴的专项经费。

(三)改善农村小学硬件和“软件”配置

为了防止生源的过度流失,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应适当改善农村小学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如,建立图书室、建立适合农村教学的教室和教师宿舍。让农村小学拥有与城区小学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是农村小学拥有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的保障。在这里,我们主要是强调相对公平而不是要求绝对公平,因为绝对公平对于教育资源是种极大的浪费。例如,农村小学由于人数较少,在配置相关教育资源时,就应该遵循“小而全”的原则,而不能一味地进行学校之间的攀比。

总之,城乡小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事关基础教育整体的发展,本文从现有教育财政体制、学校发展、教师三面来论述了通江县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社会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在西部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一定的建设性作用。当然,要让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注释:

①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②张盛仁.基于人口流动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小学教育的地位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有效性;现状;策略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历来,体育与健康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抓好学生的健身体育,通过增强小学生的健身意识入手,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是诸多的,表现在多方面的,总结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学生自律性不强、教学器材不完备、教师教学不认真、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等四方面问题,下面予以一一阐述。

1.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律意识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的阶段,这时的小学生就像是小树一样,各方面都需要园丁的帮助和辅导,需要广大教师的辛勤培育,帮助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灵,培养一个健康活泼的身体,这就看出了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重要性。小学生身心方面尚未发育完全,个人的自律性不强,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面面俱到的照顾和引导,让学生拥有强烈的自律意识,做到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培养运动技能和提升身体素质,并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

2.教学设备不够齐全

目前,在很多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教学设备不够完善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经费的问题,学校没有教育经费或是将体育教育经费移到别的项目上,让学校的体育教学事业受到了限制,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足够的场地来建设足球场、篮球场,让小学体育教学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仅仅拘泥于让学生在体育课的时间中在学校的操场上做一些游戏,令体育教学失去了原来的科学性,所以,要想有效地发展小学体育教学,解决教学器材不健全、不完备的问题是关键。

3.教师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课时较少、学生不够重视、场地受限等诸多因素,不但造成了体育教育的困难,甚至出现了体育教师教学态度不够认真的情况。这种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们集合嘱咐一下在课上不要打闹等,然后就让学生解散了,根本不向学生们传授体育知识,导致学生们直到小学毕业的时候,对体育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节可以和同学们玩耍的课,这就是教师教学不认真带来的后果。

4.小学体育被边缘化

一直以来,小学体育教学在与其他科目的比较中,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有时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体育科目尤其在期末、期中,或者有什么重要校际活动的时候,就要无情地被占用、被征用。语文、数学征用,英语、思品占用,你挤他占地,根本就无法充分保障小学体育的足额课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这种体育教学现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归结为重要一点就是小学体育的教学地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急需在今后的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加以纠正、加以改观、全力改变。如果重视程度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那么正常的、科学的、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将无法实现。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1.规范教学制度,提高学生自律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确保小学体育科学教学的基础上,还要从学生们的自律性、老师的自律性入手,让小学体育在自律中前进,让小学体育教学在有章有度中完成。真正做到小学体育的自强、自律,还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树立小学体育教学的规矩,就是要讲求纪律,保证每一节体育课,老师和孩子都不能缺席,老师和全体小学生都要遵守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二要树立小学体育课堂学习和教学的规矩,就是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和小学生同时认真面对课堂教学与学习,确保每一节课让学生们有所学,让老师有所教,“认真”二字是课堂纪律和教学规矩不可改变的因素;三要树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原则意识,就是要把强身健体、增强体质、陶冶体育情操等作为一项重要性工作去抓,从意识上提升、从积极性上提高,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教学。

2.不断完善教学设备

从目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而言,有些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缺乏体育设施,缺乏体育装备,除了正常的球类、正常的健身器械以外,还要包括高低杠、跳箱、体操器械、助跳板等,都需要齐备。每一所小学,都要按照教学大纲中《小学体育设施和设备配备标准》来实施,力争把体育教学实施配齐配强。

3.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责任意识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所谓的积极教学,就是要着重增加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双向的,既要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即学习体育的认真程度、责任程度,更要增加教师的责任感,让小学体育教师能够认真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认真传授每一项体育内容,认真对待每一名小学生,认真让每一名小学生在每一节体育课中都能够收益。这里所说的责任感,教师的责任感除了小学体育教师的岗位责任制,还包括教师由心而发的责任意识,对岗位的和改制职能的爱戴,对体育高职的负责任态度。

4.不断提高小学体育的地位

所谓的重点教学,就是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让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让小学体育教学地位全面提升起来,老师要做好率先垂范的作用,带来学生们对体育课程共同重视起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名小学体育教师都要坚守自己的阵营,不能随便把课程送给其他科任老师,这一阵营是必须要坚守住的。同时,小学体育老师还有学会尊重自我,尊重自我的课程,不能动不动就让学生们自由活动,动不动扔个球就万事大吉,这都是对教学不重视,及降低自我教学地位的表现,最后都会影响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小学体育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革完善,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