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产物流概述十篇生产物流概述十篇

生产物流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28

生产物流概述篇1

关键词科学概念有效建构教学策略

一、联系实际,建立科学概念

自然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原理和规律源于自然和实际,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多数概念是对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实际现象的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充分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联系实际,正确建立科学概念。

惯性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要让七年级学生正确建立惯性概念,必须联系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比如跑到100米终点后,为什么一时停不下来;坐在车厢里的人当车子向左转弯时,人却向右倾;车子启动时,放在车厢里的物体往往会向后滑;为什么载重大卡车比小轿车启动难,刹车也难。只有结合这样一些生活实例的分析,学生才能建立正确的惯性概念。

以初中学生的“学力”是很难理解“功”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但是,以机械功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做功的特点:哪个过程哪个力做了功,哪个过程哪个力是不做功的,从而引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来加深学生对于“做功”概念的理解。

种群概念的建立虽然难度不大,但在教学实际中,必须通过大量的学生熟悉的实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种群是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例才能使学生理解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大多数概念的教学是离不开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实际进行科学概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正确运用概念。

二、发掘或赋予概念的心理意义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除了内涵、外延外,每个概念还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即能唤起学习者独特的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反应及心理认同感。概念的心理意义能有效地促进概念的意义学习。例如“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这两个概念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两个概念。像这类具有心理意义的概念在初中科学中是比较多的,如受精、有性生殖、无性生殖、遗传与变异、健康等。

但也有些概念心理意义不明显,甚至对有些同学而言几乎为零。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赋予概念的心理意义,拉近概念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讲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时,对胚和胚乳理解比较困难,教学中可赋予这样的心理意义:“我们每天都吃饭,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吃的是稻谷种子的哪个部分?大家是否观察过,有些米粒其一端缺了一小块,这掉下的一小块又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我们吃的是胚乳部分,这个掉下去的小块就是胚,稻谷种子萌发时胚乳提供营养,胚中的胚芽、胚轴和胚根分别长成叶、茎和根。”经过这样的教学,“胚”和“胚乳”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两个概念离我们生活这么近,心理认同感很快增强,这时意义学习也发生了。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电流概念的建构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如先通过学生较熟悉的“水流”的形成的原因分析,从而类推到“电流”的形成,并对电流形成的原因作微观的“电荷运动”动画模拟,通过电荷的“不规则运动”和“定向移动”来建构电流的形成。但如果通过视频或实际演示,以一群学生的“无规则运动”和“在统一口令下向同一方向有序运动”来建构电流这一概念,学生的印象则更为深刻,因为这样的建构过程赋予了科学概念更多的心理意义。

三、将日常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日常生活概念即前科学概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概念,一般从直观出发,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因此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和弥散性的特点。日常生活概念虽然往往是科学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对科学概念的形成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有时往往也会起干扰和抑制作用。在教学中应明确学生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异同,然后以日常概念为基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形成科学概念。

如“鸟”的日常概念是“会飞的动物”,因此学生就会产生“鸵鸟不是鸟,蝙蝠是鸟”这样的错误观念,应指出“会飞”不是鸟的本质属性,鸟的本质属性是“有翼有羽毛,能进行双重呼吸,膀胱退化”等,帮助学生形成“鸟”的科学概念。饱和溶液的日常概念是“浓度很高的溶液”,因此自然会产生“饱和溶液是浓溶液,稀溶液不是饱和溶液”这样的错误认识。教师应指出溶液的浓与稀是人们通常对溶液浓度的一种粗略描述法,并通过实验说明: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熟石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尽管浓度很低,却已经饱和;一定温度下将大量的蔗糖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尽管浓度已很高,却仍未饱和。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四、运用概念的变式和再现

(一)运用概念变式

是指对同一个概念从多维度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的描述方式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所学概念,避免学生对概念的孤立、机械的记忆。如“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也可表述为“是由一定区域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所有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各种生物组成”,还可以表述为“在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又如对于磁场方向的表述,也可以采用概念变式加以认识,“磁感线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的指向”的说法其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运用概念再现

是指学生对所学概念重新回忆表述的过程。概念的再现其实是概念的再学习过程,能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让概念再现。

陈述性复述。是指学生对新概念进行完整准确复述的过程,目的是增强对新概念的熟悉程度,促进对新概念的记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通过不断的复述还能进一步感知概念的本质特征。复述在学生概念习得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意义性表述。是指学生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概念的过程。表述的清晰与完整程度,除了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如“若某类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则该类原子总称为某种元素”,此外还可表述为“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等等。通过意义表述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史朝、孙宏安《科学教育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生产物流概述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出现“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但是在水土保持法律文件中,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第一次采用了“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表明了“水土保持功能”正式从一个学理概念转变和提升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该批复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实施条例》第21条第2款中所称的‘补偿’,是指对损毁或侵占水土保持设施所造成的水土保持功能的丧失或降低所必须给予的补偿。正确理解和适用“水土保持功能”这个专门的法律概念,对于开展水土保持执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保持

1.1水土保持在学理上首先指一种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在学理上,水土保持首先是指岩石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和保持生态平衡下的水和土相互依存、自我更新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和规律。从岩石到成土母质,从成土母质到土壤,都是在光、水、生物的作用下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最终土壤厚度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给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份。大气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之间保持循环和相互补充,最终通过土壤水源源不断地给植物提供生态用水和养份。1957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有“…禁止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1982年颁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也有“严禁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这里的“水土保持”都指一种林木被覆下的水土资源不断自我维护和提高的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1.2水土保持在学理上还指人们一种有目标的思想、行为或技术

在学理上,水土保持还指人们在正确认识水土保持规律的前提下对人为活动进行调控,以纠正人为活动对水土保持状态所造成偏差和紊乱。这里的水土保持指人们这种有目标的水土保持思想、行为和技术。1981年国务院学科委员会明确,水土保持学科范围是“研究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据以组织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环境条件和自然面貌的一门综合性为其特点的应用技术科学。”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提出,水土保持学是一门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技术应用科学。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保持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性技术科学。有意识地通过人力力所能及的手段,改变一部分环境因子,促使外力的破坏力减少,土体的抵抗力增强,终将使外力的破坏力小于或者等于土体的抵抗力,就控制了水土流失,也消除了水土流失对生产和生活上的危害,进而可以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达到有益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目的。这是水土保持最基本的原理。

1.3水土保持在法理上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

在法理上,水土保持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包括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但是不能包括与水土保持有关的思想、理论或者观点。因为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的调整对象是人们的行为。因此,水土保持工作中,人们的水土保持思想观念问题是水土保持法律规范本身无法解决。《水土保持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水土保持设施(即物)和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即行为)。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原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在水土保持法律关系中这种物就是水土保持设施,如森林、草地、荒山等。而这些行为则如林业采伐、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产建设等。

2、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概念在学理上有多种表述,但是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法律概念上的表述。水土流失学理概念表述典型的有水土流失过程论、水土流失结果论等,以不同的学理概念表述为基础来理解法律概念上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水土保持法》的适用上的不同法律效果。

2.1水土流失过程论

水土流失过程论,这里列出两种典型。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土壤侵蚀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破坏和搬运的现象。…土壤侵蚀有时仅指受水流作用,这与水土流失相似。”1990年王汉存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土壤侵蚀就是在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影响下,土壤、母质、风化物、甚至基岩被剥蚀破坏、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我国通称的水土流失,严格地讲应属土壤侵蚀中的水力侵蚀,而且除指土壤、母质的流失外,尚包括水的损失。不过习惯上,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

水土流失过程论虽为学理解释,但是通俗易懂。在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宣传普及中采用,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特别在南方丘陵山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水土流失(水力侵蚀)有类似的感性认识,对此更好理解。根据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水土流失的对象是土壤、母质、风化物、基岩和水;二是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三是水土流失的过程是破坏、搬运和沉积三个环节。但是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有两点缺陷:一是对“水的损失”没有阐述清楚,是指土壤水的损失,还是地表水的损失,或者是地下水的损失?怎样理解水的损失?一般的业外人士都认为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地下渗流和地表蒸发,最终汇入江河湖海,水循环怎么会有损失呢?二是单纯强调具有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只是从现象上进行定义,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定义。既容易导致概念的泛化,又对于认定特殊形式水土流失现象有一定障碍。如有的同志主张,旧城改造中旧砖房被折除过程,不负责的环卫工人在打扫垃圾时向城市排水管口倒垃圾,都是造成水土流失,这是典型的概念泛化。如有一块四周高的荒地,地面较平整,拟

房地产开发,开发商提出他们进行基础开挖,土壤也不存在位移,不存在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因而不存在水土流失。作为水土保持执法人员如果也严格按此定义还真不好驳倒。这就需要水土流失结果论的定义了。

2.2水土流失结果论

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流失是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土壤侵蚀是陆地表面,水力、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显然,水土流失结果论,比起水土流失过程论,更宏观、简洁,也更接近水土流失的本质。根据水土流失因果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有三条标准:一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场所是陆地表面,除了海洋外的地球表面都有可能发生水土流失;二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必须是外营力,最主要的外营力是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活动;三是水土流失产生的结果是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

但是水土流失结果论也有其不足:一是更抽象,对于业外人士不好理解,需要作进一步的阐述。要解释外营力这个地学术语,要解释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比如水的损失主要指降雨落到地表后,由于蒸发和蒸腾、地面径流和土体内渗流、向深层渗漏,从而造成对生产和生活不利的现象。二是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概念的外延的无限扩张。单纯从“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字面上理解,任何环境污染现象似乎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比如土壤污染、水污染,都导致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都离不开水和人为活动的外力作用。

2.3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

虽然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水土流失法律概念上的表述,但是可以从《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特别是第一条和第二条看出,《水土保持法》采用的学理基础是水土流失结果论的概念。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可以得出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有以下两个构成要件:

(1)水土流失的后果,或是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或是加重水、旱、风沙灾害,或是恶化生态环境,或是影响生产,四者居其一则可满足。《水土保持法》第一条规定了立法宗旨,即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制定本法。法律所要保护的,自然就是需要预防的水土流失所可能造成后果;(2)水土流失的原因既可以是单纯的自然因素,又可以是单纯的人为因素,还可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水土流失是否有人为因素参与在所不问。

3、如何在水土保持执法中适用水土保持功能的法律概念

3.1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功能有两种含义,一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另一种是效能。而效能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因此,功能是指事物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水土保持功能呢?笔者认为,水土保持功能指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作用。为避免了循环论证,这个定义没有用“水土保持设施”,而准确地采用了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适用任何范围或任一等级的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具体指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也可以指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这里土地生产力是一个衡量和判断水土保持功能是否降低的重要指标,不能用政治经济学上的生产力概念来理解,只能采用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来理解。

3.2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作用是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

森林和植被水源涵养作用指森林和植被覆被地面,截持降水,调节和吸收地面径流,固持和改良土壤,保护和滞蓄下渗水分,抑制蒸发,提高水分有效蒸腾,均匀积雪,改变雪和土壤的冻融性质,并能促进降水增加等有利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效能,其本质是森林对水资源的有益影响,这种有益影响不仅局限于森林所在地区,而且对邻近地区,特别是江河下游地区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江河的水源区必须充分发挥森林水源涵养作用,做到“蓄水于山”和“蓄水于林”。因此,滥伐森林,毁坏植被、陡坡开荒等行为,从影响水源涵养作用意义上说,就是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3.3生物生产力是表征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物生产力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生态系统内能量流的起点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光能的固定。世界上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全部活动皆取决于植物光合作用中所获取的能量。植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通常一年)内积累光能合成的总量称总生产力,通常用有机物质干重g/m2/年表示。通常情况下,按总生产力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是森林、农田、疏林和灌丛、草原、荒漠。在其他环境因子如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相同情况下,植物数量和分布越少,总生产力越低,也就是水土地生产力越低,说明水土保持功能降低。这也就从理论上论证了人为生产活动挖掘、破坏地表和倾倒土(石、渣)占压地表,破坏植被,从而降低水土保持功能的命题。试问原来的植被都被占压和毁坏,何来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何来生物生产力?

3.4土壤水是是反映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分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微生物的活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本身更是一切作(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壤中的水分或者被吸附在土粒表面,或者处在孔隙中,并且和外界的水一样,也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土壤水分从形态上,大致分为化学结合水、吸湿水和自由水三类:(1)化学结合水:要在600℃~700℃温度下才能脱离土粒。(2)吸湿水:是土粒表面分子力所吸附的单分子水层。(3)自由水:可以在土壤颗粒的孔隙中移动。自由水又可分为:膜状水,毛管悬着水,毛管支持水,重力水。从生产意义讲,化学结合水和吸湿水在土壤中不能自由移动,故不能被植物利用;膜状水仅能作极缓慢的移动,且含量很少,远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毛管悬着水和毛管支持水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最有效的水分,重力水因只能暂时存在,不能持续为植物利用,而且过多时,常又会造成土壤通气不畅,影响植物生长。

生产物流概述篇3

关键词:区域地理教学;时空分析教学法;能力培养

区域性是区域地理的主要特点之一,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离开了空间都无从谈起。有了空间概念,才会有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才会有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发生、发展、演变。而时空分析教学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不仅体现了区域地理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的系统结构与联系。

一、中学区域地理概况

根据区域尺度不同,区域地理包含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三个层次。

中学区域地理概况如下(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改编):

①世界地理。a.知识:知道世界的地理概貌,认识大洲、地区、国家,了解地区发展差异。B.技能: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或合作完成地理任务,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C.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表达交流和反思。D.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了解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e.特点:区域性、综合性。

②中国地理。a.知识:知道中国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了解地理差异。B.技能:学会独立或合作完成地理任务,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C.过程与方法: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同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表达交流和反思。D.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关心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了解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e.特点:区域性、综合性。

③乡土地理。a.知识:是开展地理实习实践的具体实践场所,为中国地理提供教学案例。B.技能:学会独立或合作完成地理任务,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C.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科学整理、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表达交流和反思。D.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关心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了解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e.特点:区域性、综合性。

中学地理尤其是中学区域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过程的综合影响。因此,选择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是很重要的。

二、时空分析方法解析

区域地理不是知识的仓库而是知识的锁链,这些知识是靠一定的结构联系起来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分析和表述区域地理的两个基本标尺,其中时间包括季节、月份、节气、时刻、昼夜等概念;空间则包括从一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包括经度、维度、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东西南北等方位、南北半球等半球位置、上中下游等流域位置、区域位置等概念。几乎所有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都需要考虑这两个基本内容。因此,进行时空分析是区域地理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

(1)空间分析法。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进而具备不同的空间特点,产生不同的空间联系、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空间分析法主要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不同空间尺度或分辨率下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通常情况下,把空间尺度分为:世界尺度、中国尺度、区划尺度、省级尺度、流域尺度、县域尺幅和更小尺度这七个尺度。下面以江苏省地理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①世界尺度。描述内容:江苏省在世界上的区位以及与其他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侧重点:空间联系。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经纬度概念、半球概念、海陆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等。

②中国尺度。描述内容:江苏省在中国的地位,与其他各省市间的联系。侧重点:空间联系。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经纬度概念、半球概念、海陆位置等。

③区划尺度(华东地区)。描述内容:江苏省在华东地区的地位,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侧重点:空间联系。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经纬度概念、方位位置、区域位置等。

④省级尺度(江苏尺度)。描述内容:自然人文状况,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以及这些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侧重点:空间分布、空间结构。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方位位置、区域位置等。

⑤流域尺度(长江下游尺度)。描述内容:长江下游状况以及城市的发展。侧重点:空间联系、空间结构。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方位位置、区域位置、流域位置等。

⑥省会市区域尺度(南京市)。描述内容:南京的发展状况、在江苏省的地位。侧重点:空间结构、空间联系。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方位位置、区域位置等。

⑦更小尺度(吴江市尺度)。描述内容:土地利用状况、居民等。侧重点:空间分布。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方位位置、区域位置等。

空间分析法便于认清地理事物的分布和联系,便于比较区域差异,做到因地制宜。空间分析法也同样适用于世界农业、城市、河流等各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及其分布特征等教学内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空间这个主线引导建立空间概念,而建立空间概念则主要依靠地图。因此,读图能力的提高、系统的地图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时间分析法。主要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特征。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时间尺度通常包括三个尺度:过去尺度、现在尺度、未来尺度。时间分析法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

如“2003~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表(篇幅所限,表略),通过分析,我们不难读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和增长速度的快慢。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间这根主线,注重区域的时序性和动态性。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通过规律预测发展演变趋势,并教会学生利用这些规律。时间分析法同样适用于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

(3)时空分析法。主要分析时空分布和时空演变等问题,可以通过同地异时、同时异地、异时异地等转换方法进行分析。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为例,通过读图,可以分析出各大洲不同时间的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不同区域的人口数量变化,可以分析出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数量多的区域。这主要体现了异地异时的分析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空间性,也要注重区域的时序性和动态性。通过时空综合分析法,教会学生正确把握区域地理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时空分析法同样适用于某区域的经济发展,某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商品粮基地的变化等教学内容。

三、时空分析方法的表述

地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是其具有特殊的表述方法,即时空表述方法,而非简单的文字描述。尤其是对于区域地理来说,离开了时空表述,更是无从谈起。对于时空分析方法的具体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字表述法。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上。

(2)图表表述法。通过图表、柱状图等与区域相结合,展示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变发展过程。

(3)地图表述法。在地图上展示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变过程。

(4)图文并茂法。通过地图展示和文字对照的方法阐述时空演变发展过程。

四、时空分析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不同的区域尺度,分析所采用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表述方法也不同。

①世界地理。a.主要内容:地理概貌、地区差异。B.可采用的表述方法:文字表述法、图表表述法、地图表述法、图文并茂法。C.举例:以海陆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为例。D.实施建议:教学时,主要通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进行空间分析,掌握区域地理的大尺度的空间定位分析。

②中国地理。a.主要内容:地理概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B.可采用的表述方法:文字表述法、图表表述法、地图表述法、图文并茂法。C.举例: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地理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D.实施建议:教学时,以中国地图和中国区域地图为基础,辅以文字、图表,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四大区域的差异。

③乡土地理。a.主要内容:实践场所。B.可采用的表述方法:文字表述法、图表表述法、地图表述法、图文并茂法。C.举例: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D.实施建议:在反映家乡的城市化进程的时候,用空间分析法最为合适;反映家乡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工业发展变化时,运用时间分析法,而反映家乡农业的变迁的时候,则需要用时空分析法。

总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时空分析法是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必须运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特有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和掌握区域地理知识。而丰富的区域地理知识是学好其他地理知识的重要的基础。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区域地理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时空分析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加强使用地图的能力,建立空间意识。地图是地理学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地图的阅读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时空分析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构建区域地理的心理地图。②在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时要注意突出区域差异,概括区域特征。③在运用时间分析方法时要注重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总结规律。④避免只讲结论而忽视过程的重要性。⑤注意适时总结,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⑥教师在进行资料尤其是地区的搜集和选择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总之,区域性是区域地理的主要特点之一,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离开了空间都无从谈起。有了空间概念,才会有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才会有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发生、发展、演变。而时空分析教学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不仅体现了区域地理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的系统结构与联系。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7.

[2]王刚.地理时空图的两种转换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0(7).

[3]蒋文庆.从时空角度诠释地理事物和现象[J].地理教育,2009

生产物流概述篇4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编写

中图分类号:X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1-112-2

0引言

验收监测报告一般包括前言、概述、企业概况及污染分析、环保治理设施情况、验收监测具体内容、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结论与建议等七大部分,环评为环境影响报告表的企业项目建设一般不要求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告中可以省去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章节。环评及审批部门的批复为验收监测报告编写的重要依据,贯穿始终,下面就各章节的描述进行展开与讨论。

1概述

该部分描述的是建设项目的概况,即项目的地址、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环评编制及批复情况、项目开工竣工和试生产日期、总投资额和环保投资额、验收方案的编写,以及现场监测及实验室分析情况等,是该扩建项目对原项目情况进行概述,然后过渡到现建设项目。该部分包括报告的编制依据、监测目的、评价标准和环评结论及批复等内容。

①编制依据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13号令,2002年2月1日)、《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0]38号)、《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政府第288号令,2011年10月25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管理规定》(浙江省环境保护厅,浙环发[2009]89号,2010年1月4日)、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报告书及环保部门审批意见、建设单位委托书、验收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调查表、验收监测期间有关情况记录表以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方案等。

②验收监测目的为: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考核该建设项目执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情况;评价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是否对周围环境质量造成污染。核定国家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放总量;评价其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和处理效率,核实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提出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

③评价标准参照环评结合实际进行罗列,实际监测中有测的项目其标准列出,未测的则不列。废气排放速率

与排气筒高度有关,标准未列的高度,需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附录B内插法或外推法计算,排气筒高度若低于15米,外推法之后还应再严格50%执行。

④环评结论及批复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针对环评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主要包括水、气、声、固废的环境影响结论和总量控制及防治对策等,欲想报告的篇幅加长,亦可将批复进行展开。

2企业概况及污染分析

这部分包括公司的概括、生产工艺、污染源及污染物分析。

①公司概括主要对公司的历史、特点,生产规模、地址位置及周边情况、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概述,同时对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和主要设备清单进行罗列,包括环评数量和实际数量,这两者相差较大的,在验收监测之前可判断是否项目竣工阶段性环保验收监测或者项目阶段性竣工环保验收监测。

②生产工艺及流程图和各工艺流程说明一般可参照环评,但工艺有改进的且不产生新的污染或污染可控,应予支持和提倡,不然应重新申请环境影响评价的报批。

③污染源及污染物分析一般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这些也可参照环评内容,注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废水、废气等污染源及污染物进行分析,都是哪些污染源、哪些污染物,产生多少量,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固废还应依据固废清单和处理协议进行概述。

3环保治理设施情况

处理设施主要是针对废水和废气的污染,根据处理设计方案并结合实际进行描述。

①废水处理设施一般需说明设计和施工单位,设计及实际处理能力,日运行时间,处理工艺和原理(更形象的还可画出工艺流程图),处理后排放何方,是直排还是纳管,纳管的对应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执行什么标准,以便计算污染物环境排放量。

②废气处理设施一般也有设计和施工单位,设计风量,处理工艺及流程图,还有很一个重要的参数排气筒高度,这个关系到排放速率的标准值,一般排气筒高度应大于15米,氰化氢还应大于25米。

4验收监测具体内容

这部分是验收监测报告的核心和灵魂,包括监测内容、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实施情况和工况分析、监测结果与评价,其中监测结果与评价是最重要的内容。

为更形象直观,监测内容、分析方法、质量保证、监测结果等均为列表形式,例如

验收监测的实施应说明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情况,有分包也应说明,现场监测时应保证工况大于75%,需现场负责人监督,范文如下

2015年10月22日至23日我公司组织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抽样监测,期间该企业正常生产,10月23日至11月4日我公司组织对废水和废气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其中非甲烷总烃项目由浙江新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分包检测,水中锡项目由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分包检测。

据企业统计,监测日10月22日、10月23日分别生产线路板273m2和274m2,目标日产量为340m2,则生产负荷分别为80.3%和80.6%,均大于75%,生产工况符合验收监测的要求。

监测结果一般列表形式列出,同时列有排放口的排放限值,评价内容则为文字形式,具体每个项目、每个方法,务必详尽、清晰,以废水为例:

项目标准排放口出水监测结果中,pH值、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和石油类排放浓度及其日均值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氨氮排放浓度及其日均值均达到《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DB33/887-2013)间接排放限值。

5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

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有编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企业,然后根据应急预案文本进行简单概述,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备案情况、应急物资配备、应急组织机构和应急演练。

6结论与建议

最后就是收宫了,就是全篇内容进行概括和结论,并提出建议意见。结论包括水环境保护结论、气环境保护结论、声环境保护结论、固体废物核查结论和总量控制结论。

竣工验收监测报告根据环评和批复,结合实际,把以上内容都编写好,基本也可以交出作为主管部门现场验收的依据了。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

生产物流概述篇5

一、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抽象物理量的概念的一般思维方法:把物质的某方面的属性或运动的某种状态隔离出来,用一些物理量的比值的思维方法来定义所抽象出来的物理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描述物质的某方面属性的概念,如密度、燃料的燃烧值、熔解热、汽化热、电阻、电势、电容等.(2)描述运动的某种状态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加速度等.(3)一些物理定律中的比例常数,如折射率、磨擦系数等.虽然上述三方面的概念的具体内涵不同,但它们定义的思维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实验在学生对事物的属性或运动的状态观测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的抽象,采用比值的思维方法来形成概念的———比值揭示了事物的某种属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法,注意在处理方法上比“同”,在概念意义上比“异”,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新概念,从而培养、提高他们比较概括的能力.

二、利用“比同”与“比异”,引导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求思维线索,借助于类比,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另外,对一些彼此有联系但有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概括,能够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消除他们存在的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1)把规律性和本质都相同或本质上有联系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公式进行对比.例如,把静电场和重力场进行对比,把电池电路、直流发电机电路进行对比,把蓄电池充电、直流电动机电路进行对比.(2)把表达形式或规律性相似而本质不同的概念、定律、公式进行类比.例如,将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电流和水流虽然本质不同,但两者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物质的迁移过程.在迁移过程中,电量和水量都是守恒的,并且都要受到阻力并克服阻力做功,做功过程中都有能量转化等.利用水压是产生水流的必要条件作比喻来引出产生电流的必要条件是电压,使学生懂得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这样的类比,学生容易接受.(3)把同类型或同性质的物理问题进行对比.例如,四冲程汽油机和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的对比;幻灯机成像调节与照相机成像调节以及眼睛的调节的对比;交流发电机与直流发电机构造原理的对比———突出“滑环”跟“换向器”不同作用的对比;直流发电机与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对比———突出两者是可逆的机器;电流表(磁电式)与直流电动机构造原理的对比.在进行对比时,一方面应该阐明它们的共同性(一般特点和一般原理),另一方面要突出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各个设备有它自己的具体特点和特殊作用).这样,运用对比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弄清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4)把本质不同又容易混淆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公式进行对比.例如,把表面相似而本质不同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对比,如质量与重力、重力与压力的对比;力矩和功的对比、动量和功率的对比,它们所具有的单位表面看来极为相似,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点;电源的功率或电源输出功率、电流的功率、电热功率的对比———抓住能量转化进行分析,弄清它们本质上的区别.(5)把一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易混淆或弄错的物理概念、定律或公式进行对比.如,重力跟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重力与拉力、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三、利用归类对比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生产物流概述篇6

关键词:逆向物流;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52.19文献标识码:a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在北京顺利召开,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十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根据报告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污染排放物、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面向环境管理的理念,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控制、管理和实施的过程。它既包括正向物流的绿色化管理,又包括逆向物流的绿色化管理,二者共同构成企业绿色物流系统一体化管理。由绿色物流的定义可见,逆向物流在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究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发现不足,找出研究及发展方向显得尤为迫切。

1逆向物流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体分析如下:

1.1逆向物流概念的描述

通过查询资料可以发现逆向物流(ReverseLogistics)一词最早是由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的一份报告中提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返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置、再加工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1];罗杰斯和提蓬兰柯(1998)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定义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定义:为价值恢复或处置合理而对原材料、在制品库存、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的有效率的物料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2];詹姆斯·斯多克在1998年发表了《逆向物流方案的制定、执行与应用》,从企业物流角度和工程物流角度分别作了定义,前者的定义是:物流在产品回收、资源减量化、再循环、物料替代与再利用、废料处理以及整修、修理和再制造等方面的作用;后者的定义是:为了在整个闭环供应链中更有利润,而在整个企业中应用最好的物流工程和管理方法的一个系统的业务模式[3];菊池康也(1999)在谈到物流范围时明确提到物流不仅包括销售物流,而且也包括采购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并且正在向生产物流扩展,他特别主张把废弃物物流列入物流领域,原因是其处理属于一种经济行为[4];Giuntini和andel涉及逆向物流的各种形式、重要性、趋势及相应的功能,同时还描述了逆向物流的构成[5]。

1.2逆向物流实践应用及相关理论的描述

国外关于逆向物流的企业实践方面主要理论研究有:Cairncross(1992)论述了欧洲环境法规对在欧盟开展业务的企业的影响,并对企业如何有效应对法规压力提出建议[6];1998年edwardJ.marien以面临环保法案巨大压力的油漆工业为例,提出采取“减源(source-reduction)”策略作为竞争战略,将逆向物流管理作为潜在的战略武器[7];CurtBarry(2003)论述了公司在决策逆向物流管理模式时应首先考虑的八个方面[8];2004年ShamsRahman总结了澳大利亚的逆向物流管理状况,以卷的调查方式证明了wCL模型中“定位”(positioning)和“评估”(measurement)两个项目与逆向物流管理的强相关性[9];在企业逆向物流管理实务的层面,宝马汽车提供了建立逆向物流循环利用体系的框架,即生产过程中废料的回收利用、下游零件回收利用、下游汽车回收等[10]。

逆向物流的开展是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国外在博弈论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博弈论(Gametheory)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互制约下策略选择时的理及相应结局。豪尔绍尼(JohnC.Harsanyi)在他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辞中这样定义博弈论的:“博弈论是关于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就是说,它是关于社会形态中理的理论,其中每个局中人对自己行动的选择必须以他对其他局中人将如何反应的判断为基础”[11]。wermerLeinfellnerandeckehartKohler(1998)主要论述了博弈动态等主要涉及与演化理论相关的一般微分方程,并介绍其优点:时间上连续;适合很多问题;一般微分方程比循环公式容易操作;较容易推导出分析结果[12]。博弈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为研究逆向物流主体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工具和手段。

1.3国外推进逆向物流的相关政策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逆向物流研究起步比较早,在政府管制方面已经出台或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来规范逆向物流市场。主要有:

德国政府于2002年3月批准了一项《旧汽车法》的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汽车生产厂商和进口商有义务回收报废车辆。而对于消费环节的废弃物回收则由市政公司统一负责;欧盟电子废弃物管理法于2002年10月11日获得批准,全称《欧洲会议和欧盟理事会报废电器电子设备指令》,明确要求生产企业将环境因素考虑到生产活动中;日本政府为了鼓励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并减少浪费,从2001年2月开始实施《家用电器再循环法》,该法规定家电的生产企业、零售商和消费者共同承担家电回收再利用的义务;美国环保局认为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者延伸制度。政府更倾向于利用市场的力量实施生产者延伸制度,并支持各州政府探索废旧家电的各种管理途径[13]。

2国内逆向物流研究现状

在国内无论是在物流理论界还是在物流业界对于逆向物流这个崭新的课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

2.1逆向物流概念的描述

我国逆向物流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本世纪初逆向物流有关概念描述才不断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柳健(2002)认为:逆向物流是指物资从产品消费点(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的用户)到产品的来源点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两种类型[14];赵黎明、王迈等(2002)则把逆向物流定义为反向物流,主要是已用产品或材料的再度使用过程;包括收集、分类、已用产品或材料的再处理和分配[15];胡继灵、方青(2004)认为:逆向物流是指为了重新获取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正确处置废弃产品的目的,而将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及相关信息由供应链下游的消费一端返回上游的生产一端的过程[16];魏洁、李军(2005)在总结概括逆向物流概念的同时详细阐述了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17];陈洪容、司瑞红、陈琪(2006)根据逆向物流的内涵、分类和构成,论述逆向物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分析逆向物流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逆向物流管理策略[18]。

2.2逆向物流实践应用及相关理论的描述

我国逆向物流的研究刚起步,逆向物流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还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国内关于逆向物流企业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甘永辉、甘卫华和宋庆泽(2004)认为组织逆向物流,应立足于政府制度安排,对现有物流体制进行改革,构建逆向物流恢复链[19]。朱远(2004)研究重点置于逆向物流的效应分析和推进策略两个方面,意在构筑一个基本理论框架,为企业开展逆向物流活动提供理论解释和策略指导[20]。王云儿(2004)从企业角度,分析了构建逆向物流的经济意义,提出了两种构建模型。第一个模型考虑在现有正向物流基础上构建逆向物流,第二个模型则对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综合考虑,两个模型均采用混合整数规划,目标是费用最小化[21]。洪志生、张春霞、苏时鹏(2006)认为逆向物流系统是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主要有政府、企业、回收站和公众消费者等四个主体与废弃物、绿色技术两个客体组成。价格机制失灵是造成整个逆向物流系统缺乏组织能力[22]。

逆向物流的开展是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国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向盛斌(2001)以博弈分析确定,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政府管制对企业建立逆向物流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3]。汪传旭(2003)运用博弈理论和有关数学工具提出逆向物流的动态博弈分析模型,为逆向物流双方采取合理策略,取得最优逆向物流效益提供了参考[24]。贾小玫、冉净斐(2005)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别分析了无制度安排下的再生物流和废弃物流的博弈模型和有制度安排下的再生物流和废弃物流的博弈模型,并总结出制度安排下的一般逆向物流博弈模型[25]。李英(2005)利用博弈工具分析在构建逆向物流系统中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得出了促使企业有积极性建立逆向物流系统、政府有积极性管制,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才能最终造福于民[26]。覃艳华、曹细玉(2006)认为企业是否实施逆向物流实际上是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针对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进行博弈分析[27]。

2.3国内推进逆向物流的相关政策

在政府方面,虽然提倡“绿色”、“环保”,但只注重绿色设计、包装等技术方面的工作,并未真正看到逆向物流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也没有从政策方面对企业实施逆向物流进行很好的管制。而企业界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回收机制,但是并没有真正重视逆向物流,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逆向物流的内在价值,只是一种被动的承受。因此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任重道远。

3既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在逆向物流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逆向物流是一个极为复杂,但是实践意义又非常重大的领域,先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逆向物流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而缺乏理论层面的研究与剖析,尤其是缺乏对逆向物流概念框架以及信息体系的研究。概念框架研究不深入,企业对逆向物流的组成要素及其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实施障碍、促使它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研究所需底层支撑设施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系统全面认识,将会出现研究内容不全面和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从而阻碍逆向物流的顺利开展。而不开展逆向物流信息体系研究,面对业务环节众多、信息流动错综复杂的逆向物流环境,企业将难以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且层次关系分明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也就无法对逆向物流各环节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

第二,从当前的逆向物流管理的理论文献可以发现,影响逆向物流活动的开展原因之一就是利益的分配问题,逆向物流活动实际是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如何实现企业利润、社会利益平衡是逆向物流研究探讨的难点之一。

第三,政府在逆向物流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管制作用,如何从政策立法、制度、管理、技术等多个层面推进逆向物流的发展,是逆向物流研究的又一主要内容。

4结论

今后,逆向物流的研究重点应是完善逆向物流的理论研究体系、搭建逆向物流的概念框架、构建逆向物流信息系统,使作为逆向物流的主体之一——企业能够切实推进逆向物流的发展;政府应发挥逆向物流的导向作用,积极扶持逆向物流,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消费者不仅是绿色逆向物流的倡导者,而且是逆向物流的督导者。消费者不仅要树立逆向物流的理念,还要有支持逆向物流发展的行为,从而推动逆向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eBritomp,DekkerR..aFrameworkforRverseLogistics[C]//eRimReportSeriesResearchinmanagement,2003.

[2]Rogers,D,S.andtibben-LembkeR.SgoingBackward:reverselogisticstrendandpractices[m].ReverselogisticsexecutiveCouncil,pittsburgh,pa,1999.

[3]Stock,J.R..ReverseLogistics.whitepaper[R].CouncilofLogisitcsmanagement,oakBook,iL,1992:2-67.

[4](日)菊池康也.物流管理[m].丁立言,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Giuntini,R.andandel,t..advercewithreverselogistics[J].transportationandDistribution,part1,1995,36(2):73-77.

[6]CairncrossF..Howeuroper'sCompaniespositiontoRecycle[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2,70(3-5):35-45.

[7]marineeJ..ReverseLogisticsasCompetitiveStratigy[J].SupplyChainmanagementReview,1998(6):46-49.

[8]BarryC..Howtodevelopareverselogisticsstrategy[J].CatalogSucessmagazine,2003(12):23-31.

[9]RahmanS.ReverseLogisitcs.insituteoftransportStudies[D].theUniversityofSydney,2004.

[10]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m].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2]wernerLeinfellner,eckehatKohler.Gametheory,experience,Rationality[m].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8:211-243.

[13]许颖.基于环境的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博弈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4]柳健.供应链的逆向物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6):11-13.

[15]赵黎明,王迈,王刚.电子商务对反向物流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2):2-5.

[16]胡继灵,方青.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管理[J].物流技术,2005(6):86-88.

[17]魏洁,李军.实施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及效应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6):86-88.

[18]陈洪容,司瑞红,陈琪.逆向物流的战略价值及管理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2):37-39.

[19]甘永辉,甘卫华,宋庆泽.基于逆向物流管理的恢复链分析[J].南吕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5-48.

[20]朱远.逆向物流:效应分析与推进策略[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1]王云儿.对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的探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2]洪志生,张春霞,苏时鹏.逆向物流系统的运行机理[J].物流技术,2006(3):62-65.

[23]向盛斌.逆向物流与环境保护[J].物流技术,2001(1):44-45.

[24]汪传旭.逆向物流动态博弈分析模型[J].中国航海,2003(4):78-81.

[25]贾小玫,冉净斐.逆向物流的博弈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2):9-12.

生产物流概述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

在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到的概念很多也很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概念教学,仔细研究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对实施新课程下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念思维能力,如何理解和掌握生物课本中的概念也是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指标。通过近几年俩的的教学,发现基本概念不清是学生的通病,也往往因为基本概念不清导致对生物学知识的梳理产生疏漏,对生物知识无法形成条理,导致对生物学习产生恐惧,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强化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课堂上将概念清晰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每个概念的内涵,能区别相近的概念,能自我归纳和总结,并最终建立个人概念体系。经过近年来的整理、摸索和不断地改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生物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生物学知识。

1、重视概念定义的过程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是前辈科学家长期实验、总结和提炼的精华,也是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否定权威的过程。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是体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另外还能让同学们掌握先辈科学家分析的方法。所以,让学生了解了概念定义的过程后,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概念以外的,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过程,也更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

例如:细胞膜有一定的流动性。如何理解流动性这个生物概念呢?

老师就可以讲述1970年,Frye和edidin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绿色荧光抗体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红色荧光抗体分别标记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然后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处理使两种细胞融合。10min后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开始扩散。40min后分辨不出融合细胞表面绿色荧光或红色荧光区域。这一实验就证明了组成细胞膜的分子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经过这样对细胞膜流动性概念的阐述,学生会对流动性有着深刻的记忆和认识。

在比如说“光合作用”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做如下讲述: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多呼吸新鲜空气,知道在家里养盆绿色花卉可以增加家里的氧气供应,可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绿色的叶子会自主呼吸,产生氧气,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因此它们必须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对营养的摄取,植物就是所谓的自养生物的一种。简而言之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将来自太阳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糖)的过程。

2、提炼概念信息

通常,科学的概念都是简短和精炼,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者如何在这简短的概念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信息。只有真正融会贯通其中的意义,才能掌握概念的全部内容。

如减数分裂这个概念:

应先讲减数分裂的过程,后总结概念,再参考课本,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概念如下:减数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那么这个特殊在哪里呢?

减数分裂(meiosis)的特点是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单倍体的和卵子,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或多倍体)。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减少了一半。

通过这么分析,让学生总结几个方面的问题:范围、时期、特点、结果等四个方面。这样一处理,繁杂的描述就变得非常简单容易接受了。也更为深刻和具体了。

3、通过情境教学,理解掌握概念

生物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很多内容是可以通过直观了解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安排,能进行实习性学习的要进行野外考察学习,能进行实验室学习的要进行自己动手实验。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

如线粒体的学习,若选用正常班级授课,首先展示其模式图,逐一学习它的外部结构与内部特点,一些酶的分布等等,还要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实际形态。只有这些不足够,还邀请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片与模式图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等。

4、通过对比和反馈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有效记忆中,对比和类比的作用非常大,必要性所在,就是能过这些工作,我们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两种事物间的共性是什么,本质的区别又是什么。

如运载体与载体,两者的化学本质、作用、用途等,加以区分后,学生自然不会犯错。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异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等。我们只要将这些名词区别到位了,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此外,教学是为了不教,我们要授学生于渔,也就是我们要逐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对一些内容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掌握生成性的内容。

反馈是概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针对概念的难点以及学生理解易入的误区设问,强化记忆,使他们理解到位。如在讲完基因的概念后,可设问:Dna分子中碱基发生了改变,但生物体的性状未改变,为什么?为了使学生将基因突变理解更加深刻,可设置不周类型的问题。

5、紧密联系生活,增强生物学概念知识的理解

学以致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的人才,所以在概念教学完毕以后,再联系实际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概念的掌握,发展提高个人的能力。如腊八蒜是怎么制成的,以考察学生对选择透过性的理解。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生物科学的突习猛进,高中知识容量的加大,生物这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词汇量也会迅速增多。所以,概念教学始终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长抓不懈的内容,也是需要我们倾注思考的内容,概念是高中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奠基高中知识,在日后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提。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实现课堂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遐.探究活动中构建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初步研究.中学生物学,2005,(10):15

[2]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5,30(2):46-47

[3]雷耀华.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优势[J].新课程研究2010,(191):60-61

生产物流概述篇8

安徽贵池阮桥中学247000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建立理想模型能形象地描述物理现象,有利于建立并理解概念。注重创设情境,在体验中理解概念。字斟句酌,由表及里。运用对比,抓住关键。多做练习,借助事例,帮助理解。注意共性,触类旁通,注意归纳。

关键词物理概念建立理想模型多做练习注意共性

物理概念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物性概念,这是直接反应事物,物质特性的概念,如质点、绝缘体、电场等,对于它们,大凡是通过定性语言表述,阐述它是什么。另一类是理性概念,是用以反映事物(含过程、现象)原理和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如力、能、电场强度、电容等。这中间有定性、定量两种。对于定性的,只需定性说明它是什么,如惯性、干涉等,对于定量的就既要说明它是什么,又要说明它等于什么,如功、电势等。

中学生常常觉得物理概念抽象、难学,这主要是对物理概念没有真正理解的缘故。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对物理概念常常是死记硬背,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针对上述问题,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时应在以下几点下工夫。

1.建立理想模型能形象地描述物理现象,有利于建立并理解概念

所谓“理想模型”,就是为了便于抓住事物本质,解决问题,而对事物取于干、去其蔓叶后建立的抽象模型。任何物理现象的过程大都是复杂的,要描述它们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排除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用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来代替实际研究对象,并简化有关的过程,以便从理论上去研究它,就能形象的描述物理现象,建立概念。例如:对于物体下落的运动,最初在人们头脑中只是一副零乱的画面:大雨倾盆、砂石飞落……再认真地观察有关的现象或作实验,头脑中的画面就更加简洁,雨滴、沙石都是一个式样地越来越快地垂直下落,他们都成了没有个性的“物体”,在此种情况下可把这些物体看作只有质量而无形状、大小的几何点。这种物体模型称为“质点”。进而,我们略去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运动的阻碍作用,统一认定它们运动的初速度皆为零,这样头脑就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在实验或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对物理事实是一种近似的然而又是突出本质的描写。这样,重视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理解可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较好的手段和方法。

1.1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

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广泛应用。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事实及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增进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基础知识则是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对于物理概念,一般都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基础知识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纲中这些关于物理概念的精辟论述,应作为搞好物理概念教学的指南。切实掌握“双基”,就是要特别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而牢固地掌握。如果学习者对“双基”的理解是不确切的,那么在迁移的过程也会产生错误。如果学习者只是把“双基”死背下来,即使是背得烂熟,但并没有理解,那么对于产生正迁移来讲也不会有多大意义。切实掌握“双基”,还要特别重视对知识结构的掌握。所谓知识结构,是基本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原理、原理与原理之间形成的各种联系,它概括化的程度更高,比个别的、孤立存在的知识和技能更具有普遍意义,因而实现学习正迁移的可能性更大。

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教材中出现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必须明确:物理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概念是怎样被科学的表述出来的?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体的说应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弄清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物理事实(包括实验事实),即弄清物理概念的依据。第二,要明确这些物理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即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的弄清它的物理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对其中物理量的定义式、单位等也要有所掌握。第五,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教材中的地位,它是否为重点、难点或关键。

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物理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1.2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引入概念时也应依据这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①手提水桶;②马拉车;③脚踢足球;④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更应清楚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这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发生相互作用。

2.注重创设情境,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物理,体验物理的乐趣。对于偏好独自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积极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多开展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及表达训练。如果这样做到,学生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他会自发的去学,去理解。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失重,这两个概念时提前准备磅秤,在上课时首先提出:人站在磅秤上,在下蹲过程中,磅秤的示数是否有变化,如果变化结果如何?反之,结果又将如何?先让学生猜想,然后亲自去实践,从事实中得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构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中,教师(或教师的活动)和学生(或学生的活动)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组织的,没有学生,教学活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有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然就只能算一种“自学”。在教学这一系统中,教师凭借环境提供的条件与资源,以教材为文化媒介,与学生进行着最广泛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体验,尽可能地通过自身的活动去汲取知识,理解概念。

2.1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

2.2抓区别找联系深化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注重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一些类似的有关概念进行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反复深化概念。

例如:“速度”和“加速度”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要求学生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就要对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或者说是描述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越快,或者说位置变化的越快。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表示速度变化的越快。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而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大小决定于位移和发生变化所用的时间,位移大速度不一定大。而加速度决定于速度的变化的大小和发生变化所用的时间,而不决定于速度的大小和速度变化的大小。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增大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减小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通过上述比较,就可以使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有比较深刻理解。

3.字斟句酌,由表及里

生产物流概述篇9

1.1.1概述

种子处理干粉剂(DS)是可直接用于种子处理的干燥粉状制剂。是由农药原药与适宜的填料和必要的助剂包括着色剂等组成的均匀混合物。该混合物应是精细的、可流动的粉末,无可见的外来物质及硬块。

1.2.1概述

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wS)是指用水分散成高浓度浆状物的种子处理粉状制剂。是由农药原药与适宜的填料和必要的助剂包括着色剂等组成的均匀混合物。该混合物是一种无其它无可见的外来物质及硬块的粉末。

1.3.1概述

种子处理可溶粉剂(SS)是指用水溶解后用于种子处理的粉末。是由农药原药与适宜的填料和必要的助剂包括着色剂等组成的均匀混合物。该混合物是一种无其它无可见的外来物质及硬块的粉末,是以粉状的形式,把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配制成真溶液使用,可含有不溶的惰性成分。

2.1.1概述

种子处理液剂(LS)是指可直接或稀释后形成有效成分真溶液用于种子处理的透明或半透明液体制剂,其中可能含有不溶于水的助剂。种子处理液剂(LS)是由农药原药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与适宜的助剂包括着色剂组成,应是透明或乳白色液体,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

2.2.1概述

种子处理乳剂(eS)是指直接或稀释后,用于种子处理的稳定乳状液制剂。它是由农药原药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与适宜的助剂包括着色剂在内制成的水乳剂。应当是均匀的,必要时可用水稀释。

2.3.1概述

种子处理悬浮剂(FS)是指直接或稀释后,用于种子处理的稳定悬浮液制剂。经缓缓搅拌或摇动应当是均匀的,必要时可用水进一步稀释。

2.4.1概述

生产物流概述篇10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思维能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加强对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策略的培养成为高中物理教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弄清概念引入的问题情境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的。物理概念大体可分两种:一种定性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机械运动、简谐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另一种则定量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如速度、加速度等,这种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理量。所以物理概念的学习绝不能满足于背定义、记公式,应真正弄明白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例如:为什么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物体的位置变化可用位移表示,但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移可能不同,即有的物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的快慢,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引入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为了描述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搞清了这个概念描述了什么,就搞清了概念的内涵,应用概念辨析问题时就不会出错。同时明确引入概念的目的,就搞清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二、突破重难点

课本中的物理概念,文字叙述严谨、简洁,多数同学能够读懂字面意义,但不能把握准确深刻的含义,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出现错误。比如讲解磁通量这一概念,教材中的定义是这样叙述的:设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平面的面积为S,我们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乘积叫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粗看这段话就是磁通量等于磁感应强度与面积的乘积,即Φ=BS,深入分析概念,应强调计算磁通量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B与S垂直,不垂直要用投影面积;二是面积S必须是在磁场中的有效面积;三是若平面内有两个或多个磁场且方向不同,则必须用合磁感应强度;四是磁通量的物理意义直观形象地说是指穿过某面积的磁感线条数,故对于穿过线圈截面的磁通量,B越大,截面积S越大,穿过这个线圈截面的磁感线条数就越多,磁通量就越大,与缠绕线圈的匝数无关;五是磁通量是标量,但磁感线穿入同一面积时,却有不同的穿入方向,尤其在讨论磁场不变,平面反转时磁通量变化这一问题,必须弄清磁感线的穿入的方向,有的学生容易把磁通量当成矢量,这时可以用水流、电流的概念去类比。因此只有搞清物理概念的定义,才能有效建立不同量之间的联系。

三、正确理解概念的各种定义方式

1.语言表述。对用物理语言表述的概念,要能准确的复述,体会规范语言的应用,体会物理概念表述时必须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及简洁性的特征。对于用数学表达式(公式)表述的概念,必须弄清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2.定义方法。有一类概念是用相同的方法定义的。例如: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电容等都是用比值定义的,用比值定义概念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什么这些概念可用比值定义,值得好好想想。

3.定义式和推导式。注意定义公式与推导公式的区别,适用范围。例如: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为v=。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运动。平均速度还有常用的公式v=,但这个公式不能叫定义式,它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导出来的,要注意定义式和推导式的区别。

四、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物理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加速度”的概念,可以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概念教学